金融學學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0:1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學學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1998年美國又發生了長期資本管理(LTCM)基金事件。兩者均由突發事件所引起,造成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突發事件在金融領域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它是數學金融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LTCM事件談起
1997年亞洲爆發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仍余波蕩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說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卻在于美國的量子基金對泰國外行市場突然襲擊。1998年9月爆發的美國LTCM基金危機事件,震撼美國金融界,波及全世界,這一危機也是由于一個突發事件----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所觸發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對沖”(hedge)基金,資金額為35億美元,從事各種債券衍生物交易,由華爾街債券投資高手梅里韋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數學金融學家斯科爾斯(M.S.Scholes)和默頓(R.C.Merton),他們參與建立的“期權定價公式”(即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為債券衍生物交易者廣泛應用。兩位因此獲得者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根據數學金融學理論,建立模型,編制程序,運用計算機預測債券價格走向。具體做法是將各種債券歷年的價格輸入計算機,從中找出統計相關規律。投資者將債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的聯邦公券,由美國聯邦政府保證,幾乎沒有風險;第二類是企業或發展中國家征服發行的債券,風險較大。LTCM基金通過統計發現,兩類債券價格的波動基本同步,漲則齊漲,跌則齊跌,且通常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均差價。當通過計算機發現個別債券的市價偏離平均值時,若及時買進或賣出,就可在價格回到平均值時賺取利潤。妙的是在一定范圍內,不管如何價格上漲或下跌,按這種辦法投資都可以獲利。難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資金增長高達300%。不僅其合伙人和投資者發了大財,各大銀行為能從中分一杯羹,也爭著借錢給他們??率筁TCM基金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竟高達25:1。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觸發了群起拋售第二類債券的狂潮,其價格直線下跌,而且很難找到買主。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保本,紛紛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將巨額資金轉向購買美國政府擔保的聯邦公債。其價格一路飛升到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LTCM計算機所依據的兩類債券同步漲跌之統計規律剛好相反,原先的理論,模型和程序全都失靈。LTCM基金下錯了注而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不但未隨機應變及時撤出資金,而是對自己的理論模型過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反敗為勝。就這樣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虧損高達44%而瀕臨破產。其直接涉及金額為1000億美元,而間接牽連的金額竟高達10000億美元!如果任其倒閉,將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嚴重的信譽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LTCM基金虧損的金額過于龐大,而且涉及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德主,這對數學金融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華爾街有些人已在議論,開始懷疑數學金融學的運用性。有的甚至宣稱:永遠不向由數學金融學家主持的基金投資,數學金融學面臨挑戰。
LTCM基金事件爆發以后,美國各報刊之報道,評論,分析連篇累牘,焦點集中在為什么過去如此靈驗的統計預測理論竟會突然失靈?多數人的共識是,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將之應用于不適當的條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發生之前四個月著文分析基于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文中將隨機過程分為平穩的,似穩的以及非穩的三類,明確指出:“第三類隨機過程是具有快變的或突變達的概率分布,可稱為‘非穩隨機過程’。對于這種非穩過程,概率分布實際上已失去意義,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另辟途徑,這也可以從自然科學類似的情形中得到啟發。突變現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LTCM基金的統計預測理論失靈,而且遭受損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華爾街的一些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也都損失不貲。
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可以認為是,一種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債券市場中尋求無風險套利投資組合的理論。歐式期權定價的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基于由幾個方程組成的一個市場模型。其中,about無風險債券價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關;而about原生股票價格的方程,則除了與平均回報率b有關以外,還含有一個系數為σ的標準布朗運動的“微分”。當r,b,σ均為常數時,歐式買入期權(Europeancalloption)的價格θ就可以用精確的公式寫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由此可以獲得相應的“套利”投資組合。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自1973年發表以來,被投資者廣泛應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成了期權投資理論的經典,促進了債券衍生物時常的蓬勃發展。有人甚至說。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開辟了債券衍生物交易這個新行業。
筆者以為,上述投資組合理論可稱為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它盡管在實踐中極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應用時如不加注意,就會出問題。
局限性之一: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的完備的市場假設,即r,b,σ均為常數,且σ>0,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它們都不一定是常數,而且很可能會有跳躍。
局限性之二: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假定所有投資者都是散戶,而實際的市場中大戶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不成熟的市場中,有時大戶具有決定性的操縱作用。量子基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即為一例。在這種情況下,b和σ均依賴于投資者的行為,原生股票價格的微分方程變為非線性的。
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市場的假定,屬于“平穩隨機過程”,在其適用條件下十分有效。事實上,期權投資者多年來一直在應用,LTCM基金也確實在過去三年多中賺了大錢。這次LTCM基金的失敗并非由于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不對,而是因為突發事件襲來時,市場變得很不平穩,原來的“平穩隨機過程"變成了“非穩隨機過程”。條件變了,原來的統計規律不再適用了。由此可見,突發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統計規律在新的條件下失效。
突發實件的機制
研究突發事件首先弄清其機制。只有弄清了機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預警的辦法及因此之道。突發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領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術領域中。而且各個不同領域中的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機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能量”積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中應力所積累的能量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后突然的釋放。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發也屬于這一類型。如果將“能量”作廣義解釋,也可以推廣到經濟領域。泡沫經濟的破滅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積累型,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為抬高的產業之虛假價值。這種虛假價值不斷積累,直至其經濟基礎無法承擔時,就會突然崩潰。積累的虛假價值越多,突發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初崩潰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所積累的虛假價值過分龐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彈的爆發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彈的裂變反應中,一個中子擊中鈾核使之分裂而釋放核能,同時放出二至傘個中子,這是一級反應。放出的中子再擊中鈾核產生二級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類推,釋放的核能及中子數均按反應級級數以指數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這是一種多級相聯的“級聯放大”,此外,放大電路中由于正反饋而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線性系統的“張弛”震蕩等也屬于“放大”型。這里正反饋的作用等效于級聯。在、經濟及金融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企業間達的連鎖債務就有可能導致“級聯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閉而引起一系列債主的相繼倒閉,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市場的崩潰。這次LTCM基金的危機,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及時介入,促使15家大銀行注入35億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閉而引起“級聯放大”,造成整個金融界的信用危機。
金融界還有一種常用的術語,即所謂“杠桿作用”(leverage)。杠桿作用愿意為以小力產生大力,此處指以小錢控制大錢。這也屬于“放大”類型。例如LTCM基金不僅大量利用銀行貸款造成極高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而且還利用期貨交易到交割時才需付款的規定,大做買空賣空的無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桿作用”投資所涉及的資金高達10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一旦出問題,這種突發事件的震撼力是驚人的。
金融突發事件之復雜性
金融突發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術的突發事件復雜得多,其復雜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因素性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外,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等多種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為經濟因素--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債券,而俄羅斯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分額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風波,是因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資者突然感受到第二類債券的高風險,競相拋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可見心理因素不容忽視,將其計及。
非線性影響金融突發事件的不僅有多種因素,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一般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即為非線性的關系。例如,大戶的動作會影響到市場及散戶的行為。用數學語言說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并不等于各個因素分別作用時結果的線性疊加。突發事件的理論模型包含非線性項,這種非線性理論處理起來要比線性理論復雜得多。
不確定性金融現象一般都帶有不確定性,而突發事件尤甚。如何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研究突發事件的關鍵之一。例如,1998年8月間俄羅斯經濟已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可以確定某種事件將會發生,但對于投資者更具有實用價值的是:到底會發生什么事件?在何時發生?這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發事件的機制不像自然界或技術領域中的那樣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綜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其機制固然是由于房地產等虛假價值的積累,但由此觸發的金融危機卻也包含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連鎖債務的級聯放大效應。預警辦法
對沖基金之“對沖”,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對沖”來避險(有人將hedgefund譯為“避險基金”)。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本設計為避險的基金,竟因突發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風險。華爾街的大型債券公司和銀行都設有“風險管理部”,斯科爾斯和默頓都是LTCM基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對突發事件作出預警是他們的職責,但在這次他們竟都未能作出預警。
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這只要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駕駛汽車,想對突然發生的機械故障做出預警以防止車禍,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統計可能給出的信息是:每一百萬輛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有三輛發生機械故障。這種統計規律雖然對保險公司制定保險率有用,但對預警根本無用。因為不知道你的車是否屬于這百萬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屬于這百萬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故障。筆者認為,針對金融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作預警應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說過,在“能量”積累型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定有一個事先“能量”積累的過程;對“放大”型的突發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金融突發事件爆發之前,總有蛛絲馬跡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越高,前兆也就越明顯。采用這種辦法對汽車之機械故障作出預警,應實時監測其機械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溫度、噪音、振動,以及駕駛感覺等反常變化及時作出預警。當然,金融突發事件要比汽車機械故障復雜得多,影響的因素也多得多。為了作出預警,對多種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應當“能量”的積累是否已接近其“臨界點”,是否已存在“一觸即發”的放大機制等危險前兆。如能做到這些,金融突發事件的預警應該是可能的。要實現預警,困難也很大。其一是計及多種因素的困難。計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復雜。而且由于非線性效應數學處理就更為困難。計及多種因素的突發事件之數學模型,很可能超越現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但計算機的發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簡后繁、先易后難?不妨先計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據計算機技術的進展逐步擴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難。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應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腦中的活動,直接定量極為困難,但間接定量還是可能的。可以考慮采用“分類效用函數”來量化民眾的投資心理因素。為此,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散戶和大戶,年輕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險型等等,以便分別處理。然后,選用他們的一種典型投資行為作為代表其投資心理的“效用函數“,加以量化。這種辦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盧卡斯(R.E.Lucas)的“理性預期”也是一種處理心理因素的辦法。
其三是報警靈敏度的困難。過分靈敏可能給出許多“狼來了”的虛警,欠靈敏則可能造成漏報。如何適當把握報警之“臨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預警分級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懷疑對金融突發事件做預警的可能性。對此不妨這樣來討論: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發事件就不會憑空發生,就應該有前兆可尋,預警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學就不是一門科學,預警當然也就談不上了。筆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領域也不例外。
因應之道
篇2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有限套利;羊群行為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學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傳統金融學“理性人”、完全套利和EMH的假設,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使研究更接近實際。該理論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得到迅速的發展。行為金融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而使得這一理論受到全球金融界的關注。
國外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引起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1999年北京大學劉力教授在《經濟科學》第三期發表的《行為金融理論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挑戰》一文,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行為金融理論的文章。
2002年行為金融學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后,國內掀起了行為金融學介紹和研究的熱潮。2003年11月29日,在南京大學舉辦了全國首次行為金融學與資本市場學術研討會,將國內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推向了。
1對投資者的心理研究
金曉斌、唐利民(2000)統計分析顯示,在影響股市異常波動的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影響遠大于市場因素、擴容因素、消息因素和其他因素。孫培源、施東暉(2002)通過對1992-2002年初上海股市52次異常波動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異常波動達30次之多,而且當月出臺的政策對該月的股價波動具有顯著的影響,直接影響投資者入市的意愿和交投的活躍程度,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存在政策依賴性偏差。利好政策的頒布導致在相當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交易頻率明顯上升,加劇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傾向,而利空政策出臺卻導致在較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大幅度下降,表現出較強的過度恐懼心理。這種強烈的“政策依賴”傾向是中國證券市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現象。張華慶(2003)認為中國證券投資者的行為有明顯的過度反應的傾向,而深層次的根源是投資者的種種心理偏差,其結果將導致市場會對信息或政策的反應超過應有的幅度,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導致市場風險的放大。這些心理偏差包括過度自信、過度樂觀、賭博心理、暴富心理、從眾心理以及過度恐懼心理。
2對投資者有限套利行為的研究
現代金融理論普遍認為,當金融資產的價格存在誤定時,眾多的“理性套利者”就會在相應低估的資產上“做多”,而在高估的資產上“做空”,不但可以最終消除價格誤定,而且可以獲得無風險利潤,從而使市場保持有效性。應該說套利機制是金融市場的重要機制,套利行為的存在具有“價值發現”的功能,它推動著資產價格向基本價值的回歸。但是,中國的證券市場有以下特征:信息的獲得是有成本的;信息的傳遞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交易者并不能同時獲取信息;交易者的行為是存在著差異的,并非都是理性的;交易者所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機構投資者憑借優勢,往往扮演著理性套利者的角色,而個人投資者卻因先天不足淪為噪聲交易者。張華慶(2003)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當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時,不僅要面對基礎性因素變動的風險,還要面對噪聲交易者非理性預期變動的風險。在噪聲交易者的影響下,不但理性套利者的收益將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放棄原來奉行的成長型或價值型投資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蛻化為“追逐熱點、短線運作”的投資方式。
3對投資者羊群行為的研究
“羊群行為”(HerdingBehavior)是信息連鎖反應導致的一種行為方式,當個體依據其它行為主體的行為而選擇采取類似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羊群行為”。換而言之,當“羊群行為”產生時,個體趨向于一致行動,即所謂的“趕潮流(Bandwagon)”,這時個人往往放棄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而附和他人的行為,雖然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按理性分析可能顯示他們應采取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宋軍、吳沖鋒(2001)使用個股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標,使用市場公開的價格數據,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高于美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在市場收益率極低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遠遠高于在市場收益率極高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這個結果可以用期望理論中決策者對于損失、收益的不同態度來解釋。孫培源、施東暉(2002)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建立了較為靈敏的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并據此對我國股市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的嚴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并導致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占有較大比例。從投資運作層面來看,羊群行為將削弱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在市場發生大幅度漲跌時,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將極為有限。就政策層面而言,羊群行為意味著投資者的買賣決策并非基于理性的決策過程,因此股價極有可能偏離其均衡價值,從而破壞了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常志平(2002)采用橫截面收益絕對差(CrossSectionalAbsoluteDeviationofReturns,CSAD)方法,對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在上漲行情中,我國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不存在“羊群行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存在“羊群行為”。并且深圳證券市場比上海證券市場具有更多的“羊群行為”。張華慶(2003)指出“羊群行為”對中國證券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過度反應的出現,使中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4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應用性研究展望
4.1對實證研究結果的應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而且市場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如何克服這些非理性,使投資者能在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場生存,是市場參與者最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4.2對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
從以上可以看出針對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一般還是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舊有框架中的心理學理論,今后的研究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文化、國情或者利用更多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更適合中國的現實。
4.3在金融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上的應用研究
隨著我國的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變得也越來越重要。其實,人們對于經濟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早就是從消費者心理學開始的,隸屬于市場營銷學中的消費者行為學是一門理論系統完整的科學。其中對消費者的調查、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借鑒與行為金融學的實證方法相結合用以來研究金融產品的購買者的行為,根據投資者的不同偏好來設計金融產品,制定營銷戰略,從而為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打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金曉斌,唐利民.政策與股票投資者博弈分析[J].海通證券研究報告,2000.
[2]宋軍,吳沖鋒.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場的羊群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1,(11).
篇3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運用回歸模型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本科階段的初級層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涵蓋計量經濟學數據、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回歸估計量的理論,異方差、序列相關等。根據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將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具體可歸結為以下3組概念:第一,回歸假設。回歸假設是為分析回歸結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設,在不同數量的假設下能夠得到回歸系數估計量的不同性質。回歸假設是整個回歸方法的基礎,一切回歸有關的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都和回歸假設緊密相關,同時違反回歸假設的情形也是計量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點,因此回歸假設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一。第二,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評價估計量的基本標準,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歸理論的核心,整個初級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最終都歸結為回歸系數估計量的這3個性質,同時,這3個性質又與回歸假設緊密相關,故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二。第三,異方差。異方差是違背回歸同方差假設時的回歸結果表現,無論對于橫截面數據還是時間序列數據,異方差的出現是回歸分析的常態,因此對于異方差的檢驗和修正是初級計量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金融實證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基本問題,故異方差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三。以上三個閾限概念是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理論的關鍵,同時在概念上具有緊密的聯系,下文將基于此探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式。
2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注意事項
由于獨立學院的教學方式主要強調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和實踐,因此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總體原則仍立足于閾限概念的理解與實際運用,具體地,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了突出3大閾限概念,在首節導論課即向大家提出3大閾限概念,在介紹回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時,詳細的說明每個假設的用途,使學生理解每個假設的目的和本質,進而在回歸估計量三個性質的教學中把握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體條件,并明確理解異方差這一違反假設的情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充分的時間介紹三大閾限概念及其聯系,從而建構整個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體系。第二,運用軟件展示閾限概念的具體應用。獨立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應完全從應用性角度出發,運用軟件展示計量經濟學概念、原理和方法。對于3大閾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時間解釋概念產生的原因與本質,而60%左右的時間結合典型例題講解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如Eviews解決具體的回歸分析建模和假設檢驗問題。第三,通過嘗試撰寫學術論文強化閾限概念的綜合運用。撰寫實證性的學術論文是進行計量經濟學方法綜合訓練的較好途徑之一,可以通過讓學生從選擇題目開始,通過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參數估計,假設檢驗以及進行可能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檢驗和修正等等來感受計量經濟學解決綜合問題的方法和程序,通過寫作論文的方式加以體現,然后交流討論,以深化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具體設計,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
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獨立學院,也是我國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獨立學院之一。計量經濟學課程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設。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建立回歸模型能力為教學目標,基于Eviews軟件進行教學,每周教學學時為理論(教師講授)與上級實驗(學生練習)各2學時,特別注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對研究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為傳統的初級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回歸假設時著重解釋回歸假設的設立目的與合理性,并通過軟件講解回歸假設的驗證,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回歸假設。在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學中,通過詳細分析三個性質所依據的不同假設,使學生理解三個性質所應具備的條件從而掌握線性回歸估計量理論。特別地,專門安排約10學時左右的實驗課進行計量經濟學論文撰寫與分析的交流,要求學生自選題目,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并檢驗異方差、序列相關以及模型設定問題,寫作小論文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為評價教學效果,選取2010級學生1個教學班共24人進行滿分為5分的教學滿意度打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全部項目的滿意度均達到97%以上,總體平均滿意度超過99%。由此可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應用統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成功。
4結論
篇4
駐守清華VS棄讀北大
前不久,梁植參加高曉松和蔡康永加盟的《奇葩說》節目,剛一亮相就說自己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清華就讀,擁有法律、金融、新聞傳播三項學歷,但現在卻正為畢業做什么而苦惱,希望導師能支著。他沒說多久就直接被蔡康永按鈴淘汰,同時高曉松動怒:“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問我們該找什么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梁植這樣一位學歷光鮮的優秀學生,卻迷茫于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職業選擇,或多或少都會帶給人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反感與厭惡。這或許也是廣大網友對梁植發起“責難”的原因所在。也有人說,讓梁植迷茫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問題,而是要找什么樣的工作、過什么樣的人生的問題。我很贊同這一觀點,而這也同樣困擾著現在很大一批高校畢業生。
與梁植備受爭議的經歷類似,周浩曾是青海高考理科前五名,酷愛機械的他原本打算報考有著諸多實踐性課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遭到了家人的極力反對,最終他向家人妥協,選擇了北大。但進入北大后的周浩還是不能適應以理論為主的學習。在長期的痛苦掙扎中,他仍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去選修或旁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暫時休學去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但這些仍然無法讓周浩靜心在北大學習研究。最終,不堪重負的他在征得父母同意之后轉學到了北京的一所技師學院。從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人才儲備軍到如今的技術工人,周浩這一“紆尊降貴”的做法引起了軒然大波。正如“棄港大復讀考北大”的高考狀元劉丁寧一樣,周浩“棄北大讀技校”事件有太多值得人們反思的東西。
圖1 梁植(左)與“奶茶妹妹”章澤天(右)
圖2 周浩
博文廣識VS術業專攻
從升學規劃的角度看梁植的清華之路,可謂相當的不科學。梁植本科就讀法學專業,碩士選擇了金融學專業,博士則選擇了新聞傳媒專業。可謂每個專業都“淺嘗輒止”。他力求使自己成為一名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愿望并沒有錯,但是梁植的專業選擇路徑卻出現了偏差。我認為梁植的專業選擇路徑應該這樣設計:本科讀法學,碩士讀金融學,博士讀金融法。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
梁植2006年從人大附中文科班畢業考上清華,就讀法學專業。本科四年,梁植在法學上還是有些研究成果:2009年他的學術論文《誤將尸體當作運輸的行為性質》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刑事疑案演習》一書中公開發表;2009年10月與搭檔獲第七屆“貿仲杯”國際商事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總決賽亞軍,個人獲得總決賽“最佳辯護律師”榮譽稱號;2010年他的本科畢業論文成績獲得了國際法方向的第一名。
鑒于梁植本科四年的優秀表現,2010年他被免試推薦到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攻讀碩士學位。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梁植最佳的選擇,因為從公開的報道中了解到梁植在讀研期間有關金融方面的研究表現平平,毫無建樹。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是通過保送就讀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其專業基礎相對于其他科班出身的同學自然差了一些。如果梁植博士階段能將其本科階段的法學知識與碩士階段的金融學知識更好地融合,其在金融法專業方面的學習將會游刃有余,這也是復合型人才的價值所在。但讓人遺憾的是,梁植并沒有在這條康莊大道上付諸行動,在金融學專業學習“受挫”的情況下,他轉而選擇了自認為有能力勝任的新聞傳媒專業。殊不知,博士專業的選擇和學習不應僅僅以自己的興趣為參考標準,更需要本科或者碩士階段扎實的專業基礎。這一選擇注定了今天的梁植在職業選擇時的迷茫與困頓。
無論是讀研或是讀博,都應該旗幟鮮明地以終生職業為目的,而不是單純的為讀而讀。否則,多一個學位,就會多一份精神負擔、多一份求職壓力、多一份年齡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樣樣會活受罪”。再深入分析,我們會發現梁植其實是現代社會某一類學生的代表:研究學問求大求全,求廣而不求精,求博而不求專,總以為凡事越多越好,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北大的周浩則是研究學問求精求深求專的一種代表。但無論是求博還是求專,都具有一定合理性。廣泛涉獵各個學科,養成深厚的人文素養,學識淵博,方能擁有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襟,這是博識教育的宗旨所在。所謂專就是要在某一領域掌握較多的專業知識,專也是在廣博基礎上的專,在那些復合交叉領域內,最終的研究,也是落實在單一領域。求博與求專都沒有錯,但博不等同于泛,專不等同于少。
選擇拼圖VS規劃藍圖
梁植與周浩最為顯著的差別在于梁植對于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正因如此才導致了他在畢業之際的擇業迷茫與困頓。而周浩則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明確的規劃,知道自己將來想要什么,并敢于付諸行動去追求。正所謂“有規劃的人生才能叫藍圖,沒有規劃的人生是拼圖”。
梁植也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典型產物。我們從接受學校教育開始,就背負著父母的期望,接受著老師的教導與鞭策,每天奔跑在分數、成績的單行道上。只要成績好了,微笑和鮮花會接踵而至,以至于我們學生除了學習,便沒有其他的生活空間,更不用說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所思考了。
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很多對于自己選擇何種專業,將來從事何種職業非常迷茫的高三學生。這個階段迷茫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盡管如此,仍需要引起廣大考生家長的重視。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廣大考生首先要明確自己在本科畢業后是選擇就業還是選擇深造,如果選擇就業,就可以在志愿填報中有針對性地去選擇就業比較好的院校與專業;如果選擇深造,就可以選擇一些基礎性的學科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這只是考生升學規劃的第一步。至于進入大學之后該怎樣規劃自己以后的發展方向與職業生涯,也是需要學生與家長時刻關注的問題。
結語
篇5
關鍵詞:金融工程;學科定位;人才培養
一、 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紀50年代以前,金融學基本處于對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階段。它由描述階段向定量分析階段的轉變始于馬柯維茨的風險投資組合理論,該理論奠定了現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礎。1952年,馬科維茨(Markowitz)在結合奧斯本(Osbeme)的股票價格遵循隨機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礎上,在《金融雜志》上發表了資產組合選擇一文,把投資的收益或回報定義為其可能結果的期望值,把風險定義為平均值的方差,這種均值—方差模型使數理統計方法可以應用到資產組合選擇的研究中。法瑪(Fama)在奧斯本(Osbeme)通過理性無偏的方式設定投資者主觀概率的基礎上,建構并形成了有效市場假設(EMH),并進一步細分了三種有效市場,從而說明了價格反映所有的公開信息,已知的信息對獲利沒有價值的結論。隨后的夏普(sharp)、利特納(Litner)和莫辛(Mossin)將 EMH和馬科維茨的資產選擇理論相結合,建立了一個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預期為基礎的投資者行為模型CAPM ,說明了市場上的超額回報率是由于承擔更大的風險才形成的結論。布萊克、斯科爾斯、默頓等人進一步相繼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價模型(APT)、期權定價模型(OPT)等。至此,20世紀70年代以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礎,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為支撐的標準金融理論確立了其在金融經濟領域的正統定位,成為當代金融理論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動態套期保值策略組合保險的創始人里蘭得(H·Leland)和國際著名期權理論學者魯賓斯泰(J·Rubinstein)開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學家芬納迪(D·Finnerty)則基于公司財務對金融工程作出了較為完整的解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經營環境日趨復雜多變,價格波動頻繁,風險與日俱增。為求生存和發展,金融機構不斷地進行更深層次的金融創新。20世紀80年代風起云涌的金融創新浪潮成為了西方金融領域最為活躍和突出的變化之一,伴隨著金融創新,發達國家公司理財、銀行業和投資業得到了迅速的擴張和發展,金融工程作為金融創新活動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產物,很快便滲透到了商業銀行等金融實務部門。可以說,金融工程的產生順應了國際金融經濟競爭與發展的潮流。
二、 金融工程的理論架構和技術基礎
金融工程將工程思維引入金融領域,綜合地采用各種工程技術方法(包括數學建模、數值計算、網絡圖解、仿真模擬、分解與組合等)設計、開發和實施新型的金融產品,創造性地解決金融問題,其成果金融產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務和解決金融問題的手段和策略。其創新和創造性既意味著金融領域思想和思維的飛躍,即一種革命性的全新金融產品問世時所具有的創造性,也意味著對已有觀念的重新理解與運用,以及對現有產品進行的分解與組合。
金融工程的應用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是應用已有的各種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對社會金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控制風險和進行資本經營。二是開發、設計金融創新產品來創造性地解決日益復雜多變的經濟問題,實現預先設定的金融目標。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估價理論、資產選擇理論、資產定價均衡理論、期權定價理論、套期保值理論、有效市場的均衡理論、匯率與利率理論等,但是這些理論的應用只有借助于技術方法的支持,才能轉化為現實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綜合采用決策科學、系統理論、計算機信息處理和智能化技術等當代前沿的科學技術方法展開實證分析,通過從基本的代數知識、微積分、線性代數到微分方程,運籌學和優化技術,乃至模糊數學、博弈論(包括微分對策)、概率論、隨機過程和其他隨機分析理論方法(包括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的應用,設計優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對金融活動進行精確的定量研究。近年來,隨著金融工程的進一步發展和各學科的相互滲透,各種自然科學的前沿理論和最新工程技術(如混沌理論、小波理論、遺傳算法、復雜系統理論、人工智能技術(包括知識工程、專家系統和人工神經網絡等)、模擬退火方法、面向對象方法等)已經或正在成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術基礎與實踐工具。
三、 建立和發展我國的金融工程科學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建立和發展金融工程對我國整個金融科學向更高水平層次發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產生不過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同時,對金融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領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僅因為金融工程的實踐提高了經濟生活中的貨幣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運用運籌學技術、仿真模擬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先進手段對市場風險進行預測和評估,使得金融新產品的定價更符合市場要求,使金融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更趨完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促進了各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高效配置,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傳統的運作模式,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工程作為金融創新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又為更高層次的金融科學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然而我國目前金融學科水平尚處于由描述性階段向定量分析型階段轉變的時期,明顯滯后于國際金融科學水平的發展。由于我國金融理論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傳統內容和簡單的政策研究上,忽視了數學科學、工程技術科學與金融實踐的結合運用,使理論嚴重脫離實踐,遠遠適應不了我國金融業發展對相關理論應用研究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金融工程作為現代金融科學的制高點對現代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從現在起圍繞金融工程學科的發展建設,以實現金融理論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產業化為目標,建立起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金融科學。
其次,合理定位我國的金融工程研究。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具有左右和駕馭經濟局勢的力量。一方面,高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不斷推動著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業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深化著與社會各個層面的聯系,極大地推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現代金融所具有的復雜性,以及迅速膨脹的游離于實體經濟的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又必然加大風險防范和金融監管的難度。從某種意義上講,誰能在復雜的金融活動中掌握主動權,誰就能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國際金融活動的各個層面越來越依賴于金融工程技術的應用。中國作為世界開放經濟中的一員,引進消化西方金融業的先進技術,積極向國際慣例靠攏已是無可避免,建立和發展金融工程對我國正在轉軌中的經濟金融制度變遷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當前我國金融工程研究和應用的定位應根據中國金融制度的特點和金融發展水平的實際確定,必須從我國金融安全和發展效益這兩個戰略基礎出發做出選擇。建議我國盡快在有關高校和金融機構建立起跨學科的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將國家的金融競爭力與國家安全聯系起來思考,加快金融工程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推動我國金融工程的研究與發展。
第三,金融工程的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金融工程是一門融合金融學、管理工程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為一體的新興的交叉學科。按我國目前高校的學科分類目錄,可以將它放在金融學科,也可以將它放在管理工程學科。19世紀90年代初期才基本定型的金融工程在短短數年間就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方面體現在國外眾多的金融實業界人士開始實際應用金融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從事金融創新和金融管理。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國外許多高等學校已將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理論界和金融實務部門越來越重視引進與吸收國外先進的金融工程理論和技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領導已對金融工程的學科設立有過多次批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已將金融工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名為“金融數學、金融工程及金融管理”的九五重大研究項目,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金融工程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著作和譯著得以發表出版。但是總的來說,我國對于金融工程尚處于系統介紹和初步研究的階段,需要我們對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養給予更多的關注。我國早期的金融工程研究主要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點下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展開的,作為我國高校的一個新興專業,它的發展模式與其他專業有所不同。該專業最先是在博士階段開展的,然后依次下延至碩士、本科階段,這是由金融工程專業所涉及的知識廣度與深度決定的。目前我國博士、碩士階段金融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是基于金融產品設計、金融風險管理方面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對于金融工程本科專業的學生培養,首先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我國金融工程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立足于使學生熟練地運用已有的金融產品定價和風險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產品開發能力的金融工程師人才。金融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應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基礎理論,包括西方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等。第二層次為技術方法,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運籌學、經濟博弈論、統計學、計量金融學、隨機過程、軟件基礎與應用、數據庫原理等。第三層次為專業知識,包括金融工程、期貨期權與特種衍生證券、財務管理、金融風險管理等。金融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當程度的數理金融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因此,必須建立金融工程模擬實驗室,針對金融工程領域二十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進行模擬實驗教學,考慮到經濟成本和計算機的兼容問題,在Excel(電子表格上)就可以完成這些模擬實驗,且學生易于掌握使用。同時該專業學生應該至少熟悉一門計算機語言(如C語言、Fortran、Basic等),學會一門以上軟件應用(如Excel、Spss、SAS、Matlab、Eview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金融工程專業知識,成為真正的金融工程師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宗成.金融工程的發展與創新.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8).
篇6
【關鍵詞】贗品 估值 洗錢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持續火爆,藝術品被譽為投資“第三極”。藝術品具有收益高,風險小,與其他投資品種相關性低等優點,許多學者都肯定了藝術品在投資組合管理中的巨大價值。Goetzmann(1993)認為20世紀以來藝術品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5%,以標準差來衡量投資的風險,藝術品投資的風險為0.528,大于債券0.106和股票0.219。藝術品與債券和股票的相關性分別為0.54和0.78。趙宇、黃治斌(2008)研究了我國拍賣市場1994年到2007年期間38萬個交易數據,通過尋找具有重復交易記錄的拍品,利用再交易回歸模型,編制出藝術品指數。他們通過計算得到我國藝術品投資的期望收益率為10.1%,標準差為5.03%。而同時期的股票市場的收益率為8.01%,標準差為22.5%,同時計算出我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相關系數為-0.51.說明在我國藝術品是構建投資組合的一個理想資產。
但是,在這些漂亮的數據背后隱藏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加以注意。這些問題是從事藝術品投資的關鍵性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了解透徹了,才算是真正了解藝術品市場,才有可能獲得藝術品投資的高額回報。
一、贗品問題
藝術品投資的特殊性在于它首先面臨真偽鑒定的難題,這也是眾多專業金融投資者難以進入這個領域的原因。不論投資模型做得再好,不論從數據上看到的收益率有多高,一旦買到贗品,投資回報率就是負的100%。
很多投資者以為從正規的大拍賣行里拍來的就一定是真跡,實際上,拍賣行并不保真。《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相關法規如下:第十八條 拍賣人有權要求委托人說明拍賣標的的來源和瑕疵。拍賣人應當向競買人說明拍賣標的的瑕疵;第二十七條 委托人應當向拍賣人說明拍賣標的的來源和瑕疵;第六十一條 拍賣人、委托人違反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未說明拍賣標的的瑕疵,給買受人造成損害的,買受人有權向拍賣人要求賠償;屬于委托人責任的,拍賣人有權向委托人追償。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這幾條法規的核心在于第六十一條第二款,意思是只要拍賣行在拍賣前聲明不保真,它就不負有賣贗品的責任。這就是業內廣泛流傳的拍賣行的“免責條款”。誠然,拍賣行為了自己的聲譽會控制贗品的比例,但那些夾在真跡中的偽作往往讓投資者防不勝防。
許多人認為可以通過請專家鑒定把關來確定藝術品的真偽,但是專家鑒定依然存在很多問題。1、我國政府有規定,凡是事業單位的文物博物館系統的人不能參與市場鑒定。2、由于藝術品(尤其是書畫)真偽雖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鑒定卻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國家沒有官方權威機構出具鑒定報告,各個機構、各路專家的水平參差不齊,除非是很明顯的真跡或者偽作,否則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3、目前藝術品造假技術越來越先進,手段越來越高明,即使是專家也常常“看走眼”。況且現在各種專家魚龍混雜,要是請的這個專家空有各種頭銜,水平并不高明,或是專業水平很高但是道德水平低下,聯合賣家坑投資者,都讓人防不勝防。所以,有人說藝術品投資是“圈內人”的游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自己懂行,才是真正可靠的。
因此,目前很多投資者只選擇向藝術家直接購買,并附有該作品的鑒定證書以及與藝術家的合影作為“鐵證”。誠然,這是一種非常可靠地辦法,這樣的作品往往也易于流動和變現。但是,當代仍在世的藝術家(尤其是一些位高權重,掌握話語權的藝術家)的作品能否經得住時間的檢驗,還是一個問號。
從藝術發展的規律來看,藝術家要真正被世人所認可,名留青史,往往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的。古往今來,多少藝術奇才生前默默無聞,窮困潦倒,死后才被人們逐漸發現,其藝術成就才被人們認可。這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真正的藝術家往往有一種超越性,他所要表達的東西超越了這個時代,不被當時的人理解。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藝術發展的軌跡印證了當年天才的想法,藝術史上才又增添了一位大師。所以,作為投資來說,買那些大浪淘沙,經過了歷史檢驗的藝術大師的作品最為保險,從歷史數據來看也是收益率最高的。而購買有些目前仍在世的“當紅”藝術家的作品,就有很大的風險——首先是這些人的作品目前價格已經被炒得很高,再上升的空間有多大還很難說。其次,有朝一日當他們不再身居高位時,人走茶涼,泡沫破裂,投資者購買的作品價值很可能大幅縮水。(這里并不是說所有當代藝術家都是徒有虛名,只是強調作為一名普通投資者,若是要分辨出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那是要有相當的藝術素養和對未來藝術發展的把握能力,其難度不亞于鑒定真偽)。
因此,投資者就面臨了一個兩難境地:選擇歷史上的大師們的作品,雖然收益高,但是存在贗品風險;選擇當代藝術家作品,雖能確保真跡,但是將來的前景不明。如何做選擇取決于投資者自身是否懂行以及其投資目標,不能一概而論。
二、估值問題
在投資學里,對投資品的估值是很重要的一環,不論是股票的股利貼現模型,還是債券的現金流貼現模型,其都是試圖尋找投資品的“內在價值”,并以此和目前的市場價格作對比,當市場價格低于內在價值時買入,當市場價格高于內在價值時賣出。
藝術品的估值卻是一大難點。由于藝術品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且未來價值與人們審美口味的變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關系巨大。因此,筆者認為,藝術品不存在計量“內在價值”的可能性。目前學者們的通用做法都是通過歷史數據預測未來,用歷史收益率來估算未來收益率的區間。
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選用數據以計算收益率的問題。學術界通常采用的都是重復交易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每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通過在茫茫的歷史記錄中尋找交易過至少兩次的作品,再根據每次交易的價格以及間隔的時間,計算出這件作品的年收益率。最后,通過對每件作品年收益率的加權平均,計算出整個市場的年收益率。這種做法非常嚴謹、精確,大部分的學術論文數據都采用的這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點——不是每個作品都能找到重復交易的記錄,尤其是對于才發展了短短20余年的中國拍賣市場來說,能找到的重復交易數據不多。因此,樣本數量不足會使得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降低。
拍賣公司以及藝術品交易網站(如雅昌網)在編制價格指數時往往采用另一種方法。他們以藝術家為個體單位,以該藝術家作品每平方尺多少錢為衡量標準——在匯總了該藝術家整年交易的作品價格以及每幅作品的尺寸后,相除得到該藝術家作品價格為XXXX元/每平方尺。這種做法在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數據先天不良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中國傳統字畫的特點也給這種計量方法提供了有力土壤。傳統國畫的題材本來就不多,無非是山水、花鳥、人物這幾類,畫家除了偶爾會作“創作畫”以外,平時的練筆以及大量的應酬作品畫的都是自己拿手的幾個題材,比如齊白石的花鳥草蟲,徐悲鴻的馬,黃賓虹的山水等等。這些隨手之作雖然藝術價值同樣很高,但卻往往有很大的同質性——徐悲鴻某幅畫的兩匹馬一個向前看一個向后看,另一幅畫兩匹馬都向前看,價值能有多大區別呢?因而,“論尺賣畫”在中國也有著數百年的傳統。
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將重復交易數據與平方尺價格數據結合起來,各自賦有一定的權重,來得出總的市場價格指數。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我國市場樣本數據不足的問題,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洗錢
利用藝術品拍賣進行洗錢在業內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其種類、手法眾多,并且難以監管。在此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甲以低價購得高仿作品一幅,拍賣公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其上拍,并給予很高的估價。甲在拍賣當天找2、3個托兒競拍此作品,將價格抬高到滿意為止。最后,實際的買方和賣方都是甲,錢和畫在左右手之間一倒,黑錢就洗成了白錢。拍賣公司也樂于參與此事,買賣雙方各自15%的高額傭金收入促使很多拍賣公司成為洗錢的幫兇。
另外,由于藝術品的價值認定沒有權威機構也沒有估價標準,價格完全在于買家愿意出多少錢,因此容易操縱,可以輕易炒上天價,這一特點十分適合洗錢的需求。法律的漏洞也給洗錢提供了便利。由于國內拍賣法規定,拍賣公司有權利對買賣雙方的真實資料保密,使得天價藝術品的交易雙方身份都不透明,而反洗錢法也主要是監控金融機構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不涉及對可疑的天價藝術品交易進行調查,因此給藝術品洗錢留下了監管的空白地帶。
四、假拍
假拍通常是指非真實交易目的的成交,包括買賣雙方實際是同一人,買賣雙方借助拍賣進行利益輸送等,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拍賣公司為了提高拍品的成交率,讓內部員工去競拍那些無人問津的作品,以此打造自己拍賣會高成交率的品牌形象。第二種是為了炒高某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有些專業炒家先是囤積了大量某藝術家的作品,然后一邊制造輿論宣傳炒作,一邊在拍賣會上自己給自己當“托兒”。不論成交與否,重要的是為該藝術家作品設立“價格標準”,以方便日后高價出貨。第三種是為藏品制造“好出身”。比如某件作品高價“拍”出去后,不僅上了拍賣公司的圖錄,還被各大知名媒體報道,將來如果想把這個藏品出售,圖錄、成交記錄、媒體報道都齊全了,再加上一個完美的收藏故事,這就是一件“流傳有緒”的真品,將來無論是再次上拍還是私下交易,都有了價格基礎。第四種是變相行賄,公權力擁有者把自己的藏品拿去上拍,想行賄的人自然踴躍捧場,將該作品高價拍下,錢也就沒有風險地送出去了。
假拍也是造成拍賣價格不可盡信的一大原因。通過各式各樣的假拍,價格大量注水,表面數據上的收益率虛高,這也是投資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五、拒付遲付
每次拍賣會上拍出的天價藝術品總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引來人們的諸多討論。但是熱鬧過后,天價藝術品是否真正成交,卻難以知曉,不少學者也提出“有多少舉牌可以胡來”的疑問。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首次的《2010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0年度內,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落槌價款總額為354.43億元,實收傭金28.98億元。在這次統計的408件上千萬元成交拍品中,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結算,結算率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結算或未結算,涉及成交額55.55億元。
買方遲付拒付的原因有很多,動機也不盡相同。有些買家確實并非惡意不付款,只是賬面沒有那么多流動資金。或是遇到突況,資金難以周轉,才會出現不及時付款的現象。對于這種情況,拍賣公司可以與買家進行協商,或是延后付款,或是分期付款。但有些買家惡意拒付,通常是有以下幾種原因:1、非理智型出價。拍賣時為爭一口氣,事后覺得自己拍貴了,便不愿付款。2、覺得拍品成色有問題,懷疑是贗品。3、賣方在拍賣時會請 “托兒”來輪番舉牌,抬高成交價。 “托兒”舉牌無非兩種結果,要么抬高了競價,讓最后的買家成為“冤大頭”,買家知道后有可能拒絕付款;要么因為舉牌過了頭,最后自己成了買家,最終也就成了不付款的“買家”。
六、結論
本文探討了藝術品投資中關于贗品、估值、洗錢、假拍、遲付拒付等問題。作為一個投資者,一方面應該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專業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應對藝術品市場的種種不規范現象有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避免踏入陷阱,才能使得藝術品在投資組合管理中發揮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Campbell.R.Art as an Alternative Asset Class.Journal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s[J],2005.
[2]景乃權.2010年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發展分析與預測[M],載《2010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75-18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