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保險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7:2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病保險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病保險論文

篇1

1.1國內外對重大疾病的界定災難性衛生支出

在國際上一般有3種定義:一是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屬于重癥疾?。欢窃谔囟〞r期內,家庭衛生支出超過原來所界定閾值;三是家庭用于醫療衛生的個人現金支出超過其可支配收入一定比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提出,當一個家庭的衛生總支出占其穩定收入(扣除生存必需品支出)的比例達到或超過40%,可認為該家庭發生了災難性衛生支出。

1.2國內外大病保險的病種范圍

在大病保險覆蓋的病種范圍上,各國雖然各不相同,但均是按照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研究確定覆蓋范圍。最初開展重大疾病保險的南非,將心臟病發作、惡性腫瘤、腦中風和冠狀動脈搭橋作為四大核心疾病,約占申報案例的70%~90%。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的重大疾病商業保險的覆蓋范圍雖各不相同,但前六位主要的重大疾病多為: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中風、冠狀動脈搭橋、腎功能衰竭和主要器官移植。對于新農合框架內的大病醫療保障制度,不少研究均認為發展新農合大病保險應科學選擇覆蓋的病種。孫梅等通過實際數據測算,認為國家衛生部提出的20類大病并不適合作為試點,建議優先選擇疾病診斷明確、效果可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白內障、子宮肌瘤和闌尾炎等。孫紐云等通過測算提出開展大病保險可以優先選擇的60種疾病。王海立通過總結山東省實施大病醫保試點工作的經驗,提出應逐步擴大保障的病種范圍,將耐多藥肺結核、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腎病綜合征等納入保障范圍。本研究在分析病種情況的基礎上,對按費用補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2研究結果

本研究對浙江省某市開展大病保險的情況進行了現場調研。該市在2014年正式開展了大病保險按費用補償。2014年該市參合農民43.6萬人,201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16106元(2014年大病保險起付線),新農合籌資800元/人,其中,30元作為大病保險的籌資額。2010年開始,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要求,開始推行尿毒癥、重性精神病的大病保障工作,2014年擴展到22種大病,報銷比例為70%。2014年開始,該市大病保險從按病種實施進入到按病種與費用同時實施。管理模式為委托第三方承辦,即委托保險公司管理,管理費用為基金總額的6%。通過對樣本地區住院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對樣本地區重大疾病保障工作的實施效果進行了統計分析。2014年起,該市實行大病保險按費用補償,由于該地區大病報銷實施時間尚短,因此,采用2013年數據進行比較。2013年22種大病的實際報銷人數3299人。2013年達到按費用補償的大病保險設定的起付錢標準的患者1543人,其患者及大病保險補償前平均個人自付費用的主要分布情況。

3討論與建議

3.1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障

制度規定的22種大病的患病率普遍較低研究結果顯示,22種大病的住院人數占住院總人數的比例為7.9%,費用占總住院費用的11.7%,其中最高的是肺癌,占2.3%。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均不足1%,有些疾病甚至沒有住院病例。訪談中新農合管理者提出,在新農合大額費用患者中,外傷、呼吸道感染、器官移植等疾病的費用要普遍高于22種疾病。

3.2具體報銷范圍沒有準確界定

報銷范圍較寬泛和隨意在按病種補償的具體實踐中,疾病診斷目前在醫院的HIS系統中多以ICD-10作為標準。建議對大病病種所涉及的報銷范圍使用ICD-10編碼進行界定,并且將范圍界定到ICD-10編碼下的三級編碼。如腦梗死在ICD-10編碼中應屬于I63范圍內,但不應包含I63中的所有項目,例如I63.908頸動脈梗死,I63.909椎靜脈梗死在部分地區不被納入報銷范圍內。

3.3現有22種重大疾病的病種組合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體表現在:一是從政策運行以來的驗證來看,納入保障范圍的大病發病率和人均費用均不高,與政策預期效果不符。二是目前病種的納入缺乏以實證基礎進行的動態測算和論證,沒有退出和納入的變動機制。三是各地在新農合籌資和大病的疾病譜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統一采用22種大病作為保障病種不利于各地有針對性的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也不利于充分發揮新農合基金的效用。為此,應先明確大病病種篩選原則,并根據實際數據進行測算和篩選。通過對相關政策文件和文獻的研究發現目前較被認可的篩選原則包括醫療費用高、對健康危害大、發生頻率高、預后效果好及社會影響大等。利用這些原則,可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對疾病進行篩選,測算最優化的病種組合,對大病病種進行適當的調整。

3.4大病醫療保險費用補償制度

銜接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大病保險按費用補償各地普遍采用了二次補償或補充保險的形式來開展,也就是說,在新農合基本保險中對22種大病進行保險后,再對超出費用標準的醫療費用進行補償。該方式適用于目前大病保險開展的試點階段,可避免對基金造成過大壓力。但就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來看,新農合的大病保障模式應以按費用補償為主。因此,應做好按病種補償與按費用補償的過渡,以保障參合農民的基本利益。

3.5避免重復報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篇2

關鍵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存在問題,建議

 

根據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安排第二階段工作要求,我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直屬第一支部組織的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的調研小組,開展了“如何有效地推進黔東南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的調研活動。我們先后到鴨塘、龍場、萬潮、旁海等鄉(鎮)衛生院與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座談,聽取他們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區農村的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意見及建議。又與參合農戶進行座談,聽取農戶的意見及建議。

現對黔東南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以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高,基金難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合作醫療政策缺乏了解、認識。首先對參加合作醫療表現積極的一般都是經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醫療補償的家庭及其鄰居。他們認為“新農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家庭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說今年一年都沒有發生過打針吃藥現象,明年就不想參合了;其次是壯年群體參合費收繳將會是一大難題,如有村民說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參合費,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強力壯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醫療消費觀念尚未建立,部分農戶對政策不理解,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對這部分農民收繳參合費存在一定難度。

2、農民思想上依然存有僥幸的心理。部分農戶的醫療保險意識不強,沒有真正認識到合作醫療的意義,怕交了錢而不得病,錢被別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我交了錢而沒有得病就要虧了,沒啥意思”。

3、參保期限制了新生嬰兒的享受,在參合費收繳后出生的嬰兒因沒有交今年的參合費就意味著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醫療保障,而新生兒患病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4、參保農民期望值較高。對不予報銷部分思想準備不足,造成部分人員不理解;對逐級轉診制,農民認為限制了自由選擇醫院的權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大病(住院)”的同時,兼顧“小?。ㄩT診)”。部分農民抱怨門診報銷封頂線太低而體會不到報銷的優越性;對費用總額減去自費部分后再按比例報銷不理解,農戶認為既然政府給報銷部分醫療費,為什么還要減去自費部分。

5、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有待進一步激活。論文參考,存在問題。由于各鄉鎮衛生院醫療環境相對較差,技術水平受到一定制約,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能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的“轉診證明”具有很強的責任性,醫務人員不能對患者提出的轉診要求給予滿意答復,部分患者家屬不理解,從而對合作醫療政策產生了不滿情緒。

6、醫院認為:次均費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療,造成重復檢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負擔,由于沒有治愈出院,藥效不能持續,治療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技術產生懷疑。

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報銷實例,用事實說話,使其幫助我們宣傳“新農合”政策,讓農民切實感覺到合作醫療的好處。清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針對大病而設,根本原則就是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要抓住宣傳對象做到有的放矢。農民是新農合醫療的主體,對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僅把統一制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提綱》等資料發放到農民的手中,但由于農民生活環境和條件有限,能認真閱讀和理解的農民沒有多少。我們必須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利用趕場天在大街上進行宣傳、在村宣傳欄上舉辦特刊、組織醫務人員進村給農民檢查身體、舉辦“新農合”知識競賽等,讓農民真正吃透上級政策,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讓農民就近就醫。一是優化農村衛生資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配套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合理優化農村衛生資源。二是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對目前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投入不足,藥品周轉資金短缺狀況,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積極立項,爭取資金,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改善醫療條件。三是加大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加強縣、鄉、村衛生機構縱向業務合作,采取上級醫療單位派員幫教,到上級醫院跟班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盡量減少農民醫療費用負擔,用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使農民受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滿意度。

4、合理調整補償標準,更大線度讓利于民。一是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補償標準,降低起付線、提高封頂線。二是適當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分級報銷比例,實行二次補償。積極探索大額為主,兼顧小額費用補償方式,盡可能大病大補,小病小補,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三是逐步降低藥品價格。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制度,在定點醫院設立明白藥房、放心藥房、平價藥房,盡量使醫院藥價與市場同價。

5、取消次均費用限制,應控制費用總額,由醫院根據患者病情掌握費用支出,大病費用高些,小病費用低些。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全年費用不超出控制總額即可。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疾病象毒蔓一樣危害我們的身體,我們應該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論文參考,存在問題。有句俗話說的好:治標更要治本,我認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農民才能更好的安居樂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減輕農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脫新農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滅疾病,這應該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郁蔥。我國新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試點問題與對策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呂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明年將基本覆蓋全國《中國醫院院長》2007年18期

3、湯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社區醫學雜志》2007年9X期

4、陳竺部長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情況《健康大視野:醫術人生》2007年10期

篇3

論文關鍵詞:農村 社會保障 制度創新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中,統籌城鄉發展居于首位,要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社會制度環境,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然而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嚴重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城市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高福利狀態與農村居民的救濟型低水平的保障并存;二是城鄉隔絕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資源優化配置難以形成。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建設的重點在于:在加大對城市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完善力度的同時,應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著力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努力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1我國農村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1.1制度體系不健全,保障項目較少

一是社會保險制度嚴重缺位。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步履維艱,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尚在全面推廣階段;工傷、生育、失業三大社會保險制度至今尚未在農村建立。二是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不完善。目前農村主要局限于基本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制度基本沒有建立,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不普遍。三是社會福利體系殘缺不全。目前只有部分經濟實力好的地區還依稀保存一些敬老院和福利院,大部分地區該項制度體系已經癱瘓。

1.2保障標準低,總體水平不高

新型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不高,而且由于是保大病住院,使得相當部分參保居民由于交不起首次人院費而不能住院,進而無法享受醫療保障,新型合作醫療能否真正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致窮的問題不容樂觀。

2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2.1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深入進行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工隊伍不斷壯大,人口流動增強,要求盡快建立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已是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2.2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廣大農村居民的迫切需要和期待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顯現,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農村養老風險不斷加大。部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無著落。保障農民的基本生存權和身體健康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

2-3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

第一,專題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如北京市建立了農民工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體現了“低費率、廣覆蓋、保當期、保大病”的原則,適應了外地農民工“年紀輕、流動性大”的特點。第二,加強農村醫療救助,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矛盾。江蘇省常熟市出臺了新的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重點解決困難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矛盾。

3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創新的重點

3.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重新定位與制度創新

今年國內已有部分省市率先啟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這意味著,政府將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部分“買單”。建立“低費率、廣覆蓋、能接續、可持續”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3.2繼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分類保障,適時與城鎮合作醫療保險接軌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政府積極投入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體現,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遏制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基本達到了“政府得民心、農民得實惠、衛生得發展”的目標。

3.3加強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實行網絡化管理

在鄉鎮(街道)設立社會保障綜合管理服務機構,統一負責所在地社會保障事務,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的相關事務。

篇4

論文關鍵詞:新型合作醫療 醫保制度 問題 對策

論文摘要:文章主要以當前農村醫療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提出新型合作醫療背景下農村醫保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對建立健全農村醫保制度的有效對策進行分析與闡述。

自我國2003年提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在政府部門的領導與作用下,加大建設試點力度。經過新農合制度的運轉,緩解了農村的就醫壓力,但是農村醫保制度仍存在缺陷亟待解決。

一、農村醫保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農村參保意識差

在新型合作醫療體系下,政府發揮組織、支持、引導作用,提倡農民自愿參加與集體籌資相結合的方式,主要以“大病統籌”為主,構建農村醫療的互助共濟體系。但是農村醫保并不像社會保險一樣明確規定投保時間,對農民的連續投保沒有限制,農民沒有參保意識。雖然以自愿參加為原則,但是政府卻每年下發參合任務,鄉干部以行政手段干預農戶參加,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民的參保意識差,為了完成任務,只好由鄉村墊付參保費用,而農民也只有在生病時才會核報,否則只好由鄉村承擔全部費用。另外,由于農村醫保的限制條件較多,看病時需指定醫院,對農民十分不便,弱化了農民的投保動機。

(二)醫療保障模式過于單一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收入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已不再滿足于過去“掏小錢、保小病”的簡單合作醫療模式,這種“溫飽式”的合作醫療已經失去了對農民的吸引力。而對于由于突發、大額的患病風險而給家庭帶來的經濟損失,又很難得到醫療保障與醫療救治。這種情況與農民的看病需要嚴重不符,弱化了農村醫保制度對農民的保障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另外,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及醫療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合作醫療提供的低水平服務也不再受用。

(三)缺乏法律法規的有效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保障制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而由于理論欠缺和實踐經驗的不足,因此國家保障法律尚未形成,造成農村醫保制度的建設與落實不能得到法律后盾的有力保障。而由于法律配合的欠缺,造成一些農民不認可醫保制度,由于怕承擔經濟風險,因此不愿意加入到醫保中,增加了農村社會保障普及工作的難度。

二、建立健全農村醫保制度

(一)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以當前新型合作醫療的發展來看,需要我國政府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村醫保政策,以法律法規形式明確提出各級財政部門應負擔的比例,落實政府責任,并將農村醫保的覆蓋率情況,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中,加大政府對農村醫保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級政府將新型合作醫療的資金與社會醫療救助資金整合,共同設立“農村醫療保險基金”,并結合上半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狀況,制定負擔比例,實現長效性增長機制,減少農民的繳費負擔。二是促進醫保制度的嚴格落實,惠及當地所有農民,以政府監督職能,督促當地的個體雇主或者企業繳納職工醫保,并將勞務輸出人員納入當地醫保制度中,確保所有企業盡到社會責任。三是加大新型合作醫療的宣傳力度,只有讓農民群眾認識到醫保的重要性、優惠性,才能真正得到他們的支持與擁護,促進農民積極參與。因此,各級政府可通過下發文件、廣播、報紙、電視、宣傳欄等多種方式向農民介紹參加醫保的好處,讓農民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了解相關醫保費用籌集、醫藥費使用和報銷等內容,提高健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參保自覺性。

(二)實現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而統一的合作醫療保障模式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因此,農村醫保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必須加快構建政府、農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以滿足不同農村發展情況對農村醫療服務的不同需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推廣并宣傳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這主要由于在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均收入與治療支出能力普遍偏低,而實現“廣覆蓋、低水平”的初級合作醫療,是滿足農民就醫的根本保障;在中等發達農村地區,重點推廣“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因為在中等發達地區的農民,具備少量的醫療支付能力,但是“大病致貧”現象仍存在,這將是醫療改革的重點;在東部沿海等發達農村地區,基本建立完備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接下來應全力構建新型合作醫療的各項制度與服務網絡,由于經濟條件良好,當地農民提高了對商業保險的認識與需求,通過制度的完善,可滿足不同層次的醫保需要。

(三)建立健全農村醫保的法律法規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通過立法實現的一項強制性制度,其具體落實必須有完備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近年來,雖然我國新型合作醫療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農村醫保中尚缺乏有效的法律體系保障。因此,加快法律法規建設勢在必行:一是建立與農村社保基金相關的監督法律。社會保障資金作為農民看病的根本保障,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私自挪用,做到??顚S?。二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農村合作醫療法》,提出農村醫保制度的具體落實方法。另外,應該認識到,除了提出基本的立法之外,強化執法力度才是實現農村醫保法制建設的根本,否則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將失去立法的真正意義。因此,只有加大法律的落實力度,才能讓法律成為保證農民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牛妍.以構建農村醫保制度推進“新農村建設”[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

2、許海虹,姜巖.發達國家農村醫保制度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3、顧昕.當代中國農村醫療體制的改革與發展趨向[J].河北學刊,2009(3).

篇5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醫院;農民;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4-0067-04

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其間也曾一度處在衰退瓦解的邊緣。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家和社會公眾的關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的出臺無疑順應了社會進步的潮流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新農合的人口達到7.26億,參合率是85.96%(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網站.省略/gzdt/2007-11/12/content_802487.htm。)。而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新農合為構建和諧新農村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引發筆者的深入思考。

一、制約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的“三方”因素

(一)醫療服務的監管方――政府存在的問題

1.政府對于新農合的目標定位不符合大多數農民的實際需要。國家推行的新農合主要是以“大病醫療保險(保大病)”為目的,而作為新農合的受益者――農民卻希望新型農合不僅能解決大病導致的大額醫療費用,更能解決日常的小病所花費的門診費用。國家希望通過保大病來解決農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的初衷是好的,但卻高估了農民的實際承受能力。實際上,小額的門診費用對于許多農民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據調查,面對新農合的保障項目選擇,已經參加、曾經參加以及尚未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所表示的態度是明朗的,“僅保大病”占9.5%,“保大病+鄉村門診”占38.4%,“保大病+健康體檢”占27.2%,“保大病+預防保健”占21.8%,其他想法的占3.1%。[1]顯而易見,選擇“僅保大病”的人數低于其他人群,選擇“保大病+鄉村門診”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

2.在推行新農合過程中,基層政府缺乏責任心,不能做到以農為本。當前,中央財政對新農合試點縣發放的補助資金是以該縣新農合的參合率不低于60%,并且地方財政補助資金到位為前提的。這就導致了不少縣為了得到國家的財政補助,有的弄虛作假,謊報參合率,有的強迫農民參保,甚至以村委會的名義為全村農民墊付資金。這種做法從表面上看是在幫助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實際上,地方干部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很有可能違背農民的意愿,強迫農民參加新農合。與這種“熱情過度”的工作方式相反,有的基層干部在辦理新農合時責任心不強、宣傳不夠,在農忙的時候去收費,導致不少農民因家中無人錯過繳費機會而未能參加新農合。以上兩種極端的方式都體現出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缺乏責任心,不能真正做到從農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2]

3.新農合資金管理不善,缺乏相應的監管機構。目前,新農合基金財務管理相當混亂。一方面,合作基金的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基金賬目和管理費用賬目沒有分開,導致管理費用擠占合作基金。根據新農合有關規定,合作醫療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但有些鄉或村干部卻認為干別的也是為農民謀福利,擅自挪用合作醫療資金,并且有借無還。另一方面,一些地區許諾農民定期公布賬目,實行民主監督,但往往不能照章辦事,農民只有出錢的“義務”,卻沒有知情權和參與管理權。不少試點地區都建立了由政府各部門和農民代表參加的基金管理監督委員會,但是大多數地方只是開過一次成立會議后就沒有了下文,并沒有切實發揮監督作用。此外,合作醫療基金的管理還缺乏專業會計人員和先進的管理手段,絕大部分地區還是手工操作,信息收集和數據處理比較困難。[3]

(二)醫療服務供給方――醫院存在的問題

1.由于缺乏競爭,定點醫院逐漸形成壟斷地位,導致醫療費用不斷攀升,醫療服務質量不斷下降。新農合試點一般都有相應的定點醫院,農民只有在定點醫院就醫并取得正式的票據才能報銷,這無疑就形成了定點醫院的壟斷地位。而醫患雙方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醫療服務極強的專業性,使患者完全處于劣勢,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敗德行為無法避免。且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籌資渠道單一,政府對衛生機構經費投入的比例逐步下降,對于村級診所,上級部門幾乎沒有資金支持,村委會也很少有資金支持。許多醫療單位要靠從自己的業務收入中抽取的部分維持職工的收入水平,這樣就造成很多醫療衛生服務提供者注重利潤,在接診農民患者時,大范圍使用制度報銷目錄之外的藥,而且這類藥品價格高昂且無法報銷,使農民享受不到應有的優惠。據衛生部2004年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中國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已經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盡管醫療費用不斷攀升,但醫療服務卻并不能令廣大農民滿意。從對江蘇、江西、云南、內蒙古四個省的調查發現,有36.6%的農戶曾遭醫生故意把病情說得嚴重,開大處方的情況;38.63%的農戶認為醫療收費不合理,認為醫療技術水平低、服務態度差的農戶分別占24.39%和20.04%(見表1)。[4]

2.農村醫療市場資源配置不合理,醫務人員專業水平較低。實行財政分級管理體制后,不僅對衛生院投入減少,也使衛生行政部門對農村衛生機構缺乏有效的調控和監督,原有的醫療衛生保健網功能減弱了,依照農村行政設置的醫療衛生網點中,有不少網點業務量不足。同時,縣鄉醫療衛生體系機構重疊、人員臃腫的現象比較突出,造成農村衛生資源不足與浪費并存的現象。鄉鎮除了衛生院外,還有計劃生育站等機構,這些機構大多自成體系,自己進行小而全的建設,不僅造成醫療衛生設施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衛生技術人員的浪費,而且增加了不少非專業人員,提高了機構運行成本。

農村醫務人員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制約著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從農村醫生的來源看,有的是原來的赤腳醫生,后來通過進修取得了鄉村行醫資格,有的是衛生學?;蜥t學院畢業后的學生在農村行醫。在農村醫生中,大約有80%具有鄉村醫療資格證書,仍約有20%沒有取得行醫資格。從調查情況看,村級醫生的受教育程度以中專為主,有76.6%是中專學歷,8.3%是大專及以上學歷,還有14.3%的村醫生沒有專業學歷。村醫培訓的主要渠道是縣級和鄉鎮部門的培訓,鄉村醫生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醫療技術也比較差,只能治療一些小病和常見病,難以滿足農民更為廣泛的醫療需求。[5]

(三)醫療服務的需求方――農民存在的問題

1.認識的局限影響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新農合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長期以來,農民依靠的是家庭內部的自我保障,對社會化醫療保障的要求往往不迫切,對新農合的心理認同度不高。加之鄉(鎮)政府本身對政策的理解與宣傳方式的限制,農民對新農合的籌資方式、報銷比例、報銷程序和參加新農合的好處等都缺乏了解。農民看不到既得利益,其積極性自然調動不起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認為新農合保障的水平太低,不愿意參加;一些年輕人所占比例較大、成員身體較好的家庭,認為交了錢也不會花到自己的頭上,只是白做貢獻,也不愿意參加新農合;只有那些家庭成員年齡結構比較大、健康狀況較差、經濟收入比較低的家庭才是新農合的積極參與者。同時,農民對地方政府缺乏信任,他們擔心上級政府下撥的對農民的醫療補助以及農民上交的合作醫療基金能否真正用到農民身上。而且參加的合作醫院大多是本鄉鎮衛生院,由于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施不完善,醫療條件差,技術又不過硬,如果有大病,農民都是去醫療條件好的大醫院治療。

2.事后交易費用過高。事后交易費用可以分為絕對交易費用和相對交易費用。絕對交易費用是指為獲取收益而支付的絕對成本,主要包括農民為了報銷醫療費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相對交易費用是所支付的成本與報銷所得金額的對比。對于農民來說,當兩者都比較小的時候,即說明其花費較少的時間和費用就可報銷。但如果事后交易費用過高,必將降低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目前合作醫療的報銷手續是相當繁瑣的,如河北省某縣報銷程序如下:第一步,農民要帶上身份證、合作醫療證、實施年度內定點醫療機構的合法有效票據、住院費用結算清單、病歷復印件、診斷證明、轉院證明等,到所在地的鄉鎮合作醫療辦事處申報,辦理各項手續(隨時或年度末一次性),填寫住院費用報銷申請表;第二步,經辦人員將對申請表及所附票據進行審核,無誤后在10個工作日內提交市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審批,審批后5個工作日內將補償金撥付至當地農行營業所;第三步,由鄉鎮辦事處在3個工作日內通知申報人到當地營業所領取補償金??上攵?,如此繁雜的手續為農民平添了另一種負擔。離各種辦事處近的農民只會增加一些精神負擔,而離辦事處遠的農民就不僅是精神負擔,還有經濟負擔,得不償失。[5]

3.農村流動人口處境尷尬。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人的醫療保障卻成了大問題?!靶滦秃献麽t療保險”規定:外出人員參加合作醫療必須在投保地就診,在外就診不予報銷。也就是說,這些人從農村來到城市便處于一個醫療保險的真空地帶,由于沒有城市戶口,他們沒有城市醫療保險;而他們在外地患病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又要求他們返回家鄉就醫才能給予報銷。這就使得新農合報銷的錢也許根本抵不上來回的時間、路費、誤工費等開支,導致這部分流動人口流失于新農合之外。[6]

二、完善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努力做好管理、協調和監督工作

1.對新農合的目標重新定位。合作醫療制度的目標應該定位于提高農民整體健康水平,而不僅僅是解決因病致貧問題。在農村,真正需要優先關注的是與廣大農民基本健康關系更為密切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農村的一些偶發性疾病成為普遍的常見病,比如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死亡率高,但這些疾病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可以控制,而且這些疾病的早期癥狀都是易發現易檢查的,往往農民都把它當作小毛病忽視而沒有及時處理,致使病情惡化。所以,如果能有效的降低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生,必然可以降低農民患大病的概率。因此,有必要擴大合作醫療的保障范圍,將“保小病”和農村預防保健業納入保障范圍,切實、徹底的解決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

2.建立高效負責的協調、管理機構,提高基層干部的責任心和工作能力。合作醫療由農民自己組建,理應由農民自己管理。但目前由于合作醫療的基金來源中有一部分是來自于政府的資助,所以完全由農民來管理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更何況由政府出面組織,跨越村社在較大行政區域內統籌是個別村社所不能實現的。所以,合作醫療統籌應由地方的人民政府參與管理,成立由勞動與社會保障、衛生、財政、農業、民政、扶貧、審計等部門組成的新型合作醫療協調委員會來負責協調、制定合作醫療制度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同時成立由主管部門和參加新農合的農民代表組成的新農合管理委員會,下設專職的新農合經辦機構,負責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新農合實施細則和聘用、監督、罷免專職的經辦機構人員,并與基層鄉村干部協調開展工作,做好宣傳和服務。

3.建立和完善新農合基金管理制度。基于過去合作醫療的經驗,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還應對合作醫療基金實行專戶管理和專款專用,從根本上杜絕對合作醫療基金的擠占或挪用的現象。同時,基層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成立由相關政府部門和參加新農合的農民代表共同組成的新農合監督委員會,負責定期檢查、監督合作醫療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此外,還應加強對合作醫療服務的規制和監管。一是對醫療服務本身進行監管,二是對藥品的采購和銷售進行監管。對醫療服務的規制和監管重點在于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防止其違反醫療服務競爭規則的行為,防止其違反合作醫療制度及相關法規制度的行為,切實有效地提供醫療服務。[7][8]

(二)加強醫療服務的規范化運作

1.引入競爭機制,打破醫療壟斷,抑制醫療費用飆升。合理引入競爭機制有利于合作醫療機構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可靠的醫療服務。一方面,在新農合機構內部形成競爭局面,即合理配置新農合機構,打破合作醫療機構之間的地域限制,保證農民可以在任何合作醫療定點機構就醫,實現合作醫療機構內部的競爭與優化;另一方面,在新農合外部形成競爭壓力,即建立和培育非合作醫療機構,比如發展私人醫療機構和藥品零售企業,使之能夠提供部分醫療服務,打破合作醫療機構提供醫藥服務的壟斷性。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監管部門應對那些醫療技術差,又不認真執行合作醫療制度的衛生院,果斷取締其定點醫院資格;而對于那些醫療技術過硬,認真遵守醫療相關法規制度的民辦醫療機構,可以賦予定點醫院資格。[9]

2.鼓勵醫學專業學生和城市大醫院醫生支援農村,提高農村整體醫療水平。可以通過獎學金的設置和錄取、就業等方面給愿意到農村工作的醫學專業的學生以政策優惠。作為城市對農村的支援,城市的各大醫院應組織醫療小組下鄉,以村級合作醫療保健站為基地,以行政村為單位,為農民提供定期、經常化的服務。這樣既可使農民不出村就能讓高水平醫生看病,及時發現病情,及早治療,又能為保健站醫生提供向城市醫生學習技術的機會。對城市醫院來說,在其為農民治病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擴大了病人的來源,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全面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

1.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正確引導農民自愿出資參加新農合是推行新農合的基礎性工作。必須發動基層組織,進行大規模宣傳,積極引導農民轉變意識,提高對新農合的心理認同。抓住農民渴望一份保障和注重實際收益的思想,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典型案例引導等方式,大力宣傳新農合的重大意義,使新農合深入人心,激發農民自覺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大力做好宣傳工作,又要輔之以必要的行政動員,積極引導群眾,增加健康投入,轉變單純“受益”的觀念,認識到參加新農合不應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而應以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為重。

2.簡化手續,方便農民就診報銷,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對目前的三級政府審核報銷制度進行改革,通過完善各項管理規定,簡化相關手續,縮短報銷時間,真正把好事辦好,讓廣大農民滿意。一是打造費用報銷的“綠色”通道,實施定點醫療機構直報制度。縣、鄉級定點醫療機構在農民住院時可直接報銷參合農民住院醫藥費,然后由定點醫療機構將報銷情況上報縣合管辦和財政部門,經共同審核后再劃轉報銷基金,這樣既極大方便了參合農民,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為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規范服務行為,合作醫療經辦機構工作人員全部實行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時審批制,農民可以隨時辦理相關手續,對符合規定的病人醫藥費予以報銷,限當天審核辦結。[10]

3.積極改革,打破地域限制,將農村流動人口納入新農合。農村的流動人口數量較大,如果新農合不能覆蓋這個群體,將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而且相對于農村的其他群體,流動人口無疑是優質客戶。首先,農村流動人口一般來說身體比較健康。他們一般處于青壯年時期,生病的機率較低,可以說是屬于疾病風險較低者。其次,農村流動人口的保險意識較強。他們經常在外打工,見多識廣,接受新事物多,他們的保險意識比起農村的老弱婦孺要強得多,因此這部分人的工作要好做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最后,農村流動人口的參加可以帶動其家庭成員參加。由此可見,允許流動人口異地就醫,使他們可在外地符合定點醫療機構條件的醫院先就醫,然后憑相關證明、發票給予報銷,或者實行農民工在務工所在地自愿參加新農合,將他們納入新農合體系將會利大于弊。[11]

參考文獻:

[1] 葉宜德,汪時東等.不同農戶參加新型合作醫療意愿的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3,(9).

[2] 張智勇.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運行現狀與問題研究[J].中州學刊,2007,(3).

[3] 石文偉.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模式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年6月.

[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7年第47號――農村衛生服務現狀與問題調研分析.

[5] 韓俊.中國農村醫療衛生現狀與政策走向[J].理論動態,2007,(4).

[6] 楊衛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該降低交易費用――以陜西H縣為例[J].調研世界,2007,(1).

[7] 李國志.論政府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責任[J].衛生經濟研究,2007,(3).

[8] 王延中.試論國家在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中的作用[J].戰略與管理,2001,(3).

[9] 鄔旭東.我國農村傳統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保險研究,2007,(4).

篇6

論文摘要:通過 文獻 資料分析等方法探討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 農村 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 企業 、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盡管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合作還有明顯欠缺:一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現有體系中各個層次的運行還沒有納入正軌,成效并不顯著。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醫療服務等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 

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是關系到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醫療衛生體制包括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問題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問題。就一般的意義講, 醫院 補償機制就是指醫院獲得收入的方式。隨著市場 經濟 體制的確立,政府對國有醫院的補償政策也有所變化,補償的規模逐漸降低,醫院以經營收入為主,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醫院的經營動機。為了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政府允許醫院從他們銷售藥品中獲得15%~30%的價差作為補償。在

(二)醫保、醫療、醫藥“三改聯動”。創造醫療保障制度實施的良好環境 

醫療、醫保和醫藥是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三個組成部分,只有三個方面協調運作,才能保障整個醫療系統正常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醫保和醫藥在醫療系統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三項改革必須聯動,齊頭并進。首先,政府對公立 醫院 或其他非盈利醫療機構正確定位,通過適當的補償機制轉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其次,政府要下決心徹底解決醫藥生產和流通環節中的問題,扭轉藥品虛高定價的局面。最后,調整好醫療保險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的醫療制度改革目標。 

 

(三) 發展 社區衛生事業。理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社區衛生醫療服務具有“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 教育 、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功能。在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中,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該是雙層或三層機制,即小病、常見病在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醫院就診,大病、重病在較大的醫院就醫。社區醫院的醫療成本比較低,患者能夠得到比較及時和實惠的服務。為了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首先應當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隊伍,使其成為社區醫療服務的主力軍;第二,鼓勵醫生或醫生團體在社區開辦診所,診所或醫院既可以是新設立的,也可以是由區級(一、二級)醫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區醫療服務領域,并鼓勵社會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捐助;第四,將社區醫療服務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社區醫院或診所視同定點醫院。 

 

(四)加快社會醫療保障的立法步伐。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 法律 保證 

醫療保險實行三方付費制度,所以,規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責任和行為,特別是加強醫療行為監管,嚴格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發生十分重要。因此,要盡快對醫療保障進行立法。對于醫療服務的供方,嚴格醫保定點醫院、定點零售藥店的準入資格,醫保經辦機構通過與定點醫院、藥店簽訂合同來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對于需方,也要用法律來約束其就醫行為。通過分類給付,增加個人費用意識。對出借、冒用醫療保險卡者要受到一定的 經濟 賠償或停用的處罰。對 企業 和單位,要通過法律手段強化基金的征繳力度?;鹕侠U要按時和足額到位,保證醫療保險基金有長期、穩定的來源。對于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也要有相應的行為規范,并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同時有義務向社會公示其管理的業績,并接受公眾的查詢和社會監督。 

 

(五)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真正形成多層次的醫療保險體系 

為了進一步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至少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劃分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的范圍,補充醫療保險應該交由商業醫療保險經營。為此,應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會保險的經營范圍,對于社會保險管轄范圍的,商業保險不應插手;而屬于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以外的領域,社會保險管理機構也不應干預。二是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政策。目前的優惠政策力度還不夠大,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進一步完善與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比如補充醫療保險費在一定額度內(工資總額的4%)予以稅前列支;對經營補充醫療保險的公司,保費收入減免營業稅;對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部分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等。 

 

篇7

一、主要成績

(一)、業務量大幅度增長。平均床日數較11年同期增長70%。出院人次較11年同期增長60%;脊柱病科最多一個月入院達60人次;偏癱康復科病人最多時達38人,且70%以上的病員是三個月以內的新發病人;骨傷康復科脊髓損傷病人較11年同期增長一倍。藥械科提前兩個月完成目標,門診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0%。

(二)、康復醫療質量明顯提高??祻歪t療規范化規程化建設明顯進展。偏癱康復科初步著手制定了康復流程及治療技術實施規程;骨傷康復科初步制定了脊髓損傷的康復流程和治療計劃;脊柱病科初步制訂了“腰椎連結紊亂綜合征”住院流程及治療方案。??撇v書寫進一步提高,全年未出現任何醫療糾紛及事故。

(三)、規范執行醫療保險政策,學習掌握工傷保險政策。嚴格執行了醫保政策有關規定,未發現醫保違規行為。并切合我院實際, 積極探索創新醫保管理機制,變過去的醫、患、管三點式管理為醫、管兩點式管理,慢病實行記賬式管理,為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醫保服務,深受廣大患者的好評及醫保中心的肯定。慢病患者增加近一倍。

(四)、務實學習氣氛逐漸形成。圍繞全員普及學習康復知識計劃,全院組織講課10次,各科采取不同學習方法,內科結合實際學習專業及康復理論;偏癱康復科采取邊講邊操作等多種方法學習;骨傷康復科針對病人在治療中發現的問題討論學習,脊柱病科學習脊柱病康復等知識。藥劑、醫技、眼科、口腔、門診、綜合科參加相應科室康復知識學習,全院學習達117次。

繼續開展了以網絡文化為載體,以尊重、關愛、責任、敬業為內容的醫院文化建設。全年撰寫論文及服務心得96篇;全院有博客70余個,發表博文816篇。

(五)、??瓶祻歪t療體系進一步凸現。已初步形成了以椎間盤突出為核心的脊柱病的康復和以偏癱、截癱為核心的神經系統疾病康復為特色的專科康復醫療體系。三大病區成為我們的三大拳頭??啤?/p>

(六)、醫院整體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醫院整體環境整潔、溫馨、舒適;全院組織管理、業務管理規范有序;??瓶祻歪t療體系已基本形成;社會認知度進一步提高,醫患關系更加和諧,病員的覆蓋面和輻射面不斷擴大,脊柱病科病員到輻射晉、陜、豫、等十余省市,今年有來自北京的病員,市區、陜縣、盧氏病人明顯增多。骨傷康復科病員輻射山西、陜西、四川、洛陽等。有不少患者在外地治療效果不理想,轉我院后康復療效顯著,非常滿意。先后收到錦旗、匾牌、感謝信6次,感謝留言30余條。

二、具體做法

(一)、各項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我們有一個切合實際的工作思路,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要點,明確了前進的方向,避免了臨時性、盲目性,并且階段性安排有序,有條不紊的完成各項工作。

(二)、有一個具體的工作措施,真正做到目標明確切實,措施得當有力。

1、領導位置前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從聽匯報、批條子到現場辦公,協助科室,出主意,想辦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脊柱病、骨傷康復科管理井然有序,內科業務質量較往年明顯提高,偏癱康復科業務量穩定。同時各科圍繞目標要求,找出了工作的切入點。

2、整合優化資源,改造了后二樓及三、四樓大廳,改善了環境,撤掉六樓手術室為脊柱病治療區,擴大了規模,上了檔次;眼科手術室移到后一樓,方便實用;輸液中心與內科合并,減少了安全隱患;醫保藥械合并,創新醫保管理機制,起步快,發展穩,達到了預期目的。

3、深化目標管理,進一步加強目標管理,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在提高業務量的同時,重點進行全員康復知識、??评碚摷夹g學習和交流,并以網絡為載體開展文化推介活動,寫論文,談心得,發表博文大力推介醫院、科室和個人業務專長,體現了把虛實做事,把事實做虛的原則。

各科制定了學習計劃, 并組織實施,全院上下可謂切實認真,緊張有序。師者,認真備課,有理有據,圖文并茂。學者,認真聽講,謙虛諮詢,理解消化。工作之余,既有埋頭答卷,又有討論爭辯,自覺學習已蔚然成風。

4、夯實??苹A,以實用、有效為原則,進一步充實內涵建設,初步制定了一套康復功能評定規程和治療技術實施規程,規范了治療。脊柱病科開展以脊柱病專家為核心的團隊小組診療模式;骨傷康復科形成了以康復醫師為主導的協作組模式;內科轉變觀念,主動認真學習康復知識。并開展了一些康復治療項目。

為醫院再上一個新臺階找出瓶頸,我們走出去。學先進。找差距。五月份到廣東省康復中心、香港理工大學進行考察學習,十月份參加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舉辦的第39屆全國康復治療技術培訓班;并參加青島第五屆偏癱康復治療技術高級研討班,進一步提高了康復理念,同時學到了康復診療技術,看到了康復醫學的廣闊前景,更堅定了我們做好康復事業的信心。

三、存在不足:

1、雖然業務量大幅度增長,但康復醫療管理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我們的政策學習掌握和利用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3、全員康復醫學知識培訓有待于針對性、系統化。

4、我們的醫院文化建設還需要深化和強化。

5、??漆t療體系建設應進一步加強,在內涵上下功夫。

6、我們醫院的整體工作雖然上了一個臺階,但基礎不穩固,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提高。

四、建議:

1、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強化康復知識培訓和文化建設。

2、圍繞尊重、關愛、責任、敬業醫院文化,開展感動服務,強化服務意識。

3、我們要圍繞康復本質,結合工作實際,各科室探索我們自己的業務工作新機制。

篇8

論文關鍵詞:醫療保障體制改革;公益化 ;市場化

一、醫療保障體制改革的路徑

在《意見》頒布之際,眾多的學者專家對于我國應該如何提供醫療服務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一共分為三種方式。一是,國家主導型,由國家向社會成員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這是福利型國家的通用模式。二是,市場主導型,通過市場向社會成員提供有償的醫療服務,醫療服務作為商品在市場中優勝劣汰。這是大部分保險型國家的方式。三是,政府——市場主導型,基本醫療由國家免費提供給公眾,大病醫療則有市場提供。這種方式將政府和市場結合起來,分工合作,體現各自的優勢。政府發揮其強大的凝聚力和財力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市場發揮其競爭機制向部分成員提供更高效的醫療服務。同樣,醫療保障體制在改革的過程中面臨著路徑的選擇。

醫療保障體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醫療救助、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醫療保險。其中,醫療救助由政府供給,而商業健康保險作為私人產品有市場運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對醫療保障體制的改革一般是集中在社會醫療保險的改革上。總的來說,醫療保障體制改革路徑分為公益化路徑和市場化路徑,主要根據醫療保障產品性質的界定及政府醫療保障基金的流向和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來劃分。

(一)醫療保障體制的公益化路徑

公益化路徑就是指由政府的財政資金直接補助給醫療服務的供給方(即醫療機構),醫療服務作為公共產品(醫療服務免費或部分免費)由醫療機構提供給醫療服務的需求方,其中所發生的費用由政府承擔。在這種路徑下,政府既是醫療保障的保險人,又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承擔了包括制訂政策法規、提供財政資金和具體的管理服務等全部責任。在政府資金充足的前提下,能夠最大程度地公平分配醫療資源,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健康。這種路徑保證了醫療保障的可得性,即使得需求方能夠買得到醫療資源,同時也保證了醫療保障的可及性。

在公益化路徑下的醫療保障是一種“家長式”的保障方式。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可以說是公益化的醫療保障。政府采用這種路徑很大程度和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密切相關,公有制、按勞分配和計劃經濟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三大特征,并且公益化的路徑也最大化的實現了全民公平的思想。

(二)醫療保障體制的市場化路徑

市場化路徑是指,政府將財政資金投入到醫療保險機構,醫療機構(即醫院)將醫療服務作為私人產品在市場上提供,醫療服務的價格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受市場規律的影響,醫療服務需求方的醫療費用由醫療保險機構支付給醫院,醫療保險機構支付的費用來源于政府資金支出、雇主和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金。在這種路徑下,醫療服務的需求者也要承擔一定的費用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并且,受到市場機制約束的醫院,必然要通過提供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來吸引更多的醫療服務需求方。這種路徑之所以被稱之為市場化,主要是因為醫療服務是按照市場價格來提供的。在這種路徑下往往只能保障醫療保障的可及性,即醫療保障的購買力,醫療保障的可得性很難得到保障。

我國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后開始嘗試市場化路徑的醫療保障體制。在此路徑之下,醫療保障體制由四個利益體構成:政府、醫療保險機構、醫療服務需求方和醫療服務提供方。政府對醫療服務的供求進行監督、管理,醫療保險機構作為“第三方支付”組織,統一管理醫療保險基金,并按規定向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費用。

二、醫療保障體制改革中面臨的困境

(一)政府失靈

完全由政府提供醫療保障產品存在政府失靈。政府失靈現象主要表現為由于患者無需支付醫療費用而對醫療服務的過度需求,導致醫療費用的上漲和醫療保障資源的浪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正是這一弊端,使得我國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寸步難行,最終無疾而終。

(二)醫療服務的準公共性

醫療保障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性,所以對其提供效率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醫療機構所獲得的醫療收入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補助,從患者身上幾乎得不到費用補償,沒有經濟利益的刺激,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提供效率必然不高,從而延長了患者的等候時間,得不到及時的醫治,最終導致病情的加重。此外,由于醫療機構沒有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動力,阻礙了醫療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三)市場配置的優勢

市場配置醫療資源能夠提高醫療服務的提供效率,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市場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能夠很好對供需雙方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從價值規律中得知,商品的生產者為了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必然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等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個別勞動時間小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最終導致行業的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在醫療領域中體現為,醫療保障的供給者不斷提高醫療保障的供給效率,使得患者能夠更快更好的享有高質量的醫療保障。同時價值規律還會使得各個醫療機構之間相互競爭,引起醫療保障資源向效益最好的醫療機構流動,促進了醫療保障資源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醫療保障資源能夠被用于滿足人們最迫切的衛生健康需要。此外,由于市場中供需規律的作用,避免了公益化路徑下的過度需求,間接地抑制了醫療保障資源濫用的現象,進而控制了醫療保障產品的成本。

因此,只有將市場機制引入公益化的醫療保障之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醫療保障可得性,同時還能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供給效率,有效抑制醫療保障資源的浪費。

三、我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醫療機構的公益性

1、我國醫療保障改革的目標定位在體現社會福利最大化,醫療保障從本質上是國民收入再分配,既要為不同收入水平的社會成員提供公平享有醫療保障的機會,同時又要考慮到醫療保障資源的稀缺性和全體社會成員無限的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然而,只有在基本醫療等到保障的基礎上才能提高整體的保障水平,這就決定了醫療保障的提供者必須為政府。政府將醫療保障基金投入到公立機構中,使之在藥費診費之外等能得到維持其基本運轉和發展所需的資金補償。此外,政府還參與到對醫療機構的有效監督中,保證公立醫療機構平價低價的公益本色。

2、從我國的經濟實力來看。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我國的人口眾多,2007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2億人,預計到2020年達到15億。目前,我國在經濟上不具備足夠的實力,同時又沒有英國那樣健全的全科醫師“守門人”制度,一旦推行全民免費醫療制度,必然對我國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因此,目前我國只能提供低價的基本醫療保障。

(二)市場機制的引入

將市場機制引入醫療保障中,在醫療機構間形成相互競爭,為了追求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醫療機構不斷自我改進,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使得患者能夠獲得更加低廉優質的醫療保障產品,間接地抑制了公益化路徑下醫療保障資源的濫用,進而控制了醫療保障產品的成本,同時促進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增進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篇9

關鍵詞:新型農村 合作醫療 醫療試點

1 以戶參保與一人多保的關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單位章程一般規定,農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繳費必須以戶為單位 。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碰到許多具體問題:如農戶家庭中,其家庭成員并不一定都是農民,有中、小學生;有外出務工者;有鄉鎮企業職工;有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等。現在在校學生,學校普遍要求學生參加平安醫療保險(一般屬保險公司承辦的商業保險);外出務工人員由于保險意識的增強,他們參加商業保險者居多;鄉鎮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參加了社保局舉辦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農民低保和優撫對象,當地民政部門也為其辦理了醫療保險;各種保險五花八門、相互交錯。如果不區別情況認真對待,一味強調以戶為單位,籌集資金時阻力比較大,農民認為當地政府不尊從自愿的原則。當然,那些已經參加了某種醫療保險人員中的老弱病殘者,很樂意再參加一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因為繳費少生病時可以得到雙重保險,享受多次補償的福利待遇。如果不以戶為單位,又極易形成“逆選擇”,即籌資時,年輕人身強力壯者不參加,老弱病殘、常年患病體質差的農民主動參加,這樣就會造成籌資不足開支大、互濟性差。

實踐證明:一人多保補償結報時有種種弊端。首先因為參保人患病就診后,醫院只能開 出一次票據及相關就診記錄手續,而不可能多次開出票據及相關記錄。參保人憑什么合法手續去幾家投保部門進行補償結報呢?那么只有使用復印件或醫療單位重新出具就診票據證明。這就給參保人有空可鉆,可能弄虛作假。結報過程中,我們發現使用虛假復印件、虛假證明、涂改復印件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偽造的彩色復印件等諸多問題相繼暴露出來,給審核補償結報工作帶來麻煩,給監管和控制增加了許多困難。其次,一人多保參保人有時在幾家投保部門獲取的補償金總額,竟然高于實際支付的醫療費總額, 有人笑話:“生病反而可以致富”。

再論那些一人多保中的既參加城鎮職工醫保,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 患病后既享受城鎮職工醫保的報銷,又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補償。他們把本來醫保部門不予報銷,該由個人承擔的部分住院費用,門診就診應該由個人帳戶支付的費用, 再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來補償,享受著不該享受的雙重福利待遇,有人稱這種現象為“與農民爭利”、“揩農民的油”,這有悖于政府舉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本來宗旨。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政府統籌城鄉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大力 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提高農民健康水平,遏制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采取的重大舉措。筆者認為:要正確處理以戶參保和一人多保的關系,嚴格區分不同參保對 象,選擇不同的參保類型。既堅持以戶為單位,又要堅持實事求是,要針對不同情況、不同人員區別對待。對那些已經參加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人員,一般不得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 醫療保險,以免發生“與農民爭利、揩農民油”的現象。因為這兩種保險都有政府和單位投入,帶有一定的福利性質。如果當事人要求參加,應該制定不同的籌資標準。補償報銷時, 城鎮職工醫保部門規定不予報銷應該自費的醫療項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也不得補償,同時還應扣除另一保險部門已經補償的金額,不得重復補償報銷。對于中、小學學生,外出 務工農民還是以戶為單位,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后自愿選擇參加其它商業保險為好。補償結報時,要規范結報手續和結報程序,做好相關保險經辦機構的對接工作,防止套 取和騙取補償金。

另外為了滿足參保農民多層次的需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以根據參保農民經濟收入的 不同,設置不同的籌資水平、不同報銷比例、不同報銷最高限額的多種福利包,供農民自主選擇。要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項“民心”工程,真正深得人心,讓老百姓真正得實惠,千 萬不能傷民心、損民利。

2 門診醫藥費與住院醫藥費補償的關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中,我們要正確處理參保農民的門診醫藥費與住院醫藥費補 償的關系。筆者所知,有些試點縣(市)合作醫療章程規定,只補償參保農民的住院醫藥費而不補償門診醫藥費;有些試點縣(市)合作醫療參保農民門診醫藥費雖然可以補償,但條 件比較苛刻,簡稱“一高二低兩不補”。一是門診醫療費比住院醫療費起報點高;二是門診醫療費比住院醫療費補償比例低(門診補償比例一般在10%~25%,而住院補償比例一般在25 %~50%);三是門診醫療費比住院醫療費補償最高封頂低(門診補償最高封頂一般為500 ~1 500元,而住院補償最高封頂可達15 000~30 000元);四是門診只補償 藥費,而不補償檢查 費、治療費等其它發生的費用,而住院補償的范圍就廣泛得多;五是特殊病種(如癌癥、尿毒癥等)的門診血透、化療、放療等費用參照住院補償,其它一般疾病門診費用則不予補償 。

上述情況其理由是:“合作醫療補大不補小”,參保農民對此意見比較大。“保大 ”與“保小”只能相對而言,不能一概而論?!按蟆迸c“小”因人因地而異,對于貧困地區貧困農民來說,有時即使是小病,醫療費用哪怕是幾百元、幾千元,也是不堪重負,對于這 類人群來說,即使小也是大。而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來說,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醫療費用負擔,也許仍然能承受,并不感到是大。我們不能片面強調保大不保小 ,也不能片面地把住院與門診作為劃分大病與小病的唯一標準,而忽略參保農民的受益面和積極性,忽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要充分重視那些貧困人群,有 關章程補償規定要向貧困人群傾斜,要真正讓貧困人群患病能夠看得起,而不致于因病致窮,因病返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只靠政府投入將難以長期堅持和發展,就有可能返回到從前的老路,春辦秋倒。

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參保農民門診醫藥費與住院醫藥費補償的關系,還會導致參保人弄虛 作假。試點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參保農民門診就醫時,為了獲得與住院病人補償的同等待遇,他們要求農村衛生院不開門診票據而開具住院票據,填寫假出院小結、開具假住院記賬單 。醫療單位雖然感到為難,但為了爭取病員還是違心地做,甚至適當收取住院費,形成了醫院和患者“醫患合謀、各取所需”。

如果門診醫藥費與住院醫藥費補償關系處理不好,還容易引導農民小病大治、無病 。本來病情根本不需要住院治療,為了得到住院補償費用待遇,農民不得不住院治療。這樣既增加了農民經濟負擔,也浪費了衛生資源,同時增加了合作醫療經費支出。因而我們在制 定合作醫療章程時要慎之又慎,門診、住院一定要統籌兼顧,既要補大也要兼顧補小,不能只補償住院不補償門診。門診與住院的起報點、補償比例、封頂線、補償項目范圍、補償標 準要控制在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范圍。起報點與最高封頂線既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如果起報點偏高最高封頂線偏低,則會影響參保農民受益面和積極性;起報點偏低封頂線偏高,合 作醫療籌集的資金又難以承受、容易出險。要根據不同等級醫院設置不同的起報點,不同的補償比例;要做到有緊有松、有高有低,松緊適度、高低恰到好處。要能夠引導農民就低不 就高,就是能夠在基層醫療單位治好的疾病而不到大醫院去;能夠在門診治療的疾病而不住院

治療,這樣既減輕農民負擔又節約衛生資源,也減輕合作醫療支出的壓力。

正確處理門診醫療費與住院醫療費補償的關系,對于擴大參保農民受益面,從而擴大新 型農村合作醫療影響力,保證合作醫療資金充分利用,體現制度運行的效率性、公平性,增強農民信心有著重要意義。據統計,某試點縣2004年度門診住院補償總人次為29 031人 ,其中門診補償15 300人次,占補償總人數的53%,住院補償13 731人次,占補償 總人次的47%,門 診人次比住院人次高6個百分點。另外對參保農民實施門診醫藥費的補償,尤其對那些慢性 病患者,如肝炎、結核、糖尿病、老慢支等常年服藥的人群也能起到積極支撐作用。

3 “幫富”與“幫窮”的關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過程中,有農民反映農村合作醫療“幫富不幫窮”。問其理由 是家庭貧困的農民生病能忍則忍,實在忍不了就買點藥回來吃,或在家打針掛水進行一般低檔次治療;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生病就能住院、甚至使用高檔藥品,享受較高檔次的治療。 而一般地區合作醫療章程普遍規定,除了門診補償比例、補償最高封頂金額低于住院以外,而住院補償時往往是隨著醫療費用的增加報銷比例相應提高,直至達到最高封頂數。前者貧 困人口只能按門診或住院低比例補償,而后者經濟富裕農民則可能享受高比例補償。這樣看來同樣的病情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即同病異治,則貧困農民補償得少,經濟條件好 的 農民補償得多,并且占有更多的衛生醫療資源,所以有農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幫富不幫窮 ”。

上述說法和觀點雖有偏見性但也不可忽視。我們不能只看到經濟條件好醫療消費支出費 用高的農民,讓經濟條件差醫療消費支出費用低的農民,得到相對高一點的補償。如果從籌資水平和補償水平的橫向看,也許是公平合理的,因為他們的籌資標準、補 償比例是一致的,如果支出相等的情況下,他們的補償金額也是相等的。雖然高消費相對來 說得到了較高補償,看起來幫助了富人,但這部分農民自己所承擔的費用,比經濟條件差的農民自己支付的費用也要高得多。如果縱向看,經濟條件差與經濟條件好的農民繳納的合作 醫療資金是相等的,但補償時經濟條件好的農民,則比經濟條件差的農民占用了更多的醫療資源,享受了更好的醫療服務,相對來說又是不公平的,也就是不垂直公平。

政府舉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目的,正是為了解決這種貧富差異,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解決貧困農民有病無錢看、有病看不起、小病拖、大病挨的現象。 因此,我們在制定合作醫療相關章程的時候,要從多角度多層面考慮問題,要根據資金籌集情況和當地醫療消費水平,向經濟條件差的農民傾斜,向醫療消費支出水平相對集中的人群 傾斜,這樣來保護參保農民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既考慮到經濟條件富裕的農民醫療需求,也要遏制和防止同病異治而發生的醫療高消費。在制定補償標準時,根據不同疾病譜,不同 層次醫院,不同用藥檔次,不同地區醫療消費水平制定不同補償比例。探索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按單病種實施定額補償。如闌尾炎和剖宮產這兩種手術,在農村衛生院或在二、三級 醫院開展,其醫療費相差2~4倍,一般在800元~3 500元不等。其實,這兩種手術在農村衛 生院都能進行。但是,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民卻舍近求遠,擠進二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去進 行。因為那里就醫條件比基層醫院要好得多,安全系數也高于農村衛生院。本文來自畢業論文下載網biyeda.com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考慮按病種實施定額補助,無論你去哪級醫院治療,支付費用多少,我們根據定額給予等額補助。從而抑制不必要的醫療高消費,避免“幫富不幫窮”。當然在考慮其公平性的同時,還要注重考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互助共濟性。要從農村合作醫療籌集的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專門用于特困農民患病的補償金,對這部分農民,除了按正常補償比例給予補償外,再根據實際情況,經患者所在地區村民委員會群眾評議后再給予一定的補償,讓貧困農民有所救。

篇10

論文關鍵詞:河北??;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告的資料顯示:2000年河北省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469.91萬人,占總人口的7.05%,年齡中位數為31歲,人口類型已成為老年型。但農村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就有411.5萬,占農村人口總數的7.25%,隨著未來以青壯年為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進一步轉移,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進一步加深。由于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居住在農村,如果農民的養老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中國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就會永遠處于被動地位。而國際社會看中國解決老齡問題的關鍵也就是看中國如何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在“未富先老”的經濟背景、體制轉軌的社會背景和城鎮化加速的時代背景下,農村老年人口這一個巨大社會群體的養老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果沒有強有力的以經濟和法律為后盾的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會使社會的運轉出現嚴重問題。

一、河北省農村養老保障現狀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20世紀50年代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其最大特點為城鄉二元性。作為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養老保障制度也同樣如此。具體說來就是城市老年人有較好的社會保障制度,除原單位提供住房、醫療保險外,還能有相對穩定的退休金收入,經濟上有較好的保障;而另一方面,農村老年人則處于社會保障之外,幾乎完全要靠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根據河北省統計局公布的河北省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數字,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83.2萬人。其中離退休職工84.8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離退休人員達163.5萬人,企業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全省81.8萬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建立社區服務設施達1萬個,社區服務中心293個。全年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1億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0.8億元。而與此同時,全省農村僅有116.6萬人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2.17%,低于同期全省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率近58個百分點;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中享有足額養老保險的僅有3.6萬人,占60歲以上老人的比重僅為0.64%。正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二元模式使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始終低于城鎮地區,也使得農村養老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一直以來,農村老年人的贍養主要靠2種方法維系:一是有子女的老人實行傳統的家庭子女養老,二是對已喪失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生活沒有經濟來源的“鰥、寡、孤、獨、病殘”老人,通過開辦敬老院,實行社會救濟性質的“五?!闭?即保吃、穿、住、醫、葬)進行集體供養。在我省農村地區,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中,由子女供給的占到了總經濟收入的將近70%,而老年人自己勞動所得及配偶供給也只不過占到25%左右。由此可見,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是通過子女和個人進行家庭養老,并沒有享受多少來自國家和社會的養老保障。與此同時,農民的經濟狀況并不容樂觀。從1998年開始,河北省農民收入一直處于低速徘徊的狀態。1998年增長5.2%,1999年增長1.5%,2000年增長1.5%,2001年增長5.2%,2002年增長3.1%,2003年增長6.3%,五年年均增長3.5%,脫貧與返貧問題并存。2003年,河北省解決了97萬人的溫飽問題和41萬低收人人口的增收問題,同時又有59萬人因災因病返貧。到2003年底仍有252萬貧困人口和210萬低收人人口問題沒有解決。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53元,也僅是城鎮居民收入的40%,同時還有近60%的農民沒有達到這個平均收入水平。2003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5:l,比2000年擴大了0.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2.1個百分點。至于依靠集體供養的農村老年人,他們的境遇就更差一些:因為的推廣,農村的生產經營權和分配權由集體轉移到了家庭,這些老年人由原來的集體派輕活、照顧工分來增加經濟收入的方式已經無法實現了。有的地區的集體經濟名存實亡,使不少五保戶和鄉、村辦的養老院的經費難以落實,相對生活水平有所降低。

二、現有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的問題

老年人具有與其他年齡段人口不同的生活特征和社會經濟特征,突出表現為生理機能下降,社會的參與性減少,經濟上屬于較貧困的階層,精神上無歸宿感,這些特征使其處于社會階層中的弱勢地位。老年人本身也有其獨特的需求,可分為3個層次:經濟需求、醫療和生理照顧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因此就要提供相對的社會支持,以改善他們的弱勢地位。但是,河北省現有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卻有著種種缺陷,實施效果往往不近人意。

(一)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現狀,保險“保富不保貧”

原有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中,“資金籌集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輔助,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其基本要求是:“凡是達到全國或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的農村居民”都必須參加養老保險,由農民個人繳費,實行基金統籌、儲備積累、保值增值的養老保險基金征收與運作準則。這種農村養老保險的初衷是確保無法生存和生存條件極差的老年人安享晚年。但是從具體執行的角度看,這種養老計劃實質是一種自我儲蓄養老式的“社會”保險機制,他的收益者必須首先是繳費者,即保富不保貧。在農村地區,能夠常年負擔固定費用的人口必須得有穩定的、相當的經濟來源,這對于部分貧困人口,特別是老年貧困人口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因此這些由于缺乏繳費能力的農村老年人就被排除在制度養老的承諾之外,從而淡化了農村社會養老的“社會性”色彩,使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人群難以獲得一定的社會支持。

(二)醫療保障形式有限,看病就醫難

河北省對老年人的醫療支持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醫療機構和設施的可獲性;二是醫療費用的支持來源。從醫療機構和設施條件看,由國家和政府興辦的各類醫院,醫護人員和醫療設施已達到一定水平。即使在比較偏僻的農村,鄉衛生院、村衛生所等機構也能基本滿足人們就近看病的需求。作為公助醫療的輔助,由社區、私營單位和個人興辦的醫療機構也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雖然存在一定的城鄉和地區差異,但醫療網已基本覆蓋全省,能滿足老年人對醫療的基本需求。

如此一來,醫療費用的支出來源就成了老年人就醫時更為關心的問題。由于老年人常患慢性病,患病率高,患病頻繁,醫療費用的支出是老年人除生活費用支出外最大的項目。根據醫療支出來源劃分,河北省老年人的醫療支持主要有3種途徑:一是以國家公費為代表的國家支持;二是以自費醫療形式為代表的家庭支持,但取決于老年人家庭的經濟實力和子女親屬的資助程度;三是以統籌、保險等形式為代表的綜合支持,采取多方投資的形式,以國家、集體和個人力量的積累和統一來應對突發事件。

但是在實際運作中,一方面由于社會養老保障的城鄉二元性,使廣大農村老年人被排斥在醫療保障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國家不斷通過戶籍屏障,工農產品剪刀差等形式從農村無償抽取大量資金,使農民的實際收入在近幾年來呈下降趨勢,再加上集體經濟的解體和農村自耕經濟制度以及近年鄉鎮企業普遍不景氣的狀況,使由集體提供老年人養老資源的方式陷入資金拮據的困境,更使原本脆弱的農村老年人的合作醫療制度形同虛設。

沒有充分的醫療保障,看病就會有所顧忌。對于自費支付的老人來講,醫藥費支出在年支出的比例中是實實在在的,多吃一元錢藥,就意味著必須在其他方面減少一元錢的開支。農民看病難,住院難,因貧致病,因病致貧的惡性循環無疑使原本就處在弱勢地位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雪上加霜。不少學者為此憂心忡忡,大量的貧困農民會拖住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后腿和城市化的進程,建立農村醫療保險,才能減少以上情況的發生。

(三)忽視農村老年人特殊的生活上精神上的需求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中具有較強流動性的青壯年流動率的持續增長以及農村長期以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河北省農村的人口結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四二二”家庭甚至“四二一”家庭開始在農村大范圍出現。據統計,河北省農村家庭戶規模已由1990年的每戶3.97人下降到2000年的每戶3.62人。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減少都意味著家庭收入的減少,對于河北省當前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的現狀來說,就意味著贍養老人的能力降低,從而導致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質量下降。而與此同時,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村老年人積累的有關土地耕種的經驗正漸漸失去其指導意義,老人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也隨之下降,家庭的內聚力開始削弱。但另一方面在加速發展的城鎮化過程出現的多元性文化因素對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道德準則等產生巨大沖擊,年輕一代中傳統的“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的家庭觀念有所淡化。由于我國目前財力有限以及固有的二元體制,使處在夾縫中的農村老年人必然會受到直接的傷害,其結果就是老年人的贍養糾紛案(尤其是物質糾紛)正逐年遞增,家庭養老的功能弱化。雖然我國在1996年就實施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在農村老年人的一些具體的養老保障問題上還存在規章制度層面的空白。而一直以來過分依賴集體經濟的養老院式的福利養老制度更是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而岌岌可危。

三、完善農村養老保障的對策

作為一種達到社會和經濟平衡發展的社會手段,社會保障就是要國家和政府通過對消費資源的再分配,以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根據鄔滄萍教授提出應對老齡化的4項對策,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健康、安全、尊嚴、貢獻的晚年生活,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已是刻不容緩??紤]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以及農村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應當建立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障制度,其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經濟保障體系;二是醫療和生活照料體系;三是精神生活體系。

(一)經濟保障體系

所謂經濟保障體系主要就是解決養老費用問題,這也是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改革中的核心問題。由于河北省目前城鎮化水平已達36.09%,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但隨之而來的是住房、教育、就業等一系列由于城鎮人口劇增所引起的問題。因此,由國家注入大量資金以解決農村社會養老問題顯然在短時期內無法實現。根據河北省農村各地區具體情況,就應該采取多渠道、多層次的方法來解決養老金來源問題。

1.在有務件的地方實行合作養老保障制度  以鄉鎮為單位,集體個人分擔,其比例視經濟發展和個人收入而定,從集體留成和個人收入中提取。

2.以參加保險的方式個人自籌養老基金  但從資金運作方面一定要考慮到農民一般無固定數量的收入以及收入水平較低,不能采用現收現付或部分積累的辦法,可選擇全積累的方法,建立個人帳戶。另外,建立多檔次繳費標準,由農民根據經濟承受能力自由選擇。繳費可隨農民實際收入變化而變,如收成的豐欠不同可以緩交,或補交、多交。

3.土地保障  繼續貫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農村“有條件的還可以將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灘涂等作為養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養老”。隨著大量農民涌入城市,使農村人均占有耕地的數量相對增加,因此,可由各村委會負責劃出部分耕地作為養老田,分派專業戶經營,部分收益作為統一的養老費用不得轉借挪用。

4.公益救助  針對一些被遺棄的或由于特殊原因無法妥善安置的特殊老年人,提倡慈善團體等非贏利性組織進行社會捐款,還可通過建立老年人基金會,發放福利彩票等多渠道籌款。要實現以上幾個經費籌集方式運轉正常,還必須做到3個保證:一是國家法律除保證對嚴重侵犯老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處罰外,還要通過地方性法規建設,對拒絕贍養老人或不提供養老經費的行為嚴加處罰,從法律上保障老人的經濟來源不受損失。二是通過政府、社會、社區和大眾傳媒廣泛宣傳傳統美德,通過輿論監督以保證以情感為基礎、用道德維系的家庭養老方式繼續發揮其作用。三是保證養老基金的正常運作和管理。一方面注重購買國債和其他投資方式相結合,采取多元化投資組合,保證投資的收益穩定以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監控監督,防止有關部門任意擠占、挪用甚至貪污、揮霍養老基金。

(二)醫療和生活照料體系

由于特殊的體制狀況,對農村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應以預防為主,在河北省老少邊窮地區建立健全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2001年5月國務院就曾作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合作醫療的組織領導。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辦公助的原則,繼續完善和發展合作醫療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提倡以縣(市)為單位實行大病統籌,幫助農民抵御個人和家庭難以承擔的大病風險。”除繼續貫徹這一要求外,還應根據河北省農村具體情況,制訂一些規章、政策,引導縣鄉財政和醫療單位增加投入,衛生部門還應根據農民經濟狀況等差異、衛生需要的不同規定不同檔次的籌資數額和補償比例,與資源參保的農民簽定合作醫療合同。這種福利型和風險型相結合的農村合作醫療,以鎮村聯辦、村辦鎮管和全鎮統籌為主要形式,采取以個人為主、集體扶持、政府引導的籌資方式,在原有的合作醫療基礎上建立區、鎮兩級大病風險基金,補償實行“保兩頭”,即保村衛生費和高額醫療費,納入鎮級大病風險基金的資金包括全部鎮、街道、村的扶持基金和按比例提取的個人繳納部分和企業繳納部分。但一定要強調財務公開,由村民監督,定期向村民公布帳目。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提高合作醫療的覆蓋率,緩解農村老年人因病致貧的問題。

生活照顧是對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的一項長期性養老。由于目前河北省農村存在大量青壯年人口外出打工的現狀,這確實給他們贍養老人,尤其是給他們提供日常照顧帶來一定困難。但是可以采用其他更為靈活的照顧方式:一是子女出資請人照料長輩。這種方式并不是只存在于城市,在農村一樣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承擔照料職能的是村辦或幾村聯辦的服務公司,付費金額由照顧要求和經濟實力而定,但一定強調專業性和就近性原則;二是處于相互了解以及居住距離上的便利性考慮,由較熟悉情況的鄰居幫助照顧,或者由于老年人具有傳統的血緣認同心理,可以發揮血緣紐帶的聯系作用,讓親戚幫助照顧,這些可以是低報酬也可以是無報酬,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精神生活體系

精神支持對于老年人來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為老年人已經退出社會生產的主角地位,沒有了工作寄托,生活交往的圈子也越來越小,心理上逐漸產生失落感、空虛感和孤獨感。為了達到“健康老齡化”這一目標,必須針對農村老年人的特殊要求,注重心理養老,千方百計地使他們獲得精神滿足。

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我國老年人與子女、第三代的關系十分密切。許多農村老年人就生活在隔代家庭中。一方面幫助照看孫子女,減輕子女的壓力,另一方面孫子女為老年人帶來天倫之樂的生活享受,緩解了他們的孤獨感。此外由于農村老年人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可以使他們發揮這一特殊優勢進行自養,既可以減少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也可以使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重新體現,工作生活上有了新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