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3:5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語文古詩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伴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情感教育已經成為初中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發展的內在推動力。而作為語言藝術集大成者的古詩詞,一方面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養分,另一方面通過精美又凝練的語言,表達詩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鞏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導學生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真正走進古詩詞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反復吟誦,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朱自清說:“吟誦是欣賞的必然步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誦讀等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漸漸理解整篇詩詞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古詩詞的意境中,為進一步體會詩詞中的情感打好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詩詞中富有情感和藝術性的語言,在真情實感的朗讀中體會和升華學生的情感。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這首古詩時,可以讓學生在多種朗讀形式的有效采用中,體會和感悟詩歌蘊含的豐富意象。在朗讀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關注語言中的疊詞現象,如文章最后的兩組疊詞“盈盈”、“脈脈”,從疊詞聲音與節奏的角度,朗讀起來本身就有一種隱秘的哀痛之感,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可以初步體會出織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脈脈”又從人物描寫角度將織女凝視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樣刻畫得入木三分。學生在朗讀中,不自覺地就進入織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傷與思念,最終升華為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推敲字句,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本質上講,古詩詞是對文字和語言的高度凝練,以表現出最為深邃的情感。在古詩詞教學環節中對詩詞中的句子或者字詞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深入詩詞豐富的意蘊中。
有人說,古詩詞常因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頓現。在抓住某個字或詞進行推敲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替換法,通過換一個意思相近的字詞,讓學生體會原字詞的傳神之處,從而與作者的情感達成共鳴。如在學習辛棄疾《破陣子》一詞時,學生對詞人渴望重返戰場、殺敵報國的情感是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體會“可憐白發生”的悲壯情緒,這種情緒才是詞人更深沉與真實的情感表達。在“醉里挑燈看劍”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個多音字,這里應該是第一聲還是第三聲?結合意思這里應是把蠟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著燭燈。在學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礎上,可以使用替換字詞的方法,體會“挑”字與“拿”、“舉”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較。在這句詞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沒有休息,深夜來到書房小心翼翼地挑撥著燭火,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戰沙場的寶劍。“挑”這個字結合“醉”、“看劍”這一系列的動作,更生動、貼切地表現主人公郁郁寡歡、壯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換成“拿”、“舉”等字,雖然從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從情感上講,遠沒有“挑”字來得生動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并提高其審美能力已經成為新的教學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進而發揮行之有效的審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兩者的共通與聯系,運用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途徑。
所謂情境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引導學生從古詩詞表面描繪的景物進行觀賞,繼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對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進行更有深度和內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陽樓》一詩為例,詩中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經典的寫景詩句。洞庭湖水把東南兩地分裂成吳國與楚國,天地萬物都隨著波濤起伏飄蕩。這一句詩在描寫湖水這個客觀景物時,極言其波瀾壯闊的氣勢。如何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畫面?這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詩句大意,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話將這幅景色描寫出來,使其豐富、充實。學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為詩人,在貼近詩中意象的同時,漸漸感受到作者隱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須了解詩人當時所處的境地。為了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可結合關于此詩的寫作背景介紹:杜甫創作這首詩時“左臂偏枯,右耳已聾,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漂泊”。學生在了解作者處境的同時,也能更全面、真切地進入詩人的內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時有了更深的含義,世界如此廣闊,詩人卻在一葉扁舟上漂泊無依,大與小的對照,更凸顯詩人的凄涼落寞。這是對于自身處境的一種私情,而此詩更想言說的是對國家與人民處于水生火熱之中的哀痛與不甘。李漁在《窺詞管見》寫道:“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說情。”通過對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象進行欣賞,教師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不斷挖掘詩詞中的意境之美,實現詩歌感情的深層次鑒賞,也就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
參考文獻:
[1]呂運理.初中語文古詩詞淺析.學周刊,2015,01.
[2]沈建紅.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學術研究(教學動態),2015,05.
篇2
【摘 要】在中學語文的構成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古詩詞。然而很多學生在古詩詞鑒賞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從而使古詩詞鑒賞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文章討論了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技巧。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鑒賞技巧 標題 意象 意境
一、引言
在我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古詩詞始終都閃耀著其耀眼的光芒,以其獨特的魅力顯現出我國獨有的歷史文化,成為民族重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學生接受知識,陶冶情操的道路上,古詩詞鑒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古詩詞的語言精練,想象豐富,情感真摯,流傳千年而不衰,是中國文化歷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所以,學習古詩詞,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是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就簡單談談初中古詩詞鑒賞的一些小技巧。
二、學會通過標題進行類型的辨別
題目作為詩詞的眼睛,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古詩詞的題目都直接將詩歌的寫作重點和類型進行了明確交代。
比如詠物類型的古詩詞幾乎都會以“物象”或者是“詠(題、贈、贊)+物象”作為標題。此類型的詩詞更多的是托物言志,憑借所詠之物來將作者的志向、品質表達出來。
題目中有“塞”“征”“軍”等字眼或者是用樂府舊題的類型的詩詞,大多都是戰爭詩或邊塞詩。此類詩大多是表達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表達淪喪山河的苦、久居邊關的愁,表達艱辛的室外生活、慘烈的連年征戰、怨憤的報國無門的情懷和哀痛的歸家無望之情。
還有一類就是送別詩,通常會將“送”或“別”等字眼放在題目中,此類詩基本都是表達對親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還有情深意長的勉勵和坦陳心志的告白。
而懷古類型的詩詞,在其標題中都會出現古跡或者是古人名。這個類型的詩詞基本都會融合史實和現實,有的表達對個人遭遇的感慨,有的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抨擊。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對個人遭遇的感慨,感慨自己年^半百,而又功業無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的是不滿朝廷行為,只能茍且偷生的現實,是對社會現實的抨擊。
三、學會領悟詩詞的意象和意境
(一)感知詩詞意象
最早在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中就出現了“意象”一詞。書中是這樣記載的:“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這里提出的意象實際上就是意中之象,也就是意念中的形象,不僅是對感情的表達,也與作者實現了心志包容。
意象是對詩歌特有詞語的分析和鑒賞,是通過景物來寄予作者的情感。要想真正領會作者的情感意圖,就必須對詩歌的形象進行真正的理解。比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共包含九種意象,由此組成了一幅秋郊的夕照圖,言簡義豐,是對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秋天思念故鄉的情感的抒發,體現了凄苦愁楚的離鄉之情。所以,教師應該以解讀詩詞的意象作為突破口進行詩歌鑒賞,不斷引導學生感受詩詞意象,把握詩詞內容,深入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領會詩詞主旨。
(二)領略詩詞意境
意境,實際上就是情與景的和諧與統一。所謂情就是思想感情,所謂景就是藝術境界。意境是作者有機地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就像古詩詞評論者所說的那樣:“情與景諧,思與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詞既情景交融,更是情境相應。比如,杜甫在《春望》中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中就融合了作者自己的感彩。花容與鳥鳴本就是賞心悅目的事情,但由于作者正處于戰亂之中,因此就成了“花濺淚”“鳥驚心”。詩句情景交融,相映生輝,成為流傳千古的詩句。
(三)把握好詩詞的表達技巧
詩歌中修辭手法很多,主要的作用與其他文體的修辭作用是一樣的。比喻就是為了使形象更加生動,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夸張則是為了強調與突出,像“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擬人就是為了將事物人格化,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音樂美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借代則是為了表達得更加含蓄,像“應是綠肥紅瘦”。
詩詞的描寫方式也很多,常見的有虛實結合的描寫,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細節描寫,像“何當共剪西窗燭”;還有動靜結合的描寫,像“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抒情方式也比較多,有直抒胸臆,像“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有情景交融,像“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有借景抒情,像“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也有寓情于景,像“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了解名人的語言特點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詩人主要的風格體現。每位詩人在進行創作實踐的時候,都會將自己的特點體現出來,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就像樸素自然屬陶淵明,沉郁頓挫屬杜甫,李白一貫豪邁飄逸,白居易一向通俗易懂,杜牧比較清健俊爽,王維通常都是詩畫一體,而陸游主要體現的就是悲壯愛國。另外,詞也有婉約和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總體來講,古詩、詞、曲的特征都有各自的風格,在進行古詩詞賞析的時候,要抓住主體,分別從局部和整體來進行詩詞的把握,也需要注意詩詞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真正領會詩詞的深層含義。
(五)聯系背景緊循本意進行鑒賞
在鑒賞古詩詞的時候,無論哪一個類型,都要對詩詞寫作背景進行了解。寫作背景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既有對作者本人所處時代的把握,也有對作品創作時的環境等背景的了解。現在的初中語文學習范圍比較廣,學生需要將李白、杜甫、王維、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陸游、陶淵明、李商隱、李煜、王勃等人常出現的詩詞熟練地把握,對其他詩詞作者作一般了解。增加課外古詩詞閱讀量,能夠幫助學生對更多的詩詞作者進行了解,增強學生對詩詞鑒賞的熟悉感。需要強調的是,對于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作者,在考查的時候還應該重點掌握他們的生平,這有助于了解詩詞的真實意義。比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其作品《望岳》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有一定的差別,作者在年輕的時候懷著浪漫主義的情懷創作了《望岳》,在安史之亂之后創作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主要是在秦州目睹了百姓的生活之苦,作品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懷。了解杜甫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作者創作這兩首詩時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和價值觀都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鑒賞古詩詞一定要聯系時代背景,綜合進行分析,這是探尋作品主旨,了解寫作目的的重要一步。
(六)利用注釋對詩詞進行綜合整體分析
初中古詩詞通常都會對一部分字詞、典故、句子進行必要的注釋。另外,詩詞作品本身也有不少詞題以及序文,也會介紹作品創作的背景。但是學生在鑒賞這些詩詞的時候,容易忽視這些注釋,通常都是靠自己的理解來把握詩詞中的字詞句意,分析沒有方向,這是很不合理的。例如,有一道古詩詞鑒賞題目是圍繞宋人高觀國的《菩薩蠻》設置的:“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不少學生都不太了解“高寒滟滟開金餅”,實際上注釋中已經對“滟滟”進行了說明,如果考生能對注釋和詩詞整體的分析進行利用,那么第一個問題“此詞的上下片各寫什么?”就很容易解決了。另一個問題是“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需要綜合進行分析。這個在注釋中也有說明,文中的“圓月、月光搖動”體現了作者起初的心情,表達了其歡快、開朗的情緒。這樣就能分析出詩詞的內涵了。
四、小結
在對古詩詞進行鑒賞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講究方法,正確引導學生,教會學生憑借意象看意境,透過意境感受詩情。中國一直都被譽為詩的國度,尤其是唐詩宋詞,是古典文學的代表,是值得我們驕傲的精神財富。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所在。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初中古詩詞 新課程 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1]然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有時經過教師過于直白的分析講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韻。[2]學生缺乏對詩歌的感性認識,只得用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甚至有學生對古典詩詞采取拒絕的態度[3]。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去學習呢?以下幾點是我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淺見解。
一、創設情境,巧妙激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好古詩詞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創設合理的情境必須根據古詩詞的內容需要,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等[4]。
1.創設故事情境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
文學離不開生活,所以詩歌也必須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體會。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根據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可以設計導語假設學生自己身在外地會有什么感覺。這樣學生就充滿了好奇,隨教師一起融入詞中。
3.創設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的心理,讓學生在課前排演情景劇。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可以讓學生排太守帶隨從出去打獵及歸來的情景。
4.創設音樂情境
利用音樂使學生進入詩詞情境。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意境清遠,筆調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
5.創設競賽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現自己的心理,在講《錢塘湖春行》時,我讓學生說一說關于描繪春天的古詩詞,同學們爭先恐后的準確地回答完后意興正濃,很快進入了教學。
6.創設娛樂情境
采用一些娛樂形式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如運用猜謎語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詩),謎底是“東邊日出西邊雨”。
二、了解詩人,感受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5]。可以說,充分了解詩歌寫作時的歷史背景,是進入詩歌意境的前提和鑰匙。如教學杜牧《泊秦誰》,先有感情地介紹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唐朝已呈衰落跡象,風雨飄搖,然而當朝的達官貴人卻不顧國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個有正義感和遠見的詩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這個場面后,感到非常悲憤。
三、誦讀成韻,領悟感情
教師在教古詩時,放手讓學生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古詩文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的意境,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古詩朗讀要講究節奏,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
四、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詩歌講究“煉字”,講授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品讀中要防止對字詞作繁瑣分析講解,而忽略品味賞析、整體把握的做法。在教學中,很多教師把古詩等同古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甚至翻譯成文,這不僅破壞了詩歌的音樂美和建筑美,也破壞了審美者在審美時的主觀體驗的意境美和韻律美[6]。到頭來,一首內容和形式俱佳的詩歌杰作讓學生只收獲了幾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語。
五、品析名句,豐富積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強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甚至能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如學習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因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淺顯平白,但卻是“著一字而盡得風流”,既準確地摹狀,又凸顯出無風的大漠空曠蒼涼之感,很見作者練字的功力。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六、遷移拓展,感悟主旨
學習詩詞還要在實際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反饋。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陽光明媚、暖風融融的情況時“吹面不寒楊柳風”要隨口詠出;吃荔枝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要在嘴邊;冬日清晨開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贊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報母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蘊,一條捷徑就是滲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們的智慧火花來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個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體貼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財富是伊犁土地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遙遠的絕響”(《中學語文教學》)。
學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獨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領略語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膽張揚個性,揮灑青春。
當然,古詩詞教學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語文教師應抓住古詩詞教學這一重要平臺,用全新的課程理念,靈活的教學方法,深厚的知識底蘊,力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相信我們教育界的同仁們,會通過古詩詞的教學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於愛萍.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缺失與審美回歸[D]. 南京師范大學,2004
[3]唐順發.詩歌為何在學生中失寵.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詩詞情境教學探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7(5)
[5]黃萍.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思路探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0)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導圖;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124-02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前提。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課程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提高來展開,然而并非如此。很多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幾乎是以文字、語言等內容組成的,沒有很好的利用教材以深入挖掘有用的知識信息。這樣的教學方式,過多使用則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找尋適合語文學習的方法,本課題旨在研究思維導圖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作用。
1.思維導圖之由來及概述
何謂思維導圖?由托尼?博贊提出,是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在一起,用"畫"的方式描畫出思考與理解的過程,把要表達的內容信息有層次地描繪在圖上,是一種簡單而形象的圖像筆記工具。比如,對初中語文基本知識點的梳理,可以分為:文學體裁、作文體裁、句子成分、句子類型、古詩詞鑒賞要點等框架。各個框架又可分別往下一級細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記敘文、議論文、散文;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評析名句、意象、寫作手法等,并用不同顏彩將這些知識點串聯成線,形成一個樹狀型知識結構。比起直線型方式筆記,思維導圖無疑是形象而直觀的。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其工作原理在紙上把所有的信息組織在形象的結構圖上,每一分支上都寫上不同概念的關鍵詞或短句,描繪著不同的色彩與圖像,同時把握全局和細節,并有效刺激左腦和右腦,讓人在思考、記憶及分析時充分激發靈感與想象。
隨著人們對思維導圖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思維導圖也被廣泛地應用于工作、生活和學習等方面,被譽為 21 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有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思維導圖可使大腦潛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全面調動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思維,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記憶、創造、身體、語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潛能。"
2.初中語文學習存在的問題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師和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缺乏科學的界定與準確的把握:
2.1 語文學習依葫蘆畫瓢,缺少創新。面對新課程改革,部分語文教師仍舊跳不出傳統的教學方式,常常是流于形式的模仿而缺少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創新。
2.2 語文學習注重知識講授而忽視思維訓練。很多教師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對指導學生開展自學目標的認識不夠,在課堂上依然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而忽視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學生自學就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鋪墊與延續。然而并非是全部學生都能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也很少有學生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3 錯誤地認為語文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情。在語文自主學習實踐中,有不少教師往往把指導學生學習理解為布置作業、課前預習、課堂檢測以及課后檢查而不需要教師的指導。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理解的簡單化、形式化。換言之,這是一種放任自流式的教學,很難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由于初中生年紀尚小,語文素養的提高單靠自己摸索學習是很難實現的。
3.思維導圖對語文學習作用
語文學科不同其他學科,其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由于傳統的學習方式效果不顯著,所以很多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語文學習中來,這不但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與方法提供了載體,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思路在運用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經過實踐得知,思維導圖對語文學習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刷新教師與學生對語文學習認知。語文學習是學生語文思維運用和訓練的實踐過程。換而言之,語文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和檢驗過程,而是經過語文實踐活動以達到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思維導圖的引入,可以幫助語文教師切實轉換語文教學理念、內容與方法,幫助學生準確地定位學習目標,避免低效與放任學習的現象的出現。比如,教師在教古詩詞鑒賞前可以運用利用XMind軟件繪制思維導圖來設計教學活動項目,讓學生自由組合課后收集有關春天的古詩詞,然后在課后進行交流。
3.2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記憶、思維等功能進入最佳狀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是用圖畫的方式來進行思考的新模式。它能快速理清思路,在對文字進行圖像化處理的過程中,實現手腦并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生字詞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依據意義和情境的學習原理,通過思維導圖傳達其在詞中相對應的意義和視覺信息來學習生字詞。
3.3 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繪制思維導圖是把文字及內容聯系在一起并展示學習內容理解、思路梳理的思維活動過程,可以刺激學生思維的主動參與,并且在思維指引下將知識轉化并加以理解,進而將語文學科知識內化吸收。比如,在進行閱讀寫作教學活動時,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整個文章的內容結構或是寫作內容框架,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左右腦思考,更有利于思維能力的新生。
4.結論
綜觀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直線型方式最為受歡迎,但這阻礙了思維能力的發展,也妨礙了思維的效率。而思維導圖正好可有效扭轉這一局面,從表現形式上來看,思維導圖和大腦本身的思維方式是統一的。在語文知識的梳理中加入思維導圖,可使學生的思維主次分明、邏輯清晰,更重要的是不會遺忘思維的每個環節,大大降低吸收知識所需耗費的時間。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對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5
初中語文“動態詩化五維度”教學法致力于解決當前語文課堂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語文課喚不起學生的美感享受、語文教學淡漠人文光輝的問題。通過構建動態詩化課堂來追尋詩意語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語文素質培養。
二、實施措施
初中語文“動態詩化五維度”教學法所倡導的,是一種綠色、詩性語文的回歸。
“動態”是理念,在于三個開放:開放教材資源,靈活使用教材,注重現生成資源的利用;開放教學目標,不用預設的目標主宰教學,不束縛學生思維;開放教學過程,板塊設計靈活,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與質疑,使課堂靈動飛揚。
“詩化”是境界,在于三個詩意:
①教師詩意組織教學。教師創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引領學生在詩意情境中享受語文。
②師生詩意解讀文本。師生借助生動優美的畫面、聲情并茂的朗讀、趣味盎然的活動,對文本進行感悟、內化、想象,實現對美的欣賞、體驗、創造。
③學生詩意享受語文魅力。學生激發出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廣闊的語文天地里,進行更高層次的發展。
五維度是實現動態詩化課堂教學的五個元素:課前演講,詩意導入,美點品賞,存趣創作,開心評價。
①課前演講三個專題
詩歌朗誦、美文美背、我來演講。在語文課前三分鐘里,讓學生根據教材、語文主題叢書和節假日等生活契機,或背誦相關詩文,或演講見聞、發表評論。同時設計階段性專題,如新生入校開展“自我介紹”等主題演講。
②詩意導入三個一
一份溫馨禮物:始終把飽滿的精神狀態、淡而甜美的微笑作為走進教室送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一段精美語言:或用抒情的語調,或用名句、古詩詞、歌詞,或用妙語導入,引導學生進入詩意學習情境。一個情感基調:選用與文本氣氛相稱的圖片、音樂,為學生創設一個入情入境的學習環境。
③美點品賞四方法
圖文相宜欣賞美:借助多媒體手段,用精美的圖畫再現課文的意境,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聲情并茂體驗美:用聲情并茂、形式多樣的朗讀傳達課文的情境,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文本的語言美、圖畫美、音樂美、情感美。關注朗讀技巧。
品味文本挖掘美:學生借助文本賞讀卡,做好品味文本的準備。品味文本時,教師退下講臺,以學生身份傾聽、質疑、補充、糾正,融合歸納和提升。及時抓住新生成問題,合作探究,豐富課堂內涵。
畫面板書勾勒美:運用畫面進行形象化的板書設計,增加課堂的詩意,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④存趣創作五梯度:學生感受體驗、確定寫作內容、提出寫作要求、小組寫作交流、推薦優秀作品班級交流并納入班級文集。
⑤開心評價二重奏:開心等級評價(引入升級機制,激發學習興趣)、詩意語言評價(內化為自身動力)。
三、主要創新點
1、理論層面
①理念先進,能切實讓學生在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聽說讀寫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同時,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②是對濰坊市“345”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層挖掘、是自主互助合作課堂的細化。既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又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先進理念相結合。
2、實踐層面
①課題研究的問題是從教學實踐中產生的,著眼于學生生活與學習實際進行思考,各維度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是針對目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的有效突破。
②課題的實驗過程扎實有效,材料積累翔實條理,實驗數據可靠,課題的實驗準備、實施工作細致有序,課堂授課、材料匯報精心細致。
③“動態詩化五維度”教學法中的“美點品賞”“開心評價”“存趣創作”有鮮明的創新意識。
④可操作性強,師生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例如教師的下水作文、隨筆集,學生的日記、詩集、文集,班級文萃……就是存趣創作最好的實驗效果。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效果
初中語文“動態詩化五維度”教學法歷經三年實驗逐步總結提升形成。過程材料匯編為《初中語文“動態詩化五維度”教學法課題研究方案及研究過程材料選編》;教學反思匯編為《璞玉心語》;案例《語文教學要關注教育個性生命靈性的啟迪》獲諸城市金點子一等獎,同年發表于《中國教師》;論文《讓語文成為詩意的棲居地》獲山東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試驗中,師生有了明顯的變化:
1、學生變化
①學生有了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逐漸養成了自覺讀書的習慣。他們領悟到了語文的魅力,主動探尋語文的奧妙。問卷調查顯示,85%的學生喜歡語文了,對語文課的期盼與日俱增。
②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的閱讀面寬了,日記本厚了,知識面廣了。白雪、姚成圓等多名同學代表學校參加市縣級比賽獲獎。
2、教師方面
篇6
【關鍵詞】創設情景 感知 初中語文教學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在充分理解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形象,比如,生活片段、幻燈片、多媒體、小品、課本劇等,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感知,從而獲得知識與美的享受。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有趣、文質兼美、思想向善的散文;也有一些富含哲理、意境深遠的詩詞;更有蘊涵豐富知識、觀點鮮明、邏輯思維清晰的議論文和說明文。這些內容顯現出語文課堂不該是死氣沉沉,而應是激情四射、生動快樂的。這樣就特別需要設置愉悅的教學情景,讓孩子能多實踐、多體驗,只有教師用心、動情,學生才能專心、抒情,從而課堂才會知情合一,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精心編制導語,巧妙呈現問題,靠語言的魅力創設情景
初中孩子年齡還很小,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難免在課堂上存在注意力分散的問題。上課鈴響之后,怎么讓學生盡快地進入課堂的學習狀態,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情景,能夠有效地將學生引入課本創造的知識氛圍;通過聯系性的設問,調動學習積極性以及對知識的探究欲,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習,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對于作者所抒發的悲憤情緒和愛國情結,學生并不熟悉,所以我就以他們所經歷過的一些“最后一次”為研討的主題創設了導語。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學階段最后的一節課嗎?(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暢談心中的感受)為什么你記得這么清楚?親愛的同學們,如果你們問我:“你最愛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最愛我們的祖國。”每當看到中國健兒奮勇拼搏取得金牌的時候,多少華夏兒女的內心自豪澎湃。為什么?因為,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安棲之所;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做人的尊嚴;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孩子的活潑和家庭的安寧;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等情感。可你們是否知道,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通過用話語引起對往事的回憶,讓學生聯想起最后一次心中的感受,從而走入最后一課的情景,然后再通過老師抒情式語言的引導加強學生對主題思想的把握,也為后邊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課堂師生的朗讀,創造出有聲的情景
課文朗讀是實施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篇章讓人回味,我們可以充分結合學科的這種優勢,主觀地安排學生進行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文字產生的意境。一般篇幅長的可以采取分段朗讀,如《我的老師》《棗核》等;篇幅較短的適合全文朗讀,如一些精美散文和古詩詞,《我的思念是圓的》《組歌》等,引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或婉轉低沉,或激情奔放,想象到作者所描寫的意境。“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讓學生在豪邁的語境中體會革命者的英勇氣魄和勝利成果的來之不易。古詩詞更應該讓學生采取朗誦的學習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理解文字、品讀語言;在朗誦的過程中享受到美感,進入意境,從而建立起高雅的人生觀。黑格爾曾經說過:“想象是人類最杰出的本領。”通過我們的教學能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三、運用奇特的問題,創設情景
塞繆爾?約翰遜說過:“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如果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其不斷地提出疑惑就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要學會根據知識內容巧妙設疑、投石激浪,激發學生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契訶夫的《變色龍》時,起初學生對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分析只是停留在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認識上,甚至有同學認為這種人好玩。這時教師不該把個人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應該設計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尋找答案。
四、鼓勵學生表演,設計實踐情境
篇7
關鍵詞 合理選材 適度運用 開放自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Grasp the "Degree"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Multimedia Teaching
YAN Jun
(Hubei Gong'an Douhudi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Use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The key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s to grasp the "degree", so put some los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mbin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 reasonable selection; proper use; open autonomy
我們只要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運用多媒體及網絡,選取恰當的切合點,選擇合適的材料,創設適當的網絡平臺,加以適時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的想象,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樣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又利于學生的學的事何樂而不為?筆者認為為了達到理想的要求,應注意以下的三個原則。
1 合理選材原則
(1)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內容,如人物資料、背景圖片等。有些資料對文章的外向拓展能起到幫助的,如通過《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生平的介紹,我們會對他鐘情昆蟲、關愛生命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的工作壞境的圖片,她全身心投入事業,如癡如醉的科學研究精神就顯現出來了。
選擇能解答學生疑惑的資料圖片以幫助理解,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繪圖的《山海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令少年魯迅癡迷。要求學生閱讀這本古典書籍并非必要,少年魯迅感興趣的只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下載有關《山海經》的圖片,引領學生一道欣賞圖畫的奇異精妙,也感同身受著少年魯迅的欣喜!
(2)選擇那些通過設計多媒體畫面或音樂能使所展示的內容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使學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的文章。這類文章往往情感性較強,需要學生融情入景,才能有更好的主題把握和較理想的課堂效果,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紙船》等這些尤其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文章。這時多媒體教學這種新形式的出現,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處綠洲。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心,使學生對上課又有了興趣,使課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如欣賞冰心的《紙船》時,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一片深藍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搖曳,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深沉的愛已通過畫面深深打動了學生。
(3)選擇對課堂教學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作用的手段,如線索脈絡、結構框架等,能通過良好的頁面設計來實現的。如《看云識天氣》中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設計表格,列出云層變化簡表和云的光彩簡表加以說明,使學生一目了然。又如《蘇州園林》的建筑布局特色,可通過詳盡的圖表及頁面的切換,讓學生按圖索驥,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及賞析。
(4)選擇對語文綜合性活動的課堂開展能起到激發興趣,拓展視野的作用的材料。如設計《戲曲大舞臺――綜合性活動》課件,讓學生們從視覺、聽覺等直觀上了解到中國戲曲的源遠流長、劇種分類、唱腔特點、角色分配,并欣賞了內涵豐富的京劇臉譜、異彩豐呈的粵劇表演等等,使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美、音樂美和文化美,從而初步培養了他們欣賞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的愛國情操。
2 適度運用原則
根據教學設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運用關鍵是把握一個尺度。
適當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能輔佐學生理解。如《山中訪友》中要求學生描述平時不常見的古老堅韌的石橋、寧靜深刻的懸崖和日暮還巢的歸鳥,也許一幅畫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課文導入時運用多媒體對創設情境有一定幫助。如上魯迅的《風箏》時,用動畫營造出美麗的風箏飛滿天空的景象,伴著優雅的輕音樂,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感受到一種追求自由快樂的喜悅。
借助媒體,恰如其分地解決重點難點,點撥說的方法。如口語訓練課《為語言插上聯想想象的翅膀》中學生對想象不大明白,我運用了電腦課件,先讓學生由小橋、月亮、流水、柳樹分別展開聯想 ,再由四種事物想象成一幅畫面,當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時,同學們被美麗的“夏日月夜圖”吸引了,同時恍然大悟。想象是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礎上重新構成的事物的過程,明確了這一點,在說話中便會展開想象,豐富說話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慎之又慎。詩人使情與境發生聯系,憑借的是想象,因此,品味意境還須借助于想象再現意境,想象力越強,從詩中獲得的美感就越多,詩歌的創造也往往借助于想象來拓寬意識空間。如果老師一味地強加圖片,將學生的想象禁錮,不但無益于教學,也會妨礙學生對古詩詞的賞析。
3 開放自主原則
(1)在課堂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到文學專題網絡中瀏覽,補充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如講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在課堂上鏈接陶淵明的專題網頁,獲得整體感知的同時激發興趣,也向學生推薦了一個值得課后細細品味的網址。學生會在意境優雅的網頁中流連忘返,對于陶淵明的高風亮節的為人品性、田園詩的純樸自然的語言風格有更深的理解。
(2)在課外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拓寬閱讀教學的天地。課堂時間是極有限的,但在課堂上產生的興趣將在課外閱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可以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下載到校園網上,供學生閱讀瀏覽,發表感想或參與專題討論;也可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制作課題匯報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小論文等,使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例如: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的以“說不盡的橋”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共有2個班70多名同學參與其中,將學生分在橋梁知識和橋梁文化兩個小組。兩個小組又分為“橋梁分類”“橋梁建材”“橋梁之最”“中外名橋”“橋的故事”“橋的命名”“橋詩”“橋聯”“橋梁設計”等各子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在四周內,查閱并收集資料,走訪專家,游覽參觀,獲益匪淺。
(3)基于網絡的作文教學模式。網絡除了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外,就寫作中的表達愿望來說,網絡其實特別適合寫作。我校老師開設的作文網站――“斗湖堤茶館”深受學生歡迎,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在網絡里,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圍中,大家都擁有話語權,平等的話語權促使學生尊重自我,釋放自我,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重真情實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不必擔心帶來什么“后遺癥”。通過建立作文的網絡平臺,作文評價手段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是老師一對多的評價情形,現在每個學生都可以在網絡上評價其他同學的文章,該學生將接收到海量的讀者的建議、贊美、批評……學生將獲得類同于“發表”的成就感,并且領略到寫作是有回應的,從而激發寫作興趣。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初中語文;網絡環境;信息資源
當今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普及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極大便利,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讓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樣的環境下,語文學科的備課工作也應發生變化。在信息化條件下,語文備課應綜合考慮各種軟硬件設施的使用、相關知識信息的檢索、教案材料的制定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探索語文教學改革的新途徑。
一、教學備課中軟硬件的準備
在語文學科的備課過程中,應考慮如何提高信息化發展帶來的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合理使用。硬件如教學中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和寬帶網絡,軟件主要指在硬件基礎上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二者之間的有效結合構成現代語文教學的基礎資源。一般在很多中學都已經配備了機房、多媒體教室,一般要求多媒體教室可以滿足大容量信息的存儲需求,并具有較為便捷的上網渠道。機房的教室數量和計算機數量應滿足學生上課需求,而多媒體教室則應配備好投影儀、幕布等設備,方便教師展開教學。軟件方面,語文教學對計算機的軟件程序要求不高,應具有音頻、視頻播放軟件(如Media Player10)、幻燈片演示軟件(如PowerPoint2003)、文字編輯軟件(Word2003或WPS)以及上網瀏覽器(Explorer8.0)等,通過這些硬件和軟件資源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很大便利,創造出很多新的教學手段。
二、語文備課教學資源信息檢索
(一)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
現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存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知識寶庫,語文備課工作應積極運用網絡進行教學資源的檢索,不斷充實教學內容。主要的網絡檢索工具包括目錄信息檢索、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這幾個方面。目錄信息檢索是指網絡資源目錄,也可以分為專題目錄、站點導航等類別,主要是通過網絡手段將各種信息收集后,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結合網絡檢索法設計查詢方式。備課時可以根據所需的信息條目進行檢索。搜索引擎指的就是現代因特網信息檢索功能,是為人們提供網上信息查詢的軟件應用程序,現在應用較多的是WWW站點信息資源檢索,具備Web數據采集、檢索與界面展示等功能。目前應用較多的包括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均能提供新聞、網頁、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的檢索,老師在備課或教學中通過搜索能查詢到大 量知識,尤其百度百科對查詢成語和古詩詞等極為便捷。元搜索引擎是指將幾個搜索引擎集中到一處,在一個統一的界面上接受用戶的信息檢索需求,根據用戶指令在幾個搜索引擎上同時進行搜索,但這樣的檢索工具目前應用還非常少。
(二)網絡電子圖書館
以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都要查閱很多的書籍資料,不僅效率低下,有時還很難達到目的。通過網絡電子圖書館可以幫助我們方便快捷的查詢各種資料和現代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為豐富備課資源,加深知識學習提供了有效渠道。目前國內較為著名的學術網站包括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中文數據庫、萬方學術期刊數據庫以及中國數字圖書館等等。通過中國知網等網站可以檢索到國內發表的各種學術期刊、論文,用戶只需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找到相關資源,而中國數字圖書館則是以現代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在系統內可以對各種知識信息進行編輯、存儲、傳輸和使用,方便社會人士學習、分享各類信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通過數據庫檢索圖書資料,下載電子圖書,豐富自己的備課資源,使自己的備課變得豐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樣化、更生動活潑。
三、現代信息技術下的教案編寫
(一)電子文檔教案
文字教案是教案的主體部分。傳統備課模式下,教案的編寫就是在備課本上書寫大量的文字,但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備課與書寫教案所耗費的精力比例失調,大部分精力用于書寫教案,很少的精力用于了解學生、鉆研學生的問題。
二是教案格式千人一面,整齊劃一,缺乏個性。內容缺乏生活性,學科間相互滲透少。課型較為單一,不能適應新的要求。
三是大量超前備課或課后補教案,為應付檢查做無效勞動。大量抄襲參考教案,應付現象嚴重。
(二)課件教案
此外還有一種課件教案,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紙質教案,成為一種新的備課、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教案的制作需要綜合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首先熟悉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的使用方法,用簡練、準確的語言,將收集到的文字、圖片等信息融入于課件教案當中;其次應當注意在選取網絡教育資源的時候,應該立足課本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課件資料,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授課方式自行選擇有助于教學的內容。
再次,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知識多內容多信息量大,老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選取重難點;老師要知道多媒體課件只是用來輔助教學,千萬不能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
四、備課效果的考察
備課的目的就是更好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課堂教學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反映了備課準備工作是否成功。現代網絡環境下人們的信息交流非常便利,學生與教師可以通過QQ、電子郵件、發帖子等形式交流課堂心得,進行作業檢測,考察學生是否喜歡教師的授課形式,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獲得反饋,為以后的備課工作提供參考。
信息化條件下,教師所能掌握的備課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但如果教師自己缺乏獨立思考、設計的能力,缺失了促使自己發展的土壤,完全被網絡資源左右,就會導致教學沒有個性,甚至有時候連教育效果都很難保證。對此教師應吸取傳統備課模式的優點,以傳統備課模式中知識傳授、技能培養這一重點為基點,輔以信息化手段使用,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對網絡資源進行仔細辨析,提高甄別能力,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促進初中語文備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閱讀 興趣 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其中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閱讀量而言,在《初中語文新課標》中就有規定:“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反應敏捷、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但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低下,作為語文教師,很有必要正視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找提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培養閱讀興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但就筆者所知,目前許多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科學的閱讀方法。筆者在教學中為了完成這兩項任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1.注重閱讀的整體性。在教學中不將文章解得支離破碎,化整為零,不用“標準化試題”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謂閱讀的整體性就是要求學生從閱讀的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主題、表達特點、情感基調,要求從整體上理解文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義,要求從整體上體味文章的語言風格,結構特征等。這樣使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閱讀的快樂,從而提高閱讀興趣。
2.注重閱讀的目的性。閱讀的本質就是以作品為媒介來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讓學生在閱讀中,不自覺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靈得到浸潤,個性品格、思維品質得到重塑,從而脫化出一個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讓學生讀,失去閱讀的“本色”,因而使學生喪失閱讀興趣。
3.注重閱讀的規律性。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律,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思維和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就不會讓學生感到茫然,喪失閱讀的興趣和意志。
二、培養科學的閱讀方法
1.整體感知閱讀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按不同文體教給學生不同的整體感知方法。比如①記敘文,讓學生從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入手,把握記敘的思路、中心、表達特點、情感基礎等。②說明文,首先讓學生明白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再感知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特點。③議論文,就要整體感知論點、論據、論證方法。④小說,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從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題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寫的是什么人或物,他們有什么特征,作者展開了怎樣的聯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題,語言風格等。就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反復訓練,讓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2.局部思考閱讀法,讀而不思則罔。閱讀的整個過程應始終貫穿思考的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再根據課后練習題或教師設計的問題去思考。首先將問題“還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從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題有何典型意義,所表露的情感基調有熏陶作用,所表達的觀點給人以怎樣的啟示,語言有什么藝術特色。
3.質疑創新閱讀法。創新是閱讀的最高境界。筆者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采取的步驟是:閱讀――質疑――爭辯――創新。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讓學生提出疑問,再讓學生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力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在析疑中集思廣益,相互啟發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比如在學過《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發財返故鄉》為題續寫;學過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之后,讓學生寫一首小詩,抒發對遠方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學過古詩詞中工整的對仗之后,讓學生對對聯,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拓寬閱讀范圍
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和科學的閱讀方法,教師就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擴大閱讀范圍。主要通過課外閱讀的輔導,在語文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1.簡單入手,學以致用。課外閱讀也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首先讓學生閱讀報刊、雜志,按“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對閱讀材料加以挑選。運用課內閱讀方法感知文章內容,領略文中的美妙之處,最后做好筆記。
2.開列書目,系統閱讀。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給學生開列閱讀書目。筆者每學期開學前,都要對本期語文教材的選深入的研究,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給學生開列出課外閱讀書目,事先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利用閱讀課和課余時間完成閱讀任務。筆者選擇推薦的書目是:七年級上學期:《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七年級下學期:《魯濱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八年級上學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級下學期《十萬個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記》;九年級上學期《水滸傳》;九年級下學期:《紅樓夢》。這樣,閱讀健康有益的書籍,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對于閱讀、寫作不無裨益。
篇10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展示性 實踐探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在“學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放開學生的“手和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筆者希望通過大量的課內外的閱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然而,作為一線教師,筆者看到的、聽聞的語文閱讀現狀讓人揪心。初中三年,“死磕”6冊教材里的200余篇文章。課外閱讀量少,大多泛泛而讀。筆者在做全校性“課外閱讀問卷調查”后,最多的回饋是:喜歡看電視和卡通動漫;對書籍耐不住性子讀;沒時間讀課外書;認為課外閱讀對語文成績的提高沒有多大關系;理科老師“鄙視”課外閱讀,強調做練習,可以更快提高分數;家長眼睛里只有分數……這些現實,令人尷尬。在近幾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采用“展示性”拓展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所謂“展示性”,一是注重教師在閱讀過程對“聽說讀寫”各方面的“下水展示”的引領作用,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最后以聽、說、讀、寫、表演、競賽游戲等多種形式展現自己的閱讀成果。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以教材為基石,拓展閱讀眼界”作為原則,合理調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資源,重視拓展開發高質量的新課文。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去做。
一、激發興趣,營造氛圍
(一)家校合璧,筑書香門第。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導師。家校聯合,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語文老師及班主任不間斷地與家長溝通,尤其要引起家長對語文學習的重視,提高家長對名著閱讀的興趣。我們可以這樣做:讓家長參與到閱讀中來,為孩子買書、找書、上網查書,自己讀書,陪孩子讀書,與孩子聊聊書中的故事。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閱讀展示課中,每學期安排一次名著閱讀展示活動,邀請家長來觀看。
(二)師生共讀,聞墨韻漫地。
師生之間,只有共同學習,才能夠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怎么讀?生生共讀一本書:可以個體自由讀、朗讀、默讀、快速讀、細嚼慢咽琢磨讀,可以集體讀、小組討論讀、爭論讀、分享賞讀。師生共談一本書:生生通過個別讀,再小組討論讀,分享閱讀感受,寫下閱讀心得,上臺呈現閱讀成果。老師也讀,參與到學生中去討論,寫下閱讀心得,分享閱讀成果,歡迎百家爭鳴。
二、多元展示,拓展眼界
展示活動課每周會安排一節課,設定主題,一周時間學生們自己讀書、小組討論、選出代表準備好展示的節目。
(一)我手寫我心。
“我手寫我心”拓展活動,關鍵在于“寫”,所謂“詩言志”,筆言情。實現從“閱讀”升華到“寫作”的目標。筆者在教授七年級學生讀安徒生的《丑小鴨》一文時,讓學生反復朗讀該童話,并分角色演繹人物,揣摩“丑小鴨”心理,分享感受,課后布置了片段作文《我和丑小鴨》(200字左右),看著他們的文字,那份真誠和善良,深深地打動著我。因我能夠清楚感受到安徒生這只“丑小鴨”的命運已經跟大多數孩子們的生活遭遇發生了共鳴,他們說要學習丑小鴨,并且相信努力之后會變成白天鵝。閱讀教學的高效與否,最好的驗證方法:一是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師傳授的閱讀技巧,二是學生是否因文本的解讀而對自身生活、社會現象有所感悟。“悟”的最好方式是“表達”出來,而靜下心來思考的狀態和寫作的情景,則是我認為最動人的畫面。
(二)話劇大演繹。
學生的話劇表演是基于文本的基礎上,自導自演,實現從文本賞析中得到“體驗”的目標。
筆者執教《棗兒》一文的經歷,印象深刻。兩位學生毛遂自薦說要表演話劇《棗兒》,經過一星期的準備后,課堂上一男生飾演“棗兒”,一女生飾演“爺爺”,學生們靜靜觀看。10分鐘后,演出結束,師生情不自禁地鼓掌。當我提問學生感受時,一女生竟然啜泣著,說想念自己的爺爺了。然后是三分鐘的寂靜,沒有一點兒聲音,我也哽咽了,不說任何話。這個場景,就是教育的最好狀態,沉默是因為觸動了內心最溫柔的地方。正是這一課,給我帶來了閱讀教學的啟示:文本可以演繹,只要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活動,都可以嘗試放手讓學生去“演”,真情演出就是真閱讀。
(三)影視劇賞析。
影視劇的欣賞是必要的,就像《課標》中所說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從影視劇賞析中得到“體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目標。因此,在閱讀課中,老師對于影視劇的裁剪要精到而有意義,尤其是名著中歷來為人們稱贊的經典片段,學生在欣賞后應該討論評析。筆者讓學生欣賞電影《簡?愛》中片段“羅徹斯特和簡?愛在花園里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讓學生對比閱讀教材中的這一段原著,談論電影與原著之間的異同點,感受主人公簡?愛的自尊自愛個性。《范進中舉》一文中對“范進因聽聞中舉而發瘋”的場景描繪是形象生動的,那“喜極而瘋”的畫面,通過5分鐘影片欣賞,更加沖擊學生的頭腦,不禁感嘆:范進真可憐。閱讀教學中,教材文本是宗旨,電影手段是輔助,通過電影的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加深刻理解了文本和社會生活。
(四)七嘴八舌談名著
筆者在教室三尺講臺上設立《百家講壇》:我讀書,我說書。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實現從文本中得到“感悟與探究”的目標。筆者在教學《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時,體悟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于讀書人的精神迫害,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儒林外史》,就帶領他們進行專題研讀《走進<儒林>,談談讀書人》。分小組討論研讀,全書共56回目,周末作業每人平均讀一回目,寫下1000字讀后感,回校后小組討論,研讀賞析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和主要事件,并記錄下來。最后每組推薦一位學生上臺分享演說。“聽眾們”拿紙筆記錄并評價。筆者會在最后做一些知識補充或是點評工作。這就是學生們的“七嘴八舌談名著”。這個展示活動很有挑戰性,也非常有意義,那種成就感是無法言語的。語文閱讀,尤其是名著閱讀,說的是“真閱讀”,是學生真的靜下心來去讀,去思考,去分享。
(五)玩轉語文大天地
語文閱讀課程可以拓展為“聽說讀寫演”等綜合性活動。筆者堅持“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原則,盡最大努力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味語文中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在筆者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會成為“樂園”,師生一起“玩轉語文大天地”。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主要分為兩大類:競技類和文化沙龍。競技類,顧名思義,需要通過比賽角逐勝利者,我們會模仿《中華好詩詞》。比如“古詩詞大闖關”、“詩歌鑒賞比拼”、“閱讀競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成語接龍大比拼”等。文化沙龍,就是大家圍坐在一起,一起暢談文人、文學、文化。例如“走進唐詩”、“走進宋詞”、“聽聽元曲”、“說說蘇軾”、“走進成長小說系列”等。在游戲中,讓學生們互相切磋,共同成長。真正去閱讀,去感受,展現出自己的閱讀能力、學識、勇氣、自信。
三、科學評價,確保實效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學。閱讀教學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同時要尊重學生個體在學習基礎和能力方面的差異性,考查時應采用“分層考核”進行評價。根據各學段的具體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查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筆者的初中語文“展示性”教學模式的實踐已經有整整一年了,在這期間師生共同經歷了酸甜苦辣,也共同成長起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閱讀量擴大。師生共同發起了“積微齋”讀書活動,天天讀書,互相借閱,一學年下來,少則讀書兩三本(20余萬字),多則達到十余本(超過百萬字)。第二,閱讀方法多樣。學生們熱衷于寫讀書筆記,做閱讀卡片,做批注,寫書評,沉浸在書海中不亦樂乎。第三,閱讀興趣提高。學生樂于參與各類和閱讀相關的活動:閱讀大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等,并且都取得好成績。
當然,筆者的“展示性”教學模式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見效慢。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此模式的閱讀成效并非短時間內顯而易見,這種閱讀模式是要長年累月堅持下去才能出成績出分數的,因此需要師生、家長耐著性子等待。第二,難以“皆大歡喜”。“展示性”閱讀教學模式實踐了一年多,成功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興趣,遺憾的是總有十余位同學對文本閱讀“無動于衷”,只是被動地接受著,他們并不快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筆者需要思考與改進的。
就像《課標》中一再強調的:閱讀是個體的活動,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絕不可替代學生去感受。閱讀教學,必須“以生為本”,要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參考文獻:
[1]鄭玉濤.讓拓展走在語文的路上[J].教學論文?論文集粹,2006.10.
[2]劉明.“積累?整合”課程目標之于高中語文閱讀鑒賞實施策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