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6:0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醫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帕特南指出,在社會資本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中,信任是社會資本的最關鍵因素,而互惠規范、公民參與網絡能夠促進社會信任。社會信任、互惠規范以及公民參與網絡是相互加強的,它們對于自愿合作的形成以及集體行動困境的解決都是必不可少的⑧。紐頓進一步分析認為,通過互惠和信任,社會資本把個人從缺乏社會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義的算計者,轉變成為具有共同利益的、對社會關系有共同假設和共同利益感的共同體的一員而構成了將社會捆綁在一起的紐帶⑨。可見,高信任度會使人們產生對未來良好的心理預期,使人們基于互惠、互助基礎之上的社會團結與合作成為可能,進而創造出一種無障礙的、低交易成本的、高合作度的社會生境。這種社會生境為和諧的社會關系提供了必要前提,其中包括赤腳醫生和農村居民醫患關系。梁立智等在北京村落問卷調查表明,在村民對赤腳醫生的主要態度中,信任排在第一位,該項調查也揭示出相對于赤腳醫生的技術,村民對赤腳醫生的人品更為信任⑩。村民對赤腳醫生的信任不僅取決于治療效果的彰顯,還取決于對醫生本鄉本土資格的認定,以及由此引發的口碑和評價11。農村居民對赤腳醫生的信任大致表現為政治信任、“本地人”身份信任、以及文化技術三個方面。在政治信任方面,當時對赤腳醫生的選拔條件要求是家庭出身好、政治思想好,尤其優先選拔具備上述條件的貧下中農子女,村民特別是貧下中農對赤腳醫生在思想感情上非常信任。在“本地人”身份信任方面,除了醫患關系之外,赤腳醫生和病人之間還具有其他在共同生活的社區中所形成的多重關系,如鄉親關系、鄰居關系、親戚關系、熟人朋友關系等。可見,赤腳醫生和病人的交往已經遠遠超出了醫患關系的范疇,形成復雜深厚的人情網絡。在這網絡中,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12。基于鄉土的人情網絡,村民形成了對赤腳醫生傳統角色和身份的習慣性認同。在文化技術方面,赤腳醫生時代的很多農村群眾由于自己沒有進過學校,沒有讀過書,不識字,對醫生非常相信,對“公家”選派培訓出來的從醫者的能力毫不懷疑。當時農村普通老百姓對醫生(哪怕是只受過很短時間的培訓、醫術極為低級的人)的相信幾乎近于盲目13。
二、規范與農村社區醫患關系
規范是人們創造的、用以約束人們相互交流行為的框架。從其構成看,它包括正式的約束或制度(如政策、規則、法律和憲法),以及非正式的約束或制度(如價值觀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早期關于社會資本的內涵往往被限定在關系和關系網絡層面,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認為社會資本還應該包括制度、規則等,把正式制度也納入社會資本范疇之中。從關系網絡到制度規范,是社會資本研究內涵的一種拓展,也是人們對社會資本認識的一種深化和發展。由于社會資本研究內涵的擴展,有學者就把社會資本分為關系型社會資本和制度型社會資本,把規范分為道德性規范(如輿論、習俗、道德)、契約性規范(如組織規則)和行政性規范(如法律)三種形式。“互惠”對于規范社會資本具有核心價值和意義,人們往往用“互惠規范”代替“規范”進行表述。紐頓認為,互惠是社會資本最重要的形式,是一個恩惠風水輪流轉的社會及其公民的一個一般化的特征:即個體為他人提供便利并不是因為他希望立即并且以對方曾經受益的方式得到報答;而是如果他有不時之需,將會在未來不確定的時間被一些不確定的人(很可能完全是一個陌生人)給予回報。因此,一般而言互惠包含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風險和自愿14。埃里克森(Erikson)也認為,社區內部成員通過長期重復的博弈互動,會產生互惠合作的規范:關系緊密的群體內的成員們開發了并保持了一些規范,其內容在于使成員們在相互之間的日常事務中獲取的總體福利得以最大化15。由此可見,這種互惠規范相當于“恩惠銀行”,它意味著在建立了長期互惠關系的人們中存在某種程度的對稱性。這種對稱性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利于抑制人們的利己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動機和行為,克服社會中的各種社會困境和集體行動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人際關系運作中信任產生的社會基礎,可以促進“普遍主義信任”觀念,遏制和抵消各種狹隘的、封閉的“特殊主義信任”觀念。這種道德規范的力量迫使人們把自身的社會行動納入規范的軌道,促使人們之間普遍信任的形成,最終使得集體行動成為可能。正如科爾曼(Coleman)所言:在某些自治體的村莊、公社以及部落社會中,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規范,限制某些行動,鼓勵其他活動。規范的功能是相當于法治社會中法律的作用,社區實施的懲罰相當于在政府職能完善的社會中,由政府實施的合法懲戒行動16。從規范角度觀察赤腳醫生時期的社區醫患關系,不難發現該時期呈現出的是一種強道德性規范、弱行政性規范、以及契約性規范付之闕如的規范格局。首先,除了和生產大隊這一類行政型組織外,該時期幾乎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經濟型和社會型組織,更遑論由后兩類組織制訂的規則和與服務對象達成的契約。其次,赤腳醫生是中國在社會經濟不發達情況下主要依靠政治動員來解決農村基本衛生保健問題的一次嘗試17。受政治觀念和政治動員的影響,行政性規范主要體現為一是按照政治觀念選拔和培養赤腳醫生,二是通過媒體宣傳和社會表彰來鼓勵和制約赤腳醫生,使其按照社會對自己的要求來塑造、表現和發展自身行為。除此之外,缺乏對赤腳醫生行醫條件和行醫職責的專門管理規范。與之形成鮮明反照的是,赤腳醫生和村民之間由于受到血緣、地緣關系的影響而表現為熟人社會下復雜的藤蔓關系。這種藤蔓關系網中的社會道德制約因素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道德性規范不僅呈現向度上的相互性特征,而且具有身份上的平等性特征。在這種熟人社會中,赤腳醫生的服務不僅獲得一種天然的支持系統(即村民的配合與理解、大隊和家人的支持),還受到相應的監督與社會道德制約18。由于赤腳醫生和村民之間很可能存在某種親戚關系,二者之間自然也具備了某種相互的親情與家庭道德情感,這樣赤腳醫生一方面易于得到親戚的配合與支持,另一方面其行為也會受到親戚的監督和大家庭內道德的約束。由于赤腳醫生和村民是基于村落地緣的鄉親關系,兩者具有共同的語境、文化和道德背景,這樣既易于形成建立在具體人格、品性、修養的相信和認可基礎上的信任關系,同時也易于受到村落內道德輿論及文化習俗的約束。赤腳醫生和村民之間的道德性規范不僅呈現向度上的相互性特征,而且具有身份上的平等性特征。這種道德性規范既是天然存在于村落社會的,也是在赤腳醫生和村民之間平等的醫患交往、頻繁的社會互動過程中產生而來的。同樣是農民出身、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身份在心理上弱化了與村民之間不平等的勞作地位,同時赤腳醫生并不完全支配著病人、治療方式也不完全是由醫生決定后命令和強加給病人,而是通過談話讓病人知情,與病人取得了一致性,所以病人對醫生給自己的建議都比較樂意采納并服從,對治療一般疾病較為滿意。在選擇治療方案和用藥時,赤腳醫生不僅僅依據“必要”,往往還會考慮“可行”,所以病人感到很“貼心”19。除了醫患關系之外,赤腳醫生和其治療對象還有其他一些在共同生活的社區中所形成的人際關系,病人和醫生之間在心理上的很容易取得較為平等的認同20。
三、社會關系網絡與農村社區醫患關系
布迪厄(Bourdieu)指出,社會資本就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那些資源是同對某些持久的網絡的占有密不可分的;這一網絡是一種體制化的網絡,是同某團體的會員制相聯系的,它從集體性擁有資本的角度為每個會員提供支持,提供為他們贏得聲望的憑證21。科爾曼延續這個思路,把關系網絡作為社會資本的基本內涵進行研究。在這之后的許多學者在研究社會資本時,也都是強調關系網絡的意義,只不過有的學者強調正式關系,而另一些學者更加強調非正式關系。正式關系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契約等正式的形式在個人或者組織間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約束力的相互聯系;非正式關系則是指個人或組織通過一些親緣、地緣等因素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不具備強約束力的相互聯系。前者是人們為了某些共同的目標、利益和期望自覺構建而成,而后者則是在人們的生活中自發形成的。但無論是正式關系網絡還是非正式關系網絡,它們都具有互惠交換、強制信任、價值內化與動態團結這些基本特征,正是這種由于受到理性驅動和文化、規范驅動而形成的不同特征,使得嵌入于關系網絡的社會資本的形成具有了特定的基礎22。帕特南認為,關系網絡可劃分為兩大類:即橫向為主的關系網絡和垂直為主的關系網絡。橫向關系網絡把具有相同地位和權力的行為者聯系在一起,而垂直關系網絡將不平等的行為者結合到不對稱的等級和依附關系之中。對共同體而言,橫向關系網絡越緊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進行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而垂直關系網絡無論多么緊密,無論對其參與者多么重要,都無法威脅社會信任和合作23。受帕特南的影響,伍爾考克(Woolcock)將社會資本分成緊密型(bonding)、跨越型(bridging)和垂直型(linking)三種類型。緊密型社會資本指家庭成員和其他具有緊密關系的人之間的紐帶,跨越型社會資本指不同類型的人之間較弱一些聯系紐帶,而垂直型社會資本指貧困人員與那些對他們具有重要影響的人員之間的紐帶24。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根據關系雙方的互動時間、感情強度、親密(相互信任)度以及互惠交換的表現,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區分為強關系、弱關系和無關系。他根據勞動力市場中信息傳遞的過程和特點提出,主要是弱關系紐結而非強關系紐結才是信息傳遞的真正橋梁。這是由于弱關系分布范圍很廣,比強關系更可能充當擴約社會界限的橋梁,弱關系橋梁為人們提供了接近超越所屬社會圈子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資源的通道25。林南(NanLin)進一步深化了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理論,認為弱關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在建立異質性關系上更有優越性。異質性關系建立在工具性行動(instrumentalaction)的基礎上,大多經由弱關系達成;而同質性關系建立于情感性行動(expressiveaction)的基礎上,多經由強關系達成26。與弱關系理論相對,邊燕杰在中國特定環境下提出了強關系假設,他認為中國人更經常地通過強關系而非弱關系尋找工作渠道,強關系較之于弱關系更能找到工作27。通過關系網絡觀察赤腳醫生和村民之間的關系,會發現該時期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同質性的、以橫向參與網絡為主的非正式關系。赤腳醫生和村民之間的多重關系除了醫患關系,還有鄉親關系、鄰居關系、親戚關系、熟人朋友關系等具有先在性、穩定性和無強制約束力。從層次劃分來看,這種關系屬于個體社會資本,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國差序格局社會所形成的農村社會網絡是一種基于傳統血緣、地緣、業緣等初級社會關系的網絡體系,主要通過血緣、地緣、家緣、姻親、宗族、家族等網絡進行溝通和互動,中國人能動用的社會資本其實也就是這諸多按親疏排列的關系集合28。赤腳醫生和村民在這種基于血緣和地緣等編織而成的藤蔓關系網中,易于形成醫患間的相互信任、包容與協作,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共識與共榮。此外,由于赤腳醫生和村民在身份地位上的相對平等性,他們之間構成了一種橫向關系網絡。橫向關系網絡越緊密,人們就越有可能進行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就解決集體行動困境而言,橫向網絡要比垂直網絡的作用大29。因此,這種具有同質性的橫向關系網絡為赤腳醫生和村民提供了信任和互惠的基礎,便于網絡內部的合作和協調。以社會資本的三個基本要素信任、互惠規范和關系網絡來闡釋和分析我國赤腳醫生時期的社區醫患關系,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獨特的理論視角,而且是一個具有強解釋力的理論工具。它既是望遠鏡,使我們能夠觀察到特定歷史時期農村社區醫患關系的真實情景;它更是顯微鏡,使我們能夠窺見到那些常常為人們忽略的、被歷史塵埃深深掩藏的“寶藏”。
四、赤腳醫生時期的社區醫患關系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王紹光認為,學習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實踐,二是系統性實驗。前者包括本國的政策與制度遺產、本國內部各地區不同的實踐和外國過往與現實的經驗教訓30。在新醫改背景下,我們發現中國改革的決策者和政策倡導者更傾向于學習外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體制與機制安排,也習慣于從中國各地區的基層實踐、尤其是一些改革試點的創新舉措中尋找靈感和動力源,卻唯獨相對忽略了從中國豐富的歷史資源中挖掘被塵封的、至今仍閃耀著不朽光芒的政策與制度“遺產”。近年來,隨著醫患關系的持續緊張與不斷惡化,傷醫、弒醫案例層出不窮,人們開始懷念赤腳醫生時代的醫患關系,并反思如何讓醫患關系回歸正常,如何重塑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可以肯定地認為,雖然赤腳醫生制度及相關制度環境與當前復雜的改革語境千差萬別,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出對當前新醫改、尤其是對農村社區醫患關系重塑具有重大價值的啟發。
(一)社會相似性信任Zucker的信任源理論認為,信任產生機制有三種:一是由聲譽產生信任根據對他人過去的行為和聲譽的了解而決定是否給予信任;二是由社會相似性產生信任根據他人與自己在家庭背景、種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來決定是否給予信任;三是由法制產生信任即基于非個人性的社會規章制度,如專業資格、科層組織、中介機構及各種法規等的保證而給予信任31。利用該理論來分析赤腳醫生時期的信任產生機制,可以發現村民對赤腳醫生的政治信任和“本地人”身份信任直接來源于社會相似性信任,而文化技術信任則是由社會相似性信任衍生而來(正是由社會相似性產生的人格性信任,投射到對其所擁有的“技”的技術性信任)。赤腳醫生與村民的社會相似性越多,他們之間的信任度也越高。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如果社區醫生和居民擁有相似或共同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那么他們之間也必然具有較高程度的信任。對這個判斷作進一步的引申,社區醫生只有脫胎于并內嵌于他們所熟悉的社區,才能獲得所在社區居民的習慣性認同和信任,也才能營造并維系一種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顯然,由社會相似性所產生的信任也具有以下局限性:(1)信任半徑覆蓋狹窄、信任“圈子”相對封閉。在“熟人社會”中,“差序格局”是其社會關系網絡最突出的特征。差序格局中的“差序”并不僅僅是由“己家家族”所體現的“血緣差序”,也是由交往程度和心理認同程度所體現的“情感差序”。中國鄉土社會的信任格局產生于“血緣差序”和“情感差序”兩個同樣以“己”為中心的“圈子”32。同時,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發生在人口密度較小的條件下,是一種“稀薄的人際關系”。這就決定了赤腳醫生時期的人際信任輻射半徑非常有限,也同樣決定了信任只存在于熟人“圈子”之間而不會發生在陌生人之間,信任也很難從最具體的人際信任擴展到對社會客體的更抽象的信任。(2)信任具有濃重感性(或人格化)特征。張康之從歷史的視野劃分出三種類型的信任,它們分別是習俗型信任、契約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這一時期的信任是與習俗一體化的,是一種習俗型的信任33。正如先生所說: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34。因而,這種信任是直覺的、感性的和習俗性的。(3)信任基礎上的非理性合作。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由于習俗型信任主要具有濃重感性特征,因而基于這種信任的合作也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出于情感需要,屬于滿足情感需要或使情感物化的合作。基于習俗型信任的合作既是非理性的又是極其脆弱的。一旦合作的一方做出失信的行為,合作行動中的另一方會產生被背叛的感覺,信任關系也就隨之解體,合作也就走向了對立面35。從總體來看,轉型期現實生活屬于典型的“陌生人社會”,產生于“熟人社會”的社會相似性信任表現出逐漸衰減的趨勢。但是,在農村地區,社會相似性信任仍然堅守在人際關系之中,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與鄉村社會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相對應的若干變化,呈現出更為復雜多變的差異性特征36。在轉型期人際關系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如何建立起有效的鄉村社會信任機制,更具體而言,如何促使農村社區醫生和居民信任關系從“特殊信任”走向“普遍信任”并進而建立起“合作型信任”關系,這一系列新的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二)互惠性社會道德規范指出:從社會觀點來說,道德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制裁力,使他們合于規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綿續37。與具有外在限制性的法律不同,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長期浸染于某種道德教化之中的人們會由敬畏而形成合乎規范的“個人習慣”,從而產生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更進一步,要使某種道德規范成為社會普遍認可和具有穩定性的社會規范,必須要以“互惠”作為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社會系統的穩定性,部分依賴于相互之間可能的滿意交換,即作為交換的互惠38。既然互惠構成社會系統穩定性的根本性成因,那么互惠就不僅僅只是一種行為策略,即以合作對合作,以懲罰或威懾對背叛,它更是一種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39。互惠不是單純的利益算計,而是信任、情感、義務和算計等要素的混合。互惠也不是為謀求即時的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在長期交往中建立強大的社會網絡,并且在需要時得到各種有價資源與無價資源的幫助40。正如科爾姆所說:互惠由三種更為根本的要素社會平衡義務、愛的相互作用、利益的相互性推動,而這三個要素本身又是由一系列更為基本的心理要素推動的41。由是觀之,赤腳醫生時期的醫患關系是由互惠性社會道德規范來維持的。在這種道德規范模式下,赤腳醫生時刻受到來自患者及周邊村民的輿論壓力,使之不敢逾規,久而久之逐漸養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使之不致逾規。與此同時,赤腳醫生也獲得了村民們的普遍理解與信任、尊敬與愛戴、支持與合作。這種基于身份平等性的互惠性道德規范不但使醫患雙方均能夠從中受益,而且他們之間情感上的交流與融合事實上也培育出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平等互助的社區精神,這種精神即使是在法治、制度健全的社會當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毋庸諱言,赤腳醫生與村民形成的互惠性社會道德規范具有消極性、缺乏制度支撐等局限性。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絕大多數赤腳醫生以道德完善為人生追求,以博得好名聲為心理滿足。無論是受媒體宣傳和社會表彰的“綁架”,還是受父老鄉親明星似的“追捧”,推動赤腳醫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外在力量。它促使赤腳醫生不得不按照社會對自己的要求來塑造、表現和發展自身的行為,以使自己的表現和社會期望相符合42。也就是說,赤腳醫生是以“己”為出發點、以“不逾規”為基本行為邏輯,它與現代意義上的以“他人權利”為出發點、旨在“增進他人福祉”的積極性道德規范要求顯然不相符合,因而是一種原始樸素的消極道德規范。其次,該時期的道德規范明顯缺乏法治和契約等制度性支撐與配合。有研究證明,克服醫患關系緊張局面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居民之間建立長期合同或伙伴關系(即簽訂預約服務),以及居民與團隊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感43。如果說契約性規范在熟人社會中還顯得不那么重要,那么隨著利益分化時代的來臨,契約應該成為構建中國現代互惠規范的基礎。法治是在各個自由社會中始終被當作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法治與規范社會資本緊密相連,甚至在廣義上被認為是規范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法治中國,推動法治建設無疑是培育規范社會資本的必然選擇。唯有當法治成為一種扎根于民眾內心深處的價值追求,才能具備頑強持久的生命力,并使規范社會資本由手段上升為目的,變成一種非人格的至高主宰44。概括起來講,社會道德、契約和法治應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從不同層面共同構筑成互惠規范的完整理論體系。
(三)同質性橫向關系網絡同質性關系是指處于相似社會位置上的行動者之間的聯系,而異質性關系則是處于不同社會位置上的行動者之間的聯系。雖然以異質性為基礎的弱關系理論在美國或西方世界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但是移植到中國來卻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說“失靈”,這揭示出中國人更經常地運用同質性的強關系來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的自我利益。作為信息和資源流動主要渠道的同質性關系,更有可能是人們最主要的物質和情感支持來源45。正是這種同質性的橫向關系網絡將赤腳醫生和農村居民的利益和情感緊緊紐結在一起,使他們雙方成為命運共同體,為了維護人們的健康而集體行動。這其中的邏輯關系是: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使人們結成橫向關系網絡,橫向關系網絡有助于實現社會團結和社會合作,社會團結和社會合作將會最大化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將會充分實現人們的自我利益。這一邏輯推理的結果對于日趨“原子化”和關系疏離的農村社區而言顯然具有重大意義。也就是說,共同情感和集體意識對于農村社區建設而言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應該著力培育和提升,使之成為現代農村社區建設的精神紐帶與靈魂。同樣,農村社區的醫患關系重塑也應以擴大共同利益、培育共同情感、樹立共同目標為方向,為實現穩固持久、協作共贏的醫患關系而努力。赤腳醫生時期所形成的同質性橫向關系網絡有兩大缺失:即個體意識的缺失和異質性的缺失。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時期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個體意識的隱褪和集體意識的彰顯。如果說在高度同質化的社會中可以依賴強制壓抑個人意識從而保持社會一致性,那么在人們利益和觀念高度分化的當代中國繼續忽視和抹殺個體意識顯然不合時宜了,這就需要由尊重不同個體意識的有機團結取而代之。其次,雖然同質性關系網絡是農村醫患雙方獲取利益和情感支持的最主要來源,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異質性關系網絡的重要性。理論與實踐均已證明,異質性關系比同質性關系在獲取資源方面更有優勢,行動者社會網絡的異質性越高,所獲得的社會資源就會越豐富。只是建立異質性關系會面臨諸多困難,因而異質性關系被個人利用的機會也比較低。同理,強調赤腳醫生和農村居民建立同質性關系網絡并不意味著異質性關系網絡可有可無。相反,建立以農村社區居民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協同服務網絡可以更好地進行健康服務。這就表明社區醫生雖然是農村社區服務的主體,但是還應整合與協同醫療衛生資源以及社會、社區多方面的資源,拓展包括公共衛生機構、二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在內的整個服務提供體系,以及外部基層行政力量、民辦非營利組織等中觀組織和宏觀社會層面的社會資本46。
五、結論與討論
篇2
一、需明確的幾點政策
(一)申報條件:按照《關于衛生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京人發[]101號)執行。
(二)關于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的要求,按照《關于貫徹人事部<關于完善做好職稱外語考試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京人發[]31號)執行。
(三)關于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的要求,按照《北京市人事局關于職稱評聘程序調整有關政策的通知》(京人發[]37號)以及《關于北京市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水平考試有關規定的通知》(京人發[]111號)執行。
(四)關于對2010年城市醫生晉升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的要求,按照《關于城市醫生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京衛人字[]37號)和《關于城市醫生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服務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京衛人字[]38號)精神,要求城市醫生晉升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之前必須到基層衛生單位累計工作服務1年(即晉升副主任醫師必須到基層農村服務40周或200個工作日,晉升主任醫師必須到基層農村服務36周或180個工作日)或到83個邊遠山區半山區鄉鎮基層衛生單位累計工作服務8個月。按照《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實施方案》(京衛醫字[2010]45號)要求,各支援醫院臨床科室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每年必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的服務。對無故拒絕到社區服務或沒有按時完成規定的每年下社區服務15天任務的人員,不能晉升職稱。對積極下社區并按要求圓滿完成任務并受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居民好評的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職稱。城市醫生到農村基層服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對于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一經核實,將嚴肅處理,兩年內取消其申報資格,并追究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責任。
(五)關于對申報全科醫學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要求,按《關于印發<北京市全科醫學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與評審暫行辦法>的通知》(京衛人字[]6號)執行。
(六)關于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要求,按《關于印發<北京市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辦法>的通知》(京衛人字[2006]9號)執行。
(七)關于對傳染病防治知識掌握的要求,根據2011年北京市衛生工作會議精神,首都所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都要學習掌握重點傳染性疾病防治知識,每人每年學習不得少于20個學時,在今年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答辯中,各專業答辯組將繼續考核申報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并作為職稱晉升和職務聘任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需說明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對申報人員公示的要求,各單位須對申報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情況(如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的周數、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醫德醫風、論文、到農村或社區基層服務的時間和地點、繼續教育情況等)進行公示,時間一周。公示后由本單位推薦委員會進行推薦。在公示期間群眾舉報申報人有弄虛作假的,由單位推薦委員會責成有關部門或人員進行核查,一經核實,兩年內取消其申報資格。
(二)關于對論文的要求:按照人事部、衛生部的有關規定,晉升副主任醫師,應在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論文(或著作),在專業期刊發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晉升主任醫師,應在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論文(或著作),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各單位推薦委員會負責對申報人提交論文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進行審核。
(三)關于破格的要求:申報中醫、預防醫學、藥學、護理、醫學技術高級專業技術資格、未達到《衛生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規定的申報條件,但業績突出的人員,經所在單位推薦委員會同意后,報市衛生局核準,可以破格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破格標準參照臨床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條件執行。
(四)關于網上申報問題:為了使報名工作更加方便、準確、快捷,北京市申報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繼續實行計算機網絡申報與離線申報相結合的方式。申報人可登陸北京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網站)進行網上申報或下載離線錄入版(網上填報的內容必須準確、詳盡,并與報送的紙質材料一致),各單位人事部門認真審核申報人資料后,按規定時間報送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詳見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的有關通知)
三、答辯評審時間
擬定于10月份,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四、報送材料時間
區縣衛生局、市屬局(總公司)、各有關單位:8月20日—8月21日
直屬單位:8月22日—8月24日
五、報送的材料
(一)單位需報送的材料:
1、區縣衛生局提交區、縣職改(人事)部門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標或崗位職數證明;市屬局(總公司)提交職改(人事)部門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標或崗位職數證明(評聘分開工作試點單位除外)。中央等非本市所屬單位提交委托代評函。
2、申報人員的公示情況。
3、臨床科室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服務的書面證明(須注明時間、地點以及工作內容,并加蓋支援醫院、接受支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其所在區縣衛生局的公章)。
(二)個人需報送的材料:
1、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申報表(申報表中評審委員會意見不再填寫)一份
2、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報送《推薦晉升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高級技術資格量化考核表》和《推薦晉升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工作業績群眾評議匯總表》各一份(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統一印制)西醫臨床醫學以外的專業報送上一年度考核表(可提交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3、申報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須提交執業醫師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4、城市醫生申報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須提交“城市醫生到農村服務鑒定表”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5、答辯論文或代表作(必須為第一作者)一式二份
6、按文件規定,需提交的其他論文或材料一式一份
7、外語成績合格證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8、計算機考試合格證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護理專業除外)一份
9、破格審批表一份
10、學歷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11、現專業技術職務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12、《傳染性疾病防治知識培訓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六、報送地點
篇3
平民勇者 社區對抗
此次2012北京首屆生活奧運會邀請到北京近二十個社區的居民參與八場的彼此對抗賽。參賽社區遍及全北京,每個社區參與者人數逾百,均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階層,有中流砥柱的醫生、也有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年輕學生,分工協作、各顯其能,不要求專業水平,只要熱愛生活、參與競技,就是我們的平民體育英雄。
玩法新奇 考察智慧
“轉椅競速”、“沙發競速”、“腳蹼跨欄”、“搟面杖滑板”、“水桶飆車”……都是從未聽說過的玩法,道具全部來源于生活,細則卻新奇有趣。如何在單車上綁上30個水桶而不會掉?夫妻二人如何同時在蚊帳里滾動前進?穿著腳蹼怎么跨欄?要求的不僅是體力,更是生活智慧的比拼。多變的玩法、奇特的要求,讓人開動腦筋、邁開步伐,讓今夏的奧林匹克廣場成為北京最草根、最歡樂的勝地。
感人故事 情滿人間
雖然每個社區只參與一場活動,每個社區背后的故事卻一直讓大家收獲著各種感動。
煤炭總醫院心臟中心的醫護人員參加的是所有比賽的第一場,他們卻意外地在場邊發現了前一陣自己治療的山南地區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們。孩子們組成了一支特殊拉拉隊,走向救助自己的醫生天使,獻上潔白的哈達……
在亞運新新家園一場比賽的夫妻項目之后,三個身穿“嫁”“給”“我”文化衫的年輕人一沖而上,現場突然響起浪漫表白的聲音,小伙子宮亭竟然向相愛多年的女友上演了現場求婚!驚訝的女孩短暫沉默之后,向愛人說出承諾,不禁喜極而泣!
活動開始之前,鐘樓灣社區一曲熱情奔放、節奏十足的吉特帕合舞吸引了全場的目光。領舞與組織者羅全年近六十,身體瘦弱并有嚴重的口哮喘疾病。雖然如此,為了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老羅每天都扛著自家的收音機、組織人員、邀請老師,帶領社區居民晚上在鐘鼓樓廣場跳集體舞,無論風雨,至今已經堅持了三年有余。正像那熱情似火的“吉特巴”舞,老羅和社區舞者的輕盈舞步無時無刻不體現著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相關鏈接
百姓媳婦李煥大眾女婿秦洪峰關于“電視購物”的論文獲一等獎
本報訊(記者冷梅)前幾日,北京電視臺主持人百姓媳婦李煥、大眾女婿秦洪峰雙雙赴青海西寧領獎,他們共同合作的論文《敢問路在何方——談電視購物的現狀與未來》獲得了2012年度全國主持人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這個獎項是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頒發的。
論文中,秦洪峰、李煥兩位主持人以多年工作的親身經歷,對當下電視購物節目的制作及主持闡述了自己的思考與感悟,并提出“精致購物片”的制作理念。電視購物節目首先是電視節目,要強化視聽效果,強調電視理念;節目的核心是商品,屬于買賣行為,因此要遵循商業規則,即經商之道;深刻認識媒體的公共性、引導性、意識形態特點及文化特點,倡導良好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節目還應符合國情民風,不能盲目模仿。
此外,他們對主持人的態度、語言、語速、調門、服裝等方面都提出具體要求。
這些觀點對當下電視購物節目的制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們還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進行探索與研究。
BTV生活《生活+》將舉辦“我為奧運明星裝個家”活動
篇4
1預防醫學觀念的比較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樹立學生預防醫學觀念的問題中,認為預防醫學是群體觀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C模式優于A模式,其它未見統計學意義,見表1。
2對實習內容效果的評價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運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兩比較C模式優于B模式,收集資料的知識掌握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模式優于A模式,在使用統計軟件上三種模式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模式優于A模式,見表2。
為了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和培養21世紀新型醫療衛生人才的需要,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了一系列預防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從理論課、實驗課、第二課堂到臨床畢業實習,逐步深化和提高醫學生預防醫學觀念和技能[3]。根據表1結果,A模式、B模式、C模式這三種模式學生樹立預防醫學觀念的比較中,認為預防醫學是群體觀念B、C模式優于A模式。認為在實習中能確立疾病預防為主的觀念以B模式最優,認為預防醫學是群體觀念的B、C模式優于A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建立比較中A模式(89.1%),B模式(92.3%),C模式(88.2%);疾病的三級預防的掌握B模式最優;綜合比較樹立預防醫學觀念中B模式為最優模式,C模式次之。原因基于B、C模式的實習學生能夠有機會在社區或社會調研中以“環境-人群-健康”為模式,以人群為研究對象,運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研究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規律,對策與措施更具積極預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是,B模式中實習學生進入社區,面對面接觸居家住戶,預防觀念整體較強烈,C模式中學生直接參加社會調研,也比A模式中學生單純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的感受明顯。群體的預防必須建立在個體預防的基礎上,也只有做好預防才能保證個體健康。B模式的實習學生能以社區為范圍,以人群為對象,以家庭為單位提供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與健康指導等實踐活動,實習效果明顯。
實習期間建立科學合理的實習模式[4],有助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公共衛生人才,從內容上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預防專業學生通過參加三種不同模式的實習,普遍樹立了預防為主觀念和主要的預防醫學基本技能。根據表2結果,在實習內容效果的比較上B模式、C模式比例明顯較高,參加C實習模式,實習內容中對學生作用最明顯的是能基本進行課題設計達97.10%,這些差異可能與C模式的學生,一方面投身到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實踐工作中,加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帶教老師通常以日常工作為基礎讓學生自行設計課題,帶教老師以疾控工作為主,在課題的指導時間低于專職教師,鍛煉了這部分學生自行設計課題的能力,幾乎所有學生能基本進行與疾控相關的課題設計,更加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和統計軟件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資料的知識掌握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模式優于A模式,B模式在參與社區實習,到人群中去實踐之后這跟學生參加了教研室實習或自身所選擇以人群為研究對象課題密切相關[5]。到社區后其交流溝通能力得到鍛煉,加之在教研室有專業的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其收集資料的方面也有其優勢的一面。社區或社會實踐方式,必然有不同的實習要求,帶給學生能力和知識方面的掌握重點就有所不同。參加實習后,學生了解和熟悉最多的內容是預防接種相關知識和正確搜集資料的方法達90.60%,其次是學會撰寫科研論文88.60%。除此之外,通過調查學生認為,通過實習收效甚微的是掌握現場調查的基本技術[6],原因如下:(1)學生是根據已有數據來進行課題設計和選擇的,在論文撰寫的全過程中基本不會涉及到與課題相關的現場調查內容;(2)需要進行現場調查的課題開展時,因學生沒有接受過調查員培訓或不具備相關素質故由指導老師親自代勞;(3)由于部分衛生單位對學生科研課題的不了解和對科研工作的不支持,現場調查工作艱難重重。通過訪談,學生普遍認為急需改進的方面有抓醫德醫風和職業道德教育,其次分別為加強語言文化修養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培養合格的帶教老師。其中,在培養合格的帶教老師一項強烈要求改進的是參加過B實習模式的學生,這表明社區預防醫學專業合格帶教老師的嚴重缺乏,也體現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在社區實習這種模式發展還不夠成熟。參加B實習后,除上述急需改進的方面外,學生希望能結合工作實際開設案例討論課。進行論文的設計及撰寫講座一項,A模式做的及時完善,其它兩種模式都需要加入此實習內容并及時改進。
篇5
[論文摘要]在大三護理專業學生中組建護理科研寫作的團隊小組,并將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應用于護理專業學生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實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護理科研的實踐與論文的寫作,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提高護理科研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護理科研論文寫作的能力。
本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使護理專業本科生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識、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備護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來,我們以課題《探索以社區為教學輔助背景的護理實踐教育模式》研究為抓手,以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為中心,以社區衛生服務實踐為背景,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的,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科研創新性思維。
一、合作學習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學習小組。基于我們是以社區衛生服務實踐為教學輔助背景所進行的學生護理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主要以社區點實踐小組為基礎,每個小組配備1名社區醫護人員和指導老師,并以這個小組為一個科研項目申報學校課題,科研立項的申報人就是該小組的負責人。
2.理論授課。(1)合作學習方法介紹。在以小組合作學習方法開展護理科研前,我們先進行護理科研與論文基本技巧的講授和指導,使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確立自己小組的科研意向。(2)護理研究理論指導。制訂護理科研理論授課計劃,利用學生晚上課余時間進行護理科研理論授課,使學生對護理科研具備一定的研究理論基礎。(3)科研選題與立項指導。組織學生下社區見習,參觀和收集與社區整體健康狀況相關的資料,老師根據各小組的選題,征詢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師的意見,初步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課題。最后指導老師根據課題的名稱、任務、目標等提出指導性要求。
3.研究實施。(1)確定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目標。在社區見習和理論授課的基礎上,結合老師提出的社區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方向,小組成員帶著問題,利用網絡、圖書館、社區老師咨詢、社區人群走訪等各種資源獲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終選出一個題目作為自己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目標。(2)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在確定課題后,小組成員從針對課題立項申報到最后論文形成課題結題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分工,每個小組成員對自己負責的階段任務進行具體的策劃,當課題研究進行到哪個階段,那么該階段負責的學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組其他成員就聽從該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務,達到既分工又協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論文。當課題研究進行到最后時,要求各小組在集中討論、匯合充實的基礎上,將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匯報,再由指導老師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師進行點評,然后,各小組再進行積極修改最后形成論文。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
自2006年我們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應用于培養護理學生的科研與論文的寫作能力的教學中,共有數百名大三護理學生受益。幾年來參與的學生共協助社區衛生服務完成了學校所在地區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情況、農村合作醫療就醫狀況、社區老年高血壓認知誤區的調查與干預、湖州地區更年期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等多項調查,完成調查問卷數千余份,形成調研報告十余篇,編寫了社區多種常見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冊。在此基礎上,同學們積累了資料和數據。許多同學完成了自己的論文選題,并在《解放軍護理雜志》《護理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社區醫學雜志》《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中外醫療》《全科護理》等省部級以上正規刊物上公開近百篇。
三、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總結
1.小組合作學習精神的內涵及意義。小組合作精神是一個集體團結的象征,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護理學科多元文化護理的發展,其交叉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日益突出,各種知識領域之間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錯、相融,一個人的專業知識面早已遠遠不能滿足護理學科發展的需要,當臨床搶救生命,當我們進行護理科研,許多尖端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小組團隊的攻關。為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為高校的護理教育工作者在對護理學生的培養中不但要求培養的個體具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嫻熟的護理技術、科研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的工作能力,還要求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地融入社會和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
2.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護理研究的特征。小組目標一致,與知識、資源共享是小組團隊合作進行護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工作,那么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組團隊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的一致性。實際運作中,小組目標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殺個人目標。當個人目標最大限度地與小組團隊目標同步時,必會推進小組團隊研究的進程。這樣的一致需要對共同目標的忠實和堅持。知識和資源共享是小組團隊研究內部知識互相傳遞和積累的過程。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激勵措施達到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發揮團隊成員個人的優勢,達到團隊內部的互助。在科學研究中護理一直是一個較弱的學科,為了實現護理學科科學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須發揮團隊合作研究的優勢,使團隊智慧超過個人智慧的總和,實現“1+1 >2”的目標。
3.小組合作學習在護本生進行護理研究中的優勢。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證實,學生會吸收所讀的10% ,所聽的20%,所看的30%,看與聽結合的50%,聽與說結合的70%,說與做結合的90% ,教別人時的95%。那么在學習者之間建立指導互助的關系,讓他們互相學習、傳遞經驗時學習效果應該是最好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實踐就是在團隊成員之間建立了指導、互助的關系,讓他們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傳遞經驗、相互交流、相互質問對答,在辯論中產生新的思維和見解。(1)團隊內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員的新知識、新思想,節省成員獨自學習的時間,避免走彎路。(2)有利于在課題研究成員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團隊中只要有一個成員努力,她的研究收獲就會在團隊中進行傳播,給其他成員帶來壓力,進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克服懶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學習。(3)每個人所學習獲得的新知識在團隊內的傳播,有利于交換信息并進行深入討論,對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難題能盡快解決,從而推進更深的研究,開闊更廣的空間。
4.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影響。合作能力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與周圍環境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本領,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合作能力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現代醫學和護理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醫護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院科室之間、醫生護士之間、護士和患者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也將變得更加重要。因此,許多用人單位在對護生的素質進行考察時對其合作精神也十分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研究進行護理科研實踐的鍛煉,既培養了小組學生彼此相互寬容和謙讓的意識又達到了知識資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組的課題和論文的合作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霖,袁長蓉,陳曉英,等.淺析《護理科研》教學與提高護理人員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
篇6
首先要使臨床醫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并明確預防醫學教學對臨床醫學生的影響意義所在,思想是指導行動的風向標,在思想上充分重視后,學生自然就會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進行學習,因此需要通過采用適當的導入法對其進行動員,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經過多年對非預防醫學生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主要應從以下幾點進行引導,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過簡單舉例說明預防醫學對臨床授課內容的不足起到補充作用
臨床醫學生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擴大了知識面,對提高其業務水平很有幫助。一般來說,臨床課教材只從臨床的觀念側重對常見疾病進行講述,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會遇到其他涉及預防醫學問題,這時候就可以將預防醫學的概念及其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做一個大體的介紹,即傳統的預防醫學主要包括三大衛生(職業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以及兩大工具(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而在行醫過程中涉及到的與預防醫學有關的最常見的問題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導以及注意事項,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營養學知識方面的技術支持進行膳食治療與食譜設計;對于食物中毒的正確診斷、治療及處理,也需要食品衛生學的知識,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食品衛生學的常識才會及時地對防疫部門進行匯報,從而控制病例進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進行常見或是疑難的職業中毒的診斷治療時,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識,就會對病人的職業史進行詳細地詢問,從而減少誤診;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現,又涉及環境衛生學的知識等等,類似這些問題在臨床講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經常遇到。尤其在基層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對疾病的認識,發現重大事件
通過對比明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區別和聯系。臨床醫學一般只談個體,即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而預防醫學則研究群體,即疾病譜、流行規律和預防措施。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可以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臨床上的診斷治療都有較大幫助。例如,一個以主訴為咳嗽、咳痰、胸悶的病人入院后經胸部X線初步診斷為粟粒性肺結核,但是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并不支持結核診斷,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后發現該患者曾參加過小煤窯的開采,患者描述當時開采時灰塵極大,非濕式作業又無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鄉也有類似的癥狀,經診斷為煤工塵肺,該病為法定職業病。為此,對農民工的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依法取締了許多非法經營的小煤窯,而發現這一重大事件的還是工作在第一線的臨床工作者。當臨床醫生變換從預防醫學角度看問題時,不僅能較為容易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能成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的一線發現者,如2003年發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線的臨床醫生發現,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3有利于基層全科醫生的培養,培養實用型的基層醫學人才
目前培養的臨床醫生,主要面向基層,尤其是農村和社區,而適應基層的需求主要是全科醫生。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社區醫療改革,全科醫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醫生培養過程中更是需要克服傳統醫學教育所存在的預防與臨床醫學相脫節的現象,應建立預防醫學的新理論體系,對醫學生進行宏觀指導。該理論體系包括:預防醫學貫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過程、三級預防的概念、全科醫學的涵義和在我國的可行性、醫學模式轉變理論與健康觀、整體醫學的觀念、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會層面有著不同的衛生需求,如:很多山區和農村常見營養缺乏癥;衛生環境差導致的傳染病盛行;有些地區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導致的地方病。高級社區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不健康的行為導致某些疾病的高發,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腫瘤將成為主要衛生問題,類似這些問題,往往需要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作為一名實用性人才,防治應該是一體的,通過預防醫學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的辨證關系,防為本、治為標,防治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預防醫學教育不僅對培養實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對將來的社會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利于醫學論文的閱讀與撰寫,培養科研思維
醫學論文的經常性閱讀與寫作,對提高醫學業務水平有較大幫助,一些科研論文中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結果判斷,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統計知識。總結工作中的經驗,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臨床醫生必備的能力。預防醫學教學中的兩大學科: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是進行臨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醫學科研的課題設計、資料的分析等。不僅如此,預防醫學教學還可以指導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了這些思維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虛假宣傳廣告等偽科學的影響。這對提高臨床醫學生的自身素質也有較大的幫助。
篇7
建立對公立醫療機構
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補償機制
“國務院最近出臺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確定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其公共衛生性質,指出對從事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醫療機構在政策上要有所傾斜,提出了強化政府責任的要求。”孫建方教授介紹說,公立醫療機構在歷史上曾對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今天這些醫療機構仍然承擔著一些公共衛生工作,包括傳染病的發現、治療,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健康教育等。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醫療機構包括專職的專科醫院,例如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綜合性醫院及其他專科醫院。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公立醫療機構,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的經費補償,迫使他們長期以院里的其他收入補貼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加重了醫院的負擔,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以藥養醫”或“以藥補醫”的現狀,增加了患者的負擔。
孫建方教授認為,對于從事公共衛生體系工作的醫療衛生機構,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這既是公共衛生事業的要求,也是政府應承擔的責任。他建議對這些醫療機構采取不同于一般綜合性醫療機構的特殊的財政補償機制,可以考慮實行全額撥款、差額管理、績效考核的新型政府財政補助政策,以促進公立醫療機構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健康發展。
臨床醫師晉升制度中
以臨床能力考核為主
據孫建方教授調查,我國醫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表現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臨床能力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臨床需求,而且,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醫學教育制度不完善、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培養制度不健全、現有的分配政策不能體現醫師的價值,以及臨床醫師晉升制度的不合理等因素,均影響了醫師這支隊伍的整體水平。其中臨床醫師晉升制度規定: 臨床醫師的晉升除要滿足規定任職年限外, 作為晉升的硬條件, 必須要求有一定數量的論文, 甚至還要有科研課題及科技成果, 而恰恰忽視了對臨床能力的要求。這種臨床醫師的晉升制度一方面分散了臨床醫師的精力和時間, 影響了他們鉆研和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另一方面還引發了過度追求論文數量和科技成果的現象, 包括開展大量的重復性研究、論文拆分發表、甚至抄襲論文、科研作假現象、托關系獲得科技成果等做法,增長了科研浮躁現象,同時也浪費了有限的社會資源。其結果是:一些晉升的醫生,甚至某些獲得高級職稱的醫生,其臨床能力卻達不到相應的水平,不能很好地履行醫生的職責。這種以論文及成果數量來衡量臨床醫師的評審方法不合適,也不科學,誤導了臨床醫師的發展方向。
針對以上問題,孫建方教授建議:要對不同的衛生人才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在臨床醫師晉升制度中應強化對臨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將其作為晉升的主要指標,促使臨床醫師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鉆研臨床業務,提高臨床水平,造福于患者。
基本藥物目錄仍需補充和調整
自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后,57%的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始執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政策。但據孫建方教授觀察:在基本藥物制度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基本藥物目錄品種、規格與群眾需求有較大距離,現有基本藥物的品種和規格太少了;特別是許多常用品種不在目錄內,患者感到很不方便、或很不理解。還有些目錄確定的劑型不夠全。基本藥物目錄中標采購價格與群眾所希望的價格有較大差距。在實際運行中,老百姓并沒有感覺到降價,反而覺得有些常用藥品漲價了。“門慢”、“門特”及特色專科病人社區治療用藥得不到保證。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后,按國家、省(市)有關 “基層醫療機構只允許銷售基本藥物,非基本藥物一律不得銷售”的要求,“門慢”、“門特”及特色專科病人使用的部分藥品不在基本藥物目錄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藥提供,他們被迫又返回三級醫院排隊開藥,既不方便,又增加了經濟負擔,還加重了大醫院“看病難”問題。
為此,孫建方教授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補充和調整基本藥物目錄,在充分聽取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廣大患者意見的基礎上,對基本藥物目錄進行補充調整,吸收部分常用藥品及劑型進基本藥物目錄,并形成制度化,每年一次。同時,將“門慢”、“門特”及部分特色專科病人治療必需的非基本藥物調整為基本藥物,目錄的調整以滿足病人治療需求為目的。
加強醫療機構補償和企業監管
孫建方教授經過調研還發現,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后,基層醫療機構補償政策不到位,運轉困難。取消藥品加成,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后,如果僅以使用藥品的加成損失來補償的話,一方面過期、失效藥品和藥品損耗沒有考慮到,另一方面隨著門診量和藥品庫存增加,進藥總金額和工作總量也隨之增加,在空間、資金及人事方面也明顯增加了成本。此外,醫院原有的藥品采購銷售模式也有額外的收益。如果不能按實際損失來補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無法正常運轉,醫務人員的合理收入水平得不到保障,甚至降低,工作積極性將受到影響。
篇8
電子資源方面,擁有電子圖書、中外文數據庫等,其中包括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疾病知識總庫等中文醫學專業數據庫,以及PQDT國外學位論文全文庫、Springer電子期刊、EBSCO-ASP+BSP數據庫、OpenAccess開放存取資源(免費)、Nature、EMBO電子期刊等多個涉及醫學專業的外文數據庫,為社區醫學信息服務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人員配備專業性強醫學院校圖書館人員的專業組成一般為醫學專業、計算機專業、外語專業、圖書情報專業等,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醫學專業的人員進修了圖書情報知識,圖書情報專業的進修了醫學知識,從而針對醫學專業配備了一批學科館員。他們能夠熟練地查找醫學信息,并能加工一次信息,具備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醫學信息的能力。計算機專業人員豐富的軟件開發經驗可根據社區用戶的需求開設特色數據庫,為信息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先進的信息技術與設備醫學院校圖書館擁有先進的現代化計算機設備、多媒體網絡設備,建立有圖書館網站,全面實現了計算機系統管理和辦公自動化,為校外用戶利用館藏電子資源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隨著iphone、ipad等電子產品的問世,上網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社區民眾隨時隨地查詢、使用相關醫學信息提供了便利。
根據社區用戶的不同信息需求,開辟相應特色欄目(1)全科醫生專欄。社區診所配備的都是全科醫生,解決社區居民的小病小痛,緩解了大型醫院人滿為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居民帶來了方便。但目前全科醫師多是由專科醫師轉崗而來的,他們的臨床知識和技術面較窄,急需充實和更新知識與技能。圖書館可根據這一需求開發出適合全科醫師的醫學信息產品,一方面,幫助社區全科醫師實施繼續教育,提升醫療水平;另一方面,為社區全科醫生提供臨床各學科門類的醫學信息,及時解決門診中遇到的問題[3]。(2)養生保健。社區用戶的醫學信息需求主要以預防保健、養生為主,需要諸如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常見病的預防、治療和保養等信息。圖書館可根據社區用戶的不同需求,在養生保健專欄中開辟不同的主題。例如,老年健康保健、優生優育、常見病的病因、預防和治療等。(3)閱讀療法。目前,我國患心理障礙疾病的人數在不斷上升,民眾面對來自學習、戀愛、就業、人際關系等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許多人不知所措以致于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但其中的大多數人又不愿承認自己的心理出現問題,忌諱去看心理醫生。醫學院校圖書館可充分利用自身的醫學特色館藏資源和醫學學科館員人才優勢,向社區用戶開辟閱讀療法欄目,普及閱讀療法知識,開辟新領域,拓展醫學圖書館的職能。圖書館可有針對性地采購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命運》等文學名著及人生哲理類電子圖書,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對于就業壓力、交際困難、戀愛苦惱及性困惑等心理問題,訂購《中國大學生就業》、《健康心理學雜志》等心理學類電子書刊,方便有需求的社區用戶查找并閱讀相關文獻信息,以消除或緩解心理疾患,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熱情和生活質量。(4)求醫問藥。
網上免費的醫學信息資源,由于缺少專業的編輯隊伍與標準化的加工流程,對疾病知識的描述缺乏專業性,有時甚至會誤導大眾,圖書館可提供醫學專業數據庫來普及專業醫學知識。如《中國疾病知識總庫》,它將分散在不同文獻資源的疾病知識、各類輔助檢查信息以及藥品知識等集為一體,以疾病為基本知識元素,系統全面地展示疾病相關的所有知識體系。患者及家屬通過該數據庫可以了解某疾病的病因、各項檢查、相關治療藥物、治療方法等,能更專業、更準確、更完整地了解疾病知識,有效消除醫患關系中信息不對等的問題,解決醫患關系緊張的矛盾。廣泛宣傳,開展系列培訓醫學院校圖書館應與社區組織、社區診所聯合有計劃地對社區用戶開展一系列的信息服務內容和技術方面的培訓,提升民眾對醫學專業信息的認識水平,引導社區民眾充分認識并利用醫學圖書館的專業信息資源。醫學院校圖書館開展社區醫學信息服務,充分發揮了醫學院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拓寬了圖書館的服務領域,滿足了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醫學信息需求,倡導健康的休閑、娛樂活動,提高了居民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
作者:楊志 劉英 彭澤華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篇9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從醫學生社會實踐的角度研究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探討加強醫學生社會實踐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意義和舉措,希望能為醫患關系的改善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衛生部副部長高強在2007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所作的《努力保證人民公平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指出:“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問題”,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問題之一,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從醫學教育角度進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課堂教學(包括臨床教學),本文擬從社會實踐的角度探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1加強醫學生社會實踐對促進醫患關系改善的意義
1.1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感,提高醫學生的醫德和服務意識
“收紅包、拿回扣、亂開藥”,部分醫生醫德敗壞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不正則體不健、德不正則事不興”,醫療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要求我們未來的醫生不僅要“精于醫術”,更要“誠于人品”,義診等社會實踐活動能很好地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德行為,促進醫學生形成“醫乃仁術”、“仁者愛人”的思想意識。由于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還未有效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加上供不應求的醫療資源現狀和醫學技術化的不良傾向,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的模式仍主要為主動-被動型,病人上門“求醫”,一些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漠。醫學生參加志愿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1.2鍛煉人際交往能力,提高醫患溝通技巧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著名的《福崗》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并于1999年,將“交流溝通技能”納入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個方面之一。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2]。中華醫學會的調查分析指出,醫患糾紛80%源于溝通不好[3]。當前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薄弱,許多醫學院校對這方面的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社會實踐活動為醫學生打開視野、走向社會、提高人際溝通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為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1.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醫學生的專業技能
傳統的醫學教育是醫學生在學校系統地接受了醫學理論教育后進入醫院見習和實習,間隔時間長,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消化,更不利于學生醫學技能的熟練掌握,而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邊學習邊實踐的機會,對于培養醫學生“對業務技能精、對患者服務細”的職業素質和良好習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這些未來醫生減少因醫療技術發生不和諧醫患關系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條件。
1.4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層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
醫患關系的緊張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的醫療資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醫療衛生資源僅占世界的2%”[4],中國證券報(2008年2月22日)文章《我國醫療市場現狀》報道:“7.37億農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衛生費用,而5.77億城市人口占用的衛生費用為72.6%;城市與農村衛生費用比例約為3.5:1”。實踐證明,醫學生利用節假日宣傳預防、自救等醫療知識和開展義診活動,一方面可以緩解現實醫療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基層就業觀念,為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公奠定潛在的基礎。
1.5與有關醫院合作,改善民眾對醫院和醫生的認識
收狐新聞調查(2008年2月25日)顯示:“六成醫生曾經歷或看到同事被打”,醫院和醫生越來越受到患者和社會輿論的質疑。醫學生在學校、及有關醫療機構的支持下和共同參與下,通過志愿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擴大醫務社會工作的影響,可以有效改進公眾對醫院和醫生的形象,增強公眾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和理解,為減少醫患糾紛創造有利的條件。
2推動醫學生社會實踐改善醫患關系的舉措
2.1舉辦培訓班,培養醫學生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意識和技能
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結合有關課程教學(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采用現場模擬等形式,培養醫學生健康的心理素養和處理緊張醫患關系的常識,樹立正確的醫患觀。通過操作技能選拔和操作姿勢糾正,激發學生參與操作技能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業務素質。
2.2開展醫學知識宣傳和義診活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的需求
利用重大節日(如世界艾滋病日),與有關機構(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世界宣明會等政府及民間公益性組織)合作開展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宣傳,在寒暑假,通過“三下鄉”形式,深入廣大農村、偏遠山區開展口腔衛生、食品中毒、溺水人工呼吸等自救知識的宣傳。
在周末和寒暑假有計劃的組織各類專業的學生深入社區和農村開展測身高、量血壓、驗血型、推拿按摩、疾病問診、社區護理等義診活動,通過有關部門和機構的支持送少量醫藥給困難群眾,為廣大群眾醫治小病、常見病提供方便,減少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困境。
事實證明,通過開展醫學知識宣傳和義診,更能有效提高廣大醫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增強作為未來醫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3開展醫療調查,增進人民群眾對醫療事業的理解和支持
與有關醫院和研究機構合作,設計有關醫療政策和醫療問題的問卷,深入社區、鄉村開展調查研究,一方面在宣傳國家醫療政策的同時,通過對醫院和醫生存在問題的反饋,了解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交流,改善人民群眾對醫院和醫生的形象,增強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2.4到基層醫院掛職,了解醫患關系現狀和處理醫患關系的對策
理論和實踐存在巨大差距,為加深醫學生對醫患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采用示范制和輪流制,組織學生進入社區醫院(平時周末和暑期)和鄉鎮醫院、衛生所(暑假)以掛職的形式進駐,深入第一線,座談、全程觀摩和見習,感受醫患關系的現實局面,通過第一線體會處理醫患關系,把握處理醫患關系的注意事項和技巧。
總之,醫學生開展醫學社會實踐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醫患關系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醫學生處理新型醫患關系的能力,改善醫患關系。本文借此希望對探索醫患關系教育的教學新思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楊巧媛,王家驥.醫學生應注重醫患關系的意識培養.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5,1,32.
[2]謝偉,孟婕.淺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與醫學實習生教育.實用預防醫學,2007,14,4,1304.
篇10
Key words: human dynamics;scale feature;email;time interval distribution;power-law distribution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8-0298-03
0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及信息交換由口口相傳變成了一個由社會網絡、電信網絡、互聯網、可視監控網絡、交通網絡等物理載體相互融合形成的混合體,這種相互混合帶來了人類活動的復雜性與不可預測性,這種復雜性加劇了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脆弱性。許多物理學家致力于對人類復雜的動力學行為進行分析研究,研究人類活動的規律,理解人類活動的本質特征,有助于對經濟領域中金融危機的傳播渠道進行控制、對社會領域中突發性的群體事件進行控制與演化等,具有現實意義。
電子郵件在各項商務活動、辦公系統、朋友交流、友誼傳遞等方方面面代替了傳統的通信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對電子郵件的通信行為進行研究,Barabási研究用戶電子郵件通信行為時間間隔分布的冪律分布現象[1]。Eckmann等人提出用熵來刻畫網絡中包含長期通信模式和臨時通信模式[2];上海交通大學王科,汪小帆等利用日志數據分析國內某高校電子郵件網絡的特性,提取了兩種網絡:非交互網絡和交互網絡,利用加權適應度算法劃分了加權網絡的社團結構,發現社團規模累積分布滿足冪律分布[3];鄭紫元等研究了國內某高校電子郵件網絡中高校人員收發電子郵件的行為規律,提出了基于時間序列聚類分析的分段連貫非齊次泊松過程模型[4]。
在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研究領域,人類行為動力學的研究結果,驗證了很多真實世界網絡的無標度性和小世界性[5-9]。社會關系網絡中人類行為標度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本論文利用某大型社區社會關系網絡中人們之間商業活動、社區活動、友誼圈等電子郵件通信實證數據庫,對人類動力學行為的標度特性進行分析研究。
1 數據統計
本論文探究的社會關系網絡數據源是某大型社區成員接收及發送電子郵件的通信地址和時間統計。研究了社區150個用戶三年時間發送、接收電子郵件的數目是178378條,數據量足夠大,時間以秒為單位足夠長。由于個體在社區中的角色、地位不同,發送、接收電子郵件的數目有很大差別,發送電子郵件的數目是非均勻的,如下圖1,展示了A、B兩用戶在同一年內每月發送郵件的數目統計。
三年時間個體發送郵件數目最大的是6381封,接收郵件最多的數目是2565封,個體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總數目最多的是7555封,本論文研究討論了不同個體接收、回復電子郵件的時間均具有標度特性,并對群體標度特性進行展望研究。
2 基于電子郵件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個體標度特征分析
對人類動力學的實證工作研究,主要體現在對于人類的時間、空間運動行為的研究兩大方向,同類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分布是人類動力學研究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本論文在課題組成員研究了社區個體連續兩次發送電子郵件的時間間隔分布滿足冪律分布特性的基礎上,主要是研究分析社區電子郵件用戶個體連續兩次接收和回復電子郵件的時間間隔分布,每部分各以四位比較典型的個體用戶為例分析。
2.1 接收電子郵件時間間隔分布 分析C、D、E、F四個個體用戶接收電子郵件的實證數據,提取個體接收每封郵件的詳細記錄,精確到秒,分析個體用戶接收電子郵件的時間間隔τ',定義為同一個用戶連續接收兩封郵件的時間差。對每用戶的接收郵件時間間隔進行計算,并做了頻次統計。如圖2。
由統計特征可知,個體用戶在社區范圍接收電子郵件的時間間隔分布滿足p(τ')~τ'(-α)冪律分布,不同用戶的分布指數α各不相同,介于-0.40277到-3.17148之間。其中冪函數使用對數最大似然估計法擬合,并采用了K-S檢驗來判斷[10-12],均通過了檢驗,可以認為是比較好的冪律。
該分布體現了社區人類的宏觀動力學行為的陣發現象,顯示了人類行為對泊松過程的明顯偏離。社區個體接收電子郵件的頻繁程度體現了個體在社區團隊中的受重視程度和在社區中的地位和價值。每一個個體在不同專業領域必有其所長,所以在社區不同性質的活動中所承擔的角色、輕重必有區別,假設個體職業特征是一位音樂家,那么他在社區的某一次卡拉OK大賽中必將擔當重要的角色,而此時間段人們發送給他的有關策劃、咨詢等郵件往來必會比較頻繁,而如是一次社區體檢活動,他所接收的社區郵件必會衰減,而此時社區醫生的郵件必會進入陣發性的高峰期。這與本論文所研究的個體接收電子郵件的標度特征較好的吻合。
2.2 回復電子郵件時間分布 對個體回復電子郵件的時間分布進行統計分析,能對人類動力學標度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回復時間τw定義為個體收到某用戶電子郵件的時間與他回復這個用戶電子郵件的時間之差。對個體用戶G、H、I、J回復時間的統計分析如圖3。
從圖中可以看出,分布曲線不遵從泊松分布,與接收電子郵件時間間隔分布類似,在尾部出現胖尾,除去尾部滿足冪律分布。對于不同的用戶,冪律分布指數α各不相同。其中冪函數使用對數最大似然估計法擬合,并采用了K-S檢驗來判斷[10-12],它們均通過了檢驗。
個體回復電子郵件時間分布的冪律現象解釋為:人類作為高智商的群體,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積淀了對自己所將從事的事情區別輕重緩急才去完成的能力,事件處理從工作任務的角度或從朋友友誼圈權重的角度衡量區別對待,重要工作或友誼權重人物或感興趣的事情,相關郵件會定義為優先級高的項目及時回復,而少數項目因興趣所失或無足輕重或疲憊或資源不足等原因被定義為優先級低的項目在他的任務列表中需漫長等待回復。這與Albert Barabási、Vázquez等學者解釋人類活動的陣發現象是源于由認知決策機制驅動的排隊過程,優先級最高個體會先執行,而低優先級的任務卻需要排隊等侯[1.13]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