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成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0:4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生成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生成長論文

篇1

她曾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從事眼科整形工作。無論是臨床、科研還是教學、管理,閔燕都取得了令同行欽羨的成績。在她看來,離開公立醫療體系,不僅是為了掙脫行政束縛,也是為了向自己向往的“有溫度的醫學夢”邁進一步。

2013年11月25日,當《中國醫院院長》記者來到閔燕醫生的診室時,她上午的門診時間還沒有結束。在寬敞的診室里,閔燕和幾位助手正在給患者詳細講解病情發展、治療方案、預后效果乃至醫療風險。閔燕耐心傾聽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然后一一為其解答。這樣的場景,與記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醫院的就診經歷差別迥異:兩位醫生在一間診室同時看診,與患者的交流寥寥無幾,用最快的速度打發記者離開,甚至連病歷都忘記寫,只催著記者拿著藥單去交錢。

“中國基層醫療機構優質醫療資源缺乏,導致大型公立醫院患者擁擠,醫患之間沒有充分的交流空間,隱私保護不足。在這里,我擁有獨立的診室,配有助手寫病歷和處理各種雜事。能夠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與患者溝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糾紛和遺漏。”同樣是每天接診30多位患者,但閔燕告訴記者,相對于在公立醫院,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為患者思考,患者的滿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覺更輕松。

上午的門診持續到將近下午一點,但是閔燕醫生毫無疲憊之色。“公立體制下的醫生要承受醫教研三方面的壓力,醫生的很多精力沒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醫生,論文科研和職稱評級的壓力太大,很多醫生疲于奔命,對醫療行業產生了倦怠感,最終換單位甚至轉行。”

2013年5月美國Medscape對中美兩國醫生職業滿意度調查顯示,82%的中國醫生已經產生職業倦怠感,比例是美國醫生的兩倍。

閔燕一再向記者強調,“離開公立醫院,并不是因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機會,而是我自動放棄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臨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滿意度才是評價一名醫生好壞的標準。”

中國的醫療臨床科研多是強制性的,雖然科研論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認可的極少,其中難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為。而國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臨床醫生的自發興趣,雖然時間長,但是價值成果卻遠超國內。“中國公立體制內醫生的職稱等級制度導向存在偏差。有些醫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發論文、評職稱,每天又要面對大量的患者,焦躁難安、身心疲憊。”閔燕回憶在公立醫院的工作經歷時,不免對職稱等級體制造成的壓力有所感嘆。

相對于在公立醫院,閔燕在民營醫院中有著更自由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院院長李俊告訴記者:“針對閔燕醫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們不讓她承擔行政管理工作,給她配備了一名助手來承擔相應工作,從而加強了閔燕大夫自我時間的調控性,她每天盡量按患者的訴求來安排時間。”

篇2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一方,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某種情緒色彩的、或以生動的形象展示為主體的具體場景,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解案例、理解角色,并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技能、心境提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關鍵與核心就是放大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

情境與情景意思相近。《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情境的: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可見,情境必須是具體的,可以觸摸的、可以看到的、可以感知的。

我國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環境對人的教育功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先生主張“相機教學”。所謂“相機”就是抓住時機,運用各種情境因素,對學生開展各種因地適宜的情真意切的教育。我國古代文獻《列女傳》中曾經記載了孟母“三遷教子”“斷織教子”的佳話。孟母作為孟子的母親,早早認識到環境對兒子孟子成長的影響,通過三次搬家,給孟子的學習和生活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原有家庭周邊環境對孟子不良的學習干擾和生活干擾。

那么情境與教學法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認為,傳統的講授法的課堂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不需要環境設置,只需要一個老師、一個黑板、一支粉筆,或者只需要一個老師、一個PPT課件。采用這種方法的課堂教學由于不需要環境設置,學生們無法產生有效的聯想、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而采用情境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由于課堂需要環境設置,我們的學生在環境中的得到感悟、在環境得到體會、在環境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對學生成長的幫助效果明顯并且非常有效。

二、兒科教學概述

1.兒科學科的認識

兒科學屬臨床醫學,是一門二級學科。兒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從胎兒開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童。因此,我們認為兒科醫學是一門研究小兒生長與發育規律、有效提高小兒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與質量的醫學科學。

兒科學科的研究范圍主要是從胎兒到青春期兒童有關其生長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和相關疾病的防治。目前,兒科通過研究方向細分,可以劃分為兒童保健、新生兒學、呼吸、心血管、血液、腎臟、神經、內分泌與代謝、免疫感染與消化、急救以及小兒外科等專業方向。

兒科專業有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等課程。同時,需要知道的是,兒科學涉及的相關學科較多,主要有內科學、外科學、神經病學、婦產科學、傳染病學等。

兒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下:培養能掌握兒科科學、擁有豐富的兒科臨床實踐能力、能為兒童進行有效醫療服務的有創新能力的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醫務工作人員和技師人才。

2.兒科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國的兒科醫學的教學方法、培養方法與發達國家的兒科醫學還有不少的差距。在我國,多數兒科專業的教學模式還是比較傳統,以講授法為主,老師講得多,學生講得少。大量的兒科專業的學生依舊在被動接受教員的知識,學生正在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以及思考的動力與能力。據筆者分析,造成該現狀的原因如下:

(1)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多元化。現階段,我國許多醫學學院還是采用了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沒有采用其他教學模式作補充。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輔助教學軟件和教學工具的使用不重視,因此使用這些輔助教學軟件和教學工具的老師較少,同時,對最新信息技術對課程的支持應用也缺乏嘗試。因此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學生普遍缺少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較差。課堂的互動由于對信息技術運用不多等客觀因素很難實行。

(2)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主動性能力的培養。傳統課堂的主角是教師,現代課堂的主角應該是學生。教師更多的時候應該幫助學生成長和進步,而不能代替學生成長和進步。傳統的教育,讓教師越教越能教、越來越熟練;而接受教育的學生卻越來越糊涂、越來越生疏。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讓學生來討論與互動,老師作為指導者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而學生作為實施者進行課堂討論和臨床的判斷。

(3)實踐方法不當,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效果不佳。在我國,兒科專業的臨床見習一般都是在實體醫院完成。但是由于實體醫院有實體醫院的規定,因此兒科專業學生能接觸到的患者少之又少。這種更多靠自學、自我專研的“放羊式”的實踐,對學生上崗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佳。

三、情境教學法在兒科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由于兒科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積極性一直都發揮的不是很好。為此筆者對情境教學法在兒科教學中的價值做了以下研究,現對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研究對象

選取40例學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選擇20例,女性選擇20例,全部選擇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的同學,通過隨機抽樣法,將學員進行分組,第一組為觀察組、第二組為對照組,每組都是20個學生。研究要求,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學員在性別、年齡、學習成績上均不具有差異性(P>0.05)。每組都安排2位教員來負責教學安排工作,同時,選擇的兩組教員,其在職稱、教學水平、教學經驗等方面均不具有差異性(P>0.05)。其中,觀察組采用情境教學法的授課方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

2.研究方法

(1)對照組的教學設計與安排。對照組教員根據病種,對學員開展講課活動。整體過程是先理論,再實習,最后是實習報告與畢業論文設計。當學員們的理論課程結束后,學員就被安排在醫院兒科臨床進行實習,實習結束后,學員撰寫實習報告,同時開始畢業論文開題、畢業論文撰寫,并做好相應的臨床技能考核。在對照組的教學安排中,學員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困惑,均由學員自行解決,老師沒有參與。

(2)觀察組的教學設計與安排。首先,要做的是授課前的資料準備。教員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并結合教學目的、教學難點與重點,準備相關的病例,并圍繞著這些相關病例向學生講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將每堂課要講解的病例與理論知識整理好并于課前打印出來發給每位學生進行預習,并要求學員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與下發病例與理論相關的知識。其次,課堂設計。上課時,先采用SOAP格式引出病例,然后依照病人的客觀資料、主觀資料、評估、計劃即PACD的方式向學員詳細分析病人發病的原因是什么、發病機理是怎么樣的、病人的癥狀表現、病人的最佳治療方法,隨后進入學生分組討論階段,討論的重點是圍繞如何開展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最后,教員對學員的討論的結果進行點評與總結,點評內容涉及討論的方向、討論的技巧、討論的角度等,總結內容則主要包括病例診斷、病情控制方法,以及該疾病目前醫學界最新治療思路和治療方法。

3.統計學分析結果

使用SPSS17.0分析工具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我們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我們采用率表示;同時,組間計量資料均值的比較我們采用成組設計t來進行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率的比較則采用c2來做檢驗,P

觀察組學員該課程結束后兒科臨床理論考核的平均成績是(86.5±4.5)分,

該成績被認定為優良以上的成績,對照組學員課程結束后兒科臨床理論考核平均成績為(73.4±5.5)分,該成績被認定為良好以上的成績。實踐表明,兩組學員臨床考核成績具有差異性(P

同時,實驗還發現,觀察組學員兒科得實操技能掌握率高達90%,而相應的對照組學員的兒科實操技能的掌握率則只有70%,兩組學員對兒科實踐技能掌握存在差異性(P

四、情境教學法在兒科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員的崗位適應能力

情境教學法強調在真實的環境中教學、在真實的環境中互動,該教學法把角色扮演、情景再現、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融合在一起,重點突出在臨床環境下的各種工作場景。情境教學法是在我們的學員進行了知識預備的前提下在模擬病房內開展教學實踐,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運用出來,解決課堂情境中出現的各類醫療問題,通過環境給予的那種醫院實際工作的真實感,來提高學院臨床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典型的兒科醫療情境訓練,促進學員迅速掌握理論和實踐的轉化,掌握臨場發揮的應變能力,從而有效縮短臨床工作適應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兒科醫療的實踐工作中。

2.情境教學法能有效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

按部就班的講授式課程往往讓學員們打不起學習興趣和精神。情境教學法通過情境的設計,自然而然地把學員置身于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里面,學員作為醫生的責任感自然而然的產生,那種救死扶傷的內在的職業感讓他們不敢懈怠、不敢分心、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師精心安排與設計的病例的分析與治療中。這種教學方法由于可以讓我們的學員切生體會到生命的偉大、醫者的責任以及醫者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大大激發了學員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

3.情境教學法能有效激發團隊合作精神和提高學員的溝通能力

情境的設置離不開大家的相互配合。在一個模擬的情境中,會有焦急的家長和親屬,也會需要有問題的護士以及需要來解決問題的醫生。通過情境教學法的使用,學員們明顯感覺到了自我的溝通能力的提高,同時由于自我溝通能力的提高,學員與學員之間的理解更加到位,彼此的信任日益增進。這些都是一個好團隊要具備的條件。

4.情境教學法能有效培養學員的臨床評判能力

臨床判斷力是衡量一位醫者水平的關鍵指標。臨床判斷需要醫者大量的知識、經驗與工作體會,是個復雜的判斷過程和思考過程。情境教學法通過情境再現,能大大縮短培養醫者臨床判斷能力、臨床治療體會的時間。通過不斷的情境重復、再重復,學員在不斷分析、判斷、做決定的循環訓練中不斷突破自我,破繭成蝶。

參考文獻:

[1]關雪茹.高職兒科教學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J].河南醫藥信息,2002(15).

[2]肖建武.兒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體會[J]. 井岡山醫專學報, 2002(05).

篇3

認真的“美女”教師

“美女教師”是王秀麗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中的“外號”,很多同事也以此來開她的玩笑。王秀麗氣質優雅,對待工作也格外認真。

1990年,做了兩年助教的王秀麗正式踏上講臺。她充滿干勁、熱情親切,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然而一次回答不上學生提問的經歷卻讓王秀麗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一節會計課,在教學樓一間普通的教室里,講臺上的王秀麗和臺下提問的學生面面相覷,三秒鐘的沉默,王秀麗卻覺得格外漫長。“好的,謝謝老師。”提問的學生落座,講課繼續,仿佛剛剛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這樣的小插曲在老教師的聽課筆記上只是簡單的一筆“能較好處理課堂突發狀況”,畢竟教師被學生問住的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王秀麗的回答得體大方,是所有職業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時的標準答案“對不起,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楚,我回去后會查找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可以嗎?”至于教師會不會真的去查找資料,真的為學生作答,無論是聽課的老教師還是上課的學生都不甚在意。然而下課后,王秀麗第一時間查閱大量資料,并在第二次上課時為那名提問的學生作了細致的回答。自此,她也養成了第一時間解答學生問題的習慣。

從教23年,王秀麗一直堅持由自己批改學生作業,堅持每一次考試都重新出試卷。她時刻以教師的強烈責任感要求自己,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她的學生。

在誘惑中堅持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與選擇,也帶來了更多的誘惑與迷茫。在那個追逐物質最大化的年代,教師這一傳統行業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且薪水微薄。王秀麗的大學同窗紛紛投身外貿行業,她卻堅定地擇三尺講臺作為自己一生奮斗的舞臺。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1992年是王秀麗站上講臺的第4年。

當王秀麗的大學同窗思考著如何布置新買的兩居室時,她正和丈夫、孩子擠在學校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集體宿舍內,常常為了誰去打熱水而拌嘴。在那間沒有廚房,沒有衛生間,做飯要用簡陋煤油爐的集體宿舍里,王秀麗一家一住就是12年。12年里,王秀麗看著身邊的同事來了又走,聽著家人好友一遍遍的勸說,盡管迫切需要更好的薪酬待遇和更富足的生活,但三尺講臺早已成為她無法割舍的熱愛。“優異的工作成就、難舍的師生情。這些讓我沒有理由不愛我的職業。而且你可以把你的學生培養成優秀的會計人才,這不僅僅是在實現你自己的價值,也是在為整個會計行業,為整個社會作貢獻,這是任何職業都無法替代和比擬的價值。”

自然而然的親近

無論是對同事還是學生,親切是王秀麗給人最深的印象。2007年,年輕的行政人員于悅剛走上工作崗位,負責新學期教材的采買工作。或許是需要處理的教材過多,距開課僅剩一周時間,于悅核對書目時才突然發現給王老師定錯書了,而這個時候,各任課教師早已根據書目做好了新學期的教案,臨時修改教案必將給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增添額外的負擔。帶著沮喪而忐忑的心情,于悅小心翼翼地敲開了會計學系主任王秀麗的辦公室。然而當于悅說明了情況之后,王秀麗僅用一句“沒事,下次注意就好”便一帶而過,隨后的聊天和談心也讓于悅很快忘記了做錯事的不安與愧疚。工作兩年后,于悅依然對此事念念不忘并一直深深地敬佩著王秀麗。

如今,王秀麗帶過的第一屆畢業生每次聚會都不忘叫上他們的“小王老師”。曾經,這個只比他們大二三歲的老師在課下跟他們“玩得一塌糊涂”,盡管并不是班主任,卻是那一屆畢業生最難忘的教師之一。“每次看到他們,我總是能想起那段時光,那是屬于我們共同的青春回憶。”王秀麗說。

自然而然的親近,是王秀麗與學生的相處之道,也是王秀麗的處事方式,這樣的性格讓王秀麗收獲了同事的尊重和學生的愛戴。“……至今我依然記得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善良熱情的品格……”這是令王秀麗印象深刻的一條短信,王秀麗很喜歡這條短信中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不以教師自居,不以長輩自居,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最多的幫助,你會發現你的回報是何等的豐厚。”

特殊時期 專注科研

2003年,“非典”肆虐,街上空無一人。在人人都在搶購口罩、消毒水的時刻,王秀麗卻正坐在電腦前專心寫作科研論文,“享受”難得的平靜。教學任務繁重的王秀麗平時只能擠時間看書、做研究,而因“非典”意外“收獲”的長假對她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短短3個月,王秀麗共完成了10多篇論文。對于科研的專注也讓王秀麗收獲了更多的學術成就。

從教23年,王秀麗在重要期刊20余篇,并不斷追蹤學科前沿問題,力爭將最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2003年和2005年她分別在《會計研究》《企業財務狀況的質量特征》和《企業利潤結構的特征與質量分析》,2004年參與撰寫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質量的綜合分析》在中國會計學會2003年度會計學優秀論文評選中獲三等獎,2006年她在《管理世界》《以透視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財務分析體系的建立》,2011年她在《財貿經濟》《定向增發與利益輸送行為研究》。此外,王秀麗還參與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的研究課題。

沉淀在歲月里的遺憾

1個本科班,2個研究生班,2個MBA班,2個研究生課程班,是王秀麗現在每年的帶班數。23年的教學生涯、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給王秀麗帶來了收獲和感動,但也飽含辛苦與遺憾。

2009年,王秀麗的女兒高三,因為住校所以只有周六日才能回家。那時,王秀麗兼任著學校MBA課程班的教學任務,恰恰周六日上課,面對一百五六十位來自不同崗位不同職業的學生,王秀麗一站至少就要6個小時。盡管是隔周上課,但面對正在備考的女兒,王秀麗“甚至沒時間為她做一頓午飯。”至今王秀麗依然無法釋懷作為一名普通母親的愧疚與遺憾。23年,王秀麗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辦公室,陪伴最久的是學生,然而犧牲的卻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王秀麗還患上了教師職業病,頸椎、眼睛都因為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出現問題。1996年,王秀麗曾一度出現劇烈的眩暈、嘔吐現象,此前她為準備博士論文閱讀了上百篇文獻,醫生診斷是由于用眼過度引發的癥狀,不良的身體狀態讓當時年僅30歲的王秀麗和家人嚇出了一身冷汗。“我看過身邊很多同事因為長期工作而英年早逝,當時的癥狀與他們特別相似,所以我現在十分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我還想繼續站在講臺上,站久一點。”

篇4

這是李為教授談到做醫生的初衷,說起當醫生的母親受到患者愛戴和感謝時發出的疑問。他說后來才漸漸明白,這源于母親精湛的醫術、廢寢忘食的工作、對病人平易近人的關愛。

今天的李為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了高屈曲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人工踝關節置換以及人工跖趾關節置換手術,在解除病人病痛的同時,他的醫療水平及人格素養得到無數康復患者的好評,在“好大夫在線”網站上李為醫生被評為國內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領域數一數二的好大夫。時至今日,他也和母親一樣,得到無數患者的尊敬和感激,李為教授正在用自己在骨科醫療領域豐富的醫學知識、嫻熟的手術技術,以及對患者的無限關愛,在一方手術臺上演繹著不變的人間溫情。

上篇:醫者父母心 ――高屈曲度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居患者心,善為

采訪中,李為教授的和藹可親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盡量用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表述專業的技術。他說來矯形骨科就診的病人大多是本著改善行動、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來的,一些病人由于某些特殊的需求,對手術的期望值很高,源于對病人的關懷,并希望醫療技術能進一步提高的他,將自己的研究方向鎖定于高屈曲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這一先進技術。

隨著人工假體設計水平和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過去的20年里有著非常好的客觀及主觀療效。然而其功能仍不能和正常的膝關節相媲美,尤其是病人術后膝關節的活動度就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病人術前膝關節的活動度、醫生的手術技術、假體的設計以及病人術后的康復鍛煉等。目前絕大數膝關節假體只能提供100o~120o的安全活動范圍,通常這樣的活動范圍對于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樓梯以及從椅子上站起來足夠用了。然而,有許多活動則需要我們的膝關節有更高的屈曲度,如蹲、跪等姿勢,由于不能蹲、跪,有時會使患者的生活很不方便,特別是亞洲國家特殊的人文需要,如宗教活動中的跪拜,由于膝關節屈曲度的不足而影響到宗教活動,會讓一些特定的病人產生很大的遺憾。因此李為教授將如何改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膝關節的最大屈曲度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今這也成為當前骨科領域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一個重要的目標。

“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高屈曲的關節,來滿足病人的蹲跪需求?”李為教授這樣問自己。當時國內一些醫生并沒有意識到高屈曲人工膝關節的重要性,而且國內的人工假體在其在生產設計上也與國外的產品也存在一定差距。為此,李為教授聯系美國相關公司,結合亞洲患者病情,進行了艱難的高屈曲設計,打破了以往關節墊片點的設計模式,進行面的設計,以減少墊片的磨損。在國內沒有大夫敢于嘗試的情況下,李為教授最早開始對病人進行了高屈曲度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實踐表明病人膝關節的屈曲度有很大改善,屈曲幅度大幅提高。

處百姓下,善施

近幾年在病人的需求和文化的影響下,李為教授及其手術團隊采用高屈曲度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LPS-Flex,KneeArthroplasty,簡稱LF-KA)治療了多名患者,大多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很多患者不僅身體恢復健康狀態,心理狀態也樂觀、開朗起來,仿佛重獲新生,而其整個家庭也變得祥和、歡樂。

李為教授說:“看到病人的雙腿在手術后的行動自如,以及洋溢在臉上的喜樂心情,醫生有時比患者還高興。”在工作中他不厭其煩地為患者檢查,指導患者正確鍛煉。為了充分了解手術患者術后的康復情況,并進行病例調查,他帶領治療團隊長期進行大量、細致的隨訪工作,甚至對于沒有經濟能力來醫院的患者,自己花費到患者家進行隨診和后期治療。

“要當好醫生,首先要敬畏生命,尊重和理解病人。只有病人與醫生對疾患認識的共同提高,才能使醫生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學研究不斷深入;醫生對病人的治療過程涉及醫學、心理、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問題,只有將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醫學的發展。”李為教授這樣說。

數年來,為了讓更多的骨科醫生了解到高屈曲人工全膝關節假體的特點,李為教授不僅在國內最權威的醫學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上發表關于高屈曲人工全膝關節手術研究的論文,還奔波于全國各地進行普及宣教,多次、多處講課并進行相關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生產高屈曲假體,臨床上眾多醫院都開始使用此類假體。隨著假體造價和成本的降低,很多患者都能承受高屈曲假體的手術費用,更多的患者術后能享受到更為便利的生活,因而除了更好的經濟價值外,其社會影響也是及其深遠的。

隨后李為教授再次強調,病人術后積極的康復鍛煉以及對疼痛的控制對于防止術后軟組織攣縮和獲得更佳的屈曲度至關重要。此外,手術前醫生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較為詳細的康復訓練方案。

中篇:潔白的病床,親切的微笑

只有病人才有資格評價一位醫者的好壞,只有患者的言論最有說服力。對于李為教授來說,幾十年的從醫道路充滿了艱辛和勞碌,晨昏不分的工作常年伴隨著他,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抱怨,他的醫術和醫德在業內廣為人知,如今他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患者的感謝和問候。患者的健康和肯定也是李為教授不辭勞苦的動力源泉,為此筆者摘錄了網絡上一些患者的留言――讓我們站在平民角度,更能直觀地了解李為教授。

“2010年1月6日,是我今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實現了我二十年的夢想,盼來了二十年的等待,這一天正是您不辭辛苦,歷時1個小時為我做了左腿的截骨矯形手術,手術很成功!您不僅醫術超群,而且平易近人,是患者最喜歡、最值得信賴的好大夫,我要永遠的感謝您,感激您……”這是來自一位叫ttyp519網友的評論。

另一位于姓網友則評論說:“由于母親體質的特殊性,同時做兩條腿難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李大夫制定了新的手術方案,順利的完成了兩條腿的手術,這令我們家屬太滿意,太感激了!這不僅避免了母親二次手術,又節省了錢。術后李大夫每天親自到病房看母親的腿恢復到什么程度,還親自動手做檢查,術后恢復的很好,在我們出院之前,李大夫到病房看望我們,并把注意事項一一講給我們聽,讓母親多補充營養,叮囑我們一定做好術后功能訓練。做為患者,能遇到像李為這樣的好大夫真是難得,特別是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及病人之所及,想病人之所想的好醫生,我們感到無比欣慰!”

采訪中李為教授也真誠地告訴我們,病人的康復是他生活的喜樂源泉。有一位患者早年患有嚴重的O形腿,由于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一直沒有進行系統治療。直到有了孫子,因為兩腿的嚴重變形,連帶孩子都成了問題,年幼的孫子可以在她的兩膝之間鉆來鉆去,而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雙腿的畸形和疼痛使得她很是苦惱。聞聽李為教授的醫術了得后,這名老婦來到積水潭醫院骨科進行了雙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完美的手術以及術后正確的康復訓練,目前已使這名患者的雙腿接近正常人。不久前該患者來醫院復查時,不僅身體健康了,連精神頭都不一樣了,她高興地告訴李為教授,“我像是重活了一遍,現在也不想帶孩子了,正要出國旅游呢!”

另一位女患者,因為腿部的畸形,丈夫一直懷有怨艾,手術之后,不僅腿漂亮了,婚姻也幸福起來。

……

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很多,李為教授告訴記者,其實自己壓力很大,每周全天候的手術、門診、查房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要給研究生、實習醫生和進修醫生講課,還要進行課題研究等,長年承擔著繁重的醫療、科研、教學任務。但是為了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療后的恢復情況,面對患者的海量來信和咨詢,他總是加班加點地去閱讀,在認真解答咨詢的同時還要安撫患者的心情,從患者的角度考慮,給予他們鼓勵和安慰。而對于患者的感謝,李為教授淡淡地說:“對我來說,病人的身體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聽到他們恢復健康的消息,真是非常快樂!”

談到人才的培養,李為教授也有一番自己的體會。他首先強調做醫生要有愛心,他要求自己的學生首先要關愛、體貼病人,病人是醫生成長的基石。在從醫的過程中年輕醫生要尊敬師長,學習前輩們對技術精益求精,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能吃虧、吃苦,多鍛煉、多學習,踏實、認真地總結手術經驗和教訓,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和醫術水平。在談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時,李為教授說,他踏入醫門起就得到許多前輩的無私幫助和精心培養,像王澍寰院士、田偉教授等許多專家對自己的指導與幫助,他是終身難忘。看到現在年輕醫生所承受的壓力,自己很愿意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更好地營造團結、積極的團隊氛圍,以幫助新一代醫者健康成長。

下篇:格物致知,上下求索

身為醫生的李為教授認為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第一位的,而學術上、名譽上的成果和地位對他來說是次要的,為了病人能有一雙靈活的腿、腳,李為教授在這條從醫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近些年來,除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外,李為教授在人工踝關節和人工跖趾關節置換手術中也開展了許多研究和臨床治療。

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

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最早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但是第一代踝關節假體并不理想,其手術有著較高的失敗率,導致其可行性一直受到爭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植入材料學和生物力學的進一步發展及完善,并受到全膝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鼓舞,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又被重新認識。目前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已成為需施行踝關節融合術的患者另一個可行的選擇,該技術在緩解病人踝關節疼痛、改善步態、重建踝關節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李為教授近年來已針對四十多例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進行了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并經過隨訪觀察,其療效甚佳。

李為教授介紹到,在結束了第一、二代人工踝關節假體的尷尬局面后,第三代假體得到很高評價,其中以S.T.A.R.最具代表性。它在考慮踝關節屈伸運動的同時解決了踝關節滑動運動和旋轉運動。其非限制性的設計,減少了假體所受的應力,降低了假體的松動率。同時,大大減少了假體之間的磨損,這樣有效地提高了人工踝關節手術的成功率。

在李為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從兩種不同的評價標準,都得出了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其術后病人在疼痛、功能和活動度等方面都有較大改善,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其研究在醫學權威雜志《中華創傷雜志》上。

不過李為教授也說,盡管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取得較高的成功率,但是由于踝關節結構和假體結構的特殊性,它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相關的并發癥。所以在進行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的時候,應根據適應癥去選擇病人,要嚴格排除禁忌癥。目前,從李為教授等人對病人中期的隨訪中發現,只要嚴格根據適應癥來選擇病人,人工全踝置換術能有效緩解踝關節疼痛,改善踝關節活動度及功能,可為需行踝關節融合術患者提供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至于如何實現假體長期可靠的固定,避免遠期的松動、下沉等情況,仍需要進一步的改良,但是李為教授說,他相信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已經從實驗室和偶然的成功階段發展到有使用價值并耐用的階段;并預計不久的將來,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將會像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術一樣受到人們的歡迎。

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

治療跖趾關節疾患的手術方法通常包括關節切除成形術、關節融合術以及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關節切除成形術可造成拇趾短縮、肌力減弱,引起推進動力降低,發生轉移性跖痛癥以及趾間關節鵝頸畸形。關節融合術雖有良好的療效,但它對手術技術、內固定類型的要求極高,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并且導致鄰近關節應力增加并發疼痛,穿鞋類型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患者接受此手術相當困難。而日漸成熟的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在緩解病人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步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李為教授進行的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中,患者的拇外翻角可以從術前平均40.5°減少到術后16.5°,跖趾關節活動度從術前平均35.5°增加到術后平均44.5°。患者在足的外形(足趾的長度及力線)、步態(推進動力)以及關節功能(穩定性和活動度)方面明顯改善,其研究論文也發表在骨科權威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上。但同時李為教授也提醒到,人工跖趾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不適于從事跑步,競走,網球等運動,同時不宜穿后跟高度>5cm的高跟鞋。

最后,針對骨科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的情況,李為教授說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多檢查,他建議大家要多參加保健和醫療的科普活動,盡量多掌握一些日常保健、就診、醫療程序等科普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游泳、騎單車等都是很好的鍛煉方式。

采訪接近尾聲,從李為教授樸實的言語里,我們看到了一名醫者實實在在為患者的大善,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醫術或許只能局限在一方領域,但像李為教授這種大醫精誠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竭力學習和效仿。

篇5

圍繞國家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各醫學院校競相開展醫學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和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也在聯合探索一種新型醫學本科教育模式———雙導師制。雙導師制就是在本科醫學生在校期間為其配備兩種類型的指導教師。在基礎醫學課程學習階段,以指導學生學習和科研基礎訓練的學校教師為第一導師,即基礎導師;在臨床課程學習、見習和實習階段,以指導學生實踐的臨床帶教教師為第二導師,即臨床導師。這種雙導師制對實現醫學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探索。雙導師制有利于新時期醫學教育目標的實現。(1)在實現職業素質目標方面,雙導師制有利于醫學生深刻領會關愛病人的使命,始終堅持以預防疾病、減輕和驅除病人的病痛為己任,認識到提供臨終關懷是醫生的職責;有利于醫學生意識到與病人及其家屬交流的重要性,盡早掌握溝通技巧,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掌握與團隊成員溝通的能力;有利于醫學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對臨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漸建立起一種有益于醫學發展的批判性思維;最終有利于醫學生建立終身學習、追求卓越、愿為發展祖國的衛生事業和維護人類身心健康而奮斗終身的強大理想信念。(2)在實現知識目標方面,有利于醫學生意識到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社會學、心理學、信息學等知識以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有助于醫學生理解診斷學以及各門臨床課程的實際意義,建立臨床思維。(3)在實現技能目標方面,能為醫學生提供早接觸臨床的機會,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疾病診療、搶救流程,讓見習、實習更順利。此外,要順利開展雙導師制,就要掌握“90后”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對帶教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90后”醫學生心理特點

“90后”大學生成長環境比較復雜,他們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影響。與其他年代的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表現出更為獨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行為特點。“90后”大學生在行為方面表現出很強的自主性。他們渴望獨立,但因缺乏磨煉而具有較強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叛逆且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特立獨行、個性張揚,缺乏集體感和團隊精神。(2)情感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歷的增多,人們的自我調節能力本應不斷增強,但越來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情感表達。“90后”大學生情感強烈,外顯而又張揚,具有情緒化、隱蔽性差的特點。(3)認知特點。“90后”大學生在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美丑時常常逆向而行。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更趨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趨利避害。他們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創造性。聰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長,但有些學生對學習沒興趣。針對這些特點,教師在帶教過程中應該注意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強、計算機技術熟練等優勢,同時注意培養其情緒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關愛精神。不同年級醫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5]。一年級新生普遍存在對環境、學習和人際交往不適應現象。大多數學生依舊保留中學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此時學校開設的課程多、課時長,加之大一僅僅開設公共基礎課,未涉及專業與臨床課程,很多學生會感到迷茫,于是產生了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困惑、厭學等不良情緒,導致成績不理想,進而產生焦慮、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級,學生開始深入學習專業課程與臨床課程,且課程種類多、課時緊、學習任務重、心理壓力大。有些學生還未完全掌握醫學學習方法,未能理解各專業課程與臨床工作的關系,就要進行英語四、六級及各類證書考試,容易產生疲憊心理,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級,大多數醫學院校的學生開始進入臨床見習與實習階段,這就要求他們將平時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在臨床實習、見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帶教教師要求嚴格、帶教教師工作忙碌沒時間向學生仔細講解每個病例、學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與尊重等。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會對臨床見習、實習產生恐懼、自卑、失望心理。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在此階段陷入“就業還是考研”的困惑中,導致實習不認真。因此,針對不同年級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不同教學方案尤為關鍵。

3教師素質要求

如何讓學生從大一入校到畢業都能接觸臨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英教育”,對每一位臨床帶教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為了讓學生在雙導師制下實現醫學教育目標,醫學院校對帶教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對人文素質的高要求。要求臨床帶教教師具備心理學、倫理學、美學、哲學知識以及人文精神。(2)對科學精神的高要求。科學精神的要義是尊重客觀事實及規律,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堅持真理,積極探索未知世界。醫生只有尊重客觀事實和規律,并堅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采取正確治療措施。(3)對職業技能的高要求。臨床帶教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做到言傳身教。(4)對其他職業素養的高要求。帶教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具備時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職業操守,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備以上素質,帶教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合格的醫學生。

4教學內容的改進

篇6

【關鍵詞】新職工;規范化;培訓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科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畢業后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院培養高素質臨床醫學人才的必由之路,對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習是無限的,是知識經濟時代最根本的可再生資源[1]。近年來,我院領導高度重視,為進一步提高新職工規范化培訓質量,成立了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領導小組,建立了醫院規范化培訓教育管理辦公室, 對入院3年內新職工,包括醫、藥、護、技人員都要進行規范化培訓。并制定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明確任務和要求。住院醫師實行了“3+2”及“個性化”培訓相結合的模式,有臨床工作經歷的研究生,采用“X+2”模式。包括科室輪轉、專科住院醫師訓練、住院總醫師培訓等3個階段[2]。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培訓體制。

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1.1培養嚴謹、求實、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良好的職業理念和醫德醫風,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與能力。要求了解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及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規范、常規的了解。

1.2組織先進典型人物事跡的學習,聽取先進事跡報告會。進行醫德醫風人文素質講座,年輕醫生成長之路,怎樣做一個好醫生、好護士等講座。提高新職工的人文素質。

2合理統籌安排輪轉計劃,確保培訓工作落到實處

實行新職工輪轉制。住院醫師輪轉嚴格按照衛生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執行,護理人員按照護理學會規范化培訓要求執行。醫技人員按照醫院有關輪轉要求執行。院領導要求對于醫技科室人員培訓也進行系統化、規范化培訓。其目的是疾病的診斷很大程度上依靠醫技科室檢查項目的結果,所以輔助科室與臨床科室是同樣重要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對醫技人員也進行了輪轉。要求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掌握臨床專業知識和了解相關學科知識。能獨立進行本科常見病的診治和技術操作,住院醫師要完成規定的臨床病例數、病種數、技能操作數、手術數。

3創造規范化培訓學習平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為確保培訓工作落到實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培養一支高素質新職工隊伍,探索出一套具有我院特色的規范化培訓管理模式。

3.1各科室建立了規范化培訓指導小組 由主診醫師師帶徒的管理方式,實行“主診制”培養管理模式。

3.2實行新職工在崗學習制 每周一至周四晚上在圖書館進行自學,醫、藥、護、技人員一律參加,每天考勤。

3.3住院醫師參與夜急診及夜間手術觀摩 每位住院醫師參與夜急診和夜間手術觀摩,感受急救現場的氛圍,提高應急搶救能力。凡遇醫療搶救隨叫隨到,實行住院醫師24小時負責制。

3.4組織業務講座 理論和技能講座每周1次。由院內、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和示范操作,介紹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臨床操作技能,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癥處理原則,重點提高臨床理論、臨床實踐、臨床操作技能、外語能力培養等。定期組織病歷書寫講座,開展病歷書寫競賽活動等。

3.5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掌握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具備閱讀和分析專業性期刊的能力。掌握一門專業外語,舉辦形式多樣的醫學外語競賽活動,提高外語閱讀及寫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不定期舉辦科研培訓班,科研課題設計、提高臨床科研思維能力和科研申報能力。能夠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獻綜述或病例報道,能結合臨床實踐,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學術論文。

4加強三基訓練和考核,夯實醫護“三基” 基礎

每季進行三基考試,從三基考試成績分析,絕大多數住院醫師的專科能力和專業知識考核成績較好,但基礎臨床技能的考核成績不夠理想,說明住院醫師的“三基”能力有待提高。其中不少人員本科畢業后即考上研究生,未能在臨床實踐中充分鍛煉基礎臨床實踐技能,從而導致基礎臨床實踐能力較差。因此我們對碩士學歷畢業的住院醫師做出要求,加強基礎理論及技能培訓、定期考試考核,使臨床實踐基礎能力進一步加強,夯實“三基”基礎。

5加強整個培訓過程監控,提高輪轉出科考核質量

成立規范化培訓考核小組、大科考核小組、各專科考核小組,形成三級管理體系進行統一管理。院新職辦,加強對整個培訓過程中的監控。根據培訓大綱要求及專業特點統一制定考核表格,考核內容和標準,嚴格制定考核評分。

5.1臨床實踐能力考核:由病區考核負責人抽查住院醫師所管病歷。考核臨床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病史采集能力、體格檢查能力、分析診斷能力、綜合處理能力、重危患者處置能力。

5.2臨床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一項專科常規操作或手術。

5.3病歷書寫質量考核:對所選取的病例,查閱住院醫師書寫病歷質量。

5.4外語能力測試:考核小組對住院醫師譯文水平進行評價,要求能夠用外語回答專科知識問題。

5.5職業道德考核:在輪轉工作期間的職業道德規范、服務態度,人文關懷精神、勞動紀律、出勤率等進行考核。

為防止考核流于形式,新職辦與科室聯系明確出科考核日并現場監督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

通過科學管理,我院新職工規范化培訓工作取得較好的成效,接受培訓的新職工已成為臨床工作第一線主力軍。他們探索問題的敏銳性顯著提高,臨床實踐能力明顯增強,觀察搶救能力得到飛躍。同時,新職辦開展以來也得到大多數科室支持和贊揚,大部分科主任認為培訓對增強新職工的醫療水平和提高臨床醫療質量大有裨益,使培訓由臨床延伸到基礎,擴展到科研、人文,形成了全方位的培養環境,有利于新職工的全面發展,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7

臨床兼職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關系到醫學生培養質量,兼職教師在臨床教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從教學基地臨床教學實際出發,對兼職教師隊伍現狀進行分析;對如何進一步加強兼職教師培訓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行思考。

關鍵詞:

教學基地;臨床兼職教師;現狀;思考

我校自2004年從部隊院校整體移交地方以來,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臨床教學基地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醫學人才培養的成敗。為使我們的基地盡快成為有較強教學能力、教學規模的臨床教學基地,提高醫學生培養質量,近年來,我們有計劃的對相關基地開展醫療、教學等項目幫扶活動,其中培養了一批臨床兼職教師。本文就我校教學基地臨床兼職教師培訓現狀淺談幾點思考。

一、培訓班培養目標

臨床兼職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關系到醫學生培養質量,我們為培訓班制訂了如下目標:其一,強化整體帶教意識,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其二,規范臨床帶教程序,促進各基地教學質量同質等效;其三,訓練臨床操作技能,培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四,建立充滿活力的臨床教學模式,培養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兼職教師隊伍。

二、培訓班基本情況

自2005年始,我校已成功舉辦了16期《臨床教學基地兼職教師培訓班》,培訓對象為各教學基地醫院承擔我校實習學生臨床授課和實習帶教的兼職教師。2009年始,開展了臨床教學基地兼職教師評聘認定工作,將中級職稱或中級職稱以上承擔實習帶教并符合相關條件的臨床教師聘任為我校的兼職教師。每年舉辦一至兩期培訓班,每期約150名兼職教師接受培訓,至今,有2500余名教師接受了培訓,給兼職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同時,我們申報并已獲批國家一類繼續教育項目和廣東省一類繼續教育項目,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三、培訓班部分課程介紹

1.醫學教育改革及人文素養方面。主要有《高校兼職教師的職責與素養》、《新一代醫學教育改革》、《授課的藝術———淺談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等課程,由醫學教育專家講授。

2.臨床教學標準與實習生教育考核方面。由我校臨床醫學院教授講授《南方醫科大學臨床教學標準———實習帶教》、《南方醫科大學臨床教學標準——教學查房》、《南方醫科大學臨床教學標準———病例討論》、《實習生入科教育、出科考核的組織與實施》等課程,已成為培訓班經典而實用的課程。

3.教學評估及臨床技能方面。《臨床技能培訓及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的組織實施》、《Mini-CEX迷你臨床演練評估量表、DOPS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量表在形成性評價中的運用》、《南方醫科大學臨床技能操作教學指導———胸腔穿刺術》等課程,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臨床教授講授。

4.文獻檢索、科研課題及論文寫作方面。我校鐘世鎮院士講授的《醫院開展科研有關的技術和思路》達到了指點迷津的效果;科技處專家的《科研課題申報》、大學學報編輯部教授的《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圖書館館員的《醫學科技信息檢索及文獻工具使用》等課程為兼職教師開拓了一個新的視野。

5.實踐與示范環節。《病例討論———現場演示》、《南方醫科大學臨床教學標準———教學查房分組觀摩》等,通常分成10人一組進行。培訓課程目標制訂均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采取嚴謹、認真、實用的態度,征求多方意見,共同商定后實施。

四、培訓班存在的不足

1.滿足不了更多兼職教師的需求。辦班前報名者涌躍,由于經費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我們只能控制參訓人數,每期培訓班要求各醫院的人數為三至五人,遠遠保證不了臨床兼職教師的需求。

2.我們培訓的對象,是“內、外、婦、兒”臨床醫生,近年來,護理人員要求培訓學習的呼聲較高,未能完全滿足。

3.雖然參訓兼職教師的積極性較高,但學習效果如何卻無從評價。醫療是醫院的中心工作,醫生的工作繁忙,很多情況下臨床教學成為醫療活動的附帶品,隨意性較大,培訓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各項技能未能扎實地貫穿于臨床帶教工作中。

五、針對目前現狀,所進行的思考

十年來,我校兼職教師培訓班經歷了成長、發展、提升的過程。從教學制度管理、教學水平提高、規范臨床帶教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們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有必要針對其中不足進一步改進。

1.注重兼職教師辦班模式,課堂授課與技能訓練相結合。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模式培訓臨床兼職教師,組織專家到各基地醫院進行專題講座、教學查房示范等;組織專家及教學管理人員到各醫院進行教學檢查;組織兼職教師到學校參與課程授課競賽、臨床技能競賽或競賽觀摩。

2.以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舉辦兼職教師培訓班。“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目前醫院醫護比例約為1∶2(各醫院情形不一),臨床護士將成為醫院內一支龐大的生力軍。應護理人員要求,我們嘗試與護理學院協作,在原有培訓班基礎上增加每年一次或每兩年一次的護理兼職教師培訓班。

3.每次辦班報名者都非常涌躍,但由于經費等原因,只能限制每家醫院的參訓人數。值得一提的是,培訓班在免收培訓費并為參訓者免費提供學習資料的狀態下進行,說明我校對實踐教學師資培訓的重視。我們將爭取更好的政策支持,努力將原來的每期培訓人數150名增加為200名,讓更多兼職教師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培訓提高。

4.對“教”與“學”建立評價機制。制定帶教水平、臨床思維、操作技能等綜合評價指標,推動教學基地兼職教師高水平教學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規范臨床帶教程序,強化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臨床教學內涵建設,保障各教學基地教學質量同質等效。

5.以質量為導向,理論考試與操作考核、導師鑒定相結合,對兼職教師接受培訓后力圖獲得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考核合格者給予繼續教育學分、培訓合格證書;讓培訓質量、教學績效與激勵掛鉤,使兼職教師真正體會到教學相長。

六、對培訓班的創新思考

1.培訓采取脫產與自學相結合、集中教學與遠程教學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病歷討論與技能操作相結合、常規工作與競賽備考相結合。重點圍繞兼職教師培養學生臨床語言、臨床思維和臨床技能等能力開展培訓。

2.不斷更新觀念,實現從教育為主向學習為主的教育理念轉變。教育過程中的“學生”與“教師”的概念將成為過去,而分別被“學習者”和“助學者”所代替。作為助學者的“教師”,更應該天天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專業技能,才能勝任助學者的職責和義務。培訓期間,兼職教師作為“學習者”勤奮學習理論知識,苦練技能基本功;培訓結束,兼職教師即成為“助學者”,以“傳,幫,帶”的形式幫助低年資醫生及學生成長。實現“學習者”和“助學者”因時因地角色的轉換,實現全社會人人終生學習,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環。

3.建立兼職教師培訓班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系統,實時掌控“教”與“學”的效果。教學質量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對優化整個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反饋和調控作用。總之,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進臨床兼職教師培訓班長足發展將成為我們的努力方向。

作者:李春芳 張靜 劉輝 王飛 陳昕昀 佟礦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南方醫科大學教務處

參考文獻:

[1]譚潔,張泓,艾坤,等.以實踐教學為核心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改革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6):25-26.

[2]孫寶志.實用醫學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62.

篇8

在現今新的醫學模式下,針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應履行的醫師職責,“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探析。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醫學事業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其社會角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面對的是患病的群體。身為醫者是要治‘‘患病的人”還是去治“人患的病”?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等因素決定了醫學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醫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這樣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的教學模式就面臨著與心理學理論相矛盾的巨大挑戰“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醫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通觀全國醫學院校,目前醫學心理學教材仍沿用傳統結構模式,即:以基礎心理學為主干,結合了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其中基礎部分占總學時的1/4,使得與醫學生密切相關的臨床心理學、醫患關系、心理干預等因為課時太緊只能草草帶過。內蒙古醫科大學所有專業學生使用的《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二版)分12個章節,要求在24個學時之內講完,內容涉及面很廣,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掌握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工作,這樣的課程安排使未來的臨床醫生既不重視課堂學習,又不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失去了學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醫學心理學具有自然學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具有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的雙重屬性同時也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性給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雙重的要求。醫學心理學研宄的范圍主要是與醫學領域有關的心理學課題,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不包括在內,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和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醫學心理學的臨近學科有臨床心理學、行為醫學、變態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等,這幾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醫學心理學側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軀體障礙中的作用與機制臨床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心理測驗和心理治療行為醫學主要采用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變態心理學側重于探討各種精神障礙的心理原因和機制健康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各種維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護理心理學側重研究各種心理護理的原理與方法。可以看出醫學心理學與這些臨近學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獨立的,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作為教學這些知識對醫學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給醫學生開設6門心理學課程,隨著教學改革,醫學院校逐漸開設了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等選修課,給醫學心理學的授課帶來挑戰,現實的做法就是在醫學心理學的講授中兼容并蓄,同時講授其他幾個學科的內容但又要同時兼顧已選修過這幾門課程的學生。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學年,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臨床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四學年。

英國心理學家J.韋曼博士曾把醫學心理學研究的具體領域歸納為5個方面:(1)伴隨著老齡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經學損害等因素的行為改變;(2)心理因素在醫學問題發生中的作用;(3)醫生-病人關系(4)病人對疾患和治療的反應;(5)治療的心理學方法。根據韋曼博士的歸類,我們認為醫學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應分為:基礎心理學理論、異常心理、心身疾病、醫患關系、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6個方面。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時數會隨著各校的重視、師資力量的充實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學時而言必須進行教學大綱修改重新分配教學內容,逐步縮小目前的基礎部分的知識而逐步擴大臨床部分的知識內容學時才比較適宜。就我們學校而言現在醫學心理學為限選課,24學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基礎上,結合目前一年級有心理健康教育課,二年級有社會心理學,四年級有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選修課,重新制定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使之與前后知識呼應,又體現醫學心理學的特點,我們認為理論授課分18個學時進行,另外6個學時用于觀看影片、討論、辯論和考試等需要。學時上重新安排如下:講授醫學心理知識在開始先簡單回顧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用2學時時間,異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預各占4學時,而醫患關系、心理健康2個內容各占2學時。這樣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學生學習有章可循,教師授課主次分明。

2.改進授課方式、手段

醫學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緒、思維、意志、認知、人格、特質、自我、智力、潛意識、心理應激……。所以,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可以采用電影、動畫、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突破邏輯思維的框架。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問題討論法實施的關鍵在于選材和問題的設定以及課堂氣氛的營造和控制,時間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擬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情景分派角色組織開展教學模擬活動。其優點是現場感應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心理應激”這一章時可以將“應激的心理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反應”與“心理防御機制”結合起來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講述。可以告訴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煩惱與困惑”也許還會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應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學生“失戀”“親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為個體的“我”該如何面對?積極應對消極等待還是回避或逃避?請學生按照心理活動的規律分析這幾種解決方法的優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最后得出結論:當一個人面對應激時,如同身上背負著許多東西,單腿立地。這時會對自己說我實在堅持不住了,怎么辦呢/方法很簡單,把腿放下來就行了。

角色模擬法從現實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點去解決每個個體都會或多或少面臨的難題(“應激源”),幫助學生體驗實情,找出癥結,研究問題,尋求對策,并在課后讓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做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能力的培養。

在實例教學中運用靈活機制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醫學心理學課教師除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實驗儀器以及各種心理測試的模具和量表為學生開設示教實驗,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一些實驗和臨床研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加強實際案例教學的探索3,如發展心理學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積極性,使之在努力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針對現實社會的大中專學生存在心理因素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并在教師指導下開設、組織心理咨詢講座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障礙。

授課時既要通過簡單的課堂實驗和實驗室實驗這些實證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生理的關系與機制,還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辯的方法從整體上講清人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醫患關系及心理的病理機制等;既要通過理論講授使之確定心身統一觀,從心身兩個方面認識人、觀察人、培養其人文精神,還要通過課堂練習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心理課評定方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重要的一環。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3.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試不僅要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目前學生考試內容死記硬背的多,發揮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少,學生為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背講義,教條地套教師的標準答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補充考試的不足。平時課堂要求學生以理解為主,多提問或讓學生提出問題由全班進行討論;對于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組織集體辯論,把辯論內容整理成文,酌情給學生加分,作為平時成績。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發揮思維的作業題。如:學習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人格(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根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分析影響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機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試可以放一些經典影片和心理學錄像,讓學生針對其中的人物或情節給出心理分析,說明這些人物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或采用了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并且可以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體會。通過多種考核形式的進行,把單純考察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的水平,轉向側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鑒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方面來,真正發揮出考試的驗收作用,達到考試應有的督促、提高、檢查、評價的目的。

篇9

【關鍵詞】教學相長;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推行教學相長的前提。外國文學作品是讓學生吸納世界文學的必修課程,在教師的將手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求知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進行討論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往落后的教學觀念不轉變,教學相長就不能實現,因此,必須要從轉變教學觀念入手。

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體,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如果教錯了,學生也會毫不猶豫的學錯誤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只是知識的傳授與接受的關系。這種觀念不僅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性,更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素質教育的推廣。因此,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用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性教育學生,讓他們感受作家的偉大情懷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其次,在喚醒主體意識上,應該認識到學法指導不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自主、自愿學習的樂趣,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課堂教學由封閉向開放轉變,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理的習慣,貼近法治社會的現狀。

最后,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精神。由于多年的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對老師和課本有嚴重的依賴性,認為老師講的和課本上寫的都是正確的,而自己卻缺乏思考。當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學習方式和師生關系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在課堂的練習中增加主觀能動性的題目,嘗試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課后撰寫曉得論文。改變原有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為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挑戰權威的能力,即創新精神,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獨立觀察能力的提高,獨立理解能力的提升,這一切都是教育工作者有著義不容辭的職責,同時也是做到教學相長的必要思想條件。

三、勇于正視教師自身的不足

俗話說“人無完人”教師也不例外,都存在缺點和不足。學生也不一定非要不如老師,因此作為老師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身。

首先,當前新課程改革剛剛起步,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及改革的思路都缺乏一定的認識,教師思維、意識都停留在舊的課程結構上,改變死教書、教死書的習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課堂中來,用教師的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因此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其次,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下不斷完善自我。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基礎知識是實現教育改革目標的前提,提高教師職業技能是其關鍵所在。教師本身素質的不高就無法推進和搞好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將成為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教師要強化基本功的訓練,不斷在教育創新中完善自己。

第三,解開學生的“心理結” 。隨著學生學習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習內容與實踐活動的逐步增多,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中所產生的沉重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嚴重的阻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醫生”這個重任。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作為教師應該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精神壓力,做學生的朋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不再畏懼老師。師生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指出教師的不足。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教和學互相協調,共同發展,以求教學相長的實現。

四、樹立重視科學研究的意識

新課改下,各學科課程的設置,均強調要重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這要求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研究者。“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虛”,這種教研結合的體現,正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新課改則召喚著更多的研究型教師的出爐。相信教師們通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對課題研究的一般程序有所了解,會在不斷反思練習過程中成長為新時代所需求的新型教師,成為與學生共同進步的教師。

五、堅持“教學合一”的思想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陶行知先生認為,這存在因果聯系:惟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現在的學校都過于教,所以逐漸將將教和學分離了,而教和學兩者不應該分離而應該合一,其理由是: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求教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如何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程序教給學生,使之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得了這種經驗理想,然后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

第二,教的方法必須配合學的方法。教師不能只照自己的意思,而不管學生的興趣教學。如果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而定,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一、湖北省小學特級教師、全國勞模桂賢娣老師的《用情用智當一個快樂的班主任》的講座讓人如沐春風,耳目一新。我從來沒聽到過這樣的講座:長達6小時的激情演說竟然不用稿紙,整個講座沒有高深的理論,有的只是鮮活精彩的小故事,或感人,或有趣,或引人深思。每一個故事就是一幅動人的畫面。加上桂老師幽默的語言,率真的表演,整個會場歡聲一片,掌聲一片。一天聽下來,身心愉悅,絲毫不覺得的疲倦。聽了省級優秀老師桂賢娣的講座后,讓我感受良多:認識到做一個能真正地培養好孩子,讓小朋友都愛戴,家長尊敬的老師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教師這行里桂老師無疑是非常出色的,我們要學習她,不僅要學習她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更要學習她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創新的工作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育這個行業里真正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面對一群活潑好動的孩子,我更多的是希望用老師的威嚴來讓孩子安靜下來聽我講課,通過這次的講課我才明白,原來可以通過環境的誘導作用,將孩子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導到老師的講課內容中去。孩子天生好動,對太多的東西都有好奇心,所以注意力都不會太集中,如果老師一味只是通過單純的說教去讓孩子們集中注意力學習,可能是吃力不討好,效果很差。桂老師說的太對了,我們應該多想一些方法來配合自己的教學,通過各種適當的環境,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很好地結合環境,才能讓孩子們樂于學習,并逐步培養起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二、桂老師在班主任培訓報告中的名言集錦:

1、盡管我不漂亮,但是我很可愛;

2、我以我的真誠對待家長是我的尚方寶劍;

3、我比較善于思考,這是我的優點,如果你不能改變現狀,你就愉快地工作;

4、我不能與懶人為伍;

5、班主任是孩子的大朋友,是家長的忘年交;

6、我很良民的,不敢在外面做家教,不然,我早就發了財;

7、我的話99%都是真的;我有時像個股票,是家長們把我炒起來的;

8、大靈通,小靈通,永遠也代替不了和家長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

9、不要說鬼話,要說真話。

桂賢娣有個幸福的家庭。她說:每次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她就喊“老公goodmoning,我愛你”;她說:每次下班一進門,她就喊“老公我回來啦,我愛你”;她說:每次家訪完畢,老公用摩托車去接她的時候,她總是在后面摟著老公的腰;她說,經常,一家人輪流請客下館子……她還說:“8小時以外,我要享受生活,要健身,要逛商場,要看醫生,要孝敬長輩,要相夫教子,要享受天倫。”當然,做到這些是有前提的。在學校,桂賢娣不談股票、不談電影、不談家長里短……她提倡,老師每天從第一只腳跨進校園的時候起,一直到下班離校的時間里,都憑良心工作。“我敬重那些拿時間加班流汗水的老師,但我不提倡!”

三、會上《德育報》社長、知名教育專家張國宏與各校班主任老師漫談班主任工作藝術。新學年開始,他提醒要精心包裝十個“第一次”,以盡快與學生建立聯系,獲得信任。他強調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也是老師成長的地方。(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今天的教學模式也許會成為歷史,教師要關注教學改革,了解教育前沿,他提出“在歌聲中成長自己,在寫字中發展自己,在吼聲中鍛煉體魄”的育人方法。張社長引導班主任思考崗位、我、心態與對象四大問題,他認為當班主任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當一個最好的班主任,而是如何當一個學生喜歡的班主任,提出以“同情”代替“服務”的新型師生關系,強調教師的心態需要“從容一點平和一點耐心一點”。

三個小時的報告內容翔實,案例豐富,講述生動形象,引發了在場班主任老師們的強烈共鳴和陣陣掌聲,讓人意猶未盡。老師們紛紛表示,張社長的報告精彩生動,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真希望能再次聆聽這樣的報告。

四、會上全國優秀班主任、模范教師、教學能手、全國優質課一等獎、優秀教師、太原市人民滿意的“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王文英老師《陽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是為優秀的學子錦上添花、為平凡的學生開啟智慧、更是為暫時落后的孩子雪中送炭。

她是一個富有個性且很“另類”的教師,但凡第一次見到她的人,都困惑于她時髦的衣著、打扮。她愛生活,主張“活出精彩,活出自己”;她曾學過聲樂,獲得過市級大獎賽美聲唱法三等獎;她學過鋼琴,已通過七級;她學過舞蹈,;曾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她學過指揮,榮獲過省優秀指揮;她還學過美發,學過裁剪,喜愛編織……她用繪畫呈現枯燥的板書,用歌聲詮釋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用舞蹈演繹課堂教學的精彩。

她愛教育事業,更愛她的學生。“要讓學生因為有我與他們同行而快樂”------為尋找迷戀網吧而夜不歸宿的學生,她會從天黑找到黎明;為得到家長的配合,她頂風冒雪去家訪,常常到半夜才回家;她會給生病的學生及時送上一杯熱水、給父母離異的或失去親人的孩子當媽媽、給全體女生做生理衛生指導的知心姐姐。

為讓孩子們擁有健康的成長環境,她為即將離異的家庭化解矛盾,給家長上課指導家教,給生病的家長送上問候,給生活有困難的家長排憂解難,給學生的繼母做疏導工作,給失去丈夫的妻子送上安慰……

擔任班主任以來,僅寫的學習筆記和教育隨筆有200多萬字,總結的案例有300多個,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就達十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