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24 10:3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道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庇痔圃娙硕拍恋模骸敖袢蒸W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致的情景。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巖茶,為武夷寺禪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于君山白鶴寺。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恫杞洝废到y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自陸羽著《茶經》之后,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篇2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異;兩國關系
在日語中,“道”作為“漢語造語成分”用法很是廣泛,除表示道路(國道、軌道、鐵道、隧道……)、準則、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專門的技藝、學問。如日本茶道、劍道、柔道、書道、花道、藝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為日本人的一種素養而專門學習的技藝。在我們中國,一般說來人們是不會輕易稱"道"的,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道”是一種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帶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稱之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喝茶,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日常行為,但是它已經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一種文化,一種意境。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茶業的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茶道興于唐代,盛于宋、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的巴蜀,當時的巴蜀,以茶作為一種貢品,在茶業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兩晉三國時期,巴蜀增強了與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長江中游地區茶業開始發展壯大,隨后波及到了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到了唐朝,茶業傳播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而且當時的制茶技術也發展到了一個高水平,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當時的茶葉成產技術中心,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而“茶道”一詞也在當時產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隨著遣唐使的出現才開始的。日本開始學習引入中國古老文化,奈良時期,中國朝廷賜茶給日本,日本從此開始接觸到茶。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斩U師來中國留學,回國時帶回了茶籽,開始建立茶園,開始了日本的茶業的發展。但是中國的茶葉開始傳入日本時,只作為“藥”來飲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終止與中國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斷,直到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三者相互結合,體現了“禮義仁德” 等道德觀念。自古以來,各寺廟歷代都有種植自己的茶園,來滿足僧人對茶的需求。因為僧人們都把茶作為修身養性時的伴侶。高僧們競相以茶為題,吟詩作對,把佛教中的哲學思想和理念運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給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種神韻。而日本茶道則主要講究中國的“茶禪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國茶文化的思想,表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與美德。它告誡人們要修身養性,平等待人,和平共處。
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神理念,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禮,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表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講究的是“清、敬、怡、真”?!扒濉敝浮扒鍧?、清廉、清靜、清寂”。不僅要講究事物外表的清,更重要的是講究內心的寧靜、明廉、知恥。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有著淵源關系。 “敬”是萬物之根本,是指對人尊敬,寬以待人嚴于律己。要誠懇待人不能帶有輕視虛偽之意,謹慎行事?!扳眲t帶有愉悅之感,是指茶道中人的一種身心的享受。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培養自身的寬闊胸襟,遠大目光。“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要以科學的方法求取飲茶的真諦,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偠灾?就是感悟人生的真諦,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待人,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
日本茶道的茶道雖然起源于中國,但遠不及中國的歷史悠久,但是發展至今,它也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名族色彩。日本人把茶道視為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融為一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文化藝術活動。日本的茶道不是個人的茶,而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和審美觀。通過茶道使人們擺脫現實社會的制約,從內心得到共鳴。
日本的茶道要求嚴格,步驟繁瑣,而且,根據來賓身份,地位的不同或是季節的不同,室內裝飾擺設也要有所改變。同時,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流暢到位,并且與音樂相融合,伴有節奏感,這樣才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了“和、敬”的精神。而日本某些有地位的家庭有專為品茶或舉行茶會而建的茶室。大小以“榻榻米”四疊半為標準,面積大于四疊半的稱做“廣間”,面積小于四疊半則稱作“小間”。一般在茶室旁有一個“水屋”,用來準備和清洗茶具。茶具要保持清潔,同時品茶之人的心情也要清凈。泡茶時,茶室要求氣氛怡靜,茶人表情莊重。體現了“清、寂”的精神??傊?“和、敬、清、寂”就是希望我們在品茶之時掃除心中雜念,去享受茶室的寧靜,好好地去喝一杯茶。
日本茶道中,客人入座后,茶師就按規定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沏“抹茶”。泡茶過程中,有時會使用一種圓形竹刷的茶具,攪和茶葉末起泡方可飲茶??腿嗽谄凡钑r,要將茶碗放在胸前順時針轉兩次,每次約30度,然后開始品茶,每次一小口,不能一次喝完。品茶完了,右手指在品茶處稍稍擦拭,再逆時針轉兩次以還原。日本茶道在服裝方面,也很有講究。必須穿黑色的帶有白色紋飾的和服。
日本茶道講究之典雅,禮儀,使用茶具之精,恐怕與茶道元祖中國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很難想象日本的茶道的嚴謹,復雜。它已經超出了品茶的范圍,可以說是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中日茶道也存在著相同之處,那就是茶道都體現著生命的生生不息,體現著生存的喜悅之意。因此,在茶室可以安放一些小生物,譬如:插花或養魚,養鳥之類的。但不宜多放,以免破壞了茶室原有的純樸之味。品茶時可以相約幾個茶友,邊品茶,邊體味這些小生物的美好。但這些小生命即將凋謝之即,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感悟生命的凄涼與衰敗。通過友人之間互通心得,進一步培養對生命的無畏。
同樣是品味生命的枯竭,日本茶道重在欣賞其死亡,而中國茶道則重在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這就是中華文化高于日本文化之處,更是中國茶道勝于日本茶道之處。
中國的茶文化可謂在各個階層都很普及。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茶文化甚至深入到了市民階層,茶成為友人之間交流的媒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到達全民化程度。但是日本的茶道卻具有典型性,具有相當程度的民族特色,相比中國茶道,由于太過普及,無儀式性,所以一說到茶道,往往首先會想到日本。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經歷了一千多年,也可謂歷史悠久。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發展主流,中日兩國在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中,關系由緊張慢慢發展到和平友好往來,中國的茶文化在其中也有著一定的帶動作用。中國的茶文化現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入各國文化中。中國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緩解中日兩國緊張的局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喝茶能緩解心情,舒緩壓力。獨自倚在窗邊,靜靜地品上一杯茶,回憶過去的時光,構思美好的未來,甚是愜意,讓人陶醉?!翱M縈茶香,伴我一世;悠悠歲月,與茶共度。與細品慢啜中體會茶之神韻,追求人生的泰
然!”
【參考文獻】
[1]漫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茶葉通訊》2004年03期
[2]中華茶藝的基本精神--《農業考古》1993年02期
[3]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篇3
關鍵詞:工藝美術;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文化,并且有著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及相當多的鮮明特點。在日本的茶道當中,生活與哲學以及相當多的內容是分不開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體現了這些內容,能夠把人們從最為平凡的世界當中,形成一種全新的美學境界,并且對于大多數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美,它不僅僅是生活當中的一種文化,還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種體現,能夠對人們的精神境界發揮出最為直接的功能。在實際的文化藝術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僅包括了基礎的詩詞、繪畫、建筑、書法,還包括了深層次的工藝美術,這是一種意境上的動態美感,其賦予了茶道相當多的獨特韻味,使得茶道能夠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認可。并且茶道在實際的文化藝術形式當中,所形成的表現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著多種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尤其在工藝美術的彰顯上,有著自身獨特的風采。在日本的茶道當中,對于茶道的境界美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人們要有較高的欣賞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愛好,否則,很難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種莊嚴的形式風格。但是不得不說,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比如在喝茶時候的環境必然是靜美的,而環境是清美的,風景則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當中的工藝美術總談
工藝美術本身是以工藝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藝當中體現出一定的美術特色,給予人們獨特的美感,但是在實際的日本茶道文化當中,卻過多的包含了這種藝術特色。日本茶道文化當中的工藝美術,具有相當多的鮮明色彩,首先其體現在風景的幽美上。由于對茶道的美感體現需求,日本民眾很多會選擇將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個幽美的環境下,以此來襯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藝美術當中的一個主要特點。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進行品茶的時候,通常都比較靜,并且室內的環境也比較優越,給人一種品茶的神圣感覺,不由得一切外物來打擾,擔心可能破壞了茶道的整體美感。接著是純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實際的日本茶道具有最為切實的需要,因而在實際的工藝美術彰顯當中,必然要選擇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這些道具的存在,無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體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與工藝美術進行了很好的結合,所體現出來的韻味相當多,而且異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礎工藝美術彰顯
2.1景幽
在日本茶道文化當中的工藝美術表現,首先體現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實際的理解當中,人們卻將幽美誤當成了優美,雖然兩者都可以形容環境的美麗,但是,放在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卻應當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藝美術是一種工藝的美,而工藝所形成的環境,如果用優美來形容,僅僅來說明環境的一般美麗,但是幽美卻可以實實在在的體現工藝的過人之處,將工藝與美術完全地結合,形成了不一樣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們習慣于處于較為幽美的環境下進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傳統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屬于十分莊重的生活藝術,需要用心去對待,因而選擇品茶的環境便成為他們的頭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們熟知的日本品茶環境當中,都處于十分靜然的一個環境,不會有其他人進行打擾,并且在場的所有人都會表露出崇高的敬意。
2.2室清
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彰顯,室清應當屬于人們最容易理解的內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潔和安靜。通常而言,在開展品茶的時候,日本人會選擇與來訪的客人進行單獨的品茶,而將其他的下人支開,以保持居室的清凈。并且每一次來到品茶室,都可以發現環境相當的整潔,并且幾乎沒有人來過的痕跡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每次品茶結束或者品茶前,都會對品茶室進行一定的打掃。而這里的工藝美術主要體現在品茶室的裝潢都進行了一定的工藝改善,使它的外觀和內在保持同步,進而實現唯美的品茶環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層次工藝美術
3.1器美
如果經常涉及一些日本的電視節目,可以發現其中進行品茶的時候,所選擇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優美,并且對這些器具進行細致的觀察,可以發現每一處的品茶器具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所有的品茶場景都涉及一定的優美器具,而這本身也屬于對茶文化的一種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礎修養當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較高的藝術感,并且能夠給人一種品茶的優越感,否則會使得整個品茶過程嚴重的失去意義。在品茶的時候,日本人所選擇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這些器具也僅僅被當做飲茶的器具,并沒有其他的作用。同時,由于品茶的時候,有了這些美麗的茶具,會給品茶的整個過程賦予一種特殊的色彩,甚至會帶來很大一部分和諧。
3.2意深
不得不說,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彰顯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藝在于純良唯美,而品茶的過程也是一個精純的過程,需要經過逐步的淬煉,進而形成最終的藝術。品茶在日本的文化當中,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的存在,它對于人們的諸多藝術宣傳,最主要的體現在于其具有相當唯美的煮茶、泡茶、飲茶過程,而每一個過程當中都有著需要注意的點兒,而這與工藝的形成不謀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著相當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實際的品茶過程當中需要尤其注意,給予品茶實質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種意境,一種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過程中進行細致的體會。日本民眾在品完茶之后,都會進行沉思,將茶的味道進行深層次的融化以后,才會對茶進行一定的贊美,并且這種贊美往往都是由心而發,能夠帶領品茶的雙方進入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會單純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當中。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可以總結為景幽、室清、器美、意深,并且其中的每個工藝美術特征都在茶道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彰顯,也會在以后的發展當中衍生出更多的音樂美感,使人產生相當多的藝術氣息,進而深層次地融匯在品茶的過程中。對于品茶的認知,工藝美術應當與其有著相當多一致的特點,尤其是品茶的過程需要從第一個工序到最后一個工序,期間相隔了比較長的等待時間,而茶道的寓意在于心靜和唯美,因而,在品茶的時候,需要認真欣賞周邊的環境以及居室內的溫馨,進而使得茶道文化能夠得到深層次的寓意渲染,同時品茶也是一門藝術,需要與工藝美術的各個審美特征進行一定的融合,實現不一樣的品茶意境,并給人以獨特的茶道美感。
參考文獻
[1]袁宙飛.日本茶道視野下的日本平面設計之美[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04):52-56.
[2]宋珊.中國古代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D].山東大學,2011.
[3]高紅.“自然”與日本茶道美學[J].農業考古,2008,(06):171-173.
[4]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涵[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05):46-52.
篇4
關鍵詞:茶道文化傳統;高校管理;提升機制;融合策略;價值思維;客觀認知
事實上,從文化層面來認知整個高校管理活動,是整個高校管理機制的創新與完善,不僅如此,選擇合適的文化元素來融入其中,也能夠幫助我們從新視角來理解整個高校管理活動。就以往所實施的高校管理機制看,缺乏內容更新、未能進行思維理念的全面更新,將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障礙。因此,如何才能將茶道文化傳統與整個高校管理機制提升全面融合,將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培養全新轉折的視角。
1內容缺失、思維落伍———當前高校管理活動中的欠缺
結合目前學生培養的整體訴求和具體狀況看,其中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很多學生在整個高校管理活動中,未能形成滿足社會發展具體訴求的精神理念和行為規范。具體而言,整個高校管理活動在進行細化實施時,其問題集中概括為:首先,整個管理機制中,剛性色彩過于濃厚,缺乏必要的柔性或者彈性理念。我們必須時刻清楚一點,那就是高校管理活動的對象是高校學生,學生的成長性以及內涵的多樣性,從本質上看,是我們無法直接去估量的,因此,在進行管理時,更多應該從彈性思維出發,結合預變量的設置與應用,從而讓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能夠建立在科學、規范的體系之中。當然,結合當前高校管理活動的具體實施狀況看,其缺乏合理的機制,已經成為制約目前該活動的重要障礙和影響因素。所以,整改此項問題,已經是該機制創新發展體系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其次,我們在推進具體的高校管理活動時,缺乏完善而全面的元素應用,尤其是諸多元素內容長期未能更新。不僅如此,目前學生群體的主體性變化,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別是90群體和00群體,逐漸發展成為教學成長的新力量,因此,如果我們使用的教學元素和方法內涵長期缺乏更新與完善,那么其不僅影響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甚至有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會出現學生極端認識,從而影響整個高校管理活動的有效推進。最后,目前我們所實施的高校管理機制時,其實施的側重點過多放在機械、客觀的管理活動之中,忽略了人文素養的有效融入,同時對學生綜合成長缺乏全面關注,進而限制了整個高校管理活動推進與學生培養活動的全面匹配。客觀來說,高校階段,學生培養與成長有著極大特殊性,尤其是學生培養要立足學生基礎視角出發,只有融入市場要素,通過創新高校管理思維,從而才能實現學生培養的理想效果。事實上,如果能夠將合適的文化元素應用其中,至關重要。
2人文素養與知識素養綜合提升———高校管理活動實施的新要求
縱觀我國教育機制的百年變化,我們可以很肯定的看到現代教育機制正在形成,無論是我們所正在應用的教育理念,還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融入策略,實際上,與以往相比,都有了超出我們想象的變化。當然,在對高校管理活動的內涵認知上,我們應該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當前我們著重從“治理”的視角來具體實施高校管理活動。當然,從以往的管理轉變為當前的治理思維,這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變化嗎?我看并非如此簡單,具體應用該思維,其從本質上看,是從學生視角來看待高校管理活動的具體訴求,當然,實施該方法,其必然也能夠讓學生的天性得到真實、全面的解放。事實上,通過融入合適的文化元素,其不僅在優化教學元素內容的整體基礎上,也將使得整個管理機制得到根本性改革和優化。如果對我國的發展歷史進行全面而細化的分析和理解,不難發現文化是我國整個社會傳承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千年中華史的精髓所在。通過對我國整個高校管理活動的實施狀況,以及具體訴求看,不難看出文化元素,尤其是傳統文化元素將對當前高校學生培養活動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將具體的文化元素內容應用到整個高校學生的培養活動之中,將為文化傳承應用以及管理機制的優化提升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3傳統文化的機制與核心:茶道文化傳統的具體內涵理念
具體看,茶文化的內涵元素極其多元,可以說,其不僅是我國文化系統的核心所在,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其融入了我國文化機制中的精神理念和行為規范特征,從而形成了諸多能夠推動當前學生培養的文化元素。茶道文化就是整個茶文化體系中重要的內容和核心要素。因此,構建傳統完善的茶道文化理念應用機制,將為我們多個視角實施管理教學活動提供本質上支撐和有效幫助。事實上,茶道文化傳統中,充分而全面地吸收了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精華和道德理念。除此之外,在對整個高校管理活動的實施狀況,以及學生自身培養的整體素質要求看,茶道文化中的道德禮儀,乃至精神理念引導,這些恰恰都是多數高校學生所缺失的重要內容。因此,將茶道文化的各項元素內容融入到整個高校管理活動之中,其將讓學生培養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結合我國茶道文化的特點與應用屬性,不難看出,其中所具有的思維精神和價值內涵,能夠有效彌補現階段學生培養時的欠缺與不足,通過整體融入,從而實現全面提升。
4“行”與“心”的全面結合———融入茶道文化傳統實施高校管理提升的具體思路
相對于以往的高校管理活動狀況看,其中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學生教育管理的具體行為與學生所關注的內容之間缺乏必要全面的結合。結合茶道文化傳統的內涵理念,在目前提升整個高校管理機制時,其需要注重做到:
4.1立足茶道文化元素基礎,充實高校管理的客觀內涵
高校管理活動的關鍵所在,應該是高校學生的培養與管理。因此,想要做好該項活動,其關鍵和根本在于充實整個管理活動體系的內涵所在。就茶道文化元素的基礎性來看,茶道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基礎,同時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思維,而其與管理活動相結合,所形成的就是具體的管理思維。因此,從茶道文化的精髓理念和價值內涵出發,探究適合高校管理活動創新的教學思路,從而滿足高校管理與學生培養的全面結合。
4.2融入學生培養的整體訴求,提升管理活動的針對性
結合高校學生培養的整體狀況看,其應該是基于人文素養教學為基礎,結合相關知識內容教學和習慣教學的培養體系。尤其是從傳統的高校管理實況看,其在具體推進時,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內涵融入,進而在影響學生培養效果,限制了高校管理機制的有效針對性和匹配度。實際上,在整個高校管理活動中,無論是具體的管理思維,還是整體管理內涵,其中都需要在融入具體而客觀的傳統文化元素基礎上,通過創新管理思維,從而實現整個管理活動的最佳針對與匹配性。
4.3結合教學管理品質化塑造的全面要求,打造精品管理
結合高校管理活動的具體實施而言,實施精品化思路是從管理理念的時代化思維角度所具體出發的管理機制。客觀而言,我們在實施教學管理機制過程中,如果不能從品質化塑造角度出發,那么其將影響整個教學管理活動的有序推進。總的來說,在當前學生培養活動推進時,如果不能立足文化內涵,那么其將不可能實現整個管理機制的理想應用。結合教學管理品質化推進時,要深度剖析整個茶道文化傳統的價值內涵所在,通過具體應用該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從而實現該活動推進的必然結果。
5結論
就目前高校運營管理活動的具體開展狀態看,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不僅是整個高校管理建設的關鍵所在,同時更重要的是此時,如果從整體、全面,乃至科學的視角來具體認知此項活動,那么其必然能夠為學生培養注入新的“血液”。而就整個茶道文化傳統的價值內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思維恰恰是當前學生培養活動中的關鍵所在。豐富而直觀的教學實踐證明,如果能夠將茶道文化傳統與具體的高校管理機制相結合,其所實現的結果,必然是全面的。
參考文獻
[1]馬曉芳.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篇5
《九經》(注釋見后)無茶字,《班馬字類》中亦無茶字。用荼以為茶,自唐始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茶這個字實為唐代陸羽所造,本字來源于荼字,荼的古楚音讀za、tou,(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讀若磋,差,楚音讀za,楚地磋、琢、啄、差不分,都讀za音,啄木鳥在楚地鄉下仍然讀za mǔ liao),只有把荼的古楚音找準了,《茶(za)經》的文化含義才能余味無窮,我們才能為下次的漢語拼音改革找準方向。唐代陸羽把荼去一畫而造‘荼’的異形字‘茶’,定音為za,實是為其《茶經》一書開路。‘荼’由正楷‘艸’、‘人’、‘一’、‘木’四部分組成,‘一’居‘善’位而化‘善易’之意義(一易同音,‘一’指代‘易’;古音中‘三善’同音,‘三’指代‘善’),‘ 荼’策‘一’化‘茶’,其《易》善矣。在易理中,‘za’音的首選之字為‘雜’,《易》云:“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黃裳元吉,文在其中?!笨鬃幼x《易》作《十翼》,《雜卦傳》即《十翼》之十,《雜卦傳》有總攬其意的一首詩:《乾》剛《坤》柔,《比》樂《師》憂?!杜R》、《觀》失義,或與或求?!锻汀芬姸皇渚?,《蒙》雜而著。為什么是詩?音訓可求,茶詩有云:“天健同游,比樂思友;臨觀知易,何欲何逑?吉兇同居,不失真主;眾妙之門,綺夢巧拙?!薄恫杞洝分械摹蚺c或求’,今也知否?茶花女的靜女之貽,今也在否?
《茶經》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十部分構成。 ‘十之圖’即‘荼之識’的諧音(注:楚因圖、兔、土、荼等字讀頭tou音),‘荼之識’中‘荼’驅‘一橫’化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 指代‘易’,橫亨同音hēng ,‘橫’指代 ‘亨’,源元同音,‘源’ 指代‘元’),這就是‘茶荼之易,道為文化’。 ‘茶荼之易’隱喻‘察人心,知變化’,茶有清明將來察,茶有谷雨歷史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惡人”,詩云:
察微知拙,佩玉瓊玖;
承前啟后,宜言飲酒。
以翱以翔,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茶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茶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報之。
上面講的是‘茶藝知源’,下面就講‘茶十知圖’的‘荼’。 圖,楚音讀tóu, tóu音在楚,含‘荼、圖、土、頭、土、途、凸’等字器, tóu音與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選字為‘雜’, ‘雜’即‘文質彬彬’,子曰:“文質彬彬,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選字為‘土’, ‘土’代表大地‘坤’ , ‘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腳踏實地,意義重大。由za音次選字為‘查’,tóu音次選字為‘途’,人在旅途,歸去來兮,怎能不查清來去歸路?…茶無土不立,無陽崖陰林紫者(不揚雅、不盈文行忠信諸執者,不善)不上,無西南(習攬)不成嘉木;知人參(仁善)為累,則茶累(文質彬彬之類)盡矣?!对娊洝ね秒肌吩疲?/p>
有圖圓圓,自不離樂。
我生之初,尚有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有途遠遠,執不離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覺!
有土源源,志不離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聰!
我想,這就是賞茶知荼的形而上,我們謂之曰‘茶道’。 轉貼于
備注:
《九經》——隋煬帝以“明經”科取士,唐承隋制,規定《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連同《易》、《書》、《詩》,九部儒家經典的合稱為“九經”。
篇6
一、“茶馬古道”的定義、主要路線與歷史概貌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干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干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范圍內。筆者以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并不處于茶馬古道的主干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安桉R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貫通和連結的,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們的功能與作用。當然,有的學者主張茶馬古道應包括“唐蕃古道”,主觀上是想擴大茶馬古道的包融性。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即任何一個概念若將其外延無限擴大,則其內涵亦會隨之喪失。因此,在對待“茶馬古道”這一特定歷史概念乃至在開發利用茶馬古道過程中,采取一種科學的、客觀求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從有關史籍記載看,茶馬古道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與吐蕃交往時期,茶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由祖國內地傳入吐蕃。藏文史籍《漢藏史集》記載,在贊普赤都松贊(676~704年)在位時吐蕃已出現茶和茶碗,稱“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且對不同種類的茶已有所區分和了解,并且還提到一本記載如何鑒別漢地茶葉好壞的書,名為《甘露之?!?。(1)唐人李肇所著《國史補》也記載,唐德宗時監察御史常魯出使吐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處亦有?!烀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湖者。’”(2)這條記載恰好可與《漢藏史集》的記載相印證。常魯入蕃時間是建中二年(781年),較之赤都松贊執政年代已晚了80~90年。據唐人封演所撰《封氏見聞錄》記載,唐時飲茶風氣的形成與佛教禪宗的流行密切相關,因禪僧坐禪,“務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仿效,遂成風俗。”(3)而唐時漢地佛教對吐蕃影響最大者正是禪宗,吐蕃時佛教所發生的最大僧諍一“漸頓之爭”即是漢地禪宗(頓悟派)與印度顯宗(漸悟派)之間的紛爭。(4)所以,茶之最初傳入吐蕃很可能與禪宗向吐蕃的傳播有關,也就是說,是禪僧們到吐蕃傳法的同時也將飲茶習俗作為一種“坐禪不寐”的技巧傳到了吐蕃僧眾之中?!稘h藏史集》記載:“對于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的和尚”,又記吐蕃“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5)這段話能說明這一點。但從“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的記載看,吐蕃時茶還是一種奢侈品,其飲用者主要為佛教高僧和貴族上層。由于吐蕃與唐朝的交往極為頻繁廣泛,而且這種頻繁的交往持續達200余年,因此,當時唐地的茶開始傳入吐蕃并在吐蕃上層中逐漸形成飲茶的習慣是完全可能的。
不過,漢、藏之間茶馬貿易與茶馬古道的大規模開通與興起應是在宋代,亦即吐蕃王朝崩潰以后的分裂時期。此時飲茶習俗在藏區已逐漸從上層普及到民間,茶開始成為整個高原藏區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用品。為此造成了藏區對茶葉需求量的驟增。這也導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漢、藏之間大規模茶馬貿易的興起。兩宋時期,為對抗北方遼、金、西夏等游牧政權的侵擾,需要大量戰馬。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設立茶馬司,并在西北地區設置了眾多買馬場和賣茶場,每年由官府將川茶大量運往西北地區與吐蕃等部落交換戰馬,同時也在四川地區用川茶與吐蕃部落交換羈縻馬。自此,漢、藏茶馬貿易開始興起。有學者估計,北宋時官府用川茶交換藏區的馬匹每年達2萬匹以上,南宋達1萬匹以上,而兩宋時期四川年產茶3000萬斤中,每年至少1500萬斤以上銷往藏區。(6)宋代還“禁南茶勿入陜西,以利蜀貨”,(7)從而保證川茶向藏區的銷售。但元朝仍重視茶葉向藏區的銷售,曾一度設立“西番茶提舉司”,由官府統購茶葉,在碉門(今四川天全縣)等地互市。因官府加價過高,難以為繼。元朝官府不得不放棄經營,改由商人自行購銷,按引納稅,聽其銷往藏區。元代銷往藏區的茶開始形成一種新品種,即“西番茶”(即今藏區所稱“馬茶”),因其味苦澀,適宜制酥油茶而深受藏區民眾喜愛。
明代是漢、藏茶馬貿易的極盛期。由于明朝的治藏之策是“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國茶為命,故設茶課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馬,而入貢者又優以茶布。諸番戀貢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為變”,因此,茶成為明朝廷牽制、籠絡藏區僧俗首領和對其優予貢利的主要物品。茶葉也成為明代藏區僧俗首領朝貢的重要目的之一,他們不僅因朝貢而獲得大量茶葉,其返回藏區時更是大量“市買私茶等貨,以此緣(沿)途多用船車,人力運送,連年累月,絡繹道路”,(8)足見當時茶葉輸藏之盛。明朝,茶葉不僅成為漢、藏之間一個重要經濟紐帶,同時也是漢、藏之間一條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紐帶,它對于加強明朝中央與地方乃至漢、藏人民之間的依存關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強化茶葉在漢、藏之間的聯系作用,明政府于天順二年(1485年)規定“今后烏斯藏地方該賞食茶,于碉門(今四川天全)茶馬司支給”。(9)成化三年(1467年)又“命進貢番僧自烏斯藏來者皆由四川,不得逕赴洮、岷,著為例。”(10)成化六年(1470年)又明令僧俗官員入貢“由四川路入”。(11)自此,川藏道成為入藏正驛,兼貢道、官道為一體,成為茶葉輸藏的主要通道。
清代,茶葉輸藏規模及漢、藏茶道的開拓又有長足發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雖停止茶馬貿易,但卻十分重視茶葉輸藏,清廷放棄了對藏區茶葉供應的限制,使茶葉大量輸入藏區,帶動了漢藏貿易的全面發展。清代,除川茶外,滇茶也開始大量輸藏。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世達賴喇嘛請求在云南勝州開展互市,以馬易茶,得清廷許可。(12)云南銷往藏區的主要是茶、糖。雍正時規定,云南商販所販茶葉每百斤為一引,由戶部頒發茶引3千,各茶商向麗江府申領引票,經中甸、阿墩子(今德欽)進藏售茶。(13)因當時普洱茶受到藏區歡迎,今中甸、德欽的藏族商隊每年有馱馬300~500匹到西雙版納運茶,銷往昌都、拉薩等地,稱“邊銷茶”、“蠻裝茶”,每年約3000擔。(14)茶葉還是清廷饋贈藏族上層的重要物資,如清廷每年賜達賴茶5000斤,班禪2500斤。由于清代茶葉輸藏規模擴大,促進了茶馬古道沿線市鎮迅速興起和繁榮。雍正時置打箭爐(今康定)廳,“設兵戍守其地,番漢咸集,交相貿易,稱為鬧市焉。”(15)使邊茶市場由雅安碉門深入到藏區,從此打箭爐成為南路邊茶總匯。乾隆時,松潘也發展成為川西北、甘青乃至蒙古的西路邊茶集散地,“人漸稠密,商賈輻輳,為西陲一大都會”。(16)此外,理塘、巴塘、道孚、爐霍等集鎮也都因茶葉集市和轉運而迅速興起和繁榮。特別是察木多(今昌都)因其為川藏茶路與滇藏茶路的交匯處,又是川藏南、北兩路入拉薩匯經之地,各地茶商云集,也迅速成為“口外一大都會也”。(17)從明至清,川藏茶道分別形成了由雅州、碉門越馬映山(二郎山)至打箭爐的“小路茶道”和由滎經、黎州(漢源)越大相嶺、飛越嶺至打箭爐的“大路茶道”。再往西,即有由打箭爐經理塘、巴塘、芒康、貢覺、察雅、昌都至拉薩的南路茶道和由打箭爐經乾寧、道孚、爐霍、德格、昌都而至拉薩的北路茶道。但無論是南路,還是北路茶道,其至拉薩的單邊行程(借助畜力情況下)一般均需3~5個月。(18)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漢、藏經由茶馬古道而進行的茶馬貿易受到沖擊和影響。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設立邊茶公司,改良茶種,整頓茶政,在打箭爐設立分公司,并在理塘、巴塘、昌都設立售茶分號,保證內地茶葉迅速銷往各藏區。內地茶葉成為漢藏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傾銷印茶的斗爭武器。
民國時期,由于軍閥戰亂和川藏糾紛,雖以國家和政府角色茶葉輸藏逐漸淡出,但是漢、藏民間商人之間的茶葉貿易卻始終活躍,內地茶葉仍暢行于藏區,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仍成為溝通內地與藏區的重要經濟聯系,并一直延續至民國末。
二、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點
今天,隨著現代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唐宋以來延續達一千多年并在漢、藏之間發揮過重要聯系作用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它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作為今天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卻依然熠熠生輝,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我想,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區聯合舉行此次大型的茶馬古道學術考察活動的一個原因。那么,應當如何看待和認識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與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點?同時,我們又應當如何在茶馬古道與當前藏區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使其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這是今天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對茶馬古道的特點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從茶馬古道的路線看,我們不難發現,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它不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兩條道路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這兩條道路的一個交匯點。事實上,茶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后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并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并成為連接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從考古文化遺跡看,遠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現了像卡若遺址這樣大型且時間延續極長的古人類聚落遺址。(19)這說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昌都一帶以卡若文化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當繁榮。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時代就產生如此發達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間古代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孔道上。從卡若文化中,我們既可見到川西、滇西北地區原始文化的因素與特點,也可見到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響,同時亦能發現其自身的特點,(20)說明卡若文化具有濃厚的復合文化特點,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周鄰地區諸原始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系和交流??ㄈ粑幕倪@一特點,正好說明當時的昌都一帶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西部地區原始文化發生交流聯系的一個通道,同時也是各種原始文化因素傳播和匯萃的一個重要樞紐地區。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壩自治州境內和滇西北橫斷山區一帶,發現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稱“石棺葬”。這種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區、雅礱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區均有較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雖存在某些地方性差異,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總體上趨于一致,其時代則是從商周一直延續到東漢。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區的芒康、貢覺、昌都有發現,(21)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錯那、乃東乃至喀則地區的仁布、薩迦等地也均有發現。(22)學者們從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顯發現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區石棺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昌都和林芝一帶的石棺葬,基本上與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屬同一個文化系統。(23)從分布上看,則更能說明問題。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而目前所發現的石棺葬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進入的主要通道的沿線范圍。我們知道,從川滇西部高原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經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則,這是古往今來由川滇西部進入衛藏的一個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線。一般說來,古人選擇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這條路線的絕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線)就正好是沿著這一通道行進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證明,以昌都為樞紐的茶馬古道路線很早以來就是一條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通道。這條通道被開通的歷史,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約4~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所以,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現在:其一,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相結之部,峻坂之外,復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保?4)據有人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里,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保?5)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旂的《藏程紀略》記:“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保?6)張其勤的《爐藏道里最新考》記,由打箭爐去拉薩,凡閱五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保?7)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十二闌干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于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歷?!保?8)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其二,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欲死”之現象,實乃嚴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應,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誤為“瘴氣”。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一年中氣候變化則更為劇烈,民諺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逼湫新分D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歷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睹魇贰な池浿尽份d:“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比绱寺L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歷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我們知道,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點則是高原地域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兩者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個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接漢、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漢、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并不僅止于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漢地的貨物運到博(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保?9)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所以,無論從歷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與紐帶。
第四,茶馬古道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茶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里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后標志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淀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淀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里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彩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系并協同發展。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30)
三、開發茶馬古道的意義
由以上四點所體現的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及特點,我們不難看到,茶馬古道是一個極具文化底蘊和開發價值的珍貴文化遺產。它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不但不遜于世界上任何一條文明古道,而且也完全可與北方的絲綢之路相媲美。顯然,茶馬古道自身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不但為其開發提供了基礎,同時也提供了廣闊前景。
筆者認為,當前對茶馬古道的開發至少有以下三個意義:
一、茶馬古道可成為發展藏區旅游的一個黃金品牌和黃金路線。
當前藏區人民要求發展的愿望非常迫切。這種迫切的發展愿望,正是促成此次藏、川、滇三個藏區聯合舉行茶馬古道學術考察活動的主要動因。且從藏區的實際來看,旅游業可能是藏區最具前景,最能使人、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旅游對于藏區社會至少有兩個最直接的好處:一可促進開放,開放可促成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二可促進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電力等)建設和對人文及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兩點乃是任何一個社會發展所必需之前提。但在藏區發展旅游面臨一個很大問題,即藏區的范圍太大,地域遼闊,藏區各地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又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各地都僅僅強調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就勢必造成分散和分化局面,難以發揮藏區在旅游上的整體優勢,也很難使藏區的旅游資源對外形成強大影響和輻射。因此,我認為,從“茶馬古道”這一有豐富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思路上切入,讓“茶馬古道”成為藏、川、滇藏區實現旅游發展的一個整體戰略思路和共同品牌,對于有效發揮藏區各地的優勢和特點,構建藏區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并對外形成強大的影響和輻射力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藏區各地各具特點的人文與自然等旅游資源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那么,“茶馬古道”就是一根線,它可以把所有的珍珠串連起來,將一顆顆單一、分散的珍珠變成一串美麗的項鏈,從而構建起藏區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與品牌并對外形成強大的影響力。茶馬古道獨具特點的旅游資源已顯示出其旅游開發前景無限廣闊。事實上,今天已經成為旅游熱點并仍在急劇升溫的云南香格里拉和四川康定兩地,都只是茶馬古道分別在云南藏區和四川藏區的兩個起點而已,它們率先成為旅游熱地絕非因為其旅游景觀在茶馬古道上最突出,主要原因是因其靠近內地并得交通之便利。所以,就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前景來說,今天的云南香格里拉與四川康定不過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
二、茶馬古道開發對弘揚藏族文化、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區知名度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茶馬古道不僅是一個旅游品牌,更是一個文化品牌。茶馬古道上的斑斑印痕不僅記錄了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不畏艱難險阻,孜孜不息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抗爭的民族精神,也記錄著藏族人民的開放意識,記錄著漢、藏人民源遠流長的情誼與歷史關系。所以,茶馬古道本身即是藏族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藏民族昨天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足跡,也是中華民族寶庫中一份珍貴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和宣傳茶馬古道這個品牌,既是宣傳藏民族的歷史,展示藏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展示藏族與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緊密關系與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此外,茶馬古道沿線本身即是一條展現藏族文化的走廊,是藏族文化之多樣性及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動的一個極為典型的地區。所以,茶馬古道的開發對于展示藏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點,宣傳和弘揚藏族文化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長期以來,拉薩以享譽世界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等景觀而馳名中外;日喀則以歷代班禪主寺扎什倫布寺而吸引八方游客。甘、青則因是入藏的主要交通干道并擁有塔爾寺。青海湖和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而為外界所知。相比之下,昌都和川滇藏區則因地處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地區,交通相對不便,其知名度在藏區中一直偏低,其經濟發展程度在藏區中也相對滯后。不少對藏族情況較陌生的一般民眾甚至只知藏族居住于,而不知四川、云南也有藏區。與川、滇藏區相接的昌都地區則因地處之最東部、又遠離中心城市而知名度較低,其經濟發展條件也相對不利。在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地區發展之前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開放之程度。而開放的程度又顯然與該地區的知名度即是否對外界具有吸引力息息相關。由于茶馬古道所穿行的核心地區正是處于橫斷山脈地帶景色壯麗的昌都和川滇藏區,所以,茶馬古道的開發對于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區的知名度,加快這一相對滯后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茶馬古道的宣傳及開發利用有利于增進漢、藏民族團結和維護藏區穩定。
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千百年來,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強有力的經濟文化紐帶,將藏民族同祖國大家庭緊緊地拴在了一起。所以,宣傳和開發利用茶馬古道,在今天對于密切漢、藏關系,增進漢、藏民族之間的和諧與團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隨著航空、火車、公路等現代交通手段的開辟,茶馬古道的作用已不如從前,昔日人背畜馱、“連年累月,絡繹道路”的繁忙景象也一去不復了。但是,今天歷史又重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遇:這就是我們可以通過開發茶馬古道來發展旅游,通過旅游來溝通藏區與內地、藏區與世界來促進藏區的開放與發展,也促進漢、藏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聯系與溝通,從而讓茶馬古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煥發其加強漢、藏聯系與漢、藏團結的紐帶作用。因此,開發茶馬古道其意義遠不止于旅游一項,它對藏區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將會更為廣泛和持久。
鑒于茶馬古道開發在當前對促進藏區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筆者以為,“茶馬古道”應該是一個大思路、大手筆,需要有一個高起點的定位。也就是說,要把茶馬古道開發提高到加快藏區發展的總體戰略高度來考慮和認識,而不能單單將它定位在旅游開發的層面(雖然不能否認旅游層面的操作將是茶馬古道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事實上,茶馬古道作為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獨特的文化品牌,作為中華民族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它的涵蓋及其對藏區發展所具有的現實和潛在意義與作用要遠遠超過了旅游開發層面。因此,從更高的目標著眼,如果我們能通過對茶馬古道的開發與利用,讓茶馬古道成為一條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享譽世界的文明古道之品牌,其對于藏區的發展和弘揚藏族優秀文化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動作用。
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對茶馬古道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不僅將使之成為我國西部一條絢麗多姿且極富魅力的民族文化走廊,更重要的是,也會給至今尚不富裕且亟待發展的茶馬古道沿途的各族人民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注釋:
(1)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陳慶英譯,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6頁。
(2)李肇:《國史補》下卷。
(3)封演:《封氏見聞錄》卷二。
(4)參見[法]戴密微:《吐蕃僧諍記》,耿升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見注(1),第143~145頁。
(6)賈大泉:《川茶輸藏的歷史作用》,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四川藏學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
(7)《宋史·黃廉傳》。
(8)(9)《明英宗實錄》卷177、291。
(10)《續文獻通考》卷29。
(11)《明憲宗實錄》卷78。
(12)《清圣祖實錄》卷四。
(13)參見成崇德、張世明:《清代開發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頁。(14)參見楊毓才:《云南各民族經濟發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頁。
(15)王世睿:《進藏紀程》;見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頁。
(16)民國《松潘縣志》。
(17)林雋:《歸程記》;見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頁。
(18)賈大泉:《川茶輸藏的歷史作用》,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四川藏學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頁。
(19)(20)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系所編《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153頁。
(21)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貢覺縣香貝石棺墓葬清理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6期;文管會普查隊:《貢覺縣發現的石板墓》,載《文博》1992年第6期;文管會文物普查隊:《小恩達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1期。
(22)扎丹:《林芝都普古遺址首次發掘石棺葬》,載《研究》1990年第4期;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錯那、隆子、加查、曲松縣文物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乃東縣文物志》,鉛印本;文管會文物普查隊:《仁布縣讓君村古墓群試掘簡報》,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薩迦、謝通門縣文物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羅開玉:《川滇西部及藏東石棺墓研究》,載《考古學報》1992年第4期。
(24)任乃強:《康藏史地大綱》,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頁。
(25)《康藏交通與抗戰建國》,載《邊政公論》卷五。
(26)(27)(28)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87、41頁。
篇7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的文化教學,不僅要把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和途徑,而且要把它作為一種文化承載的載體,通過對中英兩種文化體系中的茶文化的深層分析,分別其異同,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文化教育效果。中西方這種茶文化上的區別,源于兩者產生時代背景的不同,因此也涵蓋了不同的文化內容,代表著多種文化元素。在現在的大學英語教育中,英美文化的介紹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接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視,這種現象無疑讓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有文化迷失的危險,因此,注意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文化取向,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敗關系重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入,經濟快速發展,西方文化的滲透已經深入到生活與思想的各個重要環節,如果當代的青年大學生們只能天天把西方的各種節日、飲食、以及好萊塢大片掛在嘴邊,而漠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人格建構的關鍵作用,那么,被漠視與淡忘的,最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立足的文化根基。
在大學英語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教材中主要還是以西方文化的講解為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西方文化以絕對的主導地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則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比較起來,民國時期及之前留洋的學者,大都具有國學根底,因此雖然也曾有過崇洋迷外、全盤西化的荒唐論調,但總體來說,中國文化的本根并沒有在大學教育中失去主導地位。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中國茶文化,要注意相關內容的層次性,首先是茶的產地及種類。中國茶的產地對應著茶的種類,形成了中國茶的品種與品質的多樣性,有紅茶(Black Tea)、綠茶(Green Tea)、普洱茶(Puer Tea)、烏龍茶(Oolong Tea)、龍井茶(Dragon Well Tea)、碧螺春(Green Spiral)、鐵觀音(Iron Mercy Goddess)等常見茶的種類。在英語國家中,他們選擇性地選取了一些自己能接受的中國茶品種,比如紅茶。在中國人的傳統茶文化中,家人友朋聚在一起喝綠茶、談家事,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茶的大的種類上,中國人偏愛清雅的綠茶,而英國人則更偏愛紅茶,而且飲茶的量也較中國人更多。在飲茶過程中,中國人基本上不加任何調料,一杯清茶,體會自然。在英國飲茶習慣中,往往在紅茶中加牛奶和糖,攪拌混合后飲用,同時佐以茶點食用。這也是中英飲茶習慣的很大區別。英國紅茶(black tea)源于中國,始于17世紀,由于東印度公司從中國福建武夷購買的紅茶顏色濃深,實際上是黑茶,所以稱之為Black Tea。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有必要介向學生介紹說明這個詞匯的相關背景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進而對soft drinks 指茶飲料等,進行詳細說明。
基于循序漸進的原則,還可以比較中英飲茶文化中的時間節點。在飲茶時間上,英國飲茶分為英式上午茶和下午茶,而中國人則沒有固定的時間。從飲茶方式和習慣上可以發現,中西方的確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是源于不同的文化發展背景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英國下午四五點固定時間的下午茶,其社會功能意義遠比健康解渴功能重要。在英國專門有喝茶時間(tea time),英式下午茶也有其飲茶習俗、飲茶方式和飲茶禮儀之后,時間相對固定,更具實用性。具體說來,可以分為:早茶(early morning tea,或者茶,清晨六點,空腹飲茶)、早餐茶(breakfast tea)、公休茶(elevens tea 上午十點到十一點,或者叫做晨茶)、下午茶(afternoon tea 下午三點到四點,也稱為茶歇tea break)、晚安茶(night tea,或者叫晚茶)、。高茶(high tea)除此之外,還有茶宴會(tea party)、花園茶會(tea in garden)、野餐茶會(picnic- tea),則是具有社交性質的茶會,更有諸多負面的相關詞語,如Tea party(暗指聚會)、Tea hound(花花公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英國紅茶的歷史,通過這個與茶相關的語詞演變的對比性分析,加深學生對英語茶文化的記憶和理解,豐富了英語茶文化教學內容。
篇8
1.1道路綠化樹種單一,針葉樹種過少
撫順城市園林綠化樹種資源還比較充足,而實際應用的樹種比較單一,特別是應用的針葉樹種類特別少,這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的要求不符。
1.2鄉土樹種、彩色樹種利用少
鄉土樹種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當地的環境有了高度的適應性,因此是最能適應當地生長的,也最能體現當地特色的樹種。撫順目前應用的鄉土樹種也就十多種,與撫順實際可利用的鄉土樹種相差甚遠。其次是道路景觀色彩單調,彩色樹種極少應用,也只應用五角楓這種秋色葉樹種。
1.3喬灌草比例不當,草的比重過大
利用喬灌草配置成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要比純草坪的綠量要大得多。就是單從綠化美化的角度來看,參差錯落的喬灌草也比平塌塌的草坪更豐富,更有內涵。撫順在園林綠化上存在“重草輕樹”的誤區,這種“草坪鋪墊、花木點綴”的單調配置模式必須要用生態健全的人工植物群落所取代。
1.4植物配置手法單調,景觀豐富度小
撫順道路綠地從植物配置上來看手法單一,缺少變化。道路綠地植物配置除了常規的列植、籬植外,要更多地應用叢植、群植的手法,運用對比與襯托、起伏與韻律等藝術手段,起到“步移景異”的效果。撫順目前道路綠地的樹種也集中在幾個有限的種類上,生物多樣性差,景觀豐富度小。
2對撫順地區道路綠化的幾點建議
2.1解決問題的措施
2.1.1合理搭配喬灌草,增強特色樹種的應用道路綠地植物配置,應以喬木為主體,配置色彩繽紛的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做到常綠喬木、落葉喬木、灌木、地被植物、花卉與草坪的合理搭配。一般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各占35%為宜,還要注意快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比例關系[2]。道路綠化應使每條道路都形成各自的特色,應增強特色樹種的應用。
2.1.2重視植物造景的功能,克服景觀的單調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不僅能體現園林景觀效果好壞和藝術水平的高低,還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地域特色。鄉土樹種最能體現城市的景觀特色,應加大對鄉土樹種的利用[3]。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可采用深色調,形成綠色屏障,而前景樹宜選用淺色調,與背景樹形成對比與襯托[4]。
2.1.3重視優良樹種的開發利用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引進、繁育新的植物品種,能極大地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滿足城市環境異質性的需要[5]。要重視當地野生觀賞植物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引種馴化適應能力強的觀賞植物。5.1.4注重立面空間的營造,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道路綠地的用地面積非常有限,要想有效地利用空間,豐富立面空間的層次,垂直綠化是解決立面空間的有效手段。在有立交橋的地段,結合墻面、柱體,用攀緣植物來進行垂直和立體綠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重市樹、市花的應用,它們所具備的象征意義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還有重視綠地內原有名木古樹的保護,它們都是具有很高文化價值的歷史遺產,能為城市增添文化財富。
2.2撫順地區道路綠化可利用的樹種
篇9
中美兩國都是地區的大國,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但是,由于歷史及社會制度方面的原因,兩國之間存在的諸多的摩擦,嚴重的影響了世界的和平及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借助對的《雷雨》及尤金.奧尼爾的《悲悼》作品的分析,充分了解兩國在文化領域的差異性,促進兩國在基礎和諧相處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以《雷雨》和《悲悼》分析中美文化差異的原因
《雷雨》是我國著名戲曲家創作的,是以家族為背景闡述人性及生活理念的偉大作品。《悲悼》則是美國著名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創作的,展現了美國人們的生活及人生觀、世界觀。在對比中美文化的差異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這兩部作品是有一定原因的。
1.內容方面相近
《雷雨》和《悲悼》兩部作品雖然在創作的時間,歷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在內容方面還是有一定可比性的,這也是選擇《雷雨》和《悲悼》作為中美文化差異性比較切入點的重要原因。《雷雨》是以周樸園一家的生活為背景的,通過家族成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反應了當時中國社會新興資產階級的墮落。作為罪惡之源的周樸園,先是和侍萍育有二子,然后始亂終棄,帶著長子離開侍萍,繁漪是其繼妻,但是又和周樸園的長子有染,而其長子還喜歡侍萍的女兒四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所有的丑惡都被揭穿,導致眾多的家庭成員死亡?!侗俊放c此類似,也是和家庭矛盾沖突有關,故事以情殺為線索,結果是萊維尼亞獨自承擔了家族的罪孽。在戲曲的內容方面有可比性,是選擇《雷雨》和《悲悼》作為分析中美文化差異的切入點的依據,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對于中美文化差異性的認知。
2.在作品成因方面有可比性
和尤金.奧尼爾都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家庭生活都很不幸福。奧尼爾在小時候就隨著父親在全國漂泊,飽嘗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由此造成了其在精神方面的苦悶和內心的掙扎。也有著類似的經歷,母親早逝,又逢中國軍閥混戰,生活的艱辛可見一斑。生活的不如意與當時社會環境相結合,偉大的作品由此誕生。因此,《雷雨》和《悲悼》都是對當時社會社會的真實反映,從一個側面真實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為人們了解中美不同文化的實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從《雷雨》和《悲悼》表現的人生價值,反應中美文化差異
文化的差異是和民族的性格有著緊密的聯系的。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民族性格方面以含蓄為主,相信“宿命論”,認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人只能在命運的安排下走完一生,不能夠出現差池,如侍萍回答周樸園的問話時悲憤地說!:“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并且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輪回,報應不爽。因此中國人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是以隱忍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很少表現出反抗精神。例如:在《雷雨》中,面對始亂終棄周樸園,作為受害者的侍萍,不是采取激烈反抗形式報復周樸園,而是一味的退步、忍讓。即使是在了解到周家的、之后,面對四鳳的不幸,還是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其經典的臺詞也是感嘆命運的無償。侍萍的人生態度其實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具體反映。由于中華民族有著五千的文明傳承,并且是以農耕作為生存的手段的,在和大自然的斗爭的過程中,深刻的體會了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由此也產生了對于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即命運的崇拜。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命運是大自然的代表,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夠生活命運的陰影之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好的事情,那是命運對人類的恩賜,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承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坎坷和不如意,那么也是命運對于人類的懲罰,是由于人類的自身罪惡觸動了命運,因此降下厄運的。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中華民族性格中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理念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但是,由此也容易產生隨遇而安思想,影響人類的進步。
美國人的民族性格和中華民族有著明顯的區別。由于美國建國時間比較短,缺乏文化的沉淀,因此在性格方面以直率為主,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更加強到個人英雄主義和暴力手段,即所謂快意恩仇。這是和美國國家的形成有著緊密的關系的。美洲大陸原本是荒涼、孤獨的大陸,是英國的囚犯流放地。因此,美國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深受英國的影響,民主,自由是其文化代表性的內涵。同時,美國在建國的過程中,飽嘗了征服自然的艱辛,對大自然也充滿了敬畏。但是和中華民族臣服于命運不同,美國人更加注重抗爭在征服自然過程中作用。即依靠宗教的力量,增強自己的信心。在奧尼爾的《悲悼》中,對此有著深刻的描述。克里斯丁雖然也是教徒,但是和孟南卻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孟南由于收到清教觀念的影響,已經變得冷漠、呆板、缺少生活的情趣,而克里斯丁卻是內心充滿的激情。這為矛盾的產生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同時萊維尼亞對母親的報復,也是宗教行為的一種體現,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教義展開自己的行動,從而導致悲劇無可避免的發生了。
借助《雷雨》和《悲悼》在,人生價值等方面解讀,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對于中美文化差異性的認知,促進中美之間在文化領域的相互了解,為解決彼此間產生的矛盾,提供一種全新途徑。實現中美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從兩劇的情感表達比較中美文化差異
情感的表達在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基礎,能夠促進家庭內部矛盾的解決,是維持家庭生活穩定的重要因素。中美兩國在情感的表達方面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中國人在家庭生活中表白情感的方式以含蓄為主,尤其是經歷了宋朝朱熹等推動,理性在家庭情感表達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即所謂“滅人欲”。強調家庭生活中倫理關系,貫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男子在家庭生活占有主體地位,是家庭組織的核心,所有的家庭關系都是圍繞著男主人展開的。例如,在《雷雨》中,周樸園是周家的核心,所有的家庭關系都是圍繞周樸園展開的。當然,這種家庭結構也為周家悲劇的結局創造了條件。隨著周樸園的墮落,周家也必然難逃崩潰的命運。
中國人的大男子主義是和其生產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中華民族是以農耕為主,男子由于體力等方面的因素,在生產關系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組織形式。同樣,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例如,儒家思想的產生就為男性社會的形成實現了理論方面的準備,凡此種種,都在《雷雨》中有深刻的表現,劇中三位女性四鳳、繁漪、侍萍都是圍繞著男主人公展開活動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特征。
美國的情感表達有著和中國人明顯的區別。直率、坦誠是其表達感情的常用方式,這是和西方提倡的男女平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和中國人的男尊女卑不同,美國的女性可能是誘人墮落的夏娃,也可能化身為圣潔無比的瑪利亞。對于男性來講,女性不是附庸,而是充滿誘惑的同類。在《悲悼》中,萊維尼亞和克里斯丁都具體夏娃的特質,不僅生命力旺盛,并且有著直率的欲求。在迷惑孟南、奧林的同時,也沒有迷失自我。在這場情感的糾葛中,女性一直是處于主導的地位。男性則需要向克里斯丁和萊維尼亞尋找感情的慰藉。以便內心的沖突和難以滿足的欲望得以發泄。
通過對《雷雨》和《悲悼》中對于感情糾葛的處理,很容易發現中美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中地位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在中國,女性是男性附庸,在感情方面處于從屬的地位,在美國,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在感情方面是以女性為主。借此,人們也可以在中美交流過程中了解彼此的禁忌和慣例,為彼此交流順利的進行創作條件。
四、總結
總之,文化作為上層建筑是和經濟基礎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同時和民族性格、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有一定的關系。借助對的《雷雨》及尤金.奧尼爾的《悲悼》作品的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中美在文化領域的差異,深刻體會不同民族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的觀念,為中美兩國在交流的過程中奠定堅實的基礎,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世界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荒蕪譯.奧尼爾.奧尼爾戲劇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2]焦尚志.金線和衣裳[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篇10
關鍵詞:舞蹈教學;茶文化;藝術表達;情感教育
舞蹈教學的重要點在于舞蹈者的身體線條和某個部位的結合而營造出來的延長,這對于舞者而言是一種心理上的想象,它是虛幻的,但卻有支配舞蹈者動作發展傾向的作用。當肢體的表達已經結束,那就需要精神層面去支撐舞蹈的延續。我們可以透過兩者相互接觸的層面去分析肢體與情感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和諧的舞蹈中建立起特殊的藝術語言,通過傳統的茶文化去配合完成,最終完成有韻律、有節奏感的舞蹈,而這一系列運動的軌跡就是情感的作用。茶文化情感教育可將原本簡單的肢體語言,轉而變成情感的交錯,推動了整體情節的發展,讓舞蹈整體的運用獨具匠心。茶文化的導入可以讓舞蹈教學的充滿內涵,使其在表達上豐富多彩。單一的肢體語言是無法將舞蹈本身的美展現出來的,只有結合了傳統的情感,才可以展現出舞蹈的美學價值,并起到升華舞蹈內涵的作用。所以在新的目標下,高校舞蹈教學需要結合傳統的茶文化情感去探究舞蹈,讓舞蹈教學效果更明顯。當下的高校舞蹈教學,主要使舞蹈者找到正確的舞蹈表達技巧,但常常忽略掉舞蹈的精髓是為了表達舞者內心的情感。因此,加強高校舞蹈教學中的茶文化情感教育任重而道遠。
1新時期高校舞蹈教學中茶文化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對舞蹈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認知不足
我國舞蹈是人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在舞蹈教學中,諸多高校對于茶文化情感教育的理解不夠透徹,沒能從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舞蹈魅力的聯系點入手,以拓展的眼光去認識舞蹈中的茶文化教育的傳承問題。新時期高校沒有注重去展現一個舞蹈中的茶文化情感教育,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既沒法表達出舞蹈中的精神,又沒法將茶文化內涵得到傳承。可以說,我國舞蹈教學中的使用的情感教育還是停留在表面,為了運用而使用,毫無根據,并沒有與茶文化相結合。這樣的舞蹈設計往往經不起推敲,也沒法在歲月的洗禮中成為一代經典。因此,在舞蹈肢體教學中必須結合茶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彰顯舞蹈的特色。許多高校對于舞蹈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重視度都不夠,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硬生生的奪走,剩下的只是高校教師對于舞蹈技術的教育,只注重結果,對茶文化情感投入的認知欠缺,這有悖于高校舞蹈教學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需求。
1.2舞蹈教學觀念老舊,沒有很好的融合茶文化情感教育
諸多高校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都存在問題,沒能很好地融入茶文化情感教育,甚至有許多高校還未設置該課程。教學觀念滯后,影響了學生舞蹈文化底蘊的形成。舞蹈教學若是沒有創新,便沒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度。近年來,雖然許多高校舞蹈教師做出了一些教學改進方案,但還是換湯不換藥。大多以講述茶文化的歷史為主,停留在表面,學生聽聽也就過了,在真正舞蹈的過程中,沒能很好地投入茶文化所帶來的情感氛圍,參與舞蹈課程的學習也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再加之老師依舊利用原有舞蹈教學設置模式,與其他枯燥乏味的課程一樣,欠缺創新性。沒法讓學生在舞蹈中感悟茶文化精神,從而帶入到自己的舞蹈世界中去。老舊的舞蹈教學模式,僅僅只考四肢技術的表述,沒法讓觀眾看到情感的部分,忽視了學生情感的表達。另外,在舞蹈課外,舞蹈教師與學生的構圖愈走愈遠,可以說,只要不是舞蹈課上,都見不到教師,沒能很好地溝通舞蹈教學內容,導致了學生不重視舞蹈內涵的教育,最終導致了舞蹈教學茶文化情感教學的不理想。
1.3有茶文化內涵的舞蹈教師欠缺
在舞蹈中融合茶文化情感的教育,需要塑造復合型人才。但很多高校舞蹈專業的教師沒法帶動學生情感的投入。如此一來,學生很難有較高的造詣,沒法表現情感內涵,嚴重的將阻礙未來舞蹈的發展。許多教師為了應付課程教育,沒有認真的去探究茶文化情感教育在舞蹈中的體現,還有的教師根本沒有認識到舞蹈教學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沒能讓學生去體味情感,也就失去了舞蹈的意義。
2新時期高校舞蹈教學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改進措施
2.1增進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認知度,升華舞蹈內涵
設立舞蹈教學專業的高校,在舞蹈教學中,要把茶文化情感教育提上日程,而并非紙上談兵。否則對于茶文化情感教育在舞蹈教學中的延伸也只是嘴上說說,并無實際價值。舞蹈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融入,是與觀眾產生共鳴的一種方式,茶文化作為情感教育的一種,為舞蹈拓寬了渠道,也增進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認知度,從而升華了舞蹈內涵,達到增強高校學子人文素養的目的。讓舞蹈專業的學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對于舞蹈的表達有著促進作用,能夠更好地將情感投入在舞蹈中,讓舞蹈更加靈動地表現出來。茶文化情感教育作為一種符號,是連接表演者心理和舞蹈感情的紐帶,它傳遞的是一種藝術語言,它代表著新時期的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如果僅僅將茶文化情感教育單一地理解為舞蹈外表的延伸,那就缺乏了最本質的精神文化,若舞蹈中情感教育運用不得當,會產生反作用,不僅不能升華舞蹈內涵,更會給觀眾帶來假象的感覺。
2.2轉變教學觀念,將茶文化精神融于舞蹈
中華五千年的發展,許多藝術家依舊執著地對舞蹈中茶文化情感運用有一份熱情。因此,我國高校也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推陳出新,將茶文化精神融于舞蹈,形成茶文化情感教育。茶文化情感教育運用得當的話,對于表現舞蹈中的人物心理有著積極的作用,讓原本簡單的肢體語言,轉而變成情感推動了整個舞蹈情節的發展。在不同的舞蹈體系中,茶文化情感教育所詮釋的主題也大不相同,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多元化教學,提升高校舞蹈學子的興趣。讓學生感受茶文化中所帶來的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只有積極鼓勵舞蹈專業的學生去滲透舞蹈中茶文化的情感教育,才可以更好地展現舞蹈的美學價值。
2.3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文化修養
教師自身應該提升教學水平與文化的修養。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對自己進行不斷充電,充實自己的專業文化情感教育的知識量,才能夠更好地開展舞蹈教學。在舞蹈的編排中,納入茶文化情感教育,實現高校學子舞蹈造詣的提升。人們在表達情感時往往難以僅僅靠肢體很好地表達,因此,舞蹈家們往往借助情感來升華作品。這樣合理的運用常常產生奇妙的效果,讓舞蹈更有說服力。
3結束語
新時期的高校舞蹈教學中需要傳統茶文化的填充,而情感的表現需要舞者在平常的實踐過程中多思考,多積累,提高自己的認知,最終展現出舞蹈特有的美學價值。高校的教師要以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為目標,在舞蹈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不斷啟發學生去思考茶文化與舞蹈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明白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龍朝暉.淺談新時期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1):68-69.
[2]楊荔.做心靈的舞者———談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03-104+107.
[3]馬春靚.情景化訓練教學模式引入普通高?,F代舞教學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1):60-63.
[4]呂廣霞.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蹈教學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創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15):76-77.
[5]劉麗.繁榮民族地區舞蹈教育與研究,發展民族舞蹈文化——“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舞蹈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研討會”綜述[J].民族藝術研究,2007(5):77-79.
[6]鄒小燕.快餐文化視野下的舞蹈快餐現象及其對策研究———以綜合類高校舞蹈學專業為例[J].柳州師專學報,2014(5):122-124.
[7]黎宗建.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學的路徑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64-165.
[8]王鵑.舞蹈教育發展與種類分析———評《舞研舞語———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15(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