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精神內涵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9: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道的精神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茶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對于當前的素質教育來說,茶道精神的引入,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體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引入也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本文結合茶道精神本身的內涵,對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進行了簡單分析,希望對相關的體育人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
茶道精神;體育人文教育;作用
作為我國傳統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一類,茶道精神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茶道精神的價值被不斷挖掘,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并成為利用傳統文化提升體育人文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體育人文教育,對于學生自身品質、道德修養、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當前現狀來看,通過茶道精神推動體育人文教育的發展,并提升體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仍然是一條非常可行的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進行探析,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
1茶道精神簡析
何為茶道,最為簡單、純粹的理解就是品味茶、欣賞茶的美感之道。我國種植茶葉、飲用茶葉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茶道精神的內涵從最初的飲茶方式到飲茶藝術,再到成為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復雜的演變,其內涵被不斷豐富、不斷擴充。到今天為止,茶道精神的內在實質已經非常豐富,并自成體系,茶道精神不僅僅代表了飲茶、品茶的禮儀精神,也包含了從茶葉中品味出的生活感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代表著清靜、悠然、與世無爭、修生養性的生活方式。茶道精神從誕生到發展再到成熟,深刻地受到了中國傳統本土文化思想的影響,可以說,茶道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本質的載體,帶有深刻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理念的烙印。從茶文化體系層面來說,茶道精神即是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儒家文化,茶道精神崇尚的和諧、仁義、禮儀都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體現。茶道精神中包含了道家思想,茶道精神中超脫世俗、安靜從容、悠然自得的精神追求,就是道家思想的重要體現。茶道精神中也包含了佛家文化,茶道精神倡導的清心寡欲、靜坐修身、儉樸求真的理念,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體現。茶道精神的靈魂,與其說是茶葉文化的靈魂,倒不如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可見茶道精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以及茶道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聯系之緊密。茶道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精神內涵一同影響著中國人,一同引導著中華民族在思想層面上的前進方向。愛茶人士將茶道精神歸結為“理、敬、清、融”四個字。具體來說,理指的是理智、事理,引導人們通過飲茶明理,做事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在理智的支撐下,在事理的主導下,行為才能不失方向、不失準確,做人才能正直;敬指的是敬意、禮貌,引導人們通過品茶明禮,要重視各種行為活動中的禮儀、禮節,通過禮貌增進人和人之間的情誼,通過禮儀實現人和人之間良好的溝通,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清指的是清廉、清心,品一杯清茶,讓心中的雜念沉淀下來,讓心緒回歸內心的本真,回歸心靈的純粹,以此涵養人的節操,升華人的品格,引導人做一個心靈純潔、精神超脫、清廉正直的人;融指的是融洽、和諧,品茶的氣氛是融洽的氣氛,茶道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在品茶的過程中,實現人和人之間的包容、和諧,茶禪一體,世間萬物盡在包容本心。
2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行性分析
體育人文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是團結的精神,是和諧的精神,是公平正義的精神,客觀地看,體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可以說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聯互通的?;诓璧谰窈腕w育人文精神的共同之處,將茶道精神的內在本質提煉出來,促進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對于提升體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來說,是非常具有實踐意義的和實踐價值的。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對于二者來說都可以受益。在融合過程中,茶道精神在現代教育中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這對于茶道精神在當代的繼續發展、傳承來說,非常有幫助,通過現代體育人文教育的良好開展,茶道精神的影響力必然會繼續擴大,茶道精神的價值理念和核心內涵也必然被更多的人所知悉、所接受。而茶道精神對于體育人文教育的促進作用則更加突出,基于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精神的契合度,茶道精神的融入,可以迅速升華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實現體育人文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接軌,對于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中國人來說,這樣的方式顯然更加能夠增加中國人對于體育人文精神、體育人文教育的認同感,進而促進體育人文教育質量、教育效果的提升。
3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實踐表明,在茶道精神的輔助和推動下,體育人文教育的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這正是基于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在此,將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分析如下:
3.1升華了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
現代體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達體育人文精神內涵,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人文價值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體育人文教育往往由于內涵單一且過于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在體育人文課程中產生逆反情緒,嚴重阻礙了體育人文教育的開展。而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精神有所不同,茶道精神的內涵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茶道精神廣泛的社會受眾基礎,也更加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將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改變體育人文精神內涵單調、乏味的客觀現狀,升華體育人文精神的本質。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良好融合,從更大層面上來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的融合,不僅可以升華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而且非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拓寬學生的體育人文視野,可謂一舉多得。在現代體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融入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其基礎就在于豐富和升華了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使體育人文教育可以從更寬廣的精神領域向學生傳達理念,這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來說,益處良多。
3.2突出了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
體育人文教育是以提升人的體育人文素養、涵養人的體育人文精神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體育人文教育的特征表現為教育的人文性、持續性和多樣性。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自由平等、個性解放、公平正義、崇尚健康(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皆有之)、和諧包容的價值觀和精神品質,塑造學生成為真正具有現代體育精神、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對體育人文教育重點的分析,可以發現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內容和茶道精神的核心表現不謀而合,這為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體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的比較、融合過程中,二者的相同點被數倍放大,而這些相同點正是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通過茶道精神的良好推動和有效支撐,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領域、重點內容凸顯出來,學生可以更加鮮明、一目了然地掌握體育人文精神的價值內涵,而教師也可以更加一針見血、事半功倍地將體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教授給學生,大大提升了體育人文教育的效率、質量,實現了體育人文教育效果的實質性提升。
3.3以人文素養凈化體育競技領域
現代體育競技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從體育和人文的角度來看,這是體育競技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重要表現。然而在真實的體育競技項目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諧的行為、不正當的做法、不科學的理念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現代體育競技領域,甚至將現代體育領域的價值觀引向偏頗。在這樣的情況下,茶道精神的引入,猶如一股清泉,以其中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底蘊,有效凈化了體育競技領域。茶道精神崇尚和諧、融洽、包容,茶道精神追求明理、明禮、正直,這都是茶道精神中人文素養的集中體現,以茶道精神的影響為推動力,將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養展現出來、傳達出來,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文素養之于現代體育競技是多么的重要。真正的現代體育競技,是人文和體育的結合,是道德與競技的融合,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競技價值觀,從體育競技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是以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養凈化體育競技領域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
3.4促進學生內在人文素養和外在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
時展到今天,無論何種層次的教育,都越來越重視人的內在、外在素質的全面提升,以此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培養現代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將茶道精神融入現代體育人文教育當中,就是促進學生內在人文素養和外在體育素養全面提升的一個非常積極的做法。從內在人文素養來說,茶道精神可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影響力,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形成完善的價值判斷能力,讓學生充分掌握何為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素養的重要價值。從外在體育素養來說,在全面健身的理念下,茶道精神倡導的和諧、融入、交流互通,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體育參與習慣,產生體育參與需求,并幫助學生掌握以人文素養為支撐的正確的體育競技價值觀、判斷力,使學生在參與體育競技活動的過程中,既完全融入,又張弛有度、行動有節,以一個健康、向上、公平、正直的體育參與者的姿態,促進現代體育競技領域的發展進步。
4結語
體育人文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健康發展來說,可謂意義重大。基于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度,將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并且實踐也已經充分證明,茶道精神對體育人文教育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在未來,應當繼續挖掘茶道精神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精髓,探索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方式,更好地將茶道精神植入、融合到體育人文教育當中,豐富現代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拓寬學生體育人文視野,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人文內涵并塑造科學的體育人文價值觀的同時,間接促進體育競技領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有效推動體育競技領域的繼續發展。
作者:胡泯 單位:攀枝花學院體育部
參考文獻
[1]紀巖.茶理論與實踐在大學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葉,2015(6):177-178.
[2]陳光.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福建茶葉,2016(1):201-202.
[3]張彥斌,郭嬌.“茶道”融入體育精神———以足球運動為例[J].福建茶葉,2016(2):191-192.
[4]楊利芳.中國茶道精神與世界奧運精神的異同[J].福建茶葉,2016(5):250-251.
篇2
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開展和普及人文教育,能夠讓單純的體育活動變為集思想性、競爭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身的體育文化活動,能夠讓學生強身健體的基礎上,提升其文化修養和人文氣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茶道精神融合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禪茶一味”的佛家思想以及尊禮重教積極向上的儒家文化。由此而言,在開展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時運用茶道精神,能夠更好地落實人文教育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
關鍵詞:
茶道精神;傳統文化;高校體育教學;人文教育
體育是大學里一門特殊而重要的課程,它對于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現在隨著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開始承擔起新的職責和使命:不僅要讓大學生強身壯體,擁有基本的體育水平和掌握一定的競技能力,更要用優秀的人文教育去提高體育教學的內涵,全面提高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和德育水平。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茶道精神,以其“和善美”的精神內涵,對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有著非常有益的作用。本文試從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和現狀、茶道精神的內涵以及如何用茶道精神影響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等方面進行闡述。
1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及現狀
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十分寬廣,不僅包括體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著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和培養。通過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體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認知,同時還能通過這種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更好地感受體育對人的關懷。具體而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點。第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健全大學生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從現實中看,我國的高校教育存在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對本專業知識專而深,但是在人文素養上卻相對欠缺。而加強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則能夠建立起大學生健康人格,提高他們在道德、情操、責任以及素養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僅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更是一個擁有極高人格魅力和豐富內心的人。第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日新月異,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人們的“德與智”有著很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堅強的意志、強健的身體和善良聰明的內心,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勤勞、包容、博愛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這就為高校的體育教育打下了強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礎,也為高校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來源。盡管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諱言,在一些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培養,卻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從調查和分析來看,我國高校體育人文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高校體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中,還存在那種傳統的“重武輕文”思想,覺得體育就是讓人強身壯體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應當說,這種落后的體育思想觀念已然成為高校體育教學與時俱進的“絆腳石”,制約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二是很多體育教師缺乏足夠的人文素質和知識水平。三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落后。一些學校在體育教學中雖開設了相關的人文教育課程,但是卻存在方法落后的問題。很多老師僅僅是按照書本給學生講一講、念一念,僅此而已,缺乏足夠的互動和深度教育。也沒有足夠的創新性,在教學方式上比較單一和枯燥,這就很難引起廣大大學生的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致使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很難順利開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內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的祖先從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到把它當成一種飲品,再到提煉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終將其上升到一種思想甚至哲學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漸形成。大約從有唐一代開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與我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終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靜、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們來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內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凈的自然屬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歸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不僅影響著品茗者在飲茶環境、茶類和飲茶器具等方面的選擇,更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對世間萬物始終保持一種適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態度。茶具有去火清熱靜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飲茶者在品茗時,會在自覺不自覺間,讓自己變得深沉且安靜。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在茶事活動中注重火候、溫度、口感的恰當和適度。二是在茶事活動中在意禮節上的表現,比方說用恰當的禮儀去招待飲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態度去回敬烹茶者。這體現在飲茶各個環節的動作以及言行舉止上面。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精神能夠感染品茗者對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們會試圖通過飲茶這一載體,來修心養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潔、樸實的內在特征。再來說一說茶道精神中“禪茶一味”的內涵。這種思想來自于佛教,它能夠讓人在塵世的煩惱中達到頓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品味到茶的本味。這里以禪茶一味中的“苦靜凡放”的思想來舉例。何謂苦?苦就是生命中的眾多苦難,如生老病死等;何謂靜?靜就是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凡就是要善于覺察生命的細微之處,“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這些小處感悟到整個宇宙的運轉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讓內心輕松沒有負擔??梢哉f,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這些精神內涵,對引導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和優秀品質大有裨益。論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層面上的內涵,我們再來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這方面,筆者主要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進行闡述。我國的飲茶者特別注重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講究很高的品位。從現實中看,我國的茶道環境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戶外的大自然,會選擇與茶有關的自然環境,譬如說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風明月等氣候環境,以此來達到心中那種“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種是在庭院里,結合不同的建筑特點和庭院環境,來配以不同的飲茶元素,比如說在傳統園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蘭竹菊等植物,來襯托茶的內涵。一種是在室內,會根據飲茶者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風格的字畫、古玩等元素。這三種不同的茶道環境,有著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追求一種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的運用和建議
要把茶道精神所蘊含的“中庸和諧”思想融入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說讓人“差不多就行”,“適可而止”,而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諧本質上講究的是積極進取和樂觀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而這種思想正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體育教學具有很強的運動性和競技性,而高強度的訓練和殘酷的競技很容易讓人心理上出現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敗后的沮喪灰暗,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這種“中庸和諧”的思想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讓學生們有一個勝之不驕、敗之不餒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樂觀地看待得與失。同時,茶道中的這種人生哲學,更能夠給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注入禮儀上的內容,感染和帶動大學生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中的“禮節”。茶道中所蘊含的和諧思想,最能體現在對“禮”的講究上。首先,茶是各種禮節的重要載體。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開始用茶葉作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禮前后,茶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入洞房時要合茶??偠灾?,茶所蘊含的禮儀,早已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國人招待客人、婚喪嫁娶、走親訪友、調解矛盾等各個方面。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種規范有序的社會關系,一種和諧友好的人際來往。這種思想對于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來說大有裨益,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友好待人、和善處世。另外,這種人生哲學也體現在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講究修身養性,用茶來體現飲茶人的勤儉、廉潔和淡雅的君子風范。歷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詩茶畫,來表現自己純樸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對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們稱為“飲中君子”,是修身養性不可或缺的一個載體。這對于大學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要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來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過豐富形式、創新載體,把茶道精神貫穿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方面,要把茶藝表演、茶舞教學、茶道講座等活動融入體育教學中,并要針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多做創新,做到理論性和趣味性、競技性的更好結合,讓學生們樂意去學、主動去學。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這方面的資金和物質投入,大學生尚未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場所去表現。因此,作為高校來說,就要主動去給大學生們采購一些相關的硬件設施,譬如說茶具、桌椅、音響設施等,并給他們提供穩定的場所,從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時,在把茶道精神運用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時,還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體育元素更好提煉出來,與體育文化相結合。在此筆者以采茶舞為例來簡單闡述一下。采茶舞蘊含著豐富的茶道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引入采茶舞,不僅能夠讓學生從舞蹈動作中感受體育之美,更能夠感受到那種濃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學中,應當大膽創新,運用一些“情景教學”的方式來強化茶道精神教學效果。一是可以根據茶道精神的特點,給學生們購買一些傳統的服裝,讓他們在學習采茶舞時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內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區域特點和人文環境,多帶領學生深入到一些產茶區或者是茶道場所,讓他們從不同環節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脈絡和形態精髓,從而讓高校體育人文教育變得更加豐富,使大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人文素養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強 蔡運濤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體育部
參考文獻
[1]陳德敏.學生體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85.
[2]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盧元鎮.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篇3
關鍵詞:茶道精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應用探討
1高職院校在德育工作中的偏差和缺陷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新的形式和任務面前,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深化和改革,尤其是高職教育有了長足進步,無論是在授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面都明顯提升,也為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了不計其數的優秀人才。但在肯定和贊賞其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現今我們的高職教育還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這些都是制約其今后更好發展的“攔路石”,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缺陷就是重專業技能而輕德育工作。不少高職院校認為自己的唯一責任就是培養合格的“藍領”,讓學生們學到一技之長,能夠安身立命即可,很少會考慮類似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這就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容易出現一些德育方面的問題,例如說厭學迷茫、道德滑坡、自暴自棄等。我國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偏差和缺陷,大體可以概括為下面幾點。第一,是辦學層次上的缺陷。我國的高職院校在辦學層次上與那些本科院校相比有著天然的劣勢,最高者也不過是大專院校,且多為獨立職業院校,很少有本科高校會建立高職院系和專業。這一情況就導致很多高職院校無論是在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又或是資金支持上,都無法與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本科院校相提并論。這也使得很多高職院校缺乏足夠的財力物力去開展學校的德育工作,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專業技能的培育上面。第二,是在思想和認知上面的誤區。根據教學實踐看,不管是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學者還是學生自身,其辦學和求學目的基本上都指向了專業技能的優劣和操作水平的高低,繞開自己在文化課程上的劣勢,力求掌握能夠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而提及道德教育,則覺得無足輕重,也無關緊要,因此也很少去重視這方面的教育。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偏差,就讓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道德引導和思想教育,再加上他們年齡偏小,大多是十七八歲,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就非常容易使他們產生一些道德和思想上的問題和誤區,一方面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及跟老師同學的關系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對他們今后的為人處世造成不可小覷的負面作用。第三,是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從前些年開始,有不少高職院校開始注意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也將其列入了學校的日常工作當中,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值得我們肯定。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很多高職院校在德育工作實踐中存在著一些缺陷,譬如說由于缺乏專業教師,使德育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或是泛娛樂化。高職院校很少會配備專業的德育教師,只能讓其它科目的老師臨時代課,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功底,再加上為了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一些老師就會把德育工作簡單化,用一些答卷式的道德問卷讓學生進行回答,有的甚至還會從網上找一些泛娛樂化的試題進行測驗,這樣看似熱熱鬧鬧,也似乎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卻起不到什么實際效果。另外,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還存在著重障礙咨詢,輕發展咨詢的誤區,簡而言之,就是把德育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到了那些已經出現問題的學生上面,而沒有從源頭抓起,做到“防范于未然,避危于無形”,將德育問題的苗頭消弭于其剛剛出現的時候。
2茶道精神對德育工作的啟示作用
茶道精神與我國茶文化一脈相承,都強調要尊重世間萬物,順應自然規律,因為它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靈性的,茶同樣是這樣。茶成長于自然之中,多為遠離人煙的崇山峻嶺之中,經受風霜雨雪而成,其本身就有高潔、質樸、幽雅、堅韌的自然特性,這恰恰跟我們中華民族所主張的樸素、節儉、勤勞、不屈不撓等道德和行為不謀而合。而當代高職院校的學生們,大多為90后的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比較優越,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比率較大,很多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因此與上一輩人相比很容易出現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而茶的自然特性則可以引導他們養成正確而高尚的道德品質。首先,我國的產茶區大多分散于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福建武夷山、江浙丘陵等地帶,遠離市井的喧囂而保持一種“遺世而獨立”的傲骨。因為茶樹的生長環境較為特殊,常年經受風霜雨雪的洗禮,這就讓茶樹錘煉出一種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力量,與我國儒家文化中“修身養性”、“苦其心志”等思想十分吻合。從歷史進程來看,茶道精神形成的重要時期正好是我國儒家思想被統治者所推崇的年代,所以茶道精神就滲透了很多儒家文化,并形成了以“修身齊家治國”為主要內涵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人們要秉承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把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國家和社會聯系起來,并學會用豁達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中不可預期的挫折和困難,錘煉出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優秀人格。反觀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都是自小就嬌生慣養,個人意識濃而集體意識淡,其中不乏大量自私自利者。由于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較弱,因此一旦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挫折,很容易就會出現心態失衡的情況,做出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另外,由于一些人缺乏足夠的道德水準,在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誘惑,極易心生貪念和享樂思想,從而做出一些與道德相悖甚至是違反法律的事情。因此,將茶道精神中這種“修身養性”、“苦其心志”的特點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職學生的道德水準,也會讓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人生觀、價值觀也更加宏遠和健康,有助于引導他們養成一種蓬勃向上的奮斗精神和吃苦耐勞不懼困難的樂觀精神。其次,茶道精神所特有的質樸清凈內涵,對于凈化學生內心和思想大有裨益。從現實來看,隨著我們社會的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在互聯網文化的沖擊下,各種價值觀和思想競相涌動,其中固然有一些正面而積極的價值觀念,但也不乏很多消極而負面的思想。而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水平較之一些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說本身就有一定差距,因此更容易受到那些不良風氣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有的沉迷于酒色之中,有的貪戀各種物質享受,有的把自己封閉于網絡游戲、無意義的網絡社交中,有的甚至還崇拜舊社會的江湖文化,去拉幫結派,打架斗毆。而茶道精神蘊含著高雅而純凈的精神內涵,不僅能夠讓人頭腦清晰,更能讓人的心靈變得純凈而充滿智慧,將其融入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能夠凈化高職學生的心靈,使其變得豁達而友善,并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進而養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和高雅的行為習慣。
3茶道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作用
茶道精神內涵豐富,不僅體現在精神范疇上面,同時也體現在環境、建筑、文化、禮節等方面上,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先來看茶道精神中的環境之美。環境是茶道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它能讓人從直觀上感受到不同風格的茶道所具有的精神內涵??傮w而言,我國茶道所注重的環境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室外的自然環境。我國歷代茶人特別是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在遠離喧囂的青山綠水中去回歸自然,并通過茶事活動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高度。第二種是在庭院內或者室內,主人會用一些充滿禪意的字畫以及一些竹子、花草等事物進行裝飾,讓飲茶者在室內或是庭院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茶文化的深厚內涵。應當說,茶道精神的環境之美,能夠讓學生們從直觀的視覺中感悟到茶文化所蘊含的美學和藝術,這對于培育和引導他們的思想道德大有裨益。第二,是茶道精神中的禮節文化。由于茶文化融入了很多的儒家思想,因此特別注重和講究禮儀,這種禮節文化不僅體現在茶具、茶葉等外在事物上,同時還體現在飲茶者的一言一行上面。當飲茶上升到一種“道”的層面時,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飲茶行為了,而是上升到了一種藝術的高度,這一點特別體現在茶道那嚴格的程序和禮儀上面。一方面,作為舉行茶會的主人,會通過凈手、燙杯溫壺、馬龍入宮、洗茶、春風拂面、封壺、分杯、玉液回壺等步驟,來向來客展示最誠摯的敬意。不管是對茶具的選擇,又或是在禮儀上的講究,都體現出了茶道精神所蘊含的那種好客和善、一絲不茍的人文內涵。把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與之融合互通,可以使學生們在學習、做人和做事上更加一絲不茍,嚴格要求自己,另外還能促使他們養成彬彬有禮的君子氣質,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第三,茶道還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博大精深,包容世間萬物。這對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寬廣的胸懷很有好處。茶道的外在表現是環境和茶藝,但其內在卻是與世間萬物互通互融,包羅萬象且內涵寬廣。舉例來說,茶道精神吸收了我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及佛教觀點,并將這些不同的哲學流派融合貫通,有機地統一起來,最終形成了一種對人生和宇宙萬物特有的認知,這種認知包含了儒家文化所強調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入世理念,也包含了道家思想所主張的“天人合一”的出世思想,另外還蘊含了佛教中“清靜無為”、“禪茶一味”的修身哲學。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注入茶道精神的這些內涵,能夠使學生們的心態變得更加樂觀積極,也更加成熟穩重。在學業和事業上,可以用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去拼搏奮斗,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難,則可以用道家及佛家思想中淡泊明志的觀念,讓內心變得平和深沉,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得與失。同時,茶道還通融多方面的知識文化,如科學、建筑、文學、音樂、繪畫、舞蹈等等,把這些內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可以讓學生們擁有更加強烈的學習欲望,讓他們渴求去發現一個更大的世界,為以后成為綜合型人才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4茶道精神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融合途徑
第一,高職院校要正視和重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盡快開設或者增加茶道文化在德育課程中的比例。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學者,都要轉變觀念,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把德育工作看成無關緊要的教學課程,除了要增加課程比例外,還要提升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要用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授課方式,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另外,在授課過程中,要針對學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實際,去有針對性地授課,做到學以致用。舉例來說,對于高職院校建筑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妨從茶道精神對我國不同地區那些形態各異的傳統建筑風格的影響入手,去講解其與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和美學之間的關系,從而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我們這個民族古典建筑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這不僅能大大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更能讓他們在今后的建筑設計工作中,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進去,對我們現代社會的建筑美學做出自己的貢獻。第二,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評判和考核體系。緣何很多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受重視?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就是沒有相應的評判考核體系去約束和監督,這就讓一些院校覺得其可有可無,不去投入什么精力。對于此,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就要摒棄以往那種陳舊的德育工作考試模式,把它與別的重要科目置于同等位置,并研究制定更加科學規范的評判和考核體系,用分數和考評去影響學生對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要注意到這樣一點,德育工作本身屬于說教類內容,但凡這樣的課程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倦甚至是反感,因此為了提升他們的學習欲望,就要把茶道精神中的一些典故、歷史淵源、茶知識等有趣的內容注入到德育工作中,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熱情學,帶著樂趣考,進而把茶道精神真正融入心中。
參考文獻
[1]蘇巧雯.談茶文化在校園的育人功能[J].廣東茶葉,2007(3):13-15.
[2]羅成翼.論高校學生社團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5):30-32.
篇4
“瑜伽茶道”由國際瑜伽協會學部委員、國際瑜伽協會教練培訓基地中國學區理事長石鑒月老師于2005年創立,并于2007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專利保護?!拌べげ璧馈币罁袊鴤鹘y茶道,參照中國禪茶道、佛茶道、臺灣“無我茶道”,結合瑜伽的理念與精神編創而成,目前正在全球推廣。
茶道養生與瑜伽健身
自古以來,中國茶道非常注重其養生功能。陸羽《茶經》在論及茶的功用時,也強調了提神、養身的功效,如《茶經“六之飲”》中云“欲醒睡意,則令其飲茶”;《茶經“七之事”》中廣引華陀《食論》、壺居士《食忌》、陶弘景《雜錄》等醫書和道書中說到的茶有“益氣力”、“身輕”、“換骨”乃至“可成仙”等功效。錢椿《制茶新譜“茶效”》。則引《本草拾遺》,說到茶有“止渴、助消化、去痰、除睡意、利尿、明目、增思考力”等功效。而中國禪門高僧大德,總結出茶有“三德”――提神制眠、幫助消化、消解欲。這些都表明,飲茶與養生、養身是聯系在一起的。
與此相應。瑜伽恰恰也很注重身體的修煉,古典瑜伽依據野生動物的形體動作創立的瑜伽。同樣也是為了鍛煉體格、舒經活血、調理腺體,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與抵抗力,得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瑜伽起源于印度,茶道起源于中國。瑜伽和茶道相結合。這是兩種相近的古老的東方文化的融合。中國傳統茶道的和諧、寧靜、超脫與瑜伽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瑜伽的回歸、感恩、寧靜、通達,以及祛除煩惱、善待一切事物的理念也與中國茶道有相通之處。
瑜伽茶道的練習原則
練瑜伽與習泡茶有非常相似之處,這是一門不會畢業的課程。你必須日復日,年復年持續地練習,用你的身體來說話。而練習瑜伽茶道,以下幾項原則是必須知道的。
1 瑜伽茶道目標定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人與環境的自然和諧、身與心的融合、情與操的升華。
2 品茶環境既要突出瑜伽修習場地的特色,也要適當具備茶藝的相關氛圍與裝飾??偟囊笫乔逖?、溫馨、安靜、空氣流暢。
3 將瑜伽茶道的精神內涵巧妙地寓于瑜伽中,間或插入靜坐與冥想,將茶藝與修心養性巧妙地結合起來。
4 注重奉茶者與受茶者的靈活互動以及換位。做到人人參與、主客互換,人人奉茶、人人品茶。
瑜伽茶道的精神內涵
瑜伽茶道四大精神內涵:回歸、感恩、寧靜、通達。
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純樸、回歸當下、回歸本善。將人世間一切煩惱、恩怨、功利、塵勞,暫且丟在回歸的路邊,專心融入此時此地此景此情之中,將茶道現場當作你溫馨的家園、當作你心靈的寧靜港灣。
感恩:思水之源、茶之本,念茶會之友情禮遇,感天地恩如父母恩、感眾生恩如同胞情,以感恩的情懷來擴展自己的心量,以至能包容一切、善待一切、無私奉獻、平等博愛。
寧靜:品茶洗心、凈心靜坐,不問何方葉、哪方水,放下雜念,放下推想,不帶功利企求,不假分別計較,以一顆靜若處子的平常心來喝茶,于品茶中漸入悠然澄明的心境。
通達:寧靜安詳之中,化解了習氣、偏見、狹隘與固執,沉重的包袱放下了,超然的見地升起了,靈光獨耀之中,會有豁然開朗的覺知,會有茅塞頓開的啟悟,會有潛藏心底的本能智慧被激發。靜靜地享受吧,靜靜地感悟吧,超然的境界會一層高于一層閃現,直至通達無礙、自在超脫。
男子也能瑜伽
瑜伽是一種身心合一的運動,男女都適宜,因此,并不是女性專屬。如果被瑜伽動作表面的柔性所迷惑,對很多男性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
篇5
【關鍵詞】茶文化 哲學思想 和諧
一、茶文化的哲學思想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之國粹。茶文化在不斷沉淀積累的歷史長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優秀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以及“和為貴”的民族精神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中庸之道是儒家處世信條,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儒家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1]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無論陸羽提倡的諧調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還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導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為中國茶道的精神。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養廉潔之風。中國茶文化以“和”為最高境界,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中,還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互相聯系的整體,萬物都是陰陽兩氣相和而生,發展變化后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獲得身心的自由。“和”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道家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陸羽《茶經》創立茶道時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華,天人合一的理念成為中國茶道的靈魂。茶是吸取了天地靈氣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靈。茶的品格蘊含道家淡泊、寧靜、返樸歸真的神韻。茶性的清純、淡雅、質樸與人性的靜、清、虛、淡,兩者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統一。道家在發現茶葉的生理功效時,也注意到茶葉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導和”的功能,可作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載體,于是道家之道與飲茶之道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同時,道家的“和”與儒家之“和”有共通之處,二者可以互補。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疇,共同豐富了中國茶道的思想內涵。
茶文化中,同時還融合了佛家“普渡眾生”的思想觀念。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禪宗之要義是不借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禁錮,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茶的本性質樸、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于佛家思想的。
綜合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蘊涵著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是在中庸、和諧的環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諧特性的中國國民培育、澆灌出來的,因而講求和諧成為中國茶文化應有的內在特質。
二、茶文化的當代意義
茶文化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等方面。茶文化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今的中國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受到破壞,茶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精神被人們棄置。人與自然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應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與自然是協調統一的,人既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這樣才能恩及子孫、澤被后代。茶文化的“和諧”精神還有利于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當今的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以“和”為核心的茶文化精神,應當把茶作為人們交往的重要紐帶,成為連接彼此關系的重要橋梁。茶文化的 “和諧”精神還有利于人類自身身心和諧。在歷史上,茶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得志時修性,失意時安慰人生、平衡心靈的重要手段。得志時以茶勵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時從品茶的境界中尋得心靈的安慰和人生的滿足。保持人們的身心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寧靜、樂觀、平衡的心態不僅有益于個人的健康,而且有助于社會安定與和諧。
茶文化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在地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和”是中華茶文化的靈魂,同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2]我國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其中茶文化中的“和諧”內涵,則是這一傳統中重要的內容?!昂汀笔侵袊幕軐W思想的核心。雖然儒、道、佛三家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我們要深入挖掘我國傳統茶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茶文化有利于建設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的新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是緊密相連,它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即“和”的思想之上,它與我國茶文化所倡導的“和”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昂汀币馕吨椭C、和睦、和平、和善,即認可世界的和諧本質,以和平與合作的手段謀得利益,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從而達到一種和睦而至大同的境界?!昂汀蔽幕w現在國際關系上,主張“和”為主,“和為貴”。反對以強凌弱,干預他國內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諧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論內涵,就是要致力于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建立包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思想博大精深,“和”不是強調絕對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異、有特性的事物和諧共處。無論國家的貧富、意識形態的差異,都應該彼此尊重,和平共處,以實現各國和諧共處,建立和諧、和睦的世界。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茶文化;哲學思想
一、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古至今名茶的品種達二三百種之多,質量精美,品種豐富,堪稱世界之最。茶營養豐富,具有保健、藥理等多種自然功效。中國人熱愛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中國悠久的制茶歷史和飲茶傳統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包含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是在(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分別從藥用,文學角度談到茶。茶文化產生最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茶文化開始發揮它的社會功能。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文人雅士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茶文化的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代陸羽著《茶經》,是茶文化形成的標志。陸羽在其《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盛于國朝。”[1]“國朝”即指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家思想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此后,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宋代茶文化進入到興盛期,中國茶史上歷來就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出現了宮廷茶文化,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宋徽宗趙佶甚至御筆親書了一部《大觀茶論》,流傳后世。伴隨宮廷茶文化的發展,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也日益興起,普通百姓也參與到茶事活動中來,進一步繁榮了茶文化。進入明代,不少文人雅士關于茶都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明清以來茶文化得到普及,茶葉品飲呈現簡約的特點,廣泛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散茶的品種迅速增多,飲茶已根植于廣大平民百姓之中,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藝術,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趨加快,各國間的經濟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茶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十二屆,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奧地利、新加坡、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國內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也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各種形式的活動為發展茶產業、促進茶貿易、弘揚茶文化做出重大貢獻。
二、茶文化的哲學思想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之國粹。茶文化在不斷沉淀積累的歷史長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優秀思想,負載著三教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禮儀、道德、情操之風范。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中庸之道是儒家處世信條,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儒家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2]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無論陸羽提倡的諧調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還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導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為中國茶道的精神。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養廉潔之風。中國茶文化以“和”為最高境界,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中,還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互相聯系的整體,萬物都是陰陽兩氣相和而生,發展變化后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獲得身心的自由?!昂汀笔堑兰艺軐W的重要思想,道家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陸羽《茶經》創立茶道時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華,天人合一的理念成為中國茶道的靈魂。茶是吸取了天地靈氣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靈。茶的品格蘊含道家淡泊、寧靜、返樸歸真的神韻。茶性的清純、淡雅、質樸與人性的靜、清、虛、淡,兩者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統一。道家在發現茶葉的生理功效時,也注意到茶葉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導和”的功能,可作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載體,于是道家之道與飲茶之道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同時,道家的“和”與儒家之“和”有共通之處,二者可以互補。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疇,共同豐富了中國茶道的思想內涵。
茶文化中,同時還融合了佛家“普渡眾生”的思想觀念。佛家以“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主張用茶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堡壘,使人明心見性,要學習“清寂”態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潔身自好。“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禪宗之要義是不借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禁錮,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茶的本性質樸、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于佛家思想的。
綜合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并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蘊涵著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是在中庸、和諧的環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諧特性的中國國民培育、澆灌出來的,因而講求和諧成為中國茶文化應有的內在特質。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篇7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薄拜薄?,即茶的古字。從我國古人開始飲茶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有飲茶的習慣,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飲茶方式,可謂豐富多彩,紛繁復雜。一般認為,唐代是茶文化正式形成時期,此后的各個時期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間,城市茶館興起,并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飲茶的儀式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與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形成了具有形而上內涵的“茶道”。正因為“茶道”體現了儒、禪、道哲學思想的交融,稱其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亦不為過。
在廣府文化中,歷來就有“喝早茶”的文化習俗。在日益注重提升生活品質的今天,邀三五好友,尋一幽靜處,煮茗而談,已成為普通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梢哉f,喝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A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上千年的積淀讓我們擁有了一個巨大的茶文化寶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將我國茶文化傳承下去。在中學課堂開設茶道校本課程,不僅可以讓青少年了解茶文化、茶道基本知識,豐富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對于培養學生篤定、精細、雅致的精神品質與文化素養亦大有裨益。
本課程為通識教育,課程目標在于鍛煉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與同學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準備活動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生活品味與審美能力養成耐心細致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健康地成長。本課程共分為六個部分,涉及茶葉種類、茶具、茶藝、茶道、茶詩、茶文化歷史演變等,重點則在于茶道、茶詩、茶文化歷史幾個部分?,F將課程安排列表如下(表一):
二、課例展示
自第一節課開始,筆者就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與飲茶相關的典故,由班委組織學生輪流講述,以此作為進入“茶道”課程的切入點。筆者的目的是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白,茶道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或一套飲茶禮儀,其背后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象征。
從學生的講述來看,他們大多能從茶的特點,飲茶的習俗、禮儀出發,切入茶文化的內核,了解飲茶背后的精神文化象征。例如,陸羽《茶經》有“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之說,這表明在唐朝茶就與儒家思想融合,“茶”象征那些品行堅卓、追求“至道”的賢德之士,符合儒家關于君子的想象。又如“達摩禪定”,講的就是達摩祖師坐禪時借助茶葉驅除困意,養助清思,最終修成正果的傳說。實際上,古代佛教徒經常利用茶葉能提神的功效,在久坐冥思時用以驅除睡意、攝心入定、精進修行;而茶也由此被賦予深邃的精神內涵,發展出了“茶禪一味”的理念。
當前,人們對于茶道存在不少誤解,例如,認為“茶道”來源于日本。應該說,這是當前普遍存在的誤解?!安璧馈钡拇_在日本得到過長足的發展,也是通過日本而具有了世界聲譽,不過,日本茶道的來源卻在中國。對此,日本著名美術家、文化學者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就曾詳細論及。飲茶習俗在西漢就已經盛行,西漢王褒所著《僮約》曾敘述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到了唐代,飲茶成了上流社會普遍熱衷的社交禮儀,而陸羽更是在飲茶的儀式中發現了“貫穿世界萬物的和諧秩序”,在其著名的茶之“圣書”――《茶經》中創立了茶道。兩宋時期則是中國茶道發展的高峰,其時的茶道與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水融,真正成為一種主人和賓客協力創造宇宙間至福的瞬間的神圣儀式,一種天人合一、自我實現的方式,一種生活的藝術。南宋曾V《高齋漫錄》有這樣的記載:“司馬溫公與蘇子瞻論茶墨俱香,云:‘茶與墨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K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笑以為然?!边@是著名的司馬光與蘇軾間“茗戰”的故事,名儒大家風范躍然紙上?!败鴳稹保址Q“斗茶”,是古代評茶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文人墨客間流行的雅集活動。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明庵榮西到中國學習禪宗,公元1191年回日本時把禪宗和中國茶一起引入了日本。而中國茶道的發展卻因蒙古人入侵而中斷。后來,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反對,茶道更逐漸走向衰落。當時的茶道是一套貴族化的精致儀式,作為高雅、純潔的象征,其耗費往往奢靡,這讓底層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反感,下詔要求全國上下都學農民的泡茶方法。從此,中國茶道開始走向低谷,但流傳至日本的余脈卻得到發揚光大,使“茶的理想達到最高境界”。這一段歷史,如今的學生恐怕少有人知,因而筆者在這一部分重點詳解。這也是本課程開設的目的之一:豐富學生關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
當然,即使在明清時期作為一種精細儀式、尋求抵達超越世界、臻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茶道不再流行,并不意味著茶道自此在中國消失,蕩然無存了。這里筆者要提到對于茶道的另一層誤解,即以為茶道只是一種貴族化的雅集儀式,遠離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實際上,茶道既是士大夫閑雅生活之極致,同樣體現于普通百姓的日用之間,不能過于強調茶道的超越維度,忽視了其背后的人倫禮儀及其在尋常日用之間的應用,忽略了其生活味??蛠砭床?,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傳統禮儀。古人強調以茶修身,以茶雅志,以茶表敬意、樹禮仁,以茶協調人際關系。修身、雅志、表敬意、樹禮仁、協調人際關系,都是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體現。所以,有人指出,中國茶道的精神是儉、清、和、敬、靜,即廉儉樸實,心地純潔,和睦相處,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這一提法不無道理,可以說,兩千年來儒家思想始終貫串于茶文化之中。
不管是把茶道視為一種雅致的存在方式、生活的藝術,或是體現于尋常日用之中的樸質的人倫禮儀,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此,我們不應厚此薄彼,而應在課程逐一詳細講授。
與茶道緊密相關的,還有“茶詩”。央視綜藝節目《中華詩詞大會》讓古典詩詞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成為普通大眾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談資。茶與詩,自古以來就存在緊密的關聯,有鑒于此,筆者在茶道課程中以當下的“詩詞熱”為契機,為學生介紹、講解歷代著名的“茶詩”,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基礎。
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晉杜育所作的以茶為主題的《F賦》。中唐詩人盧仝曾邀請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并創作了著名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盧仝《七碗茶歌》節選)
盧仝此詩神思敏捷,洋洋灑灑,把飲茶的審美體驗寫得淋漓盡致,借飲茶而抵達一片廣闊的、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難怪被后人稱為“茶仙”,與“茶圣”陸羽相提并論。此外,據文化史家揚之水先生《兩宋茶詩與茶事》一文,兩宋關于烹茶、斗茶、點茶等,都有不少詩詞作品,如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蘇軾《行香子?茶詞》、劉過《臨江仙?茶詞》、呂本中《西江月?熟水詞》等皆為其中代表。此類作品描寫古時飲茶風俗,從日常生活而來,表達士人的高尚情趣,“有情,有境,有性靈”,“每每顯示著飲者的氣度和風神”,是我們古典詩詞教育的極佳材料,也是茶道課程應有的重要部分。
篇8
關鍵詞: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于選擇與吸收的民族。自古以來就與植物有著不可分割的獨特情緣的日本民族,把來自古代中國的稻、花、茶轉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屬于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足,空氣濕潤。這種氣候環境適宜水稻的種植。日本屬稻作文化圈,歷代日本人在濕潤的環境中以頑強的忍耐力和精細的技術從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對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來是在以耕地共有和為保全耕地而集體協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業共同體的集團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運被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生死與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協作、團結、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進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體團結主義意識。新田開發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作,而這極其艱難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種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對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國佛教的供花,宋元時代傳入日本,到東山時代即十五世紀發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插花的習慣,他們熱愛花的美麗,隨著時間的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愛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廳都會擺有一瓶經過精心挑選的鮮花,給人一種賞心悅目、清新別致的感覺。
插花的種類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時期到戰國時期,產生了立花,主要裝飾在壁龕、起居室、百寶格上。立花很重視陰陽調和和體現季節感,也表現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態。立花可以構成一個立體的圓形的花型,這種圓形在花道中稱之為“圓相”?!皥A相”在禪宗中又是指作為悟道的對象而表現出來的“圓”,而且以“圓”來表示人與生俱來的心靈的平等,也就產生了人們所追求的人際關系的“和”。
生花是在裝飾于壁龕處的投入插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論核心認為草木的自然生長蘊含著自己的尊嚴,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戶后期產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稱三財,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種基本資財———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觀。它將引導部分視為天(高的部分),將順從部分視為地(低的部分),將這兩者調和的部分視為人(居于中間保持高低調和的部分),并確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體地位,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無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們理解善良的心,因為插花是表現人的心靈的東西,要用心去體會花道中的“靜、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櫻花一樣表現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間也要把它的美麗展示給別人,體現了日本人特有的執著的信念和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詞沿用漢字,這詞最早見于《封式聞見紀》,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間(810~824 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其為“弘仁茶風”,此階段稱作茶道發展的起源階段。
茶道通常被認為是日本藝術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學習來凈化心靈,磨練意志,提高品行,增強責任感和克服困難的信心,以達到思想境界升華的最終目的。茶道的深刻內涵是:“和、靜、清、寂”?!昂汀笔呛湍?、和諧、和平之意,讓人們永遠保持和睦相處?!熬础笔切撵`的誠實,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扒濉笔菨崈?、清幽,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凈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凹拧笔庆o寂,倡導無論世俗如何的不穩定,也要求人們如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去面對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會。茶道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通過茶的集會———茶會,讓人們遠離浮躁,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觀,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茶道展現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從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與人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的一種精神。
參考文獻
[1](蘇)佛·普羅寧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2]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與中國古代三才陰陽思想[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
[4]蔡毅.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2.
篇9
首先要提出“茶道”應該分成正式與非正式嗎?然后是有關茶道表演時一些行為舉止、言語神態、服飾裝扮的禮數,如何表現或規范才合乎情理?
我們認為“茶道”不應該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既定的茶道理念是應該被始終貫徹的。比如我們希望在茶道中呈現“簡單、節約”的境界,這個“境界”不只概括在精神性、藝術性的范疇,還必須具體的在茶席設計、茶具配搭、沖泡技藝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來,甚至包括每一個細節,像如何準備茶會的品茗杯?如何測量茶壺的大小?吃茶食的牙簽要預備多少支等等都與之息息相關。
茶道練習者須將我們要的“境界”通過看不見的“精神美”以及可看得見的“設計美、語言美、肢體美”等說出來。無論什么時候在哪里泡茶,即使當時沒有一個觀眾,或許只是在料理室作預先準備,態度都應該是一致的,這表示我們真的學會了如何經營我們要的“理念”和“境界”。所謂“正式時才有必要一絲不茍,非正式就可以隨意”的這種說法只是“做不好”的借口。
至于茶道表演的司茶們的服飾,為何要規范以及如何規范?我們認為泡茶時的服飾沒有必要一定拘束于所謂茶人風格、特定時代或民族風格才算是最適合泡茶的。泡茶服飾必須衛生、干凈、無異味,同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司茶不應佩戴首飾――甚至一枚小戒指。茶道進行時,司茶整個人屬于茶道藝術中的演員之一,包括手部,也等于是茶席中“茶具”的一份子,尤其當手必須擔當全程的泡茶動作,任何首飾都會破壞茶席的一致性;二、操作上的便利。比如袖子過寬、流蘇太長的衣飾,在泡茶過程很容易發生倒翻茶壺或茶杯的意外,那是不適合的;三、影響茶的香味。比如袒胸露背及無袖衣物,相對的難將我們身上的體味遮掩,影響喝茶,這些都是選擇衣物時不能掉以輕心的。
篇10
關鍵詞: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教學;必要性;應用
中圖分類號:G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9-0216-02
一、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教育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的客觀需要
進入21世紀后,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礎上學習日本語,能夠更快地適應日本公司的工作環境,比較融洽地處理在日資企業中的人際交往問題。因此,近年來高校也逐漸增加日本文化課的比例。大部分的專業外語院校都將日本文化課設為必修課或者專業課,但是,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近年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將抽象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內容較為直觀地反映出來,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但是,也會造成學生對多媒體課件過度依賴,想象力的發揮受到限制,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還是比較欠缺的。
教育部職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講道:“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要求開發過程導向課程、構建行動學習情境、完成教師角色轉變、實施個性化教學形式、建立一體化專業教師”。日本茶道課程為理實一體的課程,可以通過學習日本茶道儀式、點茶、環境的布置等去體悟日本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實踐中探求真知。
(二)日本茶道對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會影響深遠
日本近代文明啟蒙重要人物岡倉天心致力于保存和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和美學,他所寫的《茶之書》影響深遠,是西方人了解日本乃至東方的一個重要窗口,被譽為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輸出文化觀念的代表作?!恫柚畷氛且圆璧罏榍腥朦c,全面地剖析日本古典美學的精髓,通過介紹日本茶道的緣起、傳播、品茗環境、儀式以及背后的美學和哲學思想,解釋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梢?,要了解日本文化,了解和學習日本茶道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確立,在精神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傳統藝術以及傳統建筑等方面都對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日本茶道建筑為例,日本茶室由茶室和茶庭兩大部分組成,是供茶人舉行茶事的場所。茶室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主要是由竹、木、草、石搭建而成。茶室小巧精致,以四疊半榻榻米為正常規格。茶庭是與茶室相配套的庭院,也稱作“露地”,即是洗滌心靈,讓人忘卻俗世煩惱的地方。庭中設水手缽,如茶室之前先潔手凈心。茶室是日本傳統建筑的代表,它所追求的美感對日本江戶時代的房屋建筑風格有很大的影響。后人把這種傳統建筑形式稱為“數寄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日本茶道》教學設計
(一)《日本茶道》教學目標設定
日本茶道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日本茶道的淵源、傳播、儀式、品茗環境以及茶道美學,思考日本民族的性格、思維方式、審美意識、人際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讓學生在學習日本茶道動作的基礎上,把日本茶道文化的感性認識通過實踐加深理解。同時,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日本茶道》教學內容設定
《日本茶道》教學計劃表
首先是了解日本茶道的歷史。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在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帶回日本,最初只是在天皇、貴族和僧侶間流行;到鐮倉時代,在榮西禪師等人的大力推崇下,飲茶風氣逐漸走向平民化;16世紀初,日本文化藝術逐漸擺脫中國模式,瓜熟蒂落,形成自己的風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推崇的草庵茶道融禪宗思想、歌道、日本民間文化為一體,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茶道。時至今日,日本茶道已經成為日本國民的行為禮儀規范。滕軍教授認為,日本茶道藝術是美的宗教,日本有兩種茶道文化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誕生于四百多年前,與我國的宋元文化有緊密的聯系。抹茶道以為飲用珍貴的抹茶為主,主要茶道具是茶碗和茶筅。煎茶道誕生于100多年前,與我國的明清文化有緊密的聯系。煎茶道使用的是茶葉,以壺泡茶為主。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形式,如今,以千利休為流祖的三千家仍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學習抹茶道,讓學生在實踐中較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可以使其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意識地去探索和尋求這種民族性格的根源所在。緊接著是對日本茶道建筑、茶花的介紹,日本人對“空寂美”、“無常美”、“殘缺美”的崇拜在此一一體現。最后是日本茶道主要經典著作《南方h》、《茶之書》的賞析。
(三)《日本茶道》教學方法的探討――以“抹茶道禮法與點茶”為例
日本茶道有一套嚴謹、繁瑣的程序,注重主客之間的禮法,小小的茶室將能樂、俳句、水墨畫等傳統藝術結合在一起,受禪宗的影響頗深,形成了“空寂”的美學思想。茶人只有親身這樣的環境和過程,才能夠切身體會“和、凈、清、寂”的茶道思想,因此,抹茶道禮法與點茶的學習重要是以實踐和課后總結為主。
1.課前準備道下:
(1)裝飾道具:掛軸、香爐、花入;
(2)點前道具:香合、炭斗、羽帚、環、火箸、灰器、灰匙、灰敷;
(3)點茶道具:
a.風爐:煮水用的爐子。
b.釜:煮水用的容器。
c.風爐先:風爐前面的屏風。
d.蓋置:放蓋子和柄勺的道具。
e.棚:點茶時擺放茶具的支架的總稱。
f.茶入:裝抹茶的罐子。
g.茶勺:取抹茶粉的勺子。
h.茶筅:點茶的器具。
i.茶碗:點茶以及裝茶湯的碗。
j.建水:盛放廢水的容器。
2.點茶的流程:
(1)客人入席:客人入席之前應在約定的時間到達茶室舉辦的地方,不得遲到也不要太早到達。經過茶庭,踏著飛石,在手水缽旁潔手凈心之后方可通過躪口進入茶室。躪口是茶室矮小的入口,不冷尊卑都必須屈膝彎腰才能進入,當年豐臣秀吉權傾朝野,參加千利休茶會時也是如此。
(2)拜見床龕:在床龕前跪坐,對著掛軸、插花、風爐等行禮,是入席后的重要儀式之一。
入座、敬禮:跪坐,上半身穩靜地彎曲,兩只手掌完全貼在榻榻米上是最正式的禮儀。
點茶:主人煮水,取茶粉,點茶。
(3)品茗:主人點完茶之后,端出來與客人享用。客人行禮致意表示感謝。把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右側轉兩圈,然后分幾口慢慢享用,不可一口氣直接飲用完畢。喝完之后拜見茶碗。
以上是抹茶道實踐課程內容的全部,課程剩余的時間讓學生對茶道禮法以及流程背后的茶道精神和美學內涵做一個探討。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課程呈現的知識是有限的,經過實踐學生對日本茶道的禮法、茶室的布置、點茶的技巧等方面提出很多的問題,此時,教師對此加以引導和總結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生提到,為何茶室設置風爐于榻榻米上,但是有些時候卻放置于榻榻米下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讓學生思考物象之后的日本文化和美學內涵。
日本茶道注重茶會時間與空間的變化無常,茶室的設計以及器具的準備要根據時間與空間而設定。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h》中提出,夏日茶會與冬日茶會有所區別。他說:“夏天的茶道秘訣是要讓人感覺到那么的清涼,而冬天的茶道秘訣是讓人感覺到溫暖?!彼?,在寒冷的冬天,將燒水的爐子放榻榻米下面,以供取暖,而炎熱的夏天則相反。這種因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不同的細節處處可見。茶會發生在不同的地點、時間,茶人用心經營每一次茶會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茶會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情緣也都是不期而遇,都是當下的情感,可遇不可求,此生僅有,也就是“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一期”值得是人的一生,“一會”表示僅有一次的相會。也就是說每一次的茶會在變幻無常的時間與空間里都是一生一次,獨一無二的相聚,主客之間都要珍惜當下相聚的時光?!耙黄谝粫币辉~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原文是這樣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為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源自佛教的無常觀,意味著世間是無常的,短暫的,人的生死聚散也是無常的,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脆弱的。無常觀深深地滲透到日本國民的精神生活里,它體現了日本民族對生命的理解,小林一茶的名句: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譯為“露水的世,雖然是露水的世,雖然如此……”這正是對浮世無常的感慨。這種無常觀在日本文學中比比皆是。
在無常觀進行闡述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種意識產生的原因,它和日本的地理環境因素是分不開的。日本地處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日本民族對于生命的無常和脆弱感悟更為深刻。
三、結語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日本茶道課程集理論和實踐為一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日本茶道教學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和總結,體悟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分析日本國民性格形成的原因,從而了解日本文化,尊重日本人際交往規則,為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文員會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h講義[M].臺北: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韓英四國茶道[M].北京:中華書局,1991.
[4]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