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

篇1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復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yǎng)神、助智等精義,應該說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系。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qū)別

1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guī)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yǎng)性。

2 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guī)”、“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系,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tǒng)。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fā)揮和規(guī)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zhèn)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土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qū)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篇2

在近7個小時的品茗懇談過程中,陸教授流露出了他對當前茶界關于“茶藝”、“茶道”與“茶文化”界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之現(xiàn)象的擔憂之情,范老師則旁征博引,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以歷史、哲學的視角對這三個概念的含義以及來龍去脈進行了全新解讀。

陸:您認為茶藝與茶道有區(qū)別嗎?

范:茶道與茶藝是“體”和“用”的關系,可以用方法論來清楚區(qū)別。“道”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是形而上的;

“藝”是有形的,表現(xiàn)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藝。只有藝才能真正表演,道是無法表演的。茶藝偏向科學,茶道偏向哲學。

我把茶藝的界說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業(yè)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如何泡好一壺茶是屬于科學,是一種技藝。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種。但要泡好一壺茶一定有個公式,一個最好的方法。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有一條是最省時、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適合您走的路。這條路就是我們茶藝學要尋找、探討的目的。

我常舉例說“以茶道為圓心,茶藝為半徑,畫一個圓即茶文化。”圓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點。有立足點才能決定方向,才能選擇目標。有了方向、目標,才能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才是人生之道。學茶藝的目的,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圓心定位在此,半徑愈長,畫出的范圍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圍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藝,其中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為、有物態(tài)、有思想、有制度,必須是物質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與形下以茶藝來貫穿,茶道與茶藝的總和才是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悠久,但因沒有做科學的整理,用詞不準確、規(guī)范不明確,所以不夠有深度和高度,無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國人向來喜歡以茶會友,在品茶之余。談天說道,意興遄飛,人人自以為離“道”不遠,但曲終人散后。則依然故我。似這般的清談聊天,哪能把“道”聊出來?“道”可以自由地表達,但需要“悟”,沒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傳達給別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載體和過程。茶藝即是這個部分。

學習茶藝是為了修習茶道。藝是助人進入道的工具、載體,是過程,同時藝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現(xiàn)。《莊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藝,但解牛于無形是道,運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藝中有道。

陸:現(xiàn)在的茶藝表演,表演者年紀很輕,應該沒有太深的茶道修養(yǎng),但他“藝”的表現(xiàn)非常完美。這中間的“道”和“藝”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范:藝的表現(xiàn)需要有道,才會有深度的美;而道的體會是需要悟。悟。是積累起來的。人的聰明智能是修行來的,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學習實踐的功德來,累積得越多,聰明智慧就越高。年紀雖然輕,有悟性,聰明智慧高,表現(xiàn)出來的藝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為它是有道的藝。

陸:“茶藝”這名詞,古人為何沒有想到?

范:茶文化發(fā)展已經幾千年了,過去的人,或說古人,并沒有把應用茶和對茶體會的哲學、思想,清楚地、系統(tǒng)地以科學的方法表達出來。思想的表達或表現(xiàn)是需要方法的訓練和學習。現(xiàn)代人提出“茶藝”,是領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準確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能表現(xiàn)出來才能傳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藝可以說是實踐、務實的茶文化表現(xiàn)。針對事物用準確的語詞來表達。這代表我們現(xiàn)代人的進步吧!

陸:當年婁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藝”是何意義?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體的一面,也就是說要把茶道讓人實踐,務實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藝是茶道的具體實踐。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過程,就是“藝”,就是“茶藝”。茶道和茶藝,可以說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語詞的~種表達。但是,在表達一種事物時必須具體,表示一種技能、一種職業(yè)時。更應該具體清楚。“茶藝”是一種具體的生活應用,是一種技藝。可以拿來表演,讓人欣賞的技藝。那就應該是“藝”了;“道”是無形無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藝”這個名詞才是較準確的,“茶藝師”的稱呼才是較正確的。“茶藝師”這名詞是我提出來的,是經官方認定的,這就是正統(tǒng)。如果說“茶道師”或“泡茶師”,那是不準確的。茶藝師還要懂得茶性,懂得與之相關藝術的運用;泡茶師只是泡茶,那是不夠的。

陸:您所闡釋的“茶藝”和陸羽當年提出的“茶法”有沒有區(qū)別?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藝的理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個開拓者,提出一個方向,可能要經過弟子、再傳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學理、一個堅實的理論架構。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茶能彰顯道時,道就寄托在茶中;當茶不能彰顯道時,道又會寄托在別物中,或許寄托在咖啡為咖啡道,或許寄托在餐飲為餐飲道……而茶為何能彰顯道,適合道寄托?因人類發(fā)現(xiàn)和應用茶已有數(shù)千年,經過數(shù)千年來前賢、大德不斷的從各個方面探討研究應用茶,建設茶的技藝、禮法,使茶中有藝,而藝可入道。

“茶藝”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藝”、“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華。學茶并不是學大道理,就是學習注意生活小節(jié)、注意細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誤少,累積的成就自然就比較大,從茶藝的規(guī)矩中學習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認為依人類思想的發(fā)展進程來看,未來應該是要以人為本的。而以人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會上的君子,有一點使命感、有一點作為、有一點紳士風度,像一個人的樣子。而人能成為一個人的特質,就是有個“禮”在,而禮就是規(guī)矩。喝茶有規(guī)矩,把規(guī)矩表現(xiàn)出來即“茶藝”。如果不提茶藝。喝茶用塑料杯、紙杯就好了。為什么大家會不滿足于塑料杯、紙杯?

英國著名的文學家湯姆士?德昆西說:“茶永遠是最聰慧人的飲料”。我們茶人對建立社會規(guī)范這件事,是可以有貢獻的。

陸:中國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較重?

范:道家講修道,非常講究陰陽調和。現(xiàn)在中國人講泡茶是“道”,近年來又流行起茶席設計,但卻沒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論陰陽五行的元素考慮進去,那么茶中所謂的道就沒有了根據(jù)。現(xiàn)在許多人講茶道,是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

陸: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識型態(tài)左右,客觀、科學地評論觀念性的東西,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導人改變。我們大陸現(xiàn)在也在改變,人們的觀念逐漸往客觀方面走。

范: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茶國,也是飲茶人口最多的國家,茶是中國的國飲。要提升茶文化,才能離開庸俗、低俗、媚俗的風氣,才能是有品味的人。

篇3

本文簡要敘述了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同時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同時從課堂導入、創(chuàng)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將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滲透至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當中,以期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同時能夠更為熟練地運用英語知識。

關鍵詞:

大學英語;文化教育;茶文化;差異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應只關注學生對英語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還應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學生對英語知識更為理解。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學生若不了解文化間的差異,便不能正確應用英語。茶文化是最能體現(xiàn)中西文化之間差異的文化之一。教師通過將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區(qū)別引入課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令學生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為了解,英語知識的掌握也更為純熟。

1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文化起到重要的影響。大部分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最為重要的體現(xiàn)之一,如果沒有語言的存在,也就沒有文化的存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語言是對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體現(xiàn),其形成既包含了這一民族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該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同時也反映了該民族的思維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綜上所述,文化與語言之間既互相影響,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對語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語言,還需學習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師在教授大學生英語的過程中,也必須將文化滲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歷史不同,所用語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學習英語,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的人在交流過程中,容易產生如下問題:即使兩者所用的語言均為英語,但也容易產生諸多誤會。如中國人喜歡關心別人,若客人來訪,會說:“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轉換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傾向于他人夸贊其年輕、強壯,中國人關心的言語往往會被其理解為質疑自身身體狀態(tài),有可能產生不悅。由此可見,教師在向學生傳輸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以避免在之后運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引發(fā)誤會。

2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

茶在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不僅作為一種飲料存在,還衍生出茶道這一文化。中國人飲茶以熱茶為主,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飲茶的流程,而整個過程也為人們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以及閑適的氣氛,供人們在煮茶以及飲茶的過程中探討交流,顯得極為和諧。人們對茶的了解以及依賴也無分等級與層次。中國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茶依然已然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質。事實上,中國人飲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將倫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飲茶的過程當中,從而形成了茶道,透過茶道,中國人可以修養(yǎng)心性、品味人生,從而形成精神與物質的雙重享受。茶道屬于中國文化。中國人與西方人有別,其更傾向于感性思維,所以茶道并沒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質進行定義,往往憑借個人悟性無止境的貼近或是理解。對中國人來說,飲茶的最終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領悟其內在文化。中國文化深受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響,形成了獨有的茶道精神。中國古代人普遍認為茶可以助興以及清談,進而與天地溝通,故而,儒家通過飲茶以證廉潔,道家通過飲茶以求和靜,佛家則通過飲茶以悟佛理,中國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質本身價值。西方人在飲茶方面與中國人差別較多,以美國人為例,其大部分人更傾向于飲冰茶,而非熱茶。其在飲用之前,先將冰塊放在茶中,或是將茶放置在冰箱當中冰鎮(zhèn),之后取出。這樣的茶聞起來更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飲用更為爽口,一瞬間覺得身體清涼。然而,西方人飲茶,其目的是為了解渴,所用茶葉也以速溶茶葉為主,故而少了一種感情在其中,沒有中國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調大大降低。西方國家也有將飲茶衍生為一種文化的國家,英國便是其中之一。飲茶是大部分英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現(xiàn)的精神與中國文化有所不同,其飲茶強調的是紳士風度以及禮儀,而非悠閑以及隨意。最初,英國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級的茶具飲茶,隨后逐漸發(fā)展為朋友之間聚會的平臺,即茶會。隨著這一活動的逐漸普遍,英國人設定了更多禮節(jié)性的規(guī)定,如對茶會中所使用的茶具、燭臺以及插花燈的要求。同時要求茶會需要伴有一定音樂以及悟道。通常情緒下,英國的下午茶會安排于下午4點至5點之間,要求配有一定的甜點。時至今日,英國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點心,而茶僅作為一種輔助飲料存在。由此可見,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本質區(qū)別,中國人追求的是飲茶過程中的精神內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葉本身的價值,即使是英國茶文化,也只是將飲茶視為一種禮儀,之后逐漸轉化為餐飲,同中國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1作為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掌握不牢固,運用不熟練,之后的學習也難以進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詞匯意義,還應教授學生如何在交流過程中加以運用,教授學生西方文化的交際模式,避免學生在使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教師在教授大學英語課程時,便可將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入教學當中,通過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引出學生需要學習的單詞。教師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使得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記憶詞匯,并對詞匯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師可在課堂當中詢問學生:中國較為常見的茶都有什么類型?學生會回答綠茶、紅茶等類型茶。之后教師提問學生,綠茶用英語怎么表示?部分學生回答:greentea。教師繼續(xù)提問:那么紅茶怎么用英語表示?部分學生便會按照綠茶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即redtea。此時教師糾正學生錯誤,告知學生紅茶的英語表達為blacktea。同時向學生介紹,西方人更為注重茶葉本身的顏色,而中國人更為注重茶湯的顏色。紅茶茶葉顏色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稱其為blacktea,直接翻譯為“黑茶”。而紅茶茶湯顏色偏紅色,故而中國人稱其為“紅茶”。教師通過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能夠使學生理解紅茶被西方人稱為“blacktea”的原因,明確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教師通過該方式教學,也可令學生的記憶更為牢固。除此以外,教師還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單詞,如教師在教授中西茶文化過程中,便可問學生,茶屬于什么類型的飲料?對茶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便能回答:茶屬于軟飲料。此時,教師繼續(xù)提問,軟飲料用英語怎么表達?若學生不清楚如何表達,教師可引導學生:柔軟的英語表達方法為soft,而飲料的表達方式為drink,所以軟飲料的表達方式為softdrink。教師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較為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也為之后學生的聽力練習以及英語學習奠定了基礎。

3.2創(chuàng)建實際情境,鍛煉學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即英語成績頗為良好,但實際應用能力低下,具體表現(xiàn)為無法與西方人流暢地進行交流,聽力能力較低,難以即時理解對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學生還存在所用英語與實際情境不符,或是出現(xiàn)中文式的英語的現(xiàn)象。尤其以英國為例,英國將飲茶視為一種禮儀,與中國對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學生如果對英國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夠,其英語用語便容易出現(xiàn)問題,缺乏得體性,無法在實際情況中使用。作為教師,應積極將西方飲茶文化介紹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英國茶會使用較為頻繁的用語,以此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以便于學生之后的學習以及相關研究。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模擬的茶會,令學生直接感受英國茶文化。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英國茶會的資料,并根據(jù)資料設計對話、服裝以及部分情境裝飾。其次要求學生上臺進行表演,還原英國茶會的狀態(tài)。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教師在總結過程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確認對話的合理性,保證對話中英語語法等方面的正確性。比如,學生將黑茶同樣翻譯為blacktea,教師便需進行糾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學生雖然對話方面沒有錯誤,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問題。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時,服裝類型為smartcasual,雖然不用著正裝,但也不可以穿著牛仔褲或是套頭衫等過于休閑的服飾。而部分學生有可能穿運動鞋或是涼拖鞋進行表演,這顯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時應當給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學生在攪拌茶葉時,會發(fā)出較大的聲響,這也不符合英國對禮儀的追求,教師應告知學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點鐘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勺子,幾次過后,勺子依舊停留于6點鐘位置,將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記不要灑出茶湯,也不可在勺子還留在杯子當中時,飲用茶湯。其三,禮儀用語。中國人為表示親昵,往往忽略“請”,“謝謝”等用語,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應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禮貌用語的使用。同時,不可提到“13”以及“3”兩個數(shù)字,學生在設計對話時也應注意。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實際的情境,指出學生英語使用方面的錯誤,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知識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也令學生對西方文化有進一步了解。

作者:張晶晶 單位:樂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都市茶文化;鄉(xiāng)村茶文化;茶文化旅游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又和藝術結緣,茶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功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領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開始追求養(yǎng)生保健、返璞歸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時滿足這三種要求。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中,茶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茶文化旅游也應運而生。但目前國內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研究涉及較少,而且人們過于從微觀上關注某個地區(qū)的茶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類型大都是從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動對旅游的影響,缺少從深層次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的動力問題。

本文以茶文化形態(tài)的區(qū)別作為切入點,首先對城鄉(xiāng)茶文化的形態(tài)分別進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礎上從較為宏觀的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的動力機制,以求城鄉(xiāng)茶文化互補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

一、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的動力機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逐漸興起的一種文化旅游,是以茶葉資源為載體,以享受與茶葉資源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內容,以旅游為形式的一種文化專項旅游。茶葉資源多在農村,茶葉的消費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鄉(xiāng)村與城市都具有發(fā)展的條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即都市茶文化和鄉(xiāng)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開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激發(fā)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在城市。鄉(xiāng)村茶文化的生態(tài)性和民俗性使得鄉(xiāng)村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滿足這種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資源在鄉(xiāng)村。二者共同推動了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

二、茶文化發(fā)展的兩種形態(tài)

(一)都市茶文化

我國茶文化的傳統(tǒng)特色與國際大都市的現(xiàn)代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產茶地,但是因為都市政治、經濟、文化都相對發(fā)達,人口相對集中,特別是文人雅士、知識分子比較多,他們在品飲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把對茶的認識上升到精神境界。他們喝茶講究的是以“輿論倡導”相關群體,影響著其他人們。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稱“藝術型”茶文化,由此決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僅僅發(fā)展到“實用型”為止,還會繼續(xù)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這樣說,茶資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人”的參與,才逐步形成一個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稱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點

包容性與開放性。都市是各種文化匯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來文化、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各種茶文化的親和力,無論是英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無論是高雅的茶藝還是各少數(shù)民族茶俗,凡是先進的、優(yōu)秀的、經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感召力與輻射力。都市是地區(qū)經濟文化中心,對區(qū)域甚至是全國、世界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感召力表現(xiàn)在無論是本土的、還是他國的文化都會爭相匯集;輻射力體現(xiàn)在文化的影響上,它不僅影響一個地區(qū),甚至多個地區(qū)以及全國,全世界。我國的茶文化在歷史上就已經走出國門,傳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兒茶藝出訪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摩洛哥等國引起轟動,精彩的表演令觀眾稱絕,同時在全國各地演出影響深遠,香港等地還派專人來滬學習取經加以推廣。

創(chuàng)造性與多樣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其多樣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特質。都市人思想觀念的更新較快,不斷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勢必不斷賦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理念。過去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品名茶、茶飲料、保健茶、減肥茶……還有茶藝展示、少兒茶藝、家庭茶藝、茶席設計等這些新名詞接踵而來,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時尚性與休閑性。結合了傳統(tǒng)文化與自然精粹于一體的茶,無疑是這個社會里最具吸引力的飲品。去茶館喝茶成了時下都市人最喜歡也最愜意的休閑活動。茶館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說,其中不乏商賈白領,在這里,滾滾紅塵、功名利祿揮灑腦后,輕啜杯中香茗,個中妙趣難以言傳。都市茶文化滿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發(fā)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現(xiàn)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廣泛貼近日常生活的層面、茶文化藝術形態(tài)的層面、與都市內涵和茶科學相結合的層面。

其一,茶的生活層面。茶與服務行業(yè)的結合,有悠久的歷史。如曲藝演出采用傳統(tǒng)的形式:劇場有茶水供應,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滄州劇場、八仙橋附近的“雅廬”等等。平時主要供應茶水,有時兼有戲曲清唱或曲藝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詮釋。茶藝館與傳統(tǒng)老茶館的區(qū)別在于,除了是一種商業(yè)性專用飲茶場所,還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揚茶文化為主要目的,以品茗、賞藝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難解釋各種茶藝館旅游線路何以得到大眾的親睞。都市不是產茶地,反而有多種名茶可供選擇和消費。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閣等處,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費。

其二,茶的藝術層面。都市是茶文化發(fā)展的重地,也是藝術型茶文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地。其表現(xiàn)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機構、茶報刊雜志、茶文學創(chuàng)作、茶戲曲、茶電視劇等。如20世紀中期的《茶館》,20世紀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頗受人們歡迎,隨著茶文化藝術作品的問世,人們喝茶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其三,茶的科學層面。茶文化與人們的消費觀相關,它呼喚茶人以現(xiàn)代營銷理念和良好的經營素質,不斷地為茶文化注入新的內涵,以此來影響茶的經營環(huán)境和氛圍。如現(xiàn)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飲料、各種加工再加工茶類、琳瑯滿目的茶葉包裝,企業(yè)開拓市場創(chuàng)新的做法對茶文化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對于茶文化旅游購物產品的開發(fā)有重要意義。

(二)鄉(xiāng)村茶文化

鄉(xiāng)村茶文化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茶鄉(xiāng)豐富的茶葉資源。茶樹喜溫、喜濕,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霧的滋養(yǎng)才會形成優(yōu)秀的自然品質。所以茶葉一般都長在深山之中;二是茶農與茶樹同生同長,在長期的種植和品飲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比如過去在農村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個供人小憩、喝茶、對山歌的路亭,這就是鄉(xiāng)村茶文化。

1 鄉(xiāng)村茶文化的特點

自然性與生態(tài)性。陸羽《茶經》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爛石”,“野者上,園者次。”所以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產茶區(qū)特別是名茶產區(qū)一般都處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霧之仙氣,汲甘泉之靈性,因而,它得以成為天地間仙凡同享、雅俗共賞的靈物”。茶葉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賦予茶的一種審美屬性。我國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xiàn)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鄉(xiāng)村茶文化的生態(tài)性與此不謀而合,給人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覺。

原生性和民俗性。鄉(xiāng)村茶文化內涵,尤其是茶與民俗、民風相結合的內容,由于很少受外來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態(tài)原始,很受游客歡迎,所以鄉(xiāng)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也就是俗稱的“俗文化”。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胼手胝足的農民為你沏上一杯茶,那種感動是在高檔的茶館里感受不到的。沒有任何表演和修飾成分,有的只是勞動人民的淳樸和平實。

2 鄉(xiāng)村茶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

生態(tài)觀光茶園。“片片茶園綠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園為湖光山色增添了詩意。茶樹雖然是一種經濟作物,但跟一般農作物相比又有點像觀賞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園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讓人陶醉。難怪唐代詩人劉禹錫能寫出“人間何處是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如此美妙的詩句。這一切對久居鋼筋水泥之中的人們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茶鄉(xiāng)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茶鄉(xiāng)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來自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異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鹽茶、苗族蟲茶,光是這些名字就已經勾起人的興趣。而且這些民俗活動都有較強的民眾參與性,游客不僅可以學到知識,獲得美的享受,還能形成對生活、人生價值的真切體驗,達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遺址遺跡。茶鄉(xiāng)勞動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fā)展上,為我國乃至世界流下了諸如茶事井泉、茶韻寺觀、古老茶山、茶所遺址、紀茶碑刻等眾多的茶文化遺跡。目前,現(xiàn)存于世,有較大影響,又在歷史上有過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遺跡有近百處之多。在這些遺跡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黃茶院、邛崍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臺山葛玄煉丹名圃、長興貢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樹林、茶馬古道等。茶文化遺跡,既是寶貴的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轉的茶歷史資源,更是人類的價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遺產。大部分茶文化遺跡都散落在鄉(xiāng)村,鮮為人知,這些寶貴的資源特別是對茶研究者有著獨特吸引力。

三、城鄉(xiāng)茶文化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發(fā)展

(一)優(yōu)勢互補

都市茶文化和鄉(xiāng)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構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內容,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要,滿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細分市場。可以把這兩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經典茶文化旅游線路,如都市茶館游和鄉(xiāng)村生態(tài)茶園游相結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體會到茶文化的內涵。

(二)統(tǒng)籌互動

1 都市茶文化的帶動作用

首先,提高茶葉資源知名度,為鄉(xiāng)村茶文化旅游廣而告之。通過舉辦茶文化節(jié)、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博覽會、名茶評比會等來打造名優(yōu)茶的名氣。上海茶文化節(jié)自1994年舉辦以來,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qū)、10多個國家的各界人士共140萬人參加了歷屆文化節(jié)的系列活動,達到了“擴大影響、積聚人氣、提升形象、體現(xiàn)實效”的效果。浙江新昌、開化、諸暨等地由于發(fā)展名優(yōu)茶,在茶文化節(jié)亮相,并通過冠名活動、申請指定專用茶、與上海聯(lián)合發(fā)展茶鄉(xiāng)旅游等方式打響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前夕,舉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鄉(xiāng)旅游首發(fā)式”,上海市民紛紛報名參加茶鄉(xiāng)旅游活動。茶文化節(jié)的開展為鄉(xiāng)村茶文化旅游開辟了新的客源市場。

其次,復興茶文化,激發(fā)人們對茶文化的旅游動機。都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還有茶博物館、甚至茶小說、茶戲劇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飲茶和品味茶文化成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發(fā)展的前沿陣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發(fā)展的最新形態(tài)。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潛在客源,如何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把這些潛在客源變成現(xiàn)實的鄉(xiāng)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們到茶鄉(xiāng)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說,都市茶文化旅游打開了人們認識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變農民的意識,增加開展鄉(xiāng)村茶文化旅游的動機。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發(fā)展帶來的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刺激農民的意識:沒有種茶的地方茶葉都火了,種茶的地方茶葉還能不行?促使他們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都市人的特權,農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點,有適應農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內容。旅游也非都市的專利,農村照樣可以搞旅游,在開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優(yōu)勢。近年來都市茶藝館風風火火的開展,使得很多小鎮(zhèn)和農村派專人去大城市的茶藝館學藝、充電。他們也意識到,沒有文化的內涵,旅游的生命力不會長久。

2 鄉(xiāng)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歸宿

鄉(xiāng)村茶文化的發(fā)展豐富了茶文化旅游產品,滿足了旅游的市場需求。茶葉資源是開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這主要體現(xiàn)在鄉(xiāng)村茶文化的看點上。鄉(xiāng)村茶文化的生態(tài)性、民俗性使得茶文化旅游資源極具觀賞性、參與性。茶園更是美的,而且不同地域的茶樹其特征不一,美態(tài)各異,例如,云南的野生大茶樹、江西婺源的生態(tài)茶園、浙江安吉的白茶園等等,就有著各領的豐姿。至于各地民俗不同,由此衍生出來的不同茶俗,不同茶禮,不同茶點,則更是千姿百態(tài),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鄉(xiāng)村茶文化更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個真正接觸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機會。比如采茶、炒茶,旅游者不僅零距離與吸天地之精華的茶樹親密接觸,而且可以從中知曉采茶的技巧、炒茶的要領,從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更可以親自參與體會各地茶俗,體驗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篇5

本屆茶文化博覽交易會采取精美特裝和特色展位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現(xiàn)代化的視聽手段進行展示展陳,突出了產品特色,彰顯了文化品位,提升了展會形象。

本屆茶文化博覽交易會創(chuàng)新采用市場化運作,辦出“省字號”高水平展會,火爆的人氣、強大的購買力、積極的合作意向,讓客商賺了個盆滿缽滿。

河北省首屆茶文化博覽交易會不僅促進了茶葉貿易,而且將河北禪茶文化品牌推到世人面前。河北省是中國禪茶文化之源,柏林禪寺原住持凈慧大師提煉出中國禪茶文化的四大精神“正、清、和、雅”和四大功能“感恩、分享、包容、結緣”,為禪茶文化注入生活禪新理念。河北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幾件事,不僅催開中國禪茶文化緣起之門,也催開 “茶禪一味”這一禪林法語之門,同時加速了中國禪茶文化的發(fā)展。

禪茶文化的發(fā)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機緣,倚于佛家的淡泊節(jié)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禪文化的滲透,才有了“禪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禪茶文化精神和功能。

在省會石家莊的鬧市區(qū)有一座清幽的園林,那就是石門公園。公園的南北兩端各有一間茶館,占據(jù)了公園兩個最具特點的園中之園。于是,清幽的園林中便時時飄拂著裊裊茶香與錚錚琴韻。這兩家茶館相聚于此,同樣是應了茶的名義。

位于公園北端的三字禪茶院奉行中國禪茶文化,院主吳明海是趙州柏林禪寺已故凈慧禪師的大弟子,中國禪茶文化“正、清、和、雅” 的四大精神內涵及“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四大功能正是凈慧禪師殫精竭慮、深刻思考后提煉出來的,三字禪茶院奉行的禪茶文化精神內核是與凈慧禪師一脈相承的。

在三字禪茶院處處可見禪機、禪意。懸于入口處的《心經》是必修功課,人人都能出口成誦。一草一木、一字一畫都顯示著茶與禪的自然融合。高級茶藝師郭靈巧也是凈慧禪師的弟子,她將修行融匯于生活之中,將本職工作——泡茶作為修行的一種,認真對待、一絲不茍。慕名而來的客人似乎總能在這里體悟到因緣的巧妙,達成心中所愿。

在公園南端,繽紛的櫻花與蒼翠的茂竹掩映著一座原木建筑,這就是頗具日本風貌的扶桑茶庭。外觀雖然按照古日式風格,內里卻完全是中國的傳統(tǒng),琴棋書畫隨處可見。談起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內涵的關系,主人獨到的見解雖另辟蹊徑,但也不離“和、雅”二字。在茶館的經營中,處處浸著平和、雅致的理念。難怪開了15年,這座精致的茶館還是高朋滿座,大約就是主雅客來勤的緣故了。

如果說三字禪茶院體現(xiàn)著佛家的包容與結緣,那么扶桑茶庭則充盈著道家的散淡與飄逸。在文化底蘊稍顯薄弱的石家莊,遍布全城的茶館將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思想內蘊寄托于茶香裊裊之中,給現(xiàn)代時尚生活增添一縷典雅與穩(wěn)重。

河北臨漳昭德寺的以茶禪修,首開中國禪茶結合之先河

中國現(xiàn)有的史料中有關佛教僧眾坐禪飲茶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根據(jù)唐代房玄齡等人所著《晉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六十五〈藝術傳〉中所寫的,發(fā)生在晉代后趙都城鄴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的以茶禪修故事。僧人單道開以茶禪修之先例,開啟了中國僧人將茶和禪相合的大門,為后世“茶禪一味”這一禪林法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河北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飲茶篇》,成為僧人以茶禪修最具史料價值的歷史篇章

封演,河北景縣人(今屬河北省衡水市),曾任禮部郎中、御史中丞。河北景縣曾是封姓望族故地,極盛于北朝,至隋朝和唐朝,出現(xiàn)過許多官宦士族。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被譽為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中國茶文化歷史篇章,受到中國茶文化、茶學專家的高度重視和追捧。

河北禪門公案“吃茶去”標志著“禪宗茶道”的正式誕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從諗禪師三聲頗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趙州禪關”,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體”的氣氛之中,易于進入禪的真實境界,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故對中國禪道及茶道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標志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構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總而言之,趙州“吃茶去”這三個字,是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但它卻催生出一朵絢爛的中國禪茶文化奇葩,而且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斷地散發(fā),內涵在不斷地擴展、充實和延伸。中國佛協(xié)副會長、柏林禪寺原住持凈慧大德秉承“趙州門風”之法脈,在趙州“吃茶去”的茶缽中注入了“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禪新理念,賦予了“禪茶一味”的全新內涵。

柏林禪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師資承繼,法脈相襲,他在趙州“吃茶去”的茶缽中注入了——吃茶去的“實質是要我們以禪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轉化人性的缺陷,這不僅是人類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題,更是當今時代促進社會和諧、提高大眾生活品質、引導人們走出心靈迷惘的應機妙方”以及“學禪不能當飯吃,但能使吃飯更有滋味。學禪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但是,智慧必須由自己覺悟而生,無法由他人遞交到你手上,他人不能給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禪知識,如果不能落實于生活的話,徒增談資而已。”明海法師這一番話,是對趙州“吃茶去”新的詮釋,使趙州“吃茶去”法脈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茶禪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把禪茶文化推進為一個價值核心,一個新的教養(yǎng)水準

作為一個話題,中國禪茶文化近幾年來被茶、佛界人士廣泛談論,也被世人廣泛炒作,但始終無法歸納出精神內核。當凈慧大德把生活禪中的“感恩文化”與國學泰斗文懷沙老先生手中握有的“正、清、和”三字經,再加上中國茶文化中固有的一個“雅”字,創(chuàng)造出中國禪茶文化理念這樣一個詞匯,激烈地攪動了茶佛界人士對之的眷注之心。

篇6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英語翻譯

1中西方茶文化比較

中國是產茶大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讓茶成為一種流通于世界的商品。中國對茶有著獨特的喜愛,在西方國家也是如此。茶自從流傳到西方以后,就被當?shù)厝藗兯缟小2煌赜虻牟枞~品種大不相同,這就形成了眾多形式的茶文化。而將這種具有地域色彩的茶文化良好發(fā)展的英國茶文化最有發(fā)言權。茶葉想要保持在國際市場上流通,就需要進行翻譯,這個過程涉及到的問題眾多,需要一一進行解決。1.1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及內涵在春秋時期,“茶”就出現(xiàn)了人們身邊,但古時的“茶”與現(xiàn)代的“茶”有所區(qū)別,那時的“茶”對人們來說就是味道比較苦澀的飲品。“茶”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愈來愈多的文人墨客喜歡描寫茶、探究茶。在三國時期,這種關于茶的文獻就相對較多,比如華佗的《食經》中就記載了茶可讓人清新明思,茶特殊的藥用價值慢慢被人們發(fā)現(xiàn)、挖掘、應用,拉近了茶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在中國文化史上,茶屬于重要角色,唐代有本文獻名叫《茶經》,是“茶圣”陸羽的傳奇之作,文獻中詳細介紹了茶的類型、采摘方法、烹制過程、色澤對比等等,這本傳奇之作大大提升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同時開啟了日本的茶道之門。一時間茶文化風靡全國,書法、繪畫、詩作等等,大多數(shù)與文化有關的內容中都出現(xiàn)了茶,茶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國家大力支持茶在對外貿易上的發(fā)展,關于茶文化的文化節(jié)也相繼在各個地方開展,增強了茶文化的時代性。提到中國的茶文化,就會想到儒家的“仁善明德”。道家的“天人合一”與佛家的“修身悟道”是茶文化的獨特之道,致使茶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脫穎而出。茶成了人們生活中比不可少的飲品,人們對于茶的重視程度也隨著綜合國力增強而提高。人們在品茶、觀賞茶的同時體會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茶道。茶道的操作流程分為烹茶、沏茶、賞茶、聞茶、品茶,在進行這些操作的同時達到修身養(yǎng)性、促進友誼、學習禮法的目的。1.2英國茶文化歷史及內涵茶原產于中國,流通于世界。雖然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但是西方人對茶的喜愛程度超乎人們的想象。這點在英國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英國是一個比較發(fā)達的國家,那里的人喜歡喝茶遠近聞名,比較出名的當屬英國的“下午茶”,這種茶余飯后的消遣,成為英國人主要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茶沒有流入英國以前,英國人還不知道有這種神奇的飲品。之所以茶會在英國流行,還有一段比較傳奇的歷史,在這里就不詳細說明了。由于茶葉是一種外來商品,英語沒有與之對應的翻譯單詞,英國人結合閩南語,通過不斷變形,從而將這種“中國葉子”翻譯成了如今的“tea”。一時激起千層浪,這種簡單通俗的翻譯方式,很快被貴族們所接受并效仿開來,從此,喝茶的習慣在英國普及起來。現(xiàn)在社會,人們知道了茶具有眾多神奇的功效以后,對于茶的追捧和喜愛不亞于任何一個國家。中國人喝茶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而在英國,則有明確的時間規(guī)定,并設定了專門的“茶休時間”,這是一種獨有的生活習慣,同時,英國人飲茶需要有甜點相伴,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品茶的樂趣。英國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比如有些貴族小姐們,會在自家的花園中整齊的擺放好桌椅,精心的進行布置以后,要求賓客來家品茶,這種新穎的招待方式讓她們結交了更多的朋友。由于現(xiàn)代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已經沒有更多閑暇的時間去慢慢品茶,這種生活方式對英國的茶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可是這并沒有改變他們對茶的喜愛程度。在英國,就連走路都會看到端著茶杯的行人,就憑這點足以證明英國的茶文化對其影響之深,意義之重大。茶在英國人眼中,已經不單純只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真正體會到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益處。美國從建國到發(fā)展成如今的強國,時間不過幾百年而已。茶葉由于貿易自然會流經美國市場,而當時的美國人為了快速發(fā)展,并沒有集中精力在茶文化上,所以,茶就像美國的咖啡、可樂一樣,只是作為一種飲品出現(xiàn),并沒有過多實際的意義。由于處事態(tài)度和做事節(jié)奏的不同,英國和中國具有的良好茶文化并沒有對美國產生影響。美國人喜歡喝冷飲,就產生了冰茶這種飲品。茶在美國成了“入鄉(xiāng)隨俗”的產物,這在美國的整體文化發(fā)展方面只能算是涓涓細流,并沒有實質意義。

2茶葉翻譯中的跨文化問題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異,茶文化在各國的特色也別具一格,所以將茶葉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要按照各地茶文化的特點進行翻譯。現(xiàn)如今,茶葉翻譯的狀況百出,各種類型的茶葉翻譯層出不窮,一系列的翻譯問題堆積成山,例如:同一地方的茶葉翻譯不同、在進行中西方茶葉翻譯時不考慮文化差異只顧一味的翻譯、錯誤使用翻譯技巧和方法等等,這嚴重影響了茶葉翻譯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所以要想正確的進行茶葉翻譯,在翻譯之前就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所存在的文化差異,不然就會漏洞百出、貽笑大方。在進行茶葉翻譯時,可從下面幾點著手:2.1統(tǒng)一翻譯標準如何能讓讀者對翻譯內容一目了然是茶葉翻譯的主要原則。在進行茶葉翻譯時要個性突出、順口悅耳、內涵深厚,從而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進而促使讀者對茶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就目前的茶葉翻譯現(xiàn)狀來講,翻譯層出不窮、雜亂不堪,大多數(shù)國外讀者在閱讀茶葉翻譯時無法從中了解茶葉的類型、特點等等。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是翻譯者在翻譯前的必修課,翻譯者可按照茶的類別將茶葉區(qū)分開,茶的類型大致分為四種,分別是Non-fermented(不發(fā)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發(fā)酵茶)、Post-fermented(后發(fā)酵茶)、Completelyfermented(全發(fā)酵茶)。在不發(fā)酵茶中,GreenTea(綠茶)處于主要地位;在部分發(fā)酵茶中,WulongTea(烏龍茶)處于主要地位;在后發(fā)酵茶中,PuerTea(普洱茶)處于主要地位;在全發(fā)酵茶中,BlackTea(紅茶)處于主要地位。如此將茶的類型仔細劃分,可以達到讓讀者在讀茶葉翻譯時一目了然地了解茶的類別和獨特之處的目的。2.2結合中西茶又化差異進行翻譯茶文化在中西方國家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各地的茶文化的特色鮮明,在進行茶葉翻譯時,應盡量考慮英國讀者的語言翻譯習慣,運用恰當?shù)脑~語和合理的翻譯技巧,巧妙地將茶葉翻譯出來,從而達到與讀者思維方式相結合的目的。在漢語中“茶”的概念僅限于“茶葉”、“茶樹”等等,而英語中的“茶”——“tea”,并非指概括這些比較淺顯易懂的意思,還具有下午五六點鐘的下午茶意思。這種中西方的差異在“黑茶”中也有所體現(xiàn),中國的翻譯者一般將“黑茶”譯為“DarkTea”,而“dark”在英文翻譯中譯為“暗”,具有“憂郁的”、“無知的”的特性,因此用“DarkTea”來代表“黑茶”,這無疑會受到西方人的排斥。由于黑茶是我國茶葉的特產,所以可以利用這點,直接采取拼音翻譯法將“黑茶”翻譯成”Blacktea”,這樣不僅會引起西方人對茶葉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播。中國人在品茶時比較注重茶水的顏色,用紅茶泡出來的茶水呈現(xiàn)紅色,所以中國人將其叫做紅茶,而西方人在品茶時注重茶葉本身的顏色,認為紅茶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西方人將“紅茶”翻譯成“BlackTea”,所以翻譯者在翻譯時要全面考慮中西方文化特色,從而符合西方人的認知習慣,進而傳承茶文化。2.3采取合適的翻譯技巧與萬法翻譯者在翻譯時,要利用有效的翻譯方法和合理的翻譯技巧將茶葉翻譯出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據(jù)以下幾點來進行翻譯:2.3.1直譯法。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茶葉都可利用直譯的方法來進行翻譯,例如:眾所周知,武夷巖茶在山間的巖石上生長,由于“rock”一詞帶有動感和激勵的意思,且能凸出其堅強的品格,所以將“武夷巖茶”翻譯成“RockTea”可以很明確的了解“武夷巖茶”的特點。這種翻譯方法簡單、大方、淺顯、易懂。2.3.2音譯法。一些比較有知名度的茶葉在翻譯時就可以利用音譯的方法。例如:將“西湖龍井”翻譯為“XihuLongjingTea”;“安溪鐵觀音”翻譯為“AnxiTieguanyinTea”等等。此種方法可大大增加西方人對茶文化的興趣。2.3.3意譯法。利用這種方法翻譯時,要注重文化差別以及原語與目的語受眾認知的程度,所以翻譯者要合理的利用一些有利手段,巧妙地將茶葉特性表現(xiàn)出來。

3結束語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國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而隨著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茶文化的對外傳播翻譯策略,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由于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所以在翻譯時需充分了解其差異所在,利用合理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將茶葉翻譯出來,從而體現(xiàn)出茶文化的魅力,進而有利于我國茶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劉進.對外文化傳播翻譯策略研究[J].學術界,2010(12):156-163+287.

[2]董書婷.《茶經》中的禪宗思想以及翻譯補償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3]賈玉坤.從翻譯目的論視角看國產茶品說明書英譯[D].海南大學,2014.

[4]甘露.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土家族民歌翻譯初探———以《六口茶》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80-183.

[5]姜曉杰,姜怡.《茶經》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J].語言教育,2014(3):61-66.

篇7

【關鍵詞】絲路茶文化新疆紫砂工藝

新疆,一片擁有著異域風情且遠離漢文化的西北邊陲,談及茶或茶文化則鮮有人知。究其茶文化與新疆的淵源,那不得不提的就是絲綢之路的交流,絲綢、瓷器和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幾類重要的出口商品,且絲綢之路沿線各城邦不可能不受其影響,與其說來往絲綢之路的商人運送的是商品,不如說他們傳播的是文化,而與茶葉商品應運而生的茶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傳播開來,再與當?shù)氐牡赜蛭幕帮L俗習慣相互融合,形成了當?shù)靥赜械牟栉幕?/p>

一、西域茶文化淵源

中國是種茶飲茶最早的國家,據(jù)《日知錄》卷7《茶》記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早在先秦時巴蜀之地就已開始種茶飲茶,在魏晉南北朝是飲茶風氣逐步形成的時期,此時南方已普遍種植茶樹。隨著一些南方士人歸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入北方。唐代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西域地處亞歐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樞紐,中唐時期,西域的茶文化逐漸發(fā)展,與中原也出現(xiàn)了茶馬貿易。尤其是10世紀以前,西域是我國與中亞西部、南亞、西亞交往、聯(lián)絡的必經之路,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難以忽視。

新疆人尚飲茶,還有新疆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的影響。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上遠離海洋形成封閉性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天氣候嚴寒。且牧區(qū)以畜牧業(yè)為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游牧民的日常主要是“食肉飲酪”,飲食結構中肉食多,蔬菜少。而茶本身具有特別的功效茶葉具有消炎解毒、驅熱消暑、提神醒目、驅膩消食、強身健體等效用。《茶經》上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醒酗甘露抗衡也。”茶的特有效用使其成為邊疆民族能接受甚至喜好的物品,尤其是草原牧民更甚,且有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茶的多種沖泡飲用方式,如奶茶、酥油茶等等。不難看出茶水在西域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談到新疆現(xiàn)代的茶文化,就不得不介紹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維吾爾族茶文化,新疆的維吾爾族人本就是喜歡喝茶的少數(shù)民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茶,而且喝茶也同樣是維吾爾人招待客人的一種方式。所以去維吾爾人家做客時,主人一定會熱情的給客人燒茶、倒茶。只是沒有漢文化茶道那么繁復精致,但也顯示出了西北人的熱情豪放。飲罷茶之后,主人一般還會再端出瓜果、糕點、干果來招待。凡是去做過客的人都能留下維吾爾人熱情好客的印象。

而新疆的漢族有喜好少數(shù)民族飲茶方式的,但大多也與中原地區(qū)無異,尤其是當代文人雅士常在書房中擺放講究的茶具,在此品茶論道,回味無窮。由此筆者走訪了新疆紫砂工藝美術大師趙國潔老師,從趙老師那里了解到,喜愛茶文化的人是很普遍的,把玩茶具尤其是紫砂壺的愛好者在新疆還是有很多的。本就想從茶具人手了解新疆的茶文化,不曾想除此以外還有意外發(fā)現(xiàn)……

二、新疆紫砂礦料的發(fā)現(xiàn)

原以為新疆的紫砂工藝都是從內地買來的紫砂泥料,后來才得知新疆的紫砂原礦發(fā)現(xiàn)于克拉瑪依地區(qū)金龍湖一帶。2013年4月,克拉瑪依金龍湖建設工程全面啟動。沒想到這個挖湖的工程,竟然能挖出新疆紫砂原礦。當時就有人大膽推測這挖出的五彩土中有紫砂原礦,便將這些五彩土送到權威機構檢測。經宜興市國家輕工業(yè)陶瓷耐火材料質量監(jiān)督監(jiān)測站檢測分析,這些黏土確實是紫砂原礦。該監(jiān)測站同時出具了一份權威的檢測報告。礦料經宜興市國家輕工業(yè)陶瓷耐火材料質量監(jiān)督監(jiān)測站、新疆油田公司實驗檢測研究院有關巖相分析表明,新疆紫砂泥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高嶺土,富含鐵、鋅、硒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制作紫砂制品的優(yōu)良原礦。“送檢黏土是紫砂原礦!”這一消息迅速傳回了新疆。克拉瑪依實驗檢測研究院對黏土的成分進行再次分析,技術人員首先對黏土的無毒化進行檢測,排除了對人體的危害。經考證,它形成于2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在戈壁大漠經歷億萬年地質變遷而成。據(jù)技術人員測算,現(xiàn)開采的克拉瑪依紫砂礦埋藏于巖石層下30至50米處,礦藏數(shù)量喜人,平均分布在克拉瑪依區(qū)周圍,可持續(xù)開發(fā)一二百年。

將新疆的紫砂送到了宜興當?shù)刈仙皦鼐呓橙说氖种形屑庸r,并沒有提前告知匠人這些紫砂的來源,匠人們卻在紫砂的制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同。國家級工藝美術師、資深紫砂文化學者谷農問:“這塊泥不錯!這是新料還能這么容易成型,應該不是產自宜興的吧?”誰也沒想到遙遠的新疆也有紫砂。

三、新疆與紫砂的淵源

新疆的陶器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據(jù)《新疆古代文明》中記載:“早在新疆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新疆陶器就已顯示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表現(xiàn)風格了。新疆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如:塔城市衛(wèi)校古墓地出圖的夾沙灰陶杯,阿勒泰市克爾木齊出土的水波紋環(huán)底罐,和靜縣察吾呼溝出土的長流單耳陶杯。”(圖1)

紫砂的概念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最早的定義是《陽羨茗壺系》所稱“五色土”。可見紫砂泥色彩之繁雜。明代晚期文人對紫砂的了解也很少,大致以“砂”“瓦”呼之。這一時期人們分辨紫砂的方法主要是以顏色為標準。清代嘉慶《重刊宜興舊志》依器型把丁蜀地區(qū)陶業(yè)產品粗略劃分為磚瓦、缸甕、瓶缶和茗壺、花瓶等,這才正式將紫砂器和宜興窯其它產品區(qū)分開來。清代晚期丁蜀陶業(yè)興盛之后,陶業(yè)者以顏色將丁蜀窯產品分作六類:粗貨,黑貨、黃貨、砂貨、溪貨和紫砂。至少在清代中期,紫砂已經被單獨劃分出來,專門用于制作茗壺、花瓶。民國時紫砂產品被稱作“細貨”。上世紀90年代后,地質學把紫砂定義為甲泥礦中的紫泥、綠泥和紅泥。”宜興紫砂泥料的命名有以下幾種方式:1.產地命名如:本山甲泥;2.產地結合外觀色加以區(qū)別如:本山綠泥;3.礦料產出時的顏色命名如:天青泥;4.礦料燒成后的顏色命名如:紅泥;5.泥層中深淺狀況命名如:底槽清;6.礦料自然存在狀況命名如:降坡泥。按顏色區(qū)分紫砂共有紅泥、朱泥、紫泥、青泥及段泥五種顏色。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新疆紫砂礦藏中紅泥、段泥屆多。紫砂泥的礦物組成是由石英、黏土、云母、赤鐵礦等,所以紫砂土即使粉碎至一定細度仍然成團粒狀結構。紫砂泥的化學組成為二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等,所以紫砂泥有透氣性好、色澤詭異的特點。而不了解紫砂的人對紫砂的認識會有誤區(qū):把紫砂原料簡單的以“真假”來區(qū)分。其實紫砂原料有品質差異,不能簡單以“真假”區(qū)分。宜興紫砂最正宗這是普遍公認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認其他地區(qū)的紫砂礦,各地區(qū)出產的紫砂泥,只是品質差異,不能簡單用“真假紫砂”來區(qū)分。

四、新疆紫砂工藝

2006年國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宜興紫砂工藝名列手工類首位。而紫砂工藝又如何評價?新疆紫砂工藝美術大師趙國潔老師介紹說:“它其實與繪畫是相通的,點、線、面構成是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抑揚頓挫,都要交待清楚。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也是如此,點,須圓則圓,須方則方;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都不能含糊。否則,就不能算一把好壺。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禁。這也是‘工’的要求。純手工制作的紫砂茶具,與機器制作的有很大區(qū)別。真的做工精細,整體美觀,而且壺的表面摸上去會有粗糙感。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身價百倍。”

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紫砂壺的功能美:(一)容量適度;(二)高矮得當;(三)蓋嚴緊;(四)出水流暢。這是基本的實用要求衡量標準。按目前我國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會飲,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勞,所以稱“一手壺”。紫砂壺的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小,宜泡紅茶;矮壺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失味,過矮則茶易從蓋溢出,使風景大剎。剎風景的還有壺嘴出水不暢,幾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壺中,均成大葉,易把出口堵住,現(xiàn)時做壺已根據(jù)飲茶人習慣把壺嘴改稱獨,使流水明顯比以前暢通。要求壺的蓋嚴緊,能使沖壺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壺內,看來似乎與功能美關系不大實際是為講究衛(wèi)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種種,都屬公用標準。

關于紫砂的藝術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所愛。相對現(xiàn)代紫砂工藝與傳統(tǒng)紫砂工藝而言,傳統(tǒng)紫砂更強調注重紫砂的實用性,追求的是品質內涵的深入探究,而對于現(xiàn)代紫砂,不能簡單的解讀為“泡茶的壺”,而應解讀為“壺形雕塑”更為貼切。現(xiàn)代紫砂與傳統(tǒng)紫砂工藝的區(qū)別就在于:1.形體構成有了新的思維方法;2.有意識強調點、線、面在形體中的地位;3.打破了功用結構的舊觀念;4.重視表現(xiàn)材質的質表肌理;5.后現(xiàn)代藝術的綜合美學意識。紫砂壺的壺型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不應人云亦云地認為哪種壺型好或不好。就像藝術流派,沒有好壞之分。紫砂壺屬于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紫砂追求的意境,應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超凡脫俗。”

我國最早有關宜興紫砂的記錄始于北宋,宜興紫砂始于宋,成于明,繁榮于當代。而與悠久醇厚的宜興紫砂史相比,由于新疆歷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環(huán)境,讓茶文化底蘊的積淀不及內地豐厚,新疆的紫砂更像是一根剛發(fā)芽的嫩枝,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正因為如此,開發(fā)前景才更廣闊。在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現(xiàn)代生活中,新疆的茶文化也已逐漸蔚然成風。紫砂也越來越為大眾所了解。

五、新疆紫砂工藝文化的展望

從紫砂的制作工藝上講,新疆紫砂要有自己的大師,多出一些貼近新疆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運用新疆紫砂的礦料,掌握熟悉其性質,創(chuàng)作出具有新疆特色的雅俗共賞的紫砂作品,才是新疆紫砂發(fā)展的正路。就如新疆紫砂工藝美術大師趙國潔紫砂與和田玉結合的玉鈕紫砂壺系列作品,以及鳳鳴壺作品,從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新疆現(xiàn)代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作高度。加之新疆紫砂的發(fā)現(xiàn)無疑為新疆的旅游資源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更是文化產業(yè)的新亮點。乘著“一帶一路”經濟發(fā)展的春風加以發(fā)展,紫砂文化在新疆必定升溫。可通過專業(yè)的團隊將新疆紫砂延伸出多樣的作品,制作出工藝精美、品質上乘、富有新疆特色的紫砂器,讓新疆紫砂走向全國就不僅僅只是夢想了。

六、新疆茶文化的民族認同

幾千年茶文化歷史淵源的積淀,祖祖輩輩茶文化傳承發(fā)展,茶的種類有千萬種,各民族沖泡與喝茶的講究雖也千差萬別,可不變的是對茶與茶文化的共同愛好,這與地區(qū)、民族無關,亦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具體體現(xiàn)。品茶中的酸甜苦澀之滋味,也如平凡人生,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至于要加入什么佐料改變的它的味道,不同的味道也如不同的人生。

篇8

茶和茶文化本都起源于我國,經歷華夏千載風雨,沉淀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隨著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興起和互相交流,茶和茶文化也伴隨外交步伐走出國門,聲名遠播。其中尤其受歐美人民的歡迎和推崇,并藉此形成了以英美為代表的具有顯著西方文化特點的茶文化。因中西方文化基礎、行為習慣、禮儀風俗和語言環(huán)境等方面各不相同,故兩地在英語教學上的側重點也必然不同。因此,本文將圍繞中西方茶文化差異這個主題,對兩地茶文化進行跨文化比較,并淺析其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茶文化;跨文化比較;大學英語教學

1茶文化源流和英語教學

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我國,且種茶飲茶歷史淵遠,最早可溯及神農氏。我國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記載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說明茶葉多產于我國南方地區(qū),我國南方地區(qū)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孕育出了獨一無二而又神秘幽靜的茶文化。它經歷過漫漫歲月的精雕細琢,終于自成一體,成為泱泱華夏的象征之一。而世界各種文明的興起和發(fā)展,以及海陸商路的不斷開拓,也為我國茶葉和茶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客觀條件。茶葉在中世紀的英國雖沒有廣泛種植,但也不算是一種罕見的植物,當時英國人對茶葉的認識僅限于粗淺的藥物作用方面,對于其食用價值和食用方式尚未加以研究,以至于在茶葉初期流行的時候鬧過笑話。該笑話說英國商人和使團最初和我國進行貿易時,發(fā)現(xiàn)天朝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歡飲茶,于是便購買了許多茶葉回國,一時在英國皇室和權貴間引發(fā)了茶熱,但許多吃過茶的貴族都表示不解,這么苦澀難吃的茶葉,中國人怎么還能吃得津津有味呢?后來雙方使團交流時,英方向中方提出了這個對他們而言十分費解的問題,這時候大家才發(fā)現(xiàn),原來英國人是這么“吃茶”的———他們把茶葉一股腦倒進大鍋里煮沸,再加上許多調料,然后撈葉子吃。中國人啼笑皆非,這件事也讓當時的國人堅定了西方蠻夷不化的印象。當然,這只是調侃歷史的一個笑話,認知觀念的局限由當時局限的信息獲取能力所決定。事過百年,如今的英國卻和中國一樣,變成了一個嗜茶如命的國家。常言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文化。”茶傳入英國后,的確受當?shù)匚幕眨珟霞澥棵弊樱┥闲∥餮b的茶文化,同樣十分可愛。而英語作為一門使用范圍最廣泛、應用渠道最多樣化的語言,成為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必修外語課程之一。就我國而言,英語課在我國教育中開設時間早,普及范圍廣,幾乎可算得上是除了國語以外最流行的語種。但盡管我國大學生自小就開始學習英語,卻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慣用母語習慣來幫助記憶英語語法和理解英語語境,造成了英語教學中式化的現(xiàn)象,即所謂的“changlish”。中式化英語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某種程度上埋沒了原語言文化背景,它的確能讓外來語種和本土文化相兼容,但是亦容易讓人忘卻該語種的本來面貌。然而就如同茶文化在中國和英美地區(qū)有所差異一樣,我們雖不能強求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背景中做到傳授真正地道的牛津英語,但可在理解異國文化的前提下盡可能更好地學習異國語言。下文筆者將對中國和英美茶文化進行跨文化比較,并且通過比對結果,淺析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和影響。

2中國和英美茶文化的異同點

中國茶文化起源甚早,傳說神農氏嘗百草身中奇毒,便是茶救了他一命,才有《神農百草經》的流芳千古。傳說歸傳說,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千百年前便對繁雜的植物世界,不論是在藥食方面還是在紡織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茶便是成千上萬種植物中既普遍又特殊的一種。言其普遍是因神州地大物博,適合茶葉生長的地方十分廣泛,故而茶葉也十分常見;言其特殊,則是因為相比茶葉,其他作物并未有相應成熟的文化,就比如我國江南地區(qū)的主食大米,并沒有聽說有古人擺了一桌炒飯、蒸飯、粥飯大肆宣揚米飯文化,此種場景,大多數(shù)見于祭祀和設宴,大米相比于茶過于貼近日常生活,反而沾染了一絲俗氣,難以做到像茶那般不食人間煙火。因此,茶和茶文化無論在古代中國還是現(xiàn)代中國,都是一種清淡典雅氣質的象征,茶香裊裊,茶煙飄飄,十分夢幻,藉此所發(fā)展出的茶道,更是在清淡之上多了自律、自制等等意志元素。再者,古代中國無論哪個朝代,茶文化都跟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相互掛鉤。周朝時期舉國上下崇拜敬畏鬼神,于是茶便成了祭祀鬼神的祭品之一;魏晉時期文人大夫之風盛行,于是品茶便成了墨客文人花前月下談詩論道的借口;隋唐初時國力昌盛,飲茶樂事便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此茶文化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全面補充,變得更為完善;明清時期茶葉已經成了跟外國交互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茶葉和茶文化變得更為神秘和誘人。相比之下,英國茶文化的起始便較晚,但是茶葉到底是何時從中國傳入英國的,筆者查閱了許多文獻,都沒有發(fā)現(xiàn)有明確具體的記載,但是有點可以肯定的便是,在英國稱霸海上,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那段時間,曾經把許多國家變成了它的殖民地,荷蘭便是其中一個國家。因此,筆者推測,在英法聯(lián)軍尚未用堅船利炮敲開天朝大門之前,英國的茶葉最早是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入的。而英國的茶文化,一開始便與權力和權利的象征———皇室有了直接聯(lián)系。因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東方國家對于在開辟新航路的各個西方國家而言都是十分神秘又誘人的存在,再加上當時的中國閉關鎖國,排斥外商,這在神秘基礎上又罩上了一層面紗。故而在和中方最初的貿易中,英商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他們亦認為東方的產物便是最好的產物,因而貿易得來的上好茶葉和綾羅,最后都落入了貴族的手中。也即是說,茶葉在一開始傳入英國,變成了富貴和奢華的象征。再加上“飲茶皇后”凱瑟琳的宣傳,茶便徹底在英國盛行了起來,尤其在1840第一次之后,英國從中國和其他殖民地掠進大量茶葉絲綢瓷器,茶變得十分普遍和便宜,從此,茶便在英國各階層人士間盛傳,這個習慣一堅持就是上百年。美洲地區(qū)的茶文化最初由英國侵略時植入,英美本來生活習俗差距不大,因而英美茶文化十分相似便不再多敘。總體說來,中國茶文化和中國文化一脈相承,都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淡泊明志”、“清靜典雅”、“天然淳樸”的茶道精神,在我國盛傳千年而不衰。而英美茶文化初始便帶了明顯的階級和個人主義,后經英美文化的熏陶,在茶中加入奶糖精等調料,更是自成一體,概括而言便是“活潑鮮明”、“傲然自信”等文化的集合體。

3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和啟示

英語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早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我國就開始設置英語教學,而且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的達標要求。因為種種緣由,英語教學雖然在中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許多大學生并未能理解英語文化,更不用說詳細追究其語法語境的來龍去脈,如此一來反倒令人產生舍本逐末、買櫝還珠的感覺。因此,若要細細鉆研一門語言,將其學精學好,是必須在該語言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的,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中國茶文化和英美地區(qū)的茶文化,就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性。舉個簡單的例子,“紅茶”在中文稱為“紅茶”,若學生用”redtea”來直譯指代紅茶,便會顯得十分不專業(yè),而英文所說的”blacktea”也顯然并不是“黑茶”,而就是我們所說的紅茶。許多學生弄清楚”redtea””blacktea”的差異后便不再深究。但記憶是有時間規(guī)律的,時間一長,學習的東西一多,學生們就很容易忘記該掌握的知識點了。還是用“紅茶”舉例,”blacktea”的稱呼由來是因英國最初在中國收購的茶葉便是廈門的半發(fā)酵茶———武夷茶,武夷茶茶色偏黑,所以被稱為”blacktea”,這個叫法也一直延續(xù)至今。由此看來,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英語單詞,還應該了解熟識英語的背景文化,否則不僅記憶不扎實,還會犯低級錯誤。還是以茶舉例,英美茶文化跟中國茶文化迥然不同,如英國人的喝茶方式和中國人的喝茶方式不一樣,英國人一天三餐要佐茶,相當于他們一天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與茶度過,飲茶時還會佐配許多別致的茶點,茶點這個詞最早也是出于此處。喝茶的這個時間是漫長而又悠閑的,因此英國民謠歌手LongJohnBaldry唱到:”whentheclockstrikesfour,everythingstopsfortea.”(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因此,當大學生從文化本源上追究英語用詞習慣和中國漢語用詞習慣的不同,英美行為上的喜好和中國行為喜好的差異,英美習俗和中國習俗的區(qū)別時,才能牢固掌握英語,才能嫻熟運用英語。這點便是從中英茶文化比較分析上得出的啟示。

4結束語

總之,茶文化最早產生于中國,但英美賦予了茶文化新的內容和靈魂,使得茶文化在英美地區(qū)更加的光鮮奪目,富有特色。無論是淡泊優(yōu)雅的中國茶文化還是鮮明活潑的英美爵士茶文化,都在同一個世界屋檐下和平共存,大放異彩。文化的差異性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不能只拘泥于語言,還要深刻理解語言所產生的背景和語言所運用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英語教學,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

作者:羅燁 李智勇 單位:承德醫(yī)學院 承德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亦桃,朱曉東.英語中“茶”話探微——兼議中國與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較[J].農業(yè)考古,2007(6):211-213.

篇9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出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呈現(xiàn)迅速壯大的態(tài)勢,而旅游者對購買旅游產品對象的價值判斷也日益由重視外在的功能價值向內在的精神滿足逐漸過渡。傳統(tǒng)層面理解的旅游產品是從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著眼的,主要包括沿線的旅游景點、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旅游設施和服務。而茶禪文化旅游產品作為新興的一種旅游產品,更重視內心精神世界滿足的。茶禪文化旅游產品在茶禪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與發(fā)展,在旅游產品的開發(fā)中不是簡單的表層開發(fā),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須具有更深層次的涵義。然而學術界對于茶禪文化及旅游產品的概念、內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經嚴重阻礙了茶禪文化旅游產品的發(fā)展。只有對其概念有正確與全面的理解,才能設計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因此,對茶禪文化及旅游產品概念的界定與明確,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茶禪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美德、法律、習俗和習慣的綜合整體。茶禪文化,是以茶參禪、以茶悟禪的一種人文境界,是茶與禪在精神層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既道出了茶與禪宗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包含了中國士大夫對于茶文化內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學術界在“茶禪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禪一味”的研究中,對其概念理解存在著片面性和混亂性,對茶禪文化存在諸多誤解,在茶與禪宗歷史關系、茶禪與禪茶等名稱區(qū)別問題的闡述上的混亂。一些學者把“茶禪文化”片面地歸結為“坐禪”之需,有的學者研究內涵則往往只講茶符合佛教之德、禪茶的不解之緣,再舉上一些佛教興茶事跡;還有的學者甚至將佛、禪簡單地混同,變“茶禪文化”為“佛茶文化”。更鮮少有學者對茶禪文化概念進行準確的界定。

目前來看,諸多學者已經進行了一些概念界定與理論分析。《中國茶學辭典》列入“茶禪”條:佛教提倡飲茶坐禪,過午不食,稱為茶禪。日本茶道宗師千宗旦的著作《茶禪同一味》的第一卷標題即為“茶事以禪道為宗”,并在內文說:“一切茶事所用,皆不異于禪道。”潘林榮詳細的考證了茶禪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文化流變,認為是禪宗與茶在內在精神本質上存在類同構的現(xiàn)象,所以禪境是茶飲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終形成“茶禪一味”。蔡鎮(zhèn)楚認為,茶禪就是以茶參禪的一種人文境界,一種藝術境界,茶禪的聯(lián)姻,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釋澤道認為,禪茶是指通過對茶的體認與感悟而進行禪修的一種法門,同時也是依照禪理佛法來演繹的一種茶道。楊惠南提出茶與禪的融合,最終歸結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韓金科等認為茶文化和佛教結合的內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認個人的“修養(yǎng)”“克己”“儉約”“精勤”是成佛為圣的必由之路。賴功歐認為,茶成為禪文化的物質載體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親和力,其靜、定、清、淡、雅的茶性與人性有著相通之處。梁子認為“茶禪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與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屬于同一色調,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諧。空谷道人認為禪茶就是僧人在齋戒沐浴、虔心頌佛后,通過一整套嚴謹而神圣的茶道儀式來泡制茶的全過程,即禪茶屬于宗教茶藝。而茶禪文化更多是品味茶與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壽認為茶禪文化概念內涵是關于如何飲茶而習禪,通過茶藝、茶禮而修禪道。

然而,學術界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茶禪”的叫法本來就不太準確。葛兆光認為茶禪不過古時大德嗜茶者多,說公案,斗機鋒,在“茶”與“禪”兩邊各拈一些花絮,湊合成幾則茶不茶、禪不禪的話頭,再在題內說幾句題外的閑言語。在第二屆禪茶文化論壇的會議記錄中,諸多學者也質疑了禪茶的概念。但這種觀點存在較少,一般學者還是認同“茶禪/禪茶”及“茶禪文化”的表達方法和其中內涵。

本文綜合上述學者們的研究內容與概念界定,認為“茶禪文化”是以禪文化和茶文化作為基礎,以“茶禪一味”作為核心理念,以茶來傳達禪的內涵和境界的一種修行方式,修行途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特殊文化類型。參考文化的定義,創(chuàng)造性的認為:

茶禪文化在狹義上是指以禪院茶禮為代表的精神產品,廣義上是指通過茶藝、茶禮修禪道的過程中產生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其中,“茶禪”與“禪茶”意同。

三、茶禪文化旅游產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學科或學者對旅游產品考察角度不同,學術界對旅游產品概念存在著不同理解和認識。從需求角度來看,林南枝從旅游者出發(fā),認為旅游產品指旅游者花費一定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游經歷。楊森林認為旅游產品是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處的全部經歷。英國學者密德爾頓認為旅游產品是指旅游者從離家到回家這段時間的完整經歷。另一位英國學者霍洛韋在其著作中認為旅游產品是任何一種能滿足市場欲望或需要的東西。這類定義的主要觀點即認為旅游產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經歷。這個概念強調了旅游產品的整體性,將旅游者在此過程中的旅游活動以經歷或體驗的形式展開,而這種經歷或體驗正是旅游產品的消費形式、消費過程和具體用途,不能等同于產品本身。

從供給角度來看,林南枝、陶漢軍認為,從目的地角度出發(fā),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憑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設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滿足其旅游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這是由多種成分組合而成的混合體,是以服務形式表現(xiàn)的無形產品。魏小安認為,旅游產品是提供給旅游者消費的各種要素的組合,其典型和傳統(tǒng)的市場形象表現(xiàn)為旅游線路。謝彥君認為旅游產品是指為滿足旅游者的愉悅性休閑體驗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產或開發(fā)出來以供銷售的物象和勞務的總和。申葆嘉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產品是旅游服務諸行業(yè)為旅游者滿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類服務的總稱。這類旅游產品的定義更強調了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旅游經營者的重要性,這樣就有了進一步的分類,即總體旅游產品和單項旅游產品。

綜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義都有其利弊,很難為旅游產品界定一個全面而準確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發(fā)的旅游產品定義忽視了旅游經營者在其中的貢獻,更強調一種經歷或體驗,因此本文更傾向于從旅游供給的角度來定義旅游產品,結合上文定義的茶禪文化,即認為:

茶禪文化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憑借茶禪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設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滿足其文化、休閑需求的各種實物與勞務的總和。

四、茶禪文化旅游產品的內容與特征

(一)產品內容

由于旅游產品本身內容廣博,廣義上,為了滿足旅游者的各種需要,旅游經營者需要向旅游市場提供的產品類型十分多樣,而狹義的旅游產品主要包括旅游企業(yè)的某項旅游產品、旅游項目。

考慮茶禪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狹義的旅游產品內容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本文認為,茶禪文化旅游產品是一種特殊的產品,一種組合型產品,他包括以下幾種:

1、環(huán)境要素:茶禪文化旅游產品的“禪”之一詞,屬于宗教范疇,是最先發(fā)端于寺廟的,這樣一種環(huán)境正是孕育茶禪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實體建筑是茶禪文化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還須茶田,兩者共同組成茶禪文化旅游的環(huán)境要素,是茶禪文化旅游產品的有機組成。

2、服務要素:通過物化勞動來為茶禪文化旅游者服務,提供效用或產生新的效用。這一類產品有茶藝表演,茶禪演出、茶禪歌謠、炒茶、制茶等體驗性、文化性產品。這類旅游產品通過具體的服務展示了茶禪文化在旅游中的應用,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體驗。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禪旅游部門生產的旅游商品,這一類產品有自營或外包的成品茶葉,各類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禪文化的旅游商品。這類產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能幫助游客回味在旅游產品中所獲得的體驗與經歷,同時也是可帶走的茶禪文化旅游產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與欣賞性。

4、知識要素:提供茶禪文化的專業(yè)知識,通過翻譯與導游對茶禪文化進行系統(tǒng)而清晰的介紹,還包括茶禪文化講壇,茶禪文化展示館等方式,為游客還原茶禪文化的真實風貌。

(二)產品特征

茶禪文化旅游產品具有有別于一般旅游產品的特性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

1、文化創(chuàng)造、傳承與賦予。通過游游業(yè)的開發(fā),使傳統(tǒng)文化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xiàn)代人對傳統(tǒng)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富現(xiàn)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禪文化旅游產品中所表現(xiàn)與蘊含的茶禪文化具有獨特性,歷史悠久韻味悠長。這一類旅游產品正是表現(xiàn)了一種文化的創(chuàng)造、傳承與賦予。

2、靈活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茶禪文化旅游產品較之其他的旅游產品,可表現(xiàn)的方式十分多樣。不僅可以欣賞茶禪的演出,體驗茶園與禪堂,更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方式去領悟其內在的涵義。

3、境界的追求。茶禪文化旅游產品中通常傳達了其內涵和境界,這類產品在參與或體驗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脫離原本存在的社會,心定下來,再去品味茶禪的滋味。茶禪的本質是破執(zhí),即無念無執(zhí),追求內心的領悟,這種感受本身是因人而異的,再通過儀式來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華和轉化。相較其他旅游產品。茶禪文化旅游產品體現(xiàn)為一個境界的追求。

4、莊嚴性與趣味性并存。茶禪文化本身與宗教文化緊密相連,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產品的特點,即莊嚴性。寺廟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對此類旅游產品是保持一種敬畏與尊重的態(tài)度;而茶禪文化又與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禪文化旅游產品中可參與、體驗的旅游項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結

茶禪文化旅游產品概念的辨析,對于茶禪文化旅游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在學術界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將概念界定為:茶禪文化在狹義上是指以禪院茶禮為代表的精神產品,廣義上是指通過茶藝、茶禮修禪道的過程中產生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茶禪文化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憑借茶禪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設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滿足其文化、休閑需求的各種實物與勞務的總和。并探討了茶禪文化旅游產品的內容和特征。

篇10

魯迅指的會喝好茶,就是品茶。

品茶,是一種閑靜的態(tài)度,是一種淡雅的心境。

泡上一壺清淡的或濃郁的無論是廉價的或是昂貴的,只要是適合自己口味的茶,親自煎煮,目睹水沸如珠,用整個身心慢慢地享受整個煮茶時的過程,然后靜靜的嘗,細細的品,同時可看上一本修身養(yǎng)性的好書,享受一種精神上的高雅與心靈上的寧靜,是何等的遐逸。

品茶,能品出泡茶者的心緒和個性。急進躁進者,茶淡而無味;遲疑不定者,茶濃而苦澀;唯有從容而平靜的人,才能讓茶葉完全舒張,進而泡得一壺好茶。

品茶,一人憂,二人盛,三四趣。而他們三人,共同來赴一場寧靜淡泊的茶香之約。

人物

上海春藝茶莊茶師:范鵬鵬

大眾派

上海春藝茶莊茶師--范鵬鵬(除了經營茶莊,廣泛開設茶藝講堂。試圖讓大眾都能體會茶的獨特養(yǎng)生效果,以無私普及茶知識茶文化為己任。)

入了茶迷,就再也不想出來。與大多數(shù)女孩子一樣,范鵬鵬的茶路也是從花茶開始的。茶香是茶的一大要素,聞茶也是品茶的一個步驟。而范鵬鵬,從旅游行業(yè)開始做起,一路走來,接觸到了茶,從花茶到綠茶,再到如今的普洱,對范鵬鵬來說,都是如數(shù)家珍。如今她已是春藝茶莊的合伙人,是茶文化的宣傳者。她會在自己的茶莊里,每周舉辦不同的講座,來講授茶文化,品茶的方法心得,也會各地的茶市場看茶品茶。慢慢地,人們開始叫她作,茶師傅。面對這個稱謂,她滿心歡喜,這樣收到尊敬,也是因茶帶來的樂趣。

禪茶一味。這其中的精要,都是要我們品茶人自己去細細品味的。一葉茶香,會讓性格急躁的范鵬鵬,脾氣平緩下來,久而久之,竟也能影響到人的習性。

通過學習茶,她面對世界,面對自己都完全沉靜下來,用一種淡雅真誠的態(tài)度處世。

范鵬鵬用自己的方式,獨創(chuàng)一種茶酒,這就是觀音醇。將38度白酒一斤鐵觀音15克加入冰糖適量,混合搖動數(shù)下后封存,十天后起封飲用。鐵觀音與濃香型的白酒混合釀出的香,被稱為,香蓋法云起,花燈會火明式的天香“暖香惹夢鴛鴦錦”濃郁而讓人迷醉。也許這烈這醇,也讓范鵬鵬品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呢?

當范鵬鵬遇到了茶,她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疊名兩個茶字,話為,茶茶。

貴族派

上海故園茶樓主人:郭甲信

上海故園茶樓主人--郭甲信(郭子儀53代孫,晉商的古董收集布置了故園茶樓。愛茶如命。信奉茶乃貴族生活精神所在。所以茶樓走高端路線,一盞茶動輒幾百上千。)

幾十年磨一劍。文化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晉商的古董留下所有的歷史印記,都在茶樓里,成為一個個點襯,化作淡淡茶香。

因為茶已經上升到一種精神,是享受生活的方式。郭先生言,品茶,至少需要連續(xù)的五小時時間。否則,只能算嘗茶,那和喝水沒甚區(qū)別。

在古代,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品茶一定要與“道”結合方為品。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yǎng)生、怡情、修性、證道。

郭先生強調帶有意義的茶道。源于佛教的禪宗茶藝之境界不僅僅是表面的枯石凝萬象,而是隱藏在內部的石中蘊生機。因此,禪宗茶的理想是把宗教哲學觀念,融入日常生活微小事物之中,宣揚茶道思想。道家隱士的茶道主張空虛之美、空靈之美。至于道家茶藝的意境則在大自然中,品泉煮茶,既寄情山水,又冥合萬化。隱士茶在于超越現(xiàn)實,回歸自然,深得幽雅之妙 ,因此也稱之為茶藝。

到了現(xiàn)代,茶的保健功能被更多人的所廣泛認識開來,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人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由基的不斷繁殖。而茶中所含有的茶堿可有效控制自由基的繁殖。

中國作為茶的發(fā)源地,茶種上千,形式萬象。郭甲信獨愛普洱。生長于云南的普洱茶,由于日照時間長,含茶多酚多。被稱為茶中古董。并可用蒜、醋來解茶中鉛。推崇頂級普洱,收藏物依年限長久而彌足珍貴。

古代道家精髓,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因此,好的東西,必須要靠自己來領悟。郭甲信就是這樣形容茶道。

所以,喝茶、品茶更是只有親嘗的人才能感受到,并且越投入,越有收獲,此中真意,無法言達。

閑達派

高級白領-“非專業(yè)”品茶人:楊海波

高級白領,“非專業(yè)”品茶人--楊海波(迷茶一族,不需要專業(yè)的約束,只要有感興趣的茶種,就投入去研究了解。感觸貼近生活。)

人生八十年,前四十年奮斗,后四十年品茶。

生活的品質,正是在細節(jié)中被不斷地改善的。楊海波就是這樣,慢慢發(fā)現(xiàn)了品茶的特別之處。作為一名高級白領,他與許多人一樣,對生活有著自己獨特的完美主義標準。他有個做巖茶生意的朋友,在朋友的感染下,他從喝純凈水開始,喝起了綠茶。看茶葉在熱水中翻飛漂浮,漸漸長大,由一絲小葉,悠悠然變成闊葉,就像生活的節(jié)奏,從緩慢到充實,最后全然地放松平靜。看著玻璃杯中,漸漸膨脹的茶葉,體會茶味的鮮爽、醇厚,把茶湯含在口中,像含著一朵鮮花一樣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吞下去時感受茶湯過喉的爽滑。茶這樣的香、清、甘、活,果真妙不可言。

不過多久,楊海波便愛上了茶,他會去專業(yè)的茶葉網站搜集更多的信息,也會在自己喜愛的定點茶莊喝茶。他平時不喜歡泡吧,也不愛上網,不樂于在外娛樂。但喝茶,卻可以喝上一下午。

楊海波說,品茶需要先40年時間來累積,來作真正的準備,不管是物質上的累積,還是精神上的累積。然后再用40年的時間,去真正地,玩味茶葉的特質,泡茶的方法,品茶的樂趣。

就如這一個盛夏的午后,在仿古的樓宇間,同窗外陣陣和風相視。幾味清茶入口,耳畔幽幽古樂飄散,與茶友品論茶事人情,仿似就能在此刻,念半尺輕空,隨四處流溢的茶香,品讀這兩分舒適,三分隨意,五分清閑……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悠遠的情懷,茶文化才會無聲地流傳到今天。

品茶,試一試,誰又能阻擋它的魅力?

第二部分 優(yōu)雅迷你茶經

季節(jié)茶類

1、春茶: 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yǎng)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2、夏茶: 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于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3、秋季茶: 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于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fā)脆,葉色發(fā)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4、冬茶: 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氣候逐漸轉冷后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 除以上按茶色,四季劃分外還可以其生長環(huán)境來分 一、平地茶: 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后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茶的沖泡

一般需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飲用。

綠茶的沖泡

細嫩綠茶的沖泡,要求茶具潔凈,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壺)、瓷杯或茶碗沖泡。杯、碗內瓷質潔白,便于襯托碧綠的茶湯和茶葉。水選用潔凈的優(yōu)質礦泉水,或經凈化處理的自來水。水的酸堿度為中性或微酸性,煮水初沸即可。沏茶的水溫在80℃左右為宜。茶與水的比例通常為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口感鮮醇。沖泡的手法要求手持水壺往茶杯中注水,采用“鳳凰三點頭”的手勢。沖泡時常先注入少量熱水,使茶葉浸潤,后再注水至離杯沿1厘米處即可。

紅茶的沖泡

清飲法,將茶葉放人茶壺中,加沸水沖泡,后注入茶杯中細品,可沖泡2次左右。

調飲法,是將茶葉放入茶壺,加沸水沖泡后,倒出茶湯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檸檬汁、蜂蜜、香擯酒等。調飲法用的紅茶,多用紅碎茶制的袋泡茶。品飲紅茶,以咖啡茶具較為適宜。

近年流行的臺式泡沫紅茶,其制法是紅茶經沖泡后將茶湯倒人調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搖動幾十下,再倒入透明玻璃杯中品飲,茶湯會在透明杯中形成分明的層次。

烏龍茶的沖泡

茶葉的用量以裝滿紫砂壺容積的1/2為宜,約重10克。用水的水溫為100度。可泡飲5次~6次。泡的時間由短到長,第一次沖泡約2分鐘,以后每次相對延長。沖泡烏龍茶的茶具為“烹茶四寶”。潮汕烘爐是燒開水用的炭火爐;玉書為燒開水的扁形薄瓷壺,約能容水2O克 ;孟臣罐為紫砂壺;若深甌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沖泡前先將茶具淋洗一遍。壺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壺內壁緩緩沖入,在水漫過茶葉時,便立即將水倒出。洗茶后第二次沖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壺蓋沿為宜,蓋上壺蓋。沖水的方法應由高到低,且在整個泡飲過程中需經常用沸水淋洗壺身。斟茶時是用拇、食、中指夾著壺的把手,并需低行。茶湯按順序注入茶杯內,以每杯容積的1/2為宜,逐漸加至八成滿。

花茶的沖泡

選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茶水用量之比為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沖泡,時間3分鐘~5分鐘。沖泡次數(shù)2次左右。泡好后,先揭蓋聞香,再嘗其味。中、低檔花茶,主要是聞香嘗味,水溫要求100℃,沖泡5分鐘后即可斟飲。

緊壓茶的沖泡

緊壓茶沖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傳統(tǒng)方法。我國生產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飲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先要將緊壓茶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調飲方式飲茶。

TIPS

上海故園茶館位于上海復興中路汾陽路口,一處寧靜的桃源樂土。臺灣著名普洱茶研究專家鄧世海稱它為“中國第一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