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5 23:52: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

一、棗園村基本概況:

二、產業發展現狀

棗園村在產業發展上有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條件積極發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參等特色產業。但從近幾年發展的總體效果來看,不是很好,產品質量不過關,經濟增長不明顯,群眾積極性不高,導致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單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經濟鏈。從1998年到xx年,核桃產業連年受災,大多數群眾無補充效益,生產生活資金嚴重缺乏,導致核桃管理投入減少,效益下滑,最終走入不投資,無效益的惡性循環。核桃園經過幾年的發展多是病園、老園、殘園,果樹多為老式核桃樹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種,矮化等經濟效益高的優質核桃樹苗比較缺乏,果園管理水平低下,廣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蟲現象,從而導致產量低,病蟲害現象嚴重。

(二)、主要糧食產業經濟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麥的銷售價格低下,群眾一年辛苦勞動獲得的經濟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經濟效益甚微,極大的打擊了群眾的種糧積極性,大多數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棄了糧食生產。

(三)、香菇、木耳等經濟產業的發展由于受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由于近幾年林業部門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發家致富的群眾失去了最基本的生產支撐點,限額砍伐直接限制了群眾生產的規模,以前的香菇產業大戶現在也處于不死不活的尷尬境地。由于眾多方面的影響,這些農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離鄉,端著金碗要飯吃,把經濟的增長建立在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的痛苦之上。這一問題的出現直接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眾多不便之處,最直接的困難就是農村勞動力的嚴重缺乏,新農村建設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資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這部分人大都是年輕有為,有能力、有才華、有技術的農村“能人”,長期的城市生活讓他們失去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積極性,由于他們見多識廣,大多數人都做了遠離故土的打算,因為他們的心已經被城市化了,過不慣以前的窮日子,所以他們寧愿呆在城市要飯,也不愿留在農村種糧。

(四)、肉豬養殖技術落后,規模較小。棗園村的養豬產業歷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觀方面的影響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大多是散養戶,基本上處于自給自足、傳統養殖的狀態,對經濟增長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由于生產時間長、投入多、效益低、見效慢,加之近兩年以來玉米、飼料價格的飆升直接打擊了剛剛調動起來的群眾積極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體困難

(一)、群眾生產資金匱乏,產業資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無力進行產業發展的初期投入,生產資料的瘋狂飆升直接導致了群眾產業發展規劃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產量低,品質差;果園施肥普遍憑經驗,缺乏按果樹需肥規律測量化標準施肥;品種單一,結構不合理,多為晚熟品種,經濟效益低。新建核桃園苗木小,見效晚;核桃苗木價格較貴,群眾無力購買,導致核桃發展速度緩慢,規模小;群眾沒有深刻認識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過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園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標準園建設不達標。

(三)、主要糧食產業逐年遞減,群眾種糧積極性不高,荒種、漏種現象較多,耕地資源浪費嚴重。

(四)、養豬業規模小,呈分散狀,大規模的養豬專業戶沒有形成,缺乏典型養豬模范帶頭人,群眾沒能看到規模產業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積極性不高,無法做大做強。

篇2

甜柿是我縣千余年來的傳統農特產品,也因此被原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甜柿之鄉,羅田甜柿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要不要把這些品牌效應做響放大,甜柿值不值得作為一個產業來重視?為什么這個產業一直難以做大?如何將這個產業做大?

最近,縣政協針對原縣政協副主席、林果老專家易珍旺對發展甜柿產業的再度呼吁和老領導晏海云同志給政協的批示,圍繞上述問題組成調研組,多次深入到鄉鎮、村組、食品加工企業進行專題調查;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加工企業代表以及有關人士進行座談研討,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召開主席會議進行研討。調研意見認為:甜柿產業是我縣極具發展價值的特色戰略產業。近年來,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雖對發展該產業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還不夠。其現狀仍然是:有傳統產品,無規模產業;有特色優勢,無積極發揮;有較好效益,無系統研究;有廣闊市場,無有效營銷;有社會積極性,無行政整合力。

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獨特優勢和市場前景 (一)品質無與倫比。羅田甜柿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甜脆爽口,是唯一不脫澀即可食用的完全甜柿類型,富含多種維生素、糖、單寧,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消食、健脾胃、止血、補腎等功能;對腸胃病、心血管病、肝炎、高血壓、喉痛等疾病均有一定療效,具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

(二)種植效益可觀。甜柿屬國際稀有水果。我國進口的日本甜柿零售價格(人民幣)在上海等地一般8-12元/千克,香港14元/千克,臺灣60元/千克。羅田甜柿在湖北武漢等地零售價格一般4-6元/千克,在河南、山東等省市銷售價格高出蘋果和梨2倍。甜柿樹栽植后,一般2-4年開始掛果,5-7年進入盛果期,標準柿園畝產量可達2000千克以上(最高可達4000千克/畝),按目前本地收購鮮果2-3元/千克計算,盛果期畝平收入可達4000元以上。從比較效益上來看,遠高于種植糧食和板栗收益,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三)生態旅游重彩。甜柿樹是一種很好的風景樹種,樹形美觀,根系發達,抗逆性強。為深度開發旅游業,豐富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在旅游公路沿線及景區栽植甜柿樹,建甜柿公園、甜柿山莊等景點,打造一道道、一片片甜柿特色風景。到甜柿成熟的金秋季節,讓游客走進金色碩果掛滿枝頭的山川原野,觀賞秋陽照彩、金果凌霜的美景,并親自采摘、品嘗金燦燦、甜脆脆的鮮柿,給人流連忘返、其樂無窮的甜美之感,無疑具有獨特的生態旅游價值。

(四)增值鏈條較長。柿樹全身是寶,加工種類繁多,開發前景廣闊,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柿蒂、果、葉、根均可入藥,可以開發新型功能性材料,能加工柿花(片、餅)、凍柿、柿罐頭、柿糖、酒、醋、汁、漆、果膠、柿葉茶、柿蜜餞和柿單寧等多種產品,極具加工增值價值。

(五)加工初具雛形。目前已有食為天、楚天舒、大自然等企業對甜柿加工保鮮進行試驗已獲得初步成果,食為天的柿單寧項目2xxx年6月即將投產,僅一期工程達到產能后,就年需鮮柿果1萬噸;楚天舒已對柿葉茶、柿花等產品試生產。隨著加工業的發展,對柿果及柿樹其它附產品等原料的需求將日益增加。同時,隨著食為天和大自然等企業利用柿單寧和氣調貯藏保鮮技術的日益成熟,為甜柿保鮮,進而實現農超對接,反季銷售奠定了良好基礎,市場前景日益廣闊。同時,種植和加工形成良性互動,將為富民富企富財政帶來多重價值。

(六)發展條件優越。羅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微酸性和中性土壤等良好的自然條件,適宜甜柿生長。羅田傳統甜柿品種豐富,大、中、小果型和早、中、晚熟品種兼備,鏨字石、唐家山等地品種久負盛名,100年以上的優質大柿樹達5000余棵,素有甜柿之鄉的傳統美稱。南宋時期,已普遍采用良種嫁接繁殖技術,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歷史,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和傳承了傳統的種植習慣和豐富的栽培經驗。加之近年來,縣林業和科技部門組織攻克了甜柿選種、矮桿豐產栽培等科研課題,并逐步得到了推廣應用,為建設矮、密、早、豐 高產園奠定了基礎,使甜柿更具推廣價值。

(七)產業政策支持。近年來,國務院、省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特色農產品發展政策,安排了專項發展資金。同時,國家和省、市林業部門對羅田甜柿的生產現狀和品種資源進行了普查,并把羅田作為全國甜柿規范化種植示范區。只要我們綜合運用國家政策,整合國家扶貧開發、低丘崗地開發、土地整理、造林綠化、苗圃基地建設等政策資金,支持甜柿發展,不僅可以為甜柿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政策支撐,還可以通過規模規范發展,產生較強的政策吸引價值。

二、基本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本現狀

1.種植情況。到目前為止,全縣甜柿總面積達3.6萬畝,其中基地1.2萬畝,四旁樹折合2.4萬畝,掛果3.4萬畝。集中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崎、三里畈、河鋪、勝利、白廟河、鳳山、平湖等7個鄉鎮。主產區三里畈、河鋪年產100萬千克以上,鏨字石村年產量10-60萬千克以上。近幾年,新發展甜柿面積約3000畝,20xx年全縣總產量約6000噸。

2、加工情況。目前,全縣具有加工貯藏能力的企業4家(食為天、華麗食品、楚天舒和大自然),加工產品在柿餅、柿花、柿片等傳統產品的基礎上,先后試制了柿汁、柿葉茶和柿單寧等新產品。然而,除柿單寧生產線即將投入試生產外,其它項目尚未進入規模生產。

3、銷售情況。銷售模式主要是以產地擺攤XX縣內土特產店坐店零售。20xx年全縣銷售約3300噸,占總產量的55%,其中外銷武漢、黃州、鄂州和黃石等周邊城市約2600噸。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認識研究不夠。我縣農特產品品種豐富,過去把視線和精力主要集中在茯苓、板栗產業上,加之甜柿的保鮮技術未過關,保鮮期短,銷售困難,加工產業未形成等因素的制約,使人們一直未真正靠近去研究它,認識它。致使這個極具特色、極具比較效益、極具增值價值的產品一直未能列入縣域農特產品發展戰略。其可謂 一位外美內秀的靚女,養在深宮人未識。

二是種植管理粗放。羅田甜柿雖然種植歷史悠久,但絕大部分是祖宗留下的傳統遺產,大多是由農戶自發分散種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人種天養階段,科技含量低。很少有人懂得合理移植、整形修剪、適度控高、撫育管理、防病除蟲、良種繁殖等栽培管理技術。現有柿園普遍都是望天大樹,絕大部分是果小核多、商品性差,易損傷,采摘方法原始,采摘成本過高。據在唐家山村調查,如果雇請勞力,一天采摘的甜柿,只能維持人工費,導致去冬該村80%鮮果仍掛在樹上。因此,比較效益的潛在優勢難以凸現。

三是科研投入不足。1989年以來,林業、科技部門在甜柿種植技術、選種等方面做過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沒有經費支持和專門力量,缺乏系統研究和應用推廣。一些企業和民間人士在加工、保鮮,乃至良種培育方面進行自發研究,但勢單力薄,缺乏扶持引導和整合。像食為天進行柿單寧保鮮試驗,大自然科技進行氣調儲藏保鮮試驗,雖然都取得一定成功,但條件都很簡陋,過程記錄不系統,資金投入不足,試驗樣本不全,使其研究成果難以認定;像三里畈鎮烏石沖村70多歲的何耀林老漢,從事甜柿研究30多年,成功選育出無核新品種,但沒有人去總結推廣;像鏨字石、唐家山等優質甜柿品種,至今未申報認定。

四是產業鏈條難接。一方面,全縣甜柿銷售不暢,掛在樹上喂鳥;另一方面,加工企業一旦投產就缺乏原料。全縣現年產甜柿6000噸,僅食為天柿單寧生產線一旦達產,就可年吃掉1萬噸。由于缺乏系統的產業規劃與推進措施,對種植、銷售、加工整個產業鏈條,未進行統籌銜接謀劃,種植方擔心產品銷售不出去,加工方擔心無原料加工,使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相互脫節,相互徘徊期待。

五是市場營銷乏力。羅田甜柿堪稱中國一絕。 99科技下鄉活動期間,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等媒體宣傳和推介過羅田甜柿;20xx年,壟上行--走進羅田--甜柿熟了節目進一步宣傳了羅田甜柿,使羅田甜柿知名度逐步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系統包裝策劃和整體銷售推介,仍靠傳統的銷售方式和零星市場銷售,導致市場價格不穩定。行情好時,收購價格2-3元/千克,行情差時,只能賣到1元/千克左右;還有不少偏僻地區的甜柿根本賣不出去,只能爛在樹上。主要依靠在縣城集貿市場和三里畈以街為市、擺攤設點,以及20多家土特產店坐店零售,大部分是市民自食和流動客源順便捎帶,只能在零星市場打游擊,難以進入大型超市等主市場。同時,還因市場價格秩序混亂,市無定點,以劣充優、短斤少兩等問題,也影響了羅田甜柿的品質、形象和銷路。

三、對策與建議 (一)科學規劃。甜柿產業是一個成長周期相對較長的產業,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科學規劃,從長計議,分步實施。要把國家支持特色農產品產業政策與我縣實際結合,盡快編制《甜柿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把發展目標、產業布局、技術研究、鏈條銜接、營銷拉動、政策激勵、示范導向、投入機制及平衡與其他產業的關系等因素綜合統籌,從而盡快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目標體系。調研建議發展目標:兩年打基礎,五年出成效,十年大發展。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新增標準基地5萬畝,改造傳統柿園2萬畝,達到鮮果產量10萬噸,實現系列產值20億元,創造稅收5000萬元。

(二)政策激勵。縣委、縣政府要盡快出臺《關于加快甜柿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把發展甜柿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打造特色旅游產品、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富民富企富財政的新型產業,列入全縣產業發展戰略,出臺系統的激勵保障政策。建立甜柿發展專項基金,逐年增加對甜柿產業發展的投入;捆綁使用各類涉農資金,加大標準甜柿基地建設和老柿園改造力度;建立風險保障機制,讓農業政策保險、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惠及甜柿產業;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引導農戶依法有償出讓土地經營權,促使規模發展,集約經營;加大對企業和民間研究的引導扶持力度,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尤其是要對保鮮技術研發應用和保鮮貯藏能力建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突破。

(三)示范引導。要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讓基地成為種植示范龍頭,顯化種植效益。按照標準化、規模化、景觀化、聚集化的要求,從今年起組織實施千百十示范引導工程,即:在大崎、三里畈、勝利、白廟河、鳳山、平湖、河鋪等7個鄉(鎮),各興建1000畝優質高效示范基地;在牌石坳(標準采穗圃)、鏨子石、唐家山、八迪河、紙棚河、平頭嶺、東沖畈、方家沖等8個專業村,各興建100畝標準示范園;在318國道、旅游公路沿線、大別山森林公園風景區、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三里畈溫泉度假區等路段,興建10個旅游柿園。對它們從育苗、建園、管理、采后處理等環節,派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示范推廣矮干、低冠、豐產栽培技術,協調搭配早、中、晚熟優良品種。要對傳統柿園實施改造工程,對中青年柿樹實行降高限高、高位嫁接等綜合改造措施。同時,要研究指導柿農改進采摘方法,提高采摘效率,降低采摘過程中對柿果的損傷。要引導扶持建立甜柿行業協會和合作社,發揮這些組織在推動規模經營、技術推廣、市場營銷、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組織和示范作用。

(四)拓寬市場。當前,如何幫助柿農實現產品向商品轉化,是拉動該產業發展的首要問題。要切實加強包裝宣傳推介力度,整合媒體宣傳攻勢,全方位擴大羅田甜柿的品牌效應,創辦中國羅田甜柿網,并使其進入農超對接超市網。要在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網絡(近期可率先突破XX市場)。要積極參與國際國內農產品展示會,全面了解把握水果市場大行情。要發動支持企業、機關干部和農民經紀人闖市場,形成營銷合力。要突破保鮮,改進包裝,開拓外貿市場。要依托大自然生物科技,加快建成甜柿及鮮活農產品保鮮基地及交易市場,可在三里畈等原產地建3-5個冷藏保鮮庫,延長銷售周期。在滯銷年份,尤其是對一些交通不便的邊遠和滯銷地區,要研究指導柿農開展將鮮果變柿脯的初級加工,并組建果脯加工企業,收購果脯原料。

篇3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八里十河村地處__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里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戶,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戶84戶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占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戶15戶,戶均10畝650株,掛果樹占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戶,全村基本達到戶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涌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戶。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洼組周保林,豬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干部群眾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項目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于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占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干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項目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于農戶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后、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請記住我站域名/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干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 “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采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范,輻射帶動。堅持從示范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戶。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采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盡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

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創建品牌效應。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科學規范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御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篇4

近10年來,我國肉羊養殖業平穩發展,肉羊生產成本較低,肉羊產品銷路看好,市場穩定。我市是國家優勢肉羊產業帶和省沿黃牛羊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全市羊飼養總量達265多萬只,已具備年提供羊肉2.5萬噸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噸,創匯65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48%、20.73% ,占畜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進一步發展肉羊生產的條件、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了調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發展我市肉羊產業的建議,供參閱。

一、我市發展肉羊產業的優勢條件

(一)生產基礎良好。我市屬于黃河沖積平原,有發展畜牧業、從事肉羊養殖的傳統,生產經驗豐富。我市又是農業大市,全市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420萬畝,每年可提供農作物秸桿710萬噸,為肉羊養殖業發展能夠提供充足的飼草資源,加上近年來青貯氨化技術的應用和人工牧草種植的推廣,為肉羊生產奠定了良好的飼草飼料基礎條件。

(二)專業宰殺市場(村)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培植規范了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肉羊宰殺專業市場和專業村,在肉羊生產銷售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如莘縣朝城、冠縣城關鎮等羊肉批發市場和茌平洪屯回民李、臨清尚店焦莊、高唐南鎮梁莊等羊肉宰殺專業村經營思路靈活,市場適應性強,產品倍受北京、天津、濟南、青島等大中城市消費者青睞。目前全市肉羊宰殺專業市場和專業村已具備年宰殺銷售羊100多萬只的能力,年交易額達2億元。

(三)宰殺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我市擁有清真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兩個,總投資1468元,現已具備年宰殺加工肉羊110萬只的能力,產品主要供應中東、俄羅斯、港澳、歐盟等國際市場。其中陽谷張秋鎮魯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868萬元,年宰殺加工能力80萬只,產品主要供應國內高端市場和中東、俄羅斯、阿聯酋等國際市場,20xx年實現銷售收入9200萬元,出口創匯1520萬美元,列全省首位。該企業現已獲得haccp認證,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聯酋、約旦、利比亞、巴林、剛果、海地、黎巴嫩等國家的自營進出口權。

(四)規模生產效益可觀。實踐證明,農村養羊的適度規模繁殖母羊為50-100只、育肥羊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為例,存欄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獲純收益17萬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二、當前肉羊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管理水平落后,經濟效益較差。盡管我市在肉羊養殖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戶改建暖棚圈舍,推廣應用秸稈綜合加工利用技術,但大部分養殖戶目前還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產速度慢,羔羊發病率、死亡率高。肉羊養殖尚未徹底從“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擺脫出來。

(二)羊群結構不合理,品種老化。由于近幾年肉羊市場價格較好,羔羊肉走俏,養殖戶不注重選備后備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適齡母羊比例偏低,周轉速度慢,出欄率降低。

(三)資金匱乏,發展投入短缺。盡管我市近幾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數量的扶持資金用于肉羊產業發展,但其數額較小,很難滿足農民規模發展肉羊的資金需求,一些優質肉羊品種無法大量引進,高新技術難以實施。

(四)肉羊預混料生產、使用重視程度不夠。我市專用羊預混料基本不生產,出售商也不多。少數生產廠家的肉羊預混料中,維生素及各類微量元素含量低、價格高。養殖戶添加預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據調查,規模飼養戶近三分之一肉羊發病、死亡病例是維生素、礦物質缺乏造成的。雖然我市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副產品、下腳料產量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貯存不合理,浪費嚴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僅占總產量的29.8%,麥秸不到10%;對各類鮮酒糟、醬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腳料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貯存加工不科學,霉爛變質多,飼喂效果不好。

(五)規模化程度低,產業鏈條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養殖主要是以農戶為基礎的超小規模分散飼養方式,并且肉羊養殖與加工聯接不緊密,產、加、銷脫節問題普遍存在,養殖戶銷售不便,加工企業貨源渠道不暢,大量外調,既影響了養殖戶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業生產成本。

三、加快發展我市肉羊產業的思路與建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各級對農業尤其是畜牧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立足我市優勢,緊緊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積極推進肉羊產業發展非常關鍵。積極宣傳肉羊養殖業發展面臨的大好形勢和我市發展肉羊產業的優勢,積極推廣典型經驗,切實增強農 戶發展肉羊養殖業的信心;重點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扶持肉羊品種改良、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和畜牧合作社發展;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羊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參與肉羊業建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切實落實肉羊生產用水用電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產業規劃,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產區規劃,以陽谷、東阿、莘縣、冠縣四縣為主建設肉羊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經營方式,引導加工企業和農民建立起穩定的緊密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盡快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存關系。實施肉羊生產加工龍頭帶動戰略,積極發展肉羊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利用,以加工促發展帶基地。按照“扶優、扶強、做大”原則,鼓勵陽谷張秋鎮魯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東新世紀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擴張生產規模,盡快成為競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規范建設高唐梁村、茌平回民李、臨清尚店等牛羊宰殺專業市場(村),使其盡快達到大城市市場準入要求標準。

(三)加大肉羊品種引進改良力度,切實提高肉羊品質。以品種改良為核心,實行引進良種和改良土種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優質肉羊品種普及率,帶動產業升級。小尾寒羊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長快、產肉多、肉味好、裘用價值高等遺傳特點,是優良的地方良種,被譽為“國寶”,對其雜交改良后,可以進行高檔羊肉生產。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純復壯的基礎上,有計劃的引進國外大型肉用綿羊品種進行經濟雜交,發展肥羔和高檔羊肉生產非常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

篇5

2019年2-4月,宣州區菜辦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實地調查、電話、微信等方式詳細調研了宣州區香菇產業,總結宣州區香菇產業發展經驗,為制定香菇產業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一.宣州區香菇產業發展現狀和優勢

(一)香菇產業特點及宣州區產業現狀

1、香菇產業特點。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保健食品,其藥用價值也不斷被發掘。香菇是消費者十分喜愛的蔬菜。我國的香菇產業從砍花栽培,到菌種椴木栽培,發展到袋料栽培,以及工廠化生產,技術不斷地提升,產量不斷地增長,產銷一路看好,推動了我國香菇產業的迅猛發展,在國內其他品種菇市場價格走低的情況下,香菇市場卻一路走高,全國不少主產區都擴大了生產規模,不少貧困地區甚至把香菇作為精準扶貧項目來開展。香菇產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1)投入大產出高,投入出比1:2-3;(2)市場價格較為穩定,一般批發價格為10-12元/kg;(3)工廠化程度較高,基本工藝(配料-裝袋-滅菌-接種-養菌-出菇)六環節中,前5個環節均可在室內實現機械化、半自動化完成;(4)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種植上有高、中、低溫型品種配套,通過冷庫儲存、冷鏈銷售達到均衡上市;(5)易種易管理,具有兩個勞動力的家庭可以種植管理5萬袋左右。

2、宣州區產業現狀。2018年宣州區栽培香菇800萬棒,產量6000噸,產值7200萬元,平均批發價格達6元/斤。產品主要銷往滬蘇浙市場,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看好。

宣州區香菇栽培地域主要為本區山區丘陵鄉鎮,主要栽培方式為反季節覆土大棚設施栽培。目前從事香菇栽培的經營主體主要為宣城市九連山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國家級)、宣城市前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市級)、宣城市玉竹香菇種植家庭農場(區級)。

(二)宣州區發展香菇產業的優勢

1.區位優勢。宣州區毗鄰江浙滬,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生產的香菇能夠及時的運送到各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城市香菇需求量大,產品供不應求。

2.自然資源優勢。宣州區擁有大規模的闊葉林樹木,為香菇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據林業部門統計,宣州區闊葉樹木年活立木蓄積量能夠保持約2000萬棒的香菇生產之所需,保持相對的生態平衡。宣州區山區氣候獨特,晝夜溫差大,山泉水系眾多,非常適合優質香菇生產。

3.人力資源優勢。宣州區從事香菇栽培的歷史悠久,栽培技術成熟,溪口鎮擁有一批栽培香菇的能手,從事香菇生產的群眾基礎好。香菇栽培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適應適度規模發展。發展香菇產業能夠吸引勞動力人口回鄉創業。為發展鄉村經濟、脫貧致富、鄉村振興提供人力保障。

4.經濟效益穩定。香菇栽培需要獨特的地理環境,皖南山區是香菇栽培為數不多適宜生產區域,所以香菇產業不會出現一擁而上的大范圍擁堵式發展且香菇能夠進行烘制等簡單加工,不易產生積壓等不利情況。據調查,一個菇棒成本約4元,可以賣出7.5元,產生3元左右的收益。一個夫妻雙方均為勞動力的家庭一年可以栽培4-5萬棒香菇,可收益12-15萬元。宣城市九連山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宣城市前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通過集中制棒接種、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銷售等,幫助貧困戶化解技術及銷售上的難點。幫扶的貧困戶年紀在50-60多歲,平均每戶貧困戶栽培香菇1萬棒,帶來穩定收益2-3萬元,有力的保障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二.發展香菇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香菇生產技術亟待改進。周邊省份大部分香菇生產地區已完成從地埋菇到架式菇栽培方式轉變,而宣州區目前絕大部分還是地埋菇栽培方式,單位產量、單位效益及品質均落后于其他地區,栽培技術亟待改進。

(二)缺乏專業菌種廠。皖南乃至整個安徽省缺少專業的菌種廠,生產上所用母種均來源于其他省份,存在菌種與當地生態環境不適應問題,產量及品質均受影響。

(三)香菇品牌化銷售意識淡薄,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宣州區香菇采收后,幾乎都是無包裝,無品牌化銷售。銷售環節呈現單槍匹馬、各自為政的狀態,難以發揮集團優勢。香菇精深加工產業更是缺乏,無完整產業鏈,產業整體效益提升難度較大,附加值不高。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尚未出臺過專門針對香菇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合作社和農戶一次性投入較大,產業發展較慢。

三.發展香菇產業的建議

(一)加大政策扶持。編制香菇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政策引導。通過舉辦農產品推介會、組織參加博覽會、展銷會、評獎評優活動,宣傳宣州區香菇產業。研究制訂香菇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對基礎設施如鋼架大棚的建造進行補助,分擔種植戶投入壓力,促進產業發展。

(二)強化科技支撐。一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和選育適合宣州區生態條件的高產優質香菇品種,創新和推廣香菇優質栽培技術,研究工廠化新工藝和設備,拓展產業鏈開發;二是制定地方種植標準,推廣實施香菇標準化種植;三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廣大種植戶種植管理水平。

(三)扶持龍頭企業,增強對產業的帶動力。培育和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食用菌龍頭企業,開發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使之充分發揮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運作機制,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為載體,推動香菇產業發展。

篇6

為認真掌握我縣當前林業產業發展基本情況,為下一步全縣掀起新一輪以林業產業發展為重點的山區綜合開發提供決策參考,結合林業部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部署,縣林業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局班子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林業局學習實踐活動專題調研組,確定調研專題、精心謀劃調研提綱,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別深入三個國有林場、部分鄉鎮和掛鉤聯系村就我縣林業產業發展進行專題調研。

一、我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自然氣候條件:我縣地處滇中湖泊高原區與哀牢山地的接觸帶,全縣最高海拔為北部鄉鎮哨沖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處在縣城東南部元江江邊259米,縣城海拔為1420米。全縣土壤以紅壤土為主,占83.8%,其次為紫色土、水稻土等。縣內主要河流屬紅河水系和南盤江水系。全縣四季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18.8攝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23.1毫米,北回歸線從縣境西北部穿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無霜期達307-310天,適合多種作物生長。

林業資源優勢:我縣現有林地面積349.5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6.7%。其中,國有林面積133.5萬畝,集體林面積216萬畝。截止2008年,全縣已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確權面積245.1萬畝,確權率達100%;全縣目前種植楊梅5萬畝,柑桔2.25萬畝,竹子5.57萬畝,核桃11.13萬畝;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162.27萬畝,納入國家、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70.27萬畝;全縣已建農村戶用“三結合”沼氣池2.05萬口,占全縣農戶數的28.8%,沼氣示范村237個;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6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1.52%。我縣豐富的林地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境為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提供了必備的基礎條件,全縣楊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種植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群眾基礎,群眾從中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已成為種植戶主要的經濟來源。在近350萬畝林地中,除已劃為生態公益林保護和條件不適林地,可規劃用于發展林產業面積超過90萬畝,資源優勢十分明顯,林地開發潛力巨大。

林業產業規模布局及效益:1997年,我縣制定出臺《××縣山區綜合開發規劃綱要》和《關于加快××縣山區綜合開發的若干政策意見》,實施了六大林業產業項目建設,使山區林業產業得到了較好培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龍朋、新城為主的竹產業,以異龍為主的膏桐產業,以異龍、寶秀、壩心為主的楊梅產業,以牛街、龍朋為主的核桃產業,以采伐林場、牛達林場、龍朋林場為主的云南松用材林產業,以采伐林場為主的優質梨產業。規模接近和超過5萬畝的有竹子、楊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過10萬畝的有核桃、桉樹等;超過100萬畝的有云南松。2008年,全縣林業總產值實現2.1億元。

二、我縣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舊體制、舊觀念的束縛和影響,普遍造成對林業工作的定位不科學、不準確,要么簡單地把林業建設等同于木材生產,要么片面地強調林業的生態屬性,忽視了林業的經濟功能,影響和阻礙了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林業生產力的充分發揮,致使我縣林業“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問題十分突出,規模小效益低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

產值規模小:我縣林地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0%以上,全縣2008年林業總產值為2.1億元,畝均林地產值僅為60元,按法定統計口徑計算,林業總產值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9.77%,所占比例與林地面積在國土面積中的比重不相稱,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率低下,畝均產值僅為農業產業的5%左右。

支柱產業單一:我縣雖然確定楊梅、核桃、竹子等作為林業產業發展的重點,但目前還未形成有效規模,結構還顯單一,產業效益作用不明顯,尚不能成為支撐林業科學發展的支柱產業。經濟林果結構不合理,首先是品種結構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楊梅、柑桔等大路品種較多,錯季果品、時令果品等面積和產量相對較小。第二,品質結構不合理。在果品生產上表現為“三多三少”,即低檔果品多,高檔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種多,名特新優品種少;季節性果品多,適宜加工、耐貯藏果品少。

產業化程度低:全縣無林業龍頭企業,現有林業企業規模小、效益低,經營粗放,林產品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弱。我縣目前三個國有林場經營困難,林場主要的生產經營業務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屬資源消耗型企業,抵御市場風險、持續發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產經營僅能夠維持目前的溫飽水平。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林業龍頭企業。

制約因素分析:

一是林業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雖然我縣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關的配套改革進展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資平臺、林業保險、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規范流轉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障礙,影響了林改成效的充分發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現行的森林采伐管理與落實林農處置權的要求和森林經營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采伐申請程序過嚴,指標分配及使用規定不靈活、不合理、不及時,不利于林業產業發展,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林業生產經營。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后,林農擁有了林權證,林木林地相當于自己的私有財產,但現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開發經營制度設立的許可條件限制太多,審批程序嚴格且復雜,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不利于林農自我管理和自主經營。而市場經濟時代形勢的發展變化可謂瞬息萬變,經營機遇稍縱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審批程序和權限指標限制,林農不一定可以從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林業經營受限太多,機制不活。

二是科技支撐能力不夠強。主要表現在林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林業生產需求脫節,試驗示范基地及林產品新技術顯示度不夠,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縣林產業推進過程中,林業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程度低,林業科技的導向、扶持和支撐能力不強,作用發揮不明顯。我縣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發展經濟果木林,林業部門主抓核桃生產,當時推廣的核桃品種應該說還是適應我縣的氣候土壤條件,但保存下來的很少僅為4萬畝左右,占當時已發展總面積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撐、科技服務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讓老百姓真正掌握運用科學種植及后續管理的適用技術,核桃產業才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但當時林業部門的科技支撐、服務措施沒能及時跟上,尤其是林業科技普及覆蓋面不廣,群眾科技意識不強,普遍只種不管、不會管、不想管,導致了全縣核桃保存率低。

三是林業投入嚴重不足。近年來,中央和省、州進一步加大對林業的扶持,但還存在項目資金配套少,投入遠遠不能適應加快林業發展需求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上習慣于平均分配,投資效益不明顯,回報率不高。加之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林木林地抵押貸款等投融資體制尚未建立,社會和林農投資的積極性嚴重受阻。如2008年我省確定發展核桃產業,掀起新一輪山區綜合開發熱潮,但每畝核桃的項目經費僅安排30元。我縣是省級確定的核桃基地縣之一,但我縣縣級財力薄弱,無力從縣財政資金中專項安排核桃產業發展扶持經費,我縣發展核桃就靠省級配套的30元來運作,產業發展經費壓力過大,困難不小。據測算,2008年核桃育苗成本每株為4元左右,每畝僅苗木就需投入40元,加之肥料、農膜、打塘等投入,每畝核桃造林成本就需100—150元。我縣今年在牛街鎮扯直村委會建立的萬畝核桃種植示范基地共投入200余萬元,每畝投入超過150元,造林質量得到必要的經費保障,各項造林指標完成較好,該基地已被列為州級核桃生產示范樣板林基地。

三、加快推進我縣林業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不僅表現在我縣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可為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提供基礎性保障,同時,我縣林業產業發展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山、能夠為廣大群眾致富提供可靠途徑的希望也在山,發展林業產業大有可為、大有希望。在推進我縣林業產業科學發展工作中,著重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確目標任務,科學謀劃我縣林業產業發展宏偉藍圖。根據我縣自然氣候條件、新一輪山區綜合開發國家及省州重點扶持項目、國際國內林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我縣干部群眾認知程度,建議全縣重點抓好核桃、油茶、膏桐、竹子、速生豐產用材林及林下資源開發六大林業產業,力爭到2012年發展特色林90萬畝,人均擁有3畝特色林,林農從林業產業發展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進以核桃、油茶、膏桐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設,重點實施好牛街、異龍、龍朋等6個核桃種植基地建設,從2009年起,年均發展核桃6萬畝以上,使全縣核桃種植總量達35萬畝(其中美國山核桃15萬畝);在海拔1200米以下干熱河谷地區,抓好膏桐種植,使膏桐面積達8萬畝;結合石漠化治理和低產林改造,從2010年起,每年發展油茶1萬畝,使其面積達10萬畝;積極推進林(竹)紙一體化,規模化發展桉樹、杉木、竹子等速生豐產林、珍貴用材林和筍材兩用林生產,使其規模達到40萬畝(其中竹子10萬畝),著力打造全縣重要的林(竹)紙一體化產業基地。堅持“長中短結合,以中短養長”,大力推廣林菌、林藥、林禽、林果、林花等林下經濟,充分開發林下資源。

二是牢固樹立搶抓機遇意識,為推進我縣林業產業發展爭取廣闊空間。要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區綜合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牢固樹立搶抓發展機遇的意識,為我縣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爭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項目支持,以解決好目前我縣財力薄弱、無力對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經費的突出問題。當前,要緊緊抓住我縣已被列為全省核桃基地縣的機遇,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大力發展核桃種植,使全縣核桃種植總量達到35萬畝。要緊緊抓住我縣已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林農主體意識明確、有強烈開發林產業愿望的有利時機,正確引導廣大群眾的發展意識和林產業開發方向,為林農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務,遵循符合××實際的原則,穩步推進全縣林產業發展。

三是及時啟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為推進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造成目前我縣林產業發展速度慢、規模總量小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體制上的制約,基層林業工作者、林權所有者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求對現行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龍朋鎮己沖村委會擁有林地面積28400畝,林改確權到集體12100畝,確權到農戶16300畝,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約10000畝,但由于受當前審批制度制約,目前,僅開發利用1000余畝,大部分林地閑置放荒,干部群眾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業部門給予特殊支持政策,以開發利用林地發展林果產業。開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工作中,要廣泛征求基層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修改完善我縣工作方案,按照“簡化審批程序、放寬政策界限、方便群眾辦事、取消部分許可”的原則,建立起“科學合理、審批簡便、有利發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權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林業主管部門為林業生產經營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林業生態環境得到科學保護的森林經營機制,為推進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一是建議分類放開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樹等人工林在縣內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產指標的限制,無需采伐審批和運輸證,鼓勵和支持林農積極發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農的處置權和收益權。二是進一步放寬采伐限額管理政策界限。改變目前木材生產指標一年下達一次的規定,放寬到一次下達五年的生產指標總量,取消年度指標不得積累串用的規定,允許林權所有者在下達指標總量內自主生產經營。三是進一步簡化采伐審批程序。改革現行的采伐審批程序,審批環節建議由現行的5個減少為2個,縮短審批時間,方便群眾辦事。四是推行采伐審批公示制度。放寬政策界限和簡化審批程序后,要切實加強監督檢查力度,積極推進采伐審批公示制度,實現既放得開又管得住。五是建議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類管理,對木材生產只實行指標總量控制,進一步為森林經營創造良好條件。六是支持引導低效林改造。建議進一步放寬低效林改造條件,抓緊制定低效林評判標準,組織編制低效林改造規劃,優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標,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我縣林業產業發展。

四是推進林木林地規范流轉,為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可靠平臺。充分發揮我縣林業產權管理服務中心功能,強化林木林地流轉交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權抵押貸款等林權流轉服務工作,逐步規范我縣森林資源流轉體系,實現林業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是將縣林業產權管理服務中心列為縣級事業單位編制管理,落實機構、人員、編制、經費。二是積極打造森林資源流轉平臺,建立集信息、市場交易、林權登記、中介服務、法律政策咨詢于一體的資源流轉市場,建立森林資源流轉信息庫,逐步實現流轉規范化、信息公開化;三是引入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完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圍繞林業生產經營需求,建立我縣森林資源評估機構,為林木林地規范流轉提供服務;四是不斷建設完善林業產業發展投融資體系,爭取對林業產業發展扶持實行長期、低息、貼息的信貸政策,放寬營造林貸款條件,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貼息資金。大力發展林業保險業務,不斷提高林業生產經營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五是加大林業科技普及力度,為我縣林業產業發展創造高質量服務環境。在推進我縣林業產業發展中,要注重汲取已有的經驗教訓,既要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又要大膽放手多試多闖。一是加強宣傳引導。加大對扶持政策、優勢林產業發展方向、市場前景等知識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廣大林農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科學發展路子。二是加強技術培訓。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強林業產業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林農科技意識和技術水平,打造一支懂技術、會操作、靠得住的農村適用技術骨干隊伍。退休后在龍朋鎮國建村定居的州茶桑果站原站長李應福多年來一直為山區林果產業發展積極探索,并手把手帶出村子里一批青年農民技術員,今年春節前后村子里先后有30多個年輕人出外為各地林農開展果樹嫁接服務,每天每人收入100—200元,最高的可達到400元。正因為有這批農村適用技術骨干隊伍,國建村已成為全縣林果種植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村。三是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與交流。積極選派林業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校進修提升,并為科研院校林產業研究推廣提供良好服務,爭取將我縣建成省內科研院校重要的林產業發展科研示范基地。四是加強基層林業站建設。隨著林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必須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體系,鄉鎮林業站不僅要成為基層林業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為基層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為基層技術報務網絡的關鍵接點。五是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在現階段我縣財力難以保障的條件下,我縣可充分利用三個國有林場推進示范基地建設,如采伐林場2008年在王家山林區進行采伐跡地更新中成功引進桉樹新品種種植,發展規模2000畝,目前長勢較好,預計五年后可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示范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篇7

我國肉雞生產量雖居世界第二位,但主品種多為“舶來”的快大型白羽肉雞如艾維茵、雙a

等,中國本地品種較少。在白羽肉雞育種、飼養生產等方面,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弱勢明顯,表現在生產成本過高和雞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隨著我國加入wto,進口關稅的大幅削減,外國廉價雞肉勢必大量涌入,給國內的快大型白羽肉雞生產造成更大壓力。

2飼養管理水平低

我國的肉雞養殖基地主要在農村,因此,飼養的基本條件、飼養管理技術和人員素質與發達國

家相比差距較大。肉雞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長型禽類,要求在高度集約化生產狀態下進行養殖。所以,在肉雞生產中必須要人為地為其創造良性的生態環境,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但我國農村肉雞生產中,缺乏合理而又規范化建筑的雞舍,沒有良好的隔熱材料,缺乏降溫系統,缺乏機械通風設施等。這些都是造成雞舍高溫、高濕、空氣不流通,而導致疫病發生的原因,直接影響到肉雞的品質。另外飼養管理缺乏規范化的技術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氣凈化、限制飼養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確執行,有些養殖戶隨意操作,構成對雞群健康的威脅,造成較高的發病率。這些都是雞體攜帶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藥殘超標

當前我國雞肉出口受阻的關鍵問題之一是藥物殘留超標或含違禁藥物。由于肉雞飼養周期短、密度大、發病率高,在飼養過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預防疾病,這導致我國雞肉藥殘事件屢屢發生,降低了我國雞肉在國際市場的信譽。這主要是源于我國政府部門對這一問題的源頭———獸藥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監督不力所致。我國現有2000多家獸藥生產企業,良莠不齊,而美國僅有1000多家,且均達到gmp標準。

篇8

圖表1:XX-XX年中國藥妝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元)

鑒于藥妝需求市場的不斷增長以及行業自身的發展,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我國藥妝行業將呈如下發展趨勢:

1、藥妝渠道加快發展或成趨勢

隨著消費者對藥妝概念的了解不斷深入,對藥妝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未來藥妝渠道加快發展或成趨勢。很多藥店渠道加大藥妝產品銷售比例、逐漸摒棄醫藥業務,轉型成為藥妝渠道;另外,更多新品牌計劃在未來進入藥妝領域,使藥妝類產品更加豐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藥妝渠道加快發展。

2、集團企業競爭優勢進一步提高

金融危機留給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將進一步促進化妝品行業洗牌。大型集團企業通過收購其他小企業旗下品牌,一方面補充和擴展自身產品線,使產品結構更加多元化,增加企業的防風險能力;另一方面,打通、擴展市場渠道,有助于集團企業更好的進行市場滲透。可以看出,未來大型集團企業將更多的通過收購兼并擴大集團品牌數量規模,提高競爭優勢。

3、藥妝競爭日趨激烈

盡管中國藥妝市場存在巨大發展空間,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藥妝行業,競爭也必然更加激烈。未來誰擁有更有效的營銷平臺、更有效的銷售渠道,誰就將真正立足市場。在最好的渠道已被三大品牌霸占的情況下,如何將不夠強勢的渠道改造得更有吸引力,是對新晉品牌最大的考驗。

篇9

(一)電子商務發展氛圍逐漸濃厚。根據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了我縣《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意見》和《精準扶貧電商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扶持對象、扶持重點和扶持措施,為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和發展環境。

(二)電子商務發展初見成效。目前全縣電子商務用戶達191家,主要涉及旅游、住宿、零售等行業,形成了以服裝、特色產品、日用品、房間和景點門票訂購等為主的電商體系。依托“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建成集商貿、金融、通信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農家店35家,促進了農村市場網絡零售業發展。

(三)城鄉快遞物流體系基本建立。目前全縣共有快遞物流企業17家,其中快遞企業12家、物流公司及物流托運部5家。隨著境內道路交通狀況的改善,部分快遞物流企業已在鄉鎮(園區)設立快遞服務站,服務功能延伸至村,方便了城鄉居民網購網銷,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網絡運營商加大了對縣域內網絡鋪設力度,逐步建立起了覆蓋縣、鎮、村三級體系的信息網絡,進一步優化了電商發展環境。今年,計劃建設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__*鎮、__*鎮、__*鎮電子商務服務站;__*村、__*村、__*村電子商務服務點,目前已確定服務中心、站、點選址,隨文上報了《__*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待縣政府審議后實施建設,并積極與省內大型電子商務科技公司銜接,籌建縣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為全縣電商從業者提供專業服務和運營指導。

我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處在起步階段,與省內外電子商務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應用范圍不廣、水平不高、主體不強、配套支撐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一是大部分企業、商家缺乏發展電子商務的前瞻意識,沒有利用電子商務提高經營效率的觀念,缺少帶動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二是我縣農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農土產品的開發、包裝等產業鏈條還未形成,無公害、綠色環保、地理標志標識等資質認證缺乏;三是政策支持不夠,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面向電商企業、網絡平臺和個人創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四是我縣從事電子商務的從業人員較少,網絡維護、IT外包、美工、運營等電商專業人才緊缺;五是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機構設置、人員配置、辦公場所和經費等問題未落實,亟待縣政府協調解決。

(一)強化輿論引導。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以及農村宣傳專欄,大力宣傳電子商務,普及電子商務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和從事電子商務的認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壯大電商主體。選擇縣內具備電子商務發展條件的企業,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以網絡交易為核心、以供應鏈管理為支撐的網絡零售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小雜糧、土蜂蜜、鐵皮石斛、靈芝等適應網絡銷售的本地產品,打造具有電商競爭力的__*特色品牌。鼓勵個體工商戶、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待業青年等群體開設網店或網下實體店,實現自主就業創業。

(三)加大政策扶持/!/。制訂出臺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獎勵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在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規模建設、房租、稅收、參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給予相應政策扶持。

篇10

一、基本現狀

風機產業起步于上世紀中葉,自2004年以來得到快速發展。市風機產業現有企業92家,其中風機制造企業8家,配套企業84家;擁有總資產29.6億元,其中風機制造企業15.6億元,配套企業14億元。2012年,風機產業實現總產值106.2億元,上繳稅金1.07億元,從業人員1.03萬人。風機產業是市支柱產業。截止2012年,其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在市規模工業中所占比重分別達到27.3%、36.7%、14.6%,對市工業經濟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

一是行業地位日益凸顯。2012年,風機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10位前移到第6位。省風機廠、雙劍風機、中意機電已成為全國風機行業協會會員單位,其中省風機廠是全國風機行業協會理事單位。省風機廠、雙劍風機、中意機電3家企業綜合實力躋身中國風機制造企業前10強,被列為省通用設備制造業排頭兵企業。部分風機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絕對優勢,如造氣風機占全國市場的80%以上,化鐵爐風機占全國市場的90%以上,并出口到歐洲、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12年1月,市被中國機械聯合會授予“中國風機名城”稱號。

二是產業集群效應明顯。近年來,風機產業規模迅速擴張,風機制造企業由1家發展到8家,配套企業由3家發展到84家,風機年生產能力達到2萬臺,鑄件年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具備開發和生產80多個系列1000多種型號產品的能力,與風機企業裂變之初的2004年相比,產值增長31倍,銷售收入增長26倍,利稅增長29倍。配套企業華鑫冶金年產值突破20億元,省風機廠、雙劍風機、中意機電3家企業產值均突破5億元。連續五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重點扶持的成長型產業集群。

三是技術研發實力雄厚。風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三峰”、“雙劍”兩個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雙劍風機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建立了武大工業園、大連技術研發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研發機構,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開發的節能環保產品二氧化硫鼓風機獲得國家二級效能標準,市場占有率達70%,耐高溫風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公司正準備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向軍事工業領域進軍;省風機廠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省風機技術中心、風機工程技術中心、省博士后產業基地,與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擁有多名行業專家,具有自主研發各類通風機、鼓風機模型級能力,取得了12個發明專利,總專利達78件。其燒結煙氣余熱回收循環風機和靜葉可調軸流風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產的HTD化鐵爐離心鼓風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科技成果獎等多項獎項。

四是市場環境趨于優化。為避免風機企業產品同質化競爭,市風機行業協會積極引導調整產品結構,實行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各風機企業都按照作業分工,將高、中、低檔生產成本要素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并圍繞各自的產品定位,分別確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進行技術創新,培育精品名牌,延伸產業鏈條。如省風機廠主要向環保型方向發展,雙劍風機主要向節能型方向發展,微特風機和天橋機械主要向小、精、特型方向發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專業分工、優勢互補、密切協作、和諧競爭”的風機產業發展格局。

二、主要問題

一是企業抗風險能力差。受經濟下行影響,部分小微型企業由于周轉資金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等因素,導致產品銷售市場相對疲軟,產品庫存增加,生產能力不飽和,抗風險能力差。

二是技術裝備亟待提高。風機企業主要生產通風機、鼓風機等中低端產品,還不能批量生產壓縮機等高端產品。企業設備檔次較低,先進工藝裝備不多,數控設備僅限于省風機廠和雙劍風機等少數企業,信息化在企業管理、產品設計研發、制造、銷售等環節應用水平不高。這些都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三是規模總量仍然偏小。風機產業雖然形成集群規模,但與國內沈陽、陜西、上海等風機產業基地相比,差距還很明顯,8家龍頭企業生產總值還不及其他地區1家龍頭企業。與風機生產配套的上游產品生產能力還不強,尤其是鑄件和電機供給不足,據專家測算,未來2-3年,風機產業每年需求的配套鑄件、電機缺口分別在2萬噸、3萬臺左右。

四是“瓶頸”制約矛盾突出。風機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要在高精尖產品研發上取得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市風機產業資本積累還不夠充足,被調查企業普遍反映企業周轉資金緊張、科技投入資金不足;金融部門放貸手續復雜,條件苛刻,加之融資平臺尚不健全,貸款難、融資難仍然制約著風機產業發展。

五是人力資源嚴重匱乏。受年青人向往大城市生活、企業工資待遇不高等因素影響,大量勞動力流向沿海地區,企業招工難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制約了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調查發現,高級技術人員、一線熟練技工和營銷人員缺口均在1倍以上。

三、發展建議

我國共有五大風機生產基地,風機企業5000多家,其中規模會員企業150家,產品涵蓋200多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年產能1700億元左右。風機產業屬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國家、省一系列優惠政策文件出臺,為機械制造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利于風機產業大發展。然而,我國企業生產力只有德國、意大利、丹麥、瑞士等國際高端企業的十分之一,而風機10億元的市場份額僅占全國整個風機市場的2%,國內市場正被外企搶占;高耗能高污染又警醒著產業須加快轉型升級。這些對于風機產業,可以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加快技術創新力度,不斷開發新產品。在省風機工程技術中心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省級監測、信息中心等平臺建設,提高企業技術研發、產品檢測和綜合服務能力。引導技術落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合作機制,進行重點項目、核心技術攻關,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重點在高端壓縮機研發和生產上有新突破,要大力開發節能環保產品,搶占節能環保潛在市場。加快從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引進先進設備,逐步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引導企業家轉變安于現狀的觀念,增強憂患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省風機廠、雙劍風機等龍頭企業建立由企業主導的面向各個企業需求的職業技能學校,加強產業技術人才培育。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植行業標桿企業。建立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獎勵制度,對突出貢獻的企業,實行一定比例的稅收返還獎勵,讓本土企業享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制定重點項目引進、重大項目投資、國家品牌和相關示范企業創建、技術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等鼓勵政策。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出臺培植風機產業標桿企業的政策,在供電、土地、融資、稅收、人才、上市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引進國內500強集團企業與風機企業合資合作,重點培植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在行業內有份量的重點骨干企業。充分發揮領軍企業示范帶動和聚集引導作用,促進風機產業做大做強。

(三)著力提高職工待遇,吸納高新技術人才。建立“環境留人”機制。打造以產業園區為基礎的職工生活服務體系。在住房、購物、子女教育、金融服務、通信服務、物流、休閑娛樂等方面為職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用工和高新人才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