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決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4:5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政決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行政決策論文

篇1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內涵、

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研究中,Brander和Spen—cer(1981,1984,1985)描述了政府如何將外國生產者的壟斷利潤轉移到國內生產者手中來,并得出結論:一國政府總存在出口補貼的單邊干預動機。他們運用“第三國市場”模型,分析了一國政府通過對生產者干預如何提高本國生產者從雙頭壟斷的共同出口市場中所獲得利潤的,在自由貿易和Coumot競爭的情況下,企業間會達成一個Coumot—Nash均衡,該產業最終趨于均衡狀態。但當有一方政府進行干預時,競爭就會演變為Stackelberg競爭,有政府補貼的一方廠商就會處于Stackelberg領導者的地位,而外國競爭企業則處于跟隨者的地位,外國企業會做出向本國企業讓渡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反應,此時,即產生利潤轉移效應。也就是說,政府已經承諾對行業的干預行為,并且外國企業也會認為,即使其拒絕退卻而使得轉移利潤失敗,補貼也會持續下去,此時的政府補貼成為可以置信的威脅。因此,政府最佳反應是給予一定的出口補貼。

Krugman(1984,1987,1992)設計了一個模型從保護幼稚產業的角度進行了戰略方面的分析。他通過一個含有一種機會的非正統假定,從根本上改變了分析的焦點,該假定使一個國家通過限制進口的戰略部署來實現另外一種福利。其分析依賴于兩個基本要素:賣方的國際壟斷和規模經濟。對于賣方的國際壟斷,類似Brander和Speneer的分析,他假定有兩個企業,一個國內企業和一個外國企業,每個企業只生產單一產品,企業之間進行Coumot競爭,但有一點的差別是,Brander和Spencer僅分析第三國市場,而Krugman的模型允許產品向多個市場銷售,這樣,國內和國外市場由于政府的政策就有可能被分割開來。其結果是獲得了一個多元市場的Cournot模型。對于規模經濟,他通過給予本國生產者在本國市場上擁有特權的地位,這樣,本國生產者可以獲得一種較外國生產者在生產規模上的優勢,這種規模上的優勢即使在沒有保護的市場上也將轉化為較低的邊際成本和較高的市場份額。規模經濟的獲得有靜態的規模經濟、動態規模經濟以及干中學。而當一國政府把外國生產者從開放的市場中擠出的時候,干預行為會在競爭雙方的邊際成本上引起相反的變化,結果是國內生產者產量擴大,邊際成本繼續降低,而外國生產者產量減少,邊際成本增加,這樣就形成了從產量到邊際成本再到產量的循環的因果關系鏈條,而這一循環過程就形成了進口保護和出口促進的機制。

二、我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風險分析

1、扭曲的規模經濟風險。規模經濟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存在的理論假定,但在一些國家和一些行業卻存在很大的扭曲。在相當多的國家和行業,規模經濟的存在實際上并不是該行業存在著高效率與低成本,而有可能是政府壟斷的結果,在中國就存在這種大量的情況。盡管目前我國國內市場巨大,規模經濟明顯,但是全國并沒有形成統一有序的國內大市場,這種分割的國內市場嚴重阻礙著一些行業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所需要的規模經濟。另外,Markusen和Ven—ables(1988)以及Horstmann和Markusen(1986)認為,如果該行業是自由進入的,出口補貼給本國企業帶來的利潤會誘使新的企業加入,這將會造成行業集中度的降低,提高行業的平均成本,從而降低利潤轉移效應。對于中國來講,如何設定行業準入機制,既保證行業的一定寡頭壟斷來保證規模經濟的存在,又要保持企業的競爭能力,也是戰略性貿易政策能否獲益的重要因素。

2、微觀基礎的缺乏風險。在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中需要通過一定的市場途徑來進行。如果一國不存在微觀基礎,或者國內市場處于分割的狀態,就會影響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效果。缺乏國內市場運行傳導機制,政策就缺乏實施的渠道。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中,市場主體、市場機制及市場體系等因素發育不全,創新機制還沒有有效建立,在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缺乏企業和企業家的推動。

3、競爭模式風險。Eaton和Grossman(1986)指出,根據戰略貿易模型的Cournot競爭假定,每一廠商的最佳產出是假定對手的產量給定而推測出來的,但是,如果廠商進行的是Bertrrad競爭而非Coumot競爭,那么最佳政策應該是出口稅而非補貼,因為出口稅可以使得本國廠商做出不與外國廠商打價格戰的承諾,這樣,兩家廠商可以維持較高程度的合謀;另外,他們認為,在Brander和Spencer模型中只有一個本國企業,如果本國企業的數目大于1,在確定政府干預政策時會出現相互矛盾的傾向,這種矛盾會存在于以出口補貼來轉移利潤的動機和傳統的為改善貿易條件而施加出口稅的動機之間,所以,只有當本國的企業數目不太大,出口補貼才是合理的。如果寡頭雙方致力于不變的推測變量,而且每一廠商的推測變量與其競爭對手的實際政策的反應是一致的,那么,租金轉移到國內公司或利潤轉移是不可能的而自由貿易政策成了一種最優政策。

4、資源競爭風險。Dixit和Grossman(1986)放松了經濟中只有一個寡頭行業的假定,考慮了存在多個寡占行業的情況。他們研究了與一種固定供給資源相關的幾個壟斷性行業的情況,稱之為“科學家”,其研究表明,當國內出口行業面臨共同的外部環境,具有相同的生產能力時,被補貼廠商大量使用國內競爭性稀缺資源“科學家”,對其中一兩個行業進行補貼,會把國內競爭性稀缺資源“科學家”從其他行業轉移到被補貼的行業,從而使得被補貼行業的出口增加是以其他行業的規??s小和出口萎縮為代價的,其代價往往要高于利潤轉移效應,因此自由貿易仍然是最佳選擇。在中國很多行業都存在類似的資源競爭狀況,如何化解不同行業對于同一資源競爭的狀況將是中國戰略性貿易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及實施能否獲益的關鍵。

5、政府行為的非理性風險。政府干預論也忽略了特殊利益集團采用某些政策的可能性。當進行微觀經濟干預時,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這些集團隨時準備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成本卻由大的分散的集團承擔,他們不能獲得有關政策的所有信息。結果,政策的干預經常被誤導。因此,進行經濟決策時依靠政治和官僚的強制命令,而不是依靠經濟手段,必然會降低國家福利。政府為了履行政策的承諾對廠商提供補貼時還存在著一個固有的道德公害問題。國內廠商會發現追求補貼比追求生產行為有更高的收益,這樣只能增加依賴性。這種追求補貼的做法屬于扭曲引起的直接的尋求非生產性利潤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尋租行為。

6、收入分配風險。Gruenspecht(1988)和Neary(1991,1994)認為在Brander和Spencer模型中,隱含了出口補貼和企業利潤被同等對待的假定,政府并不關心國內收入的轉移支付,但在實際生活中,籌集補貼資金會給經濟帶來扭曲的成本,這意味著1美元公共基金的機會成本大于1,另外兩國企業的成本也被認為是一致的。Gruenspeeht和Neary分析了這種情況后得出結論,只有當公共基金的機會成本不太高時,出口補貼才是合理的。另外,政府的有效干預不可避免會產生有害的再分配效應。出口補貼將有助于把收入從社會其它方向轉移給被保護行業的所有者和雇員。因為,受補貼的行業一般是高科技行業,這種收入的轉移將或是表現在已被雇用的高薪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增長或是股東超乎尋常利潤的增加。

7、信息風險。Qiu(1994)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對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的風險進行了分析。他首先假定外國企業的成本是公共知識,而本國企業有可能是高成本也有可能是低成本,本國企業完全了解自己,但外國企業和本國政府不了解。得出結論,在信息不對稱時,如果企業進行的是Coumot競爭,那么政府傾向于設計分離政策,分離政策具有信號作用和信息甄別作用,提高社會福利。但如果企業進行的是Bet-trand競爭,政府將選擇一個統一的政策,允許本國公司隱藏其信息,這樣,利潤轉移效應較大。Wong(1991)、Brainard和Martimort(1992)以及Collie和Hviid(1993)也對不完全信息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共同的結論,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政策對于信息依賴的重要性。而政府要獲得這些信息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8、國外報復風險。Collie(1991)指出,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很容易引起對方國家的報復,尤其是在知識密集性行業。這樣,即使政策是有效的,也只是一方受益另外一方受損,世界總體福利水平并沒有上升,而只是全球福利的再調整。這種報復更可能發生于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中,那里與世界市場相關的規模經濟被這些新理論的支持者假定為更具意義,因為,這些產業被普遍認為是至關重要的。

三、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應注意的問題

總體上看,中國存在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條件和可能。具體說,市場化的總體推進程度已達到60%以上,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有獨立的決策能力,信息完備性比較差,但有改進的可能,并且在中國有一些特定的寡占行業,如汽車等行業(胡昭玲,2002)。但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因條件的不完備而帶來實施效果的弱化。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已經加入WTO的背景之下,必須正確處理好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與貿易自由化及遵守WTO規則的關系。中國在加入WTO后,在適應WTO規則的同時,受到自身經濟實力的限制,不可能實行完全的自由貿易,應根據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要求,對某些不完全競爭和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的行業實行一定的關稅保護或其他產業政策進行支持,但也必須確定適度的保護時間和保護強度。

篇2

關鍵詞:醫德醫德問題醫德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我們正面臨深刻的社會轉型,根植于人們健康利益,又受制于社會價值觀念的醫德也受到沖擊,醫務人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醫院的服務理念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些醫德失范、醫德失調等不良現象,給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分析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醫德問題,提出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醫德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當前醫德問題的主要表現

1.1過度醫療現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由過去的福利事業轉變為國家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醫院發展已由單純靠國家投入轉向依靠自身經營維持生存和發展。一些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片面追求高額利潤,憑借其有利的市場地位和信息優勢誘導患者接受超過其實際需求的檢查項目、治療項目和藥品品種。將不必要的檢查治療強加在患者身上,助推了醫療費的不斷攀升,造成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突出,給國家、社會、家庭帶來巨大壓力,不僅浪費醫療衛生資源,而且會使患者對醫院和醫生在醫療過程別是費用的可靠性和保證性產生疑問,對醫療系統的不信任感增強,必然會增加醫療糾紛;同時過度醫療導致的醫療費用大幅上漲,會產生過度醫療提供和過高醫療價格并存的局面,這一局面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說,由于其價格承受力高,則日益成為醫療服務市場的消費主體,而社會低收入的弱勢群體則看不起病,失去享受公正醫療的均等機會,產生醫療市場中“富人驅逐窮人”的現象,直接導致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公。

1.2醫療服務單純技術化,醫務人員對患者缺乏人文關懷

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配套設施大量增加,各種輔助檢查手段日趨先進,借助于第三媒介來診斷治療疾病已越來越多地被醫生采用。在診治疾病過程中,醫生注重各種物理、化學及生物檢測手段和方法獲取資料,并以此作為診斷依據,提出治療措施,滋生了醫學技術主義趨向,使醫務人員過分依賴先進醫療儀器,忽略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熟練和提高,忽略了心理社會因素對病人的影響,醫生和患者面對面交流明顯減少,導致醫患感情日漸淡漠,產生了高科技離病人越來越近、醫務人員在感情上離病人越來越遠的現象。醫生的診療服務越來越變成單純的技術行為,他們看到的只是“人患的病而不是患病的人”。這種職業冷漠,使患者和家屬無法感受到醫務人員的溫暖和愛心,覺得醫生缺少熱情和同情心,自己沒有被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患關系緊張。

1.3部分醫務人員價值取向錯位

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一方面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衛生醫療體制和文化價值受到沖擊,另一方面新的社會醫療整合機制及價值觀念未能及時有效建立起來,致使醫務人員新舊價值觀念處于劇烈撞擊的轉型期,這種撞擊突出表現在醫務人員追求個體價值和經濟價值迅速上升,部分醫務人員出現服務意識的淡化和對經濟利益的不正當追求,把治病救人作為謀利的手段。在法律供給不足和政府監管缺位的情況下,過分看重經濟回報,向病人收受、索要“紅包”等,影響了醫院和醫務工作者的形象和聲譽,加劇了患者對醫務人員的對立情緒,嚴重影響了醫院的和諧。

1.4制度倫理的缺失

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道德失范不僅有其自身原因,還有制度倫理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制度和法規不健全,沒有強有力的法律約束和社會監督,對一些違規醫療行為僅采取道德和行政方面的處理。②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投入不足、補償機制不完善,醫院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強大的經濟壓力,迫使醫院走向自我經營和發展的道路,成為參與市場經濟競爭、追求營利的商業機構,以過度配置高新儀器來增加競爭優勢;醫學具有高風險性,而醫生的收入與其所面臨的風險不成正比。醫院和醫務人員只有通過擴大用藥范圍、提高用藥檔次、增加檢查項目來填補不足。③醫院為了生存和發展,管理上只考慮經濟導向、強調經濟效益,但忽略了倫理導向,倫理理念及其機制在醫院管理中不到位。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部分醫院制定的規章制度中,對經濟指標有明確規定,對醫德醫風要求不具體、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醫德醫風監控體系,無法對醫德規范的落實情況及醫療行為實施有效的監督和調控;一些醫院以經濟利益作為道德評價標準、忽視衛生服務事業的社會效益、忽視道德教育和醫院道德文化建設,忽視對醫務人員職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培養,使醫療服務行為失去了正確方向,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產生了變化和扭曲,故醫德建設還有賴于制度的健全和倫理環境的塑造。制度倫理不但要求制度的合道德性,用道德來規范引導和制約制度建設,而且要求把制度落實到實處,建立起支持和保障道德規范得到真正落實的制度倫理環境。

1.5醫學科研誠信缺失,科研道德失范

在科學社會化、科研職業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研道德問題也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主要是科學研究的不端行為增多,表現在少數醫學科研人員剽竊他人科研成果、偽造或篡改科研數據、虛報科研成果。

由于科技成果評估體制使人們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科研獎勵機制的商品化和實用化,科技論文數量大增,但內容雷同,缺乏創新。

在臨床研究中,一些科研人員忽視對受試者的保護,違反知情同意、保護隱私等規定。如為了研究的順利進展,不履行告知義務;進行藥物臨床實驗時夸大藥物療效,采取欺騙手段促使患者參與研究;在實驗過程中為了節省經費,不顧受試者健康和生命權益,減少對受試者健康監護的項目。

2現階段加強醫德建設的對策

針對上述對當前醫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的分析,要切實有效地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首先要正確認識醫療服務工作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相關的醫療衛生和法規制度,充分發揮制度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把醫德建設融于科學的管理之中,更有效地規范人員的行為。其次,強化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理想的教育,弘揚良好的醫德醫風,加強醫務人員人文素質教育,正確認識和理解良好醫患溝通的重要意義。第三,建立完善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為醫務人員提供良好的行醫環境,以減少醫生的職業風險和防御性醫療現象。

參考文獻

[1]毛源杰,劉奇.冠心病診治中的過度醫療.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6,27(3):33-35.

篇3

    隨著地方經濟的迅速崛起,人們將會愈來愈重視對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此省級公共圖書館要因地制宜,發掘館藏強項,更進一步加強地方文獻工作。作者就此提出了幾點設想。一是加強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搜集工作,特別是對非正式出版物的搜集,以及應采取的幾種方法;二是建立西北地方文獻數據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地方文獻資源的潛能,實現資源共享;三是成立“西北文獻信息資源研究與服務中心”,統籌規劃西北地方文獻的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加工、生產、推銷具有特色的、新的信息產品,提高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的社會服務功能。

隨著新歐亞大路橋——“現代絲綢之路”的貫通。國家開發開放戰略重點的西移,西北經濟區將以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再次成為國家開發的重點,古老的“絲綢之路”將重新繁榮和復興。做為一個以收藏地方文獻“為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提供書刊資料”為工作重點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如何順應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潮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找到適合自己各方面發展的優勢。特別是在當前“四化”建設當中,各地區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以及各地區黨政領導部門所采取的各種對策,無不受本地區歷史、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地理、人口、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地方黨政部門對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決策時,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地情、數據和情報,然后對各種情報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制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方針和政策。地方科研機構除擔負某些全國性的科研任務外,更多的是根據最具有本地區地方特點的學科領域,制定自身的科學規劃,特別是關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工作的對策性研究,尤為活躍,許多研究機構都把主要力量放在這一方面,而這些研究都具有特殊的地方文獻信息的需求。隨著地方經濟的迅速崛起,人們將會愈來愈重視對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省級公共圖書館要因地制宜,結合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需要等特點,發掘館藏強項,搞好自己的信息特色化建設。我們所講的特色,一是文獻收藏的地方特色,要全面地收集地方文獻信息。二是信息服務的地方特色,即為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提供全方位的地方文獻信息咨詢服務。要從圖書館的內部機制改革入手,把單純的地方文獻收藏工作和地方經濟建設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敞開館門,面向市場,組織一支為地區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出謀劃策的智囊團、信息網。這是目前經濟騰飛大潮中公共圖書館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最有潛力、最有活力、最能體現價值的工作。為此我們今后要抓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

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是地方文獻信息服務的基礎,必須大力加強其搜集、開發利用的程度,努力提高地方文獻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統性。鑒于地方歷史文獻日漸稀少,搜集更加不易,這類文獻仍將是我們今后長期搜集的重點對象,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改變過去在搜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輕非正式出版物;重歷史文獻,輕當代文獻;重文史資料,輕經濟資料、自然狀況資料的觀念,開展全方位的搜集工作以保證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統性。特別要加強對非正式出版物(或稱內部資料、灰色文獻)的搜集工作,這類文獻來源十分廣泛,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學術團體、學校、科研院所等部門,它能從各個方面快捷地反映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研究及各行業建設中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專業特點。這類文獻最大的特點是出版周期快,情報時效強,其中還包含有許多對科學研究、經濟決策工作有相當重要作用的,屬于保密范圍的或由于種種原因不能用于公開發表的文獻信息,這就更加顯示出它的科學價值,這是正式出版物所不能比的??墒怯捎谶@部分文獻通常是不定期出版,出版的數量少,形式多種多樣,發行范圍有限,一般都限于本行業、本地區,以內部發行方式或交換方式進行傳播,搜索者很難掌握其出版信息,因而造成這類文獻的大量流失。鑒于以上種種特點,在今后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搜集工作中要設置搜集和研究地方文獻信息的專門人員,并加強對工作人員信息意識的培養。提高信息搜集人員的素質,是搞好信息搜集工作的基礎,特別是地方文獻信息搜集工作的復雜性要求,要著重培養工作人員敏銳的觀察力和多思善辨的工作作風,要善于發現、捕捉文獻信息,必須思維敏捷、手快、腿勤,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和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具體的搜集工作方法,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建立地方出版物呈繳本制度,利用行政手段來保證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全面收藏。

2. 進行參與式的跟蹤收集,積極地派人員參加地區各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召開的學術會議,搜集會議專集、論文匯編。

3.出門訪求。定期到有關地區或部門進行信息調查,及時收集各種文獻資源。

4.與有關部門建立交換關系,互通有無。

5.對發行量過少的文獻可采用復制、復印的方法進行搜集。

二、建立“西北地方文獻數據庫”

文獻數據庫的建立是控制、處理和利用文獻信息的現代化手段,是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服務的基礎。歷史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高度發展的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信息系統已從信息的傳統整理系統(圖書館)發展到信息的高級有序系統(數據庫),并進而向信息的多媒體系統和智能化系統演進。而我們西北地區的文獻信息資源開發工作,目前基本還停留在傳統的手工操作階段。效率低、速度慢,深層次文獻信息服務工作難以開展,致使大量的寶貴文獻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種落后的局面已成為制約地區經濟騰飛,科學、教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計算機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文獻信息服務工作的自動化,不僅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目前經費緊張的現實條件下,圖書館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開發文獻信息資源,要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自身的條件和實力,揚長避短,開發需求對路的、有時效的、有特色的信息資源。地方文獻就其來源來看,除一部分公開出版物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歷史文獻,以及相當數量的非正式出版物。這些文獻不可能在版編目,也不可能被國家的文獻數據庫統一標引錄入,只有地方文獻收藏單位才能對這類文獻進行整理和標引。因此我們選擇西北地方文獻來建立數據庫,就不會被國家統一文獻數據庫所替代,成為勞而無功的重復勞動。從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發展策略來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工作是地區性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根據我們所處的地位和實力,應該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為此,今后西北地區數據庫的建設必須走整體化的發展道路,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集中力量、形成優勢。建庫的指導思想要強調面向科研、面向用戶、面向市場。西北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可大體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首先由西北地方文獻收藏比較豐富的甘肅省圖書館率先建庫,總結經驗,制定統一數據加工規范。第二階段,聯合西北五省區公共圖書館及有關地方文獻收藏單位共建西北地方文獻信息網,實現優勢互補,減少信息資源交叉收集和重復建庫的浪費,促進西北地區地方文獻數據庫整體化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三、成立“西北地方文獻研究與服務中心”

目前我們的地方文獻工作,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工作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相當嚴重。地方文獻的基本工作內容還停留在以收集保存為中心,以閱覽咨詢為輔助的階段,全面系統地加工整理工作僅僅是開頭,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基本上沒有起步。從目前西北五省的公共圖書館及有關收藏單位的搜集及開發利用工作來看,收藏和開發工作的重復,關系上的不協調情況十分嚴重。面對現實,積極的選擇應該是更新觀念,根據圖書館特色化建設的需要,從內部機制改革入手,成立“西北地方文獻研究與服務中心”。中心成立后的任務是科學地、宏觀地進行西北地方文獻工作的研究。研究其資源狀況、開發目的、開發內容、開發手段及如何使收藏文獻轉化成信息產品,最大可能地釋放地方文獻的信息資源潛能,為地區經濟建設服務,為圖書館創造出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具體的工作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項:

1.協調地區地方文獻工作

一個地區從事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存貯和傳遞工作的主要機構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史志辦、黨史辦、文史辦等,各機構在收藏的重點上雖然各有不同的側面和重點,但在開發利用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為本地區建設事業和科學研究服務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工作中由于各機構之間關系上的不協調,使得各自收藏的文獻互不摸底,收藏品種和研究項目上重復現象十分嚴重,給國家的資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嚴重地阻礙著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心的成立將會聯合本地區各收藏單位進行橫向協作,在各單位自愿互利,共同發展的前提下,協調各系統、單位、地區的地方文獻工作,核實地方文獻的收藏狀況,理順關系,統一規劃,編制聯合目錄,充分揭示各單位所收藏的文獻資源。盡可能組織開發、流通,極大地發揮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潛力。統一規劃西北地方文獻課題開發,中心做為整個西北地方文獻信息資源開發活動的控制中心,將把握西北文獻開發研究的方向,組織各研究開發單位統一規劃課題,揚長避短,科學分工,各有側重,各具特色,減少重復。積極主動地承接國家級、地區級的科研課題。

2.開展信息咨詢,生產信息產品

在西方發達國家,信息的生產、加工與銷售正迅速地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活動。信息被視為一種資源,一種消費品,已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近來經濟發達國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信息機構是國民收入、就業與結構改革的主要來源。例如在美國許多事實表明,信息機構所產生的效益近似于國民收入及就業的一半,先進的歐洲經濟實體的類似資料也證明,70年代中期其國民收入的40%來源于有關信息活動。這個結果表明,“書中有黃金屋”這句調侃知識分子的俗語,實在是一句大實話。現代社會,知識與生產的結合為社會所創造的巨大財富,是任何時代也不能比擬的。而我們的圖書館工作由于歷史的原因,基本功能長期待續不變,使圖書館機構在一個日新月異的變革世界中顯出了很大的惰性,幾十年來“重藏輕用”的思想嚴重地阻礙著我們對信息的開發利用,守著“黃金屋”要飯吃是目前我們圖書館界普遍的現象。“西北地方文獻研究與服務中心”成立后,做為地區地方文獻信息開發利用的研究部門,要認真地研究服務對象和用戶的需求,確定我們開發地方文獻信息的方向、任務。根據環境和條件,選定業務內容,變過去信息服務的被動性為主動性,開展深層次的信息咨詢服務,加工、開發、推銷文獻信息產品。①直接為各級領導進行最佳決策的智能服務。主要的方式有:提供情報信息、提供專項數據資料、提供有關課題綜述,決策論證等。②開展西北問題的宏觀研究,進行文獻綜述報導,如編制西北文獻總目提要,西北民族文獻綜述,絲綢之路文獻綜述,西北宗教文獻綜述等等,通過我們的研究成果為西北問題研究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務。③開發建設西北地方文獻數據庫,并加以商品化,制造市售軟件、機讀目錄或光盤數據庫,創造經濟效益。

我們正處在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我們的圖書館要順應改革大潮的需要,必須要走特色化服務的道路。我們的地方文獻工作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地開展卓有成效的文獻信息咨詢活動,提高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利用率和整體的社會服務功能,才能開發具有特色的信息產品,立足于激烈的信息市場,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大平: 關于西北地方文獻資源聯合開發的構想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1989(1)

2.鄧小夏: 亟待開發的情報源—地方文獻 ,圖書情報工作, 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