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礎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15 13:2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基礎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的獨特性體現在: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突出了改革的整體意識,突出了改革的內涵意識,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識。
“新基礎教育”研究是葉瀾教授主持的一項綜合性研究項目,涉及理論實踐兩個層面和多個領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階段,該研究就曾關注過學校管理層面的改革問題,如學校科研如何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在科研過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學校管理工作如何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等。[1]在研究進入推廣性、發展性階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礎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舉辦上海閔行區“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題涉及學校管理改革各個層面的問題。2002年5月,“新基礎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開了第六次“新基礎教育”共同體研討會,葉瀾教授作了《高質量整體加速推進新基礎教育,創建21世紀新型學校》的專題報告,明確提出了“創建21世紀新型學校”的改革實踐目標。學校管理“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強化了校長作為學校改革第一負責人的意識,并由此在學校管理層面開始了更為深入而富有創意的改革。[2]
現有的學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論與實踐相對立的思維方式指導下進行的,比較側重實務層面的改革,對行政層面有很強的依附性,學校管理改革的自覺性、獨立性與特殊性尚待開發。在此背景下,“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就體現出以下的獨特性:
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的互動
“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有著鮮明的教育學立場,追求和體現著教育理論與教育改革實踐的積極互動。“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堅持直面學校管理現實,尊重實踐本身的獨特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始終在“成事”與“成人”相結合的立場下研究學校管理問題。“新基礎教育”并不反對借鑒經濟管理等領域的先進思想,但更加自覺地注重學校教育及管理的獨特性,堅持將學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學的立場下進行思考。“新基礎教育”有其對社會發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體思考,有其對現有學校教育問題的深度考察,更有改變現狀、創建21世紀新型學校的目標設計和路徑創新。在“新基礎教育”看來,“實現轉型,是中國學校世紀初變革的基本走向和關涉全局的基礎性核心任務”,其具體內涵“即學校教育的整體形態、內在基質和日常的教育實踐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現代型’的轉換”,轉型的具體內容包括價值提升、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動力內化等5個方面。[3]而具體的改革路徑,則是研究型的改革實踐。在這一重要的改革實踐中,學校管理不僅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改革層面,而且是在“新基礎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在進行“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時,學校管理者首先要學習和掌握“新基礎教育”的理論,要認識“新基礎教育”的性質、目標、價值追求和觀念系統,理解“新基礎教育”的主張與改革措施,從而形成“新基礎教育”的理論立場。“新基礎教育”并不認為學校管理者只是理論的應用者,而是認為其同樣需要思考教育問題,形成教育觀念,養育教育智慧;認為學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發展潛力的生命體,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論思考與改革實踐的互動,不斷研究新問題,不斷在研究中豐富理論,不斷在理論指導下推動改革實踐,理論與實踐相互滋養,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中,學校管理者能不斷地感受到“新基礎教育”理論對改革實踐的滲透和指導,也能在不斷推進著的改革實踐中,發現新問題和進行新的理論思考。因此,實施“新基礎教育”,會促進學校管理者更加自覺地學習、思考和實踐,在實踐中更新教育觀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體意識
“新基礎教育”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有綜合和整體的意識,要對學校所走過的道路有清醒的認識,要對學校的發展狀態、改革目標、改革進程、存在問題與新的發展空間有綜合的認識,對學校各方面、各層面的改革有綜合的設計,要有策劃、指導、推進學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識和能力。這樣,必將有助于整體推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
突出了改革的內涵意識
對于學校管理而言,有各種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種方面的改革,有外顯的改革,也有內涵的改革。從當前的改革狀態來說,人們比較關注的是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學校品牌效應的形成、學校外在聲譽的改善。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對于當前來說,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這些改革畢竟是學校的外延發展,不能替代學校的內涵發展。
“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對于學校改革和管理來說,最核心、最艱難的就是學校的內涵發展。“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學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學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體轉換,致力于創建一種新的學校生活形態。這一改革艱難而又非常有意義。因此,“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非常關注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自我更新。具體而言,這種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觀念系統的更新、思維方式的更新、價值取向的更新和行為方式的更新等。這種自我更新,是滲透在教師、學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過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轉變而體現出來的。因此,“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關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變革。這是最具有實質意義改變。用“新基礎教育”的話語來說,就是要處理好“成事”與“成人”的關系:通過“成事”來成人,“成事”與“成人”緊密結合。
“新基礎教育”自覺、執著地關注著學校內部的變革,關注著學校內在基質的時代轉型,關注著學校的整體轉型和轉型性的改革過程。正是在此意識之下,“新基礎教育”才特別看重“過程”、“人”和“日常”這些學校內涵發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學校的自我意識
學校管理改革有多種方式,從內外關系來說,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調動學校人員積極性的改革,有的是積極尋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是學校管理的自我更新。這是一種對學校人員綜合潛能的積極挖掘,是一種開放的精神狀態與發展狀態。因此,“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喚醒了學校的自我意識。
只有學校管理者想改變自己和自己的學校,愿意面對學校的問題,愿意尋找學校的發展空間,“新基礎教育”才可能在其學校扎根,才能促進學校自我更新。“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過傳播理念和改革實踐,喚醒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自我意識、發展意識、生命意識,讓每個人都認真面對自我,積極更新自我。這樣,“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就呈現出相當積極的狀態:學校管理層在積極地自我更新。這不僅體現為每所實驗學校對自己學校發展狀態、問題與發展空間的認識上,不僅體現在對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上,不僅體現在學校管理者積極地推進自己學校的改革、不斷深化和拓展改革領域上,而且體現在學校管理者和教師能夠積極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積極地探索和實踐,積極地反思并不斷地重建。一批批積極進行自我更新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實踐中不斷涌現。
“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強調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喚醒著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著他們的力量。
在幾年的改革實踐中,正是因為有了上述堅實的基礎,所以開展“新基礎教育”實驗的學校才在學校管理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根據自己學校的歷史、現狀、問題與發展空間,自主規劃學校發展,積極開展學校科研,開展具有個性特征的文化建設,降低管理重心,重構學校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自主構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關注學校最基本的師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轉換。可以說,每一所扎扎實實進行“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學校,其管理層面都顯現出整體轉型的態勢,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從“近代型”向“現代型”的轉換。
學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沒有終點的。“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礎教育”的理論建構與改革實踐,必將為豐富、拓展學校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不斷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瀾.“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結題總報告[A].“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2]葉瀾.實現轉型:世紀初中國學校變革的走向[J].探索與爭鳴,2002,(7).
篇2
2012年6月25至7月6日,我有幸參加了由重慶市教委、市干訓中心組織的“重慶市2012年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高級研修班”培訓班赴香港、深圳兩地考察學習,歷時12天,聽了10余場專家報告,實地考察了香港教育局,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香港田家炳中、小學,深圳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等六所中小學,與局、院領導,學校校長、專家教師進行了廣泛的對話和交流,感觸很深。港深兩地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富有成效的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我不斷地反思,剖析自己的教學工作,使之跟上時代的步伐,為教育事業貢獻一個骨干教師的智慧和力量。對我來說,港深之行收獲頗豐。限于篇幅,只能蜻蜓點水,不能面面俱到。下面我側重列舉“香港基礎教育”的幾個亮點來與大家分享:
一、教育管理成熟領先
香港的教育從管理層面講,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校長有充分的辦學自,真正體現了專家辦學,行家辦學的思想,使教育科學合理地發展,這樣就避免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或偏離科學發展的軌道。它的好處還在于,教育的輕重緩急不會因為領導的喜好而改變,也不會因為領導的更換而失去政策的連續性,教育始終按照它的規律前行。以香港田家炳中學為例,學校的管理體系健全,其組織架構為:保良局--校董會--事務部--校長--副校長--行政小組--各具體的職能組,管理層由大到小,分工明確,環環相扣,各司其職。校長及全體教師每年就學校的現狀,共同制訂來年的發展計劃、注意事項。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把校務報告及周年報告發給全體學生家長及校外的教育團體讓其了解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發展方向。此外,還通過通告、校訊、網絡、顯示屏等多種渠道,讓家長及學生及時了解學校各方面動態。學校還邀請家長出席校務會,提高透明度,讓家長更清楚學校的規劃、政策,使家長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關于這一點,內地與之比較,還有一定差距,我以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教師的專業發展特色鮮明
在去港深之前,總認為內地的教師是世界上最累的。考察學習后,才知道港深尤其是香港的教師比我們更累,他們除了教授自己的專業學科外,還要擔任大量的選修課教學,每周課時多達30余節,這在內地是難以想象的。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香港的教育如此發達,培養出那么多優秀人才,甚至有世界級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了香港經濟及社會的持續繁榮昌盛。深圳比鄰香港,受其影響較大,在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方面走在內地的前面,同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兩地教師的專業發展給我印象至深:1、熱愛教育事業,崇高的敬業精神。2、愛學生,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3、愛學習,喜讀書,思進取,定時參加在職培訓,具有極強的終身學習的意識。4、具有多種業務技能,全面發展,能勝任多門學科的教學。5、對待工作滿腔熱情,無怨言,無怨無悔。6、同行之間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歸結起來即是:敬業、忙、上進、有耐心;低調、實干、有責任心;聰明、周到、親切;待人有禮、工作勤快;一切為了學生、一專多能。
三、校園活動多姿多彩
1、倡導終身學習:香港教育局大力提倡終身學習,使每位教師做到終身學習不言倦,持續進修,要求教師每年每年進修總時數達到1900小時,形式有講座、區域交流、與內地學校進行教學觀摩,以此引領教師與教育方向同步邁進。
2、課程發展多元化:體現在對各門學科都有專門的要求,如體育開設各項球類訓練班、舞蹈、田徑、班際競賽、校隊之星選舉及跨科目專題研習等。
3、開展訓輔活動:香港中小學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從小學開始,為培養學生自律守規,待人有禮的態度及營造校園關愛文化,訓輔組要舉辦一系列的輔導活動。如:關愛齊分享、環保小天使、學校廣場、班級模范選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潛能,活出積極的人生。
篇3
正是在此背景下,為拯救基礎教育校長制面臨的危機,日本立足于校長的權限、選任、資格、決策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改革舉措。
一、梳理政府與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能,創設校長自主辦學必需的宏觀背景
有效梳理、界定政府與學校的管理職能,轉變政府職能,確立學校自主性,重建政府與學校的關系,這既是為校長自主辦學創設必需的宏觀背景,也是校長自主辦學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這意味著學校的管理權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特別是校長之間的重新配置。這方面的改革集中體現在修改學校管理規則,對其管理職能重新界定,改革后這種職能的主要變化包括:
1.由主導強制型向輔助支援型轉變
修改后的學校管理規則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在教育內容及方法選用等具體運營事項上,由強制性命令、指示型領導,轉向非強制性指導、建議性領導,把這些事務的管理第一責任者從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轉移到學校校長,進一步增強對于學校的輔助與支援機能。與直接控制減少相對應的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支持性和服務性機能的加強,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幫助學校處理一些特殊情境,如突發事件、向父母及居民做出某些說明、與有關機構的聯系協調、媒體宣傳等;二是為學校提供必需的相關專業服務,如涉及兒童的保健衛生、安全管理、設備管理及法律訴訟方面。
2.由直接管理型向間接管理型轉變
修改后的學校管理規則重新界定了政府與學校的職能,放松、弱化管制的程度,重新明確規定了在各項管理規定中,哪些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或認可做出的,哪些是只需學校事前呈報或事后報告的。批準、認可、事前呈報、事后報告,放松、弱化了管制的程度,反映了依法遞減的控制強度,從而實現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管理各領域的層級控制。這種在一些領域控制強度的降低與淡化,也正是學校自主增強、權限擴大的一個方面。例如,一些學校例行的活動如需要在外留宿,原是需要經過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改為事前呈報則強調了學校在這方面的決定權。
3.由微觀管理型向宏觀管理型轉變
此舉有助于減輕學校的行政負擔,因為政府大量微觀管理行為不可避免地給學校帶來繁雜的行政事務。日本的基層學校每年都承擔大量的各級各類調查統計、各學科競賽活動的組織任務,應付來自都府縣各相關部門的事務委托或工作詢查,因此學校核心管理業務以外的行政負擔非常沉重。為使校長及教職員專注于職責,教育行政部門必須致力于通過整理,停止、精簡或減少對學校的依賴來減輕學校基層的行政冗務。
二、擴大辦學自,改革校長任職資格標準
校長自主辦學權力的擴大既意味著責任和使命的進一步加重,也意味著校長將擁有更多實現自己教育理念和進行教育創新的機會。在這次學校管理權的下移和學校自主性與自律性增加的改革中,校長自的擴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學校人事管理權
現行制度下,教職員的人事調動,包括新人采用、退職、轉崗、職務升遷等人事權限方面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決定的。雖然《關于地方行政的組織及其運營的法律》中規定校長在人事的結構和人員的變動上具有提出意見的權力,但實際情況是這一權力形同虛設。正如日本一些普通初中的校長所說,學校有空崗待補時,校長的責任是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崗位要求,然后就是等待被確定的人選來跟他會談,中間的其他事情都與他無關。依照上述咨詢報告,在代課教師和特別非常勤講師的錄用上,允許校長推薦具體人選,提供給校長多名候選人,以此賦予“意見提出權”實質上的意義。此外,校長對特別非常勤講師的評價將會直接影響到其以后的錄用,而日本正計劃實現“學校生力計劃”,計劃在3年內,采用引進社會人非常勤講教師和短期制教師5萬人,這為校長在該方面發揮作用提供了機會。校長還將在同一地區內小學、初、高中之間實行教職員兼職的改革中擁有很大的決定權。2000年教育國民會議提案中提出將校長的人事權擴展到所有正規編制的職員。比如2003年,大阪府教委有如下舉措:高中校長可以自行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限額兩人),并親自主持選考,合格者由校長向教委舉薦。雖然最后的決定權仍在教委手中,但校長的意見會被充分尊重。[2]
2.學校的財務預算權
日本中小學學校的財務預算,由地方政府的預算委員會負責編制。預算基本決定于學校的教職員和學生的規模,在編制流程中有聽取學校意見的環節,但編制決定權在地方政府,預算的執行權原則上屬于地方行政長官,教育行政部門接受委任行使輔助執行權,并進一步委托校長執行。如此一來,校長在預算執行中的權限已經非常狹窄了。改革要求除了在預算編制時可以更多考慮校長的意見外,專門設置能由校長商定的項目,以便支持本校個性化和特色化教學和管理的需要。同時,賦予校長在一定的預算額度內自主決定財務內容的權力。在校長的“財權”方面,一些地方在制定學校預算時,開始聽取校長的意見,并給予校長一定范圍及程度的預算編制權。橫濱市2001年開始,從財政中撥給每個高中500萬、初中400萬、小學300萬日元作為“創辦特色學校推進費”。校長可以自主地編制“推進費”的具體使用項目,年度使用中即使中途變更已制定的項目也被允許。
3.校長課程管理權
進一步下放課程管理方面的權力,擴大校長課程管理權。在制定學校教育目標、指導重點、學校經營等重點方面,校長卻擁有較大的自。在遵循教育法律、法規及學習指導要領(相當于中國的課程標準)基礎上,校長可以根據地區性特點(包括自然環境、人文背景、教育環境等)以及學校的傳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教育目標。有調查表明,學校教育目標的制定主要有三種類型:法規型(與法規規定的目標相近)約占10%,實態型(具有濃厚的地區性及學校、學生特點的色彩)約占10%,并列型(法規型及實態型同時存在)約占80%。教育目標一旦確定,教學及學習指導的重點、學校經營的重點、課程的安排等都要圍繞它展開。此外,校長擁有校本課程商定權,有權決定在本校采取一些靈活的、有利于學生個體發展和學校教育特色形成的課程及其組織方式,如學生自選課程、自定節奏的選擇學習項目;實行彈性班級規模,生活和學習可以采取不同的編班,使用同一教材的學生可以根據習熟程度再分為小班教學;校外人士參與學校教育;優秀教學法共享;促進IT教育、英語教育中與真實場景和實物的結合等等。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也許有點言過其實,但校長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著自主辦學的成功與否,卻是不爭的事實。為了確保擴大的校長辦學自直接發揮作用,達到改革的預期目的,這次改革中對校長的任職資格更加注重經驗能力、獨立見解與創造性。在校長的選任方面,各地方教委已向社會公開招聘。2000年文部省修改實施的《關于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等的部分改正的省令》中,原定校長必須持有教師許可證并具有5年以上相關教育職位的履職經歷,現追加為具有10年以上相關教育職位經驗者,即使沒有教師許可證,也可被視為具有同行任職條件(在日本被稱為“民間人”或“社會人”)對待,都可以應聘。原先以知識考察筆試為主的選拔考試所占的比重逐漸降低。校長的年輕化、任期長期化、開辟校外人士擔任學校領導的途徑、鼓勵校長吸收企業組織管理經驗的培訓計劃、建立替代年功序列的新的評價體系等,也在積極的醞釀當中。截至2003年4月,已有125人通過選考后走馬上任,其中58人是“民間人”校長。被聘用的“民間人”校長一般都是些銀行或大企業等部門經理級人物。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校與地方的交流和協作,學習企業的管理模式。
三、學校職員會議、協議會、評議員制和顧問制度攜手,完善校長輔助決策機制
現代決策非常重視輔助決策機制的構建。完善的輔助決策機制,無疑是校長辦學自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日本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順應現代決策理論發展趨勢,通過學校職員會議、協議會、評議員制度和顧問制度攜手,共構校長輔助決策機制。1.學校職員會議
“職員會議”是指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參加、定期舉行的會議。一般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如遇重大事情也可隨時舉行。日本中小學中普遍設有職員會議,審議討論學校的一些重要事項,這是教職員參與學校管理的一項重要渠道。但是職員會議的設置、構成和運行,一直是依照慣例而行,沒有法令上的明文規定。于是關于職員會議的性質和功能,究竟是校長的咨詢和輔助機構還是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莫衷一是,影響了職員會議輔助功能的充分發揮。鑒于“職員會議”性質不明確的狀況,在2000年文部省頒布的《關于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等的部分改正的省令》中,“職員會議”被定位于校長的輔助機關,校長成為“職員會議”的主宰。但另一方面,校長也有責任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經營方針,以及有關校務方面的決定告知“職員會議”,并聽取教職員的意見。尤其是在教學方面,由于教師擁有“掌管兒童教育”的權利,因此校長要充分尊重教師的意見。可見,現在“職員會議”的組織活動,更體現出“民主集中制”的特征。2000年1月《學校教育法施行規則的修正案》進一步明確了職員會議的輔助功能,職員會議是由校長主導、促進教職員間溝通、輔助校長決策的機構,它的設置是為了加強校長的領導權,協助校長進行正確決策并更好地貫徹決策。這將有助于完善校長決策機制。
2.學校協議會
現代新型的學校制度特別注重建立具有親地域性的開放學校,以改變由于封閉辦學造成的地區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隔膜和不信任感,使學校走向“社區的學校”。同時,家長、居民和企業的參與也是提高校長決策質量的保證之一。日本此次改革高度重視積極發揮學校協議會的作用。日本的學校協議會是依各學校或地區的需要而設、結構彈性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校長為核心的輔助管理機構,促使校長決策時充分考慮到地區社會的理解和需要,是家長居民和職員共同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決策水平。日本學校協議會盡管從構成上類似于英國的學校理事會和美國的學校委員會,都包含有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和教職員代表,但其所履行的職能卻與英國學校理事會、美國學校委員會有本質上的差異。英國學校理事會的構成、選舉和職能是以1988年教育改革法為依據,有著包括參與校長任免在內的實質性的學校管理權限;美國學校委員會,以芝加哥學區為例,是以1988年的《芝加哥學校改革法》為依據構成和運作的,直接參與校長的選聘、簽約和履職考核、審議學校計劃、預算和教職員聘任等工作,也具有實質性的管理職能。
3.學校評議員制度
2000年文部省頒布的《關于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等的部分改正的省令》明確規定設置學校評議員制度。學校評議員由本地區各行業推薦,經校長決定,由當地教育委員會委派一定的校外人士擔任。職責是應校長要求對學校教育提出建議,使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校長每學期都要與評議員逐個會面,聽取其對學校管理運行的意見和建議,以使決策更加符合學校所在地域社會的實際狀況,更加符合本地區兒童的教育需要。這并非一個合議制的委員會與許多地區業已存在的學校協議會不同,該制度注重評議員作為個人的看法。雖然法令并未規定每所學校必須設置,但事實上學校評議員制度推行非常迅速。據文部省2001年4月1日調查,都道及縣立學校(含指定都市立學校)中已設置學校評議員的占57.5%,市町村立學校中占41.9%。另據文部省調查,有47%的公立學校已經引入學校評議員制度,30%的公立學校準備引入學校評議員制度。《日本二十一世紀教育新生計劃(彩虹計劃)》還將學校評議員制度確定為改革戰略重點之一。
篇4
一、從數據庫應用看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
數據庫技術是信息化社會的重要基礎技術之一,是計算機科學領域中發展最為迅速、應用最為廣泛的重要分支;《數據庫系統應用》也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必修科目。
(一)數據庫系統應用的背景:概念、市場及其發展
數據庫可以理解為在一個或多個企業組織中,為多個用戶服務的、在計算機上可運行的、有結構的數據集合。與文件相比,文件是面向單個程序的,而數據庫則是面向整個需求的;數據庫中的數據是有結構的,而文件中各記錄之間是沒有聯系的。傳統意義上,數據庫系統是把有關的硬件、軟件、數據和人員組合起來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系統。
數據表示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層次。在數據庫結構的描述中至少需要有三級抽象層:概念觀點、邏輯觀點和物理觀點。數據模型(DataModel)是數據及其相互關系的代表,而數據及其關系又是關于現實世界的抽象。數據模型既代表了數據的邏輯觀點,同時也代表了數據的概念觀點。三種最流行的數據模型是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在最常用的關系模型中,包含有關系(Relation)、元組(Tuple)、屬性(Attribute)等成分,其中,關系與邏輯記錄值的集合相對應,元組與邏輯記錄值相對應,屬性與數據項、記錄之間的聯系也用關系來表示。那么,什么是好的關系模式?起碼它不該有數據冗余、更新異常、插入異常和刪除異常。這取決于數據依賴的概念,但在許多數據依賴的類型中,最重要的是函數依賴和多值依賴。
數據庫技術的發展,曾使其產品分為文件系統、關系數據庫、對象數據庫以及關系-對象數據庫等四大類,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系統軟件市場依然是關系數據庫,雖然它能解決的問題與對象數據庫并不相同,但它們之間大有兼容、融合之勢。未來最大的數據庫市場是支持通用的應用(UniversalApplications),并支持簡單和復雜的數據;同時,一些新的應用將驅動市場,如Web、DigitalFilm、DigitalKiosks和GPS等等。
(二)數據庫系統應用課程教學的回顧:dBase-FoxBASE-VisualFoxPro
微機數據庫管理系統dBaseⅢ曾是數據庫技術中的杰出代表。dBaseⅢ具有關系數據庫的基本特征,程序結構精巧,處理信息能力較強,運行效率較高;它的全屏幕編輯功能,操作簡便;它的人機會話方式,易學易懂;它提供運行的輔助手段,方便用戶,還有它的較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其應用極其廣泛,因此它獲得了“大眾數據庫”的美稱。自從dBaseⅢ引進我國并成功漢化后,計算機專業人員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工作者,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漢字dBaseⅢ廣泛應用于財務會計、物資、圖書資料、科研項目、學生成績、人事檔案、生產調度、經營計劃、財政稅收、銀行帳目等各個管理部門,建立了無數的小型信息系統,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管理現代化的工作,使它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眾數據庫,也因此隨著IBM-PC淘汰AppleII,dBaseⅢ取代了dBaseII,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大專院校的課堂。
和dBaseⅢ相比,FoxBASE+更勝一籌:可在UNIX、XENIX等多用戶操作系統下運行;完全兼容dBaseⅢ;運行速度更快;可以使用數組來實現數組和數據庫文件之間的數據交換,以方便對數據庫文件中記錄的操作;可以自定義函數,簡化程序設計;可以保存和恢復屏幕圖像;可以將多個命令文件合并成一個過程文件,減少讀盤次數,提高運行速度;能自動調整內存分配,以便充分利用有效內存,提高速度;擴充了部分命令的功能,新增了若干命令;擴充了一些技術參數的范圍,方便了程序設計。于是伴隨著CPU的換代和DOS的升級,FoxBASE+理所當然地替代了dBaseⅢ。
FoxPro除了兼容性和擴大已有的命令、增加新的命令和函數、減少對用戶的限制外,采用90年代的先進技術,支持鼠標器,使整個系統更易使用和操作。尤其是可將程序偽編譯為非常接近機器語言的中間代碼程序,增快其執行的速度。如果程序經FoxDistributionKit編譯,生成exe文件,就可脫離FoxPro而直接執行。2.0以后的版本加入Rushmore優化技術,使速度顯著提高;面向對象技術的應用使數據庫的設計效果結構清晰、簡單,便于實現OOP;數據庫對象的獨立性、自治性使其便于維護,從而需求變更時程序與數據庫重用率高,修改少等等,也就高于同時期的其它產品。尤其是VisualFoxPro3.0作為第一個正式具有Windows95兼容標志的應用軟件,一個32位的數據庫開發系統,引進了可視編程和面向對象的概念,使用了真正的數據庫概念和多媒體數據,具有更快速開發應用程序、面向對象和客戶機/服務器的強大功能,曾被認為是多年來出現在關系數據庫方面最重要的產品,甚至是一個革命性的軟件產品。既具有Visual系列的功能強大、直觀易用、面向對象等優點又兼具Windows和FoxPro的長處;提供的向導、設計器、生成器等工具,加之從界面到內核的完全漢化,使數據庫的管理變得輕而易舉,跟著Windows淘汰DOS,VisualFoxProForWindows換代FoxBASE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對于“摩爾規律”作用下的IT世界,發展尤其是永恒的。隨著微機的CPU從8086/8088到PentiumⅢ/Pentium4以及K7/K8……的發展,操作系統由Dos到Windows又到Windows95/98/2000/XP/2003……的升級,程序設計由面向問題到結構化又到面向對象再到可視化,內容由文字到圖文并貌又到多媒體,應用由單機到網絡又到全球互聯網,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轉變,桌面數據庫的情形自然該有本質性的飛躍,尤其是這樣的數據庫技術已不只是被數據庫專家所擁有了。
(三)桌面數據庫系統應用的新概念:Access和Office97/2000/XP
隨著個人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采用數據庫的技術來管理數據、分析數據和獲取信息。所以,編程簡化把數據庫的用戶從傳統的專業編程人員擴大到了所有的計算機用戶。Access的問世和推廣,使它在短短幾年之間即取代了FoxPro在桌面數據庫市場上的統治地位。Access在國際桌面軟件中早已占有了超過半數的市場份額。
Access在1993年問世,是一個完全基于Windows環境的桌面數據庫系統,它是與Windows同步成長起來的。在Access中,微軟加入了一種先進的數據庫機制,即JetEngine。這種機制取代了以前的文件格式的數據庫引擎,為數據庫的技術與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今天的用戶可以在VB、VC以及新版的FoxPro中發現這種數據庫機制。
在編程方面,Access從一開始就致力于把簡化的編程環境和復雜的關系數據庫理論巧妙結合;在市場銷售方面,把Access和Office這樣的提高企業工作效率的易用工具打包一同銷售。
在Access中,智能化的編程環境和高效率的工具實現了有機結合。比如Access97采用了VB5.0的智能編程環境,所以編程風格與VB完全一致。同時與最先進、 “全面”的Office集成,使得Access可以直接操作Office中的上千個對象,大大縮短了開發周期和提高了代碼重用率。Access97同時具有較高的適應能力,可以把一個Access97的應用程序用簡單的操作提升到MicrosoftSQLServer等大型客戶/服務器數據庫系統。而且Access采用與MicrosoftSQLServer相同的數據庫引擎,使這種提升變得更為簡單和直接。Access與Office一致的包含Internet/Intranet功能和標準,使用戶數據庫與網絡的結合簡單易行。
早先版本的Access并未能夠完全漢化,所以在用戶編程實踐中,對漢字的操作始終是一個困難。從Access97開始進行了全面中文化,包括內核,所有界面,幫助體系(即Office助手),應用向導,甚至示例應用程序。所以,用戶的使用就更加得心應手。全面中文化的Access包含在Office97/2000/XP……中文專業版中。
一般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從95年開始已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轉變,數據庫的教學也從FoxBASE換成了FoxPro for Windows。似乎總是跟不上技術發展和時代前進的步伐。加上學生已強烈要求學習多媒體制作和Internet技術,所以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開成Windows+Office(2000/XP)則不失為一種好策略。
二、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新嘗試
計算機科技的最大特點是發展極快、應用更廣。鑒于此,《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就成為各大專院校學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內容也就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著。從原來的BASIC語言、五筆字型、DOS、WordStar、WPS、Lotus1-2-3以及dBaseⅡ/Ⅲ到早期的Windows3.1/3.2、Word6.0、Excel5.0、FoxBASE/FoxPro又到Windows95/98/2000、Office97/2000……等等。時至今日,Windows XP和Office XP已經風行全球并深入人心,Windows Server2003……也似排山倒海之勢襲來!由此看來這門課的具體內容還要“進化”,而且似乎還要永無休止地“進化”下去。
(一)現行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主要內容:Windows+Office
通常我們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開始,總要談論三個問題:計算機能干什么?我們學什么?怎么學?狹義的答案是:計算機無所不能;我們學Windows和Office;上機。接著是盡可能多地電腦演示,以此來升華學生對電腦知識的學習興趣。
因為Windows時代,計算機操作技術的學習早已不是那么困難,再也無須死記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個手指點擊鼠標,利用菜單就可以打開一個又一個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斕的世界。可是,這個過程卻很難通過傳統的方法用粉筆在黑板上來講明白。
單就操作系統來說,從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飛躍,從Windows95到Windows98的進化,從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換代,以及從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體驗”,都使“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陷于絕境。但總有必要盡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例如學了Windows95,還要講講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學了Office97還要談談FrontPage和Office2000,學了Word,不能不說我們的民族軟件WPS,學了Windows98,還要欣賞一下已成為PC操作系統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還要把各種最新的流行軟件及其應用介紹給學生,如此這般來全面激發學生學習和使用電腦的樂趣,教給學生學習電腦知識的方法,同時也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本領不至于那么快地“過時”和“淘汰”。
另一方面,過去曾經有不少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學了WPS并考試得了高分的大學生及研究生當畢業找工作打印簡歷時竟因電腦中裝的是Word而一籌莫展,類似的事情似乎比比皆是、無休無止,這說明了我們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更重要的桎梏和盲點:計算機文化素質問題。所以,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著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和數字化生存的質量才是一項最根本的任務。
實踐證明,現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Windows和Office,尤其是今天的Windows95/98+Office97、或者Windows2000+Office2000或者WindowsXP+OfficeXP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通過學習軟件(如《開天辟地》、《萬事無憂》、《暢通無阻》、《得心應手》、《電腦總動員》……等等)甚至通過教學網絡更甚至Internet來自學掌握,而且這也是華山一條路了。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緊要課題:從技術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
鑒于計算機科技遵循“每18個月更換一代”飛速發展的事實以及全球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網絡文化的進步,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計算機文化素質的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的理解和自學的能力,以使學生能夠利用計算機來大大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計算機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力培養學生在互聯網時代的倫理精神以及信仰,構成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根本目標。
為了實現計算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有必要盡可能及時地、全方位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所以問題的解答就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書本里、甚至校園內。比如通過電子郵件,通過OICQ、QQ、MSN,通過多媒體網絡,甚至通過網站,本著實事求是,實學實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意反映學科的前沿內容,將思想方法和操作技巧傳給學生。另外還需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裝電腦、買電腦、租電腦甚至修電腦,營造電腦學習的環境。這無疑對教師自身的計算機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思想行為準則在這個時候才更充分地體現出來,真正地潛移默化進日常的計算機教學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進步,跟上時代的步伐,成了教師自己的“數字化生活”。此外,教師還需把諸如遠程教育、語音識別等尖端科技的知識和應用普及給學生,帶領學生,走向時代的前列。
可是,不得不提的是,用電腦來上電腦課,或者用“電腦+投影儀”,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替代的,當然最好是在機房里上這些計算機課程。盡管如此,真正的計算機文化素質教育還是要回旋到傳統的模式上。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新嘗試:計算機文化概論
篇5
(一)學生學業失敗現象嚴重
二戰后,法國的教育制度雖然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學機會,但學生學業失敗、留級和淘汰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有15%的六年級學生缺乏閱讀、書寫和計算的基本功,每年有16萬中學生在離開學校時沒有拿到文憑。[1]特別是出身于下層社會的學生,常常由于受到社會、文化、心理、環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不得不面對嚴重的學業失敗。
(二)傳統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思潮的矛盾
長期以來,法國傳統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思潮間的沖突從未停止過。傳統教育者認為教育的基本職能就是傳播文化,向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理性知識,以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現代教育者則認為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提倡個體自治,發展學生的批判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的教育改革既注重共同文化,維護社會穩定;又注重自治文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
二、法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
(一)為了全體學生成功
面對學業失敗、無資格與無文憑青年和校園暴力等問題,法國總理拉法蘭于2003年9月15日組建了由教育部評估與預測司原司長克勞德•德洛為主席的“學校未來的全國討論委員會”。該委員會提交了題為《為了全體學生成功》的報告。報告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宏偉目標:為了全體學生成功,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具備就業所必需的知識、能力與行為準則,并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根據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政府起草了教育系統指導法案,后經議會通過,于2005年4月23日正式頒布了《學校未來的導向與綱要法》。[2]新法案圍繞“為了一個更公正的學校:可信任的學校”、“為了一個更有效率的學校:高質量的學校”和“為了一個更開放的學校”三個方面制訂了具體的戰略。學校既要幫助最弱勢的學生,又要鼓勵最優秀的學生努力爭先;既要貢獻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擴大精英人才的選拔。機會平等不應停留于抽象的原則,而要調動所有手段來推動其落實,不能允許青年在離開教育系統時無任何職業資格。為了促進教育平等,《學校未來的導向與綱要法》的附加報告采取了以下措施:(1)設立教育成功個人項目;(2)增加獎學金學生數量;(3)促進男女學生平等;(4)改善殘疾學生教育。
(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法國國家教學大綱委員會認為,應該重新激活關于“知識和能力(包括實踐的和深思熟慮的)和諧的共同基石”這一共和國理想。[3]在尊重各個學科邏輯的前提下,考慮到學生作為一個人,這些學科應該在其身上獲得統一,共同基石應該盡可能集中在各學科最基本的方面(當然不放棄在某些方面深入),并盡可能保持各個學科間的和諧。在《為初中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白皮書中,法國國家教學大綱委員會指出初中應圍繞“學科極”來組織“共同基石”。所謂學科極,是指將幾門學科組合在一起,指向某一主題。委員會提出以下三個“學科極”:一是“表達”。旨在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言能力,以達到表達與理解上的自治,包括法語、藝術實踐、外語、數學等學科。二是“關于人的知識”。旨在使學生了解從人類生活到社會的多種體驗:藝術、文化、意識形態、國家的身份構成和社會結構的構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等,該學科極包括歷史、文學史、人文地理、藝術、技術和科學的歷史等。三是“關于世界的知識”。該學科級以科學和技術教育為中心,旨在使學生熟悉實驗和技術的步驟,掌握自然和生命科學使用的方法,了解當今社會技術和科學的成果,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計算機)、數學等學科。除此之外,委員會還認為公民教育和體育是橫向性學科,應該橫跨以上三個學科極。關于人和世界的知識是培養完整的人所必需的,而表達是一種基本能力,以知識的掌握為前提。1998年法國教育部在里昂舉辦了以“高中應當教授哪些知識”為主題的全國研討會。會上里昂大學教授梅里提交了一份關于教學內容的綜合報告,[4]該報告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新概念,即認識世界與履行公民義務的基礎知識與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包括法語(書面表達、口語表達、文學史、法文與外文著作學習)、歷史與地理(按年代與地理分布展示全部文明,重點學習現代史)、公民與法律及政治教育(法律史、政治制度、共和國體制、勞動法、公共辯論中數字信息的應用、社會重大問題、口頭辯論)、體育(體質訓練、個人身體保護)和藝術表達(戲劇、舞蹈、電影、體操、音樂等)學科,除此之外,學生還都應掌握基礎理科文化,系統掌握計算機知識,并且都要學習哲學思考課。
(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法國深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即教育以教師為中心。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煥發出活力。1989年法國頒布的《教育方針法》附加報告中明確提出“學生處于教育系統的中心”這一思想。1992年法國頒布的《課程》規定了法國今后課程編制以學生為中心。在該新思想的影響下,20世紀90年代法國中小學教育在教學法上普遍重視個別化教學。這些教學法的共同特點是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性格興趣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5]最近,法國教育部又拉開了“新高中”改革的序幕。2007年10月,法國教育部長達爾科斯首次公開發表了高中課程改革的設想,認為應當設置豐富的、開放的、能夠更好的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靈感,特別是能夠培養學生具有通向更高層次教育的素質的課程。2008年10月,達爾科斯公布了改革的階段性決議,其最大的亮點就是高中將實行更自由的選課制,正像總統薩科奇所說,學生將擁有像“點菜”一樣的自由。在課程設置上,除了有強調基礎知識的通識課程和探索新學科領域的補充課程,還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以因材施教為原則的輔導課程。[6]
(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強調“共同基礎”、“共同文化”,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個性,以實際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成為了改革的亮點。[7]法國教育部于1999年在高中開設了“框架式個人學習”課程(TPE),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性地調查研究活動。該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主題。由教師提出跨學科主題的建議,學生在其中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主題,或者教師向學生通報已選定的題目,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確定各自的課題。
2.實施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學生小組自主工作,向責任教師提交詳細的研究計劃,并與責任教師一起對計劃進行討論、校正。
3.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學生對自己的研究結果進行口頭答辯。
4.提交具體成品。成品可以是科學論文、文學或藝術作品,也可以采用展覽或音像制品等形式。為了使初中和高中的學習具有連貫性,2002年在初中開設了“發現之路”課程(IDD),即采用項目學習、實驗學習等形式,利用集體學習、小組合作和個別化學習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對研究項目進行探究。因為目標設定、能力達成及其評價都非常明確,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自主性。但是由于初中生還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程中的自主學習仍只是一種教師指導下的自主體驗。通過該課程培養了初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能順利適應高中的“框架式個人學習”課程(TPE)。
三、法國基礎教育改革對我國素質教育的啟示
20世紀末21世紀初法國進行的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質量的教育改革,對解決素質教育的一些問題帶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素質教育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一)素質教育應該做到以學生為本
1.培養完整的人。培養完整的人并不是說要保證每個人都成為各方面完美無缺的全人,而是保證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能獲得自由發展,從而在整體上能保持相對平衡。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整體,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
2.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人是大千世界中最具豐富個性的生靈,具有千姿百態的個性。因此,在教學方面,注重采用個別教學法,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對學生進行指導;在課程方面,開設能滿足學生需要的豐富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3.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篇6
這一課題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大教授、著名教育學家葉瀾主持。她認為教育活動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展學生上,而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所以,“新基礎教育”不是不關注教師作用的發揮,而是要求教師在新的水平上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角色。
教師是如何成為教學過程“重組者”和動態生成“推進者”,從而實現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呢?經過兩年的探索,我們從教師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變化:
一、更加全面地關注學生的發展
從實驗教師上課過程的表現看,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如在數學課中,“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研究性學習”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置于現實生活問題的情景之中,使教學活動步入“創造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氣氛”的佳境。在這樣的課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生活動。
——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發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為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聆聽、練習、回答問題和記筆記,整個思路是跟著教師轉,活動比較整齊劃一且呈現集體化的特征;而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為復雜和細微了。
——關注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和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一般來說是用學業成績這把尺子去衡量和評價學生;“新基礎教育”則更多的是使用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狀態的變化。它吸收了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了多元的課程智力結構和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近幾年,我校大力開展兒童智能開發實驗,開設了音樂、體育、藝術、科技、奧林匹克等多類實驗小組近42個,學生參加省市區多類比賽取得了上百項榮譽,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多元智能開發給自己發展帶來的益處,表現得更加自信了。同時,多元智能實驗反過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有了較大提高。這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現象,多元評價的推行,改變了那種“清一色”的學生智力觀,一大批不同類型的學生脫穎而出。
——關注學生所在班級的狀態。“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系,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在班級建設中,學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級還給學生”,具體做法包括:增設班級崗位,使班級的每個同學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崗,都成為班級的主人;建立班級崗位輪換制,使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崗位的不同職責及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同學們的承受變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從而鍛煉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發展所必備的品質和心理素質;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多元評價方法,學會規范評價及動態評價,而且要求學生在評價別人時如何正確地評價自己;建立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由學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牽頭,由各班班主任參與,全面研究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對班級更加熱愛了,他們在班級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群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新基礎教育”認為:教學過程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實現個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溝通和富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占有;充分發揮人類創造的文化對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價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系是教學過程創造性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系,這種關系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在新基礎教育條件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助,共同發展,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要的是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
三、教師逐步向專業化發展
當教師僅僅是個“知識傳授者”時,教師的職業是可以被同等學歷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當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時,教師的職業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葉瀾教授指出,教師的專業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應該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觀念,并以此作為自己專業行為的基本支點。教育觀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從“新基礎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認識基礎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其次,教師的專業教養在知識結構上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多層復合的結構特征。再次,當今社會賦予教師更多的責任和權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師要具備三種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篇7
1教學理念的改革
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對傳統的教學理念予以改革[21。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朝陽小學在教學理念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1建立教師博客,拓展教育平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工作更加輕松、高效。除辦公自動化外,還有極其豐富的網絡資源可用作教學參考[31。“微博”、“博客”等流行的新興媒體,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無可替代的虛擬平臺。為此,金壇市朝陽小學領導要求每位教師都需盡快建立自己的個人博客,討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以及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文。隨著博客內容的不斷豐富,一些教師對博客的內涵日益加深,從認為其可有可無逐漸轉變為愛不釋手。博客既是一個展現自我的櫥窗,也是一個協作交流的平臺。教師既可以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也可與課題組同事展開經驗交流,還能與其他院校同行之間展開廣泛探討。目前,教學博客正以其“低投入、高效、立體、系統、易管理”等優點,為各類院校教學工作推波助瀾。
1.2改變“單一灌輸”傳統模式,實施“教、輔、研”三位一體教學數十年前的課堂幾乎完全采用“照本宣科,單一灌輸”的教學模式[41,教師主動“發送”,學生被動“接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本無從談起目。為改變這種狀況,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礎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著適應時展的新型教學模式,“教、輔、研”三位一體教學法即是其中的成功方法之一嘲。“教”是教學中的首要工作,即“師者,傳道授業”之說,但當今社會對“教”的理解已有很大程度的拓展。首先,在新的教學內容中完成“教”的過程,讓學生明確課程的教學體系、課程目的和學習方法,提出重點、理清脈絡。其次,允許學生在聽講中當場發問,教師酌情即時解答。“輔”就是輔導學生,應“師者,解惑”之說。由于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上的局限,學生在自學中多易出現“學而不解”、“解而不深”,甚至于“解而有誤”的現象。老師應及時予以點撥,精講細析。“研”自古有之,但真正用于教學方面,則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產物,即深入研究教材及教學中各種現象的產生機理,充分發掘文獻及實踐知識的教育價值。如果基礎教育工作者能在教學工作中真正實施“教、輔、研”結合模式,并注意安排好三者之間的比例,則必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積極推行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新課程持續發展核心的動力。一個定位準確、目標合理的校園文化對學校的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2010年7月份始,金壇市朝陽小學積極推進知書達理“校園文化建設”。所謂“知書達理”,逐字解釋可理解如下:知:知道,懂得。真正的”知”,是將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并可在生活、工作等多方面進行運用,從而達到一種良好效果的知:書:知識的載體,一種可以長久流傳的知識傳播媒介;達:到達,達到,知道。此字與”知“有異曲同工之妙;理:道理,禮貌。理是事物發展需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具有很強的客觀性;禮貌則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所遵循的禮節,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漸形成的規范行為總稱,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時代性。從基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知書達理”即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和公益活動,了解并深入掌握自然界的各種客觀規律,在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禮待人,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使各方面素質得以全面發展。金壇市朝陽小學實施“知書達理”校園文化建設以來,先后采用“知書達理好少年”櫥窗展示,“知書達理”優秀學生校表彰大會等多種形式對此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縱深加強與有效激勵,學校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效果均有顯著提高。“知書達理”校園文化建設的推行,獲得本校師生和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
3教學管理方面的改革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事務,是教學質量的根本基礎,是教學秩序的基本保障。近年來,金壇市朝陽小學注重從源頭抓起,積極探索實踐新的管理模式,獲得了良好效果。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進措施。
3.1師徒結對,互惠共贏以實踐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針對青年教師、新教師較多的特點,采取“教齡長、經驗足、品德好”的老教師為師傅、新青年教師為徒弟的方式,深入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取得以下成效:①青年教師在老教師的悉心指導下“理論、技能、師德”得以全面提高,其中部分青年教師已成為校級或市級教學骨干;②因大部分活動具互動性,老教師在指導新教師的過程中,其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方法得到進一步提升改進:③增進了教師之間的友誼,將全體教師凝聚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對學校教學水平的提升作用非常顯著;④學校的良好教風、校風得以傳承,有效推進了學校的教學改革。
3.2開展“校優秀教師”、“教學能手”評選制度為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升整體業務水平,學校開展“校優秀教師”、“教學能手”評選工作。每年舉行一次“校優秀教師”、“教學能手”評選,對于獲得榮譽的教師學校將以教學立項的形式給予相應獎勵。此外,在教科研管理方面,學校最近擬出臺“立項課題”獎勵制度,按市級課題、省級課題、國家級課題逐級提高獎勵額度。這些激勵制度的出臺與實施大大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也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全面上至一個新臺階。
3.3建立約束檢查機制,調動教學積極性僅有鼓勵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校在制度方面也應“剛柔并濟”,使得教學工作方有張有弛、賞罰分明,保證教學秩序良性運行。學校制定了下面幾條約束檢查制度:①堅持教研組公開課教學制度。各教研組成員每學期均須進行公開課教學,由教研組組長主持,所有小組成員參與公開評估。②堅持領導聽課制度。校領導每學期的期初、期中、期末都要深入課堂聽課,掌握一線教學情況,及時改進問題。此舉對任課教師也起到了一定的約束與督促作用。③強化教務管理,堅持檢查制度。學校教務部門定期對教師的教案及各班學生作業批改情況進行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并對教學質量進行分析,以便及時準確地掌握和調控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確保學校教學工作積極平穩推進。
篇8
本報訊10月30日至31日,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8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明顯成效和基本經驗,研究分析了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具體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點任務。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新力,教育部總督學顧問王湛出席會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以及計劃單列市的相關負責人、部分師范大學和普通高中校長參會。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1999年開始著手調查研究,進行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2001年開始,新課程在全國38個縣、區進行國家級實驗,分層推進,滾動發展。到2008年,全國初中已實行了一輪,有的地區達到2~3輪,小學也接近一輪,明年將全部進入。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九”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已擴展到25個省份。會上,陳小婭回顧了8年課改走過的不平凡的3段歷程,全面總結了課程改革在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以及教師專業發展4方面所取得的明顯成效和寶貴經驗。
陳小婭強調,課程改革仍然面臨著觀念轉變、制度完善、教師提高、投入和條件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為此,各地各校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有效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把課程改革推向深入。她表示,教育部將成立由部長負責的課程改革領導機構,研究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規劃和重大政策,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領導。同時,將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專家審議委員會,吸收各方面的專家擔任委員,加強對課程教材的審核把關,體現國家意志,保證課程教材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性;全面修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進一步健全國家、地方和學校3級課程管理制度,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
陳小婭透露,在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中,國家將開展大規模的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還將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使之充分發揮推動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使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學校常規管理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教師的崗位職責;加強對中考改革方案的評估和指導,進一步完善以能力為核心的命題改革,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積極穩妥地推進高考改革,堅持分類考試、自主招生、多元錄取,把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積極引導中學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篇9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在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基礎上,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
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關鍵。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灌輸,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學生個體能力的發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應積極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實現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目標。
2.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過程的作用,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將學生進行分層,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和基礎較好的學生,區別對待,通過分析學生學習的現狀而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的布置上,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作業設計的坡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多樣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與此同時,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可以鼓勵小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讓抽象化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生活知識,更易于小學生理解。
3.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對于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也至關重要。在小學基礎教育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的必然趨勢。對小學基礎教育而言,通過科學技術推進現代化教學是小學教育的有效舉措,是教學手段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的發展的表現。多媒體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教育教學,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內容以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方式傳達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無疑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理解教學內容。對小學教師而言,應結合小學基礎教育的教材內容,制作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多媒體課件,以便在課堂教學中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揮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優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
優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有效途徑。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基礎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校評價改革,是學生發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學評價工作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評價方式還客觀存在。為此,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優化教學評價,要把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從片面注重學習成績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注重從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綜合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工作,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到教學評價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結語
篇10
在《新基礎教育理論》書中就提有這樣的論述:新教育觀念系統是實施“新基礎教育”的學校之魂,是變革傳統學校的理論武器。
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就是價值觀、學生觀和學校教育活動觀的更新。
教育具有著未來性、社會性與生命性。這些新觀點的提出,就是針對現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弊端。強調教育的“終身化”聯系,體現了基礎教育與個體生命關系上時間維度的變化。“教育不只是舊觀念中個體生命里程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學生個體而言,教育須承擔起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為其有可能創造有意義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的責任。“人類最寶貴財富是生命的成長。”“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
通過讀《新基礎教育理論》這本書,能使教師認識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書中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學生觀的更新上,教師要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在這樣的認識上,開展學校的育人活動,是注重溝通教育理想“彼岸”與學生發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之“橋”。教育活動最常見的形態是持續滲透,猶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新教育活動觀的核心是激活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為朝著目標實現的方向而開展的師生積極互動。”
整本《新基礎教育理論》從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生態到世界宏觀變化、中國社會轉型、古代中國的教育回溯與反思,侃侃而談到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的任務、策略,基礎教育的重建論,甚至精細到日常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詳細地論述了教育的過去、現狀以及面向未來的特殊意義,讀來令人收獲頗豐。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目標而存在。所以說,教育的核心,在于一個“人”字。
如果說教育理論是書寫這個“人”字的一撇,那么具體的方式方法,則是構成“人”的一捺。在理論的依托與指引下,行使恰當的教育方法,最終能使書寫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觀。
針對以上述,恰如書中所談:當前我國學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生命價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遞知識”上,其中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但大多僅為點綴。至于認識范圍以外的目標則更少涉及。然而,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同樣,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構成,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意義對于教師和學生的人生無疑是重大的。
為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先認真分析、認識、把握本學科對于學生成長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對知識進行重組,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學生經驗、發現發展以及歷史的溝通等。正是通過對統一制定的確定性教學內容的深度開發、重新組合和多向激活,通過把彈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引入教學過程的設計,使教學設計為師生課堂教學的實踐留出了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創造生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