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網絡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2 01:2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據網絡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據網絡研究報告

篇1

>> 企業移動信息化安全不可小覷 移動安全:企業移動信息化發展的保障 警惕移動信息化的安全隱患 試論4G時代的智能終端信息安全 企業移動信息化浪潮 BYOD時代的移動信息安全 關于3G移動信息化平臺的行業應用研究 4G時代的移動互聯應用研究 4G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思考 基于4G時代移動互聯網的探討 高校移動信息化建設探討 電力科研企業移動信息化模式研究 企業移動信息化建設全面加速 助力企業移動信息化轉型 智能機爆棚時代的企業移動信息化分析 4G移動通信技術的安全缺陷分析 4G移動通信系統的安全機制研究 天暢信息:做企業移動信息化的領跑者 4G網絡及其應用對城市信息化發展的促進 對4G移動通信技術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熊小明,周民立. 電信基礎數據網絡的現狀及發展分析[J]. 信息網絡, 2005(10): 42-45.

[4] 陳濤,彭勁. 二層MPLS VPN技術與部署[J]. 廣播電視信息, 2010(7): 52-54.

[5] 李洪,渠凱. SSL VPN安全方案與發展趨勢分析[J]. 電信技術, 2011(1): 72-74.

[6] 易觀智庫. 中國企業級移動管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Z]. 2014.

[ 7 ] 易觀智庫. 中國手機安全市場現狀研究報告2014

[Z]. 2014.

[8] 移動信息化. EMM六大移動管理元素[EB/OL]. (2015-02-11). .

[9] 移動信息化. MDM存缺陷 EMM為BYOD安全護航

篇2

2010年11月28日~12月3日,當美國人還沉浸在感恩節的溫馨氛圍之際,來自全球共60000余名影像及其他臨床科室醫師及物理、數學、生物工程等相關學科專家齊聚芝加哥邁考密展覽中心,參加第96屆北美放射學會年會(RSNA)。RSNA 2010共收到論文、海報等4200份,共有700多家醫療設備廠商參展。

2008年和2009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壓制了放射市場的許多潛在需求,不過在經歷了兩年的經濟低迷期后,隨著醫療機構獲得了越來越多資金,醫療設備廠商也迎來了產業需求的回升,2010年成為全球放射行業回暖的一年。

個性化醫療成大會主題

本次大會主題為Personalized Medicine: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追求卓越的個性化醫療)。在大會開幕式上,RSNA 2010主席Hedvig Hricak博士表示:“雖然個性化醫療不是一個新概念,不過當前它仍處于口號階段。很多醫生一直在尋求個性化的醫療方式,但卻缺少掌握它的方法和手段。”

在本次大會上,Hedvig Hricak做了“腫瘤影像學:癌癥個性化治療的指引之手”的報告,詳細討論了影像學對個性化醫療發展的促進作用。她強調在未來十年,分子影像學、綜合診斷、生物學驅動的介入放射以及治療診斷學將大放異彩。

首次舉辦中國專場

在本屆放射學領域盛會上,中華放射學會舉辦了專場報告會“China Presents”(中國研究報告專場),這是RSNA首次推出以中國為主題的會議。

在中國研究報告專場上,中國科學院復雜系統與智能科學重點實驗室田捷研究員做了有關采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進行針刺機理研究的大會口頭報告《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磁共振成像在針刺機理研究中的應用),展現了古老的中醫和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美妙結合。雖然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逐步接受并認可了針灸作為補充替代醫學治療手段,不過針刺機理研究的主導權還是由國外的研究團隊把持。在《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的報告中,田捷研究員在對針刺機理研究進行系統性綜述的基礎上,不但對占針刺機理研究主導地位的理論提出了質疑,而且為困擾針刺機理研究領域的爭議性問題提供了初步解答,提出了一整套既符合中醫針刺自身特點又獲得國際研究領域普遍認可的研究框架、評價方法和規范化的體系。

此外,田捷研究員帶領團隊在RSNA 2010上用兩個教育展板展示了團隊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們分別是“Unified Reconstruction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Medical Imaging”和“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這兩個教育展板介紹了基于團隊自行研發的醫學影像處理與分析開發包MITK所做的相關研究和應用。MITK研發的主要目的是為醫學影像處理領域提供一個一致的算法框架,以整合醫學影像重建、分割、可視化等各類算法。其中展板“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介紹了田捷研究員帶領團隊基于MITK開發的針對肝外科手術的CT圖像中肝實質及血管分割方法,獲得了RSNA 2010大會頒發的優秀展頒獎。

2010年11月30日,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成功主辦了“RSNA 2010中國之夜”。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兼放射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郭啟勇教授,候任主任委員馮曉源教授,各位副主任委員以及GE醫療等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悉數出席,共吸引了與會專家、醫療設備廠商公司代表以及在美華人放射專家等400多人參與。郭啟勇院長在中國之夜做了致辭,他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醫療需求的增加,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我國的醫療科技水平也不斷攀升發展,截止到目前RSNA共收錄了176篇中國放射學領域的論文。這代表著中國影像工作者在RSNA這個世界學術舞臺上的話語權不斷得到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Hedving Hricak博士親自為以郭啟勇教授為首的中國放射學醫師授予了榮譽獎章。

iPad在放射科中的作用得到重視

在本屆北美放射學年會上,與會人員就iPad在放射科發展中的作用這一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紐約東梅多區拿騷大學醫學中心Toshimasa Clark博士認為:“隨著遠程放射學的發展,隨時隨地在計算機終端采用3G數據服務進行讀片的概念值得進一步拓展,研究者們需要對iPad的潛力進行評估。”拿騷大學醫學中心研究者創造出了一個簡略的組件模型查看研究報告,然后他們評判了iPad在處理以下5個組件時的表現:顯示性能、網絡連接、DICOM可視化、報告生成、 RIS界面、數據安全。

“如果一名臨床醫生要求參與一項急診檢查的讀片工作,那么在3G無線數據網絡內的任何一名放射科醫生都可以很容易地使用iPad查看關鍵的檢查數據,核實、編輯甚至完成住院醫生的原始報告。”Toshimasa Clark介紹道。

介入放射學獲得重點討論

由于美國還沒有徹底從經濟衰退中走出來,因此很多美國人非常關注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節省治療成本的醫療技術。其中,介入放射學正是為經濟衰退中預算緊縮和讓患者盡快康復所量身打造的醫學。為此,RSNA 2010設置了很多議題,討論影像引導下的介入治療技術,以便使介入手術更安全、便捷,比以往更經濟,同時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或者根本不需要讓患者住院就能使他們康復。推動介入放射學的規范化成為2010北美放射學會介入放射學相關科學報告和繼續教育課程的主題。

在2010年11月28日RSNA 2010的開幕式上,維也納大學放射科教授Christian Herold博士做了放射診斷學的年度演說,他演講的主題是評估和處理局灶性肺部病變的創新技術。來自德國慕尼黑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對于一些高度血管頭部和頸部腫瘤,Onyx膠栓塞比聚乙烯醇栓塞更加安全和有效。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由于三維乳腺斷層合成一個完整的靶活檢目標,因此他們可以活檢病變甚至二維X線攝影看不到的病變。

影像領域最新技術展示

在本屆年會上,GE醫療、西門子等醫療廠商攜其新產品、新技術亮相,向全球放射界和醫學影像界展示自己。

1. GE醫療展示最新技術進展

在RSNA 2010上,GE醫療重點展示了多項旨在支持其健康創想戰略并在全球范圍內幫助改善辨認保健的技術。GE醫療重點展示了公司CT產品組合中最新的低劑量技術― 一種基于模型的被稱為Veo的迭代重建(MBIR)技術。Veo通過應用革命性的新建模技術,改變了CT影像的“規則”,降低了噪音,提高了分辨率,同時改善了低對比可檢測性和偽影抑制能力。

GE醫療集團還展示了一個高性能介入組合實驗室,它以更低的價格和總擁有成本提供出色的影像質量和業界最高級別的DQE探測器,可以幫助將介入手術的成本控制在中小型鄉村醫院可負擔的范圍內。

2. 西門子展示分子CT和分子MR復合成像解決方案

篇3

2008年11月4日,美國進入激動人心的大選之夜,CNN的觀眾在見證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誕生的同時,也看到了這樣奇幻的一幕:正在芝加哥奧巴馬總部做現場報道的C NN記者杰西卡?葉琳突然出現在位于紐約的演播室里,與主持人沃爾夫?布利策面對面侃侃而談。

“這就像《星球大戰》!”這幾乎是所有人看到這一畫面的第一反應。在電影《星球大戰》里,機器人R2D2和萊婭公主看起來就是通過這種視頻影像系統,進行真人對話的。這種有著奇幻色彩的新興視頻會議技術叫全息技術。但其實早在2000年左右,基礎的視頻會議系統技術已經在中國投入使用。

9年間,隨著快捷溝通、縮減成本的優勢充分嶄露出來,視頻會議也漸漸得到大部分廠商認可。據《中國視頻會議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08年包含硬件、軟件在內的視頻會議市場整體規模達到34億元人民幣。另據權威機構調查,從2008年到2010年,中國視頻會議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

誤解與變化

“用戶不希望為一個形象工程買單,特別是在目前嚴峻的經濟形式下,他希望所買到的東西物有所值,因此如何把高清視頻技術轉化為應用也成為設備商關注的話題。”挪威騰博視通公司中國區銷售總監肖冀邯說。經濟危機給視頻會議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但在新機遇面前,視頻會議系統多元應用的開發也迫在眉睫。

一直以來,視頻會議作為主要面向企業客戶的產品,不太為公眾所熟知。“除了開會,視頻會議還有什么用途呢?”不少人感到疑惑。提到視頻會議,大家眼前總是浮現這樣的畫面:跨國公司的巨頭,坐在大屏幕前,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同僚們,洽談公司業務。開完會,那些昂貴的視頻設備重新被放置在專用的私密室內,一年用不了幾次。作為普通消費者,它們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而應用范圍的狹窄,市場需求的匱乏,正是視頻會議發展不盡人意的重要因素。此外,其昂貴的價格也成為制約其市場推廣的另一重要原因。

以思科網真為例,安裝一套網真視頻會議系統設備的造價達數十萬人民幣。而思科全球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發展官Charles Giancarlo則表示,網真最昂貴的部分并非系統本身,而是付給服務供應商帶寬的費用。可想而見,除了一些實力雄厚資金充裕的大企業,這樣的費用豈是那些資金緊缺的中小企業和普通家庭消費者所能負擔的?也因此,雖然思科早在幾年前就提出“網真”概念,然而,高清視頻會議市場卻并未因為眾多競爭者的涌入而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但情況也正在起變化。從2009年開始,隨著像華為、中興等一批更為頗具實力的國內廠商加入,高清視頻會議價格也開始持續走低。業內人士均表示,視頻會議市場有望擺脫畫餅充饑的局面。

而隨著國內市場進入3G時代,移動數據網絡的帶寬也在不斷提高,已經具備運營移動視頻會議的基礎。市場的發展迫切需要支持不同設備、地區和運營商之間的全方位的視頻會議服務,將目前使用固定設備、在專用線路、在指定位置召開的固網視頻會議拓展到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使用的互聯網、3G網絡和電話網絡中,視頻會議開始“流動”起來。多元化應用

過去,視頻會議的應用一直為大型企業和跨國集團所壟斷。原因無它,昂貴的造價讓許多中小企業望而止步。但隨著近年來,全球中小企業市場增速飛快,為了節省運營成本,他們越來越傾向于使用視頻會議系統,同時,設備廠商對這塊廣闊的市場也越來越看重,而隨著更多的視屏會議廠商進入此領域,價格也漸漸被拉低。

同時,隨著中小企業市場的快速增長和視頻會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普及,一種新興的銷售模式開始流行起來――租用模式。通過租用視頻會議平臺,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以前看起來像是“黃粱一夢”視頻會議已不再是奢侈的IT應用。只需花少量的費用,他們便可以使用良好而專業的視頻會議服務系統。而且,這不僅可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自建視頻會議系統投入高的問題,享受低廉的租用成本,還無需專人維護系統,無需考慮系統的升級。對于那些分支機構少,開會頻率低,資金預算不是太充裕的中小企業而言,選擇租用網絡視頻會議平臺,無疑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中小企業應用市場的崛起之外,那些擁有大量跨國和全球業務的眾多商業機構,一直都是視頻會議系統的忠實擁躉。如今,隨著世界變平的速度越來越快,各國和各企業相互之間的業務往來越加頻繁,遠程的溝通交流和商務會議成為如同日常便飯,視頻會議,尤其是高清視頻會議通信的需求更加旺盛。

“最近就有一家國際大銀行,要求我們緊急提供7套‘網真’系統,裝在其收購整合的多家區域性銀行中。通過‘網真’系統提供的1080P高清視頻的網絡傳輸,能使各地辦公會議對象實時參與到視頻會議中來。”世界網絡巨頭、思科中國公司統一通信業務拓展經理毛熠星日前透露。目前,思科在北京、上海的網真會議系統每天使用率都在八九個小時以上,幾乎滿負荷運轉。甚至,有的專業公司還買了網真會議系統用于對外租賃,“這可以為跨國公司每年節省20%~25%的差旅費,絕大多數用戶在6~9個月之內,就能夠收回購買系統的成本。”

除此之外,電信運營商對高清視頻會議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通過高清視頻會議系統,電信運營商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事實上,電信運營商已成為日前高清視頻會議的主要使用實體。

上海電信曾于2007年引進國內首套網真系統,一方面應用于企業內部,降低出差的時間成本和差旅開支,提高員工的溝通效率和協同辦公效率;另一方面,這套網真系統將在2010年世博會上投入使用,為世博會的順利舉辦提供支持。

由于電信運營商在網絡帶寬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電信運營商開始謀劃利用高清視頻會議系統提供外包服務。不久前,英國電信就利用思科的網真系統向雀巢提供一種完全托管的視頻會議服務,從而將雀巢的全球經營機構連為一體。而隨著ICT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更加深入的融合,更多新應用也隨之出現。目前,電信運營商已經利用視頻會議系統,為用戶實現遠程教學、遠程醫療、數字法庭以及信息化工作的推進。

家庭入口處的起跑

高清視頻會議的家庭應用也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美國有18%的信息工作者在家辦公,而在國內一些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廣州等地區,選擇在家辦公的用戶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這將是高清視頻會議系統未來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

而縱觀面向公眾家庭的寬帶應用,視頻化已經成為最突出的特點。專家指出,視頻通信需求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未來社會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據調查,以休閑娛樂為上網主要目的的網民比例達一半以上,而影視點播、視頻聊天是其中最熱門的應用,用戶基礎廣泛,受到網民廣泛認可。

篇4

關鍵詞:大數據 企業 競爭情報 數據挖掘

中圖分類號: G25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6-0009-06

1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利用,各種終端設備記錄了人類社會復雜頻繁的信息行為從而產生了驚人的數據量。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報告稱,2011年全球被創建和被復制的數據總量為1.8ZB,并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擁有35ZB(1ZB=10億TB)的數據量[1]。大數據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和領域,被視為“未來的新石油” ,逐漸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隨著消費者、企業、各個經濟領域不斷挖掘大數據的潛力,我們正處在一個巨大浪潮的尖峰,這個浪潮就是大數據驅動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形勢和新價值的產生[2]。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研究和應用迅速發展,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大數據的重要性,并作為戰略性技術大力推動其發展,大數據時代已悄然而至。

2 大數據的含義與特征

目前對大數據還沒有標準的定義,通常認為它是一種數據量很大、數據形式多樣化的非結構化數據。亞馬遜網絡服務、數據科學家John Rauser曾提到一個簡單的定義:大數據是任何超過了一臺計算機處理能力的龐大數據量[3]。維基百科定義為: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4]。百度百科定義為:大數據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公司創造的大量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在下載到關系型數據庫用于分析時會花費過多時間和金錢。從各種各樣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數據技術[5]。IBM從三個基本特性角度來定義大數據,即:“3V”:體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多樣性(Variety)。也有人為大數據包括三個要素,即:大分析(Big Analytic)、大帶寬(Big Bandwidth)和大內容(Big Content)[6]。

概括起來,大數據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數據總量規模增長巨大。同一類型的數據在快速增長,目前在傳感器網絡、地理信息導航系統、社會網絡(如微博)、即時通訊(如QQ)、電子商務(如淘寶)、數字圖書館、網絡日志等領域都產生了龐大的數據,規模在不斷擴大。如淘寶目前每天活躍數據量已經超過50TB,共有4億條產品信息和2億多名注冊用戶在上面活動。零售巨頭沃爾瑪每小時都要處理100多萬筆客戶交易,數據庫估計超過2500萬億字節——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籍數的167倍,而移動互聯網用戶發送和上傳的數據量達到1.3EB[7]。

(2)數據增長的速度呈指數級持續增長。目前很多領域的數據都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根據WinterCorp的調查顯示,最大的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量每兩年增加3倍(年均增長率為173%),其增長速度遠超摩爾定律增長速度。照此計算,2015年最大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量將逼近100PB[8]。大數據的動態性強,要求分析處理應快速響應,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快速完成分析過程,有些甚至必須實時分析,否則這些結果可能就是過時、無效的。如導航定位系統、股票分析系統等對數據實時處理有著較高的要求,大數據分析和處理的方法必須能快速地適應相關業務更新頻率加快的需求。

(3)新的數據來源和數據類型在不斷增加。目前產生大數據的領域在不斷增加,數據類型不僅包括普通文本、照片、動畫、音頻與視頻等,還有像位置信息、鏈接信息等新類型的數據。伴隨著社交網絡、移動計算和傳感器等新技術不斷的應用,大數據中有許多是非結構化數據或半結構化數據,沒有特定的描述模型,數據結構是不固定、不完全或不規則的。

(4)數據的價值日益突現。大數據猶如一座富礦,通過海量數據的處理、整合分析,可以發現新的知識,從而創造新的更大的價值。大數據為許多行業帶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大數據可為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力。大數據分析能從龐大的數據中發現稀疏而有高價值的知識和規律,為預測和決策提供相關支持。如視頻監控的數據量通常十分大,雖然絕大部分可能沒有實際利用價值,但幾秒鏡頭捕捉到某罪犯體貌特征,可能對公安部門而言就是十分珍貴的。大數據分析就是要進行披沙揀金,發現這些珍貴的信息。

綜上所述,對于大數據中“大”的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大量的、快速增長的數據,第二則是數據中所蘊含的價值量較大。可見,大數據之“大”,并不光是指數據的數量之大,它的意義還在于數據的價值之大。

3 大數據對企業競爭情報的影響

情報研究是利用數據和信息提煉出有價值的情報,為決策提供有關方案,也就是對數據進行處理、組織和解釋,以揭示其潛在的知識,轉化為可執行利用的情報。企業競爭情報分析就是從原始的數據中發現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情報的過程,從而形成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因此,大數據分析在對象、運用的方法和目標等方面都與企業競爭情報研究有許多交集,大數據的興起必然對企業競爭情報產生深刻的影響。

3.1 企業提升競爭力需要大數據的支持

數據競爭已經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利器。來自各個方面零碎的龐大數據融合在一起,可以構建出企業競爭的全景圖,洞察到競爭環境和競爭對手的細微變化,從而快速響應,制定有效競爭策略。龐大的數據更具有統計意義,能為各種預測模型提供支持,從而能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幫助企業獲得先機。相關的數據整合在一起,能不斷產生新的信息和知識,有助于提高生產率、降低經營成本。如2008年初,阿里巴巴平臺上整個買家的詢盤數急劇下滑,自然導致買盤的下降,說明歐美對中國采購量在下滑。海關是賣了貨出去以后再獲得數據,而阿里巴巴提前半年時間就從詢盤上推斷出世界貿易發生變化了[9]。企業的競爭不再只是勞動生產率的競爭,而是知識生產率的競爭。數據是信息的載體,是知識的源泉,是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原材料,因此,基于知識的競爭將集中體現在基于數據的競爭上。正如馬云所說,未來是數據競爭的時代,誰擁有數據,誰就擁有未來。如今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以數據分析為競爭力的企業,它們都是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與其他企業展開競爭,以提升核心競爭能力,保持或獲得行業領先地位,如谷歌、寶潔、沃爾瑪等世界知名公司。沃爾瑪就建立了一個超大的數據中心,其存儲能力高達4PB以上,通過大數據分析,沃爾瑪掌握了顧客的購買習慣,不同商品一起購買的概率,購買者在商店所穿行的路線、購買時間和地點,從而確定商品的上架布局以及對分類進行優化;決定對各個商店的不同商品進行增減,以保持最優的庫存,降低成本;洞察銷售全局,瞬間捕獲到各種細微的變化,從而快速響應,制定營銷策略;利用大數據工具對供應鏈進行分析以選擇供應商、優化物流配送方案和進行價格談判等;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對熱銷商品品種和庫存的趨勢進行分析,以選定需要補充的商品,分析顧客購買趨勢和季節性購買模式,以確定降價商品,并對其數量和運作做出反應[10]。可見,大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對數據的掌控可以形成對市場的支配,并且獲取巨大的回報。大數據是企業用于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為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大數據分析是企業競爭情報研究的重要范疇。

4.2 注重數據的清洗與過濾

大數據時代企業所要處理的數據比較多,但數據的質量往往參差不齊,如有些數據不一致或不準確、數據陳舊以及人為造成的錯誤等,通常被稱之為“臟數據”。由于數據挖掘是數據驅動,因而數據質量顯得十分重要。“臟數據”往往導致分析結果的不正確,進而影響到決策的準確性。由于大部分的數據庫是動態的,許多數據是不完整的、冗余的、稀疏甚至是錯誤的,這將會給數據的知識發現帶來困難。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如數據的加工處理以及主觀選取數據等,從而使得數據具有某些噪聲,會影響數據分析模式抽取的準確性。大量冗余數據也會影響到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因此,在數據挖掘分析時,首先需要進行數據預處理,也就是要對數據進行凈化和過濾,刪除一些無關的數據。數據清洗是一個減少錯誤和不一致性、解決對象識別的過程[12]。一般通過概率統計等原理查找數值異常的記錄。如在網站的日志文件數據處理中,可以通過檢查URL的后綴刪除認為不相關的數據,可使用一個缺省的后綴名列表幫助刪除文件,去掉一些不能反映用戶行為的記錄,過濾一些請求錯誤和失敗的記錄等。

在大數據時代,不能不計成本盲目的收集各種海量的數據,否則將成為一種嚴重的負擔。數據的體量只是大數據的一個特征,而數據的價值、傳遞速度和持續性才是關鍵。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企業競爭情報收集可以采用最小數據集的方法,指通過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最少的數據,更好地掌握一個觀察對象所有的特點或者一個事件所處狀態,其核心是針對被觀察的對象建立一套精簡實用的數據指標,采用一定取樣標準選擇和過濾相關數據。總之,通過對數據質量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進一步提高競爭情報工作的效益。

4.3 關注新數據類型的分析方法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無論是日常運營,還是重大戰略決策,都會在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中留下各種數據記錄,這些數據通過技術整合起來,可以再現一個企業的運行軌跡和發展全景。競爭情報研究就是發現有價值的知識和模式,洞察企業競爭環境,預測未來,從而獲得競爭優勢。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新的數據類型不斷產生,下面一些新的數據類型和分析方法值得關注。

(1)實時數據。如微博、短信等大量的動態數據流,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競爭情報源。數據流挖掘是對數據進行單遍現行掃描,快速處理數據,提供實時近似結果的技術。如窗口技術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將流數據按照特定的需求分配到不同的窗口,進入窗口內的數據才會被處理,以減少分析處理的數據量;而概要數據結構技術將數據流進行概括統計的數據結構代表原始數據,而不是保留數據流中的全部數據,從而減少處理的數據量[13]。在大數據時代,競爭情報分析的數據許多是連續、快速、隨時間變化的,對如此巨大的數據流,企圖存儲或者掃描所有的數據都是不實際的,只有采用動態的數據流挖掘分析技術才能有效解決數據的沖擊,獲得實時近似的結果。數據流挖掘技術能為競爭情報提供實時查詢服務和處理,從而促使企業的“觸角”保持足夠的敏捷性。

(2)動態數據。從時間的維度發現有關變化規律。時間序列分析是指從大量不同時間重復測得的數據中發現前后數據相似或者有規律的模式、趨勢和突變的方法,主要的技術主要是相似模式發現,包括相似模式聚類和相似模式搜索時間序列,采用的主要挖掘方法主要有小波變換法和經驗模態分解法[14]等。在大數據時代,各種數據源源不斷的產生,比如交易數據、網站訪問日志等,從中必然會呈現出時間上的規律,企業希望從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數據中分析出一些模式,以便從中發現商業機會,通過趨勢分析,甚至預先發現一些正在新涌現出來的機會,比如企業可以通過數據時間序列分析了解產品銷售的旺季和淡季,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減少生產和銷售的波動性,從而獲得利潤和競爭優勢。

(3)關聯數據。關聯數據發現技術是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系,將孤立、離散的數據點結合產生數據鏈或者數據圖,隨后從多個數據源中查出匹配給定關聯模式的實例、最后再對匹配的實例評估。目前已應用的主要方法有:圖論的稀有度監測法、圖熵法和基于謂詞的邏輯歸納推理法等[15]。關聯發現技術特別適合于動態的數據發現未知的模式,而大數據中隱含了大量未知、潛在的關系,新模式的發現有利于企業采取“藍海”戰略,搶占先機,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4)社會網絡數據。社會網絡分析也叫鏈接挖掘,是通過網絡中的關系分析探討網絡的結構及屬性特征,其挖掘重要任務的是基于鏈接的節點排序、基于鏈接節點的分類、節點聚類、鏈接預測、子圖發現等[16]。在大數據時代,大量相關的數據聚合在一起,相互支撐解釋和印證,形成了復雜的數據網絡,數據之間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如通過消費者行為的鏈接數據挖掘能發現傳銷顧客網絡,從而制定找出利潤最大化的顧客群,又如從人際關系的網絡節點的中心度來分析競爭對手,從而制定相關的競爭策略等。

4.4 促進數據分析的可視化

數據可視化技術指的是運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為圖形或圖像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方法和技術,其本質是從抽象數據到可視化結構的映射。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只是原材料,其真正的價值需要通過知識和情報來實現。企業競爭情報分析的結果必須是可理解的,才能較為容易地轉化為生產力。可視化可以反映數據的語義關系,加快數據的處理速度,使龐大的數據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可以在人與數據間實現交互,幫助人們觀察到數據中隱含的問題,為發現和理解有關規律提供有力工具。可視化使競爭情報更加易于理解和運用。采用一定的分析模型將相關的數據組織在一起,直觀地表達競爭情報和競爭情報之間的邏輯關系,如進行一些關聯分析,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顯示描繪人物、公司和事件之間的聯系,探索事件、人、地點、產品和組織間潛在關系并預測可能產生的結果,輔助決策過程。可視化可作為一種基礎技術嵌入到企業競爭情報分析工具中,人們總是希望看到研究報告中的生動圖像,而不是一大堆枯燥的數據,企業競爭情報研究結果通過可視化方式,采用不同數據維度提供給不同層次的決策者使用,便于理解,支持企業高效運營。因此,可視化技術是大數據時代企業競爭情報研究的有效工具。

4.5 探索大數據新的分析技術和工具的應用

大數據時代企業競爭情報面臨的數據量是無法比擬的,對一些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決策,分析方法的速度和效率顯得十分重要。傳統的競爭情報分析方法顯然難于處理不斷增長的、龐大的、異構的數據,只有借助新的處理技術才能實現數據提取和清洗、分析和利用。目前大數據相關技術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如“MapReduce”是一種簡潔的并行計算模型,它在系統層面解決了擴展性、容錯性等問題,通過接受用戶編寫的函數,自動地在可伸縮的大規模集群上并行執行,從而可以處理和分析大規模的數據。“MapReduce”具有簡潔的模型、良好的擴展性、容錯性和并行性,可以進行復雜深入的數據分析,隨著其性能的不斷改進和分析能力的不斷增強,能夠幫助人們從大數據中分析和發現有用的知識[17]。如何提高數據挖掘算法的效率和適應性,使挖掘方法具有一定規模的伸縮性,是數據分析較為突出的問題。應用實時性技術和分布并行算法技術是提高數據挖掘方法效率和實用化的有效途徑。此外,統計分析語言標準化也有助于提高數據分析效果。如R語言是主要用于統計分析、繪圖的語言和操作環境,其功能包括數據存儲和處理系統、數組運算工具、完整連貫的統計分析工具。R語言針對大數據將廣泛使用的統計算法進行了優化,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有意義的信息[18]。目前業界對大數據的處理分析方法已開始進行了一些探索,并且開發了一些相關的工具。企業競爭情報研究應該針對大數據的特點,吸收和融合數據挖掘分析新的技術方法,不斷創新和發展。

5 結語

企業競爭情報可以幫助企業洞察競爭環境,發現新的競爭對手、判斷競爭的發展性動向,及時做出相關的反應,從而獲得較大的競爭優勢。大數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信息生態環境,給企業競爭情報研究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促使其不斷地創新和變革,以適應企業在大數據時代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需求。大數據時代的企業競爭情報研究將走傳統情報分析方法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目前基于大數據的企業競爭情報研究剛剛起步,許多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F.Gantz and D.Reinsel.The 2011 Digital Universe Study: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EB/OL].[2012-08-18].ww

/collateral/demos/microsites/emc-digitaluniver

se-2011/index.htm.

[2]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R].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

[3]Philip Russom.big data analytics[EB/OL].[2012-08-01].

.

[4]Big data[EB/OL].[2012-08-18].

[6]涂蘭敬.專家觀點:“大數據”與“龐大數據”的區別[J].網絡與信息,2011,(12):37-38.

[7]國金證券.“大數據”行業專題分析報告[EB/OL].[2012-08-01]..

[8]王珊等.架構大數據:挑戰、現狀與展望[J].計算機學報,2011,34(10):15-16.

[9]國金證券.“大數據”行業專題分析報告[EB/OL].[2012-08-01]..

[10]涂子沛.大數據[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1,

304-306.

[11]畢強.網絡信息集成服務研究綜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1):21-25.

[12]郭志懋.數據質量和數據清洗研究綜述[J].軟件學報.2012,12(11):22-28.

[13]JiaweiHan Micheline Kamber.范明,孟小峰譯.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北京:機械出版社,2007:306-320.

[14]倪志偉等.動態數據挖掘[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1,232.

[15]張公讓.商務智能與數據挖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51-159.

[16]約翰·斯科特.劉軍譯.社會網絡分析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1-6.

[17]覃雄派等.大數據分析——RDBMS 與MapReduce 的競爭與共生[J].軟件學報,2012,2(1):33-42.

篇5

關鍵詞:微課;移動終端;職業教育

隨著移動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更加數字化和信息化,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應運而生。作為傳統職業院校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微課既可做到按需選擇的學習,又能做到對于不同學科和不同知識點的查缺補漏和強化鞏固所學知識。目前,移動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移動終端的數據處理能力也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校園區域覆蓋無線信號,當微課碰到移動終端,兩者的價值就可以得到最大的體現。職業學校引入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學習平臺必將成為當今信息化學習的重要學習形式,學習者通過移動終端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取微課資源,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因此,筆者對在職業教育教學中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進行深入而透徹地研究。

1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

1.1微課

微課并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的微內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1]。它以視頻為載體,在5min以內,有明確主題,內容簡短,集中說明一個問題或核心內容的小課程。微課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利用移動終端這個強大的工具,根據所提供的微課資源,建構自己需要的知識。

1.2移動終端

移動終端是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廣義地講是指手機或者具有多種應用功能的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隨著網絡和技術朝著越來越寬帶化的方向發展,移動通信產業將走向真正的移動信息時代,移動終端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處理能力。移動終端正在從簡單的通話工具變為一個綜合信息處理平臺,進入智能化發展階段,其智能性主要體現在具備開放的操作系統平臺,支持應用程序的靈活開發、安裝及運行以及高速數據網絡接入能力。隨著移動終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已成為大眾消費品。研究報告顯示,到2015年年底,全球使用移動設備連接互聯網的用戶將近90%。實際上,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員聲稱,智能移動終端、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銷量已經超過傳統的個人電腦[2]。在職業類院校,截至2014年底,將近90%的學生攜帶某一種智能移動終端,并且還在呈不斷上升趨勢。在信息化時代下,網絡及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已成為學生身邊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

1.3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

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科學文化理論知識,而且更注重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能力的鍛煉,所學知識是要應用于日后就業崗位。因此職業學校的學生其學習目標更具實用性,通常可分為:獲得咨詢服務的目標(及時的知識補充);學習專業知識的目標(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吸收);提高操作技能的目標(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職業道德觀念的目標(職業情感等的培養)[3]。針對學習目標的實踐性原則,職業學校的微課設計應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重點突出,以掌握相關的技能為主要內容。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系統見圖1。教師通過具體分析某一課程或某一實訓項目的學習要求,設計開發相應的微課方案,然后使用手機、數碼相機、DV等攝像設備在教室、辦公室或者家里進行拍攝和錄制,也可以坐在電腦前使用錄屏軟件進行視頻或音頻錄制[4],然后將制作好的優秀微課資源通過教師終端上傳至中心服務器。學生通過智能移動終端來進行需求性的微課學習,方便地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反復進行學習,通過交互模式來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中心系統服務器主要存儲管理微課資源庫和用戶數據。微課資源庫是以微課為核心的在線微課視頻及相應的配套資源(教學設計、課件、練習測試、評價、反思等)的總和。微課通常以小文本、圖片、小段音頻、小段視頻的形式呈現在移動終端上。

2微課應用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意義

1)教師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的教學意義。目前大部分的職業課堂教學仍處于傳統模式,教師課前寫教案,課堂上讀教案。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們制作相應課件,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微課要求在5~10min內,要完整、清晰地闡述和講解完一個重點或難點。因此,微課要求教師對專業知識了解得更透,而且要對教學設計考慮得更細。微課不僅僅涉及課程內容設計,還需要教師利用多種軟件和工具進行拍攝、錄制、編輯、后期制作等操作[5]。因此,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使得專業知識不斷豐富,完成教學資源的更新和教學過程的重組,并豐富與拓寬了教學手段,提高了信息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計算機信息化工具靈活運用的能力,培養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要求教師將微課上傳至移動終端,通過網絡分享給不同的學生或者是其他教師學習,可以很及時地獲取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結合自身實踐,進行反思,從中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理論視野不斷拓展,教育教學認識不斷深化,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從而不斷地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通過移動終端上的微課平臺與學生互動,在互動過程中發現學生常見的重難點,認真分析集中出現的問題,將分析結果上傳至微課平臺,從而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優化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水平。

2)學生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的學習意義。職業學校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在教室或者實訓室,教師先進行理論講解和操作演示,然后學生運用之前所學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來解決問題。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一堂課40min,學生能真正集中注意力聽課的時間有限,從而所能學到的知識信息量也有限,因此學生普遍麻木于此種授課方式,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低下[6]。微課時間短,內容精,除了課堂教學活動視頻外,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及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將知識點分精、分細呈現出來,重點突出,教學設計有特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具體情況,有選擇性地學習,從而能夠自主地掌握學習進度,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職業學校的技能實訓課程來說,微課將實訓項目中那些難以呈現的知識點分層講解,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作學習、討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協調合作能力。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使學生在任何地方利用零碎的時間片段就可以進行微課視頻播放,方便地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反復進行學習,擁有更多的個性化學習空間,這使得學習變得不再那么呆板和僵硬。學生通過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中交互模式來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這使得學習更加方便,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3結論

微課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而微課的最好載體是移動終端設備。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設備以及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學習平臺必將成為一種高效的新型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會更加符合職業教育教學特點,更加符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此,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應用將會越來越受到教師與學生的歡迎,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會推動整個職業院校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塑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梁峰.基于移動終端應用技術的中職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研究[D].廣東: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3]張翠榮.移動學習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4]黃磊,王琦.淺談微課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優勢和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39-41.

[5]沈洋.基于職業教育移動學習的微課程設計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4):154-155.

篇6

【關鍵詞】地平線項目;地平線報告;新技術;趨勢;挑戰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3-0022-05

一、地平線項目簡介

新媒體聯盟(NMC:NewMediaConsortium)是由全球近300個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博物館、學習中心、基金會等領先學習機構組成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致力于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運用。2002年,新媒體聯盟啟動地平線項目,以新興信息技術進入教育主流性應用的潛能作為主要評估標準,開展持續而系列化的質性研究,以年度報告的形式向學習機構提出關于新興技術、關鍵趨勢和重要挑戰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并力求實現研究和實踐的互動。因此,每年的《地平線報告》都集中了全球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成員的集體智慧,是一系列高質量和富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認識新興的信息技術和實踐對全球教育教學的影響和挑戰具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

二、2011年《地平線報告》的主要內容

1.技術展望

2011年地平線報告的技術展望部分確定了六種最典型的新興技術或實踐,按照近期(一年內)、中期(二至三年內)、遠期(四至五年內)三個時間段呈現,這預示著它們將在教育、學習或創新性探究中得到主流應用大概所需的時間。

(1)電子圖書(Electronicbooks,近期)。電子圖書在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憑借其比印刷書籍更便捷、容量大等特點迅速在圖書消費市場占領重要地位,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資源的另一種可行的和簡易的選擇。電子圖書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們能夠實現一種新型的基于多媒體和協作元素、豐富的視覺界面等的閱讀體驗,這使電子圖書成為一種潛在的革命性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傳統的閱讀觀。

電子圖書在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而且有可能真正改變教育實踐。如校園里學生利用移動設備快速獲取電子教學內容和輔助資料。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也以電子形式出現。令人興奮的是更先進的電子圖書形式也即將會出現一一它們將支持自主的和互動的學習體驗、便于探究、協同工作、多模式身臨其境的活動以及其他深入學習的方法。

(2)移動技術(Mobiles,近期)。移動技術作為支持教學與學習的新興技術,可以使人們隨時隨地獲取到信息、社會網絡和學習工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僅可以隨身攜帶,而且在需要時隨時可以快速上網,進行郵件瀏覽、聊天、網頁瀏覽、閱讀、看視頻以及使用一些特殊程序處理工作問題。目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移動設備作為訪問網絡資源的首選。

移動技術的教育應用也在全世界各個領域廣泛地開展。如在歐柏林學院,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使用iPads并評估其潛在用途。文化遺產組織和博物館也開始采用移動技術對觀眾進行一些教育活動和加強聯系。移動技術還可以使一些非常簡單的工具很容易地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而不需要信息技術的投入和輔助人員的參加。總之,移動技術的影響正在遍布全球的每一個地方,越來越多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強烈感受到這種影響。

(3)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中期)。增強現實(AR)是指在正常世界的一個視圖或表現形式上信息的層疊,為用戶提供能夠以令人信服的直觀的方式訪問基于位置的信息。各種形式的增強現實,從最初的頭戴式顯示器開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帶寬和智能手機的采用,以及AR瀏覽器應用程序的迅速擴散,使得增強現實從處于圖形和可視化技術邊緣的技術演變為在該技術領域日益重要的技術。

增強現實在教育中最有前景的一方面是它可以用于創建視覺的和高度互動的學習形式,允許數據覆蓋到現實世界,就如模擬動態過程一樣容易。AR的第二個關鍵特性是它能夠響應用戶輸入,這種互動性為學習和評估帶來巨大潛力。此外,AR與情境學習緊密相關,如通過體驗層的添加,學生能找到真實生活與教育的聯系,AR也可以促進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學習遷移能力。最后,依托于移動設備的AR技術充分利用了移動技術的優勢,能促進更深入的學習,使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界限變得模糊,反過來又有助于學習生態的演變使之超越教育機構。總之,隨著研究者不斷對增強現實模擬、游戲、文本和情境性信息開發等進行實驗,未來現實增強技術將會在高等教育領域不斷擴展。

(4)游戲化學習(Game-BasedLearning,中期)。研究和經驗表明,游戲可以有效地應用于多種學習情境中,并且具有比其他工具和途徑不可比擬的優勢吸引學生的參與。游戲化學習作為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目前,開發者和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游戲化學習的各個方面,包括目標導向的游戲、社會游戲環境、易于創建和玩的非數字化游戲、改善團隊和群組技能的商業游戲以及專門為教育開發的游戲,即教育游戲。

游戲對促進學習最大的作用和潛能在于它們能提高學生的合作、問題解決和程序性思維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領域,游戲與教育的相互融合通常可以采取兩種做法。第一,游戲本身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作為一種具有成果的概念性實踐,能使學生獲得特別是在信息為基礎的文化中所需的技能。因此,倡導者們認為在游戲中玩家處理問題和表明立場都有助于他們決策、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第二是發現具體的游戲內容與可融合的課程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幫助學生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學習材料,因此與特定課程內容相關的游戲能使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視覺理解材料,并有可能使他們以更為復雜和細致的方式參與到課程內容中。總之,開放式的、具有挑戰性的、真正的協作化游戲對于改革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潛力,對學生的研究、寫作、合作、問題解決、公共演講、領導力、數字素養和媒體制作等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5)基于手勢的計算(gesture-basedcomputing,遠期)。基于手勢的計算就是從通過鼠標和鍵盤控制計算機到憑借新的輸入設備通過身體動作來控制計算機。手勢界面可以讓用戶方便地實現一些用鼠標難于控制的精確操作,基于手勢的計算正在從物理上和機械上改變人們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

基于手勢的計算在文件瀏覽、游戲方面和培訓模擬操作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教育和學習中也有很大的潛力,因為學生將能夠以新的方式與思想和信息進行交互,而教師能以新的方式進行思想傳播。它為學習者之間的接觸、交互

和協作開辟了前所未有的途徑。

(6)學習分析(Learninganalytics,遠期)。學習分析指的是對大量來自于學生并代表學生的數據進行解釋以評估他們的學業進步,預測未來的表現,并發現潛在的問題。學習分析方便地結合各種數據收集工具與分析技術,如在由谷歌分析和其他類似工具所產生的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數據挖掘工具在學習服務和接收由動態學習環境所產生的復雜、多樣和海量的信息方面的強大能力,以此來研究學生的參與、表現和在實踐中的進步,其目的是知道學生學到什么以及時地修訂課程、教學和評價,使教師和學校根據每個學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量身定制教育機會。

學習分析不僅僅著眼于學生的表現,也可以用來評估課程、項目和機構,有助于學校現有的評價工作,幫助提供更深入的分析,或者以一種更激進的方式改革教育。學生自己也可以運用學習分析創造更多的機會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學習活動進行整合。學習分析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識別高危學生,然后對這類學生加以重視以避免他們在特定課程中的失敗。通過提供實時信息,學習分析也能支持即時修改,為教師提供更加流暢和開放的課程模式建議。總之,在如何更好地處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和數據解釋方面,學習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向,如果能夠成熟地應用并結合當代學習實踐的先進理論,學習分析在提高教學、學習和評估中將會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2.關鍵趨勢

報告提出2011年至2015年將影響教學、學習和創造性探究實踐的新興技術或應用的關鍵趨勢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趨勢之一:互聯網上有大量易于獲取的資源和強大的人際關系,日益挑戰著我們作為意義構建、輔導訓練以及資格認證的教育者的地位。

趨勢之二:人們期待能隨時隨地開展工作、學習和研究。移動技術更加促進了這種趨勢,因特網日益增加的可獲得性滿足了人們接入網絡的期望。

趨勢之三:工作領域日益協作化,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更好地組織學生項目。孤立的案頭工作的日子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組積極共同工作模式,共同處理那些由單個工作人員無法獨自解決的非常深遠的或復雜的問題。

趨勢之四:我們使用的技術越來越以“云”為基礎,信息技術支持的觀念正在去中心化。當我們借助于移動應用程序來快速獲取大量資源和完成曾經在臺式機上執行的任務時,把數據和服務移到“云”上就很有意義了。

3.重要挑戰

地平線專家委員會專家經研究確定學習機構和教育社區將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挑戰:

數字媒體素養正成為各學科和專業中越來越重要的技能。雖然數字媒體素養對于現在的學生至關重要這一觀點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但是數字素養究竟包括哪些技能卻仍然沒有得到精確的定義,與數字媒體素養相關的課程教授和將媒體素養技能融合到學生課程作業中的努力也進展緩慢。

適合的評價標準滯后于新形式的學術創作、出版和研究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員嘗試使用電子書、博客、多媒體作品、網絡藝術及其它形式表達自己,但是我們卻難以按照傳統的評價標準對這些新作品形式進行評估和分類。

經濟壓力和新的教育模式對傳統的大學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和控制成本的雙重挑戰繼續迫使機構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如何緊跟信息、軟件工具和設備高速增長的步伐對學生和教師來說都具有挑戰性。

三、歷年來地平線報告的技術特點與趨勢分析

1.歷年來地平線報告技術特點分析

根據近幾年來的地平線年度報告中的新興技術和實踐,可以觀察到地平線系列研究報告中列舉的每一項新興技術和實踐在當時都是全世界無數創新型組織關注的焦點,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有可能在近五年內進入教育和學習領域,成為人們教學、學習和創新型探究的主流性應用技術。這些技術非常豐富,集中了多個關注角度,如移動技術、智能化人機交互、基于技術的知識生成和資源共享、教育游戲、基于網絡的個體互聯、三維計算和虛擬現實、資源的個性化創建方式和數據的“泛在聚合”與分析,同時很多技術之間又有著廣泛的內在聯系,出現了同一種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深入發展、關注點不斷擴展、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的情況。我們將這些技術按照其關注角度和出現頻率進行了歸類,總結出近年來技術發展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如表1所示。

(1)基于技術的知識生成和資源共享方面的相關技術,是這七年來關注度最高的領域,尤其是在2007-2010年期間發展非常迅速,充分體現了Web2.0時代用戶參與、知識大眾化生成、社會互動、開放等核心特點。包括知識的獲取技術,如智能搜索引擎技術、語義網應用可采取開發自然語言搜索引擎的方式,提高教育和學術研究信息獲取的精確度、提高信息相關度、過濾冗余信息。知識呈現技術,如新一代出版技術、電子圖書等帶給人們一種新型的基于多媒體和協作元素、豐富的視覺界面的閱讀體驗,協作型網站和個性化網站既能在線地即時生成、發表、管理和共享學習者的個性化知識,又能方便地建立基于網絡的社會化協作環境,為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交互。內容聚合、集體智慧和開源資源、開放內容等知識共享技術,都在踐行著一種教育理念,即知識無國界,學習和學術資源的共享和再利用能造福全人類社會。資源共享和開放正在迅速推動著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發生巨大變化,而開放內容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Intemet這個集體知識和智慧的全球傳播平臺,并且設計學習經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

(2)移動技術是過去六年來持續關注的領域,從提出利用移動電話提供資源和服務開始,到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通訊網、無線網絡在城鄉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其人際聯系、獲取信息及各種功能迅速擴展,各種移動終端的出現和價格的下降使移動技術更快地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2009年移動技術已經可以完成一些原本必須在電腦上完成的作業任務,而2010年報告將移動計算放在近期,是強調可能利用移動設備完成更多廣泛的活動,2011年移動技術仍然位列近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移動設備作為獲取網絡資源的首選。移動技術和無線數據網絡的不斷發展,能支持更快的網絡連接和更高的帶寬吞吐量,而即將到來的4G網絡能保障最快的速度,各種移動終端如手機、iPads、筆記本和市場上已出現的4G設備能讓更多用戶方便、快捷地、隨時隨地地獲取網絡資源,為終身學習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3)游戲化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其發展階段主要經過蓬勃興起、理智反思、重新回歸三個階段。2005年地平線報告中首次提出教育游戲,把它作為技術和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寄予深切期望,在2006年的報告中同樣列出教育游戲,認為它將會對教育和學習產生深刻影響。然而由于技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等各方面原因,真正切合教育需求的教育游戲開發比較困難,教育游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面臨

著不少的障礙,因此在2007年列為遠期技術后,隨后的兩年里進入了一個反思期,2011年重新提出游戲化學習是對所有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都有成效的一種學習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問題解決和和溝通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2010年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中提出的美國學生應該具備的21世紀能力。隨著游戲技術本身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游戲化學習仍然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借助游戲的特點,創建更加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游戲化學習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4)近年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為我們獲得海量信息提供了機會,但也使人們準確獲取所需數據的難度增加不少。數據收集和編譯己不再是繁瑣的手工工藝,用來分析、解釋和顯示數據的工具也日趨成熟,在很多學科中得到應用。數據分析現在對非統計和工程專業的人員來說已經相對簡單很多,可視化數據分析可以非常形象直觀地闡釋數據的趨勢、表示數據間的關系和因果,而學習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在促進教學、學習和評估方面將會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5)三維計算技術和智能化人機交互技術每一年都是最前沿、最先進技術的發展領域,一般都處在遠期,在教育中的應用尚需較長時間。但是近年來出現的增強現實技術,作為一種能夠把虛擬物體與真實環境緊密結合起來,以增強人們對真實環境的理解與體驗的技術,在很多方面具有比虛擬現實技術更加明顯的優勢,被人們稱為“更真實的現實”,在社會各領域中發展迅速。而隨著蘋果的iPhone和iPad等數碼產品越來越普及化大眾化,越來越多的用戶能體驗到基于手勢的計算技術作為一種新的人機交互方式,使人與計算設備的交互更加的直觀和具體形象化,這不僅代表著一種先進的用戶界面設計潮流,對于新一代的“數字土著”們,也代表著一種新形式的交互、表達、活動和學習方式的到來。

2.地平線報告的趨勢與挑戰分析

我們對2010年和2011年地平線報告中的關鍵趨勢與主要挑戰部分的內容進行關鍵詞提取和對比,發現近兩年的四大主要趨勢幾乎一致,主要強調互聯網對教育者地位的挑戰、移動學習、云計算和協作性四個方面,也反映了新興技術在支持學生學習方面所具有的移動性、互聯性、協作性和服務性。在教育機構和社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方面,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字媒體素養、新的評價標準的制定和應用以及傳統大學、學院的作用和角色轉變問題是近兩年來共同的挑戰,也是現在各教育機構、學術機構需要繼續努力解決的問題。至于信息、軟件工具和設備的快速發展是由信息社會信息和技術快速更新而產生的,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大的挑戰。

四、啟示

教育技術領域是一個與技術發展緊密相關的領域,地平線項目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新興技術和創新對于教育界工作人員制定教育發展規劃、開闊技術視野、理性認識技術的教育應用潛能和局限性等方面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1.以移動學習、游戲化學習等形式為代表的非正式學習將會在未來的教育和學習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非正式學習”是相對正規學校教育或繼續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地點接受新知的學習形式,主要指做中學、玩中學、游中學,如沙龍、讀書、聚會、打球等。學習者通過博客、虛擬學社、CSCL、移動學習網站、電子圖書館、電子博物館甚至教育游戲等非正式途徑獲得學習知識,將更能符合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以移動學習為例,目前人類社會已跨入移動時代,移動終端科技和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期待能隨時隨地開展工作、學習和研究的愿望正在實現,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將成為信息化教學的新趨勢,目標是創造讓學生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進行學習的教育環境。如何有效支持學習者的各種非正式學習成為教育機構和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未來的學校教育將面臨著數字化環境、人員角色轉變、教育模式轉變等多方面的挑戰,以技術和需求為驅動的遠程教育領域更是面臨著技術革新帶來的多重挑戰。未來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將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的使用可以精心設計接近真實的情境,為學習者提供情境學習的環境,促使學習者順利地完成意義建構;二是由于人機交互方式更加的智能化、隨意化、社會化和個性化,大大促進了師生交互、人機交互,可以實現高度互動的學習形式;三是內容開放和知識共享的實踐不斷發展,海量優質教育資源的方便獲取將挑戰著傳統的教材、資源和教師的地位;四是社會化網絡、個性化網站和Web2.0技術下產生的Facebook、Flickr等,加速了個體之間便捷地聯系、交流、共享和協助,支持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化學習將成為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方面。五是正式的學習環境與各種非正式的學習環境要逐漸地過渡融合,共同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支持和服務。

3.各種新興技術之間的融合趨勢增強,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呈現出綜合化特點。以近年來表現最為突出的移動技術為例,移動技術體現了幾種適于教育應用技術的融合,包括電子圖書閱讀器、注釋工具、用于創建和組成的應用程序和社交網絡工具等幾種技術的融合。借助于手機、筆記本等移動設備,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甚至是進行社會游戲,因此電子圖書由于移動閱讀器的普遍而越來越緊密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游戲化學習也將由于移動設備的無處不在性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學習方式。基于手勢的計算技術也運用在各種移動設備上,采用簡單而直觀的手勢交互的游戲和設備將會繼續出現。現實增強技術也可以充分依托于移動設備,創造一種虛擬、真實、移動、交互的學習形式,如ShootAR就是由未來現實游戲公司(FutureRealityGamesCompany)開發的一款基于增強現實技術、面向智能手機用戶的游戲產品。當多種具有美好潛在應用前景的技術攜手走進學習和教育場景之中時,我們要冷靜地思考如何從問題解決的實際需求出發,從技術所面向和服務的客戶的特點及需求出發,適應性地設計技術、定制技術乃至發明新的技術,實現技術特點和教育應用需求相結合的教育過程的流程再造,這才是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應該具有的實踐觀。

篇7

【關鍵詞】電力企業;資金管理;集約化

電力企業,尤其是供電企業不同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般企業,其產品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因此供電企業的經營目標并不僅僅是利潤(或價值)的最大化。由于其產品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電力企業在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電能的同時,要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即要隨時保證國民經濟發展對電能的需求。

一、電力行業資金運營特點

供電企業從業務運營的角度劃分,應當具有兩大資金運營職能,一是買電賣電;二是電網建造維護。買電賣電是一個顯性的資金運營循環系統,從財務視角出發,類似于商業企業模式。而電網的建造與維護,則更容易被理解為生產運營環節再現。事實上,它應當是一個投入資金使其價值增值的資金運營過程。

目前電網建設速度相對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居民生活對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來說還是稍顯滯后,這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加大電網建設投資規模和力度,獲得強大的資金支持,管理控制較大數額的資金也就從可能轉化為必然。概括而言,企業資金需求主要來源于:

一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一方面電力市場尚不夠健全,客戶從消費到繳費有一個過程,如果考慮欠費催繳等問題則電費回收周期更長,致使電力企業出現數額較大的應收款和應收票據。另一方面付現成本中的外購電費和工資福利支出必須用資金予以及時支付,修理費、其他費用中的一些資金支付項目又很少能采用賒銷方式進行交易,在企業資金被占用而又不能占用其他企業資金的情況下,持有貨幣資金就成為企業的唯一選擇。

二是企業進行電網建設的需要。目前電力企業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力需求強勁在全球普遍存在。國際能源署(IEA)最近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30年里,全球私人投資者和政府必須向電力產業投資10萬億美元,中國電力產業所需投資也將超過2萬億美元。根據“十一五”規劃,全國未來五年電網建設投資將超過10000億元,平均每年2000多億元。大規模的城網、農網、縣城網建設已經展開。

二、資金管理及控制中的風險表現

(一)資金損失風險增大

電力企業中大量資金的存在給資金安全敲響了警鐘,如果不重視資金安全方面的控制,將可能帶來巨大損失,挪用資金、攜款潛逃的行為就可能發生。再有,企業持有大量貨幣資金會對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及資金短缺企業產生很大吸引,拉攏電力企業、吸收電力企業存款,對外出借資金、對外擔保等就會發生,企業發生資金損失的風險必定會增大,資金管理難度隨之上升。同時,過長的產權鏈條及分支機構,致使多部門多家銀行開立賬戶的現象極為普遍,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沉淀,從源頭上決定了資金管理潛伏著眾多安全隱患。

(二)企業經營風險上升

電力企業在資金集約化管理體系建立之前,曾長期面臨著大量的閑置資金與巨額貸款并存的窘境,企業每年都向銀行支付驚人的利息費用。

以200×年,某電力企業報表中部分數據為例,筆者將該企業資金成本分析如下:長期借款平均余額是481697萬元,所有者權益平均余額為732508萬元,長期借款相當于企業所有者權益的65.76%,大量長期借款不僅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而且也加大了企業財務風險。2004年該企業貨幣資金平均余額為238274萬元,剔除企業1個月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要量84000(2800×30)萬元,尚有154274萬元的資金沉淀,如按一年期以上銀行貸款年利率5.76%(2004年10月29日執行)計算,每年因多借長期借款需要額外支付的利息為8886萬元,考慮到銀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因素,沉淀資金受到利息1110萬元(銀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是年利率0.72%),利息支出與利息收入差為7776萬元,企業等于無償支付了銀行7776萬元利息。就供電企業整體而言,在強化資金管理前的2004年里,企業利息支出達198億元,而其利潤總額僅97億元,整個行業屬于典型的“為銀行打工”企業。資本結構的不合理性,將最終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上升。

與過高的負債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充足的經營現金凈流入,大量地作為貨幣資金余額分散于系統各級單位的2萬多個銀行賬戶中,受當時資金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制約,基層單位不能使用該資金,總部在基層單位上繳該資金前暫時也無法動用。這必然降低資金的可調度性,直接導致資金利用效率低下,規模優勢難以發揮等一系列問題的存在。

(三)貨幣資金機會成本增加

從財務管理角度出發,企業持有資金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資金短缺所帶來的生產損失。眾所周知,持有過量資金將不利于企業的有效經營,相反會因此產生不必要的機會成本和管理成本。舉例說明:假設企業現金流入只包括銷售業電力產品受到的現金(含增值稅),現金流出只包括付現成本和購入電力費增值稅進項稅,不考慮其他因素導致的現金流入、流出,企業每天經營活動帶來的現金流入3300萬元左右,維持每天的經營活動須流出現金2600萬元左右,每天的現金凈流入在700萬元左右。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對現金流入、流出的影響,企業當月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完全能夠滿足當月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的需求,無須持有大量貨幣現金,而企業2004年貨幣資金平均余額為238274萬元,在考慮1個月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量84000(2800×30)萬元的前提下,企業仍有大量的閑置資金,必然增加企業資金的機會成本。

三、電力企業貨幣資金管理分析

針對電力企業上述的資金管理困境,2006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堅持“三抓一創”工作思路,加強資金資源整合,實施集約化管理,推進了公司發展方向的轉變。兩年來以“強化資金集中管理,開展內部資金市場運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工作思路,有效地扭轉了資金管理上的被動局面。

(一)引入現代化交易平臺網上銀行系統

網上銀行的出現與應用,將大型企業集團實現資金集約化管理的目標變為現實。據了解,網、省電力公司利用“網上銀行”的技術手段后,在集中資金、加快電費回收速度方面獲得了很大效益并能夠實時跟蹤各分公司的資金流向,運用集中的資金,在資金、資本市場上運作,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回報。

1.網銀使企業集團的資金集約化管理成為可能。“網上銀行”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有了新的拓展。現階段具備的功能有:網上實時查詢,實時劃撥,下載對賬單自動對賬單,企業集團理財,網上結算,客戶證書管理,外匯買賣,工資,各種統計、咨詢、分析服務等。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有利于監控集團公司及分公司的所有賬戶,防止資金“跑冒滴漏”,防范資金“三亂”風險;有利于加速資金周轉;有利于降低資金成本。

2.網上銀行的安全性分析。目前,網上銀行在電網公司已具有較高的普及率,網上銀行的資金安全問題就成為重點。現有的系統在有效的防范票據交易風險的同時,以其自身特有的安全措施,來保證交易的萬無一失。筆者以工商銀行的網銀系統為例,列式其安全措施:

(1)數據網絡傳輸方面,采用高強度的安全通信加密手段,保護用戶信息不被外界竊取和修改。

(2)身份認證方面,利用國際上安全性最強的128位非對稱密鑰算法建立起公鑰安全體系,可有效地對用戶進行身份認證,確認合法用戶的身份。(3)整個系統的網絡框架上,設置多重防火墻和一個安全服務器,防止非法人員的入侵,保證整個系統的安全。

(4)業務處理上,在電子付款指令中增設一個支付密碼,經過業務人員核對無誤后才辦理付款。

3.企業須進一步完善網上銀行內控制度。企業在工行網銀系統操作中,應建立的內部控制關鍵點如下:

(1)同時設立銀行出納與資金管理作為不相容崗位,分別持有網上銀行身份認證時所需IC鑰匙卡,并妥善保管,依次履行網上付款及付款審核職能。

(2)網上銀行業務僅允許在固定PC機終端操作,因而須明確并量化信息化管理員職責,定期對設備硬件、軟件及其運行情況進行測試記錄,實時升級。

(3)對固定終端設定訪問限制,保證其不通過IE進入陌生網站,降低因惡意軟件及病毒入侵帶來的風險,相關崗位還應定期更換網銀密碼,做好保密工作。

(二)構建資金集約化管理平臺

電力企業應先后通過建立三個平臺來實現資金的集約管理。

1.構建資金歸集平臺。即利用已經開辦的網銀業務,通過金融機構網絡技術,從基層企業開始,實現資金的聚集歸集。省公司和區域公司對地市供電局實施資金額全面集中,以某市供電企業為例,公司所屬16個躉售縣局通過在工行開設一個用于網上銀行交電費的專用賬戶,授權市公司對這些賬戶進行網上查詢余額及收繳電費資金,并通過開立農行各縣局電費資金歸集戶,減少了電費上繳中間環節,實現電費資金實時劃轉,縮短資金在途時間,現基本上實現“在途、結存雙結零”。在基層單位利用網上銀行系統加快資金歸集率后,由公司總部通過在中電財開具的集團賬戶,將網省公司超安全備付金的資金存量歸集到總部資金管理中心。

2.電力企業構建資金運作平臺。通過建立內部資金交易市場,各單位通過這個市場資金供需信息,由內部資金交易系統進行供需平衡,供需雙方按照內部交易規則協商談判,通過內部金融機構辦理委托貸款,實現內部資金調劑。

內部市場的利用,將有效地提高企業資金的利用率,減少貸款規模,控制融資費用。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在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基礎上,還應將融資形式的創新應用于資金的管理實踐。如采取擴大電網建設債券發行規模,爭取發行短期融資券,擴大融資租賃規模,與國家相關部門協商,應爭取引入社保基金投資電網建設;引入郵政儲蓄資金,在時機成熟時考慮并爭取到國外市場直接融資,以達到在最大領域范圍內,采用對企業最為有利的融資方式的目的。

3.構建資金安全監控平臺。公司總部建立資金管理信息網絡體系,直接與合作金融機構總部聯網,實時采集公司各單位資金信息,實時監控和掌握公司各單位、各賬戶的資金運作結存情況。監控力度的加強,加快了資金運作力度,以電力系統200×年1-11月還貸數據為例,公司推遲貸款數百億元,內部資金市場運作資金超過100億元。

(三)強化資金管理評估

電力企業精益化、集約化的資金管理需要通過加強控制實現,控制的目的是:夯實資金過程控制以保證按計劃進行并糾正各項重要偏差。有效的資金管理評估,可以判斷被監督目標是否按計劃實現和上級的權利下放是否被濫用,從而可決定應該如何處理調整實際工作。

對于電力企業而言,其現金流本身有季節性變化,現金流入(主要是售電收入)在夏季和冬季較多,但現金流出(主要是基建投資)在年初較少,年末較多,兩者差異導致現金流收支不協調的矛盾較為突出,迫使企業不斷加強對現金流預算控制的精細化管理工作。電力企業對現金流預算管理,要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管理原則,通過下列措施解決現金流的控制及管理。

1.抓好月度(旬)資金收支滾動計劃的制定。由于該計劃的制定,涉及到眾多部門,非財務所能獨立完成,因此各級領導應積極負責組織和協調,建立健全相關部門在計劃制定中的責任制。具體為工程、物資等部門落實專人負責本部門的計劃制定;財務需負責信息的匯總及支出的平衡。按照“年度財務計劃”確定的總指標,分解和均衡安排月度(旬)資金收支滾動計劃,提高計劃執行的準確性。

2.實施對月度(旬)資金收支滾動計劃的執行控制。企業應逐步通過軟件平臺,分階段實施對計劃執行的全面控制,即:對月度支出總額和項目支出進行實時監控,設定提醒及停止支付的警戒線。

3.完成對月度(旬)資金收支滾動執行結果的分析工作。事后分析對于企業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控制至關重要。企業可利用軟件系統定期對現金流收支情況進行統計,每旬做好對支出總額和分項目實際發生數與計劃批準數差異的分析,查找原因,適時公布、考核各單位的計劃和實際差異情況。

總之,在對電力企業資金運營管理特點進行深入剖析后,筆者看到,只有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及控制才能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只有根據電力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建立起一套適應公司發展的資金管理控制體系,才能對資金進行有效的監控。

【主要參考文獻】

[1]龐及其.電力企業資金風險的管理[J].華北電力會計與審計.2006,(3):16~20.

[2]楊進.資金集中管理趨勢與模式分析[J].華北電力財務與審計,2007,(2):6~9.

篇8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學;工科大學;互聯網+

“互聯網+”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社會新形態。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的互聯網+時代已悄然走進人類生活。設計學作為藝術學的五個一級學科之一,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等多個專業。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學科專業將對中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國際分工合作產生更加獨特的作用。將教育生態學原理方法應用于現代工科大學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探索培養體系生態結構功能和動態調控,落腳于教育教學環境生態創新、功能價值生態創新和方法與手段生態創新,有利于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設計學人才培養環境與評估體系更新完善,實現典型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系統模式的實驗示范與推廣。

一、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教學環境的生態學分析

教育生態學是以人才培養的教育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揭示教育生態結構、生態功能、生態原理、生態規律、行為生態、教育生態的演替。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環境是以設計創意人才培養為中心,對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對其生態環境的分析研究始終離不開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離不開教育對象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環境。[1]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環境系統可以從國際、國內兩個層面來分析。

(一)世界性 “工業4.0”的智能環境

“工業4.0”的本質是工業互聯網。它是機器、數據和人的融合,機器、數據和人共同構成工業互聯網的生態系統;是實現數據價值的技術集成,是實現數據價值的重要工具。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實現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兩大主題,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動的應用、云端的資源和大數據分析,實現各類制造要素和資源的信息交換和數據集成,釋放數據價值。“工業4.0”最終使產品需求個性化,突出用戶至上,產品完全按照個人意愿進行生產,成為自動化、個性化的單件制造。“工業4.0”使生產平臺實現標準化,使各種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識別、處理、維護等都基于一套標準化的體系,執行單一的共同標準,實現模塊化和自由更換設備模塊,推動產品設計的標準化和模塊化。[2]

“工業4.0”的智能環境使創意設計成為世界性戰略資源。僅以工業設計為例,美國工業設計聯合會調研顯示,工業設計每投入1美元,銷售收入將增加1500美元。工業設計的現代制造業靈魂作用,成為科學技術成果商品化的重要環節,是連接工程技術、客戶及市場的重要橋梁。

(二)《中國制造2025》的強國戰略

為了應對全球制造業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加快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2015年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戰略。它預示著中國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成為必然趨勢,中國將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通過培育設計創意企業、發展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設計創意獎勵等措施,迎來文化創意定制化、個性化、服務化的歷史新時期。[3]同時,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建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規范服務標準,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生態設計,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廣泛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開展綠色評價。積極加大綠色制造、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研發、生產、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設計創意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全面超越,最大程度發揮設計創意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引領拉動作用,使之成為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設計學學科專業人才面臨的時代挑戰

設計學專業人才是設計創意產業的主要智力支撐,面對 “工業4.0” 的世界性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人才培養體系面臨巨大挑戰。

(一)設計學學科專業性質范圍變化對人才培養體系的挑戰

2012年,藝術學成為中國第十三個學科門類。設計學作為藝術學的一級學科,實際上包含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屬性,具有明顯的交叉學科特征。專業領域不僅包括交通工具、設備儀器、生活用品、家具、電子產品、家電、玩具等產品設計,還包括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甚至城市規劃和新材料、新技術開發,以及與人居環境有關的新產品、新環境、新生態等都將列入設計學范疇。設計創意不僅要滿足審美需求,還要成為科技生產力,最大限度發揮產品的物質功能作用,使創意產品實用性、藝術性、科技性如魚水般融為一體。就像IT企業非物質的數字化產品服務設計(服務設計、軟件信息架構、用戶界面等)一樣,使設計對象范疇轉變擴大。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眾創、眾籌、眾包、眾享模式的不斷拓展更新,設計創新空間和創新潛力將極大提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更是不可預估,創客運動不斷興起成長,設計創意技術、方向等不斷增加,對設計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挑戰程度可想而知。[4]

(二)設計創意新理念新方法創新對人才素質能力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設計創意是用生態可持續理念、生態系統工程的優化方法,實現設計創意產品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最佳能量平衡,如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環境意識設計、綠色制造、持久發展的工業、綠色工廠、創意生態系統等。綠色設計的環保概念,以更低的環境沖擊,對自然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原料、產制、運銷、使用、棄置過程形成綠生生命周期。應用生態學物種共存、物質循環、轉化和再生原理,設計物質和能量多層次和分級別利用的綠色工藝設計,使生產的每個環節都能兼顧經濟與環境的同步繁榮。傳統藝術設計產業管理理念已被推倒,企業內部框架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固有思維必將突破,更加推崇現代管理意識、良好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及和諧的工作環境,人性化、“極客(Geek)”型、個性化人才文化更受推崇。創意產品要求設計人才創新意識更強、視野更加開闊、資源配置能力更高,具有牢牢把握創新方向、踏準創造節奏的綜合素質。

當今世界移動互聯網用戶將近20億,利用互聯網進行的購物、娛樂、協同商務、云計算儲存和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物聯網,其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成為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智能家居、智能消費、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工業及個人健康監測等非物質的移動互聯網設計,既為客戶提供持續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也促使設計學科專業教育與設計創意、創新生產形成利益共同體,使高等院校、創意企業、科研院所的聯系更加緊密。[5]互聯網+時代要求設計創意人才成長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技術研究訓練、設計創造能力培養,經過現代化創意設計、創意企業的生產施工、工程設計實踐、設計組織管理的實際磨煉,具有一定的設計學術研究水平和滿足設計市場動態需求的專業能力。

(三)設計創意產業新常態對人才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全球化、老齡化、用戶體驗、個性化定制等設計創意產業將呈現常態化。

設計創意文化全球化趨勢使世界各國、各民族、各群體的不同價值、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風俗習慣界限逐漸打破,某些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價值觀,使流行文創產品和流行日用產品的使用方式迅速自由地傳播,地球空間隔離障礙逐漸弱化,“地球村”范圍的全球化不期而至。針對高齡年齡群體的人性化成為新寵,圍繞老年人視力、聽力減弱,記憶、意志力下降,活動能力降低等特性,進行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通用化、無障礙、情感化、臨終關懷等創意設計的產業所占比重會不斷擴大,特別是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老齡人口總量大,產業份額比例高,需要大量的創意設計人才。

體驗性創意設計從人們的生活情境出發,塑造用戶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是提高品牌認知度,開發創意產品生存價值與空間的新方法。用戶體驗設計的創意產品是有形的,服務卻是無形的,體驗方式更是讓使用者難忘。用戶體驗的互動性創意設計人才,將具備各種混合技能,通過以用戶為核心的方法來設計實體部件或基于計算機的部件,促使設計創意與人文、科學技術的邊界徹底被打破。個性化定制設計是用戶參與式的創意產品設計,是滿足個體特性需求所提供的設計服務,如各種專業演員、特定場景、動漫制作等服裝、道具定制;手機、桌游、影視等人機界面定制與包裝設計;創意產品3D打印組裝等等。要在產業新常態中,最大程度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設計創意產品必須是多領域、多行業、多環節的綜合交融,明顯需要高端機械、電子和計算機工程技術,因此就會要求設計人才充分掌握跨度更寬的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儲備,具備更高的認知水準、專業等級、應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6]

三、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生態構建

工科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每年為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設計學類專業畢業生,形成了與文科大學、藝術院校并行的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設計學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人才培養體系的生態構建,是針對設計學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規律,科學應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國內外設計創意產業行業環境狀況,培育優化形成具有生態環境理念、身心和諧發展、知識能力動態發展、系內生循環更新的人才成長環境與動力系統,是互聯網+時代的歷史使命。

(一)人才培養體系整體環境生態構建

整體生態環境包括設計學人才培養的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及教育對象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等多個方面。

互聯網+時代,工科大學設計學人才培養的自然環境生態創建,就是完善育人場所的校園規劃設計,突出地形地貌、生物植被、水體景觀自然景觀優勢,建設具有學科特色的校史館、圖書館、展覽館、藝術館等文化建筑設施,統籌校園建筑與公共文化景觀,從表現藝術風格、材料與科技水平方面體現出工科大學延續的文化內涵、科技含量、生態理念,產生校園景觀環境“以文化人”的文化凝聚效應。更為大膽的舉動將是去除大學校園的圍墻阻隔,通過用一種符號、一種象征、一種記憶來替代,與城市自然、社區及社會生活有效對接,方便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人才成長良性生境,形成具有時代特色校園環境的文化學術氛圍。

社會環境生態建設,對照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關于設計學多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加強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和學科建設,與科研機構、設計單位、生產企業開展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設計創意研究。建立創意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辦學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建立學校、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等輸入與輸出的平衡點,使人才培養社會環境生態系統內部穩定,而各子系統又相互開放流通。用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的原動力和影響力,推進實現設計學人才培養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設計學人才培養的規范環境包括哲學倫理、道德風尚、社會習俗、、民族文化、科學藝術、語言文字等環境。這是從生態控制角度規范人才培養活動的“事理”和人才行為的“情理”,強調規范環境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只有切實重視人文教育,進行全人和高素質公民教育,才能使培養出的設計學人才不是極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更完美、更成功的人。積極建設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課本,敢于向固有理論挑戰的軟環境,培養獨立思辨能力、獨立心智人格,使學生成為具有批判精神的精英設計人才。

(二)人才培養體系理念與功能價值生態構建

人才培養系統生態理念是從根本上揭示人才培養問題的實質,對推進人才個性化發展,促進教育生態平衡,克服培養效果滯后性具有決定作用。通過教育的生態平衡原理及科學檢測方法,能動地調節人才培養周期,讓教育教學生態理念滲入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提供人的終身學習條件和個性化學習服務,成為人們獲取知識、智力乃至啟迪智慧、獲得幸福生活的永久“加油站”。設計學人才培育系統要在全球化生態整合中,成為一個超級智庫,以凝聚人類智慧去克服同質競爭關系,使人才培養修學時間長短不受限制,學科理性閾限得以突破,成為智信合一的人類精神熔爐和人類文明的伴隨者。人才培養系統生態平衡理念,還表現為在設計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習和交流活動基于人的便捷和高效,隨人的需求而發生,不因人因地而受限,不因課程預設和教學進程而錯失,是從手段到目的,由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回歸。信息化成為設計學教育教學的生態名片,主動進行多種多樣的跨界混搭、定制、多重任務、數據挖掘和合作。[7]設計學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內在功能毫無疑問是人才培養,外在功能主要表現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功能,協助個人社會化并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等等。人才培養系統功能價值實現離不開競爭機制與協同進化,用競爭機制促進工科大學設計藝術與人文、科學、技術、工程等學科、院系之間及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實現相互競爭的協同創新。

系統科學的設計學人才培養方案是生態理念與功能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要把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創新素質培養作為核心要求,注重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養,增強服務社會的設計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要以學生承載力為前提,關注學生自身具有的有限性及自我調節能力;要以增強培養體系抵抗力為關鍵,它是抵抗外來負面干擾并維持方案系統生態平衡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以保證方案系統循環的連續性為重點,通過實施后方便優化更新,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在不同年級、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相互聯系的整體,旨在提高設計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問題。[8]

一是課程設置方案計劃面向專業實踐、面向跨學科、面向尖端科技、面向全球問題,強調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技術與管理結合、知識能力與道德倫理結合,把握設計產業創新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技術鏈,瞄準高端技術,建立跨產業、跨領域、跨系科合作的課程群。方案課程計劃可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和加深專業能力提供不同選擇,提升專業課程設計的智能化、國際化程度。二是加強課外拓展,建立穩固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方便各種層次學生的參與提高;實踐課程設置緊跟實訓、生產性、項目性實習環節;加強實踐交流溝通能力訓練和團隊工作能力協調訓練。[9]三是打造科研、教學和富有設計產業創新經驗的師資隊伍。重視教師產業經驗和工程背景聘用考核,建立訪問工程師制度,優化理論研究、設計實踐和教學創新的專職和兼職教師的結構。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公司兼職實習,用一流教師隊伍保障培養方案落地生根。

(三)人才知識結構培養路徑與評價系統生態構建

互聯網+時代,人才知識結構培養體系生態構建與課程教學等微觀系統休戚相關。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人才培養而展開,是教育方式方法產生有效性的直接動因,學生主動性潛能激發是方法手段實施的重要目標。低年級階段用大量圖片、案例、資料及專題片進行教學,注重學生體驗積累、思維方式、學習興趣的培養。中高年級則以參觀調研、交流討論、設計指導、專題實踐為主要授課形式,上課地點可以是商場、工廠、設計創意園區,形成以設計為主線、以階段專題任務為目標的生態模式組織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手段。加大多媒體資源、MOOC及微課程建設,形式上體現聯網+時代的科技、新媒體特色。從數據網絡、空間地理及可視化技術范疇開展團隊教學研究,學生學會生產應用“數據挖掘”、“情感挖掘”、“語義挖掘”,透析大數據背后隱在的工業設計趨勢和相關性。[10]

實踐教學則圍繞專業技能,增強實踐項目的綜合性設計,強化創意項目設計、開發和技能實訓,強化科學、技術實踐能力訓練;開展校企協同教學,實施創意設計全程工程化、藝術性訓練。引入機械及裝備制造業;輕工食品外包裝、家具、體育用品、現代家電產品開發以及形象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展示設計、裝飾設計甚至傳統手工藝設計等行業資源,開展特色化實習實訓平臺建設,形成真實有效的校內特色實訓環境。把行業性、前瞻性作為設計實踐課程建的主要特色,鼓勵學生畢業設計在生產企業、設計公司內進行,按照社會需要完成相關設計流程并進行動態更新。建設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教育網絡,推進名企高校產學合作教育,實施校企聯盟戰略,聯合知名企業建設一批校外大學生創新工場、工程創新訓練中心、設計創意孵化中心、設計創新見習基地,推行實習生制度。建立產學合作教育專項經費資助制度,定期聘請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重大科技領域專題講座,重點介紹國際設計創意產業預研、設計、研發、組織及實施等環節的經驗教訓,開展特色教材建設。以設計學相關學科競賽、展覽為著眼點,把競賽、參展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組建學生創新工作室。學科競賽、展覽與學分、課程、課時掛鉤,形成關聯學科競賽、專業展覽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改革設計學人才培養系統的評價體系。創新學生課程成績考核方式,增加團隊學習成果考核內容,實行互動評價,不唯結果論,實施對過程和結果的雙重評價,擴大過程性成績比重,增加實踐環節考量,一些實踐課程成績可以是實習或成果應用單位評定算數。可借鑒香港理工大學的評價與考核標準,以感受力、創造力、表達力、推理與設計能力、美學判斷力、分析與篩選信息的能力、多學科學習和應用的能力、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力等為主要指標,開展課程學分的互動評價。在設計學人才培養質量考核評價中吸收創意產業界評價意見,學習借鑒歐洲國家工程師學會聯合會、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等相關設計人才能力、素質評估體系。制定設計學人才培養的中國標準,如除藝術創意水平外有效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有對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的了解;懂得設計創意問題對全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具有有關當今時代問題的知識等等,加強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專業人才需求動態預測,完善人才信息庫,構建設計創意人才信息平臺,探索建立國際化培訓基地。

參考文獻:

[1]Cremin Lawrence.教育生態學[M].吳鼎福,諸文蔚,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9-70.

[2]烏爾里希?森德勒.工業4.0[M].鄧敏,李現民,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46-81.

[3]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EB/OL].[2015-05-19].http://fortune.

[4]王曉紅,于煒,張立群. 2014中國工業設計藍皮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3-10.

[5]章麗萍,姚威,陳子辰.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10):25-29.

[6]苑清敏,賴瑾慕,楊蕊.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4):165-166.

[7]黃宗模.全球化視野下的未來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15(9):18-24.

[8]文禎中.生態學概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