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31 02:1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據分析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教學平臺;課程群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企業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統轉變為利用相關信息技術進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體化和社會化的商業模式創新[1-2]。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知識儲備以及實踐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專業建設需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式以及課程體系來主動迎合社會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與信息專業作為一門由管理學基礎理論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是一門強調實踐性與應用性的學科[4]。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實踐能力主要是運用所學的專業課程知識,進行信息的設計開發,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解決相關問題。因此,所培養的學生除了具有信息開發的能力,還需要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其中,數據分析能力主要是對信息系統數據加以挖掘和分析,獲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對學生未來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有重要影響。
近年來,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開始推動課程群建設,明確專業定位,減少不同課程的內容重復,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地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6-7]。由于專業的特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對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要求更為迫切,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平臺既對課程群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也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往屆畢業生以及相應實習企業的調研,發現部分專業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較弱,面對實際業務中出現的問題或者需求,往往是“紙上談兵”,而無法獨立自主解決。因此,本文依托信管專業課程群和實驗軟件平臺建設項目,在整合專業核心課程,形成專業課程群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該平臺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系統開發能力與數據分析能力為目標,整合了教學團隊,軟件平臺和企業等資源,分別形成了課程教學軟件平臺、實踐課程資源平臺、專業實驗室平臺、校外實習基地平臺四大實踐平臺,幫助我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2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群和實驗軟件平臺建設項目出發,項目組一方面調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情況,了解學生的主要就業行業、崗位、能力需求等,同時對我院現有的信管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另一方面,項目組調研了國內外高校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情況,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進展與成效。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系統調研,項目組充分意識到我院現有的信管專業實踐教學平臺迫切需要加強建設,以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因此,我們比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第一,師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專業的特點,實踐教學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少數師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存在著“重知識、輕實踐”的現象,他們認為實踐教學環節僅僅是課堂理論教學中可有可無的輔助。所以,在教學工程中出現了以下現象:一是學生認為實驗課程相比課堂理論知識無關緊要,造成了實驗課的缺勤較多;二是實驗課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對較少,造成學生對實驗教學的不夠重視;三是教師相對于理論課對實驗課的要求不高,造成實驗課課堂紀律渙散。這些現象導致實踐教學環節不能很好地支撐理論教學,不僅造成理論知識掌握不牢,而且實踐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第二,軟件平臺對理論課程教學的支撐不夠。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課程較多,而且要求的軟件也種類繁雜,而該專業所擁有的軟件不足,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定位未能與課程密切聯系而造成的軟件平臺對專業課程教學缺少強有力的支撐,而且實踐環節的課程設計未能與其專業理論課程完全對應,造成理論課程與實踐內容結合度不夠。
第三,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新穎性不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功能定位不夠清晰,層次不高,硬件設施相對落后,難以滿足學生自主、多元、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同時,有很多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還是原來的方式,未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更新。例如:關于數據挖掘的實踐教學還是學生在學習各種數據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和給定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等實踐的練習。實踐內容不夠新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造成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不強。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要求越來越高,不夠前沿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養的人才的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
第四,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融合度不高。根據畢業生的反饋調查反映,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60%以上的畢業生從事信息系統設計開發和維護、系統實施、市場開拓、產品研發等崗位,這些工作均需要學生掌握最新的IT技術應用和管理知識。同時,學生普遍反映數據處理能力和系統實現能力需要加強。因此,迫切需要通過“產教協同”的實習基地的建設將基礎教學與企業實踐相融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技能培訓和實習機會,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
3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體系
為了優化教學內容,理順課程之間的內容與聯系,我們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銜接設計和集成,進一步劃分為相互支撐的三個課程群:信息系統設計實現、數據分析與優化決策與電子商務運營。“信息系統設計實現”核心課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等基礎知識的培養,包括《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信息系統項目管理》、《ERP原理與應用》四門專業課以及《專業教學實習》;“電子商務運營”核心課程群定位于管理決策在商業管理應用方面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電子商務》、《信息系統戰略與管理》、《企業電子商務管理》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四門專業課;“數據分析與決策”核心課程群定位于數據驅動的管理決策方面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決策支持系統》、《數據挖掘》、《商務智能》、《R語言與數據分析》和《python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五門專業課以及《數據分析實訓》。
通過對已有的信管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依托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我們構建了“課程主導、軟件協同、配套完善、實戰訓練、需求驅動、綜合應用”的實踐教學平臺,主要包括三部分:“課程主導、軟件協同”的課程教學軟件平臺,“配套完善”的實踐課程資源平臺,“實戰訓練”的專業實驗室平臺,“需求驅動、綜合應用”的校外實習基地平臺。
3.1課程教學軟件平臺建設
課程教學軟件平臺建設是在課程群建設和已有軟件的基礎上,完善課程教學軟件建設,形成滿足課程群教學的軟件平臺。首先要保證信管專業教學各個課程群的軟件配備。其次是為教學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軟件工具,避免使用過時的教學軟件,使用最新最為實用的軟件,培養學生與社會接軌,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培養方案里面確定了三項實訓科目:《建模與系統應用實訓》《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實訓》和《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實訓》。通過這三項實訓內容,并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將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訓中檢驗,看自身是否已經掌握,并且在實訓中補充自己課程知識中忽略的知識點。通過專業課程對應的實訓,來提升學生系統建立、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實訓中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加強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
3.2實踐課程資源平臺建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要求所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在構建課程教學軟件平臺基礎上,我們完善實踐課程與資源建設,發揮軟件實驗室的作用,更好支撐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首先,我們完成了“信息系統設計實現”課程群的課程案例集“決策支持系統案例集”和“電子商務運營”課程群的課程案例庫“社交商務案例集”,以及“數據分析與決策”課程群的大數據分析數據集“大數據分析數據集”。這些案例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應用,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們完成了《數據清洗與可視化實驗手冊》、《GAMS軟件實踐應用手冊》等實踐教學指導書。在進行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實踐教學,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完善教學指導體系。
3.3專業實驗室平臺建設
專業實驗室平臺主要是為信管專業學生構建科研實訓平臺與實戰環境,這主要是彌補傳統的專業實驗課內容設計較為單一、功能定位不夠清晰且較為脫離企業實際需求的不足[10]。
因此,為了培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形成數據分析思維,我們指導學生如何從數據采集、清洗到數據挖掘多個方面來鍛煉,從而讓他們可以具備足夠的能力滿足大數據環境下知識管理與智能決策的需要。首先,我們建設了大數據實踐教學軟件實驗室,構建大數據實訓科研平臺,從企業引進先進的軟硬件平臺,以及相關數據和項目案例,為學生搭建起接近企業真實應用的大數據實戰環境,讓學生有機會理解企業業務需求和數據分析,通過實戰訓練,解決實際問題,切實服務于教學與科研。其次,我們結合實踐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的實驗項目。最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師與學院的實驗教師一起組建實驗指導教師隊伍,每門課都有相應的實驗指導老師負責進行上課,同時借助企業的力量來培訓實驗指導老師,并以客座教授來引入企業導師加強實驗指導的師資力量。
3.4校外實習基地平臺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企業和高校溝通的橋梁。通過合作,企業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關的研究設備,高校也可以參與到企業的技術研發工作中,并提升學校的科研能力和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能夠讓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與上海漢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武漢鵬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漢)全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設了實習基地,在校學生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中,不僅了解了企業的環境和項目情況,而且在參與項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項目規劃、設計到研發實施的整個流程。學生通過在實習訓練基地實習,學習了實際工作中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并通過在校學習彌補與實際工作中的差距,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為一個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雙過硬”的人才。同時,在學生的實訓過程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師也加強了與企業相關人員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式,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提升教學水平,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實踐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們形成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開放、共享、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滿足了專業實訓的需要。該平臺良好地支撐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實踐教學,有力地促進了該專業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在四個方面體現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中,學生對于信息系統實現完整程度有了明顯的進步,數據分析的能力也有顯著提升。在畢業設計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更多學生以數據分析作為論文選題,論文質量很高,多篇論文獲得校級、湖北省優秀論文。
(2)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積極申請各類別的大學生科研計劃、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全國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等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獲得了豐碩成果。例如在數學模型競賽和數據分析競賽中學生參與度和獲獎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2018年僅有3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獲得省部級獎項,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的獎項,其中3項國際級獲獎。
(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得他們在實習單位更好地走進企業內部,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處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而進一步增強自身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技能,更好地完成實習中的任務。因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在就業方面無論是就業的質量和數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學術領航”活動,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鍛煉科研能力,從理論與科研結合方面來更好地提升了實踐能力。因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況,基本上報送到985高校繼續深造。
5總結
篇2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武漢工商學院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6018602
1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統計,到2014年年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截至2014年12月底,P2P網貸平臺數量達到1500家,去年累計成交額超過3000億元,幾乎是2013年的3倍。其中中國的宜信已經是美國最大Lending Club規模的數倍。與此同時,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達到39萬人,服務的企業超過200萬家,帶動的相關行業就業人數有6000萬人。
互聯網金融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問題也日益凸顯。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出現提現困難或倒閉的P2P平臺達275家,與2013年76家問題平臺相比大幅增加。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表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味著互聯網金融進入更加規范的發展時期。無疑,在政府支持和監管下,互聯網必將會蓬勃健康發展。
2互聯網金融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
2.1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現狀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行業,發展迅速,急需專業人才。截至2013年10月,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超過55%,這些職位包括了互聯網金融經理、產品經理、產品研發等。2014年智聯招聘旗下高端人力資源網站智聯卓聘了《2014上半年金融人才報告》,該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行業整體對IT互聯網人才熱門需求排名前五的崗位分別為:軟件工程師、互聯網產品經理/主管、網絡運營管理、SEO/SEM以及手機軟件開發工程師。其中互聯網產品經理/主管、網絡運營管理等崗位需求火熱。2015年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繼續走高,根據前程無憂近日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調查報告》顯示,互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軟件和金融行業用人需求最多,增加社會招聘的比例都超過了88%。而從無憂指數數據上看,2015年1月,互聯網/電子商務及金融/投資/證券兩大熱門行業網上職位數共計55萬余個,大約占全國總量的16%。
各大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都把競爭轉向了人才爭奪。這些企業包括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進軍供應鏈金融的電商公司,以宜信宜人貸、眾籌網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金融平臺,還包括轉型中的銀行、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
2.2互聯網金融人才要求
根據各類資料顯示,在各類互聯網金融崗位中,產品經理是最緊缺的。據眾達樸信咨詢公司的統計,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稀缺度最高,稀缺度在80%以上。此外,也急需“大數據人才”。
互聯網金融需要既懂互聯網思維,又懂金融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集金融知識、網絡信息技術、數據分析、市場營銷和法律知識等多種知識技能于一體的“互聯網金融人才”,將會是企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的人才。
一般說來互聯網金融人才要具備以下知識和技能:第一,要具備金融基本知識。了解股票、基金、信托、期貨、金融衍生品,掌握金融企業的運作思路。第二,要具有互聯網思維。能把金融和互聯網融合到一起。第三,要具備數據分析的能力,能熟練操作金融數據分析軟件。第四,具備營銷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網絡營銷技能,能勝任互聯網金融產品營銷崗位。
互聯網金融是個新興行業,發展迅速,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互聯網金融創始人林立人先生,幾年前就多次在不同場合公開呼吁大學要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面對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供需狀況,堅持培養市場需求人才,要求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環節,根據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及趨勢有針對性制定人才培養模式。
3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武漢工商學院金融人才培養創新分析
3.1互聯網金融實驗班概況
互聯網金融實驗依托于金融學專業,通過學生自愿報名和學院考核,每學年從金融專業新生中選拔學生,班級規模控制在40人―60人。
實驗班旨在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金融、電子商務、統計、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等企事業單位從事互聯網金融渠道運營、理財業務顧問、移動產品經理、網貸產品運營及管理、互聯網金融數據分析、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設計與營銷工作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2武漢工商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班人才培養創新
3.2.1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戰略
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多樣化,一個實驗班不可能在大學四年培養互聯網金融通才。因此,綜合考慮學校與學生實際情況,學院在制定互聯網金融實驗班人才培養戰略時就明確,在通曉一般互聯網金融知識的前提下,側重培養兩類人才:一類是精通互聯網、數據挖掘的金融復合人才,能勝任互聯網金融產品總監、金融產品大數據分析專員,互聯網金融產品分析專員等職位;另一類是掌握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金融類人才,能勝任互聯網金融產品營銷經理等職位。
3.2.2課程體系創新
互聯網金融實驗班實行制定獨立的人才培養方案,基礎課以應用為目的,專業課以實用性為主導,強調課程的整合,優化實踐設計,增加實踐課時。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科學培養、和諧發展;注重知識的更新、激發學生潛能以及團隊配合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除了開設金融學專業主要課程之外,更體現了互聯網金融的特色,開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前沿性的專業課程。特色課程模塊如表1。
表1特色課程模塊
課程模塊課程名稱授課方式公共基礎課團隊建設校內實訓+校外拓展創新思維校內實訓+專家講座學科基礎課統計學理論與實踐課堂講授+項目實訓電子商務概論課堂講授+項目實訓專業主干課互聯網金融專題研討+專家講座金融網絡營銷課堂講授+項目實訓金融數據分析課堂講授+項目實訓專業方向課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課堂講授第三方支付課堂講授+項目實訓金融市場調查與分析課堂講授+項目實訓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項目實訓項目投融資分析課堂講授+項目實訓電子商務綜合實訓項目實訓該部分課程一部分由學校教師承擔,另一部分實踐較強的課程將由校內教師和業界專家共同授課,使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本行業的最新知識,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同時,除了基礎教學之外,每學期針對項目學生專門聘請業界專家、學者安排專業前沿講座和學術講座,引領學生邁進行業的前沿領域。
3.2.3培養模式特色
(1)校內培養創新。
校內培養階段的創新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行班級導師制。互聯網金融實驗班成立班級導師,建立由教師為主的導師小組,導師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管理,實現與學生保持更緊密的溝通和交流,高年級跟隨導師結合項目和課題進行科研訓練。
二是,實行分類管理。根據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實行就業、考研、創業、出國深造等分類管理。建立個人培養檔案,制定專項培養計劃,為每類學生指派1名導師,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
三是,建設自主實訓、創業平臺。成立若干工作室,充分利用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結合課堂實訓項目,創立產學合作聯盟,成立專業工作室,為學生提供現實的實踐機會。
(2)企業培養創新。
企業培養創新主要是聯合企業共同培養互聯網金融領域所需的人才,主要有兩種模式:
一是聯合培養模式。選擇有良好合作基礎與積極合作態度的企業。按照“化整為零、由少到多、分時分段”的原則進行校企聯合培養。按培養要求,學生可以分不同階段到不同企業進行中短期課程學習、專業實習或實踐。
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聯盟,探索校企間人才培養、科研開發等多方位的共贏合作模式。吸收企業及行業專家加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參與指導專業發展規劃、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企業聘任部分資深專家作為學校師資參與專業技能教學;企業接收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以及基本技能培訓的學生頂崗實習等。
3.2.4教學管理模式創新
互聯網金融實驗班管理結構。互聯網金融實驗班設置單獨的管理機構,管理日常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同時成立由班級導師、專業教師、金融學系主任、學院有關領導等組成的工作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學部日常運行的各類管理規定和實施辦法,協調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對實驗班的建設規劃、計劃推進、項目成果驗收負責,并對院務會匯報。
互聯網金融實驗班教學管理。為保證實驗班教學的高質量,選定相對優秀的教師任教,制定互聯網金融實驗班教師管理規定。同時為保證學生質量,實行學生淘汰機制。
4結語
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今天,金融專業發展應該與時俱進,培養市場需求的人才,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助一臂之力。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新興行業,這就決定高校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復制,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最適合的模式,需要各大高校和企業一起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柳凌燕,任靜怡等.探究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J].企業導報,2014,(11).
[2]豐翔,張艷英等.閩臺校校企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探討[J].金融經濟,2014,(16).
[3]莫易嫻,劉仁和.論我國“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J].金融教育研究,2014,(3).
篇3
1情景模擬教學的優勢
情景模擬教學是案例教學的一種延伸。它是通過現代管理、電子、計算機、軟件等技術,用歸類、模擬、仿真、建模等手段形成的較為先進的教學方式。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方法,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場景,能夠將培訓內容直觀地展現出來,教學過程組織方便、安全、可靠。在商務管理教學中,可以設定時間、角色、場景,模擬某種商業行為過程,學習者分組演練不同角色,體驗不同崗位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在實用業務技術培訓中,可以使用教學器材進行情景模擬訓練,比如實物模型、仿真電路教學板、設備模板等。教學器材可以有效解決學習者不能真實訓練技能的問題,也不受教學場地和氣候條件的限制,能夠節約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在飛行訓練、模擬駕駛、服裝設計等教學領域得到了應用。情景模擬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軟件技術開展教學,模擬開發出特定教學場景,開展相應教學,或者搭建網絡平臺模擬事件發生時的一些參數和場景特征,供學習者實踐。比如,用VR虛擬技術模擬出火災等場景用于應急演練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高效性特點,它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教學整體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要對教學目標精準定位。情景模擬往往是針對一個具體事件而設計,應在場景設定時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直觀地將較為抽象的內容展現出來,吸引學習者主動學習。②教學設計要具有科學性。設計教學環節、模擬場景或器材、準備背景資料、分配任務等都要充分周密、科學合理。③情景模擬的所有環節都具有可操作性,教師必須熟悉每個教學環節以及教學器材,能夠很好地把控教學的整體走向,及時引導學習者分析、判斷、解決實際問題,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2綜合氣象業務情景模擬教學的準備
目前,中國氣象事業進入現代化進程,縣級綜合氣象業務改革逐步推進,縣級綜合業務人員的業務內容較為繁雜,主要有公共氣象服務業務、氣象預警預報服務、氣象觀測業務、氣象裝備保障業務。相應的業務技術培訓任務較為繁重,培訓的經濟和人力成本都較高。業務改革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隊伍。所以,學習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業務技能,還應該在培訓中深層次思考、分析、總結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綜合氣象業務培訓的總體目標,結合情景模擬教學的幾種形式,靈活設計情景模擬教學課程,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培訓效果。
2.1腳本設計
在教學設計前,教師應充分了解教學需求,針對教學目標策劃和準備教學主題,把教學內容變成可實施的腳本。教學主題要具有典型性、真實性和實用性,能夠模擬出較為真實的情況和效果。安徽分院在對安徽省基層臺站近10年來綜合氣象業務進行梳理后,整理出30個業務軟件數據質量控制個例、5個高空探測個例、5個雷達值機業務個例、7個氣象服務產品制作個例。這些個例含有數據、當時的天氣情況以及情景設定,可以用于情景模擬教學設計。例如,業務軟件ISOS疑誤數據處理情景模擬教學個例,腳本設定時間是2013-07-05,有夜間、08:00天氣現象記錄及數據資料,學員的角色是業務值班員,任務是完成08:00數據質量控制。在教學中,需要學員根據業務流程完成08:00的正點觀測任務,需要巡視觀測場,檢查儀器是否都正常;查看夜間自動站正點觀測數據,并進行數據質量控制;填寫08:00需要人工錄入數據,同時檢查08:00自動站觀測數據。難點設置為自動站降水量、人工觀測降水、天氣現象以及蒸發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判斷。所以,在開展教學之前,學員還需要通過傳統的講授以及實習實訓課程獲得情景模擬教學所需的知識儲備。
2.2環境營造
情景模擬教學準備還包括教學場景的營造。根據教學內容模擬接近真實的情況和場景,能夠使學習者有更強的代入感,有利于激發學習者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綜合氣象業務培訓中,學習者通常在各自業務崗位上工作,需要營造的一般是辦公情景,環境模擬重點是天氣情況的展現。真實的天氣情況在教學中可以是觀測場地天氣現象真實情況的錄影,學員觀看錄影可以了解當時的云量、云型、能見度及天氣情況,也可以用VR技術仿真觀測場地,模擬天氣變化實景,使學員產生更強的“沉浸感”。
2.3情景模擬培訓系統開發
情景模擬培訓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輔助情景模擬教學場景的營造。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業務系統不具備實習實訓的功能,情景模擬培訓系統通過設計與實際業務系統大體相同的操作界面,同時,建設對應復雜業務狀況的典型歷史資料個例庫,通過學員自己的探索掌握知識和技能,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學院安徽分院設計開發了虛擬氣象站培訓系統(VR)、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情景模擬培訓系統、氣象數據分析與產品加工培訓系統,用于綜合氣象業務培訓情景模擬教學。虛擬氣象站培訓系統根據自動站真實觀測數據對氣象要素統計分析,總結出溫、壓、濕等氣象要素在常規陰天、晴天、雨天等天氣條件下連續變化規律,將統計方法與人工判識經驗轉變為機器學習規則。根據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用VR技術仿真觀測場地、設備和天氣變化實景。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情景模擬培訓系統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和雷達氣象觀測情景模擬。通過建立典型歷史數據個例庫,模擬業務系統操作與數據質量控制過程,學員在終端上運行數據處理業務軟件,教師端通過收集學員數據處理產生的數據文件進行考核,完成實踐課的客觀評價。氣象數據分析與產品加工培訓系統模擬了氣象數據形成圖表、服務產品的過程。互聯網時代,方便快捷的培訓方式也更加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學員登錄情景模擬培訓系統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能夠節約人力和經濟成本。
3情景模擬教學應用分析
3.1組織實施
情景模擬課程的實施應當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注重學生合作能力、應變能力、操作能力的培養。任課教師在課程開始前應充分了解和熟悉授課流程、器材設備以及具體操作過程。學習者應該熟悉情景模擬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相關專業知識。教師在做好場地模擬、教學器材準備等工作后,公布模擬主題和背景資料,再分配角色和任務開始模擬教學。模擬教學中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引導,鍛煉學習者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多角度、創新性地思考問題,讓他們把教學內容真正掌握并靈活應用。在學習者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對任務結果對比驗證,分析總結授課效果。從教學目標出發,分析解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客觀點評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不足之處。綜合氣象業務情景模擬教學業務軟件數據質量控制個例、高空探測個例、雷達值機業務個例,可以在“綜合氣象觀測情景模擬培訓系統”上實施教學。教學內容包括地面氣象觀測中定時疑誤數據處理、高空氣象觀測放球過程中的費點(失效的數據)處理、雷達氣象觀測干擾數據的識別等。比如雷雨大風過程對應業務軟件平臺操作、翻斗降水堵塞故障的發現與處理等。氣象數據分析與服務產品制作可以在氣象數據分析與產品加工培訓系統上實施教學,培訓內容包括氣象服務產品的制作流程、氣象數據獲取、圖表制作、服務材料模板生成最終產品的模擬教學。安徽分院自2013年以來,承擔的綜合氣象業務崗位類培訓有氣象觀測員上崗資格培訓班、地面氣象觀測裝備保障骨干人員培訓班、氣象綜合業務崗位人員輪訓班、縣級綜合業務崗位培訓班等。綜合氣象觀測情景模擬培訓系統2013年底開始在氣象觀測員上崗資格培訓班中應用。氣象數據分析與產品加工培訓系統在省內氣象綜合業務崗位人員輪訓班中使用。
3.2應用效果
情景模擬教學在綜合氣象業務各類培訓結束后,其應用效果可以通過《教學質量調查表》以及座談情況反饋,結果表明學員對情景模擬課程的整體滿意度較好。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學院安徽分院情景模擬教學還相繼在湖南分院、甘肅分院等單位推廣應用。學員培訓后對一些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在進入設定的角色、完成布置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操作中,能夠很好地溫故而知新。送培單位認為學員參加培訓后處理業務問題的能力有一定提高,情景模擬培訓課程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工作問題。
篇4
數據轉換是數據分析、處理的前提。以往的審計軟件只是通過對會計數據流的處理,將獲得的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數據轉換到審計軟件中去,形成審計數據庫。如果能開發出基于ERP環境的電算化審計軟件,通過與企業ERP系統建立接口,則不僅可以導出記賬憑證、總賬、明細賬、科目余額表、財務報表這些財務數據,還可以導出人力資源管理、倉儲材料等非財務數據,從而保證審計數據的充分性。另外,審計教學軟件中所設計的審計功能應盡量簡化開放、形象直觀。給操作者更多自主選擇機會,可以由操作者自行添加、刪除、調整和修改,數據分析最好以圖形形式直觀反映。靈活方便的功能設計有助于老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學生提高動腦動手能力。
構建配套數據庫
與基于ERP環境下的電算化審計教學軟件相配套的數據庫應包括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為了使審計資料更真實,最好能通過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一般選擇一家制造業企業為對象,獲取該企業內外部相關信息,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收集被審計單位外部資料諸如行業狀況、法律環境、監管環境、宏觀經濟狀況、通貨膨脹水平、國際經濟環境,以及被審計單位內部資料諸如所有權結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經營目標、經營風險、業績評價、內部控制等背景資料;在收集被審計單位內外部資料的基礎上,按照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相應的財務數據,并精心設計多處審計疑點和錯報。除了被審計單位,還應設定審計主體、審計對象、審計過程和審計結果所需資料。審計主體設定諸如審計單位名稱、聯系人、地址、與委托人簽訂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條款、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審計重要性水平;審計對象設定諸如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存貨、固定資產的實有數,信用借款還是擔保借款等;審計過程的設定包括審計范圍、審計時間、外部第三方函證的各種可能結果等。詳盡的審計信息呈現了一個逼真的被審計單位情境,能夠使學生快速進入審計環境,領會審計理論知識。
篇5
關鍵詞:會電基礎;課程定位;課程目標
一、課程的定位
1.課程的定位。本課程是三年制高職院校會電專業的一門專業基本技術課,屬于專業必修課。對應調查員、統計、庫管等專業崗位、同時也是其它有關資格考試的考試內容。
本課程的主要是通過課堂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學生能清楚的了解統計調查分析的工作過程,建立起統計概念,最終能夠掌握統計調查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能夠獨立完成調查并分析數據。本課程培養學生設計、調查、分析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畢業后的直接上崗能力(或經短期培訓后上崗)。同時也為學習會計電算化 專業的后繼課程和進行社會經濟問題研究提供數量分析方法。
2.課程設計思路。本課程是主要是為培養調查員、統計、庫管等專業崗位人員,以及具有管理統計調查分析數據的能力。對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起主要支撐作用。
二、課程目標實設計
課程工作任務目標:經過課程學習,學生分小組完成一項調查項目并寫出分析報告。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具備以下條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有一個積極向上、用于開拓創新、良好的學習能力的團隊;一個好的項目;機房電腦設施。1.職業能力目標: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統計基本概念,統計調查方法、問卷設計、實地調查,統計整理中數據分組、頻數分布、制作統計圖原理、統計分析靜態指標分析、動態指標分析,并高要求其他指標分析、統計調查報告寫法、統計在Excel在統計中的應用。2.技能目標:能獨立地開展調查統計分析工作、寫出分析報告、并用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文獻檢索、資料查找與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崗位意識和崗位適應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嚴謹、求真務實、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正確計算機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設計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的選取是基于工作過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本課程按照基于統計調查崗位的工作過程來設計和開發學習情境,每一個學習情境的實施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具體思路:依據人的認知規律,把統計實務課程教學內容按照職業能力層級遞升方式分解為五大模塊。模塊一:統計基本概念模塊;模塊二:統計設計、統計調查技能模塊 ;模塊三:統計整理技術模塊;模塊四:統計分析方法模塊;模塊五: Excel在統計學中的應用。除了統計基本概念外,其余模塊均以統計調查員典型工作過程為依據來設計和開發學習情境。學習情境在這里既是五大模塊,各有由若干個任務和項目組成。“任務”是依據實際調查流程進行抽象概括出的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 “項目”是實際調查過程仿真或是調查單位的真實項目,主要是提升、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了解真實的統計調查工作。本課程具體的內容選取是基于工作崗位的, 本門課程總學時為54,學分為3。
四、教學方法設計
本門課程是方法論科學,抽象的知識多,對于大多數學生是難學的課程。但理論上涵蓋一個完整的統計工作過程,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是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所以本門課程的實踐項目是以理論為依據的統計調查項目,是一個完整的調查分析報告。如《對高職學院校級選修課的調查分析》為一組學生的設計調查項目,因此在課程執行過程中,根據課程的特點除傳統的教學方法外,主要以項目教學為中心,結合教學內容的不同,綜合運用了啟發教學、案例教學、媒體演示、小組比賽、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圍繞項目的展開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考核設計
教師必須重視實踐,更新觀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新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達到此目的,教師應注重考試改革,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探索經驗如下:1.過程與目標結合評價,結合課堂提問、現場操作、課后作業、模塊考核等手段,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并注重平時采分。2.強調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改變。3.強調課程結束后綜合評價,結合真實報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注重考核學生所擁有的綜合職業能力及水平。具體操作步驟:形成性評價占50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各類作業情況進行的評價。具體的評價手段可以采用觀查、現場操作、實訓報告、隨堂考試、提問等方式進行;總結性評價占50分,是在教學模塊結束時,對學生整體技能情況的評價。本課程是理論要求比較高的課程,因此加強過程性的考核的同時進行閉卷考試,以達到對知識的的鞏固和加深;本課程作業20分,實訓20分平時出勤和表現10分,期末50分。
六、教材選用
必須依據本課程標準選用教材,應將本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及實際操作中應遵循的新知識及時納入其中。 教材應以學生為本,文字表述要簡明扼要,內容展現應圖文并茂、突出重點,重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七、教學條件
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達到以下硬件要求:校內實訓基地條件,課程對校內有機房,機房內有足夠學生使用電腦,并有2003版本的Excel表,具有數據分析功能,平時校內機房有時間效果更好。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在教學區講授知識,學生利用電腦設備,在教師講解完后立即操作練習,完成實訓任務。讓學生體會項目的工作過程,實現與企業調查崗位的近距離接觸。對于學生的工作任務必須結合校外實訓,如大型超市、商場等,學生根據項目自由選擇基,不做強制要求。
師資條件:本課程授課教師除了具備理論知識的講授能力外,還應有一定的實際調查統計工作經驗,具有較強的實操能力,能夠解決學生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高職學院教師必須重視實踐,更新觀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新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者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大數據;統計學;教學改革
伴隨著網絡信息計算的急速發展,各領域數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不斷更新,同時人們對數據的看法也在不斷變化,采取的決策也在不斷深化,人們在各個領域做出的決策都在由“以業務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轉變。有人說,獲取數據的人將獲得世界的青睞,因此,對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能力是當今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1]。
統計學作課程作為各大高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在學生接受的課程教育體系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同時隨著各行各業數據分析的深入,高校統計學課程也必須順應時展,進行教學改革,力爭培養能畢業后與各行業順利對接、有較強數據分析能力的人才。
一、當前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一系列問題
當前,統計學課程教學中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無論是教學大綱的編制、教學進度的安排還是教學中采用的軟件應用性上,都有一些小問題,給教學工作者帶來很多困惑。
(一)教學大綱內容多,教學時長卻較以往更短
高校一般每學期都會就下一年上統計學課程的該年級學生編制教學大綱,大綱內容全面、綜合,涵蓋了幾乎統計學教材中的全部知識。統計學知識點包括導論、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抽驗分布、參數估計等。內容多,且覆蓋范圍廣,且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數學基本功,能快速理解、掌握每個公式和理論背后的含義。同時,為提高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大綱中還要求給與一定數量的實訓學時,要學生掌握SPSS,SAS等統計軟件。目標很好,希望學生能真正掌握統計學課程的精髓。只是時間太有限,學校分給學生學習統計學課程的時長只有48學時,有一學期甚至壓縮到了32學時,課堂教學時明顯感覺時間緊,無法詳細講述書中的重要知識點,課堂上老師只能走馬觀花的講講重點,學生聽的也是懵懵懂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定理、公式背后的含義,學習效果沒有想象中好[2]。
(二)學生基本功不扎實
統計學課程本質上是采用的數學方法,其理論基礎是微積分和概率論基礎等數學系課程。對于非統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數學課是從小就伴隨著他們的噩夢,從小就缺乏學習數學、利用公式解決問題的興趣。進了大學后,更為枯燥、深奧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更是一場莫名其妙的游戲,內心不愿參與到這場游戲中,只能形式上聽一聽,至于老師上課時傳授的內容和精髓,則根本不曾記住過。薄弱的數學功底導致了他們在學完微積分、概率論后接觸統計學課程時無法理解統計學里的基本知識,甚至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這些最基本的統計知識他們都無法理解其深意。
(三)學生以考試及格為目標,重理論輕實踐
統計學考試方式為理論考試,無上機操作考試。雖然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實訓學時,只是由于統計學課程知識點繁多,有些老師為講完理論知識,不得已壓縮學生上機操作的時間。而大部分學生上統計學課的目的是為了及格,也不重視統計軟件的操作,導致通常一學期的課結束了,學生還不會使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造成了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非常差,進入企業工作后一定要接受額外培訓才能分析數據,這與企業所需人才嚴重脫節。
(四)教學方法陳舊,不能采用新型教學手段
現在的統計學課程幾乎還是采用滿堂灌的填鴨式方法教學,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聽,整堂課下來,老師筋疲力盡,學生聽得味同嚼蠟,有些地方沒跟上老師節奏的,后面便再也不去聽了,課堂效率低。如今互聯網時代,很多新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如微課+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且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而統計學課堂卻沒有采用這些教學方法。
(五)統計學教材與當今大數據時代脫軌
很多高校給學生上課前選教材時都會選國家級規劃教材,希望這些教材能保留統計學的精髓知識的同時,也順應當今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傾向于講述提高學生數據處理能力。只是老師們在選教材時還是會發現兩難全。
統計學教學中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基于此,統計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統計學教學改革措施
大數據時代,統計學課程可充分利用時代給予的“數據”紅利,充分發揮工具的作用,將統計學中的方法充分與數據結合,使學生能自如運用統計學知識處理數據,并挖掘數據背后的含義。統計學教學改革可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編制合適的教學大綱,制定相應的教學時長
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分清重點,主次分明,不能什么都視為很重要的知識點。適當調整授課節奏,重點知識重點講解,非重點知識可一語帶過甚至不講,編制合理的教學大綱。同時教學中注意盡量減少一味的講公式、定理,要針對性教學,針對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可盡量減少講解定理的證明,多講些現實中定理的應用,可穿插案例教學。講授過程中慢慢引入統計工具與技術,力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適應大數據時代分析數據的需要。另外,可制定合適的教學時長,32學時只是入門級教學,可根據學生的專業適當延長學時。
(二)重視上機操作,提高實踐操作的重要性
大部分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上統計學課是因為必修,為了修學分而上這門課。本著及格即萬歲的小算盤,課堂上玩手機睡覺,平時得過且過,考前學習一下老師畫的重點題,一學期輕松飄過。為讓學生真正掌握統計方法,成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可提高上機操作占學生成績的比重,增加實訓課時,并給學生分配任務,學會用主成分分析處理哪些問題,學會SPSS中的哪些統計方法。每次實訓課結束前,要求學生上機演練一遍得出結果方能下課。且上機操作的表現可折合成平時成績,作為學生總成績的一部分;或者期末考試前會有一次上機操作考試,分數作為總評成績的一部分。大數據時代,學生們一定要有使用簡單的基礎軟件對數據處理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除了學生本身的興趣外,還要從制定相應的制度強制學生樹立自我培養的意識開始。
(三)注重案例分析,注重實用性,鼓勵學生參與課題或比賽
統計方法的學習是為了以后更好地應用。為了增加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教學中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將現實中實際問題和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并考慮現實背景,教授學生采用何種統計方法能更好解決問題。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長見識,拓寬視野,更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什么叫學以致用,感受到為未來進入職場積淀知識,力爭成為大數據時代的綜合性人才的重要性。
同時也可鼓勵學生申請或參加課題,培養發現現實問題、采用統計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一個課題從開始申請到順利結項,絕不單單只靠幾個分析方法就能解決的,它是對一個人或團隊綜合能力的考驗,涉及到撰寫文案的功底、將現實問題去粗取精后凝練成模型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所采用方法的準確把握的能力等,整個過程需要有計劃的進行,方能有條不紊的將課題完成。
目前,很多高校提供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比賽,還有全國數學建模比賽等,這些平臺和機會都可以幫助學生,他們用自身所學的理論和上機操作知識,緊隨新時展,采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方法,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些實踐經驗反過來正作用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有側重點地學習。
(四)采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
經驗告訴我們,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效果真的不是多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是關鍵。大數據時代,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新方法,利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新的教學方法,提供平臺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后可分組討論所學知識,對于不清楚的可自行搜索或者上課討論,課后總結,這樣線上線下教學的方式,使學生主動掌握學習節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五)選擇適合學生的統計學教材
如今市面上的教材數不勝數,如何選擇合適的教材讓教學工作者頗為頭疼。對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可選擇應用性強的近三年教材,側重案例解析和上機操作的,盡量少一些定理、公式的證明,更多的側重于應用,這樣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創造性思維。
三、結語
統計學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基于當前統計學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如授課內容、考核方式等,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云霞.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29(35).
[2]章政.大數據背景下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4).
篇7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共享;決策模型;決策支持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0-006-05
一、概述
21世紀,各國的教育體系、模式、內容和管理均發生重大變革,向開放式、網絡化、終身化和普遍提高人的素質和基本能力為中心的學習型社會過渡。近些年,國內高校由于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新校區的大規模建設,隨之而來的是管理人員、教學資源短缺,管理混亂與發展滯后[1],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繁雜性和艱巨性也大大增加,傳統的學生管理思維、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滿足現階段高校實際需要。為提高大學生管理水平,構建現代新型的大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經提上日程,而大數據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校擁有可用的、高質量的海量數據逐漸成為現實,如何進行大數據分析與利用,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更大的價值,對教育管理研究者提出了挑戰。很多高校正在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如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校用戶IT使用行為產生的數據[2],確定用戶行為異常,審計IT基礎環境,制定安全防護措施。
基于此,本文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首先剖析高校目前大數據管理的現狀與問題,然后從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的角度來闡述高校大數據分析及利用的思路,最后給出基于高校大數據的學生管理的實踐及成效,同時也詳細闡述了高校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管理的實踐思考過程。
二、相關概念
1.大數據
目前對大數據的定義有很多,根據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定義,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傳統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信息。雖然說法不一,但在研究者們看來,大數據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就是4個“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eracity(真實)。
但我們認為,除了以上四個特點,實際上,大數據與三個重大的思維轉變有關[3],這三個轉變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首先,要分析與某事物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數據樣本;其次,我們樂于接受數據的紛繁復雜,而不再追求精確性;最后,我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不再探求難以捉摸的因果關系,轉而關注事物的相關關系。
大數據通常用概率說話,而不是板著“確鑿無疑”的面孔,整個社會要習慣這種思維需要很長的時間,其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2.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
大學生從入學、學習、生活、畢業到就業等整個活動周期中,在各個信息管理系統如招生、教務、學生管理、餐飲消費、圖書借閱、網絡學習、上網、實驗、考勤、晨練、實訓、畢業設計、財務收繳費、設備使用、離校、就業等各個電子行為活動中留下了大量的記錄信息。這些數據建設有助于將學生管理工作者從日常的具體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解決運用傳統手段難以獲取各類統計數據的問題,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經過過程性和綜合性的分析,找到學生各種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思考背后的邏輯關系,并做出恰當的教學、管理決策,這才能被稱為高校大數據[4],如何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來有效服務高校學生管理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三、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現狀與問題分析
雖然目前各高校的學生管理信息化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少數高校也開始嘗試進行大數據利用的探索,目前的現狀是,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數據治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利用高校大數據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點,存在很多問題,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大數據管理混亂,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大數據管理體系
面對學校的快速發展和校、院兩級深化改革,信息量的大幅度增長和數據的快速更新變化,而高校的大數據管理職能部門仍無確立,管理模式沒有變化,傳統的數據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高校大數據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時更加分散的信息處理和更新導致了大量的重復勞動,從而導致了學生信息紊亂,數據一致性差,嚴重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給高校的大數據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了大數據使用成效。
2.信息孤島大量存在,數據質量差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各部門開發或購買了面向特定領域功能、基于不同技術和應用模式的業務管理系統,導致數據交換通用性較差,難以實現現有系統數據信息的集成共享,數據利用率較低。同時在數據錄入與各系統間數據交換的環節中缺乏對數據質量的控制,經常出現數據維護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隨意性等問題,導致數據的質量較差。
3.重視信息系統技術而非信息
如今的信息技術變革的重點在“T”(技術)上,而不是在“I”(信息)上,即國內高校大多重視業務處理系統(即OLTP系統、在線事務處理系統)建設,輕視在線分析系統(OLAP)建設的思路也影響了數據的質量,導致數據分析的數據建設得不到重視。現在,我們是時候把聚關燈打向“I”,開始關注信息本身了。
4.高校數據分析的傳統思維影響
在很多高校,大多是通過調查問卷和樣本數據來進行分析和推斷,但是統計抽樣其實只是為了在技術受限的特定時期解決當時存在的一些特定問題而產生的。在大數據時代進行抽樣分析,就像是在汽車時代騎馬一樣。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使用樣本分析法,但這不再是我們分析數據的主要方式。
以上原因是導致國內高校在大數據利用與分析方面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他如大數據利用的觀念與意識、信息化素養、數據治理管理體制等多方面也影響到高校數據分析與利用。
四、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學生管理的研究與實踐
當代社會文明是建立在數據文明的基礎之上[5],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平臺應當是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有機系統,同時應該是“全樣本”數據采集平臺,必須融合高校所有相關部門的所有數據記錄, 按照標準、規范、安全、高效的特征,整合到統一的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中,實現各部門數據之間的無縫交換、共享、集成,同時要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明確部門的職、責、權,構建一個統一、完整、多層次、智能、安全、可靠的大數據管理平臺,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管理決策依據,促進學生管理與決策科學化。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確立了“以人為本,服務師生,服務教學,服務管理,服務決策”的建設目標,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大學生管理簡要介紹我們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1.建立決策模型
我們認為,整個高校學生管理大數據建設目標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學生管理大數據,在滿足學生管理部門需求的同時,也要為師生提供數據服務,為校級領導提供數據統計分析和決策支持,即應具備多層次的智能服務功能,確保每一個層次的人員都要受益,才能促進有效決策[6],建立了金字塔模型,如圖1所示。
按照分層原則,確立并通過若干個具體的且對實現學校學生管理目標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業務指標(KPI)來實現分層決策支持,促進學生管理者科學決策。
2.建立大數據標準
為確保實現數據的集成和共享、有效積累,參照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管理信息標準》“學生管理數據子集”中的規范,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大學生基礎信息編碼規范和數據子集規范,統一學生編碼,確保學生的編碼唯一;統一部門編碼,保證部門編碼的唯一;統一所有業務系統的數據編碼,保證業務數據的準確;同時制訂編碼和數據的管理、更新、維護規范。由于高校校園網絡認證計費、校園卡等的數據管理缺乏標準規范,根據學校的實際使用情況,結合我校多年的實踐經驗,我們單獨制定和擴展了學生電子行為數據標準,如校園卡、網絡認證和設備使用等數據標準規范,今后計劃提交并參與該類規范的制定。
3.建立大數據管理與使用規范
我校在高校學生管理的大數據分析和利用過程中,重視和強調全員參與,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是數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為此學校建立了一支數據信息使用和維護管理員隊伍,如各個二級學院分管領導、班主任、輔導員及相關業務部門工作人員。同時建立了信息員管理制度,將全校各類數據責任到部門,專人負責,嚴格把關,統一數據錄入管理,制定了數據維護的管理規范,對各部門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進行全面規范,確保數據動態唯一、準確及時。表1是我們建立的相關數據使用與維護規范――學生基本信息日常維護時序表,在該表中,明確了各個數據項的負責部門、負責人及維護時間頻率。
4.建立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數據共享
我們構建的大數據共享平臺整合了全校所有業務信息系統的數據,實現了大數據的一個顯著特征――記錄所有數據,包括教務系統、學工系統、科研系統、圖書系統、人事系統、資產系統、校園卡管理系統和網絡認證系統等所有與學生管理相關的記錄信息,實現了各系統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了數據共享,從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孤島,使業務系統內部、系統之間的頻繁、復雜的信息流暢通,完成由數據源到數據集成再到數據分析應用的一個完整過程,為大數據的分析與統計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五、作用與成效
通過上面的探索實踐,我們建設了高校大學生大數據綜合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如下功能:
1.由宏觀到微觀,全面、動態、及時了解、把握全校學生整體情況
由宏觀到微觀、整體到個體,按“全校―院系―年級―專業、班級”逐級顯示,全面、形象地展現了全校學生數量、各院系、專業、班級數量和構成(如圖2),還包括未能正常畢業的學生數和其詳細情況,以及學生個體的基本信息和在校期間的動態行為,包括基本信息、政治面貌、學習成績、綜合測評、獎助學金、獎懲信息、學團干部經歷、參加社會工作、證書考試、科技成果、財務信息、圖書借閱、校園卡消費、上網門禁等詳細情況。
圖2詳實地展示了學生個人在校的所有信息,該數據使學生管理工作者能夠“一站式”地獲取學生的所有在校相關數據,方便輔導員快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詳細信息和潛在動向,發現問題并及時關注,徹底解決以往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各業務系統塊狀分割、合力不足的現象,極大方便了學生管理工作者,簡化了工作,提高了管理與決策效率,同時這些信息也可服務于學生個人,甚至也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2.大數據異常預警,克服學生工作管理盲區
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學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很難兼顧到所有學生,特別對一些問題學生的管理,容易產生疏忽和錯漏。為了解決這類管理問題,我們設計了學生在校各類異常行為預警功能模型,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深度利用,實現如不在校預警、學業預警、貧困生預警、網癮學生預警等,將存在異常行為的學生主動預警并告知學生管理工作者,以便及時關注到此類學生,從而可以提早及時發現各類問題,避免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疏忽。
為實現預警功能,設計了我校特色的電子行為大數據分析與預警決策模式[7]。充分利用各個業務信息系統每天所沉淀的數十萬條學生各類活動的海量電子行為大數據(見圖3),如校園卡消費數據、校園卡考勤數據、晨練、上機、實驗、用水、電記錄、校園卡借書信息以及上網數據(包括上網的地點、時間、時長、類型、金額等,不含具體網址、內容等個人隱私信息),構建主題數據倉庫,形成多維數據集,并生成諸如每月全校校園卡消費排行榜、學生上網時間排行榜等各類“排行榜”,設置一些臨界值(閥值)且反復修正,一旦達到臨界值范圍,系統自動發出警報(通過校園短信平臺向相關管理人員發送短信或電子郵件等),實現學生異常行為預警。通過排行榜,結合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學生的平均在線時長等去發現一些問題,如學生是否正常上課,是否已經網絡成癮等。對學生加以正確有效的教育引導,防微杜漸。另外,通過掌握學生消費的整體情況,將學生個體的消費行為與之對照分析,如月總消費額、日消費額均在平均線以下,甚至每餐的消費額也大多低于平均水平,并且除了餐廳消費外,少有超市消費、網絡消費等其他非必要消費,則基本可以認定為困難學生,再通過結合生源地和家庭情況等信息綜合考慮來排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發放貧困生生活補助及助學金提供有力參考。這有助于領導層制定學生工作的管理目標和重點,幫助管理者及時做出反應,增加了管理的主動性,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做到了有的放矢,不斷提高學生管理水平和思想工作的針對性、適用性和實效性。
3.大數據預測,優化科學管理
當我們將生活數字化、公式化及模型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很相似,看上去很隨意、很偶然,但卻極容易被預測[8]。為實現管理者的科學和精細化管理,我們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核心功能――預測,如:各時間段學生在校活動人數預測,各時間段學生在各餐廳消費人數預測,各時間段學生在圖書館人數等。限于篇幅,下面以在校活動人數預測為主來介紹實現模型,利用數據基礎仍然是上面提到的學生校園卡產生的各類信息、信息系統登錄記錄及網絡認證行為記錄,每個學生個體在以天為單位的時間留下各類電子行為記錄,但凡有一次電子行為記錄就等同于該學生在校,通過這種方式就真實、嚴格記錄了學生每天是否在校的真實情況,雖然不能精確到百分百,但也確實能達到99%的精確率,這樣就確實充分利用大數據的特性――不求百分百精確,只求基本精確。這一預測數據,可以讓學校管理工作者知道各個時間段學生在校活動的總人數情況,能夠指導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提供合理的資源配置,如在春季學期、秋季學期、各個節假日等各時間段的水、電、制作餐食及宿舍安排等資源合理配置,既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也可避免出現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比如如果“國慶節”的午餐做少了,不夠學生消費,或者午餐做多了,造成明顯的浪費等問題,通過大數據預測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為學校的管理現代化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圖4為學生在校活動人數情況。
六、存在問題與展望
我們的大數據平臺不僅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學生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而且還可以極大地促進管理部門等相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支持、信息提升、信息服務的良性互動,我們的實踐成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高效、公平、公正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分析基礎,對推動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現代化具有積極作用與價值。由于受專業人員少、技術能力較弱、數據模型建立難、觀念意識薄弱等方面的影響,我們的工作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不足,但通過實踐與正向信息反饋,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研究的信心。今后計劃在高校大數據分析的制度建設、管理規范、數據分析模型和數據可視化等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積極推動高校學生大數據分析與教育治理工作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易鑫.教育如何玩轉大數據[DB/OL].北京:中國教育報,2014年3月24日第5版. http:///burl?id=pxJMC.
[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2-110.
[3]涂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M].桂林: 廣西大學出版社,2012:220-235.
[4]先曉兵,陳鳳.挖掘大學數據價值,提升科學管理水平[A].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案例集(第一輯)[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88-209.
[5]張震,李丹霞,劉芬.決策支持系統技術分析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系統模型[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7(2):47-52.
[6]沈錫臣,蔣東興.高校信息標準系列文章之五《學生管理數據子集》的研制[J].中國教育網絡,2007(5):56-57.
篇8
關鍵詞 職業院校 技能大賽 訓練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Training Skills of Skill Cmpeti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YAO Qiang
(Jiangsu Wuj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kill competition from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ject, training guidelines, training phase, training methods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core issues in training, so as to raise skill level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s; skill Competition; training technology
1 技能項目分類
目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項目較多,不同項目其訓練技術及側重點不同。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抽象思維;二是形象思維,技能大賽項目就是根據人的智能結構和智能類型進行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技能大賽的項目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1)技能型。側重于學生熟練使用工具,高精度、快速完成復雜工件或項目的制作,學生應有較好的體能及動作技能的協調性,如建筑專業中的鋼筋技術,機械專業中鉗工等項目。
(2)技術型。讓學生完成某一項目,達到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體現職業性,如計算機專業中的企業網搭建與應用、電子商務技術等項目。
(3)藝術型。學生利用工具及材料,根據項目的主題思想及要求,自主設計創作。學生應有較好的審美、藝術造型及較強的工具使用能力,學生的知識面要廣,如計算機專業中的工業產品設計技術等項目。
可以說技能大賽不僅是技藝的比拼,而且是心智的比拼;不僅是工藝的比拼,而且是編程的比拼;不僅是速度的比拼,而且是質量的比拼;不僅是技能的比拼,而且是體能的比拼。
2 訓練指導思想
(1)生物學指導法。即“大樹是由小樹長成的”。先用一個小項目,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在小項目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識與技能,最后“膨脹”成大項目,即長成 “大樹”。(2)建筑學指導法。“要造高樓,需深挖地基”。重點應將項目按照工作過程來序化知識,強調知識的儲備,然后通過集中強化訓練達成目標。
(3)工程學指導法。“項目的各個工序是可以通過積木式,通過接口拼接而成”。通過各個模塊的專項訓練,最后通過拼接方式構成大項目,尤其適合目前團隊競賽項目。
在實際訓練中,教練應根據技能大賽項目的特點、學生特點,選擇訓練指導思想,也可以是幾種訓練指導思想綜合使用。例如計算機專業中的網絡綜合布線技術項目,是三人組合的團隊項目,要求選手能按照比賽要求完成網絡綜合布線六大子系統的安裝。該內容側重于動作技能,我們就可以用工程學指導法,根據三名選手的特點進行分工,讓他們各自完成不同的子系統,重點訓練他們的工具使用能力、安裝質量、安裝速度,當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后,再訓練三名選手之間的配合,通過接口拼接最終完成項目。“會設計、會施工、會監理、會驗收”是網絡綜合布線技術的培養目標,在技能大賽項目要求中充分體現了該點,而要“會設計”是需要有知識儲備的,這時我們就可以采用生物學指導法,先讓學生設計一間辦公室的布線,在其中穿插管道敷設、網線、信息模塊的類型、參數等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再設計會議室、設計一層樓面、設計一幢大樓、幾幢大樓、不同功能的大樓的網絡綜合布線,在其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識與技能,最后完成整個項目。
3 訓練階段
(1)針對階段。緊扣比賽文件要求,將比賽要求歸并為知識要點及基本動作技能,按照工作過程來序化知識,主要解決“怎樣做”及“快速做”的問題。該階段訓練可采用生物學指導法,遵行由淺入深,由慢變快,從小變大的過程。訓練時間可稍長些。
(2)發散階段。對知識點、技術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拓展與發散。要求學生對知識與技能動態生成并能相互轉化,主要解決“怎樣做更好”的問題。該階段訓練可采用建筑學指導法,著眼于隱性知識的生成與構建。
(3)收斂階段。技能大賽訓練是一項綜合能力的考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彰顯了技能大賽高手對弈外部條件的重要性。通過信息分析應使訓練回歸到比賽要求上來。該階段訓練可采用工程學指導法,通過專項訓練,模塊拼接,使學生達到游刃有余,信心百倍。
4 訓練方法
訓練方法的選擇在技能大賽訓練中是一門藝術,具有動態性、靈活性與針對性。具體可采用下列訓練方法。
(1)理實訓練法。做到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學練中理解理論知識、掌握技能,讓學生邊學邊練邊總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2)分散訓練法。技能訓練是一項長期、艱苦的持續過程,需要學生有一定時間的反思、總結與提高過程。因此有些技能整天訓練,光靠時間堆積,往往效果并不太好。有時可暫定訓練一階段,再訓練時會有明顯提高。這就要求教練合理安排訓練周期。
(3)集中訓練法。由于目前技能大賽項目的題量很大,要求選手技能非常嫻熟,必須采用集中強化訓練,通過 “模板” 訓練,提高整體速度。
(4)交叉訓練法。對于團體項目,每位學生需要一定程度的交叉訓練,這樣學生配合起來更默契。
(5)產教結合訓練法。現在的比賽項目更接近實際,可以適度采用產教結合訓練法,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實踐,加深學生對比賽項目的理解。
5 正確處理訓練中的幾個核心問題
技能訓練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科學性很強的訓練工程,必須正確處理訓練中的幾個核心問題。
首先,教練不僅是“言傳”而要“親做”,教練如果沒有“做”的功夫,就難以有“教”的本領。教練要科學地制訂技能訓練計劃,加工各類信息資源并采用合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要策劃和設計良好的實訓環境。教練要進行陪練,這樣便于教練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動態調整訓練計劃與方法。
其次,要加強技能訓練的過程管理與數據分析。教練應將技能比賽中各個知識點、評分點列成表格,通過學生完成專項訓練或模擬訓練,以時間或技術指標進行測量,通過數據分析表來發現學生的問題,從而調整訓練方向與重點。
最后,要通過技術訓練來增加學生的比賽經驗。第一,比賽心理訓練。任何人在比賽的時候都會出現緊張心理和急躁情緒,這與人的心理素質、技能水平有關系,要制定心理訓練計劃,請心理指導老師進行心理疏導。第二,控制比賽節奏。技能大賽有時間限制,在平時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去測量每個操作環節的用時,做到心中有數,把握比賽的節奏。第三,解決“卡口”問題。所為“卡口”問題,就是學生由于比賽中某一步驟的內容不能完成,導致接下來的內容無法完成,“卡”在那里。教練與學生要充分研究項目中可能有哪些“卡”點,包括由于實訓設備可能出現的故障,均應在技能訓練中多角度反復訓練。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訓練技術涉及到的要素很多,而且不斷變化發展,我們只要積極探索,一定能掌握其真諦,提高訓練質量,“刻苦訓練是成功的基礎,科學訓練則是成功的法寶。”
篇9
關鍵詞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定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8-0021-05
一、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專業定位分析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師范教育,也有別于普通的高等工科教育,其既要求人才培養目標的師范性,又強調專業教育的技術性。因此,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獨特類型,也是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即伴有時展的必然,也是承載社會責任的使然。
近年來,對于職教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一直頗有爭議,更多的是集中于來源和培養方面。尤其是來源問題,對于普通師范、普通高校畢業生這部分人員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培訓,缺乏一線工作經驗,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勝任技能培訓工作;而對于企事業單位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企業愿意提供優厚待遇和平臺使其在企業發揮長處,學校所能提供的條件往往不足以引起其興趣,即使有愿意投身職教行業的技能人才,但諸如學歷、職稱等門檻也打消了其進入職教行業的熱情。因此,職教師資的培養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必須由專門的培養機構來負責,即由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培養。
事實上,專業定位是職教師資專業化培養成敗的關鍵,只有專業定位準確,培養架構才能科學,教育活動才能有效,培養目標才能實現。然而,專業定位研究因素眾多、關系復雜,彼此促進又彼此制約。為此,本文從宏觀層面的三個主要因素入手,即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方案、措施、機制等)以及教育質量評價,對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專業定位進行分析。
二、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專業定位分析
(一)教育理念定位:思維為本
在專業定位的具體規劃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問題。如,人才培養的特色是什么,選用哪些學科課程,知識如何選擇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如何設計,隱形課堂如何構建等。這些緊緊圍繞專業頂層設計的問題,直指教育理念功能的發揮。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辦學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對教育的內涵進行探究、反思和追問,進而逐漸形成“思維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發揮行為導向作用
“思維為本”,即以培養具有思維能力和思維素養的人為目標,并且要有利于未來發展需要的思維模式。“思維為本”,作為一種行為準則,規范、指導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師的工作目標,即一切的教育教學活動都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出發點,以思維促進未來發展為落腳點。例如,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以啟發為主導、以研討促思考、以分析促提高等,這些都是在“思維為本”教育理念指導下所進行的教學方式的衡量和調整。另外,學生也會在“思維為本”的理念指導下,明確未來競爭優勢思維的重要,進而在平時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更多關注未來發展所需的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思維素養的培養。
2.發揮專業規劃指導作用
一個完整有效的專業規劃,需要合理組織各種因素,如教學課程、教學形式、教學安排等。然而,針對每一個因素,都有多種選擇,該如何選擇,進而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專業規劃,其中選擇標準尤為重要,“思維為本”便發揮了選擇標準的作用:凡是有利于學生未來需要(工作需要、個人發展需要),凡是有利于學生思維方法、思維能力培養的,凡是有利于決定未來發展的思維方法和能力,才作為選擇元素。因此,利用“思維為本”教育理念的“三個有利于”便可以做出很好的選擇,并且選擇的結果緊緊圍繞一個統一的培養目標。
3.發揮宏觀評價作用
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過后總是要對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這是教育理念對教育實踐的客觀反映,并且又以教育實踐作為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條件下又反過來對教育實踐起評價作用。對于數學專業而言,“思維為本”可以評價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知識選擇等是否緊緊圍繞學生未來工作所需、未來發展所需,所采取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是否能很好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所獲得的思維能力是否在實際問題解決、個人未來發展規劃和設計上有所體現,等等。
4.決定專業特色
專業特色不是專業辦學中的實體,它是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專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選擇實施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總體風格。這種總體特色是在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形成的,教育理念對辦學特色的影響是具體、抽象、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在校園、教室以及學生和教師的言談與行動中,它無時不在,無事不在,無處不在。在“思維為本”教育理念指導下,所形成的專業特色,會成為一種優秀傳統、一種前進動力和一種價值追求。專業特色的形成是教育理念追求的終極目標。
(二)規格定位:以“實用與發展”進行知識、素質、能力定位
“思維為本”教育理念在對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時,又演繹為“實用與發展”的原則。實用即滿足當前工作所需,發展既指學生時下生存的需要,更指學生未來生活的需要。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來滿足社會需求換取生存資本,這需要堅持實用主義原則,而又要避免通俗實用主義的功利性;而基于生存之上的便是對未來生活的追求,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勞動者遷移能力的要求不斷增加,這又要堅持發展的理念,在教育階段培養“發展意識”素質、鍛煉遷移能力提升。而這些都需要充分的認識、透徹的分析、合理的策劃,這取決于思維能力,因此,這里簡單概括為“實用與發展”原則。
職業技術師范類本科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培養的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數學師資,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要求便成為職業技術師范類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工作要求。依據《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課程任務為: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數學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習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繼續學習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學目標為:提高計算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數據處理技能,培養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學內容為:適應相關專業學生學習所需的限定選修內容,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繼續學習的任意選修內容,由具有時代氣息的數學講座、數學活動以及學生繼續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構成。
滿足社會所需,兼顧個性發展需要,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將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規格定位為: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了解教育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熟悉職業教育規律,熱愛職業教育事業;系統掌握數學科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了解數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具有扎實的數學功底、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具備從事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了解機械、電子、財務管理等其他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數學建模方法,熟練應用matlab、spss等數學軟件,具備較強的利用數學知識進行數學計算和數據分析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及書面表達能力,具備組織管理、相互協作能力,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聽、說、讀、寫能力。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架構如圖1所示。
(三)培養模式定位:“4+2+2”模式
這里所說的培養模式既包括宏觀層面教學制度的組織形式,也包括微觀層面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教育改革實踐中,形成了“4+2+2”模式。
1.宏觀層面
“4+2+2”模式的宏觀層面,即宏觀的教學組織形式。依據大學本科學期劃分共8個學期。其中,4學期用于專業基礎和人文素質類課程的學習,主要目標是理解掌握數學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專業及非專業素養,要求是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具備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及價值判斷的能力;2學期用于專業課和專業拓展課程的學習及相應的實踐過程,主要目標是掌握應用數學專業知識及拓展知識,拓展知識主要指為滿足中職數學教學要求所具備的其他專業基礎知識,要求是具備較強的針對具體行業的數值計算和數據分析的實踐能力;2學期實踐實訓(即大四學年),主要目標是利用現有合作(校校、校企合作)平臺,綜合實訓數值計算、數據分析、中職教育能力,并結合具體實訓,完成畢業論文,要求是必須做到實際崗位訓練不少于半年,畢業論文必須是針對中職教育的教研類論文或是中職教育數學教學的科研論文。
2.微觀層面
“4+2+2”模式微觀層面的具體闡述為:4個模塊:知識模塊、能力模塊、素質模塊、實踐模塊。在“思維為本”理念的指導下,知識模塊是指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設計實施的課程群,包括專業、專業拓展、人文素質等課程。能力模塊是基于知識學習和目標要求而設計的能力規劃,包括專業能力(數值計算、數據分析、師范教育等)以及社會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表達、規劃組織等)。素質模塊是基于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需要而確立的,包括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專業素質。實踐模塊是將知識、能力、素質模塊有機組織成人才培養有效系統的核心模塊,這里既包括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訓練,也包括專業技能的實訓等。例如,數學建模是集數學知識、行業背景、計算能力、數據分析技術于一體的綜合實踐項目,對思維模式及能力、方法應用與構造、意志品質與素養、團隊合作與組織等方面具有很強的要求。4個模塊雖表面看是靜態的結構,但彼此的關聯觸動卻形成了一個有機系統。
2個培養體系:課內培養體系和課外培養體系。首先是課內與課外兩個培養體系界定的問題,將所有與專業相關的理論學習、實踐實訓等教育教學環節都定義為課內培養體系,雖然有些需要學生課下完成,但都是圍繞專業教師的要求開展的,故統稱為課內培養體系。多年來,課內培養體系一直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教學載體。但在當前全人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已無法有效實現教育目標,所以需要一種既可對課內培養體系的補充,又可與課內培養體系互相促進的培養體系,即課外培養體系,其主旨在于人才培養在非專業能力素質方面的提升。但實際運行過程中往往產生一些問題,例如時間安排沖突、精力分配不當、實現目標不一、效果無法評價,等等。究其根源在于沒有在統一的框架下運行,因此我們的方案是在統一的教育理念“思維為本”的指導下,在整體的培養框架和完善的評價激勵下,使兩個系統有序協同實施。
2個支撐機制:教學研討機制和學生談話機制。教學研討機制,即對同一培養對象的全體教育實施者,在專業負責人的召集下,采取輪流主持制的方式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這樣做的好處是從教育實施者層面,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現對于同一培養對象在實現培養目標方面的不足和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調整方案。另外,對于學生談話機制,談話者主要為教育實施者,其中包括任課教師,與以往學生談話多為教育思政人員不同,目的是了解學生當前情況和未來規劃,以及現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樣從教育實施者、受教育者、教育負責人之間就建立了信息通道。
(四)評價體系定位:“過程與目標”體系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產業,同其他產業一樣,都要遵循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但由于教育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因而是一項特殊產業。這樣,教育產品質量的評價,就不同于其他產業產品質量的簡單機械評價,它顯得更加復雜而困難。它不僅要考慮社會需求、不同的客觀背景,而且還要考慮受教育者的自身特性(基礎知識、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和個體差別(學習、理解、思考、實踐等方面)。因此,綜合考慮培養對象的綜合素質提高和社會與市場的認同是首要的。并且,在大眾化教育的時代背景下,精英教育的評估方式已不再適用。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多年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摸索并提煉出一套評價體系,這套體系的顯著特征是將過程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并且更注重過程評價,避免以往只做目標評價的不足。因此,定義為“過程與目標”體系,體系采用談話和佐證兩種方式進行質量評價。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目標評價,通過與受教育者談話可以直接獲知教育教學效果。與用人單位的談話,不但可以了解畢業生在就職單位的表現、受社會的歡迎度,也可以獲悉企業對未來人才的需求變化,以利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佐證是常規的教育質量評價手段,為了評價某一指標,需要相應材料的準備,這就需要平時要注意各種材料的積累和提煉。例如,每次學生談話的記錄,就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不但可以直接獲知學生當前狀態,還能縱向觀察分析學生的成長變化。
教育實施者、用人單位和受教育者應為教育質量評價的主體。教育實施者,這里既指校內的任課教師、思政人員以及行政管理人員,也指與教育教學活動相關的外單位人員。由于這些人員是教育的實施者,作為評價的主體既能及時發現教育過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更能方便快捷的調整教育教學方案,這是教育質量的第一關。用人單位,即學校“產品”的消費者,這里是指廣義的用人單位,既包括學生畢業的直接用人單位――中職學校,也包括學生具備能力的應用行業大類的單位人員。用人單位作為評價主體,其更具權威性。隨著社會發展變化,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他們的評價更具客觀性和發展性。受教育者,即指在具體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接受教育的學生。他們作為教育質量的評價主體,不但能很好的發揮教育主體作用,第一時間了解教育教學活動的情況,而且能明確、引導、助推學生向未來成長目標努力,力求做到自我規劃、自我評價、自我激勵和自我調整。
在基于“思維為本”教育理念的宏觀評價內容基礎上,依據專業定位和教育個體特征,結合行業專家意見,細化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即構建微觀評價內容。大體可概述為三大類。一是基本素養,涵蓋思想道德、思維能力、科學文化、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道德、溝通表達、組織管理等。二是實踐應用,判斷學生是否具有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社會和事物、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生產實踐問題并從生產實踐中發現新問題。這既是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評價,更是對思維能力的衡量,其中包括課程項目、實驗實踐項目、實訓項目、教育教學等方面表現的評價,細化指標為計算機應用能力、數值計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教育教學能力。三是研究創新,這主要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創新首先從思維創新開始,而思維創新不但要有思維意識,更要有思維的方法,這些又都來自于研究實踐,而實踐的平臺就是課程引導和科技創新活動,如課程項目、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教師的科研項目等,具體指標為競賽獲獎、等。
參考文獻:
[1]劉貴富,等.職業技術師范本科“三三+六三”式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11):35-37.
[2]劉貴富,王建華,楊曉東.職業技術師范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的探索與實踐――以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84-86.
[3]楊曉東,等.職業技術師范本科專業課程模塊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69-70.
[4]徐安興.構建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J].教育發展研究,2006(5):72-74.
[5]王偉廉.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6]高宗澤,蔡亭亭.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特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9(3):61-65.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s
――The Case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
WANG Zhao-yong, KONG Ling-hai, WANG Zhong-wen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China)
篇10
關鍵詞:電路分析;實踐教學;基礎實驗;技能實訓;考核
作者簡介:徐曉瑩(1964-),女,江蘇南京人,沈陽農業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劉吉祥(1981-),男,遼寧沈陽人,沈陽農業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助理實驗師。(遼寧?沈陽?110122)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1-0077-02
“電路分析”課程是電類有關各專業的技術基礎課,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課程的實踐環節體現對學生實踐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對學生從事職業技術工作的基本素質的培養。因而實踐內容的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應立足于服務多個從業崗位的基本技能和共有技能;第二,應能很好地服務各后續課程,為后續課程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礎;第三,應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結合教師資源、學生情況以及校內外的實訓場所、實訓器材等具體情況進行操作;第四,應具有彈性,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以其為指導思想,筆者所在學校將“電路分析”課程的實踐教學分為四個訓練層次,以此來促進學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形成,為學習后續課程及使其成為具有創新應用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電路分析”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電路分析”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1]
二、“電路分析”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
1.課程基礎實驗
電路基礎實驗包含三項核心任務:安全操作技術規程、儀器儀表的使用、電路基本理論的驗證。以完成核心任務為目的,確定電路實驗內容。在教學安排上,可先講解理論知識再實踐,或先實踐再講解理論知識,或隨講隨練,講練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
(1)基礎訓練層。以電路課程實驗為主,學生在理論授課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共同指導下按照實驗指導書的要求完成實驗。電路實驗指導書明確指導學生如何科學、規范地完成一個實驗的全過程(包括實驗題目、實驗目的、實驗設備、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數據分析與結論、實驗報告等)。通過基礎訓練,讓學生領會電路實驗的基本方法中所蘊含的電路基本概念和原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同時,重點訓練學生進行實驗的基本技能(包括操作方法、測試方法、記錄數據、處理結果以及撰寫報告等技能),培養學生職業實踐中德行規范的基礎意識、習慣和能力。
(2)基礎—提高層。以電路課程實驗為主,學生從課內依賴性實驗轉為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實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教師是創設學習機會以及解決問題的參與者、組織者和互助者。具體安排如下:
1)確定實驗任務。教師提供信息資料,按教學目標下達實驗任務書;學生根據信息資料,明確自己“應做什么”。
2)制定實驗方案。學生針對任務,分組進行討論,借助資料并運用已掌握知識分析,解決“應該怎樣做”的問題;教師啟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內在機制運轉,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探索、討論,逐漸理清思路,設計出切合實際的實驗方案。
3)實施實驗方案。學生以小組成員合作的形式,按照確立的工作步驟和程序有計劃地實施任務,記錄實施過程,根據所得的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并得出結論;教師指導學生工作并進行安全及質量監控,保證方案順利進行。
4)總結評估。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經驗,評價實驗方案的特點,撰寫實驗報告。通過此層次的實驗環節,訓練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思維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3]
2.綜合訓練層:電工基本技能實訓
電工基本技能實訓在理論課及課程實驗結束后集中兩周進行。重點針對電工方面的工程訓練,設計了融學習過程于工作過程中的職業情景,按照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電工實訓場所完成。電工基本技能實訓包括照明電路和電氣控制電路兩大核心項目,其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實訓教學的具體組織形式如下:
(1)作業前準備。領會實習任務書和指導書的內容和要求,填寫作業申請報告,內容有:項目名稱和任務、工具和材料清單、工作中必須遵守的安全操作規程、完成本項目需具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完成本項目后可獲得哪些知識和技能。
(2)作業程序。履行作業許可手續后開始作業,完成一個作業步驟的內容并滿足作業標準后,再進入下一個步驟的作業,直至完成所有作業步驟,履行作業終結手續。
(3)作業情況評估。材料選擇及使用情況評估,工具及儀器儀表使用情況評估,安裝、接線情況評估,電器工作情況評估,電路運轉情況評估,安全文明操作情況評估。
(4)作業總結。總結作業標準執行情況,針對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補救或改進措施。
采用作業指導書的訓練方式,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有條不紊完成訓練任務,并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意識。由于引入了實訓操作與企業實際工作流程接軌,有利于“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的實施,體現校內學習與工作的一致性。[4,5]
3.綜合—創新層:電工技術綜合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