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1:3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警示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警示教育論文

篇1

一、把包容送給學生

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嚴謹而又嚴肅的。其實,“你給學生一點兒陽光,也許他就會燦爛”。學生就是期待沐浴陽光的植物,只要你能給予他豐盛的眼光,你就會從他的身上看到收獲的喜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教師激發出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他們;假如他們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每天用包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錯誤,用燦爛的笑容面對學生。學生才會感受到生活是明媚的,學習是愉快。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學習的基礎。包容是我們最好的教育手段。在我的班級上,有個別同學總是喜歡抄襲別人的作業。有時會遲交作業甚至不交作業。因此,這些學生成績在班級屬于后游。怎么辦呢?批評、懲罰、見家長?不行!我嘗試著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結果發現他們的身上真有不少的優點:比如,技能實踐強,在技能培訓當中積極肯動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遇到疑難問題主動請教老師。另外他們有時候積極幫助老師打掃實訓車間,每次見到老師總會笑嘻嘻問候一聲。于是只要一有技能教師表揚他們,我便會在班會課上表揚他們,課后我會把他們叫到辦公室里,私下微笑的詢問他們:“你們的其他科目作業做好了嗎?要抓緊時間,不要拖欠老師的作業。”他們總是會紅色臉撓著頭對我說:“班主任,我作業做好了,忘記交了。”我心理知道他們的秘密,但是我還是笑著對他們說:“那好,下次別忘記交作業啊,我明天可是要檢查的。”他們從我話語中體會到的是一種鼓勵和信任,自然一些文化課和理論課的走也再也不敢拖拉或者遲交了,他們也會在校園里找到自身的價值。后來他們在課堂慢慢的建立了自信,成績取得了進步。在學生取得進步時,我會用欣賞的目光是看他們;在學生犯錯誤時,我會用鼓勵的微笑去包容學生。因此,我用包容贏得了學生對我的尊重和愛戴。我想:包容,就是那把開啟教育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幫助學生在學習道路上取得成功。

二、把親情送給學生

把學生當做自己的親人去關心和愛護,老師要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關心自己的學生,要用實際行動走進學生的個人世界。每一個學生都個體的差異,不論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優還是差,不論學生的性格是文靜還是調皮,不論學生的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他們都是你的“孩子”,班主任要用自己平等的心態出關心他們。不論他是否犯過錯,班主任都要用親情感動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融洽彼此的關系,增進師生的感情,讓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只有這樣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場所,才能讓學生學習更安心,更有動力。例如,我班級上有一名學生,父母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學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有伯父照顧,但是在校園里他是沉默不語,滿臉愁容,上課時常常望著窗外走神。他總是獨來獨往,不愿意與其他學生交往。每次我在辦公室里找他談心的時候,他總是用沉默來回應我。我漸漸地開始關注這個孩子,天冷了就會問他衣服有沒有帶;上課走神了就會問他遇到了什么煩心事;放假前會問他有沒有帶足路費;成績下降了就幫他補習。我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用母親最柔暖的心去融化他冰冷的世界。時間一點點的在過去,學生的世界本打開了。當我和他談到他去世的父母,他流著眼淚告訴我,在他記事前,他的父母就因為車禍去世了,他重來沒有感受過父母的愛。老師在細微的生活上點點滴滴的關心,讓他感受了遠離的親情。打開了學生心結以后,他上課開始專心聽講了,也愿意參加班級組織的活動,還參加了學校的運動會為班級爭了光。這樣的小事很多,比如,學生感冒了,我會帶上藥到宿舍去看望,或者打電話聯系父母;學生病假回校,我會主動為他補課;天氣變化,提醒學生添減衣服;學校放假,提醒學生注意路上安全。這只是生活上瑣事,但是學生能夠感受到你的關心和呵護,我用親情去打動學生,收獲的是學生真情的回報。每當走進學生內心的時候,我能讀到學生金子般純真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們發自真心的感激。這時我心頭充盈著幸福的感覺。

三、把能力送給學生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馬云說過:“上世紀80年代掙錢靠勇氣,90年代靠關系,現在必須靠知識能力!”根據這一觀點,我在教育管理中有意識地喚醒學生的職業能力。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擔任是組織者、主持人的角色。老師的任何行為都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中心,以學生獲取完整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最終目標。在技能培訓過程中重視操作安全和操作程序,注重良好的團隊協作,勇于面對探索研究,直面困難挫折。根據學生的能力,按學期或年級劃分階段目標。一年級通過國家計算機一級測試,二年級完成本專業的中級職業證書的過級,三年級提升技能等級獲得部分高級證書和參加市省級的技能大賽。實踐證明,“學生就是一只等待點燃的火把”,當一系列的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學生將這種過程轉化為自己身的一種能力,生命的火把將被點燃,接著就是自我價值的熊熊火焰照亮人生。教師只有不懈努力探索,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有能力振翅高飛在自由的天空中!

篇2

傳統教育期刊的發展方式和經營模式已難以完全適應中學教育教學改革與變化的情況,難以滿足中學教師的迫切需要和個性訴求。在“內憂外患”的現實環境下,期刊的生存尚且步履維艱,其發展則更是寸步難行。只有“對癥下藥”,才能突破期刊發展的瓶頸,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效益。而優質資源則是實施企業戰略轉型創新的保障和基礎。這里筆者以所在的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下簡稱“陜師大總社”)“中學教學參考”系列的8種期刊為例,探討教育期刊如何挖掘自己的優勢資源,為企業經營的轉型創新服務。1.權威的教育品牌陜師大總社的“中學教學參考”系列期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陜西師范大學主辦的面向中等教育各科教學的專業期刊,現已形成了學科門類齊全、辦刊實力雄厚、影響力深遠的系列期刊方陣。其中5個學科刊物(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政治)的辦刊歷史已超過40年,在全國各地中學和教師群體中享有盛名和美譽,造就了一大批中等教育領域各學科的名師和專家型教師,也見證了一大批青年教師的自我發展之路。可以說,“中學教學參考”期刊群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信任和支持,正是憑借彼此的攜手互助,才達到了雙贏,甚至多贏的目標。“中學教學參考”旗下的6個學科期刊有幸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2.豐厚的專業作者資源作者是“中學教學參考”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和優勢所在,其總計擁有近10萬名作者,幾乎涵蓋了中學教育教研的核心專家團隊,尤其是基礎教育落實到學科的實踐研究專家。我社依據戰略合作的服務構想和創新舉措,經過細分和優化作者群體,已從中遴選出高水平的實力派名師作者,按研究方向和教學風格的差異,組成了多支名師隊伍,能夠對中學的教研、教學、應考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示范和引領。3.穩定的讀者群體穩定的讀者群是支持和助推期刊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學教學參考”相對細化的潛在讀者群有教育管理人員、教師(主要是中學教師)和各級各類學生。自創刊之日起,其旗下的各學科期刊就一直堅持“內容為王”和“質量為上”的標準,向全國各地的讀者提供高性價比的內容和服務,以精彩內容和集體智慧與讀者共成長,并通過“開門辦刊”的方式進一步增強了與讀者的黏合度,能夠確保期刊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發展。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來,教育期刊雖受互聯網的沖擊,訂數不斷下滑,生存步履維艱,但各個期刊社的內容生產能力并未嚴重鈍化,很多期刊社的編輯在逆境中還有所提升,辦刊多年積累的優質資源依然明顯,期刊的影響力也并沒有大幅萎縮。如果能找到全新的經營模式,把傳統優勢和互聯網思維有機融合,在目前中國特色的期刊管理模式下,現有期刊的生存優勢無疑還是非常明顯的。

二、模式創新的大膽構想

單純依靠紙質期刊的營銷收入和廣告收入實現期刊利潤的跨越式增長,在當今期刊“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已難以為繼。而突圍的唯一途徑就是創新,唯有創新才能為期刊的生存發展提供永續動力。當然,面對數字化環境,期刊生存發展的“創新”并不是一般意義上小打小鬧式的局部變革,而是經營模式的大膽顛覆。有專家指出,在市場化的企業經營中,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就是贏利模式的創新。筆者高度認同這一觀點。在廣泛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建立“戰略合作基地學校”的創新經營項目方案。簡單地說,該方案就是依托期刊現有的資源優勢,將普通的教育期刊社轉型為深度介入教育、服務教育的數字化新型教育出版服務商,攜手全國中學名校共同發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助推名校發展的基礎上,也能聚集資源,為向全國的基礎教育提供優質服務打好基礎,在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為實現國家教育的均衡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并最終實現自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1.深度介入教育做出版我社的“中學教學參考”系列期刊服務于基礎教育的8個學科,辦刊歷史已有幾十年,包括《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中學物理教學參考》《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和《中學生物教學》,是我國中等教育領域最大、最全的教育期刊群,各刊發行量也都穩居學科期刊前列。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基礎教育,因而,戰略合作的第一步就是深度介入基礎教育一線,和全國的中學名校、教育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項目的前期準備階段,我社深入開展了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理論研究和一線實踐調研: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中學辦學理念和取向正在發生著顯著變化;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新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索,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師資隊伍依然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勝任力是打造名校的源泉和動力。對此,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了戰略合作的基礎和保障。所以,回到教育做教育,既是教育期刊價值重構的過程,也是教育期刊的價值所在、立刊之本和生存之道。2.做“搭橋”者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走完了新課程改革的第一個十年,很多中學,尤其是經濟發達省份的城鎮學校,已經基本達到了教育現代化的外部硬條件。而真正困擾學校發展的是軟實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育教學專家的助推,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才能使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步入快車道,在學校的發展競爭中處于相對的優勢地位。我們把“戰略合作基地學校”項目的設計定位于學校、教師和優質資源的搭橋者。為此,我社制訂了詳盡、務實和有效的服務舉措,在骨干教師的專業培養、課堂教學實踐引領、高考備考指導、教研互動交流、出版全面助推、特色活動策劃和學校個性化訴求的滿足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以期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化的、針對性的、超越期待的真誠服務。

三、初獲成功的破冰之旅

為了確保戰略合作服務項目的成功實施,我社在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和調研。考慮到全國基礎教育的現狀以及我刊讀者和作者群的分布,我們決定先從各方面情況都比較好的江蘇省開始試驗。從2010年起,我社領導層多次走訪了以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揚州中學為代表的多所名校,邊調查、邊交流、邊改進,最終逐步完善和補充了戰略合作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付出換來了初步的成功。該項目很快取得了江蘇省多所中學名校的認可,截至2011年底,就有近30所著名的重點中學簽約。2012年,我們在繼續優化服務、續簽合同的基礎上,將戰略合作項目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截至目前,已陸續有90多所學校和機構與我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不乏連續續約超過3年的名校。像連云港市教研室、南京市江寧區教育局等教育機構還和我們確立了整體合作計劃。目前,戰略合作項目已經擴展到江蘇、浙江、陜西、廣東、河北、河南、山東和安徽等省份。我社4年已累計收取教育管理服務費超過700萬元,實現了教育服務經營的新突破,也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基礎教育資源平臺。在戰略合作項目的服務階段,中學教學參考雜志社社長、各學科主編和名師專家深入教學一線,廣泛傾聽一線教師在教科研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對本學科教研的思考和認識,以及對我社辦刊的建議和意見,這一“連線”活動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和認可。已舉辦過的戰略合作大型活動有:“教育沙龍啟智慧,專業切磋話成長”“同課異構顯特色,互動教研彰異彩”“永懷激情謀發展,躬行為先重實踐”“專家講座送清風”和“走近大師———羅增儒教授學術報告會”等,開展的活動極具學科性、實用性、專業性和指導性。切實從一線教師的真實訴求出發,以“教研撰稿指導”“同課異構研修”“高考試題研究”和“專家進校指導”等子項目引領一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提升教科研水平,切實助推合作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四、數字發展的愿景暢想

篇3

可以說環境保護是當代中國大學校園里,必不可少的話題。那么日本的大學生呢?開展這次調查研究之前,一直認為日本大學生一定在比中國大學生更積極地開展著各種各樣的環保活動。但是調查結果卻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日本大學生在積極地參加著各種社團活動,但是在大學的眾多社團里,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卻真的是少之又少。在大學豐富多彩的眾多公選課中,也很少有與保護環境相關的課程。可是日本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卻無時無刻不在保護著環境。對他們來說,保護環境更像是一種習慣,根本無需掛在嘴邊。我利用在日本一年的短期留學時間,仔細觀察了身邊日本大學生的日常行動,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日本的大學生去超市或者便利店買東西,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大家都是自備環保購物袋或者直接放入書包;在一天的課程結束之后,教室里總是那么干凈,從來沒有發生過上完課之后座位上留下一堆垃圾的現象。再反觀中國的大學生,在呼吁環保的同時卻沒有全部付出行動。我們認為這樣的差距主要是因為日本重視環境保護,是從孩子抓起的。對于日本的孩子來說,從小學到高中,環境教育都是必修課。所以到了大學保護環境已然成為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地付諸著行動。接下來,具體看看日本是怎樣對孩子們進行環境教育的。在日本,環境教育的第一步,首先是讓孩子們關注環境問題,對環境保護感興趣。其實環境教育跟學習一樣,是需要樂趣的。所以日本選擇了幽默的漫畫來作為環境教育的教材,以達到孩子們一邊讀著愛不釋手的漫畫,一邊在不知不覺中就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的目的。或許在這點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日本的方法,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動畫片、游戲等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里,進行快樂的環境教育,從而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本,環境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學齡期(接受義務教育的期間,在日本指6周歲到15周歲)和成人期。幼兒期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豐富的感受力。因為如果沒有豐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即使具備環境問題方面的相關知識,掌握了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也無法轉化為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因此,在日本,去野外跟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經驗。也就是說,學齡期的環境教育是直接體驗學習,很多日本的中小學校在自然教育和野外教育的基礎上加上冒險教育和傳統的生活體驗等活動。小學的低年級,這期間主要是在學校學習關于自然的知識。到了小學的高年級,孩子們就開始參與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活動中了,為了解決環境問題開始付諸行動。比如小學四年級課上以學習水和廢棄物的相關知識為契機,孩子們舉辦關于地域環境保護的活動,這樣的事情很多。而且通過進一步的跟進采訪發現,日本的孩子們不僅在學校學習環保知識,學校還組織學生們走出校門參加各種各樣與保護環境相關的實踐活動。日本的小學、初中、高中,都設有綜合課程。這個科目與別的科目有所不同,它并沒有固定的內容,而且各個學校的授課內容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與當地的環境教育有關。之所以選擇當地環境教育而不是地球環境教育,是因為身邊的東西是更容易實際感受到的東西,對于孩子們來說更容易有感觸。根據采訪對象的回答(現在是在讀大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曾多次參加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小學的綜合課上,先和老師及同學們一起對附近的湖水進行水質調查,然后查閱資料并進行小組討論以后得出“通過垃圾分類、使用對環境比較溫和的肥皂、不含磷的洗潔精等方法,可以使湖水變地更加清澈”這樣的結論。然后再把當地人組織起來,向他們傳達相關的環保知識的活動,去回收站參觀學習的活動以及撿垃圾等活動。到了高中參加過環境保護方面的社團,并在社團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創新研究與試驗。可以說從小學到初中環境保護已經滲透到日本學生的生活中,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日本注重孩子們與自然的交流。這是為了讓孩子們通過在大自然中的實際觀察和體驗,從而體會到人類與環境是共生關系,并具備領悟大自然奧妙的能力。所以與中國的孩子們相比,日本的孩子們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遠足郊游的機會要多的多。讓他們通過在大自然中體驗,玩耍,通過與大自然的直接親密接觸明白大自然的可貴,懂得大自然和人類是密不可分的。從而達到自然而然地想要去保護環境的目的,而不是光從書本上學習要去保護環境的知識。在日本留學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多次遇見老師帶著小學生們撿垃圾的場景。反觀中國,雖然書本、報紙、廣告、網絡和電視都不厭其煩地宣傳要保護環境,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保護環境的意識還只停留在知識階段。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缺少在大自然中切身體驗,光通過知識,很難讓我們自覺地將環保落實到行動上。日本人的環保意識還體現在垃圾分類上。日本的垃圾分類特別細致,首先要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有害垃圾(比如電池之類的)以及可回收類的資源垃圾(比如喝飲料的瓶子,罐子等等)。而且每種垃圾都要在規定的時間扔到指定的地方。連一個礦泉水瓶都要將瓶蓋、瓶體、標簽分開扔,因為它們分別屬于塑料、可回收物及可燃垃圾。那么為什么日本人能那么自覺地遵守如此麻煩的垃圾分類要求呢?那是因為在日本是通過法律和輿論的雙保險來督促大家的。為了促進垃圾分類,日本制定了完備的法律體系。在日本亂扔垃圾也不僅僅是道德方面那么簡單的問題,而是觸犯法律,要被處以很重的罰款的。不僅如此,在日本如果不按照要求將垃圾分類,會引起很多麻煩和問題。比如會引起周圍鄰居的反感,而且扔出去的垃圾將不會被回收走,甚至被送回家中。問過很多日本學生,每天都會產生很多垃圾,每次都要那么細致地一一分類,不會覺得麻煩么。他們的回答基本都是,從小看爸爸媽媽都是那么按照分類扔的,長大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分類了,并不會覺得麻煩。正所謂“萬事開頭難”,雖然開始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一旦開始了,養成習慣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沒有那么困難了。

對于住在都市的我們來說,即使不用從井里打水,水也會流出來。不必砍柴只要按一下按鈕煤氣、電力就可以使用。確實,從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容易產生自然與我們無關的錯覺。反正會有人來收垃圾,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地扔;只要付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能源。雖然聽起來可能很可笑,但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的價值觀,也是很多人實際的生活方式。可是正是因為生活在城市,才更應該看清自然跟人的關系,才更應該懂得大自然的可貴,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自發地去保護環境。

作者:楊雪段克勤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外語學院

篇4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這些為教育體制的改革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和前提,同時也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高職院校學生具備積極關注時事政治、關心國家大事、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愿意嘗試并主動接受新事物等優點,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自身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個性和心理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一)生源特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學生生源呈現出新特點。尤其2008年,隨著第一批“90后”走進了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校園,給高校校園增添了活力,但同時,由于全國高校的擴招及適齡學生數的不斷下降,使得高職院校生源素質更加不容樂觀。一是成績基礎薄弱。這也導致不少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上課聽不懂,大部分學生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二是依賴性較大。大部分高職學生長期生活在父母身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獨立自理能力較弱,甚至部分高職學生進校后十幾天不洗澡、不洗衣服等情況并不鮮見。三是生源成分的復雜化。為數不少的高職院校為確保生源數量,既招收普通高中高考生,又招收中專校、職業中學和技校生源,再加上大量成人教育和退役士兵學歷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良好學風、校風和校園治安環境,給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加大了難度。

(二)個性特點

正值青春年少的高職學生個性鮮明。其積極的個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高職學生普遍熱情奔放,活潑開朗,性格直率;二是高職學生基本上積極關注時政、關心國家大事,經常看新聞,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三是敢于嘗試,勇于創新,追求時尚,樂于接受新事物。同時,高職學生又具有有待進一步修身改善的特點:一是為數不少的高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上網、聊天、打游戲,甚至打牌、賭博、酗酒、抽煙等。二是以自我為中心,公眾意識淡薄,社會公德缺乏。不少高職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尤其打游戲等過程中,只考慮自己,很少考慮別人感受,公眾意識淡薄。三是不少高職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動力不足,缺乏上進心。

(三)心理特點

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復雜多變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特征,其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不夠自信。由成績落后帶來的心理自卑、自信心不足,為數不少的學生長期帶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陰影。二是畏難情緒。相對于“70后”、“80后”而言,“90后”心理成熟度不夠,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避三舍,甚或干脆不干了。三是謀求快速成功。“90后”高職生網絡依賴性強,對“馬云式”成功充滿崇拜,想嘗試、想成功、想快速富有,但無從下手,沒有頭緒,又怕吃苦,結果永遠是漂浮在空中的空想。四是心理問題突出。據有關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初心理測試顯示,心理或多或少有問題的高職學生正在逐年增加。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直接關系到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沖擊。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當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給傳統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首先,市場經濟自身的自主性強化了高職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其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激烈,自我成長的迫切性;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重視個體的價值存在,敢于充分表現自己,表達自我的情感與追求,有明確的目標感,并為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市場經濟讓高職學生公平意識顯著增強,認識到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努力提升自己,為將來走上社會參與競爭打好基礎。再次,社會的商業化也讓高職學生有了效益的概念,這對于高職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為人處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

矛盾統一是事物的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造成了沖擊。比如,市場經濟過分地強調個體意識,使部分學生只顧追求個人利益,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而膨脹的私欲支配了主導意識,便會產生極端的個人主義,過度自信、自負,導致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公眾意識便會被忽視。又比如,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容易讓高職學生片面注重個體主動性,從而淡化了團體協作意識,沒有集體榮譽感,責任感缺失,這對其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是不利的;再比如,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很容易誤導高職學生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為自己制定高規格的人生規劃,享受高標準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提高和探尋,精神價值無法實現。從微觀上來看,現代網絡科技的發達促進了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也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高職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閱歷不足,無法分辨出網絡信息的真偽善惡,從而很容易誤入歧途,沉溺其中,荒廢了學業,自毀前程。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視域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視域下,要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可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對策。

(一)創新和改革教育體制科教興國

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重要戰略,為保證此戰略的落實,必須有高素質的專業知識隊伍,包括高職院校學生在內的當代大學生既是后備軍,又是主力軍,對于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強調其自覺性。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堅持優良傳統的前提下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創新,以應對新形勢的變化,傳統觀念里的載體主要包括文化載體、網絡載體和先進人物先進事跡,教育體制的改革首先應當探索新載體、新途徑、新方法,全方位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教論壇/2014.29教學方法要改革,要避免生搬硬套和本本主義,引導學生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走出課堂,從身邊的細節和大小事件里發掘隱藏的大道理,能夠感同身受,將晦澀的思想政治理論具體到身邊的一草一木,這樣學生學習便隨時隨地無處不在了,學生也能安心坐在課堂里,耐心聽完老師的一堂課,并且能夠理解并記住所學知識。老師也可以旁征博引,用真實的事例來論述思想教育方針,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用實際行動來參與并親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改變教育觀念

市場經濟的價值觀是以利益為核心的,不管在何種類型的矛盾和斗爭中,利益始終是其圍繞的核心,而在各種形式的利益斗爭中,經濟利益總是首當其沖,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都和利益沖突有著緊密聯系。雖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他們的物質利益為立足點,因為這是矛盾的所在,也是解決方法的關鍵所在,切勿一貫以“假大空”的方式來單純灌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這種空洞的說教形式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也無法領會其中的要領,即便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相關的問題,也不能把理論和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更加不能按圖索驥,要依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原則,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系。除了健康的信念支持,先進的教育方法、優秀的邏輯思維和強大的心理素質等都是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備條件。現代社會的各種誘惑和社會問題,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一旦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對未來和社會失去信心,對國家的制度和指導方針產生疑惑,這樣的負面情緒不僅危害高職學生本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對周圍人群甚至整個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擔負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雖然無法以專業的心理輔導方法對其進行教育引導,但可以通過思想政治理論中的有關方法,諸如團體式心理輔導,讓學生能夠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人相處,樹立起集體責任感。

(三)提升教育主體的素質

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及時更新和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提高高職學生學習實效性的重點是教師生動而高質量地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思政課教師要重視科研和推陳出新,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體實際講授課程,不能只看書本,照本宣科。“要充分發揮教學主渠道、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把黨的創新理論貫穿于教學始終,滲透到政治理論教育的各個方面,切實打牢學生的政治理論根基。”[2]結合高職學生上課實際及有關數據顯示,接近半數的高職學生都比較喜歡知識面廣的老師,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比較枯燥難懂,理論性強,教師僅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對其他領域的知識有所涉獵,盡量熟知古今中外,精通天文地理,這樣才能在講課的過程中引經據典,博采眾長,把抽象的政治理論放置于教學活動。另外,教師要吃透教材,認真研讀文獻資料,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合理地運用所學知識,不唯書,使學生明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四)貫徹主體性教育理念

主體性教育理念作為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結合時代要求的新理念,在當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其實現的途徑主要包括制度的建設和養成教育的強化。在制度建設上,高職院校教師要本著民主的原則,尊重學生,使其能夠完全行使已有權利,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只有建立在學生真實意愿基礎上的制度落實,才能真正為學生帶來利益。學風的建設也不能忽視,我國古代著名的故事“孟母三遷”就說明了成長環境的重要性。高職學生雖然仍身在校園,但大學的生活環境已漸趨社會化,學生主體也受到了社會風氣的影響,價值觀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如沒有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約束,很容易迷失自我。學校可以舉辦一些賽事、活動,通過交流和競爭來嚴肅校紀校規,督促并培養優良學風,讓學生在優良的風氣中完善自我。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上的體現,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事事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師的引領度,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另外,任何思想政治工作都應當依托于高質量的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才能明白學生真正的需要。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該注重對本校學生身心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關懷,包括心理上的輔導和生活中的幫助等等,才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要讓學生有主體意識,認識到“我很重要”,其作用顯而易見。首先,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大多教師和學生沒有平等、民主可言,教師一直處于嚴肅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學生則處在較低的地位,這樣明顯的心理位置的差異會導致學生有恐懼學習、恐懼老師的想法,要解決這一問題,應當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經常舉辦師生交流活動,弘揚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織師生進行角色互換,讓師生彼此了解,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學習觀;其次,過去的授課方式一般比較枯燥單調,誤導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便等同于冗長的報告和嚴肅的專題會議,新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把學生放在與教師平等的位置,把會議、報告等方式轉變為拓展訓練、討論交流等活潑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提升自我的動力;再次,要不斷拓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配合與認同,在這一層面上,可以說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認同和參與程度。

(五)優化育人環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校園文化是高職學生成長環境中的重要部分,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能夠促進高職學生以陽光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對自身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主動性,以及在思考人生相關問題時的創造性,這對于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對于促進高職學生將來盡快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都有著重要而深刻的意義。校園環境的建設不僅包括學風建設、師生關系的和諧,也包括學生之間的良好的人際交往。高職學生是來自不同地域的群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不同地域之間、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民俗文化等等都會給學生之間的交往帶來屏障,正確引導高職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杜絕民族歧視、貧富攀比、優差生分化,只有良好的交際環境,才能促進校園整體環境的優良發展。同時,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媒體的新渠道。一方面要注重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的培養,倡導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上具有說服力。

(六)參加社會實踐,理論結合實際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眼高手低的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受社會的影響,而在學校內部的學多是以課堂教授的理論為主,兩者相脫節;另一方面又由于高職教育雖然強調加強技能訓練和動手操作,但總體來講學生接觸的還是理論型的學術知識較多,理論和實際相脫節。以至于學生雖然真正接觸過的實際操作較少,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已經絕對能夠勝任,對于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會將出錯緣由歸結于客觀對象本身,而非自身。要從根源上緩解這一弊病,就要鼓勵高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檢驗所學知識是否實用,并進一步加深平時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使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更加的豐富化、生動化,最終實現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教育的目的。

(七)加強法律法規教育

篇5

從國際環境教育發展來看,目前有很多國家非常重視環境教育,并把它列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環境教育得到極大的推動和發展。特別是在1987年國際環境教育與培訓會議之后,環境教育有了更大的發展。很多國家建立了一種新的教育框架,以多種形式把環境教育的內容納入基礎教育課程之中,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鼓勵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環保意識。

目前,我國環境教育主要通過學科課程滲透、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而地理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必然在學校環境教育中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這就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環境素質,結合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途徑和方法,認真組織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在地理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一、確立中學地理課的主體地位,實施中學環境教育

1.地理課程的環境化日益明顯

中學地理課程近幾年的變化反映了地理教育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地理課程的歷次改革主要從內容的更新或重新組合和數量的增減方面進行,在課程結構上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已經在內容的更新方面體現出來,即增加和強化了資源及環境問題的教學。1997年新高中地理課程實驗大綱,也是以加強環境學知識組織地理課程內容為特點的。

根據國家高中地理試驗大綱編寫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架”的。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側重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新教材加強了環境與發展的內容。編者試圖突破地理圈層的框架,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的思路,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和陸地環境,“在這個框架下,教材講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個環境的關系。對于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則融入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新認識。”編者認為這樣的教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而從實際上看,說這樣的大綱“更具有鮮明的環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許更恰當。

同時,中學地理教育的環境化趨向并不只是從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反映出來,不少大、中學地理教師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認為“面對21世紀的地理,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

2.地理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內容豐富

地理教學中的許多內容與環境教育的內容類似,雖然教學目的有所不同,但都是與學生生活實際關系密切,而且多處于變化之中,因此,可以借鑒環境教育的某些方法,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科學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自己做出判斷,并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正確看待地理問題,理解可持續發展。例如,在講到城市化問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當地實際,分析在當地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如居住條件惡化、交通紊亂、噪聲污染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等,使學生對當地城市化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另外,在講到“全球變暖”時,可向學生補充“全球科學家基本公認,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頻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這也是導致我國2008年南方雪災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導學生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學以致用,真正體現“讓學生學會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1、運用講授法結合中學地理教學目標進行環境教育

講授法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或借助于教具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它能夠比較充分地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這一方法可使教師在最短時間內在學生的配合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地理基礎知識,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積極發展學生的智力、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全球觀念。建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地理教學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地理教學中強調的人地關系與環境教育強調的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環境教育應結合地理教學目標而進行。

中學環境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使他們通過教師的講授獲得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并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觀點從多方面說明環境問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喚起對環境問題的關心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解決環境問題,并付諸行動保護環境。

2、運用討論法結合中學地理教材進行環境教育

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全班或小組中針對某個環境問題發表意見進行討論、研究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各種不同程度和發展水平的學生。如對環境現象的特征分析、環境問題因果關系的判斷等問題可通過這種方法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運用多種方法傳授有關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知識。傳統課堂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據調查,學生通過課堂從教師和教材中接受了大量的環境知識,卻無助于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能力的養成。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重點應利用實例說明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地關系,讓環境意識植根于學生的思想觀念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這種教學民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就環境問題暢所欲言,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心理學研究表明,責任心是個體產生良性態度和行為傾向的重要條件。當教師與學生經過充分交流達成對環境問題的共識后,學生就會樹立起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對學生進行的環境意識的培養也就水到渠成。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環境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化靜為動,將時空跨度較大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的知識展現給學生。合理運用電教手段,變抽象為具體,化隱形為顯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感知效果,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通過播放沙塵暴、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實況,使學生直接感受到環境惡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達到環境教育的良好效果。

4、提高中學地理教師自身的環境教育素質

對于擔任環境教育核心工作的中學地理教師來說,應不斷提高環境教育教學意識,增加環境科學的系統知識,促進知識更新,以適應環境教育的新需要,把環境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地理教學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師的環境意識是學生環境意識提高的前提、關鍵。只有提高地理教師的環境科學知識水平,并自覺地加入到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才能真正實現教學中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

第一,教師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文化素質,從訓練教學基本功入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一方面要加強教研工作,鉆研教材,精通所教內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蘊藏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進行教學,避免在地理教學中單純傳授知識,才能真正設計好教學過程,把環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學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多地向書本、實際、知者學習,做有心人,多積累報刊、雜志、新書上的新材料、新觀點;或多渠道,多形式爭取繼續教育,提高學歷層次,拓寬知識領域,完善知識結構。

第二、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實施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轉變思想觀念,重視環境教育,才能實現第27屆國際地理大會通過的《地理教育國際》所提出的把增強環境意識作為當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內容的目標。

篇6

現代教育技術使財經類實驗教學擺脫了時空限制,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網絡技術能夠構建交互式教學平臺,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能夠進行跨時空的交流和互動,進行自由談論,提高了教學的開放性。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課后復習時不可或缺的,學生能夠利用網絡資料完成實驗任務、閱讀大量教學案例和學習材料,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放的教學工具、環境和資源,提高了財經類實驗教學的時效性。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財經類實驗室以計算機作為教學硬件,以專業應用程序和操作軟件以及實驗數據庫作為教學軟件,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流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課堂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型媒體技術的應用

財經類實驗教學中的基本操作實驗包括原理類、流程類和驗證類,通常教師利用動畫、視頻、PPT、教學軟件和計算機流媒體等進行演示和模擬,例如對企業的實際制造生產、運營管理過程或銀行業務進行再現,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傳統多媒體,例如視頻和課件,具備實用性和直觀性,而現代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樣化的媒體技術,例如模擬軟件、實驗軟件及其集成軟件,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流程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傳統多媒體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講解層面,而現代教育技術則集中與演示層面,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財經類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

2、構建教學情境

現代教育技術中的虛擬技術對現實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師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利用虛擬技術能夠進行仿真實驗,創建形象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現實中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會計實驗中,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井下集團企業的會計業務,并模擬不同角色分工進行會計分析、決策及預測、審計等實訓教學,利用會計仿真軟件,構建問題情境,并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實際會計業務,并調動他們的知識儲備進行思考和分析,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了教學目的。

3、互聯網資源的應用

網絡教學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形成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利用開放的網絡環境進行開發、研究和綜合實驗,將教學和科研聯系起來,是培養學生能動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群為核心,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明確實驗目的,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實現文獻閱讀和專題檢索,完成選修課程并充分掌握該領域的技術手段和問題解決方法。此外,學生還可以選擇符合自己水平的實驗項目,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通過在線課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在線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三、總結

篇7

一、知識經濟要求職業教育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知識經濟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因而經濟與科技的競爭,就不僅僅是人才數量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在這一背景下,不論是培養何種規格的人,都必須把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放到重要的地位。為此職業學校要建立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發現式、創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在于兩個方面:

一是要改變過去職校特別是中等職校中“應試教育”的傾向。

中職畢業生由于就業困難,升學愿望更加強烈,導致了升學競爭的加劇,“應試教育”的產生,使得作為手段的考試成了不少學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們的學習常常停留在知識的表層,而對蘊含在知識中的智能價值則不很重視,其素質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這種情況不改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職校摒棄“應試教育”的傾向,可從根本上解放學生的思想,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正是激發學生創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二是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知識經濟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只有專業技能是不夠的。為此,要改變過去職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知識面過窄、過專、過偏的現象,進一步拓寬專業范圍,淡化專業界線。在課程設置中要削技強干,加強綜合性強、適應面廣、有較強的遷移價值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教育與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科技發展新趨勢的反應能力與創造潛能。

三是要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面對競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永遠是勝利者,相反,失敗卻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對失敗,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應當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為此,職校要改變過去對學生重智力培養,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要在重視培養學生智力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著重培養他們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對挫折、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二、知識經濟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不斷更新且呈綜合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縮短,職校要改變過去課程設置上的單一、狹窄現象,加強課程綜合化。要根據人才市場的現實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潛在要求,科學地確定各類教育的結構和各類課程的比例,力爭做到:

(1)既重視課程的應用性,又不否定課程的基礎性。在注重應用性的前提下,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大的自我學習和發展的潛能。

(2)既重視課程的專業性,又不否定其適應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課程及課程體系必須以職業或職業群需要作為重要依據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但在注重專業性的同時,也要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學生適應性從業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奠定在較高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的一種遷移能力。否則,專業太窄,無法使他們的知識、能力、品格得到全面發展,容易造成他們專業不對口而一時無法向其他領域轉換。

(3)文理學科相互滲透。目前,我國職教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文理學科各不相通,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為此,在課程設置上應文理兼容。

(4)增加選修課。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過去選修課較少,有些學校甚至沒有,這顯然不符合知識經濟發展所需的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職校應增加選修課,且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課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他們對知識技術的自主選擇權利,擺脫他們的被動客體地位。這有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知識,使其素質全面提高。

三、知識經濟要求職業教育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職業教育要求培養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目前,職教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實踐動手能力弱,這勢必影響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為此,職教要大力加強教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1.培養一大批一專多能的師資隊伍。

職業學校的教師在以本學科教學為主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教學需要及自身條件和興趣,選擇一至兩門與本學科相近或相關的課程進行系統學習。這有利于更好地協調課程間關系,也有利于教師從專才向通才發展。

2.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

職教師資知識結構中應有三個基本要素:專業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學科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這有利于教師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師以簡馭繁、觸類旁通,更有效地發揮其“傳道、授業、解惑”職能,從而順應知識經濟對職教師資的要求。

篇8

(一)有利于形成新生代農民工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生產技術的相對差異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不同,從而致使交易雙方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由于勞動者生產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產成本下降形成企業比較優勢的關鍵,因此對于降低生產成本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來說,它們往往愿意選擇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參加教育培訓是一種生產性投資,通過接受教育培訓,他們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習得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技能型人才,并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這樣,當外在條件相同時,與未接受過教育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相比,他們會由于自身素質的提升而具有一種比較優勢,因此在就業中就能擁有相對的優勢。

(二)有利于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

職業流動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在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流動,是他們不斷變換勞動角色的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突飛猛進,社會從業人員的利益導向和價值趨向改變的今天,“從一而終”的傳統職業觀念受到挑戰,職業流動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并且呈現速度不斷增加、頻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系統的教育培訓,可以使他們“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具備職業流動的必備素質;可以使他們通過自身職業素養的不斷提升由“新手”成為“專家”,由此增強自信力,職業流動意愿也隨之增加;可以使他們掌握新技術和適應崗位新要求,獲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資格,從而使職業流動成為可能和持續。這樣,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才能夠不斷得以實現。

(三)有利于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收入

2012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中國家庭收入不平等報告》指出,農村家庭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中專、大專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訓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內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而且還有利于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對廣東省東莞市電子產業、手袋加工業、鞋材加工業等企業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訓與他們的收入水平呈正向關系。

(四)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

作為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經濟結構是生產要素流動配置的狀態和結果,它是由各個產業部門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作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訓后,以發展性因素為流動動因,流動的意愿增強,主要由農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大規模的流動既改變了社會勞動力的結構,又改變了社會總需求的空間分布,特別是農產品的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因此,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變化的影響下,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格局逐漸被打破,不斷優化升級,農村各種生產要素被釋放出來。農村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資源重新進行組合,農村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

二、經濟學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策略

(一)加強思想教育,引導轉變擇業觀念

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正確的擇業觀念是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實現就業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形成新的擇業觀念,是有效開展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第一要務。如前所述,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學歷層次和文化素養較高,維權意識強,視野開闊,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們的職業期望值較高,擇業觀容易出現偏差,對工作崗位比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適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崗位。為此,他們在選擇工作崗位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處于兩難境地。鑒于此,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教育培訓時,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及時調整心態,通過小組討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從而最終找到符合自身知識和能力的工作崗位。

(二)注重技能培訓,提升職業素養

注重技能培訓,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素養,對于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同時對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滿足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升的需求具有積極的作用。一項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調查表明,需要職業技能方面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25.7%,需要創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15.8%。由此不難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教育培訓的需求是以滿足他們職業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于較高職業崗位的追求。鑒于此,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要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重點,主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對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因材施教,對于已經在城市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穩定性;對于還沒有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開展引導性培訓和就業前培訓,提高他們的轉移就業能力和外出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需要,以相應的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培養處于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按照不同職業或工種崗位要求,開展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突出操作技能,增強就業能力。此外,加強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培訓,使新生代農民工經過培訓獲得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增強在謀職、供職過程中的競爭力。

(三)構建多元化教育培訓融資體系,提供經費保障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并且教育培訓支出的首要來源是自費,這是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參與教育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健康有序地發展。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發展,在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導向下,要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利益相關者參與新生代教育培訓,建立政府主導、企業資助、社會參與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其一,各級政府應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對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的基礎上,規范資金管理模式,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積極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用工單位和培訓單位的稅費減免力度,擴大減免范圍,增加減免比例;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中央供給、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其二,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如果企業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和經濟效益較好,可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5%足額提取。其三,制定多種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團體、個人等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加大在農民工教育培訓領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教育培訓的最直接獲益者,要增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意識,積極主動地承擔部分培訓費用。

(四)培訓形式多樣化,適合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點

正如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達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說:“成人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已經離開了全日制學生的責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會責任)而承擔了勞動者、配偶、或父母的責任。”新生代農民工承擔著多種責任和義務,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工學矛盾突出,這是影響他們參加教育培訓的一大障礙因素。為進一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投入的最小化和產出的最大化的目標,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形式。在授課形式上,既可以把課堂設在學校,進行集中授課,也可以把課堂設在工地、車間等方便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的場所,進行現場參觀和實地觀摩。在培訓手段上,既可以運用傳統的面授教學手段,也可以運用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網絡教學視頻、慕課、基于在線實時信息交互的教學等。在培訓時間上,既可以采取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也可以采取脫產、半脫產和業余相結合。

(五)培育多元教育培訓主體,增加培訓機構供給量

篇9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實意義;實施途徑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大眾傳媒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學生作為媒體的主要使用者,一方面可以快速地通過媒體獲取知識和信息,但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行為取向,甚至語言方式以及思想等都因互聯網生態而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媒介,這導致他們的學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社會主人公意識淡薄。此外,良莠不齊的信息也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基于此,我國各高校需要重視媒介素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判斷力和個人綜合素質。

一、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意義

(一)使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信息觀

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雖然便利了大學生的信息接收,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動態,但是也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信息困擾。首先,大學生每天所接受的信息較為巨大,這使得大學生疲于接受這些傳媒信息,逐漸變成了信息的奴隸。長此以往,大學生對信息的梳理能力有所下降,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這些海量的信息,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信息的正誤。其次,一些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并不都是積極正面的,還有一些信息包含著暴利、黃色等消極內容,這些內容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大學生究竟是被媒體所建構的信息所引導,還是能夠做到主動地利用媒體信息,這主要依靠大學生的信息觀,依靠他們對媒體的認知度。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能夠使他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的能力,幫助他們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的知識結構。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大學生,使其樹立一個正確的信息觀,改變大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使其能夠對媒介信息進行有效的利用。

(二)提升大學生的素質

在信息時代,“素質”的概念也需要得到延伸,應當包括人們對信息的認知、質疑等能力,還包括人們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大學生對傳媒的選擇、對傳媒所傳播內容的判斷、對傳媒的使用等,都關系到他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影響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大學生的基本生存技能中,也必然包括媒介素養。通過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能夠讓大學生具備解析傳媒信息的能力,讓大學生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工具的技能,使大學生改變以往被動接受媒介信息的狀態,進而成為具有“媒體智慧”的人。通過對大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讓他們對媒介信息做出恰當的選擇,進而使他們得到求知的滿足。

(三)促進高校教育的發展

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也逐漸增大,它們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有著較大的影響。現如今,人們的知識信息獲取不再局限于書本之中,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論壇貼吧等形式獲取,這就擺脫了以往封閉式的學習方式,逐漸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模式。除此之外,從與外界的溝通方式上看,大學生的溝通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更習慣于運用各種媒介,傳遞自己的情感,或者與他人交流思想,宣泄自己的壓力。由此可知,高校教師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引導,引導他們正確地選擇媒體,更好地使用媒體,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大眾傳媒的發展,使得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種背景環境下,需要高等教育與時俱進,加強教育改革與發展。基于此,高校需要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以指導學生合理地接觸傳播媒介,使他們能夠對媒介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并促使廣大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與管理,使其具備抵御不良信息侵襲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

(一)學校教育

與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還比較落后,國外在這方面的教育是從小學開始的,但是我國卻是從大學開始的。學者王希華提出了啟動推廣戰略,也就是在大學教育中,先導入媒介素養教育。現如今,大學教育的課程改革較快,對媒介素養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所以各高校可以開通相應的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首先,需要建立一些媒介素養的學科點,編寫一套高水平的教材,并且開設相應的課程,然后制定詳細的教學大綱。這樣從理論方面以及實踐方面入手,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上,高等院校可以將其設定為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也可以開設為公共選修課程。例如,在新聞傳播專業,教師可以開設“媒介研究”、“影視美學”等課程。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另辟蹊徑,開設“大眾傳媒與思政教育”的課程等。當然,要想使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這種做法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的大學生認識到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動地參與到媒介素養教育之中,以便在全國各高校內部形成媒介素養教育的熱潮。其次,學生還可以通過設立課題實現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例如,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可以對一些媒介素養研究進行立項,與此同時,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到課題的研究之中,讓學生在不斷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

(二)傳媒界教育

大眾傳媒組織對社會的影響較大,一方面,它們是信息生產的機構,另一方面它們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們還可以是信息教育機構。傳播者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的宣傳報道,然后組織相應的活動,以達到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目的,這是一條不錯的教育途徑。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信息獲取主要是通過媒介來獲得的,即便高校開展了系統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在接受信息之時,大學生依舊需要媒介的引導。因此,在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過程中,大眾傳媒組織不應該作為一個旁觀者,更應該作為一個參與者。在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時,大眾傳媒可以通過出版專門的雜志來進行教育,也可以通過舉行專題培訓來進行。當前,在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中,中國傳媒界還沒有形成自覺的風氣,只有部分傳媒做到了這一點。例如,武漢市的大多數報紙都吸納大量的學生去進行實習,其中,《楚天都市報》尤為突出,它還在武漢高校中選拔大學生記者。如此,大學生能夠在報社里得到有效的鍛煉,使他們對信息的傳播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社會教育

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僅僅依靠學校的系統化教育和傳媒界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社會教育的力量,才能使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在社會上,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機構,那么就能夠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這一點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已經得到了運行。例如,在加拿大就設有全國性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該組織屬于非盈利性的組織,旨在幫助人們對媒介進行正確的認知,對青少年的思辨能力進行培養。此外,在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中,還有其他的社會教育方式可供選擇。例如,政府機構的推動,舉辦演講、傳媒知識競賽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三、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眾傳媒快速發展,媒體成為大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海量信息的影響下,許多人只能夠被動地接受傳媒機構所傳遞的信息,逐漸成為信息的奴隸。在這種背景環境下,就需要重視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通過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使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信息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素質。而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需要加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傳媒教育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媒介選擇能力以及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陶喜紅.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實施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178-181.

2.徐衛林.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1.

3.靳書艷.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7.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角色扮演;背景音樂

情境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建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氛圍和環境,從而促使教學活動在積極的情感與生動輕松的環境中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

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進行探討。

一、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直觀式教學情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往往是以教師的講解和分析為主,教學工具為粉筆+黑板,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禁錮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如今,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即多媒體技術,它是一種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于一體的新的教學手段,如果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為學生創設一種生動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且達到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課堂教學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中《桂林山水》這一課時,若是只憑借書中作者的描繪和教師口頭語言的講解,學生很難準確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紀錄片《桂林山水》,靜謐高雅的視頻畫面,生動悅耳的聲音解說,將桂林山水的秀麗美景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在了學生面前,使學生如癡如醉,加深了他們對于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又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中《開天辟地》這一課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全面地了解這篇神話故事的內容,從中感受非凡的智慧與勇氣,在語文課堂上,我讓學生觀看了動畫片《開天地》,將文章乏味的知識以動畫的方式生動有趣地表現了出來,這極大地引起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于他們對本篇課文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幫助我們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造直觀式教學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和探索中。

二、利用角色扮演,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身心尚未發育成熟,如果只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很難準確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然而,活潑好動、喜愛模仿和表演確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他們的天性,設置合適的課堂活動,如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體驗文章中所描繪的情境,以此拉近他們與文章人物的內心距離,并對人物產生親切感。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使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有趣,還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更加飽滿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中。

比如,在學年級下冊中《卡羅爾和它的小貓》這一課時,我選了幾位熱情度較高的學生分別扮演卡羅爾、爸爸、媽媽等主要人物,讓他們到講臺上,通過自身表演使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得以再現。學生的賣力表演不僅完整地將曲折有趣的故事情節呈現在其他學生面前,課堂氣氛也顯得輕松愉快,這一方面鍛煉了他們的表演能力,加深了他們對于人物性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利用背景音樂,創設情感式教學情境

古人曾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的確,人們在音樂氛圍中更容易敞開心扉,情感也會更加豐富。所以,我們在構建語文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創設情感式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在音樂的感染力下,和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繼而對文章的情感有更準確的把握,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與時間賽跑》這一課時,講課之前我先為學生播放了歌曲《時間都去哪了》,平淡悠揚的旋律,溫和暖心的歌詞,使學生感受到了時間的飛快流逝,當我們正式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也就能更容易體會出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珍惜時間的主題,從而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

又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中《她是我的朋友》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準確地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我為學生播放了《朋友》這首歌曲:“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熟悉的歌詞與旋律使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強烈共鳴,使他們更加明白了友誼的可貴,這樣我們就為本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調,有利于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和進行。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有很多,我們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運用,使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發揮出其應用的價值和實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