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9:2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監管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監管理論論文

篇1

近幾年來,我國地方金融發展非??欤贿^,地方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給我國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管理帶來嚴峻挑戰。為了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我國實施了多輪政府機關簡政放權改革,使得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承擔,但是,由于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金融發展狀況不同,導致目前為此依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地方金融管理執行的是“一行三會”管理模式,地方金融管理主體的權責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影響了地方金融管理效率。總而言之,根據我國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缺陷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我國不斷推進金融行業改革創新的歷史條件下,地方金融機構也應該大膽創新。地方金融行業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創新存在盲目性,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仍然還存在不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國家與地方金融管理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順暢,比如地方金融機構中包含大量擔保公司與典當公司,國家并沒有很好地將其納入管理范疇,增加了地方金融系統風險;第二,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不健全,國家很難對地方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監管,甚至出現許多金融機構脫離了國家金融監管范疇,增加了金融風險的發生可能。另外,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不同地方立足于本區域利益,制約了地方金融發揮其合力,不利于地方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體權責有待強化

各省市建立的地方金融管理主體不盡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沒有專門的金融管理部門,成立的金融管理部門名稱存在權責不清晰、職能不明確、多頭管理等問題。比如有的省市對不同地方金融機構設立不同的管理部門,省金融辦、國資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負責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多頭管理的存在,會導致金融管理機構職能交叉情況的出現,對于充分發揮地方資源的優勢是很不利的,也容易引發不同金融管理機構互相推諉扯皮,導致金融管理效益低下。

(三)地方金融監管與地方金融發展不符

當前我國對地方金融機構實施“一行三會”管理模式,對地方金融機構準入嚴格把關,在抑制地方金融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過,由于不同省市對金融資源需求不一樣,中央政府對各省市地方金融采用“一刀切”管理模式,沒有考慮到不同省市金融資源需求的差異性,導致有些省市金融資源嚴重不足,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建議地方金融監管的權力下放到省市,讓各省市能夠針對本省市需求情況合理配置地方金融資源。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建設的建議

(一)引導建立正確的地方金融發展觀

地方政府只有樹立正確的地方金融發展觀,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切實做好地方金融發展規劃。為此,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對地方金融機構的權責進行規范,中央政府主要對地方金融預算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地方金融風險。

(二)對中央與地方金融管理的邊界進行明確規定

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優化地方金融管理體制,需要界定中央與地方金融管理的邊界。中央對地方金融管理發揮總領作用,引導地方金融管理的良性發展,使得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更加協調。中央對地方金融管理領導過程中,要遵循“垂直監管,地方協調”原則,即中央金融機構負責監管工作,地方金融機構負責協調工作。總而言之,地方金融管理體系要秉持中央金融機構監管,地方金融管理機構負總責,理清地方金融管理機構的職責,規范地方金融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風險處置流程制度,確保地方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

(三)執行統一的監管主體下的分類監管

篇2

1.在金融管理中,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我國的金融經濟發展中,信息化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金融企業要想凸顯出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就必須要集中力量,建立一個統一化、集約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保證企業組織從上至下、從里到外的和諧性。對現有的資源進行科學的優化配置,需要金融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相互協調,實行責任制,從而更好地保證自己的工作能夠很好的完成。同時,還應當重視會計部門以及財務部門的建設情況,讓企業的管理者能夠真正了解到企業投資狀況與企業運營形勢。

2.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對企業的員工進行意識輔導,在意識上給予強化,保證每一位員工都能在內心中形成一種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同時,對每一位員工進行系統的知識培訓,保證在金融管理中搭建信息管理平臺。因為利用專業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可以對企業的經濟發展數據以及運營信息等進行統一的分析與整理,每一位員工通過扎實的知識理論與實干技巧,讓管理者能夠對企業的財務信息等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企業發展趨勢與管理方向。通過建立的信息化平臺能夠提高企業運營的綜合實力,滿足現在的市場需求與經濟發展需求。

3.提高隊伍素質,加強隊伍建設。在金融管理中,工作者的個人能力將會直接決定管理的水平以及管理的結果。尤其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以及職業能力。只有加強專業培訓的力度,做好信息資源的統籌,才能真正實現信息的合理性、準確性收集。除此之外,金融企業還必須在管理的過程中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制度,因為制度是事物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建立時可以對相關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內容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同時配以相關的責任標準,保證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專人的專項解決。

二、結語

篇3

論文摘要: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在開放條件下面臨許多挑戰和問題,關鍵在于現行監管體制滯后于國際發展和實踐需要,不能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要求。應逐步推進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基礎上建立“中國金融服務監管局”作為整個金融業的最高監管機構。同時應轉變金融監管理念。

隨著金融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金融的運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際金融監管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不穩定性日漸突出。面對金融全面開放,為了能夠更有效地提高金融機構運行和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保證金融市場穩定,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我國金融監管需要進行不斷地創新和變革。

一、開放條件下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挑戰和問題

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即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體的“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制。隨著金融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金融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實踐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

(一)金融監管法治環境薄弱

金融監管立法仍然滯后,立法技術亦不成熟?!吨袊嗣胥y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金融監管領域的基本法律至今沒有與之相配套的實施細則。一些重要領域仍然處于法律真空狀態。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并不協調,甚至存在嚴重沖突。盲目移植、照搬照抄、脫離實際的規定大量存在。金融監管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二)金融監管目標不合理

我國金融監管目標是既要保障國家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的有效實施,又要承擔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競爭和金融機構合法權益、維護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穩定、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金融監管目標具有多重性和綜合性,實際上是對金融監管目標的弱化,從而制約了金融監管的功效。

我國的金融監管目標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一致的。這使得中國金融監管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貨幣政策的執行和信貸規??刂频暮弦幮詸z查,并沒有真正從金融運行的安全性、高效性出發,形成獨立的、明確的職能。

(三)金融監管的內容和方式存在缺陷

重市場準入,輕市場退出。目前的監管大多對金融機構、金融業務的市場準入進行嚴格限制,而在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上則缺少詳細的可操作的市場退出規定。在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時,“一行三會”的監管只能借助于行政手段來化解金融風險,違反了市場規律,進一步加劇了金融風險。

重現場監管、輕非現場監管。我國的金融監管主要采用現場監管。現場監管雖然能夠比較細致地了解、發現那些從金融機構公開的財務報表和業務資料中難以發現的隱蔽性問題。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許多不足,如,風險監管不足,隨意性、非規范性較大,人力不足以及重復檢查并存等等。

重合規性監管、輕風險性監管。先行金融監管的主要內容是對金融業市場準入、業務范圍、財務帳目、資本狀況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合規性監管,而對金融機構日常經營的風險性監管尚不規范和完善。強調從資本充足性和資產流動性方面進行監管,忽視了金融機構自身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等指標的監管。重視傳統存貸業務,而對表外業務及其他金融創新業務監管較少。

(四)金融監管信息仍不透明

目前中國的金融監管仍處在起步階段,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尚處于一種分割、低效、失真的狀態。中國金融監管信息不透明主要表現在:“三會”的監管信息系統處于分割狀態,不能實現監管信息共享;金融監管信息實行定時報送制度,使得金融監管信息收集效率很低;金融機構報送數據存在人為調整,虛報、瞞報現象屢有發生;缺乏社會監督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對金融機構報表、資料的真實性審查,等等。

(五)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缺乏協調,監管存在“真空”

我國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還不健全,整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仍按計劃管理模式設置,“一行三會”雖各有分工、各有工作側重,但是相互之間仍存在職責不清、相互扯皮的問題,有時出現職責沖突,有時出現監管“真空”,從而降低了整個金融監管的效率。我國的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混業經營趨勢正逐步加強,原有的以機構類型確定監管對象的監管模式難以發揮作用,進而出現金融監管“真空”。

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制度設計

前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已嚴重滯后于國際發展與實踐需要。隨著金融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不斷深化,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在金融監管體制上不斷做出相應調整,而我國仍采取根據既定金融機構的形式和類別進行監管的傳統方式。在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日趨模糊的情況下,這種監管方式的弊端日益凸顯。

國外的金融機構大都為混業經營。盡管加入WTO后對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仍可限制其經營業務,但外資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其境外的后援體系,其混業經營的優勢仍能發揮,使我國金融機構在競爭中處于下風?;鞓I經營已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諸多業務創新已具有部分混業經營的性質,光大控股集團、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組建事實上也拉開了我國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序幕。與我國實行的分業經營相適應的分業監管體制已不適應這一趨勢的發展。為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要求,我國應在現有的金融監管基礎上平穩過渡,依據金融體系基本功能逐步改革和完善監管體制,實現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的協調。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直屬的政府機構應放棄金融監管職能,著重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做好宏觀調控,這樣有利于金融監管效率的提高。在“三駕馬車”(即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基礎上設立“中國金融服務監管局”作為整個金融業的最高監管機構,維護整個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定,對各類金融業予以全面監管。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集中置于中國金融服務監管局的統一領導之下,對各類分業經營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名下的子公司實施功能化監管,并定期召開由三大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加強“三駕馬車”之間的聯系。中國金融服務監管局則有權對各監管機構的職責和各種爭議予以界定和仲裁。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則由中國金融服務監管局直接監管,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有層次的、有分工的、橫向與縱向并重的金融監管體制。

三、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理念建設

在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完善金融監管內容和方法,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的同時,在體制轉型的基礎上實現監管理念的轉變是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關鍵:金融監管活動應從事后被動處置向事前預警防范轉變;金融監管內容應從合規性、機構性監管向合規性與風險性監管并重、功能性監管轉變;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轉變控制金融風險的思路,使金融監管既要強調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定,又要注重提高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以及國際競爭力。唯有在金融監管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金融業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實現金融監管理念及時、科學的調整,才能在開放條件下促進金融監管的不斷成熟和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建華.中國金融監管模式選擇.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楊有振.金融開放、創新與監管.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金融創新 金融監管 協調機制

1.緒論

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增多,如何選擇一種既符合當今時代要求又適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監管模式成為目前的研究焦點。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Peltzman(1976)深入探討了利益集團爭取自身利益的博弈均衡是如何決定政府管制供應的,Posner(1975)認為,監管者的存在都是由利益集團造成的,“監管”名義上為公共利益服務,實際上為特定利益集團做事。Giorgio等(2005)提出,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背景下,金融監管協調主要采取功能性監管模式;隨著金融混業經營,統一監管引起了普遍關注,Masciandaro(2007)、Cihak和Podpiera(2008)、Masciandaro和Quintyn(2009)等學者集中討論了統一監管是否能僅僅依靠央行進行。針對混業經營,Claudio Borio(2003)提出加強宏觀審慎性監管才能避免金融不穩定性,Ranee Jayamah(2007)提出更實際的方法是監管當局之間更緊密的協調。張強、王忠生(2004)認為我國的分業監管協調合作應該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制度安排。李連友,羅嘉(2008)提出應基于協同學來構建我國金融監管協同機制;李明凱和楊富玉(2009)提出需要構建金融協調監管服務平臺以實現“資源共享、協調合作、標準統一”,研究了中央銀行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之間以及三個分業監管機構之間應如何協調。

論文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理論和層次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金融創新視角下我國金融監管協調中存在的問題,借鑒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國際經驗,提出了我國建立對金融創新產品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對策。

2.金融監管的分類及層次

金融監管有分業監管和集中監管(統一監管),二者各有利弊。分業監管是指對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管由不同的監管機構來完成,非常適用于金融業務專業化分工經濟體。集中監管指一國所有金融領域活動都由某一監管機構進行集中統一管理。集中監管的優點在于適合金融混業經營,合理配置監管資源、獲得監管規模效應、降低監管成本,消除監管真空與重疊,有利于監管協調。但集中監管體制的有效性依賴于內部組織結構安排的合理性,如果金融監管機構的權責劃分和專業化監管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那么,集中監管體制也會導致分業監管的一些弊端。

由于任何單一監管模式都存在不足,而金融監管是一種全局性的行為,金融監管目標因此也是多重的,既要關注安全,也要關注效率。因此,無論是集中監管還是分業監管,在實踐中都需要一種矩陣式機構模式。金融監管的協調,實際上就是關注各監管機構的監管工作是否和諧一致,整體上是否有效率。金融監管協調可分為金融監管理念的協調與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兩個內容。而后者又至少分成兩個層次,一是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機制(如果是集中監管,就表現為機構內各部門之間的協調);二是金融監管機構與中央銀行及國家相關行政部門的協調。

3.金融創新視角下我國金融監管協調中存在的問題

從量上看,我國金融創新無論是相對于金融機構的業務總量,還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都是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后于亞洲的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從質上看,我國金融創新種類貧乏,創新層次低。我國金融創新水平落后,產品匱乏,數量有限,也間接導致了我國金融市場發育不全、結構不平衡、金融機構之間以價格競爭為主、金融機構盈利增長空間有限等一系列問題。

3.1分業監管模式,協調存在問題

我國目前是典型的分業機構監管模式。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由銀監會監管,證券公司由證監會監管,保險業由保監會監管。他們之間設置監管聯席會議,協調相互的關系。但是,聯席會議沒有發揮預想的作用,金融監管協調在制度建設與實踐操作中都存在問題;對中國人民銀行的作用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監管體制設計中對金融創新存在監管真空;部分企業集團公司控股下的銀行、信托、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往來,形成了事實上的混業經營。但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在實踐中,沒有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主體和適用法律,只有在金融控股公司出現風險時,如處置德隆集團問題上,事后性的一事一議,沒有完整制度化條文可遵循,更說不上在金融控股公司內部設置科學、合理的防火墻。

3.2協調機制的缺失對金融創新的不利影響

監管真空的存在以及協調機制的缺失,對我國金融創新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問題?,F在的監管體制以及合規性的監管理念壓制了金融機構創新的主觀能動性。

由于缺乏監管疏導,會誘導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更強調盈利性、忽視安全性,當創新業務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易引發較大的風險。這種起源于監管缺失的風險卻會被完全的附加在在金融創新活動自身之上,放大了金融創新的負面效應,抑制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創新總是伴隨著金融風險的,有效規避風險的手段是通過合理監管以及完善金融創新活動來使風險最小化,或以金融創新收益彌補風險。但由于我國對跨行業金融創新活動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當出現風險時,這些地位不明的創新很容易被“一刀切”的禁止,而不是找問題尋方法以規避風險。例如汽車借款履約保險出現大面積風險后,車貸險條款費率就被監管部門廢止。

4.美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國際經驗

4.1監管模式

美國1999年的《金融服務一體化法》創設了獨特的傘形功能監管模式。具體的說,對于擁有銀行、證券和保險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銀行監管機構、證券監管機構(SEC)和州保險監管機構分別對其相應的業務/功能進行監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監管規章、進行現場和非現場檢查、行使處處的裁決權等;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聯邦儲備理事會(FED)對金融控股公司進行總體監管。其監管結構如傘形,因此也被稱為“傘形監管”。

4.2協調的制度安排

法律對各監管機構的職責劃分有明確的界定。例如聯儲通常負責控股公司層面的監管,只在必要時對其銀行、證券或保險子公司進行有限制的監管;若各功能監管機構認為聯邦儲備理事會的有限制監管不適當時,可在功能范圍內優先行使自己的裁決權。為避免重復與過度監管,聯儲必須尊重金融控股公司內部不同附屬公司監管當局的權限,盡可能采用其檢查結果。美國分業監管模式非常強調事前協調、相互遵守監管規章和建立沖突解決機構。

4.3信息收集、交換與共享方面的制度安排

由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建立統一的報表格式和要求,五家監管機構監管對象的常規數據和報表由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統一收集。各監管機構不僅共享數據和信息,而且共享檢查、調查報告及其與金融機構的往來文件。例如銀行監管機構有義務應SEC的要求向后者提供從事證券業務的銀行有關信息;SEC在對投資銀行控股公司或其聯營機構進行監管時,應最大可能地接受可以滿足其監管要求的、由另一監管機構提供的報告或檢查結果。

4.4檢查職能

OCC負責監管國民銀行,聯儲監管州注冊會員銀行,FDIC監管州注冊非會員銀行。各監管機構根據以上分工對監管,或聯合進行檢查。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對名監管機構的檢查活動進行統一和協調,以減輕被監管機構的負擔。

4.5國際經驗的借鑒與啟示

通過對美國監管模式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第一,協調機制的設計應遵循權責明晰、減負高效的原則。

第二,信息收集實行分工并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第三,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保證協調機制的運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執行協調職能。

第五,聯合檢查和委托檢查相結合。

5.促進金融創新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對策研究

5.1協調機制建立的原則

第一,協調機制的建立應體現審慎的監管理念。

第二,協調機制中分工的模式的出發點應從機構監管逐步轉為功能性監管。

第三,協調機制的設計應是多層次、動態的、全面的體系。

第四,協調機制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成本與收益的問題。

5.2金融監管模式的改革

由于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較大的漏洞,因此,在設計監管協調機制之前,應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兩者是不可分的問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中沒有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因此,建議采納美國的傘形監管體系,由中央銀行負責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監管,在人事安排上,可以借調三大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另外,由于我國人民銀行與三大監管機構在行政級別平等,因此,四者間的協調應額外設計一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該委員會直屬國務院,人民銀行與三大監管機構派出人員參與其具體工作。監管模式的改革如圖1所示。

5.3協調機制的制度安排

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除了需要監管模式的改革,還需要制度上的安排。具體如下:通過立法手段直接規定各監管機構的協調合作框架,對它們的職能做出明確規定,使監管協調合作做到有法可依;通過簽署《諒解備忘錄》,規定監管協調實施細則和相應制度安排。

5.4協調機制的具體內容

(1)進一步明確和落實主監管機構的責任

依據功能性監管原則,對交叉性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應根據具體業務性質或不同業務相對重要性來確定。規定出現交叉業務監管時,監管優先順序與仲裁程序。

(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整合適應金融監管機制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明確各監管部門負責采集的數據對象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與信息傳輸系統,建立信息傳送制度和成本分攤的原則。

(3)建立多層次緊急磋商機制

在央行和三大監管機構之間應建立多層次緊急磋商機制,以處理緊急和難點事務。為應付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至少應建立中央與省級兩層次的緊急磋商機制,及時的對一些金融創新產品進行風險評估與監管職責的設定。

(4)建立政策協調機制和爭端解決機制

各監管機構在制定規章時要進行協商,避免規則沖突。具體的講,在各監管機構討論制定規章時,應邀請其他監管部門旁聽,當出現矛盾內部不能解決時,應根據爭端解決機制向仲裁機構訴求解決,實踐當中可由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來擔當仲裁者。

(5)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和簽署備忘錄制度

聯席會議常規化,由人民銀行、三大監管機構、財政部組成,并輪流擔任主席。各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分別設立秘書處,負責收集有關監管信息,建立監管信息庫。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簽署諒解備忘錄。對于法律沒有明確,存在明顯邊界模糊和職能交叉的事宜,以及法律中難以細化的協調合作事宜,可通過簽署諒解備忘錄的方式來明確,必要時實施聯合監管。

6.結論與啟示

論文根據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理論,分析了金融創新視角下我國金融監管協調中存在的問題,并借鑒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國際經驗,從協調機制建立原則、金融監管模式改革、協調機制制度安排、協調機制具體內容等提出了促進我國金融創新的監管協調機制的對策。

篇5

分析了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態和金融理論研究帶來的影響,研究了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從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結構、革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四個方面提出了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金融學;人才培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終端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金融服務領域,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挑戰和沖擊,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這種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時代金融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對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育目標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聯網技術給金融業態和金融理論研究帶來了巨大影響

1、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態的影響

(1)支付模式的創新。傳統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線下銀行間支付體系,互聯網技術為支付業務創造了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金融機構作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間的支付中介,提供網絡支付結算、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業務,全面覆蓋了線上和線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網絡購物、充值繳費等功能。Analysys易觀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類APP排行榜,移動支付類App排行前五名依次是:支付寶、翼支付、京東錢包、銀聯錢包和百度錢包,預計未來兩年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規模將達33.51萬億元,第三方移動市場規??蛇_52.11萬億元。(2)融資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通過數據挖掘與信息處理,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提供供需雙方直接聯系交易的網絡平臺,個性化金融產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ヂ摼W金融融資模式主要有P2P網絡借貸、電商小貸、眾籌融資。2015年,通過互聯網融資模式獲得融資的企業已達370家,融資金額為944億元左右①。同年,互聯網金融被納入中國的十三五規劃,P2P網絡借貸、電商小貸、眾籌融資等各個互聯網金融領域得到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支持,互聯網融資步入快速發展階段。(3)金融產品銷售與理財模式的創新?;ヂ摼W金融拓寬了理財產品的銷售和購買渠道,用戶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及時評價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等特征,進行產品的申購、贖回,由此形成了互聯網理財模式,例如余額寶、理財通、平安盈等?;ヂ摼W理財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來管理理財產品,也促進了傳統金融機構理財模式轉型。據宜信公司與零壹財經研究院的《一站式互聯網理財報告》,未來五年內,一站式互聯網理財規?;驅⑦_10萬億元,產品與服務供給將更加多樣化、智能化。(4)虛擬貨幣。隨著互聯網和電子支付的普及與發展,為實現支付的便捷、迅速,人們對虛擬貨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虛擬貨幣相對于傳統貨幣而言更加通用、便捷,主要分為電子幣和電子貨幣。其中,電子幣主要是指游戲幣和專用貨幣,例如騰訊Q幣;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等值,持有者從發行人處獲取并以電子形式存儲于電子設備之中,可用于支付結算、兌現、儲蓄、信貸,例如比特幣。

2、互聯網技術對金融理論的影響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在互聯網和信息經濟時代,許多傳統的金融理論受到挑戰,正在孕育著新的金融理論。(1)突破現代金融中介理論?,F代金融中介理論主要是利用交易費用理論及信息經濟學來研究金融中介為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信息不對稱所進行的金融創新活動。由于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金融中介才會存在。然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金融交易可以在網絡平臺實現,這種交易模式,首先能夠實現信息共享,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其次,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最后,實現網絡平臺的規模經濟效應,促進價格發現機制的形成。傳統金融中介的部分職能正在被互聯網金融所取代,現代金融中介理論的基石已被挑戰。(2)打破傳統貨幣理論。傳統的貨幣理論指出貨幣的供給由國家控制,國家發行貨幣的基礎是國家信用。而互聯網貨幣產生的目的是為支付結算提供方便。然而,虛擬貨幣的產生與應用勢必會打破傳統的貨幣形態,與現實中的貨幣不同,互聯網貨幣是在社交網絡的共同信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虛擬貨幣形態,它的整個發行和運作流程均在網絡之中。虛擬貨幣種類繁多,運作模式有別于傳統貨幣,需要創新新的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

3、創新金融監管理論

傳統的金融監管理論主要是《巴塞爾協議》提出的資本監管要求?;ヂ摼W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貨幣形式、產品形態、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風險的生成與傳導等,都與原來有很大不同,因此,改革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迫在眉睫?;ヂ摼W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為金融監管部門提供更為科學的監管手段和決策依據。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理論研究應該著眼于將信息化技術合理運用于監管之中,同時要跟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步伐,轉變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在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同時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4、催生互聯網金融相關理論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新的理論層出不窮。KMRW聲譽模型被廣泛運用于研究互聯網交易主體的聲譽特征;互聯網經濟學理論主要研究互聯網經濟的邊際特征;梅特卡夫定律主要研究網絡技術發展規律以及網絡外部性的乘數效應;長尾理論主要研究信息傳播的邊際成本以及網絡屬性;平臺經濟理論研究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經營特征和經濟效應;大數據主要注重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云計算主要進行數據的計算處理,將大數據與云計算加以結合,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更有價值的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據前程無憂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調查報告》可知,2015年互聯網、計算機軟件、電子商務及金融相關領域人才需求增幅超過88%,職位需求占全國職位總數的16%,市場對網絡運營管理、互聯網產品經理、軟件工程師等職位需求數量快速增加??梢姡鹑趯W專業人才培養需把握當下行業形勢與人才需求機遇,合理應對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1、掌握金融基礎理論,把握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現代金融人才培養要求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為此,學生要牢固掌握金融學基礎理論,能夠解讀宏觀經濟及金融相關政策,能將微觀層面知識應用于實踐,能對金融市場、金融企業管理等進行理論分析;其次,學生要熟悉互聯網金融的業態特點及發展現狀與趨勢,學習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發行、交易等各個環節的原理和實現方式,熟知互聯網金融中可能涉及的風險及風險管理方法;最后,學生要學習法律、計算機技術、電子商務、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

2、具備互聯網工具運用與數據處理能力

根據怡安翰威特和領英中國智庫聯合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白皮書》,互聯網金融急需高科技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排名第一。因此,金融學專業要加強交叉復合型人才培育,要求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數據庫技術,掌握一定的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支持知識,具備開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能力;學習并掌握相關數據處理軟件,例如MATLAB、SPSS、STATA、EVIEWS等經濟計量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數據處理軟件;掌握HTML5、JAVA、SQL、C、C++等編程語言,順應程序化交易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3、加強持續學習能力的培育,培養互聯網思維和金融創新思維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產品融合創新的產物,同時也是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涉及金融、數學、法學、計算機、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創新使互聯網金融發展日新月異。因此,互聯網金融時代要求金融學專業人才需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互聯網及創新思維,具備自主學習的精神,形成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具備在互聯網金融環境和業態中思考、工作的能力。

4、強化風險意識,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互聯網金融主要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傳播個人、機構以及產品等信息,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披露,節省了交易費用。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有效、完整,比較難以監管;安全性是交易雙方關注的重點,它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傳統的金融風險有了新的表現,技術風險、信息泄露風險愈顯突出。這就要求金融學專業的人才要加強新的風險管理技術的學習,具備開發新的風險管理技術的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路

1、重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當前金融業態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征和趨勢,形成新的培養目標,遵循專業基礎扎實、學科知識寬廣、應用能力強的培養原則,培養數據技術型、IT綜合型、應用型等高素質復合型金融人才。

2、優化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傳統的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比較偏重于文科教學,對金融量化分析、大數據以及新的金融業態關注不夠。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創新的產物,因而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在傳統模式上進行優化改革。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使學生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包括如下知識模塊:一是金融學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基本金融理論、金融企業、風險管理、公司財務、互聯網金融等基礎知識;二是金融產品知識,包括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傳統的金融工具知識,以及結構化產品以及互聯網金融產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知識;三是基礎數學與數理統計知識,包括概率論、數理統計、數學分析、隨機過程、多元統計分析等數學與統計知識,熟悉這些知識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四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包括金融計量與統計相關的軟件操作與編程知識,以及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等互聯網金融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使學生形成綜合性、多層次的能力結構,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與創新的能力。金融學人才要具備的能力結構:基礎業務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夠從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基礎業務工作;計算機操作能力及互聯網營銷能力,能夠熟練使用新技術、新平臺管理公司業務系統,運用新媒體進行金融產品銷售、宣傳;金融分析能力,能夠撰寫行業研究報告,對新的業態、新的政策等有獨特的見解,能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處理經濟金融信息;互聯網思維及金融創新能力,能夠熟悉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流程和潛在的風險,設計互聯網金融產品,利用新技術進行金融創新。

3、革新金融學專業教學內容

從當前金融學專業人才市場需求來看,金融學專業教學應趨于微觀化、互聯網化、產品化、數量化。因此,革新金融學專業教學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整合各門課程的內容,避免重復,去除不合時宜、陳舊的知識,納入新知識;在專業課程中加入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知識,反映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增加案例分析、金融資訊、研報分析等熱點內容,讓學生了解新的財經資訊,學會解讀行業變化和政策信息;加強實驗與實踐教學,培育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注重定量分析與數據處理能力的培育。

4、全方位創新金融教學模式

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技術,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技術,加快金融學專業教學模式創新。在課內教學模式方面,要豐富授課手段,可采用討論會、研究組、結構化、演講等形式,將PPT、音視頻、案例講解、學術沙龍、遠程教學等模式加以組合實現課堂教學;邀請知名學者、業界人士到課堂中與師生進行交流,實現跨校聯合、校企聯合等培養模式。在課外教學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網絡精品課程、慕課資源、云課堂、微信公眾號、學術論壇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任務,方便師生交流討論。加強作業布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刹捎冒咐治?、小論文寫作、行業研報、財經新聞評論、新金融產品介紹等多元化作業內容,采用課堂布置、網絡布置雙重任務安排模式,激發學生完成課程作業的積極性。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實行全面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郭福春、潘錫泉:融合與重構:大資管時代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56-160+165.

[2]張鐵鑄:經濟新常態、創新能力與金融專業人才通識教育[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4)21-27.

篇6

(一)與其他經濟學課程相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由于國際金融和世界經濟聯系緊密,國內外的一些媒體和財經類雜志都會報道與國際金融有關的一些信息,即調查近幾年國際金融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是同學們比較感興趣和關注的問題。比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為什么次貸危機在美國開始爆發,很快從金融危機轉變成經濟危機,從金融行業向實體經濟蔓延,很多國家都沒有逃脫這場厄運,甚至全球經濟都受到影響。人民幣匯率問題,自匯改實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屢破新高,升值幅度之間加快,2008年4月10號人民幣匯率開始了“6”時代的大門,中國如果迫于美國的壓力繼續對人民幣升值的話,中國經濟會不會步日本的后塵。從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之后,我國外匯儲備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這么高的外匯儲備將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什么影響?怎么樣優化外匯儲備的結構。由于上述一些熱點問題學生接觸的比較多,所以他們很想通過對國際金融課程學習對上述內容有更深一步地了解,這樣為老師的授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沒有學生的創造性表達機會和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差,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傳統的考核方法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學生沒有短期和中期學習的目標,造成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課程內容,期末考試前突擊背誦,考試后就忘的不良學習后果。

(三)現有的教材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隨著各國經濟的不斷開放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國際金融領域不斷有新觀點、新問題和新成果、新動向,現有的國際金融教材難以做到及時更新,要求老師在授課時不僅要把選用的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論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及時了解和吸納國際金融領域的一些新方法和新觀點,并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和了解國際金融的最新知識。另外受教材自身因素的影響,其實踐學習相關教學內容顯得格外稀少,甚至連一點實踐方面的素材都沒有,這樣,學生學起來也比較苦悶。(四)學生參與的實踐教學環節少現在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社會實踐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效果,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由于受師資、設備和教學規模等多方面的限制,國際金融課程的實踐教學設備十分缺少,一般的教學設備都是大多是基礎課程的。國際金融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活動較少,學生沒有機會去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銀行、投資公司參與實踐活動,自然無從了解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具體操作過程,難以建立直觀的想象。

二、國際金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老師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和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由于國際金融課程專業性、時代性較強,往往學生自以為很認真的聽課了,但真正學到的知識很貧乏或者理論和現實脫節,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學習成績低下等困境,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的改進

1.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鑒于國際金融中的和現實的問題緊密結合,在具體教學中老是不能空洞的說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學生提問題,刺激學生思考,并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與正面的評價,多多鼓勵學生,這樣學生的的學習興趣會增加,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能力得到檢驗,培養隨時應變不同問題和環境的能力。比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匯率的基本知識,并靈活的運用到現實問題的分析中來,在教學中增加了一些教材沒有的內容,而這些知識的傳授避免了傳統的滿堂灌的方法。比如要求制作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和宏觀經濟走勢趨勢圖,并通過回歸分析探索其相關性,提出匯率政策應該如何調整。這種類型的作業既充分體現了專業的基礎性,也較好的了解和分析了我國匯率政策的演變過程,有效的鍛煉了學生融會貫通的應變能力和綜合能力。比如最近20年國際金融理論發展迅速,例如國際金融市場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匯率決定理論特別是國際金融監管理論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可以結合這些具體理論編寫國際金融的課外閱讀材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收集國際金融的優秀論文級,使學生對國際金融的最新理論有更深入地了解。

2.案例教學和小組討論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如果只有老師的講授效果都不是很好,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案例教學和小組討論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筆者在講授國際金融課程的過程中,就曾讓案例教學慣川始終,選取這樣一些案例讓同學們自行收集資料,組織討論形成課件給大家匯報,比如我國2005-2011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分析、人民幣國際化的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的探討,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等等,一學期過后,學生普遍反映這樣一種教學方法效果比較好,既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提高,通過交流討論這些知識點加深理解,在通過集體的協作制作PPT給大家匯報,匯報后還要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這些都會促使他們對每個問題充分準備,應對各種可能的問題和挑戰。

(二)教學手段的改進

1.以理論講述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理論的講授和實習,但同時要利用經濟學實驗室的有利條件,讓學生盡可能的參與實踐活動,條件許可的學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學綜合模擬實驗室,在國際金融教學過程中建立外匯交易和國際結算等模擬交易系統最近20年國際金融理論發展迅速,例如國際金融市場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匯率決定理論特別是國際金融監管理論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外匯交易模擬系統采用寬帶接受實時傳輸的全球同步的24小時外匯交易行情系統,使學生熟悉外匯交易流程,提高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和操盤能力,通過國際結算模擬教學系統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付匯、托收和信用證等國際結算業務的業務流程,通過模擬教學提高學生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教學相結合信息化、互聯網的發展使大學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多彩,越來越多的大學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課件可以以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的形式講授課程內容,此外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大量的文字內容短時間內呈現在屏幕上,非常適合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國際金融的新理論和新動態。其次可以依托互聯網的平臺,建立國際金融精品課程網站,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閱課程大綱、教案、多媒體課件,習題。通過公布老師的電子郵箱,教師在網上開設教學平臺等方式,使學生和老師保持互動,學生可以把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網絡向老師提出,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夠保持連續,并且答疑問題和老師的回答分析被記錄下來,可以形成獨立的教學知識庫,對課堂教學起到非常重要的輔助和補充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增加一些課外視頻教學,提供一些視頻,比如一些專家學者就人民幣國際化的一些訪談,中央財經頻道跨國公司并購的專題的視頻等等,通過這些視頻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和知識面,有助于他們更深刻的理解現實國際金融活動。

篇7

論文摘要:銀行作為經營特殊商品——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最顯著的特點是負債經營,這一特點決定了風險管理在其經營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防范商業銀行風險,維護商業銀行穩健運營,成為了全世界銀行業監管的共同話題。本文論述銀行風險管理理論與我國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對策與見意。

1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概念

巴塞爾委員會將銀行風險分為八類: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資本充足率也有了新的更進一步的要求,要求把評估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工作與銀行面對的主要風險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多少風險就應該有多少資本,風險越大的銀行資本就應該越多。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是指商業銀行為實現自身的經營目標、在業務經營過程中,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對其業務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處理的活動以及金融管理當局為實現金融、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要求,而對商業銀行風險實施的外部監管活動的總稱。

2銀行風險管理的一般原則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和人們對金融風險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商業銀行從產生至今,其風險管理經歷了資產業務風險管理、負債業務風險管理、資產負債業務風險管理、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等階段。其管理范圍逐步擴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學。2001年巴塞爾委員會公布了《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征求意見稿篩二稿),至此,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理論已經基本完善和統一,國際銀行界相對完整的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爾協議》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如下幾個方面:(1)堅持信用風險是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主要風險,但新協議開始重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影響及其產生的破壞力,并在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中,分母由原來單純反映信用風險的加權資產加上了反映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內容。(2)堅持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思路,在新協議中,保留了對資本的定義及資本充足率為8%的最低要求。同時,新協議放棄了1988年協議單一化的監管框架,銀行和監管當局可以根據業務的復雜程度、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靈活選擇使用,允許銀行選擇內、外部評級等。(3)充分肯定了市場具有迫使銀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資金和控制風險的作用,強化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在新資本協議中,對銀行的資本結構、風險狀況、資本充足狀況等關鍵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

3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銀行風險管理權力責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勵約束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缺乏清晰的權力責任制度、激勵約束制度以及責任追究制度。權力責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貸款權力的分布完全根據行政級別而不是根據風險管理能力來劃分;而激勵約束制度的缺陷則表現在激勵不足、約束過度時銀行信貸人員會選擇消極怠工,而激勵過分、約束不足時則會選擇鋌而走險。

(2)風險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風險量化體系有待完善

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主要用于銀行授信管理和授信業務運作過程。受內外部因素的制約,我國的信用評級的其他重要作用發揮不夠:在信用評級方法上,目前商業銀行的做法與巴塞爾銀行新框架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信用評級的組織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確等問題。尤其是在進行風險量化時,計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現有量化指標不能體現出行業和規模之間的差別;指標的調整速度和行業風險的變化不協調,使計算結果失真。

(3)社會經濟環境有待加強,外部作用加劇商業銀行風險

目前,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信用評級機構的影響力不大,社會各界對信用評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由于信用中介行業發展滯后,已有信用數據庫小、覆蓋面窄,無法對市場主題的信用級別做出公正、客觀、真實的評估。

4加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劇烈的市場動蕩,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與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應充分重視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我國銀行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1)商業銀行應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創新所產生的金融風險

商業銀行應改變傳統的業務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以收付結算、擔保、融資管理、咨詢、衍生金融工具等為代表的中間業務,以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優化負債結構。同時,全球金融危機也警示我們要審慎地進行金融創新,做好風險管理,通過風險管理使資金得到合理地運用,讓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資。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場需求來檢驗各種創新業務,商業銀行應及時建立并調整其金融創新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有效的風險預防體系以及嚴格的后續監督機制,保證對創新的業務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避免金融風險的基礎上,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商業銀行應通過完善其內部評級系統,充分揭示交易對手特定債務的信用風險,為此應對影響交易對手未來償付能力和履約能力的各種因素及變化趨勢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以便全面、真實、動態地反映信用風險的程度,并根據不同金融衍生產品的特性對其進行管理,實行產品多元化策略。

(2)商業銀行應加強對信貸風險的管理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波動性較為寬裕的條件下,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前景較為樂觀,往往會低估風險,但是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商業銀行應始終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位,從預防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角度,充分估計風險,實現自身的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應做到一下五點:第一,設立合理的資本結構,擴大資本總量;第二,積極推動抵押貸款證券化水平;第三,盡快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第四,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重視信貸風險的早期防范;第五,信用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

(3)改進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方法

商業銀行對風險控制的關鍵在于提高對市場風險的識別與計量水平,這離不開現金的理論、復雜的軟件系統和強大的數據庫作支撐。我國商業銀行應充分識別、準確計量、持續監測和適當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業務中的市場風險,確保在合理的市場風險水平下穩健經營;商業銀行應建立與本行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市場風險管理體系,通過設計合理的信用級別,區別不同層次的風險;商業銀行應指定專門部門負責市場風險管理工作,并應當將市場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與全行的戰略規劃、業務決策和財務預算等經營管理活動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級方法,合理計量風險:隨著世界金融環境的變化,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已不僅僅局限于信用風險,還必須加強對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的監控,以及時針對市場變動調整策略規避風險。

(4)完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體系

我國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中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建立涵蓋各項業務的全系統的風險管理系統,開發和運用風險量化評估的方法和模型,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進行持續的監控”。①構造合理的內部控制組織架構;②建立完善信息系統和網絡管理;③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5)提高商業銀行工作人員素質

篇8

關鍵詞:網絡銀行;風險;監管;對策

本文是河北省社科聯民生調研課題理論成果(課題編號:201401345)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9月16日

一、國內外研究狀況綜述

(一)國外研究狀況。美國陽倫-H-利普斯、托馬斯-R-馬瑟查爾、簡-H.林克合著的《電子銀行》,美國瑪麗-J-克洛寧所著《互聯網上的銀行與金融》這些著作對網絡銀行的業務特點、競爭優勢、風險問題等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但對網絡銀行風險防范及控制問題的研究不夠深入細致。Mayr J.Cornin.在《Banking and Finance on the Internet》指出,加強網絡銀行風險防范與控制,要建立起一套嚴格的內控制度,從網絡銀行內部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建設上防范和消除網絡銀行風險。新加坡Tan Chwee Huat在出版的《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Singapore》中指出,網絡銀行的風險具有開放性、易變性和流動性等特點,一定不能忽視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網絡銀行風險管理主要依靠國家中央銀行的指導和各商業銀行的通力合作。

歐美等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對網絡銀行的風險監管基本上采取寬松的監管原則,主要通過補充新的法律、法規,使原有的監管規則繼續適應網絡銀行環境,并針對網絡銀行及其風險的特點,制定、頒布相應的立法建議和監管指南,建立了較完善的網絡銀行監管法律體系。

(二)國內研究狀況。網絡銀行在我國的迅速發展開始于2000年前后,但與其迅速發展的形勢相比,我國網絡銀行風險監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相對滯后。尹龍是國內研究網絡銀行比較早的學者,他在論文《對我國網絡銀行發展與監督問題的研究》一文中,對網絡銀行的風險特點和監管措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結合我國網絡銀行的現狀,提出了完善網絡銀行監管的必要性和監管策略。張成虎在發表的《信息技術風險監管――銀行監管的新領域》一文中,對銀行技術風險進行了定義,分析了技術風險的表現形式和國內研究現狀,并對我國網絡銀行風險監管問題提出了對策。張軍亮在論文《我國網絡銀行的風險與監管體系建設》中通過分析我國網絡銀行風險監管的難點,提出了從三個層次建立風險監管體系。徐靜在《關于完善我國網絡銀行監管的思考》中,指出網絡銀行在我國迅猛發展,但是網絡銀行的發展不可避免要帶來風險,監管部門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例如建立健全我國的網絡銀行監管制度,借鑒國外網絡銀行監管經驗,改變傳統的銀行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積極培養適應網絡銀行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總體而言,網絡銀行風險監管理論還處于不斷豐富和完善狀態,這與網絡銀行的迅猛發展不相適應。

二、網絡銀行存在的風險分析

(一)系統技術風險。網絡銀行的技術風險大致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密碼、口令簡單。網絡上的許多風險的起源是使用了簡單的、靜態的口令。網絡上的口令可以通過許多方法破譯,其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是通過監視信道竊取口令和口令解密;二是系統本身漏洞。UNIX操作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一網的計算機客戶端使用“跟蹤路由”命令的話,就可以看見數據從客戶機傳送到服務器要經過許多不同的節點,這些節點最容易受到攻擊;三是信息易竊取。大多數網絡上的信息沒有加密,或簡單加密,以至于文件傳輸很容易被竊取。同時,網絡防火墻的設置比較復雜,許多系統在設置過程中無意識地擴大了訪問權限,從而被不法人員利用獲得信息;四是監視系統。當客戶使用文件傳輸協議或遠程登錄終端模擬協議連接遠程賬戶時,他輸入的口令是沒有加密的。所以,通過監視攜帶口令和用戶名的IP包可獲取他們,并使用這些用戶名和口令到系統。

(二)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指來源于系統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導致的潛在損失的可能性。操作風險主要涉及網絡銀行賬戶的授權使用、網絡銀行的風險管理系統、網絡銀行與其他銀行和客戶間的信息交流、真假電子貨幣的識別等。商業銀行職員對業務的漫不經心和客戶的疏忽也有可能導致網絡銀行嚴重的操作風險,從而危及網絡銀行的總體安全。網絡銀行可能會因為客戶欠缺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而面臨相當高的操作風險。另外,商業銀行職員和客戶不能夠充分理解網絡銀行采用的不斷更新的軟件,進行誤操作也會給銀行或客戶自身帶來操作風險。

(三)銀行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指網絡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因為經營不善而使利潤下降的風險。網絡銀行能否獲利,主要取決于客戶數量的多少。只有不斷增長客戶數量和提高客戶信任度,才能確保網絡銀行的盈利能力。因此,經營風險又可以分解為注意力分散風險和服務對接風險。注意力分散風險是指網站因為吸引不到足夠的點擊量,無法形成一定數量的固定瀏覽群體,從而使潛在的客戶流失,造成銀行收益下降的可能。服務對接風險是指網絡銀行不能提供足夠多的電子商務網站的在線支付服務,造成客戶轉移,使銀行的營業額下降,最終導致收益損失的可能。

(四)行業法律風險。網絡銀行的法律風險來源于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規章和制度,以及在網上交易中沒有遵守有關權利義務的規定。網絡銀行業務牽涉到商業法律,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財務披露制度、隱私保護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和貨幣發行制度等。當前,我國電子商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針對網絡銀行、網上支付的專門法律還沒有出臺配套的法律法規,所以,利用網絡及其他電子媒體簽訂的經濟合同中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也使得銀行、司法機關在打擊網上金融犯罪時難以采取主動措施。

三、我國網絡銀行風險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模式不合理。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一套針對于網絡銀行監管的模式,現在用的監管體系都是沿用了傳統銀行的監管方式,因此出現了監管的手段跟不上網絡銀行發展的現象。網絡銀行業務相當大的一部分具有同質性,又經常出現在同一個平臺進行。這就與傳統銀行業務按照機構或者產品劃分的監管方式有著很大不同。所以傳統的銀行監管模式很難適用于現階段的網絡銀行。同時網絡銀行涉及到的監管機構相對較多,目前,還沒有一套科學的協調機制。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理念、監管職能、監管手段等方面各具特點,因此會出現相同的網絡銀行業務得出不同的監管結果。在進行傳統銀行業務與網絡銀行業務的融合過程中,較多的使用電子記錄、電子憑證、電子數據等方式,從而不能準確預測資金的流動,不能夠滿足網絡銀行監管的要求。

(二)監管水平較低。由于網絡銀行出現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導致我國的網絡銀行監管部門職能設定不是很清晰,缺乏熟知網絡銀行相關法律法規、掌握計算機網絡和傳統銀行業務的監管經驗的監管人員,所以導致監管專業水平較低,業務能力不強。監管機構和人員對于風險的預測、分析、控制的能力薄弱,所以較難適應新時期網絡銀行監管的要求。

(三)法律法規不健全。網絡銀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以其獨有的便捷性,給傳統銀行帶來極大的沖擊,同時在傳統銀行有效的相關法律運用到網絡銀行上就顯得不是很適應??茖W的網絡銀行相關法律法規需要包括金融理論、通訊理論、計算機理論、網絡技術理論等內容。這些內容共同作用才能使網絡銀行業務的安全有效進展。但是,目前我國關于網絡銀行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現階段我國有關于信息安全保障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法律仍然不夠,對于網絡銀行的業務規范相關法律幾乎沒有。2001年,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的十幾家銀行共同建立了我國的金融認證中心,解決了網絡銀行認證方面的一部分問題,但是其影響力只限于簽發相關的金融系統的證書,沒有真正形成權威的認證體系。所以,目前出現了商業銀行自己發放認證證書,并且參與虛擬交易的現象。銀行的監管機構所頒布的相關規章制度及行政法規仍不滿足網絡銀行監管的需求。例如,2006年所頒布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仍然沒有關于技術風險管理方面的法規制定。

(四)缺乏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市場準入是控制網絡銀行風險,維護交易安全的第一道關。把好準入關,就能夠將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造成安全風險的網絡銀行排除在外。根據《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網絡銀行的準入適用的仍是審批制。從我國當前網絡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對現有銀行開辦網絡銀行業務的,施行嚴格的審批制是十分必要的,可有效的降低網絡銀行乃至整個金融業的風險。但是該規定所具有的時間性、程序復雜性與網絡銀行業務開展的多樣性,變化性及迅捷性等特點是相互沖突的,導致傳統銀行從事網絡銀行業務條件過高,市場進入成本較高,不利于網絡銀行業務的開展和運行。

同時,網絡銀行處在日新月異、紛繁復雜的金融環境中,同樣也受到優勝劣汰規律的制約,一旦不符合市場要求和經營條件的,也應當適時退出。如何減少其在退出時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而我國目前缺乏這方面的制度。

四、完善我國網絡銀行監管體系的對策

(一)健全網絡銀行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才能夠做好風險監管的工作。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電子商務的興起,我國需要制定科學的、規范的網絡銀行相關法律法規以規范網絡銀行的各種業務,從而降低網絡銀行風險。我國在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中承認以數據電訊的形式簽訂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與此同時,在2004年又出臺了專門的《電子簽名法》力爭完善相關法律。但是現階段,我國仍然缺乏對網絡虛擬交易稅法、信息安全相關立法、網絡交易隱私權立法等多方面法律的制定。在國際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缺乏金融與司法的有效聯系,從而不能夠適應網絡全球化的需求,對于跨國網絡金融犯罪的國際條例仍然約束力不強,所以我國要力促健全國際與國內的網絡銀行相關法律法規,力促實現網絡銀行的依法監管目標。

(二)加強網絡銀行監管機構建設。我國的網絡銀行風險專設機構的建設應當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以央行為主體建立完善的網絡銀行監管機構。從傳統的銀行監管機構中抽調對計算機網絡、銀行業務、金融體系等技術理論過硬的人才建立一支監管能力強的網絡銀行監管隊伍。并且對機構中的骨干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負責對網絡銀行風險預測與指導下屬機構業務。與此同時各個地區需要設立相應的網絡銀行監管機構,將我國的網絡銀行風險區域進行合理的劃分監管。并且定期的組建網絡銀行的法律以及電子商務方面的專家進行研討,依照我國網絡銀行風險監管的發展現狀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時的發現問題,提供意見,并且將建議及時地提供給中央銀行,以便進行下一步的網絡銀行風險監管制度改革。由此可見加強監管專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培養是此環節的重點。

(三)創新監管思路,提高監管部門業務水平。網絡銀行業務引領了我國的銀行業走向網絡化的道路,現階段我國網絡銀行業務的發展仍然不夠成熟。所以在進行網絡銀行風險監管的同時要注意不能夠阻礙網絡銀行的正常發展。在預測以及控制風險的過程中要保護網絡銀行的競爭、不斷地創新監管思路。提倡強化主管部門對網絡銀行的業務監管,簡化網絡銀行創新業務以及審批業務的冗繁程序,徹底的簡化網絡銀行業務的審批方式。

(四)加強市場準入與退出的監管。加強市場準入方面的監管。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做法通常是對在現有組織框架下開展網絡銀行的不需要審批,由其自行發展;而對設立獨立的開展存貸款業務的網絡銀行法人,則需要審批。英國監管當局認為風險較大的金融機構不宜從事網絡銀行業務。對于我國而言,在網絡銀行業務發展初期,基于對其業務未知風險的防范,審批制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能將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造成安全風險的銀行排除在外。我國可以進一步在總體上確立審批制度的前提下,制定靈活的市場準入制度??梢赃m當放寬市場準入主體條件,對進入網絡銀行業的主體予以有條件的開放;逐步放寬網絡銀行的業務范圍,允許網絡銀行兼營證券、保險的業務,逐步實現銀行功能的全面化;適當簡化審批程序。長遠看來,審批制會加大網絡銀行的市場準入成本,因此應當盡可能的簡化審批程序,降低進入成本,以避免影響網絡銀行的業務創新和技術進步,降低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加強市場退出方面的監管。當前歐美國家對網絡銀行的退出處理非常謹慎,一般要求網絡銀行制訂可靠的信息備漏案、參加儲蓄保險計劃。網絡銀行退出時以市場兼并作為主要的措施。網絡銀行的退出不僅關系到銀行的有形資產處置,還涉及到多年積累的無形資產,比如客戶交易信息、消費信息、個人理財方式等數據的處置。因此,對網絡銀行的退出設計應當謹慎,作出妥當的安排。對此,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我國網絡銀行的市場退出機制包含以下四點:一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使網絡銀行均參加儲蓄保險,以抵制市場風險;二是制定可靠的信息備份方案,減少信息數據處置不當帶來的損失;三是確立網絡銀行審慎退出的監管原則,減少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四是以市場的辦法解決網絡銀行的退出,提倡選擇企業并購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1]尹龍.網絡銀行與電子貨幣的發展及影響[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