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3:1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共衛生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8(a)-0151-03
Optimiz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GAO Shuangshuang QIU Yongqia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form effectivenes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sis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Afte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in our school, the satisfaction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before and after reform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return visit and on-site survey methods. Results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nd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reform (χ2=5.896, P = 0.015; χ2=18.471, P < 0.001). For public servi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fter the reform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0.488, P = 0.485), but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19.918, P < 0.001). In general, the satisfaction level after the reform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Conclusion Reform of thesis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si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majo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畢業論文能夠使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獲取本專業相關知識的有效途徑,并就某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比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1]。畢業論文能夠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基本標尺之一[2]。因此,在大學生畢業實習考試設置畢業論文(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院預防醫學專業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都把畢業論文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是取得學士學位的重要課程之一。我院于2010年進行了畢業論文管理模式的改革,為比較改革效果,為以后改革提供參考依據,特此完成此項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篇2
關鍵詞 預防醫學;應急能力;設計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33-02
疾病預防控制人員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力軍,而目前各醫學高校所培養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是突發事件應急隊伍的后備軍。本課題組前期調研發現,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理論知識缺乏,現場應急處置能力較差,畢業后無法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1]。由此可見,作為培養應對突發事件人才的預防醫學專業教育,其培養模式急需改革[2-3]。
因此,本研究以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為主線,以學生應急能力培養為目的,打破學科的界限,重組實驗內容,設計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希望通過探索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應急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塑造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
【實驗目的】通過開展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強化學生應急處置能力,包括接報正確處理能力、證據采集篩選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生物安全防范技能、實驗室理化分析技能及微生物檢驗檢疫能力、報告撰寫能力、事件防控能力等。
【課程計劃】打破學科限制,按學科將實驗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實現多學科的整合;打破理論與實驗課的界限,將部分實用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放在實踐課上講解(如各種調查處理方法、科研論文撰寫、相關標準條例的解讀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增加校外實習學時(如自來水廠水處理過程參觀等),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做實驗。
【教學方法】PBL案例教學法:在典型案例的引導下,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雙語教學法:提高學生實驗內容專業英語素質,并為留學生相關學科實驗教學打下基礎。
【課程組織】由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進行協調安排,將各實驗模塊分配到相應教研室,由各教研室完成相關內容的講授工作及考核工作,具體課時安排和開展順序可參照下文。操作過程中,一方面依托公共衛生實驗中心,開放學生與科研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建成滿足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培養的多元化綜合性教學訓練平臺[4];另一方面實行本科學生課外科研導師制[5],學生在實驗授課教師和課外科研導師的雙重指導下,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實驗工作。
【實驗流程】
1)感性認識:了解環境衛生及食品衛生基本情況(參觀自來水廠、食品加工企業等),啟發學生分析環境及食品中有害性物質的存在對人體的危害。
2)理論講解:介紹各實驗要掌握的內容、方法,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講解,啟發學生對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對人體危害的重要性;介紹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現場監測技術、現場采樣的原則、方法和質量控制。
3)現場流行病調查、監測及采樣:模擬現場,由學生按照理論講解內容,分組分模塊對現場進行調查、監測及采樣。
4)實驗室分析及數據統計處理:對現場所采集的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匯總現場問卷調查、環境監測、實驗室檢測結果,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5)總結評價:綜合現場調查結果及實驗室分析結果,全班共享,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寫出綜合實驗評價報告。
【考核方式】
1)實驗操作考核(現場演練):接報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問詢處理;現場采樣(食品、水、生物制品等);理化
分析;生物安全防護;無菌操作;實驗專業技能操作等(占總成績的60%)。
2)調查報告撰寫:基本情況、流行病學調查情況、衛生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病因分析、鑒別診斷、結論、防控措施、附件(國家標準等)(占總成績的30%)。
3)實驗理論考核:爆發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與步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食物中毒的診斷標準與程序、科研論文的撰寫等(占總成績的10%)。
【課程內容】
背景資料 2006年9月23日上午10:00,XXX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人電話報告:YYY鄉ZZZ村86人發生不明原因群體性腹瀉,主要癥狀為起病急、惡心、腹痛、腹瀉(呈粘液、水樣便),部分病人有低熱、嘔吐和里急后重等癥狀。接報后,當地縣委、縣政府立即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防病工作。主管衛生工作的副縣長親臨現場指揮,縣衛生局立即抽調當地疾病控制、衛生監督、醫院等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共計10名組成調查組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處理。經詳細調查及采樣檢測后確定這是一起水源性感染性腹瀉暴發事件,暴露因素為村民飲用了被產毒型大腸桿菌污染的水源(2號水井)。通過采取病人隔離治療、污染水源消毒處理、密切接觸者預防性服藥等一系列綜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調查處理模塊匯總如下。
流行病學模塊
實驗0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1學時)
實驗02:爆發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與步驟(1學時)
衛生統計模塊
實驗03:調查問卷設計指導(1學時)
實驗17:科研論文的撰寫(調查報告)(1學時)
環境衛生模塊
實驗04:突發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討論課)(1
學時)
實驗05:自來水廠參觀(4學時)
實驗06:水體污染源調查和水樣的采集與保存(1學時)
實驗07:水質檢測和衛生學評價(水中硫酸鹽的測定)(2學時)
食品衛生模塊
實驗08:食物中毒調查處理的討論(1學時)
實驗09:食物中毒診斷標準與技術處理原則(GB 14938―94)(1學時)
衛生微生物模塊
實驗10:水中菌落總數的測定(2學時)
實驗11:水中大腸菌群的測定(2學時)
實驗12:糧食中真菌的檢測(2學時)
附:綜合實驗評價報告模版
1)基本情況:事發地點地理位置、氣象環境、人群分
布、經濟發展、生活習俗等特點。
2)水源情況:通過飲水調查了解病例發生與水源關系,篩選可疑污染源。
3)發病情況。
①臨床特征:臨床癥狀及體癥,以及主要實驗室檢查結果。
②流行特征:人群分布、空間分布、時間分布。
4)實驗室資料。
①患者致病因素的檢測結果(如微生物、化學物質等)。
②水、食品樣品采集及檢測結果(如微生物、化學物質等)。
5)病因分析:結合現場調查結果及實驗室化學分析、生物樣品的檢驗檢疫,總結分析出致病因素,并列出主要分析依據。
6)診斷依據:結合中毒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現場流行病調查及實驗室化學分析、微生物檢疫等手段,做出疾病診斷。
7)控制措施:結合案例致病因素及發生原因,提出綜合預防控制措施,并總結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1]江敏,劉達偉.我國預防醫學生應急能力培養現況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5):36-38.
[2]李華,萬成松,鄭莉,等.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J].醫學教育探索,2007(11):1013-1014,1023.
[3]李樂,龍鼎新,唐雙陽,等.新形勢下應急型預防醫學人才培養舉措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3(8):765-767.
[4]袁國保,李樂,龍斌,等.創新師資與平臺建設模式 強化預防醫學專業應急能力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1(3):
540-543.
篇3
【關鍵詞】預防醫學;本科教學;雙導師;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預防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社會公眾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2003年SARS暴發流行后,國家加大了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力度[1],各級政府資金投入也快速增加。但2008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的H7N9型禽流感的流行提示,公共衛生體系的人才建設仍然不能滿足形勢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人才數量的擴增上,更體現在人才質量的需求上。要求高等學校不僅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課理論學習和實習期間給予更多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教育更是高校教師需要探索的課題[2]。當前,多數預防醫學專業本科實習仍然沿襲以往培養模式,即專業理論課由在校老師承擔,后期的實踐實訓由實習基地完成,學生在基地完成一個階段的轉科實習后,返回學校由專業教師指導完成畢業論文[3]。而全國許多教學型醫學院校普遍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的難題。一方面存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呈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學校能指導畢業論文的高年資、高職稱的專業教師不足,必然會出現一位教師指導多名學生的現象,很難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和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充分利用校外師資力量,培養本科生實踐能力及科研思維能力,本課題組開展了相關的教學研究工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為了解某醫學院校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實習雙導師制實施的效果,對2008級開始的近三屆學生雙導師指導情況、實習基地帶教老師學歷和職稱、畢業課題經費來源和情況進行總結。其中2008級學生83人,2009級學生223人,2010級學生230人。3軟件進行數據錄入,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的變化采用趨勢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雙導師指導比例
本課題組在省級和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的支持下,在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中全面推行本科實習雙導師指導,2008~2010級536名學生中,由雙導師指導畢業論文比例由87.95%上升到2010級的95.22%,平均雙導師指導比例為93.28%。3年比例呈上升趨勢(Z=2.15,P=0.032),具體見表1.
2.2指導教師職稱
為了保證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質量,學院對實習指導教師職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根據學校實踐教學文件,本科生帶教老師至少為中級職稱以上,三屆學生實習單位帶教老師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比例為72.19%??紤]到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工作任務較為繁重,原則上一名指導教師同一時期內指導一名學生,對于能力強的指導教師,同一時期指導學生人數不超過2人,三屆學生平均每名教師指導學生人數為1.43人(具體見表2)。
2.3畢業課題經費資助
學生畢業課題的選題一方面可以結合實習單位的常規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是專項項目或工作。目前,國家對公共衛生機構普遍實行政府花錢購買服務的模式。課題組調查了近三屆本專業實習課題經費資助情況,結果表明:實習單位與帶教老師科研項目經費、校內帶教老師科研課題經費、大學生科研基金、生產實習經費等途徑完全能夠滿足學生畢業課題的需求,其中實習單位項目資助比例高達93.28%(具體見表3)。
2.4學生情況
通過與實習單位協商,積極鼓勵學生就實習課題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統計結果顯示:2008、2009級學生26篇,平均每百名學生8.5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20篇,每百名學生6.54篇(具體見表4).
3討論
本科生導師制誕生于國外,在我國,導師制長期以來主要針對研究生教育和七年制、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4-5]以及低年資護士培養。當前國內外高校部分專業逐步實行了“實習生導師制”,如周勇等[6]提出的校外導師制對預防醫學本科生應急能力培養起到了很大作用,顯示利用校外資源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這種導師僅在學生學習理論期間進行課外指導,時間較短,和學生之間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對一指導,并不能適用我校目前形勢;李志忠等[7]介紹了實習基地如何完成預防醫學本科生后期全部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但這種模式要求實習基地具有非常高的教學管理能力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因而不容易復制,嚴志平等[3]介紹了深圳某預防醫學實習基地對預防醫學本科實習生管理和指導,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導師制。其他相關研究也在該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8-10]。本研究結果顯示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雙導師制模式不僅可行而且與我國目前公共衛生運行體系及可能的發展趨勢相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實習基地人才隊伍和實驗儀器設備完全能滿足
“雙導師”制的需要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大力投入,省、市、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單位逐級建立了一支高職稱、高學歷、經驗豐富的人才隊伍,其人數能滿足對實習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即一個學生能有一位老師指導。本調查結果表明指導教師的職稱基本符合帶教老師的高職稱要求,同時,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數量的限制也保證了帶教質量。
3.2實習基地的項目和經費能滿足
“雙導師”制的需求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單位項目資助比例高達93.28%,滿足了學生畢業課題的需要。隨著我國公共衛生服務戰略的實施,政府“花錢購買服務”,“中央、省、市財政轉移支付”項目、重大傳染病(如艾滋病、結核和瘧疾等)慢性病防治項目專項經費和國外合作基金(如GAP項目、克林頓基金等),均能夠保證學生畢業課題的完成。
3.3實行本科實習生“導師制”也是實習基地的需求
篇4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社會福利待遇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不斷上升,給社會居民提供的優質的服務。雖然中國的整體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有顯著上升,但是,中國的公共服務質量任然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方面,人口與計劃生育社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還不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急需改善。本文就針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進行分析和研究。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開展,中國社會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社會問題需要解決。就針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水平來說,中國的公共服務水平還比較低,尤其是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中國是人口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尤其是加快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一、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措施
為了更好的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水平,實現公共基本衛生均等化,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好的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1、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機制
在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應該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職能作用,促進工作人員的優化配置,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質量以及處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例如,建立職責明確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機制,可以明確機構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提高機構的工作效率。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通過建立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機制,加強了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互助的能力,提高了機構整體服務水平,加快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步伐。
2、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醫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廣大社會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所以,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應該加強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醫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作,提高基層衛生服務單位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例如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衛生監督的能力,疾病預防控制的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快速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3、培養公共衛生技術人才和公共衛生服務管理人才
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為了早日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應該加強對基層公共衛生技術人才和公共衛生服務管理人才的培養。機構通過舉辦公共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班,對公共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衛生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綜合能力。機構還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質和專業性強的大學畢業生和社會人才,有利于提高機構組成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所以,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通過加強對公共衛生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提高了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增強了公共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機構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社會居民開始重視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所以,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對于提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是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重要保障
中國是人口大國,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非常重視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但是,為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計劃生育工作質量,國家首先應該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由于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在于基層社區和廣大農村,尤其是農村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發達,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比較低以及農村居民對于計劃生育的意識觀念較弱導致中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面臨很大的困難。所以,為了順利完成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做到人口合理統籌,穩定計劃生育低水平就必須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只有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才能保障新時期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完成。
2、是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
從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看中國有2.3億農民工,由于受到城鄉分割體制的阻礙使很多農民工徘徊于城市和農村中,不僅影響了農民工的發展機會而且危及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阻礙城市化發展進程。所以,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能夠使農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有助于實現農民工市民化。
3、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健康保障
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助于城鄉人口與計劃生育保障體系建立,提高社會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保障社會居民的身體健康,進而完善了社會基本保障體系,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重要的健康保障。
三、總結:
本文通過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進行分析與研究,深刻的認識到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分析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措施,有助于快速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通過研究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意義了解到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衛生檢驗與檢疫;課程設置;培養特色
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是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高水平衛生檢驗專門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要任務,被譽為預防醫學的“前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衛生檢驗在公共衛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目前我國衛生檢驗從業人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高素質的專業衛生檢驗人員短缺;大多數從業人員是非專業或低學歷職業技術人員;檢驗人員知識老化,對先進的檢驗設備和技術不甚了解;在傳染病暴發或流行時期,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同時具有預防醫學、微生物檢驗、物理化學檢驗及現場處理技能的人員明顯不足。衛生檢驗人員知識的不斷更新、新技術的掌握、高級檢驗隊伍的充實,是我國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
1我國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衛生檢驗高級人才的正規培養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原華西醫科大學)開辦的衛生檢驗專業。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開辦衛生檢驗或衛生檢驗方向的院校大約有20多所,每年招收約1000余人[1]。2006年,根據衛生檢驗專業本科教學的需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學》、《食品理化檢驗》、《細菌學檢驗》、《病毒學檢驗》、《水質檢驗》、《空氣檢驗》等衛生檢驗專業衛生部規劃教材10種,規范了衛生檢驗專業課程的教學[2]。然而,國內各院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辦學方式多樣,現有的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的“衛生檢驗學專業”;二是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的“預防醫學專業”后期分流的“衛生檢驗方向”[3]。2001年,南京醫科大學設置預防醫學專業(衛生檢驗方向),培養五年制醫學學士,采用“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培養模式。該模式前四年所學專業與預防醫學專業相同,僅僅在第五學年開設檢驗專業課程。經過4年的實踐,我們發現由于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畢業生就業趨向、職稱評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預防醫學(衛生檢驗方向)培養模式已不適合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此種培養模式的學生檢驗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夠完全勝任用人單位對檢驗人才的實際需求。因此,四川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高校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別成功開設四年制衛生檢驗專業。我校于2009年起設置衛生檢驗學專業,培養四年制理學學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屆畢業生,培養的學生對于檢驗專業的理論知識掌握更為扎實,實踐動手能力更強,崗位勝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正式將衛生檢驗學專業名稱更名為衛生檢驗與檢疫[4]。
2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目前,國內開設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院校不乏少數,各具特色。南京醫科大學自2009年起設置四年制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本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據學生畢業就業去向和用人單位反饋情況,我校在衛生檢驗人才培養方面不斷進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體系,培養了一批“具備預防醫學、衛生檢驗檢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預防控制、食品檢疫、職業衛生檢驗、環境監測、商檢、質檢等檢驗檢疫機構以及相關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從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學檢驗或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1制定培養目標,確定教學計劃
衛生檢驗工作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等開展各項業務的重要技術支撐,它不僅為現場調查、疾病監測、控制和衛生監督及時準確地提供檢驗結果和監測數據,而且為貫徹《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衛生法規、標準,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執法依據,同時也為人們的生活及生態環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種職業危害等提供基礎資料。因此,我校將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衛生學及相關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強的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理論及分析檢測技能,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衛生檢驗與檢疫專門人才”。按照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切實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教育全過程;加強對學生本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并充分發揮我?;A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資源優勢,以理為主,醫、文兼修,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協調發展。經過充分調研,分別制定了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本科培養計劃、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本科課程教學大綱、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本科實驗教學大綱和各類實踐性環節的規范文件。加強學生的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的實踐能力訓練,專業課程設置中實驗課的比例較高,實驗課理論課比例接近1∶1,有的課程甚至超過1∶1;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了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能力、科研素質得到全面協調發展;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將學科發展的新動態、新趨勢引入課堂,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按照“科學、規范、拓寬”的原則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計,突出學生的專業特點。
2.2課程體系設置
課程體系的設置體現了該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養目標,是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的培養質量。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著重于培養具有衛生檢驗科學技術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然而,許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中,直接將預防醫學的課程體系納入衛生檢驗專業的培養模式中,幾乎沒有考慮到課程之間的交叉性和互補性,盲目根據規劃教材的內容設置課時數,從而導致了內容的重復性。隨著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不斷涌現,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緊密結合,衛生檢驗與檢疫學科發展迅速,因此,該學科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適應快速發展的變化,并要求我們積極進行課程體系建設,調整和更新課程內容。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教學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課程建設體系仍然不斷在完善和改進中。目前,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共開設必修課41門,167學分。必修課分為四大類,即公共基礎課程、醫學相關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在第一學年開設;醫學相關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在第一、第二學年開設;專業課程在第三、第四學年開設;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在第四學年進行。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開設的醫學相關課程是該專業的特色之一,醫學相關課程共5門,包括人體結構學、微生物與免疫學、人體機能學、臨床醫學概論、人體寄生蟲學。專業基礎課程共10門,包括分子生物學及實驗技術、衛生毒理學、衛生統計學、儀器分析、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環境衛生學、流行病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動物學、傳染病學。專業基礎課程中包括預防醫學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為衛生檢驗與檢疫人才了解公共衛生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奠定基礎。專業課程共10門,涵蓋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相關課程,包括衛生微生物學、細菌學與病毒性檢驗、實驗室管理與生物安全、免疫學檢驗、食品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臨床檢驗基礎學、空氣理化檢驗、生物材料理化檢驗、衛生檢驗檢疫學。除了必修課外,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要求學生選修10學分的選修課,其中人文藝術類選修課不低于4學分。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學習階段安排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共20周。學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級食品質量與安全研究所、省級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我院進行畢業專業實習,主要進行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實踐,包括細菌學檢驗、病毒學檢驗、衛生微生物檢驗、常規醫學檢驗、衛生理化檢驗等內容。通過畢業實習的實踐,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衛生檢驗能力,能夠掌握檢驗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熟悉常用的現代分析儀器的結構、性能。
3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培養特色
3.1明確主干課程,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確保有條件開設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所需的核心基礎課程。將衛生檢驗與檢疫的基礎理論融入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課模塊的教學及實踐中。合理設置每學年的課程進程,并隨著相關物理學、化學、微生物學、衛生學等學科的發展,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打破學科課程間的壁壘,加強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綜合,不斷充實反映本學科領域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醫多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加入教學內容中來。
3.2突出教學重點內容,體現專業特色
根據醫科院校的特點和優勢,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給公共衛生帶來的挑戰,科學規劃專業建設。突出“一個理論、三種技能、五個模塊”的重點內容:即衛生檢驗與檢疫理論、衛生理化檢驗技能、衛生微生物檢驗技能、生物學效應檢驗技能以及公共課程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課模塊、實習與實踐模塊、實戰與發展模塊。
3.3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專業技能培養貫穿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人才培養的突出特點是與國家級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實驗教學隊伍、儀器設備、實驗室資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實驗教學采用分層次并漸進提高的方式:基礎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除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論文)等校內外實習與實踐基地(模塊)外,還有南京醫科大學衛生分析檢測中心獨立第三方實驗室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大學生科研訓練實踐平臺(模塊)。這些條件和措施為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打下了基礎。
3.4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即指定專業導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并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科研思維的培訓,專業導師的指導貫穿整個本科階段。第二學年的暑期,開設大學生暑期科研訓練項目,為學生介紹本專業的最新研究動態,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紹專業文獻的檢索和閱讀技巧,從而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推動了能力和素質的發展。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組織學生申報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訓練項目,通過資料查詢、項目申報書的撰寫、項目的組織實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研實踐訓練。第四學年的畢業實習,學生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的具體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進行科研訓練。這些創新能力培養的環節,不僅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學科發展技術和最先進的實驗設備,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
參考文獻:
[1]謝惠波,雷章恒,劉杰,等.衛生檢驗專業人才現狀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15-18.
[2]張凱.構建應用型衛生檢驗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31(2):190-192.
[3]謝惠波,雷章恒,陳潤,等.對衛生檢驗專業人才培養與改革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28-31.
篇6
【論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機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防御系統存在諸多缺失。彌補公共衛生領域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場失靈”,必須發揮政府的公共經濟職能,同時培育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健全公共衛生保障系統是保障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要條件。
2003年的非典危機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防御系統存在諸多缺失,對我國的公共衛生保障體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公共衛生保障體制改革要達到三個目標:其一,要根據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狀況的需求)分配有限的衛生資源,更有效地為整個社會服務;其二,要引入社會效率高的醫療服務保障體系提高衛生醫療服務的質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運轉的公共衛生防疫系統。第一和第三個目標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適當的政府干預和充足的財政投入,第二個目標更注重效率,需要通過發揮市場的作用來實現。所以公平與效率的權衡也體現為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的補充。
1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衛生保障系統的投入
從1998年起,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保障國民經濟平穩健康增長,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間累計已經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600億元,積極的財政政策體現了經濟增長優先的目標,對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對忽視了公共健康、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現,不僅使得忽略這些問題的代價在短時間內集中顯性化,而且對宏觀經濟造成了更大損害。這迫使我們重新評估以前的宏觀經濟增長目標模式,財政政策目標轉型也就成為必然。今后的財政職能必須向公共財政轉變,更多的關注市場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環境保護等。
2通過政策干預糾正公共衛生保障領域中的“市場失靈”
公共衛生保障部門是一個不能簡單聽憑市場調解的領域。這是因為,第一,醫療保健的需求彈性非常低,價格的高低對需求的影響極小。衛生需求的低彈性和服務的隨機性,讓市場需求來確定醫療的價格將會使衛生保健的費用很快超出社會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個社會。就拿非典事件來說,它造成的危害不僅是患者的生命危協,同時也影響了社會、國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單憑市場調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由國家和國際組織做出統一部署和安排。第三,醫療服務行業含有專業條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圍內的壟斷性,醫生和病人知識的不平衡性及醫療效果的不確定性等特點。第四,在以知識經濟為特色的21世紀,國家承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這不僅可以保護人力資源、改善勞動力整體素質,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國家競爭力,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由于公共衛生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需要通過適當的政策干預來糾正其“市場失靈”,并確保醫療服務利用的社會公平性,以保證社會福利和公平目標的實現。政府介入該領域,實行價格規制,讓醫療企業依法經營,可以實現醫療保障普遍供應的社會公平原則,實現政府保護消費者利益、向弱勢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會福利的政策目標。
3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效率
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應由政府來介入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國家對這一領域進行壟斷經營,既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配置失效,同時也會造成該部門的低效率。在公共衛生領域必須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醫療服務領域既可以由國有企業經營,也應該讓非國有企業進入。這既可以使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國的公立醫療機構已經開始了服務收費,這標志著公共衛生部門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商業化改革,但我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卻缺少充分的競爭,病人面臨的選擇非常有限,并且醫療機構對公眾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規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允許病人選擇醫院和選擇醫生,引入不同付費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組織形式的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在改革付費的方法中,應當加強對醫院的成本制約機制。各國醫療保障系統改革的經驗表明,成本制約的關鍵不在于醫療服務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給方。如上所述,我國通行的“按服務付費”的付費辦法,會產生“供給誘導需求”。這種付費方法與醫療服務機構的藥品補償機制相結合,更成為近年來我國醫療費用快速上漲,在醫療服務費用中藥品費用比重不斷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勵不同所有制的醫療機構開展競爭,能夠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這些方面,國外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4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經濟和政治體制不同,公共衛生保障系統的建設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現出多樣性和變動性。OECD1987年的報告曾把各國公共衛生保障系統模式簡要分類為以下三種:一是以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蘭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國民醫療制度,其最大特征是醫療機構國有國營,醫療費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國、法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社會保險制度,又稱為陴斯麥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強制保險,雇傭者和個人共同負擔保險金,醫療機構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個人保障模式,又稱消費者模式,其特征是個人和企業負擔保險金,醫療機構完全私有。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應實行社會統籌保險與國家財政保障相結合的公共衛生保障模式,醫療保險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衛生防疫系統的建設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負擔。
5參考文獻
1李長明.中國農村衛生發展現狀與策略[C].北京:中國衛生發展論談-中國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國際研討會,2000-11
篇7
【關鍵詞】自然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
黨的十八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決定,憲法規定國家對于人民負有基本保護的義務,即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應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維護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老百姓的國計民生安全。而目前全人類正處于隨時可能因為氣候極端異常而爆發大災難的風險社會當中,氣候極端已經不再只是自然科學研究的范疇,已經成為人民日常性及公共性議題。浙江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江南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大平原的接壤處,山地眾多的地理位置、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全球環境異常等原因的綜合作用導致自然災害活動日益頻繁,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其風、暴雨、洪澇干旱、山體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等是浙江抗災的重點。面對災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浙江省政府本著一貫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建設平安浙江、和諧浙江為目標,高度重視浙江的救災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與規章,如《全省救災防病預案》、《浙江省衛生系統防臺風專項應急預案》、《浙江省地震應急預案》等,對災害醫療救援給予全面性的法律規范的指導,以實現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自然災害醫療救援域外法律制度介紹
抗擊災害,拯救生命,不僅是浙江省、甚至是中國政府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就全球范圍而言,也是每個國家需要解決的主要任務.其中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設置了比較先進的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建立一套系統的災害醫療救援體系,其中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所了解及借鑒。
(一)美國
1.法律法規。美國《國家應急預案》是有關處置災害的綜合性法法律,將國土安全、緊急事件管理、法律實施、消防、公共工程、公共衛生、應急救助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應急醫療服務以及私人部門等統一為一個整體結構,對聯邦政府、州長、地方行政首腦和民族行政首腦在應急事件時期的職責作了詳細的規定,成為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地方政府和民族政府在緊急事件期間互相協調的基礎。《美國突發公共衛生實際應急反應指南―針對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區的公共衛生管理者》旨在幫助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區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在突發事件或災難發生后24小時內,迅速有效地采取公共衛生應急反應行動。這是針對災害醫療應急救援的專項立法。此外,還有《減災和緊急救助法》、《聯邦緊急相應計劃》、《聯邦緊急事態應對預案》、《國家地震災害減輕地震災害法》等。
2.確立包括災害醫療救援在內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體系。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三級應對體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系統)一HRSA(地區/州醫院應急準備系統)一MMRS(地方城市醫療應急系統)二個子系統胡。當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指揮系統由CDC提升到聯邦應急計劃,總統有權根據危機事態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并啟動聯邦應急計劃;HRSA主要通過提高醫院、門診中心和其它衛生保健合作部門的應急能力,來發展區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主要負責藥物獲得、急救、運輸、信息傳遞、隔離檢疫、醫務人員培訓以及醫院系統協調;MMRS通過地方的各個執行部門,如:消防、自然災害處理部門、醫院等部門,現場救援人員協作,確保城市在一起公共衛生危機中最初48小時的有效應對。
3.非政府機構依法成為災害醫療救援的法律主體。美國十分重視自愿者和自愿組織在災害醫療救援的作用。1970年成立全國抗災志愿者組織,該組織的主席是聯邦緊急事態管理局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在《聯邦緊急事態應對預案》中被要求固定承擔緊急救援和為災民提供后勤服務方面,被公認為是第一應對者和有效救援者。此外,還有1881年成立的美國紅十字會,履行包括國內和國際災難救援在內的某些美國政府的責任,具有“聯邦工具”的合法地位,今天,美國紅十字會的日常工作,幾乎完全納入了美國緊急事態管理的工作體系,承擔著美國聯邦緊急事態管理局的部分工作。
4.設立專門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美國在聯邦 C D C 中專門設有負責與媒體溝通的通訊辦公室,負責向公眾和醫療救援人員及時告之災害事態信息,幫助相關人員正確判斷災害發展狀態。此外,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主持全球應急管理系統,以災害信息服務、災害應急事務處理為目標,主要業務包括同國際系統連接,進行災害管理、減災、風險管理、救助搜索、災害科研等。
美國對災害醫療救援制度有相關的法律進行規范,體現在基本行政法律、各項專門的減災法之中,并且還有針對災害醫療應急救援的專項立法;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職能部門在災害醫療救援中的職責,并且該職責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災害發生后的“臨危受命”;把衛生系統與其他系統串聯起來,使得公共衛生、災害事件管理、執法、醫療服務等領域內的人員可以綜合有效的協作;重視非政府組織的災害醫療救援力量,并將其納入政府的管理體系,發揮其優勢作用;依法確立了災害醫療救援的日常應對體系及具體程序和專門的服務與災害醫療救援信息管理系統。
(二)日本
1.法律法規。 1 9 6 1 年頒布實施的《災害對策基本法》是日本預防災害、對應災害和災后重建等事業方面的根本大法,對其他相關法律起著指導性的作用,也是其他相關法律的立法依據。該法就防災救災中政府的責任、地方團體的責任以及市町村的責任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公布于1 9 4 7 年的《災害救助法》是關于災害應急救助問題的最早的法律。其宗旨是:在發生災害時,國家要在地方公共團體、日本紅十字會、其他團體及國民的協助下,進行應急的必要的救助,以此來保護受災者和維護社會秩序。此外,針對多發行地震災害,還制定了詳盡的地震災害對策性法律,如《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等。
2. 確立包括災害醫療救援在內的三級政府負責管理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即中央一都( 道、府、縣) 一市( 町、村 )三級,由主管衛生和福利的厚生勞動省負責建立,并以之為中心,納入整個國家危機管理體系。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險,日本政府會向國民及有關機構發出緊急通報,通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同召開了干事會,研討對策。中央主管機構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最主要職責是收集信息并制定和實施應急對策。在日本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理系統中,消防(急救):警察、醫師會、醫療機構協會、通信、鐵道、電力、煤氣、供水等部門,也按照各自的危機管理實施要領和平時的約定相互配合。平時,在災害疾病的預防工作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全國各都道府縣的地方保健所和市盯村的保健中心。
3.非政府機構依法成為災害醫療救援的法律主體。2007年修訂的《災害基本對策法》把紅十字會在內的61個非政府機構制定為全國性公共事業,要求其無條件配合災害救援工作。
4.快速反應的災害救援機制。建立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的醫療救援程序,并根據不同時間段設立了應急措施:災后6小時內,主要救援工作是派遣醫療隊救助傷病;災后12-24小時內,主要救援工作是轉移傷病。
5.建立應急信息管理網絡,可服務與災害醫療救援工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災害通訊網絡體系,包括:以政府各職能部門為主的“中央防災無線網”;以全國消防機構為主的“消防防災無線網”;以自治體防災機構和當地居民為主的都道縣府、市町村的“防災行政無線網”;以及在應急過程中實現互聯互通的防災相互通訊用無線網等。此外,還建立了包括緊急聯絡通訊網在內的各種專業類型的通訊網。另外,還正式設立內閣信息中心,以24小時全天候編制,負責迅速搜集與傳達災害相關的信息,并把有關災害通訊網絡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日本同樣也制定了詳盡的災害應對法律法規,使災害醫療救援工作可以有法可依;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職能部門在災害醫療救援中的職責,同樣的該各行政部門是承擔該職責的常設機構;把非政府部門規定為災害醫療救援的法定主體,調動了政府和民間的各方面積極力量,并要求其互相協作;依法確立了災害醫療救援的政府負責日常應急體系及具體24小時應急救援程序,并重視對災害醫療救援的日常預防工作;將來完善的專門的服務與災害醫療救援信息管理系統。
綜上所述,一項切實有效地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方面:
1.災害醫療救援法律淵源多元。災害醫療救援屬于突發公共事件,在突發公共事件、災害防治等領域的行政法律法規、衛生法規等不同的部門法中都應重視設置災害醫療救援的內容,也可制定單項災害醫療救援法律,使其有法可依;
2.依法建立災害醫療救援日常應急體系,有備無患。在該系統中,應依法確立非衛生行政機構與公共衛生部門的各自職責和工作程序,部門之間要做好有效的配合,使災害醫療救援體系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3.依法確認非政府組織的災害醫療救援主體地位,將其工作與政府相關部門工作給予有效地配合和協調,發揮非政府組織分布廣泛,在后反應快速,醫療救援力量專業化的優勢;
4. 設立專門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服務與災害醫療救援工作,同時也是政府部門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
二、浙江省自然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現狀介紹
自然災害具有的突發性及危害性特點,使其被定義為突發事件的范疇[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條: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因此相關的突發事件處置的法律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衛生法規都包括對災害醫療救援的適用,主要的法律性文件如下:⑴國家性的法律法規以及衛生部門繼而制定的預案與辦法等主要是,《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援助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防震減災法》、《傳染病防治法》、《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人尸體解剖檢查規定》、《國家地震應急預案》、《抗震救災衛生防疫工作方案》、《地震災區重點傳染病疫情霍亂等應急預案》、《抗震救災衛生防疫工作職責》、《全國衛生部門衛生應急管理工作規范(試行)》衛生部《2006-2010年全國衛生應急工作培訓規劃》、《全國衛生部門衛生應急管理工作規范(試行)》、《醫療衛生機構災害事故防范和應急處置指導意見》、《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等。⑵浙江省法律性質的規范文件主要是,《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與應急辦法》、《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浙江省重特大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預案》、《浙江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浙江省救災防病預案》、《浙江省干旱衛生應急專項預案》、《浙江省防臺風應急預案》、《浙江省衛生系統防臺風專項應急預案》、《浙江省防汛防旱應急預案》、《浙江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浙江省地震應急預案》、《浙江省重大森林火災事故應急預案》和《浙江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等。
雖然浙江的災害救援已經具備了預防和抵抗災害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并在以往的抗災救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有關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還需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其緣由如下:
(1)完善社會立法,構建成熟的災害醫療救援制度,為浙江省抗災救險工作貢獻微薄之力,促建和諧社會。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凡是法律制度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對如地震、風災等災害事件的防治和應對就較為得力。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的《應急法服務法》,它規定州長可以根據《健康和安全法》對災害事故中的救助問題給予豁免;日本有比較完善的國民健康計劃。與之對比的是,《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除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助有明確的規定之外,有關自然災害的醫療救援是零散的分布在其他地方性法規之中,且對于醫療救援方面的規定也是簡單的一筆帶過,即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衛生、醫藥和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做好相應的醫療救助和衛生防疫工作,缺乏針對災害醫療救援的系統性的完善立法,這會導致災害醫療救援不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具體權利,導致社會矛盾出現,不利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2)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汶川地震不僅給我國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而且對中國現有的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沖擊。在抗險救災中出現了許多有關災害醫療救援方面新的法律問題需去研究,如在災害救援中的醫生為拯救生命對遇險者進行截肢的緊急處置的權利與遇險者知情同意權的對抗;災害國際救援隊伍和民間救援組織的法律地位問題;在災害醫療救援中遇害者的尸體應急處置的法與情的沖突;災害醫療救援中出現的專業救援人員缺乏和藥物等重要救援物資調配等救援中的依法管理等問題。汶川地震出現的這些問題不會是偶然現象,今后也必然會不同程度的在其他省市的災害醫療救援中有所表現?!蹲髠鳌酚醒裕骸熬影菜嘉?,思則有備,備則無患?!蔽覀儜糟氪ǖ卣鸬臑暮︶t療救援行動為研究的對象,結合浙江省的現狀,對浙江省的災害醫療救援給予深層次、防范性法律研究和完善,使我省的災害醫療救援制度更加的法治化,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害降到最少程度。
(3)填補浙江省災害醫療救援制度法學研究的空白領域。如前所述,災害醫療救援制度涉及到諸多的法律問題特別是醫事法律問題,法學界對醫事法律研究的相對陌生和不重視,導致該研究領域出現研究的空白點,而本課題組成員立足于溫州醫學院,具有法學研究背景,長期從事醫事法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信可以從法學特別是醫事法學的角度,對我省災害醫療救援制度的完善有所建樹。
三、浙江災害醫療救援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災害醫療救援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效力不一。
調整災害醫療救援的法律規范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如《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二是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的相關國家和省級的預案或者辦法等,如《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前者是實施災害醫療救援的工作所依據的強制性法律法規,并有追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而后者是落實災害醫療救援工作所依據的具體操作性政府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內部指導性文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要參考其他法律法規規定,因此其法律效力明顯低于前者法律法規,導致其執行力度和效果因此受到的一定限制。
(二)綜合性規范或者專類性規范有關災害醫療救援的內容過于簡單,缺乏針對自然災害醫療救援的單獨規范。
綜合性規范主要指的是針對所有的突發事件的預防、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的等的一部綜合性法律規范,如《突發事件應對法》等專類性規范是對具體某一類型的突發事件的預防、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的等的一部單獨性法律規范,如《防震減災法》、《浙江省衛生系統防臺風專項應急預案》等。在綜合性和專類性規范中,災害醫療救援只是其中的一項內容而已,相關法律規定內容簡單和過于原則性,不利于實際的操作執行。雖然后面制定的醫療應急救援預案有具體救援措施的落實,但是也是針對整體突發事件的衛生應急救援預案,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援助應急預案》和《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方案》,所有的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援規定簡單統一,對自然災害的醫療救援實施缺乏針對性,對于自然災害而言,拯救生命和控制疫情是首要任務,但如果是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現場事態控制比醫療救援而言更為重要,因此雖二者同屬突發事件,對醫療救援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的。此外,當今社會地球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特別重視自然災害的醫療救援的法律規范也是形勢所逼。
(三)災害醫療救援中的衛生防疫環節的法律建設優于災害疾病急救環節的法律建設,立法層次上存在漏洞環節。
國家經過非典事件以后,衛生防疫方面的法律法律已經比較完善,主要有《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人尸體解剖檢查規定》,其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突發事件應對法》對疫情的預防、應急處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就政府和社會該如何行動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對災害疾病急救僅是簡單片語而已,如《突發事件應對法》對于疾病急救方面的規定簡單的一筆帶過,即人民政府可以實施醫療救助、衛生防疫以及其他的法律措施,《防震減災法》里面也只有一條,地震災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衛生、醫藥和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做好相應的醫療救助和衛生防疫工作。災害醫療救援立法體系中上位法的“厚此薄彼”規定必然影響浙江省在制定災害醫療救援的下位法法律法規時,重疾病防疫,輕疾病急救。
(四)忽略非政府醫療救援組織的法律地位。
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災害醫療救援的主體主要是政府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對于上述主體的工作職責和具體任務都在法律法規中有詳盡的規定。但對于非政府的醫療救援組織,如紅十字會組織、自愿者等僅是簡單規定了其可以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協助做好相關工作,進行人道主義援助。但對其開展醫療救援工作的職責、權利范圍及政府醫療救援機構的配合和沖突協調等實際會發生的問題都沒有涉及。事實上汶川地震的救援經驗告訴我們的,非政府的醫療救援力量對實施災害醫療救援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而且在醫療救援工作上的專業性也是得到認同的。隨著非政府的醫療救援力量日益參加到各類災害醫療的救援工作中,重視其醫療救援法律主體地位,依法規范其醫療救援工作是勢在必行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熊文美、陳進、李幼平、陳燕玲、鄭會賢、周麗萍.美日俄中四國地震醫療救援應急管理比較[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 ( 8 )。
[2]熊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研究[D].中國知網,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3]唐承沛.中小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與方法[D].中國知網,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4]俞慰剛.日本災害處置的應急機制與常態管理[DB/OL].維普資訊。
[5]熊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研究[D].中國知網,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6]《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條: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7]《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條規定,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法。
[8]《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一條規定,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
篇8
1.建立適合我校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參考國內有關高校目前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對我校預防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整體性設計,逐步建立起系統傳授與探索研究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我們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堅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視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現場調查能力的培養,使培養的人才能盡快地適應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實際工作的需要。實踐教學的改革措施
2.1實驗教學改革
在實驗中注意培養學生設計思維、科學的實驗方法,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首先明確實驗目的,認真操作和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科研滲透,將科研方法轉化為教學試驗,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提高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培養協作精神、團隊精神。
2.1.1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在修訂教學計劃時,改變過去單一實驗間的重復性、驗證性,適當增加實驗的綜合性、設計性及現場見習。例如將《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和《環境衛生學》進行有機融合,形成職業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課程,涵蓋兩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將重復、交叉內容整合。同時在科學出版社的支持下,編寫《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學實驗教程》,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復的實驗內容,形成從實驗室內講解、操作到與現場結合,學生能將實驗內容和具體操作方法應用于具體環境檢測中,將所學內容綜合地、有機地聯系起來。
2.1.2改革課間實習環節,提高學生操作技能
安排高年資教師和技術人員有針對性向學生較全面介紹預防醫學有關課程的實驗室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規范,按教學計劃要求學生自己動手配制試劑、調試儀器、樣品測定及結果計算和評價。已開設的此類課間實習包括空氣中的測定、水中溶解氧和化學耗氧量測定、“三氮”測定、職業中毒病例討論、三聚氰胺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及膳食調查等個實驗項目。
2.1.3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以科研帶動實驗興趣
通過實驗室開放和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空間由教室延伸到實驗室,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并付諸實施。加大對學生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解決如大學生專業技能大賽等實踐過程中發生的偏差和問題。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科研小組活動,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課題立項開展科研活動,培養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競賽活動。通過科研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嚴謹的作風。我院科研小組積極參加學校的課題申報,年來累計已申報課題103項,獲批在研課題項,社會科學類項目項,自然科學類項目項,發明制作類項目項,篇。在第九、十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學術作品競賽中獲二等獎項,三等獎項,優秀獎項。
2.2加強社區醫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提高課外實踐能力
東莞市年月共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衛生服務站近家。目前我們已與寮步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3家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實行預防醫學與社區醫療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區醫學人才,醫學生必須深入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之中,在進行社區衛生服務同時進行醫療實踐,鞏固與提高理論知識,增強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鄉活動”、“環境保護日”、“艾滋病日”等參加社區衛生服務及健康宣教活動,培養學生社會活動和創新能力。例如利用寒、暑假期或周末,深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社區慢性病調查和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同時要求他們對亟待解決的社區衛生問題進行思考,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2.3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實踐能力
在保持原有專業教學基本內容的前提下,適當壓縮部分專業課程,同時加大當前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熱點問題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及現場模擬和現場見習內容,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現實緊密結合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興趣和主動性。
2.3.1加強預防醫學實習基地建設
預防醫學是一門社會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預防醫學專業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基地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質量。因此,我們近年來非常重視專業實習基地建設,通過廣泛的調查和走訪,已經在全省建立了家實習單位,并與家簽署了協議,建立專業定點校外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檢驗檢疫機構實踐的機會。這些校外專業實習基地的建立,既為本專業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又為本專業招生和畢業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3.2調整實習計劃,增加實習時間
實習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獲得現場工作能力及基本科研能力的關鍵階段,而以住的教學計劃中僅僅強調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現場工作能力的訓練。為適應疾病預防與公共衛生機構改革的需要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過去傳統的安排周時間進行預防醫學現場實習和周畢業設計的實踐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在修訂新的人才培養計劃中,改變了這一傳統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專業實時間達周,具體做法如下:⑴第一階段為周現場實習,分別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檢驗檢疫局和職業病防治院(所)完成;⑵第二階段為周專題實習(即畢業設計),分別在疾病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方向、環境與職業衛生方向)、衛生監督所、檢驗檢疫局(國境衛生檢疫方向)和職業病防治院(環境與職業衛生方向)完成,詳見表,具體實習內容增加了社會醫學、健康教育、職業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檢驗檢疫和國境衛生監督等內容。
2.3.3依靠實習單位力量,完成專業實習任務
目前我院預防醫學教師只有22人,教學與科研任務重,無法解決實習點專職帶教教師定員問題,而實習單位的醫務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根據不同實習單位的工作特點和任務,分類擬定具體實習計劃,確定實習進度及內容。實習單位負責按照實綱的要求具體安排學生實習,把學生的畢業專題設計放在實習單位完成,由實習單位兼職教師與學校老師一起具體指導學生完成畢業專題設計。同時每年由學院領導和專業教師一起到實習單位檢查學生實習和專題設計完成情況,與實習單位交流經驗,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通過2屆畢業生的實踐,證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學生畢業論文質量較高,畢業設計結合了現場資料,克服了以往只在實驗室完成,脫離實際工作的問題。
2.3.4嚴把畢業專題實習關,提高科研及實際工作能力
通過“醫學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這門課程的教學,由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學生做專題講座,向學生講解文獻查閱方法,課題設計的特點。例如環境衛生學專業教師通過收集有關環境與健康的資料,啟發學生從生態平衡和生態破壞兩個方面吸取經驗和教訓,要求學生通過企業衛生達標情況、“三廢”排放情況是否符合衛生要求等環境衛生質量情況來選擇專題,進行課題設計,從各個途徑收集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經過相關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以及撰寫相應的論文,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通過這一形式,提高了學生動手的科研素質及查閱文獻能力,為學生工作以后的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每年進行畢業實習的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在開始下到實習單位實習前,指導老師對每位學生提出畢業實習的總體要求,然后由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寫出課題研究設計方案,鼓勵學生的創新性。整個科研工作過程中,學生必須自己動手完成本課題的各項內容,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2a來先后有366名學生完成畢業實習,撰寫畢業論文篇,已有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
2.4加強“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拓寬就業渠道
預防醫學專業屬于社會應用性專業,取得技能資格證書往往成為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砝碼。如何使他們在校期間達到職業崗位的技能標準,是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學生根據興趣和社會需求,自愿參加感興趣的技能資格證書考試,獲得崗位技能證書,如“公共營養師”等。從2004級和2005級預防醫學專業的就業情況看,證書拓寬了就業渠道,明顯提高了就業競爭力,學生的就業信心顯著加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篇9
【關鍵詞】男男性傳播;HIV感染者;心理疏導;個人權利;社會道德
Analysis on social morality from a case of man to man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WANG Yongliang. Henan Entry-Exit Inspectionand Quarantine Bureau, Zhengzhou 450003, Henan, China
【Abstract】Through investigating a case of man to man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 the person concerned recalled that his homosexual behavior was due to his childhood family violence. According to him, he only has interest on homosexual from then on, and he doesn’t care about being infected with HIV from others. As an HIV infected person, he himself doesn’t agree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oci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and then he makes excuses for "private business", "individual rights" and " willingness". In this paper, we call on that HIV infected person to keep "self-discipline", "socially responsible", and also call on the boundary of individual behavior to HIV infected person, urging the social law to 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of HIV infection specification.
【Key words】Man to Man Transmission; HIV infected pers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dividual rights; Social morality
【中圖分類號】R167【文獻標志碼】A
男男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以下簡稱MSM)系與男性間發生性接觸的男性,包括男性同性戀者、異性戀者和雙性戀者。隨著全社會對該人群HIV監測篩查力度的不斷深入和監測覆蓋面的擴大,結果表明,在中國經男男間而感染HIV的患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呈快速上升趨勢。據有關文獻調查顯示,中國HIV感染者中MSM所占比例已經由2007年的3.3%[1]上升到2013年的21.4%[2] 。男性固定是指具有穩定的性關系和情感依賴的、并且彼此認同男性固定性伴關系的男性,這種男性固定在MSM中擁有男性固定性伴者所占比例較高,其中部分MSM擁有多個男性固定性伴。國外研究顯示,MSM中男性固定告知率約為26.0%~69.0%[3-6],HIV感染者中MSM仍與HIV陰性、或HIV感染狀況未明的發生高危,使處于感染HIV 的高度危險中[7,8] 。研究還表明,HIV陽性檢出率最高人群為HIV感染者的配偶或,告知可促進HIV患者中MSM與間溝通交流,從而促使主動接受監測、主動采取措施預防HIV感染,降低MSM高危的發生幾率,減少感染[9-11]。目前中國隨著MSM中HIV感染者數量的快速增加,全社會預防控制并全面阻斷MSM中HIV感染流行,已經成為社會公共衛生的重點課題。
盛某,男,1989年9月7日出生,籍貫山西,2012年6月份畢業于西安某外語大學,同年10月前來鄭州,受聘于本地某國際合作集團公司。2013年8月1日,在河南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做出國前健康檢查時,被檢出并確診為“HIV感染者”。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義務提供健康教育等社會責任,工作人員對盛某進行了性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提示患者其本人要高度重視HIV傳播及其性傳播疾病罹患的對生命健康的危害,要主動對其同性加以約束。
盛某訴說,從小家暴橫行,父親終日施暴于母親,給盛某心靈中造成了嚴重的人格扭曲。患者常常與母親之間相互訴說哀怨情緒,以母親的思維方式看待生活,漸漸把自己幻想為受虐的女性。上大學后,因語言專業的去向問題,全班僅有三名男生,盛某為其中之一。但第二性征成熟的盛某卻發現自己對周圍女生并不感興趣,而是傾向于戀慕男生,常常進入自我與男性的性幻想之中,認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并開始了同性戀嘗試。盡管盛某的大學專業是外語,但是提交的畢業論文卻是有關“男男同性相愛史探討”,而老師居然也認可了其個性化“論文”并予以通過,盛某意外地得到了畢業證,也可以說在同性性獵取中獲取了某種心理支持。
大學畢業后,盛某來到了鄭州,一面尋找工作,一面將錯位的性取向付諸行動,瘋狂地尋找男性。其本人也似乎意識到“此種事情”見不得人,自己也多次預測自我未來,認為自己一定會遭到“上天報應”。因此,對于2013年8月1日被確認為HIV感染的結果并未感到意外,反而有種“成就感”,認為是對家庭暴力的最好回應。對于自己錯位的性取向和不安全的可能給社會公共衛生造成危害,盛某一再宣稱,不后悔自己的性選擇,也不痛恨隱瞞了HIV感染病史的,而是“極其認可”所謂的社會學者李某某的“兩情相愿,不危害社會原則”等論調。
由于盛某行為涉及到社會公共衛生安全,我們尊重其人格基礎上,耐心提醒盛某,其本人已經是一名艾滋病毒感染的受害者,從自身文化層次上講,其本人知道自己可能傳播HIV,應當主動約束自己的,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12,13],不能隨意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盛某則不認為自己有什么社會責任要承擔,更不承認自己會對社會造成什么道德危害,甚至不認為自己要承擔傳播HIV的法律責任,聲稱個人隱私需要保護,提出所謂“自愿原則”,社會無權干涉。
首先,針對同性戀的行為,從心理醫學角度分析,現代神經內分泌學理論認為,人體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所釋放的促性激素釋放激素(GnRH)對有直接的中樞興奮作用,能提高性警覺和注意的水平,因此對男性同性戀者使用促性激素釋放激素(GnRH)可以引起男性同性戀者對于異性的[14]。而且,人體內各種雄不足狀態也會使得攻擊性和行動力不足,補充雄性激素則可以提高其攻擊性和。從性染色體異常的癥狀判斷,盛某屬于其中的XXY性染色體異常的臨床表現似乎并不典型,可予以排除。因此,我們建議盛某嘗試采取醫學手段治療性錯位心理。
其次,從公共衛生安全角度分析,防止性傳播疾病擴散是每個公民的社會道德責任和義務[15]。調查發現,幾乎所有被檢查出性傳播疾病者,諸如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在強調一個觀點,即“個人權利”和“個人隱私不容侵犯”,面對自己感染性傳播疾病后可能危害公共衛生安全的事實避而不談,卻在大講個人權利,偏執地認為,凡事只要和“權利”、“隱私”沾邊,就是神圣不可侵犯,全然不顧“權利”的本質和秩序。
在社會主義法制中國,一個人的性權利其本質是生命的尊嚴和對社會道德的尊重,它的秩序就是“一陰一陽”的內容不能簡單置換,從法律角度界定同樣也是“一夫一妻”的邊界不能隨意跨越。所謂“雙方自愿,別人無權干涉”,則是西方惡俗哲學的論調。這種論調認為,世界上的每個個體,其個體形態的邊界就自然是它與其它個體之間關聯的界限,個體行為只要不違法,就具有極大權利[16-22],與社會道德無關。
全社會追求公平、公正、和諧和真善美慧的永恒價值觀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容置疑。這種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社會道德底線,從這個角度分析,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沒有無關乎他人的純粹個體行為,所有人的行為也必然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對他人產生影響。特別是在這個新聞傳播發達的時代,“個體論調”已經不會僅僅停留在自己狹小空間,而可以直接影響公眾。一個人在強調個人隱私不得侵犯的同時,卻反而公開向社會擴散個人同性性經歷這種極為隱私的信息,討論同性間性接觸隱私感受以及的合理性,并且以畢業論文的形式獲得有關學校的畢業證書。這種嘗試事件的制造,在理論上就有可能引發其他未知者的好奇,好奇的結果則可能引發不當的嘗試,而嘗試的結果就有傳播HIV的危險性。當今,中國社會性傳播疾病發病率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中,不能否定有西方“個體至上論”論調誘導的嫌疑,而現在這種論調即使是在其原產地西方國家也同樣引發了反思、批判和抵制。因為西方國家更先一步領受了性濫交和性錯位給國民帶來的生命健康的危害結果。
一個人從性心理成熟之日起,其望會恒久存在。但是,理性社會是不可能將這種“存在”視為普遍性、隨意性,甚至天然合理性。社會道德底線是不允許人的望無限制地膨脹乃至泛濫,最后威脅人類的生存。人類歷史教訓證明了這一點,從古巴比倫國的破滅,到羅馬帝國的衰敗,到當今世界范圍內性濫交引發的災難,都已經表明,人類的性取向、必須加以節制;當今世界性傳播疾病對人類生命健康的危害,也證明了這一點。社會人口的和諧繁衍以及社會結構穩定的維護,與兩性結合的合理合情有關聯;而性濫交、性自由只會破壞社會穩定,引發社會災難,影響每個社會個體的安全生存環境。
從個體生命生存的角度看,與食物之與人的生存關系相比較,人的是單向存在的,一個沒有性體驗的人,不會因“”而渴死餓死,但是沒有道德約束的和性取向必將害人害己,危害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秩序。在此,呼吁HIV感染者加強“個體自律”、承擔“社會責任”,呼吁社會學界重視HIV感染者個體行為邊界研究,敦促法律學界盡快界定并強化對HIV感染者個體行為的規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2009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工作報告.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2013年12月全國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進展.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20(2):75.
[3]Przybyla SM, Golin CE, Widman L, et al. Serostatus disclosure to sexual partner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examining the roles of partner characteristics and stigma.AIDS Care,2013,25(5):566-572.
[4]Holt M,Rawstorne P, Worth H, et al. Predictors of HIV disclosure among untested, HIV-negative and HIV-positive Australian men who hadintercourse with their most recent casual male sex partner. AIDS Behav,2011,15(6):1138-1139.
[5]Carballo-Dieguez A, Miner M, Dolezal C, et al. Sexual negotiation, HIV-status disclosure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 among Latino men who use the internet to seek sex with other men.Arch Sex Behav, 2006,35(4):473-481.
[6]Edwards-Jackson N, Phanuphak N, Van Tieu H, et al. HIV serostatus disclosur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safer sexual behavior among HIV-positiv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their partners at risk for infection in Bangkok, Thailan. AIDS Res Ther,2012,9(1):38.
[7]Strathdee SA, Patterson T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HIV-positive and HCV-positive drug users .AIDS Behav,2006,10(2):115-130.
[8]何歡,汪敏,張洪波,等.男男人群HIV感染者無保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11):976-981.
[9]李麗廉,劉瑩,丘勁軍,等.深圳市福田區2005-2009年艾滋病監測情況分析.職業與健康,2010,26(23):2809-2811.
[10]Sullivan KM. Male self-disclosure of HIV-positiveserostatus to sexpartn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ssoc Nurses AIDS Care,2005,16(6):33-47.
[11]Varga CA, Sherman GG, Jones SA. HIV-disclosure in the context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HIV-positive mothers in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 AIDS Care,2006,18(8):952-960.
[12]蔡于茂,洪福昌,潘鵬,等.深圳市男男者艾滋病性病關懷和支持服務模式.中國熱帶醫學,2012,12(8):937-939.
[13]蔡于茂,宋亞娟,潘鵬,等.男男者梅毒合并HIV感染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公共衛生 2013, 29(8):1127-1130.
[14]姜佐寧主編. 現代精神病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108-132.
[15]王萬海,張曉燕,明亮,等.男男人群HIV陽性者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3,47(1):90-92.
[16]許娟,韓德琳,劉征,等.中國四座城市男男人群HIV感染狀況及其危險因素.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0,44(11):975-980.
[17]程偉彬,鐘斐,文芳,等.廣州市男男商業人群HIV、梅毒感染及AIDS相關行為調查.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0,44(11):1027-1031.
[18]Wang FY, Huang ZJ, Wang W, et al. STDs and HIV among men having sex with men in China: a ticking time bomb. AIDS Education Prevention, 2009,21(5):430-446.
[19]Crepaz N, Marks G. Serostatus disclosure, sexual communication and safer sex in HIV-positive men. AIDS Care, 2003,15(3):379-387.
[20]Van de Ven P, Kippax S, Crawford J, et al.In a minority of gay men, sexual risk practice indicates strategic positioning for perceived risk reduction rather than unbridled sex. AIDS Care, 2002,14(4):471-480.
篇10
關鍵詞:中醫特色 預防醫學 教學改革
一、加強教學基本建設
1.加強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每一學科基本的教學條件之一。尤其是中醫院校開設的預防醫學專業,在專業方向上存在著很大的優勢,因為深厚的中醫學理論與預防醫學專業存在著天然的結合點,中醫在早期就提出中醫治未病的成熟理論,這就使中醫院校的預防醫學專業就業方向更靈活,專業口徑更寬闊。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是中醫院校預防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等學校教學活動的主導,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高校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證。針對中醫院校預防醫學專業屬于初期發展階段,師資隊伍比較薄弱的特征,教師隊伍建設應以引進和培養有資歷、有經驗、有科研能力的學科帶頭人為首要,以培養、穩定骨干教師隊伍為重點,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建立一支數量夠、素質高,結構合理、業務優良、治學嚴謹、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同時,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向預防醫學專業教師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機制,確保專業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
3.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
隨著國家對社區建設的逐步重視,投入的進一步加大,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更多的將走向社區工作,因此,為突出中醫院校預防醫學專業的特色,修訂適于中醫院校該專業發展的教學培養方案,如將中醫基礎理論、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學科融入預防專業的學習中,讓學生畢業后在社區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強。同時,為了宣傳、突出預防醫學的特點,開展優質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推動課程建設的有效形式。建立中醫特色的預防醫學“五大衛生”的教學梯隊,嚴格主講教師崗位資格,嚴把教學質量關。
教材的質量直接體現著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教材建設。要突出中醫院校的預防醫學特點,可能在教材建設上還存在著學生無教材或無材可參考的現實,因此,組織教學團隊,編寫適用于預防醫學中醫特色學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務之一。同時,我們應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滯后于現代預防醫學的發展,應緊跟全國西醫院校預防醫學的大發展,并突出中醫特色。
4.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要建立和完善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實驗室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充實專業課實驗室設備,改善實驗教學條件,積極開展學科具代表性的實踐教學內容。同時,探索中醫、中藥與預防醫學結合的實驗教學內容,多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5.加強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建設
畢業論文是預防醫學專業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學生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的一項主要表現形式。論文寫作的好與壞,直接反映了學生在學校、醫院、疾控和監督所所學基本功是否扎實及科研能力的強弱,也是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必須加強管理,確保質量。從實驗的選題、開題、實施及統計分析都應嚴格按照專業要求來做,不能與臨床醫學生要求一樣,因為,我們著眼的是整個人群的監控和環境,并最好能突出中醫特色。
二、加強專業教風與學風建設
教風建設是建設良好學風的基礎。教師應當模范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為學生樹立典范。學風建設是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習習慣??硷L考紀是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加強考風建設,采取得力措施,嚴格考試紀律,杜絕考試舞弊現象。
總之,教育質量是學院的生命線,是高校賴以生存的根本。學生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招生、就業、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學生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外語水平。學生運用外語的閱讀能力、聽說交流能力,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等,都是專業教師在日常學習中指導學生的方向。二是信息處理能力。包括學校是否開設了計算機公共課,學生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能力,以及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專業學生是否熟練掌握相關專業軟件,如營養與食品衛生的計算器,流行病與統計學的SPSS等相關軟件。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中醫特色的預防醫學藥兼顧中醫和預防兩個方向,因此,平時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將中醫基礎與預防疾病有機結合,對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科技論文都很有幫助,也為大學生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開闊了口徑。四是融入社會的能力。作為預防專業的學生,工作對象是整個人群,因此,將堅實的課堂知識和工作特點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中醫院校預防專業學生平時培養的重要能力。
對中醫院校的預防醫學專業,要逐步凸顯特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還需要領導的重視,增加教學投入,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學生也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全面培養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專業特色體現到社會當中去。
參考文獻:
[1]朱惠蓮,洪微,張作文.我國預防醫學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生命科學,2006,(01).
[2]孫濤.中醫治未病[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3]王宏.預防醫學專業高級人才素質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08).
[4]鐘貴良,梁維君,劉愛忠,楊光凡.新的公共衛生形勢下深化流行病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03).
[5]王蓓.提高預防醫學專業流行病學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