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藥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5:4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醫藥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可以說,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篇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2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003-03
[本刊網址] http://hbxh.net
文化是什么?簡單理解,文化是經過人們勞動、創造、實踐形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這可以看成一種歷史現象。它包含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個部分,前者如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后者如文字和語言,自然科學和科技等。傳統文化也是所謂的文化遺產,指歷代存在過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實體和意識。例如說民族的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經過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了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和道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精神的熏陶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許多高校也把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科技與文化相融合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移動互聯時代,在日新月異的網絡科技影響下,筆者認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在已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這是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決定的:
第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存在著不足之處,迫切需要創新。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道德、各種文化、各種思想、和各種精神觀念形態的匯總。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文化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近年來,中國高等院校對傳統文化教學非常重視。2014年,國家教育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調查,結果是不太滿意的,有幾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教學總體安排整體性不強。眾多課程沒有一個總的指導和分工意見,各門課程和各位老師按自己的理解去講,傳統文化教育看起來比較零散和隨意.對學生來說缺乏體系。
(二)重知識輕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向還是以考試為導向,關注對傳統文化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懷,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內涵的講解和引導不足。
(三)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方式有待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師資不足,現有老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材和教案沒有規范的要求等等。
(四)總體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道德和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學來自校老師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來自家庭、媒體、輿論、網絡、周圍的人群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綜合。目前,主要還是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影響為主,其他綜合因素還需要加強。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傳統教育文化需要創新。
第二,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學生的心態特點已發生改變,教育需要進行創新。
目前,中國與世界同步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時刻都在發生著劇變,改變已然發生,改變還在繼續。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席卷眾多傳統行業。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人互聯網的用戶將達到總人口的40%,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接近30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在發達國家為78%,在發展中國家僅僅為32%,尚未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人90%以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化的主力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快速膨脹,接人設備迅速增加,移動互聯網滲透進度加速,網絡視頻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網購增速遠超線下零售。
到2020年,預計全球互聯設備將產生500億的連接。具體到中國,GSMA數據顯示,中國M2M(機對機)連接數已超越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范圍內,人手一機的場景將會馬上到來,每個人和每部手機,都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不可忽視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間,手機產生的流量將超過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所產生的流量總和。智能手機將不再被獨寵,新熱點迭代頻出。
作為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所謂的95后大學生,身上確實具有時代特點。他們是在網絡時代成長的,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消費方式都與以前不一樣,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網上社交賬戶,喜歡在網上意見。這個群體在消費觀上,由于家庭條件改善,獨生子女在物質配備上也比之前的學生豐富。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電腦、平板。不管哪個時代,每個大學都要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立性較為欠缺。
《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新生心態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個特征,幾乎每個特征都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在電子產品的陪伴下長大,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較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和自我,喜歡發表意見以顯得與眾不同;生活與網絡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但是,目前的高校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教材編寫與主導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的,如果要對“95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了解和根據“95后”心態進行創新,采用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形式和內容,真正影響他們,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移動互聯網學習與教育方式已經改變,必須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
傳統互聯網學習方式出現瓶頸,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和無線網絡的極速覆蓋,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溝通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學校教育中也在潛滋暗長,學生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全體師生的應用變化,學生們越來越希望有一個真正的掌上校園,可以隨時觀看優質教學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知識點學習,可以隨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學校互聯網學習平臺的缺陷慢慢凸顯出來:學習資源不豐富、學習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獨享、被動的教學內容傳遞模式導致了傳統的網絡教學與學生需求的脫節。
移動互聯網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術周期,手機、平板等手持移動終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開放、互動、多終端共享的教學平臺已經出現。
另外,將大數據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帶給教育的新思路。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某著名投資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為“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會達到35.2ZB。根據如此海量的數據,處理和提純數據的效率將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曾評價說,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
信息時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資源,把優秀的數據和資料,通過互聯網讓大家共享,并且讓這種共享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不斷開放新的渠道,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帶來更多的資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文字資料,還有視頻、圖片、聲音、數據應用工具、多媒體教學等等。這個平臺,除了共享資料,還有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有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網絡時代碎片時間的應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機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運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教育行業需要針對網時代需要做出的各個方面的調整。
第四,傳統文化中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在移動互聯時代需要注入新的內容,需要創新。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關于學習過程的七階段,今天需要結合時代注入新的內容。
(一)立志
激發學習動機,下決心探求學問,一心要搞好學習。孔子說:“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讓學生明確移動互聯時代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是在于對網絡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形成科學的分析判斷。
(二)博學
通過多聞多見,廣泛地獲取各種知識――移動互聯時代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是僅僅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獲取在學習和生活上有益的知識。
(三)審問
在多聞多見的過程中,有問題不能解決時,要“不恥下問”,開動腦筋,展開思維――對于所能接觸的信息和數據,不明確的要多問,多查找資料,知其然并且知道其所以然。
(四)慎思
在學與問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過表象,讓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發現后面的原理,如果只學習不思考,也不會有收獲,反之如果只思不學,滿腹問題得不到解決,自己也無法進步:
(五)明辨
要形成明確的概念掌握確切的知識――在這個網絡信息泛濫,多元價值觀的年代,具備非常明確的辨別能力,不主觀,不猜測,不絕對,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不人云亦云。
(六)時習
“學而時習之”――要經常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判斷,使之能夠鞏固。
(七)篤行
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指導自己的道德修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嚴謹思考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運用到生活中的判斷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數據中。
知易行難,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才能夠使學習過程七個階段在今天仍然適用。
第五,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受騙或犯罪增加,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
移動互聯時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糾偏模式受到沖擊,因為大學生掌握通訊終端,無法經過家庭和學校過濾后傳達,大學生在信息收集、判斷、決策行為和過去有很大差別,很多是在學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會閱歷與鑒別能力有限、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還無法對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與客觀的判斷,由此產生了許多因為網絡受騙或犯罪的行為。
篇3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是一門面向我校本科生開設的人文通識類選修課,以探尋中醫學產生、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文化動因為背景,是貫通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藥學理論的交叉型課程。本課程的目標不僅要開拓中醫學生文化視野,更要領會到中醫藥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醫學生獨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進取的靈氣,進而為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的養成奠定基礎。但是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基本仍偏重于擴展學生知識面,停留在對知識的一般了解,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再造過程,從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這種局面的造成,是與長期比較單一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希翼通過"兩線并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彌補傳統方法的缺憾,在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后,教學效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明顯加強,在此作一分享。
1 "兩線并行"教學方法
"兩線并行"即教師知識傳授線與學生自主創造線并重,共同運用于教學實踐。傳統的授課方式只有一條線,即知識傳授線,教師將教材內容傳授灌輸給學生,這種方法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知識內化以及能力的養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條線,即自主創造線,在第一條線的展開過程中,教師通過諸如"成果導向"等教學模式的構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研究基礎上達到知識的內化和創造,這一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以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2 "知識傳授"教學方法的改進
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對于傳統文化及中醫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輸"也是需要的,這樣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進而為深入研究、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這種"灌輸"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學生將知識銘刻于心。
2.1教材語言轉換為教學語言 由于教材語言文言色彩較濃,專業術語、引經據典頗多,理論性強,照本宣科顯然不適合本科生教學。因此,教師需要經過內化后,深入淺出,轉變成通俗的、簡單易懂的教學語言,以學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為宗旨。同時可用案例、圖象及影視資料播放等教學方法作為理解的輔助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學 收集與課程相關的各種人物傳記、逸聞趣事、醫事典故、歷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為教學內容的有力支撐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案例教學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易于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目前,本課程已收集到了諸如《中國歷代名醫傳》、《中醫藥趣聞》、《冷廬醫話》、《肯堂醫論》、《先哲醫話集》、《醫醫病書》、《吳鞠通醫案》、《臨證指南醫案》、《古今醫案按選》、《葉天士醫案精華》、《掃葉莊醫案》等十多種文獻資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礎上爭取進一步加以擴充,構建材料更為豐富并與課程具有密切相關性的案例類資料庫,進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論形象化、具體化與直觀化。
2.3藝術感染教學 通過播放影視視頻資料,使學生內心受到震撼。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已經收集到的視頻資料,如《跨越時空的文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紀錄》、《江南貢院》、《孔子萬世師表》、《黃帝內經:中醫醫史文化、醫理文化、養生文化》、《亂世郎中》、《醫癡葉天士》等近20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對這些資料進一步整理、篩選,提煉出適合向學生展示的視聽資料,不斷地推陳出新,尋找和收集使學生易于接受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并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視頻資料,構建視聽資料庫。
2.4文化體驗教學 主要有兩種形式:①組織觀摩,即針對相關授課內容,選擇中醫文化景點組織觀摩,使學生更為感性的掌握授課內容。比如可依托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的有利條件(此館即設在我校內,免費對外開放),把教學地點遷移到館內,針對授課內容帶領學生參觀各個相關區域,并做重點講解,如講到〈道文化--養生文化〉這一內容時,就帶領學生走進養生康復館。②學生自行體驗。由于課時有限、經費緊張等現實問題,教師推薦一些反映中醫文化的民間博物館、民間中醫診所等讓學生自行前往,直覺體驗中醫文化的力量。
2.5重視互動教學 在知識傳授中要注意的是,這種"灌輸"不是一言堂,在講課期間,教師應根據學生思維活躍、樂于互動的特點,不斷通過穿插提問、討論甚至辯論、表演等豐富多彩的互動形式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與此同時更能加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 "自主創造"教學方法的設計
隨著第一條線的展開,學生對新知識已初步掌握,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通過人際協作與互動實現意義建構與生成的過程。"[1]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協作探究來提升認知的層次,達到對新知識的遷移、應用和創造水平,實現知識的內化,這是教學的真諦。基于此,筆者通過設計"成果導向"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進行知識的自主創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1"成果導向"教學 William Spady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一個教育學領域的新理念,隨后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實施,取得了明顯效果,得到了廣泛好評。成果導向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相比,成果導向教學不是以學生必須學什么為出發點,而是以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做什么,能夠具有什么樣的能力、技能等競爭力[2],即在知識內化同時,培養各種能力。知識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實質。因此,它是一種強調能力培養、能力訓練的教育系統。[3]筆者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注重貫徹"成果導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經驗。
3.2"成果導向"教學方法的實施
3.2.1 學習成果的設定 如筆者在講授到"儒文化與中醫學"這一單元時,在講解儒文化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先秦、兩漢、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出"儒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這一課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研究,撰寫研究論文,作為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3.2.2 開展協作探究活動 上述課題可以分解成儒學三大發展階段的每個階段對中醫學發展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六個子課題展開論證。因此,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知識構
構成、能力傾向與認知水平,自行選擇研究方向并組成小組,通過收集資料、交流協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論文的初稿。
3.2.3學習成果的研討與提交 學生在完成研究論文初稿后,在課堂中進行匯報與展示,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評論,同時教師進行輔導,提出完善建議,并說明理由。在多方意見的指導下,研究論文加以改進,并提交終稿。
3.2.4學習成果的評價 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對學習成果的評價打分,對于能在高質量的論文期刊上得以發表的論文、獲得學校"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經費支持的研究論文等優秀學習成果,還要追加分數并發放小禮品。總之,有了成果,學生體會到了求知的快樂、收獲的喜悅、激勵他們取得更多成功。
3.3成果導向教學體現的獨特價值 在小組協作探究,撰寫研究論文,獲得研究成果同時,更是培養了學生諸多能力。
3.3.1遷移運用能力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自覺地運用古代思想精華引導當今社會的發展。如在宋明儒學對中醫學影響的研究中,學生發現自宋以降,在儒學影響下形成的儒醫群體,其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是推進宋代醫藥繁榮、醫患和諧的重要力量。而在醫患糾紛不斷、醫生道德價值受到嚴重質疑的當下,如何培育醫學生核心價值觀成為日益關注的問題。學生認為可以擷取儒醫仁愛濟世、刻苦習業、求實不欺、人際和諧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大氛圍中,進而使醫學生價值觀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這種思想不僅表現出較強的遷移運用能力,而且具有創新意義。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對先秦儒學"仁愛思想"的深入分析過程中,學生發現儒家的仁愛思想存有差等,而這一思想也滲透進不少醫家的思想觀念和行醫活動。如張仲景主張醫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把患者區分為上中下三等,有明顯的差等思想,對患者不能一視同仁。因此,學生認為對兩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愛思想,不能全盤接受,對其糟粕,我們應堅決予以批判,這樣才能體現"醫乃仁術"的精神實質,進而構筑和諧的醫患關系。
3.3.3開拓創新能力 通過協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關注當下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醫學生希望在老年醫學的養生保健和疾病證治方面有所貢獻。在研究成果中,學生開創性的發掘出儒家所倡導的仁孝之倫理道德觀,天人合一、形神兼備之整體和諧觀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觀念等對傳統老年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推動了傳統老年醫學的發展。這種發現另人振奮,為現代老年醫學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與探索。因此,我們決不能低估學生的開拓性,只要教法得當,創造力就會迸發。
3.3.4交流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 探究活動是以小組協作方式展開,學習成果也是以小組團隊形式體現的,因此在探究過程中組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必不可少,精誠合作相當重要。在整個成果獲得過程中,師生之間、協作組內、協作組間交流溝通非常頻繁,學生表達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為日后踏上醫務崗位,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組員間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團隊協作和團隊榮譽精神亦處處得以體現,這也是中醫藥科研事業謀求更好發展的重要保證。
4 結語
"教師傳授知識"使學生了解知識,"學生自主創造"使學生內化知識并培養能力,兩線并行運用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能真正體現課程教學目標和宗旨。筆者的教學實踐也證明,運用兩線并行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因為實施時間不長,特別是成果導向教學這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還在進一步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篇4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1-0117-03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醫學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其核心是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目前,我國中醫藥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生源規模和素質對創新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對中醫藥基礎知識、經典著作的學習和中醫臨床實踐無法深入;中醫課程設置過于專業化,未注重中醫藥深厚的人文氣息;對中醫臨床的考核不規范等。因此,如何系統地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特別是在中醫藥高級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歸納和研究,怎樣才能從整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即如何構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認為,中醫藥研究生的創新教育必須自始至終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整體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從而實現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茲闡述如下。
1 抓好研究生入學質量和教育,培育高尚價值觀
積極探討新的研究生招生辦法,使那些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優秀學生進入本校學習,進一步加強試題質量控制,加強能力測試,挑選素質全面的考生入學。實行差額復試,改變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中統考統招、“嚴進寬出”的現象。逐步向嚴進嚴出、寬進嚴出過渡,采用推薦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全面考察學生的能力。在中醫高層次教育考慮遠緣雜交,面向中醫、西醫、理工科、人文學科等多學科本科生招生,有利于學術創新。
加強對研究生價值取向的升華和道德修養錘煉,塑造創新人格。教育研究生樹立主人公意識,強化公民道德意識,自覺遵守公民道德規范,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加強研究生科學責任教育,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另外,我們采用多種方法和活動來加強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德育工作,如下鄉扶貧助學、“百名博碩士三下鄉”等活動,通過知名教授和院士言傳身教講座或科研示范等形式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激勵學生的榮譽感等。
2 大力進行中醫藥研究生學科建設改革
2.1 優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
①突出中醫原創思維的課程學習。通過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課程的學習,開展對中醫獨特原創思維的研究、培養和運用,建立中醫基礎和臨床思維體系,在繼承的基礎上推動中醫藥的創新和發展。②有計劃開設現代前沿課程和實驗操作課程,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在中醫藥研究生教學中,開設中醫和西醫創新性實驗課程以提供必修或選修,如中醫診斷現代技術研究、醫學機能學綜合實驗研究、實驗針灸研究、方劑學現代研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分子遺傳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免疫組化、現代實用細胞技術等實驗操作課程,并自主編寫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必修和選修課程按各學科專業方向不同確定,實現規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③注重學生專業外語能力的培養,改革外語課程教學。④在研究生計算機課程中強調信息檢索。指導研究生使用各種檢索工具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提高他們的信息能力,引導他們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斷吸收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2.2 積極推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改革
①轉變教育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轉變到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上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②重視研究生例會制度和研究生讀書討論會等常規活動,實行學科導師例會制度。③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2.3 改革考試方法和評價體系
醫學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評估是研究生教學管理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①評價內容的全面性;②評價過程的動態性,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式、藝術;③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改變單一的應試考核制,采用實踐或實際操作的方式來考核學生的能力。
2.4 加強任課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要求任課教師在融會貫通上課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改革;對于研究生任課教師在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我們在院校和省級的教學改革課題申報中都積極予以支持。其次,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課堂聯系臨床,因為中醫的靈魂在臨床。因此,我們要求與臨床關系密切的課程如經典與臨床的教師、本校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教師,必須教學與臨床兩不誤,相互促進,提升教學指導水平,從而提高研究生理論聯系臨床的中醫臨床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
3 建設高素質的導師隊伍
3.1 嚴格遴選導師
在2年一次的碩博導師遴選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導師課題、論文和經費等要求,對符合標準的中青年人才及時補充。同時對于成果特別突出和優秀的中青年人才采取破格晉升。這樣極大地促進了中青年導師更好地進行學術研究和團隊的發展。2年來,通過遴選機制,本校新增碩士生導師14名,博士生導師7名。
3.2 引入競爭機制
對已評選的導師采取在職在網訓練和脫產學習相結合,提高導師知識更新率和教學能力。強化導師新知識和新理論的學習及教學基本技能的培訓,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吸收最新醫學發展成果,掌握教學新技能,不斷提高導師的教學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對指導學生出現重大學術問題,如抄襲成果、近3年的課題經費不足1萬元者,采取末位淘汰制,取消導師資格,2年內不得再參加導師遴選。從而激勵導師的責任感和學習的積極性。
4 改革培養模式,注重實踐環節
當前,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由于中醫藥教育的專業特殊性,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與其他醫學研究生培養有所不同。傳統的學院式教育已與現實醫療工作出現脫節,為適應當今臨床實際需要,需要將師承教育與學院教育結合起來貫穿研究生培養體系,增加研究生的實踐訓練課程,如開展與學科相關的科學研究實踐及參與相關科室臨床醫療實踐等。要求研究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及時、獨立、創新性地去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面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實驗資源越來越多、實驗條件和經費有限等情況,我們通過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醫學基礎示范實驗中心,利用省部共建等近2000萬元資金,建設了一個研究生創新公共實驗平臺,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研究生教學、實驗、課外活動和教師科研的需要,并提高設備利用率,做到設備共享與專用的結合,2年來共有300多名研究生充分利用該平臺,進行了創新性研究和完成碩士論文。
培養研究生創新思維,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和創新環境。一方面是硬件投入,建設了先進的教學實驗室5間、科研實驗室2間。另一方面是軟環境,營造育人生態環境:①要求學生時刻追蹤學科前沿,跟蹤國際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舊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領域;②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在研究生的選題和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等方面給以較多的靈活度,容許失敗和陰性結果;③舉辦各種校內外學術活動,如講座與討論活動,積極鼓勵研究生參加和討論不同學科的內容,尋找創造思維的激發點;④及時更新和利用網絡資源;⑤加強與名師、大師、專家的學術面對面交流。
嚴格管理科學調查研究,注重創新能力培養,激發創新思維。注重醫學研究生獨立性、發散性和想象性思維品質的訓練,培養研究生思維的敏感性。
5 建立健全中醫藥研究生激勵制度
通過實施“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和“專項獎學金”,“優秀碩博士生學位論文評比”,積極組織參加國家級和省市 “挑戰杯”等工作,鼓勵創新性研究。通過資格考試制度和學位論文評議中的創新性一票否決制度,實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6 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
加強對學位論文寫作的指導過程控制,嚴格論文評審制度,鼓勵研究生敢于選擇有挑戰性的題目,營造一種寬松的學術氛圍和寬容失敗的學術制度文化。①加強對論文寫作過程的指導。從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到寫作,每一個過程都嚴格要求導師責任制。導師應在這幾個過程中加強指導,研究生必須定期向導師和研究生培養辦公室匯報論文書寫進度或問題并反復修改論文。②加強對答辯和論文的評審制度。為了真正考核研究生的動手能力,我們嚴格執行評審制度和畢業研究生課題原始記錄檢查制度。為提高論文的質量,我們加強了論文相似性檢測,嚴把初審、盲審、省內外專家同審等關鍵環節,有效提高了中醫藥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水平和創新能力。
7 小結
我們通過上述改革和實踐,不僅培養了高素質的導師團隊,也使學生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并獲得多項獎勵[1-2],為實現培養高級中醫藥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提高中醫藥教育質量,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暨世界中聯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2013?韓國)會議通知(第一輪)
世界中聯骨傷風濕中韓學術研討會暨世界中聯骨傷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學術年會暨世界中聯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將于2013年10月14日-18日在韓國舉行。此次會議將由世界中聯骨傷專業委員會、世界中聯風濕病專業委員會、韓國韓醫學會主辦。期間除了召開學術會議外,還將組織學術考察調研活動。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會主題:發展中醫藥為風濕、骨傷學術發展作貢獻
二、大會征文范圍
1.中醫臨床對風濕、骨傷常見病、疑難病、危重病的診治:
風濕病(皮痹、肉痹、脈痹、筋痹、骨痹五體痹及心、肝、肺、脾、腎五臟痹;西醫的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骨關節炎、干燥綜合征、肌炎、皮肌炎、痛風、骨質疏松癥及其他各種原因的關節痛、肌肉痛、關節炎等)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風濕病針灸療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風濕病綜合療法(包括內服、外治等)的臨床研究;
2.中西醫結合風濕、骨傷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3.韓醫理論與臨床研究,韓醫與中醫學的比較研究;
4.替代療法、輔助療法,如飲食療法、音樂療法、物理療法等對風濕骨傷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的研究;草藥或民間療法對風濕、骨傷病預防、治療、康復的研究;
5.風濕、骨傷中藥新藥開發研究;
6.風濕、骨傷名醫、名師的臨床經驗;
7.中醫、中西醫結合在脊柱、關節、創傷、骨病、軟組織損傷、微創技術、康復醫療和藥物研究及器械研制等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新進展;
8.風濕、骨傷手法的臨床研究,包括:①手法傳承與臨床應用經驗總結與交流;②傳統中醫骨傷手法的臨床規范研究與推廣應用;③手法作用機理的基礎研究;④手法的特色優勢研究與思考;⑤其他與手法有關的新技術、新方法;⑥手法治療內科及兒童疾病的研究。
詳情請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網站http:///或http://。
三、論文格式要求
1.論文一律采用word文檔格式,正文(含參考文獻)字數在4000字以內,中英文均可,文章均附中英文摘要,字數200字左右。作者姓名要全部依次列出,作者單位需寫全稱,地址要詳細;
2.論文收集截止時間:2013年8月31日;
3.請填好論文信息表于2013年6月30日之前提交至:,表格可從世界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網站下載:http://或http://。
四、咨詢、報名及其它事宜
1.風濕病專業委員會聯系人:馬桂琴、黃雪琪
電話:010-63329516,51937888;傳真:010-51937888;E-mail:
2.骨傷科專業委員會聯系人:張軍
電話:010-84042327;傳真:010-51937888;E-mail:
篇6
【關鍵詞】 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現狀分析;改革構想;實施方案
一、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化,文史哲學科遭遇冷落,文學課程也出現邊緣化傾向。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教學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淡化專業,強化素質教育,增加大量通識課和選修課,導致專業課課時壓縮。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的教與學急需加強。
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內容。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他們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特點,不同程度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語言文學工作者。
本課題組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實施的各個環節,認真開展各項教學和實踐工作。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本專業知識現狀和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學生閱讀文學原著,查閱相關論著論文,撰寫讀書筆記;充分運用現有教學條件,開展多媒體、影像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改論文多篇,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以期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二、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構想
自2014年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開始以來,本課題擬繼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每位學生參與教學環節,貫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
基于課程自身的性質、特點與規律等,本課程組不斷探索與實踐,提出并實施的教改措施、擬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現代文學課程綜合改革》
本課題從陜醫大現代文學教學發展足跡和現狀出發,對現代文學第一課堂在教學機制、師資狀況、學生素養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進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試圖尋求促進現代文學教學第一課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構建現代文學教學第二課堂內容體系,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貫通。
2、《現代文學課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的建構》
鑒于本課程的特點,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論文方式考核。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將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比例調整為4:6,即平時成績占40%,除常規的出勤、提問、討論外,重點是將學生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課堂練筆等計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占60%。
現代文學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將成績測試與水平測試、能力測試有效結合,旨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精神。
3、《現代文學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是解決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課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學中的內容、方法、比例等應用問題。逐步實現現代文學課程的網絡化教學。
4、《現代文學課程第一課堂教學研究》
主要是解決現代文學課程與美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學科融合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實施
1、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精講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系統講授知識點,著重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實踐是指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教師設置問題,以分組討論、學生講課等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自主研究是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學科動態,對學科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觀點,撰寫相關論文。
2、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原著導讀法:文學課程的學習最基本的要求即是盡可能廣泛地閱讀原著,文學專業學生的作品閱讀不是純粹的娛樂,應該帶著問題閱讀,運用知識儲備,分析作家作品的創作意圖、主題和藝術性等相關問題。
(2)啟發式教學法:授課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增進師生的了解。
(3)多媒體與影像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方式最大優點是直觀形象,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課題根據實踐教學大綱,適度安排多媒體和影響教學,輔助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力求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將學生平時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如課堂討論、試講、平時作業等進行綜合評定,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我們在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的同時,結合陜醫大學生特點和現有條件,嘗試著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改革單一的考核方式,將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設置問題、課堂討論、學生試講等環節,充分調動學生自覺能動性,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中國現代文學是陜醫大人文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潮,內容龐雜,作家作品眾多。在有限的課時內,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授課教師明顯力不從心。如何根據教學大綱,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化繁為簡,精講多練,重視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自學,了解學科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提高學生的文學感悟和鑒賞能力。
四、已有基礎與改革目標
1、已有基礎
(1)《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陜醫大2014年精品資源共享建設項目之一,已開展多次實踐教學,包括學生講課、小組討論、作業講評等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對所學知識能夠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個人見解。
(2)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案2012年分別榮獲院級、校級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榮獲陜西中醫藥大學2014年多媒體課件比賽中二等獎;在全國多媒體課件比賽中榮獲高校文科組三等獎。
(3)學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漢語言文學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教學改革工作。鼓勵專業課教師進行教學法研究,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建立了教學改革優秀論文獎勵機制;開展教案展評活動;舉行多媒體課件大賽等,調動教師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標
高校文學課程的主要特征是審美性和人文性。文學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和寫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要全面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之成為一個知識結構合理、文理兼顧,更適應當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短期目標:調動學生對文學課程學習的興趣。
長期目標: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
只有重新燃起學習興趣,學生才能主動學習。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養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甚至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終生受用。使學生進一步接觸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們的靈魂、支撐我們的精神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并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這就需要授課教師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通過傳統教學方法系統介紹基本知識的同時,融入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寓教于樂,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加強對作品的分析鑒賞能力;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環節,積極發言,各抒己見,認真對待各個教學環節,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
短短一學期的授課和學習,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盡如人意。本課題組成員力求引導學生養成文學閱讀和鑒賞的習慣,培養和提高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學術論文的能力。將文學課程的教學和社會現實,和人的思想,和人生本質結合,即儒家思想的“學以致用”。
篇7
本文分析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改革構想、實施方法和改革目標,主張應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
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現狀分析;改革構想;實施方案
一、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化,文史哲學科遭遇冷落,文學課程也出現邊緣化傾向。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教學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淡化專業,強化素質教育,增加大量通識課和選修課,導致專業課課時壓縮。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的教與學急需加強。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內容。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他們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特點,不同程度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語言文學工作者。本課題組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實施的各個環節,認真開展各項教學和實踐工作。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本專業知識現狀和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學生閱讀文學原著,查閱相關論著論文,撰寫讀書筆記;充分運用現有教學條件,開展多媒體、影像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改論文多篇,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以期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二、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構想
自2014年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開始以來,本課題擬繼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每位學生參與教學環節,貫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基于課程自身的性質、特點與規律等,本課程組不斷探索與實踐,提出并實施的教改措施、擬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現代文學課程綜合改革》
本課題從陜醫大現代文學教學發展足跡和現狀出發,對現代文學第一課堂在教學機制、師資狀況、學生素養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進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試圖尋求促進現代文學教學第一課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構建現代文學教學第二課堂內容體系,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貫通。
2、《現代文學課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的建構》
鑒于本課程的特點,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論文方式考核。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將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比例調整為4:6,即平時成績占40%,除常規的出勤、提問、討論外,重點是將學生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課堂練筆等計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占60%。現代文學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將成績測試與水平測試、能力測試有效結合,旨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精神。
3、《現代文學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是解決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課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學中的內容、方法、比例等應用問題。逐步實現現代文學課程的網絡化教學。
4、《現代文學課程第一課堂教學研究》
主要是解決現代文學課程與美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學科融合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實施
1、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精講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系統講授知識點,著重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實踐是指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教師設置問題,以分組討論、學生講課等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自主研究是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學科動態,對學科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觀點,撰寫相關論文。
2、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原著導讀法:文學課程的學習最基本的要求即是盡可能廣泛地閱讀原著,文學專業學生的作品閱讀不是純粹的娛樂,應該帶著問題閱讀,運用知識儲備,分析作家作品的創作意圖、主題和藝術性等相關問題。
(2)啟發式教學法:授課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增進師生的了解。
(3)多媒體與影像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方式最大優點是直觀形象,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課題根據實踐教學大綱,適度安排多媒體和影響教學,輔助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力求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將學生平時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如課堂討論、試講、平時作業等進行綜合評定,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的同時,結合陜醫大學生特點和現有條件,嘗試著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改革單一的考核方式,將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設置問題、課堂討論、學生試講等環節,充分調動學生自覺能動性,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中國現代文學是陜醫大人文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潮,內容龐雜,作家作品眾多。在有限的課時內,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授課教師明顯力不從心。如何根據教學大綱,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化繁為簡,精講多練,重視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自學,了解學科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提高學生的文學感悟和鑒賞能力。
四、已有基礎與改革目標
1、已有基礎
(1)《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陜醫大2014年精品資源共享建設項目之一,已開展多次實踐教學,包括學生講課、小組討論、作業講評等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對所學知識能夠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個人見解。
(2)《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案2012年分別榮獲院級、校級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榮獲陜西中醫藥大學2014年多媒體課件比賽中二等獎;在全國多媒體課件比賽中榮獲高校文科組三等獎。
(3)學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漢語言文學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教學改革工作。鼓勵專業課教師進行教學法研究,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建立了教學改革優秀論文獎勵機制;開展教案展評活動;舉行多媒體課件大賽等,調動教師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標
篇8
摘要:本文系統整理了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辦班實踐,總結其經驗有四:一是采取“分數”與“興趣+潛力”相結合的選拔方式;二是重視中醫經典和中醫傳統文化課;三是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四是嚴格而規范的培養過程管理。
關鍵詞: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中醫藥高等教育歷經約60年的發展,目前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也使中醫學融入到了大教育、大衛生的體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對高等中醫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質疑[2],許多畢業生中醫理論不夠扎實、動手能力不強,很難適應醫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開展中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58級4班實行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了張六通、孫國杰、梅國強、陳如泉、涂晉文等一批全國知名的中醫藥學家,其中梅國強教授今年被評為全國第三屆“國醫大師”。我校針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現狀和形勢,于2004年成立了中醫教改實驗班,經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現將其總結如下。
一、組班方法及班級管理
采取“分數”與“興趣+潛力”相結合的選拔方式,遴選出綜合素質高、對傳統中醫文化和中醫專業有學習潛能和濃厚興趣、特長突出(如醫古文或英語特長)的學生30名左右組建新班級。選拔環節有志愿報名、資格審查、筆試和面試。筆試考英語、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面試重在對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和意志品質及思維能力進行考核。同時,專門給中醫教改實驗班配備專任教師作為班級輔導員,要求工作認真負責、教學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并針對學生跟師臨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監管和反饋機制。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該班執行獨立的教學計劃,目標是培養中醫基礎理論扎實、中醫經典功底深厚、臨床思辨能力強、具有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中醫專門人才。
1.院校教育中結合師承,班級制與導師制互補。“院校教育”有系統培養的優勢,“師承教育”有早臨床、多臨床、名師指導的優勢。除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外,我校為該班每名學生配備一名臨床指導老師。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有18個單元時間跟師臨床,每次跟師臨床要寫跟師臨床記錄,至少記錄3個完整病案。同時,每學期必須至少完成10篇讀書心得,其主要內容為學生讀經典心得體會、記錄導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以及在課程學習、跟師臨床中發現的問題、設想的解決方案等,鼓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師古而不泥古,繼承又能創新,積極開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課程體系中突出中醫經典和中國古代文化。我校對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課程進行優化、整合,設置以中醫課程為主體,中醫文化課程為基礎,經典課程突出,西醫課程少而精,先中醫后西醫的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群有五類:一是中醫文化課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哲學基礎》和《國學經典選讀》等;二是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三是中醫經典課程,包括《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是中醫臨床課程,包括《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推拿學》等;五是中醫臨床思維拓展課程,包括《名醫醫案精華選講》、《經方臨床應用》等。其特點:一是確保中醫經典課程學時占中醫類課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學內容涉及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理論特色等。
3.培養計劃中強化臨床,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我校通過合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中醫基礎、中醫臨床以及中醫與西醫課程比例,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等來強化臨床實踐環節。通過構建課程實踐、預實習、跟師臨證、實訓、畢業實習等多環節、立體式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使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技能訓練融為一體。
三、改革成效
1.學生培養質量。目前,我校已有9屆中醫教改實驗班學生畢業,碩士研究生平均錄取率約80%,其中2008級達到88%,就業率基本上達到100%。在已畢業9屆中醫教改實驗班學生中,有10人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有10余篇論文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有近20篇論文獲得湖北中醫藥大學優秀論文獎,并在國內公開發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會影響。通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得到了國內同類院校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聞單位如中國醫藥學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湖北電視臺就該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中醫文化課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報道。特別是畢業生就業單位對中醫教改實驗班培養出來的學生評價非常高。
四、成果應用
1.中醫學七年制拔尖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卓越中醫師)培育試驗計劃”成功入選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項目,這是我校總結傳統“師承教育”經驗,實施中醫教改實驗班,同時結合國家教育部“中醫繼承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醫藥高等教育規律培養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于2013年獲湖北省政府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我校針對中醫學七年制實行多元化的中醫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簡稱“五個結合”,即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基礎理論教學與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相結合、學期教育與假期訪學(訪名院、名科、名醫、名藥)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名醫名家講壇相結合、國內教育與國際交流相結合。
2.試點學院改革項目的確立。我校在成功舉辦中醫學教改實驗班的基礎上,2013年成功申報湖北省高校試點學院改革項目———國醫學院(鄂教高函〔2013〕15號),標志著我校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試點學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選擇專業學院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推進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以學院與社會創新資源協同發展為路徑,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的綜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試行與教育部中醫學專業改革試點項目以及省級試點學院相適應,形成一條以“試點班—試點專業—試點學院”為主線的富有中醫特色的試點改革之路。
五、體會
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能夠取得顯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采取“分數”結合“興趣+潛力”選拔人才組建新班級,重視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和中醫專業的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克服了單純分數選拔方式的不足。(2)重視中醫經典和中醫傳統文化課程。調查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發現熟讀經典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因素[3]。但隨著學科的分化、學分制的推行,西醫課程、選修課,以及順應素質教育要求開設的課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醫經典課程學時數大幅度削減,以致學生普遍對中醫經典課程的學習采取應付態度。另外,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中醫學要發展就要對中國的宗教、哲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有所涉獵,才能夠談得上研究和發展中醫[4]。(3)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合二為一。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無論經驗的獲得或是理論的深化,都離不開臨床實踐。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正是實現二者結合的最佳方式。(4)嚴格而規范的培養過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辦班實踐證明了熟讀中醫經典、反復臨床實踐是中醫藥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班級制與導師制互補,是中醫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最佳模式[5]。
參考文獻:
[1]陳曉明,羅小泉,吳偉.對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反思[J].陜西中醫,2008,29(11):1567-1568.
[2]趙志英.淺論中醫高等人才之現狀[J].中醫藥導報,2007,13(2):20-21.
[3]黃利興,劉英錢,查青林等.當代百名名老中醫成才之路調查[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2:)87.
[4]王新陸.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2):83-90.
篇9
論文關鍵詞:中小醫藥,戰略管理,問題,解決方案
戰略管理一詞最初是美國學者兼企業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許多戰略研究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現在觀點認為,戰略管理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為了企業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在充分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有效戰略,并將戰略【2】付諸實施和對戰略實施的過程進行控制和評價的一個動態管理過程。戰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使企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1.中小醫藥實行企業戰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為我國醫藥行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醫藥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自主創新的新生力量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醫藥企業戰略管理問題一直沒有重視。中小醫藥企業對我國醫藥行業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但與此同時,每年仍有數以百計的企業倒閉,有研究表明,盡管倒閉的原因多種,但基本癥結卻是缺乏戰略管理的技能,或沒有開展戰略管理。中小型醫藥企業戰略管理實踐嚴重缺乏,強化企業戰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我國中小醫藥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迅猛發展, 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1995年到2010 年的15年中我國的中小醫藥企業不斷壯大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在經歷了初步的競爭后,醫藥市場不斷規范,相關法律日益健全,體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國中小醫藥企業人才匱乏,技術力量單薄,生產條件落后,企業生產規模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點,其無疑也是醫藥企業未來發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醫藥競爭卻日益加劇,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面對競爭,如果我國的中小醫藥企業不盡快增強自身的實力,終將會被殘酷的市場競爭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其優勢,充分整合資源,進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是當前中小醫藥企業所共同面臨的亟需探討的問題。
3.我國中小醫藥企業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
3.1管理者勝任力欠缺
3.1.1缺乏戰略思想,短期行為嚴重:大部分中小醫藥,尤其是處于嬰兒期的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戰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運行僅出于對地方資源的即時利用或短期出現的市場需求,缺乏長遠的目標。
3.1.2錯把計劃當戰略,盲目擴張發展:許多中小醫藥企業沒有戰略,但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有計劃。有的醫藥企業錯把計劃當戰略,耽誤了企業發展,計劃和戰略有著根本不同。
3.2企業戰略文化環境欠佳
我國一些醫藥企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所形成的企業文化不能準確體現企業核心的精神層面,缺乏未來導向性,不能在實際工作中激勵員工。此種現象的出現,不利于醫藥企業形成企業的獨有特色及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能為醫藥企業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文化。
3.3.高素質人才的匱乏
隨著時代的發展,較高素質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醫藥企業的必備因素醫藥企業之間在市場上的競爭最終取決于人才的競爭。目前,一些醫藥企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不僅缺少生產技術人才、市場營銷人才,還缺少企業管理人才和產品開發人才。雖然一些企業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自主研發體系和逐漸壯大的科研隊伍,但仍不能為醫藥企業人才戰略的實施提供優秀的人力資源。
3.4產品營銷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的一些醫藥企業營銷方式仍以傳統推銷為主,缺少創新,,不能很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醫藥企業營銷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并未起到較強的促進作用。
3.5創新能力低,國際競爭能力差
我國的醫藥產業對于研發的投入僅占銷售額的2%~3%左右,而發達國家醫藥業將銷售額的10%~20%用于新藥研究與開發,其研制成功一種新的化學合成藥耗資2~3 億美元,甚至10 億美元以上。20世紀70~90 年代,世界各國共開發152 種新藥,僅美國就占了將近一半, 而我國顆粒無收。這些無疑說明了我國在國際醫藥市場所處的劣勢,創新能力低下。
4.中小醫藥企業戰略管理實施與對策
4.1提高管理者與員工的整體綜合素質,吸納高素質人才
對我國中小醫藥企業來說,人才已成為企業創新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針對自身條件,圍繞著管理人員、研發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和3支隊伍分級、分類、分批進行長期或短期培訓,不斷提高人才隊伍素質。
4.2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保持企業團隊的旺盛的戰斗力
加強企業的組織文化建設和企業對員工的培訓, 不能是一個時期的行為, 而是需要采用不斷升級培訓的方式,針對不同基層的員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級別的培訓。圍繞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應做好一下幾方面工作:(1)深入貫徹企業精神,宣傳企業文化。(2)重視企業責任觀和價值觀(3)在繼承原有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力求創新。
4.3“科技創新”增強醫藥企業核心競爭力
鼓勵創新精神,醫藥科技創新【3】投入大、門檻高、風險大、是一個持續投入、不懈探索、執著追求的過程,我們必須大力鼓勵創新精神,以倡導尊重科學規律、寬容失敗來弘揚科學精神,用長跑的技能和心態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有效戰略管理和組織再造是中小醫藥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障
制定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夠推行的企業發展的戰略實施步驟, 并能夠建立與發展相適應的短期目標。組織再造是實現企業戰略管理變革的有效方法, 進行組織再造流程,需要醫藥企業與消費者保持更緊密的聯系。認真分析消費者醫藥消費需求特征, 從中找出既符合企業發展目標, 又能適應中國消費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的市場機會。
參考文獻
【1】官文龍.中小醫藥企業艱難前行,路在何方[N].醫藥經濟報,2008-01- 18.
篇10
自從亞健康這一概念的提出,就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由于都市生活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導致體內酵素大量缺失,體內毒素沉積,從而影響到肌體健康。在傳統醫學中,亞健康也是收到特別關注的,我們通常說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黃帝內經》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鮮明地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關注亞健康,改善亞健康基本上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關注的課題。借助灸療液,我們能夠迅速而快捷的改善亞健康狀態,恢復身體應有的健康和活力。
灸療液、泡足粉、脾胃慷的神奇療效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識和認可。在8月20日,在河北承德召開的第二十二次全國風濕骨病高端論壇上,北京潤慷國際生物醫藥研究所被評為治療風濕骨病的特別研發單位,鄭大夫的《灸療液外用噴劑對骨質增生的治療體會》還被大會專家評為中國特色醫療學術優秀論文。8月24日,中國北京健交會上,鄭大夫的灸療液獲得了全國醫藥技術市場協會,醫藥成果展覽專業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消費者喜愛產品的證書。9月7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的首屆中國中醫藥發展論壇上,灸療液系列產品更是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和老中醫的認可,王雙祥大夫贊灸療液:“簡單、高效、綠色、經濟。”同樣,在9月10日西安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中醫藥專家同盟論壇上,鄭大夫的論文也獲得了優秀論文獎,9月27日,在全國婦幼健康大會上,灸療液系列產品受到了眾多與會者的關注……如今,學雷鋒全國聯盟中心將灸療液系列產品納入了他們的聯盟服務站,準備向全國推廣鄭大夫的灸療液產品。
在群眾當中,灸療液的療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之前我們雜志報道過的周老先生如今是灸療液的忠實擁護者,通過一個多月的治療,他的體重增加了1.5公斤,而且失眠、便秘的情況都有很大的改善。臉色變得十分的紅潤有光澤,就連之前的老年斑都在逐步的淡化,走路也有力氣了,就連說話的聲音也變大了。國家專利局的韓先生在讀完鄭大夫的論文后,給鄭大夫發來短信說:“針對昨天你的六層治療機能,我又認真研讀,綜合體會,你的醫療理論全面完整、內外層次、生理表象、病患走向全部講清楚,一個字‘牛’,今后向你學習!”
為弘揚祖國綠色自然傳統養生文化,現推出內病外治養生的新方法,一噴二泡三呵護,介紹分享給有緣朋友,望能給更多人帶來綠色健康和長壽。
一、 灸療液采用中上等綠色中草藥,經特殊工藝科學遵古萃取而成,是集液體針灸、天灸、火療、熱療、熱敷、三九貼、三伏帖膏藥熏蒸等綠色功效于一體,最大限度發揮了綠色灸療液與肌體的親和力和保健綜合效應,具有利濕散寒、殺菌排毒、舒經活絡、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功效。用灸療液養生保健操作簡單、經濟高效、安全綠色,絕不會含有作保毒麻、化學、激素等對人體有害成份,對治風、寒、濕、勞損引起的關節、軟組織等部位的酸、麻、脹、癢、腫、痛均可當天見效,配合脾胃慷、周身通泡足粉養生效果更佳。
二、 用周身通泡足粉是通過泡手、泡足達到內病外治養生的方法。周身通泡足粉獨特功效每天泡半小時相當于慢跑五公里或打3小時太極拳。秋天泡腳肺潤腸蠕,冬天泡腳丹田溫灼,春天泡腳開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濕可祛。周身通泡足粉通過足腿給藥,對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并發癥、失眠多夢、神經衰弱、腿腳病、足跟痛、腳氣腳臭、皰疹、真菌交叉感染等療效顯著,三天見效。
三、脾胃慷滋養飲品性味酸平,主要成份:山藥、白術、砂仁、山楂、靈脂、當歸、人參等。
功能:消食化積、醒脾健脾、利濕消腫、養氣養血,對脾胃失運引起的吃進食物氣化不好、運化不開、體內濕毒大,不能將食物轉化為人體器官能直接使用的精微營養物質,例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乏味、胃痛腹脹、婦科炎癥、出現宿便、形狀軟爛、大便油黏不成形、便不凈、便后不易沖掉、四肢倦怠、虛瀉便血脫肛等,三天見效。
“千寒易除,一濕難袪”濕性黏油,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濕與風在一起是風濕,濕邪不袪,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生活中很多人都患上了頑固的風、寒、濕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等,在養生治病方面應加強對脾胃的保養調理,用脾胃后天之本來培補身體的先天之根,選擇綠色養生方法,健康長壽不走彎路。
感恩回報:為了給更多的讀者搭建交流與創業的平臺,北京鄭氏潤慷生物醫藥研究院決定,凡是《創富指南》讀者,從本期始至年底,只要把您與灸療液的故事寫下來,發送至,便可獲贈價值129元的灸療液一盒。
自8月15日起,在沒有商的地區域,本刊讀者享受優惠價,郵購灸療液1份含灸療液小包裝5盒贈送脾胃慷2袋。郵購灸療液5份可免費獲贈1份,也可任選以下4項其中任意一項:1.灸療液35毫升2瓶;2.周身通泡足粉4袋;3.脾胃慷10袋。除口臭的方法及產品。以上均含郵費,匯款后請及時把地址、電話及姓名以短信形式告之。
北京鄭氏潤慷國際生物醫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竇店康樂園
聯系人:鄭惠文
聯系電話:1324035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