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5:1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說明文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行小學語文高年級的教材是按讀寫訓練組的形式編排的,每一個訓練組又是一個什么特點呢?從編寫來看,讀寫成對,相互對應;從訓練來看,有一個訓練體系,前一個重點訓練項目是后一個的基礎,后一個是前一個發展的結果;從組織形式上來看,它有導讀、預習、講讀課文、閱讀課文、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六部分,包含著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從地位作用上來看,它是重點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既然教材是這樣編排的,當然應該按這樣的教材特點來教。我覺得,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對教材的處理方法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點:
第一,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定。過去,在教學設計時,目標的確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個閱讀過程,只能是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得到一些有關字、詞、句的訓練,而讀寫能力卻得不到提高。怎樣才能較好地確定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應該由一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來定向,這是因為一組教材中的導讀、預習、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都是受讀寫訓練重點所制約的。導讀,介紹該組重點訓練項目;預習,提示學生怎樣學好重點訓練項目;課例,是舉例、感知重點訓練項目;讀寫例話,理解重點訓練項目;基礎訓練,運用重點訓練項目發揮其功能。這個功能實際上都指向重點訓練項目,是一種整體功能。從這一點來考慮一組讀寫的重點訓練項目,理所當然的是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共有的教學目標,共有的訓練重點。
第二,要重視教學結構的設計。訓練組的結構不同于單篇教學的教學結構。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它發揮整體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落實重點訓練項目。(二)結構形式。以重點讀寫訓練項目作為核心和依據,貫穿于一組教材的全部內容。(三)整體訓練。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在一組教材的閱讀過程中不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出現。(四)整體效應。整個教學是一個學生由悟到懂到實踐的自學訓練過程,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悟”的階段。這是第一教學環節,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對所學的重點訓練項目有所領悟。其主要活動為:(1)由導讀引出教學目標;(2)由預習導出操作步驟;(3)由課例中的思考、練習找到默讀思考的“綱”;(4)以思考題為導向,自學閱讀課文,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就是先要知道本組學習的目標是學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方法的步驟,然后按照提綱邊讀邊想。經過反復揣摩,對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個初步認識,最后按照課后提示,用學到的方法去學習閱讀課文。(二)“懂”的階段。這是第二大教學環節,也是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課例”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這一環節先是重溫課例有關內容,分析其特點,然后再歸納其共同特點,最后達到理解的境界。(三)實踐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是放手讓學生練習,這個練不是盲目地練,而是按讀寫訓練項目的要求定向練;這個練也不是少量地練,而是大量地練。通過練,將讀寫基本功的訓練化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環節的教學安排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結構是一個以讀寫重點訓練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以練為主的訓練過程,是一個適應訓練組教學的一種訓練結構,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
第三,要重視時間的再分配。要把教學課時變為可用課時,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隨著教學組訓練的需要,教學課時要進行一個較大的調整。總的趨勢是,壓縮閱讀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的教學時間,增加第二階段的課時,即減少教師講的時間,增加學生練的時間,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實驗班里,教師根據其經驗強調講讀課從語言文字到理解內容的教時不超過一課時,強調要打通課時,統籌安排,并且對課時進行一個原則規定。如一課時教完的課文,上半堂為閱讀教學過程的第一階段,下半堂為第二階段;兩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為第一階段,第二課時為第二階段;三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教第一階段,第二、三課時教第二階段。這樣的安排,為讀寫訓練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如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時數由11節壓縮為7節,這7節中,用之于第一階段的只有2節,用之于加強讀寫訓練的就有5節。時間寬裕了應該怎樣利用?我認為,只有按照訓練組的過程來練,才有可能使這些時間成為有效時間,達到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的目的。
篇2
關鍵詞:初中作文;序列數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288-01
現就在實踐和探索中的一些認識和做法予以總結,以便使研究工作再上臺階。
1.寫作序列教學實施要則
在調研時發現,教師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作文教學的定位、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作文序列的設計、作文訓練的側重點安排,作文的指導與評改。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在實際操作中要注意以下要則:即作文教學:①要有指導序列,循序漸進。②要凸現學生的個性。③要注重素材積累與思想錘煉。④不是作文講座,要有到位的訓練。⑤要有整文意識。⑥要注重寫文顯魂。⑦要注重講評與修改。⑧注重文字的書寫與語言的表達。
2.實踐:初中作文序列的建立
學生的作文訓練,有序列無序列不一樣,有方法沒方法也不一樣,所以建立一個科學的作文訓練"序列"是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是我們語文老師所期盼的。
2.1寫作序列教學指導體系的建立
(1)文體序列:依據初中作文教學目標分年段、分冊編排出寫作常見的文體序列,主要是三類:記敘類、說明類和議論類。
(2)范文序列:因教材中缺少寫作教學可借鑒的經典范文,教師結合教材,參照上述文體序列及每次作文訓練的側重點,選文分類排列,對選文作指導性評點,供學生閱讀賞析仿效。
(3)指導序列:指導序列指的是分階段對記敘類、說明類和議論類的文章寫作序列指導。
記敘類:
a.寫作知識:記敘的中心與材料、記敘的順序、記敘的詳略,記敘中的描寫、議論與抒情。
b.寫作要求:記敘完整、具體;中心明確、深刻、新穎,語言流暢、生動。
c.記敘類幾種文體寫法的指導方案。
說明類:
a.寫作知識:說明的中心與對象、說明的順序、說明中的描寫、議論與抒情。
b.寫作要求:說明明白、具體;中心明確、新穎,語言流暢、生動。
c.說明類幾種文體寫法的指導方案。
議論類:
a.寫作知識:論點、論據、論證。
b.寫作要求:觀點明確,觀點與材料統一,論據新鮮充分,分析透徹,論證符合邏輯、有力,語言準確、嚴密。
c.議論類幾種文體寫法的指導方案。
d.素材序列:素材序列指平時幫助學生漸進積累寫作素材的學習活動安排。主要有以下活動。
觀察:介紹觀察途的方法和途徑。(做卡片,作記事本,課前五分鐘說事等)
閱讀:推薦書目、推薦報刊、雜志,做讀書筆記,舉行讀書鑒賞交流會等。
積累:介紹積累的方法(背記詩歌、名言等)。記錄素材并作檢測。
錘煉思想 通過平時說事與作文的評點,指導學生從平凡生活,深切感悟;從小事中挖掘深意;逆向思維,推陳出新,創出新意。
(5)與綜合性學習相機結合的指導序列:將綜合性學習專題進行梳理、歸類,并納入記敘類、議論類作文指導序列。
(6)初中寫作教學分段安排序列:初中六個學期分大作文、小作文兩個系列,確定寫作文體,訓練重點、要求,寫作內容與時間,并配有范文與相應的指導方案。
2.2幾類寫作序列教學范式課型的研究
(1)指導課型:
指導課型指的是作文指導課,一般包括明確作文范圍與要求,賞析借鑒經典范文,寫作知識與技巧的指導,構思打腹稿或擬寫作文提綱,反饋、交流評點等幾個環節。也可根據作文訓練的側重點,設計有獨創性的指導課型。
(2)活動課型:
作文是語文實踐性很強的學習活動,通過活動有助于學生收集素材,旁征博引,親歷親為,有感而發。常見的活動型的作文課,如閱讀賞析,參觀訪問,成果匯報,探究辯論,經驗交流等等,活動設計科學合理,收到的效果就大。我們可根據作文訓練的特點和實際需要以及本地資源設計好活動課型。
(3)講評課型:
作文講評是作文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作文成功與否的一次檢閱。學生抱有很大的心理期待,有成功被表揚的愉悅,有失當被評點醒悟;有個性再現的鮮活,有文章似曾相識的尷尬。講評的精準與巧妙,能激起學生寫作的興趣與創作的欲望,并愛上寫作文。講評課一般分為三種: 教師講評 、學生互評、師生面評。
(4)升格課型:
作文升格是指對不同類別的作文,通過教師或學生講評后進行修改,使學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提升,達到學生比較滿意的一種作文教學方式,是實踐操作中最為行之有效的課型。
3.成果
經過兩年的研究和實踐,教師擺脫了作文教學無處下手的困境,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中作文課程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形成了一套科學有效的作文教學模式。并積累了大量的作文教學資料,整理編成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作文思維訓練等不同文體的作文教案集,與現行課本體系相配套的單元作文同步導寫,中考作文備考題典,各課題成員先后展示了作文研究課,為以后的作文教學奠定了基礎,使學生不再畏懼作文,不會再出現"無米下鍋"的局面。近幾年來,校園文學刊物已出版多期,發表學生習作近500篇。各課題組成員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相繼在省、市級刊物發表,這些成績的取得和我們對學生作文序列性訓練是分不開的,是我們多年來潛心研究的結晶。
篇3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而所謂語文教學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舉中的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含糊不清、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質兼美
言之有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在講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水融地闡發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把知識教育、文藝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禮貌文雅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時,又不失文學色彩,盡力做到文質兼美。
三、言之有理,領悟其中
“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讓言語的科學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領悟道理,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
四、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五、言之有啟,探究反思
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當規范、鮮明、洗練、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合乎邏輯,饒有情趣,寓莊于諧,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八、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九、言之有體,絲絲入扣
語言豐富多采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說明文,應多用說明介紹解釋的語言,要樸實,有條理;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前一部分寫的是百草園里的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后一部分寫的是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深受約束的生活,兩部分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講課時,不論是范讀,還是講授,都要用兩種不同的語調和語速,前一部分用歡快、活潑的語調,速度可稍快一點,后一部分用低沉、苦悶的語調,速度可稍慢一點。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地寫作特點和主題思想。
十、言之有輔,生動形象
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或憎惡、鄙睨,或興奮、喜悅的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