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范文
時間:2023-03-27 10:5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說明文的特點是內容科學、結構有條理性、語言嚴密準確。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摹狀貌、引言論等。
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作用: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讀者更能理解,具體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
篇2
一、問題設計環環相扣,以此引發學生思考
做說明文專項練習的時候,我首先選擇了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如《鳥巢》《夢幻視覺水立方》等文章。這些內容雖備受矚目,但實際的細節大家卻并不見得了解多少。講課之前并不要急于切入正題,適當的賣賣關子反而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如“同學們,你們知道2008奧運會的主會場是哪里嗎?知道為什么叫鳥巢嗎?知道這種設計是如何構思的嗎?”等,先提一些問題調調他們的胃口。不甚了解的,對這么熱點的內容一定極感興趣,準備洗耳恭聽。如果有的同學掌握了一些資料,那就盡量滿足他的表現欲。然后,把有關“鳥巢”的圖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給同學們看。絢麗的燈光、繽紛的色彩、精美的外形,大家都被深深地陶醉了。接下來,讀課文、做思考、整理知識點,可以說一氣呵成。就這樣,本來單調枯燥的一節說明文,在各個環節的牽引下,以教師的充分準備、精心設計為前提,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而變成了一節生動的欣賞課、討論課,教學效果也自然不必言說了。
二、旁征博引豐富教材,理論實際緊密相連
講說明文,最忌諱的就是“就事論事”。這種文體本身就極其缺乏血肉,所以,內容上與之相關的,題型上與之相似的,生活中與之相掛鉤的,只要是能滲透知識點,尤其是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我都會補充進來。
比如講說明方法時,我選擇了《超導磁浮列車》這篇文章。說明對象“磁浮列車”是在原有火車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研究研制的一種新型列車。而火車,對于我們這兒的孩子是再熟悉不過了。生活區外兩千米的地方就是火車的作業區,那“嗚嗚”的鳴笛聲,那“咣當當”的起車聲,幾乎都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我們從蒸汽機車談起,一路侃下來,一直到這節課的主題內容“磁浮列車”,再趁熱打鐵,切入正題:“火車的歷史為什么一再被刷新?現在的高科技磁浮列車,到底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獨到優勢?它的可利用性到底有多大?……”此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看課文了。然后,再出示準備好的思考題,讓他們帶著問題讀書。一節課,主體部分絕不超過30分鐘,在充分引導的前提下,自然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師滿意,學生輕松而又學有所獲。
篇3
關鍵詞:說明文;說明方法;對象;語言
一、關于說明文
1.說明文的重要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階段,要讓學生閱讀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讓學生體會作品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在寫作指導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會寫簡單的說明文,在介紹說明對象時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對閱讀說明文都各有要求,筆者查閱了最近幾年的中考說明文試題,歸納出說明文閱讀一般從以下方面來考查:(1)試題要求學生能夠指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2)要求學生能夠說出說明方法,更要能夠理解該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4)讓學生能夠體味重點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更能夠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由此可見,說明文教學在整個初中階段有著重要的地位。
2.說明文教學的現狀
筆者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發現初中教師對于說明文教學不夠重視,具體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說明文本身的特點,是對事物的性質、狀態、事情的進程以及事物之間關系進行介紹,因此,為了準確無誤地介紹,說明文語言一般是比較枯燥無味的,老師和學生一般對于這樣一類的文體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基本功比賽以及上課比賽的活動,一般情況下,公開課和比賽課是不選擇說明文的,因此,老師對于說明文的研究就比較少,課堂教學就沒有能夠精打細磨,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流程的實踐比較粗糙。但是,我們廣大一線語文教師不能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就忽視說明文教學,因為說到底我們還要圍繞中考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來認真對待說明文教學。
3.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說明文的說明對象一般就是題目,例如《蘇州園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將說明對象放在文章的開頭一段,還有極少數說明對象需要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歸納提取,這種情況一般很少出現;有的在文章開頭幾段揭示什么對象的特征;有的說明對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學生抓住最能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的詞語進行歸納提取。
二、指出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1.說明方法有哪些
閱讀說明文,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文,必須讓學生能夠找出對所學習的說明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一般在學生初學說明文時,要明確讓學生知道有哪些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作引用等。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試卷中,讓學生找出所運用的說明方法這對于絕大多數考生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中考試題中往往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只知道說明方法,還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所選擇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指導學生如何來規范化地答題以及了解答題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題規范的格式:具體準確地說明了……的特征。例如,《蘇州園林》中“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本處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比較,突出強調了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的特點;“打比方”答題格式是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特征,例如《蘇州園林》中“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運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講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說明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舉例子”具體真實地說明了……特征,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總之,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緊扣說明對象的特征,注意答題的規范與技巧。
三、分析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一般考查的題型有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色、體會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對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切忌望文生義,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考慮。
篇4
1.明確目標
省編初中語文第三冊,重點培養說明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它是由第二冊重點培養記敘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過渡而來的。況且,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說明也是常見、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可見,學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導入激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對于說明文,教師更應精心導入,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一種積極的愉悅的情緒走進課堂。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3 課內外結合
在教《蘇州園林》時,我用羅曼?羅蘭的話引入: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然后邊展示圖片,邊進行串講:沙漠中的駝鈴美在粗獷,草原中雪山美在清新,月色下的湖泊美在靜謐,北京的故宮美在氣勢,那么蘇州園林美在哪呢?這樣,以生動精練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欲望。
4.方法實踐
閱讀說明文重點在于理解說明的內容,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認識其本質和規律,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學習其說明方法。
一﹑明白自己所要說明的事物的特征,從而進行介紹說明。閱讀說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說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認識作者介紹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構造、形態、性質、功能等方
二﹑弄清作者所介紹的說明順序。 說明文都是以說明對象本身的特點出發來安排說明順序的,所以,不同的說明對象運用的說明順序也就有所不同。常用的說明順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空間順序。就是按事物的空間存在方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從整體到部分依次進行說明。
2.時間順序。一般按照時間的先后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篇5
一、說明文特點概述
(一)說明文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點
說明文體的首要特點是知識性,即著眼于解說和傳播某種已經得到公認的知識,而不是像議論文體著眼于通過論證或爭辯以確立論點(濃縮的知識),也不是像記敘文著眼于表情達意。
說明文體的第二個特點是科學性,即在介紹、解說、傳播知識時必須科學,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實際及其規律性,不允許任何的主觀隨意性。通過準確的定義、恰當的論斷、合理的區分、明確的解說,給讀者以科學的知識。
說明文體的第三個特點是說明性,即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說明的語言比起記敘的個別性來說,它注意的是普遍性;比起議論的抽象性來說,它注意的是具體性;比起記敘的可感性和議論的邏輯性來說,它注意的是明白性。說明是普遍意義上具體而明白無誤地介紹、解說某種客觀事物的語言形式。說明性還體現了說明文體的目的,即通過如實的解說,讓人明事相懂物理,給人以知,教人以用,而不是像議論文通過邏輯論證,曉人以理,導人以行,也不像記敘文通過形象刻畫,動人以情,示人以范。
(二)說明文的分類
1.從寫作目的來看,可以分為闡釋性說明文、述說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
(1)闡釋性說明文
這類說明文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闡述事物的變化過程和規律,解釋原因,闡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化、生物、歷史、地理、語言、文藝等方面的知識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實驗報告、器物工藝說明等都屬于這一類。
(2)述說性說明文
這類說明文以夾敘夾說的方法,記錄物象變化、人物經歷,諸如自然現象記述、工藝流程介紹、人物生平簡介以及敘事性作品的內容提要等均屬于這一類。
(3)實用性說明文
在社會生活中經常實際應用的說明文,如工農業產品說明書、影劇演出說明書等。
2.從表達方法來分,分為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1)一般性說明文
闡釋性說明文、述說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都是一般性說明文,其共同的特點是以平實筆調解說事物。
(2)文藝性說明文
知識小品等都是文藝性說明文,其共同特點是運用文藝筆調(通常用比喻、比擬等手法,對話、故事等形式)以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識于形象之中,描寫與說明兼用,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具有較多的文學色彩。
二、說明文學法指導
(一)一般性說明文學法指導
閱讀闡釋性說明文要注意其解說準確、明晰、有條不紊、筆調平實嚴謹的特點。閱讀述說性說明文要注意其突出特點要點、扣緊中心、突出主線、要言不煩和筆調簡潔明快的特點。閱讀實用性說明文要注意準確嚴密、簡明易懂、重點突出的特點。
學會閱讀一般性說明文還要掌握以下閱讀技巧:
1.學會抓說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事物之間得以區別的標志,是作者通過觀察、思考概括出來的本質屬性。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顯露的,如形態、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內在的,如性質、作用、功用等,有的說明事物的特征既有顯露的,又有內在的。閱讀說明文,要學會從說明對象的形態、性質、結構、制作、用途、分類、發展變化等方面去領會課文是怎樣具體說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說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從文中的語句找出事物的特征。 如《中國石拱橋》開頭部分寫道:“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發揮交通作用。”這句交代了中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征。
(2)從文中概括、提煉出事物的特征。 文中沒有明顯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煉的方法。概括、提煉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層、逐段加以歸納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這種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為:整個宇宙是無限的,是在不斷運動和發展的。
2.學會分析一般性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通過以下方法來分析說明順序:
(1)按照“總—分—總”的順序說明。如《中國石拱橋》, 先總說特點,接著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說堅固和美觀的特點,最后總說我國石拱橋有光輝成就的原因,以及社會主義時期石拱橋的發展。
(2)以認識的發展或內容的深入為順序說明。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們認識宇宙的發展過程,從恒星說到星云、銀河系,最后說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質、狀態、結構、制作、 用途等幾方面依次說明事物的特征。如《統籌方法》,開頭對統籌方法進行詮釋,接著把詮釋里的語義和內容闡釋明白。
(4)按由遠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間的轉換、 時間的推移,由整體到部分(或反之)等順序來說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先外到內、由上到下的說明順序,后又按時間的順序說明印刷所建造過程。
(5)以說明的角度的變化為序說明事物。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多角度地說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以上幾種說明順序是掌握說明文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結構、學習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3.學會辨析一般性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
一般性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以下幾種:
(1)定義說明
即用下定義的方法,用最精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點作出規定性的說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統就是產生光、電、化學能的裝置。”
(2)比較說明
比較說明就是用較熟悉的事物與要說明的事物相比較的說明方法。如《向沙漠進軍》:“沙漠地區空氣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別強烈。那里日照時間又特別長,一年達到3000小時,而長江流域只有1500小時,華北地區也不過2500小時。”這里就“日照時間”把沙漠地區與長江流域、華北地區作比較,說明沙漠地區的干燥。
轉貼于 (3)分類說明
分類說明就是把要說明的對象,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去說明的方法。如《楊樹》一文就作了這樣的分類說明:“楊樹,在植物分類中屬楊柳科……植物學家把楊屬植物分為白楊派、黑楊派、青楊派、胡楊派、大葉楊派五大派。”
(4)舉例說明
舉例說明是舉一些有代表性的恰當的例子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講到緯度的差異影響物候來臨時,就舉“北京—南京”物候現象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來說明。
(5)數字說明
數字說明是用數字說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與海洋》:“海洋確實浩大。世界海洋的總面積有三億六千一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
(6)圖表說明
圖表說明就是對說明對象采用圖表的方式來說明的方法。如《統籌方法》用了三幅“箭頭圖”說明組織管理中統籌安排的重要。
4.學會分析一般性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平實性、簡明性
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最突出的特點,因為準確的語言才能反映說明對象的真實面貌。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一要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詞、造句的準確性;三要分析恰當地使用修飾和限制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國石拱橋》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這一段語言的準確性表現在選用確切的詞語和詞組表達。如“永定河上”不能說成“永定河中”;“石砌橋墩”不能說成“石堆橋礅”;“路面平坦”不能說成“道路平坦”;“與河面平行”不能說成“與河流平行”。
說明文語言的平實性是用明白、平實的語言對事物進行客觀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縮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辭達而已”,不求雕琢粉飾。如《〈雪萊詩選〉簡介》一文:“雪萊年表以時間為序,列舉了雪萊從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實,它將使讀者對當時的一些情況和社會背景有個大體的了解。”這段文字,明白平直,實實在在,很難增加一字,很難減少一字,也很難改動一字。
說明文語言的簡潔性是指簡練、明確、不@①唆、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說明白。可說可不說的話一律不說,以盡可能少的語言來承載盡可能多的信息。如《統籌方法》:“水壺不洗,不能燒開水,因而洗水壺是燒開水的前提。沒開水、沒茶葉、不洗茶壺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這一段十分簡潔地說明了幾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文藝性說明文學法指導
1.文藝性說明文除了像一般性說明文那樣要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以外,還要學會辨析下列文藝性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
(1)比喻說明
比喻說明就是用打比方來說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種方法。如《中國石拱橋》介紹石拱橋的形態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擬人說明
擬人說明就是運用擬人去說明事物的方法。如《春蠶到死絲方盡》:“它的一生……卻一刻也不停息地朝著一個目標努力……直到……才停止自己的奮斗。”
(3)描述說明
描述說明就是通過對事物形象和狀態的描述,對人們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如《神奇的萬能“服務員”——談電子計算機“終端設備》:“比方說,現在你想看某部電影,你就通過安裝在家里或辦公室的‘終端’設備,向電臺計算中心提出要求,計算機便立即自動從‘庫’里提取所需影片,自動播放,以滿足你的需要。用同樣的方法,不光可以欣賞所喜愛的電影藝術,同時也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世界新聞。真可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啊!”
(4)對話式說明
對話式說明是兩個交談者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說明事物。其形式比較活潑、風趣,內容往往由淺入深,逐層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識說明以及某些熱點問題的說明。如《混作·間作和套作》,通過小陳和技術員的對話,介紹了混作、間作和套作三種農作物種植的知識,了解了它們的區別和功能。
(5)講故事式說明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說明事物。如《影子的故事》,通過奇妙的無影燈和月亮的影子幫助了歷史學家、工程師怎樣利用影子、影子和我們的生活、影子幫助了歷史學家等五則故事,從古代和現代、天文學和歷史學、生產和生活等方面,介紹了人類對影子的利用。故事新奇有趣,說明的知識很容易接受。
2.學會分析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葉圣陶說過:“說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臉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以帶一點風趣。”語言的生動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語言,把看似枯燥無味的科學內容,說得生動有趣、耐人尋味。如《中國石拱橋》:“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一段用生動的語言將石拱橋的石刻獅子寫得形象逼真。
三、千字說明文閱讀指導(括號中的內容為閱讀指導提示)
大自然的現象——風
葉 冰
大自然的現象真是千奇百怪,風就是其中的一種。
風,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走動。風像一位神奇的隱士,看不見也摸不著。一會兒,它像個乖巧的孩子;一會兒,又像個調皮的頑童;一會兒,像個慈祥的母親,輕拂著你的臉龐;一會兒,又像惡煞兇神,瘋狂地抽打著你的身軀。總之,它是變化無常的。
(用比喻說明的方法說明風變化無常的特點,語言生動、形象、有趣。以上總說風的特點。)
那么,風又是怎樣形成的呢?(用設問引出分說內容。)
其實很簡單,只要空氣流動,就會產生風。只不過,空氣有時流動得快,有時流動得慢罷了。地球上,有6個空氣流動系統,即6個風帶:南、北信風帶,南、北東風帶和南、北西風帶。由于這6 個風帶的緯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會出現我們所說的不同種類的風。
此外,風形成的因素還有地形的高低、氣候的冷暖等。
(以上說明風形成的三個原因,其中使用數字說明方法重點說明空氣流動產生風,其他略寫。)
風對我們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代,勞動人民利用風的原理,給船加上風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溝通各大洋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鄭和7 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噸重,足以顯示當時造船業的高度發達及風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熱機的發明,帆船的地位逐漸下降。但是,由于現代的“經濟危機”和“能源危機”的反復沖擊,帆船的地位又逐漸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萬噸的風帆貨輪的方案,荷蘭也設想建設更大噸位的集裝箱船。新型的帆船會乘風破浪地馳騁在遼闊的海洋上。
我國人民很早就利用風車來磨面。現代,美國的一家研究機構做了一個大風車,用來發電,其發電量足夠一個1500戶人家的村鎮使用。美國還想造功率更大的風力發電機組,來解決當前的“能源危機”。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利用風的原理,制造風洞,研究氣流,一定會有新的進展。
(以上段落具體說明風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使用了舉例說明、數字說明和對比說明的方法,語言準確、簡潔。)
不過,風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國出現過的黑風暴,曾席卷大半個國家,將3億噸優質土統統吹入大西洋,給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我國沿海的臺風、墨西哥灣以及加勒比海的颶風,都給當地人民帶來災害。
(以上一段說明風的危害,使用了舉例說明和數字說明的方法。)
篇6
2、第二單元: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第三單元:注意說明的順序
4、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練習】1、《蘇州園林》一文采用了( )的順序說明了蘇州園林的主要特征是( )。
2、從《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可了解到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 )。
3、《蜘蛛》:蜘蛛的生態特征是( )。全文的說明順序是( )。
4、《向沙漠進軍》中說明了針對沙漠( )的特點,可采用( )、( )、( )等抵御的方法,但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 )。
5、《看云識天氣》第一節,運用( )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云( )的特點。下文在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時,主要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
6、《死海不死》中開頭部分運用了主要運用( )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死海( )的表象特征;然后主要運用( )說明方法,說明死海( )的本質特征。
7、《食物從何處來》采用( )順序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不同途徑,一種是( ),一種是( )。食物的特征是( )。
8、指出下列各句的說明方法
A、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 )
D、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 )
C、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兩種挑戰,—是來自人類本身,一是來自大自然。 ( )
D、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 ( )
9、選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 )
A、糠麩也是有機物質,就再拿來辦加工廠:養豬、養牛、養雞。(舉例子)
B、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打比方)
C、實際上,人類正是在與這兩種挑戰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這就是人類的文明史。(下定義)
D、巖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龍滅絕的時代。(列數字)
10、下面關于說明文知識的說法有誤的打“╳”,對的打“√”。
①說明文一般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 ( )
②常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七種。( )
③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只有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兩種。 ( )
④說明文是客觀的說明事物的—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 ( )
篇7
【關鍵詞】說明文 四要 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86-01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用準確、簡明的語言,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構造、關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寫清楚,使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文體。因為它講究科學性、條理性、準確性,所以在閱讀說明文時,可以按以下幾個要求進行:
一、要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
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把握說明對象。說明對象,即文章說明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說明對象可先從標題入手,如果并無標題,那還得認真閱讀文本語段,逐段逐句排隊、梳理,找出說明對象。接著還要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內在的本質。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從標題著眼。
說明文分為事物性說明文和事理性說明文,不論是事物性說明文還是事理性說明文,它的標題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說明的對象。比如事物性說明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等,標題明確指出了文章所要說明的對象,事理說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識天氣》等,標題也指出了所要說明的科學馘是。
2.從分析材料入手。
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層次結構,從每一段或每一個層中抓住關鍵性的語句加以整理。一般情況下,文段的開頭(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話)或結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話)往往說明了對象的特征。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和“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兩句,就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二、要理清結構,分析說明順序。
說明文的結構并不復雜,常見的結構形式有:“總(概括)――分(具體)”式、“總(概括)――分(具體)――總(概括)”式、“分(具體)――總(概括)”式、并列式、遞進式等。例如,《蘇州園林》一文采用了“總――分”式結構。介紹事物各階段的特點或制作過程時,往往采用時間順序,程序順序。介紹抽象事理時,則往往采用邏輯順序。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那么,如何分析說明順序呢?
1.認清說明對象,分析說明順序。
說明對象的特點往往可以決定說明順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內部構造比較復雜,如建筑物、景點等,通常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了。例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間順序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紹事物各個階段的特點或制作過程,往往采用時間順序。介紹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數采用邏輯順序,而邏輯順序常常指以下幾種情況:如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由個別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體)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個部分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同時前后又有緊密的邏輯聯系。
2.把握語言標志,“讀”出說明順序。
例如,時間順序多用表時間變化的詞語,空間順序多用表方位的詞語,邏輯順序多用表邏輯層次的關聯詞語等。
三、要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說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內容。方法是為了內容服務,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弄清楚了說明方法,在閱讀時將它們梳理出來,然后結合句子、語段,分析它們在文章中的具體作用。不過在分析時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一定要具體的語句,而不能憑空分析,脫離實際,泛泛而談。籠統地說,列數字能給人確切、具體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舉例子能反映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下定義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產生一個明確的概念;分類別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達效果;作比較能使原先難說清的事物變得淺顯易懂,鮮明具體。
四、要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篇8
[關鍵詞] 說明文閱讀;寫作;提高實效
在多年的語文學習和文學閱讀的積累過程中,學生們對敘寫人物故事、表達情感等方面都有相當豐富的語言基礎和寫作表達能力。教師們對記敘文的閱讀教學和學生記敘文的寫作指導作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如此,教師在說明類文體的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上并沒有全然忽視,不論是說明文的閱讀教學還是學生說明文的寫作教學,也進行了多方探索并有所收獲。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三單元導語提示:介紹事物要抓住特征,要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該單元收錄的說明文基本上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有效地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說明文這一文體的準確認知,還能讓學生開拓視野,激發民族自豪感。在教學中合理預設,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用仿寫、縮寫、改寫等方式,進行說明文寫作實踐,閱讀與寫作二者整合,也很有教學實效。
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等手段高效地激發學生對說明文的興趣。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對趙州橋有一些了解,課件中關于趙州橋的圖片展示直接喚起學生的關注熱情。學生的口頭描述五花八門,讓他們當堂將自己所說的話用文字記錄下來,并通過展示臺展示,再互相點評,會發現他們大多思路凌亂,表達有偏差。趁此時機導引學生品味趙州橋“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一句,學生就能有效地把握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準確而周密。茅以升是一位嚴謹的橋梁專家,他的語言極有分寸。他說趙州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 句中 “左右”一詞表明作者的推測。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一句列出的數字精確,準確地向讀者介紹了橋的長度和寬度。這樣的語言表達都是作者尊重客觀實際所使用的語言準確的表現。
俗話說: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園林。網絡上關于蘇州各個園林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繁多,制作成短篇播放給學生欣賞,往往能引來他們對美的驚嘆和對祖國的自豪感。眼前所見的“圖畫美”在葉圣陶《蘇州園林》中一一得到印證,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蘇州園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點?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和匠師們是如何創作這幅完美圖畫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又是怎樣體現圖畫之美的?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對蘇州園林的特點就有全面的了解,進而對我國的園林藝術有所了解,并有效地提高審美素養。
于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上映的大型紀錄片《故宮》(精華版),據說播出第一周的收視份額達到8.05%,這樣優秀的資源在教學中自然不應錯過。在學習《故宮博物院》之先,可適時安排學生觀看電視紀錄片《故宮》的部分內容,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為課堂教學有效蓄勢。
激發了學生的興致,再通過教師對閱讀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從不同角度有效地落實說明文的幾個重要知識點。本單元各篇目顯然是編者精心安排的,教學可結合各文本的顯著特點,逐一落實說明文的基本知識點,而不需面面俱到。仍以本單元的三篇精讀課文作為目標來談。在體會了《中國石拱橋》語言的準確性之后,進一步把握說明方法就水到渠成了,文段中對“兩個小拱”的詮釋,說明其結構堅固,“列數字”說明其歷史悠久,“引用”則體現了趙州橋的優美形式,這樣一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便突顯而出。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時學生了解了說明方法和說明對象的特征彼此的關系,在閱讀《蘇州園林》的時候,就能較輕松地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發現中心句能體現說明對象的特征的這一重點,對本文總分的結構形式和主次分明的邏輯順序也就一目了然了。《故宮博物院》是為了讓學生體會空間順序而編選,讓學生根據平面圖來理清文章順序應是本文的教學的一個便捷的手段,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空間順序。教師利用課件,借助課后“研討與練習?一”向學生展示故宮平面圖。學生在觀看過紀錄片后,總可以對平面圖說道一二,本文的教學課堂便有了適當的切入點。在之前步步為營的基礎上,說明文的對象特征、說明方法、詳略主次安排、空間方位詞的運用等知識點,都可在此一文的學習過程中一一把握。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提到“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要讓學生培養能力,應讓其掌握些規律性的東西,而它是在實踐中體會到,不是靠知識積累所能得到的。”在這一單元中進行閱讀與寫作二者整合,讓學生在積累說明文的知識、提高說明文閱讀能力的同時,通過語言的實踐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和寫作能力,可有效體現課堂的價值。《課標》對說明文寫作的要求是“能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閱讀教學是可以激發學生寫作說明文的興趣的,把握說明文文體的特點,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試著對以上三篇課文的部分內容進行改寫、縮寫、仿寫,寫作目標不大,難度低,學生會興致盎然。
篇9
一、直面問題:小學說明文教學之“困境”
深入到一線教師的課堂,卻發現由于許多老師的文體意識淡化,導致小學說明文文本解讀的偏位、教學目標的錯位、內容理解的越位等現象。
1.文本解讀的偏位
以解讀《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為例,一些教師把重點放在了對埃及金字塔特點的介紹,熱衷于通過多媒體展示各類火星圖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視頻,演示火星上水的來源的動畫等,來幫助學生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這樣的解讀顯然過于狹隘。說明文文本的教學,應將重點放在說明文文本閱讀與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上。
2.教學目標的錯位
課堂該教些什么,這是課堂有效的起點,但是在這個起點上,恰恰有些老師表現得無從談起。總體來說,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常常是從重點字詞分析到挖掘課文思想內容,而輕視了文本特征的指導,以及新的教學內容的開發。筆者曾經聽過一堂課,教師在教《橋之美》的時候,將文本當成散文來教,要學生談談橋如何美麗,而關于說明文的文本特征卻毫無涉及。目標定位的錯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屢見不鮮。
3.課程意識的缺位
“教課文”成了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態。臺灣小語會會長趙鏡中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和大陸的一位老師共同執教《太陽》一課。我是用《太陽》一文來教說明文的閱讀方法,目標指向閱讀的方法、策略,而大陸老師通過《太陽》這篇課文教學生認識太陽的特點、太陽與人類的關系。從他的這段話中,顯然能看出大陸老師仍然是在教課文。課文在前臺,課程在后臺。同樣的課程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課文來實現。“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分不清“課程”與“課文”,我們就可能“南轅北轍”。
4.內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許多教師執教說明文時,總是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說明文的教學目標,所以便會無度地拓展該領域的知識:講《埃及的金字塔》,教師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關的知識給學生閱讀;講《鯨》,教室成了鯨標本展覽室……結果是把語文課上成常識課。在這樣的課堂上,只關注科學知識,而忽略了語言習得。知識似乎成了說明文教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則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語用學破解小學說明文教學困境的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十分明確地提示我們,語文課程的理解與實施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背景:語用學。由此,筆者認為,語用學可以打開小學說明文教學的另一扇窗。
(一)語用學的內涵詮釋
所謂語用學,是研究語言運用及其規律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語言環境、言語行為、語用規則等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現在語用學研究語言文字符號的意義及其在不同語言環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達效果,側重在語言的實用,講究語言的組織和駕馭,特別關注語言在特殊環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講究語言規律的內在探索。
(二)語用學――小學說明文教學“突圍之路”的理性分析
1.語境原則,說明文教學“突圍”的基礎
說明文教學時為什么要凸顯文體特征呢?因為說明文在表達的目的、方式和話題等方面,較其他體裁的文本相比,有著鮮明的獨特性。而在語用學中,語境通常被學者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其中“情景語境”指向言語行為發生時的諸多客觀因素,包括說話的對象、目的、方式、話題等。很明顯,這就為“說明文教學時要凸顯文體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2.語用規則,說明文教學“突圍”的依據
小學說明文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內容具體、真實”“清楚明白”“表達有條理”等,然而這些都體現了語用學的什么理論呢?簡單地說,這涉及語用學“會話含意”理論中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涉及四個范疇:一是量準則,即所提供的信息應該是交際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質準則,即所提供的信息應是真實的;三是關系準則,即所提供的信息要關聯或相關;四是方式準則,即提供信息時要清楚明白。我們發現,以上四條準則與說明文這種文體有極高的契合度。
3.語用目的,說明文教學“突圍”的催化
語用,即語言運用,是指交際雙方在一定的場合,為達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種方式進行的話語表達和話語理解的活動。說明文在表達上具有的一些特點,如結構的完整、語言的精練、用詞的準確、邏輯的嚴密等,是形成良好語用面貌的必備要素,對當下學生語言發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糾正作用。如果我們能從“為什么這樣寫”的角度切入教學,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對文本的閱讀理解。
三、實踐操作:語用學視野下的小學說明文教學的策略
在語用學理論的指導下,筆者認為應從說明文的特點入手,從說明文文本的語用解讀切入,精選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為目標,確立精準的學段教學目標;再通過創設各種“語用”情景,讓他們感性地“悟得”與“習得”,為說明文教學尋找“突圍之路”。
(一)指向語用的文本解讀
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選擇適當的說明文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在語用學理論支撐下,文本解讀應注重對具體語境的分析,注重語境對文本結構、選材及語言運用上的影響,并為這些語言要素進一步轉化為教學資源奠定基礎。
1.解讀精彩的布局結構
文本結構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現形式,文本結構的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而思路又隱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通過結構來體現。所以,準確解析文本的結構,是把握文本脈絡的重要手段,更是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有些文本,只有理順了結構、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這一科技問題表述得條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處?還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馬俑》課文以總分總的結構敘述,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一句,將全文貫穿成一個經緯分明的整體。“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便是作者要向讀者介紹的秦兵馬俑的主要特征。從語用的角度看,缺乏整體觀照,就無所謂語境的產生,也就沒有了語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讀文本的整體結構是使說明文教學“突圍”的重要做法。
2.關注文本的言語特色
說明文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其語言運用的最大特點就是準確和嚴謹。所以在說明文學習中,學生要學會把語言表達得簡潔、規范、嚴密。這是對學生語言發展的重要補充,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利機會。以《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為例,文中在準確性說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寫的手段,還大量使用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充滿情趣。如“發起脾氣”“喜怒無常”等詞句的運用,形象地擬人化地說明了海洋的特點,使得原本深奧難懂的科學語言變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據以上文本語言特點的解讀,我們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導學生利用文本說說這些語言特點;第二,背誦積累;第三,學會遷移運用。可以看到,這里的解讀直接和教學策略的選用聯系在了一起。因此語用指向的說明文文本解讀,其實就是從“文本語言促進學生語言發展”角度展開的,它為有效教學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二)確立精準的學段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不同學段的閱讀教學有著不同的要求,而且體現了訓練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崔巒先生也曾提出閱讀課必須做到“吃準目標”,即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對于學生而言,每一個學段目標的達成,說明文都有著自身的貢獻。
1.小學說明文低段教學目標的確立
在低段說明文教學的目標制訂中,不需要強化對文體特征的解讀,主要還應該以“識字寫字、學句寫句、朗讀課文、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閱讀興趣”為主要學習目標。
2.小學說明文中段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標準第二學段中有這樣的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兒童語言發展又存在“語言不夠規范,表達不夠精確和邏輯性比較差”兩大問題。而說明文文本中的語言特點卻以“精確、規范、邏輯推理性較強”為主,這正好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機會。因此,在中段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語言中去,引導學生從一些數字、實例、術語、專有名詞和邏輯推理中發現、揣摩文本語言的精確之處、嚴謹之道,并通過讀寫結合等手段,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語言積累水平。
3.小學說明文高段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標準第三學段中又強調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句話對說明文的教學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能抓住要點,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同時,語言的規范、精簡、嚴密,仍然是該年段學生的語言發展方向,也應該納入到說明文教學的目標中去。
(三)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之外,還要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理解文本內容,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還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了解文本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說明方法,并通過實踐性學習,習得運用語言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很重要。筆者認為小學說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準確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說明文教學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讀書,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知內容,獲得知識,習得方法,發展思維。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時,師生抓住“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這句話進行品讀,一生將此句中的“146米”“40層”這兩個數字讀得很重,老師就此采用對比朗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點撥:你為什么把“146米”“40層”這兩個數字讀得很重呢?學生回答道:“因為這兩個數字準確地寫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時也說明了摩天大廈的高度,讓我們感覺到它很高。”引領學生饒有興致地去閱讀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心領神會,對說明方法有所領悟、有所習得。
2.有效說
說明文教學應時刻關注語言形式,扎實進行語言訓練,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質。因此,在語用指向下,我們必須明確“說”的目的,以此提高“說”的效率。如:在教學《麋鹿》一文時,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筆者設計了一個指向語用的“說”的環節,設計了一種假設:(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會怎樣來介紹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騎著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們介紹你的坐騎?(3)如果你是導游,你又會怎樣向來參觀的客人介紹你的麋鹿?請大家自由選擇一種角色,小組交流介紹。注意在介紹的時候要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同時嘗試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3.及時比
說明文的文字大多極為簡潔、精練,有時一字之差會導致意義的全面異化。這時,采用“比”的策略,對于培養學生語言的敏感性、準確性,就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如:在教學《恐龍》中“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這句話時,筆者先出示了改動過的一句話,即“雷龍是個龐然大物”,然后讓學生將兩句話進行比較,說說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之處,從哪些詞語能夠看出雷龍是個龐然大物,接著讓學生估算雷龍的實際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噸,雷龍的重量可達到30噸左右),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想象,模仿出雷龍走動時發出的聲音,進一步具體感受雷龍是個龐然大物。這里進行的不僅是閱讀理解的指導,而且也滲透了語言表達的指導,體現的正是語用指向。
4.適當寫
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并不只是單純地把課文知識介紹給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充滿情趣地去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時進行個性化的創造。如在教學《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時,當學習到“科學家們早就呼吁:人類應該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補寫練習:“想象一下,未來的餐桌上會出現哪些來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這樣,通過仿寫、改寫、補寫等多種“寫”的方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尤其是讓學生在動筆實踐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勇于創新,我們的課堂就會靈動起來!只有靈動的說明文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越來越喜歡說明文,也才會促進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由“會學”向“善學”發展。
篇10
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現行省編義務教材初中語文也考慮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入選的一些說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也饒有趣味。教師只要根據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一、樹立明確的目標
省編初中語文第三冊,重點培養說明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它是由第二冊重點培養記敘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過渡而來的。況且,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說明也是常見、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見,學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二、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四、課內外結合,重視實物教學
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又如第三冊中,學生學過《中國石拱橋》后,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地區的某一座橋的特點,摹仿課文介紹盧溝橋的寫法,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數學生興趣很高。
五、借助于說明文的語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