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課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0:5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語課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國際化辦學特色成為眾多高校的不二選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辦學指標,雖然雙語教學僅僅是微觀層面的教學手段,但是卻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練掌握國際通用語言和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的必由之路,教育制度在高校的發展定位與規劃中,悄然發生變化,2001年教育部制訂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就要求各高校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并且建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在2007年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12]號)》中,鼓勵高校開展雙語教學工作,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積極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來華從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同時支持和鼓勵留學回國人員用英語講授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能力。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指標,隨著地位的提升,逐步實現了現代教育制度國際化的接軌。
二、雙語教學促進醫學高等院校教育方式的接軌
醫學雙語教學是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改革重要內容之一,開展雙語教學有利于提高醫學院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隨著對外交流及國際間往來的增加,醫療行業的國際化進程加快,涉外醫院、外資醫院在我國相繼出現,護理職業的國際化趨勢,影像技術和設備的引進,新的臨床醫術的傳播,醫學模式的轉變也對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得專業知識又具有相當外語水平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成為醫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的醫學院畢業的本科生,基本英語素質較低,專業英語的詞匯貧乏,口語表達能力較低,與患者或醫生進行英語溝通和交流具有很大的難度,因此,雙語教學成為醫學院教育方式的改革的重要嘗試,許多醫學高等院校的教師針對特定的醫學專業開展了專業英語教學的實踐,對醫學專業雙語教學進行多方位探討,對促進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和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雙語教學推動世界醫學交流合作的接軌
英語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在國際醫學領域,英語逐漸成為第一語言,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醫學會議,都以英語進行交流,。據統計,全世界有關醫學、生命科學的文獻、專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權威性的醫學期刊大多使用英文出版,國際醫學會議大多使用英語交流。要促進我國的醫療事業向著國際化邁進,就必須通過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的素養,幫助學生掌握查閱最新外文資料,了解國際動態和信息的能力,更直接快捷獲取最新的醫學信息引進新學術思想、了解學科動態和學術方法的能力,而且隨著越來越嚴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勢,跨越國界的國際醫療合作將成為醫學領域的重要課題,高等醫學院校培養擁有豐富雙語知識的人才,才能實現與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理念的接軌,更快到達醫學學科前沿,從而提高我國醫學學術水平,縮短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四、雙語教學促進中國醫學傳播中的海內外的接軌
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醫文化,逐漸為世人所了解與接受,世界交流的高度融合為中醫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中醫文化和中國醫學在國際傳播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雙語教學不僅為醫學院的學生接近現代醫學提供契機,從職業生涯來說,也要為以后的傳播中國醫學提供基礎,在將來的國際交往和醫學交流中,要通過學術交流,弘揚和傳播中醫診治手段,加強中西醫交流,豐富臨床診治水平,提升中醫的世界地位,雙語教學在開拓中醫傳播方面既是一個難題,又是一大創舉,它的實踐探索將有效的推進中國醫學海內外的接軌。
篇2
關鍵詞:雙語教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205-02
雙語教學是指以兩種語言作為媒介語言而展開的教學活動。這兩種語言之中,通常一種是母語,另一種則是世界通用的科技工作交流語言英語[1,2]。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知識和經濟全球化的高科技時代,新的時代急需一批基礎理論知識深厚、專業技能扎實、外語交流溝通能力流暢的復合型人才,雙語教學是當前高校教育的大勢所趨[3]。就目前各高校的實際情況而言,一蹴而就地實行全英文授課,這種模式與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暫不相符。適當展開雙語教學,將專業英語與母語相對照,使學生在對母語的熟悉和了解的基礎上,對相應的專業英語表述產生親切感和求知欲,這樣的雙語教學方式將可望能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增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教學內容更易于被學生接受。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教學是指采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作為課堂主要用語展開教學活動,在教材的選用、課堂的講授、和學生的交流等環節中英語與漢語同時使用、并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教學過程。[4]無機及分析化學是化學化工、食品科學、生物工程、紡織技術、醫學藥學、環境工程等多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開展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教學研究對理工類高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學生雙語小論文的寫作嘗試、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的建立、良好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等幾個問題展開了初步探討。
一、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
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課程所面向的教學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他們剛剛開始大學生活,對大學的教學方式還處于逐漸適應的過程中,對相關的專業英語詞匯也還需要有逐步熟悉的過程,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在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課堂上不宜一開始就使用較多的英語專業詞匯進行全方位雙語教學,而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逐步加深專業詞匯的廣度和深度,慢慢引導學生調整并適應雙語教學模式。對于教學過程中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于理解、專業性不太強的內容,可嘗試直接采用英語講授;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專業詞匯及基礎理論知識,可通過中英文相互對照的方式加以講解,讓學生在熟悉相關專業詞匯表達的同時,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在無機及化學分析課程中會需要講解一些較為抽象的理論內容,如原子結構、共價鍵理論等,也會涉及到部分實驗內容及實驗儀器,如酸堿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計及酸度計的使用等,這些內容可考慮使用多媒體視頻演示的方式作為輔助手段。在演示過程中,可采用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方式進行穿插講解;對于課程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教學內容的關鍵之處可以先用英文講述一遍,再用中文對照復述,然后再重點突出地重復其中重要的專業關鍵詞匯,以此表示重點強調,引起學生的進一步重視,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把握好講課時的語速、語調,以便能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來適時調整兩種語言的授課比例以及授課方式。同時還可教學進度穿行課堂隨堂提問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認真地思考,考察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和幫助。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些教學章節,可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就某一專題查閱一系列的英文文獻,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首先展開初步討論,然后在班級范圍內進行文獻報告會,鼓勵學生在報告內容中使用部分英文;也可針對課程中某一部分較為簡易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自學,然后隨機抽一些學生來嘗試用簡單的雙語內容來講述教學內容,同時適度展開雙語課堂問題討論,鼓勵學生用英語來提出問題或解答問題。通過展開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目的。這種良好的師生教學互動,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可以更快地提升學生的化學專業英語能力。
三、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寫作科研雙語小論文
學習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都是理工科的學生,將來都會進行科研論文的寫作。如能在雙語課程的教學中結合課堂內容,適當指導學生在課后時間撰寫雙語科研小論文,將會給學生未來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可在課堂上以某個涉及講課知識點的文獻為例,向學生初步講解科研論文的完整結構,告訴學生正式的科研論文應該包括“摘要”、“關鍵詞”、“前言”、“實驗部分”、“結果與討論”、“結論”、“致謝”、“參考文獻”等各個部分,介紹科研論文對于用詞、表述方式的嚴謹要求。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嘗試學習撰寫科研小論文。雙語論文的內容可以是課堂上所涉及的某個具體的知識點,也可以是學生所感興趣的簡單化學實驗。其文字主體可以為中文,但可要求學生將簡短的摘要部分撰寫為英文,從而鍛煉其雙語能力。通過簡單的論文寫作,特別是通過簡單的英文摘要的寫作練習,學生不僅可以受到最基本的科研寫作的指導和訓練,同時其對專業英語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專業發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四、進一步完善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
要想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和導向機制。在雙語教學效果評價過程中要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手段、評價內容以及評價方法。目前各高校的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課程教學效果主要還是通過學期考試來完成教學考核的綜合評價,在試卷內容方面,為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及對重點的掌握情況,試卷里針對基礎知識的考核內容肯定占大多數比例,但同時也可適度增加一些綜合性的應用型題目來加深試卷的難度、深度和廣度;試卷題型可以多樣化,如采用填空題、選擇題、是非判斷題、推斷題、書寫并配平方程式、簡答題、計算題等題型。試卷中可加入適當比例的英文題目,學生答題時也允許選用中英文兩種答題方式。教師評分時可采用較為靈活的評分標準,如給予用英文表述的答案以更高的評分;另外,還可適當增加一些化學專業英語翻譯等作為附加題,從而使優秀的學生能夠進一步更好地發揮其雙語水平和能力,獲取更好的總評成績[5,6]。平時一些章節也可采用開卷的形式進行論文性考試,引導學生適當運用雙語,對無機及分析化學專業知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展開討論。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在總評成績中給予學生的課外科研雙語小論文寫作、用英語進行的課堂討論和發言以一定比例,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提高專業雙語能力。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良好的師資力量是保證優秀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教師作為雙語教學的直接實施者,其語言水平、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將會直接影響雙語教學的質量[7]。只有具備較高的化學專業英語水平,英文發音標準、口語表達自然流暢,同時又具有扎實的化學專業基礎知識以及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才能很好地勝任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課程的教學。高校應該定期組織開展雙語教學師資骨干的英語授課能力培訓,同時也可通過雙語教學研討會、教學觀摩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使教師進行充分的、有益的、建設性的同行交流,督促教師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高校還應該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教師投入到專業雙語課程的教學中來,最終著力于培養出優秀的雙語教學教師梯隊。
參考文獻:
[1]邱樹君,邱樹良.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教學的初步探索[J].科技視界,2015,(14):111.
[2]李東平,馮泳蘭,陳志敏.無機化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嘗試[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6(6):165-167.
[3]朱林暉,唐堯基.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改革和探討[J].廣東化工,2009,36(8):276,290.
[4]馬銘,徐滿才,謝青季,等.高師本科分析化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5,(9):47-49
[5]梁春華.無機及分析化學雙語教學的思考[J].山東化工,2015,44(10):150-151.
篇3
關鍵詞:精品開放課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教學改革
精品開放課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費開放的、數字化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學習者通過網絡以視頻、文本等形式獲取學習資源,進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來,迄今已經建立國家級精品課程3 800多門,并帶動16 000多門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主干課,是生物學科多個專業的必修課,在微生物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筆者通過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查詢到微生物學相關的精品課程有44門,其中國家級6門,省級22門,校級16門,包括武漢大學沈萍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以及南開大學李明春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本文在總結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開放課程背景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 充分利用資源,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課程的參考教材以國際上經典的、最受歡迎和再版次數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教學資源,包括微生物學視頻、微生物圖庫、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學熱點、著名雜志文章、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網站等。在教學實踐中,描述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自學。教師在課堂上僅介紹知識點和關鍵內容,為開展案例教學節省了課堂時間。
2 開展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案例教學以近年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微生物學相關SCI論文為案例。教師在學期初給出若干個微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名詞,學生根據興趣自由組合成3~4人的學習小組。每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使用信息學課程上學習到的文獻檢索方法查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學術論文。通過論文的翻譯和學習,先進行學習小組內部討論交流,達到對論文所涉及知識點的掌握和貫通,然后將論文的主要內容制作成poster(墻報),最后每個小組推舉1人參加全班的報告交流。學生學習了課堂之外的內容,他們制作的poster還成為教學案例,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查找文獻,制作poster,答辯等各種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思維,對培養高素質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3 鼓勵科研訓練,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申請和答辯的情況可以分別給予國家級、北京市級及校級資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申報,項目人數1~5人,選擇指導教師,進入指導教師實驗室開展研究。另外,學院還根據國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為確保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資助項目的嚴格執行,使理科基地大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得到有效提升,鼓勵本科生積極申報理科生物學基地2012~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J1103516)子項目。為了給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學院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利用國家理科基地的建設經費,購置了常規的實驗室設備和儀器,包括超低溫冰箱、高速冷凍離心機、紫外光譜儀、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顯微成像系統、萬分之一電子天平、pH計、滅菌鍋、超凈工作臺、培養箱、搖床等。通過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培養了本科生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興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指導立項的本科生創新項目有3~4項,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科研訓練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累計發表SCI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其中多數本科生在外?;虮拘@^續攻讀研究生,從事微生物學研究。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我們還同步開設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實驗課程中設定開放實驗,學生自己調研實驗原理和方法,與教師交流討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通過對學生的文獻調研能力、科研思路、實驗技能、實驗成果總結等環節的訓練,全面提升所有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
4 重視學習能力,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本課程教學改革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采用“6211制”,即總成績為100分,期末考試成績為60分,案例教學占20分,平時作業占10分,學習態度(考勤、討論和答疑等)為10分。期末試卷用全英文考題,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學的成績由學生自己評定,具體做法是學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辯時,其他學生都作為評委對答辯同學進行評分,全班同學打分去掉5個最高分和5個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結束語
學生通過微生物雙語課程開闊了視野,掌握了國內外微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培養了英文閱讀的習慣,提高了用英語學習的能力。案例教學環節獲得了學生的肯定,這個環節的培養讓本科生能獲取第一手的文獻資料,為提前進入科研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雖然通過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在微生物雙語課程教學中也碰到了一些問題,如少數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對雙語課程學習有畏懼心理,對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是一個難點;英文授課速度慢,而課時有限,在精講和泛講的內容選擇上比較難以把握等,這些問 題還需要在不斷探索中調整,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宋存江,王淑芳,李國強.開放課程背景下的微生物發酵工程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4,4(1):3-6.
篇4
具體實施措施筆者把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教學環節分為課堂講授、自主學習、教學活動和課外作業等多種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了情景教學課,雙語運用專題討論課,雙語運用專題辯論課,中西文化比較研討課。情景教學。中西文化比較雙語課程呈現情景模擬系列訓練時,設定多個文化場景,分別組織學生進行實訓,由此形成系列訓練。通過實訓,學生從中西方文化不同角度進行雙語呈現的表演演示,進而理解本課程教學內容中相關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表演中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為1比9。文化表演內容用英文,理論闡述用中文。雙語運用專題討論課。選取一些專題內容,如,中西方建筑文化,中西方藝術,中西方宗教文化,中西方思維方式等,讓學生提前做好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師做好課堂策劃。在討論中,教師用雙語教授學生文化專題的精髓,并與當前文化現象緊密結合,提出若干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學生用中、英兩種語言參與課堂,提出自己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并作出對比。討論中雙語的比例為5比5。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描述用英文,而文化的引申與思考則用中文。雙語運用專題辯論課。選取若干具有可辨性的專題,如,中西方教育差異,中西社會規范體系等。教師先用雙語傳授基本知識,然后給出辯題,讓學生課下收集資料,為辯論會做好準備。辯論課采用辯論會的形式,辯論總結陳述部分用英文,自由辯為中文。在雙語的辯論中讓學生對某一文化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全面地了解他國文化,深入思考本國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研討課。根據教學內容,確定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同學課下撰寫小論文,確定一次課,進行研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闡述其論文的基本觀點。論文寫作采用中文,闡述語言使用英文。除此之外,筆者還采取了提綱下自學,分組集中,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等方式按照一定的中英文的比例進行授課,以期實現此課程的雙語教學理念。
二、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
在雙語教學模式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其英語語言水平。使學生對很多文化現象有了深刻認識,如,怎樣認識和評價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學生通過客觀平實的剖析,從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及各種具體文化形態等諸多層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再解決“中西之爭”以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問題。英文的使用使得老師、學生都要去查閱原版資料,同時要用另一種語言的思維習慣來進行對比,更徹底使用對比的方式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另外,現在有很多院校都與國外有著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交流,或與國外院校合作辦學,這為教師帶來了進修或考察的機會,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英語和專業水平,也為雙語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利用這些條件,可明顯提高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現狀
雙語教學理念的實施受許多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制約,主要體現在:第一,教材缺乏。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較好的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雙語教材,老師只能查閱各種單語版本的教材與參考書,然后經過教師的組織與加工,變成雙語授課材料。這樣的講義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自然比不上很多單語教材,而且理論深度也不夠,在指導學生深度比較方面就捉襟見肘。第二,學生英語水平制約。學生的英文水平,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較差,使得雙語教學理念的實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無法準確、流暢地敘述完某個文化現象,更無法用恰當的語言對其進行評價。老師上課英文講得多,學生就會聽不懂,進而聽得不耐煩,思想就不能集中,老師必須又用中文贅述一遍,影響了教學進度。第三,師資匱乏。合格的雙語教師是雙語課能否很好實行的關鍵。而目前全國各大院校的雙語教師均較匱乏,很多高校都是用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擔任雙語教師。英語教師英語水平高,而專業知識薄弱,專業課老師專業基礎扎實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第四,雙語課和雙語教學理念不統一。至今學術界對雙語教學及雙語教學實施的意見仍不一致。即使是在較早實行雙語教學的北美一些國家,對于雙語教學的批評也是不絕于耳。在此種情況下,雙語理念的實施更是舉步維艱。
四、解決措施
篇5
(一)整合教學資源
現代專業教育理念強調教學資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吸納多方資源。整合的教學資源既包含師資,也包含教學硬件資源。黑龍江大學借助社會保障審計科研項目,鼓勵各個學科背景教師參與到項目中來,通過對真實、海量的社會保障審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積累豐富的教學素材。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條件,盡可能地整合硬件資源,建立社會保障專業、審計和計算機專業共享的社會保障綜合實驗室。加大審計和計算機專業設備的開放程度,為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技術支持。建立社會保障專業、審計和計算機專業共享的數據庫,方便各專業廣大師生便捷地使用資源,并應用于研究工作。同時,強化計算機技術在社會保障政策的分析、評價、仿真、預警與建議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整合教學資源來推動學科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提高民生領域科研團隊能力,培養多學科背景的跨學科的創新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依托國家級和省級社會保障科研項目,采取聯合立項、聯合科研、聯合創新的方式,增強跨學科師資團隊的科研能力建設。此外,加強不同學科間教師的交流和互動,建立合作教學、共同培養的機制。
(二)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置
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置,提高學生選擇的自由度。社會保障專業結合自身專業的需求選擇不同院系的課程,如選擇法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經濟學院福利經濟學、審計學、統計學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數據庫與軟件應用等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和興趣愛好,跨學科進行課程選擇,三年選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課程學習且考試合格,即達到跨學科選修課標準。這種課程設置充分體現綜合性大學的課程特色,在滿足廣大跨學科研究生選課需求的同時,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鐚W科選修課程的設置將為未來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和踏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我國古代先賢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在治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不同的學術觀點,從不同的理論中提取精華。因而,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學術交流活動,一方面,鼓勵包括社會保障專業在內的多學科背景學生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通過學生間的互通,逐漸形成理性思維邏輯,構建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培養思維方法。另一方面,邀請社會保障專業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審計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給各個專業的研究生開展學術講座。通過研討活動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互動,建立學科聯合培養機制。
(四)開展雙語教學
目前,黑龍江大學在社會保障專業教學領域積極探索開展雙語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社會保障專業雙語教學目標以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為核心,兼顧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研究,將英語作為一種拓寬研究視角的工具。從教學模式上看,以社會保障專業導師選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學術論文為教學素材。目前黑龍江大學社會保障專業雙語教學主要選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論文為授課教材。從授課方式上看,導師與學生實現雙向互動,開展廣泛討論與研究,以期達到深入理解論文的目的。教學過程最后由專業導師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梳理,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業界信息、理論知識、論文寫作、語言能力等方面的內容??梢?,開展雙語教學,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能力,拓寬了學習的視野,提升了文獻的搜集和應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國際社會保障最前沿的理論,為學術論文的撰寫起到指導性作用。今后黑龍江大學仍將社會保障雙語教學納入專業教學體系,并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完善雙語教學的內容,打造雙語教學的專業特色。
二、教學條件體系的構建
(一)探索建立學生實習途徑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均提出了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隊伍的要求,規劃要求未來要把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目前,黑龍江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關注度不高。未來社會保障專業在教學條件體系構建中要將實踐教學納入到教學活動中。但結合當前黑龍江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建成時間短、學生數量少的實際情況,專業自己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基地不具有現實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將選擇“學生自主找實習單位和專業推薦實習單位”的方式。學校加強同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民政局、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區、慈善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拓寬實習渠道。通過探索建立學生實習途徑,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實踐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學習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
(二)完善教學配套資源
篇6
論文摘要: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客觀上要求本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構建漸進的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體系,并在其基礎上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只有課程設置合理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效果。本文對《基礎會計學》等課程應否進行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0 引言
為了順利地開展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工作,必須要明確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科特點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是教學體系建構的出發點,也是課程設置的依據和標準。會計專業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結合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定義,反映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兩個發展趨勢,培養具有國際社會文化知識、懂外語、熟悉國際會計和商業慣例的高級會計管理人才。通過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培養他們適應對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國外先進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掌握國際會計實務和慣例。
具體來講,專業課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一個有差別的、層次分明的目標體系,在實踐中要有一定的漸進性。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能大致聽懂雙語專業課程,能用常用英文詞匯和句型進行簡短的課堂發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專業英文教材,能正確使用英文完成作業;第二層次,能基本聽懂專業雙語課程,能用英文闡述自己的觀點,能快速瀏覽教材并按要求查詢重點,能用英語撰寫簡短專題文章;第三層次,能聽懂雙語課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觀點、進行討論,能熟練查閱國外專業期刊,能用英文撰寫專題報告或論文。
根據上述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要求,結合會計學的學科特點及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實踐反饋,筆者對下列會計專業主干課程應否采用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進行探討。
1 《基礎會計學》課程
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課程在選擇上應先易后難,逐步擴展范圍,按教學目標層次逐步遞進。會計專業基礎課《基礎會計學》是比較適合作為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課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從內容上看,這門課程比較容易,用英語授課學生容易理解,符合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課程先易后難這一規律?;A會計學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在對這門課進行雙語授課的過程中不需要考慮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性,比較容易找到適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這是會計學的專業入門課,而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差,所以在實施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而不要過分在意授課中英語的使用比例,要保證學生基本能掌握所講授的知識,以免學生在一開始就喪失對會計學的學習興趣,這將是得不償失的。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核心并不是英語,而是專業核心知識。所以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對于重點、難點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講授為主,等到學生逐步適應后,再加大英語授課的比重,以保證專業第一、語言第二。
同時,這門雙語課的專業名詞當中中英文出入比較大的,應重點講解,提示學生注意,如我國的“權責發生制”與英文的“accrued basis”字面含義相差甚遠;再如資產負債表(英文為“balance sheet”,其實應翻譯為“余額表”更為科學)等專業名詞,若不進行中英文對照,很可能會在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中形成誤解。即通過雙語的學習,學生應同時對中英文的會計專業術語都有很好的理解。
2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
筆者認為該課程不宜作為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課程,《中級財務會計》是非常實用,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門專業課。它主要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了介紹,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所有基本賬戶的使用方法,對基本會計業務做出正確處理,并能編制出三大會計報表。正是由于這門課的實用性非常強,在具體操作中必然與實務、與一個國家具體的會計規范、相關法規(稅法、經濟法、公司法、證券法等等)緊密相連,即這門課必然會體現出國家特色。所以如果對這門課程采用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不利于學生全面、透徹地了解我國的會計規范和相關法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會與我國的實際會計工作脫節。
所以,筆者認為這門課必須采用我國的教材,進行中文講授,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我國的會計體系及相關法
規。
3 《高級財務會計》課程
這門課程主要講授在《中級財務會計》中所沒有接觸過或沒有詳細展開的一些業務的處理,如所得稅會計、外幣折算、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前期差錯更正、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等等。由于內容難度較大,所以筆者建議以中文開設。
4 中美會計比較課程
篇7
關鍵詞:網絡資源;雙語教學;MEMS技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178-03
隨著中國教育科研事業的國際化交流日益頻繁,開展雙語教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就把雙語教學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各高校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雙語課程建設,其中專業課程中開設雙語教學的比例應達到5%~10%。近年來,又在全國高校相繼資助建設了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要求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課程的資源和經驗,不斷提高本校的雙語教學質量,不斷探索與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接軌的、符合中國實際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
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從2005開始在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生中開設《MEMS技術概論》雙語課程,主要講授內容包括MEMS技術發展現狀、MEMS的工作原理、MEMS設計和制造工程學、用于MEMS的材料、MEMS的加工工藝、MEMS的制造技術及MEMS的封裝等。MEMS技術是當今世界發展最為迅速的前沿學科之一,教學過程中明顯感覺到有限的學時數和MEMS技術知識的快速海量更新之間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以改進。借助發達的現代網絡技術,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輔助課堂教學就是提高MEMS技術概論雙語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
網絡教學資源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作業布置及批改、課外閱讀、以及答疑指導等雙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發揮作用。網絡資源的內容豐富,形式上更是多樣,特別是錄像及動畫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復雜抽象的專業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如何有效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也是個不小的難題,在建設雙語教學資源庫時,必須考慮將網絡資源與課程教學加以有機整合。下面本文以《MEMS技術概論》為例,探討雙語課程教學網絡資源庫的設計。
一、網絡資源庫在雙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1.豐富雙語教學內容。英文教材或講義中的內容可以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但是涵蓋的信息量相對較少,因此豐富的網絡資源就成為教材的有益補充。網絡資源可以提供大量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英文原版資料,任課教師對相關的網絡資源加以選擇性的搜集整理,可以方便學生課余進行廣泛的閱讀學習,擴大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2.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網絡資源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果。比如在介紹MEMS的概念時,雙語教師大多采用英語口頭介紹配以PPT文字說明的教學方式。一般來說,學生會對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感覺到比較陌生,記憶和理解相關的專業術語也較為困難。以MEMS技術課程為例,通過一段介紹從微電子技術發展到MEMS技術的英文視頻解說,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從電工電子的相關知識順利過渡到MEMS技術,學生對此會更易理解,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3.提供個性化學習空間。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選課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與其專業知識基礎相關,而且與其英語閱讀及聽說能力有很大關系。教師在講課時一般是針對學生的平均接受能力安排授課內容和進度,這樣就無法對優差兩極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網絡教學資源庫則可以很好的彌補這種不足,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一種靈活的個性化學習空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選擇學習內容,而且可以借助網絡互動平臺和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交流,這對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潛能都很有益處。
二、雙語課程網絡資源庫的欄目結構設計
設計雙語課程網絡資源庫時應該遵循“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翔實,方便溝通交流,學生使用便捷”的原則。一個完整的網絡資源庫按照功能一般可分為導航系統、知識學習系統、資源分類檢索系統、管理系統、交互系統、和評測系統等幾大模塊。根據上述要求,《MEMS技術概論》雙語課程網絡資源庫設計了圖1所示的欄目模塊。
1.通知公告。該欄目包含教學過程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各種事項,如開課或調課時間、作業要求及完成截止時間和出勤公示等。
2.課程信息。該欄目包括課程的通用類信息,如課程的中英文名稱、課程介紹、參考書目、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和任課教師簡介等。
3.課程文檔。該欄目涉及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文檔資源,主要包括教學課件和學習指導及相關文件等欄目。其中教學課件中放置課堂上教師講解的內容,供學生課后復習;學習指導則是重點內容的詳細分析及相關知識點的補充。相關文件中存放了隨堂演示的動畫、視頻及網絡資源鏈接文件。
4.實驗安排。該欄目根據MEMS課程所開設的Photolithography(光刻)微加工及Scanning Tunnel Microscope(掃描隧道顯微鏡)操作實驗,分別放置實驗大綱、實驗指導書及實驗報告模板等文檔。
5.作業及測驗。該欄目按照章節和知識點,設置了平時作業、專題論文以及在線測驗三個子欄目,方便學生查看作業內容及要求、在線提交論文和進行網絡自我測驗等。每個子欄目下都有完成該項作業的倒計時提醒,以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關作業和自測。該欄目既便于學生了解自己各章節知識的學習狀況,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
6.專業術語。該欄目按照課程的章節安排,對MEMS技術專業術語加以分類歸納,每個英文專業術語的英文解釋后都對照以中文解釋,既為學生提供了課程知識點學習的關鍵詞,又可以幫助學生系統的識記MEMS專業詞匯。
7.參考資料。MEMS技術的新知識更多體現在科學成果和新產品開發上,相關研究機構的網站都會展示他們具有代表性的原創研究成果,而且這些介紹往往圖文結合,甚至配有動態視頻,對于學生理解掌握MEMS技術中涉及的材料、設計、加工和制造及封裝方面的相關知識具有很大幫助。本欄目主要設置代表性的MEMS研究機構、商業公司、大學實驗室、國際組織、學術期刊及學術會議等內容。
8.討論交流區。該欄目是一個開放的互動交流平臺,可以通過設置調查問卷掌握學生的英語水平、先修專業知識能力以及課程學習興趣點等;也可以在此平臺上針對課程內容、教師授課方式及學生學習方法等發起話題討論,最大程度的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9.大作業展示。大作業以小論文的形式為主,可以實現在線提交、展示及下載。教師可以對展示的大作業進行評估,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打分。通過該環節及可以使學生通過瀏覽同學的作業得到啟發,收獲新的知識;也可以使作業質量較高的同學受到直接的激勵。
10.成績查詢。顯示學生的出勤次數、作業成績、實驗成績及測試成績等。
三、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內容組織
根據課程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在組織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內容時可采用分層模式。以MEMS技術概論為例,我們將相關課程內容定位為了解性、理解性和應用性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課程內容的學習要求,在設計組織網絡教學資源的內容時有所側重。
由于MEMS技術涉及機械、電子、工程、物理、化學、材料及力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而且本課程僅是一門概述課,因此對于本科生而言,很多知識點了解即可。對于了解性的學習內容,學生只需自主泛讀相關英文資料,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即可。例如,我們在講解MEMS技術的發展現狀時,在網絡平臺上了“MARV―a miniature autonomous robotic vehicle”及“Application of Biomed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等相關專題,學生通過閱讀既可以擴展學習內容,又能鍛煉英語聽說能力。
對于理解性的學習內容,在設計相關網絡資源時需要克服教材靜態文本的不足,提供生動的圖片及視頻素材,幫助學生掌握課程教學中較難理解的概念性及原理性知識。比如MEMS技術中的Microfabrication(微加工工藝),所采用的刻蝕、沉積等物理化學方法與傳統的車、洗、刨、磨等機加工方法完全不同,這部分內容需要具有機械工程專業背景的學生特別加以理解掌握。我們在此章主要采用了動畫對各種微加工工藝進行了詳細仿真模擬的形式。
對于應用性的學習內容,在設計網絡資源時需要和實驗部分加以結合。有條件開展實驗的內容可以在指導實驗時詳細講解原理操作,如光刻微加工工藝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操作;對于沒有條件開展實驗的內容可以播放相關英文操作視頻,如LIGA微加工工藝和MEMS器件的Packaging(封裝)等內容。
四、結語
本文以《MEMS技術概論》為例,探討了雙語教學網絡資源庫的建設。教學實踐表明,網絡資源庫為雙語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既豐富了教學手段,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然而,雙語教學網絡資源庫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課程網絡資源庫建設過于龐雜,學生盲目的學習可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得不償失。因此,教師在建設使用雙語教學網絡資源庫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和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對雙語教學網絡資源庫的模塊和內容進行優化更新,從而不斷提高網絡資源庫的效用。
參考文獻:
[1]賈連群,羅瑩,柳春,等.網絡資源輔助生物化學雙語課堂教學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2):1104-1106.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批準2009年度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通知[Z].2009.
[3]石小輝.高校大規模推行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誤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6(11):153-154.
[4]張志穎,李忠,余丹.高校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2012,(3):434.
[5]葉衛華.管理學雙語課程教學中的網絡資源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2,(2):77-79.
[6]沈桂蘭.大學計算機基礎雙語網絡資源的建設策略的探討[J].計算機時代,2012,(1):41-43.
[7]曾艷,盧佳慧.基于網絡資源開展雙語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程教法,2004,(6):67-70.
[8]張聰,顏洽茂,等.雙語教學資源中心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34-137.
[9]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校雙語教學實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3):16-21.
篇8
拓寬課程學習,夯實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社會保障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專業。因而,經濟學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將社會保障視為一種收益分配手段,從而很自然地將社會保障劃入經濟學范疇;而社會學家則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與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將社會保障視為社會學的一個領域;一些政治學者也會說社會保障屬于政治學范疇,因為實踐中的社會保障事關國家的政治穩定,甚至關系到黨派競爭和政治家個人的前途;此外,社會保障還會涉及管理學、法學等學科”[2]。由此可見,在社會保障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方面要拓寬課程設置,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滿足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需求。在具體課程安排上,堅持以寬口徑基礎性課程為主,淡化過細、過于專業化的傳統課程。跨學科改造和豐富現有社會保障專業課程,形成以數據平臺為核心,包括社會保障學、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政治學、社會學、審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支柱、寬領域的跨學科綜合課程體系;形成包括政治哲學、政策科學、系統動力學、數量經濟學、計算機仿真預警技術等多視角的前沿課程體系。
拓展實踐范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社會保障專業是一門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專業,因而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將實踐教學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中。具體分為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學校創新課題項目、學術論壇、畢業論文等部分。其中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是指借助社會保障專業申請的幾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創新課題項目是指借助學校科研平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術論壇是指社會保障專業定期聯合其他相關專業舉辦以學生為主的論壇,每期論壇由一位學生主講,在互動的過程中,彌補各個專業學生的學科知識漏洞,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應變能力。畢業論文是實踐教學的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須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一)整合教學資源
現代專業教育理念強調教學資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吸納多方資源。整合的教學資源既包含師資,也包含教學硬件資源。黑龍江大學借助社會保障審計科研項目,鼓勵各個學科背景教師參與到項目中來,通過對真實、海量的社會保障審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積累豐富的教學素材。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條件,盡可能地整合硬件資源,建立社會保障專業、審計和計算機專業共享的社會保障綜合實驗室。加大審計和計算機專業設備的開放程度,為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技術支持。建立社會保障專業、審計和計算機專業共享的數據庫,方便各專業廣大師生便捷地使用資源,并應用于研究工作。同時,強化計算機技術在社會保障政策的分析、評價、仿真、預警與建議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整合教學資源來推動學科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提高民生領域科研團隊能力,培養多學科背景的跨學科的創新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依托國家級和省級社會保障科研項目,采取聯合立項、聯合科研、聯合創新的方式,增強跨學科師資團隊的科研能力建設。此外,加強不同學科間教師的交流和互動,建立合作教學、共同培養的機制。
(二)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置
跨學科選修課程設置,提高學生選擇的自由度。社會保障專業結合自身專業的需求選擇不同院系的課程,如選擇法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經濟學院福利經濟學、審計學、統計學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數據庫與軟件應用等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和興趣愛好,跨學科進行課程選擇,三年選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課程學習且考試合格,即達到跨學科選修課標準。這種課程設置充分體現綜合性大學的課程特色,在滿足廣大跨學科研究生選課需求的同時,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鐚W科選修課程的設置將為未來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和踏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我國古代先賢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梢?,在治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不同的學術觀點,從不同的理論中提取精華。因而,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學術交流活動,一方面,鼓勵包括社會保障專業在內的多學科背景學生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通過學生間的互通,逐漸形成理性思維邏輯,構建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培養思維方法。另一方面,邀請社會保障專業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審計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給各個專業的研究生開展學術講座。通過研討活動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互動,建立學科聯合培養機制。
(四)開展雙語教學
目前,黑龍江大學在社會保障專業教學領域積極探索開展雙語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社會保障專業雙語教學目標以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為核心,兼顧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研究,將英語作為一種拓寬研究視角的工具。從教學模式上看,以社會保障專業導師選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學術論文為教學素材。目前黑龍江大學社會保障專業雙語教學主要選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論文為授課教材。從授課方式上看,導師與學生實現雙向互動,開展廣泛討論與研究,以期達到深入理解論文的目的。教學過程最后由專業導師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梳理,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業界信息、理論知識、論文寫作、語言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可見,開展雙語教學,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能力,拓寬了學習的視野,提升了文獻的搜集和應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國際社會保障最前沿的理論,為學術論文的撰寫起到指導性作用。今后黑龍江大學仍將社會保障雙語教學納入專業教學體系,并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完善雙語教學的內容,打造雙語教學的專業特色。
教學條件體系的構建
(一)探索建立學生實習途徑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均提出了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隊伍的要求,規劃要求未來要把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目前,黑龍江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關注度不高。未來社會保障專業在教學條件體系構建中要將實踐教學納入到教學活動中。但結合當前黑龍江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建成時間短、學生數量少的實際情況,專業自己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基地不具有現實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將選擇“學生自主找實習單位和專業推薦實習單位”的方式。學校加強同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民政局、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區、慈善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拓寬實習渠道。通過探索建立學生實習途徑,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實踐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學習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
(二)完善教學配套資源
篇9
關鍵詞:國際稅收;雙語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132-03
《國際稅收》是財稅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專業主干課程。上海金融學院近幾年對該課程實施中英雙語教學,取得一定經驗,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本文分析我國當前《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結合上海金融學院的雙語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了《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設想。
一、《國際稅收》實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化財稅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一)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今的時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亦成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梢?,各高校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項廣泛、深入而艱巨的任務[1]。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痹擁椧庖娛沟迷谖覈笠幠U归_和推進雙語教學成為可能和必需。《國際稅收》因其產生背景的國際化、理論體系的國際化、規則案例的國際化而成為一門雙語教學課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力。教育對外開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為目標,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學生跨境流動、教師學者跨境流動、學術思想的跨境流動、不同國家之間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雙語教學因能貫穿于上述路徑始終而成為一個有效的國際化載體。
對于上海而言,推動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渡虾J兄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國際化水平”[3]。這就尤其要通過加強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培養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
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不能僅僅理解為能講外語、熟悉國外環境來理解。從個體的視角,是看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能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就業市場競爭的需要,能不能在國門內外適應市場創造價值;而從學校來看,就是能不能構建一個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4]。這就需要學校設計出符合科學合理的雙語教學體系,《國際稅收》則是這個體系中的首選雙語課程。
《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開設,并非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的簡單組合。語言作為知識的載體,在雙語教學的課堂上,語言已經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財稅專業學生通過英語這個媒介,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閱讀國外原版的書籍、論文和研究報告,可以掌握國外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拓展國際視野擁有世界人文情懷。
二、《國際稅收》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無法較好地滿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以及留學生培養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如下:
(一)雙語教學的質量受到師資水平的限制
雙語教學要求雙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有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扎實的教學能力。但當下制約雙語教師的瓶頸是外語專業教師缺乏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教師缺乏的外語口頭表達和思維。各高校教授《國際稅收》雙語教師雖然一般都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專業基礎比較扎實,并有一定英語基礎,但這些教師絕大多數沒有一年以上國外的學習或工作經歷,英語能力并不全面,閱讀能力強而聽說能力弱,對國際經濟、西方社會的了解僅來自于媒體或有限的閱讀,很難在教學中將《國際稅收》中所依托的國際背景、所伴隨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講解透徹。同時,《國際稅收》課程中有大量的國際雙重征稅、國際逃避稅案例,各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在實務部門、跨國公司、中介機構的工作經驗或掛職經歷,對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紙上談兵,難以案例的來龍去脈講解清楚。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質量。
(二)雙語教學的效果受制于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英語水平
學生作為雙語教學的主體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秶H稅收》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學生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從理論基礎來看,《國際稅收》需要有相關的先導課程,如財政學、稅收學、外國稅制、經濟法等。學生掌握上述課程的基礎上再學習《國際稅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現實情況來看,各高校針對財稅本學生的教學效果可能因學生前期理論基礎不扎實、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無法保證,而對非本專業的如會計、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的學生開設,其效果更是無法保障。同時,該課程還要求學生熟悉相關術語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較強的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英文理解和表達能力。但我國雖然一直重視英語教學,長期形成了注重讀寫能力,忽視聽說能力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在接受英文的專業知識時困難重重。另外,因各地區的英語教學水平差異很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課程設計凸顯得相當困難。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為他們閱讀和理解的障礙,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極大地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內容受到教學資料的制約
雙語教材是雙語教學的核心教學資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內相關《國際稅收》的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文版教材,這類教材自成體系,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教材,諸如葛惟喜、朱青、楊斌、方衛平等編著的各類《國際稅收》教材,其編著的體系脈絡相近,側重點各不相同,可以較好地滿足教學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但是該類教材盡管對部分專業術語進行了英語標注,但畢竟是中文教材,難以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另一類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編寫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維習慣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較為零散,編排系統性不足,且價格昂貴,篇幅巨大,與我國開設的課程銜接不緊密,內容不一定與教學計劃相符等缺點。從參考資料來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兩個組織的網站都有豐富的國際稅收信息資源,但是由于受學生閱讀能力的限制,這些參考資料難以發揮預期的果效。
三、《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實踐
上海金融學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開設《國際稅收》雙語課程,除面向財稅本專業之外,授課對象還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社會保障、會計學、國際會計、財務管理、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等十多個專業的國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三年多來,通過教學團隊的努力和學生的積極配合,開展了以下創新實踐。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雙語教學理念
我校的《國際稅收》教學根據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和“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和國際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養特色,確立了以“應用型財稅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突出“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特色。以此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國際稅收》課程以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兼顧英文學習目標,使學生熟練掌握經濟全球化下國際稅收的基礎理論,國際慣例與國際準則,了解國際稅收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能夠運用國際稅收的基本理論分析現行稅收政策和制度;促進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強化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和實際運用,進而拓寬學生專業學習和交流的界面,同時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是兩種語言的學習既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也是對兩種社會文化、語言、思維習慣差異的熟悉與了解。
(二)突出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國際稅收》突出“四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與前沿相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個體教學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為了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增加了課程中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重點選擇了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及其減除、轉讓定價、國際稅收競爭四個項目,作為實踐教學項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如下流程設計,即課堂確定教學主題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小組討論寫出項目論文進行課堂交流小組修改并提交項目論文,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力求從多角度、多層面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教學演示、專項研究、小組實踐等。同時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教學團隊注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制作了素材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講授型模式進行常規教學:播放課件創設情境教師講授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視頻教學型模式: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視頻引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學生網上瀏覽、分析其它相關案例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案例的遴選采取中外結合的辦法,既有國外經典案例,又有中國國際稅收實務的案例,以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知識點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從而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國際稅收問題的能力。而在進行專項研究時,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采用了主題探究型模式:確定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搜集網絡資源網上協商研討完成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師生評價總結。
(三)注重教材選擇,精選教學內容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和掌握相關知識,本課程選用了國內反響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時輔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結合使用。由于《國際稅收》是研究跨國國際稅收關系的一門課程,其研究領域既涉及到經濟理論,又涉及到國際稅收的法律、法規,還涉及到國際稅收的實踐,且該課程采用雙語授課,目的是培養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國際性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實際教學需要,我們已著手英文教材的編寫工作,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教材的基礎上,按照國內較為成熟的內容體系,采用全英文編寫,既可以保證教材編寫體系的完整,同時又可以保證英文教學的需要,且相較于購買原版教材,經濟實用。我們已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將部分在編教材內容添加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反響較好。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方面沿襲以往對基礎理論的重視,積極引進國內外最新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成果來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課程實務性較強的特點,增加案例教學,尤其對一些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教學團隊正著手該課程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國外最新的文獻資料,《國際稅收》雙語教學改革與創新探討
申 燕 王 瑩
(上海金融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061)
摘 要:《國際稅收》課程實行雙語教學很有必要。要提高《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水平,需要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雙語教學理念;突出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注重教材選擇,精選教學內容,編好英語配套教材;完善適應雙語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建設好從事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國際稅收;雙語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132-03
《國際稅收》是財稅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專業主干課程。上海金融學院近幾年對該課程實施中英雙語教學,取得一定經驗,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本文分析我國當前《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結合上海金融學院的雙語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了《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設想。
一、《國際稅收》實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化財稅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一)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今的時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亦成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梢?,各高校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項廣泛、深入而艱巨的任務[1]。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該項意見使得在我國大規模展開和推進雙語教學成為可能和必需?!秶H稅收》因其產生背景的國際化、理論體系的國際化、規則案例的國際化而成為一門雙語教學課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力。教育對外開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為目標,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學生跨境流動、教師學者跨境流動、學術思想的跨境流動、不同國家之間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雙語教學因能貫穿于上述路徑始終而成為一個有效的國際化載體。
對于上海而言,推動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國際化水平”[3]。這就尤其要通過加強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培養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
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不能僅僅理解為能講外語、熟悉國外環境來理解。從個體的視角,是看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能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就業市場競爭的需要,能不能在國門內外適應市場創造價值;而從學校來看,就是能不能構建一個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4]。這就需要學校設計出符合科學合理的雙語教學體系,《國際稅收》則是這個體系中的首選雙語課程。
《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開設,并非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的簡單組合。語言作為知識的載體,在雙語教學的課堂上,語言已經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財稅專業學生通過英語這個媒介,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閱讀國外原版的書籍、論文和研究報告,可以掌握國外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拓展國際視野擁有世界人文情懷。
二、《國際稅收》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無法較好地滿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以及留學生培養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如下:
(一)雙語教學的質量受到師資水平的限制
雙語教學要求雙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有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扎實的教學能力。但當下制約雙語教師的瓶頸是外語專業教師缺乏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教師缺乏的外語口頭表達和思維。各高校教授《國際稅收》雙語教師雖然一般都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專業基礎比較扎實,并有一定英語基礎,但這些教師絕大多數沒有一年以上國外的學習或工作經歷,英語能力并不全面,閱讀能力強而聽說能力弱,對國際經濟、西方社會的了解僅來自于媒體或有限的閱讀,很難在教學中將《國際稅收》中所依托的國際背景、所伴隨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講解透徹。同時,《國際稅收》課程中有大量的國際雙重征稅、國際逃避稅案例,各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在實務部門、跨國公司、中介機構的工作經驗或掛職經歷,對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紙上談兵,難以案例的來龍去脈講解清楚。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質量。
(二)雙語教學的效果受制于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英語水平
學生作為雙語教學的主體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秶H稅收》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學生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從理論基礎來看,《國際稅收》需要有相關的先導課程,如財政學、稅收學、外國稅制、經濟法等。學生掌握上述課程的基礎上再學習《國際稅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現實情況來看,各高校針對財稅本學生的教學效果可能因學生前期理論基礎不扎實、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無法保證,而對非本專業的如會計、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的學生開設,其效果更是無法保障。同時,該課程還要求學生熟悉相關術語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較強的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英文理解和表達能力。但我國雖然一直重視英語教學,長期形成了注重讀寫能力,忽視聽說能力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在接受英文的專業知識時困難重重。另外,因各地區的英語教學水平差異很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課程設計凸顯得相當困難。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為他們閱讀和理解的障礙,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極大地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內容受到教學資料的制約
雙語教材是雙語教學的核心教學資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內相關《國際稅收》的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文版教材,這類教材自成體系,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教材,諸如葛惟喜、朱青、楊斌、方衛平等編著的各類《國際稅收》教材,其編著的體系脈絡相近,側重點各不相同,可以較好地滿足教學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但是該類教材盡管對部分專業術語進行了英語標注,但畢竟是中文教材,難以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另一類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編寫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維習慣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較為零散,編排系統性不足,且價格昂貴,篇幅巨大,與我國開設的課程銜接不緊密,內容不一定與教學計劃相符等缺點。從參考資料來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兩個組織的網站都有豐富的國際稅收信息資源,但是由于受學生閱讀能力的限制,這些參考資料難以發揮預期的果效。
三、《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實踐
上海金融學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開設《國際稅收》雙語課程,除面向財稅本專業之外,授課對象還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社會保障、會計學、國際會計、財務管理、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等十多個專業的國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三年多來,通過教學團隊的努力和學生的積極配合,開展了以下創新實踐。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雙語教學理念
我校的《國際稅收》教學根據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和“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和國際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養特色,確立了以“應用型財稅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突出“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特色。以此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國際稅收》課程以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兼顧英文學習目標,使學生熟練掌握經濟全球化下國際稅收的基礎理論,國際慣例與國際準則,了解國際稅收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能夠運用國際稅收的基本理論分析現行稅收政策和制度;促進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強化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和實際運用,進而拓寬學生專業學習和交流的界面,同時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是兩種語言的學習既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也是對兩種社會文化、語言、思維習慣差異的熟悉與了解。
(二)突出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國際稅收》突出“四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與前沿相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個體教學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為了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增加了課程中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重點選擇了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及其減除、轉讓定價、國際稅收競爭四個項目,作為實踐教學項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如下流程設計,即課堂確定教學主題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小組討論寫出項目論文進行課堂交流小組修改并提交項目論文,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力求從多角度、多層面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教學演示、專項研究、小組實踐等。同時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教學團隊注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制作了素材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講授型模式進行常規教學:播放課件創設情境教師講授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視頻教學型模式: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視頻引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學生網上瀏覽、分析其它相關案例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案例的遴選采取中外結合的辦法,既有國外經典案例,又有中國國際稅收實務的案例,以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知識點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從而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國際稅收問題的能力。而在進行專項研究時,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采用了主題探究型模式:確定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搜集網絡資源網上協商研討完成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師生評價總結。
(三)注重教材選擇,精選教學內容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和掌握相關知識,本課程選用了國內反響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時輔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結合使用。由于《國際稅收》是研究跨國國際稅收關系的一門課程,其研究領域既涉及到經濟理論,又涉及到國際稅收的法律、法規,還涉及到國際稅收的實踐,且該課程采用雙語授課,目的是培養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國際性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實際教學需要,我們已著手英文教材的編寫工作,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教材的基礎上,按照國內較為成熟的內容體系,采用全英文編寫,既可以保證教材編寫體系的完整,同時又可以保證英文教學的需要,且相較于購買原版教材,經濟實用。我們已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將部分在編教材內容添加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反響較好。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方面沿襲以往對基礎理論的重視,積極引進國內外最新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成果來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課程實務性較強的特點,增加案例教學,尤其對一些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教學團隊正著手該課程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國外最新的文獻資料,保證學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發展動態;另一方面,收集視頻素材以及動畫素材等動態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已經收集了包括各類避稅地、各國海外逃稅案以及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等相關內容的視頻資料供教學使用。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推進考核方法的改革
雖然我校的《國際稅收》課程的教學對象主要以國內學生為主,但還包括部分相關專業的留學生,而且隨著來華外國留學生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這門課程,而教學效果則直接關系到高校對于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建立一套可以全面考核雙語教學的指標體系成為了當前保證雙語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和制度保證,因此本課程正嘗試在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采用對教、學和課堂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指標設計,合理地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學過程進行考核,從而達到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
該課程在考核方式的選擇上,采用多元評價,不再拘泥于期末考試,而是將平時的考核與期末成績結合考慮,通過靈活采用多種形式包括布置作業、小組論文、隨堂小測驗等方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時對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進行評價。
此外,課程教研組還積極推進試題庫的建設,正在籌建中的試題庫包括中英文兩種,通過分類試題庫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推進《國際稅收》的課程建設,有效地實現對該學科課程知識點的分布、覆蓋面的寬窄、難易程度的掌握和分數比例的合理搭配;而且規范了《國際稅收》課程的考試工作,使試題符合統一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的要求,有益于引導學生認真、全面地學習課程內容,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外語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五)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鑒于目前雙語教師師資偏少、英語水平及運用能力仍然不高的現狀,學校制定了全面的雙語教師引進和培養計劃。對于財稅專業來說,目前正在努力引進高水平海外師資,并且通過聘請外教來加強國際化的師資力量。同時有針對性地對現有師資中英語基礎較好并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老師給予英語進修、國外短期學習、國內外訪問學者等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專業和英語水平。為了激發雙語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還建立起了相應的激勵制度。如示范性雙語教學(即全英文授課)的課時系數為2,普通雙語教學(每堂課英語的授課比重在50%以上)的課時系數為1.5。我們則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對國際金融、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的學生采用示范性雙語教學,而對其他專業則為普通雙語教學。
另外,鑒于應用型大學對“雙師型”教師的渴求,學校出臺了教師掛職鍛煉的支持計劃?!秶H稅收》實則也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課程,為保證教學效果,我們已派出兩位教師到稅務部門和中介機構開展為期三月的掛職鍛煉,并保持與上述單位與機構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使師資隊伍保持實務的先進性。
參考文獻:
\[1\]袁崇軼.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高等教育\[N\].光明日報(第5版),2001-12-6.
\[2\]課題組.擴大開放,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篇10
關鍵字:雙語教學;國際化;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3.07
處在國際化社會的當代大學生面臨著不斷的新挑戰,以雙語教學的形式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專業信息處理能力及國際交流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并明確要求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借鑒原版外語教材,使用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醫藥學作為社會前沿科學,要求研究者具有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因此,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專業人才成為當今醫藥院校的主要目標。近年,全國各醫藥院校的雙語教學工作也在積極的探索中。我校與中國藥科大學的藥物化學,藥理學、藥劑學、中藥分析等多門專業課程均開展了雙語教學,而基礎學科的雙語教學工作仍基本處于空白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
藥學(日語)專業是我校的拳頭專業之一,學生在經過1年的日語學習之后普遍能夠達到國際日語能力測試2級以上的日語水平。有相當多的學生在畢業后從事藥學專業領域的研究或到日本進一步深造。該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日語進行專業學術交流的能力,因此針對該專業的特點,在大學二年級階段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雙語教學課程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的迫切需要,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雙語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此我們對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實驗環境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旨在創設以提高學生運用外語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開拓國際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本科基礎課雙語課程。
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內容
借鑒原版日文教材,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增加與學生未來發展及需要相關的應用性知識。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如增加日文輸入法的使用、日文醫藥科技文獻檢索、學術報告與學術論文模版的應用等有特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知識與所學到的計算機知識很好的融合,緊密結合藥學技術發展現狀,培養學生自覺運用外語獲取藥學前沿知識的能力。
課件制作
使用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直觀清晰的日語教學課件,使學生能夠從圖片和動畫中逐步理解課程內容,進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對課件中出現的日文專業詞匯,難懂詞匯加以中文注釋,并以章節為單位,總結成中日對照詞匯表,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日文課件的內容,便于學生課后復習。
教學方法改革
為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消除學生對雙語教學的顧慮和畏懼,在教學過程中,擯棄單一的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采用階梯式與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法。
在課程的初期階段主要在提問,互動等教學環節使用日語,而在重點,難點知識點的講解時使用中文,使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現有的日語能力很快的融入到雙語教學環境中,增強學生在課堂使用日語的自信心。
在課程中期階段逐步擴大外語教學比例,從簡單的提問互動過渡到案例講解,操作過程演示等環節,讓學生在不斷的自我實踐過程中逐步理解并掌握所講授的日文教學內容,更好的適應雙語教學環境。
在學期中后期階段,學生已逐漸適應雙語教學模式,此時將教學中的外語比例進一步擴大,只有教學難點和難于理解的專業術語部分采用配合中文講解的模式。讓學生在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真正融入雙語教學環境中。
教學手段改革
創建個性化雙語網絡學習交流平臺
創建《大學計算機基礎》中日雙語教學網,提供日文課件在線學習,日文在線交流,最新日文信息技術知識下載,以及學生日文PPT,Word作品展示等功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雙語教學資源和輕松的學習交流空間。在這個網絡平臺上,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大膽地用日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必顧慮是否出現語法或語句錯誤。這種交流氛圍下每個參與者既提高了自己的外語交流水平也學習到了計算機專業知識。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能力等有差別地選擇學習內容,這對彌補普通雙語教學的個性化教育不足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非常有益。
以競賽促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舉辦日語計算機應用技能大賽,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學期末舉辦日文簡歷制作,日文PPT制作大賽。讓學生將自己的日語知識與計算機知識有機的結合,并在實踐當中得到鞏固和提高。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充分表現自我,做到以賽促學,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考核方式改革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采取理論課考試、實驗與平時作業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全面、公正、客觀地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擯棄變以往全中文模式的考試方式,組建日文客觀題試卷庫,以日文客觀題(選擇題,判斷題)40%,中文主觀題(操作題)60%的考試模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考核。既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日語水平,又全面考察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外語實驗環境的創設
在教學中注重“精講多練”,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日文的實驗環境下進行實踐,增設日文操作系統環境及日文常用辦公軟件使用環境。讓學生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熟練掌握并能運用日文環境進行各種實踐操作。
探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雙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借鑒國外原版經典教材,以先進的教學理論為指導,有效激發學生對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外語進行知識學習獲取專業學術信息的能力,更為其他基礎學科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參考文獻[1]秦奕青,佟俐鵑等.計算機學科中的雙語教學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