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修養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23:1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修養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師的語言修養,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來與學生交流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和安排程序,用來與學生溝通情感、組織活動的語言系統。眾所周知,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教師的語言修養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中學語文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
(1)語言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教師是通過言傳身教把知識和真、善、美傳授給學生的,并將其內化成學生的能力,因而教師的語言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談吐文雅、語言豐富、幽默風趣、富有啟迪智慧的語文教師形象,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崇敬的心理。教師只有真正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才能有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的語言,才能最終搞好教學。
教師是學生心靈世界的播種者、耕耘者。教師的語言是溝通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心靈火花的橋梁。“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當學生了解到教師為人和善,真誠待人,感情真摯時,就自然會佩服這樣的教師,喜歡這樣的教師的課。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錘煉好自己的語言技巧,才能提高語言修養,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語文教師語言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成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語言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師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教學語言去吸引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對語文產生熱愛之情,才能使學生以主動、積極、熱情的態度去學好語文。語文教師具有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藝術水平,在課堂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就像高明的導演,用自己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去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學生在情趣盎然的課堂氛圍中學好語文。
語文教師要盡量避免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負面性的詞匯。要經常用熱情、誠懇、幽默風趣、富于激勵性的言辭,讓學生置身于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思維敏捷,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3)一定的語言修養,是提高語文教師自身修養的必要條件。教師的成長是體現在多方面的,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要有一定的責任感,良好的道德修養外,還應該具備靈活而高效的講解能力。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言修養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如此來說,教師的語言修養的提高,意味著其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師所從事的事業的操作能力的提高。這樣的話,就有利于一名教師自身的完善了。
總之,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師生溝通方面、在課堂語言教學方面、在對教師自身完善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
(1)重視理論修養。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職業語言能力,不但要掌握教師語言自身的理論和規律,還要對不同學科有相當的了解。教師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就必須切實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努力使自己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一定的審美的情趣,思辨的能力,現代的觀念,使自己充分了解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充分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
(2)廣泛閱讀,博采厚積。教師不及時更新知識,就難以與時俱進,教書育人。語文教師只有大量閱讀、廣泛積累,才能厚積薄發,養成敏銳的語感,使自己的口才精益求精。除了要博覽中外經典名著外,語文教師還應在生活中積累語言。生活中的語言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自己生活中所接觸的語言有著較強的敏感度,并能棄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并避免使用生活中出現的錯誤語言,而好的語言則能繼續傳播開去。
(3)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加強實踐鍛煉,是提高教師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要留心每一堂課,留心每一次與學生交流,鍛煉發展自己的語言水平。要重視自己或別人在教學中出現的每一次閃光點,用心記下來,以后在適當的時候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從而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語言風格。每一次知識的積累,總有一個先記憶后理解的過程。對于有些個性化教學語言,剛使用時可能會覺得不能得心應手,有點生搬硬套的感覺,那是沒能領會所運用的語言的實質精髓。只有通過多次的試驗,將一定的語言藝術的精神實質把握了,才會在教學中運用自如,做到脫口而出,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實踐證明,長期不懈地訓練,可使教師熟練地掌握語言表達的各種技能技巧。
(4)加強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可通過科研活動豐富和提高語言修養。教師要積極參加新課程的培訓學習,用新理念來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到教學研究中去。平時,要撰寫教學故事,研究教學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教法。教師之間相互聽評課,加強學習交流,取長補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同學校、同一學校的不同語文教師之間的交流也是很必要的,大家通過對一些藝術性教學方法的探討,可能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將這些交流心得付之于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它。
教師在教研實踐中得到鍛煉和發展,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增強了教學研究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提升了語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篇2
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馬克思指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文章是以語言為表現工具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所以,語言是寫作的第一要素。
小學作文中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第二,詞匯貧乏,語言不夠生動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話”,沒有“文”的色彩。第三,錯別字較多,病句較多。第四,空話、套話多。影響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樣錘煉語言;第二,思維不嚴密,條理不清晰,影響表達;第三,不能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影響表達;第四,現代漢語語法學的不好,常有語病。
我們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首先,培養學習語言的興趣。曾說:“要培養自己對語言的興趣”,“有了強烈的興趣,才能更好地領略語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語言的精微”,“語言的進步便如水之就下這樣順當,反之,只有鍛煉語言的愿望而無興趣,語言的進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樣的困難”。所以,產生興趣是學好語言的一個“極大的竅門”。
其次,下苦工夫學習語言。有學習,才有積累。學習語言,有兩個途徑:一是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群眾的語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語言,它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表現力很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號召人們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二是多讀名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郭沫若認為,多讀多寫,摸熟語言的“筋肉組織”和精微之處,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筆,獲得豐富的詞匯,這樣,自己寫起文章來,優美的筆調慢慢地就會運用自如。
第三,多積累語言——詞匯。斯大林曾說:“詞匯反映語言的狀況:詞匯越豐富,語言也就越豐富、越發達。”掌握大量的詞匯,就能將事物間細微精妙之處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
(二)培養學生的描寫能力
第一,講清什么是描寫及其作用。描是描繪,寫是摹寫。從寫作學角度說,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環境、事件及其形態或特征等描繪或刻畫出來,使人讀后有如見其形、聞其聲、歷其事的感覺。
第二,講清描寫的種類。關于描寫的種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從小學作文要求來看,主要應該掌握語言描寫、行動描寫、肖像描寫等。應該注意無論什么描寫,都要做到有明確的目的,或為表現人物服務,或為展開情節服務,或為揭示主題服務等等;此外,要抓住對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數筆,神形兼備,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第三,講清描寫的方法。關于描寫的方法,一般說來,離不開生動形象的詞匯、濃烈鮮明的色彩、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等等。人們的寫作風格不同,其各自強調的重點不同。老舍強調比喻,他說:“在描寫時,不能不設喻。”而魯迅則強調白描,這種方法沒有濃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詞,少有修飾,即魯迅所說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養
修改作文,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公認:文章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視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說:“百工冶器必幾經轉換,而后成器。我輩為文,其理一也。”
小學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問題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識別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識不強。根據我們的調查和觀察,當前的小學生作文,幾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應試作文也沒有時間修改,這從某個角度上是明智的,但無論如何也是一種無奈。第三,對自己的作文,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對已寫好的作文有一種思維定式,學生往往突破不了這種定式,對作文不能做實質性的改動。
(一)讀改結合,以讀促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它是我們培養學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潛心構思、字斟句酌過的。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了解作者謀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讓學生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修改作文中來,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二)處理好批與改的關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礎,批為改服務,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此關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師批,學生改。“教師批”是指教師在閱讀學生作文的過程中,在需要修改之處做上各種符號或加以眉批,發現妙詞佳句加以鼓勵。“學生改”是指學生細心體會教師所畫的符號、眉批,根據教師做的批注認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組成批改小組,選擇一個學生的作文互相討論,共同修改。學生積極評議,同學之間互相影響,促進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篇3
這次我的論文的成功,和高分,得到導師的贊許,都是因為我論文的選題新穎所給我帶來的好處。最好涉及護理新領域,以及新進展,這樣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大量文獻做基礎
仔細查閱和你論文題目和研究范圍相關的文獻,大量的文獻查閱會你的論文寫作鋪墊,借鑒別人的思路,和好的語言。而且在寫作過程不會覺得語言平乏,當然也要自己一定的語言功底做基礎。
三,一氣呵成
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每天寫一些,每天改一些,這樣會打斷自己的思路,影響文章的連貫。
四,盡量采用多的專業術語
可能口語化的表達會給人帶來親切感,但論文是比較專業的形式,是有可能做為文獻來查閱和檢索的,所以論文語言的專業化,術語化會提升自己論文的水平。
五,用正規格式書寫
參考正規的論文文獻,論文格式。不要因為格式問題,而影響到你論文的質量。
六,最好在計算機上完成寫作過程
如果有條件最好利用電腦來完成寫作過程,好處以下幾點:1,節省時間,無論打字的速度慢到什么程度,肯定要比手寫的快。2,方便,大量的文獻放在手邊,一個一個查閱是很不方便的,文獻都是用數據庫編輯,所以都是在電腦上完成。提前先在電腦上摘要出重點,寫出提綱,隨時翻閱,方便寫作。3,修改編輯,在電腦隨時對文章進行修改編輯都是非常的方便。4,隨時存檔,寫一段,存一段,防止突然停電,或者電腦當機。本人就是吃了這個大虧,一個晚上的勞動,差點就全沒了,幸虧男友是電腦高手,幫我找回。否則就恨著電腦,哭死算了。
七,成稿打印好交給導師
無論你的字寫的多么優美,還是按照慣例來,打印出的文字顯的正規,而且交流不存在任何的問題,不會讓導師因為看不懂你的龍飛鳳舞,而低估你的論文。而且干凈整潔,女孩子不僅注意自己的形象問題,書面的東西也反映你的修養和氣質。
八,聽取導師意見,仔細修改
導師會給你一些關于你論文建設性的意見,仔細參考,認真修改。畢竟導師是發表過多篇論文,有頗多的經驗。
九,作好課件,準備答辯
好的課件可以給你的答辯帶來意想不道的精彩,比如用美麗的風景做背景,會給下面在座的老師門心曠神怡的感覺,也會給枯燥的答辯帶來精彩。但是切記,課件不要做的太花哨,反而會影響答辯的效果。畢竟這是正規的論文答辯,該走的形式還上按照常規來。
十,注意答辯時間
按照國際慣例,都是5分鐘。所以一定要讓自己的答辯掌握在這樣的時間內,這樣顯的認真,而且讓別人完全的了解你的論文,而不會因為時間緊張或者超時,而被迫停止,造成不好的影響和結果。
十一,提前作好答辯準備
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前列好提綱,突出你論文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的觀點。合理安排5分鐘,最好提前演練一下。這樣導師們會覺得你是認真準備過,至少你的態度是認真而端正的。
篇4
關鍵詞: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管理
一、本科畢業論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養目標中的作用
(一)從培養規格上看其必要性。畢業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節,是完成培養目標及規格的有機成份。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業務知識與能力方面,培養目標及規格中要求:“……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具有較強的文學分析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閱讀和檢索古典文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從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畢業論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寫作和檢索資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不做好這項工作就無法實現培養目標及規格。
(二)從學員實際需要看其必要性。電大學員專科所學專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論文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因此,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提高其實際工作、學習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經歷了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學員才能初步掌握學術論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確運用這一科研文體,反映研究成果,傳播學術信息。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撰寫學術論文,記錄科研成果的意義主要就體現在知識積累和學術交流兩個方面;從論文作者個人的角度來看,通過撰寫、發表學術論文,將學術成果公諸于世,研究者個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也才能使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
(三)從提升電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從我們周圍看,目前獲取本科學歷的渠道和途徑很多。就論文來看,與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這是樹立電大質量意識的體現,是提升電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論文指導與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一)主觀認識方面。如前所述,與其它高校相比,我們的要求過高過嚴,在教師層面也感覺過于苛刻,有抱怨情緒,給論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難。學生層面,認識程度更是不夠,在求易避難情緒驅使下,覺得好象是學校在為難他們,很不樂意。
(二)客觀方面。就縣級教學點來說,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學員工學矛盾突出,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論文撰寫工作上來;二是一部分學員專科不是本科所學專業,在專業修養方面欠缺較大,盡管本科理論階段學了一些課程,但從專業素養方面來說,仍顯不足;三是資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給資料的搜集帶來諸多不便;四是指導教師難聘,特別是外聘教師,不好管理,對我們的教學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導行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首先在領導層認真學習領會上級電大關于論文工作的有關精神,從培養目標層面和提升電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論文工作;積極與省、市電大主管教師溝通,尋求幫助與指導;利用網絡查閱普通高校對論文工作的信息,借鑒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們的論文工作中來,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將這些思路和模式傳達到教師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識,滲透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積極選派管理人員和教師外出學習,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導能力,為論文工作奠定基礎.
篇5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正如恩斯特?卡西爾所言“我們不可能生活在語言這個媒體之外”[1]離開語言這個符號,我們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闡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議論文語言即是為闡述道理而服務的。要使自己的論點思想表述得透徹,就要靠語言來實現。劉勰說:理形于言,敘理成論。這是說“把道理用語言表達出來便成為議論,人們把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發表某種看法或主張,表明贊成或反對的態度,只有把這些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成為議論”。[2]自己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將準確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結合起來,將積淀的思想和蘊蓄的情感融于一體,這些都只有通過議論文準確、深刻、精湛的語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講的是冶玉工藝:切石現玉,磋之玉石分離;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樣的語言,其含義、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語言上精益求精,不斷切、磋、琢、磨,才能以準確優美的言語,打動讀者。
三、提高議論文寫作語言的策略
(一) 提高準確嚴謹性
要加強閱讀,增強語感。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姊妹,離開閱讀談寫作,是做不到的。不會品讀別人優秀文章,或不愿學習別人生花妙筆,那樣寫出來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議論文用詞的精確、嚴謹需要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大量的議論文范文慢慢去體會。俗話說:“操千曲而后知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范文的選擇必須是規則性、典范性的一些經典文章。如:韓愈的《馬說》,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培根的《談讀書》等等。
我們在閱讀議論文時,一定要分析、體會議論文語言的準確與嚴謹。具體該怎么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詞使用的準確性
副詞有表示時間、地點、程度、范圍、語氣等不同的作用,它們在議論文中對動詞、形容詞的修飾、限制與補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議論的力度。
比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這句中 “最”一詞是最高級的副詞,最大限度地修飾“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飾名詞“辦法”寫出了我沒有其他方法可選擇的無可奈何,重理論而輕實驗的觀念支配著很多中國讀書人的頭腦,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尋解決困境的方法時卻是這樣的無力。
⑵要注意關聯詞語使用的準確性
關注關聯詞,分析各個分句所表達的意思,細心體會論證過程中邏輯的嚴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這么一句話:“即使從人類自身智慧發展史的角度看,人類也沒有理由過分自傲:人類的知識與其祖先相比誠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資本;可是,殊不知……。”其中關聯詞“即使”、“ 也”、“ 可是”、“ 也許”等體現了說理的層遞性,刪去這些關聯詞則會減弱說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論據散文化。
典型論據散文化就是用比較具體生動的描寫性語言來敘述具體的典型例子或抒感。人們常說“有情有義”一詞,散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議論文以“理”服人,但不“動之以情”,又怎么“曉之以理”。無論怎么樣的文章,離開“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體,不能得到讀者的青睞。如果能做到典型論據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帶上了文學色彩,并使文章語言靚麗起來,同時也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古代有許多說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說理的議論文,如九下的《魚我所欲也》,生動形象的論述了“舍生取義”的觀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來表達對堅強性格的稱頌。古人寫說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們在議論文寫作中汲取其精華。
第二, 恰當運用修辭。
就作文來說,語言優美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辭手法。修辭不光在記敘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議論文中也正在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修辭活動中詞語運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辭主體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刻、表現的準確以及對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邏輯關系把握正確。
在議論文中如果恰當的運用修辭,可以使無趣的說理變得形象生動,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見的兩種修辭――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議論文中運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綴滿排比,這樣會使文勢增強,如駿馬走坡,讀來酣暢淋漓,神盈氣足。況且概括的語句本身就有議論的成分,如果用上這樣的文筆,就會充分顯示作者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歸納概括能力,讓讀者覺得文章有厚度,語氣有氣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僅使文章具有整飭流暢之美,也增強了說理的深度與力度。培根的《談讀書》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讀書可怡心,可添彩,可長才”,“歷史使人睿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微……”等,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讀書的作用。
②比喻。運用比喻可以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多用比喻,是使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一種很好的表現方法。《公輸》中子墨子很好的運用比喻論證闡述了楚王攻宋的不義性:“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宋元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運用比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極有說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運用比喻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還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為論點時一個學生寫到:理解像大海般廣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純,可以滋潤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熾熱,可以熔化冷酷。這段文字短短幾十個字不但運用了比喻而且是個博喻,將“理解“的博大、滋潤、熱烈等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筆很生動。
篇6
一、論文寫作要求
1.一人一題。所選論文題目必須在本專業涵蓋的業務范圍之內,可以自己命題,也可以按指導教師提供的題目定題。
2.材料要充實。要求論據充足、準確、有說服力,不要空泛議論或只滿足于堆積材料,不做理論上的分析或說明。
3.觀點要深刻,要求論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從實際出發,抓住要點,做到言出有據,言之成理,有所見地,有所創新。
4.論述要精煉。闡述問題時,要抓住中心,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性。文字表達要縝密、周詳、精確、簡練。
5.論文寫作過程中,可參考各種文獻資料,但不得抄襲或從網上下載。
二、文體
1.鼓勵、倡導學生寫作“工作研究型”畢業論文。即運用學習過的專業理論知識去解釋、解決社會現實生活或本人實際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等側重于理論應用的類型。
2.如果學生具有必要的理論修養、研究興趣、文字能力和研究條件,所選題目有價值,畢業論文也可以寫成“理論研究型”,即對有一定價值的理論問題進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討、質疑、釋疑、論證等側重于學術研究的類型。
3.不可將畢業論文寫成“調查報告型”、“工作總結型”等主要反映實際問題,缺乏理論深度,與所學專業知識缺乏有機聯系的類型。
三、文風
1.態度嚴肅。論證主題應有一定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不可過于膚淺,不可完全從個人興趣出發。
2.思維嚴謹。立論應正確,論據應充實可靠,結構層次應清晰合理,推理論證應講究邏輯。
3.語言樸實。注意學習使用科研論文特有的科學語言,行文應簡練,文字應樸實。
四、格式要求
1.文字要求:
A 文科論文篇幅要求:專科論文6000字以上,本科論文要求10000字以上。
B 理科設計篇幅要求:專科設計8000字以上,本科設計要求12000字以上。
2.格式
標題(宋體2號字)
目錄:標出頁數
內容提要:(約200字)
關 鍵 詞:(3—5個詞)
文章正文: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一般不低于3篇,參考文獻須做注釋,注明作者、書籍名稱或刊物、出版社、頁數等。
致謝:本論文在XXX老師的指導下…….
3.論文題目用宋體三號字,正文等一律用宋體小四號字,審定稿打印到A4復印紙上和統
一封面裝訂成冊。
五、論文答辯與成績評定
1.答辯。答辯是對論文進行考核評分的一種手段,是對學習質量的綜合檢查,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概括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
論文答辯是答辯小組在答辯會上對論文不清楚不恰當之處提出問題,讓學生當面做出回答、解釋,以便了解學生立論的依據及處理題目的實際能力。
答辯的程序是:首先學生(約用10分鐘)簡要報告論文的內容,然后答辯(約用10分鐘),由答辯小組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回答。
為能較好的通過論文答辯,要注意以下問題:
(1)由于答辯是圍繞畢業論文來進行的,所以要從論文所設計的問題去準備思考,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等。如論文觀點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做過哪些調查?查過哪些參考資料?有哪些新觀點?還
(2)當答辯小組提問題時,要認真聽并做記錄,先弄清所提問題的實質,然后認真思考,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形成答辯腹稿(可作答辯提綱)。同時要注意心理的自我調節,回答問題不要匆忙,要扣住題,從容自如,有理有據,虛心誠懇。
2.成績評定。采用評語加記分的辦法來評定成績。評語的內容包括學生撰寫論文的思想表現、學習態度、是否按時完成任務、論文質量、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獨立工作能力等。記分采用四級分制:優、良、及格和不及格。論文不及格者(論文撰寫不合格、答辯不合格),須修改論文,在畢業前進行第二次答辯。
附:畢業論文評定成績參考標準
1.優秀:(1)觀點正確,證據有力,論證充分,資料詳實,理論分析比較深入,理論緊密結合實際。(2)結構嚴謹,層次清楚,文字通順,無錯別字。(3)在某些方面確有一定的突破與創新,回答與解決了較為重要的理論或實際問題,確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或現實指導意義。
2.良好:(1)觀點正確,論據有力,論證充分,資料詳實,理論分析比較深入,理論結合實際較好。(2)結構嚴謹,層次清楚,文字通順,無錯別字。(3)論證主題有一定價值或實際意義。
3.中等:基本觀點正確,論據較有力,論證較充分,資料較充實,理論分析不夠深入,理論結合實際較差。(2)結構尚合理,層次尚清楚。
3.及格:(1)觀點基本正確,論據較有力,論證較充分,資料較充實,理論分析深度不夠,理論結合實際較差。(2)結構尚合理,層次尚清楚,文字尚通順,無錯別字。
4.不及格:(1)基本觀點有誤,論據無力,缺乏論證,資料貧乏,分析膚淺,理論脫離實際。(2)結構混亂,層次不清,文字不通順,錯別字較多。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篇7
光陰荏苒,轉眼在電大已完成了本科的學習。從小,我就喜歡文字所構建的世界,散文、小說、詩歌……相同的文字卻有不同的意義,我那時很難想像普普通通的漢字卻能奏響美妙的樂曲,能筑造如此絢爛多彩的世界,深深的迷戀讓我在選擇本科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漢語言文學。
回顧本科學習的這幾年,獲益良多,在學習文字駕馭能力的同時,我也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人們都說,中文系能把一個女子塑造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修養、一個氣質如蘭的人。的確,通過這幾年的專業學習,讓我更深一步體會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潛移默化改變人的塑造力。我們要修讀的專業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專業必修課,如語言學概論、漢語專題、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藝術欣賞、專題寫作等等,另一方面是專業選修課,所修讀的這些專業必修課奠定了我在漢語言與文學兩方面的深厚基礎,而專業選修課則是對必修課的一個有益補充,不僅使我的知識面更加廣泛,而且使我對中文的愛慕之情益篤。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兩方面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懷著對專業的熱情,我認真學習,遵守校規,按時上課,完成課外作業,順利通過了全部課程的考試,完成畢業論文及答辯,修完學分,圓滿地完成本科學業。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會堅持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會越走越寬。
篇8
關鍵詞:同譯詞 對外漢語教學 教材編寫
一、引言
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之一,而教材中的生詞譯釋則是促進詞匯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生詞譯釋是否準確、到位直接影響到學習者對詞匯的掌握,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同譯詞”。“同譯詞”是指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和教材的生詞譯釋中,用相同的外文詞語來譯釋不同的漢語詞語的一種現象,如漢語中的“參觀”和“訪問”在英譯時都是“visit”,很可能導致學生造出“*我參觀了我的朋友”這樣的偏誤句。
閻德早(1987)在針對西班牙語背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發現“漢語里幾個意義相近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詞,譯成學生母語時卻變成了同一個詞”,他將這種“多詞一譯”的現象命名為“同譯詞”或“同譯語”。閻德早認為,“同譯詞”是外國人漢語學習的難點之一,需要引起漢語教師的特別注意。十多年后,孟祥英(1999)、蘇英霞(2000)等學者也先后關注到漢語教材中的生詞在英譯漢中的“多詞一譯”問題。由于英語的通用性,一般的通用型教材都采用英文進行譯釋,因而這一類教材更多地引起了學者的注意,此后針對“同譯詞”的研究也集中以英語“同譯詞”為研究對象。
2007年以來,“同譯詞”問題越來越多地引起了漢語教學研究界的重視,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我們以“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作為模糊關鍵詞對中國知網中的文獻進行檢索篩選,發現自1987年以來的30年中,共有18篇相關文獻,其中2011年和2014年為小高峰,分別有4篇“同譯詞”專題。從研究者的背景來看,其中有15篇是碩士論文,顯然碩士研究生是這個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縱觀這30年間的“同譯詞”現象研究,大體經歷了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個過程。不過,就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而言,似乎已進入到了發展瓶頸,不少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模仿前人的研究,而問題的解決也難有更大的突破。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30年的研究作一個梳理,以尋求新的突破口。
二、理論研究
“同譯詞”現象既是實踐問題,也是理論問題。在理論上,它首先面臨著如何定義“同譯詞”這一問題。自閻德早(1987)首次提出這個概念之后,不少研究者紛紛以廣泛的調查分析為依據做了深入的探討。例如,馮曉鴻(2007)認為,“同譯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同譯詞”是指兩種語言在詞語對譯時,甲語言中可譯成乙語言中同義、近義或不同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一組詞語以及乙語言中詞語的某個義項與詞本身或詞語的某個義項與另外一個或幾個詞被譯為甲語言的同一個詞語。廣義的“同譯詞”除狹義的范疇之外,還包括誤譯所造成的“同譯詞”現象。這比20年前閻德早(1987)的簡單定義更為周密。周琳(2007)則進一步提出了“同譯詞”的四條具體統計標準。
此后的“同譯詞”研究,一方面繼續明確統計標準,另一方面則試圖揭示“同譯詞”之間的語義關系以及“同譯詞”與其對譯詞之間的對應情況,使對“同譯詞”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清晰。
針對“同譯詞”現象的另一個理論問題是分類。蘇英霞(2000)首次對“同譯詞”進行分類,使該領域的研究開始關注“同譯詞”內部的特點。此后,馮曉鴻(2007)、郭文(2011)、湯寅穎(2011)等學者將“同譯詞”按對應關系、語義關系、詞性關系、語素關系、音節數量五個方面進行了分類。其中的語素關系是由馮曉鴻(2007)首先提出的。馮曉鴻指出,有些“同譯詞”擁有共同的語素,可稱為“共素同譯詞”,如“忙/忙碌”“保存/保留”等,否則為“非共素同譯詞”,如“重新/再”“溫暖/熱乎乎”等。
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是,2007年以恚在“同譯詞”概念漸趨統一的情況下,有不少研究著力于對教材中出現的“同譯詞”進行統計,但是因為對“同譯詞”的具體統計標準尚未統一,所以無法就各家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這極大影響到后人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周琳(2007)設立的“同譯詞”統計標準中有一條:“若幾個漢語詞語對應的是英語同音同形詞則不計為同譯詞。如:‘燈、亮’均被譯為‘light’。”實際上,“燈”和“亮”對應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結果,這一類情況在周琳(2007)的統計中不被計為“同譯詞”,但在其他文獻中卻被計為“同譯詞”。又如,“懂”和“了解”分別被譯為“to understand”和“to understand,to realize”這一類情況,根據郭文(2011)的標準,“各個漢語詞的譯詞中可能有一個相同的譯詞,但同時也有不相同的譯詞,或者有擴注,那么這組漢語詞不計為同一組同譯詞”,但在陳少杰(2015)的統計中,由于二者有共同的譯詞,還是被看作“同譯詞”。
三、實證調查及分析
如果說,閻德早(1987)、孟祥英(1997)和蘇英霞(2000)等學者的早期研究尚停留在經驗總結層面,基于“對比分析”理論,重在通過漢外對比,對“同譯詞”中的漢語詞語進行詞義和用法辨析,并對相應的外文譯釋進行辨正,那么,自2007年以來,該領域的研究開始納入實證調查和“偏誤分析”,輔以翻譯學、詞典釋義、教材編寫等領域理論,“同譯詞”研究進一步深入。
首先是實證調查和定量分析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十年間,73.33%的研究針對教材中的“同譯詞”進行了窮盡性統計,運用測試調查和訪談調查來分析學生偏誤情況的研究達到46.67%,并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為了彌補傳統的內省法帶來的主觀性,郭文(2011)在研究過程中還強調了語料庫的運用,認為語料庫在詞匯研究方面不僅具有內省和人工檢索無法比擬的優勢,還可以通過文本索引重現語境。在相關研究中,北京語言大學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動態作文語料庫”、廈門大學的“英漢雙語語料庫”、暨南大學的“留學生書面語語料庫”、中山大學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等都得到了廣泛利用。
在對相關教材的考察方面,2007~2013年間,一般是針對國內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根據吳琳(2004)對28部初、中級與14部高級漢語教材生詞譯釋情況的調查發現:初、中級教材中有生詞譯釋的教材一共26部,占總數的93%;高級教材中有生詞譯釋的教材僅6部,占高級教材總數的43%,因此,“同譯詞”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初級和中級教材,所以“同譯詞”現象研究所涉及的基本都是初、中級教材。按照現有文獻中被考察的頻率來排列,分別為《新實用漢語課本》《漢語教程》《博雅漢語》《實用漢語課本》《新編漢語教程》《漢語會話301句》《說漢語》《當代中文》《實用速成漢語》《基礎漢語》《中國人的故事》《我的漢語》等。
2014年以來,“同譯詞”研究開始關注國內外漢語教材的對比。如李琪(2014)選取1994年至2011年間的共6冊國內外漢語教材進行歷時和共時的雙向對比發現:1.教材生詞中“同譯詞”的數量與教材出版年限的增進呈負增長態勢,出版最早的教材與出版最晚的教材中的“同譯詞”率相差17.6%,這說明國內對教材中“同譯詞”現象的重視與研究,確實促進了漢語教材中生詞釋義準確度的提高。2.國外教材中的“同譯詞”總量大大低于國內教材,以交際功能為特色的國外教材非常重視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比如搭配關系、使用情境、情感色彩的不同等。陳少杰(2015)選用2009年美國Cheng&Tsui Company出版的《中文聽說讀寫》(第3版)和2010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實用漢語課本》(第2版)進行對比,發現兩套教材中完全相同的“同譯詞”數量不同,《新實用漢語課本》中“同譯詞”的數量遠低于《中文聽說讀寫》,主要是因為前者使用了漢語搭配這一手段進行補充釋義。
在對教材中“同譯詞”現象的原因分析方面,早期的研究重在提出問題,并從教學經驗角度提出消除“同譯詞”影響的解決方法,但對“同譯詞”現象形成的原因,并未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方面加以深入探討。2007年以來,馮曉鴻(2007)、胡秀英(2012)、侯嘉(2012)、糜英(2013)等學者提出,詞匯系統本身的差異是“同譯詞”產生的客觀原因,其中詞義的民族性是造成詞語對譯偏差的根本原因;譯者在釋義過程中采取的策略是主觀原因。章琳娜(2014)提到,文化差異也是造成“同譯詞”現象的原因。李琪(2014)則將客觀原因又細分為詞匯語義與詞匯語用兩個方面,使“同譯詞”形成的客觀原因的分析層次更加明確。
2007年以來,除了針對教材中的“同譯詞”進行調查分析以外,不少研究還將關注焦點轉向漢語學習者本身,通過測試調查,分析教材中的“同譯詞”對學習者是否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以及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馮曉鴻(2007)將“同譯詞”導致的偏誤稱為“誘導性偏誤”,并將其分為詞性誤用、詞義混淆、搭配不當、用法不同等四類。周琳(2007)發現,語義關系越接近,同譯詞語發生誤用的機率越高。楊春花(2011)以例句的形式列舉了學習者在名詞、動詞、副詞、形容詞等不同詞性的“非共素同譯詞”的使用中所產生的偏誤。湯寅穎(2011)、胡秀英(2012)、侯嘉(2012)、糜英(2013)、李林A(2013)、章琳娜(2014)、李琪(2014)、陳少杰(2015)等學者從相關語料庫中收集留學生使用“同譯詞”時產生的偏誤,并進行分類總結。洪玉珠(2014)則分析了詞義混淆、詞性誤用和搭配不當等偏誤類型的具體表現。
另一方面,自馮曉鴻(2007)開始,學者們還通過對照實驗,以確認留學生在“同譯詞”的英文釋義修正后,其學習效果是否確有改善。馮曉鴻(2007)、楊春花(2011)、湯寅穎(2011)、侯嘉(2012)、洪玉珠(2014)、李琪(2014)、陳少杰(2015)等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測試,其中有效測試人數從30到57人不等。測試采用選詞填空的客觀題型,分為被測詞相同的A、B兩種測試卷,對照組使用A卷(保留“同譯詞”狀況),實驗組使用B卷(英文義已經過修正)。其中有5項研究提供了實驗組的正確率數據,并得出結論:所有被測詞,在譯釋進行修改以后,正確率都提高了。如李琪(2014)的實驗數據顯示,A卷中“抬”“移”釋義均為“to carry”時,正確率為38.8%,B卷補充說明“移”的義項,標注為“to carry(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時,正確率為59.0%,A、B卷正確率之差為20.2%。
不過,目前的實驗似乎仍然停留在“所有被測詞在釋譯修改后正確率都提高了”這樣籠統的結論層面上,還有一些細節可能需要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如洪玉珠(2014)的實驗數據顯示,“女性、女人”這組“同譯詞”的B卷正確率為93.33%,而“推遲、耽誤”的B卷正確率卻只有50.00%。侯嘉(2012)的實驗數據顯示,“接到、收到”這組“同譯詞”的A、B卷正確率之差達到43%,但“給、送”這組“同譯詞”的A、B卷正確率之差僅為5%。釋義修改后,為何有的被測詞正確率幾乎接近100%,而有的正確率仍然很低?同樣是英文釋義經過修改,為何正確率提高幅度差異如此之大,什么原因仍在影響留學生對相關詞語的習得?是修改釋義的方式不到位,還是“同譯詞”內部存在更深的規律仍未被發現?
四、結語
近30年來,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和教材中“同譯詞”現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除了理論上的定義和分類研究之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通過內省法,結合定量分析、對照實驗,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使研究日趨完善。另一方面,“同譯詞”領域的研究也似乎進入了瓶頸期。從近幾年的研究來看,大都是沿用2007年以來形成的研究模式,展開重復調查,所得結論大同小異,而對于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則鮮少有人加以深入探討,以至于創新性不足,也難有新的突破。
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理論研究。在相關概念漸趨一致的前提下,加強對“同譯詞”統計標準的研究,改變不同研究者各說各話的狀況,盡快統一標準,以便于不同研究成果的對照和整合,促進對“同譯詞”現象和規律的深入了解。
2.開展“同譯詞”修正規律的研究。上文提到,不少研究者通過修正同譯詞的釋義方式來進行實驗,認為被測詞語經過修正以后,或多或少地改善了學習者的詞匯習得。同時也留下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消除同譯詞不良影響的問題。因此,今后應大力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以便為教材編寫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3.擴大調查范圍。如上文所述,“同譯詞”概念最早是基于西班牙語的譯釋而提出的,卻在英語譯釋的研究中形成了獨立的研究領域。因此,今后應多采用其他語種進行譯釋的國別化教材進行研究,而不再局限于僅采用英文譯釋的通用型教材。
4.重視主觀原因分析。就現有研究中對“同譯詞”產生原因的分析來看,一般重在客觀原因,而對主觀原因的分析尚未得到足夠重視。李柏令(1996)曾針對漢語教材中屢屢出現的誤譯、誤釋現象,提出“漢語教材外文釋義者的漢語修養”這一命題,指出外文釋義者只有具備對聽、說、讀、寫和漢語現狀及歷時的深入全面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再加上較高的外文水平,才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好的外文釋義者。在漢語教材的編寫實踐中,人們往往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一般先由漢語教師編寫漢語部分,再另由專人負責外文部分。若后者漢語修養不足,或者對相關詞語出現的語境不了解,從而“避難就易”“細活粗做”,再加上“分工”有余而“合作”不足,就難免出現包括“同譯詞”在內的誤譯、誤釋等現象。因此,今后應加強針對主觀原因的調查和分析,以利于“同譯詞”問題的根本解決。
參考文獻:
[1]陳少杰.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問題研究――以《新實用漢語課本》和《中文聽說讀寫》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馮曉鴻.初中級對外漢語教材中同譯詞現象考察與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郭文.對外漢語初級教材同譯詞動詞考察[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洪玉珠.歐洲中級水平留學或縮能同譯詞使用偏誤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侯嘉.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語的考察與研究――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胡秀英.初中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表中同譯詞語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李柏令.略論對外漢語教材的外文釋義者的漢語修養――以《中級漢語教程》為例[J].阪南論集,1996,(3).
[8]李琪.中級階段對外漢語教材中“同譯詞”現象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李林A.中級對外漢語教材的詞語英語翻譯問題――以《中國人的故事》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0]孟祥英.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
[11]孟祥英.教材中的同譯詞現象及其對策[A].天津市對外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12]糜英.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考察及留學生漢語學習影響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3]任敏.《實用速成漢語》中“一對一”對釋詞語分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4]蘇英霞.同義詞辨析的幾種方法[J].漢語學習,2000,(2).
[15]湯寅穎.基于對外漢語教材的同譯詞現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6]閻德早.同“譯”詞教學初探[J].世界漢語教學,1987,(2).
[17]楊春花.初級對外漢語教材中“非共素同譯詞”現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9
隨著新技術發展,醫學編輯工作已經由編輯技術單純化轉變為編輯技術現代化、出版市場的多元化和專業知識全面化,所以醫學期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醫學期刊要想在眾多科技期刊中生存和發展,必須培養高素質的編輯,提高競爭實力,實現醫學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①。本文分析了醫學編輯所面臨的問題,著重闡述了醫學編輯政治思想素質、醫學專業基礎知識、職業道德修養和語言文字等業務方面的內容,以促進醫學編輯素質,提高醫學期刊質量。
一、目前醫學期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醫學期刊的編輯,醫學編輯專業畢業的寥寥無幾,大部分是文學編輯,或者是醫生,或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此類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編輯業務或者是醫學專業的學習,知識結構不全面,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學編輯尚需進一步系統學習。編輯文字功底和專業知識直接影響期刊的質量,影響醫學信息的交流,制約醫學期刊的發展。
2、醫學知識老化
實際工作中醫學編輯因稿件數量繁多、編輯人員相對較少而沒有時間和機會在最快的時間內接觸醫學新知識、新技術,因此相對而言醫學知識老化速度也快,導致與作者無良好的互動溝通,也無法把審稿專家的意見準確地反饋給作者,因而影響文章的質量。
有時候醫學編輯只注重文章中醫學知識和文字的對錯,而忽略了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忽略了文章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②,這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作者的不負責,更是對讀者和社會的不負責。
4、人員梯次不合理
大多數醫學期刊經濟效益較差,年輕編輯職業素養不高,工作缺乏積極性,流動性大。因此,編輯普遍為年齡較大人員,導致編輯人員梯度不合理,使得期刊創新性差,對于新知識和新技術接受能力低,因而影響期刊質量。
5、的供需矛盾
目前各個刊物投稿的論文數量急劇增加,但由于受到刊物數量和篇幅的限制,不是所有來稿都得到發表,編輯應堅持公正無私,秉公待稿,不以稿謀私。
1、政治思想素質
醫學編輯的政治思想素質是核心素質。編輯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嚴格遵守出版紀律。醫學編輯從學校起就應該培養具備政策、法規等政治思想素質③。提高醫學期刊編輯的政治素質能夠增強其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能夠把社會效益擺在所應有的地位,這對貫徹有關政策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2、職業道德修養
職業道德修養也是醫學編輯的核心素質之一。編輯工作是一種默默無聞的工作,因此只有具備一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夠長期無怨無悔地從事這種工作。編輯除了具備普通人的一般的、共同的道德修養之外,還應具備編輯職業特殊的道德修養:
(1)無私奉獻。作為編輯要專注地為作者修改稿子或是提出修改意見,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等關系,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④,同時為作者和讀者服務。
(2)敬業精神。編輯工作經常是枯燥無味的,同時醫學期刊常常涉及的領域是編輯無法在實際中接觸到的,因為需要編輯查閱國內外文獻獲得相關的最新知識,因此一個沒有奉獻和兢兢業業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安心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
(3)精益求精。醫學期刊中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從事實踐工作,文字功底可能較弱,所以醫學稿子中,常有錯別字、文法上也多有不妥之處,這更需要編輯逐字修改和進行文字加工,這也是對作者和讀者負責的主要手段。
(4)創新意識。醫學編輯是醫學期刊創新的原動力,編輯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能使科技期刊不斷創新和發展。醫學編輯的創新意識包括爭取作品,尋找創新;掌握策略,邏輯分析;與時俱進,信息靈通。
3、醫學專業素質
醫學專業素質是醫學編輯的基本素質之一,應具備全面、廣博的醫學專業知識。醫學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隨著各種醫學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醫學編輯不僅僅面對純醫學的內容,還包括許多與醫學專業相關的學科內容,同時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醫療設備的更新、醫學規模的擴大和個人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醫學論文的技術更新較快,所以醫學編輯需要既雜又廣的醫學知識,這樣才能保證編審作者稿件時游刃有余。
醫學編輯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外語和計算機水平,以及具備有關校對、裝幀設計、排版、印刷方面的業務知識⑤。醫學期刊與一般的文學期刊不同,論文的每句表述都必須使用科學的醫學語言,又要有精確的文字表述,并且要求語言簡練,語句通順,觀點明確,邏輯性強。多學習同時期外國先進的醫學知識和期刊文化,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刊經驗和管理經驗,促進醫學刊物的質量。同時,在這個網絡時代,編輯人員應改變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實現編輯部工作計算機網絡化,包括校對、裝幀設計、排版、印刷等等。縮短出版的周期,提高期刊的現代化優勢。醫學編輯提高知識性業務能力的途徑,要多閱讀,多實踐。
5、市場意識
現今是市場經濟社會,醫學期刊質量的好壞是對市場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的體現,醫學編輯只有在編輯過程中善于對醫學發展新技術的預測和科學論證,才能把握期刊發展的命脈,走在時代的前沿,使期刊的知識引領醫學的快速發展。
醫學編輯擔負著醫學知識傳播、醫學知識加工、醫學創新的重要責任,因此醫學編輯的素質應該是醫學專業素質、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修養和編輯業務知識等的有序組合和關聯體系,也是一本期刊質量好壞的度量衡。一個好的編輯只有不斷學習、博覽群書、調整知識結構、擁有豐富、多層次的知識信息,才能善于應用各種知識資源,協調好作者、讀者和期刊之間的關系。期刊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要求編輯保持思想開放,正確自我定位,與作者有效溝通,及時提高作者寫作水平從而提高期刊質量。因此,可以通過提高醫學編輯的就業門檻,推行繼續教育、參與科研實踐和學術交流等措施提高醫學編輯的素質,以促進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①李貴存,《醫學期刊優秀編輯應具備的素質》,《編輯學報》,2008(4):375-376
②張印朋 等,《對新形勢下科技期刊辦刊常見問題的思考》,《編輯學報》,2008(3):249-250
③徐日君,《新聞專業學生編輯素質的培養》,《編輯之友》,2010(2):97-98
④王曉峰,《做自動自發的新時期科技期刊編輯》,《編輯學報》,2008(1):85-86
⑤曹兵 等,《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是科技期刊質量的保障》,《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58
篇10
關鍵詞 英語專業 畢業論文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畢業論文寫作是英語專業培養計劃中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的大學本科教育的必要環節,可以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評估其學業成績,其主體實踐者是學生。從論文的選題,可以考察學生在專業知識領域的創新能力,從論文的結構,可以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論文的寫作,可以考察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畢業論文也是考察教師教學成敗的有效手段,是最為直觀的檢測教學成果的方式。
畢業論文是展示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就已經十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創新能力作為重中之重來強調。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對于畢業論文,“評分時除了考慮語言表達能力外,還應把獨立見解和創新意識作為重要依據。”《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也指出“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有效改進教學方法,著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今后數年擺在英語專業面前的主要任務。”
1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
畢業論文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歷時長,跨度大,包括選題、申報、開題、初稿、修改、定稿、評閱、答辯、歸檔等環節,在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諸如選題鮮有新意、材料拼拼湊湊、結構不甚合理、語言錯誤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問題。究其原因,不難看出,除了語言因素,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主要問題。除此之外,沒有圍繞所學知識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或者說沒有理論聯系實際,也是造成畢業論文人云亦云,沒有新意的一個原因。沒有心得,當然不可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結果是,畢業論文成了他人觀點的堆砌和拼湊。對學生來說,畢業論文成了沒有辦法、倉促應付的環節。而對于指導教師來說,畢業論文成了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的教學環節。這不符合《大綱》中關于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的精神。
2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創新
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本科教學評估方案(征求意見第三稿)中,學生的畢業論文被劃入到了檢驗教學效果下的反映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欄里。可見,畢業論文不該只是資料的整理和重排,而應該反映學生對相關問題的一定的獨立見解和創新。畢業論文在內容上可以有所創新。論文所討論的“相關問題”能反映社會和時代特征,具有理論價值或實踐意義,這是創新。從不同視角、不同觀點來討論畢業論文中的“相關問題”,這也是創新。畢業論文寫作中使用實踐中新發現的材料,這同樣也是創新。
不僅如此,畢業論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創新。根據不同類型高校的英語專業、不同專業方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嘗試不同形式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的新模式是對課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譯方向為例,翻譯課改的直接好處是學生參與大量的翻譯社會實踐活動,獲得第一手材料。而畢業論文形式上的創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為基礎,使學生有機會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杜絕了抄襲的現象。
對于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撰寫形式,教育部學位辦[2007]78 號文件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有以下規定,MTI 學位論文除了研究論文形式外,還可以采用項目、實驗報告等形式。項目主要指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中外文本進行翻譯,字數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據譯文就翻譯問題寫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指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就口譯或筆譯的某個環節展開實驗,并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寫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實驗報告。
那么,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是否也可以借鑒以上的兩種形式呢?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英語專業的高年級段開設有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漢英互譯)、口譯、實用翻譯等翻譯方向課程,翻譯課程已形成體系,而且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漢英互譯)課和口譯課都進行了教學改革。此外,我校英語專業學生還有短學期做翻譯大型練習的傳統,每年有“翻譯大賽”, 暑期有全省英語糾錯活動,高年級的同學還成立了翻譯社團,積極參與翻譯社會實踐活動。所有這些,都為學生畢業論文新模式的嘗試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3 實現創新的舉措
有一個現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學學習成績不錯,但畢業論文卻寫得不怎么樣。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創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實現畢業論文的創新,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教學管理者、論文指導教師、學工人員的聯動配合。
3.1 從教學管理者層面
首先,教學管理者要根據《大綱》要求,合理制定培養計劃中的課程及專業實踐設置。課程設置可以針對培養目標進行拓展,增加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知識,以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術研究熱情,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專業實踐設置要以課程為基礎,可以針對各個方向課程設置短學期大型作業或者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允許學生以社會實踐活動為素材,開展畢業論文的撰寫。其次,要加強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選拔,推進導師制的實施,并且嚴格控制指導學生人數,保證指導時間和指導質量。建議在大三年級實行導師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取相應學科的導師,在專業知識及相關課程上予以指導。第三,要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拓寬視角,開闊眼界,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3.2 從教師層面
授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考試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倡導自主學習、研究型學習,采用開放式、合作式、發現式、研究式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除此之外,論文指導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學術修養,熟悉學術前沿,引導學生開展畢業論文的創新。
3.3 從學工層面
學生工作管理者要積極配合專業,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讓學生成為老師的教學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能力。要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學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并把課外實踐、研究、創新等活動納入綜合考評體系,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除了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推進學生畢業論文創新,還要做好畢業論文的動員、組織和指導工作。各院校的英語專業要設立畢業論文領導小組,制定工作細則,完善規章制度,解決疑難問題。在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論文進程,盡量減少學生的考研、專八考試、實習、求職等對畢業論文的影響,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查找資料,與指導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并選取自己感興趣而又切實可行的方向或選題。為避免畢業論文選題重復,缺乏新意,還要嚴把選題關。可以公布近幾年的學生論文題目,要求學生不得重復選題,在此基礎上,再請指導教師、學科方向負責人等把關,督促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創新。除此之外,對論文的評定也要做到科學、合理。要注重學生論文寫作的過程,把論文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論文寫作和修改以及答辯情況等納入學生畢業論文成績評定體系,以保證論文的質量和創新。
4 結語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創新,是撰寫畢業論文的意義所在,為此,廣大外語教師和英語專業學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無論在視角上、觀點上、材料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教學管理者、教師、學生工作管理者和學生四者聯動,缺一不可。在強調畢業論文創新的過程中,指導教師有時也會面臨各種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創新”,“創新能力與語言能力哪個更為重要”。要解決這些困惑,需要我們外語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并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為浙江工業大學教學改革項目JG083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