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8:3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學理論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足球教學應該是實踐時間多于理論學習時間,但是教師需要將理論學習和具體的實踐教學的時間合理地進行控制,不能在實踐教學中出現嚴重的傾斜導致學生出現過度的勞累,這樣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其實足球教學也要因人而異的,每一位學生在球場上善于踢的位置會隨著自身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的努力而不同,比如前鋒的位置和后衛的位置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正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樣的道理,教師需要善于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并加以利用。對于學生的身體條件做一個合理的鑒定,對于適合中鋒和前鋒這兩個位置的學生要善于發掘,學生自身的期望位置往往和最終勝任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教師要掌握好。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整體作戰的意識,因為足球不是一個人的運動,是團隊力量的體現。切記不可一個人逞英雄,這樣不僅會導致整個團隊不能很好地發展,還會造成隊員之間的不信任,這樣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作為教師對于學生的意識引導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最后學生練習足球的時候,要注重對于足球運動的基本規則的講解,因為任何一種運動都是建立在合理的規則之上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基本的準則,學生需要將足球運動的規則好好掌握,比如在足球運動中的越位就是一個非常難把握的規則,教師需要培養學生有反越位的意識,這是十分重要的。
二、足球教學的基本意義
足球教學是一件十分重大的課程,高校的足球教師一般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老師,他們豐富的踢球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足球賽場上發揮自身的水平,而且理論學習對于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作為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中的勁旅,依靠的就是教師的良好教學以及學生的拼搏精神,因此高校足球的教學可以參考它們的經驗。
篇2
由于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學生的交際水平,因此,教師在法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法語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法語文化,熟悉中法的文化差異,如果教師只關注單詞和語法結構,會極大地挫傷大家的積極性,定期組織學生表達自身的法語思想學會在適當的場合運用適當的法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指出學生的問題,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適當羅列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學生了解法國人說法語的習慣,這樣能夠更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中法文化差異,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說出法語,避免只講述法語語音和詞匯的情況。此外,教師應該多比較中法文化,增強學生對法語文化的敏感性。
2.教師應持續進行法語教學學習
教師應該不斷為自己充電,進行法語學習,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變化,日常積累時不能只上升法語基礎方面,應該重視法語文化方面,多閱讀這方面的小說、多看這方面的電源、多聽這方面的音樂、多關注這方面的網站等等,總之,讓自己愛上法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法國文化,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法語課堂上多進行法語語境訓練
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可以以課堂討論的方式,討論的范圍主要是法國文化方面,這些也是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刺激他們多說,還可以模擬法國的日常生活場景,用法語展現出日常生活,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既掌握了法語,也熟悉了法國文化,此外,還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文化問題,及時糾正,效果顯著。
4.要求學生課后多了解法國文化
課上,教師可以播發一些積極向上的法國電影和音樂,提高他們的法語文化素養,教會學生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法語學習方法,這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需要學生慢慢領悟,但是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只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此外,由于課后的時間比較多,教師多鼓勵學生閱讀法國書籍,書籍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等等,還要多看法國電影、多聽法語音樂、多瀏覽法語網站等等,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課下以組的形式查找資料,并進行整理,上課時按組進行匯報,這樣能夠增加學生對法國文化的了解,并且還提升了表達能力,總之,通過這種多途徑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感受法國文化,深層次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進而提高自身的法語能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語法上比較中法文化
由于兩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導致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句子結構不同,漢語中很多句子沒有主語和謂語,但是法語句子中必須有主語,這充分顯示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尤其法語重形式的特點反映了法國民族文化,因此,教學中比較法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重要。
6.結束語
篇3
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教育的目標不只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獲得了這些知識、技能后,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駕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創造性地從事工作。然而在現實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中國心理學會對22個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大約3000萬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并且還有上升趨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要重視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主渠道則應是課堂教學。我們的教育除了傳統的知識教育之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目標。
可見,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呼喚,亦符合歷史學科的內蘊和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具體起來應該:
一是情操教育培養
情操,內在的哲學涵義是理性的價值選擇,是審美情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情感、志向層面上的綜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體而首要的表現。一個人的人生要想有意義、有價值,必須樹立一個適合自身和社會的目標,而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必須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
首先,利用課堂,進行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數。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個體成才、成功的必備情操。美國成功學的主要創立者拿破侖·希爾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這個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識。"他在《成功學全書》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可見良好的心態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心的訓練,主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成功激勵;成功激勵主要是運用外界令人興奮的刺激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把外界刺激內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觀念,使他們獲得不斷完善自我的持久動力和信心。成功激勵法的實施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教師要確立三個基本觀念。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習,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學習,相信一個成功能產生另一個成功。教師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最終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在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所學內容開展"我喜愛的名言"主題演講括動。久而久之,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們失敗的內在原因,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為很多很多學生的座右銘。
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與人合作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關心他人,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際交往素質方面的嚴重心理缺陷,也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須環節。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經常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我提出以下思考題:"西洋"指的是哪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哥倫布、達·伽馬的比較結果怎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討論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哪些事實可以題,然后共同討論,大約20分鐘,要求組內人員也都有明確的分工任務,在規定時作內完成: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就其討論題在全班匯報,大約15分鐘;同學互評,約5鄉鐘;教師點評,約5分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開拓思維,理清線索。從學習過程看并不難,但是成員間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會出現摩擦,有的同學態度不積極,影響了組內的進度:有的同學過分顯示自己,影響其他人的積極性。有的在這方面認識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齊心協力才能比較完滿地回答好問題。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學中,遇到困難時,由學生自己合作解決,使學生體會到了與人合作的重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通力合作意識,學會在民主的氣氛中擺正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學會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培養了競爭意識。這些好的品質,為日后走上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運用對比式教學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推動群體生存和發展的高尚情操所產生凝聚力、號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識和價值觀念無法替代的。那么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祖國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對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后代進行這種教育更為必要,對此歷史課責無旁貸。正如希臘伯利克里所說的"每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順利前進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比個人利益得到滿足而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個人在私人生活中,無論怎樣富裕,如果他的國家被破壞了的話,也一定會牽入普遍的毀滅中,但是只要國家本身安全的話,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從私人的不幸中恢復過來。"因為國家對個體的價值至關重要,故而愛國主義在古今中外都備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種體現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應當亦必須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譬如在講到南宋抗金時,一方面講到岳飛順應人民意愿堅持抗金斗爭,他的"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收復建康等地,在郵城一戰大敗金軍,受到人民的愛戴。岳飛被害后,為懷念岳飛,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與此相對,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的賣國賊秦燴,當地人卻制作一種"油炸燴"的食品表達痛恨之情,還將秦燴鑄成鐵像,跪在岳飛墓前,受到萬人永久地唾棄。
如此鮮明的對比認知,不僅會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對愛國者的愛和賣國者的恨的情感體驗,而且會使他們學會"以史為鏡"進行思辨,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意識,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愛國情懷。
最后,培養學生國際意識
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同時,面對當今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界趨勢,還應培養青少年"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國際意識,這就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們也要樹立對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認同、寬容的觀念,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國史的學習中,通過讓學生列舉由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逐漸建向衰落給中國所帶來負面影響的實例,吸取其教訓,列舉改革開放使中國進一步走位繁榮和富強,帶來巨大變化的實例,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為將來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外激內化,培養頑強的意志力
有了濃厚而健康的興趣、動機和情操,如何去實現呢?只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識,這里的關鍵是依靠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這在現實中是千真萬確的。心理學上講,"意志既可作為心理過程影響智力活動,又可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影響智力與能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說,培養意志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結合歷史教學,在培養意志力方面應采取如下措施:
1、榜樣激勵法
古今中外歷史上凡事業有成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無不具有堅強毅力。并且他們在青年時便表現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優良素質,對自己要實現的日標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徹底性,因此,從青少年時期培養頑強意志對其整個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歷史人物和事例來教育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蒙受冤獄和遭到肉體、精神雙重折磨情況下,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寫18年才完成巨著《史記》。唐代高僧鑒真克服千難萬險,六次東渡,雙目失明,但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都是很好的榜樣激勵素材。對那些缺乏人生目標的學生,陳勝少年時立下鴻鵲之志,在中學時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事實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過諸如此類的史實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反應方式來對待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困難與挫折中吸取教訓,使意志品質得到升華。
2、自我教育法
篇4
革新教育教學管理理念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教育要堅持教育公平理念,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這就要求教育教學管理部門合理進行教育資源配置,辦好每一座學校,保證每一個教師和學生都有享受教育資源、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不讓一個孩子因經濟困難而失學。其次,各級高中要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管理手段,改變過去那種封閉式的教學管理方式,構建互動、開放的課堂,加強師生交流和溝通。教師是教學管理的直接執行者和參與者,教師教學理念革新是高中教學管理創新的關鍵.因此,學校還要以完善的教師培訓、管理制度為基點,開展教師教學理論教育與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及其教育教學管理能力,以構建高效、有序的課堂教學秩序。在此基礎上,高中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純的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擯棄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以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情緒,以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2豐富教學組織形式
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課堂教學是高中教育教學管理的重點,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陣地。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都以教學秩序的維護者自居,學生自主性被嚴重壓制,學生在教學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動。新課改要求高中教學管理要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為學生主體作用發揮提供有利條件。具體來說,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和管理主體,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具體來說,高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心理特點、發展需求、教學目標,合理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環節設置、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評價,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其次,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科學進行教學內容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就要求高中教師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構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環境。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通過多媒體教學、合作教學、情景教學、課外教學實踐突破傳統的校園教學的界限,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惰性,培養其學習主體意識。
3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等級式、扁平式教學管理結構
篇5
1.1國內學前教育理論具體內容研究
學前教育理論的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三方面:主體、客體以及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方式方法與手段。主體指的是那些從事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而處于學前教育年齡階段的適齡學童,自不必說,甚至連學前教育的規律都可稱之為客體。那研究最多的當屬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方式方法手段了。在何時何地設計什么課程,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客體,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讓客體更好的成長呢?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于慧慧、王中華以宏觀的大視角解讀了國內學前教育理論中的具體內容,堅持科學發展觀,注意均衡發展,恰當增加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充分利用和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是實現國內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3]。而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楊寧的《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中的動作和運動問題—四論進化、發展和兒童早期教育》與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張往穎、張世鋒的《英國開展兒童戶外游戲的理論與實踐》兩文中,則是以微觀的小視角具體分析了國內學前教育理論中對兒童教育的內容,楊寧認為兒童早期的動作發展不僅是其智力發展的重要指標,更是發展的普遍特征;除了對主體對客體的作用方式方法的研究外,也有研究學前教育理論中客體的文章,例如西南大學教育學院的張利洪、李靜在探討了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要回答學前教育學研究什么的問題。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經歷了“規律說—現象說—現象及規律說—綜合說”的轉變過程。他們認為從科學哲學、教育學與學前教育學的關系來看,把學前教育問題定為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比較適宜的。
1.2國內學前教育理論價值取向研究
所謂價值取向,是每一個主體對一件事物的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在學前教育理論上各位學者也是如此。有學者認為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有其獨立存在的必然性,這一必然性源自學前教育的獨立價值,即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不依附于其他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而獨立存在的價值。田濤與吳定初指出,國內當前學前教育實踐中存在若干獨立價值失落的現象,如超前的教育與強化訓練,誤讀了基礎,因而必須加強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也必須強化學前教育政策與制度的保障,來促使其獨立價值的回歸。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的朱家雄則更加準確的指出自己在學前教育理論中的價值取向,認為當前國內的學前教育應該由科學主義走向生態,科學主義取向的兒童發展理論是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基礎,但如果陷于對科學主義的崇拜,將無法解釋和適應學前教育的復雜性。康建琴與李志宇則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現階段國內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層面在價值取向上沖突的原因,融合的方法。理論工作者不僅是理論的介紹者,更應該是理論的創造者、生成者;實踐工作者不僅僅是理論的踐行者,更應該是行動的研究者;管理工作者不僅僅是政策的傳話者,更應該是政策的研究者、理論的解釋者、地方課程建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1.3國內學前教育理論評價標準研究
教育乃是國民的教育,是一種公益性的活動,因此公平性成為了教育的根本屬性。在探討教育公平這個話題上,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什么是教育公共,相對公平與絕對公平的區別與聯系,如何實現教育公平,這些都是教育的評價標準上的問題,學前教育也是如此,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價值訴求。蔡東霞認為質量話語曾長期在學前教育質量評估中占重要地位,對國內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近年來人們對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評估提出了多方面質疑,認識到忽視差異、去背景性和去情景性的質量標準不僅不利于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更會使實踐因盲目追求統一的質量指標而造成學前教育的不公平。學前教育應尋求建立更具適應性和包容性的質量評估體系,以最終實現學前教育領域的實質公平。總之,我們需要加以強調與權衡現階段國內學前教育理論中質量與公平的問題,要堅固學前教育中的公平與質量,不只是為每一個兒童提供優質的、科學的、統一的環境,還必須努力的根據每個兒童的差異提供合適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有關學前教育公平的評價標準體系,來保證公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
2思考與展望
篇6
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的空間產生磁場是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也是麥克斯韋對電磁場理論的最主要的貢獻.這樣,不但傳導電流(由電荷運動引起)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而且變化的電場(或“位移電流”)也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也就是說,產生磁場的途徑有兩種:電流(傳導電流)或者變化的電場(或叫做“位移電流”).甲種本的這個例子所講的“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
一、把“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理解為電荷運動形成電流(傳導電流),這個電流要產生磁場,這是中學生所能理解的層次.按照這種理解,這個電場是由傳導電流產生的,而不是由“位移電流”產生的,即不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甲種本的論斷是錯誤的.
二、從較高的層次來理解“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這句話.電荷的運動是任意的,由于既有速度v,又有加速度a,這個電荷產生的電場和磁場是非常復雜的,要用電動力學的方法才能處理,一般中學生不可能理解到這一層次,而且這時在運動電荷產生的磁場中,既有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也有由傳導電流產生的,到底哪一部分主要,要視電荷的運動情況及觀測點的位置而定.在電荷附近(近場區)磁場主要由傳導電流產生,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個磁場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
篇7
關鍵詞:電教手段化學教學投影幻燈電視錄像多媒體
電化教學中常用的儀器設備有幻燈、電影、錄像、錄音、多媒體計算機等等。用這些儀器進行教學,有著極其突出的優點和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學知識;可以快速突破化學教學中的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可以擴大課堂教學容量,進一步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還可以擴大演示試驗范圍,更好地進行觀察和現場教學等等。
一、用電教手段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由于電教手段表現化學教學內容比口頭講述更鮮明、生動、真實有趣,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講空氣一節時,用投影、電視錄像給學生放映拉瓦錫等科學家研究空氣組成的史實,使學生們體會和了解到科學家的研究方法,領略他們獲得研究成果的喜悅;放映一些有關大氣污染的典型歷史事件,以及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現象,如: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等及其引發原因,有助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它們體會到防止空氣污染、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性。這樣,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熱情、自覺、積極地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
二、用電教手段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路的清晰性,牢固掌握化學知識。
在化學課上,用電教手段表現化學現象,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認識,還可以逐步從現象引導到本質,幫助學生分析、總結化學規律。由于電教手段可以做到聲畫兼備,形象直觀,因而可以使學生看得真切,記得牢固。例如:當鐵釘放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時間后,鐵釘的質量是增加還是減少呢?學生回答增加。為什么?答曰“置換出的銅粘附在鐵釘表面,所以鐵釘增加了生成銅的質量”。這說明學生只看到表面現象,沒有搞清楚反應的實際過程。這時可用投影演示鐵釘放入CuSO4溶液中,根據:Fe+CuSO4=Cu+FeSO4,參加反應的鐵與生成的銅質量比為56∶64,在投影片上可分別用箭頭表示鐵元素從鐵釘進入溶液中(FeSO4)、銅元素從溶液中(CuSO4)回到鐵釘,如圖:
鐵釘
Fe56
Cu64
很明顯,對鐵釘來說,返回的銅質量多于它損失的鐵質量,所以鐵釘質量增加,但是,鐵釘增加的質量并非生成銅的質量,而是生成銅與消耗鐵的質量差(64-56)。這樣講起來學生耳聽眼看,思路清晰,抓住了分析問題的要點,既加深了思路敏捷學生的記憶,又給了反應較慢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
三、用電教手段教學,可以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電教手段可以根據需要將所講述到的實物在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虛與實等方面進行轉化,因而把復雜的問題表現得簡單明了,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看不見、看不清的東西讓人看清、使人明白。例如:解釋疑100ml水和平共處100ml酒精混合后,總體積為什么略小于200ml的現象時,教材上的解釋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都有間隙,兩種分子混合后,有的分子擠占了空隙。這樣的解釋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設計一節簡單動畫:因為酒精分子比水分子大,可用較大圓圈表示酒精分子,較小圓圈表示水分子,兩者混合后,讓一部分水分子進入酒精分子間隙,從而混合后的分子所占空間,比原兩種分子分別所占空間之和要小。這樣一來,將抽象的微觀粒子形象化,能使學生極容易理解這一現象的實質。再如:講氧化汞分子分解過程時,可設計投影幻燈,如圖:
+
氧化汞汞原子、氧原子汞氧氣
氧化汞分子由一個汞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它受熱后分解為汞原子和氧原子。每兩個氧原子又結合為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大量的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屬汞。對學生而言,這種形象直觀的解釋比較容易體會,容易接受。
四、用電教手段教學,可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
利用電教手段,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等限制,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看到本來不能看到的化學現象和事實,從而獲得更多更廣泛的知識。例如:核爆炸、火箭發射升空,煉鋼的過程,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溫室效應的產生原因及其影響。這些現象是不能或不便在課堂上用演示實驗來觀察的,只有用電視錄像或電影等手段把它們真實地錄制下來,才能通過電教手段使這些現象、內容等在課堂上重現于學生們的眼前。
五、用電教手段教學,可以擴大演示試驗的范圍,更好地進行觀察和現場教學。
有些演示實驗,由于受時間限制,難于將實驗搬進課堂演示整個實驗過程。如果借助電教手段,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如鐵生銹實驗所需時間要十天左右,可采用電視錄像記錄整個實驗過程,再通過適當的技術處理,將實驗過程中出現有明顯現象變化的點剪輯出來,就可在課堂上用較短的時間放映鐵生銹的過程,這樣,既節省了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實驗的時間,又讓學生看到了明顯的實驗現象。
篇8
一、努力改進教法,開拓學生思維
1、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鉆研教學大綱(化學課程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2、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
考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于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盡量降低落后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復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在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3、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兩個作用緊密結合的過程,也就是傳播知識、發展思維與培養能力的辯證統一的過程。如何使這個過程做到科學、優化,經過實踐—反饋—再實踐的過程呢,我認為課堂教學應初步形成“讀、做、議、講、練”結合的教法。
“讀”,是各個環節的基礎,也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每章節我都列出閱讀提綱,教會學生圍繞提綱閱讀課本內容,思考疑難,找出答案。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過程中,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做”,是加強實驗教學,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感知是獲得知識的第一步,是發展思維的基礎。根據初中學生興趣廣泛并喜歡自己動手的特點,盡可能地利用實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有更多實驗的機會。
“議”,是讀與做這兩個環節的深化,也是師生交往的階段,旨在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
“講”,是水到渠成的階段,也是知識點梳理、交代規律的環節。學生在讀、做、議的基礎上對教材有所感知,如果能得到老師點撥,將會實現新的飛躍。
“練”,是知識實驗階段,也是對知識的鞏固深化、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環節,有利于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反饋。練,首先要加強課堂練習,在課堂上做到“讀做議”中有練,根據教材的需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編選基本練習題和綜合練習題,有計劃地布置給學生練習,這樣既照顧到大多數,又有利于對尖子生的培養。
4、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平時教學與復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中考化學試題中常出現科學探究內容,因此對我們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以課本知識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環境為參照對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5、強化教學過程的相互學習、研討。
多聽課,多探討,聽完課后能與上課老師及時進行交流,提出不足之處,以求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6、加強實驗教學。
中考試題中,實驗題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引起了我們化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在教學及復習中如果我們加強了這一部分的力度,對中考成績的提高會起到致關重要的作用。
7、理直氣壯抓好學有余力。我鼓勵有特長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給有特長的學生創造發展個性的氛圍,鼓勵他們冒尖,脫穎而出,這可為將來培養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每年都選取幾名學生進行特別培訓,在參加競賽后他們都能取得比校滿意的成績,取得競賽最好成績是在2002年,當時我選了七名同學參加奧賽,兩名全國一等獎,三名重慶市二等獎,兩名重慶市三等獎。
二、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如何學習化學,志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初三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和學法,有一個認識和適應過程。有的學生說:“學化學跟學英語一樣,枯燥無味。”把化學看成一門“死記硬背”的科目,這就暴露了學生中有一個學習方法的認識問題。因此,我們為師者不能一味向學生灌輸死的知識,而是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交給學生學習化學的“鑰匙”,讓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提高學習的興趣。
1.引導學生多觀察,多分析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聯系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多提幾個為什么,讓學生用眼看,動腦想,動口議。
在實驗中,我重視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在每一個實驗中,都從實驗內容、實驗裝置、反應原理、結論和處理方法幾個方面加以研究,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實驗去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學會通過觀察去掌握實際現象,去說明物質性質及變化規律;學會用實驗去鑒別物質的組成和性質。
2.指導學生會記憶,減輕學生負擔
學化學要強調必要的記憶。學生初學化學時,元素符號、化合價、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接踵而來,所以必須指導學生學會記憶。
3.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勤于思考的習慣。
三、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篇9
一.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養成不斷反思的習慣
一位優秀的高中物理教師,決不會教死書,只會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物理教師對于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人的教學思想,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么,就不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二.充分了解學生物理基礎和接受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注重啟發引導,老師對課堂內容的把握很重要,講到什么程度,怎樣可以最大程度得啟發學生。把握不好,會出現學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搓,還有可能會出現一講到底的情況,那就變成了舊的教學模式——灌輸式。這種古老的教學模式不利于21世紀的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對以上出現的情況,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1.課后經常找學生聊天,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一段時間后就會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授課方式了。
2.注意觀察學生對提出問題的反映,了解學生的思維動向
3.注重舉生動形象直觀的事例來說明問題,還應該多用實驗器材,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
4.認真檢查學生作業,作業完成情況可以反映學生的存在的問題。
5.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我從事工作的中學由于學生生員質量比較差,學習能力和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比較弱,經常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課程理念進行授課,學生一時難以接受,我覺得對于基礎比較差的班級學生,應循序漸進,逐步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
三.認真準備每一節課
備課的出發點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接受能力出發,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1.注重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注意使教學環節逐層深入,讓學生易接受、感興趣。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
3.盡可能設計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經常遇到探究實驗,教師要設計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制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四.注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以書為本,這就要求老師要對教材充分了解,課本上的每一節在整個章節中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到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師心中應該有底,這樣可以避免浪費時間或留下后遺癥。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認真閱讀整套物理課本,注意觀察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物理選修班學必修1、2及選修3-1、3-2、3-3、3-4、3-5選4。看的時候主要注意知識的銜接,比如我們在3-1上學到磁通量這一內容,書本上只有很少的一段文字,如果新老師不注意閱讀3-2電磁感應部分就不會知道這一內容的重要性,電磁感應主要就是圍繞磁通量變化,如果在3-1把磁通量講透,3-2的電磁感應這一部分學生就水到渠成的掌握了。
2.多做題目。
要想教好物理,把握好重點難點內容,做題是少不了的,理科教師必須通過做題來把握重點難點以及獲得新信息新知識。多做題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解題能力
3.多向老教師請教。
篇10
人文精神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屬性。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寫道:“沒有人,一切創造只是荒蕪、徒然,沒有終極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國文化燦爛古老,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作為傳承祖國文化的人,根本責任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文化素養和有文化氣質的人。怎樣履行這一神圣職責呢?我認為:其一,語文教師自身要積淀一定的人文底蘊。《學記》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語文教師的作用,說到底,就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若能厚積薄發,自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其二,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教學。而語言本身是人的一種特性,因而語言具有鮮明的人文屬性。沒有語言,就沒有人文。“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的感受、涵詠、領悟、運用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靈動,品味語言的氣韻,提高學生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其三,語文教學應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語文教學。從閱讀學講,文章本是情鑄成,字字句句吐衷腸。閱讀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從寫作學講,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情到深處文自工。語文教學應把人文關懷、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審美精神
美學是真正的人學。我主張,語文教學走審美教育之路,即從審美的角度研究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審美活動過程。從審美的客體講,現行教材中包含了眾多審美因素,如小說中的主題、形象,散文中的畫面、結構,詩歌中的意境、意象,戲劇中的人物性格與矛盾沖突,還有文章的構思美、立意美、結構美、意境美、語言美等等,這些都具有豐富的審美意義。從教學審美主體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伴隨著審美心理活動,如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審美情緒以及審美靈感等。從課堂美的創造主體講,教師授課講究教學藝術,即教學活動具有可欣賞性、創造性和個性,這本身就屬于教學的審美范疇。因此,說得直接一點,語文教學就是在審美。
語文教學伴隨著豐富濃郁的情感活動,在這種情感活動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審美情感。愛美是人們的共性,學生更是如此。只有當學生對語文教學產生了美感,才會真正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審美是一種情感體驗,也是一種價值判斷。用審美精神關照語文教學旨在把語文教學當作一個審美的整體加以感受,用審美的精神分析語文教學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揭示語文教學與美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一雙審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人文品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正是我們期待的語文教學的高層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