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4:5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地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事實充分說明,要進一步提高履職能力和水平,我們必須要充分看到消防應急救援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按照現代化的標準,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加強和改進各項工作,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多功能、專業化的消防應急救援隊伍。目前,消防部隊應急救援水平與應急救援形式任務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在較大規模的應急救援行動中,第一時間一次性調集成規模的人員和裝備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要超越傳統的訓練模式,牢牢把握部隊戰斗力生成要素,完善應急救援反應和處置機制、力量體系、專業化訓練體系、裝備和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搜救基地建設。
搜救基地的作用和地位
搜救基地作為區域性應急救援力量,在力量組成、應急機制、裝備配備以及業務訓練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區域特點,其人員組成主要來源于協作區域各省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平時,針對協作區域內災害事故特點,對協作區域各省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進行輪值輪訓;戰時,根據分安部消防局的調派出動指令,在第一時間內一次性調集成規模的救援力量,充分發揮公安消防部隊應急救援專業骨干作用。搜救基地既是集技術、物資、生活保障為一體的區域型綜合保障基地,也是具有一定人員規模、保障體系完備、機動能力很強的專業化救援隊伍。
篇2
擴大實習企業資源,建設合適的實習基地
在建設實習基地的過程中,我們積極和各種企業聯系,特別是中小企業,擴大實習企業資源.中小企業管理機制靈活,人才匱乏,對高校師生的實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此外,中小企業相對艱苦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協作的精神,為他們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提高對生物技術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視度
實習基地的建設不是某一個部門的職責,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5].首先,我們要積極呼吁政府制定企業接受實習生實習的各種優惠政策,為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創造良好的基礎.其次,學校應成立專門負責生產實習的機構,加強各專業生產實習基地建設.例如,建立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從校級對實驗基地進行規范和管理.盡管我系實習基地建設中得到了學校教務處大力支持和配合,但還缺乏專門的校企發展平臺.第三,學校應該制定合適的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文件,明確目標、職責以及實習基地建設的各種要求.第四,我系應該結合生物技術專業實際規劃好實習基地建設,努力促進其發展.例如,寒山啤酒廠實習基地就是按這樣的要求建設的,廠里免費提供食宿,學生可以安心在企業實習,學校也節約了一大筆實習經費.
加強實習指導老師隊伍的培養
實習指導教師由學校的帶隊教師與實習單位參加實習指導的工程技術人員組成[4].學校帶隊教師主要按照實綱的要求組織實習計劃的落實工作,督促學生完成各項實習任務;與實習單位積極配合解決實習中的問題,協調好實習基地雙方關系.而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對實習生的業務學習、生活安排、安全教育等負責.因此,指導教師必須具備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隨著我系領導對實習工作的重視,一支高素質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正在建立起來.例如聘請寒山啤酒廠、洛陽亞洲啤酒有限公司、新春都生物制藥廠、九九齡醋廠主抓技術的管理人員作為“雙師型”指導教師,來學校做生產工藝及生產管理的報告,并協助做好學生生產實習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同時我們要求學生的班主任也參與進來,杜絕學生盲目請假、逃避生產實習.通過院系領導召開實習動員大會,使學生充分認識生產實習在學生專業培養中的重要性[5],通過兩年的實習情況分析,取得了良好的實習效果.
加大實習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
生物技術實習基地建設需要一定的資金,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應加大投入.另外,還可以在實驗室大膽探索,積極改革,建設校內實習基地;也可以將實踐教學內容與周邊企業需求結合起來,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自身科研人員缺乏,對和學校合作建立他們企業的研發基地很感興趣,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企業資金,建立校企合作的研發基地,供給學生專業實習.這不但有利于穩定學校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合作關系,而且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篇3
成人繼續教育是指為了豐富從業人員的知識,提高其職業技能對已經脫離學校正規教育并且已經參加工作的成人的一種更高層面的追加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也是眾多成人高校必備的辦學條件之一。同時,實踐教學基地的目標是以開展遠程教育用以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和革新。
二、為何建立實踐教學基地
社會的主體人,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一些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進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動的活動則被稱之為實踐。勞動者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以致用,并將所學理論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在實踐中產生新的知識。所以說通過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積極主動的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現代高科技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于正規高校教育的成人繼續教育更應該擺脫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更應該在兼顧理論知識的同時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其自由思考,獨立實踐。在我國的教育歷史上,一直是以傳承為主導單一的教學方式,而忽略了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創造實踐的能力。這種方式嚴重的扼殺了學員們自由思考的天性,除此之外,整個社會也在其影響下過分的注重學歷的要求,從而使很多的青年勞動者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有效平臺。
三、傳統的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實踐基地
雖然成人繼續教育學院的實習能比普通正規高校的實習實踐更多一點,但仍然逃不掉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一般來說各學院都有其對應的學員實習單位,實習期間亦有教師領隊,時刻幫忙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這種實習模式歸根到底跟學員在學院學習沒什么差別,這種手把手教育的實習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學員們產生了嚴重的惰性、依賴性,使其放棄了自己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能力,在面對問題時更不能充分的發揮其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各實習單位也頗有無奈,在學員實習過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融入企業的文化中,只是為了實習而實習,從而使得實習企業沒有多大的積極性,學員在實習過程中也就不能學到一些真正有利實踐的知識。
四、如何建立新的實踐教育基地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下,培養具備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但是這種能力的培養則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經驗累積。于此同時,一個企業如果想要有突破性的發展,就需要不斷的注入新生力量。新的思想,充滿朝氣的能動力將為企業開辟新的發展理論。由此得出教育學院需要與一些組織機構完善,發展穩定的企業建立長期并且穩定的實習實踐教育基地,從而達到共贏的局面。要想建立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需要則綜合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人繼續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
成人繼續教育是指對學校正規教育以后的所有的社會成員的教育,其實踐基地的建設需要滿足學員對自我認識、學習的需求,學院方面可以再實習之初進行比較系統的規劃,針對不同學員開展不同的實習活動,而企業方面也可在學員實習過程中給予學員一些報酬,使之能更加的積極主動
(二)學院教師培訓鍛煉基地
不僅學員需要切實的實踐,作為教師更應該在實踐中謀求未來的發展,學員的理論知識大都來源于教師的傳授,教師的教育水平則直接影響到學院人才的培養。教師只有扎身實踐中,才能使課堂變的更加的生動有趣,才能抓住重點,切實的解決學員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而對于教師所在的鍛煉實踐的企業,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理論解決一些難處理的問題。
五、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的質量監控體系
成人繼續教育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原有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并不能完全滿足其發展,尤其是其實踐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實踐教學基地的的質量監控體系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結合各個院校的實際情況,構建以教育管理部門為中心,其他教學部門相配合,全校都積極參與到質量體系建設當中來。更重要的是,各部門職責明確,形成全體成員互動的監控體系。還要重點把握實踐教學基地各環節的關鍵部分,制定并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管理。并且需要運用一些新觀念、新思想、新手段,切實有效的深入到實踐基地建設當中去,推動教育基地的質量監控體系順利展開并成功推廣應用。
六、結語
篇4
低碳建筑的主體指的就是同低碳建筑的決策和設計、使用等相關的組織或者是部門,在通常的情況下,應該包括了政府的相關部門以及建筑的項目單位以及設計單位、施工的地位和相關的測評機構等等。在低碳建筑的設計以及投入使用的過程中,政府的相關部門主要是負責對相關文件的制定,并且發揮出自身的監督職能。
2當前我國在低碳建筑方面的不足
2.1對于低碳建筑的認識不足
從當前的形勢來分析,雖然人們對于低碳經濟的相關內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低碳建筑在認識方面還是比較的模糊,對于低碳建筑的內涵的認識還不是很準確。政府以及建筑行業內部的相關部門是低碳建筑的推行者,但是對于低碳建筑的宣傳力度還不夠,這樣就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低碳建筑的認識還不足,難以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廣泛的共識,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為低碳建筑的推行和倡導造成了阻力和制約。
2.2相關的政策不完善
一些個別的發達國家為了能夠實現特定的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都設立了諸如碳基金等低碳的激勵政策,但是我國同低碳經濟以及低碳建筑相關的法律和政策還不是十分的健全,盡管已經出臺了相關的節能條例,但是幾乎還沒有出臺專門是針對低碳建筑的相應法規,這就使得對于低碳建筑還缺乏必要的激勵以及約束的措施,難以提升建筑用戶降低自身碳排放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相關政策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低碳建筑的發展。
2.3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創新可以說是一個企業時刻保持進步的動力和源泉,因此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夠使得企業更好地發展下去,在低碳建筑的設計環節中也蘊含著創新,其中包括了對于設計方案的創新以及建筑材料的創新、施工技術的創新等很多的方面。因此如果企業能夠更好地運用創新的技術,將低碳的理念和價值應用到建筑實際中,就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方面的效益,真正地將低碳環保的理念加以落實,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3低碳建筑的設計建議
在進行低碳建筑的設計時,涉及到了幾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例如:設計環節以及施工環節、使用環節等。因此在上述的幾個重要環節中,都要貫徹和落實低碳環保的理念,真正地實現節能減排。不但要在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建筑的耐久性,還要逐步地完善建筑的節能效應,甚至還要考慮到建筑物廢棄之后有關廢料的循環使用等方面的問題。
3.1充分考慮到建筑的環境屬性
在當晚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的建筑難以同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需要在進行低碳建筑的設計時,充分的對環境加以利用,充分的考慮到建筑的環境屬性,從而將建筑施工過程中的工程量有效的加以減少。例如:可以對太陽光或者是自然風進行充分的利用,這樣就可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3.2注重對于綠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行業之中,建筑材料的生產以及運輸和使用等很多的環節都會產生數量很大的廢棄物,這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加大了對于能量和資源的消耗。例如:建筑材料加氣混凝土會散發出氡,這就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還有一些建筑的板材會釋放出有害和有毒的氣體等。當前我國建筑行業普遍采用的都是鋼筋混凝土的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很高的污染性,能源的消耗量也比較大。因此,在進行低碳建筑的設計時,應該盡量選用那些污染比較低并且能夠進行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在材料運輸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將施工的周期加以縮短,簡化施工的操作環節和過程,避免出現建筑材料浪費的現象,將建筑的成本加以降低。
3.3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
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的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低碳建筑法規和機制,在進行建筑的申報以及審批的整個過程中,相關部門還要根據法律和法規來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控制,對于那些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建筑不能夠予以審批,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對低碳建筑加以規范。此外還要提升低碳建筑意識,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嚴格的審查和控制,對于那些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建筑不能夠予以審批,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對低碳建筑加以規范。此外還要提升低碳建筑意識,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
4結語
篇5
1.生態性原則對于公園綠地及城市環境來說,邊緣空間起著保護其生態系統的作用,而且公園綠地所具有的生態功能也需通過邊緣空間傳遞出來,因此,在進行邊緣空間設計時,一定要堅持生態性原則,充分利用邊緣空間周圍的自然環境,降低對原始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另外需要使用材料時,要選擇環保型材料或者可再生型材料。
2.文化性原則每個城市都有著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公園綠地屬于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設計時也要充分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部分。邊緣空間起著連接城市與公園綠地的作用,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信息,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將文化表現出來,讓人們在觀賞的過程中體會文化。層次性原則公園綠地在空間結構上應該具有層次性,體現在縱向及橫向2個方面,縱向的層次性是指邊緣空間內部層次的變化,而橫向的層次性是指邊緣空間中各個小的空間部分層次性。除了空間結構上具有層次性外,景觀也要具有層次性,景觀植物的高低錯落等就屬于景觀層次性的一種,因而在進行邊緣空間設計時要注意景觀設計的層次性。
二、不同類型開放性公園綠地邊緣空間的設計方法
1.與居住用地相鄰的邊緣空間設計方法在設計這個類型的邊緣空間時,要充分考慮居民區內的私密性要求,以免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擾。一般來說,與居民區相鄰的公園綠地使用者大多數是居民,因而設計時除了要滿足人們的私密性要求之外,還要注意便捷性與安全性要求。具體設計時,要進行必要的空間劃分,以便將交通人群與休閑活動人群區分開來,可采取的形式為水體、植物綠化等。
2.與商業用地相鄰的邊緣空間設計方法一般來說,城市居民及商業人群都會集中于商業用地范圍內,因此在設計邊緣空間時,要設置出入口、休閑娛樂區、外部通行區等。這個類型邊緣空間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人們提供休息的場所,因而在邊界形式上要采取綠化、輔裝變化等形式。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駕車到達商業用地,因此邊緣空間中還要具備足夠的停車空間。與城市道路相鄰的邊緣空間設計方法當公園綠地建設在城市道路邊緣時,很容易受道路的影響,進行邊緣空間設計時,要利用邊緣空間形成隔離區,將噪音、污染等要素隔離在公園綠地之外,使公園綠地內部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隔離區的設置以植物或者地形的營造為主。
3.與城市文物古跡相鄰的邊緣空間設計方法在一個城市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文物古跡,這些文物古跡中蘊含著優秀的城市歷史文化,因此,在進行邊緣空間設計時,要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并通過恰當的方法將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表現出來。文物古跡自身具有比較厚重的歷史感,因而在設計邊緣空間時要輕松、自然,使文物古跡的厚重感能夠得到緩解,增強人們對文物古跡觀賞的興趣。
三、結論
篇6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指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進行各項非農業建設所使用的土地。根據憲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權法的規定,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歸村民集體所有,農民享有使用權,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集體建設用地一般分為三類: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宅基地、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用地。因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用地所占比例較小,集體建設用地主要指宅基地和鄉鎮企業建設用地。《土地管理法》第43條規定,除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以及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準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以外,所有建設都要使用國有土地,集體土地用于非農業建設必須經過國家征收轉化為國有土地方能使用。該法第63條規定,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除因破產、兼并等原因使土地使用權發生轉移外,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權不允許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法律將集體建設用地用于建設保留在極其狹小的范圍內。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行,大量的集體建設用地成為解決城鎮建設用地緊缺的必然選擇。政府在遵循兩公告一登記制度后,給以農民一定的補償,即可將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土地,永久地脫離農民集體。雖然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就提出要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縮小征地范圍,改革征地補償機制,按照同地同價的原則給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以合理的補償,但實踐中并沒有嚴格執行。國土部為解決城鄉建設用地雙擴張的局面,也推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意圖通過土地的綜合整治,將整理的土地復墾后等量置換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確保城鄉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實現保護耕地和保障城鎮建設用地供給的目標,但在執行中背離了初衷,侵犯了農民利益而處于清理階段。目前低價征收仍是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的主要方式。
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受到嚴格限制,集體建設用地產權不完整
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被政府所掌控,忽略農民集體作為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對其產權的收益與處置權利。
1.以征收為主的利用方式,忽視農民的土地財產權。
首先,法律未對公共利益作出明確界定《土地管理法》第43條又模糊了土地征收的公益性,為政府擴大征收權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合法的濫用土地征收權,任意擴大征地范圍,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建設用地,以致強征強拆等違法、違規現象層出不窮,侵害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其次,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虛位,集體建設用地產權不完整,弱化了農民集體處分和流轉土地的權利,集體土地的經營管理權基本集中在村委會,村長和村委會成員成為實際的所有者,致使土地征收中職務犯罪頻發,侵占、挪用、截留征地補償款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無法抵制這些侵害。最后,土地征收補償機制不完善,征地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協商機制,政府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對失地農民采取一次性的貨幣形式補償,農民沒有話語權。政府通過低征高賣所得的增值收益基本與農民無關,農民群體所得的征地補償費僅相當于土地征收之后增值收益的1/50,集體土地所有者的權利被否定,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喪失。政府成為土地征收的最大受益者,不僅催生了土地財政,透支了未來的土地收益,更為嚴重的是農民集體基本被排除在土地增值的受益群體之外,忽視了農民的土地權利,導致政府、開發商和農民群體三方利益分享嚴重失衡,與農民的預期收益發生沖突,在利益訴求缺少救濟途徑的情形下,征地過程中的矛盾不斷激化。今年10月13日和14日發生于河南駐馬和昆明富有村的暴力沖突事件都源于征地拆遷事件,特別是富有村沖突出現致8人死亡的嚴重后果,社會影響極壞。
2.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違背了農民的意愿。
為克服集體土地征收的固有頑疾,創新集體建設用地的利用方式,推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提高了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改善了農村面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但在增減掛鉤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多的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擅自擴大試點范圍和掛鉤周轉指標規模,大規模開展拆村并居,強制村民搬遷,增減掛鉤變成了讓農民“上樓”的行動。實踐中對安置樓房的標準、樓層、樓間距等問題都沒規定,安置房的建設并沒有考慮農民生活的實際狀況,引起部分農民的不滿。農民宅基地轉化為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值收益的絕大部分都歸屬于政府,跟農民無關。增減掛鉤并沒有突破城鄉二元化的土地格局,未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土地二元制所帶來的矛盾,農民的話語權有限,缺乏表達自己意見的意愿和機會,仍處于弱勢地位。2010年底國務院發文要求對增減掛鉤進行清理。農民集體在土地使用權流轉中享有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現行集體建設用地制度犧牲了農村和農民的利益。
(二)缺乏科學的建設用地規劃,土地利用效率低
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法律對集體土地流轉的限制,加之相關制度的缺失,出現城鎮和農村建設用地同時擴張,耕地面枳不斷減少,導致建設用地緊張與浪費并存的局面。
1.規劃的缺失,使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粗放。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沒有規劃或者對規劃執行不力,導致農房建設無序,布局分散零亂,農村居民點呈條狀分布且以庭院式結構為主。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指導,亂圈亂占宅基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一戶多宅現象普遍存在,難以治理。農村建設用地基本處于自發狀態、缺乏有效的約束與管理機制,布局散、用地亂、環境差是當前農村建設用地的顯著特點。規劃、土地、城管等部門在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管理中工作有交叉,政出多門,形成管理漏洞,存在一定的“扯皮”現象。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集體建設用地規劃建設實際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造成無序管理的局面。
2.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率低,閑置或低效利用問題突出。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原宅基地被閑置或廢棄。另有大量兩棲居民的存在,因宅基地無償取得且缺失監督和制約,回村又重選址建房,原有的宅基地閑置,出現一戶多宅的現象,同時在城鎮也擠占建設用地,出現了城市和農村兩頭擠占耕地的現象,導致農村建設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減少,農村空閑住宅達到10%至15%。法律禁止宅基地使用權的自由轉讓、抵押和出租,宅基地的交換價值不能實現,大量閑置宅基地不能盤活利用,降低了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雖有一戶一宅的規定,但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重新選址和進城的村民都保留宅基地,由于缺乏積極的土地回收、復墾機制,宅基地退出機制不健全,各地農村均存在人均建設用地超標、空心村、用地粗放的問題。農村人口在減少,但農村居民點面積卻有增無減,出現大量的閑置用地,閑置規模相當于現有城鎮用地的1/4到1/3,進城人口占用的宅基地并沒有退出。既增加了城市建設用地的緊張狀態,又在農村形成事實上的耕地緊缺與宅基地浪費并存的局面。
(三)集體建設用地自發流轉無序,沖擊了國家土地制度和土地交易市場
法律限制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集體土地的價值難以體現,隨著城鎮建設用地的需求越來越大,集體建設用地的價值逐漸凸顯,為集體建設用地交易提供了機會。由于集體建設用地的管理空白和流轉成本低,潛在收益導致集體建設用地隱形交易市場大量存在。集體建設用地突破了原有的使用范圍,通過私下交易進行自發流轉,從自建自用轉變為出租、抵押、轉讓、入股等方式進行流轉。農民個人非法占用集體土地建小產權房和私下轉讓宅基地,導致不受法律保護的小產權房大量地存在,并且蓬勃發展,屢禁不止,如北京的“畫家村”、深圳的“城中村”等;農村集體將集體土地使用權進入地下交易市場,通過聯營、股份制、出售、出租等各種形式變相轉讓土地使用權;而政府也鼓勵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興辦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以加快經濟的發展,這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相背離。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們大肆進行“灰色”交易,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頻繁地進入“黑市”流轉,給土地法律制度帶來重大挑戰,導致集體建設用地隱形市場活躍,沖擊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和國有土地交易市場,造成土地利用混亂和交易秩序混亂。缺少法律的保護和制約,易引發糾紛,給流轉雙方交易安全帶來隱患,也不利于保證交易安全。但法律限制了集體土地的流轉,禁止集體土地入市,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權能和處置權能得不到有效保障,阻塞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渠道。
三、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的對策
弱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實現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制度,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通過統一的土地市場實現對集體建設用地資源配置的優化。
(一)科學制定并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促進農村建設用地合理布局
1.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堅持以規劃控制為前提。
加強土地規劃用途管制,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建設規劃、村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控功能。按照控制總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的要求,加大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嚴格劃定農村居民點,合理確定宅基地數量、布局和用地規模,引導農村居民點由零亂分散變為集中有序、促進自然村落適度撤并,穩步推進居住點向小城鎮、中心村集中,禁止散點建房,確保農民新建住宅按照規劃、計劃使用土地。重新開發和利用廢棄、閑置的土地,推行占一補一工程,拆除廢棄房屋,杜絕一戶多宅情況的發生,逐步清理空心村。統籌生產生活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村莊環境的整治,整治村容村貌,突出鄉村特色,實現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的有效整合與規范,保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的實施。目前農村建設用地有2.84億畝,承載著7.4億人,而城鎮建成區面積只有5700萬畝,卻承載著5.7億人,農村人均占用建設用地是城市人口的3.8倍。充分挖掘集體建設用地的潛力,對集體建設用地進行規劃和整合,可以避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無序和混亂流轉,實行土地利用規劃法制化,節約大量的集體建設用地。
2.嚴格執行宅基地使用權面積標準,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
可效仿海口市《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建立宅基地使用權收回、退回和置換機制,采取經濟措施對退出宅基地的農戶給予補償和獎勵,引導和規范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合理流轉,對地上農房依法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對積極復墾宅基地的農戶給以土地復墾、整理補助費,以解決一戶多宅、超標準占地等問題。推進村鎮規劃的實施和空閑宅基地的盤活和復墾,提高農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嚴格執行宅基地使用權面積標準,引導農民依法按程序申請和使用宅基地,在面積標準范圍內,農民無償使用,對超出標準的部分實行有償使用,其有償使用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堅持一戶一宅和面積限制的原則,賦予農民對宅基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等完整的權能,允許出租、抵押、轉讓、置換、繼承等方式流轉宅基地,促進宅基地的商品化。農民一旦將宅基地流轉,不能再無償從集體取得宅基地,只能依轉讓、出租的方式取得宅基地,對于一戶多宅和面積超標的農民住宅,征收宅基地使用費,每年向集體經濟組織繳納多宅或超標部分的宅基地使用費。弱化宅基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將農民的社會保障與宅基地分離,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賦予宅基地使用權人繼承人合法的繼承權,給予不符合條件的繼承人適當的經濟補償,將宅基地使用權收回。
(二)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1.對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
賦予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權能,修改土地管理法、擔保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和農村房屋的確權登記發證制度。成立專門的登記機構,開展集體所有權和使用權確權登記,在確權的基礎上,頒發具有法律效力的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宅基地使用權證及房屋所有權證,享有與國有土地同等的權利。通過產權制度保障集體土地同權參與城市開發。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集體土地流轉管理的基礎,為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提供條件,切實保障農民長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2.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打破政府對建設用地市場的壟斷。
篇7
機電一體化異地設計活動中的產品建模問題,需要采取統一處理手段,特別是在端口多能量集成組件模型范圍下,可以運用六元組形式加以清晰表述;而多能量端口則選用五元組加以表述。按照客觀層面審視,端口變量包含廣義速度與力變量元素,兩者乘積即為功率量,不同組件之間會借用端口實施能量、信號交換。參數化集合模型,如液壓系統、機械等都必須展現物理形式且保留一定質量,安裝過程中仍須界定運動、散熱問題,主要是因為任何組件不論結構形式或是功能行為,都必須利用幾何、裝配模型綻放,實際上就是運用系統可視化特征完成虛擬原型改造任務。再就是由于不同能量域的結構復雜,在此情況下參數化建模方法應保留一定特征,并且利用紋理、材質等三維建模技術,使得模型逼真之外更保留結構簡潔性特征。機電一體化系統多能量域集成組件就是聯合形狀特征、約束零件模型進行裝配,針對不同部件幾何形態進行建模,包括不同剛性、可變性零件等;同時采取參數化約束模型和聯結特征模型,針對不同聯結裝配關系實施建模改造,包括機械靜聯結等,進而建立整個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可視化虛擬原型架構。
2機電一體化系統異地設計多能量域集成仿真技術解析
結合早期設計經驗分析,有關產品功能需求與工作原理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所以在設計計算期間應該針對系統內部組件形態加以簡化,包括線性近似、阻尼剛性影響忽略等。目前設計精確度不斷提升,有關CAD、行為、配置模型逐步完善;現實中系統中組件主要采用實際模型搭配,其間有必要針對系統實際性能指標加以預測。因為非線性、時變、離散等實際情況都要考慮在內,涉及傳遞函數形式開始不再適用,數值求解便成為唯一出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透過產品模型中推導出如果所有組件的行為模型都已知,則根據系統的配置模型,利用Mapple等工具包可以進行符號求解。但由于整個開發項目參與者之間存在競爭合作并重關系,這便導致系統組件行為模型的形式多樣性,包括HDL、XML等可執行代碼及其他MDL等。這時可將系統組件模型進行封裝,通過提供封裝器的標準API接口,可以開發出各種系統組件模型的封裝器。利用封裝器可以實現基于配置的多能量域集成聚臺仿真改造。在此基礎上,如果利用CORBA/JAVA/XML/Web技術,則可實現機電一體化系統異地設計的分聚臺仿真目標。此外,基于XML的多能量域集成產品建模機電一體化系統異地設計的演化過程對組件的可演化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是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強調組件的功能需求及性能、結構與形狀方面的約束,此時主要定義復合組件的接口、配置模型、附加的約束;而在設計的后期階段,強調組件在系統中的裝配關系、端口連結關系以及組件內部各能量域內的行為屬性參數件是否滿足設計需求,此時需要詳細定義組件的端口模型、配置模型、行為模型、幾何模型、關聯模型、約束模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整個開發項目中,任何參與者之間都存在競爭、合作關系,這便令行為組件模型樣式更加豐富多樣,如XML、可執行代碼等,此時技術人員可考慮進行組件模型封裝處理,并透過封裝器標準化API接口實現配置多能量域集成聚合仿真操作目標。
3結語
篇8
1.自然資源
土地與氣候:地質公園中的土地分為可利用土地、宜開發利用土地、難利用土地等。這些分類著眼于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效益。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四季交替、季節差異、冷暖雨量、時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約著地質公園的景觀開發與設計。水文與石景:水文是一個地區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夠提升整體空間環境的生態質量。應結合特定的水文特質來塑造地質公園景觀與空間環境。瀑布與溫泉:地質的多樣化為瀑布的成因分類研究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同時為景區內的景觀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資源
歷史與文學:歷史資源在地質公園景觀的開發中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展示過去、結合當下來體現地質公園景觀的發展特征。歷史資源為地質公園景觀的生動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地質公園通過對主體景觀活動的想象和定位來實現文學資源的景觀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筆墨等文學藝術常成為地質公園景觀的突出標志。宗教與民俗:是文化現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們對地球的本能感性認識,同時是人類對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體反映。
3.生態資源
森林與濕地:森林中名貴樹木和植被蘊藏著深厚的生態潛力,保持水土平衡,保護河流線性空間的完整性,保證野生動植物的遷移、擴散和繁殖。生物與敏感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敏感區是指當受到外界影響時,那些容易受到干預甚至破壞的地區,即抵御性較弱的生態區域。建筑與風貌:建筑是文化的實體表現形式。建筑文化的表達通過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風格等直觀呈現在地質公園中。
二、自然、人文、生態“三位一體”的開發定位與整體設計——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
1.開發定位
地質公園景觀及空間環境的開發,應圍繞整合資源要素,形成明確的開發理念。通過對地質公園景觀現狀環境調研分析,圍繞已有的自然資源條件,科學合理的確定地質公園景觀的開發目標,開發時序與景區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性開發理念,自然與文化相互聯系,并與生態相互交融,滿足景區的協調發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為例進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以崩塌堆壘型花崗巖景觀和古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群聞名于世。2005年8月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全國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2000年又榮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的稱號,2011年9月,榮膺“世界地質公園”稱號。其中主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規劃保護區面積為333平方公里。
2.整體設計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分為15個景區,分別為主峰景區、三祖寺景區、馬祖庵景區、陽裴嶺景區、大龍窩景區、天龍關景區、虎頭崖景區、后山景區、鑼鼓沖景區、龍潭河景區、九井河景區、皖水濱水旅游帶、潛水濱水旅游帶、牌樓—新店科考區和天柱山旅游服務區。根據地質公園的總體布局與空間結構,依據地質公園景觀分布密度、類型,從點(景點、居民點等)、線(景觀線、旅游線、交通線等)、面(景觀組合區、地貌區、建筑設施分布區、后勤服務區等)三個維度進行分析思考,形成整體設計方法。
(1)旅游線路的系統優化與布局
旅游線路是為了使旅游者能夠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觀賞效果。地質公園旅游路線的空間布局是根據各種活動的需要,有差別地進行不同功能的組合布局,從而形成不同的公園空間形態。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旅游線路設計從觀看景觀、接觸景觀、體驗景觀、回味景觀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一條生動而有趣味性的線路,它將柱狀峰、脊狀峰等奇峰,象鼻石、壽塔石等怪石,龍宮、迷宮、天宮、逍遙宮等洞穴,山勢險要的斷層峽谷等地質景觀,串聯起整座公園的景點、休憩地等景觀節點,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觀空間,并通過規劃的綠化廊道、步行系統、公眾活動走廊等多種路徑,使游客對同一景物和景點從不同視角或距離去欣賞,可以產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慮到了“人觀看景”與“景引導人”的行為模式,完成了游覽互動體驗時的心理感受。可見,地質公園景觀的設計必須重視空間維度,強調旅游線路的分區與連續。
(2)自然特色地質景觀及空間環境的整合與表達
地質公園的特色景觀是人們對園區景觀特點的形象化、藝術化的概括。從地質審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觀是讓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區的獨有特征。它的內容與形式都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價值。因此,將地質學知識與景觀規劃設計有機結合,能為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提供良好的指導。在地球內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崗巖奇峰、怪石、洞穴、峽谷等自然地貌景觀,變幻莫測的云海、佛光等氣象景觀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質遺跡。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崗巖柱狀體,由垂直節理及風化剝蝕而形成巖脈與紋理,拔地而起,突兀眾山之上,直插云霄,勢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態各異,如天柱猿、金雞唱晚、神鬼探海、雙獅戲球,虎頭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馬祖庵景區的豬頭石、霹靂石等。洞穴以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奇特著稱,被譽為“中國花崗巖洞第一秘府”。峽谷勢氣非凡,如小天門、大天門、千丈崖等。景區圍繞這些特色資源組織游覽線路,通過步行、攀爬、纜車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觀的組成形式,從而更好地表達地景空間特征。
(3)文化資源的融入與呈現
文化因素的導入為游客提供較高的精神愉悅體驗,是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的基礎。但是現在大部分國家地質公園開發定位不夠全面,僅僅注重景觀環境的規劃,而忽視文化的吸引力。應該充分考慮文化與公眾的相互影響和參與,實現文化歷史與景觀環境資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得天獨厚,其人文發展與山水美景相映生輝。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簡稱“皖”的溯源地,中國禪宗文化發脈于此。漢末時期,這里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眾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來,天柱山成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師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動。天柱山地區是清代京劇母體藝術潛山彈腔、岳西高腔的發祥地,是為創立京劇做出卓越貢獻的許多徽班藝人的故鄉,也是黃梅戲誕生、成長、繁榮的搖籃之一。圍繞這些眾多的文化傳說、文化遺存、歷史故事等進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區開發與設計當中,使得自然景觀變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龜兔賽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動,令人回味。
(4)景觀生態敏感區的控制與保護
地質公園的生態敏感區是景觀控制與保護的重要區域。控制敏感區內水岸、坡地、臺地、濕地等資源,改變植物種類,種植本土植物等生態系統,保持生態敏感區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依靠地質景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我組織能力,使生態環境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在敏感區的設計開發中以控制為原則,結合自身的生態系統,對不同的生態敏感區景觀進行保護與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區環境,又保持了生態平衡。其草木花卉、溝谷溪流呈現出聽覺美與視覺美的四季交替,這是自然生態的最好體現。
(5)旅游景區的配套設施與服務體系
為建立高品質景區環境,應有完善的配套設施作為保障。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包括:住宿、餐廳、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業、停車場、地質博物館、標識導向、安全防護、通訊、交通、衛生設施等。上述配套設施與服務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圍繞著布點適宜、整體協同、方便使用的目標,結合自然環境路線、特色景區進行優化布置,滿足游客觀賞和游覽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是集山水風光為一體的風景區。新的規劃中心區占地面積260畝,分成特產購物步行街、茶莊小學、地質公園博物館、大型生態停車(換乘中心)和折遷安置四個區域。建成后的生態停車場能滿足天柱山風景區旅游發展的需要。景區的配套設施與服務體系的數量適中、視覺醒目,整體設計呈現人性化趨勢,具有可達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點。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以來,經過與國際接軌的保護管理與精心建設,已成為科學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眾旅游休閑觀光養生的絕佳去處。
三、結語
篇9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中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包括這一區域的自然環境、民俗習慣、傳統文化等內容。它的形成與特定的地域環境關系緊密,因而區別于其他地域,獨具特色。一直以來,廣泛流傳于民間。俗話說:“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我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不同的地理條件、自然氣候孕育出多樣化的地域文化。它的表現形式更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間藝術就是其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區分于學院派藝術、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等藝術門類而言的。廣義上的民間藝術是指勞動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生產實用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多元藝術,包括了工藝美術、戲曲、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而狹義上的民間藝術主要指民間造型藝術,其中包括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等表現形式。民間藝術的傳承正在由于經濟效益下降和老一輩民間藝人逐漸減少等原因而日益艱難。將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是使其傳承與發揚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民間藝術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被發掘、包裝,逐步走進大眾的視線。民間藝術品品牌逐漸增多,但市場中的民間藝術品良莠不齊,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如產品推廣的針對性不強、相似種類產品出現雷同、品牌識別性差、產品設計與現代審美不符不能為消費者接受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民間藝術品牌顯然需要更加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更多的文化內涵來支撐。
2、地域文化在民間藝術品牌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2.1發掘地域文化中的題材元素。地域文化中題材元素的主要來源是發掘地域視野下文化元素的表層和深層。表層元素的發掘具有具象性、形態性和物質性的特點。其中滲透著本土的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等。不同的地區有著各自不同的題材元素,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五臺山佛塔,西安的兵馬俑等等。不同的地區民俗習慣也有很大差異,比如晉中民居辟邪石獅浮雕、陜西神木民間木版年畫、內蒙古赤峰地區的煙荷包、山西平遙的喜花等等;而深層元素的發掘具有抽象性、隱性和精神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地方精神和價值觀上,如三秦文化中,秦人把生命本性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或厚重率直、或尚元音色、或慷慨激昂、或簡約大度,都體現著一種地域大美的氣度和色彩。又如三晉文化中,山西商人在外經商時所遺留的明清時期雕工精湛的民間晉商物品、牌匾、石雕和仿古桌椅板凳家具等。正是這些題材元素為設計者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并對其進行詳細地歸納和提煉,充分發掘其包含的深刻意境,再分析和創作出符合其地域文化的題材元素并應用到設計中,來增強視覺效果,增加地域特征和內涵。
2.2提取地域文化中圖案素材。不同的自然條件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這些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個性風格與表現形式,為民間藝術供給著豐富的養分與能量。其中蘊藏著多樣的藝術元素和多元的主題素材,為民間藝術品牌設計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資源。例如剪紙、年畫等民俗美術作品用夸張詼諧的造型和鮮艷的色彩描繪著勞動人民生活的場景、傳說故事或愿景中的畫面,鄉土氣息濃郁,十分耐人尋味。歸納其中的圖案、符號等元素,取之精華并經過提煉、結構、重組等方法,可以轉化成為多種設計素材,運用于民間藝術品牌的設計中去。
3、地域文化應用于民間藝術品牌設計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的勞動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勞動與生活中不斷總結、創新、發展而來的生活的藝術。它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審美觀念、文化底蘊、情感氣質、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狀態。它純真質樸、生動豐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元天然的藝術寶庫。但是由于商品經濟的沖擊,民間藝術品牌產品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內容越來越淡。當民間藝術作品失去了地域文化內涵,藝術表現也失去了原味,就只能淪落成輕薄的裝飾品了。這樣的產品很難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文化是品牌的靈魂,只有加強品牌文化內涵才能塑造出有頑強生命力的品牌。民間藝術品牌設計要和當地地域文化相結合,將地域傳統文化滲透到品牌文化中。宣傳地域文化,讓消費者更深入地了解民間藝術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進而可以由內而外地欣賞并接受民間藝術作品。同時,通過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斷彰顯品牌的文化個性,形成差異化的品牌特色。民間藝術所蘊含的地域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們竭力守護的。因而,當民間藝術品牌面對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社會,其發展之路更要走得清醒,時刻警惕背離人文精神價值核心的危險,避免出現舍本求末。
4、結語
篇10
(一)運用高新技術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
主要是改造提升好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紅(煙花鞭炮)金(冶金)五大傳統優勢產業。把以萍礦為核心的煤炭產業、蘆溪縣電瓷和湘東區工業陶瓷產業、以中材水泥為龍頭的水泥產業、上栗縣煙花爆竹產業、以萍鋼為代表的冶金產業納入低碳發展軌道,提升煤炭、陶瓷、水泥、煙花鞭炮、冶金等資源型產業的科技研發能力和科技含量,通過科技手段使上述產業實現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加強礦山綜合治理,推進煤礦標準化建設,提高煤炭開采機械化水平,對洗煤、煉焦等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大力發展煤化工、煤制氣、煤矸石建材等煤炭延伸產業;大力發展陶瓷機械、陶瓷模具和化工陶瓷、耐磨陶瓷、高溫結構陶瓷,電瓷由普通電瓷向玻璃絕緣子電瓷轉變;水泥行業由“小、散、亂”走上規模化、科技化、環保化生產,加快由單一的水泥生產向水泥制品生產轉變,促進水泥產業綠色發展;煙花爆竹由傳統手工生產推進到先進自動化規模安全生產,全面研發推廣鞭炮配裝封一體機、煙花生產一體機、引火線濕法制引機及黑火藥生產全自動數控生產機械;鼓勵冶金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支持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使用范圍廣、附加值大的新產品,提高冶金工業技術裝備水平。
(二)培植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有利于調整萍鄉市產業結構,使萍鄉擺脫對資源的嚴重依賴,大力培育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以企業為依托,加強新材料制造技術研發和產品的開發,重點發展粉末冶金材料、納米材料、抗磨材料、稀土材料、特種纖維、建筑防水材料、新型墻體材料、環保涂料、特種玻璃等產業;加快新型醫藥研發創新平臺和產業基地建設,大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化制藥、純天然植物類藥物、化學合成藥物等制藥產業,形成以醫藥制品為主的醫藥產業集群;利用萍鄉現有的機械工業優勢,以安源客車、鑫通機械等骨干企業為依托,生產和制造混合動力城市客車、旅游客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礦山專用設備,全面振興先進裝備制造業。
(三)大力發展以旅游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容量大的低碳產業,它包括旅游、商貿、金融、保險、物流、咨詢等產業。旅游業號稱“無煙工業”,旅游業對其他服務業具有先導和帶動作用,旅游發展與經濟轉、房地產、娛樂、零售、郵電通訊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創建低碳產業園區
產業園區是產業集群最重要的載體,成片集合了大量的企業,產業園區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陣地。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立低碳產業園,低碳產業園與普通產業園區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應具有完善的工業三廢排放管控體系,從而實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其次,在產業發展方面,要以高新技術對資源進行集約、節約和高效利用;再次,要有完善和健全的產業園區低碳運行政策和管理體系。萍鄉市要立足于現有的“一區五園”,逐步把這些園區改造和提升為低碳經濟園區。低碳產業是科技先導性產業,而又離不開市場化運作,因此,創建低碳產業園區要以科技和市場來支撐,首先要推動各園區與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在園區建立技術轉移機構、科技研發中心等,走產學研之路;其次,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社會各類資源投入低碳園區建設。
二、加強低碳法制環境建設是上述低碳經濟發展措施實施的制度保障
在低碳經濟發展法制環境建設方面,首先是保護法制環境建設,依法保護環境,強制企業節能減排;其次,發展低碳經濟不能完全依賴于市場機制,由于企業的逐利性,資源的代價和環境的成本往往被市場所忽視,因此,需要構建起發展低碳經濟的地方規范性文件體系,在法制層面上從財政、稅收、土地轉讓等方面對符合低碳要求的企業給予優惠和支持,以法制的形式把發展低碳經濟的信號轉換成市場的信號,這樣才能以市場化手段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一)出臺與國家法律配套的相關規范性文件
我國在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已經制定了《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萍鄉市政府應以上述法律為基礎,根據萍鄉市具體情況,研究實施細則,盡快制定相關配套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如《萍鄉市政府綠色采購辦法》、《萍鄉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萍鄉市建筑節能管理辦法》、《萍鄉市燃氣管理辦法》、《萍鄉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萍鄉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辦法》等地方規范性文件。
(二)加緊制定促進碳減排的財政、稅收、貸款的規范性文件
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建立起了激勵性法律機制,制定了支持低碳發展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專項貸款等法律工具。萍鄉市可以建立相應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對實行了節能減排的企業、從事低碳產業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優惠。
(三)制定高碳企業低碳化改造和退出市場的規范性文件
也就是通過法制手段把政策轉化為制度,對高碳企業進行低碳化改造,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的生產規模小和技術水平低是萍鄉市企業單位GDP能耗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先進技術淘汰落后技術,以規模化生產替代小規模生產是萍鄉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萍鄉市要建立具有連續性和強制力的規范性文件,形成隔絕高碳企業進入,對現有高碳企業低碳化改造,對低碳化改造無望的企業進行淘汰的制度體系。
(四)大力開展相關普法教育
應深入開展以宣傳節能減排、倡導生態文明為主題的普法教育,在全市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重點加強對《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及市里出臺的相關配套規范性文件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環境友好觀、節約資源觀、人與自然和諧觀。
(五)提高環境執法水平
執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取決于執法者的素質。應加大對環境執法者的培訓力度,以確保環保執法人員的專業化和高素質。配備必要的執法技術設備,實現執法方式的科學化和現代化,以達到最佳的執法效能。此外,要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聯合協作制度,環境行政執法應及時與經濟、工商、交通、資源管理等部門溝通,提高執法效率。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