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地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更好的加速企業擴張步伐,建設服務好采花茶業科技園,對外聯接好市場,對內聯接好茶農和中小茶廠,實現茶樹良種引進推廣良種茶園種植與示范,現代茶葉初、精加工。現就調研情況如下:
一、茶葉基地建設現狀
茶葉在我縣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發展茶葉經濟在我縣具有生態立縣的獨特自然優勢。目前茶葉基地在我縣已初具規模。全縣8個鄉鎮,104個村,有88個村產茶,種茶農戶達3.5萬戶,從事茶葉生產人員12萬人。年來,茶園面積達到17.8萬畝,年茶葉產量達到1587噸,其中名優茶占42%,實現茶葉產值4億元。茶葉是我縣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與1975年比較。種植面積增加118353畝,增長2.7倍,產量增加12769噸,增長23.3倍。農民收入增加16000萬元,增長16倍,茶葉產值增加30617萬元,增長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進了品牌優勢形成。通過多年來茶葉科技人員、企業、茶農的努力培育創新,以采茶毛尖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優茶出爐,創品牌競爭拼搏。2006年采茶毛尖榮獲名茶第一品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成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葉龍頭企業產業化逐步提升。采花茶業有限公司現已提升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采花毛尖科技園。
四是茶農生產方式的轉變。主產茶區茶園管理由傳統手工向半機械化轉變,茶樹修剪機、鮮味采摘機、茶園耕作機、名優茶制作機械化得到廣泛應用,茶葉加工環境改善,設備更新配套,符合國家食品標準。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茶葉基地發展速度和質量的矛盾,近年來,我縣每年新建茶園都在萬畝以上,年和年在2萬畝以上,由于農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園質量無法達到技術標準,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難達到高標準建園的預期經濟目標,5-7年后,必將形成未老先衰的低產茶園。
二是科技興茶與科技推廣體系的矛盾。從年以來,鄉、村農業科技網絡遭重創。對茶葉基地建設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廣人員減少和從事推廣人員的生活保障等問題。造成指導服務人員不能及時準確到位,難以深入田間、車間,嚴重制約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資源深度開發。
三是基地規模和農村勞動力的矛盾。全縣規劃基地規模達到20萬畝,按農村人口人平擁有1畝多茶園。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區不宜種茶,主產區每人茶園面積在2畝以上,多達4畝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務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殘,茶園荒廢嚴重,老茶現象多,資源浪費。
四是茶葉初制廠布局與茶農賣茶的矛盾。茶葉納入食品管理,對加工條件和經營資質提高了要求,在整頓工作中,取締關閉了一批小茶廠,邊緣地區茶農賣茶難。
三、對策的研究
根據縣委、縣政府茶葉發展總體思路,提出生態立縣。精制茶葉旅游兩張名片,堅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綠色富,以茶葉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實施三大一特發展戰略。即建設大基地,打造大品牌,發展大企業,弘揚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的標準,提升茶葉基地質量,堅持建園質量標準,加強管理所有茶園達到無公害標準。無公害、有機茶面積達到15萬畝,其中符合有機茶、綠色食品標準的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茶樹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壯大茶葉加工企業,合理布局。加大企業資本運營力度,加速企業擴張步伐,建設服務好采花茶業科技園,對外聯接好市場,對內聯接好茶農和中小茶廠,實現茶樹良種引進推廣良種茶園種植與示范,現代茶葉初、精加工,茶葉深度加工開發等多功能于體,技術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葉生態園區。成為集生產、科研、銷售于一體,融包裝、質檢、儲運、旅游觀光于一身,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業初、深加工企業。
三是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發展觀。建立建全茶葉技術縣、鄉、村網絡推廣體系,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引進科技人才,提高技術服務功能,在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基礎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定向培養一批,高薪聘請一批,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園機械化的推廣力度,改善茶園的硬件設施,降低勞動強度,減少茶葉資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茶農收入。
篇2
一、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現狀
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首先要明確先進制造業的概念。我們認為,先進制造業是國內新近提出的經濟概念,是相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的。先進制造業主要指以先進制造技術為主要生產手段的制造業,它以信息和知識要素投入為特征。 市委、市政府作出依托新區,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后,開發區、淇濱區把發展先進制造業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從整體上看,新區先進制造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基礎薄弱,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明顯差距。
1、新區先進制造企業有了一定發展,主導產業初具雛型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特別是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戰略決策后,新區制造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機械、化工、醫藥、建材四個產業主體。截止到今年5月底,已建成制造業項目70多個,其中機械電子類企業20家,20xx年完成產值32453萬元;化工醫藥類企業10家,20xx年完成產值16336萬元;冶金建材類企業13家,完成產值8367萬元。最大的兩家企業天海集團(新區廠)和天元集團(新區廠)20xx年工業產值分別為13000萬元和10000萬元。
2、園區成為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新區發揮園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提供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各類工業園區來吸引和扶持先進制造業企業。開發區先后建設了民營工業園區、天華科技園區、邁世通生物制藥園區三個專業園區吸引項目。現在,又規劃了工業園區,擴大了園區規模,把這三個專業園區都囊括在內。
如,民營工業園區成立了辦公室,為入駐企業提供跟蹤服務,由專人幫助企業辦理各種手續,保證了企業能夠較快建成投產,目前,區內已擺放項目30個,投產11個,20xx年實現工業產值6431萬元,園區內科技企業占60%。以發展信息產業為主的天華科技園已完成投資1000萬元,計劃年內完成一期工程建設。邁世通生物制藥園區已完成投資600萬元,戒煙貼系列產品已投放市場。
淇濱區高度重視工業園區建設,專門在龐村鎮劃撥了500畝地建立了工業園區,吸引企業入駐;還建立了四大班子分包企業和大項目工作組等制度,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協調在建重大項目遇到的難題,對大項目的引進、建設,由專人提供服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金山工業園已經入駐5戶企業,浙江工業園已經入駐4戶企業,汽車配件工業園、食品工業園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預計9月份投入使用園區建設。
3、新區企業體制優勢比較明明明顯 新區大部分先進制造業企業是外來客商和個人興辦的企業,與老的企業相比,負擔輕、扯皮現象少、決策快、適應市場能力較強,能在短期內有較快發展。
4、已有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或項目落戶新區 新區已有幾家技術含量較高的先進制造企業和項目。如
二、存在問題
1、新區管理體制不順 在調研中,許多企業反映,開發區管理體制改變后,新區管理部門繁多,職能交叉,具體事務運作復雜,操作困難。如企業反映比較多的是稅收管理問題,開發區企業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目前有6家稅務分局在開發區行使稅收征管職能,造成多頭管理,給企業帶來許多不便。另外還有城建、治安等方面的問題。
2、規模經濟優勢沒有形成 新區先進制造業的總量還小,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分散,整體實力較弱。開發區和淇濱區只有80多家制造業企業,年產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23家。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弱,除天海集團(新區廠)帶動輻射了一些汽車電子電器企業外,其他企業基本上沒有關聯,難以形成在省內乃至國內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基地。
3、企業科技投入不足,產品技術含量低 先進制造業屬于技術密集型工業,新區的企業中,真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企業非常少,大多數企業仍然使用落后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大多數企業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科技投入很少,無力采用高新技術,產品更新換代慢,科技含量較低,適應市場能力比較薄弱。除天海集團、天元公司外,大都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終端產品少。除天海集團、邁世通個別具有相對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外,其他企業基本上沒有自主開發能力,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也不足。
4、發展資金緊缺,人才匱乏 在這次調研過程中,幾乎所有企業都反映缺乏資金,向銀行融資困難,特別是私營企業借款更是難上加難。一些企業即使項目有競爭力,發展形勢良好,也很難得到銀行的資金支持。融資渠道少、資金緊張已成為制約我市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桎梏。 先進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人才匱乏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市在工業企業中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只有3308人,占全市專業技術人員32000人的10.34%,所占份額太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淇濱區先進制造業企業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只有1%,中級職稱人員也只有3%,同時,企業中的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工比重太小,缺口很大。由于受經濟發展的限制,我市制造企業工資普遍比經濟發達地區低,導致人才流失嚴重。據了解,天海集團每年引進的大專以上學歷的學生,經過幾年鍛煉,熟練掌握技術后有近三分之二都跳槽到經濟發達地區。
三、加快發展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建議
1、制定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科學規劃 建議市政府制訂有關文件,對我市先進制造業發展進行詳細規劃。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我們對制定先進制造業的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提出基本思路,即堅持“工業富市”指導思想,圍繞“兩個率先”奮斗目標,依靠我市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充分利用好新區這個平臺,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堅持自主發展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大力吸引各種經濟成分,培育、引進一批有競爭力優勢的產品和企業,把我市建設成為我省乃至我國有一定優勢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是確定重點行業,即發展汽車及零配件制造、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行業。三是明確具體目標,即力爭到20xx年,新區先進制造業產值比20xx年翻一番,達到15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再用4年的時間,使新區先進制造業的產值再翻兩番,達到45億元,實現利稅5億元。
2、加強領導力量,明確責任主體 一是建議成立專門領導小組,由市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縣區、各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定期召開先進制造業發展座談會,聽取各部門的匯報,了解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形勢,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建立市級領導聯系企業制度,每位市級領導都要聯系一戶有發展前景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經常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對其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協調解決。二是明確工作責任主體,建議由市發改委承擔具體工作。
3、確定重點企業,全力扶持他們發展 我市先進制造業企業、特別是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數量很少,要想盡快把我市建成先進制造業基地,必須確定一些企業作為“種子企業”,全力扶持他們發展壯大。通過調研,我們建議對以下企業給予重點扶持。
一是在汽車及零配件制造業中,重點扶持年生產能力2.5億套汽車插接器、100多萬條電線束、5萬套熔斷器盒、5萬套中央配電裝置的天海集團;年生產能力1200輛改裝汽車的東風農用車廠;年生產能力300標準副汽車mo具的天淇汽車mo具公司(在建項目)。
天海集團是我市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要幫助企業做大作強,大膽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加大研發力度,加強與世界同類先進企業的合作,使之盡快成長為全國最大的汽車插接器生產產基地,逐步拓展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抓好天海集團轎車插接器項目的驗收和達產工作,加快天淇模汽車mo具制造公司年產500標準付汽車mo具項目建設進度;做好天海集團高能干式點火線圈項目和一線多路控制系統項目、天淇汽車mo具制造公司二期年產1000標準付汽車mo具項目和三期年產3800標準付汽車mo具項目的籌劃工作。
二是在精細化工業中,重點扶持年生產能力2.4萬噸洗化產品、8000萬罐以上氣霧劑的天元公司和年產3000多噸橡膠助劑的聯昊化工公司。天元公司是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氣霧劑生產廠家和第二大洗化用品生產廠家,在國內市場有一定的知名度。公司近年來不斷壯大生產規模,開發新品,提高產品檔次,建立健全終端銷售網絡,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公司目標是建成全球最大的氣霧劑生產廠家和全國知名的洗化用品企業。近期重點抓好護發素鋦油膏生產線項目,沐浴露生產線項目,爭取早日見效;
與美國最大的氣霧劑生產廠家合作生產殺蟲劑項目以及與加拿大一家公司合作開發洗化用品項目要爭取合作成功。抓好聯昊化工公司的二期年廠6500噸橡膠助劑生產線,力爭早日投產見效。 三是在生物醫藥業中,重點扶持在建的邁世通生物醫藥科技園有限公司。投資5600萬元的一期工程正在建設,目前已經投資600萬元,GMP車間已經開工建設,戒煙貼系列產品已經開始生產,并對外銷售。
該公司建成后,可實現1萬臺胰島素泵、1億片貼劑、15億片片劑、10億粒膠囊的生產能力。項目主要有胰島素泵項目、TTS經皮給藥貼片生產項目、TTS專用高效智能涂布機。 四是在電子信息工業中,重點扶持天海集團、天馬通訊公司和天華科技園。天海集團與美國達威公司合作生產無線電通訊設施項目,已經達成投資協議,應盡快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推動天華科技園一期工程要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年內完工,投入使用;無線電四廠新建的方艙生產線已經投產,市場潛力很大,應扶持其加快發展,開拓市場。通過重點扶持現有天海、天元、天馬、天淇、邁世通等企業,爭取用3-5年時間,形成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2戶,超5億元的企業2戶,在做強做大上形成突破,使之形成先進制造業的支撐力量。
4、發揮比較優勢,吸引市外企業 加快新區先進制造業的建設步伐,應充分發揮好我們的優勢,在吸引承接先進地區企業轉移和利用現有載體做大做強上形成突破。
一是利用新區的環境優勢。新區有著良好的環境,較完善的服務功能,是發展先進制造業一個很好平臺,要充分發揮好這個平臺的作用,理順新區管理體制,避免多頭插手、多頭管理的弊端。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有關人員到全國比較成功的開發區進行調研,借鑒他們的經驗,結合我們的實際,理順開發區的管理體制。
二是發揮成本優勢。相對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我們的土地資源,煤、電能源、勞動力的充裕和廉價,這些成為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突出優勢。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有針對性地招商引資,把優勢充分利用好,在承接國外及國內東部發達地區先進制造業的轉移上,爭取吸引大企業、先進企業到新區落戶有所突破,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5、出臺有關措施,優化發展環境 建議市政府制定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點扶持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科技含量高的先進制造企業給予支持,主要用于解決企業的流資。
二中制定獎勵措施,年底對新區的先進制造業進行考核,對產值高、效益好、納稅多的企業給予獎勵。
三是容許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職領辦或新辦先進制造企業,三年內保留職級和工資待遇,三年后愿意回原單位的恢復其職級。 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樹立以服務為重點的觀念,增加服務項目,增強為企業服務的功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一是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收費項目。
二是繼續整治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查處“四亂”。
三是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都要認真落實,不能失信于人。
四是要加強市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減少辦事環節、程序,真正實現“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提高審批效率。
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跟蹤落實項目 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來抓,始終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發展先進制造業要促進多種模式共同發展,歡迎和鼓勵外地企業、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參與到我市的制造業建設中來。在利用外資的政策層面上,應鼓勵以全球生產布局為主的跨國公司、國內大企業集團來投資,要加強與世界五百強、中國五百強企業的溝通聯系,力爭引進幾戶世界知名企業到我市來投資。
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簽訂的協議和合同很多,但真正落戶見效的不多。要完善政府對招商引資的考核評價方式,強化對結果的考核,以項目的落實情況和生產見效情況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對在談項目,要明確專人負責,爭取較快取得實質性進展;對落地在建項目,要加強協調和服務,爭取早日建成投產;對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困難的重點項目,要由主要領導牽頭,成立項目協力組,協調各方面力量,強力推進項目落實;對已投產項目,要密切關注,對其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協調解決。
7、擴大融資渠道,加快發揮新區工業園區聚集作用 企業融資難是我市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如非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不久的私營企業,主要是生產瓶裝冬凌草飲料、無核棗、纏絲蛋等有鶴壁特色的產品,在市場上有著獨具特色的競爭力。該企業自20xx年8月組建至今,在8個市、30多個縣建立了銷售網點,市場網絡已初步建立。
為加快企業發展,非凡食品有限公司與香港恒利豐公司達協議,由恒利豐公司向非凡公司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進行合作,但非凡公司也需要投入一部分資金,由于自有資金不足,非凡公司以價值50萬元的房產作抵押申請借款,已按要求進行完房產評估,最后也沒有貸到款。建議,
一是發揮銀行主渠道作用,加強與銀行的聯系溝通,經常性的召開銀企座談會,積極向銀行推薦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爭取資金支持。
二是加強與各駐豫股份制銀行的溝通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
三是加強中小企業服務擔保中心的的擔保能力,為中小企業借款提供擔保。
四是下大力氣引進投融資機構落戶鶴壁,改變目前金融機構單
一、業務不活、機制不靈的現狀,大力吸引外資或民間資本,彌補企業借款難帶來的資金短缺問題。 加快開發區民營工業園區、邁世通工業園區、天華科技園和淇濱區金山工業園、汽車配件園、食品工業園、浙江工業園等園區建設步伐,積極引導先進制造企業和項目入駐園區。對現有工業園區進行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在全市范圍內統籌規劃,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無污染的這一類企業和項目擺放在開發區的三個園區,把有輕度污染的企業和項目擺放在開發區周邊的園區或老區。
各工業園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導相同產業的企業相對集中,提高產業集聚度,實現群體規模,發揮經濟集約效應,形成“小企業、大集群,小產品、大市場,小園區、大生產”的格局。
8、加快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 人才匱乏是影響我市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工作。
一是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大力引進一批先進制造業發展必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
二是聘請專業技術人才,以聯合技術功關、培訓人員、技術咨詢、技術承包、技術入股、辦講座等形式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篇3
一、*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情況
*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切實抓好一村一品的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形勢良好。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我市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堅持一村一品,以發展綠色產業為依托,以建設示范區為載體,科學規劃,突出特色,著力擴大基地規模,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車間”。全市已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示范鄉12個,示范村105個,示范社1081個,示范戶1.4萬戶。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121個,其中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11個。農產品基地面積累計達到168萬畝,為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特色品牌日益增多。
全市累計有42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有17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四縣(區)都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豬、牛、羊生產基地;南江黃羊成為亞洲第一的知名肉用山羊新品種;通江、南江分別被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核桃之鄉”。為積極實施農產品深加工的品牌戰略,創建了一批特色品牌。
(三)龍頭帶動能力增強。
全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43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家。培植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4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4家。提高了農產品商品率,延伸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強了基地建設帶動能力。
(四)專合組織快速發展。
全市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741個,擁有會員11.4萬人,帶動農戶26.5萬戶,其中專業協會377個,專業合作社184個,專業市場82個,專業場園68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將有效助推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快速發展。
二、*農產品深加工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問題
我市農產品深加工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區位形勢劣,企業發展緩。我市地處邊遠山區,經濟比較落后,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很大,由于高成本低效益的山區農業經濟,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參與少,引進外資難,企業管理人才缺,職工文化水平低(職工隊伍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職工占15.2%。其中高級技術人才僅占0.9%,高級技師人才占0.3%。),不能引領企業快速發展。而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很多是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雖已進行了“雙置換”的改革和加工技術改造,但企業的歷史包袱還沒有徹底卸掉,產權不明,機制不順,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計劃經濟時期的經營觀念沒有根除,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農產品商品率低,企業原料缺。農副產品生產周期長,勞動強度大,種養成本高而價值低。取消農業稅后,農民已無任何交售的義務和責任,25%的農村勞動力棄農外出務工,使農產品的商品需求量增加50%,而本地提供的商品農副產品僅占產量的5%左右。很多農戶的土地撂荒,在家留守的老幼多數都是種養自給。造成了農副產品的商品量顯著下降,企業原料緊缺。
(三)企業規模小,市場竟爭弱。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基本屬于傳統生產、傳統加工、傳統產品,缺乏科技支撐和創新能力,科技含量低,沒有形成產業鏈,資源利用率低;加工不能達產,公路運輸半徑大,更加重了企業經營成本的籌碼,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競爭能力不強。
(四)流動資金缺,企業運轉難。除公共公益企業外,沒有1戶企業爭取到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企業的生產經營基本上是全面負債,甚至不惜在民間借高利貸保運轉。綠頌米業年生產能力3萬噸,因缺乏流動資金,經常性停產,2007年僅加工290噸。綠頌油脂公司是西南地區科技含量較高的加工企業之一,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工程形象進度達90%,由于尚差資金1500萬元,無法竣工投產,致使先進的設備閑置近兩年。
三、*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的有利條件
*市地處長江上游四川東北部,遠離大中城市,工業污染源少、空氣水質好、森林覆蓋率高,具有綠色環保、無公害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是天然的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
(一)我市是糧食主產區。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和油菜籽,常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60萬噸以上,有較好的糧源基礎,是發展糧油加工和生產的先決條件。
(二)我市畜牧業發展優勢獨特。山區地貌,溝壑縱橫交錯,自然屏障有利于防控動物重大疫病,養殖業疫病災害性風險相對較小;山區牧草資源豐富,適合草食牧畜的發展,有利于畜牧的有效資源配置和應對市場對畜產品多樣化需求,保障多種畜產品的有效供給。
(三)我市林產業得天獨厚。*“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優勢在山,特色在林。全市現有森林面積985.3萬畝,其中商品林535.3萬畝;尚有100多萬畝的撂荒地、四旁隙地適宜發展林竹基地。全市活立木蓄積3530萬立方米,并且每年以200萬立方米以上速度在遞增。*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木質原料林、竹林、經濟林生長。
(四)酒類、飲料加工產業基礎好。我市現有大小酒類產銷企業109戶。其中,江口醇、小角樓為全省工業500強企業,重啤*分公司、抱國醇、帝王杯為巴州區重點骨干企業,通江銀耳酒業公司的滋補保健酒很有特色。
四、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調研中發現,當前阻礙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小農經濟格局打破難,土地規模經營推進難。繼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小農經濟改造步伐,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只有進一步穩妥推進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才可能快速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
(一)深化改革,促進土地經營集中。依法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一是爭取惠民政策重點向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傾斜,特別是糧食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要多向交售糧畜的農民傾斜。二是推進土地租賃、代耕、入股等經營體制改革,應盡快制訂“農地流轉促進方案”,增設農地流轉補貼專項資金,對出讓農地的農民給予補貼。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登記、審查、確認和公證等服務體系。促進閑置撂荒土地的合理流轉,培育種養大戶、種養能手和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三是進一步探索土地所有權屬改革,把土地所有權全面落實給農戶,使進城的農民可以拿自己在農村的土地去換取原始資本,永久性遷徙到城市,而將土地集中“釋放”給專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更大程度地實現土地的市場價值,更大程度地“釋放”土地的生產力,打破“小農經濟”的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產業集群。立足區位優勢、原料生產和產品加工現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區域性基地建設總體規劃,突出重點與規模效益,制定好長中短期分步實施計劃和措施;妥善處理產業之間的兼容與沖突,切實把農戶的生產與企業的深加工結合起來;統籌兼顧,推進園區建設,把園區建成承接產業轉移、加速實業聚集的主要載體,培育共生性企業集群。以經營加工大戶為龍頭,延長產業鏈條,推進基地建設。比如:以江口醇、小角樓酒業為龍頭,培育*酒類、飲料產業集群。幫助現有酒類小企業發展壯大,扶持符合條件的新辦酒類小企業,逐步實現基酒本地化,形成酒類產業鏈,提高深加工檔次,推進龍頭酒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些酒類小企業要培育更多的原料基地,擴大小麥、高粱的種植面積,帶動種植、養殖基地的發展。
篇4
近幾年來,我縣的省市重點工程項目眾多,如京珠高速、安南高速、安林高速、安楚公路拓寬、安林公路兩側綜合治理、馬氏莊園景區規劃建設等,均涉及到集體土地的征用和集體土地上房屋的拆遷,據不完全統計,共涉及到17個鄉鎮,124個村
莊,6133戶家庭,近2萬人,農村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由此引起的民間糾紛、群體復議、集團訴訟和群體上訪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我縣社會穩定,成為當前我縣經濟發展不容忽視的障礙。由于因集體土地征用而產生的拆遷問題涉及多方主體,交織著多種法律關系,背后又摻雜著多種利益沖突,所以,政府在處理征用土地和房屋拆遷安置補償事項中,特別是政府法制機構在受理此類行政復議案件中,在依法保護房屋被拆遷人、土地被征用人的合法權益,監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維護社會穩定并實現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契合統一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目前,對于城市房屋拆遷有《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進行規范,對征用拆遷農村集體土地上房屋這種事關農民安身立命之本的重大事項上,國家層面上的法律缺失,使得許多地方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犯,激化了社會矛盾,形成了影響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
一、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適用依據不完善、不健全、不確定,形成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行為不規范。
現實中的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適用法律依據不一,大致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依據《土地管理法》進行,將房屋視為征用集體土地上的附著物對待,按照征地程序進行,但土地法對土地上的附著物拆遷程序和補償標準均無具體規定,可操作性差。二是參照《城市房屋拆遷條例》進行,理由是集體土地已經被征用,土地性質已改變為國有土地。這樣出現的問題就多種多樣,比如:被征用農村集體土地尚未轉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未補償,用地單位卻已經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證》;被征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因達不成補償安置協議,用地單位申請《房屋拆遷許可證》,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實施房屋拆遷,房屋所有者卻以農村集體土地征用中的房屋拆遷不是城市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不適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為由抵制拆遷。以上問題突出反映了被征用農村集體土地交付和房屋拆遷適用法律問題。在現實中許多地方均將被征用農村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當成城市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都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的程序來調整拆遷項目,一旦遇到交地與房屋拆遷混合時,出現的許多問題束手無策。于是,有的地方政府派出了防暴警察,強行將土地鏟平,將房屋拆除,其效果顯然無法取信于民。
2、法定補償標準的缺失造成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隨意性極大。
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第二、第三款對耕地征用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進行了規定并有具體的計算標準,但對因土地征用而引起的農民在宅基地上自建房屋的拆遷卻沒有補償標準。現實中,一般是由政府參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細則》進行補償,由于城市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和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在土地所有權性質、所有權主體、土地管理方式以及拆遷安置對象等方面均有差異,所以,《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并不具有直接的參照性,導致在執行過程中,各級政府制定的補償標準隨意性很大,拆遷程序和補償標準十分混亂。如我縣先后制定了《大白線公路建設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安林公路兩側綜合治理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安楚公路拓寬房屋拆遷補償標準》、《馬氏莊園規劃建設房屋拆遷補償標準》。這種隨意性不但造成了補償標準不統一,也造成了補償標準的不合理性,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糾紛,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黨和政府的聲譽,也直接影響了拆遷的進程和效率。
3、集體土地房屋拆遷主體不規范,拆遷中農民的陳述權、申辯權、知情權受到影響。
房屋拆遷補償協議作為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當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商一致達成。但是由于我國《土地管理法》將集體土地上的房屋納入到了土地征用補償之中,房屋所有權主體作為被拆遷人不直接參與協商,對被拆遷人的房屋進行價格評估亦不通知被拆遷人到場,而是由拆遷人單方指定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有關拆遷補償和安置通常是由用地單位一方說了算,加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優化"當地投資環境,加大了行政權力的介人,被拆遷人無論是否同意都得拆,剝奪了農民作為被拆遷人在整個拆遷過程中表達自己意愿、維護自己權益的機會,嚴重侵害了被拆遷人的權益,更不能體現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作為法律意義上的平等主體關系。
4、對拆遷中農民的私有財產權保護不夠。
農民通過宅基地依法取得集體土地的使用權,農民在宅基地上所建的房屋屬農民私有財產是無可非議的。但在征用農村集體土地的現實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對農村集體土地征用補償法律關系進行明確的界定,地方政府與村組簽訂《土地征用協議書》,協議中卻將屬于農民私 有財產的房屋一同處分。這種協議將私產與公產混為一談,其違法性顯而易見。從法理而論,房屋作為農民的私有財產,農民是房屋所有權的主體,只能由農民自己進行處分,所以關于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的補償應從土地征用補償中分離出來。
5、房屋所有權人和第三人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和城市房屋拆遷一樣,涉及很多法律關系。如拆遷居住房屋涉及的搬遷補助費、過渡期內的臨時安置費;拆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辦的企業所有的非居住房屋,涉及的補償費問題及因拆遷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及預期收益的補償問題;對利用宅基地內自建房屋從事生產經營并持工商營業執照房屋的拆遷安置問題;拆遷正在租賃的農房時涉及的租賃法律關系等等。其中既涉及房屋所有權人的權益,同時又涉及房屋所有人以外第三人的權益。由于我國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對上述問題進行規范,相當一部分地區對上述問題比較忽視,在實際拆遷時,只將房屋作為集體土地上的附著物進行補償,并不細化區分農村房屋的用途、性質及相關的權利,嚴重損害了房屋所有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二、關于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法律問題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1、加快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的立法進程,建立健全房屋拆遷的法律法規。
由于至今沒有一部獨立且具可操作性的關于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的國家級"大法",導致實踐中無法可依,或回避了涉及被拆遷人權益的關鍵問題,或違法強制拆遷后將矛盾上交,其結果是引發了大量的矛盾和糾紛,甚至在有的地方出現了惡性事件。目前,集體土地上農民房屋拆遷主要是土地征用和城鎮改造中涉及的房屋拆遷,其中更多的是征用土地時引起的房屋拆遷。目前就我省而言,所見的有關行政法規、規章的適用范圍均是關于國有土地上的城市房屋拆遷補償之規定,而對集體土地上房屋的拆遷補償尚無規定,現實中一直是參照城市房屋拆遷補償辦理。但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在所有權主體、性質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房屋建造成本也不同,安置的方式還不同,再加上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的差別,所以說參照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是不妥當的,也不是合理的,致使農村集體土地房屋拆遷在現實申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為加快城鄉各項建設的發展,規范征用土地補償行為,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盡快制定一部關于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法十分必要。
2、明確公權干預之法律限制,保護集體土地上私有房屋財產權。
在法治社會,公權限制干預私權是必要的,但必須依法進行。在當前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中,由于法律缺位,導致政府行為缺乏法律制約,行政權力在千預私權中過大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各級政府集規則制定者、參與者與處罰機關等多種身份于一身,農民作為被拆遷人時應有的民事權利被限制,甚至被剝奪,所以,必須從立法上對拆遷行為加以限制。對涉及房屋拆遷的行政管理行為作出明確界定,以防止公權干預過大損害私權。政府在這種法律關系中的職責就是作好土地利用的發展規劃、作好土地利用的管理者并處于中立地位,而不能成為民事主體介入其間。
3、完善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的補償原則、標準和程序。
在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立法中,首先應當明確規定征地補償和房屋拆遷補償的基本原則。對集體土地的征用應嚴格區分為基于公共利益的土地征用和出于商業開發目的的土地征用,那么因此而引起的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的補償標準、原則和程序也就不同。第二,細化補償項目,制定統一的拆遷補償計算標準。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對土地的征用補償規定比較明確,相應的有具體的計算標準。同理,對房屋等私產的征用補償也應細化補償項目并確定補償計算標準。在此基礎上,由各地按照規定的計算方法確定具體的補償金額。通過制定法定的拆遷補償計算標準,既能防止征用方克扣、壓低征用補償費用,損害農民利益;也能防止被拆遷方漫天要價、謊報和擴大面積,非法獲利,加重國家用地負擔的事件發生。第三,規定嚴格的法律程序。政府對農民房屋拆遷必須依照嚴格的法定程序完成,如可以參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財產評估程序、補償標準公示程序、聽證程序、強制拆遷程序等。第四,賦予農民作為被拆遷人時的救濟主體資格,使農民能夠通過復議或訴訟獲得救濟。第五,明確因拆遷行為損害第三人利益時,第三人獲得救濟的程序。
篇5
一、房地產開發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統計制度缺乏完整性
(1)房地產業統計的范圍單一。房地產業是從事土地和房屋的投資、開發、經營、管理和服務的經濟活動,它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其他房地產活動。目前房地產業統計的范圍僅限房地產開發企業,而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活動在制度上還是個空白。
(2)統計指標設計重投資輕經營。在日常房地產統計工作中,計劃總投資、本年完成投資,商品房建設投資、土地開發投資等投資指標涉及較多,房地產企業經營狀況的統計指標如收入、利潤、稅收等經營指標涉及的較少。另外目前房地產二、三級市場已經形成,而房地產業的統計制度還殘留著計劃經濟時期的烙印,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和經濟結構日趨復雜、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的實際不符合。
(二)房地產開發統計報表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房地產開發統計采用的是全面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在實際工作中,隨著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增多,全面定期統計報表的操作性難度加大。具體表現在:
(1)房地產開發統計基層表收集難。一是人難找。目前許多房地產開發企業沒有固定的統計人員,一遇到統計局要報表,老總總是臨時指定人員來做,往往是這個月報表做了,下個月又不做了,統計人員變動頻繁,培訓又不及時,經常造成房地產開發企業漏統,或者填報的基層表質量不過關。二是按時上報難。按照制度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基層表一般均在月底前上報統計局,方不影響統計資料的匯總和上報,在現實中,總有些企業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無法按時上報。從客觀上講,房地產開發企業月底才能結賬,如果不給企業一定的時間,企業就無法完成統計工作,如果碰到星期六或星期天,上報報表會更加困難。三是全面統計難,目前房地產開發統計采用的是全面定期統計報表的方式,統計范圍包括各種登記注冊類型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商品房建設公司及其他房地產開發單位。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逐漸增多,縣市級統計人員缺少,一個人往往要從事許多工作,再加上房地產統計報表上報的時間緊,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2)房地產統計報表填報難。據填報房地產開況的統計人員反映,如果要填好統計局的一套報表,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一是報表指標太多太細。例如房地產開發企業(單位)投資、資金和土地情況共有40個指標,40個空格;房地產開發企業(單位)施工、銷售和空置情況29個指標,168個空格,在年報中在加上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報表,又要增加44個指標,44個空格。二是邏輯關系很復雜。一套房地產開發統計報表指標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復雜的。房地產按用途分組的投資額與房地產施工面積是有對應關系的,房地產竣工面積、房地產竣工套數和房地產竣工價值是相對應的,所以在填報房地產開發統計報表時,剛開始接觸統計報表的人員往往感覺到很頭痛。三是填報的指標搜集難。據填報房地產統計報表的人員反應,填報房地產開發報表需要房地產開發企業工程部、財務部、銷售部三部門配合。如果房地產統計人員不與工程部銷售部去聯系,填報數據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如本年完成投資額指標來源于施工企業填報的“工程進度報告單”或“工程價款結算帳單”,如果施工單位沒有或施工單位不能夠按時提供,統計人員又怕麻煩,很容易造成投資額數據不準確。
(三)房地產開發統計指標設計缺乏實用性。
房地產開發統計指標設計不夠實用主要表現在:一是統計指標設計過于專業。過于專業的指標只宜用作專業研究,如果的統計信息老百姓連看都看不懂,他們又如何能使用呢?二是統計指標設計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在實際工作中,有時領導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統計部門無法用數字去回答。而領導和群眾不關心的問題,報表中涉及的很多,這是因為統計指標的設計還比較傳統,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傳統的統計工作主要是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統計資料和統計咨詢意見,重點在于為如何管理好國家、企業、百姓提供依據,而可能為廣大百姓所用的統計指標則很少。三是統計的結果缺乏真實性。只有真實、及時的數據方能為社會所用。如果基層統計報表填報的不準確,填不全或干脆不填,造成了匯總數據不準確,無法為社會所用。
(四)政府綜合統計和部門統計間缺乏協調性。
一是數據較亂,數出多門的現象時有發生。筆者從網站上曾看到多篇反映政府部門的數據不一致,甚至打架,給房地產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混亂,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二是同一指標,由于部門之間的統計標準、統計口徑、統計方式不一致,導致數據不一致;在向外信息時,部門之間缺少溝通交流,給人們造成了數據不一致的誤解。比如房價,因為商品房有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和其他之分,也有期房和現房之分,又有一級、二級地段之分,如果籠統地某個城市的房價是多少,這樣數據不一致的可能性很大。
二、解決當前房地產統計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建立、健全房地產業統計制度。目前,房地產業的發展加快,而與此對應的房地產業的相關統計信息已經不適應房地產業的發展要求,物業管理、房地產業中介服務的統計制度還沒有建立,房地產業交易的多級市場已經形成。所以建立健全房地產業統計制度已是擺在統計部門的議事日程了。筆者對建立健全房地產業統計制度有兩條粗淺建議,一是增加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業的統計。二是改房地產開發統計月報為季報,增加房地產業人員勞動報酬、利潤、稅收等經營統計指標,以滿足gdp核算的需要。
2、簡化統計報表,增強實用性。一是統計指標設計要提綱挈領、突出重點。豐富多彩的市場經濟,加上差異巨大的區域經濟,往往使不同區域、不同時期關注的焦點是互異的。如果國家統計指標設得太細,會使得有些城市、地區難以完整填報。所以,國家級的指標設計得簡要些,既能滿足管理部門的需要,又能減輕填報單位的負擔,提高統計質量。二是統計指標的設計盡量做到實用、便于搜集。在如今的市場體制下,企業經營活動和個人投資行為日前活躍,他們也需要一定的統計信息來指導自己的活動。故此,統計體系應能針對他們的需要,設置相應的指標,提供相應的信息。另外在設計統計指標中,應充分考慮數據的來源與出處,便于企業操作。如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單位)投資、資金和土地情況報表中本年完成投資按工程用途劃分的商品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和其他的分組,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很難掌握這方面的數據,不如刪去。
篇6
一、近幾年節約集約用地的主要做法
近幾年來,大力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加快步伐,土地供需矛盾隨之加劇。為解決土地瓶頸問題,縣國土部門高度重視,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式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大力推進土地招拍掛,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以來,我縣嚴把土地供應關口,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特別是XX年開始嚴格落實國家有關工業用地的政策,對工業用地實行招拍掛,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使有限的土地資源能切實用于投資大、效益好且急需用地的項目,有效防止了土地再次閑置,低效利用,促進了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2.控制增量,盤活存量,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嚴控工業用地標準,工業項目用地達不到規定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系數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標要求的,不予供地或對項目用地面積予以核減。嚴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上項目選址必須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除對選址有特殊要求,確定無法在規劃區內選址的項目外,一律不進行規劃調整。近年來,縣國土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對批而未供、長期閑置的城鎮建設用地進行清查,通過征收土地閑置費、收回閑置土地等方式,促進土地的盤活利用。XX年共清理5宗閑置用地,面積127.6多畝,目前都已通過整改全部開工建設。
3.依法處置破產和改制企業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縣國土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采取多種方式積極處置破產、改制企業的土地。對改變土地用途、實施房地產開發的,進行公開招拍掛出讓。對出讓給新企業繼續進行工業生產的,進一步明確土地容積率、建筑密度,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
4.加快空心村改造,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因地制宜,大力實施“拆舊建新”和“增減掛”項目。對農村老宅基地進行土地整理,推倒低矮破舊的平房,形成統一規劃安置地安置被拆遷村民。對于農村“空心村”現象,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廢棄地和宅基地復墾整理,合理規劃功能布局,規劃居住地,實行集中連片建設,防止農民村民無序建房,亂占耕地。XX年止,我縣開展“拆舊建新”,推廣“新戶型”建設示范點12個,安置農戶300多戶;完成拆舊面積650畝,復墾面積530畝。通過改造,既改變了農村面貌,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二、節約集約用地存在的問題
篇7
一、影響和制約地稅干部職工隊伍的主要問題
地稅系統自組建以來,經過艱苦創業、勵精圖治、鞏固提高、求實發展等階段,干部隊伍逐漸由弱變強、由少變多,承擔起歷史使命,較好地完成了稅收任務,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隨著地稅事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的更新,地稅工作面對的形勢和環境不斷發生著巨大變化,干部隊伍素質狀況不能滿足稅收工作現實要求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存在著人力資源相對過剩與人才資源不足的矛盾。以昭蘇局為例:截至20__年底,全局干部職工34名,具有本科學歷的6人,占17.64%,大專學歷27人,占79.4%,中專及以下學歷1人,占3%,而專業技術職稱則為零。整體隊伍既有文化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存在“根重桿粗梢子尖”現象,部分干部由于掌握信息技術、財會知識欠缺,在實施征、管、查工作中顯得力不從心,從而與稅收工作急需的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不相適應。這種情形如果不能盡快改變,勢必影響地稅事業的長遠發展。
(二)部分干部對自身要求不高。一方面,一些干部的思想上產生了“船到碼頭車到站”悲觀情緒,對工作“無所謂”,對事業“無作為”的想法,從而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表現在工作上進心和進取精神不足,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心浮氣躁,靜不下心學習,更談不上潛心學習和刻苦鉆研業務,不求進步、滿足于現狀,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連“鐘”也不想“撞”的消極現象。另一方面,個別地稅干部對稅收征管改革、稅務信息化建設以及依法治稅、稅收高科技文化諸項工作除了被動應付外,對新形勢下稅收工作的巨大變化沒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沒有形成緊迫感、危機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更談不上潛心學習和刻苦鉆研業務。
(三)少數民族干部知識結構更新緩慢。由于受國語水平不高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干部在掌握和更新稅收、財會、微機等諸多新知識方面欠缺,造成工作能力不夠強,影響制約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青年干部后備力量不足。近幾年年輕干部補充的比較緩慢,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呈現出不合理的現象。目前在縣市局領導班子中,尚無30歲以下年輕干部,州直地稅系統科所長中30歲以下的青年干部也寥寥無幾。這種結構不合理,青年后備干部短缺的現狀,勢必影響地稅事業發展的后勁。
(五)激勵機制不夠科學。目前,地稅系統對干部工作業績的評價辦法,主要是采用倒扣分的方法,對過錯行為進行評價,體現在對質量的考評上,而對工作數量這個基礎內容考慮較少,造成評價體系的不完整。尤其是地稅系統干部隊伍的現狀,在當前和今后一定的時期內,依然存在“鞭打快牛”、“能者多勞”的現象,而這種僅從質量上進行評價的方法,必然造成干的越多、差錯越多、處罰也多的情況,從而損傷那些多干事的人的積極性。
二、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產生上述問題,既有歷史的客觀因素,也有干部本人的主觀因素。
(一)干部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在地稅系統分設時,為了適應工作需要,解決人員緊張的突出矛盾,在組建的過程中,選調了大量的30多歲骨干。然而,14年過去后,這些同志都到了40歲以上接近50歲,在加上后期新鮮血液補充較少,造成干部隊伍年齡結構的橄欖球形狀。例如,昭蘇、特克斯兩個局是近幾年新進青年干部較多的單位,然而年齡35歲以上的人員分別占到了64.7%和50%,而其它局的比重還要大。在這些人數居多的干部中,既有功臣自居的驕傲感和經驗老道的滿足感,也有仕途已盡的悲觀思想情緒,致使這部分干部不思進取,安于現狀,把主要精力未放在工作中,而是轉移到其它方面。解決這種不合理的干部隊伍結構,要消除消極思想情緒,不能使消極人群形成大氣候,這已成為當務之急。也為消除今后出現的年齡結構倒“金字塔”現象,引發更嚴重的思想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二)地稅系統教育培訓的路子不新,方法過于老套。一方面,干部隊伍中有業務尖子,有業務水平一般的,也有較差的,而在通常的教育培訓中,對這些人員的培訓中大都是一樣的內容,采取一刀切、上大課的做法,忽視了干部職工自身的特點和情況。這就導致了業務尖子覺得沒有什么好學的;業務水平一般的覺得會的已經早就會了,不會的還是不會;業務水平較低的,就會覺得學也學不會,索性就不學了,從而使培訓成了走形勢、走過場,沒有收到真正的培訓效果。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鍛煉和提高業務能力的措施。有些同志缺少傳、幫、帶的作用,基本上通過靠自身總結積累經驗來提高能力,提升素質進程緩慢;而有些同志受崗位的制約,缺少實踐的途徑,無法拓展和提高其能力,造成“單打一”能力格局。因而落實科學發展觀,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培養地稅干部良好的心里素質、人文素質,拓寬和提升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從而保證地稅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引領疏導作用薄弱。由于地稅系統發展的特殊性,各級領導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安排部署任務和組織協調開展工作上,而對如何開展形勢教育,引領和疏導干部面向未來,增強緊迫感、危機感考慮不多,教育不夠,使一些干部井底觀天,缺少自我壓力。對一些少數民族干部來說也是如此,由于對形勢發展的趨勢認識不到位,沒有能在最佳時間加強國語知識的學習,從而影響到自身素質向更高層次提高。重視引領疏導思想工作,聚焦干部的正確視線,樹立干部的正確理念,不僅對地稅干部隊伍素質的提升作用很大,同時也對干部隊伍的健康發展可提供有力保障。
(四)對精細化管理理念認識不夠。一方面,基于干部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民族成分多樣的狀況,認為推行精細化管理容易激發矛盾,因而實現精細化管理進程較為遲緩;另一方面,由于對各個崗位的工作數量、難易程度、責任輕重不好區分,容易使評價工作務虛,致使評價內容的設置單一。又好又快是科學發展觀實現的目標,質量和數量的統一,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解決好評價工作數量這個難題,實現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增強激勵機制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勢在必行。
三、對解決地稅系統干部隊伍問題方法、途徑的建議
解決影響和制約地稅系統干部隊伍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樹立特事特辦的觀念。地稅系統干部隊伍存在的現實問題,已到了不解決不行,不及時解決也不行的地步。應當考慮到干部隊伍在未來的五年內,有一個徹底的質的改變。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打破常規套路,做到特事特辦。首先,應得到自治
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從政策上給予傾斜。其次,應得到編委、財政等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放寬編制限額和加大資金投入,保證“換血工程”的順利及時完成。再次,地稅系統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博懷,為隊伍建設的長遠發展,勇于做出自我犧牲,為年輕干部的培養使用甘當鋪路石。 (二)按照快進快出的方法,近五年內__州地稅系統每年新進青年干部不少于50名,五年內達到250名。而通過政策傾斜,加大干部的出口,使退休人員的數量達到約180—200名。從而使__州直地稅系統750名干部隊伍形成合理的梯次結構。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干部思想問題、后備干部問題、素質不高問題,包括改善少數民族干部素質等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轉變培訓方式。一是建立必要的輪崗機制,拓寬干部實踐的渠道,逐步使干部通過鍛煉,成為多面手,成為復合性人才。二是在原有的培訓基礎上,根據征管查等系列和崗位需求,開展個性化素質教育培訓。按照政治理論、稅收業務、計算機操作、職業外語、領導科學、心理保健、公文寫作與處理和創新能力等科目,組織全系統干部職工自行提報最迫切的培訓需求。培訓管理者在匯總分析和征求意見基礎上,制定出《個性化素質教育培訓計劃》,因需因崗因知實施個性培訓,進一步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三是建立傳、幫、帶機制。通過制定目標,有計劃地實施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措施,使干部更好地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四是強化質效評估,提升教育成效。建立落實培訓質量檢查和效果評估制度,對干部職工學習進行監督考評,做好動力文章。五是適時組織“外出觀摩學習”。分類分層次安排業務骨干,到外地州或外省專項工作突出的兄弟單位參觀考察、觀摩取經,增長見識,使各級稅務干部充分開闊眼界,拓寬工作思路。六是尋求上級部門對高寒偏遠地區或專項教育培訓給予財力支持,每年撥付適當的教育經費用于干部的培訓。
篇8
一、職能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
目前,我省縣級發改委正處在機構改革、職能轉變的關鍵時期。伴隨著改革進程,部分縣市發改委在自身建設和職能作用發揮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
1、管理體制沒有理順,不利于工作展開。今年以來,我省各設區市縣級發改委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要求先后啟動了機構改革工作,原縣計委也由“發展計劃委員會”更名為“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但機構改革后,不少縣級發改委在職能整合、人員、經費調整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1)機構設置多樣。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省、市、縣機構的設置不要求與上級機構對應,不搞一刀切的精神,我省縣級發改委機構設置出現了多種模式。從機構合并情況看,物價、體改委的并入,信息中心的歸口各縣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縣區物價、體改委已實質并入發改委,信息中心也歸口于發改部門,原物價、體改委各項職能也與原計委職能基本融合成為發改委職能;有的縣區物價部門并未實質性并入發改委,信息中心的歸口,有的縣在發改委,有的縣在政府辦,并入機構各項職能沒有有效整合。從運行情況看,機構設置的多樣性,上下級部門不對口,在日常工作中增添了很多麻煩,不便于管理,不利于上下級工作銜接。
(2)人少經費緊問題顯現。各縣發改部門在履行自身行政職能的同時,工作主要圍繞縣(市、區)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展開,許多中心工作均由發改部門牽頭進行,可謂千頭萬緒,疲于應付。原計委編制較少,不少縣市發改委機構合并后,相應增加了較大的工作量,而人員、經費沒有相應增加,經費和人手緊張的問題也就比以往更為突出一些。這次調研的縣區在崗人員(含事業編制在崗人員),平均為13人;辦公經費如僅從每年財政預算看,多的有十幾萬,少的只有1.2萬元,只有少數縣區因項目工作力度大或有其他的政府認可收費來源的因素,經費較為充足。經費的不足導致很多工作難以開展,辦公條件差也難以適應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需要。
2、部分縣市發改委作用減弱,職能履行方式創新不足。縣級發改委作為全縣經濟綜合管理部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擔負著宏觀調控、綜合協調、項目管理等重大責任和任務。我省絕大多數縣市發改委較好地完成了這些任務,發揮了出大思路、大戰略等參謀協調作用,爭取了大量國債、各種低息貸款及征地補償資金、以工代賑項目資金等,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引進了大量外來資金,極大地支持了當地建設,踏踏實實地履行了各項職能。但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一些縣級發改委特別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縣市,工作上確實出現了職能虛化、作用和地位減弱的現象。
(1)部分職能“虛化”。一是宏觀調控作用不大。宏觀調控是發改委主要職能,但具體到一個縣,由于縣域空間較小,人口也不多,宏觀調控余地很小;二是規劃作為宏觀調控主要手段力度不強。一方面,縣區規劃的變動尚沒有形成調整機制,隨意性較大,規劃常成為“紙上規劃”,不具備相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另一方面,一些縣級規劃的出臺只是按照上級要求的比例測算,做些“數字游戲”,也影響了規劃的權威性和戰略性;三是牽頭協調作用沒有顯現。發改委作為綜合協調部門,協調政府各部門間關系是其職能之一,但一些縣市發改委,只是召集單位,業務部門之間關系大都由政府直接協調,發改委在這方面實際作用不大;四是項目監管職能虛設。由于項目資金的調度、項目實施的管理等實質性權利大都不在發改委,一些縣市發改委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將項目跑來后,就基本上沒發改委的事,項目建設進程如何,建設質量如何,建成后效益如何無從知曉。“事前卒,馬后炮”成為這些縣市發改委在項目監督方面的真實寫照。
(2)開拓創新不足。發改委工作職能轉變后,有些縣級發改委,對職能變化準備不足,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對原有的職能沒有創新履行方式,其效應發揮受到極大限制,對一些法定新職能也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沒有形成相應的措施和方法,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對職能轉換的不適應導致工作上的迷惘,一些縣市發改委士氣低落,有的甚至產生縣級發改委有沒有存在必要的疑問。
二、促進職能轉變的好的做法
通過調研,我們在了解到縣級發改委存在“虛化、弱化”現象的同時,也欣喜地發現有不少縣區針對職能轉變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將工作做得很扎實,且在職能履行方式上有所創新,不僅很好地解決了職能“弱化”問題,還進一步增強了協調能力,提升了發改部門自身形象。我們認為這些在實踐中形成的有效措施、好的做法,可供其他縣市借鑒、參考。
1、招投標核準制。*年南昌市出臺了《關于建立南昌招標投標統一市場,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招標投標管理工作的意見》,在《意見》的指導下,青山湖區發改委根據該區實際情況,對區內工程的招標范圍、招標組織形式、招標方式等進行核準,對工程施工招投標活動實施監督,將招投標核準工作納入制度化軌道。青山湖區發改委在維護招投標的公正性、節約項目成本的同時,較好地行使了法定監督權,增加了發改部門一項新職能。
2、項目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是保證發改委做好項目工作的必要前提,瑞昌市發改委深諳這一道理,并付諸于實際行動,項目前期工作做得非常主動。一是能敏銳捕捉國家宏觀政策信息,緊緊追蹤財政、國債投向;二是能結合本市實際及時準備好相關項目,有的項目甚至提前兩年完成咨詢論證、可研等相關環節,前期準備較為充足,一旦有爭取項目投資機會可立即送上。經過幾年實際操作,取得了較大成效。
3、項目工程監管措施。項目工程監管是當前發改委職能轉變過程中凸現出來的薄弱環節,安義縣、進賢縣通過工程資金撥付由發改委與財政部門會簽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項目監管力度。據了解,兩縣主要做法是,項目資金到位后必須由分管縣領導、發改部門、財政部門負責人簽字,才能按工程進度逐步撥付,發改部門掌握著工程監督的主動性。有利于加強對工程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發揮了發改委應有的作用。
4、量化考核測評。我省大多數縣級發改委在行使調控與協調這一職能時沒有可供參考的量化標準,履行難度較大。永修縣根據年初全縣總體部署,將各項任務按照量化、可比性、可操作性、求異性和剛性原則,通過任務分解、量化考核等措施,率先開展了經濟目標考評工作,促進了全縣工作有序進行,同時也發揮和強化了發改委經濟調控和協調各業務部門關系的作用。
三、提高縣級發改委地位和作用的幾點思考
隨著發改委職能的轉變,發改委宏觀經濟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調控方式和手段更為科學合理,縣級發改委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仍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機構新職能、新形勢新任務的條件下,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進一步探索怎樣發揮好部門職能作用,做到虛實結合。既要抓好當前,謀劃長遠,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又要進行宏觀調控,微觀管理,做好經濟綜合管理工作,形成工作上有地位,發展中有作為的良好局面。
1、抓好當前,謀劃長遠,充分發揮參謀作用。發改委作為經濟綜合管理、政府參謀部門,出戰略、出思路是其職責所在,也是發揮經濟綜合管理作用的重要渠道。縣級發改委參謀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到縣委、縣政府重大經濟決策的水平和經濟運行狀況的好壞,也關系到發改委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近期來,我省縣級發改委開展調研工作不多,寫出有份量的材料不多,思路少了,聲音小了,這也是縣級發改委地位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1)要善于“抓大事、議大事、謀大事”,成為縣委、縣政府政策智囊。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縣級發改委要發揮政府智囊作用。一是要把握全縣宏觀經濟運行動態,做好監測工作,及時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控。二是要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敏銳抓住縣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企業、鄉村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尋找規律,及時拿出有價值、有份量、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措施和建議。三是要在謀劃當前的基礎上,形成調研長效機制,在每一年度、季度組織安排一批有針對性的調研課題,開門做課題,廣泛吸納社會各界的新觀點、新思想,形成一批具有超前性思考、長遠性謀劃、全局性運籌、層次性分析的優秀成果,供縣委、縣政府決策參考。
(2)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學編制和實施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規劃是發改部門的重要職能,縣區發改委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本縣實際,置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平安*大局,科學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一是要在認真深入分析本地經濟發展優勢,挖掘增長潛力,充分利用國內外、縣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前提下,形成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二是要圍繞提高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這一中心,調整經濟結構,制定產業政策,合理布局生產力。要突出本地特色,大力培植當地支柱產業,做強做優全縣經濟;要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三是要體現時代性、長遠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走可循環、節約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進一步增強規劃、計劃的指導作用,使規劃、計劃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
2、創新方式,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協調作用。發展改革部門是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部門,具有協調各部門之間關系的職責,尤其是在目前部門職責分工、任務分解、各項工作分別推進的條件下,發改委做好各部門間綜合協調工作更是責無旁貸。縣級發改委要適應職能轉變的要求,創新協調方式,積極探索并建立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重視發改委協調作用的發揮。
(1)發現問題,及時協商,增強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過去的協調主要基于財物分配硬手段上,而新時期的協調則主要基于對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的實施,基于發改委宏觀調控職能的基礎上。這就要求縣級發改委要加強對全縣經濟運行情況、發展趨勢的跟蹤把握,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及時發現的問題,要主動與有關部門協商,共同提出解決方案,盡早解決問題。
(2)積極探索,學習創新,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近年來,省內外各級發改部門在加強部門間協調工作中,摸索出不少好經驗,形成了一些較為有效的協調機制。如上海市寶山區的對重大研究課題和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分別明確了時間節點和責任單位,建立定期聯系制度,協調推進規劃編制;甘肅省以“定期工作協調會”、“現場聯合辦公”等為主要內容的橫向部門之間的改革工作協調制度;以及前面所談到我省永修縣指標量化經驗。等等。縣級發改委應在全縣宏觀經濟運行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的協調工作中,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探索行之有效的協調方式,并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將發改委協調職責和協調范圍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確下來,形成制度,建立長效協調機制。
3、緊抓機遇,突出重點,抓好項目建設。抓好項目是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提高縣力、積聚發展后勁的客觀需要,是黨委、政府最關心的工作之一,也是發改委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的新形勢下,縣級發改委要緊緊抓住國家繼續實施雙穩健財政貨幣政策和“中部崛起”戰略的良好機遇,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導向,把握發展趨向,通過高質量、強針對性的項目,爭取國家、省資金扶持。
(1)把握趨勢,未雨綢繆,夯實項目建設基礎。儲備項目、充實項目庫是投資建設的源頭和關鍵所在,是項目建設的基礎,也是發改委抓好項目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縣級發改委項目庫建設十分薄弱,不少縣市發改委囿于資金、人員等條件的限制,項目庫建設工作嚴重滯后,特別是項目前期準備不夠到位,工作深度不夠,無法滿足招商引資和爭取資金的需要。縣級發改委要開拓思路,創造條件,加強項目研究開發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本委經濟綜合信息資源,抽調專門人員研究國家政策導向,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優勢,確定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項目研究策劃方向和重點;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縣人才、政策、機制、資金、市場等各方面的資源,組織引導各有關部門以及大型企業集團、科研機構等社會力量,對列入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的項目,做好市場調研、產業分析和科學論證,共同參與項目研究與開發。三是要高度重視項目儲備工作,形成“申報一批、落實一批、建設一批、補充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滾動發展良性循環機制。四是要重點突出“三并重,四結合”原則,實行重點領域重點突破。項目開發儲備要堅持產業項目與基礎設施項目并重;堅持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與招商引資項目并重;堅持政府主導型項目與市場主導型項目并重;堅持項目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培育發展支柱產業相結合,與國有企業改革相結合,與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相結合原則,扎實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努力提高儲備項目成熟度。五是要充分發揮信息中心信息化優勢,實現與省、市和兄弟縣市項目庫聯網,避免項目雷同化、低級化。
(2)抓好落實,促進轉化,抓好項目監管工作。一是要抓好項目監督工作。縣級發改委在工程建設中要嚴格把關,切實負責,要按照國家規定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要對國撥資金的使用、工程的質量、竣工驗收以及項目后評價進行全方位的監督稽查,項目監督管理工作難度較大的縣,可由政府發文,發改委牽頭,財政、建設、監察、審計等部門參與,制定一個比較完善的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解決好立項、審批、建設、監督等問題。將“誰都管,誰都不管”及發改部門“事前跑,事后找”無力監督轉變為對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建設進度、工程質量、資金管理使用、項目竣工,以及對項目的評價等分階段、全過程有效監督管理。二是要開拓新路,抓好招投標核準工作。目前,不少省市將招投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發改委(平級或二級機構),同時,撤消其他專業部門的招投標管理辦公室,將各部門的招標投標行政管理和監督職能,統一由縣(市)招標投標辦行使,招標投標辦對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建設項目依法核準招標。我省大部分縣還沒有統一的招投標辦,各縣發改部門可借鑒好的經驗,依法積極牽頭做好這一工作,爭取開辟出一條履行投資項目監督管理職能的新路。三是要抓好項目上馬及項目成果轉化工作。縣級發改委加強項目對接落地工作,對外來投資客商要及時主動溝通聯絡,提高招商引資項目履約率對在建項目要加強跟蹤服務,多方協調落實建設條件,推動項目順利實施;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開放協作、生態環境、社會保障、和諧社會等支撐體系的重點項目,要建立重大項目協調調度機制,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確保重點項目按計劃實施發揮效益。對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技術先進適用,可形成產業規模項目;有利于本縣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節約能源的項目;可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等項目成果實行適當的資金扶持,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促其轉化為現實建設項目。
4、整合職能,練好內功,加強自身建設。隨著改革的深入,縣級發改委要充分整合現有職能,發揮職能整體效益;轉變工作方法,強化服務功能;加強學習,增強能力,確確實實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提高地位和作用。
(1)更新觀念,增強意識,做好綜合服務工作。縣級發改委職能的“虛化”、“弱化”、“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懷舊”的思想在起作用,這“三化”其實都是相對于計劃經濟時代而言的。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將管理、監督等功能寓于服務功能之中。要在服務的質量、服務方式上下功夫,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樹立審批是服務,管理、協調也是服務的理念。要以市場經濟的思路和辦法,從服務于*崛起的大局出發,實現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更有效地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發展。
篇9
全國農村有勞動力4.9億之多,其中有1.2億進城務工。今后除繼續挖掘大中城市的就業潛力外,如何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就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值得各地認真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調研組日前到江蘇、吉林兩省就此開展專題調研,提出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相關建議。
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當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征
總體上看,有3個明顯特征:一是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務工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三是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從重點調研的幾個縣市的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結論:
第一,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于其第二、三產業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比較容易。江蘇省太倉市和吉林省通化縣就屬于這一類型。如太倉市鄉鎮企業眾多,縣域經濟發達,市場就業空間廣闊,不僅當地現有農村勞動力已基本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大量外來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樣,吉林省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通化縣,緊緊圍繞制藥做文章,不斷加強藥材基地建設,延長藥材生產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二,縣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二、三產業發展難以滿足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江蘇省阜寧縣和吉林省東遼縣就屬于這一類型。阜寧縣是江蘇省重要糧食產區,人口106萬,其中農村人口76.9萬,農村勞動力41.4萬。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當地二、三產業難以吸納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幾年來,這個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強化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有序、管理規范、服務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格局,目前有萬人到外地就業。東遼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為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項目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
(三)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縣域內有連接城鄉的縣城,有星羅棋布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技術含量的要求相對較低,從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農民就近就業,亦工亦農,農時務農,閑時務工,進退自如。據有關專家測算,在城市中安置1個勞動力需要4萬?5萬元,而鄉鎮企業吸收1個勞動力僅需4000元。
2.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一是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我國農村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三是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小,容易創辦,適應民間資金的規模特點;四是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動員了民間資金的生產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領域,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近年來,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奮斗有成,積累了創業的資本,通過優惠措施,引導這部分人回農村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3.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高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一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區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梁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發育。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就業潛力。要從資源條件出發,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糧食綜合效益,使糧食產業成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牧林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引導扶持農民、企業發展自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以農產品生產或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專業農戶、專業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構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加快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本地就業空間。當前,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仍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二次創業,提高鄉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新型鄉鎮企業。要按照現階段我國鄉鎮企業梯度發展的規律性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鄉鎮企業的空間布局和產業接續轉移,促進鄉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手工業、特色旅游業發展,支持建立農村專業商品交易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經紀人隊伍。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縣域小城鎮建設和村莊集鎮建設的規劃指導,逐步形成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有機聯系一般集鎮和中心村的城鎮體系。縣城建設要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作用。繼續開展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項目建設,引導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嚴格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管制,依法用地,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協調,嚴格按功能區規劃建設。
(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工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應盡快扭轉全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全力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二是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工免費培訓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
(五)盡快消除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障礙,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進農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四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公共財政建設。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六是改進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權的支持力度。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切入點來加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又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產業聚集的平臺作用,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轉換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農”抓“三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建議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市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劃分縣級事權,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使縣級政府有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強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按照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
(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規劃指導。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交通、通訊、供水、供電、教育、衛生、廣播影視、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城連接干線公路網絡的公路等級,加快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城鄉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三是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支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持各類優勢企業進入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加強不同地區之間、中心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技術服務。四是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縣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對省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重點補助到縣(市),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測算核定,確保按時足額到位。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要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
(四)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帶中間”辦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凡是法律規定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同時,國家要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
(五)進一步加快推進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國東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和“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發展格局,中部地區部分縣市的“一縣一特”型縣域經濟也已出具規模。要適應國際制造業中心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實施區域化布局、[本文轉載自[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下一步,各地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交通區位、產業結構、市場定位、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國、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篇10
鋼結構由于自身具有強度高、自重輕、占地面積小、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優良、易于搬遷、綠色環保等特性,廠房、辦公樓、機場、大型超市、展示廳以及各種文化體育設施對鋼結構的需求近年大幅增加。
新疆鋼結構市場三年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新疆基礎建設差,鋼結構那時才剛剛起步,但目前已處于高速發展期,發展速度比較迅猛。預計在今后幾年里,將會有較大發展,根據內地鋼結構發展趨勢推斷,新疆地區的鋼結構發展速度應在30%以上。
根據中國鋼結構協會的統計,2010年全疆鋼結構的產量為45萬噸。2011年新疆鋼結構需求將達到約60萬噸。目前,在自治區建設廳備案的疆內鋼結構企業163家,外地企業51家,占全國鋼結構企業總數的比例還比較小。同時,相比于內地市場,新疆市場鋼結構產品的加工費要高300~500元/噸。另外,同水泥一樣,受到銷售半徑的限制,鋼結構行業具有本地化銷售的特征。據市場合同簽約情況分析,精工鋼構、杭蕭鋼構等來自發達地區的大型鋼結構企業,在新疆地區承接的多個項目均委托當地企業進行加工制造。但由于新疆相對自成一體的區域特點,目前,整個新疆地區還沒有一家裝備、技術相對先進的企業來帶領新疆地區鋼結構產業的發展。
電力鋼結構市場營銷是山東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的主攻方向,根據測算,電力投資100MW(1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需要鋼結構850噸的爐架,新疆地區按我們對五大鍋爐廠的了解,有7000萬千瓦的投資,約有60萬噸的鋼結構加工制作需求。目前已有26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已經開工,約有22萬噸的鋼結構已經或正在加工。山東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承擔了其中的2.5萬噸的加工任務,約占已開工項目總量的10%。
2成本情況定性調研
2.1土地成本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相關規定,在烏魯木齊昌吉州州外投資者,從事水利、能源、交通、環保、生態建設、小城鎮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用地、公益性事業用地,以及國家和自治區認定的高新技術項目用地,可按行政劃撥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州外的投資者按租賃的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房地產開發商除外),經營期在20年以上的,自企業取得使用權之日起,免征5年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費),第6年至第10年免繳50%的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費),在木壘縣投資的,免繳10年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費)。
2.2稅收方面
以昌吉州為例,生產性企業,自生產經營之日起免征企業所得稅8年,期滿后在一定期間內,按減免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非生產性企業,自經營之日起,免征3年的企業所得稅,期滿后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3年。
2.3材料成本
新疆屬于基本生產資料匱乏地區,大多數材料需要從內地采購,因此采購成本較高。尤其是對于山東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這種營銷定位于重型鋼結構的加工制造企業,主要為中厚板、各類型鋼,這些原材料均需要從內地采購并運輸到新疆,包括生產所需要的輔材比如焊絲、焊劑等。總之整個新疆地區主材、輔材,包括低值易耗品的價格相對于我們東部地區都要高出許多。
2.4投資成本
在新疆要投資興建新的鋼結構廠,如果從事輕鋼結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們將市場定位在重型鋼結構市場。重型鋼結構生產最主要的設備為大型起重設備,根據以往的工程情況,鍋爐鋼架的最關鍵的構件如大板梁,其中300MW機組的已接近100噸,因此要生產大板梁最少需購買2臺50噸以上的起重機械才能滿足生產,其他的起重機械,諸如30噸、20噸的等根據實際情況購買。
其他設備應該配備以下種類,切割設備:如數控切割機、剪板機等。
加工設備:各類機床、數控鉆床、刨邊機等。
焊接設備:二氧化碳焊機、埋弧焊機、H型鋼生產線懸臂式埋弧自動焊機等。
生產設備:平板機、拋丸機、端銑機、空壓機、噴涂機等設備。
檢驗試驗設備:萬能試驗機、X射線探傷機、金屬元素分析儀、沖擊試驗機、磁粉檢測機等必備的檢測設備。
整個項目具備一定生產能力,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并且所需要的大部分設備要從內地采購運輸至新疆。從開工到正式投產,同樣的生產規模,前期的資金投入,在新疆地區比東部地區要高出許多。
3成本費用定量分析
3.1人工成本
在山東濟寧地區,鋼結構的人工成本,目前的鍋爐鋼結構產品用工在4.75個工日/噸。按當前的價格計算4.75×100=475元。新疆地區人工費為4.75×160=760元/噸。兩者相差285元。
3.2輔材費用
焊絲13千克/噸×(7.2-6.4)=10.4元/噸。氧氣3.4瓶/噸×(22-9)=44.2元/噸。液化氣4.1千克/噸×(5.6-6.8)=-4.92元/噸。二氧化碳0.2瓶/噸×(56-22.5)=6.7元/噸。合計相差56.38元。
3.3主材費用
鍋爐鋼結構總體用鋼比例約為:大于40mm的鋼板為25%,小于40mm的鋼板為55%,型鋼為20%。小于40mm的鋼板新疆地區可以生產,但價格比濟寧地區高約250元/噸,型鋼和厚板新疆地區不生產,需從東部地區調運。經綜合測算,運輸比例(型鋼和鋼板本地生產的:調運的)為55∶45。主材增加的費用為250元/噸×55%+45%×3200千米×0.22元/噸千米=454.3元/噸。
以上三項制造成本增加費用795.68元/噸。
4新疆地區鋼結構營銷市場情況
新疆地區近期項目投資情況大體如下:寶鋼集團將投資300億元,加快八鋼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項目的建設,并通過管理和技術轉移,使八鋼公司在“十二五”期間達到1000萬噸的年產鋼能力;天山南北74個重點電力項目將相繼開工建設;已經建成了以蘭新線及其復線和南疆鐵路為主的鐵路干線,以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改擴建為主的航站網點;第十五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成功簽訂了12個區外項目中,億元以上項目有8個,包括河北會興集團與庫車縣簽訂的總投資3億元的20萬噸焊管生產項目;北京國電基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庫車縣簽訂的總投資15億元的5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阿克蘇市簽訂的總投資3600萬美元的年加工9萬噸熱灌飲料生產線項目;山西恒豐實業有限公司與阿克蘇市簽訂的總投資1億元的2萬噸紅棗深加工項目;浙江華隆食品有限公司與烏什縣簽訂的總投資1.3億元的烏伊布拉克河水電梯級電站項目;新疆廣匯集團煤炭開發及綜合利用項目和蒙古(香港)能源集團60萬噸/年精密鑄造、300萬噸/年焦化廠項目已成功落戶并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2億元和3.8億元用于開發建設卡依爾特水電站和沙爾布拉克水電站項目等。
5新疆市場目前的競爭對手及廠房建設情況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輕鋼結構建筑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目前為止,烏昌地區就有120余家從事生產加工的企業,但大多數從事彩鋼板的壓型、彩鋼夾芯板壓型、C、Z型鋼的生產及包角、拉桿等次鋼件的生產加工,其中有20余家鋼結構企業具有主鋼生產能力,而部分企業只有制作加工的生產許可,不具備鋼結構設計施工的資質。在烏昌地區全年鋼結構生產需求量約為30萬噸左右,一些大型鋼結構建筑及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鋼結構建筑,多數被疆外一些企業承攬,這些疆外企業首先是技術先進,制造成本低,即便在疆外加工后運輸至新疆安裝施工,在市場上仍有競爭力。
新疆市場目前的競爭對手很多,現在冶金工業的二、七、八、九、十一、二十三冶金建設公司都在新疆設有分公司。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新一輪的大開發中,在新疆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的總公司與鋼結構有關聯的企業足有200多家。
依據在濟寧地區建設鋼結構廠房的經驗,若在新疆地區建設鋼結構廠房,選址應以烏昌地區為主,占地200畝,面積為133200平方米,廠房面積不低于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不低于40000平方米,室外堆場面積不低于24000平方米。
土地費用:200×50000=10000000元,廠房費用:30000×2200=66000000元,辦公及宿舍:10000×2400=24000000元,設備費用:40000×1000=40000000元,總投資14000萬元。
6投資回收情況
按總投資14000萬元計算,由于新疆地區有土地優惠政策,土地不計算費用,總投資13000萬元。鋼結構平均產量按41250噸、平均利潤400元/噸計算:41250×400=1650萬元
靜態投資回收期為:13000÷1650=7.9年,動態投資回收期為:(按貨款利6.9%)9.8年,投資利潤率為:1650÷13000=12.69%
按國家發改委《投資產業指南》的規定,鋼結構企業的建設靜態投資回收期為5年,動態投資回收期為7年,投資利潤率為18%。
顯然該投資回收情況是不可行的。
7辦公及冬季成本情況、人員安排及用工成本
由于新疆地區是高海拔地區,溫度變化較大,冬季較長,且氣溫低,每年的取暖期為5個月,溫度較低,大雪來了,生產原材料也難以進場,辦公及生產環境比較差,用工成本較高,特別是冬季鋼結構制造和大型構件的制造都要預熱,成本增加很多,在進行廠房建設時需要采暖設備,同時采暖費用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和目前我們所處的地區比較,同樣的產能,如果冬季按滿負荷生產,每個冬季要增加約1000萬元的費用。
從內地安排人員去新疆從事鋼結構生產只能是權宜之計,特別是現在新疆地區治安形勢不穩定,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只能考慮從當地招聘解決一批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這樣才能保持企業的長期穩定。
新疆勞動力市場價格:電焊工260元/天,小工100~150元/天,技術工人150~250元/天。
8風險分析
另外,投資建廠還會面臨下列一系列風險,比如:投資風險、管理風險、社會風險、人員風險、原材料風險、市場風險、經濟周期導致的風險、生產經營季節性波動的風險、應收賬款較大的風險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