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3:2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間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河南的農村民俗文化資源豐富,針對不同類型的民俗文化,可以創新不同的農村民俗旅游模式。
其一,農業技術觀摩、參與型模式。中國農村有幾千年的農耕技術和經驗,可以在種植主體、區域、形式、品種搭配上形成創意。今天,城市的人們正在逐漸遠離自然,不知道農令時節。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與花香、一望無垠的大地、純樸的農民、清新的綠色食品,對城里人總有著原始的誘惑。首先,在種植主體上,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塊出租給游客,讓游客自己做主來決定種植什么樣的作物。平時也可以委托村民來幫自己打理。這種方式,可以讓整天生活在鋼筋水泥中忙碌的都市人們回歸自然,休憩心靈,健身休閑,體驗農耕文化。在收獲季節,游客還可以品嘗到自己親手種植的農作物,體會別樣的成就感。其次,可以在不同的區域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按大小、顏色、成熟期進行合理搭配,讓游客自己親手采摘果實。最后,建立農耕文化陳列室,比如,陳列斗笠、蓑衣、石磨、織布機、紡車等反映傳統農耕文化的生產生活工具。也可以讓游客體驗一把推石磨、紡棉花和織布的感覺。
其二,參與民間工藝品的制作模式。河南農村傳統的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手藝精湛,有的甚至走進了世界。農村的工藝品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浚縣的泥咕咕,取材于黃河故道的膠泥,捏制而成。新鄉的剪紙工藝堪稱河南一絕。各地農村就可以組織當地的民間藝人,建立泥塑傳授館或剪紙制作培訓中心,讓游客現場觀摩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也可以讓游客參與現場制作,發揮游客的想象力,制作出創意較好的作品,擴展民間藝人的創新思維空間,達到雙贏。縱觀當前文化產品,能真正走向國際并被不同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接受的,唯有代表我國民俗風情的民間工藝品。在河南的許多旅游景點,我們可以看到提著籃子的老太太,一手提著虎頭鞋、布老虎,還一邊比劃著和老外談價錢,這些地道的工藝品確實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河南可以開發泥咕咕、木版年畫、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同時整合規范好市場,使民間工藝品走向世界。
其三,參與、自助式生活服務模式。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人的腳步也越來越匆匆,繁重的生活壓力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希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我國農村的很多地方都具有生態優勢:崇山連綿、泉水叮咚舉手可觸,風格淳樸的村落散于山谷林間,可供人們休閑觀景,又可爬山運動,這樣的環境令人倍感愜意。新鄉輝縣太行山的郭亮、南坪就是休閑的好去處,其中郭亮洞是郭亮村的一條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村絕壁長廊。郭亮洞被稱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郭亮洞最早為日本人在1976年發現,日本裕田影視公司在此攝制專題片,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為了迎合城里人的心理,農民可以提供農舍居住服務、飲食供服務等民俗開發項目,讓城里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品嘗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篇2
綜合分析一下全國各地豐富的傳統民間木版年畫的透視手法,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民間藝人在觀察現實生活的目的是攝取繪畫的客體形象,以為更好的表達自己主觀的思想情感。第二,這種透視方法最大限度地抒發了勞動人民的主觀美好愿望,并使這種主觀愿望沖破了時空的局限,將人們的思想伸向了無限深廣的物質與精神無限結合的神秘世界。第三,中國傳統民間藝人觀察生活的過程,同時也是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和審美心胸開闊的過程,也是藝術本體的創造繪制過程,幾個方面的過程其實是同時進行,一氣呵成的。這種中國傳統的透視方法,使得民間藝人對大自然能夠有最真摯的感受和能動的認識,進而能夠創造出最全面的藝術形象。
在布局上追求“滿”與“空”的對立統一
在全國各地的傳統木版年畫中,我們還能夠發現一個獨特的畫面構圖特征,那就是“滿”,在這些年畫中無論是門神題材,還是傳統故事題材又或是美人、娃娃題材。都會有將畫面全局布滿物象的構圖形式。究其原因如下:其一,構圖飽滿首先是為了適應木版印制工藝的過程要求,因為木版年畫全靠手工印刷,畫版上若有大片空白的空間,便會在套印形象時,因為空白過大而導致塌紙使油墨沾污畫面,因此,民間藝人總是盡量把畫稿畫得圓圓滿滿,筆筆相連,基本上沒有過大空白之處。有時在無法補起的空白上,也要添加連接一些與主題相關,能夠象征吉祥、發財等美好愿望的圖案。或者在大片空地上附加刻制一些直線符號,不但能夠解決這個空白容易塌陷油墨的問題,而且通過直線的植入,恰好符合了直線與曲線的形式美的對比,使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變化。其二,這種豐滿的畫面有助于營造出一種充實滿足感,一種喜慶快樂的氣氛。能夠表達出質樸的勞動人民希望生活圓圓滿滿的美好愿望。其三,“滿”是傳統民間木版年畫構圖的一種獨特手段,民間藝人利用畫中“空”的形象在“滿”中求變化,達到畫面既飽滿,又輕松自然,滿而不擠、空而不虛,這便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在構圖上的高明之處。例如河北武強年畫中的門神作品,作者按所需的形式進行大膽取舍和變形的處理,將與主題無關的背景舍棄得干干凈凈。采用“空”的構圖手法,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簡明扼要,畫面亮麗空實,畫的“滿”和畫外的“空”,畫的“密”和畫外的疏”達到了對立的統一,因而形成了民間木版年畫獨特的構圖面貌。
自由的散落式構圖營造多維的時空構成
民間木板年畫經常運用多種空間觀念創作作品,其選擇的構圖方式就是自由式的散落構圖法則。此種構成手法不受任何條件和環境的約束,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構建畫面。在組構畫面時都是前無遮擋、無體積的平面藝術。感覺上好像應該是二維空間,但由于采用大膽的組合變形(植物動物合體、人物植物合體、不同時空所見物象的組合加之人為的主觀處理),就由原來的二維空間跳過三維空間而直接表現出思維乃至五維的藝術效果。具體而言這種獨特的散落式的構圖方法是時間概念與心理空間的結合。心理空間的表現是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在生活中的向往、夢境、幻覺、聯想等心理理想活動。而時間概念的表現又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在造型中體現出多角度觀察的印象,即不同時空所見的客觀物象。其二,處理畫面時,能夠表現出物體運動的過程與變化。其三,表現出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轉化,客觀物象所隨之產生的動態變化。
敘事形態的展開式構圖
為了主題的表達和張貼環境的需要,民間藝人們又創造了橫條式和豎條式構成,構圖的形象從左至右或從上到下,依次一一排列,訴述不同時間,地點的故事情節。這種構圖方式是中國勞動人民又一高超的表現手段[2],在西方,主題性繪畫因故事性和熱衷對人物的描寫,往往不易把故事的情節變化表達在一個畫面中,從而只能選擇采用一個承上啟下的動作瞬間來暗示故事發展的情節,其反應力度可以想象是有限的。而傳統的民間藝人們采用這種類似于二方連續的構成關系,將所要表達的物象先分別進行表現,然后采用向上下或左右遞推式的連續性展開。使畫面的物象塑造與故事情節得到巧妙的結合。這就如同我們看街道旁邊的商店,一間一間的商店在街道這個直線下向左右類推延伸,演繹著不同的活動情景。例如山東濰坊民間木版年畫作品《女十忙》中表現人們在勞動中各種的不同的狀態,眾多人物造型組成的不同故事情節在以二連續的形式向兩邊擴展,表現出畫外有畫的更加廣闊空間。其故事性、內容量都得到極大的充實,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勞動的熱愛。
辯證統一的“黑”與“白”構圖原則
這里提出的黑白構圖是相對于西方光影構圖而言,黑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謂的“黑”是指民間木版年畫里具有物象符號的地方,而“白”在指的是畫畫中空白的位置,就像朱熹的太極陰陽圖中所示,在一個圓中,白魚黑魚首尾結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最大的開(兩魚從頭至尾分開),又是最大的合(兩魚從頭至尾結合于一個圓中)。為了研究民間年畫的這種構圖特征,我們借用中國傳統的黑白構成原理來進行分析民間年畫中的圖底關系,在傳統民間年畫中黑與白辯證統一的組織在畫面當中,他們相互支撐,互為依托。看似相隔離的圖像之間都是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仔細研究傳統民間年畫的作品,可以看出這種特殊的黑白構圖特點為:第一,黑白構圖是以外輪廓造型為表現對象的構圖方法。外形并不顯示立體的面,它只是把立體的對象化成了平面的剪影,民間藝人們就是在外輪廓里填上線條,輔以顏色。逐步豐富所要表現的內容。第二,黑白構圖的并列形象具有就讓關系。民間木版年畫中形與形之間存在就讓的原則,就是每個形都有自己應該占據的位置,應該相互避讓,不應該相互侵犯,應該互就,不應該互拒;應該即讓即就,即就即讓。塑造形像是這樣,組合形象構成畫面也應該如此。“讓”、“就”有時也指“讓”、“爭”。“爭”和“就”是一個意思,而用“爭”這個字比較容易理解其意思。顧名思義是畫面形象相爭的地方,也是矛盾激發的位置,所以一般是畫面的視覺落腳點。其實,“讓”“、就”原來是我國書法藝術結構上得出的結論。
在中國傳統書法理論中關于漢字的結構引用了這樣一句成語叫:“擔夫爭道。”其表達的含義是:兩個挑擔的人同時通過一條很難的狹窄小路,而且是相對著走來,由于他們將肩上的擔子相互交錯擺動,才使得他們能夠互相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同時通過這段狹窄的路段。這一例子可以說明藝術作品“讓”的意義,只有在互相關系錯位聯系下,物象之間辯證的存在于畫面,畫面才能夠和諧統一。“就”或“爭”是線的交錯或者接近于交錯,線與形的趨向,接近于接觸而未接觸,這種關系在視覺形象中是最惹人注目的。傳統的民間藝人正是利用這一規律把所要表現的主體放在“爭”的部位。而其他形象則以讓的方式放置在畫面中[3]。如此畫面能夠達成有機的統一而趨向構圖的完整。
篇3
皮影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其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在中國動畫產業發展之初,中國皮影等元素也被大量地引入到動畫創作中,并具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出現。我國皮影動畫主要有《張飛審瓜》《潤澤》《鏡花緣之女兒國》等作品。其中《張飛審瓜》屬于流傳范圍比較廣的。在《張飛審瓜》中,場景全部用皮影制作,且大量使用鏤空的技術,如畫粱等部分。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戲曲特點,這與皮影戲類屬于中國戲劇的一種具有重要聯系。在動畫中,人物動作以及語言也具有皮影戲的特點,如行走中具有很強的節奏型,停頓突出,人物聲音明顯經過有意轉變,表現出非常夸張的特征。這一類動畫一經產生,便受到中國民眾的好評,其意義不僅在于創新了中國動畫的表現形式,更是促進了皮影藝術的傳播,使接受動畫的觀眾,尤其是兒童,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建立了對于皮影的必要認知。但是中國動畫發展到當下,已經很少使用皮影進行創作,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皮影動畫的群眾基礎不夠廣泛,創作這種形式的動畫具有很大的風險;另一個原因就是創作皮影動畫耗時耗力,遠不如采用手繪以及電腦創作方便、快捷、逼真,商家出于利益的考慮,比較少的選擇這一方式。
二、以動畫保護傳承皮影藝術的策略
通過上文的分析已經發現,皮影藝術的發展進入衰落時期,而中國動畫的發展正處于興盛時期,將動畫中加入皮影的表現方式,能夠促進皮影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但是在經濟時代,以動畫保護與傳承皮影藝術具有一定的困難,這需要各個層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證這一方案的有效實施。
1.國家加強對于皮影藝術的重視,對于皮影動畫給予必要的幫助與扶持
國家的扶持能夠使傳統藝術擺脫困境,走入良性發展的道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京劇在短暫的衰落后,在國家的思想倡導與大力扶持下,再次開始興盛。發展皮影藝術同樣如此,個人以及民間團體的力量畢竟有限,只有國家加入保護皮影的行列,在思想上重視皮影,在實際行動中積極扶持皮影技術,如建立廣泛的皮影藝術保護協會,將皮影藝術家納入國家藝術家的范圍,給予國家級藝術家的待遇,顯然對于促進皮影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在以動畫保護與傳承皮影藝術的過程中,國家應該提高對于這種方式的重視,以政策性法律法規以及具體文件給予皮影動畫創作中的種種便利,在皮影動畫的具體創作與傳播中,為其提供一定的人力以及物力支持,改變商家出于利益考慮不敢創作皮影動畫的現象。而一旦在國家的影響下皮影動畫的局面打開,其自然會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進入良性循環軌道,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保護了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
2.改變皮影的內容與形式
藝術的發展總是與時俱進的,不符合時代的藝術方式最終會被淘汰。顯然皮影藝術當前的表現形式以及唱腔都不太符合時代審美需求。在皮影的發展中,傳統的皮影技術可以結合時代特點以及地方特點增加新的內容,同時適當改變唱腔,以促進這一藝術的順利傳播。而在皮影動畫中,首先應該改變傳統的以動畫的創作對于皮影進行翻拍的思想,大膽創作一批符合時代特征的、體現時代思想的動畫作品。作品以皮影作為主要形式,而在人物塑造中注重傳統與時代的結合,增加人物象形的表現方式,改變傳統皮影為了表演需要只以側面表現人物的方式;改變人物形象大量鏤空以充分投影的方式,改變人物衣物服飾領角突出,關節突兀的特點。因為動畫賦予了皮影更充足的場地,更多面的表現人物的可能,因此在創作中應該將皮影藝術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做到繼承的同時,有效地發展。在動畫中,人物的唱腔以及說話方式應該統一采用現代普通話,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加入簡單的唱詞,且需要配以字幕。總之,以動畫的方式表現皮影藝術,不僅僅是對于傳統皮影表演方式的簡單翻拍以及一些技術手法的改進,更需要在內容、人物形象以及語言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改進,才能使皮影動畫真正地為觀眾所接受,完成皮影藝術從被動地保護到主動發展的過程。3.將皮影藝術加入動畫專業課程。皮影藝術在動畫中的應用不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動畫創作者皮影知識不充分,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藝術創作。針對這種情況,應該考慮將皮影藝術加入到動畫專業的教育教學內容中,真正培養一批既懂皮影又懂動畫的人才,以促進皮影動畫的長遠發展。
三、結語
篇4
“儺”者除也。古人在歲末迎神以驅逐疫鬼,去除邪氣。儺舞是儺祭儀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于“儺”的溯源,早在殷墟卜辭中已有記載。到了周代更有中央政府一級的“國儺”,全國上下共祭的“大儺”。連“至圣先師”孔子也在論著中記述了“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階阼”的誠惶誠恐的儺祭情況(《論語、鄉黨篇》)。歷史上自周而漢,儺舞由原始巫舞進而成為宮庭中的“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的大型舞蹈。
宋之后可能隨著人們對付自然災難的能力有所提高。
儺舞開始演變成迎神賽會中娛神和人們自娛的文藝活動了。但在解放前,人們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還不時的幻想依靠這種古老的手段來驅疫除病,閩北的儺舞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保存下來的。歷史上的邵武府轄邵武、光澤、建寧、泰寧四縣,這四個縣從古自今在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比較密切。以邵南四鄉為中心,結合泰寧、建寧的一些鄉鎮而存在一宗都活動區域(以若干重要寺廟群而自然形成)是儺舞的主要活動地。這里有大埠崗鄉河源村的《跳幡僧》《跳八馬》、和平鎮坎下村的《跳幡僧》。泰寧縣朱口鎮的《跳幡僧》。建寧縣溪源鄉大嶺村的《跳五神》、楚尾村的《跳八仙》。大埠崗鄉、和平鎮的《跳彌勒》等。另外還有些本來也有過儺舞活動的地方。現已找不出從事種活動的藝人來了。
上述地區之所以產生儺舞活動。有其地理環境原因。
二、舊時、邵南農村瘟疫猖獗。
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鼠疫流行,造成有的村落毀滅,經常是“萬戶蕭疏鬼唱歌”(最后一次發生鼠疫是一九五一年)。平常年份天花、痢疾等傳染病也是不斷發生。人們在醫院能力低下的時代,只好求助神靈佑助。因而,產生和保留儺舞這種藝術形式,有深刻的社會和地理環境因素。當地人都只以舞的具體名稱來稱呼這類活動,不用也不知道儺舞的名稱。這與南豐人直接稱“跳儺”有所不同。邵武儺舞的活動時間因地而異,大埠崗因年年春夏之間痢疾流行,人們指望靠《跳彌勒》來消災避疫。
所以多在農歷正月舉行。和平鎮則在元宵。河源村和坎下村的《跳幡僧》《跳八馬》是在當地廟宇迎神賽會時跳。河源村供的是“三佛祖師”,坎下村則是“五通神”。這些“神靈”都不見經典,但和尚尼姑也參與迎神活動。坎下的“五通神”據說是原是吃人的妖精,每年要奉獻給他一對童男童女供食用,后被另一處的神仙戰敗,才改為八月十五日“擺果子”(各種果品及畜牲)。并跳儺舞以威懾這位不安份的草神。泰寧朱口鎮本來是在七月某神的“生日”時跳《跳幡僧》,現已成了在元宵節與舞燈等踩街活動同時進行的娛樂活動。建寧溪源鄉的《跳五神》和《跳八仙》是在當地所供“五谷神”(神農)和“八仙”的紀念日舉行(“五谷神”生日舊歷五月廿五)。關于“五谷神”當地有個動人的傳說;當初,五谷神把五谷的種子交給人們后,年年豐收,歲歲五谷豐登,人們在富裕后就不愛惜糧食了,糟蹋糧食,拿糍粑做小孩用的坐凳。五谷神大怒,命老鼠把稻種全部收走,造成人間斷了糧種。
因此人們只好跳“跳五神”去向五谷神謝罪,并把五谷神迎回來,以保豐收。以上地區儺舞的面具有兩種,半片狀木雕和筒狀紙糊。《跳彌勒》是一“彌勒公”,一“彌勒婆”。都是笑容可掬的形象。與江西的“儺公、儺婆”有些類似,但彌勒不歪咀。《跳八馬》是開路神二、彌勒二、黑臉綠臉各二、除彌勒外都是面目猙獰、獠牙外露的恐怖形象。
《跳幡僧》是開路神一、彌勒一,另外唐僧師徒四個共六具。開路神彌勒如《跳八馬》。唐僧師徒則是如舞臺形象刻制。他們還要各扛一書有“經”字或釘有經書的布幡(多用線毯代替),以示取回真經以驅邪。朱口鎮的《跳幡僧》則是用紙制面具。現在干脆用市售塑料制品。溪源村的《跳五神》是自制的、多層油布制硬質面具、其圖案各異、有紅、白、綠、黑數種猙獰形象,故究其源,亦是與儺有關。《跳八仙》則因老藝人故去,目前尚不知其詳。以上地區儺舞的跳法以集體舞為主,個別領舞為輔。舞隊一般在迎神賽會游行隊伍的中部,到一寬敞處后,由“開路神”清整出一塊場地就跳一次。如《跳八馬》是全體舞者同時動作,程式基本一致,以弓步、跨步轉身為主,加有類似貓步的拗步行進,作八卦方位的隊形變化。
《跳幡僧》則以“開路神”“彌勒”領舞,唐僧師徒擊鼓并作后方位隊形變化。“開路神”手擊“锏棍”,“彌勒”擊木魚,舞步多為踢跳轉身者。《跳五神》與《跳八馬》相似。但因老藝人所剩無幾,也改為年輕藝人或技藝較精者領舞。《跳彌勒》則有些特殊,舊時,往往因時疫流行或村里有什么災禍而怪罪一些有“不良行為”的人(如小偷小摸或等)。由村里權威人士(如族長)召集各方面人物商定,罰其中的某兩個人(一般是一男一女)來跳《跳彌勒》,以向神靈謝罪。如沒有合適的人選則挑選乞丐或轎夫來擔任,因此“演員”要臨時教授才會跳,動作就有隨意性。彌勒公戴面具,上身著寬大的大襟半長袍、右手拿破蒲扇。彌勒婆左手拿一大手絹。用在碎布或跑跳步表演一些打鬧逗趣的情節。人們圍觀時對舞者來說采取些侮辱性的行動,如扔果皮、起哄等。跳《跳彌勒》對舞者來說是極大的人身侮辱,有些跳過《跳彌勒》的人,至今提起此事,仍不免傷心落淚或耿耿于懷。
舞蹈伴奏只有鑼鼓,以鼓點為主,為使于記憶,各地的鼓點都有一定程式。如打“三、六、九、”或“五、六、七、十”等花樣。鑼只起烘托作用與舞步無關。故有“你打你的鑼,我敲我的鼓”之說。近來也有用吹鼓隊代替的例子。而建甌“舟歌”表演是整套復雜的驅儺活動。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起,便由會首召集有關人員在奶娘廟排練,(其它時間不能練否則“鬼會割舌頭”)。排練和活動費用在公田收入中支出。舊時,為表演“舟歌”募捐集資購得公田,并由當地商界富裕者輪流任會首。在端午節前一天一切籌備就緒。到了五月初五中午,參與活動的全體人員聚餐,大吃一頓。會首要用錫壺喝水,吃鵝腿。善男信女聚在奶娘廟中焚香禮拜,祈求消災避難。游行開始前,由會首發“路引”(游行隊伍順序表),整理隊伍并出發。他們穿大街過小巷以驚動各處的妖魔鬼怪。把它們驅趕出來。游行隊伍的前面由“得勝鼓”(四面大鼓)引路,接下來是鑼鼓隊,吹管隊(嗩吶、笛子、管子),然后是《挑花擔》(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以上這一部份是點綴性。
三、接著是“舟歌”隊。“舟歌”隊又分為兩部份,
一是唱隊,由一嗓音響亮者打鼓兼領唱,廿多人伴唱(唱號子)。歌的內容是唱楊家將、薛仁貴、桃園三兄弟等廿四名歷史名將以威懾鬼怪。
二是舞隊,由“無常”“將”“五路神”“張天師”組成。“無常”有三:大哥吊死鬼、二哥黑臉、三弟白臉。都著專門服裝,頭戴篾扎紙糊面具,吊死鬼要伸“舌頭”(實際上是套在頭肩部的大型燈籠)。手中各帶鐵鏈、鐐銬、繩索等拿鬼器具。“將”由臨時召集來的八名乞丐扮演,各以粉墨涂抹臉面,畫成惡鬼狀,手中各持蛇、癩哈蟆、老鼠、黃鼠狼、蝎子、血桶……“五路神”由五人分別扮東、西、南、北、中五神。用竹扎紙糊成二人高圓桶狀人形,彩繪成神象,人鉆進去在肚臍處設觀望孔。“張天師”一般由道士扮,騎真馬、手執塵指拂及神符。
“舟歌”隊將無常、將、五路神安排在唱隊之前,張天師騎馬殿后。另外還準備好一“紙船”(用麥秸編扎后糊紙)放在奶娘廟門口備用。游行隊伍繞城一周回到廟門口時,由會首在奶娘像前擲牛角或竹片,如行一陰一陽(一正一反),即表示神靈批示可以送鬼了。頓時空氣十分緊張,游行隊伍的前半部(除了“舟歌”隊)立即解散,各人回家,各家各戶門窗緊閉。全城鴉雀無聲,充滿神秘和恐懼氣氛。這時,有人(包括份神將、無常的)將扮“將”等惡鬼拖起來往城外拉。“舟歌”隊繼續高唱歷史英雄名人事跡恫哧鬼魂,并把紙船抬起一并送往城外河邊。唱隊里的領唱者要計劃好領唱速度,正好當隊伍走到城門口時唱最后一句“家家戶戶得平安”。然后就不得再出聲,人們繼續把“惡鬼”拖向河邊丟在水里。并把“紙船”架在兩個竹排之間燒著,向河中劃去。同時扮“將”等角色的人洗臉,并將各種紙質飾物及道具丟在“紙船”內燒,以示神將已將惡神押上“紙船”送走了。等“紙船”快燒完時,兩架竹排分開,“紙船”也就散了架。舟歌隊偃旗息鼓,各自回家。
篇5
關鍵詞:大麗鐵路區;民間民俗;文化保護
一、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類物質文化的重要成果,包括歷史上或現今人類居住的聚落和房舍等建筑形式。麗江古城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批受全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同時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古城傍依雄偉的玉龍雪山,清澈的玉泉河水分中、東、西三條支流穿城而過,構成一幅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獨特畫卷。其“小橋、流水、人家、民居、民族風情、納西多元文化、東巴文化、納西古樂、風味小吃、五彩石巷”被稱為“古城十絕”。麗江古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筑特色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典型之一,是中國古城歷史文化遺存整體上保存最多、最好、最原汁原味的古城之一,它追求自然、靈活的布局,毫無中規中矩的約束。
二、民族服飾
民族服飾是人們在滿足自身“穿”和“保暖”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包括穿戴在身上的衣服和飾品。民族服飾文化往往還是一個民族外在的符號表征,在服飾制作和使用中表現出該民族的審美情趣和社會心理。大麗鐵路沿線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以白族為例,由于地域分布的差異,各地白族服飾各不相同。大理地區的男子穿白色對襟衣,外套為黑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肚兜,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七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花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三、民間工藝
民間工藝是人們在創造物質成果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工藝及其產品,包括人的技能、生產工藝流程和工藝品。在鐵路區主要有鶴慶新華村白族傳統銀器工藝、白族民間土陶工藝瓦貓、民間手工造紙工藝、劍川木雕工藝、白族和彝族的扎染工藝,大理石的開采技術和加工工藝,白族草帽編織技術、下關沱茶的制作工藝、白族的石雕、布扎、剪紙、刺繡以及摩梭人的手工編織工藝等。其中,鶴慶新華村白族傳統銀器手工藝人寸發標于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四、民俗節日
民俗節日是人們在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中形成的重要節慶和儀式活動,它的產生往往與宗教活動有關,在發展中演變為一種綜合了各種習俗及傳統的社會活動。大麗鐵路沿線地區的少數民族有著豐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民俗節日,如彝族的“二月八”,白族的“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石寶山歌會”等,白、彝等少數民族的“火把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摩梭人的“轉山節”等。其中,“繞三靈”是白族傳統節日,也記寫為“繞山林”“逛山林”等,白族稱為“觀上覽”(或記寫為“拐上納”)。所謂“三靈”是指洱海西岸三個神靈的象征,它們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幾位重要“本主”。此活動是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歌舞、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宗教、巫術等因素不斷淡化,“三靈”越凸現出民眾盛大娛樂活動的特點,所以又被稱為“白族狂歡節”和“白族情人節”。2006年5月,“白族繞三靈”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飲食文化
食文化即人類在滿足“吃”的生理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習俗,如有大理的餌塊、砂鍋魚、“三道茶”和“碗”、洱源的鄧川乳扇及牛奶等乳制品、鶴慶的乾酒、火腿、豬酐酢、麗江的粑粑、雞豆涼粉、青豆燜飯、糯米血腸、腌酸魚、彝族的砣砣肉、酥油茶等。其中的鶴慶乾酒,最初產于鶴慶縣城西門街的一家酒坊,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是云南省優質名酒之一。這種酒為人們所稱道,有“麗江粑粑鶴慶酒”之說。這種酒在釀造時,選用該縣金墩、七坪兩地的大麥,和該縣水質較好的西門井水,清燒清蒸,并加用四十八種中藥材制成的曲藥,在小壇發酵40~50天,蒸餾后再用陶瓷缸小罐貯藏。這種酒濃度為55°,醇香濃郁,酒色清澈,入喉凈爽。
六、音樂舞蹈
音樂舞蹈是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藝術形式,也是其表達情緒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人類非物質文化成果。大麗地區的民族歌舞藝術有鶴慶白族的田埂調、大理三弦曲、嗩吶吹打樂、洱源的“打歌”與“里格高”、麗江納西族的洞經音樂、白沙細樂、玉龍縣黎明鄉傈僳族樂舞等。其中田埂調是鶴慶白族民歌甸北調的一種,因多在田間和野外演唱而得名,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甸北田埂調流傳于全縣的白族聚居地區和部分漢族居住區,以縣城最北(即甸北)廣大田埂調愛好者的演唱為代表,輻射和帶動周邊,深受群眾喜愛。洞經音樂本是流傳于中原地區古老的宗教祭祀音樂,而現在洞經音樂在中原地區已幾乎絕跡,卻在云南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而且融入了豐富的云南地域和民族特色。洞經音樂保留了中原洞經音樂古樸典雅的韻味,曲調優美,詞牌豐富,音域寬廣,旋律多變,有滿足多種情緒多種審美的魅力,因而雅俗共賞,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篇6
第一:與土地的關系密切。與傳統的民間糾紛相比,城鎮化建設中的民間糾紛大都與土地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以土地為核心,土地流轉,房屋拆遷補償等。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在如今農村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更是承載著一種社會保障的功能。對于農民來說,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受到了沖擊。第二:調解難度加大,內容復雜且易激化。由于城鎮化建設對農村原有的生產生活秩序造成了較大的沖擊,產生的糾紛大都涉及到人們的根本利益,以調解為主的糾紛解決方式已不能有效的化解糾紛雙方主體之間的矛盾。同時,農村民間糾紛所涉及到的社會關系日趨復雜,這些糾紛一旦解決不好,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如,集體上訪等,有的甚至釀成刑事案件。第三:糾紛牽涉的主體多元化。以往的糾紛的主體大都是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糾紛。但現在的糾紛主體的另一方往往涉及到村干部,企事業單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等。糾紛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而且大都與政府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民間糾紛解決機制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以調解為主的糾紛解決機制有待提高
農村的實踐表明,現有的以調解為主的糾紛解決機制是有效的。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農村糾紛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調解這種糾紛解決方式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其一,農村糾紛調解組織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其二,調解人員素質不高,調解制度不規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同時,專職調解人員的比例相對較低。
(二)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
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文明程度。但是,我國的法律援助事業卻發展緩慢,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法律援助更是不為廣大群眾所熟知。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不能滿足社會對其的需求,且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律援助工作宣傳力度不夠,而且存在方向性的錯誤,在收入水平較高,信息接受渠道較廣泛的城市地區宣傳的較為到位,在經濟收入較少,信息來源較為閉塞的廣大農村地區卻較為糟糕。第二,法律援助標準不符合實際。經濟困難是申請獲得法律援助的基本條件之一。經濟困難的標準主要適用于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線來衡量,這樣的標準不符合實際,致使許多經濟收入徘徊在最低生活保障線邊緣的群眾得不到援助。第三,法律援助經費不足。援助經費是實行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物質保障。沒有充足的援助經費做后盾,法律援助制度設立的目的就很難實現。
(三)相互銜接的系統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尚未建立
我國現階段的糾紛解決方式有多種,但是各種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缺少必要的銜接,處于一種松散的狀態,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結果大都得不到法律的認可。此外,糾紛解決的法律適用依據相互之間存在矛盾,司法程序不夠嚴謹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效率和整體功能的發揮,很難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日趨增多的民間糾紛對有限的法律資源的需求。
三、建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民間糾紛解決機制的設想
(一)進一步完善以調解為主的糾紛解決機制
調解是目前農村最重要的糾紛解決機制,要逐漸使調解的制度規范化,調解人員的專業化,要提高調解人員的素質。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村糾紛大都涉及到人們的核心利益,要逐漸轉變以前的“能人”調解的方式,要對調解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調解解決糾紛的能力,提高調解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還可以積極探索建立有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各種調解相結合的“大調解”制,充分發揮各種調解的優勢,徹底化解糾紛。要不斷發展和完善人民調解制度,使其更加規范化,調解人員更加專業化。
(二)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首先,加強法律援助的宣傳力度。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加強法制宣傳的力度,要充分利用電子刊物、網絡等新興傳播媒介,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法律援助,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要讓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們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援助標準。法律援助的標準應更加科學,實際。我們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來衡量。同時,也可以在廣大農村地區放寬適用法律援助的條件,讓更多的群眾能夠得到法律的援助。最后,建立法律援助資金保障制度,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國家應考慮設立法律援助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
(三)建構相互銜接的系統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
首先,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糾紛解決機制,保證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科學化,規范化,克服以往的隨意性,無序性。要制定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規則體系,逐步促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規范化,保證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不偏出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最低要求。其次,要確保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相互銜接,完善對司法救濟以外的糾紛解決機制處理結果的確認制度。例如,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就有效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了各種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有效銜接。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糾紛分流機制。因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村民間糾紛數量激增,而且,各種糾紛解決機制又有各自的獨特優勢。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套既能合理分流,又能相互銜接的糾紛分流機制。第一,要科學劃分各類糾紛解決機制的適用范圍,實現糾紛解決資源的優化配置。如仲裁具有專業性,訴訟則具有強制性等,要發揮其各自的優勢。第二,在制度規范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各種民間組織,行業組織,協會的糾紛自我調處機制,并且賦予其一定的法律約束力;第三,要建立訴訟機制內的分流機制,如建立糾紛處理方式甄別機制,訴前輔導制度等機制,促進各類糾紛的分流。
四、結語
篇7
隨著我國由傳統農業國轉型為工業國,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將人們的審美價值悄悄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已經不是自產自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模式,因此,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環境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讓還在自給自足的傳統民間藝術遭遇醍醐灌頂。民間藝術的傳承不容樂觀,趨于邊緣化、老齡化。一些民間老一輩藝術家的故去使得一些民間藝術瀕臨消亡。當然,也有部分民間藝術品為自己的生存發展找到一條新型產業化道路,很多成功的民間藝術都在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開辟出一條注重品牌開發的商業化之路,如山東濰坊風箏,無錫泥人大阿福等,已出口多個國家并取得很好的效益和口碑,名揚海外。因此加強河北民間藝術品牌的開發變得尤為重要。
河北民間藝術的品牌開發要重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
科技興國,人才強國,人才是創意的源泉。沒有人才,創意產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目前,河北省從事創意產業的人員在數量、隊伍結構、人員素質等方面遠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建議多從全國各地成功省市引進優秀人才。在保證老工藝、老技術傳承的前提下,要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數字藝術人才、營銷人才的引進工作,把民間藝術的精髓繼承并在當下時代加以發展,制造出現代人們所喜愛的民間藝術品。建議有條件、有意向的企業或高校設立專門的創意產業研究組或者院系,著重培養創意產業人員,提高整個行業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在傳承老一輩藝術的同時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吸引國內外投資商,走上河北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開發之路。
民間藝術品牌發展的產業化之路
“產業化”是指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化,即是以文化為載體、為主要資源,通過生產經營和市場運作贏利,為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文化力量。文化產業化的第一步將文化產品變成商品出售,并為一系列商品量身制定出營銷策略,最后在進行規模生產投放市場。最近幾年,河北的民間藝術品生產也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產業化道路,有些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生產正逐步走上正規的產業化生產,節約成本,節省時間,增加產量。如蔚縣剪紙已經形成銷售集散地,制作的掛歷、剪紙、賀卡等選銷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2013年,河北省人均GDP已超過38651.39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值達到950億元,占GDP的比重3.25%,年均增速在30%以上,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個百分點。產業化成為民間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
民間藝術發展的催化劑-傳媒
篇8
1.1川東地區經濟基礎的斷裂
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以往其經濟基礎是以祖群、宗族的供給為基礎,且形式較為單一,農業生產成為經濟收入的主要部分。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開展所需的經費開支是在這些收入中進行統一調配使用,同時祖群內部也會繳納部分份子錢作為本宗族活動開展的經費。傳統的經濟結構下的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開展所需的經費支出較為穩定,不受外部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但是現代經濟的轉型,使傳統經濟結構斷裂,分田到戶的政策在極大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依靠祖田、祖山收入維持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運行的基礎,傳統經濟結構下所維持的祖群、宗族統一性、一致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為單元的個體經濟形態,這使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開展受到了極大限制。
1.2川東地區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城務工
青壯年是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正常開展的保障。川東民間群眾世代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生活,孕育了當地濃郁的民間傳統藝術文化,青壯年繼承與發展父輩留下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必然。但是,外部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打破了川東民間的穩態,群眾這種兼容并包與渴望走出川東的迫切心情迎合了這一發展,于是人們開始走出世代耕種的土地,走向大城市,并在這里開拓屬于自己的空間。這種勞動力的流動遷徙,致使當地開展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人”的因素缺失,由于一些老的民間藝人相繼離世,這些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得不到繼承傳播,最終慢慢走向消亡。所以說農村青壯年人口的遷徙致使了當地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傳承產生了斷層,最終致使其傳承傳播途徑阻斷,最后慢慢消失。
2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傳承路徑
2.1打造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發展圈
多元文化的沖擊對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正面面對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多元性,并接受這一狀態,而不是極力排斥。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如何適應當前文化多元化趨勢成為重要的問題源。這里我們設想建構適應當地發展的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發展圈,綜合利用當地文化多元化的特點,以此促進藝術文化發展,如:可將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圖像化,利用網絡、電視等媒介廣泛的宣傳、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川東文化,并吸引他們到當地感受其文化的濃郁。
2.2形成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多元發展態勢
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對精神生活要求提高,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表現出的文化一元結構已不適應社會需求。在弘揚其健身文化、娛樂文化同時,需拓展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的多元發展模式。首先,可拓展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的社會調適性,通過民間傳統藝術參與,處理好居民間的矛盾紛爭,穩定社會關系;其次,可拓展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的社會交往性,將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開展看成是居民進行的一種文化信息交流、共享過程;第三,可拓展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的文化存儲性,綜合運用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的存儲性,實現民間傳統藝術文化傳承與保護。
2.3促進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經濟增長態勢
我們應該看到當前川東群眾的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他們也希望通過在外面的努力工作,使家庭更加殷實,生活更加充實,當地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鑒于此,我們設想建立以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產業為載體的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方式以促進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適應當地發展的演藝產業部門、以弘揚川東龍舞藝術形態項目,并使其成為當地的文化符號標志;建立適應當地發展的龍舞藝術工藝品產業部門,以工藝品出售帶動當地文化產品的發展;建立適應當地發展的龍舞藝術技藝傳授產業部門,形成以教育、技藝傳授為一體的技藝傳授體系;建立適應當地發展的傳統龍舞旅游產業部門,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川東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研究認為川東民間龍舞文化藝術形態的發展困境主要有:當前社會的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川東地區經濟基礎的斷裂、川東地區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城務工等。
3總結
篇9
如何使成員團結一致,協作奮斗,增強成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如何充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則是擺在企業和高校面前的共同任務。正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許多相同點和相互通融之處,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才存在雙向融合與建構的可能。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雙向融合與建構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與學校的資源優勢,形成雙向互補的良好格局,為專業—就業—職業的辦學模式的形成找到突破口,進一步體現教育為社會服務的目的。因此,學校在專業內容設置上要打破僅僅傳授專業知識,更應該提升人文素養、培養職業道德,特別是要把企業優秀的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起來,這樣才能更適應企業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學校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同時,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都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中,都在不斷地吸收其他社會文化中的精華而促進自身的發展。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與社會,大學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傳統的學校教育及校園文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為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社會,提高其動手能力,越來越多的大學尤其是民辦大學都提出了要將學校融入社會、與企業接軌,紛紛走上了與企業聯合辦學的道路。實踐證明,校企結合對學校瞄準市場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了一個坐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雙向互動的路徑——雙元一體模式的建構
(一)由于雙方分屬不同的文化意識,有著不同的內容、表現和特征。在分析二者雙向互動之前,首先弄清楚二者差別之所在。從形式來看,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帶有含蓄與內斂的特征,最大目標是追求社會效益。學校的最高目標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以求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需要。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實踐型的文化,是一種經營文化,追求利潤,講究實際,其核心是創新、競爭,企業追求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目的,是在為社會提供良好服務的同時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二)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雙向融合與構建的途徑1、設計調查問卷。對一些先進企業的成功之處進行分析,并且展開調查,并將調查問卷的結果反饋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并且在下一步校園文化建設發展中,有針對性的開展制定新的措施,開拓新的思路,發展新的活動。2、融合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精髓。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企業與民辦高校為了更好的融入市場這個大環境,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與創新。相比較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企業對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更敏感,對變化的反應更為迅速,與之采取有效措施也更為及時。民辦高校在營造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明顯落后于企業。因此,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將企校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具體而言,對學生進行道德與職業道德的教育,樹立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思想,先做人再成才的思想應深入學生腦中。其次,作為為企業培養一線工作人員的職業性民辦高校,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實踐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成功的企業都有著很強的創新能力,并且能將之轉化為成果,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職業性民辦高校更應營造出濃郁的競爭氛圍,經常深入生產與服務第一線,及時發現問題,勇于思考,積極創新,并對取得創新成就的學生予以獎勵,營造出激勵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3、企校聯合辦學,創辦實習實訓基地。民辦高職院校可以請企業的專家及本校已有成績的優秀畢業生來學校作報告,談工作經驗,談他們的豐富實踐和理論感受,讓畢業生明確所學專業的前景。以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為例,結合中醫藥學的強項,建立了步長醫藥學院。2010年,建立了服裝CAD人才培養輸送基地和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同時開展了包括培養國際化服裝設計與工藝人才、選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深造、組織學生參與深圳服裝賽事以充分展示教學成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意向。通過聯合辦學,一方面將這些企業的成功創業的實例擺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探究創業成功的秘訣,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鍛煉和實訓的機會與條件,有效地實現了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雙向互動。
篇10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創新服務
1圖書館信息化發展歷程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圖書館主要以藏書為主。2000年前后,圖書集成自動化管理和電子閱覽室,多媒體閱覽室服務普及,圖書館在為讀者提供傳統文獻服務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字資源服務,服務平臺從物理館舍延伸到圖書館網站。一些知名的高校圖書館引進了國外自動化管理系統,開始不同程度地添加計算機、復印機、打印機等設備,建立了局域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進入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通過購買、自建和整合網上數字資源,為讀者提供數字資源服務、OPAC、虛擬參考咨詢、網上信息檢索、網上文獻傳遞等,信息化水平服務內容有了大幅進步,學術資源發現服務,數字期刊直接獲取、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手機、IPAD等智能移動設備訪問圖書館,搜索引擎、博客、微博、Face⁃book、無線網絡等對圖書館業務和應用產生的沖擊和影響,知識產權、數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元數據等很多新概念迅速出現。用戶通過學術資源發現系統可以直接下載閱讀所需的論文、圖書、視頻等資料,圖書館進入到了一個全面發展的互聯網時代。
2以西安培華學院圖書館為例
2.1概況
西安培華學院圖書館始建于1985年3月,前身為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圖書館。2012年新館建成,更名為維之圖書館。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實行三部一室管理,現有工作人員16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6人。
2.2館藏資源
現有紙質圖書133.2萬冊,中文報刊資料1047種;中外文電子圖書107.7萬冊,生均紙質圖書60.3冊。擁有CNKI、萬方、超星、維普等18個電子資源數據庫,23個各類試用數據庫資源。2016年電子資源總存儲容量55TB。
2.3管理與服務
2012年,維之圖書館啟用北郵二代圖書管理系統,實現了圖書的采、編、藏、借、閱,以及檢索的自動化管理。全館實行開架借閱,統借、統還模式,2016年實行24小時全天候開放;館內現有計算機338臺,檢索機22臺,自助借還機2臺,電子閱讀機2臺,館內無線、有線雙重網絡覆蓋。現有閱覽座位5276個,各類文獻借閱室、閱覽室27個,特藏文庫7個。
2.4信息化建設
2.4.1經費投入
目前,我國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投資整體經費不足,民辦高校圖書館經費投入更加有限,除保證正常的資源購置和運轉經費外,沒有足夠的資金購置更為先進的信息化設備。由于硬件淘汰速度快和云存儲等新技術的出現,2014年至今,我館逐漸降低硬件和紙質文獻投資比例,加大電子資源投資力度。
2.4.2拓展服務領域
2015年寒假,培華圖書館將原數據庫服務器更新為最新oracle版本,北郵各子系統模塊也更新為最新版本,大大提升了系統安全性及運行速度,開通了“掌上圖書館”業務,方便讀者隨時隨地查詢、使用各類館藏資源。加強“信息導航”服務,提供文獻數據分析整合,加強電子資源數據庫使用培訓,方便讀者快捷準確獲取所需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校外讀者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
2.4.3服務形式和手段
第一,良好的服務環境。2012年新館投入使用以來各類硬件設施基本到位、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軟件方面,建立了科學合理的服務制度,設計方便快捷的服務流程,使用規范的服務語言,實行溫馨的服務。第二,充實和豐富服務內容。培華圖書館在保證全館開架服務的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新技術QQ、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開展便利、靈活深層次信息綜合服務。每季整理出版《教育信息動態》,為一線教學人員提供最新教學科研信息。積極主動深入二級院系,建立“學科館員”對口服務。第三,組織各種活動,舉辦學術研討會、維之書苑讀書沙龍、專題系列講座、辯論賽、大學英語沙龍、書評征文、書畫展覽等,幫助大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第四,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采集發掘和整理加工,形成具有館藏特色數據庫,方便讀者使用。第五,加強同兄弟高校圖書館和其他圖書館的互通互聯,做到資源共享。
2.4.4提高人員素質
建立嚴格的人員準入制度。積極引進掌握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管理思想的高素質人才。堅持全員培訓,建立和完善培訓制度,確定合理的培訓目標和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手段,提升館員素質。
3結語
圖書館逐漸向數字圖書館轉變,服務內容和模式向信息化轉變,服務方式向以網絡平臺為主的信息化服務轉變,圖書館需要通過信息化的建設,深化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更新服務意識。未來高校圖書館信息化發展空間依然很大,互聯網技術、云計算與云存儲、智能設備、移動應用等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圖書館技術、應用、管理、服務、資源、存取等方面,極大影響并決定著高校圖書館未來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王雁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1]肖小勃喬亞銘.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問題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NewCenturyLibrary,2014年02期
[2]紀琳璽.對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才智.2015(32)
[3]崔希紅.淺談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J].網友世界.2014(0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