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1:1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節日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節日文化論文

篇1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大眾休閑文化;公眾性;公益性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中華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創造了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形成了漢民族所共有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節日文化形式,這是華夏兒女世代傳承的文化精華。

一、傳統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慶典活動中展現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帶有強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倫理道德和精神內涵、具有獨特歌舞形式、曲藝音樂特點的傳統文化精華。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里不僅擁有共同的民間慶典習俗,同時還擁有是充分張揚地方個性、思想內容真摯純潔、表現形式浪漫開放,形象鮮明的圖騰和神仙崇拜等極其豐富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絢麗多彩的表現形式。另外,從節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閑文化,一個共性的東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傳統節日中無一例外地張顯出漢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一、喜慶團圓、和諧共榮,因而形成了傳統節日的共同習俗。在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視角看休閑文化,還有一個共性的東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漢民族旅游休閑的開始,千百年來,著名的山水名勝區從來都是人們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許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歷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觀堂、寺院,成為人們觀光覽勝、談古論今、緬懷先賢的好場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鎮、村落擁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約定俗成的民間文化娛樂節目,就是祈福、平安。這是人們渴望得到的和欣賞的,因此,人們在休閑的時刻深深地沉浸在了這種濃濃的情誼中。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閑文化的母體,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脈相傳的。

二、大眾休閑文化

休閑文化是人們在休閑活動過程中了解、鑒賞、體驗得到的文化綜合,是將人類的休閑生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加以分析時所包涵的文化總和。馬惠娣在談到休閑時曾這樣闡述;“從文化角度看休閑,是指人在完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為不斷滿足人的各方面需要而處于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構建的生命狀態的行為方式”。所以我們說,休閑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一種文化化了的生活。因為休閑的具體內容都必須用文化來表達,包括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方志人物、宗教民俗、音樂藝術等。因此我們說,休閑作為一種文化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人類社會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現代文明的創造。是以個人的文化修養為背景,以探求和享受文化生活為目的,以獲得現實生活中個人心理的滿足、精神的愉悅、身體的康健為目標的生命活動過程,而不是“謀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扮演著媒介的角色,休閑成為人擁有文化、學習文化、創造文化的象征。第一,休閑文化是指“人們在業余閑暇時間,經過充分自由選擇和純粹興趣所致(超越一般功利目的,如錢、權等)用于自我享受、調整和發展的觀念、態度、方法和手段的總和”。而大眾休閑文化正是人們在百忙之中、在節假日悠閑中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大眾休閑文化是某一個人是否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象征,它直觀地表現為人喜歡什么、欣賞什么,比如人們欣賞自然景觀,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名山大川中的碑題石刻、佛寺道觀,無一不顯現孕育的文化。觀看人文古跡,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歷史發展的淵源,更能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憑吊歷史文化的深邃,欣賞歷史文化的多彩,所以休閑具有自然文化的象征。第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不同文化風格的展現,不同地域的建筑、鄉情民風、戲曲歌舞都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內容,是地域民俗文化藝術思想的展現。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會被當地的民俗、民風、民間藝術、文藝形式所吸引。所以,休閑具有民俗文化的象征。第三,選擇什么形式的休閑項目、參與哪種內容的休閑活動也都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擁有文化的品位的外在表現,所以,休閑還帶有文化品位的象征。

三、保護傳統節日文化是構建大眾休閑文化的核心

保護傳統節日文化和構建大眾休閑文化是國家、地方政府、旅游、文化、宣傳等部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和應當履行的職責;目前我國有114天的法定節假日,為人們進入休閑生活提供了時間條件,但就春節而言,國家是否考慮在《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條文中,增加春節前的放假天數,為那些不能在三十晚上趕回家過年的人建立起一個時間條件,因為春節是全世界華人共同關注的最重要的節慶活動,如果我們把春節過得有時間、有形式、有內容、有親情,我們就不會在春節晚會的節目中聽到我們的父母發出的“常回家看看”的感傷心聲。第一,在休閑文化建設中各級地方政府要把本地區獨有的自然風景名勝旅游區開發好、保護好。第二,要把地方性人文遺存維護好,要把老街區的牌樓、以及牌匾、楹聯、幌子等地方特有的文化符號保存下來,把大眾型休閑娛樂場所建設好。第三,要根除現代城市文化標識中的同化要素,城市廣場、城市市標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切記不要把其他地區的自然景點、人造景觀生搬硬套到(下轉第64頁)(上接第57頁)本地區的休閑文化構成要件中來,同時,更不能擠占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域空間,防止“假文化”的產生。第四,要把土生土長的地方民俗文化娛樂歌舞形式繼承下來,休閑娛樂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要防止庸俗文化、黃色文化的侵染,在一些表演項目上要清除有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丑文化”的上演。第五,要建立起大眾型、公益性休閑娛樂文化場所,以滿足“工薪階層”的需求,要緊防“強勢集團”貴族式奢侈型消費思想的示范性影響,因為在休閑文化建設中,只有大眾的文化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比如在城市轄區,像高爾夫球場這樣的綠地空間從土地使用的性質上講,本應屬“公共開放空間游憩業,是城市為市民及游客提供的帶有一定社會福利性質及公益性質的自由活動空間及設施的集合”的范疇。但是,這種城市轄區的綠地空間卻沒有對公眾開放,這無疑是強勢集團對弱勢群體公共利益的侵占。所以,我們在休閑文化建設中必須建立起民族的傳統節日休閑文化體系。要在傳統文化保護和都市文化創新中為消費者嗜好的改變找到新型的服務方式,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建立節約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使人們在更多的節假日休閑中愉悅身心,尉籍人生。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等.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N].人民日報,2005-06-24.

[2]謝洪恩,等.論我國休閑文化生態系統的構建[J].社會科學研究,2005,(6).

篇2

關鍵字 民族節日 民族體育文化 女兒會

一、民族節日文化概述

節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區域為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1]。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節日,很多節日已經成為各民族共同交流的平臺,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土家族的女兒會等,這些民族節日的主題和內容也是各不相同,有祭祀神靈和祖先的節日、有歌舞戲曲搭臺的社交節日、有歡慶豐收的節日等,各民族的節日由于其異質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族人的關注與參與。如今的民族節日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基礎上,原來宣傳迷信封建色彩的一些活動內容已經被淘汰,如今的節日文化不僅在于娛樂大眾更重要的是弘揚本民族文化。

二、 民族節日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的淵源

一個民族之所以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質的在于它有其獨特的文化,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不僅在本民族內部世代相傳,更是吸引其它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基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民族節日文化到底是誰成全了誰,這恐怕很難界定,因為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民族節日一直貫穿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更是本民族人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兩者的淵源很難述說清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民族節日和民族傳統體育是在一個相互影響過程中不斷向前邁進的,如在白族的三月街中我們可以看到賽馬、繞三靈等民族傳統體育、在彝族的火把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彝族跳樂、在土家族的舍巴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擺手舞、搶紅燈等民族傳統體育,所以民族節日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分不開的,兩者是一個交融的過程。

而在新的時期民族節日文化成為展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窗口,不僅是娛樂人的方式,更發展成為物質交流、文化傳播、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恩施土家族女兒會的起源與發展

相傳,土家“女兒會”源于明朝末年,清雍正13年(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后,“女兒會”又盛行起來。20世紀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舉辦展示民族風情的盛大女兒會,使其成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動目眩的藝術奇葩。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土家族的女兒會被譽為“東方情人節”,保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傳統的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當當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伙子則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2]。通過喜慶繁華而又樸素典雅的“女兒會”,能讓人感受遠古巴人真、善、美的脈搏與靈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恩施土家族的女兒會發展至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過程中實現了由鄉村――城市――風景區――城市這樣一個空間轉換的過程,使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土家女兒會,從內容來看,女兒會己由單純的以物資交流為媒尋找意中人發展到文藝表演、體育競技、旅游觀光、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多功能集會。

四、土家女兒會與土家族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淵源

六十年代,土家族的女兒會主要以文藝匯演和體育比賽為主要項目,到了農歷7月12這天,各鄉村以及邊區鄉村組織的嗩吶隊、花鑼鼓隊、擺手舞隊、板凳龍隊依次上場獻藝,還有老藝人演出的被窩戲、猴把戲,有幾十號人演出的儺戲,真是應有盡有,異彩紛呈[2]。而后的一段時期,由于政治的不穩定使得土家族的女兒會也慢慢凋零,一直到以后,民族政策的實施以來,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力度加大,鄂西在改名為恩施以后,土家女兒會也慢慢開始了復蘇。1979年,紅土鄉開始恢復“”中斷的石灰窯女兒會,四縣邊區農民組織文娛體育代表隊,開展傳統比賽活動。主要文藝活動是吹鑼鼓、儺戲和自編自演節目,體育比賽加入了扳手勁、抵下巴勁、舉杠鈴、踢毽子,集體項目有拔河、籃球比賽[2]。從以上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歷史中的女兒會中,擺手舞、板凳龍這些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也一直伴隨著女兒會的發展來發展。如今為了保護土家女兒會這一文化遺產,在恩施州政府和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女兒會已經正式注冊商標,成為繼恩施大峽谷、恩施玉露之后的又一恩施土家新名片。

五、新時期下恩施土家女兒會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共同繁榮之路

2010年農歷七月十二,又一屆的恩施土家女兒會拉開了序幕,吸引了州內外15000人來參與相親,還有武漢、重慶旅游團組成的相親團,規模是歷屆最大。在早上的開幕式表演中,具有濃郁特色的土家文化被拉上舞臺,有原生態唱法撒葉爾荷,恩施曲藝竹琴,大型舞蹈歡樂女兒會,還有土家族極具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擺手舞,讓本地人感受著歡快濃烈的節日氣氛,讓外地人大飽眼福,過足了一把東方情人節的癮。在這次女兒會上還舉辦了少數民族工藝展,和土家文化論壇,內容多樣,把土家族的優秀文化展現在了人們面前。

(一)傾力打造女兒會名片

在2010年恩施女兒會開幕式上,市長秦斌說到:恩施三張名片之一女兒會的打造有效的提高了恩施知名度,促進了恩施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只有做好女兒會的宣傳工作,把外地游客吸引到女兒會,我們的少數民族體育展演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才有廣泛的受眾,才有向外推介的窗口。現在恩施每年農歷7月12的女兒會已經初具規模,但在宣傳力度上還應該加大,活動內容上應該繼續豐富,吸引國內外各界人士借女兒會契機來觀光旅游、考察、洽談貿易,為恩施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商貿發展打開一條新出路。同時體育旅游是一個新的朝陽產業,民族傳統體育憑借它的趣味性、參與性、娛樂性強等特點越來越被更多的現代人所接受。民族體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將會吸引國內外更多的游客前來游覽參觀,推進民族文化的向外傳播,推動民族體育旅游業的迅速發展[3]。在女兒會的宣傳工作中民族體育即是為女兒會提供新的看點,而女兒會即為民族體育提高展示的平臺,二者共同發展

(二)加大民族傳統體育的展演

目前恩施土家族地區開展推廣較好的民族傳統體育有擺手舞、高腳馬、肉蓮響、綿竹球等,而在女兒會上有所展示的就只有擺手舞一項,雖然早在六十年代女兒會就與土家民族傳統體育聯姻,但是近年來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并不多,主要以舞蹈文化居多,然而土家族的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應該有其相對獨立的展示平臺。如在2009年的春晚上,來自湖北民族學院的20名男生在土家粗狂、靈動的音樂聲中將高腳馬進行了完美的演繹,而高腳馬也同樣也是全國少數民族體育會上湖北代表團的囊金項目,而這些選手也多出自恩施。從這些成績來看恩施值得展示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遠遠不止擺手舞這一項,只是擺手舞是被外界所知最多的土家族體育,但是在全年的女兒會上我們也只是看到了簡單的舞臺式的表演,在土家人的傳統生活中擺手舞不是用來表演的,是要親身參與的一種生活方式,為了更好的傳承擺手舞,我們不應該讓她停留在遠遠的舞臺上,而應該真切的讓人們參與進來。

所以在女兒會上特設一個民族體育展演和參與平臺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僅可以吸引讓人們的眼球,特別是外地人,增加女兒會的看點和趣味性,更是對民族體育的弘揚和推廣途徑之一。

(三)與學院聯手加大民族體育人才培養

在歷屆的女兒會上我們看到的民族傳統體育的表演多是有恩施文工團和恩施民族歌舞團的演員們進行表演的,趨向舞蹈化,而體育方面的人才參與進來的寥寥無幾,但是恩施土家族的民族體育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能力承擔得起展演和傳承民族體育的重擔,應該讓更多的體育人才參與進來,特別是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歷來就是一個尚武的民族,擺手舞這些具有健身休閑的民族體育如果只是一味的舞蹈化未免會失去原來的面貌,擺手舞也多是由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所演變而來,是一種戰舞,尚武精神的缺失必會帶來民族體育文化的缺失。讓更多的體育人才參與進來的優勢就是相對于舞蹈演員來說可以更好的展現這種尚武的精神。

國家體育總局在《2001-2010年體育改革發展和發展綱要》中提出:“要率先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力時機,積極扶持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體育。”并規定“對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承辦賽事、體育設施建設、體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現在湖北民族學院有設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但是這個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還是和其他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一樣,一味的從事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工作,而往民族相關單位方向發展的學生少之又少,這就給我們恩施在舉行這樣的民族節日時,由于民族體育專業相關人員的缺失必定帶來在節日活動中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不夠,就會出現偏舞輕體得現象。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土家學子特別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向民族工作方向的其它事業單位發展,不僅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更是進一步的為本民族體育文化傳播服務,真正實現我們作為一個土家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56.

篇3

關鍵詞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日光溫室;生菜;晉中盆地

中圖分類號s1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22-0293-02

studyoneffectsofdifferentcatalystsoffermentativeproductionfromcronstalksonlettucegrowthinsunlightgreenhouse

wang binzhang qianghuang gao-jiansun jieli leiwen do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the catalyst of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from cornstalks is an important catalyst which is added to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gent for acceleration decomposition of cornstalk. three tested catalysts like as carbemide,sheep manure and cattle manure were cho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atalysts on the growth,quality,mineral element and spad value of lettuce in sunlight greenhous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ree catalysts contrast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tested catalysts all had different degrees on the growth,quality,mineral element and spad value of lettuce,the best was sheep manure,cattle manure took the second place,and carbamide was the third. the best application rates of sheep manure and cattle manure were both 400 kg/hm2,360kg/hm2 was the best application rates of carbamide.

key wordscatalyst of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from cornstalks;sunlight greenhouse;lettuce;jinzhong prefecture

山西晉中盆地地處山西中部,年平均氣溫10~12℃,≥10 ℃的年積溫2 500~3 000 ℃,無霜期170~180 d,年均日照時數2 675.8 h,土壤類型以潮土、河淤土為主,是山西省設施蔬菜三大示范區之一。近年來,在當地日光溫室數量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冬季地溫過低、連作障礙、土壤板結等,秸稈溝埋腐熟技術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1-3]。秸稈溝埋腐熟技術滿足農作物對co2的需求;同時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提高地溫,抑制病蟲害,減少化肥、農藥用量[4-5]。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是實現秸稈快速腐熟的非常重要的材料,它可以加快秸稈發酵菌的反應過程,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為了篩選適宜的菌曲催化劑,選擇尿素、羊糞、牛糞3種催化劑,對其各自不同施用量的效果進行對比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種植品種為意大利全年耐抽薹生菜,產地為臺灣;供試秸稈發酵菌曲為北京市京圃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秸稈生物發酵溝專用菌曲;秸稈為當地春玉米秸稈。

1.2試驗設計

試驗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賈家寨村農戶郭六娃日光溫室內進行。土壤類型為潮土,質地為砂壤,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根層基礎養分見表1。各試驗處理設計見表2。種植密度為21.21萬株/hm2。小區面積16.5 m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田間管理按照當地習慣進行。

1.3試驗方法

在日光溫室內生菜種植畦底部開溝,溝深20 cm,按60 030 kg/hm2的量放入干秸稈,撒入秸稈發酵菌曲120 kg/hm2,按處理撒入不同用量的尿素、干羊糞、干牛糞,最后覆土15 cm,灌水直至秸稈吸水飽和為止。4 d后打孔,以利于co2氣體排出,15 d后開始移栽、定植。每茬收獲后進行生物取樣。每個小區取有代表性的植株20株,記錄生長情況,包括地上部鮮重、地上部干物重、葉面積、葉片數,測定葉片spad值,測定礦質元素n、p、k、ca、mg含量,測定植株可溶性糖、vc含量。

1.4測定方法

土壤全氮測定采用半微量凱氏法測定;土壤有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速效鉀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有機質使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ec采用電導法測定;葉面積使用數碼相機和數字處理軟件測定;葉片全鉀、全鈣、全鎂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spad值采用浙江托普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spad-502葉綠素測定儀獲得;葉片還原糖使用蔥酮比色法測定;葉片vc含量采用二甲苯萃取比色法測定[6]。

1.5數據分析

采用spss軟件處理數據,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采用lsd法。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生菜生長情況的影響

收獲后記錄不同處理的生菜生長情況,結果表明:應用不同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對生菜的生長情況有顯著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沒有采用任何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的ck處理,其單株干重與其他處理相比均降低且差異顯著。采用尿素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1、opt-2、opt-3,隨著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其單株干重呈增加的趨勢,但opt-2與opt-3差異并不顯著,表明尿素作為催化劑的最佳施用量應在360 kg/hm2左右。采用羊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4、opt-5、opt-6,隨著羊糞施用量的增加,其單株干重、葉面積、葉片數都呈增加的趨勢,但opt-5與opt-6差異并不顯著,表明羊糞作為催化劑的最佳施用量應在400 kg/hm2左右。采用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7、opt-8、opt-9之間,也與尿素和羊糞處理存在相同的規律,牛糞作為催化劑的最佳施用量也在400 kg/hm2左右。對ck、尿素、羊糞和牛糞的生菜生長情況進行比較發現,施用效果最佳的是羊糞,其次是尿素和牛糞,二者生長差異很小,生長最差的是ck。

2.2不同處理對生菜品質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ck的vc和還原糖含量均顯著低于采用尿素、羊糞、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采用羊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4、opt-5、opt-6的vc和還原糖含量均較高,品質最好;采用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7、opt-8、opt-9品質次之;而采用尿素作為催化劑的處理品質排在第3;品質最差的是沒有采用催化劑的ck處理。表明使用有機肥作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對生菜的品質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3不同處理對生菜礦質元素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ck葉片的k、ca、mg含量均顯著低于采用尿素、羊糞、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采用羊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4、opt-5、opt-6的k、ca、mg含量水平是最高的;采用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7、opt-8、opt-9的礦質元素含量水平次之;而采用尿素作為催化劑的植株k、ca、mg含量排在第3;含量最低的是沒有采用催化劑的處理ck。表明不同的催化劑對生菜葉片礦質元素含量和品質有相同的影響,使用有機肥作催化劑可以提高生菜葉片中的礦質元素含量,使用尿素作催化劑的效果次于有機肥。

2.4不同處理對生菜葉片spad值的影響

葉綠素是截獲光能的主要色素,其衰減是植物在逆境下的一種反應[7]。從表4可以看出,使用不同催化劑對生菜葉片spad值有較大的影響,綜合來看,羊糞處理的植株spad值最大,其次依次為牛糞、尿素,處理ck的植株spad值最低。使用催化劑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生菜葉片spad值。

3結論與討論

(1)試驗表明:隨著尿素施用量的增加,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情況、品質、礦質元素含量、spad值均呈上升趨勢,但數值達到一個平臺后就不會顯著增加。使用羊糞和牛糞的處理之間也存在相同的規律。

(2)在不同的處理中,使用催化劑對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情況、品質、礦質元素含量、葉片的光合作用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8]。其中使用羊糞作為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的效果最優,對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情況、品質、礦質元素、葉綠素的提高均有顯著的影響;使用牛糞作為催化劑,雖然在單株干產量上略低于使用尿素做催化劑的處理,但在品質、礦質元素含量和葉綠素含量上均高于尿素做催化劑的處理;尿素效果并不如施用羊糞和牛糞。相反地,不加催化劑會大大抑制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降低品質、減少礦質元素含量、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活性。

(3)在使用各種肥料作催化劑的處理中,羊糞的最佳施用量為400 kg/hm2,牛糞的最佳施用量為400 kg/hm2,尿素的最佳施用量為360 kg/hm2。 整理

4參考文獻

[1] 楊文兵,胡正梅,楊長斌,等.不同秸稈腐熟劑在湖北省晚稻上的應用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189-191,193.

[2] 王忠紅,李建明,鄒志榮.羊糞與麥秸混合腐熟物含量對日光溫室沙培甜瓜品質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06,15(5):229-232.

[3] 顧榮魁.秸稈腐熟技術對溫室番茄生育及產量的影響[j].遼寧農業科學,2007(6):56-58.

[4] 魏珉.日光溫室蔬菜co2施肥效應與機理及co2環境調控技術[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0.

[5] 梁運江,依艷麗,許廣波,等.水肥耦合效應對保護地土壤硝態氮運移的影響[j].農村生態環境,2004,20(3):32-36.

篇4

關鍵詞: 洋節;傳統節日;全球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 G1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與問題提出

近年來,西方節日在青少年群體中日益流行,特別是在大學校園,豐富多彩的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大學生們的歡迎和重視。查閱期刊網(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學生節日消費調查”為主題的論文共有67篇。特別是2002-2012年猛增為54篇,其中2010年數量飛速增長,2010—2012年僅一年發表的“大學生節日消費調查”主題學術論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總和。

實際上,在很多大學校園里,真正讓人感覺到有過節氣氛的往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節日,譬如圣誕節和情人節。[1]有許多專家學者以及對中國傳統節日比較重視的老一代對于大學生過洋節的現象表示難以理解,當然也有一部分能夠接受西方文化、相對而言比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學生們對待中西方節日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西方節日與中國節日是否真的產生了沖突?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其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產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國家也將法定節假日時間安排進行了微小調整:元旦不變,放假1天,春節不變,放假3天,“十一” 國慶節不變放假3天,“五一”國際勞動節減少2天(由3天調整為1天),增設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3-4]這樣形成十大法定節日:新年(西歷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毫無疑問,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休假是國家鼓勵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國家主流意志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認同。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準《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為中國旅游日(非法定節假日)。那么,我們試問:①國家提倡傳統節日而洋節不放假的這一舉措,是否與大學生更加積極于洋節的習慣產生矛盾?②在大學里為何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認知和參與度遠遠高于傳統節日?

為此,筆者所在課題組就高校大學生節日問題進行問卷調查,2013年3月在××大學隨機抽取3個班級120份樣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當今大學生過節的行為習慣,探索根本原因,將大學生過洋節與過傳統節日行為進行對比。通過搜集大量資料并做出詳細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于過節的一些真實想法。

二、大學生節日調查:

中西方節日的對比

(一)大學生對中西方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第1期張祖群:在全球化進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學生洋節與中華傳統節日的對比

從上面兩個表格可看出:①大學生普遍喜歡過傳統節日,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還是比較重視的,但是有的學生對西方節日還是情有獨鐘的。總體而言,大學生對于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三大傳統節日和圣誕節、情人節這兩個西方節日的關注程度較高;②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了解程度還是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參與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學生節日消費狀況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我們除了可以在各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大學生的節日偏好以外,還可以通過大學生在節日中的消費類型、規模等看出哪些節日最“火”,最受大學生歡迎。現在越來越多的節假日變成了消費日,消費者總是會在節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費以應節日氣氛。那么,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團體,他們在各大節日的消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若如西方經濟學家所說,貨幣是一張選票,那么大學生們又會將這些選票投入哪個節日箱里呢?在此,筆者想以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為代表作為對比,看看大學生們更崇尚何者。

圖1對春節受訪者男女比例圖2大學生春節實際消費比例圖3大學生春節主要消費支出方向圖4對圣誕節受訪者男女比例

圖5大學生圣誕節的消費意愿

圖6大學生圣誕節的消費方式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有39%的大學生在春節的花費超出了自己的預算,同時有35%與預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學生(13%)花費了比預算要少的錢。同時通過圖4可以發現,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都在1000元左右,相當于每天有約33元的零花錢。在這種消費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學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錢在圣誕節消費。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節日的確就會讓大學生們“破費”不少(圖2)。

再來比較圖3和圖6,大學生在春節的花費主要在必要的節日消費上,比如回鄉探親和送禮等。然而在圣誕節,大學生的花費基本都在個人的娛樂上,比如KTV、聚餐或參加團體活動。圣誕節顯然跟春節不太一樣,春節是我們必須跟著父母到處拜訪親朋好友,個人活動的機會較少,一般是為了守傳統;而圣誕節卻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專屬權利,一般和朋友們一起過,一起聚會、開Party,因此春節與圣誕節的消費類型就會顯得十分不一樣。

三、問題分析與結論

(一)對大學生而言,我國節日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情況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問題存在

通過調查發現,青年群體對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認識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筆者認為這源于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動出色,宣傳傳統節日文化到位。傳統節日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正是即將步入社會對祖國做出貢獻的新青年團體,如果大學校園能夠對學生開展有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到傳統的節慶活動中來,將使大學生受到熏陶,這對大學生了解本國歷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認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類文化遺產增強了地方的場所感和可識別性,它們不僅能被認同,而且能被分享,獲得愉悅的體驗,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居住質量,那么這種文化遺產無疑就存在進一步維系、經營、延續鄉土節日場所等基礎條件。[9]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營造他們對地方情感的文化認同。第二,家庭對于孩子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個知識學堂,父母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發現在父母較為傳統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傳統文化知識會比較多。[10]所以家長濃厚的傳統意識也是大學生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第三,社會節日氛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大學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強,特別容易受社會氛圍的感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過節越來越講究,到了節假日就會出現人潮洶涌的現象,網絡購物和大商場購物現象也很普遍。比如春節,各家各戶張燈結彩,挨家挨戶大放鞭炮,相信大學生們也能到處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二)西方節日雖在我國大學生中有著普遍高的認知和參與程度,但是未與傳統節日文化產生沖突

雖然我國并不重視西方節日,但是西方節日卻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業大學的學生曾在校園里就 “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 這一主題被作調查訪問,有 200 名大學生接受了采訪。其中,在選擇“更喜歡過洋節還是中國傳統節日”時,大約六成大學生選擇了“喜歡過洋節”。對于他們而言,過圣誕等洋節的生活方式從中學就已經形成習慣了。[11]我國青年人群對過西方節日有著較高認同感(圖4-圖6),特別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網絡信息時代的驅動,使得我國眾多青少年能夠從網絡等新媒體上全新地認識和接觸西方文化,同時,也能在網絡上傳播西方節日文化。比如網絡上流行萬圣節、圣誕節青年人聚會,開party。普遍地說,西方節日是年輕人的“開心節日”,年輕人過西方節,很大部分原因來自于追求一個放松、宣泄、狂歡的場所。[12]因此,西方節日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活力體驗,它的存在并沒有取代傳統節日,相反更應是與傳統節日相輔相成。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同樣地,文化全球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新態勢,己經成為一種事實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過程包括了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此兩者是文化發展中的兩種趨勢,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人類依靠科技征服自然過程中,自然界以生態失衡反過來“征服”著人類。在從農耕時代向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飛躍的過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擺脫西方現代主義價值觀并且維系多樣性與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節日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持一種不接受的態度,由于西方與東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我們將西方文化定義為“奇異”。尤其是傳統的老一輩中國人至今仍對西方文化、西方節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來,隨著東西方國家的不斷交流、學習中,我們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與內在文化內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東方文化而言成為了一種補充,為我們的節日氣氛帶來了活力。而從小就學習西方語言的年輕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對西方節日文化表現得尤為熱衷。這是東西方文化從沖突走向融合的結果,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以更開放的姿態容納了更多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我們文化自覺的體現,而且是我們的體現。以圣誕節為例,在中國過圣誕節的有3種人:純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眾、有西方生活背景的準信眾;少男少女(特別是大學生)。前兩種人是真的過節,受眾小,后一種人則是追求新潮、娛樂發泄,受眾多。這樣圣誕節在中國大陸逐漸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義,隨著商家炒作,已經演變為一個年輕人社交、狂歡的社會性娛樂節日。君不見: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蘋果脫銷,少男少女集體狂歡,高校里開圣誕party至深夜。我們認為,對此現象沒有必要上升到異國精神文化價值的入侵、本國商人唯利是圖的高度,大肆批評。年青一代對自己傳統節日興趣不大,無法形成潮流和時尚,而對西方洋節卻表現出時尚的熱愛。到底是拋棄傳統節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從眾心理接受洋節,還是摒棄洋節回歸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這兩者形成一個互斥性的詭異邏輯。筆者試問,洋節與傳統節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培養節儉樸實節日消費觀,不要奢侈浪費,要重視節日文化傳承意義

大學生是未來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因此我們要對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心理及現狀進行研究,引導他們做出科學的消費決策。[16]我們知道,每逢節日(比如國慶、中秋、圣誕等)淘寶、京東等大型網購網站都會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而大學生正是具有強大購買力的群體之一。我對網購的風行程度實在深有體會,每當遇上隨意一個節日,身邊的同學都會在網上訂許多商品,而在校門外的物流運輸車都會堵得不可開交,滿地一堆又一堆快遞,摞得三層還不夠……2013年情人節那天晚上9點,××大學女士宿舍樓下先是某男人給某女士送99朵玫瑰,鮮紅的一大片,全樓剩下的女生都集體起哄;接著,另外一個男人送來999朵玫瑰,雇來樂隊,唱起徹夜情歌。這樣的神奇經歷相信各大高校大學生都深有體會,其實這些都是商家的營銷手段,聰明的商家正是抓緊每一個機會,鋪天蓋地的廣告,想方設法地營造節日氣氛,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促銷,特別是情人節和圣誕節,網絡商城的關注度會異常地高漲。[17]大學生作為年輕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理性消費,追求節日氣氛很重要,同時控制盲目消費也很重要。

(四)面對新潮的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應一味抵制,應該正確引導,順勢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節日觀念,讓洋節成為傳統節日的一種有效補充

在持續性的傳統農耕社會里產生的傳統節日代表著某種傳統文化現實,人們在傳統節日里獲得情感價值、行動方式、社會關系、人倫關系、家庭結構、審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條件下,傳統節日能夠在歷史長河傳承中斷之后“蛹變”為嶄新的樣態,并重新回歸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為民眾所遵循、操演和踐行[18];多元文化相對于本土傳統文化而言是沖突、競爭和矛盾,同時也有可能成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鑰匙,并成為本土文化復興過程中動力源、變革催化劑。在從舊的世界觀斷裂、正向新世界觀轉變過程中,節日習俗面對科學或現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覺的條件下理性地大膽地吸收借鑒任何其他優秀文化,在自我設想和建構新的文化空間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傳統。[19]這是一種以退為進,在前衛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選擇,否則,傳統文化節日必定在排斥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敗,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樣性,包容中西,才能營造有益人類長久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實現文化多樣、和諧相處,共同實現人類進步和長遠發展。面對傳統節日,我們要繼續傳承,不斷從舊中創新,推陳出新,不斷賦予傳統節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對新潮的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應一味抵制,其實抵制也是無效的,應該正確引導,順勢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節日觀念,讓洋節成為傳統節日的一種有效補充,與傳統節日相輔相成。面對洋節熱,我們并不應該抵制它,而是應該反省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要怎么樣重獲百姓的關注。某專家對春節就感嘆道:“要找回漸漸失去的年味兒,問題在于如何使傳統節日的形式變得更加活潑,尤其是能吸引年輕人更多的參與。”[20]其實,洋節和傳統節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兩者并非完全對立的矛盾,是全球化進程中一種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現象,而應該相輔相成,保持新舊平衡和文化多樣性,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愉快地“過節”。

參考文獻:

[1]李朗.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張曉華.傳統節日文化研究與精神家園建設[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30-33.

[3]張麗.旅游黃金周景區擁擠度與游客體驗影響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區和象山景區為例[D]. 廣西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學位論文,2008.

[4]焦中國.JIT采購在A公司的應用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論文,2008.

[5]孫體楠.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為例[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6):111-114.

[6]孫體楠.大學生繼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的思考[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42-45.

[7]李朗.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飛.傳統節日文化:大學生文化活動教育的新視角[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5):56-57.

[9]朱曉明,高增元,何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合作研究——以浙中三個節日場所為立足點[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傳統文化傳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論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6):54-57.

[11]侯愛敏等.“洋節”更有吸引力[N]. 鄭州日報,2005-12-26(6).

[12]量之間,鄭軼楠.誰在過洋節[J]. 新財經,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J]. 長白學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深層文化的拒斥與融合[J]. 學術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博士課程錄[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費背景下的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學與管理工程學術會議[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陳淦添.當代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09(4):220-222.

[18]張勃.從乞巧節到情人節——“七夕”在當代的蛻變[N]. 中國文化報,2013-08-12(7).

篇5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民族性;設計;文化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關于中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幾千年光輝璀璨的歷史,形成了諸多光彩奪目的民族文化傳統。它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一個產物,鮮明的印記了農業文化烙印,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社會規律和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它凝結著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倫理情感、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影響力從古至今,無處不在。

所謂“節”,是針對一年中氣候變化而言的。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將一年分為四時八節。后來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把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段落,統稱為“二十四節氣”。據《禮記·曲禮上》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由此觀之,節日是一種固定的風俗,一旦形成就很難再取締,它只能繼承發展,在繼承發展的過程中,加以改造和補充,這就使節日風俗具有傳承性的特征。

(二)關于設計文化

1、文化的定義范圍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文化總是在連續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沒有繼承,文化就會斷裂;沒有創新,文化就會枯竭。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如同當前國際經濟潮流的發展趨勢一樣,設計也是當代世界性的文化活動。

2、當設計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現在正流行著一種說法,“設計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的時代是設計文化時代也是文化設計時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至自然環境和傳統生活習慣的不同表現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對色彩、造型、文字也會各有偏愛。而這些偏愛也會反應到傳統產品的設計中。

有史以來,東西方文化就有過積極的交流,這種交流和對話,為地區之間的了解、交流做出了貢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已真正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越來越多的設計藝術正朝著“民族化”大流發展。例如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文化正大規模的影響著亞洲國家,由圣誕節衍生出的設計就是運用了西方節日文化內涵,這些西方節日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時,已不再是單純地購買產品,而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進行一種文化熏陶。可見,設計藝術民族化,已成時代的潮流。對今天的學者來說,只有在世界史的宏觀視野中,在各大文化的比較中,中國的特色才得以顯示出來。

二、現狀和問題

(一)關于傳統節日放假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行放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這些年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二是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由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針對在法定假日調整方案進行了網上民意調查,由調查統計數據分析,可以得出2個結論:1、有利于保護民族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2、有利于保護文化遺產。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放假是順應時展的一種趨勢,是迎合本族人民對于復興傳統文化的迫切要求。

(二)設計,不能沒有文化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民俗和文化,更沒有相似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信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人文以及風土人情。半個世紀來,人類科學技術又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尚在爭議的話題,因為面臨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處于“弱勢”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內在的活力,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自強意識,就會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在城市規劃方面我國卷起各種“狂潮”,短短不足20年的結果,盡管房子建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

(三)由反思回歸論述的主題

因隨著黃金周、洋節日的增多,我們的傳統節日正逐漸被人們遺忘,由節日文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不能不得到正視。黃金周出游是批發式的旅游,對旅游景點壓力很大,不少地方政府、旅游經營部門都竭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熱衷于在風景名勝上建星級賓館、桑拿等,導致了景點的“城市化”,法定假日調整勢在必行,國家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淡薄也說明文化遺產的流失,而從傳統節日中折射出的中國文化、民族精神才是設計創新的出發點。

設計的多元化發展如中國人的筷子與西方人的刀叉,設計師應秉著“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的設計哲學從傳統文化和思想根源中汲取設計思想,但同時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應用也不能忽視。設計文化的重點不只是強調文化的差異,而是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設計師的根本責任與任務及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加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創造美的、健全的、平衡的與環境協調的適合人類生存,體現人類文明的和諧空間。由傳統節日傳遞出的中國文化其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也正體現了這點。

三、結語

篇6

論文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可見洋節已經逐漸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祝“五一”勞動節時,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篇7

關鍵詞:七夕節俗;農耕文化;愛情觀;生育觀

中華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古代勞動者智慧的載體。由于外來文化的滲透,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尷尬境地。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重新解讀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節日習俗文化,揭示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堅持民族特色,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一個比較悠久的節日,七夕節又被稱為“女兒節”、“穿針節”、“乞巧節”等。董乃斌在《唐人七夕詩文論略》中說:“在中國古代眾多的民俗節日中,就其參與者性別、節日活動內容、活動方式而言,七夕是個名副其實而且獨一無二的女兒節。”①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七夕節自漢代產生以來,經過不斷演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確定七月初七為七夕節,與古代民間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七為陽數,七月七日是陽數的重疊之日,與五月初五端午節、九月初九重陽節一樣,是值得紀念的特殊日子。農歷七月也是農業豐收的季節,織女被作為七月立秋的標準星,因此,人們將七月初七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結合,并定名為“七夕節”。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天上有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人間有君臣與百姓的慶祝活動。乞巧、乞富、乞壽、乞子等習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與織女的六大神性有關:主嫁果、生計、財貨;主掌生育、庇護兒童;主壽命;主婚配;滿足人們的私愿②。

1.農耕文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歷史悠久。在農耕生活中凸現著百姓的集體智慧。很多節日慶典活動都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百姓表達心愿的方式。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節聯系緊密,人們借助七夕節日表達他們對牛郎織女的祝福,對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對家人的美好祝愿,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渴望。

牛女傳說中,牛郎星和織女星自然而然地被擬人化,牛郎具有質樸、勤勞、堅韌的品性,織女則代表著智慧、忠貞、善良,他們成為勞動人民尊崇的對象。

在重男輕女的古代社會,女性的命運很難預料,女性往往將幸福的賭注押在婚姻上。她們從小學習各種女紅,這也是她們能否成為合格的妻子和媳婦的重要資本。《孔雀東南飛》中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詩句,說明劉蘭芝是一位聰明能干,多才多藝的女性。

“七夕”是一個以女性參與為主的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這與以織女為主人公的牛女傳說有關。織女智慧與善良兼備,又心靈手巧,是中國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節自然成為婦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載體。當代作家馮驥才說,七夕節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節。西方的節日往往主題單一,或表示感恩如母親節;或表達愛慕之情,如情人節。而中國的節日主題多樣而深刻,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七夕節習俗,既是對白頭偕老、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禱心靈手巧和賢惠聰穎的重要節日。

2.忠貞不渝的愛情觀

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古代中國重男輕女、等級森嚴的社會現實,使人們這一基本的情感追求受到束縛,尤其是女性,因為封建禮教的殘酷壓制,往往成為婚姻的受害者。她們對美滿婚姻、家庭幸福尤為渴望。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自然而然就成為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密不可分,而牛郎織女故事中因西王母的阻撓,有情人不能相見,從而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給牛郎織女帶來了希望,這也是人們美好愿望的體現。中國人崇尚大團圓,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大多以大團圓結局,故事主人公在經過悲歡離合后重新團聚。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正是這一美好心理的表現。“七夕相會”是牛女傳說的精妙之處。兩個相愛之人不能朝朝暮暮,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但正因為有每年七月七日的相會,牛郎和織女備受煎熬,仍滿懷期待。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的愛情觀,正如《詩經?蒹葭》中的詩句:“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亦虛亦實的情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態,表達一種相思之苦,這是中國傳統愛情詩歌的主旋律。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將這種相思之苦抒寫到了極致:“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唐代女詩人李冶有一首充滿哲理的六言詩《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詩人用“八至”道出了人間的事理,尤其是夫妻之間的微妙關系。男女雙方不管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自由戀愛,一旦走入婚姻,就是對對方的認可,要對雙方及其家庭承擔一份責任。夫妻雙方耳鬢廝磨,相濡以沫,濃烈的愛情漸漸轉化為血濃于水的親情,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愛情模式,它不是對愛情的否定,而是對愛情的升華。正如《詩經?邶風?擊鼓》所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兩個有情人的至愛之約,是生死不渝的偉大愛情的宣言,也是千百年來一直被傳誦的原因,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愛情觀的源頭。

3.重生育的觀念

古人把生育現象看得非常神秘,最普遍的求子方式就是向神靈祈子。民間有送子觀音、碧霞元君這樣的神靈形象,而且流傳著許多關于送子神仙的神奇故事。多子多福,兒孫滿堂一直是古代中國崇尚的觀念。由于古代醫療衛生條件低下,嬰兒的死亡率很高,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神靈保佑孩子能夠健康長命。沒有子女的夫婦更是虔誠地拜送子娘娘,喜得貴子后也認為孩子是神靈所賜,還愿的環節必不可少,因此各地的娘娘廟香火不斷。

牛郎織女傳說中牛郎織女育有一子一女。在國人的觀念中,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是人生中最幸福和值得驕傲的事情。有些學者在研究牛女傳說和七夕習俗文化的過程中,認為二者起源于生殖崇拜,七夕乞子就成為順理成章的節日習俗。劉彩清《七夕節的文化透視》一文認為:乞巧含有深刻的生殖意蘊;用瓜果來祭拜牛郎織女,是子嗣繁盛的象征;用蜘蛛求巧寄托人們對喜得貴子的期盼;用鳳仙花搗汁染指甲的習俗在于體現對老人的“孝”。在七夕乞生活動中,已婚女性有一項重要任務―乞子。按照父系傳承的原則,只有兒子才是延續香火的后代。未生養兒子的女性,七夕晚上虔誠地祈禱,即是渴望自己能夠如愿。古代社會,女性幾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能否生養兒子,也決定著她在夫家的地位。《儀禮?喪服》中有:“七出者,無子,一也;,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這是為婦女設的“七出”之罪,無子被列為首條,而且是女性獨自承擔這一罪名,可見封建禮教對婦女要求的苛刻和無理。這一觀念可謂根深蒂固,就連魯迅筆下一無所有的阿Q也明白“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害怕自己斷子絕孫,認為“應該有一個女人”。

小結

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中華民族是崇尚美好、團圓、幸福、和諧的民族,與牛郎織女故事有著淵源關系的七夕傳統節日因此有其存在的土壤,只要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和人們的文化心理,營造一種美好的氛圍,這樣的傳統節日依然可以大放光彩,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載體。

七夕是中華傳統習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傳統節日重新煥發生機,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宣傳,也應該考慮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這樣才能真正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起到推動作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西方的文化和習俗,手捧玫瑰花,口嚼巧克力,跳的是街舞,哼的是Rap、Hip-Hop,對于本民族豐富多樣的文化,視而不見,熟視無睹,這讓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很不理解,也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的境地。我們并不是拒絕外來文化,但不能舍本逐末,厚此薄彼,正如魯迅“拿來主義”一樣,應該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不失為搶救和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一種選擇。

參考文獻:

[1]鐘敬文等著《名家談牛郎織女》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

[2]張曉華主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之七夕節》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6.

[3]周媛著《節日長安之七夕節》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9.

[4]劉彩清《七夕節的文化透視》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5]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

[6]馮驥才《七夕?摩喝樂?仲爺》《今晚報》副刊2010.9.

[7]張勃《壓力下的憧憬―七夕節俗中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七夕文化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注 釋:

篇8

五一國際勞動節在中國算是最大的國際性節日了,因為國人一向崇尚勤勞,勞動最光榮,所以中國政府給了五一節一天法定假,中國的國際性節日中也只有五一享此法定殊榮。節假日也是容易引起異國留學者困惑的文化現象之一,每學期都有那么兩三次節假日,學校要安排停課、調課、補課,這就讓來華留學生一頭霧水,很難搞清楚,我們也聽到不少怨言。我國的法定假日大多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次要跟留學生解釋半天放假的含義。到五一假時,我們以為這是國際性節日,世人皆知,結果卻發現很多留學生聞所未聞,更不用說什么“三八”“六一”了!我還曾納悶外國學生節日文化常識怎如此匱乏,到了國外才發現我們所認可的國際節日其實并不那么“國際”,很多外國人對所謂的國際節日都不甚了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能走進一地民眾心里的節日,恐怕只能是那些真正屬于自己的、根深蒂固的傳統節日吧。

2013年的三八節到了,可是牛津街上見不到任何與國際勞動婦女節有關的跡象,但大小商店里都有專門的母親節禮物專柜。問我的房東:“英國的母親節就是三八節嗎?”她反問:“什么是三八節?”我答:“國際勞動婦女節。”追問:“什么叫勞動婦女?”復答:“因為源于美國的勞動婦女罷工吧。”——“沒聽說過”。房東接受過高等教育,熱愛讀書寫作,不過因為婚姻離異現在是全職母親。3月10號那個周日母親節,她異常開心,兩個上中學的女兒分別給她送上了自制的節日賀卡以及用她們掙的工資所買的簡易鮮花。

2013年的五一節到了,國內關于小長假的調休通知、旅游攻略、堵車新聞等等已經漫天飛舞,英國卻一點動靜也沒有,因為英國的五一節沒有假。這一次脆請教了牛津大學的同事GEORGE。這位飽學的英國紳士直接給我講起了英文單詞“MAY DAY”的意思。

GEORGE說,“MAY DAY”除了表示五一外,還是一個國際通用的遇險求助的無線電通訊信號,相當于“救救我!”用于危及生命時向警察、飛行員、消防隊和運輸等組織的緊急求助,電話用連續3次(“MAY DAY MAY DAY MAY DAY”)來區分出實際的求救信號和普通的電話語音。這委實是一個危及生命時啟用的國際通用求助語嗎?真的不得而知。

解釋了“MAY DAY”,GEORGE接著隆重推薦我參加牛津的“MAY MORNING”活動,說這是牛津獨有的迎春民俗,于五一清早進行,在牛津已延續了五百多年,類似于牛津人的狂歡。關于“MAY MORNING”習俗,此前在電影《Shadowlands》(中譯《影子大地》或《幻境》)中曾經看過,清晨集會,有人唱歌有人跳舞還有人跳河,不過并沒有想到電影鏡頭是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而且也沒有記住“MAY MORNING”這個短語。不過,牛津人能夠狂歡實在有點兒出人意外。這里是學術殿堂,充滿睿智但始終有幾分矜持,整天安安靜靜的,連狗吠和鳥鳴都十分輕柔。如果真能看到牛津人的狂歡也算是親眼目睹了“牛人”們驚人的另一面。

牛津管委會網上通知:2013年5月1日早晨四點半到上午九點,為了確保MAY MORNING的天籟之音不受雜音侵擾,牛津市中心實行交通管制。看來這確實是牛津的節日!出于好奇,MAY MORNING的清晨五點我就趕到了金色之塔下面,一隊穿白色大褂的唱詩班孩子們(莫德林學院合唱團)已經在登塔。

不過,警察似乎來得更早,盡管昨天已經在橋上樹了警示牌,今天一大早又在莫德林橋上架起了防護欄,阻擋想跳河的年輕學子。MAY MORNING跳河,據說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牛津學子開創的一個新傳統。聽完圣歌之后,有人喝著烈酒,奮不顧身跳進了春寒料峭的泰晤士河中。因為時值枯水期,河水不深,每年都有因此受傷者,2005年甚至有人重傷癱瘓。但年輕人瘋狂依然,年年跳河。今年警察局派重兵守橋,看來要下決心取締這一新傳統。

天已經全亮,但曙色未褪,塔下人聲漸沸,許多人頭上戴著用樹枝花草盤成的“春之帽”涌向金塔。當晨鐘敲響六點時,突然萬籟俱寂,鴉雀無聲,圣歌“Hymnus Eucharisticus”從金塔頂上響起,蔚藍色的晨暉中,人們凝神靜聽。這首歌已經唱了350多年,我無法聽懂唱的是什么,但能感受到一份稀有的圣潔和寧靜。

儀式歷時不長,圣歌之后是牧師主持的祈禱。祈禱未已,太陽的金輝已經鋒芒畢露,人們對春天、對學業、對事業、對健康、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祝愿隨著朝陽的升起達到,MAY MORNING 的狂歡正式拉開了帷幕,大學城牛津沸騰了:學生、觀眾、游客都在狂舞。老年紳士們的棍子舞和手帕舞跳得別具一格,綁腿上成排的小鈴鐺清脆悅耳。幾個想跳河的小伙兒被警察硬性勸阻,盡管牛津學子都能言善辯,但終究抵不上警察哥哥的一個“NO”字。有位中國學者的視頻中配上的字幕“跳河的傳統以被明令禁止的形式被延續……”,真是意味深長。

不過,牛津從來不缺少創新,今年的MAY MORNING,金塔圣歌結束后,牛津的嘆息橋上橫廊中又傳出了另一組歌聲,引得聽眾在這里仰視、駐足、傾聽。當我跟GEORGE聊起這一幕時,他大驚“這是個新傳統!”我也驚呼“傳統還有新的嗎?”也許只有牛津人可以創造新傳統。意大利的嘆息橋是生死之間的嘆息,劍橋大學的嘆息橋是考試得失之間的嘆息,唯獨牛津的嘆息橋下根本沒有水,全憑你的想象和聯想去開河。也許,以后的MAY MORNING 又將新增一項內容——嘆息橋下聽“歌詠”,不是感嘆也不是哀嘆,曲調平和悠揚,與清晨的空氣一樣清純。

GEORGE有幾分自豪地說這是牛津人為慶祝春天到來特別舉行的活動。順便問我中國人會怎么迎接春天。我說“我想您可能知道,中華春早,差不多三個月前,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國際性節日,而且它的名字里就有春——”沒有等我說完,GEORGE大呼:“我知道,SPRING FESTIVAL(春節)!”“但您可能不知道,春季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季節,春節之后還有一連串的小節日都和春天有關。”輪到我如數家珍了,GEORGE聽得眼睛睜大,胡子都翹起來了。我并沒有說大話,中國的春節是一個國際性的節日,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有華人群體的地方就必定會過春節。在牛津大學,中國留學生已經構成其海外學生的第二大群體,其中還未含來自臺灣、香港等地的中國人。聽華人教會一位朋友說牛津城的十幾萬居民中,華人已經超過兩萬。牛津有兩家中國超市,過春節時年貨樣樣齊全。從根本上講,節日的國際化程度是與國家的國際化程度相輔相成的。

進入中國的國際性節日似乎被過多附著了政治色彩。而政治的時效性最強,也往往最易隨風而去。譬如五一,我們幾乎認定它是名副其實的勞動節,甚至將其理解成勞苦大眾的節日。每到五一,各級政府都要進行各類表彰,五一獎章也成了勞動者的最高榮譽。這些色彩輝煌的五一活動是否能永駐世人心中并代代流傳下去尚待時日去檢驗。

其實很久以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把五一節作為迎接春天的節日。牛津的MAY MORNING就一個永恒主題:迎春。記得馬克思曾說過,“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狂歡興許是喜劇的。聽一些學者說英國舊的五一節內涵很復雜,但如今許多古老的節俗都已從英國人生活中消失。筆者還專程去參觀英國鄉村文化博物館,走進去沉浸其中十分享受,走出來物非人非萬分無奈,結果也只有一笑而已。而牛津的MAY MORNING民俗傳承了500年,在春暉初升之際用塔頂合唱和沿街狂歡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來。對于正處于輪番考試和論文完稿答辯掙扎中的牛津學子們來說,在春之聲的天籟中縱情一下自己也真是情有可原。更何況對一直矜持而緘默的牛津人有這樣一個機會對天抒情,開懷迎春實在不易,也令人振奮!

篇9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文化的內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以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為例,提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文化意識欠缺的策略。

語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緊密相聯。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和文化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人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作一探索。

1.文化的內涵

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指人類精神和物質生產的總和,在狹義上指人類精神產品的總和;就不同國家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們行為和認知方式的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體現在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外語教學所研究的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

2.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文化世界的建構和運作正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和語言的制約作用得以實現的。語言又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語言對于表達人類復雜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是我們理解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3.教學的誤區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我們缺乏歐美國家所擁有的語言環境。況且,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經常會遇到很多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因此,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他們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培養世界意識。

由于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夠,跨文化意識薄弱,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英語教學中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意識欠缺的現象。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多數學校還是薄弱環節。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讓學生背熟語法規則,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語法規則做題,得高分,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學這門語言,怎樣才算學好了這門語言。英語教學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應努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成功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境界。

4.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本,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圍繞中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名人傳記、傳統節日、衛生與體育等16個話題選編語言材料,語言真實自然、形式多樣,活潑新穎,所涉及的話題貼近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旅游、體育、航天技術、環境保護、交友、集郵愛好、影視等;閱讀課文涉及題材廣泛,反映了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出版、戲劇、文學、音樂等。這些題材和話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未來、關注社會,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不斷增進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并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論題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雙方辯手各舉一方餐桌禮儀之優處,或宣揚,或反駁,氣氛熱烈。其實禮儀本無優劣,只是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教育學生要人鄉隨俗,樹立文化平等觀,注重禮儀,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傳記反映了美國自主、獨立、崇尚個人奮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矚金錢的價值觀念。

4.2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正確運用詞語。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理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其深刻內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人物,作為典故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而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之戰),指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稱雄歐洲一時,最后戰敗于比利時的滑鐵盧。這一詞語被人們用來比喻“慘遭失敗”。再如peasant(農民)一詞,在漢語中是中性詞,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稱農民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狗是寵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4.3開發校本課程,系統介紹西方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校本課程正是實施這一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渴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可摸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結合教材內容,編寫《學點英文諺語了解西方文化》、《中學生英美概論》、《知多少》、《你喜歡的英文歌曲》、《西方節日文化》等學生感興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4.4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綜合素養

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是潛移默化的。英語的學習也一樣。由于電視、多媒體等能創設仿真的英語交際情景,在課堂中適當地引人這些媒體所提供的地道活潑的英語素材,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地借助電視、網絡等學習英語,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英語教學資源,如:(1)英語影視節目(2)英語教學網站(3)各類多媒體英語教學光盤(4)英語教學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語音素質、豐富英語文化,有效提高英語綜合文化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4.5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要在課外最大限度地創設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課堂內外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4.5.1開辦英語角,由外語老師與學生交流。有條件的話也可請外教或外國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

4.5.2開設研究性課程,以跨文化研究為主題,系統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小課題,如:“美國的飲食文化”、“英國的婚俗”等。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電影和錄像、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并最終寫出報告。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舉行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正確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

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決不能認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語言更美。”(王宗炎)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地理解外語并恰當、得體地使用外語,不僅取決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決于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國文化有利于外語學習。并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識。

篇10

實施“東海明珠·山花工程”是農村群眾文化走向正軌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兩為”方針的有效載體。對加快我鄉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了使我鄉“山花工程”創建工作能夠符合文化部門的要求,早日實現“文化繁榮、經濟活躍、旅游強鄉”的目標,鄉黨委、政府協調組織,加強管理:一是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宣傳委員任副組長,團委、婦聯、老協、學校、文化站等有關人員組成的文化創建領導小組,切合實際加強對文化中心創建工作的監督與管理,各行政村成立了文、教、衛組織,逐步完善“打基礎、建網絡、改設施”的文化發展機制,為加快文化建設步伐,構筑起良好的領導機制。二是根據實施“東海明珠·山花工程”的要求和當地實際,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創建規劃,使文化建設有序地推進,建立健全文化站各項規章制度。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站容站貌 三、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抓好本土特色文化的宣傳和開發

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創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節目,需要一支精悍的文藝隊伍,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奮發向上,我們在抓場地建設的同時更注重文藝骨干的培養,鄉文化站只有專干一人,文藝需要群眾,群眾更需要娛樂,兩者相符相成。因此,我們及時地深入基層發現人才,經常舉辦各種培訓班,或輸送人才外出學習,與學校、團委以及西一、西二兩村有關人員聯合組織了一支業余文藝演出隊,自編、自導的快板、小品等曲藝節目先后獲得了地、縣級二等獎,文學作品和群文方面的論文在全國、省、市、縣級報刊刊登或獲獎。鄉中心學校云集了一批大中專畢業的老師,他們愛崗敬業,而且多才多藝,文化站干部利用他們的才智開展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活動,春節期間舉辦了生動活潑的篝火文藝晚會,自編自導的啞劇、小品、三句半、小組唱等節目融入了地方特色文化宣傳身邊的人和事,節目內容豐富多采博得廣大群眾的陣陣掌聲。今年初還組織全鄉村干部集中學習了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結合學習了十六屆三中全會中關于: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和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精神。極力改變我鄉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建立一支符合××文化名村建設的文藝隊伍。逐步完善我鄉文化基礎設施,為繁榮農村群眾文化群策群力,此次理論學習周各村干部提出了相關的村級文化網絡建設措施,為我鄉創建“東海明珠”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業余獅子隊、花鼓隊、木偶戲班,每年演出累計均達百余場次,為繁榮我鄉文化生活立下了汗馬功勞。最近,文化站工作人員正極力搶救恢復“××搶豬節”,這一具有濃郁特色地方文化的搶救挖掘,將給××鄉的群眾文化增加空前的活躍氣氛。

四、以節慶活動為契機,傳播“先進文化”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