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意義

時間:2022-10-09 16:03:04

導語: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意義

摘要:本文以“互聯網+”為背景,對如何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引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有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課程要以實踐為核心。借助互聯網條件,變革教學方式,樹立文化傳承觀念;以“互聯網+”為背景,以傳統節日主題為核心,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組織和開展,有機融合一些生活素材和教材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傳統節日文化;借助“互聯網+”在各個學科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培育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懷,培養其學習思維,拓展其學習實踐,全面推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小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小學德育

一、“互聯網+”環境下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意義

就學生而言,傳統的說教式教育無法將其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其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意向并不明顯。此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對教育方式進行豐富和創新,互聯網+帶來了機遇,隨時能夠進行主題教育,圍繞主題選取經典事例和場景組織,實現了教學方式的重大改進。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看,其以學生知識運用、實踐等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的,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問題尤為看重。在互聯網+環境下,運用多種有效策略,比如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對學生活動或研究方法進行指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為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觀念,讓他們意識到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靈魂的一部分,從而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發自心底的崇敬和熱愛。

二、借助“互聯網+”傳承優秀傳統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通過特定的節日儀式禮節來發揚傳統文化精神。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能體現我國孝文化、團結文化的節日。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在去年寒假期間,以“互聯網”+的形式,聯合本校學生和新疆小學生,以“民族一家親,共慶中國年”為主題進行了春節文化活動的共同組織和開展,引導兩地學生對民俗文化進行感知和學習。活動分為六個小組,分組策劃,根據不同的主題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用多種方式弘揚春節文化,營造出祥和文明的節日文化氛圍,讓傳統文化氣息浸潤學生們的生活。

(一)共話疆史悅傳承

烏衢兩地學生對《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的紀錄片進行了共同的觀賞,立足于歷史、文化等視角,對新疆多年以來的發展歷程進行贊頌,相互交流各自的學習感悟,對祖國河山之壯美進行感悟。兩地學生對紀錄片中的任意板塊進行視頻討論交流,促使他們進一步領略中國各地的獨特風土人情,激發兩地學生熱愛祖國、各民族一心的團結精神。

(二)福贈春聯祈平安

為重溫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文化,衢州實驗學校悅溪校區和烏什·衢州小學以“金牛送福共寫春聯”為主題,進行了春聯書寫這一活動的舉辦。兩地的同學們在現場跟著老師學寫春聯、寫福字;同時,還開展了新春誦讀話書香活動;最后,兩地的同學們各自展示了自己書寫的春聯并向對方送上自己的新年祝福,情意滿滿,年味十足,來共同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

(三)剪窗花,樂揚年俗迎春至

剪窗花,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象征春節及這一整年都吉祥、喜慶、平安健康之意。通過剪紙技藝的學習,學生們一起進行剪窗花創作,體驗動手動腦的樂趣。學生們通過互聯網進行剪窗花學習,完成窗花制作后和家長一起展示,兩地學生一起分享新年的快樂祝福。這樣既豐富了假期生活,也展示出了兩地學子對新年的祝賀,讓傳統節日文化深入人心,意義深遠。

(四)餃子民俗慶華誕

兩地連線,同學們高興地討論包餃子這種民俗文化的由來。在鏡頭前展示包餃子的流程與要訣,現場一起動手包餃子。學生們完成了中華傳統餃、元寶餃、柳葉餃、四喜餃等多樣造型餃子。烏衢兩地的同學們端上自己親手包、親手煮的飽含了同樣的團圓祥和之情的餃子互道新春祝福,共同體會著濃濃的春節文化,感受著黨為我們創造的幸福生活,空氣里洋溢著民族一家親的暖暖中國情。

(五)兩地學子歡歌共舞,禮悅衢烏

以排簫合奏開場,結合鋼琴四手聯彈,電子琴、古箏、非洲鼓的配合,烏什、衢州兩地的同學們共同演唱歌曲。在現場,同學們都感受到了那種我彈你唱,幸福快樂伴成長的喜悅。音樂讓衢烏兩地同學們的心更近了,情更濃了。心手相連,共譜新年快樂的樂章。烏什同學也為悅溪同學獻上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新疆舞,兩種舞蹈的交流也是兩地文化的互賞互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舞蹈歌曲的交流祝福中,感受民族團結的熱烈與深情。在此過程中,兩地學生以“互聯網+”為依托,成功地將兩地節日文化活動的互動進行得有聲有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學生都表示此次的實踐活動讓人受益匪淺,不僅深切感受到春節的深刻涵義,了解到不同民族地區的春節習俗,還真正感受到了各民族團結一心共慶中國年的赤子之心,其效果意義遠比印在書本上背誦幾天大得多。與傳統教學不同,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圍繞同一主題,分組完成不同的任務,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大挑戰。自由選擇自己擅長并感興趣的小組,提升了學生活動參與度;從不同學生個體的能力差異出發,取長補短,合理分組并有條不紊地組織各項實踐活動,借此支撐實踐目標的順利達成。通過小組合作,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收集與分享,合理制定活動方案并分配任務認真執行。如此一來,將積極、開放且創造性極強的學習實踐平臺搭建起來,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象化的體現。與老師生硬地布置任務不一樣,這些活動內容都是學生們自己提議的,他們樂意做,參與熱情高,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學習思維的培養和發展,有效地鍛煉并提升其綜合實踐能力。

三、借助“互聯網+”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知識

學校所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一項系統化工程,帶有明顯的長期性與系統性,在此類課程教育工作的組織和開展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做中學”,引導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切身參與。教師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教學資源,努力創設“線上引領+線下實踐”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學習資源開展問題解決式實踐操作,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之處,將傳統的節日文化與互聯網有機融合起來,依靠開放化的網絡,快速且廣泛地傳播各類傳統節日文化信息,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高的認可度。在學校范圍內,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對網絡課堂進行開設,借用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對有關知識進行廣泛推送。在互聯網平臺的輔助和支撐下,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更好更快傳播,并對學生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讓其有機會接觸、學習并深刻感悟傳統文化。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讓學生的課外生活由此變得豐富起來,同時也確保其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有效激發,在學校范圍內也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舉例來講,開展傳統節日知識競賽,學生們通過微信等小程序就可以參加比賽。或在重大節日時,學校組織一些傳統節日文化的活動,例如書法藝術、相聲、民族樂器表演等傳統文化形式,錄制相應視頻,之后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上上傳并展示此類作品,讓更多人觀賞點評,帶動其他人對傳統節日知識的了解。假若人們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熱愛之情,將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讓其能夠對各類學習實踐活動進行積極主動的參與,在實踐中學習、成長。互聯網平臺比較便捷,學校和學生都很容易掌握此方面的操作。學校可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對傳統文化知識及各類通知進行及時精準的發布,學生也可通過訂閱各類網絡賬號來輔助自己學習,同時也可對網絡上的各類內容發表評論,此種情況下,學校能夠對學生或家長的意見有一個及時客觀的了解與把握,這也為家校之間的順暢溝通搭建了橋梁,有利于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節日知識。

四、借助“互聯網+”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一些教學素材中蘊含了很多的與傳統節日有關的人文內涵,其教學價值是相當高的。學生們在文獻查閱、訪談等方法的輔助下,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和認知,對民族精神進行深刻感悟,慢慢愛上我們獨有的傳統文化,并在此方面產生濃厚的學習、研究和探索興趣。就拿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來說,教師應該以節日為主題,要求學生對一些和清明節有關的詩詞進行搜集和背誦,鼓勵學生將一些革命先烈英勇殉國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講述出來,以“互聯網+”的模式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以此緬懷革命先烈,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緬懷先人、紀念先烈的習俗進行繼承和發揚。這樣的實踐活動,有主題也有意義。在美術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例如在元宵節時,筆者所在的班級就組織學生自制元宵燈,通過互聯網,比如動態影視資料的學習分享等進行燈面的繪制與創作,并且還通過之前的學習積累,借助于燈謎、字謎游戲,對中華民族語言和文字的精髓進行學習和感悟。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學得有興趣,做得有動力。另外,道德和法治學科也同樣能夠融入傳統節日教育的有關內容。舉例來講,在對《浙江的民風民俗》進行學習時,大家分組調查各地民風民俗,最后進行分享匯報,在此期間,能夠對各民族的獨特的風俗進行領略,讓學生能夠了解并學習更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對其愛國情感的培養和升華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實踐活動的支撐下,學生不僅能夠對自己的家鄉風俗有所了解,還能夠借助于傳統文化節日,實現傳統文化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高度整合,在傳統節日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正視傳統節日,領略民族文化并弘揚民族精神。憑借網絡技術來實施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引導學生以網絡技術為工具,更加全面深刻地學習傳統節日文化。幫助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多多交流,勇于實踐,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對文化養分進行吸收,對民族精神進行深刻感悟,對自己的民族產生更為強烈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全面保護、大力創新和有效傳承。“互聯網+”環境下推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可操作性。精準云“把脈”,把準方向,基于兒童立場,依據現實問題把診問脈,解讀兒童需求,打造多樣云課堂與實踐活動,讓學習自然發生。同時,借技術“賦能”,與時俱進,通過各類豐富具體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更全面地認識到黨為國家、人民帶來的美好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從而培育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少年和未來建設人才。全面發展與掌握知識有時并不是一回事,要想讓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教學方式,以更前瞻的大格局引導學生以多樣的視角、靈活的方式來體驗學習。因此,在小學教學中,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利用“互聯網+”營造節日氛圍,實現生活素材和教材內容的有機融合,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傳統節日文化和各民族習俗,有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陶夢云.疫情背景下中小學在線教育中的問題探析[J].教育科學論壇,2020(05):39-41.

[2]朱娜.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引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C]//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四),2021:392-395.

[3]孫玲紅.利用“互聯網+”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教育的研究[J].新課程,2020(21):18.

[4]任嬌.讓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與傳統節日文化融合[J].學周刊,2021(29):184-185.

[5]黎琴.“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有效途徑[C]//2020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0:1238-1240.

作者:陳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