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理論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6:4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理論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通過變異維度創設學習空間,使預想的學習內容順利轉化為實踐的學習內容和經驗的學習內容。”這種承認并尊重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核心地位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把學生看做有獨立思考和溝通能力的課堂主體,在強化知識內在關聯性意識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經驗方式和前知識對于目標新知識學習的潛在影響,最終引導學生建構更加客觀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當前西方文化教學中往往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并沒有經過對事物差異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質因素影響,真正掌握本質特征,而是通過簡單的重復強化來建立概念。”變異理論明確指出知識的建構要以學習者的經驗心理結構和已掌握的信息為基礎,充分體現了學習的關聯性,主動性和社會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向學生介紹概念的定義,而沒有呈現這個概念的正反例,學生往往只學會了死記硬背,而無法真正掌握概念的關鍵屬性。”因此,教師能夠有效列舉正反例是建立在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礎上的。
2以學生前知識為出發點的教學安排
變異教學理論強調,“為了領會事物的本質特征,就必須注意它與其他事物有何差異。要注意到該事物在哪個方面與其他事物不同,在差異的比較過程中,逐漸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教學策略上,變異理論指出,‘分離-變異-對比’的教學操作模式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理解事物的關鍵。”這種以變異、對比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明確目標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于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結構進行細致考察,然后客觀篩選和提取學生前知識中,能夠有效構成目標學習內容正反例的知識信息,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關鍵屬性的差異對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標教學內容的本質內涵。基于教學實踐并結合對于這一科學教學理念的反思,筆者對于如何將上述操作模式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操作步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總結如下。
2.1分離基督教文化的關鍵屬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識體系是龐大而繁雜的,有效分離出這一文化知識體系中的關鍵屬性能夠“化解知識難度,揭示知識的內在道理,使龐大數量的知識呈現出清晰而嚴密的內在聯系結構,又能使結構復雜的知識體系清晰化,簡約化。”基督教文化中的關鍵屬性主要包括神論,人論,救贖論和末世論,而基督教對于人性的觀點即是這四個基本教義的基礎也是其聯系紐帶。“作為一種善惡兩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論對西方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今天的人類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習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論是把握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鑰匙。由此可見,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人性論這一關鍵屬性與其它次要屬性區別并分離開來,并將其作為基督教文化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2.2對關鍵屬性進行變異
其次,對關鍵屬性進行變異,即在學生已有的文化知識體系中尋求能夠區分人性論這一關鍵屬性的相關信息。“在變異理論看來,不經歷可替換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樣東西。”顯然,“人性”是一個具有理解難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對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國學生而言,他們對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論也并不陌生。“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一般認同傳統的儒家倫理意識模式并加以承繼。”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主導價值觀。“著名的美學大師李澤厚先生曾在《中國思想史論》中闡明‘由孔子創立的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長的中國社會中,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廣大人民的觀念,行為,風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之中。”而儒家傳統文化中的人性論“如所周知,至少可以歸結為四種:性無善惡論,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其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論。《三字經》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婦孺皆知的經典。與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論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惡觀又被稱為“原罪”的觀點,指的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墮落隨著生殖行為傳給子孫后代,成為人類各種罪惡的根源,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它與“人之初,性本善”的論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迥然不同又互為變異。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觀點為引子,循序漸進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惡”的論點,這既能在對立觀點的碰撞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開啟學生對于“人性”這一概念的記憶與思考,啟發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重新審視自身已有的對“人性”的理解和判斷。
2.3運用變異的反例展開對比
最后,將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惡觀與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論,從理論基礎和社會意義以及理論局限性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入的比較,以引導學生形成對于不同文化知識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并構建自身更加完善的文化知識系統。具體來說,在提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的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索和發掘這兩種論斷產生的不同理論前提和基礎。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論的理論前提是人作為特殊動物群體的本質,它是從社會倫理角度出發做出的判斷;而基督教人性惡的觀點是以人作為上帝創造物的本質為前提,從宗教歷史淵源角度得出的結論。這種承認并畏懼“原罪”的觀點也促進了西方社會對于法律的推崇、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和政府權利的制衡。與此相反,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觀反映了對人性和人生積極的態度,它塑造了以‘善養浩然之氣’的圣人賢人為代表的理想人格也維護了人的尊嚴。但是性善論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它往往只是強調賢人政治和道德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社會法制體制建設的重要性。對于兩種文化不同人性觀進行對比是學生深化“人性”概念的理解、拓寬文化視野、完善文化知識結構體系的過程。“比較分析結果表明,系統運用變異理論的課堂在幫助學生學習上更為有效。”
3結語
篇2
一、教學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培養
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
比如“乙烯”這一節的教學,我就打破書本上的順序,先講乙烯的分子結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時,先由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據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少于烷烴分子中碳所結合的氫原子數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再由其結構看其物理、化學性質,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從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幾個方面來思考;根據乙烯結構中化學鍵的特征——雙鍵容易斷裂講乙烯的特征化學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根據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發生氧化反應)。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學性質來講其用途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機溶劑(物理性質)、制造塑料和纖維(化學性質)等。最后對這一類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以后幾節的教學,我都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能力培養
1.自學能力的培養
適應于有機化學的特點,在教學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同時,我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機化學的一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總結。比如“乙醛”這一節,通過約20min的閱讀,我就請同學自己列提綱,然后復述,重點圍繞“乙醛的組成和結構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質(展示樣品)、化學性質?由這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業上如何制取?這類物質(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覺得學生不但強化了方法,更培養了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有機實驗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同學要細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維。比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加藥品的過程,溫度計的擺放,實驗中燒瓶、集氣瓶內的變化,為什么要加石棉網、碎瓷片等等都應特別重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強調觀察、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銀鏡反應和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后,我就請兩個同學來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樣反應,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在演示完乙醇與鈉的反應實驗后,要求同學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有的同學竟用大塊的鈉并用手去撥。通過這些課堂實驗,課堂上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感受頗深,他們自己做實驗時就很動腦筋,也很規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篇3
1.我校參照二級醫院護理崗位和工作流程設計建成了現代醫護實訓中心———仿真病區。實訓中心設有多媒體教室,既能滿足理論教學,又能進行實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授課中涉及操作就地使用用物給學生演示,學生也能立即練習,使理論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提高學生整體知識的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先在教室講授理論,下次課再到實訓室上實訓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的弊端。
2.仿真病區實訓中心堅持高標準、高起點、以模擬真實護理臨床工作環境,讓學生體會到“上課就是上班”,盡量縮短學校和臨床差距。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大綱操作項目并增購實訓用物,實訓內容和操作用物與臨床相匹配,添置臨床上常見的器械和儀器如超聲波霧化吸入器、靜脈微量注射泵等,教會學生在校期間正確應用這些儀器和操作技術。為了能使學生親自體驗一些操作,如鼻飼、靜脈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擬人上反復訓練外,還為學生提供練習的一次性用品,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進行真人練習,使實訓練習與臨床工作實現“零距離”,既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可以讓學生體驗患者的感受,讓學生每次實訓課都置身于仿真環境,猶如在醫院病房、以護士角色進行各項操作及對各類患者進行護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實現教學與臨床工作的無縫對接。
二、教師管理與學生自主管理相結合
由于護理學實訓課學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師又需兼顧教學、指導和管理等職責,往往存在管不過來的現象,課堂紀律會比較混亂。改革后將班級人數分為10~12個小組,每組大概4~5人,按學習和動手能力強弱合理搭配,每組選擇責任心強、操作水平高的成員為小組長,對其他學生進行管理和指導,班長和課代表負責管理各小組長,教師管理班長和課代表。這樣就形成了“教師—班長(或課代表)—小組長”三級管理體系,各個負責人各司其職,管理好自己的人員,課堂紀律就比較有序。
三、傳統實訓課
由實訓管理員安排實訓,上課前實訓管理員將操作用物準備好,學生對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會自己準備用物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學生在開課前預習操作項目,熟悉操作相關理論知識,課前學生自行根據課程內容準備用物,實訓管理員給予指導,而且小組內成員輪流準備用物,將學生角色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管理者,使學生向主動學習、手腦并用型轉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有較大幫助。
四、嘗試多種教學方法
篇4
情感教學的功能是把知識的傳授、思想觀念的建立、融合情感內化為心理品質和價值,產生正確的行為。
二、化學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實施
化學教師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是情感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1.深入學生群體,全面了解學生心態
情感具有固有的遷移、擴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與之相關的事物上。根據情感的特性在實施情感教學時,教師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學生。其次,在施教時有的放矢,需要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非智力品質、習慣用的學習方法、接受和運用知識的靈敏度、學生的困難、興趣愛好、性格、道德水平、心理素質等。
2.創設情境,予以期望
一堂課教學效益的高低,直接受課堂情緒的影響。課堂情緒是在課堂教學情境的作用下在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情緒情感,它反映出課堂教學情境跟學生心理間的關系,課堂情緒表現為:積極、活潑;積極、沉悶和消極、冷漠三種基本類型。這三種類型的課堂情緒,產生的教學效益是不同的,它表明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對教師的情感有不同的態度和內心體驗。
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強烈。所以,教師的心理狀態,教師的情感因素對課堂情緒有直接的影響,起決定性的作用。
3.鼓勵性的評價
需要是情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決定情感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是使學生產生情感正增長的關鍵性措施。鼓勵性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運用簡單、適當的鼓勵性用語來達到師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獲得成功時,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及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并將價值進一步觀念化,進而轉化為獲得新的成功的動力。在學生遭到失敗時,幫助學生在失敗中挖掘積極因素,更要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溫暖,認識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訓,進一步信任和激勵學生的信心、意志,爭取獲得成功。
4.差生和激勵
情感教學中要達到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教師,重點在于教師對待差生的態度。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的過程中,要分析、思考差生學習差的原因。因為差生學習困難的產生過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種原因集中到一點,即他們都是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數次失敗后,隨著失敗的積累、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改變,逐步形成這些學生失敗者的心態,喪失了學習內部的驅動力,表現為學習消極、缺乏信心,雖經補課,不僅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劇了失敗心態的發展,致使教師束手無策。在情感教學中,實施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和信任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尤其是差生對教師的教學要求,往往取決于師生間有無相互尊重和信賴的情感。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學情感的重要因素。
三、初步效果
1.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2.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3.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發生了變化。
篇5
關鍵詞化學教學系統優質化學教學化學教師素質
個性特征化學教學交往活動教學主體化學課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朝朱熹的《觀書有感》,其字里行間充滿了田園的新鮮的空氣分子,其最醒目的兩個字“清”、“活”,除了其銳不可擋的詩情畫意的神韻外,細細琢磨之余,也不乏其哲學底蘊的色彩。我想,化學教學交往活動中,化學教師倘若能充分挖掘自身、教學內容及主體學生中的“活躍分子”,那么化學優質教育這條渠水不也“清”了嗎?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一、化學教學的特殊性及必要性
化學教學系統作為素質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化學教師、學生、化學教學內容。化學教師和學生(集體)之間借助化學教學內容這一主要中介,是通過人際之間的相互交往過程來實現認知信息、心理、動作及情意態度的交流和溝通的。而且,正是這樣的交往過程,實現著化學素質教育的各項目標:掌握化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寓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的自然觀和價值觀,并且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因此,化學教學活動是人類多種交往形式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殊性體現在:這種交往過程展開的情景是由化學教師、學生、化學課程教材、化學實驗儀器、特定的教學氣氛和師生關系等因素共同構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情境。但受高考改革的影響,化學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已明顯降低,然而化學的發展對人類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化學未來的發展對人類現行生產力要素的制約,又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所不敢怠慢的化學教學的事實。
二、化學教學的內隱性因素
記得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立者班杜拉指出“行為、人的內部因素、環境影響三者彼此相互聯結、相互決定”;“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性格、氣質上的特征激活不同的社會環境反應。不同的環境反應又反過來影響了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從而導致氣質與性格的某種程度的改變。”這說明,化學教學交往的社會情境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影響,與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其內部因素之間是循環或交互作用的,化學教師通過其教學行為所投身出來的個性特征,可作為一種刺激模式或環境影響,與學生的行為及其內部因素發生交互作用。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素質及整個素質教育過程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還記得我國古代教育名著《禮記·學記》中有這樣的論述:“要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否則就會“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由此,我想,創優質化學教學的根本因素在“化學教師”。只有專業化的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從講課走向真正意義的“教”與“學”,才能以教師教育能力的最大化來滿足學生獲得最良好的教育。化學教師教育能力的最大化的實現,就是要將教學活動交往中“活”的因素激活開來,內隱因素往往是關鍵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性、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深化我們的化學素質教育。
三、創造“鮮活”的化學教師
很多優秀的化學教師,在他們的觀摩課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與其他人的也都大同小異,但他們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卻給學生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從而對學生許多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種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機智、教學創造,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首先,教師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博愛之心。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沒有高尚的人格啟迪人,教育是空白的。其次,教師既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既要有嚴謹的教風,又要有充沛的熱情和幽默感;既要有為人師表的責任感,又要有教學上的民主精神。如果沒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教育就很難傳授科學的知識信息,更無從解決學生提出的社會和生活中遇到的化學問題,合理解釋大千世界中出現的化學現象。如果教師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理論,教育就不能熟諳學生心理,就不能搞好創設情境的設計,也就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沒有豐富的情感,教育也就談不上以情動人,沒有幽默的語言,學生聽課如同嚼蠟,就不會產生感情和知識兩方面的共鳴。如果教師沒有民主的教學精神,踏上講臺,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學生聽課就比較壓抑。這樣的教育,師生的情感交流受阻,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更談不上培養創造型人格。
人自身的素質,絕大多數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學習和培養。我想,培養這種高素質的個性特征,不但要讀專業書,更多的是自己喜歡讀的文學、科學諸方面的書,它們是專業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補充。只有充分讀書,創造的泉涌才不會枯竭。同時,還要走近自然,走近生活,充滿好奇與進取心地廣泛涉獵,在凝想與遐思中,品味自然與生活的詩情哲理;還要在網上求索,在“礦藏”與“陷阱”間穿行,學會搜集,學會篩選,學會重組,將是信息時代自主學習的創造性的空間。
四、塑造“鮮活”的學生主體
完整的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過程,也是一個情感傳授和心理調節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應時時注重創設化學教學的美好情境,走進學生心中,重視學生對過程的參與、親歷,關注學生的經驗背景和意義網絡,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辯證地處理好師生情感,藝術化地使教學雙方感情暢通交流,產生和諧的心靈感應,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力避“灌輸式”、“填鴨式”對生命個性的扼殺。只有師生關系融洽了,我們學生的一切智慧才將在教師的面前一展無遺,我們的學生也將是最具鮮明個性特征的、孕育無窮活力和創造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總之,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充分調動這些“個性特征”的亮麗色彩,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那么我們的化學優質教育也將不會再黯然神傷啦!我們化學教育這條渠里的水也會變得更“清”!本人拋磚引玉,文中不盡、不當之處,懇望廣大同仁賜教、斧正。
篇6
1.1所學內容緊扣學生專業特點
物理化學課程涉及的公式約有150個,教學時,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公式的推導和證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決一些實際性問題.提倡學生平時自學,上課前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強調數學和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的能力.利用高等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物理化學公式.如從卡諾循環可以推導出可逆熱溫商之和為零;從理想氣體發生PVT變化,可以求焓變、熵變、吉布斯函數變和吉布斯函數判據等參數;從肥皂可以了解潤濕和乳化等概念.將現實生活中的某事件引入學習中,與物理化學緊密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1.2引入物理化學科學家的故事進行勵志教育
在學習物理化學課程時,會涉及到很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講到相關內容時,教師會講解他們的個人簡歷和趣聞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緩解課堂的學習氣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學家的成功都離不開其自身不斷努力奮斗的過程,通過了解他們的經歷,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學生對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興趣,對科學家產生了崇拜,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學這個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兩位化學家:荷蘭的范特霍夫和德國的奧斯特瓦爾德,正是他們的研究促成了物理化學學科的誕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50多歲時還經營著一家牧場,親自送牛奶,被譽為“牧場化學家”.在講到稀釋定律時,介紹奧斯特瓦爾德的生平事跡,他出身普通家庭,求學時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884年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了電離假設,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奧斯特瓦爾德稀釋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學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改革
2.1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傳統教學采用粉筆板書的方式,書寫需要一定時間,導致學生接受知識量較少.而利用PPT課件,結合Flas,能使教學內容生動、信息量大,給學生更直觀的印象,提高課堂效率.物理化學課程公式多,邏輯性強,有些問題比較抽象,單純采用多媒體呈現,導致學生思維跟不上文字顯示的速度,因此不能僅用多媒體一種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實際,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授課,學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教學速度適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2.2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物理化學課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兩大塊的組合,存在期末考試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比例偏重的問題.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這種考核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平時學習不認真,期末考試前突擊,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學生平時學習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時成績占20%,階段考試或考核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礎上,降低了期末考試的比例,規定小于等于48學時的課程,期間加一次階段性考試或考核;大于48學時小于等于64學時的課程,期間加兩次階段性考試或考核.雖然教師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學生要想取得優秀的成績,就不能忽視階段性成績.另外,也嘗試在總評成績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課堂討論、課程論文等)考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學習.
3設計實驗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篇7
教學活動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開的,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組織方式以及質量效益都和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的教育教學活動越來越受到新的信息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現代信息技術涌入到教育教學領域。化學教學也不例外,這種信息、技術的引入,為傳統教學注入了一種活性催化劑,促進了教學技術體系的整體協調發展。
在課堂中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內容,首先應認真備好課,設計好教學過程,針對該節課的教學內容,要提什么問題,講解分析的內容都編定。做成多媒體課件,還必須把握時機,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巧妙引入新課
萬事開頭難,一堂課也是這樣的,如果教師能夠在引課的時候吸引學生,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當我們感覺單純憑借語言的描述很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的時候,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手段,帶領學生步入知識的海洋。在教學《奇妙的化學》這節課時,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化學,。一上課就播放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化學制品與化學變化的影片。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提出問題:設想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怎樣?通過影片巧妙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思維,強化學習動力。
(2)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同時也是學習評價的依據。讓學生在課前明確該節課的理論知識部分、觀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達到的具體要求,這對于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應用計算機多媒體在課前將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了解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也為學生進行自我檢測提供了目標和依據。
(3)應用多媒體演示實驗現象,提高實驗的可視性…
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直觀性,給學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擬、說明、比喻、描述,都必須基于實驗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下面我結合初中化學教材中《水的分解》一節課的教學過程談談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提問:"水是由什麼組成的?"由學生回答:"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提出:"我們能不能把水分解呢?"在學生新舊知識產生矛盾,產生困惑之際,我使用了傳統的教學媒體實驗演示。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滿水,接通直流電。觀察兩個電極和兩支玻璃管內液面有什麼變化?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發生的現象?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發生的現象?由于以往的教學都是教師在前面演示,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看得清楚,若讓學生輪流到前面觀察又很浪費時間,為了提高演示效果,便于全體學生觀察,我改用化學投影儀來配合完成上述實驗過程。學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個放大了幾十倍的水電解器……。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達到預期的目的。有的實驗時間長,不易馬上見到實驗效果,如鐵生銹的實驗,若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時,需很長時間,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體計算機演示其實驗過程,幾分鐘即可,這樣變抽象的內容為直觀現象,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強了演示效果。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種新穎的方法,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4)運用多媒體省時、省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篇8
化學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組織等整個教學過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最終標準。傳統教學目標的表達常采用描述心理狀態的詞,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平衡知識的理解等。所有的目標多是指思維以及理解的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狀態。但我們如何去更加進一步的了解學生是否有了這些能力和加深了對“它們”的理解?從日常以及或是普通的目標陳述下,我們是無法觀察和知道的。因此,我們的一線教師們,必須是制定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并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要明確而且細致,克服那些用心理狀態所制定的不夠清晰的目標,要把化學教學中的可操作性與導向性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應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根據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舉例說明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目標的設定具有導向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貼近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更易于檢驗學生完成目標能力的效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激發學習興趣,引發、維持和強化學習動機,捕捉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
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應設定相應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吊起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在設定的情境下學習,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習興趣,引發、維持和強化學習動機。因此,激發學習興趣,引發、維持、強化學習動機是捕捉學生良好學習狀態的有效方法。濃厚的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學習,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只有學生在興趣的激發下,好奇心的驅使下,才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答案等。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再是教師的督促,從催促化為主動都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越來越多,因此,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形式,也成為了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因素。但,在輔助式的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花樣、注重形式。應該將抽象的內容進行模擬化,可量化;將在化學實驗中無法進行的實驗進行虛擬化等,這都是從課堂“實效”的角度考量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化、簡單化。如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將其做成動畫形式,學生可從動畫中深刻體會到微觀世界的奧妙,形象地構建起對微觀世界的認知結構。又如在“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教學中,改變壓強對二氧化氮與四氧化二氮之間的轉化影響并不顯著,學生通常不能注意顏色在加深后又略變淺這一現象。而運用實驗的原型模擬動畫課件,有意識地突出氣體顏色的變化,增強實驗中現象層次差別,就能加深了學生對壓強變化過程中氣體顏色變化變化的認識,從而為平衡移動原理的認識奠定了基礎等。
四、構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
(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的背景下,鼓勵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活動機會進行學習。如:在課前,給予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引導他們對所學內容的預習,同時歸納、理解所學的主要內容;在課中,教師可不斷的插入一些化學說必需的資料閱讀等,來強化、運用自主學習機會,并逐步提高;在課后,由學生獨立的完成課本上的習題和作業等,以此檢驗自主學習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探究學習
探究是一種開放地、創造性地獲取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學習情景,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巧妙的聯系到一起,然后留下適合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有興趣的情況下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不但可以激發學生進行探究的心向,還可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的道理。從而實現教育工作者們一直追求的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
(三)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篇9
首先,消除低年級學生膽怯的心理,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這是提高低年級學生說話能力的先決條件。低年級學生多數膽子小,說話聲音輕,怕說錯話,怕老師批評,怕別人笑;少數人雖能積極舉手,想說又說不清。針對這種情況,我努力消除他們膽怯的心理,鼓勵其大膽說話。在課堂上,我盡量采取正面激勵的方法。學生發言時,抓住其閃光點,少一點批評,多一些表揚,逐漸地消除學生膽怯的心理。
其次,要多提供學生說話的機會。學以致用,在運用中學習語言則事半功倍。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盡可能多地舉行內容豐富的活動,如口頭造句、看圖說話、復述課文,舉行講故事比賽等,通過表演和競爭來更多地提供學生說話機會,誘導他們說話的興趣。
再次,我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到繁,營造說話的氣氛。低年級學生要先從一句話、幾句話到一段話,特別注意由說好一句完整的話開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逐步提高。小學語文教材有計劃地編排許多看圖回答問題,看多幅圖和單幅圖說話的內容,系統地培養了學生聽話和說話的能力。在教學中,我經常根據圖畫內容設計一些連貫的小問題,來引導學生認真看圖,通過思維,有層次有步驟地依次回答問題,逐漸由說一句話到連貫地說幾句話。如在教學《誠實的孩子》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看圖,然后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列寧和表兄表妹一起在干什么?誰碰到了桌子?桌子上的什么東西掉到地上,摔破了?姑媽來時,為什么列寧低著頭?……這些問題如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一下子在學生中討論開來,把學生引入了思維的軌道,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準確地說出圖意,并很快地將幾個問題連起來說成一段話,說話氣氛濃烈。
第四,要重視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創設說話的情境。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說”的訓練。讀書瑯瑯上口,熟讀成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最有效方法,運用時就能脫口而出。我們要發揮小學生記憶力好的優勢,把閱讀課上成真正的讀書指導課。
篇10
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書與育人必須并重。尤其中小學的教學更是如此,這是由中小學生的年齡段和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以我們電廠子校為例。初中學生一般十三四歲,年齡小,知識少,好奇、貪玩,辨別能力差,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長發育期,這種自身特點,相應形成了很強的可塑性,處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歷程中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一生事業的基礎。
當前改革開放的大潮,一方面為這些天真可愛的中學生創造了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學習條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拜金主義、金錢萬能”的影響,使一些學生產生了輕讀書、重經商的思想苗頭,致使有的學生學習不刻苦,成績上不去。
中等生和差生就本身而言,天資并不十分差,大多數聰明伶俐。經調查了解,他們中一部分認為學習不好照樣可以賺大錢,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自己的理想是將來當美容店的女老板,既神氣又闊氣;有的學生講,他要像電視劇《年輪》中的劉振興那樣沒有很高的文化照樣耍闊氣,帶上女秘書,坐上豪華小車做大生意。而相當多的學生認為考大學還不如在電廠當工人,掙錢又多又省力。
可以看出,這些學生學習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受經商熱、下海熱的影響,認為有錢就有一切;二是讀書無用論沖擊了年輕一代,認為“教書的不如賣飯的,造原子彈的不如販雞蛋的”;三是當前大中型企業改革中,在相當一部分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們電廠比其他企業,甚至行政單位效益好,福利待遇高。因而相當多的學生家長不想讓孩子離開電廠,而有些學生自己也不想讀書繼續升學,因而錯誤地認為不費氣力就可以在電廠工作。只要有一碗飯吃就行了。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這一代學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質條件而是老一輩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承擔歷史責任的理想和抱負。這一切都必須通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來實現。無論學校行政領導還是教師,都應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在課堂上。這樣做不僅是貫徹執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
二、貫徹《大綱》,辯證思維
《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在現行化學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插入,就能夠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分子、原子、離子知識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礎上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念,物質的可分與在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組成了變化無窮的化學世界。在講授物質的分解與化合、氧化與還原、陰離子與陽離子、溶解與結晶、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等概念時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去闡述,使學生初步理解這一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通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化學性質;同素異形體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質不同;硫酸由于濃度不同而性質不同等內容使學生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總之,只要有機地適當地結合化學課的內容,將辯證唯物主義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識融匯貫通,而且有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發展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三、愛國愛民,增強自尊
通過化學課緒論及第三章、第五章的學習,給學生重點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是有卓越貢獻的,這是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東漢蔡倫造紙術推廣后,我國造紙工業已很發達,而歐洲人還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貴的羊皮作書寫材料,他們為寫一部《圣經》用了三百張羊皮。由于中國紙的發明,文化讀物日益增多,文盲減少,文化科學才日益繁榮起來。黑火藥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評價為:“火藥和火器的應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是經濟的進步。”黑火藥的發明和運用,不僅具有實際意義,而且充實了化學理論。此外,我國的瓷器工藝,釀造技術,冶金技術都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在現代,我國的化學和科技都取得了偉大成就,隨著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后,我國又成功地爆炸了氫彈,發射了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現在不僅能發射自己的衛星,而且還為其他國家發射衛星。這些都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素材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
四、弘揚先驅,精神永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中國和世界上有重大發明的化學家,頌揚他們經歷艱辛,百折不撓,搞發明創造的精神,不僅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有益于他們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和訓練。
初中化學課本上介紹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學家的事跡。如自學成才,發現多種氣體的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英國化學家道爾頓,瑞典化學家舍勒,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等等,結合電廠學生思想實際,重點向他們介紹了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他雖然出生于貴族家庭,是英國巨富之一,但他從不涉足貴族社會的社交活動,不過腐化墮落的生活。生活儉樸,學習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學研究。用這些名人軼事啟發引導學生要克服滿足現狀的思想,要懂得為人類進步做貢獻,才是人生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五、課外活動,增趣添樂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好方法。
1.舉辦化學晚會。在學完化學課前三章后,適時安排一次小型化學晚會,可使學生深化運用學過的知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課的興趣。用堿液噴霧使酚酞變紅顯示“化學晚會”的開始,接著由學生表演“魔棒點燈”,“今夜星光燦爛”,用擊鼓傳花讓他們猜化學謎語等,使大家在歡聲笑語中領略化學知識的無窮魅力和趣味。
2.組織專題講座。講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名人的軼事趣聞,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事。如愛迪生鉆研實驗,不怕挫折,長大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的奮斗歷程;選擇舉世矚目的居里夫婦以身殉職,獻身化學事業,為人類做貢獻的事跡,舉辦居里夫人生平事跡報告會,使同學們激動不已,深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