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空間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6:5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酒店空間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設計師在設計酒店大堂空間前,應該對本次設計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首先對該酒店的定位要準確,如:酒店的類型(商務酒店、會議酒店、主題酒店、度假旅游型酒店、經濟型酒店等)、酒店的文化(即整個酒店的CI定位)、檔次(星級標準)、規模大小(整個酒店的面積、客房數、餐座數等)、功能的設定(如:康體、娛樂、商品店、餐廳、客房等);其次要對酒店周邊環境有一個準確的分析,如:周邊的建筑及它們室內的裝飾定位分析,周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分析,區域內酒店業的構成與布局,區域內酒店的類型及檔次、區域內經濟環境分析等;再次要對目標市場進行準確定位,如:服務的人群(商人、政客、旅游者等),同行業的數量、比例和市場的份額,區域內的消費水平及流動人員的構成情況等;最后設計師要實地斟查,要到既定的建筑實體現場考察了解,對現場具體真實情況及周邊環境有一個近距離的接觸,核對建筑圖紙尺寸,為現場照相作為后期設計的參考資料等。
二、大堂的動向流線設計
酒店的大堂是酒店的中心樞紐,集流通、業務辦理和等候諸多功能于一體,是酒店業務活動和賓客集散中心。動向流線的設計與規劃在大堂中極為重要,從大堂可以通往酒店的所有功能區,所有功能區也可以通往大堂,而且大堂是賓客入住酒店第一個見到的空間,和離開酒店最后見到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酒店內部與內部之間和酒店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樞紐站,設計師在設計這個樞紐站中的流線時應該科學的、全面的、嚴謹的、系統的進行規劃,最終設計出一個合理的、完善的、漂亮的流線圖。可以把大堂的流線歸結為以下三種:
1.賓客動向流線
它是酒店的主要流線,包括通向客房,餐廳,會議,康體,娛樂,商務,電梯,大堂吧等區域,這條動向流線與功能區之間是緊密聯系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在具體規劃設計時必須將他們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設計。賓客主要由酒店大門進入大堂,然后服務臺登記,再然后乘電梯到客房,入住后再由客房到各個功能區域,最后從客房到大堂服務臺辦理退房手續,離開酒店。這條流線主要是為賓客動向設計的,那么就得滿足賓客入住酒店的所有需求,且酒店的一些后勤區域(如:員工食堂等)與賓客毫無關聯的區域就不要與這條流線相交,使賓客在這個酒店完全處于他自己的享受狀態。
2.服務動向流線
它是員工在酒店內部工作服務的活動路線,主要包括員工進出酒店、更衣、淋浴、化妝、用餐等,也包括員工布草、傳菜、清潔、維修等,這條流線通道一般應該設在酒店不明顯的位置,遠離酒店的主入口,遠離酒店的主要活動區域,流線設計要方便連接各個功能區域,盡量隱蔽。
3.后勤物品流線
后勤物品流線顧名思義是酒店的所有內部物品的進出口,主要包括食材、布草用品、辦公用品等進入酒店的路線,及廢棄物、垃圾品運出的路線。規劃設計這條流線時盡量不與賓客流線交叉,盡量隱蔽,但是可以和服務動向流線交叉,同時要注意這條流線的出口與交通要很便利,方便物品的進入和移除,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為酒店的經營節省不小的開支。
三、大堂的空間設計
大堂空間是由基礎地面、垂直墻面、頂棚頂面構成的一個圍合空間,通過對空間六合八方的設計,體現該空間的特色,酒店大堂一般要求堂皇、大氣、輕松等空間氛圍,具體要看該酒店的CI定位,再來確定對這個空間的設計方案及表現手法,一切圍繞著酒店的CI理念來展開,通過對空間的合理規劃和創意設計使空間具有舒適、美感、獨特等特性,使大堂空間能夠成為酒店的代表,能夠傳遞出酒店的特色與文化,更好的為賓客服務,作為賓客精神的享受之處,最大化的為他們留下記憶,使他們成為本酒店的忠實回頭客。室內空間的類型有動態空間、靜態空間、下沉空間、地臺空間、虛擬空間、迷幻空間、共享空間、子母空間、凹入空間、凸出空間、開敞空間、封閉空間等,合理且融匯貫通的運用這些空間形式,是一個成熟的設計師應該掌握的必備設計手法,這些空間形式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性質,不同的空間形式給人的心理感受會不同,達到的效果就自然會不一樣,在酒店大堂中合理運用好這些空間形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建筑空間呆板的氛圍。
四、大堂的空間色彩設計
酒店大堂是賓客進入酒店的第一個空間,空間色彩是賓客對酒店產生第一印象的重要載體,所以大堂空間的色彩設計一定要能夠體現出該酒店的文化和特色,在色彩的搭配上要考慮到賓客的心理感受,要求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一般在大堂的色彩設計上會選擇偏暖色的或淺色系的色彩作為主色調,結合整個酒店的定位及經營理念來展開,設計出有創意、有文化內涵、有主題的現代型酒店大堂空間環境。
1.主調與輔調關系
所謂主調就是空間中的主色調,在一個空間中所運用的絕大部分顏色的色調,是決定一個空間整體效果的基礎,所占的面積最大,感染力最強;輔調是主調的同類色,只是明度不同,對二者進行合理的搭配,可以很好的營造出既統一又不單調的的空間氛圍。
2.變化與統一關系
當室內空間顏色只有變化而沒有統一時,整個空間就會顯得凌亂,浮躁,無序,不平衡,當只有統一而沒有變化時,空間就會單調,乏味,沉悶。在酒店大堂空間中的色彩設計上一般盡量要求顏色統一,單調一點,不要太花哨,但是又要有一定的變化,變化才能夠出效果,才能使空間有亮點。
3.對比與和諧關系
在酒店大堂空間色彩搭配上一定要運用好對比與和諧的關系,酒店是賓客的驛站,賓客要在這里找到安全感,作為給賓客第一印象的大堂就應該首當其沖的起到象征作用,在賓客進入酒店后就能感覺到賓至如歸,給他們浮躁的心情找到一個安逸的、平穩的休息享受處。在大堂空間色彩設計上,面積的大小、形狀、位置的不同都會影響空間的整體效果,設計師一定要合理的運用對比關系、互補關系,深中有淺,淺中有深的關系,來打造出既和諧又有視覺沖擊力的空間效果。
五、總結
篇2
【關鍵詞】酒店;設計;發展趨勢;人性化
一、酒店的基本含義
酒店(HOTEL)一詞來源于法語,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早在1800年《國際詞典》中寫到:“酒店是為大眾準備住宿、餐飲、服務的一種建筑或場所。”具體地說,酒店是以它的建筑物為憑據,通過出售客房、餐飲和綜合服務設施向客人提供服務,從而活的經歷利潤的組織。現代所謂的酒店,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1)它是一座設備完善的眾所周知且經政府核準的建筑;(2)它必須提供旅客的住宿與餐飲;(3)它要為旅客以及顧客提供娛樂的設施;(4)還要提供住宿、餐飲、娛樂方面的理想服務;(5)它是營利的,要求取得合理的利潤。
二、酒店在風格上的發展趨勢
現代酒店風格受國際流行趨勢的影響,成為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人們來到酒店體現異國情調已經成為歷史。設計師把握風格的時候,一定要擁有多元文化的修養、積累才能以國際化設計素養控制傾向。我們做設計的時候應該能領導設計的潮流,創造出他的個性。以后的趨勢能夠以國際化的素養、多元化的文化素養設計一個酒店非常重要。酒店元素的流行趨勢,這里講的元素有很多方面,當然功能是最重要的。接下來還有設計的概念、立面造型、材質等。設計中許多新鮮的思路成為主題。使設計者的構思概念能夠無限發揮,使以往設計師面臨的很多局限得到舒緩。在材質方面,由于新材料的日新月異,在酒店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我個人的看法,設計師要勇于嘗試新材料。在智能化的現代,將高科技成果大膽引入現代設計當中,為客人提供更多解決之道。”
三、酒店在設計理念上的發展趨勢
當代中國酒店設計的發展在功能不斷的拓展和完善以及需求不斷提升并滿足的前提下,空間強調的所具有的文化精神以及精神內涵是重要且必要的要求,這個同時也決定了酒店設計的發展的方向。酒店功能在不同的建設形態市場定位以及不同的城市類別,不同的管理公司,在某種功能的程度上也不盡相同,作為設計師,所講的功能性是滿足于一切的使用者,而不僅僅是客人。當今中國的社會各個方面都處于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在酒店功能設置和酒店室內設計行業同時也是一樣,在我們視野當中國際化模式和簡約主義被當今的市場稱為一種流行,對全球化的理解所以我個人的理解是以一種國際對話更具清晰而富有意義的,國際對話是在平等基礎上的相互聯系、溝通與交流,在尊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自主性的溝通與交流,是立足一種本土的問題,在文化自覺與自強吸收外來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風格多樣、百花爭艷的中外酒店設計行業競爭中,濃郁的民族特色將會是出奇制勝的法寶,民族化的酒店空間更具國際競爭力。我國設計師要完善鞏固發展我們的本土文化,而且把它體現到我們的設計實際生活當中。對于日益流行的商業主義設計,商業空間的環境設計必定帶有商業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公立色彩,同時流行意識也在很大程度上面促進我們設計的繁榮與發展。但是與西方國家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在他們已經進入后現代社會的今天,我國仍然處于一種不平等的發展狀態,作為設計師,包括大眾文化,應該具備高于一般大眾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應該在引導與迎合中,而不是隨波逐流,迷失我們自己的方向。
四、酒店空間設計對設計師的要求
實踐重于理論,要達到更嫻熟,需要更多年經驗的積累和領悟,計師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他們的產品和文化產品。具體來說作為酒店設計師要努力提升兩方面能力:(1)彰顯個性設計。個性的張揚是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不可忽視的特點,與時代同步的設計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設計,同時個性化也成為酒店凸現自我,區分其他酒店的有力利器。因此,酒店更講究不同風格下的人情味、趣味化、品質化的設計,根據酒店的總體定位風格,關注消費人群的多樣化,將消費人群定位細分,來進行裝修裝飾的風格化設計。在此影響下,設計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起到美化酒店的作用,更強調著眼于酒店個性生活格調的營造。(2)加強酒店的品牌設計。國際知名設計事務所或國際性酒店設計大公司在中國市場上,之所以能夠呼風喚雨吸引設計大單和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舉世公認的、多元化的強大品牌效應。相比之下,除了技術上的差異,中國不少酒店建筑設計公司各自為戰,小富即安的態度,也導致了中國酒店建筑裝飾設計品牌效應的嚴重滯后。毋庸置疑,品牌化道路是中國酒店建筑裝飾設計的必經之路,誰不重視品牌化的建設和競爭,誰就將吃到被淘汰的苦果。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1)
[2]Editions.巴黎?家的私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7)
[3]尹定邦.設計學概論(修訂本)[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6)
篇3
室內公共空間設計
1.室內設計
早在17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對居住環境有意識的裝飾與改善,那時,人們不僅需求建筑的居住功能,還為室內增添了許多美化空間的裝飾,來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需求。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精神需求水平也日益多樣化,室內裝潢由此產生,室內設計也逐漸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合理化,并逐漸形成一門學科。國際室內設計學會曾提出:“如今,現代的室內設計是依靠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運用美學要素和空間功能要素,把表面上看來彼此相對獨立的多個學科統一起來。”
據此,室內設計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技術手段與經濟能力,以科學為功能基礎、以藝術為表現形式,營造出安全,衛生,舒適,優美的室內內部環境,并滿足人們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需求。
2.公共空間的定義與分類
(1)空間
廣義上來說,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在論文《筑、居、思》中強調,筑造提供場所,而場所所置空間。“思想本身意義上就是一種筑造,只不過它是歸屬于棲居”。狹義上來說,《外部空間設計》一書曾經描述過,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
(2)公共空間的定義
具有公共性質和社會性質的建筑稱為公共建筑,其室內空間為公共建筑空間。其這類公共空間應該具備休憩、游行、集會、觀賞等功能,而空間也由于這些活動而具有了公共性特征。
(3)公共空間的分類
公共空間的內容覆蓋了人群的所有基礎生活的使用空間,是以人為本的服務,公共空間包含著使用人群的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具體按性質劃分,包括了為商業空間、辦公空間、飲食空間、休閑娛樂空間、酒店空間、觀演空間、醫護空間、文化空間、教育空間、體育空間、交通空間、歷史文化空間等。
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含義和內容
室內公共空間設計是由建筑設計分離出來的一門綜合學科設計,運用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科學功能和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學科,設計布置活動空間位置、功能與內容,從而創造優美、良好、科學、舒適、美觀、安全、整潔的內部環境。
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內容有:一,室內空間功能的設計;二;室內空間界面的設計;三,室內空間環境的設計;四,室內裝飾品的設計;五;室內小品的設計。
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特性
1.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
商業室內公共設計由室內設計、室外環境設計、商業界面設計、人體工程設計等學科的交叉和延伸出來的公共空間設計。它既要注意公共尺度的數據理念,又要考慮到適用人群的環境對心理影響和對商業性的明確識別與形象定位。在商業室內設計中常運用 “環境心理學”,了解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心理傾向,并經過處理、加工、抽象、具象等藝術形式反饋到商業空間的設計中去,通過合理、舒適與觸動心里設計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里。
正如《環境心理學》一書中譯文所說:“往往忽視人工環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從人的心理、情感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尊重人的主觀意愿,符合行動的便利,滿足“以人為本”的理念。
2. 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特性
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特性有幾個方面,一,首先滿足設計主體的多種功能。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要適用人群在進行商業洽談、消費、休憩、交流、飲食、娛樂等一體的綜合,同時要設有具有功能性的空間(即展示性、服務性、休閑性、文化性);二,則突出商業的主題性(即精神)。每個企業有名字,才會讓人認識它,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形象設計,有了形象設計才會讓人記住它,每個企業有宣傳,才會讓人了解它,所以確定一個好的商品是對它的名稱、形象和宣傳的定位;三,則重視商業室內的通達性。商業空間設計的交通是人群為達目的選擇的多種路線,路線的設計具有快速通達、搬運、休憩、鏈接功能區等作用,為人群提供便利的服務,節約時間。
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風格藝術
1.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風格
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追求個性、新穎、富有活力、大方得體等藝術風格,根據商業性質或者所設定的主題不同會有不同的設計類型。
(1)地域、文化特色主題。
地域與文化,它是指建立在鄉土文化之上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它是一個國家整體一個民族群落核心文化的分支和基礎,地域文化有著極強的可識別性。就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本土的地域環境、自然條件、季節氣候;二是歷史遺風、先輩 祖訓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禮儀、本土文化、風土人情、當地用材。”
例如:日本地處島國,自然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又處于地質活躍一代。所以,日本的房屋建設與室內裝飾常用竹、枯木、藤、草等植物編制而成,其特性輕盈,就地取材且體態自然、柔韌性較強(圖1).。
圖1 地域文化特色主題的日本飯店(圖片來源:自攝)影)
(2)自然仿真主題。
自然仿真主題有種超現實的藝術效果,在室內布置里常采用濃重的色彩、仿真的飾物,奇特造成等裝飾界面。多用來模擬場景、還原真實的逼真手法再結合繪畫、雕塑等裝飾小品呼應室內環境氣氛,在模擬、還原、仿真的客觀環境,并通過環境影響消費者的感官,引領、改變人的主觀感受與想法,從而豐富、升華消費群體的主觀感受或意境(圖2)。
圖2 自然仿真主題的西安zoo 咖啡館(圖片來源:網絡)
圖3 現代簡約風格美國洛杉磯服裝店(圖片來源:自攝)
(3)現代高科技主題。
現代高科技主題風格是使用新型的物質材料和高科技技術來裝飾空間,通過設計師的創意思維,將獨特的建筑設計與空間處理手法來更多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多用納米、環保等新型材料作為設計的主要材料,運用高新的藝術手法進行拼接,圍合創造出簡約,高尚,超現實的公共空間。
(4)現代簡約風格。
簡約風格是用簡潔、提煉出的元素、符號的構成的一種空間表達形式,表達了自然、簡潔、簡譜、明了、清新的一種情懷。使用簡單、簡易的裝飾來點綴空間,并凸顯空間的大方和功能(圖3)。
(5)結構主義風格。
結構主義風格是使用特殊的各種物理、化學元素等或將建筑、管線、材料等機構于外界,以自身材質、肌理、層次、符號等特性經過偶然的或人工的藝術加工,累積、疊拼、組合形成的一種粗狂的、規律的美(圖4)。
商業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流派
隨著地域、國家、宗教、自然、文化等不同,商業室內公共設計在不同的時段或階段受各方面影響,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流派。現代商業室內設計所表現的流派常有: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洛可可派、風格派、超現實派、結構主義派、裝飾藝術派等。例如:高科技派風格。高科技派是現代室內風格的代表之一,它在19世紀中后期興起,常用科學的、技術的、前沿的新技術,以美學角度為依托用藝術手法加工,新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突出了材質的原理、肌理、特性、參數等,成為一種規律的、科技的、沖擊視覺的高光美。
結論
為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要秉承以人為本理念,并根據不同國家與文化等差異,追求個性、新穎、富有創意感的藝術風格,定義不同的商業公共空間主題,結合豐富、多元化的藝術流派。提高室內環境的環境水準,以有限的物質條件創造無盡的精神感受空間,滿足人對室內空間的生理和心理環境需求,目的是為感染、促進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篇4
關鍵詞:空美學;住宅空間;裝飾
中圖分類號:F28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今天整個亞洲的經濟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生機,中國的經濟模式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自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就表明中國更要受到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一方面,中國能夠借此走出封閉的市場;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們的“美學”意識文化受到來自西化文明的沖擊。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提升,目前住宅的空間裝飾設計以奢華的空間裝飾風格為美學主流,住宅空間呈現出熱鬧非凡的裝飾設計氛圍。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一方面,物質生活的豐裕,國人有經濟能力支付住宅空間的裝飾的費用;另一方面,當經濟產業高速發展和國際接軌的時候,精神文化生活無法和經濟物質發展同步,所以目前的住宅空間裝飾是沒有規律可尋的“拼湊主義”。如何才能夠重新發現住宅空間設計中的美?如何在未來的住宅空間裝飾設計中,用屬于中國文化內涵的美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具體的設計活動?這都需要尋找到屬于東方文化底蘊的美學價值。那么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的民族的感知力是應該被遺忘?還是繼續傳承發揚?當然回答只有后者,如此我們才能發現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深層內涵。簡與空的美學是同東方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禪學”相關聯的美學理論,與中國文化結合而產生,后來傳播到日本后,并在日本得以發展。因此這樣的美學研究是和東方的人的文化內涵相契合的。
1、簡與空軟裝設計品質研究
在簡與空軟裝設計品質的研究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關鍵原則,這些原則將設計住宅空間品質方法起到指導性的作用。這些原則包括豐富的“空”為了陰確設計豐富性,區分復雜性和單調性的軟裝設計是十分必要。空的簡潔性不是偶然間才有的產物,也不是科學探索的既定成果。空的豐富是擁有更加寬闊的住宅空間、虛實相宜的活動范圍。開闊的空間容納豐富的變化,用空的“容器”來容人的身心,這對如此擁擠的都市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此珍視各住宅空間及環境下提供的豐富的“空”間。人類尺度原則依據人類所共有的距離感知、人體比例及生活習慣的共性的基礎上所建立的設計具有更好的使用性。通過把軟裝設計定義在實際應用的生活居所空間與日常生活工具結合,品質的有效性較大。這些結合軟裝設計更易于使用者操作和識別。因此,軟裝設計的有效性設置如果超出了正常人類所能接受的距離范圍和比例,那么其結果可能阻礙人們對空間的所應具有的興趣。富有的“簡”簡單就是感覺在掌控一切。過多的室內陳列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它并不能給一個身體疲憊人提供更多休息的有效空間或生活品質的提升方式。這對于軟裝設計師的設計來說的確是個挑戰,因為堆疊的裝飾越多的,越容易降低簡潔軟裝飾的品質有效性。恰到好處并不多余的設計概念相比之下更為可行。因此在居住空間的軟裝的設計上,提供符合相應環境因素下的設計要優于單純的羅列的裝飾。
2、簡與空美學的住宅空間裝飾研究
在著作《室內設計概論》中這樣描寫住宅空間“人的一生80%的時間都要在室內空間中度過,所以室內空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的推進載體與成果象征物。48”經過文獻調查考證得知中國的室內設計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于此住宅空間的裝飾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中國的物質生活日漸提升對居住的空間環境也提出了更高品質的要求,當然房產商和國內外的設計師都在探索這最新穎的設計風格和理念。著作《室內設計概論》中指出設計或裝飾室內空間的初步是“必須了解的是文化、行為和建成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經過系統文獻歷史的調查,論文上文部分已經完成論證“簡”,“空”美學與東西方文化內涵的淵源,尤其是東方的“禪學”文化內涵久遠的東方。為此本文將繼續在“簡空”美學的理念框架和國內住宅空間裝飾的市場背景下,更加系統地梳理得出住宅空間裝飾的優化方案,以此提高我國的住宅生活空間裝飾的美學,為目前的住宅空間的裝飾提供美學參考。
3、簡與空美學的住宅空間裝飾設計元素
3.1、裝飾設計“點”
住宅空間中“點”是指較之面積較大面積分布的局部形體。點的重要性對裝飾“簡空”之美的空間氛圍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性意義,譬如陳列裝飾某件燈具或器皿是對比整個空間背景下的點。正確地處理好裝飾點將直接影響住宅空間的整體裝飾美學效果,以“局部服從整體”的裝飾設計原則,整體地把握空間設計的美學。點的設計排列應遵從規則,通過點布局的尺寸、疏密、組織構圖的關系等問題考慮。位于杭州的“安縵法云酒店”為營造南宋都城“古色古香”美感,空間的點的裝飾設計采用如桌面上的白瓷;空白墻上裝裱考究的書法藝術;家具的陳列擺設,按照中國古代家具的陳設布置法則。裝飾點的設計遵循“對稱均勻”的法則,如凳、榻、燈和墻面書法裝置等的分布。另外,點睛之筆的裝飾的運用,如空置的鳥籠裝置沒有鳥兒,而鳥鳴之聲從窗外的山林里的傳來,給人的以“自然之美”的審美體驗。安縵法云酒店突出東方的神韻的“禪韻”,整體的設計裝飾給人以“空靈”、“自然”、“飄逸”等審美體驗。
3.2、裝飾設計“線”
住宅空間中裝飾設計的“線”是由點來構成的,線的方向、寬度和長度等直接影響著空間的視覺信息的美感。康定斯基曾說,線的兩個特征:張力和方向。事實上,空間中的“線”元素在空間的排列組成,可形成具有韻律感和流線感的視覺化信息。線的形式感是指線的曲折、疏密、角度,其構成不同的形式感會產生迥異的空間美學表情。線的角度的形式感包括:垂直、平行和其他角度的線的構成,其中如平行的線呈現出“安寧”、“流暢”的美感;空間垂直線的組織呈現出“堅實”、“穩定”的美感。空間裝飾中“直線”排列相對于“曲線”排列更能顯示“簡潔”的美感;而空間裝飾曲線的形體的運用呈現出“圓潤”美感。住宅空間裝飾中線的排列組織可形成不同的紋飾。)隈研吾的建筑代表作之一“三得利美術館”,其室內空間采用“竹子”組織排列的“線”。這些竹子構成的“線”縫隙的疏密、間距統一,另用“和紙”營造出光和影的線排列“韻律”美,空間呈現出東方禪意的“空靈”和“透明”的美感。
3.3、小空間軟裝設計
把住宅空間劃分各個小空間,擁有不同的功能,根據它們的功能來做不同的設計。本身這樣的設計過程是何等的愉悅,將各個小空間的裝飾精簡到最低限度,不必要的軟裝飾統統處理掉。
在各個小空間變得簡潔的大背景下,最平凡至極的裝置,即擁有與之相稱的美麗。比如我們的客廳主題是滿足家庭的溫馨的相聚空間,這對提高家人間的親情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本色地板上脫掉鞋子,地板的材質和身體互相傳遞著交流信息。考究的沙發材質,讓家人全身心的放松享受肌膚的觸覺。優雅的紙墊上整齊的放著家人的各個玻璃杯,自然的休憩。若處繁華的空間,美好的心境無處可談。
4、結語
在重新審視設計未來的旅程的時候,希望我們以一種全力眺望遠方的姿態。我們可以看到在新時斯和環境背景下的空間設計不僅要考慮傳統的視覺設計形式,還應該把設計的理念放到品質上,通過“簡空”的美學綜合應用,試圖設計出全新理念,重新找回感官的細膩和敏感的富裕,用素簡做向導,真正讓空間的美在平凡的生活開出幸福之花。
參考文獻
[1]吳雨.裝飾紡織品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功能與運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篇5
關鍵詞:城市中軸線;空間序列;交通組織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1 何為城市中軸線
城市規劃學中,“城市中軸線”是由系列建筑或街道顯示的一條軸線,其在城市整體平面布局中居于控制性的地位。從存在形式劃分,城市中軸線包括實體中軸線和空間中軸線。前者在中軸線上布置建筑物,給人以強烈的空間形象,后者把中軸空出來,淡化處理。在現實中,兩者往往組合出現。
2 國內外城市中軸線空間形態分析
2.1巴黎城市中軸線
巴黎的中軸線在軸線的重要節點布置大型廣場,在軸線頭尾布置標志性建筑物,使城市空間開闔有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副軸線通向市內許多廣場和建筑群,形成了許多對景和借景。
在交通組織上,在主要節點設置地鐵車站,從凱旋門到德方斯段采取了人車完全分離的立體式交通組織方式。在空間序列上,長達8km的巴黎城市軸線劃分為若干區段。從盧浮宮到星形廣場,城市軸線始終采用廣場和街道對稱布局的模式,進入德方斯后,建筑及景觀都采用靈活布局的方式。
2.2深圳中心區中軸線
軸線北段是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廣場,南部主體是綠化公園,兩側為商業建筑,其中中央綠化帶為復合型的城市生態綠地,地面是城市公共綠化空間,地下是結合地鐵交通樞紐的地下綜合商業區。
立體空間序列上,以市民中心、山脈高空瞭望臺為中心,兩條高層建筑建筑限高100米,均衡對稱布置,形成的城市天際線成為周圍山脈輪廓線的延伸。公共空間的綠化設計上,中央區域是中心,其布局形式采用九宮格的城規思想,現代化的設計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交通上實行“豎向分層”,地面層為機動車活動層,公共人流在二、三層及地下層活動。核心區內各街坊之間設置統一標高的過街聯系廊,在區內形成一個完整的架空步行系統。
2.3廣州市新城市軸線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向南經火車東站、中信廣場、珠江新城、越過赤崗塔繼續向南延伸,總長約13公里。在平面空間序列上,由北至南分別為完全實體空間環繞實體、實體圍合空間和完全自然開敞空間。(圖1)這種不同空間序列的交替變化構成了廣州城市中軸線的豐富空間感受。
在立體空間序列上,設置兩處空間制高點和三個高度區段。兩處空間制高點分別是南端的觀光塔和中部的超高層雙塔建筑(高度約為300m)。在2個空間制高點之間,劃分3個高度區段,從北到南依次為170~200m、100~150m和50~80m,形成逐漸向珠江開敞的斜面。在交通組織上,通過建設地下三層APM線,為軸線個節點提供便捷的聯系和換乘,同時通過四個內循環加三條過境隧道組織內外交通,達到“最小限度地依賴機動車”,人行交通方面,南部通過地下+地面+二層步行連廊、外部連廊+室內連廊+天橋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統。
2.4案例總結
1城市中軸線空間應講究軸線的空間韻律的構建。這要求軸線空間設計中講究空間區段的劃分,適時引入空間標志節點,并在建筑高度控制上十分注重推敲軸線的立體空間效果。
2城市中軸線空間應注重交通系統的組織。在以機動交通為主的背景下,城市中軸線更傾向于人車分離的立體交通模式,同時引入大運量公共交通,以實現交通的順暢運行。
3景觀體系的構筑上充分體現基地的特征。應從現狀提煉出特征鮮明的景觀要素,形成特征鮮明,并與整體協調的景觀風格。
3 惠州城市中軸線設計實踐
3.1現狀條件
規劃區位于惠州市惠城區江北南區,江北南區位于惠城區的幾何中心位置,為城市新區。東江從東、南、西三個方向環繞而過。規劃范圍的用地面積共計88.2公頃。
3.2 目標定位
規劃地塊作為江北地區的重要拓展地帶,對于完善、整合惠州城市公共服務中心職能,提升城市形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此將基地定位為CBD軸線、城市客廳、市民樂園、金融中心,功能為商務行政、商業娛樂、文化休閑。
3.3 總體空間設計
3.3.1 總體設計
惠州因東江而興、因西湖而名,城市CBD中軸線南端毗鄰東江,是一條濱水軸線。本次設計將“水”作為設計主體元素,以“水影碧帶”作為CBD中軸線形象主題,以水為景觀主元素構建軸線景觀,空間上構造“一水連四區”,形成“賞水、嬉水、擁水、親水”四大景觀區域(A、B、C、D四個分區),并采用對稱手法,強化中軸的領域感。(圖2)
“賞水”區是城市的門戶地帶,通過特色景觀噴泉、水帶景觀、紀念性雕塑等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感受,形成特色鮮明的門戶形象。在空間序列上通過空間環繞實體,突出門戶的景觀雕塑。
“嬉水”區以大面積綠化、結合美術館及規劃展覽館,在空間序列上通過實體環繞空間,限定出宜人的小尺度水環境,創造出怡人的嬉水環境,營造市民活動的歡樂空間。
“擁水”區以北湖公園為主體,形成城市空間內部的大中型親水湖面,塑造中軸線重要的“水”節點景觀區域。在空間序列上通過完全空間,為市民休閑游憩及商業區提供多樣化的景觀元素。
“親水”區為江北南區,方案設置通往江邊的連續性步行區域,設置親水活動平臺,通過大型商業綜合體及主題噴泉營造豐富的水元素景觀,形成親水性較強的濱江公共空間。(圖3)
3.3.2 交通規劃
規劃在現狀道路及現有規劃控制路網的基礎上進行適度調整,通過協調軸線地區內外交通關系、建構內部慢通網絡、配套公共交通設施,形成系統合理、舒適宜人、方便快捷的片區交通網絡。
步行系統方面,建構沿軸線走向為主方向的步行系統,并與周邊公共空間、道路充分協調與銜接,形成靈動宜人的“豐”字型步行系統結構。沿主要步行線路布局景觀節點,形成步行的導向標識空間,在跨街通道設置符合安全通行要求的交通設施。在重大節假日,南部濱水節點空間可考慮對道路交通進行管制,形成連續性的濱水步行空間。
3.4 節點設計——江北南區
3.4.1 空間布局
中部片區為四座高層塔樓組成的金融中心,靠近二路的兩座塔樓高度為260米,構成了CBD中軸線南部節點空間,對稱布局強化了整條中軸線的方向感。西部片區為商業商務綜合體,形成惠州市的濱水主題商業地標,功能主要由大型綜合購物中心、主題游樂嘉年華、高端專營店、酒店式公寓、高端酒店組成、SOHO辦公區、商務會議中心等組成。東部片區為主體的濱水宜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案在濱水地帶形成變化豐富的天際線,并強化住區內部開放空間與濱水空間的聯系。
3.4.2 高度控制
為營造優美的濱水中心區天際線,建筑整體控制為中間高兩側低的輪廓形態,構建層次豐富、氣勢磅礴的城市中心形象。建筑高度控制分為100以上、80至100米、以及小于100米三個等級。軸線兩側規劃兩棟260米高的超高層地標建筑。濱江地帶建筑物高度控制呈現階梯形態,確保濱水公共空間保持宜人尺度,在濱水界面形成層次豐富的建筑景觀,并為地標建筑預留觀賞空間。
3.4.3 交通規劃
進一步優化原有規劃路網,并協調環境與交通關系,規劃東江路采取隧道方式,減少穿越性車流對濱水景觀空間的影響,進而營造宜人的濱水公共中心環境。連通商業地塊及廣場地下停車庫的空間,加強公共功能內部的交通聯系。因城市中心區車行交通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因此地下車庫的連通以及地下車行通道的設立,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面道路的機動車交通壓力。商業較為集中的區域,規劃建議地塊出入口應多于2個方向。
參考文獻
1.胡峰 城市中軸線及其規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2006
2.福田中心區規劃 網絡資料
3.林樹森 廣州城市新中軸線:[J].城市規劃。2012.03
4.唐子來,張輝,王世福.廣州市新城市軸線:規劃概念和設計準則.城市規劃學刊[J].2000(3):1-7.
篇6
關鍵詞: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城市發展
建筑是凝結著人類文明歷史與科學技術的智慧結晶。其本身也是個復雜綜合體。一個城市建筑業的發展同時標志著它的綜合實力和社會精神面貌。 建筑學專業作為建筑行業的先行官,策劃、設計貫穿每個建筑體的形成。
一、建筑設計的認識
設計工作中,要想做好建筑設計,就必須先了解建筑文化。對于建筑設計大家并不陌生,從古老的建筑到現代的高樓大廈,每一個階段都經歷了曲折的道路,發展到日臻完美的今天,可以說是由數不盡的設計師創意堆積出來的。
建筑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運用人類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等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建造的滿足人類各種活動的人工環境。建筑類型很多,有辦公、酒店、商業、醫院、住宅、學校、體育等,風格也各異,各種類型和功能的項目,以不同的建筑形式來表達他的個性特征。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建設水平,提高了建筑功能質量,滿足了居民對居住舒適度的要求。
建筑設計還必須同環境相適應,其中包括造型立面、色彩、建筑風格與相鄰的建筑相互協調一致。建筑在滿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應當尋求先進合理的技術措施,充分達到建筑技術手段與建筑功能目標的和諧一致,追求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創新設計理念,尊重客戶要求,綜合考慮環境、技術和經濟等客觀條件,堅持理性基礎上的個性與創意。
建筑設計更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階段,無論是建筑的前期策劃、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技術設計的深化階段,都始終貫穿著經濟性這一理念。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應擺脫對金錢的依附,呈現個人的個性,將設計視為藝術而非糊口的技術,應為最廣大的平民著想,滿足他們最為迫切的生活與審美需要,因為人的天性具有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心身要求。設計師應具備整體設計的系統觀念和面向未來的超前意識,創造“綠色、高效、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
設計運行系統指總體的各個部分運行一體化,而過程是進行設計的全過程。要對其進行優化控制。首先,要確定系統部分的控制點,也就是運行的各個部分,即管理點,使每一個部分都進行優化處理。然后,進行過程的優化控制。如果只提達到質量標準、滿足規范、規則的要求,那么建筑設計這個特殊的產品并非是精品。因為建筑設計的創作意識包括科學與藝術的排列與組合。提倡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就是始終有一個較高的目標去奮斗。
在建筑設計運行過程中,需要對建筑設計過程進行優化控制,以便取得最優方案、選取最短路徑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于一身、利用現代化工具去達到目的,而沒有必要非得從零開始向上爬。這里技術、信息、情報是很重要的,僅提出設計質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據設計規范、條文的被動制約,顯然與現代化飛速發展的形勢是極不相稱的。
二、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發展
城市是人類社會的載體。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設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個城市空間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產生共同的利益關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會,滿足個人、家庭和多層次社會生活的物質及精神范疇的生活需求。從人居環境應具有環境、生態與節能效益的觀念出發,當前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說明了設計必須具有環境、生態和節能意識, 只有注重環境、生態和節能效益, 才能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才能與健康建筑、綠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相一致。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環境的科學,它是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以至到建筑設計制作,進行形體環境的創造。它既包括營造活動中的技術、原理,又包括時代風格的藝術體現,它是藝術和技術的系統知識。建筑應從規劃開始就要體現整體的和諧美,包括造型和色彩以及功能的和諧。就單棟建筑來講,立面造型、整體的風格和尺度又要體現其獨特的個性。
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與此同時, 人類社會也面臨著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 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 我們今天必須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 并將其置于與經濟和社會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時, 還要進一步高瞻遠矚, 通盤考慮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 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即要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掠奪性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發展模式, 從傳統的資源型發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環的生態型發展模式,促使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社會在發展,人類在發展,人類的行為方式還在變化,所以建筑學也在發展。最近20年以來還有發展得越來越快的趨勢。建筑學不會終結還會和其它學科結合。
人們活動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間序列。不僅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間序列,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內也具有不同的空間序列。在建筑設計中,要結合建筑的功能、外部環境的特征及人流活動規律組織不同的城市空間序列,從而增強城市景觀空間的特征。論文大全。城市序列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重整,它具有流動、意義、節奏的基本屬性。認識這些屬性既有助于序列空間組織原則的建立,又有助于序列空間設計手法的探索,從而有助于城市良好風貌的創造。一是流動性:在城市空間環境中運動具有一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的方向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不明確的,序列空間的流動性就是要強化這種場所、途徑和領域之間的連續性,這就要求場所領域具有空間驅動力。二是意義性:城市空間具有條件功能,它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各種行為要求,同時又要表達各種意義,并使人獲得不同的精神情感。序列空間的意義構成既包括了與空間功能相協調的環境主題,還涵蓋了來自人們對城市個性意象逐一體驗所概括反映出的城市整體形象。三是節奏性:空間組合的規律與變化構成了序列空間的特性,表現出眾多類型的公共空間共同作用所產生的視覺與心理上的一種審美感受。序列空間的節奏與空間的規模、尺度以及相互組合有關。論文大全。
組織城市空間序列時應注意:(1)建筑要結合軸線所形成的城市空間的功能來布局,根據城市空間序列的不同,如道路軸線、娛樂軸線、綠化軸線以及表達紀念意義的歷史文化軸線等,來圍合空間的形體結構,組織人的活動路線,控制、引導人們的視覺方向;(2)建筑要結合軸線的性質來布局/軸線一般有兩種類型。一是實軸線,構成空間序列的建筑物、庭院、廣場、道路、室外設施沿軸線進行布置,組織空間秩序。在建筑設計中要重視軸線的生長與發展,如縱向擴展軸線空間秩序,或橫向擴展通過增加副軸線來擴展空間秩序。二是以一重要建筑物或標志物作為軸線終點,其他占據空間的實體避開軸線空間于兩側布置,建立起指向明確的軸線空間。論文大全。在這種軸線空間秩序中,標志物、結點是軸線構成的關鍵因素,可通過建筑設計增加新的標志物,達到擴展軸線、發展空間秩序的目的。
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而我們的建筑師相對來說可能跟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和人的基數成正比,我們通常是在快速的工作,一切講究效率,但是很多時候在質量上有問題的。我們有非常多數量的建筑師,但是我們無法呼吁他們對建筑的嚴肅性,也無法呼喚他們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地對待建筑,更多地看看別人的東西,真的不要閉門造車或者是照葫蘆畫瓢,我們可以看到身邊建筑的外表,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是它和中國無關。我們期盼身邊多些中國設計元素,特別是建筑,因為建筑是永久的。
篇7
關鍵詞:傳統色彩;文化;室內設計;應用1中國傳統色彩文化
中國的傳統色彩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就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確立了色彩結構,以黃、青、赤、黑、白五色為正色,并與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聯系,把中國人關于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多種觀念融入色彩中,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色彩文化。
中國的建筑、服飾、繪畫、雕刻、瓷器、漆器、剪紙等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色彩的裝飾。中國傳統色彩:中國紅、琉璃黃、國槐綠、青花藍、富貴紫、水墨黑、玉脂白、長城灰、黃金貴、雪花銀。民間色彩搭配對比性口訣如下:
(1)軟靠硬、色不愣。軟色是指不同色相的色彩同白色調和明度偏高的色彩,硬色是指不同色彩同黑色、棕色調和明度偏低。軟靠硬的對比適合色相、明度、純度相同或對立的配色,是色彩向黑白兩極分化的關系。
(2)紅靠黃、亮晃晃。五行說的色相環是一個以黃為中心,青、紅、白、黑為順序的循環,它們各自與東西南相對應,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宇宙觀。今天中國的國旗選用紅配黃色是沿襲傳統對色彩的審美取向。
(3)分青綠、人品細。仔細留意會發現大多數民間紡織品的色彩搭配里都或多或少出現青色、綠色。因為我們的祖先喜歡強烈紅黃色調。由感官出發加入青、綠豐富畫面層次,色彩結構趨于細致。
(4)民間色彩對比方法與現代平面設計。對比指兩個事物相比較時形成一定的差異。色彩對比使視覺上產生跳躍、活潑、刺激、運動、熱烈的精神情緒升華。平面設計作品中運用色彩對比來達到誘目性、識別性,使產品的信息宣傳在短時間內快速被視者接受。
2傳統色彩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1)傳統家具元素。家具在室內裝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時甚至可以決定整個空間的風格。中國家具發展經歷由簡陋而繁美,重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演進過程。尤其是“明式家具”在我國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的“明式家具”在家具的造型、結構、裝飾和工藝上也具備了極高的融合性。
(2)傳統文化裝飾元素。傳統建筑是非常注重裝飾的,這些裝飾還蘊含著人們對于生活美好的寄望。如蝙蝠、鹿、魚、鵲、梅是較常見的裝飾圖案。
(3)傳統色彩元素。中國傳統的色彩很多,有古樸典雅的色彩,也有濃重熱烈的色彩。其中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被稱為“中國紅”。
3新中式風格室內設計
(1)新中式風格室內設計的風格定位。新中式風格室內設計極大地改善了傳統室內空間的不足,融入了現代的技術、材料和觀念。通過吸收傳統藝術內涵和文化精髓,將其與現代設計手法、現代設計理念、現代審美習慣相結合。它涉及現代室內空間形體、裝飾圖案、地方材料、陳設裝飾和色彩裝飾等具體方面,從而形成我國特有的室內設計風格樣式。
(2)傳統色彩于新中式風格室內設計的意義。色彩是室內設計的靈魂。拉斯金曾說過:“色彩感知于室內設計,猶如色彩對畫家一樣重要。”傳統色彩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意義,它所具有的裝飾性、簡潔性和象征性等特征符合現代設計語言和現代審美觀,適用于新中式風格的審美特征。中國傳統色彩符號獨具魅力,具有強大的中國特色的感召力和象征性,運用于新中式風格的室內設計中,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居住文化,弘揚了民族精神,又不失當代中國的特色。
1)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傳統色彩符號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須遵循科學的色彩色調和配色方案,協調好背景色、主色和點綴色的關系,正確處理室內的協調與變化。在同一室內空間中,根據空間的功能性質恰當選用色彩,并協調補色的比例。在使用多種顏色的時候,保持一種色彩清晰易辨,其他色彩處于從屬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2)傳統色彩符號賦予新中式室內設計象征性的深刻寓意。在眾多顏色中,紅色是最富有中國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現代喜慶文化、婚嫁文化、傳統藝術中大量運用。在現代設計中,紅色逐步成為傳統與現代的最佳演繹者,也成為設計師們使用最多的原色。在很多精品酒店的客房設計中,紅色被大量運用于陳設裝飾、空間分隔、意境渲染。在這里,紅色成了東方的象征,成了古典的代表。
3)傳統色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時尚感簡潔性。現代設計本身具有準確、簡潔、明晰的特征,具有視覺上的可視性和感覺上的可讀性。傳統色彩文化經過抽象與概念化,得到明確的象征性符號。通過系列象征性符號特征來傳達設計概念,從而使人的情感得到滿足,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各色的墻面著實明艷生動,設計師大膽地表達了其對于傳統文化的現解,充分表現出簡潔、干凈、時尚,濃郁的藝術張力與感染力。參考文獻:
[1] 趙皓君.傳統色彩符號在新中式風格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2] 楊英麗,李黎,楊英杰.中國傳統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3] 張綺曼,鄭曙.室內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4] 王麗君.現代中式室內設計對傳統色彩文化的傳承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5] 王飚.論“五色觀”及其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07(05).
[6] 蔣志英,楊茂川.色彩符號在地域性室內設計中的價值與運用[J].山西建筑,2008(10).
[7] 鄭時齡.建筑批評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8] 楊茂川,李乃昕.現代技術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間設計[J].美術大觀,2006(12).
[9] 邢慶華.色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0] 許平,潘琳.綠色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11] 劉光復.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12] 張永年.淺談綠色包裝設計[J].包裝工程,2001.
[13] 邱斌,鄭剛.色彩構成藝術[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0.
[14] 回顧.傳統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
[15] 鄭曙.室內設計思維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6] 楊公俠.視覺與視覺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篇8
【關鍵詞】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設計
1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內涵
宜居城市(livable city)是指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共生和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地。其內涵可概括為:宜居城市是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繁榮;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生活舒適便捷;文化豐富厚重;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景觀優美怡人;人文環境溫馨的城市,宜居城市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樂居的城市,宜居城市的條件既包含優美、整潔、和諧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條件,又包含安全、便利、舒適的社會和人文環境條件,居城市就是適宜人居住、生活和發展的城市。[1]宜居城市應當滿足人們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居得久、居的快樂的要求,即易居、逸居、康居、安居、樂居。宜居城市的建設系統為10個方面考慮(圖1):
圖1居城市建設系統模型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繪
街道作為城市之源與根。街和道均為會意字。意指街是以行人為主的地方,且人氣越旺,街味越濃;而道以通行為首,強調它承載的以交通為主的功能。街道是街與道的空間復合體,是街功能與道功能的統一。街即兩旁有房屋或建筑的公用道路;或城市或城鎮中公用路或大道,通常有一條或多條人行道。強調了街是兩旁的建筑物和人行道公共通道。路意為即供人、車輛和與物通行的公用道路,強調的是其公共交通功能,街道是指旁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道路是一種騎在馬背上的行為,使用者是步行者、馬匹、和車輛,在于兩地之間的運動。[2]街道是房屋之間的線型表面,其上有運動街穿過兩列房屋與店鋪之間。街道的兩邊的構成要素房屋與店鋪說明了街道的生活性與穿越性。
街道多樣性、街道中心與街道行為理論是營造街道的活力與宜居性街道的理論基礎。從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與街道的景觀特征等因素考慮,將街道劃分為城市步行商業街、城市生活性街道、城市交通性街道與其它城市步行空間。按活動主體城市街道可分為步行街道、車行街道與人車混雜型街道三個類型。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為居民在街道的社會各種生活內容提供場所,適宜居住的街道要讓街道空間在交通上有人車和諧共存的交通環境,還要求交通系統的可達性、生活的便利性、能為人們提供觀景、體育鍛煉、休閑散步、娛樂與鄰里交往等日常生活活動場所。[3]狹義的宜居街道側重于考慮居住和周邊環境的宜居性。我們根據街道活動的特點將其分成五類:休閑性活動、穿越性活動、游逛性活動、觀賞性活動與典儀性活動。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空間的自然構成因素,是人們生活的發生器,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根據交通的性質不同,可分為通過功能和進入功能。城市生活性街道與城市交通性街道的主要區別在與生活性街道的生活性。[4]城市生活性街道與交通性街道作為城市交通網絡系統,共同協調成為快速網絡與慢速網絡的交互的網絡 (見表1)。
2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性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作為我們對街道的主觀感受滿意度和舒適度,與時間和地點有關,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性包括:
(l)街道的安全性:街道的安全性依舊是個最基本的要求,它是下面條件的前提。街道的安全性包括三個方面的安全性:要有良好的社會治安,避免犯罪的發生;交通的安全性;街道社區對防災減震的安全措施的設計;
(2)商業的多樣性:街道兩側應當開設有商場、酒店、銀行、超市、醫院、學校,小百貨店、餐飲店、洗衣房等建筑物,只有通過一定界面的圍合、限定才能形成街道公共空間,而與周圍建筑物無法形成合圍感的道路;
(3)場所的中心性:形成了社區服務、集會、社交、休閑、游樂等活動場所,場所功能是街道中心功能的表現,有商機,有人氣且社會秩序良好。存在來往的人流,自行車與步行應是街道重要的交通行為方式,交通秩序井然有序。[5]公共衛生宜人;生活環境宜人;歷史建筑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宜人;
(4)生活的舒適性:街道的舒適性涉及的方面很廣,包括宜人的街道環境、街道空間形態、合理的街道的小品設施和綠化、街道的空間容量等。街道的舒適性還依賴于街道的整體環境;
(5)出行的可達性與便捷性:便利的交通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城市的大小與城市道路路網的選擇影響著街道出行的便捷性。[6]街道的便捷性與可達性也反應一個街道與外界交流聯系程度;
3 城市生活性街道宜居性的設計原則
3.1 建設系統性原則
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建設其實質是對街道街道物質、空間環境的整合。城市生活性街道包括社會經濟技術各個方面的層次,整合是對街道空間環境物質的整體協調,使之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
3.2 活力原則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生活的舞臺,提供一個供人們活動的場所。街道活力產生的來源是街道中的人與街道的空間場所。街道上形形的人群與活動是城市街道活力的根本體現。
3.3 尊重、保護與繼承原則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具有歷史意義與個性特征化場所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為城市建立獨特的個性奠定了基礎。那些具有歷史意義、個性特征場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間尺度、色彩、符號與生活方式等,與在市民心中的價值觀與某種情感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鳴與產生文化認同感。[8]街道是城市的記憶,保護街道的歷史文脈,延續城市的記憶。
3.4 多種功能融合原則
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系統應是多種方式復合的網絡體系,應包括人行道、過街地下通道、步行街、廣場、人行天橋、建筑內的通廊等。商圈步行系統規劃中應充分重視步行系統與公交站點、軌道車站、停車設施等多種交通設施的銜接,充分體現步行系統的交通性與休閑性并重的特點。
3.5 人文關懷原則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擔負起融合與的作用,人性化的街道空間緩解了現代生活中的緊張和孤獨。人性化的街道空間設計是以人為中心和尺度的,人們能通過各種行為活動,獲得安全、輕松、尊嚴、舒適、有活力,人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善。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關系著城市用地構成、城市各種交通、街道的功能組成、歷史文脈等。[7]包括:綠色關懷;人的尺度;無障礙設計等。
3.6 文脈主義原則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象征,體現在對地區文化,生活氣氛與空間文脈的尊重,能提高人們對步行系統的認知與步行空間的歸屬感,讓人們在文化層面上產生共鳴。[8]
4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設計策略
4.1 街道空間與城市整體空間的融合
城市空間是街道的大環境,結合街道的特點進行整體空間設計,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間體系。將城市分為尺度適宜的街區,有利于控制街道交通流量;加大城市街道網絡密度,能增加城市的易達性,讓街道充滿活力,體現對人性的關懷,形成有品質的城市公共生活。提高街道網格密度;街道場所的合理利用;混合的功能要素。
4.2 交通控制設計
對交通控制的設計策略主要有:對汽車流量的控制;對車速的限制:設置減速路拱;設置街道的限速標志;窄化車道;對行車道適當的障礙設計;在居住區中的生活性街道和一些商業功能為主的生活性街道中,在路上設置一些植被帶、景觀小品等障礙物,使車輛非直線行使;對交叉口的設計措施:交叉口的渠化設計策略;信號燈的時間設計策略;行人過街特行區的設計;單向的交通模式:單向通行是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增加交通容量的最有效的一種辦法。
4.3 生活性街道空間舒適感塑造
生活性街道空間尺度的大小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街道空間大尺度的把握主要是指從街道的整體比例與對街道外部尺寸的控制等方面對街道整體線性空間舒適感的把握。生活性街道建筑與街道路面尺度的措施如下:合理的設計街道的空間尺寸和比例;保障街道的日照采光;制定道路紅線的寬度可建筑的退讓距離;街道小空間尺度的把握。
4.4 增加沿街商業活力
商業活動是生活性街道的主要沿街活動。商業活動是城市生活性街道與城市交通性街道的主要區別。[9]商業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街道活動的源泉。
4.5 城市空隙點狀公共空間與線狀空間的結合
城市點狀空間指以點狀分布的城市中的公園、廣場、街頭綠地等;線狀空間指城市街道與濱水綠帶等。一些開發商見縫插針,導致生活性街道一字鋪開,缺少城市點狀空間。[10]我們要適當增加一些為人們休閑、交往的公共空間。
4.6 政府政策指導與公共參與
我們應該采用公眾參與設計,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公眾、政府工作人員是一個互動和相互學習的過程,從而找尋出創造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設計策略。
結 語
城市生活性街道滿足各分區內部的生產與生活活動的需要。城市生活性街道反映的是最真實的城市生活,具有城市特色的代表性。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包容性與復雜性,使街道的宜居性變成了可能。街道宜居性建設以街道所面臨的問題為導向,把街道的建設的過程看作是城市文化、社會組織、生態環境建設與整合過程;創造一個宜居、宜玩、宜游的城市空間。生活性街道有交通功能與社會功能。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建設具體措施如下:(1)集約緊湊型的街區發展模式;(2)塑造特色街道風貌、文化與氣質;(3)城市綠化立體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4)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確保城市系統順利運行;(5)構建生態與復合功能社區;(6)創建新型窄街道、小街區系統的宜居性策略;(7)不同年代、檔次建筑的融合;(8)適度高密度人口與適度高容積率建筑的耦合。
參考文獻
[1] L?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01.
[2] [美簡?雅各布斯.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137.
[3] 查曉鳴,楊劍.宜居城市的內涵分析[J].現代園林.2012.12.
[4] [挪威]諾伯格?舒爾茨.尹培桐譯.存在、空間、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5] 陳紛.城市生活性街道設計研究[D].北京建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12.
[6] 趙萬民.城鄉規劃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過程[J].重慶: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3,28(2):1-3.
[7] [美]E?培根著.黃富廂,朱琦編譯.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8] [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美學[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篇9
關鍵詞:建筑教育;學位制度;課程設置;教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1-0021-05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在中國建筑學科的發展中,以其自身的學術影響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有機會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度過了一年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現將所了解的建筑系教學情況向同行作一簡要介紹。在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今天,希望對建筑教育的發展有所幫助。
一、教育資源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有建筑系、城市規劃系、景觀學系和設計創意學院,6個本科專業,6個碩士點,5個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本科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5門,形成了完整的學科建制和學科整體發展優勢。
(一)教學團隊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師以學科團隊方式組織整個日常管理和教學。2001年開始,學院逐步撤掉教研室,組建以研究方向為紐帶的團隊, 其目的就是可以把研究內容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每個團隊由3~10 人組成,在這個基本組織中,教師有決策的自由和自我組織、自我發展的可能性,能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潛力,以形成學科建設多方位的聯系,包括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間的聯系,教師與學生間的聯系,學科間的聯系,國內與國外的聯系,等等 [1]。目前,全院已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科團隊30多個。
建筑系師資大都來自國內外著名建筑院系,現有在編教師12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0名,具有
博士學位的教師67名,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1名,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2名。擁有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各1名,法國建筑科學院外籍院士1名,美國建筑師學會榮譽院士(Hon. FAIA)3名。外聘博士生導師中,有國內建筑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聘有貝聿銘、查爾斯·科里亞、安藤忠雄、理查德·羅杰斯等國際建筑大師為名譽教授。
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學專業本科生(含室內設計專門化方向)約120名,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本科生約25名,其中外國留學生比例約10%。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2]。師生比例在1:7左右。
(二)教學設施
同濟大學建筑學院擁有A—E五棟教學樓,教學空間非常寬裕。A、B兩棟樓是以日常教學為主,包括理論課和設計專業教室以及大小報告廳;C樓以教師團隊工作室為主,研究生課程有時就在教授的工作室講授;D樓有設計基礎形態訓練基地、藝術教學創新基地、中國傳統家具教學實踐基地等10個分基地,高密度人居環境研究和城市規劃與設計現代技術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E樓原為設計院,現為學生專題設計和畢業設計場所,以充分實施“預備建筑師”計劃。
(三)圖書資料
B樓的一層為學院專用圖書館,截至2009年,擁有各學科藏書343萬冊,其中中文藏書277萬冊,外文藏書65萬冊。中文建筑類圖書共11 986種,85 773冊;外文建筑類圖書共5 922種,10 396冊;中文建筑類期刊共572種,980冊;外文建筑類期刊共810種,14 415冊[2]。圖書館開放時間為9:00-22:00,教師和學生可以在這里自由閱讀、查閱資料、自習、構思方案。
(四)學術平臺
《時代建筑》和《城市規劃學刊》編輯部設在C樓,這2本雜志都是業界權威期刊。《城市規劃學刊》創刊于1957年,是國內最早的城市規劃學期刊。《時代建筑》是一本以中國建筑為特征具有國際水平的雜志,關注國際思維中的本土特征,用世界的眼光探索中國命題,強調本土特征中的國際化品質,具有超大即時的信息容量。
(五)實踐平臺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是同濟大學規劃建筑服務的產業平臺,同時也是建筑教育和實現“預備建筑師”計劃可依托的實踐平臺。
兩個設計院憑借雄厚的設計實力、豐富的人力資源、先進的設計手段,躋身全國前五名之列 。借助其在國內外的地位和影響,充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實力,給教學提供了社會實踐機會。
二、 培養方案
(一)學位制度
一直以來,高校建筑系都是五年制。從2010級新生開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率先改革學制,推廣“4+m”學制,即本科階段4年,研究生階段2年到3年。這意味著,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筑師,可以壓縮到6年的時間。據悉,這一改革在同濟大學開展之后,有望在全國建筑專業中推廣。
按照新的學制要求,本科階段,建筑學專業學生按培養計劃要求修讀各類課程,達到相應總學分即可畢業,可獲得建筑學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建筑學專業碩士按培養計劃要求修讀各類課程,攻讀的年限為2年、2年半、3年不等,只要修滿總學分,即可授予學位。而與國際知名高校聯合培養的建筑學雙學位碩士則需要3年的時間 [3] 。
在這次改革中,碩士研究生期間強化了在設計企業(設計院)的實習時間和要求,全面加強實踐課程。實踐課學分比重由20.3%增加到36%,并強調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學生,要求企業按教學要求指導學生實習,同時對教師的企業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課程設置
本科生的培養方案設定了建筑學派的68個知識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這68個知識點才能離開學校。所有課程也都圍繞這68個知識點設置,以保證教學的延續性。
1.基礎入門課
基礎入門課程主要有設計概論、設計基礎、建筑概論、建筑設計基礎、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論與歷史、計算機應用、美術等。這類課程的講授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建筑的定義、屬性、思維方法和職業特點,以及當代建筑概況。通過圖像的記錄與轉譯、環境認知與設計思維的徒手表達、圖像的采集、工程字體訓練、攝影創作技法與平面構成(色彩)練習、建筑抄繪與測繪等,培養學生完整的建筑設計理論素質、技術能力和價值觀,從而達到能力訓練目的。
2.設計主干課
設計是建筑學本科學習的核心課程,占總學時數的比例較大,作為主要的教學科目貫穿于本科學習全過程。包括公共建筑設計與原理、住宅建筑設計與社區發展、建筑群體設計、高層建筑設計、大跨度建筑設計、建筑改擴建、城市設計與更新、室內設計、細部設計與建筑構造、建筑環境控制技術、環境藝術設計等。設計題目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保持著建筑專業三維空間設計的優點,同時訓練學生的各種專業能力:方案創造能力,解決空間問題能力,方案的比較、評價和修改能力,組織和管理設計過程的能力,對人和場所、活動和設施之間關系的洞察能力。設計課程及周學時安排如表1所示。
3.實例研究和實習課程
所有的建筑教育學校大都利用所在城市的有利條件,對城市和建筑進行不同范疇的實例研究,如麻省理工學院以波士頓地區建筑為研究對象,賓夕法尼亞大學以費城為研究對象。同濟大學則以上海及周邊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建筑評論、傳統建筑與歷史地段保護、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建筑經濟與建筑法規等實例研究課程的教學,訓練學生分析環境以及把分析結果轉換成設計目標的能力、協調復雜關系的能力、建筑設計成果的實施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實踐中表達和學習的能力[4]。其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積累實踐經驗。
4.校企培養新理念
結合教育部倡導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同濟大學自2010年起開始實施學生就業實習與畢業設計一體化的校企培養新理念——“預備建筑師計劃”,以解決在校學生實習與學業安排的沖突,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適應期,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競爭需要。通過學校培養向企業后延、企業人力資源向學校前伸,適應職業建筑師所需的工程實踐、工程創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需要,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社會多方共贏。
參與“預備建筑師計劃”的學生為五年制本科生,時間為第8和11學期,培養環節主要有生產實習、參觀企業、聆聽講座、參與工程項目實踐。畢業設計題目選題來源于企業(設計院),依托與企業共建的校外工程創新實踐基地,指導教師采用雙師制,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擔任,使學生熟悉行業政策法規、具備良好職業道德、了解相關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擁有解決建筑設計技術問題的操作技能,具備解決工程問題的實際能力和溝通交流、團隊協作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預備建筑師”。
為落實培養目標,學院規定參與“預備建筑師計劃”的教師應具備在企業工作的工程經歷,每一屆學生有6門專業課是由具備5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主講。參與“預備建筑師計劃”的學生在升入四年級時,與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協議,以使他們能專心于學業。
目前,上海市規劃研究院、現代設計集團、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多家綜合甲級設計企業已與建筑學院開展了“預備建筑師計劃”的校企合作。
三、教學特色
(一)建造與建構
同濟大學建筑教育延續德國“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并在其基礎上發展為自主創造、博采眾長的學術風格和教學特色,特別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從入學開始,新生被灌輸的第一個觀念就是創新,第二必須動手實踐。學生在學校不僅是學一些理論性的概念,還有很多動手直接操作的技術和經驗。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建造的過程。
自2008年起,每年的5月底,建筑學院都會舉行一屆建造節,每組參賽學生經過8小時辛苦、緊張、快樂地建造,用紙板搭建風格各異的房子,并在里面居住一晚,真實體驗了自己建造的空間,領會、把握了建筑最基本的要素——適用、經濟、美觀。這樣的教學活動在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空間架構的認識,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
同濟大學“以建構啟動設計教學”,把建筑教育由美術型引導到與技術相結合的理工型教育體系中,并致力于空間建構和建造教學的實踐研究,采用將空間分析和空間建構分解為設計步驟的教學方式。在設計課的教學中,采用較大比例的工作模型作為主要的表現與研究手段,引導學生形成建構和結構的觀念(圖1)。如在設計基礎課程中,安排學生擺砌磚墻,學生在通過砌筑分割空間的過程中,理解了建造的理念。
(二)設計課程教學
同濟大學建筑教學中,設計題目的選定,以專題性、連續性為主要特征,教學重視對空間的認知體驗和對材料結構的真實建構,循序漸進地使學生認識到建構在空間設計中的主動作用,從而使空間設計問題明晰化。
一年級的設計課程,結合設計概論和建筑概論教學,向學生介紹一些建筑學的基本知識和工作方法。設計任務圍繞建筑表現技法、建筑空間認知和建筑材料的建構設計,如里弄住宅建筑中色彩的采集、面積的對比、城市環境認知等,目的是向學生綜合介紹場地、道路、紀念物、外觀等基本要素。學生通過設計、模型制作及研究過程,對這些問題逐步加以熟悉(圖2)。
二年級的設計課程,則注重建筑形態哲學的形象表達方面,強調在建筑形態的理解和把握基礎上進行視覺表現。通過生成技術和空間句法,理解建筑功能及空間特征,強化空間組織能力,提高建筑綜合造型能力,建立環境觀念。具體任務有小品建筑方案設計、建構模型制作、小住宅建筑方案設計、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筑方案設計、幼兒園建筑方案設計。
三年級設計課程的一系列題目設置,體現了對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的學習與應用,建筑類型不同,教學目的也不同。如區縣圖書館、展覽館建筑方案設計,其訓練目的是掌握公共建筑的功能布局、流線組織、建筑形式、屋面和樓梯構造;民俗博物館、山地建筑和濱水建筑、商業中心等題目的設計過程則是鼓勵學生對文化、地域、建筑、歷史等與人類居住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使他們意識到建筑與人文環境緊密聯系。
四年級的設計課程集中在第7學期,是一項復雜性、協調性、實踐性、社會性都很強的專業設計工作,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高層建筑設計的特殊問題和一般規律。題目主要是旅館類建筑、商辦類建筑、商住類建筑和專題設計,如搜狐大廈建筑方案設計、時尚青年城建筑方案設計、旅游區四星級酒店建筑方案設計、城市綜合體建筑方案設計,等等。這些題目多是教師的實際工作項目,學生通過現場參觀、基地勘察、模型制作、方案推敲,掌握現代高層建筑的設計規律,包括結構、設備、垂直交通、安全疏散及消防等特殊問題,熟悉高層建筑的造型處理方法,認識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及景觀的關系。
專題設計是建筑設計教學的分化階段。通過多題目的設置,學生選擇喜歡的題目或需要加強學習的方向,為發展學生各自志向潛力與選擇專業方向及日后的研究方向創造條件 [6] 。在注重設計概念與設計方法的同時,更強調建筑的特性與共性設計、訓練方法及學生的個性發展。
為發揮各位教師研究方向的優勢和經驗,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學生自選教師所設定的多個題目進行教學。專題設計由多個分課題組成,他們包括大跨度建筑(技術性較強的題目)、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建筑構造與設計、住宅設計、建筑歷史理論與當代設計、校園建筑設計、建筑數字化生成、歷史建筑保護設計等。學習方式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況,采用獨立的或幾人一組集體的方式進行,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每個學生都要遞交自己的設計成果,即集各學科于一體的最終完整的設計。
(三)專題講座
同濟建筑城規學院在各個學科方向都有完整的學術梯隊,校內及校際的學術交流非常活躍。常進行團隊學術活動,每個研究小組的成員都定期作研究進展報告,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展開充分討論。要求每個團隊每學期必須輪流作學術報告,同時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國外及國內其他研究單位的學者作報告,了解國際、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開拓思路。可以說,除了節假日之外,平均一天一場專題講座。
僅筆者在同濟的一年時間里,就先后有安藤忠雄、妹島和世、磯崎新、安托內·普利多克、米歇爾·舒馬赫、弗蘭克·蓋里這些世界級的建筑大師在同濟大學舉辦講座。學生在這么頻繁的“學術聲音”里,拓展視野,增長見識,對今后的學習和研究必將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四)教材選用
同濟建筑系的教師既是高校教師,又是注冊建筑師;既在學校擔任教學工作,又在設計企業從事建筑創作。許多教師還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他們既從事教學,又從事創作,同時致力于此領域的學術研究。靈活、寬松的工作環境,教師能夠及時將經驗帶入課堂,也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
在教材的選用上,教師大部分都不用固定的教課書,也不指定教材。他們認為,一本教材,從編著到印刷、出版至少要2年時間,這種滯后性會限制學生思維、不利于跟蹤學科前沿。有的教師會把準備出版的書作教案,有的教師則用自己的分析內容和研究成果作教案。課堂上會發給學生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推薦大量的參考書籍,還有大量的筆記,這些便是學生最終的考試依據。所以,雖然上課不考勤,但是學生聽課積極性反而很高。
(五)考核方式
在同濟建筑教學中,考試不是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唯一形式,而調研報告、課程論文、課程設計和課堂討論才是考核重頭戲。與傳統的考試相比,新型的考核方式不僅可以考察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可以從個性化發展的角度考察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在設計課程中,最客觀的考核方式就是“評圖”課。每一次設計交圖,班里所有學生的成圖將被粘貼在教室的評圖板上,所有的工作模型也擺放在相應的圖紙下面。指導教師不擔任評審,評審團主要由建筑設計、技術方向的教師、校外專家、外校教師組成。每個學生通過講述過程、解讀模型、播放動畫,盡可能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教師將逐一詢問每個細節,捕捉每一思路,領會設計者的創作動機。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增加學生之間的縱向影響。
四、結語
同濟大學以實施卓越計劃為突破口,促進建筑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建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已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高等建筑教育體系,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建筑工程技術人才。不論是教學體系還是教學方法都值得學習和借鑒,但是,在學習同時應結合自身院校特點,取長補短,把實踐育人放在首位,不斷提升建筑教育的質量,為社會建設培養更多的建筑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伯偉.加強學科建設,提升核心影響力[J].時代建筑,2001(5):20-22.
[2]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網絡在線[EB/OL]. http://.
[3] 文匯報.同濟大學新模式培養建筑師 建筑系本科不再讀5年[N].上海:2010-09-13.
[4] 李麗.中國現代建筑教育技術的探索[D].上海:同濟大學,2006:32-34.
[5]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本科培養方案[Z].2010:118-120.
[6] 錢鋒.建筑設計(4)課程教學大綱[Z].同濟大學本科教學大綱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分冊.2006:292-293.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Tongji University
ZHAO Jing-xin1,2, HAN Bo1,2, LI Yong3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i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4, P. R. China;
3.Nanya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Nanyang 473004, P. R. China)
篇10
關鍵詞:城市森林公園 滲透 融合優化 提升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從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飲血的生活,到都市樹林里現代人愉悅愜意的漫步,森林不僅僅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搖籃,更是鋼筋水泥喧囂中現代人的一種內心渴望和回歸向往。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離開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們,如何保留而不是蠶食山水自然資源,并將其作為謀篇布局中重要要素,營造“山-水-城-林”有機整體,不僅僅是對中國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傳承和延續,也是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 的積極推進。
1.森林公園與城市公園的區別與聯系
1.1相關概念綜述
1.1.1森林公園的概念
我國關于森林公園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續了國有林場轉型為旅游實體的改革思路[1]。根據1999年的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I8005-1999)中對森林公園作的科學定義:森林公園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和環境條件,可以開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報批準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園的概念
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 2002)》,“公園綠地”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3。可以看出城市公園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類型;其次,城市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但隨著城市旅游的開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園將不再單一的服務于市民,也將服務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是休閑、游憩、娛樂,而且隨著城市自身的發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動,城市公園將會增加更多的休閑、游憩、娛樂等主題的產品4。
1.2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園位于城市建成區內。而森林公園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區內或近郊區,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園;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區(距離城市1.5-3.0小時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園;也可能是距離城市居民點較遠,大型獨立的森林公園,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1.2.2生態結構不同
城市公園是以觀賞植物、人工維持為主,養護管理投入較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較低。森林公園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為主,生態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載的空間功能不同
城市公園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環境為主體,通過創造環境良好的休憩、娛樂空間來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娛樂等不同體驗要求5。森林公園則是以自然生境為主體,在滿足生態保護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游賞、生態體驗和休閑游憩來滿居居民親近自然的不同體驗要求。
1.2.4互為補充的游賞體驗
隨著“假日經濟”的發展,“假日出游”越來越多的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風尚。而森林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的有機補充,其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別于城市的生態體驗,無疑會帶給城市居民更為豐富的空間感受和心理體驗。
2.城市森林公園概念與特點
2.1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
從森林和城市的布局關系來看,大致可分為“林在城外,林在城邊,林在城中”三種。而城市森林公園應當是對“林在城邊,林在城中”兩類森林公園的統稱。關于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不同學者均有不同見解。如“城市中出現的有較大面積的山、水、森林,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覽、!度假、休閑等要求的公園”6;“位于市內或市郊有一定面積,森林覆蓋率較高的自然風景”7;以及“位于城市當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觀為主的城市公共綠地,同時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觀為特色的游憩休閑場所”8等等。其中,較為準確的概念當屬黃茂玲在其論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區范圍內,具有一定面積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觀,同時提供與森林生態過程相適應的滿足市民日常休閑、健身、娛樂、生態體驗等活動的復合生態系統4”
2.2城市森林公園的特點
2.2.1復雜而穩定的森林生態效益
森林生態系統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光、熱、水、氣、土壤等)綜合組成的生態系統;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具有最復雜的組成,最完整的結構,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最旺盛,生態效應最強。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城市中的綠心,在調節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提供氧源、凈化空氣等方面的效益可見一斑。
2.2.2開放且互動的公園游憩體驗
城市森林公園因為與城市的密切關系(臨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基礎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對其游賞性及功能性會有更多有別于一般森林公園的需求,與居民的互動性也更強。
2.2.3獨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觀風貌
在中國傳統城市格局中,往往將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9。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在現代高樓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鑲嵌的綠色森林,無疑會對城市景觀風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2.4保護與開發的綜合權衡博弈
從保護與開發角度來看,城市森林公園既要對已有森林生態資源合理保育、完善穩定,又需要從滿足居民休閑需求、豐富居民游賞體驗方面適度開發,因此,如何合理權衡二者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
3.城中森林營造的規劃實例探討
以下將結合筆者對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實踐提出對城市格局變遷下的城市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的一些探索和體會。
3.1榆林市城市格局變遷與大墩梁森林公園的價值區位變化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接壤地帶。榆林市中心城區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綠洲-生態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園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區西部,然而隨著城市空間發展變化,它逐漸由原來的生態綠地轉變成中心綠地,成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園。
3.1.1在城市格局變遷中的地理區位
從“依山傍水”到“環山順水”,從城市西北側“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區、建成區、新城區乃至空港生態園區四面圍合的“城市綠核”,大墩梁隨著城市步伐的邁進而價值凸顯。圖1
3.1.2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生態區位
作為生態綠心的大墩梁對于串接各類線狀綠帶、豐富城區內原本局促的綠化體系、重構城市生態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圖1公園在城市格局變遷中的區位示意圖
3.1.3在城市景觀體系中的視線區位
昔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今有“南水(無定河)北園(文化生態園)中茂林,綠珠串接天下秀”,規劃旨在借助視軸將古城景觀、新城景觀以及紅石峽、鎮北臺、明長城邊塞遺址帶景觀與大墩梁進行對接,以此實現傳統景觀與生態景觀齊暉。圖2
3.1.4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的經濟區位
作為公共財富以及現今城區中稀缺資源的大面積綠色空間,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無疑將為區域乃至城市經濟價值提升、人氣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進周邊地塊不斷進行功能重組,進而為城市發展開拓新的機會與領域。圖3
3.2保育與滲透的生態發展策略
3.2.1生態發展目標
保護并維系區域生物格局及生態安全
綠色理念的培植與滲透
3.2.2生態發展策略
(1)合理確定環境容量與游客容量
環境容量——采用面積法估算。
根據游賞項目性質以及公園地形特征,確定公園可游面積占總面積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個公園可滿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時間為一天。日周轉率為1次。
根據《公園設計規范》,市區級公園游人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60㎡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積占60%左右,公園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不小于75㎡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積占
70%左右,公園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不小于100㎡為宜。根據《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主要景點人均游覽面積100-400m2/人,一般景點人均游覽面積400-600m2/人。綜合考慮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風景撫育功能,確定其人均占有公園面積按110-200㎡區間計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園日環境容量為4.7-8.6萬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園環境容量測算中可游時間是按一天計算的,因此其環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園的日游客容量為4.7-8.6萬人次。
(2)優先劃定核心保育區
規劃將公園內森林、水庫生態關鍵因子劃為核心保育區,其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保護強化原有山體、水庫、植被等自然特色;保護、修復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適度林相改造,更新樹種,豐富植被,加強綠化郁閉度;以登山活動為主線控制山脊景觀視廊;合理控制森林內的建設規模和強度。
(3)綠色觀念滲透
規劃在核心保育區適度發展森林游賞,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閑、綠色認知、回歸自然為內容的區域,通過居民與綠色的親身體驗、親密接觸強化生態觀念,實現綠色理念的滲透。
3.3多樣與融合的功能發展策略
3.3.1功能發展目標
協調各類用地,優化公園整體環境氛圍
合理增加各類設施場所滿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發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區
規劃在生態保育的核心基礎上,充分依托現狀,形成濱水冶趣園、農莊體驗園以及綠色建設控制區三大功能區。圖4、圖5
其中:濱水冶趣園以休閑觀光、運動娛樂、濱水體驗、科普認知為主要內容,面積2.6平方公里,共規劃草波跌宕區、碧水清灣區、水生博覽區、水岸怡情區以及濕地探游區五景區。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觀游賞水系;結合功能需求設置多樣岸線形態,豐富景觀環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設計動靜功能分區;弱化人工痕跡,合理控制建筑體量及色彩形態,鼓勵仿生及綠色建筑等。
農莊體驗園以田園風光游賞、農事學習、農菜品嘗、農節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面積1.9平方公里,共規劃樂舞農耕區、綠色民居區、田園牧歌區以及林果飄香區4大景區。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保留復墾現有耕地;整治提升現有村落;適度開發農田、果林的旅游價值;引入配套服務設施,強化農業觀光游賞特色;引導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綠色生態旅游產業新模式,提升原有農民生活環境與質量。
綠色建設控制區內涵蓋現狀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鴻翔酒店、鴻翔裝飾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區住宅樓等多層、高層建筑,多為近年新建,規劃暫時保留,作為綠色建設控制區有效防止城市無序建設蔓延。規劃控制面積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區西北側靠近森林核心區處通過密林種植進行空間與景觀視線上的阻隔,遠期隨著城區綜合搬遷整治,發展為公園生態、景觀和設施建設用地。
(2)完善公園基礎配套
公園共設置1處綜合服務中心、8處綜合服務點,11處小賣點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農家樂等景區餐飲設施、10處服務輔助用房、11處設備用房、12處主要公共衛生間、4處小型醫療救助設施點、9處主要公共電話點、9處公共展示欄,以滿足公園及主要景區的管理設施需求。此外,規劃還對公園電力電信、給水排水、綜合防災等予以綜合設計。
3.4優化與貫通的景觀發展策略
3.4.1景觀發展目標
強化公園綠色地標的天際輪廓
強化公園景觀標識
3.4.2景觀發展策略
(1)強化外部視廊貫通
考慮城景之間的聯系,公園著重控制與西入口門戶區、古城區以及鐵西新區之間的3條觀景線, 凸出山林在城區中的景觀視廊以及優美綠色天際線,增強山與城的視覺聯系。
根據控制點、觀景點及周邊景觀的分布關系,規劃著重控制與北側明長城林帶、鎮北臺之間的視線廊道,通過公園內制高點烽火臺、觀星臺與園外明長城沿線、鎮北臺之間建立視線聯系,借景入園。
(2)優化內部視線節點
根據公園地形地貌、景區功能格局,結合觀景點朝向,規劃在公園內確定了綠色山林景觀、人文景觀2處景觀控制區、4處視線通廊和14處視廊控制點,作為景觀視線控制的依據。公園建設中應留出透景線,保證觀景、眺望及對視。同時,電力、電訊等工程設施以及大型構筑物應盡可能避開視線廊道建設。圖6
表1公園內主要視廊控制點一覽表
3.5帶動與提升的社會發展策略
3.5.1社會發展目標
帶動自身及周邊運轉,提升區域經濟價值
凝聚人氣,塑造綠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會發展策略
(1)經營策略
規劃將山靈五感區、草坡跌宕區、九邊懷古區以及林海沐澤區4類地塊通過拍賣、招標
等渠道進行土地開發經營,并對其綠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塊指標分別予以控制。地塊面積共4.0平方公里。此外,還可通過門票售賣,商店、門面、攤位、停車場等建筑、設施租賃以及餐飲店、果園等專項經營權特許出讓等方式引導公園產業經濟發展。對于公園邊緣0.5-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土地,規劃建議進行適度的低密度高檔居住區開發,以增強收益,回饋于公園建設。要求公園整體建筑用地開發比例控制在1%以內。圖7
表2土地開發地塊控制指標一覽表
(2)建立綠色生態品牌意識
規劃在城市層面積極尋找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通過對旅游項目、節慶活動與環境保護的持續投入打造城市綠色品牌,探索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城市品牌共贏的城市經營模式。圖8
4.結語
從森林茂盛的遠古富庶到大漠綠洲的生態名城,榆林用綠的信念扎根萌動,與“綠”結下不解之緣。從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綠核,大墩梁宛若一顆綠色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延展,烙印了它與“城”的綠脈相通。“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園規劃旨在反客為主,從由外而內的被動保護轉化為由內而外的主動發展:在山的“綠脈”以及城的“人脈”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對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自身環境、景觀以及設施品質的提升引導公園開發與保護良性健康發展;通過公園賞心悅目的環境以及寓教于樂的項目帶給人們綠色的享受以及生態觀啟示;使“林園”成為人們能夠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綠色“樂園”和生態名片。從“大墩梁”的美好構想開始,讓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讓“山-水-城-林”的有機整體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抒寫絢爛的一筆,未來任重而道遠!
1、江海燕.廣州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編制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
4、黃茂玲 . 城市森林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以三臺縣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為例[D].四川:農業大學,2011 .
5、鄧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園_三臺縣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空間設計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1 .
6、張萬榮,錢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設計探討[J]. 浙江林業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劉典偉,張萬萍,等.城市森林公園與山水園林城市建設[J]. 研究動態與進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