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1:4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法現狀
1.1畜牧獸醫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動物醫學專業面臨招生難而就業形勢卻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難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們對現代畜牧獸醫行業不甚了解,許多考生因傳統觀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報考;二是畜牧獸醫科學及動物檢驗檢疫條件復雜,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對從事動物醫學工作具有畏難情緒而不敢報考。就業形勢好是因為現代動物醫學產業和畜牧業方興未艾,動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對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社會對能從事高效無公害飼料生產,畜禽、伴侶動物、經濟動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動物及動物性產品的檢疫、檢驗,獸藥及獸醫生物制品的研究與開發,突發獸醫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等工作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突出。
1.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間分配關系
需要進一步優化盡管很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動物醫學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所占總學分的百分比基本達到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但就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和培養高素質能吃苦、強技能、能創業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目標而言,應當進一步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科學設置實驗、實習、技能訓練、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以適應社會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時,在實驗項目的開設方面,目前主要是開設基礎性、應用性實驗項目,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而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比例偏低;在實驗方法方面,實驗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而先進的現代化的實驗教學手段使用不夠[3]。
1.3保證和提高實踐教學法質量,必須改善現有條件
1.3.1師資內在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動物醫學專業真正能做到理論和實踐雙手都硬、能做到教學質量好的同時搞好科研與推廣、能做到兼職管理與專任教師角色調整適當等“大師”級的優秀教師匱乏,能夠獨立承擔實驗、實習教學任務的實驗教師也比較缺乏。
1.3.2硬件條件越來越難以適應實踐教學要求。隨著社會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動物醫學專業招生數量擴大,但實驗條件并沒有相應提高,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比例及實習(技能訓練)內容不斷增多,現有器械、設備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現有實驗室的面積、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必須加以改善。
2“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方案的教學目標
“2+1”學期模式也稱之為“19+19+5”形式,即全學年分為三個學期:秋季學期(19周)、春季學期(19周)和夏季學期(5周),將目前的傳統每學年兩個學期各縮短為19周,增加一個短學期5周,由此構成“19周+19周+5周”的“兩長一短”三學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學生每年于其中的一個短學期(5周)到企業中去進行生產實習,參加實踐教學。加強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到企業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直接感受市場機制與市場信息對企業技術進步和生產經營的影響,彌補因相對滯后的課本知識及原有實驗室條件限制所帶來的不足。針對動物醫學專業招生難這一嚴峻形勢,以培養“具有扎實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并善于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創業人才為目標,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構建并實踐特色鮮明、可操作性強、適用面廣、效果顯著的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更強社會競爭力的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實現動物醫學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行業對創業人才的需求。
3“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的實施方案
3.1實施時間
2008年9月-2009年6月,進行“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和論證;2009年7月-2010年6月,進行“2+1”學期模式的構建和支撐條件建設;2010年7月-2013年8月,進行“2+1”學期模式的實踐;2013年9月-2013年12月,進行“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方案實施的全面總結。
3.2實施范圍
在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動物醫學專業(本科)2007級至2010級8個班及廣東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專科)2009級至2011級6個班全面實施。
3.3實施措施
3.3.1“雙導師”制共同培養。采用學校-企業協同培養模式,“雙導師”制培養,建立以產學結合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制定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組織實施教育的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企業配備業務精、責任心強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開展各類生產實踐教學;配備高層管理人員為學生講授畜牧獸醫法規、現代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
3.3.2更新教師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教師適應面向泛珠三角區域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能力。以課程組為單位,每年定期組織教師到泛珠三角區域的相關機構、實習基地進行專業調研,盡快掌握以犬、貓等伴侶動物和豬、禽等小動物及熱帶地方品種的動物疾病防控和動物(產品)檢驗檢疫等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在指導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實踐性教學水平。
3.3.3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采用“2+1”學期設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合作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從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分析入手,開發專業實踐課程;同時,充分利用企業文化、管理環境,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職業崗位綜合素質的訓練養成。加強實踐操作和臨床技能訓練,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能進行動物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及動物衛生檢驗檢疫的應用型人才。
4“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方案的基本內容與合作模式
4.1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
4.1.1開展專業綜合實踐。加強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在企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教學包括見習、課程技能訓練、生產實踐實習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研究等幾部分[4,5]。見習主要是針對低年級本科學生對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了解專業概貌。課程技能訓練主要開展對學生包括單項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進行的訓練[6]。生產實習是認識性實踐教學,是理解專業知識、熟悉專業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實踐環節。畢業實習則更多地側重縮短畢業后所從事工作的磨合期,盡早進入角色,為就業做準備。此外,為適應新形勢下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改革原有單純的技術理論課程體系,以專題形式,增加法規類、企業管理類、人力資源類、市場營銷類課程,聘請企業高管為主講教師,培養懂經營、善管理、精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4.1.2創新精神培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在企業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期間,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完成畢業論文和以學生為主體主持的專項科技創新課題(如大學生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組織學生參加學科專業競賽(如大學生“挑戰杯”學術作品競賽和“創業”競賽)、設立科技創新學分,讓學生在二、三年級就有機會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掌握動物醫學實驗的先進技術和綜合技能。
4.2探索合適的校企業合作模式不斷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的力度,積極探索實施“研發帶動型”、“實體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訂單融入型”4種類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發帶動型”助推產業技術升級校企合作共建行業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與企業培訓并舉,人才培養水平與社會服務能力一體提升。以新產品研發帶動校企合作,以應用產品帶動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教學,實施“跟單式”人才培養。新產品的研發成功,推動校企雙方進一步合作,公司將新產品的研發和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校企出資共同建設研發培訓基地。基地具有開發、研制企業新產品、資料培訓技術骨干等功能,學校學生不僅能到基地進行技能訓練,畢業后由合作企業推薦,跟隨產品到使用該產品的企業,提供操作、維護等方面的技術服務。
4.2.2“實體融合型”服務地方優勢產業實行校企全方位全過程合作,聯合舉辦特訓班,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和文化各個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步,共榮共贏。2008-2011年,學校先后與江門市科澤家禽發展有限公司、江門一德寵物醫院、廣東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舉辦專業班。校企雙方根據廣東省傳統產業發展形勢與人才需求預測,共同研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招生計劃,學校負責招生、教學管理和公共課及部分專業課的教學。企業開放車間和實驗室,每年暑期一個月及最后一學期接受學生頂崗實訓,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承擔專業課、專業實訓課的教學與指導,實習實訓期間發放一定補助費。畢業生優先在合作企業就業。參加訂單班的同學在校期間享受企業命名的專項獎助學金,受獎率達到50%,受資助率達100%。
4.2.3“智力合作型”與國企強強聯合學校與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展智力資源合作,在長期的合作中不斷提升內涵,共同打造貼近地方產業人才需求的專業品牌。學校與廣東省湛江農墾集團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根據廣東省湛江農墾集團公司的技術力量雄厚、一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點,積極引進企業智力資源,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動物科學專業(含動物醫學)獲批教育部第四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及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組建的教學團隊被評為省優秀教學團隊,《獸醫臨床診斷學》等3門課程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企業每年接納上百人次學生到企業實習、頂崗,接納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畢業生就業,現已有多人擔任分公司經理和主要技術骨干,校企合作進入常態化、規范化、高效化階段。
4.2.4“訂單融入型”頂崗實戰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零距離培養畜牧行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與與江門市科澤家禽發展有限公司、廣東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先后舉辦訂單班4個。校企雙方依據職業崗位標準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學生在企業學習訓練期間,享受企業員工待遇。企業為學生提供生活補貼,并按企業員工的標準計發業績獎勵。公司投入專項經費,為訂單班配備了專用的多媒體教室和實訓設備,選派經驗豐富的高層管理人員、業務骨干承擔教學和指導,實行工學交替的開放式教學,做中學,做中教,做中練。
5“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方案的實踐效果
5.1培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在企業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期間,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完成畢業論文和以學生為主體主持的專項科技創新課題(如大學生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本科生畢業論文和科技創新活動的80%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試驗性畢業論文比例逐年增加,畢業論文質量顯著提高。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科技競賽獎5項,在專業期刊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公開發表科技論文約60篇,獲得省、校級大學生研究創新性實驗資助項目21個。
5.2實現招生良好形勢并提高了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通過“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實踐,招生與就業形勢得到明顯的改善,塑造了創業人才品質,縮短了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后的“磨合期”,提高了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
5.3動物醫學專業報考志愿率逐年增長2013級新生第一志愿錄取率近70%,其他志愿錄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轉出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數逐年降低,2013級動物醫學專業入學新生共65名,僅有1人提出轉專業要求,經入學專業思想教育后主動撤回申請,安心就讀本專業。
5.4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好就業率高。五年來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與動物醫學密切相關的動物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也為100%。據不完全統計,社會每年對我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占畢業生總人數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業質量高。就業的單位包括畜牧獸醫局(站)、動物衛生監督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獸藥公司、飼料公司、養殖公司、寵物醫院、學校、科研單位等,從事動物疾病診療、防疫檢疫、食品衛生檢驗、教學、科研、獸藥與飼料開發、銷售與技術服務、伴侶動物及觀賞動物醫療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來,我校農學院每年定期組織專人對本專業畢業生、用人單位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對用人單位的意見予以反饋。結果顯示,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在行業中擔任領導、充當業務骨干或自主創業等成功校友達70%,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和高度評價,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6結論與討論
篇2
1.1教學內容缺乏在職臨床專業特色和臨床實用性
成人臨床專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迫切要求理論知識能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自己的臨床業務水平。但長期以來,由于生物化學是醫學生第一學期的課程,他們還末接觸到臨床知識,所以無論從教材的編寫、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計劃的執行,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都是針對普通的醫學生,即我們一直在將在職臨床專業的學生當作初入大學的沒有臨床知識的學生一樣在培養。所以在調查中發現,在職臨床專業學生普遍感覺生物化學學習內容偏多、偏深、偏難,與專業課和臨床實踐聯系不緊密、不實用。不能滿足在職臨床專業學生的需求,缺乏在職臨床專業的培養目標。
1.2生物化學教學方法陳舊
在職臨床專業學生不同于普通大學生,他們脫離課堂時間比較久,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而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同時他們大量的時間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生物化學的學習上。所以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只能使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生物化學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經驗
目前的生物化學教師均畢業于醫療專業或化學專業,沒有系統地在醫院進行臨床實踐,不能很好地了解臨床醫療活動的新進展,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知識緊密結合。使得生物化學與臨床的聯系被淡化,教學內容空洞化,紙上談兵,降低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興趣。
2在職臨床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學生特點,重組教學內容,適應崗位需求
根據在職臨床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在職臨床專業學生的特點,生物化學教材內容應與普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有所不同。為此,我們邀請了臨床專業課教師和臨床專業一線醫務人員共同分析研究課程內容,結合生物化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疾病,合理地調整了在職臨床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和學時比重,如在講物質代謝時,忽略復雜的結構式和反應式,抓住反應特點、生理意義、臨床意義等與臨床相關的內容重點講解。注重知識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學科的研究熱點、新成果、新發現、前沿動態以及每年諾貝爾獎的成果,將其融入到授課過程中,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寬他們的視野。同時增加案例教學,講解每個章節的內容都先推出一個案例,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加強該課程與臨床的聯系,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在實用和夠用的原則下改革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增補和完善與臨床專業密切相關的內容,突出實用性,減少理論性,以保證生物化學的教學設計符合在職臨床專業人才培養需要。
2.2優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增添教學活力
生物化學的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同時在職臨床專業學脫離課堂時間較長、用于生物化學學習的時間有限,并具豐富的臨床專業知識,所以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根據各個章節的教學需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選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發掘學生積極討論與研究的能力。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國內很多探索和開展PBL教學的醫學院肯定了其積極性的作用和效果,評價基本是正面的。我們運用PBL教學法,在每節課開課前和結束后,均會結合本章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其在臨床上的應用給出思考題,同時針對在職臨床專業學生的特點建立生物化學的教學QQ群,學生在課后可以以該問題為中心查閱一些資料,并在QQ群中進行討論,在下一周的課上老師再進行歸納總結。這使得以教為主的學習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的探索性學習,提高了在職臨床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討論平臺,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在職臨床專業在臨床一線崗位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單一的生物化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使用CBS教學法,讓他們應用生物化學知識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治療原則。如在講完脂類代謝后,列舉一個高脂血癥病例,要求學生對該病例作出初步診斷,分析該疾病形成原因,為明確病因應做何檢查,如何治療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通過病例分析,不僅使學生增加了對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類代謝的基本內容,同時還將糖、蛋白質、脂類三大物質代謝結合起來指導患者日常生活。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原來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成為了實際應用的手段,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被動記憶變為了主動探索,提高了教學效果。在職臨床專業學生相對普通院校學生而言年齡較大,記憶力相對較差,同時他們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對于很多生物化學知識點學習起來枯燥乏味,較難記憶的情況,可采用歌訣、歸納總結、列表比較等方式來提高學習興趣。如我們在講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8種,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記:攜一兩本淡色書來(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賴氨酸)。又如在講三羧酸循環時,對該反應過程中的底物、中間產物和產物可進行如下的歸納:乙酰草酰成檸檬,檸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蘋果落在草叢中。讓這些復雜、枯燥的理論知識用歌訣來記憶,使學生當堂就能記住,提高了學習效率,節省了課后的復習時間。
2.3提高教師素質、增強與臨床的聯系
為增加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的聯系,我們不僅要求教師精通生物化學教材,還要求教師每年必須有3個月時間在臨床一線實踐,一方面加強臨床基礎知識的學習,密切與專業課老師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強臨床實踐,密切與臨床醫生交流,為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奠定基礎,確保在授課時,生物化學知識和臨床知識能相互滲透。
3結語
篇3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加強探究式閱讀教學法的應用思路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醫學專業的英語教學與普通的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區別,所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切實做好以下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1.1精心選材
在選取學習材料時,確保所選的學習才能不僅要滿足教學大綱中的相顧炎需要,還要緊密結合醫學專業學生的英語詞匯量,并致力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確保其應用成效的提升。以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各種臨床疾病為例,其不僅具有較強的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英語詞匯較多且常見,尤其是內容通俗易懂,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并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就能使得學生基本上掌握所學的內容,即便沒有掌握的內容,也能在課后通過努力而掌握。如果是采用涉及理論的相關內容,這不僅對學生而言較為生疏,而且具有較大的詞匯量,這就需要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和掌握,而且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其失去學習的興趣。基于此,作為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盡可能的在臨床常見病探究教學中穿插一定的理論內容,就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學生掌握有關內容。
1.2創造機會
在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時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發現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機會,當學生在面對未知的知識時,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其的引導,尤其是學生在質疑之后,應引導其通過查詢和論證進行釋疑解惑,并在整個過程中采取獨立、合作以及討論三者之間相互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才能使其更加快速而又主動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及時的進行學習成果的溝通和交流,通過交流實現互相啟發和融通以及吸收,進而在促進自身提高的同時促進學生整體性的提升。
1.3加強引導
就探究性的閱讀教學來看,其主要是以發現問題為前提,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求證,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以及思考和分析得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進行自我求知,而且學生還能在這一過程中總結出與自身學習相符的學習方法。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在應用探究式閱讀教學法時,應對自身在課堂中的角色進行精準定位,一般而言,教師只是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設計和管理的角色,而學生是整個探究活動的合作者以及被鼓勵的對象,從而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答問題,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出符合自身學習和發展的學習方式方法,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
2結語
篇4
關鍵詞:醫學論文;碩士學位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319-02
碩士畢業論文是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三年的總結性成果,它不僅是評判研究生學習和學術研究工作優劣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最重要的科學標準。川北醫學院自2006年獲碩士學位授權,截至2012年12月已有3屆畢業生,其中有很多畢業論文被廣泛參考引用,有的還被評為四川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這對正處于研究生教育起步階段的我校既是機遇又是考驗,我校應將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視為學校發展的生命力,力爭以此為特色創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品牌。本文以2009級碩士學位論文為例,分析當前碩士學位論文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從管理角度出發探討有效監控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方法,為提高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探索出一條新途徑。
一、此次參與調查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問題
1.論文創新能力較差
創新是碩士學位論文的靈魂。但我們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論文創新性在幾項得分中偏低,具體表現在論文選題、研究方法、論文設計等方面缺少新見解和新思路。
2.論文寫作能力欠缺
論文寫作能力主要表現在論文中圖表的規范性、參考文獻引用的正確性、論文格式的統一性,以及論文中數字、計量單位、外文字母、標點符號的書寫規范等方面。此次參加對外盲評調查的10篇論文,均存在計量單位、插圖制表、文字表達不規范的現象。
3.文獻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不強
以10篇論文在引用參考文獻的數量、時間、外文文獻比重等方面做分析。
從下表可以看出,總體文獻引用數量和外文文獻引用比重均較高。但由于外語水平的限制,一些研究生沒有能力進行外文文獻的查閱,因而對自己研究領域在國外的研究狀況了解甚少,不能及時跟蹤該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
4.科研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設計是研究者對研究課題的預期目標、研究內容、技術路線、研究方法的基本構想和計劃安排,包括調查設計和實驗設計等。比如在調查設計中抽樣誤差大小和樣本含量直接相關,不少同學對樣本含量的把握還不十分準確,這樣就造成樣本過大而造成調查不夠細致,或樣本過小而造成指標不夠穩定、檢驗效能低等問題。
5.論文格式不規范
我校結合碩士研究生教育實際情況出臺了《川北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要求》。但由于學生對論文格式規范性認識不到位、教師指導疏忽等多種原因,造成已經出臺的文件不能按要求落到實處,60%以上的論文存在圖表應用不當、參考文獻引用格式有誤、論文各部分順序錯亂等論文寫作規范問題。
二、原因分析
1.指導教師水平能力參差不齊
碩士畢業論文質量最重要的就是取決于指導教師的有效指導。我校仍有少部分新聘用不久的指導教師,尤其是校外的兼職指導教師在科研、教學等方面力量比較薄弱,不能保證有效指導。
2.畢業生重視不夠、精力投入不足
畢業生們在最后一年除了要撰寫畢業論文外,還要應對來自就業、升學和出國深造等多種壓力,甚至有的學生因為自己的導師科研課題多、臨床工作繁忙,還要幫助導師完成導師的科研和臨床工作,因此時間緊、任務重。
3.畢業論文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
我校尚存在開題把關不嚴、中期檢查走過場等問題。目前我校除了參加“雙盲評審”的論文是評閱人由學校單方面聯系,其他論文的評閱和答辯等均是學生自己聯系專家。這就造成論文評閱和答辯的專家往往是學生指導教師的熟人、朋友,使得論文評閱和答辯流于形式。
三、提高我校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
1.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指導教師是學位論文的具體指導者,是影響論文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指導教師的學術水平、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和責任心等對論文指導效果有重要影響。我校現有碩士生導師211人,其中校外兼職導師62人。目前,我校已出臺的《川北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考核與獎懲(試行)辦法》、《川北醫學院實施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暫行辦法》等導師考核管理相關文件。文件明確規定:我校碩士研究生導師須每年進行考核,考核“優秀”的給予獎勵,考核“不合格”的停止招生一年,三年之內兩次考核“不合格”的將取消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考慮到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性,建議學校將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考評作為單獨的硬指標納入碩士研究生導師的考核體系中去。
2.加大對研究生論文寫作的訓練指導
“語文”、“論文寫作基礎”、“信息文獻檢索”是為撰寫論文奠定寫作基礎的三大基本課程。鑒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校授課時間短(僅有半學期課程學習時間)、學生臨床實習任務重的特點,建議我校在研一下學期和研二階段靈活開設一些“論文寫作基礎”和“研究生語文”等講座,并將講座視頻投放在學校相關網站上,以供我校校外聯合培養點的學生下載學習。另外,還可請相關領域專家編印一些語文知識、論文寫作指導、信息檢索指導等方面的小冊子發放給學生,由學生自行學習。
3.完善學位論文質量監控管理體系
我校研究生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論文評閱、答辯等環節上還存在著一些失范現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應加強研究生處在學位論文管理中的監控作用,建立論文評閱和答辯專家庫。由研究生處牽頭聯系校內外專家,對專家的科研水平、學術誠信、工作態度等做詳細記錄,并定期進行專家資格審查,對審查不合格的專家堅決從專家庫中予以剔除,并不斷引進優秀人才以壯大論文評閱及答辯專家隊伍。
參考文獻:
[1]宋國建,王倩飛,崔斌,等.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初探[J].教育廣角,2009,(6):87-88.
[2]張云仙,吳學東,姜禾嬌,等.我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分析[J].中國冶金教育,2002,(6):14-17.
[3]劉存祥.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校管理,2012,(5):259.
[4]黨傳升,羅梅娟,等.構建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控體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7,(5):71-74.
[5]李安萍.地方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8,(15):18-22.
[6]朱陶,李健,等.某海上石油海上鉆井平臺作業工人職業緊張現狀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2,(8):383-385.
篇5
1.1研究對象
2013年6月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新鄉醫學院臨床醫學及護理專業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180份,回收問卷171份,回收率為95.00%,刪除不符合條件的問卷,剩余有效問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臨床醫學專業93人,護理專業66人。調查對象均無重大身體疾病,無嚴重認知障礙。
1.2研究方法
根據新鄉醫學院臨床醫學及護理專業實際情況,利用課余時間由經過培訓的3名心理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集體施測,施測時被委托教師嚴格按照指導語說明注意事項,被試遵循自愿的原則認真填答問卷。調查問卷中,題目涉及學生性別、家庭基本情況、首選畢業去向、成功求職最關鍵助力因素、就業地域的選擇等,均為單項選擇封閉式問題。以不記名的方式,讓學生獨立完成調查問卷,進行回收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醫學專業與護理專業學生首選畢業去向
在首選畢業去向問題上,臨床醫學專業分別為求職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務員1.08%(1/93)、其他6.45%(6/93);護理專業分別為求職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務員1.52%(1/66)、創業3.03%(2/66)、出國深造1.52%(1/66)、其他6.45%(6/66)。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的比例護理專業學生大于臨床醫學專業,考研究生意向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大于護理專業(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臨床醫學專業與護理專業學生對就業地域的看法
就業地域選擇傾向,臨床醫學專業分別為東、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層2.15%(2/93)、家鄉所在地19.35%(18/93);護理專業分別為東、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層4.55%(3/66)、家鄉所在地12.12%(8/66)。臨床醫學與護理專業學生均傾向于到東、中部城市就業(78.50%,83.33%),較少選擇到西部和基層就業(2.15%,4.5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28)。2.3對成功求職最關鍵助力因素的看法對成功求職最關鍵助力因素的看法,臨床醫學專業分別為知識儲備23.66%(22/93)、綜合能力41.94%(39/93)、社會關系9.68%(9/93)、實際操作能力實踐經驗24.73%(23/93);護理專業分別為知識儲備10.61%(7/66)、綜合能力34.85%(23/66)、社會關系7.58%(5/66)、實際操作能力實踐經驗46.97%(31/66)。對“知識儲備”和“綜合能力”認可程度臨床醫學專業學生(65.60%)高于護理專業學生(45.46%),對“實際操作能力實踐經驗”的認可程度,護理專業學生(46.97%)高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24.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9)。
3討論
本研究顯示,臨床醫學專業與護理專業學生在首選畢業去向、對成功求職最關鍵助力因素的看法問題上均存在差異,原因可能與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目前就業形勢有關,也可能與本研究選擇的樣本有關。調查顯示,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的比例大于臨床醫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考研意向大于護理專業學生,這種差異首先可能與其社會需求及目前就業形勢有關。目前護理專業已被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1],就業形勢較好;此外,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三分治七分養”的理念也促進了對護理職業需求的增加,因此,護理專業選擇畢業后直接就業的人數比臨床醫學專業多;而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就業壓力比護理專業學生大,促使他們更多地選擇畢業后考研深造。對就業地域的看法,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專業學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傾向于在東、中部城市就業,對到西部和基層地區工作的意愿則不強烈。這可能與社會輿論的影響和大學生陳舊的擇業觀念有關。偏遠地區和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設施簡陋,用人機制不靈活,發展空間有限等客觀問題[2],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熱情。因此,在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同時,國家也應積極為醫學畢業生創造到西部及基層就業的條件,提高到基層及西部就業大學生的福利待遇,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建設和服務條件,使優秀的醫療人才能夠自愿去基層及西部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并留下來,提高基層、西部醫療衛生單位服務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醫學生的就業空間。本調查中,對于成功求職最關鍵助力因素的看法,臨床醫學專業對“知識儲備”和“綜合能力”認可程度比護理專業學生高,而護理專業對“實際操作能力實踐經驗”的認可度高于臨床醫學專業,這可能與職業特點有關,即社會對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的要求側重點不同。臨床醫生需要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較高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文精神和學習能力[3];而對護理專業的要求更多的是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4]。
篇6
根據醫院提供或單位提供的繼續醫學教育的部門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院方醫務科或科教科根據各專業統籌安排提供的如傳染病防治、藥物耐藥性情況、檢驗報告解讀等方面的學習。另一種是由各實驗室進行定期內部培訓。根據《上海市臨床實驗室管理基本要求和內容》5.4培訓與評估條款中,要求臨床實驗室負責人應組織實驗室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和培訓,有相應的學習培訓制度、計劃和記錄,并定期(每12個月至少1次)對學習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培訓效果評估可以形式多樣,如考卷形式、口頭問答和實際操作等,但必須有記錄。根據2013年底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對本市142家醫療機構的年終檢查結果顯示,因培訓記錄缺失、培訓效果評價記錄不清、沒有培訓制度和計劃等問題導致扣分的共有29家,占檢查總數的20.42%。根據培訓內容不同可以分為3種類型,崗前輪轉培訓(分為應屆畢業生和非應屆畢業生)和新進設備操作前培訓。在應屆畢業生的崗前培訓方面,2002年起在上海的三級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中對大專學歷以上的應屆畢業生開設檢驗技師的培養。該培養項目共3年時間,主要涉及內容為要求各檢驗技師在其科室的亞學科間進行輪轉,通過輪轉培訓基本掌握各科室的操作技能。該項工作隨著2010年新出臺的《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試行)》而逐步淡化,但該政策中未涉及檢驗技師方面的培養和培訓政策,補充政策尚無。根據對規范化培訓的調研,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三級綜合性醫院考生參加輪轉培訓率為100.00%,三級專科醫院為90.20%,二級醫院為29.70%[3]。非應屆畢業生崗前培訓的目的是了解科室各亞專業情況,對于部分儀器的操作方法進行培訓。新進設備操作前培訓是指在科室新添設備時對操作該儀器的所有人員進行儀器操作培訓,確保儀器操作準確性和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根據培訓的對象不同可以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室主任培訓、各專業人員培訓和上崗證培訓。檢驗科室主任培訓其培訓對象多為新晉升的檢驗科主任,培訓主要內容包括實驗室管理、相關實驗室管理要求的解讀、各專業的管理重點等。根據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2012年的3月對新晉升檢驗科主任的調查結果顯示,參加過科室主任培訓的占室主任總數的27.23%。隨著2012年后各地區室主任培訓班的增多,這個統計數據應明顯增多。各專業人員培訓多指中級職稱以上,需要定期進行繼續教育培訓的人員的學習。上崗證培訓在上海地區主要是基因擴增檢驗技術操作人員培訓、生物安全培訓項目和細胞形態學檢測。基因擴增檢驗技術操作人員培訓主要針對從事基因擴增檢驗技術操作人員中的新手,在開展檢測該項目前進行的崗前培訓。
二、醫學檢驗專業繼續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對醫學檢驗專業繼續醫學教育不夠重視不夠重視的原因來自3個方面,分別是衛生行政機構、醫療機構方和檢驗人員本身。衛生行政機構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2002年開展住院醫師相關培訓試點中,將檢驗技師的培訓作為子項目推進,但作為該項目的參與人員,包括檢驗科的主任和技術人員對該項目的理解僅為在取得主管技師(中級職稱)前的一個培訓內容。2010年新出臺的《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試行)》未涉及檢驗技師方面的培養和培訓政策[3]。2013年后檢驗技師的技能考核陸續減少,原有對檢驗技師的培訓規定是否執行沒有定論,出現了政策的脫節問題,需要盡快出臺行之有效的檢驗技師培訓制度。醫療機構方對檢驗人員培訓重視不夠,覺得培訓不出經濟效益,不愿花錢;考慮檢驗人員少,外出培訓耽誤工作。因此,當下部分醫院檢驗人員培訓需要檢驗人員自己出資,而美國醫學檢驗人員就業期間的繼續教育費用多由所工作的實驗室支付[4]。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部分基層醫院的檢驗技術人員技術水平差,檢驗結果不準確。同時對Ⅱ類學分給予的方式方法和取得途徑,部分醫院解釋不夠清晰,檢驗人員獲得途徑較少,內容單一,多為內、外科專業的內容,專業不對口。檢驗人員本身也有部分認為,進行繼續教育指不過是“賺學分”,遲到早退不在少數,在思想上不夠重視,沒有認識到繼續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訓班多、質量良莠不齊近5年來,每年開設的國家級檢驗專業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均達到100項以上。2013年開設的國家級檢驗專業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達到251項,國家缺乏對這些繼續教育項目統一的評價機制,每年繼續教育內容和繼續教育名單會以電子版方式上傳到網上,但是該項目是否開設、原申報項目的講課內容是否調整、原申報項目的天數是否按計劃執行、原申報項目的內容是否如實履行都是待考核的內容。各省市衛生行政部門對這些項目缺乏良好的評審和監督機制。
3.技能操作少,實際應用不多檢驗技術是以操作為主,但繼續教育中開展實驗操作的內容不多。以2013年為例,以新技術掛名的檢驗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就有27個,其中大多以邊緣學科和高新技術為多,在實際工作涉及較少。而具備實驗操作的繼續教育項目僅8項。實際技能操作無法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實驗操作場地和設備的缺乏。
4.遠程教育少,開設內容簡單2013年開設的遠程繼續教育項目有33項。2006年開設的8項遠程繼續教育項目中,“POCT相關技術培訓”、“臨床檢驗進展及質量控制”到2013年尚在開設,內容幾乎沒有調整。在課程設置下,愿意參加遠程教育的人員選擇面較少,學習流于形式。
三、進一步加強醫學檢驗專業繼續醫學教育發展的對策
1.增強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如開展檢驗技師的執業能力考核,頒發執業證書,對一些新型項目開設上崗證等內容的要求,鼓勵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在政策上給予一定支持。雖然2012~2013年和諧醫院的評價指標中有一條“能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或學習交流;有職工繼續教育條例;畢業后教育職工覆蓋率100%,合格率100%”的要求,但這個僅涉及參與市文明單位評選的大醫院。對于基層醫院,政策上應提出要求,要求醫院方在檢驗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方面給予一定的經費和時間。
2.開設個性化課程檢驗專業繼續醫學教育的對象層次多,類型各不相同。同時對于一些問題較多的檢驗科人員可以開設相應的課程,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提升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于初級人員開設以操作和基本技能為主的繼續教育項目;針對檢驗科主任開設如新晉科主任類型的培訓項目;對于從事多年室主任的人員開設交流學習相關的培訓項目,以開拓視野,增加交流;對于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應開設討論交流形式的培訓項目,共同探討問題,更新知識。增加對檢驗專業的二類學分開設內容,面向基層醫院,面向基本檢測技術教育。總之,讓不同對象均有學習內容,杜絕“買學分”的想法。
3.開放遠程課程設置鼓勵各種醫學機構開設遠程醫學教育項目,通過不同課程設置,來提升遠程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數量,進一步加強遠程醫學教育項目的評估工作,通過學員評估結果及時更新遠程醫學教育的內容,確保遠程醫學教育項目內容的新穎和時效性。同時遠程教育的內容也應適當根據專業特點,選擇實用操作的課程,例如一些儀器的基礎操作培訓內容,通過視頻教育完成操作培訓內容,通過計算機來完成上機工作的參數選取,進而分析數據,匯報結果,達到培訓的目標。
4.完善教育項目管理應建立更嚴格教育項目管理機制,教育方應對開設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進行自我評估,對于課程內容、學員滿意度、課程有限性和課程執行情況進行分類匯總,做到持續改進。對學員加強效果評估的內容,通過各種形式,檢驗學習效果,達標后方能領取學分。監督方應定期對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課程進行隨機抽查,給部分學員發放調查表,進行事后評估,確保項目執行方的執行力度,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篇7
為了了解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真實的職業道德現狀,筆者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以軟件與藝術設計學院738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一次小范圍的調查研究。軟件與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中,共三個年級,其中一年級300人,二年級249人,三年級189人,三個年級共有男生305人,女生433人。政治面貌抽樣分布為黨員1.85%、團員94.55%。問卷中主要涉及到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信仰、就業指導、專業設置、學風建設等方面的問題。發放問卷738份,回收683份,其中有效問卷670份。在此基礎上,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能直觀的看出軟件與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態度和對學校環境、學習環境的建議和意見。
(一)政治熱情不高,理想信念淡薄調查結果顯示有36.8%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的開設是非常必要的”,60.5%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的開設完全是浪費時間”。通過調查也發現,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不高。調查顯示,“對十報告的學習”,“非常愿意參加”的學生僅占10.35%,“因為對組織和老師的尊重參加”的學生有6.28%,這種相對消極的政治參與態度,須引起足夠重視。
(二)集體觀念不強,道德標準個人化調查顯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認為應該具備基本的道德,但是道德的評判標準不一,不能用一些人的道德標準來束縛另一群人。在問及“你所理想的職業是什么”,32.37%的學生回答“清閑舒適”,63.43%的學生認為“充分發揮個人才能”。能開除90后的學生在追求發揮個人才能的同時也在注重工作工程的享受。但是他們在精神追求與物質享受上,一方面表現出較強的集體觀念,另一方面又不愿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當問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有何選擇”,48.67%的學生回答“盡量兩種利益趨同”、10.67%學生回答“視情形而定”。這也表明,他們雖然認為應該具備基本的道德標準,但一旦發生了違背公德的事情,他們的態度又是曖昧的。(三)組織紀律性不夠,行為方式情緒化在調查問卷中,當問及“對上課遲到你怎么看”時,58.8%的學生認為“遲到總比曠課好”,僅有9.75%的學生認為“不應該,是缺乏組織紀律性的表現”;在回答“對校園內的不文明行為你怎么看”時,有65.26%的學生認為“這是個人自由”,30.89%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只有3.26%的人認為“應該注意大學生的形象”。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自身的特點,他們大都以快樂自己為原則,推崇時尚,思想前衛,喜張揚、好獨立、愛自由,追求感性滿足,行為方式情緒化。
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現狀分析
造成藝術類學生職業道德現狀的原因無外乎三類: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藝術類學生先天的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性和他們的專業特點,使他們極易受到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侵蝕的影響,自媒體時代的今天,他們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簡單,信息獲取內容越來越豐富,信息獲取時間越來越短暫,社會上不良信息的傳播和接受形成了即時性和面對面的局面,缺乏辨別力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狀況,并且受到深深的影響。
(二)學校環境的影響在高職類專科學校中,由于很多學校因為社會需求,藝術設計類學院的成立時間短,加上藝術設計大環境長期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學科,學校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重技術教育,輕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職業道德觀念淡薄。
(三)家庭環境的影響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家庭環境相對來說一般比較優越,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育偏向于開放化,學生獲得大量的書本知識,興趣愛好廣泛,學生特長比較突出,但是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可能比較淡薄,造成很多學生養成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他們追求享受,消費觀念大膽并且習慣于以眼前利益的實現,代替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價值取向實用化、功利化。
三、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培養途徑探析
(一)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構建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體系黨的十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同時還要求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二)加強引導,實踐育人,將新媒體的運用與職業道德教育結合新媒體技術環境下建構的虛擬空間不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割裂的獨立空間,而是以現實為基礎的,是現實社會的拓展與延伸,展示了虛擬與現實的統一與整合。要避免學生沉溺新媒體娛樂不可自拔,就需要將新媒體的運用與思想政治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利用新媒體、投身現實的實踐教育活動的能力。特別要重視學生在新環境中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其真正成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隸。通過引導與教育,讓學生通過新媒體實踐提升自我素養,讓學生在實踐教育中體悟自己的價值。
(三)構建豐富的職業指導內容體系,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構建豐富的職業指導內容體系,不僅包括內容上的豐富,主要體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建立職業指導、咨詢、服務機構,根據學生的心理、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綜合測評,系統開設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為學生開展心理、求職、政策、創業等個性咨詢活動,幫助學生正確定位、增強自信心和耐挫心。為學生收集整理和提供就業實習崗位信息,組織企業宣講招聘會,提供就業或創業服務等。同時還應包括授課方式上的豐富,主要體現在分階段的引導式教學手段的設計,團體輔導、個性化輔導、素質拓展、專家講座、現場實踐等等。
四、軟件與藝術設計學院加強職業道德引導教育的一些做法
通過幾年的摸索實踐,我們以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為切入點,開展了多項同學們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分項目活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不同類別的分項目活動,也在致力于把每個分項目都打造成精品活動。用“團隊文化節”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用勵志視頻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用訪談類活動表達同學們的心聲,用“世界日”為同學們普及節日知識,用“學習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感染學生。
(一)以四格漫畫的形式制作了多塊宣傳畫,在學校學生公寓,進行德育引導。
(二)選出學院內獲得重大比賽獎項或者有特殊表現的同學,制作訪談節目。把有代表意義的現場采訪片段和訪談節目制作成視頻到微博、人人等學院公共網絡平臺上,大范圍傳播,讓同學們相互轉帖、跟帖,以便我們擴大了解,深入探究。
(三)主要以真實的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為切入點,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手法拍攝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勵志微視頻,拍攝各種大學生優秀行為習慣及不良行為習慣制作成類似于公益廣告的宣傳短片,上傳到學院人人網公共主頁、學院微博平臺、學校貼吧等,讓校園文化建設達到更好地宣傳效果,目前已經拍攝六個短片。
(四)通過志愿者們統一身穿印有積極、奮發、向上語句的創意文化衫,傳遞青春向上的正能量。用“布媒體”呈現積極向上的文字,以這樣的方式將正能量傳播開來。
篇8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0級、2011級全日制口腔護理專業大專學生共計56名。研究對象全部為女性,年齡為(21.61±0.57)歲。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開大學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并與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聯合創立口腔護理專業方向大專班,作為口腔專業教學醫院,同時接收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口腔醫學、口腔護理專業課程見習及臨床實習。本研究將原有醫護分離的教學模式進行整合,創新開展醫護一體化教學,具體教學模式為:①教學內容整合:立足口腔護理崗位工作任務,選擇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關實訓課程共計73學時,將口腔醫學生與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實訓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調整兩個專業原有教學進度,口腔醫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同步實訓教學。②教師整合:由具有豐富口腔門診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熟練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醫生和護士按照口腔專業分工組成各專業醫療-護理一體化教師團隊,進行集體備課,學思路,明確教學過程分工;為保障實訓教學質量,每組學生均有醫護教師指導小組負責,每個指導小組由一名醫生與一名護士組成,負責整個實訓過程中從旁指導。③教學標準整合:醫護教師共同討論制訂教學目標及標準四手操作流程:在實訓課程中同步講解醫生、護士的操作要點,并將治療步驟分步邊講解邊進行操作示教。④實踐整合:由口腔醫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組成一對一小組在實訓室頭模上進行四手操作實踐練習,口腔醫學生頭模實訓室配備口腔頭模實訓機、口腔技工桌、多媒體內窺鏡探頭及影像分配器,見圖1,可以滿足四手操作教學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實訓后由醫護教師按照統一的評分標準對學生掌握情況共同進行考核評價。
1.2.2評價指標
①綜合考核成績:采用以病例為導向的仿真綜合考核,由醫護教師共同組成考核小組,由1名口腔醫學生和1名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結為一組,通過抽簽的形式,確定考核病例,評分項目包括理論運用(對治療流程的掌握、結合實際靈活運用)、操作技能(器械擺放合理傳遞及時、儀器使用正確、材料調拌達標)、配合熟練程度(及時提供治療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練順暢)、醫護溝通(及時準確與醫生交流、溝通效果醫生滿意)、合作態度與認知(醫護協作意識強、積極主動配合治療)5個方面11個條目,5個方面分別占權重20%、30%、20%、20%、10%。即合作態度與認知的2個條目總分為5分,其作9個條目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學生問卷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問卷在查閱文獻及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提高學習興趣、培養醫護配合意識、增強醫護溝通能力、模擬臨床工作情境、增加臨床工作信心、對教學效果滿意、贊同該教學方法7項,采用Likert5級評分,0分為非常低,4分為非常高,總分為28分。滿意率為項目得分與項目所占總分之比。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考核成績及學生問卷評價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實訓前及實訓后綜合考核成績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
2結果
2.1綜合考核結果
對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考核評分結果,實訓后對治療流程的掌握、器械擺放合理傳遞及時、儀器使用正確、及時提供治療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練順暢、及時準確與醫生交流、溝通效果醫生滿意、積極主動配合治療8個條目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實訓前(P<0.05),見表1。
2.2學生評價結果
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在提高學習興趣、增加臨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滿意率較高,分別為95.54%、95.98%,見表2。
3討論
3.1口腔專業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口腔護理專業教育還處于發展階段。有研究對某省78所綜合性醫院及6所口腔專科醫院321名口腔科護士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口腔護士專業教育主要是以普通護理教育為主,接受過口腔醫學專業教育的護士比例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術培訓需求的占60.1%[10]。普通護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經過系統的口腔專科護理學習與實習,僅靠進入工作崗位后短期的崗前培訓,對口腔治療特點和要求只是現學現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診療。國內已有學校在護理專業教育中加入口腔護理教學模塊,但課程設置仍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課時僅有26學時,占到專業課程的24.5%[11]。基于口腔臨床診療工作的特點,口腔護士承擔著配合醫生治療的重要職責,良好的醫護配合有賴于護士對口腔治療過程的熟悉。由于護士專業知識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對技能操作難以運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顯提高口腔治療的效率和質量[13],降低口腔診療中的醫院感染[14]。另外,傳統的治療模式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反復起身漱口,給治療帶來很多不便,導致患者就醫時間過長,容易產生疲勞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馬曉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組患者滿意度較獨立操作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護士在口腔治療過程中能最大程度發揮輔助作用,縮短患者就診時間,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8],增加患者的滿意度[16],因此將成為未來口腔治療發展的必然趨勢[5]。此外,患者就醫期望值提高,對高標準、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療需求日益增加,醫療服務質量、患者就醫感受已成為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培養掌握扎實口腔理論知識及熟練四手配合技能的護理人才勢在必行。
3.2醫護一體化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開展有賴于醫護間的密切合作,而教學是改善醫護合作的關鍵[17]。現有醫療、護理分離的教學模式是分別從醫、護角度訓練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擬四手操作時的醫護配合過程,醫護間的協作訓練欠缺,而且同一教學內容需要反復教學,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本研究將醫護雙方作為整體同步進行實訓,即節省了教學資源,又能模擬臨床配合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進行四手操作技術的訓練[7]。已有研究報道在護理綜合技能實訓[18]、護理臨床實習[19-20]中開展醫護合作教學,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研究將醫護一體化教育理念應用于口腔護理專業教育,通過醫護教師團隊對標準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講解和示教,使學生明確治療的每個步驟、要點和醫護職責分工,在頭腦中形成對治療流程的清晰認識,并運用于實訓操作練習中。每組醫護學生的實訓全程均有醫護教師指導小組負責,能夠根據每組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能夠掌握不同治療階段所需用物、器械、儀器,做到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實訓前后考核結果來看,該方法切實提高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時,醫護學生組成團隊相互學習、合作,在協作中鍛煉了醫護溝通能力和護士工作積極主動性等臨床綜合素質,而這些正是以往教學中所欠缺的,本教學方法增強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協同配合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并重的教學目標,真正實現了教學與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結合。
3.3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較高
醫護一體化教學方法打破專業內教學界限,模擬臨床四手操作真實情景,與傳統的講授方式相比更為形象生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意率達95.54%)。以往研究表明醫護協同的模式可以提高醫護的滿意度[21]。傳統教學方法學生進入實習后直接配合臨床醫生四手操作,快速的臨床治療節奏、患者對實習教學的不配合以及臨床醫生對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導致臨床實踐機會明顯減少,容易造成學生的實習壓力和緊張心理,在仿真頭模上與醫學生配合使口腔護理專業學生處在一種友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容易樹立學習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識和操作技能[7]。
4小結
篇9
【論文摘要本文對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教學目前狀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強教學管理、轉變思想觀念、合理分配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體育實踐機會、積極開展網絡教學等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建議。
運動人體學科學是一門醫學、生物學、體育學相互交叉的學科。培養把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理論和試驗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體育科研機構、運動練習基地和保健康復等部門,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和康復指導的高級專門人才。1988年30多所體育院校、師范院校相繼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同意、備案,泰山醫學院、溫州醫學院、贛南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等6家醫學院校相繼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概論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社會體育學》、《運動練習學》等體育學課程列為泰山醫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必須課程或選修課程。
最初,由于是醫學院校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醫學、生物學課程依托醫學背景,而體育學教學,我們和體育院校相比,我們沒有雄厚的體育專業師資背景,體育學理論課程由基礎部體育教研室教師擔任,盡管教師具有多年的體育授課經驗,和體育院校體育理論專職教師相比,還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不當等現象。再就是從學生調查中顯示96%的學生沒有運動練習實踐的基礎,學生對體育學知識的領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經常存在教師講課,學生茫然的現象。這兩個方面影響了體育學的授課質量。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內涵建設的發展,我們較好的完成了體育學理論的教學,在體育學理論教學中也取到了較好的成果。結合近年來該專業體育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征,我們對體育學理論教學進行了探索。
一、加強教學管理,以科研促教學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契機,充分探索體育學理論授課存在的師資情況,通過學校有關部門,從基礎部體育教研室選調部分責任心強、有上進心、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到運動人體科學系體育理論教研室,相對固定了體育學教師的授課課程和探究方向,同時外派學習和進修。由2至3名教師固定教授1門課程,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學術講座等教研活動,以此提高教學能力和改進教學方法。鼓勵教師積極申報校級、省部級等課題,以科研促進教學,目前,教師承擔校級課題9項,參加省部級課題3項,逐漸形成了教師人人有課題的良好局面。
二、師生轉變思想觀念,改變教和學的方法
學生從第二學期就逐漸學習體育學的各門理論課程,學生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往往還沿襲著高中時代的學習方法,但面對厚厚的書本和大量的生疏知識,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如何才能把握和理解這些內容。作為教師,如何為他們架起一座從中學到大學的橋梁,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成功的關鍵,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具體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熟悉到培養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轉變教師和學生思想,更新了觀念,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積極主動地推進了創新性體育學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密切結合學生專業特征,合理分配教授任務
俗話說摘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體的體育學知識和運動技巧固然重要,學習方法及對正常人體的認知能力更加重要。學生將來要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康復指導和醫學相關的工作,不可能在學校把知識都學到,將來工作后還要對本專業的知識進行細化、強化。對他們來說把握所有體育學理論知識顯然不現實,能夠更好地將體育學理論和他們的專業方向緊密結合起來,顯然更為重要。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體育理論,了解國家體育戰略方針,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向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的影響和需求;教授運動練習學、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等課程,讓學生理解、把握運動的基本規律、練習原則、練習方法、隊員、學生的心理狀況等基本知識,結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特征,適當調整教學大綱,重點突出“運動和醫學”的結合,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專業知識體系,為勝任未來從事的運動康復、體育健康促進、運動醫學服務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主動式實踐教學法,使學生稱為教學主體
主動式實踐教學法正是基于讓學生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這一指導思想,著眼未來而構建的,它主要是實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PBL強調“先新問題,后學習”,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圍繞新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強烈而又穩定的新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是促進者和設計者。應用于體育學教學的主要過程是摘要:把學生分成小組。學生針對某一階段要學習的體育學理論內容先自學,在自學中提出許多新問題,針對新問題去積極查閱參考資料,并且尋找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案。然后進行討論,每組學生針對自己提出的新問題做中心發言,其他學生作補充發言,甚至可以爭論。老師只是針對前一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課堂的主體不再是老師,而是變成了學生。
五、增加學生體育實踐的機會,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我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是從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學生沒有運動練習的實踐基礎,學生對運動知識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較差,缺乏對體育理論現象和運動規律的了解,這就不利于學生正確的理解體育學理論。為之我們采取了有效的辦法,也取到了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組織體育術科觀摩課,包括田徑、球類及武術等課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組織運動練習和比賽;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社區、體校、運動隊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體驗運動現場情況。
六、積極開展網絡教學
結合我校開展網絡教學,體育學理論課程大部分進行了網絡課程制作。通過網絡課程的開設,補充了書本上沒有且學生感喜好的知識;網上進行模擬測試,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點;通過視頻資料下載觀看,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抽象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喜好;通過網絡教師及時布置作業,通過答疑討論區及時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困惑和疑問,通過交流,解決了學生和老師當面不方便交流的新問題,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密切聯系程度。
總之,進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課程教學探索,主要是為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專業特色,培養高級人才。以上是筆者在我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教學和管理的一點心得,僅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摘要:
[1姚洪恩.等,辦好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理論和實踐.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摘要:1.
[2李裕和等,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生能力結構調查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4)摘要:188.
篇10
1.1問卷回收情況本次共發放問卷教師組68份,臨床護理工作畢業生組105份。回收教師組67份,其中組Ⅰ29份、組Ⅱ38份,組Ⅲ104份,回收率98.8%,對回收問卷檢查,每人均按要求答卷,則回收問卷有效率為100%。
1.2對護理醫學基礎課實驗了解程度組Ⅰ100%、組Ⅱ83%和組Ⅲ88%選擇了解。
1.3醫學基礎課實驗與護理專業課關系方面2.3.1總體看法將各題目三組看法比較集中的(選擇率>50%)項目入選,三組人員對醫學基礎課實驗的地位、目的、作用的看法見表1表1對醫學基礎課實驗的總體看法(選擇百分率%)從總體選擇率看100%的教師和畢業生認為醫學基礎課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醫學基礎課設置比較合理。護理專業學習醫學基礎課程的主要目的,選擇為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基礎知識82%。護理專業基礎課程的實驗課在專業課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被調查者62%認為既是為學習專業課程打基礎又為更好地掌握基礎醫學理論知識服務,73%的被調查者認為我院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有體現專業特點。
1.3.2對于開設實驗課的必要性和實驗課類型及設置的看法見表2。其中99%的教師認為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有開設實驗課的必要性,認為實驗課類型選擇率為驗證型71%,演示型69%,創新型20%,在開設實驗課的看法上各組看法也比較一致認為有必要開設實驗課的醫學基礎課及選擇率:人體解剖學96%、微生物與免疫學84%、生物化學85%、藥理學88%、生理學83%、病理學85%、組織學46%。
1.3.3對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實驗內容設置及教學的看法見表3。各組被調查者對實驗課內容設置及實驗條件、實驗考核方式等方面看法比較一致。在“教學條件中影響學生醫學基礎實驗課教學效果學習的因素”這一條目中,選擇率比較集中,超過50%的分別是實驗指導教師相關知識水平、授課方法與技巧、配套教材、課時數多少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討論
2.1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實驗的地位、目的、作用醫學基礎課的實驗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專業課的基石。100%的被調查者認為醫學基礎課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重要,并且醫學基礎課程有開設實驗課的必要性,尤其是提高靈活性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職業素養的養成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起到的作用既是為學習專業課程打基礎又為更好地掌握基礎醫學理論知識服務,這些觀點是比較一致的。但組Ⅲ對醫學基礎課實驗的作用選擇率更高可能與當今護理工作者希望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護理技能的不斷提高改進的發展形勢有關。實驗課內容設置的原則方面,多數被調查者認為一方面應與護理專業課相銜接,另一方面應以臨床應用為目的,但三組的選擇率有差異,組Ⅰ選擇率相對較低可能是基礎課教師偏重于基礎課內容的完整性,而組Ⅱ和組Ⅲ選擇率較高可能因為他們直接與臨床護理工作接觸,更加重視醫學基礎課為臨床工作應用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所以更強調應以臨床應用為目的。
2.2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實驗課的設置醫學基礎課所占的比重在減少也是現代教改和護理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但99%的被調查者認為醫學基礎課有必要開設實驗課,而且選擇率多數超過50%,這也說明基礎課實驗對護理專業課教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人體解剖學的選擇率最高達到96%,這提示教師要注重解剖學理論與實驗教學的緊密聯系,適當考慮在教改中趨向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對組織學開設實驗課的必要性的選擇率三組看法存在差異,組Ⅰ選擇率83%相對較高可能是基礎課教師更注重實驗課本身對組織學課程的直觀輔助教學作用,而組Ⅱ和組Ⅲ選擇率48%、35%,較低可能組織學對護理專業實踐的指導意義不明顯有關。本次研究顯示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演示型和驗證型實驗是比較適合護理專業學生的實驗類型。創新型實驗選擇率低,這可能是由于醫學基礎課實驗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醫學基礎知識和鍛煉基本操作技能有關。這與現在教改提倡提高創新型實驗比率的觀點不盡相同,可能由于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學生的基礎知識有限,創新性條件相對較差有關。
2.3醫學基礎課實驗內容設置及提高教學效果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如何使醫學基礎課實驗有機的與護理專業課銜接互滲,提高其在專業課中的作用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也是今后教改的目的所在。在調查中多數80%被調查者認為醫學基礎課實驗內容的設置應以臨床應用為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使醫學基礎課程實驗更好的為臨床教學提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不斷提高繼續學習能力,使自身技能水平達到臨床工作要求。調查中79%的教師認為醫學基礎實驗課教師應適當進行系統護理知識的學習有必要,同時87%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課教師參與基礎課實驗建設是使基礎課程實驗能更好的服務于專業課教學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國外有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完醫學基礎后,不能很好的將醫學基礎知識與護理實踐相聯系,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臨床實際問題[2],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研究者提出讓醫學基礎課教師進行臨床教育來進行學科知識的滲透,醫學基礎課及實驗指導教師進行專業的護理知識的學習,同時護理專業課教師充分參與基礎課實驗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案的制定也有助于基礎課實驗與護理專業課內容的銜接和互滲。由此可見,教師進行雙重知識背景學習有助于進行知識的銜接與互滲。[4]在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調查中,被調查者認為對教學效果影響最大的是教師自身因素(授課方法與技巧、指導教師的相關知識),其次是客觀條件(教材、課時量)。這說明教師注重自身修煉,內涵的提高及自身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考核方面85%被調查者認為應采用實驗報告+實踐操作+平時成績的綜合成績比較合理,可見教師們已經轉變過去的期末一次操作考試定成績的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在實驗考核環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