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范文
時間:2023-03-30 17:1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腫瘤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ancer Control and Treatment
主管單位:四川省衛生廳
主辦單位:四川省腫瘤醫院;四川省腫瘤防治辦公室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4-0904
國內刊號:51-1703/R
郵發代號:62-14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2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Biotherap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免疫學會;中國抗癌協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385X
國內刊號:31-1725/R
郵發代號:4-57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3
【關鍵詞】腫瘤;中醫診治
肺癌和各種腫瘤的形成,多因其臟腑、正氣虛損、外邪進入(風寒濕邪毒)傷其臟腑,日積月累成疾,小病變大而成,才能發現因外邪初入時,臟腑無大損,感覺不明顯,得以成塊、成瘤,發現時就是中晚期,瘤以大成,治療起來就很難治愈和無法治愈,尤其要引起重視。
腫瘤和癌癥疾病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雖然在中醫書里沒有這個詞,但從癥狀上看腫瘤,它和中醫、積、巖、痞癖、癰、疽,很相似,有診斷依據。
從脈象上看,初起時多以實、數為主,中晚期多以沉、虛、細、滑、弱為主,因病久大傷元氣和因放化療損傷元氣更重,所以脈多見沉、虛、細、滑、弱。治療時多以扶原正氣,去除五邪,活血化瘀,舒滯散結,排毒消腫,輕重緩急,變癥而醫。還分為,各臟各腑、各病、各壯、各形、各態而治。
腫瘤和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病理過程。中西醫各說不一,各有己見,很難統一,西醫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有瘤就切的辦法,立竿見影,見效很快又很明顯,但是也有它的弊病,如切除后復發和癌細胞轉移,轉移后更難以治愈等。中醫認為腫瘤為淤積成塊而成瘤,各瘤應于各臟各腑,除五臟以外,而骨瘤它屬于腎有關,故中醫講腎為骨,主髓生精,入婦科宮頸瘤、乳腺瘤,以血為主,應屬肝臟,因肝藏血,主筋通達全身。以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靈樞刺節真邪篇記載,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干骨,骨與氣并,日益增大,則為骨疽。宋陳無擇亦謂,瘤則有之,而骨居其一。此皆見于載芨之骨瘤文獻,至腫瘤屬于良性、惡性,則方書無有文獻可證,今由物理診斷證明,其由于沿淋巴而蔓延遷移,有時即用手術切除、放化療等,亦不能遏制其燎原之勢,屬于惡性腫瘤。
而作者在治療過程中體會是,瘤的形成,主要由于氣滯血瘀、瘤滯經絡、積久而成,五瘤雖內應五臟,而其原皆與肝臟有關,人身之經絡及血液之周流不息,皆氣為主運行,故氣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滯,而肝臟在五行屬木,主藏血,統筋,腎臟在五行中屬水,腎主骨、主髓生精,原氣,腎主骨而肝統筋,腎水偏枯,肝木易郁,則筋傷凝滯,即久發而成瘤,故醫書謂瘤者去之,堅者削之。
但人體有強弱,方須對癥,藥忌偏施,治療之法,應以行氣活血,散結通絡,軟堅導滯,佐以補養滋腎,堅筋建骨,標本同治,本未兼施始無偏過,另加以外治(膏藥、針灸)可收全效,得以治愈。
至子宮癌、乳腺癌、亦屬于惡瘤一類,究其成因,亦由沖脈氣機阻塞,基于以上認識,在治療上,我首先考慮到各類腫瘤,大同小異,在治療過程中,不可單一,不可求速,不可過猛,不可過緩。
篇4
記者:目前治療腫瘤技術有哪些方法?它們在臨床應用中有哪些特點?
李忠義:目前,以手術為主,還有放療和化療,但副作用大,會引起患者惡心、迷糊、嘔吐、厭食、脫發。眾所周知,放、化療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正常細胞,引起病人白細胞降低、免疫力下降、加速癌細胞轉移,且反復使用導致病人對化療、放療不敏感。
大量的臨床結果證明,抗炎致敏樹突狀細胞(APDC)疫苗和放、化療結合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不但能提高治愈率和緩解率,提高整體療效,而且能降低放、化療的副作用。
記者:樹突狀細胞為什么會對腫瘤治療產生影響?
李忠義: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是一類具有典型樹突狀形態、表面高表達MHC-Ⅱ類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細胞增殖活化的細胞。是已知的機體內功能最強的抗原遞呈細胞(anttgen-presenting cells,APC),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細胞的APc,能夠誘導患者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持久的主動免疫應答。
其特點為:(1)是機體內功能最強、最有效的抗原遞呈細胞,能攝取各類抗原。(2)表達豐富的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高水平的Thl型應答主導因子11-12。(3)顯著刺激初始型T細胞增殖,體內、外均能激發T細胞增殖,誘導特異性CTL生成。(4)由Dc激活的細胞免疫,特別是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介導的免疫反應,在機體抵御惡性腫瘤和傳染性疾病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記者:樹突狀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原理是什么?
李忠義: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能夠通過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癌細胞,利用免疫監視機制防止腫瘤的發生。但當人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腫瘤細胞可逃逸免疫監督系統,抑制有效的免疫應答,導致腫瘤的發生。
APDC疫苗是一種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是我院與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免疫中心合作開展的多項具有國際水平的生物治療項目之一,是腫瘤治療中的尖端技術。
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應用APDC能夠激發機體腫瘤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并且能夠建立起持久的抗腫瘤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因此,我們采用患者自身腫瘤細胞抗原,致敏患者自身樹突狀細胞,制備成瘤苗回輸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目前我們研制的新型樹突狀細胞瘤苗“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已通過期臨床研究,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并經過臨床藥理委員會通過,進行并完成了Ⅱ期臨床研究。
APDC疫苗是一種對不同腫瘤病人分別進行的治療,具有高度的個性化、較好的臨床療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和我國學術界均受到高度評價。美國杜克大學遺傳和細胞治療中心的研究主任埃利一吉爾波瓦說過”APDC是激發機體免疫系統抵御癌癥侵襲的有效途徑之一。”
記者:樹突狀細胞腫瘤免疫治療將對腫瘤治療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李忠義:采用“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進行腫瘤生物基因治療。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發現的功能最強的專職性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能攝取和加工遞呈抗原,具有強大的激活T細胞的能力,控制著體內免疫反應的過程,在免疫應答中處于中心地位,因而成為腫瘤免疫反應的中心環節。
樹突狀細胞腫瘤疫苗技術在第37-39屆ASCO和第7屆CSCO年會上成為最令人囑目、最鼓舞人心的焦點。國際著名免疫學家肯蕭特曼教授認為:這是一項令該領域的絕大多數研究者驚奇和關注的工作。這一發現是免疫學理論的重要突破,將帶動免疫學領域的發展。
記者:使用該技術一個療程需要多長時間?
李忠義:采用患者術后留取的腫瘤組織制備多肽抗原(也可采用中心抗原庫提供和制備的腫瘤多肽抗原)和分采的血液中提取“樹突狀細胞”,進行自體細胞體外誘導培養擴增,而后分4次回輸患者體內,用大量增殖的APDC喚醒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起攻擊,消滅癌細胞,22天為一個療程。
記者:在什么時候實施該技術治療效果最好?不同階段實施該技術后有什么樣不同的效果?
李忠義:手術后的患者更適合進行生物治療,既能防止癌細胞的復發與轉移,又能殺死已經轉移而且檢測不到的單個癌細胞。
專家簡介:
篇5
【關鍵詞】 HIFU
護理
1 臨床資料
2007年6月—2009年1月,我院對79例惡性腫瘤病人實施了HIFU治療。男57例,女22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9歲,平均40.9 歲,其中肝癌29例,子宮肌瘤9例,乳腺癌11例,骨肉瘤3例,腎癌27例。
2 護理體會
2.1 治療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HIFU是近年來科技發展的新型腫瘤治療儀,大多數患都了解不夠,容易產生恐懼、焦慮心理,擔心治療中有生命危險、術中會產生劇痛及對治療效果有顧慮。護士首先要用和藹的語言向患者介紹HIFU治療的基本原理及手術全過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必要時實地參觀儀器,告知患者治療中可能出現少許不適感,使患者情緒穩定,精神放松,積極配合治療。
2.1.2 胃腸道準備 治療前一天勿食易產氣油炸食物,因會影響超聲通道,并會引起治療中嘔吐等不適,故術前常規禁食12h,禁飲6h。手術當日清晨對患者進行清潔灌腸,以減少對超聲波的影響。
2.1.3 皮膚準備 為了減少超聲波的折射和反射,增強聚焦的準確性,用75%酒精擦拭治療區皮膚再用負壓吸引器脫氣。脫氣范圍應超過治療區3~5cm。囑患者保持皮膚清潔,去除皮脂,通過超聲定位,指導患者洗浴時勿用力擦洗,防止超聲聚焦拉傷骨骼引起疼痛。
2.1.4 完善術前各項檢查和定位 治療前必須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如心電圖,血常規,pt+ApTT,肝腎功能,行超聲及MRT檢查 以確定腫塊數量大小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若腫塊大,數量多,可采取多次治療,以取的最佳治療效果。
2.2 治療中護理
2.2.1 心理護理 治療中護士始終在患者身邊,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指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絕對制動,以防損傷其他器官;在治療的間歇隨時為患者調整,使患者得到休息,利于治療。
2.2.2 妥善固定治療
HifU治療不同于外科手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其治療是隨腫瘤病灶的不同而變化,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療。利用上定源治療,暴露治療部位,骨隆凸部位墊軟枕,治療開始囑患者千萬勿隨意移動身體,如有不適。示意治療者占停或停止治療,防止因移動身體而引起脫靶,損失正常部位。
2.2.3 術中觀察有無骶叢神經的損傷 骶骨對超聲波的反射易造成骶叢神經的損傷,護士在治療中應將手置于患者的小腿后側肌群,感覺患者的雙下肢有無抽搐,及時報告醫生,做好緊急處理。
2.2.4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改變 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定時測生命體征,若出現心衰腦梗、心梗等出現時,應立即停止治療,采取積極搶救措施。
2.2.5膚溫水位監測 治療時應保持適當的肛溫。過冷會引起腹瀉,腹痛等不適,過熱會使皮膚燒傷,適時增減水位。
2.3 治療后護理
2.3.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 定時測量T、P、R、BP等。
2.3.2 心理護理 在治療室休息20—30分鐘,勿急于外出,給予預計下次治療時間,總療程結束后,告知患者復查時間,門診隨訪。
2.3.3 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完整性,防止皮膚擦傷、破損。如局部皮膚紅腫,應給予間歇性冰敷,以降低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溫度,同時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減輕組織水腫。其中有1例患者出現皮膚紅腫,我們給予化學冰袋冰敷15min,間歇20min,再給予冰敷,如此循環24h。
2.3.4 飲食指導 可進清淡流質或半流質
參 考 文 獻
[1]伍烽,陳文直,白晉等.高強度聚集超聲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初步臨床研究.中華超聲影象學雜志,1999,8(4);213.
[2]何申戌,熊六林,王國民,等.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869例腹腔、盆腔實性癌瘤和組織增生癥初步報告[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2,18(3):180-183.
[3]Kennedy JE.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ts[J]. Nat Rev Cencer,2005,5:321-327.
[4]葉欣,費興波,何申戌.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腫瘤[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2004,31:38-40.
篇6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腫瘤靶向藥物治療,就是除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外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它是以腫瘤為目標,而采用的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病人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的全身藥物治療。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穩、準、狠”
近10多年來,“易瑞沙”、“特羅凱”、“恩度”等靶向藥物的名字被國內的醫生和病人所熟悉。全球上市的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已達30余種,還有100多種正在進行臨床研究。諸多的國內外臨床報告顯示,靶向藥物在治療腫瘤過程中的確“身手不凡”,配合手術、放化療,協同抗癌;延長了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膽囊癌和結直腸癌等患者的生存時間,有的殘留癌腫或微轉移灶,經過治療甚至痊愈。
2005年,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評出腫瘤臨床十一大進展,其中就有三個與靶向藥物有關,可見靶向藥物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不一般。
腫瘤靶向藥物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簡單地說,腫瘤靶向藥物進入人體后,有的是阻止腫瘤細胞增殖(繁殖生長),有的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死亡),有的是對腫瘤新生血管生存產生抑制作用(斷了腫瘤的糧草)。它們“敵我分明”,只殺傷腫瘤細胞,而對腫瘤病人體內正常細胞無損傷或損傷輕,所以說是“穩、準、狠”。
并非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
靶向治療,就是有針對性地瞄準一個靶位,第一種是器官靶向,就是只對某個器官有效;第二種是細胞靶向,是指只針對某種類別的腫瘤細胞,藥物進入人體后可選擇性地與這類細胞特異性地結合,從而引起細胞凋亡;第三種是分子靶向,指的是針對腫瘤細胞內的某一種蛋白家族的某部分分子,或者是某一個核苷酸的片斷,或者是某個基因產物進行治療。
分子靶向治療是目前國內外治療的“熱點”。分子靶向藥物發展相當快,不同靶點的藥物不斷開發上市。但是由于靶向藥物昂貴,且并不是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所以科學預測靶向藥物分子標記,確定適合靶向治療的患者,并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顯得非常重要。另外,雖然靶向藥物副作用小,但對極少數病人也可能不安全,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肺癌的靶向藥物治療
肺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惡性腫瘤,多數病人明確診斷時已是中晚期,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等只能挽救一部分病人的5年生存時間,而80%的病人會因為肺癌的播散、復發、轉移和不能耐受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失去生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的模式建立,無疑給肺癌病人的新生帶來了希望。吉非替尼(商品名字叫易瑞沙)和埃羅替尼(商品名字叫特羅凱)這兩個較常用的肺癌靶向藥物,使很多不吸煙的東方女性肺腺癌病人延長了生存時間,改善了生活質量。有一些肺腺晚期腦、骨轉移、胸膜腔轉移的病人,吃了肺癌靶向治療藥物之后,頭痛、骨痛明顯緩解,胸腔積水被控制,咳嗽、咯血、胸痛和氣促等癥狀得到改善。
肝癌的靶向藥物治療
原發性肝癌惡性程度高,極易發生早期播散和轉移。對于不能根治、特別是發生轉移的病人,可以選擇靶向藥物治療手段。2007年歐洲藥品管理局(EMEA)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先后批準索拉菲尼(多吉美)用于治療無法手術的原發性肝癌。而后,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于2008年批準索拉菲尼用于治療無法手術或遠處轉移的原發性肝癌。
目前,腫瘤學界正在進一步探索索拉菲尼與其他抗腫瘤藥物的綜合應用,例如與化療藥物阿霉素、5-氟尿嘧啶、卡培他濱等,與肝動脈化療栓塞,及與同是分子靶向藥物的埃羅替尼(特羅凱)聯合應用,治療原發性肝癌,有望提高肝癌療效,為改善肝癌病人的預后帶來新的希望。
乳腺癌的靶向藥物治療
1997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曲妥珠單抗(赫賽丁)用于治療晚期乳腺癌,開始了分子靶向治療的時代。曲妥珠單抗治療乳腺癌不良反應輕微,耐受性良好,特別適用于一些老年人或全身情況較差的病人。曲妥珠單抗要是和紫杉類或多烯紫杉類藥物聯用,不但可以提高療效,而且還能明顯延長生存時間。美國FDA于2007年3月批準拉帕替尼(泰克泊)用于治療乳腺癌,尤其用于曲妥珠單抗治療乳腺癌失敗的病人,能明顯延長病人無復發生存期。
過去的幾年,乳腺癌靶向藥物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還有一些新的靶向藥物正在研發中。
胃癌的靶向治療
篇7
1靶向基因-病毒治療
所謂靶向基因-病毒治療就是針對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所不同的生物特性及轉導通路,利用基因工程將病毒的基因結構進行有目的的改造,使之可以特異性的感染某種腫瘤細胞,或者僅在某種腫瘤細胞異性的復制與增殖,并最終導致腫瘤細胞裂解而正常組織免受損害,從而達到特異性靶向治療腫瘤的目的。這種被稱作為溶瘤病毒的產物既可以起到直接溶裂解腫瘤細胞的作用,又可以當作抗癌基因的載體,在腫瘤細胞內起到病毒治療和基因治療的雙重作用,事實證明,這種雙重的作用優于單一的病毒治療及基因治療。
但盡管腫瘤靶向基因-病毒治療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攻克腫瘤的道路,但是距離臨床應用尚有一段距離,其尚存在一些問題,如從實驗動物過渡到人體這一階段需要較長的周期、特異性靶向腫瘤細胞的問題、靜脈給藥及中和抗體的問題、基因的選擇問題及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問題[2]。其中hajitou等已經通過噬菌體與AAV結合技術部分解決了病毒載體的靶向腫瘤問題[3],俞德超博士通過類似血液透析的方式減少了血液中中和抗體對病毒的影響。但腫瘤靶向基因-病毒治療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仍需做進一步研究。
2靶向腫瘤的單抗治療
靶向腫瘤的單抗治療特異度高、不良反應少,患者更容易接受,其可攜帶化療藥物、毒素及放射性物質到達靶組織或細胞,可以誘導針對特定疾病的免疫反應,近年來也收到學界廣泛關注,美國FDA已批準超過8種的腫瘤靶向治療藥物應用于美國臨床腫瘤的治療。
靶向腫瘤的單抗治療得以應用于臨床得益于其在兩大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即人鼠嵌合抗體及人源化抗體和人抗體相關技術的成熟,成功克服了鼠源性抗體在人體中產生HAMA的問題,而抗體庫的建立和篩選更是使人們可以直接獲得特異性強和親和力高的單克隆抗體。但盡管靶向腫瘤的單抗治療已經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仍舊存在一些技術性問題。一方面,由于治療需要大劑量、高純度的抗體,而現在的生物工程技術水平無法大量生產合格的抗體,導致單抗的價格十分高昂,難以進入醫療保險系統,無法在更廣大的范圍內推廣。另一方面,其治療范圍有一定局限性,對于某些實體性腫瘤,其內部間質壓力較大,使得單抗很難進入腫瘤內部,加之淋巴回流,使單抗對此類腫瘤的作用極為有限。
3針對信號轉導通路的靶向藥物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及其相應受體(PTKR)在細胞的增殖、分化及抗凋亡過程中有重要作用,針對信號轉導通路的靶向藥物主要是通過移植腫瘤細胞的損傷修復,使細胞停留于分裂間期,誘導或維持細胞凋亡,組織血管生成。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藥物是用于治療CML的依馬替尼(STI571),其可選擇性的移植有BCR-ABL表達的白血病細胞增殖。但此類藥物由于有非細胞毒性和靶向性,所以其在臨床上的毒副作用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現在的主流方法是與常規治療合用,以減少發生嚴重毒副作用的危險性。
4結語與展望
針對腫瘤的靶向治療,除上述三大研究熱點外,尚有細胞載體及非直接的靶向治療,近來對于靶向治療與腫瘤干細胞相結合的研究更是多見于相關雜志,但就如上述內容所述,雖然腫瘤靶向治療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認為較為理想的抗腫瘤藥物應具有幾點共同的特種:首先是特異性,最好可以主動尋找到原發灶及轉移灶,有針對的殺滅腫瘤細胞而保全正常細胞。其次應具有可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能力,使之在成本與價格方面能讓更多人受益。另外在如有有效作用于實體腫瘤及克服免疫障礙方面也有得到妥善解決。我們相信,在未來,對腫瘤細胞與組織的靶向治療,對腫瘤患者的個性化治療及對腫瘤干細胞的全面深入了解,一定能在攻克腫瘤的長期過程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積仁.中國腫瘤靶向治療技術進展[M].香港:Pioneer Bioscience Publishing Co, 2003:299.
篇8
【關鍵詞】 肝臟腫瘤;射頻治療;護理干預;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445-02
射頻治療是目前治療肝臟腫瘤的首選方法,其腫瘤完全損毀率較高,治療效果明顯。我院于射頻治療期間對部分患者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其護理效果較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65例肝臟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58-90歲,平均(70.12±3.15)歲;肝癌類型:原發性肝癌30例,轉移性肝癌3例。對照組:32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8-90歲,平均(70.12±3.15)歲;肝癌類型:原發性肝癌30例,轉移性肝癌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射頻治療,術前實施局麻,依據不同的病灶位置選擇不同的,準備好穿刺部分,快速、準確地刺入集束電極針,確保針尖無誤后,逐漸散開子針,使其到達準備好的部位,連接射頻發生器,功率控制在150W左右,消融直徑從短到長,依據儀器提示完成各項操作,若腫瘤直徑超過5cm,則可選擇多方位治療。治療結束后,需進行針道消融,避免腫瘤種植轉移,并于創傷部位敷上無菌敷貼。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32例于射頻治療期間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即術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告知患者術中需注意的重要事項,術后將患者安全送至病房,引導其平臥休息,加強心電監護,注意病情觀察等。觀察組33例于射頻治療期間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其護理方法如下:
1.2.2.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術前,患者由于對疾病及手術認識不夠,易存在緊張心理,擔心手術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此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講解射頻治療的相關知識,介紹以往疾病治療的成功案例,并告知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即可提高治愈率,以此提高患者疾病治療的積極性。②術前準備。術前15min設靜脈通道,選擇杜冷丁100mg,給予肌注治療,術前30min需嚴格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若出現脈搏過快、血壓異常、心率失常、呼吸障礙等現象,需立即告知醫生[1]。同時需準備好各項手術器械,包括吸氧裝置、心電監護儀、射頻消融治療儀等,并備好相關的藥物,確保各項器械及藥物準確無誤。
1.2.2.2 術中護理 手術過程中,需參照患者不同的進針部位及具體的病變位置,協助患者選擇正確且舒適的,同時需加強心理護理,用輕柔的語言告知患者不必擔心,手術很快就會結束。術中需給予患者各種幫助,如為其擦汗,充當“扶手”的角色等,這些不僅可提高患者術中的舒適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患者的緊張心理[2]。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加強體征觀察,注意觀察射頻消融系統有無正常運行,每隔20min左右進行一次血壓監測,依據患者不同的疼痛情況,應用適量的止痛劑。
1.2.2.3 術后護理 ①體征觀察。術后,需注意觀察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若存在尿液過少、血壓異常、血容量過少、口渴頻繁、心率失常等現象,需立即告知醫生,并于第一時間內實施靜脈輸液。加強心電監護,確保心率維持在70次/min左右,防止房顫等癥狀的產生[3]。②出血護理。出血是術后常出現的癥狀,電凝不徹底、大血管受損、凝血功能低下,均可引發術后出血。對此護理人員需加強觀察,若穿刺位置存在血腫,則需警惕術后出血,同時需密切觀察腹部體征,若腹部隆起且處于緊張狀態,出現移動性濁音,存在壓痛感,則需警惕腹腔出血[4]。③疼痛護理。術后,患者穿刺位置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對此護理人員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處理,若疼痛癥狀輕微,其可自行消失,因此可采取不處理的方法,但需協助患者選擇正確且舒適的,引導其放松身心;若疼痛癥狀較嚴重,則需應用止痛藥,如哌替啶等。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P
2 結 果
2.1 腫瘤損毀情況 觀察組腫瘤完全損毀率為87.88%,對照組腫瘤完全損毀率為81.25%,兩組腫瘤完全損毀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術后出血1例,局部脹痛3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2.12%;對照組術后出血3例,局部脹痛7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1.2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肝臟腫瘤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的腫瘤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較高,對患者影響巨大,不容忽視。在肝臟腫瘤治療中實施射頻治療,并在治療期間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可提高腫瘤完全損毀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前心理護理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心理環境,術前準備能使手術順利進展;術中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提高手術效果;術后護理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縮短康復時間。我院65例肝臟腫瘤患者均給予射頻治療,對照組同時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同時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兩組腫瘤完全損毀率均超過8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全程護理干預可提高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對肝臟腫瘤患者給予射頻治療,并于治療期間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可提高腫瘤完全損毀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春華,尹玉華,劉莉,等.172例原發性肝癌行射頻消融治療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0,14(36):110-112.
[2] 陳寶霞,劉亞琴.經皮肝穿刺射頻消融治療肝癌的圍術期護理體會[J].護理雜志,2011,24(03):334-335.
篇9
腮腺腫瘤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現對我科2001~2004年收治的68例腮腺腫瘤的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就其發病情況、治療特點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68例腮腺腫瘤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28~74歲,平均51歲,主要發病年齡段在40~60歲。良性腫瘤51例,占75%,惡性腫瘤17例,占25%。病理報告混合瘤42例,腺淋巴瘤5例,腮腺區淋巴結炎1例,神經鞘瘤1例,淋巴上皮囊腫2例,黏液表皮樣癌6例,腺樣囊性癌3例,淋巴上皮病惡變1例,肌上皮癌2例,腺泡細胞癌2例,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1例,惡性淋巴瘤1例,惡性混合瘤1例。
1.2 治療方法:本組68例均行手術切除,惡性腫瘤術后輔以化療或放療等綜合治療。腮腺腫瘤根據病變部位、大小、性質等分別行腫瘤加腮腺區域性切除40例,腫瘤加腮腺淺葉切除9例,腫瘤加腮腺全切術19例,術中均做快速病理明確性質,隨訪時間2.5~6年。
2 結果
68例患者均進行了隨訪,惡性腫瘤有5例局部復發,4例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未發現良性腫瘤復發。
3 討論
腮腺區腫塊切除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腮腺淺葉良性腫瘤采取了保留面神經加腮腺區域性切除術[1],這和以往的術式不同,以往是采取保留面神經加腮腺淺葉切除術,區域性切除術是在腫瘤外0.5~1.0 cm正常腮腺組織中分離切除腫塊及其周圍腺體組織,可不特意解剖面神經,這樣既避免了單純剜除術的較高復發,又保留了正常的腺體組織及其功能,大大的減少了面神經分支的損傷機會,又縮短了手術時間,不必要切除過多的腮腺組織,造成面部外形的改變。區域性切除術可以獲得淺葉切除術相同的治療效果。
對于腮腺深葉腫塊或惡性腫瘤必須作全腮腺切除術。腮腺癌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率并不很高,因此不主張作預防性頸部淋巴結切除術,可在術后嚴密觀察,如果頸部淋巴結已有轉移灶,則應作頸淋巴結與腮腺腫瘤的聯合切除術[2]。
面神經的處理:如何正確處理面神經的問題是關系到預后和容貌問題。是否犧牲面神經取決于臨床和術中的表現而不是病理診斷(腺樣囊性癌除外)。惡性腫瘤若與面神經已粘連或臨床上已出現神經損害癥狀者,則應作面神經切除術。腺樣囊性癌即使未與神經粘連也需切除附近的神經分支。減少術后腫瘤復發的可能。
對于腮腺切除后遺留的創腔會造成面部塌陷,面部兩側不對稱,影響面容,可以用胸鎖乳突肌肌瓣旋轉填塞于創腔,縫合在殘留的健康腮腺組織上,恢復術后面部外形。胸鎖乳突肌為節段性供血,肌瓣蒂部應留在胸鎖乳突肌的上部,保證有充足的血供。
腮腺手術解剖面神經是關鍵步驟,采取了順行解剖與逆行解剖兩種方法,若腫瘤位于淺葉前份我們采取了順行解剖法,先解剖面神經總干,總干位于外耳道軟骨下方1.0 cm以內,二腹肌止端前緣,莖突稍后方的狹小區域內。術中先暴露胸鎖乳突肌,將肌肉向后牽拉,此時可清楚顯示二腹肌后腹止端,在二腹肌后腹與外耳道軟骨交角的分角線上,同時將腮腺后緣向前掀起,一般位于乳突尖前緣上方1.0 cm,距離皮膚深約3.0 cm,尋找面神經總干,術中尚需注意面神經總干淺面稍下方的耳后動脈,部分患者還可遇到耳后靜脈。當面神經總干較細時應仔細鑒別,防止誤傷。手術應在莖突根部淺面進行,防止傷及莖突根部深面的重要血管神經。
若腫瘤位于頜后凹處,最好采取逆行解剖法,先尋找面神經分支,從分支向主干尋找,再解剖出頸面干及顳面干及其相應分支。我們還比較了順行解剖法和逆行解剖法的手術時間,發現從主干向分支解剖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簡化操作過程,所以提倡順行解剖法。在行順行解剖法時,有時因腫瘤壓迫使面神經移位,導致從主干分離有困難,此時可從下頜緣支找起,再向總干方向分離,靈活應用。
臨床遇到的1例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該患者是因眼部患惡性黑色素瘤而行眼球剜除術,術后3年出現腮腺區腫瘤,術中見腫瘤累及下頜緣支,向患者交待清楚后,犧牲該分支。術后病理證實為眼部腫瘤轉移。
腮腺深葉切除需防止誤傷頸外動脈,頸外動脈一般在下頜升支后緣中下1/3處穿入腮腺內側面,并在腺體內相繼分出耳后動脈、頜內動脈、顳淺動脈。在腮腺深面為腮腺床,內有頸內動脈、靜脈,9~12對腦神經,有少數頸外動脈不穿經腺體,而是緊貼腮腺內側面走行。熟悉這些結構有利于腮腺深葉的手術。
以往腮腺術后大多數是用紗布繃帶加壓包扎防止涎漏的發生,同時口服阿托品0.3 mg,1日3次。而我們采取了負壓引流效果較好,可以使皮瓣緊緊貼附在創面上,有利于創口的愈合,減少了紗布繃帶壓迫帶來的不適感,同時涎漏的發生率大大下降。負壓引流一般48~72小時后抽除。
參考文獻:
[1] 張震康,邱蔚六,皮 昕. 口腔頜面外科臨床解剖學[M].第一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16.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討椎管內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及手術效果。方法 對1999~2005年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椎管內腫瘤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4~64歲,平均38.8歲。采取全椎板切除腫瘤摘除術20例,腰椎半椎板切除腫瘤摘除術5例,腰椎全椎板截骨腫瘤摘除椎板再植術2例,椎板擴大切除腫瘤摘除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術5例,頸椎椎板擴大切除腫瘤摘除側塊鋼板內固定術7例,后路環脊髓減壓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術1例。結果 術后隨訪3個月~4年,平均14個月。術后隨訪期間死亡1例,復發2例,其余患者無復發。1例患者術后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評分較術前下降,無改變13例,好轉27例。結論 對于椎管內腫瘤,椎板切除腫瘤摘除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術前脊髓損傷重(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評分C以下)者神經功能恢復較差,脊髓損傷輕者神經功能恢復較好。對于腫瘤較大或者腫瘤偏于脊髓一側者,需兩側或者單側關節突切除者應給予釘棒系統或側塊鋼板內固定,重建脊柱穩定性。
【關鍵詞】 腫瘤;椎管內;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spinal tumor.Methods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40 cases of intraspinal tumor and space occupying lesions during the periods from 1999 to 2005 were analyzed.Gender:male 20 cases,female 20 cases.Age:14~64 years old,average 38.8 years old.Surgery:laminectomy and tumor resection in 20 cases,lumbar semi-laminectomy and tumor resection in 5 cases.Lumbar laminotomy and replantation and tumor resection 2 cases,tumor rese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edicle screw in 5 cases,tumor rese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t cervical lateral mass in 7 cases,circumferential decompression of spinal cord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edical screws in 1 case.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up from 4 months to 4 years (average 14 months).1 case died,2 cases relapsed.Frankel score decreased in 1 case, no change in 13 cases,improved in 27 cases.Conclusion For the intraspinal tumor,laminectomy and tumor resection was the effective treatment,the poorer the preoperative spinal cord function,the fewer the improvements.If the tumor is too large or locates at one side of the cord,resections of one or both sides of articular processes and internal fixations may be necessary.
【Key words】 tumor;intraspinal;surgery
椎管內腫瘤及占位是骨科及神經外科常見疾病,椎板切除椎管內腫瘤摘除術是基本的手術方法,現將1999~2005年在我院骨科行手術治療的40例椎管內腫瘤及占位患者的病例資料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1999年8月~2005年3月期間,對40例椎管內腫瘤及占位的病人行手術治療,摘除腫瘤,清除占位。其中男女各20例,年齡14~64歲,平均38.8歲。發病部位:頸椎管8例,頸胸椎管4例,胸椎管6例,胸腰椎管5例,腰椎管7例,腰骶部椎管4例,骶管6例。術后病理類型包括神經鞘瘤15例,囊腫10例,脊膜瘤4例,脂肪瘤3例,惡性外周神經鞘瘤2例,神經纖維瘤1例,神經纖維肉瘤1例,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星形細胞瘤1例,節細胞神經瘤1例,畸胎瘤1例。椎管內硬膜外5例,硬膜內髓外32例,硬膜內髓內3例。采用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評分系統對患者術前、術后、隨訪期間的脊髓功能進行分級,Frankel脊髓評分標準如下:(1)A:損傷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完全消失,肌肉運動功能完全消失;(2)B:損傷平面以下運動功能完全消失,僅存某些感覺;(3)C:損傷平面以下僅有某些肌肉運動功能,無有用功能存在;(4)D:損傷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5)E:深淺感覺肌肉運動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1.2 方法 根據術前X線、CT、MRI等影像學手段確定病變節段、部位、大小及與硬膜囊和脊髓的關系,分別采取全椎板切除腫瘤摘除術(20例),腰椎半椎板切除腫瘤摘除術(5例),腰椎全椎板截骨腫瘤摘除椎板再植術(2例),椎板擴大切除腫瘤摘除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術(5例),頸椎椎板擴大切除腫瘤摘除側塊鋼板內固定術(7例),后路環脊髓減壓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術(1例)。術后常規給予脫水劑、糖皮質激素、神經營養類藥物,對于術中可能對脊髓造成損傷者給予甲基強的松龍沖擊療法。病理顯示為惡性者配合術后放療。
2 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在院期間及出院后定期隨訪,檢查有無腫瘤復發、脊柱穩定性和神經功能恢復情況。1例胸椎管髓內腫瘤患者截癱較術前加重,術后Frankel評分由術前的D降至B;6例患者出現短暫的神經刺激癥狀,如感覺異常加重,但Frankel評分無改變;其余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無明顯損傷,部分患者術后神經功能即有恢復,術后出院前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評分,見表1。出院后隨訪3個月~4年,隨訪期間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2例(惡性外周神經鞘瘤,神經纖維肉瘤)復發,但尚未發現神經功能再損傷;隨訪終結時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評分較術前下降1例,無改變13例,好轉27例,神經功能情況見Frankel脊髓損傷評分標準。術后發生刀口處腦脊液滲漏3例,與硬膜內腫瘤切除后硬脊膜縫合不良或腫瘤過大而致硬脊膜缺損過大有關。經抬高床尾、刀口二次加針縫合、加壓包扎等治療,腦脊液滲漏量逐漸減少、消失,刀口正常愈合。長期臥床的患者發生褥瘡2例,肺炎1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在所有隨訪患者中未發現脊柱失穩現象。
3 討論
椎管內腫瘤可發生在椎管的任何部位,以胸椎管多見[1]。王忠誠院士報道椎管內腫瘤的病理分類為:神經鞘瘤34.7%,膠質瘤14.5%,脊膜瘤11.4%,先天性腫瘤(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畸胎瘤)14.8%,其他19.7%[2]。本組40例神經鞘瘤37.5%,囊腫25%,脊膜瘤10%,其他32.5%。神經鞘瘤、脊膜瘤分布基本符合。本組膠質瘤僅1例,考慮膠質瘤大多位于髓內,常以運動障礙去神經外科就診有關。
椎管內腫瘤依據病程發展過程分為3個階段:早期刺激期,神經根痛;脊髓部分受壓期,脊髓半橫斷綜合征;脊髓完全受壓期,脊髓橫貫性損害。椎管內腫瘤無論是髓內、髓外、硬脊膜內還是硬脊膜外的腫瘤,都有其發生發展的規律。髓內腫瘤首發癥狀多為肢體麻木無力,感覺障礙多從上向下發展,有不同程度的感覺分離,存在節段性感覺性障礙;髓外腫瘤如神經鞘瘤、脊膜瘤等,首發癥狀多為根性痛,淺感覺障礙多自下而上發展,逐漸出現脊髓壓迫癥狀,進而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硬膜外腫瘤多為轉移癌,表現突然起病,以疼痛為主,病情惡化較快。掌握其規律,詳細詢問病史,全面檢查神經系統,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3]。椎管內腫瘤需要和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結核、脊髓炎(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網膜炎、椎管內膿腫)、脊髓變性疾病(脊髓空洞癥、運動神經元病)等鑒別[4]。CT、MRI的普及應用有助于疾病的診斷,特別是MRI的廣泛應用使椎管內腫瘤早期診斷成為可能[5]。
椎管內腫瘤手術切除是唯一比較積極的治療方法,亦是惡性腫瘤術后放療化療的基礎。因椎管內良性腫瘤占大多數,故手術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可獲得治愈或好轉。
資料顯示椎管內腫瘤術前癥狀越輕手術效果越好,甚至可以達正常狀態。手術的效果與神經組織受壓時間、范圍、程度、腫瘤性質、部位和切除程度有關[1]。在脊髓完全受壓期以前手術效果好,而脊髓完全受壓期時間越長手術效果越差。本組資料已證實此點,本組術前已完全癱瘓的6例,術后僅1例好轉,而其他術前僅部分癱瘓或無癱瘓的僅有1例惡化,且與手術難度大有關。隨著CT、MRI的普及應用使椎管內腫瘤可以做到早期診斷[5]。椎管內腫瘤一經確診,應盡早手術治療,解除壓迫,使神經功能達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復。
本組中位于硬脊膜外的腫瘤可做到完全切除,髓外硬脊膜下及髓內但腫瘤邊界清楚者也可做到完全切除,其他僅可做到部分切除,以脊髓減壓為主,為術后放化療做基礎[6]。神經鞘瘤有時包裹或穿越神經根,爭取在顯微鏡下將神經根游離出,但必要時也可切斷,位于胸段的腫瘤切除肋間神經不致有明顯的功能障礙,但切斷頸膨大、腰膨大或馬尾神經可影響上下肢的部分功能。脊膜瘤和硬脊膜粘連緊密,和脊髓粘連不緊密,可一并切除與腫瘤粘連的硬脊膜,防止復發,硬脊膜缺損處另做修補。髓內腫瘤大多數是良性的,生長相對緩慢,需要積極的首次全切[7],若首次不能全切,由于術后膠質增生和纖維粘連,再次手術難以尋找腫瘤與脊髓的界面,更加難以全切甚至加重脊髓損傷[8]。
手術注意事項:(1)術前精確定位,可采用鉛字X線定位。(2)術中操作輕柔,切勿損傷脊髓,尤其在頸胸段及髓內腫瘤時,要合理應用器械,減少誤傷[9]。(3)對于髓外腫瘤要盡量切除徹底[8],髓內腫瘤要力爭全切,不能全切或者切除困難者以脊髓減壓為主,脊髓減壓要充分。(4)盡量減少椎板的切除,特別是兩側的關節突,要盡量保護。對于腫瘤較大或者腫瘤偏于脊髓一側者[5],需兩側或者單側關節突切除或頸部多節段切除者給予釘棒系統或側塊鋼板內固定,重建脊柱穩定性[8]。(5)對于術中可能對脊髓造成損傷者立即給予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
總之,對于椎管內腫瘤及占位病例要早診斷、早治療,便于切除腫瘤,利于神經功能恢復。對于腫瘤切除過程中破壞關節突過多影響脊柱穩定性時,給予內固定并植骨恢復脊柱穩定性。
1 林智敏,蘭周華,林錦波,等.53例椎管內腫瘤臨床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25(12):1369.
2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800-819.
3 薛慶澄.神經外科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26-644.
4 彭雙初,袁友紅.椎管內占位病變的高場強MRI診斷與鑒別.中國CT和MRI雜志,2005,3(1):24.
5 楊明,陳正形,端木群力,等. 32例低位椎管內腫瘤的診治分析.中國骨傷,2003,16(6):323-325.
6 吳秀桂,黎輝,陳家祿,等.椎管內腫瘤150例分析.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6,6:41-42.
7 楊樹源,洪國良.椎管內腫瘤402例報告.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 (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