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9:2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腫瘤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腫瘤學論文4000字(一):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在腫瘤學放射治療實踐課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醫學本科生放射治療實踐課的教學模式,提高放射治療實踐課的教學效果。方法2015級臨床醫學系本科生參加腫瘤學放射治療實踐課的學生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名,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結合案例教學法(CBL)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LBL)教學,教學結束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教學效果質量評估。結果實驗組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習參與感的比例均為93%,對照組的相應比例為80%。結論放射治療實踐課采用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腫瘤學放射治療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放射治療知識的掌握。
[關鍵詞]翻轉課堂;CBL教學法;本科生;放射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9)09(c)-0124-03
放射治療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學生除了學習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臨床醫學的基礎,對疾病的臨床表現、侵襲特點、治療轉歸深入了解,同時又涉及解剖學、影像學等交叉學科內容的運用[1]。放射治療實踐課是在學生結束對腫瘤學放射治療理論課程學習后安排的實踐課程,旨在幫助同學通過臨床實踐全面認識放射治療的原理和實施流程,對所學理論知識加深理解。放射治療實踐課時少,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讓同學在“看、聽”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應用的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該院在臨床醫學本科四年級學生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探索應用翻轉課堂結合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提高放射治療實踐課的教學效果,摸索科學合理并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礎。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015級臨床醫學系本科生參加放射治療實踐課程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名,共30名。經本人同意后,實驗組為翻轉課堂結合CBL組,對照組為LBL組。兩組均由具有副高級職稱且具有帶教經驗的臨床醫師帶教,現場教學部分由放射治療物理師和技術員協助教學。教學時間每周1次共2次,每次2h。
1.2教學方法
1.2.1教學準備教學開始前1周,實驗組的帶教老師將準備好的視頻提交科室教學小組討論,視頻內容主要包括放射治療的設備、原理和實施過程,科室教學小組對視頻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科學性、時效性進行質控;選取臨床典型病例(鼻咽癌和宮頸癌病例各1例),LBL組帶教教師根據病例準備授課教案,并針對教案提出若干問題,問題主要圍繞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放射治療學的內容;實驗組帶教教師根據病例準備討論提綱,提綱中重點部分是放射治療的原則和適應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提出問題,給出重要參考文獻以便學生學習。授課前3d,帶教教師將病例和授課教案或視頻和討論提綱分別發給兩組學生熟悉了解,LBL組學生熟悉教案,準備問題答案,實驗組學生學習視頻,根據討論提綱熟悉知識點,查閱資料準備討論內容。
1.2.2教學安排(1)放療中心現場教學:在第1課時,兩組同學由帶教老師帶領,在放療中心現場教學。由放療中心物理師協助講解放療中心結構設計和放射治療實施流程,由放療中心技術員協助講解演示放療設備和體模等固定裝置,此過程中帶教老師結合現場情況帶學生回顧放射治療的基本概念,包括直線加速器、治療計劃系統、放射防護等。教學時間約30min。
(2)課堂教學:①對照組:采用LBL教學法,教師在結束現場教學后進行集體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兩部分,第1次課的剩余時間,教師以PPT形式復習放射治療理論知識,布置課后作業;第2次課講解示教病例,鼻咽癌和宮頸癌病例各1個,重點講解放射治療的原則、放療計劃的設計、靶區和劑量處方以及計劃評估要點,還包括對放射治療的不良反應及隨訪。②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現場教學結束后,帶教教師帶領學生對視頻教學內容進行回顧,教師針對視頻內容及現場教學中涉及的知識提出問題,將同學分為3組,引導同學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問題闡述,由教師進行點評。第2次課以病例討論為主,帶教教師回顧病例,提出問題,問題重點圍繞放射治療的原則、放射治療的靶區和劑量,治療效果的評估,不良反應的處理和患者的隨訪,以便學生更好地討論。然后由學生代表發言,闡述對提綱中的問題及病例的看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和討論情況,進行啟發和引導。最后部分進行角色扮演,角色包括患者、放療醫生、放射物理師和技術員,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展示放射治療的實施過程以及各個角色的職責。教師對展示過程進行點評,結合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對放射治療的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和回顧。
1.3教學評估
教學評估在課后進行,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內容涵蓋8個方面,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回答“是”“否”或“不確定”,總結問卷結果反映學生對教學的看法,鼓勵學生以文字形式寫下對教學的感受和建議。
2結果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高達93%的實驗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方法適合放射治療實踐課教學,對該教學模式感興趣。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方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同學的學習參與感和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見表1)。有12名同學寫下了自己對教學過程的感想,學生對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方法的主要意見是:現場教學時間短,參考文獻和視頻資料來源不充分,課前和教師溝通不足等。有同學對教學時間安排提出建議,目前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是安排在腫瘤學課程全部結束后,建議將放射治療實踐課程和放射治療理論課程之后,銜接更緊密,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對照組采用LBL方法教學的同學認為該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同學的學習參與感和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比例均為80%(12/15),低于實驗組。
3討論
放射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影像學等交叉學科的發展,以及放療設備、質量控制等的進步,以精準治療為特點的現代放療技術迅速發展。放射治療實踐課程安排在放射治療理論學習之后,旨在通過臨床教學,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現代放療技術的原理和實施過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運用的能力[2]。既往的放射治療實踐課程的基本模式包括兩部分內容,首先是課堂部分,帶課教師以PPT的形式對放療的原理、放療設備和流程進行講解,然后進行現場教學,帶領學生參觀放療中心的設備,現場講解放療流程,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課程模式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差、機會少,“走馬觀花”的狀態讓學生普遍感到無所適從,課程結束后對所見所學并無深刻印象。該研究旨在探尋有效提高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效果的教學模式,為優化帶教方法提供依據。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視頻的方法將傳統教學中課堂授課的部分移到了課前,由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學習教學內容。課堂上,學生成了教學的主體,可以通過主題討論進一步提高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教師起組織和引導作用,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充分的互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能在此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更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和幫助[3-5]。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讓學生在課堂前對教學相關內容有所了解,之后在課堂上對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和討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理解,也可以提高現場教學的效果。
翻轉課堂的重點并不是教學內容的視頻,而是實現教師和學生課堂上的角色轉換,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的討論至關重要,怎樣優化課堂內容的安排,提高學生的興趣是教學研究的重點。CBL教學法選取典型的臨床案例,以問題為索引,以相關知識點為支撐,改變師生角色,強調課堂討論,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是目前醫學教育特別是臨床醫學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6-8]。將CBL教學法運用到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將放射治療的優勢與特點、治療原則、不良反應與實際病例相結合,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放射治療的理解,幫助學生拓展臨床思維,提高臨床能力。
該研究中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充分利用了放射治療實踐課程的特點,課前的學習和準備有效的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之后的現場教學中學生更加有的放矢,避免了走馬觀花式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看去聽去理解;CBL教學結合臨床病例,鼻咽癌和宮頸癌是放射治療臨床應用的典型病種,涵蓋了外照射和內照射的內容,通過病例的討論,同學可以對放射治療的理論知識有更為生動具體的理解。還在教學中加入角色扮演的部分,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更加熟悉放療過程的實施過程,對于放射治療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主體醫生、物理師和技術人員的工作分工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教學評估結果顯示,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習參與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放射治療知識。
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在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的應用優勢得到了初步體現,但是該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反映現場教學時人數多、時間短。在未來的教學中準備增加教學小組,讓學生在教學中得到更好的體驗;同時,集中和優化更多的教學資源,給同學提供更多參考文獻和視頻資料,延長課前準備的時間,增加師生溝通的渠道;在與理論課的教學銜接上,與教學辦公室協調,制訂更合理的時間安排,力求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是腫瘤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結合自身學科和學生特點,建立完善的教學計劃和科學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值得不斷努力的方向。該研究將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應用于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教學,做了初步探索和嘗試,積累了一定經驗,為摸索科學有效的實踐課程教學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腫瘤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MDT模式在腫瘤學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論文
摘要:隨著腫瘤學的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多學科綜合治療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向。傳統腫瘤學教學是以傳授某一疾病為主的核心治療,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理念尚未普及到腫瘤學教學中,培養高素質腫瘤學醫學人才受限。本文擬從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出發,主要闡述了MDT模式在腫瘤學的臨床教學的具體方式及教學意義,通過MDT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醫學觀念和嚴密的臨床思維,培養并提升他們的診治技能、臨床科研能力和醫學人文關懷。
關鍵詞:腫瘤學;MDT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8-0184-02
腫瘤學是一門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綜合學科,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腫瘤治療由單一的外科治療轉變成多個學科共同參與協作的規范化綜合治療,強調各學科協作的規范化綜合治療理念,即多學科綜合治療(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1]。傳統的腫瘤學教學中腫瘤疾病治療方式單一,導致臨床治療缺乏個體化和全面性。腫瘤學教學中MDT的實施,使臨床腫瘤學研究生對腫瘤學的治療方式系統化和層次化并提高專業能力。
一、什么是腫瘤MDT教學
腫瘤MDT教學模式是與臨床醫療過程相結合,教學過程中由一名資深的腫瘤學專家主持,由來自腫瘤內科、放療科、病理科、外科、心理科等不同臨床科室的臨床各學科專家共同探討實施,多位腫瘤學研究生和低年資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研究生匯報病例,參與者自由、平等討論,各學科專家從自己的專業角度來闡述不同的觀點,從而給學生們的臨床思維帶來不同的啟示,最后由支持者以中國最新的治療指南為循證醫學依據,確定合理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腫瘤學MDT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腫瘤的規范化診治理念及嚴密的臨床思維習慣,可以掌握臨床腫瘤學規范化診療路徑及精準的臨床思維方式[2]。
二、腫瘤MDT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腫瘤MDT最大的好處是: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使腫瘤治療實現規范化、個體化及綜合性診療,同時明顯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和生存質量,最終使患者獲益。研究顯示[3],學生可以從MDT教學模式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提高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培養新的臨床科研思路。具體體現在:(1)培養學生臨床綜合診療思維并提高專業技能;(2)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及科研能力;(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4)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總的來說,MDT教學模式建立在討論基礎上,不僅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助于發散學生的橫向思維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4]。
三、腫瘤MDT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腫瘤診療方案的制定及實施。在MDT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實施,鼓勵學生主動積極搜集病歷資料,認真整理和分析病歷資料,掌握腫瘤疾病的臨床特點和臨床療效,通過臨床病歷的分析和討論,結合多學科綜合治療,制定規范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5]。
2.定期開展病例討論。選擇典型病例后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培養學生縝密的臨床分析思維。在腫瘤MDT教學中,教師應當提前告知學生所需要討論的病歷,學生提前獲悉所要討論的病歷,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討論中,不僅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而且使新知識得到接受,同時學生能夠暢所預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方案集體的討論和分析,并分析其利弊,使治療方案更加規范。
3.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形式。現代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圖畫-實物、理論-病人的有機結合有效地推動腫瘤學科教學的發展。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病例教學、實驗教學等,不僅拓寬知識面,而且形象地展現了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腫瘤學的知識。腫瘤學MDT教學將傳統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優化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形式,大量的學習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學有效地輸出表現出來,從而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4.應用循證醫學思維指導多學科綜合治療。現代醫學模式不斷提高了對腫瘤學的教學要求,傳統的經驗醫學已經轉變成循證醫學[6]。然而循證醫學的滯后性難以為腫瘤患者的治療提供前瞻性依據。通過應用多學科綜合治療及組合新型治療方式有效地提升臨床療效。腫瘤學的教學,應培養并提高學生使用循證醫學的能力,通過對臨床病例的具體分析,認識和了解各種治療方案的不同療效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循證醫學積極尋找新的治療方案。
5.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醫學是一門極具實踐性、邏輯性、客觀性的學科,是研究人的生命的科學。但由于科學發展的局限性,我們對腫瘤的認識還不完全清楚。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探索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培養學生掌握腫瘤專業知識和技能,鼓勵他們刻苦地鉆研和探索未知領域,從而攻克腫瘤。在腫瘤學MDT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知識,提出自己的問題,與腫瘤學專家交換不同的意見,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探索的熱情。通過腫瘤MDT的教學模式,學生領悟了腫瘤治療的客觀性,也深刻地體會到腫瘤研究領域尚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他們探索和發現,激發他們極大的興趣探索腫瘤治療。
6.培養學生醫學人文關懷。傳統的腫瘤醫學教育重點闡述腫瘤相關流行病學特征、癥狀、體征、診斷與治療,忽略了與患者的有效溝通交流,缺少醫學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導致醫患關系緊張。醫學心理專家和醫學社會工作者在腫瘤MDT教學模式中的參與,引導學生接觸腫瘤患者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痛苦。目前惡性腫瘤是世界性難題,大部分惡性腫瘤是無法治愈的,我們需要積極地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減輕他們的疾苦。腫瘤學MDT教學方式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腫瘤醫學情懷和人文精神。
篇2
我校臨床帶教教師均為中青年,英語水平佳,其中大部分教師都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即使如此,因腫瘤學的臨床教學內容專業性強、涉及內容廣泛,專業名詞太多使大部分教師仍無法用英語與留學生進行自由交流,出現教師專業知識雄厚、富有教學經驗,但受到英語表達能力及腫瘤學專業特點的限制,無法與留學生很好地溝通,無法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充分的傳授給留學生。而留學生也無法充分領會和理解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從而導致雙方的困惑。而留學生學習特點是喜歡互動教學及和問題解答型教學方式,思維活躍,發言踴躍。故結合腫瘤學專業的特殊性及國際醫學留學生特點創造性提出新的臨床培養模式———按病種臨床教學。
方法是由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科、普外科、胸外科、婦科等科室各派出1~2名英語水平佳的中青年老師組成一個留學生腫瘤學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小組,按病種實習(見流程圖)。然后,由學生和老師一起就該病種模擬全英語就醫環境,學生分組診療。最后,老師帶領留學生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學生提出診斷和治療方法。因為是腫瘤學實習指導老師小組,又因為是按病種實習,所以各個老師可以同一課時分別給學生講授該病種不同專業知識。老師可以提前準備該腫瘤相關知識,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堂以多媒體及互動教學為主,這樣使英語表達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限制得到改善。
1.改革課程體系,理論聯系實際,以多媒體教學、模擬教學及具體床邊病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避免不符合留學生思維活躍特點的中國“填鴨式”教學,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臨床教學效果。(1)啟發式教學法。互動有利于強化留學生的記憶,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鼓勵留學生提問,并且經常主動向留學生提問,促使留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2)強化教育法。每次臨床帶教前,以結合病例的提問方式,簡要復習上次的內容;課程結束時,及時進行小結和提問,幫助留學生強化記憶。(3)以具體病例為核心的教學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最容易激發留學生學習動力的方法。將各種實際病例融入到教學中,根據不同病例,精心設計問題,讓留學生自由組合成組,每組固定人數,圍繞每個病例進行討論。該方法以留學生為主體,以病例為基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可以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運用知識的能力。
篇3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5月臨床確診為轉移性骨腫瘤的23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齡38~76歲;原發性惡性腫瘤:前列腺癌4例,乳腺癌術后1~3年5例,肺癌9例,結腸癌2例,直腸癌1例,鼻咽癌1例,涎腺粘液癌1例;X線檢查23例,CT檢查17例,MRI檢查16例。
1.2方法
儀器:SiemensAristosVXDR機;SiemensSOMATOMVolumeAccessCT機;SiemensAvanto1.5TMRI檢查儀。CT掃描層厚5mm,螺距1.2,部分圖像進行2mm的薄層重建。MRI掃描常規SET2WI脂肪抑制序列,SET1WI及T1WI脂肪抑制序列矢狀位及橫軸位,平掃及增強掃描,DWI橫軸位掃描,矢狀位層厚4mm,層間距10%,橫軸位視病灶大小及范圍,其層厚5~8mm,層間距10%~30%。
2結果
23例X線檢查12例發現病灶,11例陰性;17例CT檢查12發現病灶,5例陰性;16例MRI檢查均發現病灶。X線檢查陽性率52.2%(12/23),CT檢查陽性率70.6%(12/17),MRI檢查陽性率100%(16/16)。病灶分布情況:4例前列腺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腰椎、骶椎、骨盆;5例乳腺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顱骨;12例肺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股骨頸;直腸癌、結腸癌的骨轉移灶分布于骨盆、腰椎、骶椎,1例鼻咽癌鄰近顱底斜坡侵犯,1例涎腺粘液癌下頜骨受侵犯。21例為溶骨型,X線及CT表現為松質骨內不規則的斑片狀低密度區,邊界模糊,伴骨皮質破壞,呈蟲蝕狀改變,未見骨質硬化邊及骨膜反應,部分病灶周圍有軟組織腫塊;MRI檢查表現為松質骨內片狀長T1長T2信號,邊界不清楚,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軟組織腫塊亦表現為邊界模糊的長T1長T2信號及不均勻強化表現,DWI像上病灶呈高信號表現。2例前列腺癌為成骨型轉移,X線及CT檢查腰椎椎體及髖骨骨質密度均勻明顯增高,骨質外形無改變;MRI檢查表現為長T1短T2信號。
3討論
篇4
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現在的狀況是,現有的醫療體制,致使各科醫生多從自身專業出發診治患者或根據患者本人的要求去做治療,腫瘤患者得不到綜合治療。在此,也呼吁有關部門,在有條件做腫瘤綜合治療的各大醫院要在體制、制度方面作出保證和協調,如成立“腫瘤綜合診治專家會診中心”。由“中心”來安排各個腫瘤患者的治療方案,各腫瘤科室執行方案,改變現在各學科間分散的混亂的治療局面。
搞好腫瘤學教學建設
1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腫瘤的診治水平的快速發展和提高,尤其是各種新的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綜合應用,使得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甚至部分治愈。近年來問世的與腫瘤關系密切的邊緣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已與腫瘤學密不可分,融為一體,而現行的教學仍沿襲傳統的大綱,并未做到與時俱進。田野等通過調查后認為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理論課教學中,教學計劃沒有單獨設置腫瘤學課程,與腫瘤學相關的內容被分散在各種臨床學科之中。
以前醫學生的腫瘤知識多來源于多學科的教育,學到的知識零散、陳舊,不能反映腫瘤防治的整體性,不能滿足于臨床工作的要求。隨著腫瘤的發病率上升和診治水平的提高,腫瘤學已成為一門專業性極強的、涉及面極廣的獨立學科。因此,筆者認為,制訂合理的教學大綱與統一規化的系統教材是開展腫瘤學教學最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有了這2點就有了教學的方向和教學的內容。腫瘤學的教學對象主要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醫師、進修生以及從事臨床工作的廣大腫瘤科醫生。教學大綱應既涵蓋腫瘤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又反映時代特色、立足腫瘤學發展前沿。學習的重點應該包括腫瘤臨床流行病學、腫瘤病因學、腫瘤病理學、腫瘤診斷學、腫瘤外科學、腫瘤內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等。另外,對常見的惡性腫瘤給予了必要的講授,盡量將臨床腫瘤學的基礎知識與臨床應用聯系起來,并強調多學科綜合治療新理念及培養循證醫學思維,使學生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性認識。
在課程設置時,應納入一些學科研究進展,使老師能及時傳授國內外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在組織制訂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時,應該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邀請有關腫瘤學的專家參加編寫,制定較權威、規范的腫瘤學教材,以適應培養多層次腫瘤學人才。
2教師隊伍建設目前,我國腫瘤學的教學可以說良莠不齊。除了教材和教學大綱不完善外、教學機構的設置和師資隊伍也都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缺乏腫瘤學教學的專職機構,不管是學校基礎部,還是各附屬醫院,大都未設置腫瘤學教研室,沒有一支結構合理的腫瘤學教學師資隊伍。這樣,就沒有人專門研究具有腫瘤學的特色教學,更不能做到對腫瘤學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等的系統教育和對腫瘤病因學、分子生物學、臨床病理學、腫瘤診斷技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多方面知識的全面和系統的教學。
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腫瘤學專業屬于新興專業,由于我國醫療教學體系不夠健全,腫瘤學教師資源匱乏,高素質的腫瘤學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加強腫瘤學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當務之急。首先,要增強帶教老師的教學責任感,明確職責范圍,糾正部分教師重醫療和科研,輕教學的思想傾向。把帶教工作與教師晉升職稱和崗位聘任的考核相結合,其次采取教學改革措施,加強腫瘤學教研室的建設工作,經常性地進行教學觀摩和教學評比活動,建立腫瘤教學競爭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接受繼續教育,開展教學講座和學術講座,加強學術風氣建設,優化教學軟環境。只要得到有關部門重視,有專設的教學機構的組織和引導,腫瘤學師資隊伍建設一定能初見成效。
3臨床腫瘤學教學教師在臨床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其具備解決臨床問題的基本技能。選擇有代表性的常見或高發腫瘤典型病例,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其診斷要點及綜合治療原則、規范化個體化方案;再對該病進行回顧性、前瞻性分析,讓學生全面了解其治療方法及預后。
醫學生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有限的臨床實習時間里,如何合理安排腫瘤病種的臨床實習,是關系到醫學生能否應用已學到的腫瘤學知識來處理臨床疾病的關鍵。以往的實習安排大多重視內科、外科,而忽視了腫瘤科的臨床實習,這不利于醫學生腫瘤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惡性腫瘤已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醫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的腫瘤臨床實習,才能為將來的腫瘤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在經過內科及外科實習之后,必須增加安排2個月左右的腫瘤專科的實習,這樣才能鞏固已學的腫瘤學知識,才有可能深刻領會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明確腫瘤治療過程中手術、放療、化療、中醫中藥治療及其他療法的適應范圍,正確理解如何選擇合理、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
作為一個合格的腫瘤專業醫學生,不但要求對綜合治療的各種手段有較為透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把多種治療手段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以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循證醫學是近20年來在臨床醫學領域迅速興起的一種新的模式。其定義為:謹慎、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意愿,將這三者完美結合,做出治療決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應基于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在獲得這些證據后對其進行充分評價,然后用來指導臨床實踐。應用循證醫學,可為腫瘤患者提供最為合理、有效的診治規范,最終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醫療費用及提高生活質量。
臨床教學中,還要強調循證醫學是腫瘤規范化治療及個體化治療的方案制定的基石。只有符合循證醫學的要求才能提高診療水平。教會學生應用循證醫學的原則來指導腫瘤的診治則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以上的訓練使學生逐漸養成應用循證分析法來指導臨床決策的習慣,從而為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腫瘤臨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腫瘤的規范化治療是建立在多學科綜合治療基礎上,針對某種腫瘤的最佳治療方案,是多學科相互合作,綜合考慮而制定。在腫瘤綜合治療中,各腫瘤學科和醫生之間不協調的問題勢必影響學生對腫瘤治療的整體觀念,應在臨床教學中反復予以強調。通過對以上知識的傳授,可以使學生明確目前針對腫瘤治療既有規范化原則,又有個體化方法。高年級醫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有的醫學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自學,以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整合自己所學的腫瘤學知識結構。
增設腫瘤心理學課程
廣義的綜合治療理應包括康復及護理內容,這是目前世界發達國家頗為關注的事項,也是社會進步、醫學發展的體現。以往的醫療多采用生物學模式,以“疾病”為中心,強調只有治病才能救人;其實不然,腫瘤即使消除,患者可能致殘,心理可能發生障礙,甚至自殺身亡。因此,醫生必須注意到患者的社會性。醫護工作的重點應從人患的“病”為中心轉到以患病的“人”為中心;工作任務己不僅僅是使腫瘤局部得到控制,而是要照顧到患者的全身。調治生理的同時還要兼顧心理,有軀體治療還要有精神治療,使患者恢復社會活動能力。
這種高標準的醫療只有綜合治療才能承擔。例如,乳腺癌患者承受患癌及失去雙重精神上的打擊,患者焦慮、憂郁、恥辱、恐懼甚至失望的心理急需疏導和治療。外形重建的呼聲也日漸強烈,這一綜合治療的要求,就其難度來著,往往高于乳腺癌的切除術。掌握并分析患者非正常的心理狀態,以針對性的語言及適當方法作用于患者的高級神經中樞,從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達到提高全身機體狀況的效果。
可見,以患者為中心的身心治療任務是繁重的,這是一門世界性的全新醫學,作為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則更顯得必要,我們應當認真去做。
篇5
[關鍵詞] 遒;文氣;意;興會標舉
中國古典文藝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美學概念――“遒”,這一概念作為文藝品評常用的獨立術語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在魏晉六朝時期,“遒”在這樣一個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進入崇文、重情、求美、尚氣的文學自覺時期被頻繁運用,其美學內涵的形成與轉變,與這一時期我國文學由“言志”向“主情”的轉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以“氣”論文與“遒”的美學內涵的形成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文氣”概念,強調作家的個性才能,促成并標志著我國詩學史由“詩言志”向“詩緣情”的轉變。“遒”作為一個美學概念進入文學領域,最早也是從曹家以“氣”論文開端引序的,其美學內涵正是指向文氣的“聚而不散”,及其運行流轉張弛有度、不逸不蔓的風貌。
魏文首次將建安文學作品中那種表現為昂揚向上的精神及情感力度的“氣”作為文藝審美的一個概念,并以此用來品評文學作品。在評價劉楨的文學創作時,曹氏說 “應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 并在《與吳質書》中首次將“遒”作為“文氣”批評的一個美學標準:“公干有逸氣,但未遒耳”。顯然,作為作品中所表現的精神氣質,“壯”與“逸”相對,“密”與“遒”相對,似乎“壯”始能“逸”,“密”始能“遒”,“遒密”是比“壯逸”更高的的一個美學層次。因而,“遒”作為一個文氣批評的美學標準,其首先有情感氣勢蘊蓄上的“氣聚而不散”(“密”、“固”)的內涵。同時,曹氏以“騁驥于千里”來比喻文學創作,提出“引氣”之說,從“氣”的運行流轉的法度方面將“遒”作為一種美學風貌的評判標準,顯然,這里,“遒”的美學內涵顯然不僅是情感氣勢的蘊蓄而達到的“氣聚而不散”,而是與“逸”相對,更趨向于指“氣”的運行流轉的“流暢”而言。那么這種文氣運行流轉所達到的流暢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曹氏以“騁驥于千里”來比喻文學創作,肯定了為文當有良馬駿足快馬馳騁的精神意度,即“有逸氣”,強調文章行文要使感情表達暢快無阻。而“遒”在先秦文學作品“忽忽歲月遒”等篇中本有“急行”之意,“歲月”的“逝往若流”與“氣”的循環、流動的特點都是一種有規律的“急行”的狀態,曹氏將“遒”作為“氣”的運行流轉的法度方面的一種美學風貌,其內涵之一正是這種有規律的“急行”所形成的不放逸、不流亂的收放自如的流暢的節奏和趨勢。
南齊劉勰《文心雕龍》繼承和發展了魏文的“文氣”說,在理論上作了更為全面的綜合闡述,他的文氣論集中在《養氣》、《神思》、《體性》、《風骨》諸篇,著眼于闡述作家的天賦才能和精神氣質在完成寫作過程(構思、行文)的作用及體現于作品的風格特征,《風骨》篇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這里,“風”大致相當于曹丕的文氣,是“意氣”在作品中的外化,指作家個性、才能體現在文章中的精神氣質;“骨”則側重于指通過作品結構、修辭等形式上的特點所表現出來的“氣”,故所謂“風骨”實際上是側重面有所不同的一個東西。其在《文心雕龍?風骨》篇評論道:“相如賦仙,號為凌云,蔚為詞宗,乃其風力遒也。”將“駿爽”之“意氣”與“遒”之“風力”緊密相連,明確地指出“遒”所包蘊的美學內涵的具體指向――“鳳力”,其美學內涵不僅指向作家的情感個性在作品中所體現的精神氣質蘊蓄的“聚而不散”以及流轉的“流而不亂”等,更包括作品文辭結構所形成的外在形式特征,并擴展到作家在構思行文中形成這種精神氣質的“意氣”方面的“駿爽”。
二、“自然真情”與“遒”之美學內涵的轉變
“遒”在六朝的文論中被更為頻繁地使用,而六朝文學論文不主文氣,偏重“自然”與“真情”的發現,也促使了“遒”的美學指向由文學作品之“氣”轉化為文學創作過程之“意”。
東晉以后,隨著模山范水的創作風尚的興起,將山水視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并重視這種“自然”山水與個性“真情”的結合,文藝理論展開了對“自然”與“深情”的討論,也影響到“遒”的美學內涵的轉變與發展。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談到:“自建武暨于義熙,歷載將百,雖比響聯辭,波屬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爾。仲文始革孫許之風,叔源大變太元之氣。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認為玄言詩不符合“遒麗”的典范,同時認為謝靈運的“興會標舉”、顏延年之“體裁明密”是建安風力的繼承,足以垂范后世。鐘嶸《詩品》也認為永嘉以及江表的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建安風力盡矣”,同時認為“陳思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為輔”、“謝客為元嘉之雄,顏延年為輔”,都是“五言之冠冕”。我們發現二者皆認可顏延年、謝靈運在五言詩上的成就,并認為他們是建安風力的繼承者。侃《文選評點》卷五評述道:“遒則意健,麗則文密。文辭至此,乃無憾矣。興會標舉,遒之屬也。體裁明密,麗之方也。顏終遜于謝,以未遒耳。”由此觀之,“遒”的美學標準是“意健”、“興會標舉”。
試觀《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始與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悅之閑,遂致疑隙。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時”,我們發現“興會”是一種偶有所感而產生的意趣,而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標舉興會,發引性靈”,則明確指出這種“意趣”正是引發我們“性靈”的創作靈感、情趣。將“遒”作為“興會標舉”的美學標準,無疑是強調這種文學創作的“意趣”,即作品中體現的作家的個性情感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狀態。
顏、謝詩歌都重文采、尚巧似,那么,“顏終遜于謝”具體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呢?二者詩歌對比則顏重規矩,謝重個性;顏多錯彩鏤金的應制之詩,謝多暢情山水的個性之作;顏詩較少寄托個人情感,謝詩則以山水之勝抒發個人性靈。通過對比不難發現,“遒”之美學內涵和指向在這一時期,更為偏向于指作品中情景交融、理融情暢的狀態,更重視作家的個性情感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暢達。
鐘嶸《詩品》在評價謝眺的文學創作時,也談到“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遠變色。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認為謝眺“意銳而才弱”形成了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的文學作品特色,也明確將“遒”與“意”相關聯。而在評價晉吏部郎袁宏時談到:“彥伯《詠史》,雖文體未遒,而鮮明緊健,去凡俗遠矣。”觀《世說新語》可知袁宏文辭典雅、才思敏捷,可見,袁宏敏捷的“才思”促使他的文章“鮮明緊健”接近于“遒”。
在書法藝術領域,時人評價王右軍《蘭亭集序》“遒媚勁健,絕代更無”,(何延之《蘭亭記》與《太平廣記》都收錄此語),而自王羲之始,中國書法藝術、書法觀念發生了一種根本性的轉折,那種外向性、模擬性、象形性、寫實性的審美傾向開始退場,而一種偏于內向、重視“意巧”、強調暢神、講究表意的審美趣尚開始形成,書法真正成為一種旨在“任情恣性”的審美方式,一種以“流美”、“意巧”為主的獨立藝術樣態。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遒媚勁健”,正是這種“流美”、“意巧”的典范。
綜上,“遒”的美學內涵的形成、轉變與發展貫穿著我國文學史上“言志”到“緣情”到轉變的整個文學自覺時期,其最深層的美學指向文學創作過程中與文學作品中“情”的控制的恰當、抒發的流暢。然而,唐以來由于中國文學由晉以來的“恣情任性”重新回到對現實功業理想的吟唱,文學理論也趨于重視風骨氣調,提倡魏晉昂揚向上的精神及情感力度,“遒”的美學內涵由論“氣”、講“意”的美學指向偏離為重“力”的傾向,頻繁與“勁”、“健”等有“強勁”之意的詞聯合使用,最終使其本有的美學內涵被遮蔽、誤讀。
參考文獻:
[1]周汝昌.永字八法 書法藝術講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1 0-240.
[2]漲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資料選注[M].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65.
[3]儀平策.中古審美文化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229-239.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篇6
關鍵詞:初中數學;交流能力;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在闡述思維能力中指出“要求學生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在解決問題能力中“會使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進行交流,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在闡述能力培養時“要隨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的不斷加深,逐步提高對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和正確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數學交流的能力”。[1]但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形:學生對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說不出,對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問題。這說明我們的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很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呢?
1.什么是數學交流能力
數學交流能力就是學生將自己在學習基礎知識、掌握技能技巧過程中“想到的”“說”給別人“聽”,對問題發表看法,講道理,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數學交流是一個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反復、復雜過程,主要采用語言、動作直觀與書面形式進行交流,集邏輯思維、操作能力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于一體。
2.培養中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在數學教育中的意義
2.1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數學交流能幫助學生達成對事物的深刻理解。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認知方式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也不同,不存在對事物唯一標準的理解。通過數學交流,可以使學生集思廣益,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數學知識,形成對問題的全方位的理解,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從而逐漸內化為良好的認知結構。
2.2數學交流有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數學思維是借助于數學語言在頭腦中默默地進行的,可以說數學思維就是數學語言的“內在表達”。內部語言活動不像外部語言活動那樣具有較強邏輯性和條理性。它們常常是簡化的、壓縮的、跳躍的。數學思維是在一種簡縮了的結構中進行的,這個結構內部的一系列中間環節被“略去”。正是思維活動的這種簡縮、跳躍,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主體突然領悟到數學對象的某方面本質,從而迅速作出估斷。然而,此時主體的數學思維可能仍處在一種混沌狀態,其思維過程和結果都具有模糊性。如何使思維活動的這種模糊性得以澄清呢?數學交流提供了一條使學生把內部思維轉變為外部語言的途徑,這是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再現,語言是通過交流再現思維的。利用外部語言對思維活動進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維過程,鞏固思維結果。當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或思維結果用數學語言通過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時,處于混沌狀態的思維活動才能逐漸明晰起來,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2.3數學交流能有效的促進情感教育。
數學知識“不僅凝結著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事物的特性、規律等),而且凝結著人類主觀精神,包括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發展到當今時代,更富有自然、社會、歷史、人文等豐富的文化內涵”[2]。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該包括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活動等,這也就是學生認識世界,接受文化熏陶,德、智、體等素質發展的過程。因此,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數學教育過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合理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保持愉快、開朗、樂觀的情緒,深切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自豪感,繼而培養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
3.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
3.1營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教師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第一,設置合作交流小組,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教學氣氛,形成寬松的交流氛圍,同時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參與交流,教師要引導并關注學生的交流心態,并適當進行調節。第二,定期開展數學活動課,給學生提供數學交流的舞臺。定期開展數學活動,可以給具有較強數學能力的同學一個表現的舞臺,同時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學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2加強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
數學語言是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載體,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最終要通過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并獲得理解、掌握、交流和應用。要進行數學交流必須加強數學語言的學習,豐富學生的數學詞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數學語言表述的數學內容,并逐漸學會怎樣由日常語言轉化為用數學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數學概念。因此,數學語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過以下兩條途徑來培養。
3.2.1引導學生“說數學”。
在教學中,可以進行“說數學”的練習,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從教會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開始,規范學生的語言,先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簡單的交流方式。教師特別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3.2.2引導學生“寫數學”。
課堂交流大都時間是以語言進行交流,教師還可以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寫數學”,就是引導學生把他們學習數學的觀察發現、心得體會、反思和研究結果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并進行交流,也可讓學生寫解題反思,或學生在作業、測試過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讓學生寫下來。
3.3師生、生生進行廣泛交流。
課堂教學是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充分利用這塊陣地,使數學交流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擴展開去,改變那種教師“包講”或者學生僅只是在教師設計的框框里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學模式。課堂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和講,教師設計適當的探究情境,使教學內容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求動機和興趣,引起學生的“交流”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數學交流能力。教師設計具有內在聯系和一定梯度的問題,運用類比、歸納、猜想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只需作必要的提示和示范性的板書,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數學交流中主動獲取知識。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活動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索、觀察、試一試、做一做、想一想、讀一讀”等欄目,提供充分探究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數學與社會生活和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做多方位的探究。[3]
總之,學會“數學的思維”,提高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是我國初中數學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國際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而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意義十分重大。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7
本組患者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齡23歲-72歲。其中硬膜外血腫19例,硬膜下血腫26例,腦內血腫22例,腦室內出血17例,均行微創清除術,術后存活83例,死亡1例。83例術后隨訪,根據病人ADL分級,完全恢復生活能力52例,占63%;部分恢復生活能力15例,占18%;扶拐能力12例,占14%;臥床不能自理4例,占5%。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心理護理[2]向病人家屬交代病情的嚴重性及手術的必要性,介紹微創手術的方法、優點,消除家屬的心理負擔,取得配合;神智尚清的患者,給予一定的心理護理,同時介紹成功手術的例子,給予患者勇氣,讓患者充滿信心。
2.1.2術前護理準備認真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記錄;術前平抬患者,頭部給予冰袋枕頭,適當固定,避免震動;給予氣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給氧,動態監測生命體征及瞳孔的變化;術前備皮、導尿、備血、良好的靜脈通路;做好CT定位掃描,確定穿刺點,常規消毒。
2.2術后護理
2.2.1保持顱內壓穩定顱內壓的穩定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我院經過多次實踐及密切觀察采用了以下步驟:首先絕對臥床,頭部抬高15~30°,以利靜脈回流,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對于躁動患者為嚴防其手抓引流管,應加床檔及保護帶約束其雙手;其次如果復查CT必須搬動病人時,應采用拆卸式擔架,頭部與軀體保持一條直線,保持頭部固定,并暫時夾閉引流管,防止顱內壓波動過大;第三嚴密監測顱內壓動態變化,使顱內壓保持在較為穩定的狀態;最后按醫囑正確使用降壓藥及脫水劑,使顱內壓平穩下降;在血腫液化及沖洗過程中,推注藥液或生理鹽水要嚴格劑量,并遵循等量置換原則;平穩控制引流速度,可以適當夾管,控制引流速度,防止顱內壓大幅波動,導致患者不適。
2.2.2引流管的護理(1)妥善固定導管,采用冰枕減少頭部活動;用約束帶固定雙手,防止患者拉扯引流管,翻身及護理操作時避免牽拉引流管防止滑脫。(2)嚴格按無菌操作每日更換引流袋、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3)單純血腫引流時應采用低位引流的方式,確保引流通暢,腦室內血腫引流時需將引流管的最高點放在離穿刺點高15cm處,可維持一定的引流速度及量,以避免過高則引流不暢,引起顱內壓增高,過低則引流過快,會使顱內壓過低造成再出血。(4)防止管腔阻塞,每日行顱內沖洗3次,觀察引流管有無受壓、堵塞,如果出現血凝塊阻塞不可盲目負壓抽吸,應用尿激酶2萬u加生理鹽水5ml注入引流管,夾管2h,使藥液充分發揮作用,使之液化,操作過程中需遵循無菌操作,以防感染。(5)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并做好記錄,若CT檢查血腫基本清除,可以夾管24h,觀察顱內壓情況、病情平穩后再拔管,拔管后穿刺部位用無菌敷料覆蓋,以防感染。
2.2.3引流術后的觀察與護理1)瞳孔意識的觀察,意識的變化是判斷病情及預后的重要指標,如發現異常應盡早處理以免發生腦疝。2)生命體征的觀察,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3)生活方面的護理包括口腔護理、會陰護理、鼻飼管(氣管插管)的護理,以及肺部的護理,采取擦洗、消毒、引流等方式,防止感染以及并發癥的產生。3)心理護理:腦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意識及肢體功能障礙,往往容易引起恐懼、悲哀、孤獨等心理障礙,針對不同病人的心理情況采取誘導、開導、解壓等方式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并與家屬共同努力,讓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并發癥的護理腦出血病人癥狀往往較重,容易引起一些并發癥,如發熱、顱內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褥瘡、泌尿系感染等,針對不同病情做不同的預防及護理,促使病情好轉。
2.4術后功能鍛煉與出院指導
病情好轉后,應及時進行癱瘓肢體按摩和活動,循序漸進,合理飲食,定期復查血壓,如有不適及時復查。
3小結
經過對84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引流術護理的學習和體會,通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完善的治療方案,嚴密細致的觀察、護理以及并發癥的預防、早期康復訓練等,使得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院領導、醫生、病人家屬的好評。看到病人高興的出院,給我們說謝謝的時候,真的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信任和肯定,也是鞭策我們努力工作的動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總結、不斷完善,為了病人的完全康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外科學(全國醫學專科學校教材)第三版,葉舜賓主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79頁.
[2]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外科特需病房患者的心理護理探討,作者,陳燕霞,2005年第2卷,第18期,1690-1691頁.
篇8
關鍵詞:文化差異 對外交流 文化教育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語言,因而學習語言時不可忽略語言所承載的文化,這是社會語言學家的通常看法。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在其著作《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因此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外語教學很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對外交流的能力。近年來,我國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使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提高外語人才文化素質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這種交際能力除了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交際的有效性。當然這就不完全取決于語言形式的正確與否了,更是要考慮該語言形式所涉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
中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學生在傳統互賴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習慣于運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而英美文化,則更強調個性的獨立與張揚,在語言表達上更加直截了當。因此對于學習者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較易掌握,對于差異或者個性,往往缺乏了解,易于造成交際失誤。因此在教學中作者發現學生運用語言時常以“中文思維+英語表達形式”來套用所學詞匯和表達句子。這時就會出現不得體的句子,在交際中產生失誤或尷尬局面。所以在英語學習時,當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英美文化背景發生碰撞時,在交際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文化障礙給語言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這種文化差異也影響著外語教學。如果沒有得到解決的話,必定會影響對外的交流。
下面列舉在文化差異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實例,說明研究這一問題的必要性。
(一)致謝:在中國,親戚、朋友當中一般不說“謝謝”,你要是這樣講,對方會覺得被當作外人,少了親切感。而在英美國家,“Thank you”幾乎整天掛在嘴邊。
(二)謙虛:中國人以“謙虛”為自豪,美國人以“坦率”為榮。中美兩國人對稱贊有著不同反應。當有人稱贊你或你的家人時,中國人通常會說:“哪里,哪里,不行的,還差得遠呢”等等。相反,英美國家人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說:“Thank you”表示感謝并會十分驕傲地夸耀自己孩子的成績優秀等。
(三)就餐時:交談是西方餐桌上的重要活動之一,西方的就餐是絕對安靜的行為。菜是一道一道地上,每道菜之間,留有余地供大家安靜地與鄰座的人交談。一些就餐時的鬧聲都應盡量避免。
(四)打招呼:在中國,熟人或朋友見面通常會問候:“到哪兒去?”“吃了嗎?”等。我們對對方的答話內容并不真正感興趣。但若要譯成英語,就會變成期待對方給予答復的真正問題,就不再是打招呼或寒暄了。英語中,“Where are you going?”只能在特定場合使用,否則會被認為是在干涉別人的隱私。
從以上這些文化差異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不了解語言中蘊涵的文化知識,那么有時就會出現交際失誤甚至是錯誤。所以,重要的是要把對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克服文化障礙,促進教學。
一、加強文化教學
了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是為了交際。因此,在課堂上,可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講解詞語文化、對比文化差異等教學方法。
(一)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學習教育類的文章時,可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教育體制,開放教育的提出、開放課堂的出現、開放大學的普及以及目前英國的繼續教育情況等。學習西方節日的時候,要介紹西方重大的傳統節日,如:圣誕節(包括其來歷、耶酥誕生、圣誕老人等);感恩節(其起源、感恩節的食物等)。學習經濟金融類文章時,可介紹世界銀行以及各大知名銀行,以及銀行內部各個部門的職責。
(二)語言練習。英語的學習離不開練習。對于學過的有關情景交際的對話,教師可以先就學習過的話題給予一定的指導,然后再創設一個類似的情景,讓學生通過使用學習過的內容進行練習。話題可以結合課本的內容。通過一系列的交際練習,有些學生原本覺得生疏的內容就會變得熟悉;有些模糊的概念就會變得清晰,在日后的學習和交際中就會自然而然地用英語去思維和表達。
此外,語言教學也應該合著時代的節拍,展示給學生鮮活的語言與文化。引用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的觀點:“應該教活的、使用中的語言。”因此,在教學中適時地介紹一些流行語、酷英語、俚語等,既有助于教學,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對比文化差異。這是一種適用且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如:在學習文化差異方面的課文時,可對比英漢兩民族打招呼的差異;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發出和接受邀請的不同方式;對比不同的餐桌禮儀;對比中西方稱謂關系的區別;對比不同場合下的握手禮儀等等。讓學生從中了解到各個國家有各自的文化、風俗習慣。
二、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多學習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英美文化,了解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其次,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還必須從文化思維模式的視角從宏觀上給學生加以指導。在教材中課后的英譯漢和漢譯英練習中,這種常見的基本技能訓練,體現了不同思維模式下語言基礎結構方面的差異。因此在訓練中教師的指導不可忽視。第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時,注意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材料,擴大視野,增強對文化的理解力。
三、綜合應用多種輔助教學策略
利用幻燈片、電影、電視、多媒體等教具,播放一些關于西方文化的影片、電視節目。如:電視英語教學節目《走遍美國》,尤其是電影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生活化、場景化。這不僅使教學更形象生動,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英美社會豐富的文化材料。還可利用外籍教師,舉辦一些介紹西方文化方面的講座。
著名語言學家葉蜚聲曾指出:“一門語言是探索一種文化的燈火,一門語言正是了解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的一個窗口。”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學習該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文化障礙,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安.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
篇9
關鍵詞:自信心,體驗成功,挫折
自信心作為成才的重要條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已被社會各界人士所接受。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自信心。
一、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自信心來源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良好效果是人類產生自信心的基礎。農民工留守子女在過去的學習情景中愈成功、愈有成就,自我感覺就愈好,持續學習的動機也就愈強烈,自信心也愈足。相反,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則會傷害自我形象、削弱動機,繼而喪失自信心。成功是每個農民工留守子女應該得到和能夠得到的,因為教師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成功經驗。筆者在教學中對難度較大的內容采用“分散難點”的方法,讓農民工留守子女體驗到了成功,對增強農民工留守子女自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對練習中一些綜合性較強的習題暫不作要求,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應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這樣做農民工留守子女容易接受,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同時筆者還創設各種條件,使每個農民工留守子女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例如,在進行復習課教學時,我經常搞一些小難度的限時訓練。這樣既及時反饋了我的教學情況,又給不同層次的農民工留守子女創造了體驗成功的機會。學習中的成功體驗使農民工留守子女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而良好的自我感覺產生的自信心,又使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學習獲得了巨大的動力。
二、體驗信任、增強自信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是大家熟知的。教師在教學中適當運用類似手法,即教學中把學習信心不足、語文學習有一定困難的農民工留守子女想成是羅森塔爾講的將來會有優異發展的農民工留守子女,這樣對農民工留守子女樹立自信心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教師發現農民工留守子女作業有錯誤時,可叫來面談,先讓他分析錯誤的原因,然后教師略作引導,讓其得出正確結論,再給予適當贊許。又如,當農民工留守子女測驗成績不佳時,可與他們一起分析試卷,讓他說出當時解題的思路,先肯定其思路正確的方面,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并告訴他“這道題你其實是會做的,只是其中的某一小點沒注意而出錯”,讓其覺得有實力考出好成績。這樣做,使農民工留守子女能充分體驗到教師的信任,從而增強自信心。在課堂上或平時接觸中,教師可通過語調、表情、體態語、目光等向農民工留守子女傳遞信任和暗含的期待,農民工留守子女從教師身上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其學習行為就變得積極起來,自信心也會大大增強。
三、教會調節,增強自信
現在的農民工留守子女大多是獨生子女,一般比較有自信心,加上經過入學選拔,開始時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信心,但大多數人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尤其是到了高年級,同學之間成績參差不齊,各方面能力的強弱就會顯現出來,若在學習中受挫,很快便會消沉下去,導致自信心逐漸喪失。這時教師若加以引導,使其盡快走出陰影,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后面的學習中去,克服困難的信心就會增強。教師的引導,主要是教會農民工留守子女進行自我調節。此時科學家的故事能起到較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介紹了法拉第經過十年的努力,進行了多次實驗才得出電磁感應現象。再比如,愛迪生為找到一種適合做燈絲的材料,試驗了上千次,最后終于成功了,教育農民工留守子女:“相比之下,你這點兒挫折算得了什么?”讓農民工留守子女淡化目前的困難,淡化挫折感。有的農民工留守子女雖然對科學家的故事感興趣,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遠,因而很難觸動其心靈,但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較感興趣,也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收集這方面成功的案例,在適當的時候講給農民工留守子女聽,這樣更容易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并轉變自己的行為。另外,自我調節還包括自制、自立、要學會“強迫自己”,認真按教師指導的去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農民工留守子女就會進行自我調節,就能體會到樂趣,并消除畏懼和厭煩心理,增強自信心。
四、善用評價,增強自信
教師善用評價手段,有效克服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心理障礙,極大地增強了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自信心。如語文教師評改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課堂練習時,要依據心理學理論,從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同時進行評價,對于正確的可評為優秀,對于有錯誤,但在正確率、解題方法、書寫等方面比上一次有進步,盡管認知因素評不上優秀,而情感因素仍可評為優秀。這樣不但對農民工留守子女認知情況給予了反饋,還對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努力程度給予了肯定,使農民工留守子女增強了自信。另外,對于“差生”的課堂練習,可采用分解評改法,有一處對的就用“√”號,因為過多的“×”號容易使他們萌生自卑和逆反心理。通過這些方法逐步克服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心理障礙,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同時,自信心的培養要持之以恒,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農民工留守子女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用自己的興趣和自信心去啟發和感染農民工留守子女,盡量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農民工留守子女親其師,信其道,為農民工留守子女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篇10
初中音樂課堂實施流行音樂的原因
1 傳統音樂教育的局限性
傳統的音樂教材內容以民族歌曲和內涵深奧的古典樂曲為主,很少甚至沒有涉及流行音樂,而金典的藝術歌曲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修養和鑒賞水平才能產生共鳴,初中生的審美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我們的音樂課,形成一種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矛盾現象。這不利于我們的音樂教學是一個值得時刻關注的音樂教育現象。
2 初中生對流行音樂的審美心理
中學生具有從眾心理,總是認為大家都聽的流行音樂,一定就好聽,古典音樂對他們來說不過癮,不能滿足要求。從音樂審美心理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或強勁有力、或優美抒情的旋律,淺顯易懂、直訴心聲的歌詞和現場表演對于感官的沖擊力等,都與青少年這一時期的心理、生理期等不謀而合。
初中音樂課堂實施流行音樂的必要性
以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加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致。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為指導思想和原則。在現代教育的形勢下,流行音樂作為一支強有力的音樂生力軍,不可否認已在音樂的大舞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流行音樂作為一種特有的、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因此初中音樂課堂有必要實施流行音樂。
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新《初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關注和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發展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既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動力,同時亦是學生在音樂上持續發展,終生熱愛音樂的根本保證。因此把優秀的流行音樂引入音樂課堂,勢必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活躍音樂課堂氛圍,也更有利于音樂教學。
2 優秀的流行音樂有利于中學生學習
對于長期處于緊張學習狀態的中學生來說,欣賞音樂可以消除大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使大腦各部分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地出現,可以很好地調動中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同時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培養出學生完整健康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以及觀察、思考的能力等。
初中音樂課堂實施流行音樂的要求
在如今流行音樂泛濫的時代,如何使其在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將流行音樂有機地滲透到中學生的音樂課堂中,在選擇流行音樂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流行音樂的選擇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
初中生處于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對事物的感知,包括對音樂的感覺、認知、思維、情感逐漸形成。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選擇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流行音樂,更多的是要適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讓中學生對生活、人生有所領悟,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2 流行音樂的內容要健康向上
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學習音樂歌曲的興趣愛好,精心選擇教學內容要趨于積極向上、有豐富文化內涵、健康勵志類歌曲,讓學生從音樂中體驗情感,培養中學生對人生與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3 挑選適合中學生演唱的流行歌曲
初中學生正處于變聲期,對流行歌曲的難度選擇要把握適度。盡量多選擇一些音域不寬、音調不高、作品難度不大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流行歌曲。而對于音域寬、音調高、作品難度又大、學生又特別喜歡的歌曲,教師可采取多聽與作品分析的方法讓學生鑒賞歌曲,多體驗音樂中情感的表達,理解音樂中所體現的內涵。
4 流行音樂進入課堂教學中的比例
凡事都有個度,流行音樂進入初中音樂課堂也需要一個度。個人認為以課本的主流音樂為主,流行音樂可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或者輔助主流音樂來講解歌曲作品調式調性、分析歌詞等方式來理解音樂。如浪漫的鋼琴詩人肖邦一課中,可用周杰倫《十一月的肖邦》作為導入,給學生講解周杰倫從小練習肖邦的作品,并用周杰倫成名后多次表示自己今天所取得的音樂成就是靠從小培養的古典音樂功底而得來的故事來拉近中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