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18 01:49: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語文古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語文古詩詞

篇1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積累;理解;鑒賞;應用

古詩詞作為中國卓越的文學成就之一,憑借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千年的歷史傳唱中,仍舊瑰麗不衰,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領悟古詩詞成為我們探索和追求的目標。

一、大量朗讀,積累古詩詞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大量朗讀對于古詩詞教學的重要作用。古詩詞的教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成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也并不能一口就吃成個胖子。這需要我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共同努力,等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便會滴水穿石,從量變引發質變。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教學任務排得滿滿當當,但是我們的教學時間卻有限,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任由我們自己調配來積累古詩詞,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解決沒有充裕的時間這個問題,怎樣才能將時間像海綿里的水一樣擠出來呢?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累計古詩詞的習慣。例如,每一個班級都會有另外一塊黑板,是用來展示班風班貌,供學生自行調配的天地,教師可以每個禮拜都給學生選擇不同的詩詞,讓班干部抄寫在黑板的一角上,趁著上課鈴剛響,學生還沒有完全回到課堂上的這個時間段,帶領學生朗讀。一個禮拜快要過去了,待將要更換新的詩詞之前,抽出一小段課堂時間,教師和學生一起賞析這首詩詞,讓學生大膽發言,展示自己一周來讀這首詩詞的感悟,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詩詞的理解能力。不要小看這一周一首詩,日積月累,它會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還可組織一些古詩詞背誦比賽、古詩詞朗讀比賽等。

此外,一首詩詞,不能學過了,賞析過了,就放過了,而是應該不時地回頭看看,溫故而知新。初中教學都有晨讀課,我會讓我的學生制作晨讀卡,卡片的一面是題目和作者,卡片的另一面是內容,學生可以選擇古詩詞,也可以選擇語文課文中要求背誦的句段。每人每天抄寫一個背誦。同時這些卡片也可以用于學生課余時間的娛樂,摸牌背誦,既能積累詩詞、語段,又能豐富課余生活,寓教于樂。

二、了解背景,理解古詩詞

一首詩,就像是一個生命,會呼吸,有感情。因為它們都是詩人有感而發,或是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感慨,或是身臨美景,觸景生情的美句,抑或是背井離鄉,思鄉難歸的惆悵等,這些都與作者的平生經歷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要想學好古詩詞,對于詩詞的創作背景必須要有所了解,這樣才更容易理解詩詞,才能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如,詩五首中的《行路難》,玄宗因賞識李白的才華,將他封為翰林,但卻無法實現他“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抱負,同時他被權貴所不容,終被“賜金放還”,李白被迫放棄自己的理想,積極的入世之心被打擊。正值此時,李白的朋友請他小酌,李白面對美味佳肴,心情惆悵,“停杯投箸”,教師把詩人的寫作背景一講,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三、緊抓詩眼,鑒賞古詩詞

古人作詩不同于現代人寫文章,現代文章講究在情景中,在字里行間中流露感情,而古詩詞則是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在古詩詞中,無論是四言絕句,還是七言律詩,中間總會有那么一字或是一句最凝練最傳神,這便是這首詩的詩眼,抓住古詩詞的眼睛,就能更好地賞析古詩詞,這也是我們教師教授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如,《山坡羊?潼關懷古》中,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道出了朝代的更替給百姓帶來的災難,使得學生更加理解作者在潼關,面對戰亂的無限感慨。

四、聯系實際,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們祖國的瑰寶,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朗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還要懂得如何應用。例如,當學生出去旅游,登高望遠,就會不自覺地說道:“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我們遇到梅雨季節,學生就會如此感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學生不慎丟失財物,也會別出心裁,仿寫廣告詞:“春風不作美,卷走夏涼被,若有拾到者,酬謝少不了。”這些都是應用古詩詞的表現,也是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吳華月.古詩文朗讀教學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

[2]胡三如.詩歌鑒賞與想象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6(11).

[3]何效明.巧抓“詩眼”賞古詩:從2003年高考古詩鑒賞題談起[J].中學語文,2003(17).

篇2

【關鍵詞】誦讀;疏言;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大部分教師都采取了解詩、讀詩、背詩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很快使學生了解詩詞的大概意思,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認知的教學狀態。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應付考試具有較大的幫助,但是從領略古詩詞魅力、認識中華傳統文明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初中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反映了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更要注意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個人對于古詩詞的感悟,筆者認為目前對于古詩詞的教學要兼顧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通過疏言來解決學生認知上的困難;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古詩詞的鑒賞教學比重,讓學生熟練掌握古詩詞的鑒賞方法,使其在學習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培養個人情操。具體到初中學生的古詩詞教學,要注意到初中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這個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酌情開展古詩詞的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抓住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來達成古詩詞的教學目標。

一、誦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詩詞誦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通過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含蓄,話有留白,不但講究格律和聲韻,還講究意思的余味悠長,不像現在的白話文平鋪直敘、語言直白。這種古今語言表述上的差異增加了學生學習時認知上的困難,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古詩詞里話語中間的委婉和意境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誦讀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學生反復的誦讀,詩詞中的意思便會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個大概的意象。其次,詩言志,古詩詞是古人情感的高度濃縮,通過詩詞,古人盡情表達了自己的歡喜、惆悵、憂愁、豪放、哀傷等情感,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里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盡情地表達了自己的哀傷和憂愁;蘇軾在《江城子》里說“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字里話間透露出意氣風發、豪邁雄壯的氣勢,可是在《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里,詞人又寫道“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傳達了生死離別的纏綿和哀傷。這些感情豐沛的詞句在古詩詞中屢見不鮮,有的詩詞即便話語上沒有直白的抒發胸臆,整個詩詞讀下來也是深深的別樣思緒,“白頭宮女在,閑話說玄宗”,看似是描述,反復誦讀便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嘆息。最后,感受美感,古詩詞一般講究聲韻格律,是文字藝術和音樂藝術的高度統一,柳永的詞在坊間被廣泛傳唱就是鮮明的例子,朗朗上口的詩詞在意境和節奏方面充分傳遞了和諧的美感,學生只有誦讀才能感受到這種語言的美感。所以,從語感、美感和情感三方面看,誦讀對于古詩詞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

二、疏言

古詩詞中不僅包括古今字的字義差別,字的讀音和詞語的結構運用等和現代文都有很大的區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對字詞進行分析和理解,認識古詩詞中常用的寫作手法,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詞基礎知識,也可以使學生盡快掌握古詩詞的意思。在目前的古詩詞教學中,疏言是語文教師比較偏重的教學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可以提倡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加強這一部分的資料準備工作,增加學生的參與性,上課時再由教師全面講述,前后對照加深學生對詩詞的記憶。

三、作者

詩言志,古詩詞所傳達的情感與作者和其生活的背景有著緊密的關系,要真正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情感和詩詞中所要抒發的胸臆,就一定要了解作者本人和其生活的歷史背景。如杜甫的詩歌更多地傳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與其生活的時代有很大關系,當時唐由盛轉衰,吏治腐敗,民不聊生,詩人在詩歌中充分表達了自己的這種擔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如果學生不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就無法理解作者創作的情感。柳宗元寫《江雪》時,被朝廷貶斥永州,作者便通過這首小詩,表達了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如果不了解當時作者的處境,這首小詩也就只是一首描境敘事詩。所以不了解作者不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對于古詩詞的認識就只能是無源之水。在初中生的古詩詞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強調這一點。

四、品味

古詩詞經過了歷史長河的長久洗刷,歷久彌新,猶如老酒,綿長悠遠。所以教師對于古詩詞的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像品酒一樣學會鑒賞品味古詩詞。古詩詞詞句凝練含蓄,古人常曰“煉字”,賈島曾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些話語充分體現了古人在寫下這些傳世絕句時所下的功夫。所以對古詩詞的字詞句學習中,也要逆向思維,對于古詩詞進行反復推敲,體味其中的意境。對古詩詞意象、意境的體味領悟, 主要不是靠人的理性解析推斷能力, 而主要是靠人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誦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2-0057-01

在我國初中語文的教學階段中,古詩詞一直都是一個教學和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但是縱觀我國目前初中語文教育界,教師對于古詩詞誦讀的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中考已經把古詩詞的默寫列入了考試的范疇中,但是對于古詩詞的誦讀仍缺乏相應的考核指標與標準。因此,如何提成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誦讀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古詩詞誦讀能力,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重點思考的一項教學內容。

一、加強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的主要意義

(一)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太多的文學藝術瑰寶,歷代的文人墨客留給我們后人很多的優秀的古詩詞。這些優秀的古詩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哲理,給中華兒女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因此,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階段中,加強對學生的古詩詞的誦讀教學,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如,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有著各個時代不同的優秀作品,從《詩經》到漢樂府和建安風骨,再到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歷代的優秀詩歌作品無不蘊含著我國傳統的文化精髓,讓我們后世子孫能夠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華與燦爛璀璨的優秀文化。

(二)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古詩詞中情感體會

誦讀是一種飽含感情的朗讀方式,正確的誦讀既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真情實感,又能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古詩詞的意境進行自我設定、通過誦讀古詩詞,學生能夠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進而產生深切的身歷其境之感。

例如,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這首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人當年所處的邊塞風情進行充分想象。秋天里,大雁北飛,詩人坐在群山峻嶺的孤城中,馬嘶聲、風鳴聲、號角聲此起彼伏,邊塞的蒼涼與豪邁通過詩人的字里行間被清晰的傳遞給讀者。學生理解這些意境后,進行反復誦讀,“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中的慷慨激揚之情油然而生。這就是誦讀帶給學生的內心震撼,通過誦讀,學生對古詩詞中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體會。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誦讀教學策略

(一)明確古詩詞誦讀的主要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時候,應該對教學目標有一個明確的認知。

1.在每個學年之初,教師應該將古詩詞的誦讀列入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中,并根據總共的教學任務安排每周的古詩詞誦讀量。

2.初中語文教學組的教師可以采取集體備課的形式,對本學期的古詩詞誦讀的教學要求、教學進度、教學作業等做一個統一的討論。并在討論中確定該學期古詩詞誦讀的疑難教學點,并將教學措施進行一一落實。

3.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古詩詞誦讀教學。因為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減少誦讀過程中的枯燥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

(二)針對學生個性的不同,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每個學生的學習素質高低不一,學習能力參次不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誦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個性和特點的不同采取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可以引導他們將古詩詞誦讀應用到他們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品味詩歌的美好,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審美境界。而對于學習基礎較為落后的學生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多一點的耐心和細心。

例如,教師在要求學生誦讀曹操的《觀滄海》的時候,很多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會覺得是一個學習難點。因此,針對于此,教師應該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給學生講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曹操這個人的人物特征。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了解了相關背景知識,對于其理解詩歌內涵并進行誦讀有著非常巨大的幫助。

(三)將“背誦”作為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身臨其境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將古詩詞通讀一遍,對詩中的難點、疑點進行勾畫,等待教師進行講解。接著要求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精讀,在精讀中啟發學生全情投入,放聲朗讀。通過多遍的朗讀后讓學生掌握古詩詞中蘊含的精妙意境,并在潛移默化中將古文用語轉化為自己成為自己的語言,并提升自己的古文功底。其次,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背誦古詩詞的良好環境。可以引導學生將背誦的場地設置到學校的廣場上、池塘邊、花園內等。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呼吸著新鮮空氣,感受著和煦的陽光,自然能夠很好的體會詩人詩情畫意的情懷,更好的完成古詩詞誦讀。

例如,教師要求學生背誦白居易的《錢塘江春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學校的景觀水池邊進行古詩詞誦讀。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看著身邊的美景,感受著詩中錢塘江的春天的氣息,仿佛自己也已經身臨其境的到了錢塘江和白居易一起來了一趟“春天的旅行”。這對于古詩詞的教學往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4

關鍵詞:古詩詞;語文課堂教學;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304-01

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高低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水平,因此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也十分重視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古詩詞有很多都是唐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年代距今有數百甚至上千年。由于距今年代久遠,這些古詩詞創作年代的漢語詞匯的含義和語言表達形式都隨著語言的變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給學生理解這些古詩詞的含義以及古詩詞的已經制造了巨大的障礙,也給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在初中階段進行古詩詞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初中生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通過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讓學生在閱讀古代詩詞的過程中,積累較多關于古代文化的知識,掌握讀懂古詩詞的能力,進而在理解古詩詞含義的基礎上,領會古詩詞的深層次含義和作者隱藏在作品之后的深意,感悟到古詩詞所蘊含的意境之美和含蓄之美,最終能夠獨立鑒賞古詩詞。

二、實現古詩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理解古詩詞的表達方式和部分關鍵詞的含義對初中生來說是具有較高難度的,這就給初中生讀懂詩詞增加了困難。而且很多詩人的人生都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波折,因此這些詩人的情感也就較為豐富。這種經歷和情感對生活在現在的初中生來說是很難體驗和明白的,這也進一步增加了學生讀懂古詩詞作品的難度。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古詩詞的障礙達到教學目標,實現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1、強化古文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含義

在古代詩詞中有很多語義較難的文言文詞匯和一些較難的典故,現在的學生由于接觸的傳統文化知識較少,所以很多學生不能正確理解這些關鍵詞的含義和典故代表的意義。不能理解古詩詞中部分關鍵詞和詩詞中典故的含義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最大也是最難突破的障礙,不能突破這個障礙學生是無法讀懂古詩的,自然也就談不上進一步理解作者在這首詩詞中的隱藏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文言文詞匯和古典典故來源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古文知識,為學生學習古詩詞奠定較為深厚的文言文知識基礎。

例如在《望岳》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完成詩詞閱讀和背誦之后對這首詩的解釋五花八門,這說明學生在理解詩中的一些關鍵詞的時候出現了錯誤。我提問學生之后發現很多學生把“會當凌絕頂”的“會”和現在漢語中的會理解為一個意思,這就犯了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因此學生會在解釋詩詞含義的時候出現非常明顯的偏差。這說明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儲備不足,在遇到一些難度較高的詞匯時不能準確理解詞義,進而導致學生難以正確理解詩詞含義。

我給學生補充了類似關鍵詞的詞性和詞義知識之后,學生很順利的完成了整首詩的翻譯,雖然學生在字面意義上翻譯的很標準,但是我發現學生在理解這首詩的層次還是局限在登山上而不能準確理解作者要在詩中表達的含義―像在泰山上一覽眾山小那樣蔑視艱難險阻,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經過討論之后我發現學生之所以難以理解作者隱藏在文中的豪情壯志與學生不知道“一覽眾山小”的典故有關。如果學生知道孟子所說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會懂得作者所說的一覽眾山小并非單純表示自己站在泰山頂上看見的景色,而是從哲理上表示個人站的高度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站在最高處看事情,就能從超然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所以學生如果不知道這個典故的話,教師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作者寫這首詩的本意;但是如果學生知道這個典故或者是在學習了這個典故之后在讀這首詩,教師只要稍加點播學生就能讀出作者在詩中表達的真正意義。

2、利用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領會詩詞意境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古詩詞篇幅大多比較短小,在區區的數十個字中糅合了寫景、敘事和抒情,因此古詩詞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點。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和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化的優勢。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的這一優勢,將原本抽象難以理解的古詩詞處理的較為直觀,以圖像甚至是視頻等較為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突破理解障礙。

例如我在《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就采用多媒體輔助,幫助學生讀懂和理解這首詩。《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作品,詩人用短短的四十個字描寫了鎮江北固山的冬末美景和對家鄉洛陽的思念。這首詩雖然無論是內容還是意境都很優美,但是整首詩卻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在內容上十分抽象難懂,不利于學生的閱讀和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在學習這首詩之后,又在PPT上投影出《次北固山下》的配圖,讓學生一邊閱讀這首詩一邊通過欣賞配圖來理解詩中的含義。

由于學生在觀摩配圖之前已經學過這首詩了,雖然受限于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不能完全理解這詩中的含義,所以在這個時候帶著一些疑惑來欣賞配圖,就能通過直觀的觀察配圖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更深入的理解詩中的含義和意境。

參考文獻:

[1] 尕松求加.試析初中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合作學習[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1(02)

[2] 吳西海.淺談初中語文課堂學習的理想狀態[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7)

篇5

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的教材基本都是古詩詞,且這些詩詞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之作,感情豐富,非常具有閱讀、欣賞和審美價值,極具有教育意義。而傳統意義的古詩詞教學卻出現一些教學誤區,過于專注課文內容、音韻音律,忽略了古詩詞的誦讀。古詩詞的誦讀也是一種能力,是感受藝術的方式之一。新課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誦讀能力都有明確的要求,但決不能局限于能書面表達的淺顯層次,所以研究古詩詞的誦讀教學對中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一、誦讀教學的定位與思考

(一)誦讀教學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學習過程

古詩詞的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特別是古詩詞的誦讀,它是一種精神體驗,學生作為誦讀的主題,對于課文中的內容,反應是多元化的。誦讀是品味古詩詞的一個過程,是誦讀者獨特的審美體驗,所以,在誦讀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參與進來。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總是過分注重詩詞中的藝術特色、分析其修辭手法,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等這樣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

誦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融入古詩詞中,體驗作者的情感,整體把握古詩詞的思想。我們可以從如下案例進行分析,比如在學習《望江南》這首詞時,(1)老師自己不帶任何感情和語調的誦讀這首詞,然后介紹作者以及流派。老師讓學生講述《望江南》整體內容的理解,作者的情感,這直接關系到老師對該詩詞的拓展,此時學生對作者情感把握不到位。(2)老師飽富深情的誦讀《望江南》,之后請幾個同學深情的朗讀,師生一起討論詞中的內容,之后再請學生表達詞中的情感,此時學生基本能夠準確表達。但這是一首飽含思念之情的詞,在這種活躍的氛圍之下,很多學生并不能真正的融入作者情感。(3)教師首先播放《望江南》的錄音,之后讓學生跟讀,學生被現場氣氛所感染,自覺融入到詞中體驗作者情感,最后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學生也就自然全面的把握了這首詩詞。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富有感彩的誦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體驗詩詞的過程。

(二)誦讀教學體驗了語文的人文性

語文課程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豐富自身知識和修養的一個過程,語言是用來交際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組成,可以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是社會人化,人類情感的載體,而古詩詞更是中國的一種特色文化的積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誦讀古詩詞也是學習和傳承傳統中華文化的途徑之一,在反復的誦讀中,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王昌齡的《出塞》中有這樣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作者巧借古代名將來諷刺邊疆將領的無能,情感深沉、語意含蓄,滿懷愛國之情。又如《南園》中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就表現了了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

誦讀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學習古詩詞,領略漢語的文字魅力,更是了解古人和中國歷史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學生誦讀古詩詞也是一個情感和志向內化的過程,有益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誦讀在現在的教學中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二、誦讀教學的依據

我國古詩詞都非常具有音律性,它們的發展總是伴隨著音樂和歌舞。從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李益的《塞下曲》中的“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等等都體現了詩歌中蘊含的音律美、音樂美。

因此,通過誦讀的有效教學手段全面的理解和鑒賞詩詞,不僅僅只是學習漢語的語言藝術,還能品味其音樂美、意向美、融入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之中。誦讀詩詞可以從其音調、韻律、節奏等方面入手,體會詩詞的音樂美,加深學生對文義的理解。對詩詞意象和情感的體驗,需要讀者自身的聯想和想象,以及自身情感修養的累積,在這一過程中,誦讀仍然是有效途徑之一。誦讀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語感,而學生在誦讀時,能夠有效調動思維,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意向,快速進入詩歌的意境中,體味其情感。

篇6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死記硬背忽視古詩詞的內涵。

應試教育下的古詩詞教學變得功利性,學生與老師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考試中古詩詞通常以默寫、翻譯古詩詞等形式出現,為求高分學生通常死記硬背詩詞強化記憶力。一再死記硬背很大程度上忽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運用能力,以及古詩詞對學生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學生對古詩詞鑒賞能力相對較低。

在教學中,老師為追求進度通常忽視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在古詩詞教學中,過于重視詩詞講解,很少給予學生感悟的機會,不利于學生鑒賞水平的提高。學生對古詩詞良好的鑒賞能力對學生理解古詩詞而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欠缺良好的朗讀能力。

對古詩詞進行反復、高效的朗讀,能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感悟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在古詩詞學習中,良好的朗讀能力能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氛圍中,把握古詩詞的內涵。目前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古詩詞的朗誦程度不夠,同時缺乏良好的朗讀技巧。因此,初中生對古詩詞的朗誦效率普遍不高。

二、初中語文開展古詩詞教學的方法

1.聯系作者時代背景,感知詩人寫作意圖。

詩人的作品大多是對其生活的時代背景的客觀反映,因此,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有利于學生對詩人作品的理解。在古詩詞學習中,要注意對學生感知詩人寫作意圖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對詩人的生活朝代、社會風氣及生平等信息進行分析,猜測詩人的創作意圖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創作背景為王勃送友人遠去四川做官,因此王勃應表達的是臨行惜別的情感;但是聯系到王勃個人具有遠大的抱負及愛國情懷,因此他的作品不應對朋友遠去履職而戀戀不舍,而是從大局出發,勸朋友不應離別,好好為官報效朝廷。通過對作者生活的時代、生平經歷及性格等進行聯系,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容及寓意的理解。

2.展開合理想象,感悟古詩詞中的意境。

古詩詞具有簡明意賅、抽象的顯著特點,趨向于感性認識,對于初中生而言較難掌握。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合理想象對學生體會詩歌意境尤為重要。如李煜的《相見歡》寥寥三十多個字是道不盡的憂愁與煩惱,意蘊深遠。該作品描述的是亡國之君對故國的思念和對自身境遇的嘆惋。該作品的上片將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意象“西樓”、“梧桐”、“深院”營造了清冷的氛圍,暗示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指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獨自被幽禁在一個深不可見,只有片片飄零的梧桐葉的凄冷場景,感悟意境。下片轉為直接抒情,抒發其離愁別緒,詩人的愁緒“剪不斷、理還亂”,內心苦悶。對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想象能幫助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3.采用聯系比較的方式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在古詩詞的海洋中不缺乏相似的題材、意象及表現手法等,采用聯系比較的方法進行古詩詞教學,可以豐富課堂容量,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印象。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與王維的《使至塞上》,兩首都有“歸雁”這一意象。但是在這兩首詩中,雁的應用卻有不同的表現意義。前者寫客居異鄉的旅客游子領略了秀美景色之后引起對故鄉的思念,后者寫戍衛邊疆的將士的孤寂卻有守衛邊疆的堅定信念。“歸雁”通常具有以雁傳情,具有思念、思鄉、盼歸的意思,閨怨詩中通常用來表達對心上人的思想,盼其早日歸來之意;而羈旅詩中則有以雁傳書,表達對故鄉、親人的思想。通過聯系比較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詩詞的分析能力,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4.反復誦讀,體會詩詞韻味。

古詩詞是中國文字、語言文化的精髓,通過對詩詞進行反復誦讀有助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韻味。古詩詞語言具有凝練、簡潔的特點,誦讀的次數不夠較難發現詞語之間蘊含的豐富內容。因此,需要經過反復的誦讀才能感受到詩詞的深遠意義。除此之外,在古詩詞的誦讀中對詩詞的斷句能力尤為重要,準確斷句、停頓能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程度。如吳均的《山中雜詩》中“鳥向檐上飛”一句,良好的誦讀方式是在“鳥”與“向檐上”后各停一下,增加語言的層次感,充分體現動靜相結合,展示出一幅趣味盎然的飛鳥圖。此外,在朗讀過程中要飽含真情實感,增強古詩詞的朗讀效果。進行合理、反復誦讀能增強學生對詩詞語言的感悟能力,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5.加強積累,促進能力的提高。

古詩詞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學生日常的積累。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不斷積累知識,促進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由量到質的轉變。老師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有所要求,如要求學生每天閱讀、背誦一定的詩詞;在課堂上注意對古詩詞進行延伸擴展,如有李白的《月下獨酌》擴展李白其他詩歌,或者其他詩人寫的其他關于“月”的作品,強化學生的基礎能力。可定期開展古詩詞的朗誦或背誦比賽,鼓舞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熱情,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篇7

關鍵詞:古詩詞;朗誦;文化積累

在大力提倡國學學習的今天,人們對古典文學的鐘愛更為強烈,在各個類別的學校教育中,都選編了大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了解古典文學的窗口,豐富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文學積淀。古詩詞精練是語言運用的特點,同時詩人都具有極為豐富的想象力,情感飽滿而真摯,朗朗上口,真正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經典和寶庫。遣詞造句功力非凡,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一道不能磨滅的風景線。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使命,在教學中使學生充分領悟古詩詞的深刻而優美的意境,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初中古詩詞的教學效果呢?下面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反復朗讀強化記憶和積累

古詩詞具有意境優美適宜朗誦的特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和領悟,在讀中積累和積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古詩詞也一樣,多讀就是正確理解的基礎。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中考的因素,課堂上給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多,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間有,朗讀的時間沒有。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將朗誦作為教學的重點來對待。在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誦過程中,使古典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文學積累,并影響學生一生的進步和成長。學生今天的記憶可以成為他們明天反芻式消化理解的有力基礎,也許他們對朗誦和背誦還不太理解,但是在此后的學習生活中,這種積累會成為一種反芻式的消化吸收,影響學生的文學和積累。

二、以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文的作者都是在政治和文學上具有一定建樹的人,因而他們的生平也是波瀾壯闊富有色彩的,這樣的生活也是他們寫作的動力,可以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所以面對著初中生學習需要興趣激發的事實,教師要充分利用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歷史故事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喜歡并掌握古詩詞。學習古詩詞首先應該樹立欣賞的理念,欣賞作者的才華,欣賞詩詞的意境,欣賞作者的情懷,欣賞詩詞中蘊含的美好情感。比如,《武陵春》的作者李清照,她是一名滿懷愛國激情的女詩人,理解她的作品,應該從她所處的時代背景方面著手,理解她詩詞中所表現的大情懷,拋開一個小女子的小情懷,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她文筆背后的情感,了解她所處的社會歷史。因此,學生如果了解了她的情況,那么就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作品,用另種高度理解作品。詩詞中寫的愁,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也不是一個小女子的私人情懷,那是一個心胸寬廣的愛國人士的情懷,是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的情懷。所以在課前,我布置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充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歷史,了解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切。李清照生活的北宋時期,由于之前生活的安逸,李清照的詩詞多數是風花雪月的內容,和丈夫恩愛有加,經常游歷名山大川,寫出很多優美的詩詞。后來,國破,丈夫去世,她的生活再次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思國、思夫,情感抑郁,更加上搜藏的書籍和金石作品都給毀掉,她萬念俱灰,陷于絕望之境。當學生了解了這些之后,再去讀李清照的作品,那么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一些,也會更加深刻一些。會把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進行升華,從中感悟作者的偉懷。

三、抓住重點詞句深刻理解

詩詞中的重點詞句是理解和掌握的重點,每一首詩詞都有一些經典名句,這也是千古傳誦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些名句、重點詞句在詩詞中的作用,同時也學習古人寫詩的功力,每一個字都認真推敲,才成就了高度凝練的狀態。每一句古詩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幅畫,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領悟其中的美。

比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這里,教師要抓住此匯總的最后兩句,體會作者的襟懷,這一千古名句是本首詩的點睛之處,也是古今一直流傳下來的經典名句。站得高看得遠,這是真理,但是要學生體會這個“高和遠”不是一般的物理概念,不是慣常的長度單位,這是一種境界和襟懷,從而體會愛國詩人杜甫的偉大精神。

再比如《游山西村》(陸游)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也是經典之句,作者當時寫的是田園景色,曲徑通幽的意境,但是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不再去單純理解為景色描寫,而是去形容一種人生境遇,一種生活處境。所以要引導學生體會詩詞句子的深意,形成深刻的印象。

初中語文教材中搜集了大量的古詩詞內容,這是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教育和古代文化積淀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特點、內涵、意境、美感,領悟其中的情懷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我國古典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1―0093―01

中國古典詩詞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們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呢?

一、以背景為依據,解讀詩歌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詩歌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生平、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個性特征、遭遇經歷等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李白傲視權貴的個性,渴望施展才華而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杜甫的窮困潦倒,亂世流離的不幸及憂國憂民的情杯;劉禹錫、蘇軾屢遭貶官的經歷;岑參、范仲淹的邊塞軍旅生涯;辛棄疾、陸游遭排擠打擊,報國無門的無奈等等。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生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而寫作,也就是要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察,那么學生學習詩詞才會更有效。如賞讀杜甫的《春望》詩,先要弄清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離長安。這首詩就是他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詩人正是因為與家人難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縈,為了表達他對妻兒的強烈思念,于是發出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慨。若不跟學生講清這一背景,學生就很難明白作者的這種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書何以值萬金。鑒賞古典詩歌,要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解讀詩歌。

二、以誦讀為依托,欣賞詩歌

古詩詞的教學常用的就是誦讀教學法,誦讀要滲透教學全過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因為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要想誦出語感,初讀時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要字正腔圓。再讀,要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要有板有眼。深讀,要讀出感情,讀出意境,要有滋有味。情是古詩文的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盡情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感,并產生共鳴。

古代詩詞不但要在讀中體會感情,還要在讀中品味意境。古詩詞可以說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一。借助有限的文字來表達一種和諧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讀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塊文字,演繹成各種豐富的畫面和意境,從中體會到美,感受到美。

三、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

]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學習杜甫的《春望》時,要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字里行間蘊藏的情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前兩句是望中所見,極概括,極沉痛。國家殘破,河山尚存。暮春時節,長安城中草木叢生,一片荒涼。詩人睹物傷懷,傷國之情油然而生。頷聯寫花寫鳥,借此來表達了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嘆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詩人那種憂時傷別的情感表現得更為具體和深沉。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滿腔愁情,真摯感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從字里行間凸現的跌宕的情感波瀾,體味詩詞深層的意蘊。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古詩詞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大觀。初中語文課本選有一部分古詩詞作品,它們以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千萬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們通過古詩詞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等。可見古詩詞教學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古詩詞教學如何取得成效呢?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呢?

一、明白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古詩詞教學的目標。首先它必須受整個語文教學目標的制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總體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的。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關于古詩詞教學作這樣的規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口味。

二、古詩詞教學方法

我所闡述的古詩詞教學法主要有三種:運用古詩詞的理論、常識指導教學的方法;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音樂美;多管齊下,指導學生欣賞古詩詞。

(一)運用古詩詞理論、常識指導教學的方法

古代詩歌的基本常識主要包括詩歌的類型、詩歌的押韻和節奏。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應適當地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常識,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古詩詞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詩歌賞析方面有一定的幫助。比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5課時,我就通過向學生介紹古詩詞的相關常識讓學生通過對各首詩詞特征的辨別判斷出《觀滄海》屬于古體詩,《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屬于律詩,而《天凈沙·秋思》則屬于元曲。在教學古詩詞時我們還應該介紹一下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屬的文學流派,這樣有利于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詩意,根據作者的風格來賞析詩。如,教學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時候我們就應讓學生對每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詩風的轉變作詳細的了解。

(二)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音樂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個學段的學生在朗讀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把握詩歌形象,進入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把握詩歌的主旨。

有感情地朗讀能再現詩詞的意境,加深理解詩義并體會感情。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讓學生熟讀,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就可以和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讀對理解詩句、弄清文章的內涵有其重要的作用。又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朗讀對于寫作,朗讀對形成語感有用處。

(三)多管齊下,指導學生欣賞古詩

1.創設條件,激發古詩欣賞興趣

(1)校園環境的熏陶感染。在校園里,我們可以利用文化墻,讓學生欣賞名家的古詩詞作品;班級黑板報可以定期更換,每期都可以根據主題收集相應的古詩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甚至可以“唱”古詩。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89頁有個綜合性學習就給我們介紹了唱古詩的兩種途徑,這種方法饒有趣味。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學生會隨時受到古詩詞的熏陶和感染。

(2)家庭條件的潛移默化。古詩不應只是存在于教學之中,所謂“功夫在詩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和學生、家長溝通,條件允許的話,在家中也可以創造學習古詩詞的環境。

2.讀、品、悟,培養古詩欣賞能力

(1)反復誦讀,欣賞古詩的語言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些詩句一看就能明意,當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時,不必強求讓學生說詩意,可以以讀代譯。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2)抓住關鍵詞,品味古詩的意境美。教材中選用的古詩,都是作者人生態度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體,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就要幫助學生先讀懂詩句,抓住句中的關鍵詞。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點睛之筆”,引導學生進行推敲體會,進入作品的意境。如,在《天凈沙·秋思》的教學中,我先啟發學生找出: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幾個意象。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回答:這組意象描寫的是秋景。我再進一步啟發學生,在文人心中,秋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很快回答:“落寞、單調。”我說:“最能體現詩人孤單、落寞的詞是哪一個?學生很快找出“斷腸人”。就這樣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理解了這首元曲的內涵:詩人漂游異鄉的孤獨、寂寞,借助枯藤、老樹等意象來表達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那種心中凄涼斷腸的情懷。

(3)展開想象與聯想,感受古詩的畫面美。古詩所塑造的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因而在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在想象中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情境,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體驗詩人所表達的強烈感情。比如,在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讓學生合上書,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在頭腦就可以想象出一幅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如果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就很難確切地再現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意境中去。

篇10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學習而言,興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探求思索。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可使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初中階段不少于五十篇。

從教學實踐出發,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吸收,并能掌握學習古詩詞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古詩詞的誦讀

課堂誦讀的形式,除了通常的范讀、跟讀、齊讀、輪讀、重音朗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定時背誦、小組背誦、背誦接力、小組評優等,以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這些方式方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誦讀對象的記憶和理解。

學生的誦讀應不拘于形式,只要學生覺得所選擇的誦讀形式有助于理解與體會,就是最好的誦讀形式。在不拘一格的個性化誦讀中,學生可隨時中斷誦讀,品味作品的精彩之處。一般而言,經過教師的講述、提示,學生對作品的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認識,對詩文的背景知識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時進行誦讀,更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個性化的誦讀要貫穿于詩歌教學的始終,如“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要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反復地讀,在讀中進行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得多了,自然成誦,成為隨時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自然會有新的感悟。在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后,指導學生低聲漫語吟讀詩句,仔細品讀賞析詩中的意境,在低聲誦讀中感悟,在感悟詩情意境后再品讀,讀出詩文的抑揚頓挫、回旋曲折之美,悟出詩中所寫景物的情趣。

二、情感意境的把握

1.創設情景,直觀感受

教師通過CAI課件、掛圖、書面文稿等形式展示有關資料,學生通過欣賞、閱讀這些資料,獲得初步的認識,以便讀通詩文,讀出詩句的內在情感。資料內容可以是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可以是詩中蘊含的畫面,也可以是與其相關的背景音樂。比如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時,就可以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使學生通過音樂的形式獲得直觀的藝術感受。

2.知人論世,深入理解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詩詞學習,必須讓學生做到知人與知世,否則就很難真正準確理解作品的含義。

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字面上看,這首詩無非是寫三峽水流湍急、船行之快,是一首山水詩,但是如果這樣理解,此詩就不會成為千古絕唱了。這首詩還有更豐富的含義,那就是表達了詩人輕松喜悅的心情。這首詩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路過三峽,遇赦而返時所作,因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艱辛,所以在遇赦歸來順流而下時,才會感到格外輕松喜悅。這種感情在詩里并沒有直說,而是以輕松的節奏流露出來,如果不了解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和心境,恐怕很難理解這首詩隱含的內容。

3.品味詩句,作發散性思考

例如教學杜甫的七絕《江南逢李龜年》時,對“落花時節”的理解就可以作發散性思考:將“落花時節”與詩中的“江南好風景”聯系起來思考時,“落花時節”當是指春天;將“落花時節”與李龜年的經歷聯系起來思考時,“落花時節”是說李龜年昔盛今衰的境況;將“落花時節”與杜甫的經歷聯系起來思考時,“落花時節”應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嘆;將“落花時節”與唐代的狀況聯系起來思考時,“落花時節”又可視為對國家命運的感嘆。

三、鑒賞能力的提高

前面筆者已說過,詩詞的背誦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考驗人的意志的過程。一時的沖動是背誦不了多少詩詞的,沒有一定量的詩詞積累,很難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如何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呢?開展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雖然,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一些活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是很難開展起來的。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開展相關活動,可以說沒有這些活動,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就很難提高。豐富的活動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交流學生彼此對詩詞的感受。如何開展活動,沒有現成的模式,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不同,所要采取的方式就不同。

古詩詞的教學活動要有一定的次數。現在進行的活動常是一些象征性的:為進行普通話的宣傳,就組織一次詩歌朗誦活動;為紀念什么節日,就找幾個學生朗讀一下詩歌。這樣一個學期也不過一兩次,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古詩詞的教學活動應是靈活多樣的,可以讓學生看一組圖片去聯想所學過的詩詞,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讓學生背誦幾首以前學過的詩,可以在課前的兩三分鐘讓幾個組選出代表去背誦另外幾組學生抽出的詩詞……古詩詞的教學活動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把學生發動起來,教學活動才能長久地開展下去。

四、多媒體助力詩詞意境

古詩詞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對古詩詞的整體審美感受中,視覺、聽覺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古詩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根據所學詩詞的內容和特點,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設置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以豐富他們對古詩詞的形象感受,從而準確把握好詩詞的意境。如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可配上古琴曲《陽關三疊》,深情吟誦悠遠雋永的送別情;學習辛棄疾的《破陣子》時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體現沙場征戰、壯志凌云的豪情;《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與許多古詩詞的意境也能達到意外的契合,教師可從中選擇適合的曲子,幫助學生把握古詩詞的意境。

五、古詩詞助力寫作

古詩詞經受時間的檢驗,在歲月的長河中歷久彌新,猶如一杯至醇至真的美酒,古色古香而韻味無窮,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皆光輝燦爛,令人心醉神馳。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悟、掌握古詩詞的同時,更應注重學以致用,把古詩詞中的名句自然巧妙地引用到寫作之中,幫助學生汲取精華,將古詩詞的精神內涵有效地融入學生的思想情感表達中,從而寫出文質兼美、思想內涵豐富、充滿詩情畫意的文章。這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升華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農訓之.詩歌教學不可忽視兩個重要環節[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