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中語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22:0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教版初中語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蘇教版初中語文

篇1

【關鍵詞】蘇教版初中語文;情境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學校開設語文課程的目的,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理解能力。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

情境教學的創立者是特級教師李吉林。初中語文情境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深入理解,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致力于在教學中,使學生的感受和表達同時進行,同時刺激左右大腦的活動。這樣,大腦的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力,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很明顯情境教育的效果比傳統教學的要好。

二、蘇教版語文情境教育模式

(一)涉身真實場地,切身體驗達到整體教學效果

如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帶領學生到紹興去真正感受百草園的神秘、三味書屋的嚴謹。課本中對描寫魯迅先生私塾三味書屋生動形象,細致到一花一木,還有課桌上的“早”字,雖然學生可以在腦海中構思出私塾的大概形象,但是想象畢竟刻板化,也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到真正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當中去,通過開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動,學生會對課文所講的內容更有歸屬感,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效果得到強化,學校樂觀積極的氛圍得到渲染。

(二)表演體會意境,角色扮演體驗不同的感受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種是進入角色,一種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 ;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孔乙己》,學生可以扮演孔乙己和小伙計等角色,深刻感受孔乙己的不幸。強化主觀意識,把自己當成課文里的人物,主動學習揣測,從而獲得自我充分發展。同樣的推薦課文還有八年級下冊的《范進中舉》、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實物背景展示,充分鋪墊背景提高創新感悟

教學課本中,一些學生沒有見過的,或者認知匱乏的事物,對于學生的直接學習會造成想象匱乏、思維局限的問題,實物展示可以在現實景物鋪墊的基礎上,促進教學。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海燕》,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沒有見過海燕的,不知道海燕的真正形態和生存環境,根本無法理解文章中海燕的個性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的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激起學生廣闊的想象。如九年級上冊的《囚綠記》,給學生們展示常春藤的形象,讓學生們看到在陽光下的常春藤的那一抹鮮綠,感悟作者的渴望和意圖。

(四)注意創新實踐,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讓教師先聲情并茂地朗誦全文,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理清思路,在腦海中形成立體的紀念碑三維形象,結合自己的理解,在一張白紙上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示意圖畫出來,然后讓學生再自己讀一遍課文,對應文中的語句,對示意圖進行對照并且修改,最后鼓勵學生們自己上臺進行展示和講解。把他們心中的紀念碑分享給大家,把自己的理解示意大家,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加動手實踐,使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得到了更好地體現。

三、蘇教版語文閱讀情境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功能

(一)帶入情境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而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習者參與、吸收、內化知識,達到知識的傳遞。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學生蘊藏著的學習的主動性,把學生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其過程可簡單地概括為:探究滿足樂趣內發性動機產生。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起后,若教學過程刻板、單一,又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所以在把學生們帶入情境后,教師要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內容的需要,使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客體。使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的眼前,仿佛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

(二)憑借情境

情境教學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通過情境教學,結合實物展示、音樂配送、角色扮演、生活場景還原等方法,教師帶著與作者相共鳴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進入情境,憑此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在調動感官的同時,帶動大腦的左右共同運作,激發學生的理性判斷和感性思考,有效地訓練感受,培養直覺,發展創造。情境教學在提高學生悟性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起到巨大的貢獻。

四、結語

情景教學的優點顯而易見,對蘇教版語文閱讀教育經過探討可以看出情境教學的好處。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采用情境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前提是要不斷開發、創新情境教學應用和模式,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著眼于當下,立足實踐,將語文課堂教學切切實實地搞好,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

參考文獻

篇2

一、推進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結構改革的必要性

(一)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偏深、偏難,給學生造成了較重的學習負擔

內容偏深、偏難,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存在的最大問題。實際上,語文教科書既是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資料,又是學生進行語文課程學習時重要的依據。因此,教科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而且還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能動性。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編者認為,教科書的內容會由教師一一向學生講解,所以應結合教師的實際能力進行編制,如此一來,教科書編制以教師為主體,卻忽視了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這勢必會給學生造成較重的學習負擔,從而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二)語文教科書內容偏舊,落后于社會發展潮流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始終從文選系統、文體序列及講讀中心三大層面設置內容。與此同時,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始終依照歷史背景進行編制,與社會的發展脫軌,以致其內容偏舊,難以讓學生接受到新思想、新信息,不利于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語文教科書成人本位主義思想傾向較嚴重

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存在的另一顯著問題,受這一問題的影響,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成人本位主義傾向較嚴重,其中教科書內的多數文章過分夸大英雄偉人形象或過度詆毀政治批判對象,以致學生不能夠辨證地評判人和事,這樣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又容易扭曲學生的道德價值觀。

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結構創新

(一)弘揚“人文精神”,注重“個體”發展

1.重視學生“個體”存在的價值與創造潛能

舊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設有單元教學目標,明確了課文學習重點,做好了預習提示、讀中提示及讀中評點等多項工作。以《孔乙己》為例,其“預習提示”一欄指出:“這篇小說通過描寫一個未考上秀才的讀書人淪落為可悲、可笑的廢物的這一悲劇故事揭示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殘酷。”除此之外,“讀中提示”“讀中評點”一欄還備注了相關解釋,即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便已了解文章的主題,不利于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而新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則更重視學生“個體”存在的價值與創造潛能,刪除了“預習提示”“讀中提示”及“讀后評點”,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判斷,這充分體現出學生“個體”存在的價值,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新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狼》與《母狼的智慧》為例,編制者從生態學、社會學等角度要求學生對“狼”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鼓勵學生以辯論、討論等多種方式解答問題,并要求寫讀后感。實踐表明,這種學習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其思維能力。

2.注重語言文字的“人文精神”

舊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扉頁為“前言”或“說明”,而新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扉頁為“致同學”:“一本透著黑墨清香的語文教科書已在你手中,你喜歡嗎?愿他成為你忠實的朋友……”與前者相比,后者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自己身為語文教科書的主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而且還起到了激勵、支持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科書給予的親切感,從而產生親近、擁有它的沖動。

新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各篇文章的語言文字中。課程改革背景下,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編制者以葉圣陶先生“教材即為例子”的思想為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其中《》一文告誡學生要培養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品質;《愛國》告誡學生要培養愛國情懷,要求學生將個人利益讓位于國家利益。此外,還有諸多優秀文章教導學生要繼承與發揚中華“人文精神”,為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重視“單元合成”,強化“整體訓練”

1.教學單元的傳承與創新

通過查閱、分析相關資料發現,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教學單元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盡管如此,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所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只有不斷發展與創新才能夠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為此,需要設計新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洪宗禮認為:應通過“主題合成”單元、“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及“附錄”四大板塊推進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教學單元創新,這樣既能夠轉變語文教材的呈現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又能從根本上規避單一文選現象的發生,對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保證教材呈現方式的活潑生動

篇3

初中生處于教育的中間階段.在這一階段,初中生的知識結構、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心理的塑造都會隨著年齡、時間、閱歷、環境和興趣的更改而變化。而他們對古代的文化曉之甚微。古代文化往往凝聚在精簡、經典的古詩詞中,所以古詩詞教學能夠彌補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寡聞”,是一條十分便捷的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途徑。

古詩詞中涉及古代文化的詞句經常有深遠的意蘊。學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和認知能力之后才能理解,古人通常通過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心理狀況。

現在筆者具體說說這兩個注解。

一、“何當共剪西窗燭”中的“西窗”一詞

在古詩詞中,“西窗”一詞經常被使用。如白居易《對琴酒》里的“西窗明且暖”,再比如,陸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陽明”。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本文要著重說明的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這么多詩詞作家都喜歡在詩句中使用“西窗”一詞,說明“西窗”寄托著古人的某一種感情。

在學商隱的《夜雨寄北》時,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共剪“西窗”而不是東窗、北窗呢?教材和教參上都沒有對這一被大家普遍疑惑的問題做出解釋。為了給學生釋疑,我多方查閱,并最終得出結論:“西窗”這一說法的來歷有兩種,第一種是古代將士為了抗擊住在長城西北方向的匈奴而遠離親屬,奔赴沙場,父母、妻子、兒女對遠赴西北抗戰的親人用“西窗”一詞寄托哀思。第二種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通常都是三間房,而古代禮制規定主位在東,所以西屋一般是子女居住。當時李商隱和妻子居住在西屋,所以是共剪“西窗”燭。

在“西窗”的引導下,我們還可以說說“東窗”的來歷。大家經常使用“東窗事發”來形容陰謀已經敗露。這個成語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游游覽志余》,其中記載了南宋奸臣秦檜同妻子在自家朝東方向的窗戶下密謀害死岳飛的故事。但是,除了這一記載,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宋代曾撙在《信筆錄》中記載的是秦檜和妻子在西窗下密謀害死岳飛。因此,從這一說法出發,“東窗事發”原本應該是“西窗事發”。如果岳飛遇害時秦檜的父母健在,那么秦檜必定是在西窗下與妻子共謀事宜。

古詩詞中的詞語看似簡單,卻也涉及古代文化和歷史故事。如果老師在講解“西窗”時隨口帶過或者根本不提,那么學生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的機會。

二、“提攜玉龍為君死”中的“玉龍”一詞

唐代詩人李賀《雁門太守行》中有“提攜玉龍為君死”一句,其中的“玉龍”一詞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注解是“寶劍”。但是學生會產生“為什么寶劍被稱作玉龍呢”的疑問,教參上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從字面上來理解,“玉”象征著高潔,“龍”象征著尊貴,所以“玉龍”一定十分珍貴稀有。

在古代,“龍泉劍”很有名氣,所以我猜想詩中的玉龍劍應該跟龍泉劍有關聯。春秋時期,伍子胥被奸臣陷害,一路逃亡到長江之濱,最后無路可逃。此時從上游剛好駛來一艘小船。他被漁夫安全送上岸,還獲贈美酒美食。伍子胥擔心漁夫泄露自己的行蹤,將腰間的龍泉劍贈予漁夫。漁夫因為伍子胥的這一行為,感到他羞辱了自己的人格,于是拔劍自刎,以示自己高潔的靈魂。《雁門太守行》這首詩刻畫的是報效國家、戰死沙場的英雄形象,剛好與龍泉劍的故事相吻合,所以詩中的“玉龍”指的是寶劍。

篇4

一 關于教師角度的思考

首先,作為教師,對教材設計的20個專題、19個寫作板塊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整合,如何在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寫作教學方案的設計、活動的組織、指導的落實、講評的實施等都需要通過調查得到反饋,因為新教材需要融進新理念、新方法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從寫作主體來看,在新教材實施中,來自學生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是教材完善和教學改進的“風向標”。從他們的反應中,我們可以了解教師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也可以知曉學生的寫作期待和現狀,從而改進和完善教材編寫體系,探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寫作能力的策略。

最后,對教材淡化寫作知識教學,筆者從高中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目前情況下,寫作知識不能少,因為部分學生寫作知識還不扎實,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教材設計的作文題,筆者認為有情境;有文化內涵;新穎實用;開放性、選擇性強,但與學生當下的實際生活較遠。

二 關于寫作教學實施情況思考

1.寫作教學的新趨向

新教材帶來寫作教學的新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更加重視“閱讀與鑒賞”對“寫作”的引導、促進作用。新教材較過去教材提供了更多的文質兼美的閱讀文本,不少教師能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進行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獲得審美體驗和寫作欲望。“閱讀”、“積累”、“體驗”、“感悟”仍是寫作教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2)強調寫作內驅力。一切學習行為都是由動機引發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寫作的主體。寫作已不再是教師命題下學生的“遵命之作”,而是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發現,是在產生了表達的需要與渴望后收集材料加工成文的。多數教師注意在專題學習的基礎上營造寫作情境,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發現,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3)強化寫作過程。

許多教師認為,教材對寫作過程給予了高度重視,堅信通過“學會觀察,豐富體驗”——“有感受的思考”——“選取材料,安排結構”——“修改文章”——“切磋交流”——“展示和評價”這一過程,學生定能學會作文,在寫作中獲得精神成長。一部分教師還能考慮到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需要,打破教材安排的“專題”順序進行教學。半數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多觀察、多積累、多修改來培養寫作興趣,通過講評方式的改革,使學生在必修階段寫作水平有較大提高。

2.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觀念更新不及時。一些教師只重視閱讀文本,不重視寫作。對新課標“表達與交流”方面的新要求不甚了解,仍然沿用傳統寫作教學的方法。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而是閉門造車,造成學生作文“靈魂缺席”,成為無病之作。不營造情境,不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致使學生人云亦云,沉迷于說“大話”、“空話”,說“公理”、“常理”、“大道理”,缺少自我發現,缺少捕捉靈感的能力。一味只關心作文分數,不重視思維訓練,不關心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2)寫作過程不實。主要表現在對必修本和選修本沒有全面考慮,缺少具體規劃;教學只是隨專題依次進行,沒有體現教者的主體性、創造性。由于教材選擇性、開放度較大,大多數教師對寫作教學的度難以把握,因而怠慢了備課,寫作教學變成了隨機進行。

(3)評價方式單一。不少教師還用同一材料、同一標準衡量與評價學生作文,有的教師過早地利用高考評分標準作為平時評分要求,并認為這是“最好的標準”。一些學校無論是高一年級還是高二年級,無論是期中、期末考試還是平常測驗,凡是涉及到作文評分都以“參見高考評分標準”一句話帶過。

(4)訓練形式單調。多年來高考作文題的“指揮棒”作用,使許多教師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勢,盡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高考作文仍以寫記敘文、議論文為正宗,因此,平時訓練基本以這兩種文體為主,至于教材中列出的詩歌、課本劇、人物評傳、讀史隨筆、書信、演講稿、消息或通訊等,只是蜻蜓點水,讓學生看一看,有的根本不去“實踐”,以致學生到高二也不知演講辭的寫法和演講的具體要求。“一切為了高考”仍是訓練形式單調的主因。

(5)學生“作文最大障礙”沒有根除。筆者隨機調查了一所四星級高中(甲學校)和一所三星級高中(乙學校)的部分學生,統計顯示:關于“缺少寫作素材”,不同水平學生反映不盡相同。甲學校學生高中錄取分數線較高,寫作基本功相對較好,但認為“寫作缺少素材”的也占到60%。兩校學生自認為“不會構思”的比例大體相當,不到10%。這說明造成學生寫作最大障礙的內容因學生基礎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關于造成障礙的原因,兩校學生在回答“缺乏生活體驗”上的比例卻驚人地一致,都在50%左右;而認為“課業負擔重,沒有時間看課外書”的在26%~34%之間。在其后的“你對教材的寫作實踐部分有什么建議”中,不少學生同樣表露了這樣的心聲,說明增加生活體驗和拓展自由閱讀應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中之重。

篇5

關鍵字:蘇教版 初中語文 情境教學 導入 教學過程

初中語文教學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展的經驗,而在眾多的經驗中,情境教學手段的運用很值得我們去借鑒和使用。可以說,學生們是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他們能否主動地參與其中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而情境教學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手段。情境教學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所進行的教學內容中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將課堂中營造出一種情切、意遠和生動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之中。那么,如果可以通過精心營造教學情境來讓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之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以,本文就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基礎,就“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為話題分別從新課導入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分析和總結情境創設的實踐經驗。

(一)新課導入的情境創設 。

新課標中明確規定,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自主”就是要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的自主性,對于他們進行啟發和引導,巧妙地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和主動地參與模式的學習。而在導入新課時能夠成功運用情境就是引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們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們因好奇而想學,因興趣而去學,并引導學生們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勾勒和描繪出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生動畫面,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感和求知欲。以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我的老師》為例,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們將自己的老師進行聯想,創設情境,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老師來進行巧妙設計,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又如,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冰心詩三首》,為了可以充分展示詩歌創作的特點,我們必須以現實中的依據為根據來告知學生們這些詩形式優美、情感真摯、語言簡練,但是,它們的豐富想象不是胡思亂想,我們要去創設這種情境倆幫助學生們學習。那么,我們就應該做出如下的情境創設:“人們往往羨慕強者,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妒忌心理,但是,有誰會真正知道強者的辛苦呢?”現在我們就隨著冰心老人來深刻體會強者的苦難,感受強者成功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進行感知和體會作者的思想。

(二)教學過程的情境創設。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與學生是一起建構新知識的合作者,而不是主導者和被主導者的關系。因此,根據教學是互動性的特點,教師要仔細地思考如何來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們在有關知識方面聯系自己的平時所積累的一些生活經驗,為教學做出鋪墊并在實際的參與中來強化這些知識,這種通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可促進我們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開展游戲或是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思維活躍起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培養其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例如,我們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中,通過學生們大聲朗讀課文的形式來渲染“諾曼底”號遇難記時的緊張氣氛,并通過角色扮演來感受當時的緊張氣氛,組織學生們發言,“船長挽救了大家而自己卻犧牲了,你從他身上看到了什么?”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們提供各種嘗試的機會,讓學生們在各種情境中去體驗和感受,融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更好地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玨。初中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篇6

對蘇教版的初中語文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設計時,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設計分析。

1.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課前設計

在進行課前設計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靈活掌握,了解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幾種智能,并從中挑選幾個與課文相關的、較重點的智能,然后進行精心的課前規劃。例如:教師備課時,應當根據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準備課前任務,并與課上所要學習的內容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的建立。

2.課中分析

在課堂上,首先,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智能技能。另外,蘇教版進行編寫時,是將語文當做一個新的思維體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語文思維的建立情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來形成健全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分析理解能力。

3.課后反思

溫故而知新,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堂內容進行反思,歸納總結所學的內容,并思考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向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從而確保教學設計的順利開展。

二、構建蘇教版初中語文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的措施

1.挖掘自身優勢,創設外部環境

想要建立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語文課堂,外部教學的硬件設施與環境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硬件設施,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對于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來說,許多課堂內容的規劃設計只有利用硬件設施才能順利開展。例如:在《人與自然》那一課中,安排課后實踐活動,對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讓學生集體開展一次對學生具有深遠影響的視聽活動,這就要求學校加大對教學硬件的投資。

2.多種途徑出發,營造內部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的內部問題,其中大概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下面將對這幾個方面進行討論研究。第一,內部環境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擁有一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第二,要想在初中課堂上構建多元化的智能綜合性教學課堂,提升教師本身的綜合素質是關鍵所在。由于建立多元智能綜合性語文課堂專業性較強,因此,對教師自身的素質的要求標準極高,會關聯到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師要不斷地對自身的知識進行增添和更新,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化自身的專業技能,從而確保教學任務的有效進行。學校應該為教師建立競爭機制,以科研能力或者教學能力等為內容進行競爭,在精神鼓勵的同時,還要以物資鼓勵作為基礎,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第三,在實施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此的反應。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因此,教師要觀察學生對這種教學課堂的接受情況,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溝通或以書信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同時幫助學生適應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用積極的態度去接受,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圍繞智能差異,建立多角度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邏輯智能與語言智能,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都是按照學生的這兩方面的智能來考核,卻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不能將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考慮到其中。例如:對于一些從小就開始參加美術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審美智能、空間智能遠遠地高于普通學生。隨著語文教育的改革,圍繞著智能差異,應當建立多角度的評價體系。將評價的途徑與評價的目的從原來的單一化轉變成多元化的智能評價。

篇7

一、教科書插圖未引起高度重視的原因分析

首先,信息化社會豐富的網絡資源對課本插圖的單一形象的沖擊。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及互聯網技術的推進,學校普遍增加了多媒體教室,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唾手可得。相對于目前蘇教版語文課本單調的插圖,教師更愿意從網上搜尋趣味性圖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廣大教師對語文教科書上的插圖使用存在一定誤區。大部分一線教師很少把插圖作為教學資源,在課程講述時往往重視課本上的文字資源,不關注或較少關注課本上的插圖資源,對其大多一帶而過。

再次,就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而言,并不是每一幅插圖的搭配都具有合理性。由于插圖繪畫者在繪畫時并沒有以教材內容為藍本,這勢必會造成課本內容與插圖在主旨、意境方面存在差距,這對課本的講述并不會起到積極作用。

二、加強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科學化建設的對策

鑒于教科書中插圖無論是對學生理解課文還是教師教材講授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此,探討加強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科學化建設的對策極具現實性。

1.插圖的繪制要與學生特點、課文類型相切合

一方面,插圖的繪制要充分考慮初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智力水平特征,從而使得編排到課本中的插圖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看到插圖能產生閱讀課文的強烈欲望。

另一方面,插圖的繪制要符合不同文體課文的特點,并從根本上服務于課文的主旨。比如,古代詩歌所配的插圖應該選用一些體現詩歌意境的國畫、古跡圖片等;科技說明文的插圖應選擇說服性較強的實物圖像、照片,同說明文嚴謹的文風相一致。

2.教科書插圖的選擇要準確,不能出現違背客觀現實、歷史真實的情況

教科書不同于一般的閱讀文本,它在插圖的繪制、選擇上要與其所服務的課文文本所表現的時代背景、思想主旨、歷史史實等相一致。如果任何一方面存在失誤,它不僅會對教師、學生形成誤導,還會喪失其應有的作用。

比如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課文《醉翁亭記》插圖的選擇就存在重大失誤,現展示如下:

這是一幅命名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寫意插圖,文中所講到的醉翁亭是“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我們從中可以得知這個亭子應該“四角翹起,好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而這幅插圖不僅形狀上出現了錯誤,給人一種“蒙古包”的錯覺,而且經考證插圖中的這一建筑是宋時的一種涼亭,其作用是供山間行者休息,這與作者歐陽修所描述的“醉翁亭”根本不是同一類。

3.插圖位置的安排要合理

課文插圖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到課文的學習效果,基本上文、圖的位置為上圖下文、上文下圖,并且文圖最好在一頁上。這種圖文安排不會令讀者產生閱讀障礙,有利于將和諧的圖片美感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蘇教版中學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插圖安排就不太合理,課文所配插圖是和文中講解捕鳥的文字相對應的,然而插圖卻安排在了文字背面,如此文、圖分離,勢必就造成閱讀翻閱的次數增多,從而使得插圖表達效果被消解。

4.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插圖開展教學

課文插圖的應用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可利用插圖導入教學。其具體作用表現在教師可組織學生欣賞插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興趣。

其次,利用插圖向學生介紹作家。對于語文學習而言,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對于理解課文發揮著重大作用,通過課文介紹作家的插圖可使學生對作者形成直觀印象。比如在講述蘇教版課文《社戲》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本扉頁魯迅先生的畫像,通過觀察其眉毛、眼神、胡須等感受魯迅先生的性格特征和一膛正氣。

篇8

【摘要】在深化教學改革背景下加強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新課改重要教學任務。就目前初中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現狀來看,尚存在著幾個方面問題,制約語文綜合性學習效果提高。下面本文將總結目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蘇教版初中語文進行有效解決對策探討,促進語文綜合性教學更加完善,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高。

關鍵詞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習活動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教學的創新型教學活動,注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開放性以及探究性,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就目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現狀來看,存在著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活動不夠豐富、過分依賴語文教材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實現。下面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著重探討出有效解決對策,促進初中語文綜合性教學進一步完善,提高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升。

一、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

1.重視力度不夠

就目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現狀來看,存在著重視力度不夠問題,直接影響語文綜合性教學的開展。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缺乏重視不僅來自教師方面,也來自學生方面。①教師對綜合性教學開展過程中沒有深入認識到該教學模式的多層次性,只是在課堂上開展代表性的活動,更偏向流于形式。②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缺乏重視,認識不到該教學的重要性,片面認為該教學形式對提高語文成績沒有太大幫助,且在教學活動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

2.學習活動不夠豐富

在進行綜合性教學時沒有準確進行活動設計,活動主題不適合學生實際發展情況,造成活動內容單薄,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濟南的冬天》時,教師設計活動主題為“別樣的冬天”,由于大部分學生并為接觸過濟南,對北方的冬天也缺少概念,這樣主題設計會影響和限制學生思路,且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3.過分依賴教材

課改過程中對語文綜合性教學的要求是要具有創新性和開放性,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同時挖掘多方面語文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拓寬眼界,豐富語文知識。過分的依賴教材,或全盤照搬無法達到綜合性教學的目的,影響教學效果發揮。

二、對策探討

1.加強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視力度

為促進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好開展,首先要加強對該教學模式的重視力度。①要加強對教師培訓,提高專業型,優化教學行為。對理論知識以及有關綜合性教學方法加大研究力度。②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更清楚認識到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并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該教學形式的趣味性。例如,在蘇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學習過程中,教師課前通過充分準備,課堂上與學生全面了解故事的同時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形式表演。通過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促進學生對“皇帝的新裝”更深入的了解,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直接作用。

2.注重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內容的豐富

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合理、創新進行活動設計十分關鍵。活動設計要根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并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參與興趣,活動主題要貼近生活,選取學生生活實踐中的題材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成功》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運用綜合性教學方法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師設計“我身邊的季羨林”這樣一個主題,調動學生思路,使學生對身邊具有季羨林品格的人展開回憶,如“我的老師”、“我的爺爺”等身邊最親近的人是不是有這樣的品格,并進行描述。這個過程中豐富了教學活動內容,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課堂教學知識點,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積累。

3.注重綜合性教學的層次性

綜合性教學不同于傳統性教學,開放性和自主性更強,為使學生更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應注重教學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每個環節都要清晰,在每個環節設定小目標,層層遞進。例如,在寫作“觀察和描寫景物特點”的綜合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按步驟完成:“觀察”、“整理”、“交流”、“練習”,達到每個細節的優化,才能促進最后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4.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人情。統一編寫的教材再科學、再全面,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充分發掘身邊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根據所在學校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習資源的開發可從弘揚地方文化、探尋時節風貌、留意周邊現象等方面入手。例如,學習《蘇州園林》過程中,教師通過網絡資源進行搜索整理,并以課件放映的形式為學生展示“蘇州園林”、“蘇州文化”整體風貌,并倡導學生走進自然,從身邊的大自然開始,發現它的美麗和魅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存在多方面影響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要積極進行對策探討,促進教學目標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在不斷充實基礎上完善的,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摸索,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法。要加強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重視力度,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性作用,豐富教學資源,最終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仕祥.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課外語文,2014,12(15):113-115

[2]徐道生,李合勝.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0):104-105

篇9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導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深遠意義與價值。名著的閱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同時,名著又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實踐的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并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設計成為蘇教版初中語文的一個亮點,“名著推薦與閱讀”學習板塊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個創新之處,它從學生的閱讀需求出發,選擇了多部優秀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平臺。

一、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分析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薦與閱讀”板塊共推薦了六本名著。這六本名著分別分布在每冊教材里,從名著里節選出來的章節被安排在所在單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內容與所在單元的單元主題相適應,有著一定的聯系,該板塊中設置了“推薦?閱讀”“思考?交流”“寫作?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語文學科的內容,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生氣,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性。從考查范圍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薦與閱讀”所列的6本書。七上:《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七下:《西游記》(吳承恩);八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滸傳》(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記》(喬納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魯迅)。“名著推薦與閱讀”在教材里的分布情況是單元的新意設計,體現了教材設計的彈性。它有助于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自己熟讀名著,教師自身“真閱讀”名著,做學生閱讀名著的榜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為他們規劃“閱讀之路”;有助于教師和學生都閱讀過名著,都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為導讀課做出充分準備,利于課堂的高效進行和師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但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這一板塊的設計也大都是理論闡述多,具體指導少。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教學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薦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數都很多,如果全部讓學生課下閱讀,學習效果不好檢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教學時間實在不夠。其次,考查要點比較多。由于內容豐富,名著名篇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傾向等知識點更是千頭萬緒。第三,學生重視程度低。由于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少有專門的時間來閱讀名著。久而久之,學生對其也就不太重視了。第四,學生不善于閱讀,教師和家長指導缺失。

二、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現狀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與落后思想影響,語文閱讀教學只是教師肢解性地講析,只為掌握一些知識點,形成所謂的閱讀能力,使文章喪失了整體美感,學生被動地接受,導致學生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這種“少、慢、差、費”現象又導致學生閱讀品位低、閱讀能力低,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制約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也使語文教學喪失了活力與魅力。

“名著推薦與閱讀”雖然被作為獨立的板塊列入語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長,內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點,語文課本也只能節選具代表性的章節,這對語文教師的名著導讀教W無疑是一大挑戰,更何況名著導讀教學還沒有具體的理論做指導。

首先,學生因素。初中生學習時間較緊迫,學習任務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過長,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不如通俗時髦的作品讀起來快捷順口。而且平時很多學生沒有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不善于閱讀,他們不明白閱讀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影響,不明白其中的奧妙。

其次,學校因素。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名著閱讀不是很重視,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點章節,重練習,沒有讓學生很好讀原著。所以,對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響深遠的豐富內涵沒有真正體會。加上學校圖書館等硬件設施普遍缺少教育經費的投入,藏書甚少,更無法完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閱讀。

第三,教師因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和學校條件影響,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還是從“考試”功利主義出發,重視名著的重點章節和練習的訓練,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讀原著,去體會名著豐富內涵和價值。

三、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對策

在近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中,名著閱讀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試題形式越來越多變,內容越來越具體。在初中階段如何有效引領學生閱讀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我們都應該認真反思,并力求找出問題關鍵,探討教學的對策。

1. 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一樣,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如在閱讀教學中,當講到精彩之處時,教師可賣個關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尋找答案。教師還可利用生動形象的插圖、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簡介、引人入勝的故事目錄、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視作品與動畫、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寫作背景等手段,喚起學生的閱讀動機,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將學生引入對名著的閱讀中。

2. 課外時間是關鍵,課內時間是保障。影響名著閱讀有效提高的關鍵因素,就在課外讀書時間的落實。中學階段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名著閱讀之所以不能順利開展,時間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閱讀想要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有賴于各學科的通力合作,協調好各學科間的關系,切實保障閱讀時間。平時語文學科為其他學科讓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學科為語文學科讓路。名著閱讀時間選定在“周末”和寒暑假,這可以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查閱資料,輕松而又充分閱讀。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各班學生的實際,參考教材中“名著導讀”部分的書目,選取一定數量的書推薦給學生,每學期兩至三部為宜。課外閱讀一定不能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則很容易有始無終,反而養不成良好習慣,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同時,結合學校開展的假期閱讀活動,認真指導學生完成好假期讀書筆記。落實好課內進行名著閱讀讀書時間。把“名著閱讀”的時間列入課程表。

3. l揮中考指揮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試內容所占比重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引起家長與教師共同對閱讀名著的重視。如近幾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現增長趨勢,可見中考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作用很大。所以,語文教師讓學生明白名著閱讀好,在中考中會得心應手,考出好成績。

4. 教師有效指導閱讀。初中的名著閱讀小說是重頭戲,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駱駝祥子》《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那么如何上好小說呢?首先要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其次,小說的三要素的把握對于閱讀作品也是很有幫助的。在分析情節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每一章節后試著概括,可以按照“開端、發展、、結局”,各用一句話概括。再次,小說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一部作品對于學生的啟示是很多的,學生的思維在初中是比較活躍的,當教師批改學生的讀后感時,就會發現學生的收獲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5. 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有限的,因而閱讀名著通常在課后進行,在家庭中開展。因此,教師需要獲得家長的大力支持與積極配合,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親子共讀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可督促學生課后閱讀,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啟迪智慧。

6. 教師和家長共同監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堅持力是有限的,閱讀需要時間來檢驗,要幫助學生養成平時閱讀的習慣,所以在家由家長監督,在校由教師實行監督和檢查,這樣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養成閱讀名著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篇10

《國文百八課》編寫體例分析

《國文百八課》是專供“初級中學國文科教學及有志自修者之用”的,編者匠心獨特,編得很有特色。“百八課”就是把初中語文的六冊課本,按單元組成108課,108個知識訓練和教學點,按照教學計劃正好每周教學一個單元。這種以單元的組織形式而編寫教材,對大綱要求,教學計劃的需要全部考慮周全,是很有計劃性的教學單元。依據這樣一套科學的編寫體系,教師按照課本順序,一周一單元,教學任務就能很順利完成。

編輯大意中對每一課的組織清楚指出:“從來教學國文,往往只把選文講讀,不問每小時、每周的教學目標何在。本書每課為一單元,有一定的目標,內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打成一片。”文話是單元中心,文選是根據文話要求選的范例,習問(即練習)題是根據以上的要求來提問的。

對蘇教版語文教學的建議

通過對《國文百八課》編寫體例的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好蘇教版教材,盡力彌補這套教材的不足,是值得教師認真思考和研究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增加助讀資料 蘇教版教材注釋比較少,這雖然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自學能力,但是卻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也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負擔。現在的學生作業量很大,他們在預習語文課文時,可能很少有時間去主動翻找資料,查找相關信息,不懂的地方會等著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這樣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多增加一些注釋,尤其是多提供一些背景知識和作者介紹,會讓學生在預習時對課文注釋留下很深的印象,使學生能夠根據注釋進行自學。每課可印發一些小知識,比如與課文有關的知識,一些名人名言,學習語文的方法等,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完善知識體系 語文課程的核心內容是語文知識,而作為課程的載體的語文教材,在編排中,語文知識編排和訓練知識編排這兩個部分不可或缺。培養學生如何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要做到把課本中的知識和社會、生活上的知識相聯系,做到語文知識實用化,這樣才能使語文這一學科更加科學、更加有效。教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文選”,參考《國文百八課》等教材,創造性地、科學地編排語文的各種知識,使語文知識合理地分布在每個單元,每篇文章之中,還要使其呈現整體的階梯型布局,給語文知識加一條循序漸進的學習線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對語文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聽說讀寫能力。

注重文體分類 在《國文百八課》的編撰選文中,整套書大致按照文體三分法來編排。實際上,文體三分法是虛構的分體劃分,真正的文體不能以敘述、議論、說明這樣的文體來劃分。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地把整冊書按說明文、小說、散文、議論文等這樣的文體來集中學,或者就統一題材,選擇不同文體的文章來教學,這樣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寫作訓練都是很有幫助的。

加強方法指導 整套教材在方法性的指導方面是比較欠缺的,只有在九年級教材中對于閱讀方法的指導有所體現。其實,在七、八年級也應該有方法的指導,而且必須是要有層遞性的。比如,初一剛開始學文言文,就要先教會學生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讀書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精讀等。在寫作方面,在蘇教版寫作內容的多樣性和情境性的基礎上,將讀與寫緊緊結合在一起。寫作指導不僅有陳述性知識,也有程序性知識,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要描寫景物,就要進行細致地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我們既可以隨著方位的變化,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也可以選擇幾個景點,一一進行觀察;還可以選取特定對象,進行重點觀察。但無論怎樣觀察,都必須抓住景物的特點。”可以列舉一些景物描寫的常用方法:“一是把景物擬人化。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都用了這種寫法,把春天的生機勃勃、冬天的多姿多彩描寫得活靈活現。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把秋天描寫得如詩如畫。二是用比喻的方法來描寫景物。《春》里這樣描寫小雨。三是用色彩來描寫景物。《濟南的冬天》里這樣寫小雪。四是用比較的方法描寫景物。”這樣的編排不僅介紹了描寫景物的常用方法,而且與課文相結合,以課文為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和運用。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