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7: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

篇1

一.借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一)導入新課

初中生的原有知識水平、社會閱歷等十分有限,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強,對比較深奧和心靈感悟的知識的理解則更加困難。直觀教學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往往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借用多媒體導入,引人入勝。

如: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時,導入部分筆者是這樣處理的:神州十號成功發射,表明了我國航天事業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員主講的太空課堂吸引了全國的中小學生,所有的人都為之驚嘆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紹銀河系的記錄片。學生被記錄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奧秘的興趣激發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

(二)創設情境

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所描寫的環境與當今學生的生活環境有天壤之別,容易造成教學點與學生興趣點的脫節。借助多媒體,將兩者和諧地銜接起來。

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社戲》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但學習這一課時,如今的那些衣食無憂、娛樂生活十分豐富的孩子怎能體會到“偷羅漢豆、煮羅漢豆”的樂趣,怎能理解看社戲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表現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的圖片和有關魯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學生了解了時代背景,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教學

(一)突破教學難點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圖片動化處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這一功能,把抽象變具體,把靜態變動態,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如: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的《核舟記》時,學生對微雕技術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著五個人,還有茶爐,船槳,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細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況且這些都建立在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看核舟的體積,觀賞核舟雕刻的藝術,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實現自主學習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學生隨時可輕松地調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的限制,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先決條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如果你不選擇學習,沒有人會將知識灌輸給你,如果你不主動、不積極學習,很可能什么新知識都學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交流方式。學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展到學生與任何在網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間。

初中語文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已成為首要任務之一。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喚起學生的興趣,萌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積極地開展,產生創新的火花。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喚起學生情感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許多是情感豐富的作品,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歷,無法體驗作家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播放音樂是一種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樂語言與文字語言結合起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學習《紫藤蘿瀑布》時,筆者一邊范讀課文,一邊播放班德瑞的輕音樂,讓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悅耳的鳥鳴來松弛學生的身心,給他們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蘿瀑布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展示畫面是另一種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過展示茫茫草地、皚皚白雪、湍急大渡河、搖搖晃晃的瀘定鐵索等畫面,學生知道了的艱難,再讀《七律?》,就能體會到“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背后蘊含的真實情感。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有時也會通過播放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現代化設備要合理使用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生成 錯誤 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4-064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由于思維認知不夠成熟,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認知錯誤。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出錯,并從學生錯誤中收獲重要的課程資源,讓壞成好事,這也是新課改倡導的基本精神。

一、隱忍錯誤,等待課程資源生成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面對比較生疏的內容,學生難免會出現認知差錯,對問題作出錯誤的判斷。教師要有寬容之心,不僅不能呵斥學生,還要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原因追查,找到錯誤的根源,從而找到糾錯的辦法。從辯證法角度來講,學生出現錯誤并非是壞事,而是難得的教學資源,我們千萬不可輕易錯失良機。

學生出現認知錯誤大多是由于思維模糊造成的。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一課時,教師提問:“阿炳為什么能夠創造不朽名作《二泉映月》呢?”有一個學生回答道:“因為他眼睛失明了,所以才能專心學習音樂,創造出經典來。”很顯然,這個回答是不妥當的。但教師并沒有馬上做出評價,而是讓這個學生將理由說完。學生說:“貝多芬耳朵失聰了,創造了眾多世界級名曲;保爾?柯察金身體殘疾了,也獲得了巨大成就;司馬遷遭受殘酷的刑罰之后,寫下了《史記》。因此,阿炳能夠創造出經典名曲也是必然規律。”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的推理,然后問學生:“是不是殘疾人都能夠創造經典,而健全的人都不能呢?”學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片面推理自然是以偏概全的。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道理,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寬容態度。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反推理,促使學生明白了道理。這就是抓住了課堂資源生成的機會,對學生的錯誤進行了有效利用。

二、辨析錯誤,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學信息呈現著不穩定性,學生會在什么時間出錯,會出現什么樣的錯誤,教師未必都能夠判斷清楚。一旦錯誤出現,教師要對這些錯誤有較強的敏感性。這些錯誤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學生為什么會出現思維短路現象?這些錯誤折射了哪些共性問題?解決錯誤有哪些可追尋的途徑?教師要對學生出錯的前因后果做好分析,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在具體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針對自身思想實際進行自我剖析。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的思維上升到不同維度,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幫助學生建立起靈活多元的思維體系。

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時,教師問學生:“你看到如此規模宏大的兵馬俑,會有什么感受呢?”有學生回答:“這些兵馬俑都是國寶,如何拿出來賣,該賣多少錢啊?”學生都哄笑起來。教師并沒有斥責這個學生,而是笑著繼續追問:“你說說看,到底能夠值多少錢?”這個學生猶豫了半天:“這兵馬俑每一個都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給多少錢都不能賣的,都是無價之寶。”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說法,繼續引導:“我們祖先留下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由于一些歷史的原因,很多國寶還被遺留在海外。如頤和園的十二生肖銅像還沒有完全歸位,我們當然不能做敗家子。”

教師抓住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錯誤展開引導,很自然地實現了教學生成,學生從中獲得更多感知,對秦兵馬俑的價值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三、預判錯誤,收獲課堂錯誤精彩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會在哪些環節上出現問題,這些常常具有前兆性,教師憑借教學經驗完全可以做出預判。憑借預判,教師在備課時就會提出一些應對方案,以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

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埃及金字塔》時,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你感覺這個工程怎么樣?其中蘊涵著什么?如果將長城和金字塔相比,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觸呢?”學生很快就給出答案,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學生都說中國的長城更偉大,中國人民了不起。教師問學生:“四大文明古國有哪些?”學生都能夠正確回答出來。教師引導:“既然古代埃及和中國都屬于文明古國,這說明兩個國家的人民都是勤勞智慧的,當然不需要分出誰高誰低。”很顯然,教師知道學生一定會說中國人更智慧,這是樸素的愛國情懷,當然是可以理解的。教師適時點撥,則讓學生心胸更寬廣,教學效果更明顯。

篇3

蘇教版初中音樂新版教材中每單元都有一首合唱曲。我想,這是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難課題。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音樂老師們一定都有過給校合唱團排練的經歷,也都明白其中的困難。那要上好一個沒有經過合唱訓練或訓練很少的普通班級的合唱課會更有難度,比如:聲音的統一、聲部的和諧、氣息的控制等,加上普通班級學生的音樂基本技能參差不齊,這就給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困難。下面我想將自己在合唱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正確認識合唱教學常態課

初中音樂合唱課不是專業的合唱課,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和快樂。在合唱教學常態課中,如果我們一味的只關注如何講解音樂知識、教唱歌曲,而忽略了帶動學生們動起來,教學效果一定不會太好。所以,我們教師要多動腦筋,設計出好的教學方案和好玩新穎的點子,在語言、肢體等方面上更加生動活潑些。另外,還要利用多種方式方法輔助合唱教學,例如:1.唱名手勢,又稱柯爾文手勢。它的優勢是沒有聲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手勢更具直觀性,可以影響音準(音高位置)、力度(強或弱)、情緒(抒情或歡快)、旋律(斷或連)。2.自編與教唱歌曲相關的合唱練聲曲,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賦予了兩個聲部不同的音色,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聽辨聲部……。只有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才有可能激發學生樂意參與到合唱教學中。

在教唱中,我們老師應該盡量讓學生用教材中規定的原調演唱,但也不是不可變通。因為,初中生大多正處在變聲期,有的歌曲學生用原調可以演唱,而有些歌曲用原調學生無法演唱。有的歌曲有些班級的學生可以用原調演唱,而有些班級的學生就唱不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歌曲、不同班級選擇適合他們的調來教唱。另外,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演唱姿勢和發聲方法,這對于歌曲演唱非常重要。

二、在課堂上向學生多多傳遞合唱意識

(一)合唱呼吸。合唱不僅僅是很多人通過不同聲部,讓聲音效果更豐富,同時還存在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合唱是一個整體,不能缺少聲部之間的配合,在明確角色和任務的基礎上,一定要學會合作,分工而不分家。在練習合唱時,不僅要關注音準、節奏,還要注意呼吸、發聲。無論在講解、練習中,還是指揮手勢中都要關注這一點。比如:合唱曲《我和你》,在一聲部唱的時候,二聲部的進入老師就要給氣口,這個時候學生就明確了自己的呼吸,整個合唱隊的呼吸就會通暢。若只是告訴學生進入,進是進入了,但進入的不夠和諧,也不夠主動。因此,在合唱教學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把氣口位置交代清楚。

(二)分析歌曲。在合唱練習的過程中,要先做一個細致的分析,再圍繞重點去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分析什么呢?分析合唱聲部類型。聲部類型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調性,要突出主旋律,注意低聲部的支撐;另一種是復調性,每個聲部都有橫向的發展,都同等重要,在聲部進出的地方要給學生提示。如果面對主調性的合唱歌曲,一開始就可以設計一個類似練聲,但是很有趣的針對融合性練習的曲子。如果是聲部中帶有復調性的合唱歌曲,就可以安排一首卡農練聲曲,讓學生習慣聲部之間如何交錯。只有針對性強,更明確了,教學效率才能提高,效果才會好。

(三)簡化合唱譜。我們所用的蘇教版教材是面對全省的,難度對于我們鄉鎮學生來說有些要求可能略高。因此,我們不一定要全盤照搬,按照教材去教唱,應該有創作能力,嘗試把難點的難度降低,變成學生能接受同時又有合唱效果,學起來還很有興趣的版本。我就試著對教材中的合唱曲《茉莉花》、《彩云追月》重新進行了創編,實踐證明教學效果還可以。我覺得,只要努力去嘗試,總會有收獲。

三、堅持技能訓練和合唱聽賞

篇4

一直以來,在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教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沒有自主的發言權。隨著課改的不斷革新,現在的教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須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地發展。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身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發展。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是真正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式。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

【案例回顧】

1.聽是誰在唱歌

今年接手的3班有一個小男生叫浩×。他是一個非常安靜聽話的孩子,性格有點內向。每次音樂課上都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主動去唱歌、參與音樂活動。即使我把他點起來了,帶著他一起做律動唱歌,他也不是十分放得開。在教授蘇教版四年級《水鄉歌兒多》的時候,我鼓勵他:你上課做得那么好,聽得那么認真,肯定在心里已經聽會了,看會了。于是我讓他組里的其他同學唱歌,他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結果他不但不為難,接過樂器伴奏了起來,效果很好。經過我多次的鼓勵,后面的音樂課程中他不但能夠用樂器伴奏,還能開口唱歌了。

2.課堂好舞蹈

我去年教授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寶寶睡著了》一課時,由于我前一年已經教過一次二年級了,所以對教材有了一定的把握。于是在歌曲律動的時候,我就向4班的孩子們展示了之前設計好的動作,帶著他們一起進行音樂律動。動作是根據歌詞表達的意境來編創的。在律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夢×同學不是特別積極(這個孩子平時音樂課堂上還是十分活潑的)。于是我問她:“夢×,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怎么律動的時候看起來很拘束呢?”夢×說:“老師,我覺得我們可以把歌曲中的‘小蟲不叫了’和‘小鳥不飛了’這么來表現。”孩子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仔細一看,發現夢×編創的動作也非常合適,而且從完成程度上來說,更適合二年級的孩子來完成,比我編創的動作簡單但是更加富有童趣。我對夢×豎起了大拇指,并表揚她的舞蹈動作是我們的“課堂好舞蹈”,并讓全班同學給她鼓掌,表揚她,并將她編創的動作融合到歌曲律動中來。孩子們一邊唱歌一般律動自己編創的舞蹈,課堂氣氛有了很大的改變。

3.我是最棒的

在教授二年級《蒲公英》一課的時候,歌曲已經教唱完畢,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分鐘,自己為每一句歌詞編創簡單的舞蹈動作。看看哪個小組是最棒的,編得動作最好。在討論結束之后,每一個小組都派了一個代表到前面展示他們編創的舞蹈。最后經過整合,將舞蹈和演唱相結合。孩子們很輕松地就將歌曲的歌詞記了下來,并且表演得熱情高漲。在后面的環節中,我也是如此,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有的負責伴奏,有的負責伴舞,有的負責演唱。課堂的氣氛有了很大的改變。

【案例反思】

一、教師注重語言鼓勵,誘發學生自主學習

主動參與,有助于學生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思想方法,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的主動權,形成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關系和諧,和學生平等相處,有了真摯的情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才愿意接近老師,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師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親切和藹的教態,都是對學生的信賴。有了平等和諧的音樂氛圍,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愿意去表現自己,才能主動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我們經常發現教師課堂語言運用得最多的是“老師聽到幾句唱得很不好”“還不太好”“你們想不想再唱一遍”,學生在這種語言的引導下變得有些失去信心,對一遍遍重復欣賞音樂產生了審美疲勞,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一堂課下來,不僅歌曲沒學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在運用教學語言的時候應該注意抓住學生特點,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語言。

二、轉變評價方式,增進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評價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和學生評價。而在以往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是教師評價,壓抑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體現,所以在還課堂給學生的同時也應該還評價權給學生,他們更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新課程的評價是改變了原來課程所過分強調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因此,我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就不僅僅是口頭上的,首先用爬“金字塔”的形式來促進他們發展,使學生關注自己的學業成績,只要學生在課堂中有一個“閃光點”,就給他們鼓勵。其次是在小組合作、討論、研究、學習以及展示中,讓學生自己評價,引導學生互評,使他們知道如何做才是好的,才是最好的,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通過談話,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重視學生的發展學習過程,而不是只強調結果。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通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利用小組合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分組合作學習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學習、相互協作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教師組織下的學生間的合作,對于改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學實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通過合作,能使孩子們反應迅速,靈活多變,使兒童了解合作中個體服從群體的關系,同時在合作中及他們體驗著同一種情感共鳴。這樣能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個性,并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調控能力、獨立判斷決斷能力、自學能力,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有了競爭意識、學會與他人交流,培養了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還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學生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在這個內化過程中,我們必須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方法有很多,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篇5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交互式電子白板越來越多的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在近兩年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實現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為載體的多種媒體共用,促進生生、師生互動,拓展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營造人文生態氛圍,實現高效課堂的建構,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一、利用白板創設教學情境,點燃學生興趣的“著火點”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似路燈,可以引導學生走向成功;興趣似帆船,可以載著學生駛向遠方;興趣似羽翼,可以領著學生翱翔天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領學生奔向光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生態課堂,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有活力。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聽深情并茂的聲音,看栩栩如生的畫面,賞意蘊深厚的詩句,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需求,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創造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臺灣的蝴蝶谷》一文中,作者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將蝴蝶趕到山谷聚會的情景描寫得惟妙惟肖,特別是幾個動詞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對于二年級學生,他們對這些動詞的理解是模糊的。為了讓學生感悟文本的語言美,品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感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學時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創設出清澈透亮的小溪、爭奇斗艷的花叢、高聳入云的樹林、自由翱翔的小鳥的情境。建立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幫助電子白板上的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到山谷中聚會,在“指揮”蝴蝶時,學生興趣盎然、激情四溢,切身感受到蝴蝶去山谷聚會的迫切心情,也理解了作者用“趕”這個詞的精妙。我趁機借助這一過程幫助學生辨別“飛過”“穿過”“越過”這些動詞的細微差別,可謂是“樂中學,學中樂”。

二、利用白板分解知識難點,搭建學生認知的“停靠點”

教學的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但也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如何分解難點成為人文生態課堂的瓶頸。分解得當,教師會巧妙地搭建平臺,讓學生拾階而上,水到渠成;否則它會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造成學生“知難而退”,喪失斗志,甚至一蹶不振。借助白板,我們可以展示我們不能描述的情景,放出我們不能說出的聲音,渲染出我們不能寫出的意境,恰到好處地分解難點,促進學生認知的快速突破,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課文《草原》中,作家老舍筆下的“民族情深”——蒙漢親如一家的情感對于現代的孩子來說是那么的遙遠,又是那么的陌生。如何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字里行間流淌著的這股深情,憑老師的說教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白板,通過鏈接,適時適量地引入了從抗戰時期到“神八飛天”蒙漢人民互幫互助的事跡資料,從遠至近,從陌生到熟悉,交替出現,蒙漢情誼就這樣一片片、一段段、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心中。抽象的民族之情漸漸融化在具體可感的事情里,蒙漢親如一家的情感就這樣為現代的孩子所理解、認同、接受。

再如,蘇教版六年級課文《安塞腰鼓》,這篇課文將高亢的安塞鼓聲演繹為一首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鼓曲,傳遞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洋溢著濃郁的地域風情。在本文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認識是較難把握的一個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感悟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讓學生根據提供的音樂、視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配上相應的音樂、視頻,并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動評議,逐步深入,讀出場面的靜謐與歡騰,讀出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從而體會到濃郁的民族風味,深厚的民族文化中的情結。

三、利用白板內置資源寶庫,刺激學生思維的“觸發點”

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內置了資源庫,它提供“圖、文、聲、像”等信息,實現“圖文并茂”、“聲情融會”、“動靜相兼”、“視聽并用”的逼真的表現效果,能有效刺激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思維觸角。白板內置資源寶庫,它刷新了教學中惟教材論的狹隘觀念,刷新了閱讀教學中以課教課的封閉行為,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了生成、開放和整合有機融合的一種飛躍,使語文課堂開放而有活力,使學生更加靈動而有智慧。

例如,教學《水鄉歌》時,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重難點——“千首曲,萬首歌,裝滿一籮又一籮,唱咱水鄉新生活”后,我安排了仿照練習:“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學生創編詩歌。由于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基本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不夠,體驗不深,對身邊的農村生活很陌生,談何對江南水鄉的耳熟能詳?于是我充分利用白板內置資源庫,靈活改變教學程序,先讓學生觀看相關圖片、視頻,運用遠程功能回放農村孩子、農民的生活情景、令人流連忘返的江南美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詩歌創編。磨刀不誤砍柴工!后來學生思維一瀉千里,發言繪聲繪色,酣暢淋漓,課堂風起云涌,連平時有些木訥的學生也有話可說了。課后寫教學反思時,我由衷地寫道:利用白板內置資源庫,既進行了學生語言訓練,又很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白板帶動感官參與,夯實學生能力的“提升點”

人文生態語文課堂的基本標準之一是把課堂視為師生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場域,這里不僅有知識的相互學習、討論與生成,更有一種內在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多維交互與影響,以及學生綜 合能力全面完善與人文品格的養成。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過:“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優化教學過程,以它獨特的動靜結合的魅力,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的綜合投入;以其可以反復使用的特點,創造學生更多的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課堂中來,最大化實現學生披文入境、提升能力的理想效果。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詠華山》,誦讀“啊!華山真高哇!”時,學生讀時往往輕描淡寫、泛泛而讀、浮于表面,沒有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形象思維占主導,朗讀指導時我利用交互性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在請優秀學生深情并茂地朗讀后,我請其他學生上白板畫出自己感覺里的華山,并標注其高度。隨著學生在電子白板現場操作次數的增加,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華山的高度,讀、畫、點、悟,循環往復,華山的高自然而然地移植到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聲音中的華山、筆下的華山、畫面上的華山、腦海中的華山,爭先恐后地朗讀,前赴后繼地畫畫,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圖文結合,互動參與,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感悟水平、朗讀水平、動手水平,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必須做到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親自看一看;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親自想一想;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親自說一說;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親自做一做。”這是對素質教育的最佳詮釋。回歸教育本原、貼近學生數學化發展需求,是全面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

五、利用白板形成有效評價,激發學生成長的“助推點”

教學評價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及其重要。新課程倡導多主體評價,強調師生共同參與的交互式評價模式。我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設置“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等階段性評價內容,及時進行階段性評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肯定進步與成績,找出問題與差距,明確努力的方向,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同時,也使自己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以便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例如,在學生作文教學時,我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學生作文批注的地方生動活潑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引領學生一起來評價、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一則可以把學生的習作投影在電子白板上,請學生利用電子白板中的鋼筆工具對習作進行修改,并闡述修改的理由和認識,這樣習作評價更清晰、有效,成效會更加明顯。二則利用電子白板的強大記憶回放功能,將修改的整個過程都記錄下來,適時回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記得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壁上有這樣一段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當學生自己動手去修改文章的時候,這是學生用眼、耳、手、腦等多種感官一起參加學習的過程,它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活躍的思維能力和扎實的地實踐能力。

篇6

一、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現狀

新課標在用詞上的修改值得我們反復思考,“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與“重視音樂實踐活動、鼓勵音樂創造”,僅一詞之差卻反映出,音樂實踐在現今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了。

音樂教學從開始的幻燈投影濃墨重彩,一節課45分鐘至少有30多分鐘就見教師一個人精彩地講解與傳授,到現在的幻燈片簡潔明了,還時間于學生,每節課中都會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實踐,我們音樂課在音樂實踐方面邁出了很大的一步,這是近些年來音樂課程改革可喜的一面。

反思筆者多年的教學,通過一系列音樂課觀摩活動與市區教研活動后認識到,教學前需認真仔細研讀課程標準,關注教學目標、學生學情,教學中應更多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音樂課程改革后也發現了實踐活動在音樂課上的重要性,于是一心想要每節課都搞點活動出來,但往往課后發現很多活動參與面很窄,學生也并不特別重視與樂于參與。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呢?現在看來對音樂實踐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于是開始進行新一輪思考。

《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所謂“師道尊嚴”,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中國人的教學傳統,就是“教化”。現在很多教師都認為,教師負責講授,學生負責接受,這樣,知識就可以被習得。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我們現在的音樂教師,從小受到的都是如此的教育,那種教育思想與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思想與行為中,盡管我們一致認為,傳統的一言堂不可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脫離不了傳統的羈絆。課堂上很想把自己的知識一股腦兒傳授給學生。于是課上說著說著就無了止境,學生卻是茫茫然。教師恪盡職守,包辦太多,卻未留一點時間與空間給學生自己思考和實踐。

二、音樂實踐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教育中,教師“填鴨式”教學模式由來已久。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兢兢業業,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有些知識,也許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等形式進行傳授,但技能技巧性的知識,豈能憑著教師的一張嘴、學生的一對耳朵就能理解其精髓所在?

所謂技能,是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合乎法則的認知活動或身體活動的動作方式。(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技能必須通過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而在人類所有的技能中,操作技能是唯獨可以持久,并可以很快被恢復的。因為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是練習,操作活動方式熟練后,有高度的穩定性,可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音樂方面的吹拉彈唱都屬這個范疇。可見,任何人對于自己參與進去的學習內容印象最為深刻。

在音樂教學中,這種技能是普遍存在的,需要通過人的操作和練習才能達到的。比如對于歌曲的學習,或者是某些節奏的學習都可以多用音樂實踐的方式。但我們很多音樂教學的課堂,都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作為看客,熱鬧時候叫兩聲好,沒有心情的時候自己做自己的事,課堂教學似乎與己無關。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既是雙邊活動,就不能由教師一人來唱獨角戲,還需讓學生參與進來。而讓學生參與進教學活動的最直接途徑,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實踐可以給音樂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可以顯示學生對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展示學生自身蘊涵著的表演才能和創造力。

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音樂實踐,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課堂氣氛的改善,對學生互、社會性情感的培養,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以及同學之間的友情,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了解、接受、信任、鼓勵和幫助,學生的情感在活動中得以溝通和釋放。

三、音樂課堂中的音樂實踐探索

(一)轉變音樂課上的師生關系

俄羅斯的根納季·齊平在《音樂活動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從事的活動。”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可見,現今的某些教學中的關系需要做出根本性的轉變,而這些關系中最主要的就是師生關系。

其實,在近幾年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轉變是存在的,在一些市區公開課上,音樂教師們對學生的關注度比前些年高了許多,但筆者認為,這還不夠。對音樂教師來說,最根本的是要在觀念上改變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要認清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要扮演的是主導,引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真正理解與掌握知識和技能。

由此可見,我們所面臨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必須努力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進行完全轉變。

(二)巧設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教師的備課及音樂實踐活動的設計

設計音樂實踐活動,首先要建立在教師對教材本身的鉆研與熟悉程度之上,由此才能對教學目標有準確的把握,才能開始設計與之相適應的音樂實踐活動。

在新課標中,音樂課程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包含有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我們設計的音樂實踐活動也需通過這樣的過程與方法來達成。

在蘇教版初一下學期的第二單元《美麗的山谷》中,有一節課是關于民族器樂介紹與樂曲欣賞的內容。對于我們的民族音樂,現在的初中學生了解的并不多,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那么怎樣讓初一的學生對民族音樂感興趣呢?最直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參與其中。怎樣參與?畢竟在課外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還是少數,那么怎樣讓大多數的學生“參與”到民族音樂中去?經過思索,筆者決定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進行音樂實踐活動。

把學生按照中國民族樂隊樂器組的分類分成四組,然后讓他們課后去自主搜集相關樂器組的樂器與樂曲的資料,制作課件,課上上講臺做小老師,給同學上欣賞課。時間是每組10分鐘左右,總共用時一節課。參與課前準備的是全班同學,上臺進行講演的是各組推選2位同學,共8位同學。

此次活動學生表現很積極,對電腦感興趣的同學自告奮勇制作本組的課件,其他的同學積極搜集材料。上臺講演的同學基本都能完整大方地進行介紹,并且完整展示自己的課件。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他們開始不那么排斥民族音樂,有些學生甚至意猶未盡,想今后要多多去了解。

2、課堂情境的創設

音樂實踐活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節音樂課的內容之一,在它之前和之后都會有與之相關的其他教學活動,那么怎樣把實踐活動與其他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情境的創設。

比如在上蘇教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故鄉的云》的時候,需要學唱《故鄉的親人》《故鄉的小路》這樣的歌曲,但是在座的學生大多出生成長在本地,一時很難找到那種綿綿思鄉之情、對家鄉眷戀不已的心理感受。于是筆者請學生先介紹一下我們所熟悉的家鄉——我們所在的城市,人文歷史名勝美食,各方面都可以,學生討論熱烈。接著又請班級內出生或者成長于其他城市地區的學生給同學介紹一下那個城市的風土人情。介紹的學生激情洋溢,聽的同學興致勃勃,每個人的述說中都帶著濃濃的驕傲與自豪之情,不一會兒,都沉浸在對自己家鄉的美好情感中,這時候再導入教學內容,情感上頓時毫無罅隙了。

3、音樂實踐活動的組織

一個合適的音樂實踐設計只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所要的結果是在課堂教學中的完美運用。這與教師對整個課堂活動的組織密切相關。

在蘇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希望的田野》里有一首要求學唱的歌曲《豐收之歌》。這是新疆地區風格的歌曲,而新疆歌曲與其他地區歌曲區別之一在于新疆歌曲多用切分節奏。那么在掌握這一節奏特點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幾種簡單的節奏,讓學生通過打擊樂器的運用練習來掌握它。

在整個音樂實踐過程中最難的莫過于活動的組織。一個班有四十多位學生,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參與其中。于是先把自己設計的四種樂器的節奏分別教授,并且全班同學集體拍手完成。然后再拿出不同的樂器分組練習,最后合作的時候要求全體學生人人做好準備,樂曲間奏的時候進行樂器自由交換。這樣往復兩遍,基本可以保證80%以上學生的參與度。反饋結果也表明,新疆歌曲常用節奏“×××××”的學習在學生自己的實踐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認識和掌握。

音樂實踐活動的組織過程是很耗費心力的。這需要教師課前進行細致的計劃與構思,課上短時間的解說要能達到學生人人清晰規則的安排,練習過程中也需教師本人100%熱情的投入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并隨時對學生進行簡短到位的提不。

4、適時的評價與鼓勵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參與其中的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是充滿期待的。所以作為教師,此時千萬不能吝嗇贊美與鼓勵。

在合作樂器介紹那節課,每組同學介紹完時我都及時給予鼓勵。學生們制作的課件水平參差不齊。對所有學生的講演與課件制作,都會在講演課最后5到10分鐘進行點評。對其中制作非常完整與美觀的課件加以表揚,并且告訴學生這樣的課件內容好在哪里。而對那些并不十分完善的課件,也是首先進行肯定,因為他們都付出了自己心血,然后再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對所有上臺進行講演的學生都給予肯定,對那些稍遜的學生給予鼓勵。這樣,對全班同學來說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三)關注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

音樂實踐活動說到底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而通過音樂實踐是否可以讓學生更直觀更方便更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技能,是我們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之一。

例如《希望的田野》這個單元,第一課時學生已經通過實踐活動掌握了新疆歌曲常用的切分節奏,第二課時學習安排《豐收鑼鼓》的時候,再次設計出幾條簡單的與切分節奏相關的節奏,讓學生自行練習,最后加入樂曲《豐收鑼鼓》的伴奏中,結果顯示,學生自學節奏準確率很高,并且有更多的學生樂于參與進來。

(四)積極引導探究,鼓勵音樂創造

音樂藝術,貴在創造。德國音樂教育認為,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音樂能力、學習音樂文化和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重要課程。他們這種注重以人為本、以創造性為契機的教育思想,準確處理了音樂專業技能學習和音樂創造能力培養的關系,強調了加強學生音樂創新能力的培養,(黃小明,董靈.音樂教育理論與學科教學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這種創新能力,正是要從實踐活動中得來。

在學習八年級下第一單元《花季如歌》里的樂曲《那不勒斯舞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根據前8小節旋律和一個音對一個字的規律創編跟春天、希望、青春有關的歌詞。當時所有學生都覺得很新奇,認真思索著,之后選擇了幾位學生的作品讓全班同學帶入旋律演唱,每個人都唱得很認真,這是他們中很多人的第一次嘗試作詞,覺得非常有意義。在此次的創編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了創作過程中豐富多彩的體驗,感受到了通過體驗創作過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悅。同樣,這樣的創造活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創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音樂藝術的熱愛以及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都大有益處。

(五)注重學生在音樂實踐中獲得審美體驗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感的藝術。音樂課程價值明確提出: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而“以美育人”,即通常說的“美育”的教育思想與我國的教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標中多次強調要“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官司渡.有效教學——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由此可見,審美教育應貫穿于我們音樂教學的全過程,而學生能夠通過音樂實踐獲得審美體驗也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四、問題與思考

(一)問題

1、實踐活動隨意性大

正是因為從音樂課程改革伊始就提出了要“重視”實踐活動,所以實踐活動的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很多教師為了音樂實踐而實踐,很多實踐活動缺少有力的支撐,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實踐活動環節看似熱鬧非凡,可是課后卻發現對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言可有可無。還有些活動的設計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并不樂意參加,導致最后的教學效果不如預期。又或者某些實踐活動只是教師的想當然,到了課上卻發現學生不能勝任,整個過程無法操作。這樣的音樂實踐往往耗時費力,也無法達到音樂實踐的最初目的。

2、課堂紀律無法控制

前文說過,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音樂實踐,需要教師有極強的課堂組織能力與控制能力。也有很多音樂課中的活動本身很好,學生也很樂意參加,但是由于中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活躍度往往很高,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實踐活動會最大程度激發他們的熱情,這本是好事,但由于初中階段一些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是很強,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過度熱烈,教師無法控制,使得課堂混亂,這也會大大影響整個教學活動。

3、教師自身基本功的不全面性

現在的音樂教師大多來自專業院校,也受過專業音樂教育,但是其中多數人都是以一個或兩個專業為主。雖說要求音樂教師一專多能,大部分音樂教師也基本可以達到,但是“多能”的部分恰恰會在實踐活動中暴露出并不“專”的一面,而影響了整個教學效果。

比如戲曲或者曲藝的教學內容,對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來說,在校期間的學習對其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而要用這種并不專業的所學去給學生進行音樂實踐,那是難上加難,很難想,如此情況下的音樂實踐,對學生的學習有多大的用處?

(二)思考

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藝術教育自身的獨特功能,不是其他學科可以代替的,所以重視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對于上述的種種問題所在,我們到底該怎樣開展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呢?

1、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

音樂教育“要求教師必須既是專業音樂家,又是學生學習和音樂發展方面的專業人士,還要是音樂學習環境的高效管理者。”(許靖.音樂教育界的國際盛會——“2006音樂教育北京國際論壇”綜述[J].中國音樂教育,2006:(7).)前文我們說到,特別是音樂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這里所說的教師自身專業素養,一方面是指音樂專業素養,而另一方面則是課堂組織管理素養。音樂教師一方面要在課余時間努力充實自己的音樂專業素養,多學習多鉆研。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研討活動和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來注重培養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

2、實踐活動的設計

(1)針對教學目標,設計切實可行的實踐活動

首先,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后,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當堂教學目標,讓實踐活動有據可循。而實踐活動的設計也需針對教學目標,真正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不是隨意活動。

(2)設計合適的教學環節,自然引發實踐活動

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環節,處處以人為本,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實踐活動水到渠成,而不是處于教師強壓硬塞的尷尬境地。

(3)充分利用課堂語言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在課堂上,語言的魅力是不容小覷的。教師很多時候都要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創設需要的課堂情境,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進行必要的鋪墊,這個時候需要運用與之相適應的語音語調來進行引導。適當的課堂語言也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參與進音樂實踐的動力。

(4)積極運用課堂評價,鼓勵學生繼續參與實踐活動

如果做得好就要表揚,做得不好就要批評。這是大多數人從小的行為規范準則,對于現在的學生也適用。及時的評價可以給參與者以最大的鼓勵。在參與音樂實踐的活動中,需要注意的是,做得好我們表揚,如果略有不足也需給予肯定和鼓勵。愿意參與活動其中,本身就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這也給所有的學生下一次的活動參與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暗示。

(5)利用好課堂道具,更好服務于實踐活動

開展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有時候不得不借助于課堂內的一些道具。由于音樂課的特殊性,樂器是再好不過的道具,因為樂器可以給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樣本或是參照工具,教師在實踐活動中需要盡量準確地運用它們,使這些課堂道具真正用得其所,更好地服務于音樂實踐。

3、師生互動,更準確完成實踐活動

開展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不單單是學生的活動,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在音樂實踐活動之初,學生是需要通過教師的講解來了解活動內容和規則,而之后學生也需要看到教師的示范才能更準確地進行實踐活動。師生互動不僅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更能促進教學相長。

4、實踐活動的集體參與原則

開展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有集體參與的意識。實踐活動如果只針對個別或是小范圍的學生,有可能造成其他多數學生的抵觸情緒與惰性。實踐是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踐,由于課堂效果的要求有時只能讓少部分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展示,這更要求我們無論在實踐活動之初的示范或是實踐活動之中的練習都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集體參與,這才是實踐活動的初衷。

5、任務簡單的實踐活動

篇7

何為1+X?小學音樂1+X教學中的1從宏觀上來說,是體育藝術2+1中的一項藝術特長(器樂、聲樂、戲曲、曲藝、舞蹈等)。從方法層面看,1是包括葫蘆絲、歌唱及非洲鼓的音樂載體(可以根據學校、學生及教師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從思想層面看,1是整體的、系統的觀念。X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提及的音樂素養。

小學音樂1+X教學,希望基于國家《音樂》教材,通過對葫蘆絲、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學,用整體的、系統的觀念分析處理散落在各個年級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教學內容。從而改善音樂課程的碎片化教學現狀,讓音樂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更具系統性,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更具層次性。(下圖)

一、 課程,促進文化生成

課程文化是一所學校提供給學生在學校期間得以獲取知識、能力、人格以及學習經歷等一切活動的精神產物,是師生共同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對于音樂課程來說,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要注重課程的文化建設,以文化影響自身,塑造學生,對于課程來說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音樂1+X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課程文化。

(一)具體化,好操作

目前來看,全國小學音樂教材以人音版、蘇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花城版、人教版等為主,縱觀這些教材,內容主要有兩部分,即歌唱和欣賞。對于集體教學來說,歌唱和欣賞相對容易操作,它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我國公民對藝術的追求高度改變,在基礎教育中,學生僅僅以教材為依托,很難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作為音樂老師,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上了9年的音樂課,形成的音樂素養,并沒有達到國家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可以說相差甚遠。即使有些音樂素養不錯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外的藝術培訓機構或校內的社團中習得。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是什么原因導致師生們努力9年而收效甚微呢?

筆者和團隊經過多年的實踐得出:音樂素養只有建立在音樂技能習得的基礎上才更為扎實、有效。所以,讓學生較為系統地學習某一項音樂技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徑。1+X教學依據音樂學習的規律、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音樂項目的特點,經過論證與實踐后,選擇了3個音樂項目作為學生系統學習音樂的內容。其中,1~2年級為葫蘆絲,3~4年級為葫蘆絲、歌唱,5~6為葫蘆絲、歌唱、非洲鼓。這些項目的學習在每節音樂課中約10~15分鐘,每個年級每個項目有具體的目標和內容(如下圖葫蘆絲項目)。這些項目,結合音樂教材共同實施,相互促進,讓音樂教學內容更為具體化,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為得心應手。

(二)層次化,更系統

一位稍有經驗的數學老師,很清楚某個年級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內容。但,如果問一位音樂教師3/4拍在哪個年級教,可能絕大部分音樂老師并不清楚。歌曲《頑皮的杜鵑》在人音版中是三年級內容,在花城版中卻是一年級內容,這說明,一首歌曲的習得往往不受年齡的限制,跟知識體系也沒有必然的聯系。正是因為音樂學科的這種特性,讓音樂老師們忽略了教學的層次性和系統性。我們時常看到三年級的基礎知識,被五六年級甚至中學的音樂老師講得津津有味,這是導致音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音樂1+X教學,葫蘆絲、歌唱、非洲鼓不但有具體的內容,而且是依據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和樂器本身的特點,由易到難編輯而成,使音樂學習更具層次性。音樂1+X教學,希望基于國家《音樂》教材,通過對葫蘆絲、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學,用整體的、系統的觀念分析處理散落在各個年級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教學內容。從而改善音樂課程的碎片化教學現狀。

(三)生態化,可持續

不論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喬木,還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在群落中各有其獨特的機能作用、地位以及與其它物種的關系。課程也是如此,歌唱、欣賞、樂器,體驗、探究、合作,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作為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途徑,都各有長短,讓內容與方法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讓學生博學有術,教師得心應手。如此,音樂教學勢必良性循環,持續發展。

二、教師,提升設計能力

任何課程要想實現其價值,都必須依靠課堂教學來落實,教師對課程的設計能力,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效果。而教師的設計能力往往依賴于教師本人對教學目標、內容、方式等的認識。音樂1+X教學,課程組常年利用每周二第一、二節課的時間,通過同課異構、一課一談、專題講座、技能研修、教法研討等常規活動,對教師在教學的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方面作了明確的指引,切實提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設計能力。

(一)目標放眼學科核心素養,忌空、大、偏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然而,我們時常看到老師們制定的教學目標有所偏頗。比如,學習了一首簡單民歌,目標就定位為培養熱愛民族音樂之情,這種遠大的目標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

(二)內容建立素材庫,逐年豐富

音樂1+X教學,在課程組的統一規劃下,通過多年針對性地積累,建立了豐富的素材庫,并且逐年完善,從廣度、深入上雙重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更為開放,更易操作。(下圖:為音樂1+X教學資源庫部分文件夾)

(三)方式注重過程,貴在體驗

要教會學生唱熟幾首歌曲,對音樂老師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難在如何通過歌曲的學習,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音樂1+X教學是這樣做的。

老師在教《貓虎歌》的時候想讓學生把歌曲重復唱一遍,這樣誘導:同學的歌聲真好聽,如果你們的歌聲能像這首歌歌詞一樣幽默的話,肯定更有趣。請你們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里面包含了幾層意思,首先,一句歌聲真好聽肯定學生的努力,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其次,歌聲能像這首歌歌詞一樣幽默的話,肯定更有趣給了明確的指向,讓學生的歌聲再富有童趣;最后,請你們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有思考的余地。這樣的誘導會讓體驗式教學變得更加生動高效。

老師們在1+X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類似于這樣的注重過程的體驗已形成了常態,在1+X教學中,歌曲、欣賞、樂器、編創等等都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途徑,而不是終極目標。

(四)評價關注成長,少點功利

課堂教學中教師或學生的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生成,合理的評價不但可以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給學生的學習樹立導向,對當下和后繼的學習產生指導作用。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老師用鼓勵的眼神和語氣對學生作出一些評價好的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直截了當,隨時隨處可用的評價雖然也能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但卻沒有針對性,聽多了不具任何效果。從某程度上說教師沒有細致地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況,漠視了學生心理感受,是對學生的不尊重。音樂1+X教學倡導教師的點評要是客觀的、合理的,是發自內心的,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最真誠的語言,更重要的是點評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導向性。比如:你的歌唱得很有感情,如果速度再穩定一點就更好了;謝謝你跟我們分享你的觀點,老師還想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這樣的評價不但能博得學生對教師及課堂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學習行為的方向,明確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這樣除了拉近師生的距離讓課堂更加生動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課堂更有效。

對于生生評價,如果教師長期引導得法,一樣可以催化教學,提升教學效度。

三、 學生,改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并非是學到的具體東西,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語言表達、操作能力、運算能力、聽視知覺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學生的學習會更為有效,自我學習和發展的欲望更為強烈,可以明顯提升教學效果。音樂1+X教學,提倡用音樂的手段解決音樂的問題,幫助學生改善學習能力,提升音樂素養。

(一)增強學科學習品質

音樂學習要遵循音樂的特性,音樂1+X教學注重下列學習品質的培養:聆聽;體驗;控制(速度、力度、音色等);合作;分享;應用。如上圖。

(二)拓寬學科學習時空

音樂1+X教學,1~4年級采用自然班的形式進行教學,5~6年級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分別以葫蘆絲、非洲鼓、歌唱為1的班,打散自然班,以走班的形式進行教學。除了課堂學習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線上學習,利用下發資源課后學習。這些方式,充分考慮孩子的特點,尊重孩子的個性,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在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等方式中找到最佳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三)提升學科學習思維

篇8

一、激發個性化閱讀興趣

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維流暢,語言豐富。在此基礎上調動情感,激發興趣,走近文本。教師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教師的情感要投入,將自己體驗到的情感通過音調、表情、姿態、手勢等傳遞給學生,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接觸,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其次,要挖掘教材蘊涵的情感因素,定好基調,有感而發,有情可抒,以情感人。再次,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教學內容選擇能給人以美感的音樂、圖片、錄像等,以達到“情美感心”的目的。如我教《端午日》一課,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家鄉溱潼會船節的風光片,溱湖上空鑼鼓喧天、管樂奏響、鞭炮齊鳴。湖面快艇飛馳、彩球升空、動力傘飛翔……學生無不被溱湖碧波蕩漾,千篙萬槳競逐春潮所陶醉。此時,我讓學生打開課本,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閱讀興趣,課堂上書聲朗朗。

二、指導個性化閱讀方法

1.引導批注閱讀。批注閱讀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文字加以標記。學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怎樣批注,就怎樣批注,具有很強的閱讀自主權。學生通過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既滿足了個體學習的需要,又促進了個性品質的發展,不失為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通過批注閱讀,學生理解了課文,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2.強化“閱讀反思”。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強化“閱讀反思”,在自我反思、調控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進學習行為。實現閱讀的反思和調控有三個途徑,一是學生個體單獨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確嗎?還有沒有不同的見解或更有說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換個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調整,深化閱讀活動。二是同學間的合作交流,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交流,發現他人理解、思維、方法的獨特之處,尋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獲得調整思路、修正認識、改進方法的啟示,達到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師的點撥和調節。

篇9

江蘇省海門市三星初級中學 朱春蕾

【摘 要】有效的思想品德課應是打動學生心靈,觸動學生思維,有助于學生健康發展和成長的。文章從引進生活、關注社會、實踐體驗三個方面,例談打造具有生活味、開放味、探究味的“三味”課堂。

關鍵詞 引進生活;關注社會;實踐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27-0025-02

思想品德學科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引導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其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一堂有助于學生發展與成長的思品課應具有生活味、開放味和探究味。筆者就此話題選取三個教學片段,就思品課的“三味”課堂進行了探討。

一、引進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味

【片段描述】執教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學會休閑”一課時,教師設計了“感知休閑、我的休閑、辨別休閑、學會休閑”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二、第三個環節設計如下:

第二環節“我的休閑”:教師把學生帶來的生活照制作成PPT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分別回答照片反映的是何種休閑方式,學生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了。然后,教師通過PPT呈現出平時看書、養花、旅游、徒步、戶外露營、學做糕點、參觀等休閑方式,讓學生了解教師的休閑方式。

第三環節是“辨別休閑”:教師把生活中人們的各種休閑方式如打籃球、搓麻將、睡大覺、逛街購物、打網游、看電影、胡吃海喝、網購等以圖片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判斷是否贊成這種休閑方式,并說明理由。

【片段點評】“學會休閑”這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休閑的功效,認識休閑的重要性和生活中多種有益的休閑活動,初步樹立積極、健康、科學的休閑意識,學會科學、合理、有度地休閑,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把學生生活中的休閑活動引入課堂,又把自己的休閑生活展示給學生,還把生活中人們形形的休閑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辨析,教學資源源于生活,教學內容層層深入,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欲罷不能,在辨析中得出本節課的結論——科學、合理、有度地選擇休閑方式,教學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思想品德學科的課程性質要求淡化知識傳授和記誦,突出其德育性,要實現有效的品德教育,我們必須以生活為本源,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相融合,避免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洞說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認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應該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因此,我們應把學生的生活和課堂教學內容巧妙結合起來,使所學內容滲透到學生生活中,讓課堂更具生活味,進而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地生活。

二、關注社會,讓課堂更具開放味

【片段描述】在執教蘇教版九年級“學會行使監督權”一課前,教師先布置學生分組觀察生活的社區,把發現的社區建設中的問題做好記錄。上課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我們都是國家的主人,有責任關心社會發展,大家在課前觀察并記錄了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請大家把你們所在小組發現的問題通過12345政府熱線向有關部門反映,督促其及時解決,行使好你們的建議權和監督權吧。

各小組代表分別走上講臺,通過電話向政府反映問題,有的詢問校門口電子攝像頭壞了,何時能修好?有的反映校門東側橋頭,亂設攤位的現象有所抬頭,影響了居民出行,還容易造成堵車。還有的提出校門口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讓人叫苦不迭,何時派人來整修……

當學生們聽到電話另一頭接線員熱情地詢問,并明確告知對所反映的問題已做好登記記錄,并很快會與相關部門聯系,會盡快處理時,教室里流淌著滿滿的興奮、激動與驚喜之情。

【片段點評】這堂課的內容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無非就是看書、劃書、提問、找答案、做題鞏固,給學生留下的是枯燥、乏味、無趣的印象。“增強參與民主監督的意識,懂得正確行使公民監督權利的基本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備課時下了很大功夫,課前先布置學生了解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親身實踐,學生體會到當主人的感覺。課后,一個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有些知識,光憑老師說沒有親眼見過,令人難以相信,今天的思品課上,我們親身實踐了,印象深刻,難以忘記,原來,政治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

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課堂,是一所具有強大教育力量的學校,蘊藏著無盡的教育資源,我們應把教材、學生、社會三者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感知、反思、探究發現的社會現象,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嘗試從不同的社會現象中品嘗各種滋味。因此,我們應合理地開放教學時空,讓40分鐘的課堂向課前、課后延伸,讓教室向家庭、社會拓展,讓課堂開放起來,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科的引領下思想才會慢慢理性,人生態度才會積極,社會責任感才會不斷增強。

三、實踐體驗,讓課堂散發探究味

【片段描述】執教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磨礪堅強的意志”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磨礪意志需從小事做起,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師:一個人一旦確立了一個目標,就要堅持到底,具有這樣的品質,你就能在這個世界上做成任何事情。接下來,我們來一次意志大比拼活動,測一測誰能堅持到最后。

教師示范游戲動作:立正,兩手前平舉,兩腳腳跟抬起,腳尖著地。在播放背景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同時,師生一起做游戲,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有學生堅持不下去,最后只剩下一個學生了。

游戲結束后,請學生回答游戲過程中的感受,學生紛紛回答:手酸,腳累。教師又請最后一個坐下的學生:“是什么支持著你堅持到了最后?”學生回答:“一定要贏到最后,不斷告誡自己,要堅持下去。”

教師小結:當我們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去克服困難時,內心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這就是意志。任何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都不是天生的,堅強意志更需要我們在生活小事中磨煉。

【片段點評】本課的落腳點是要讓學生把磨礪意志的方法落實到日常行動中,教師通過“意志大比拼”的游戲,讓學生在課堂上游戲,體驗磨礪堅強意志的方法,真切地感受到磨礪意志要從小事做起,使教學既不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傳播上,又防止了高深理論的無效灌輸,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不僅學得愉快,還實現了對知識的認同,達到了情感的升華。

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兩重的參與重于一噸重的說教”,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離開了學生的實踐體驗和積極探究,思想品德教育就會變成紙上談兵、畫餅充饑,就會塑造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感悟,將教育的要求轉化為探究的需要,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他們在體驗和探究中,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選擇,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是一致的,這一思想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并且投入于實踐——即“做”,使學生從單調、枯燥的理論學習轉變為積極投入于體驗探究中,從而獲得最生動持久的發展。

篇10

關鍵詞:音樂教學; 生本教學; 情感體驗; 提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8-064-001

小學音樂的教育絕不是單純的專業知識傳授,而是更為全面、深刻的音樂素質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做到精心設計,耐心引導,并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特征,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多從音樂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并從中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知識技能,全面提升音樂素養。

下面僅以蘇教版小學六年級音樂教材中的《土撥鼠》一課為例,與大家進行有益的探討。筆者感受到在教學時如果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則能更好地理解歌曲,準確表現樂曲,提升音樂素養。

筆者初步的教學流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音樂導入,創設情境

課的開始欣賞《歡樂頌》,由《歡樂頌》引出作曲家貝多芬,然后再介紹貝多芬這個人物的背景,引出同時期的大詩人歌德寫的一首詩《土撥鼠》,最后由我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該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朗讀這首詩。

二、感受旋律

當學生了解了《土撥鼠》的作曲者是貝多芬之后,接著我便引導學生詞與曲的完美結合使整首歌曲更加增添了悲傷地情緒,讓學生仔細回味歌曲的情緒。

三、學唱歌曲

首先我讓學生回憶六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么?從而開始節奏的訓練。節奏訓練完之后,我還稍稍講解了下歌曲的調性和讓學生找出主干音。接下來便是演唱歌曲,在這個環節中我用了各種形式來讓學生熟悉旋律,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輕聲哼唱,找出歌曲中相似的樂句等等,從而達到讓學生會唱歌曲的目的。最后便是處理歌曲,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找出歌曲的換氣點和如何運用力度記號來表現歌曲。最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分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土撥鼠》是一首表現游子思念親人、家鄉的歌曲。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兩首同樣是表現游子飄零他鄉的孤獨與凄涼,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的樂曲讓學生欣賞,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五、課外活動建議

建議學生回顧所學的內容,課后了解貝多芬更多的生平事跡和他的音樂作品,了解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

原以為精心設計的一節課會上得得心應手,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確發現并沒有之前所想的那樣,問題一大堆。比如,導入環節對于貝多芬的全面介紹,并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與學習興趣。新授環節,教師總是牽著孩子的鼻子走,學習的主動性不夠,課堂氣氛不活躍。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在師問生答的模式下進行,學生學習太被動等經過組里面其他老師的討論和我的反思,我發現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

做了以上的分析之后,筆者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出了這樣的調整:

一、音樂導入,創設情境

導入時由小曲導入到大曲。我先播放《土撥鼠》音樂,同學們都不知道作者是誰,非常好奇,我再播放《歡樂頌》,告訴孩子們兩首音樂作品的作曲家是同一個人。這時孩子們恍然大悟,作者是貝多芬。有時候教師的“賣關子”反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在介紹貝多芬時,點到即止,只介紹貝多芬是德國著名作曲家,被稱為“世界音樂文化史上的巨人”,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等等。因為長篇的介紹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也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調整后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所提升,倦怠感消失了。這樣的調整也留給學生更多對于貝多芬的研究空間。

二、感受旋律

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之外,老師也要投入感情,聲情并茂的演唱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才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沉浸在音樂教學當中。

三、學唱歌曲

1.從學生的年齡層次方面來看,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比較羞澀,因此,在讀歌詞時,可以全班一起朗讀,而非像低年級的學生沖動活潑、愛表現,一人讀即可。在節奏訓練方面,點到為止即好,不需刻意的加入動作或者節拍。

2.用學生的聽代替老師的教。讓學生學會主動體驗歌曲情緒,不依賴也不迷信教師的知識傳授。

四、拓展延伸

用不同的形式感受歌曲。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們除了可以拓展一些情緒相似的歌曲之外,還可以加入樂器(如豎笛),用不同的形式來演繹歌曲,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五、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