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養殖范文
時間:2023-03-16 07:2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淡水魚養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淡水魚養殖就是將魚投放在池塘或者水庫中,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科學合理的養殖,按照各種淡水魚的生長特性,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提高淡水魚養殖的經濟效益,通常最常見的淡水魚主要鰱魚、鳙魚、青魚、鯉魚以及鯽魚,具有不同的習性,生活在不同的水層,共同構成一個的水體,形成共生共長的混合立體的養殖模式。
1 淡水魚養殖的前提條件
淡水魚在養殖過程中要有必要的前提條件,才能保證養殖工作順利進行。第一,在選擇魚種過程中,很多的重視用戶比較隨意,沒有進行科學的比較和合理的選擇,在采購魚苗中,只追求價格上的便宜,很容易導致近親繁殖的魚苗進入池塘,使魚苗產生夭折,出現不必要的損失。第二,飼料在淡水魚養殖過程中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貫穿于整個養殖過程中始終,要保證飼料的原材料的衛生,防止防腐劑和抗生素含量超標;第三,要加強水質管理,水質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淡水魚的成活率,如果水質達不到標準,就會導致魚苗死亡,甚至養殖失敗。第四,要防止魚病出現,提高魚的成活率,要以預防為主。此外,還要加強對水質的管理和控制,保證淡水養殖成功。
2 要做好養殖過程中施肥工作
高效的施肥有利于淡水養殖提高生產能力。通過補充水中的營養和有機物質,合理增肌腐屑食物群的數量,為各種淡水魚提供餌料,通常池塘使用的肥料大致可以分為有機肥、無機肥和生物肥,其中有機肥肥效持久,營養非常全面,無機肥料肥效較短,但是作用比較明顯;生物肥料沒有污染,可以實現持續穩定的效果。對于淡水魚的餌料要根據淡水魚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的營養需求進行合理的配置,并在飼料中適量的添加無機鹽、維生素和氨基酸等。
3 要做好淡水魚養殖的水質管理
在淡水魚養殖過程中,要把水質的指標控制在適合魚類正常生長發育的范圍內,主要包括透明度、酸堿度、溶解氧含量、亞硝酸鹽含量、鹽含量以及重金屬離子含量等。對于養殖用水的水色,要體現出“肥活嫩爽”的特點,“肥”就是具有很多數量的浮游生物,保持一定透明度;“活”就是水色和透明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要保證池塘的物質循環維持在平衡狀態;“嫩”就是池塘內的藻類生長態勢較好,使水色呈現出鮮嫩亮澤;爽就是對水中的懸浮物的有機物很少,保證水質的清爽,沒有出現渾濁的現象。同時還要保證池塘內的水質。池塘的水源一般來源于江河、水庫以及地下水等,水溫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要經常對魚池內不斷注入新水,保證充足的水量。
4 要加強淡水魚中后期的池底的養護和改良
在養殖的中后期,隨著投喂量的不斷增加,魚的排泄量也越來越多,還用很多小的動植物尸體沉到池塘底部,就會越積越多,同時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消耗溶氧量比較大,很容易導致底部嚴重缺氧,發生發熱、發臭以及滋生病源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淡水魚的病害,因此,對池塘底部要進行定期的清理,主要包括剩余的飼料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保證池塘的水色和水質維持在正常狀態,提升魚的免疫力和活力,有效的降低損失。
5 要降低養殖水體中的氨氮含量
在淡水魚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對水體的氨氮含量進行檢測,把氨氮值降低到0.2mg/L以下。要每年對池塘池底淤泥進行清除,制定合理的放樣模式和密度,科學合理的使用池塘的水體空間;要選擇消化率較高的飼料;在投料過程中要堅持適當的原則,要減少殘留餌料對水質和水色的影響,要定期進行適量的換水。在對氮磷鉀肥實放過程中,要把握好少施的原則,在高溫季節,PH值較高時,要對水體進行增氧,通過不斷的攪動使上層水和下層水進行混合,從而達到降低到水體氨分子的含量,要選用優質的復合微生態制劑,促進水體物質代謝循環,包氨氮值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證池塘養殖工作順利進行。
6 保證池塘內亞硝酸鹽的含量
煙硝酸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容易導致血液喪失運輸氧氣的能力,導致魚類窒息死亡。但是實際的養殖過程中,由于淡水魚不同種類的不同,對亞硝酸鹽的安全濃度要求也就不同,就總體而言,把亞硝酸鹽的濃度降低到0.05mg/L以下,才能保證養殖的安全。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增加池塘水體的溶氧水平,有效減少亞硝酸鹽形成的機會,同時對魚養殖的密度不能太高,要適當加入優質的微生態制劑,合理使用肥料;如果在養殖過程中,檢測到煙硝酸鹽的含量較高時,要采取緩降的措施和方法,切不可操之過急。同時缺氧很容易導致亞硝酸鹽含量過高,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亞硝酸鹽轉為硝酸鹽,使之成為藻類生長所需要的營養鹽,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水體內氧氣的含量,從根本上達到降低和溶解亞硝酸鹽的濃度,保證池塘內部物質能量轉換的穩定,維持優良的動態平衡。
7 要維持好PH值的平衡
在養殖過程中,如果PH值小于6.5時,養殖的水體屬于酸性狀態,就會導致淡水魚的呼吸節律加快,增加淡水魚代謝的頻率,降低血壓中氧的分壓和供氧能力,魚的內部組織就會缺氧,降低消化率,影響魚的正常生長;當PH值過高時,水體就會呈堿性狀態,就會增加氨的含量,對魚類的鰓造成巨大的傷害,導致魚類出現呼吸的障礙,甚至使魚窒息,最終影響到魚的生長速度。在PH值偏低的情況下,要適當添加生石灰進行中和,要根據實際的水量和池塘的面積進行處理,要避免一次添加過多生石灰;針對PH值偏高的情況,要選擇優質高效的復合生態調劑,保證PH值的持續穩定。尤其在進行新水注入過程中,進行PH的測定,不能盲目的進行添加,同時不能更換過多的水。
8 要保證池塘水體溶解氧的含量
溶解氧,簡單地說就是把氧氣溶解于水中,這是魚類氧氣需求的重要來源,可以有效氧化殘留的有機質和有害物質,促進池塘內水體微生物的平衡,保證新陳代謝的循環順利進行。造成池塘水體氧氣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池塘魚類養殖的密度過大;缺乏相應的藻類,藻類的老化或者死亡,降低摻氧能力;如果魚類養殖水體比較肥,就會導致藻類晚上呼吸作用很旺盛,耗氧量很高,有機物越來越多,產生大量的細菌,在分解過程中會消耗掉大量的氧氣;溶解氧也受到溫度的影響,會隨著溫度的升高含氧量降低。在通常條件下,溶解氧主要來源于以下條件,水中的藻類和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就會產生大量的氧氣;還有就是人工增氧,可以使用增氧機進行增氧,還有一個來源就是溶解空氣中的氧氣。在一般情況下,用于魚類養殖的溶解氧要保持在5—8mg/L之間,如果溶氧量很低,就會嚴重影響魚的正常攝食和生長,會出現游泳無力的情況,甚至是死亡。因此,在魚類養殖過程中,要確定科學合理的養殖密度和數量,選用優質的飼料,有效降低細菌生物的消耗氧氣的數量,要降低池塘的毒性,保證藻類的活力和新陳代謝的能力,同時要合理使用增氧機,有效改善池塘底層的溶解氧的情況。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淡水魚養殖的成活率,促進池塘魚能夠健康順利的成長,針對淡水水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養殖人員要才有合理的手段,進行科學養殖,避免出現養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保證淡水魚養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羅燕武.淡水魚養殖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Z1)
[2] 祝雪山,洪榮華.大水面淡水魚養殖項目非系統風險的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 2010(01)
[3] 董學鋒.略論淡水魚的養殖技術要點[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07)
篇2
[關鍵詞]淡水魚養殖 常見病害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6-0225-01
淡水魚的健康與水質、水溫、病原體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一旦出現病害,對魚群的數目和魚肉的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益。相關文獻指出,每年的春、夏、秋季節是南方淡水魚病害流行的高發季節,尤其是高溫天氣和梅雨時節,不但發病率高且傳染速度快。因此,要加強淡水魚養殖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大規模爆發病害。
一、淡水魚病害發生原因
水體污染、魚類自身免疫力、水溫等都與魚群的健康有密切的相關。水體污染會加劇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水體結構發生變化后,魚的身體機能受到影響,免疫力下降,導致容易感染病害,再加上魚是群體動物,當水溫上升或降雨天氣時,加速病原菌的傳播,從而大規范爆發疾病[1]。筆者以多年經驗分析,造成魚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水體一旦被污染,水體的自我凈化功能被破壞,其氨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功能受到破壞,導致水體氧含量下降。水體氧含量下降嚴重破壞水體的穩定性,而水體中的魚由于長期缺氧,身體機能衰退,從而導致免疫能力下降;且由于氧含量的下降,氨氮離子、亞硝酸離子、硫化氫離子等化學有毒物質逐漸增多,造成魚中毒,進而加劇各種病害的爆發[2]。
筆者以多年工作經驗分析得出,淡水魚養殖水體污染主要是由于投入飼料的質量較低,飼料在水中分解受會產生氮磷化物,大量氮磷化物進入水體之中,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進而促進各種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提高了養殖魚病害的發生率。
二、淡水魚養殖常見病害及預防措施
1.寄生蟲病
寄生蟲如車輪蟲、指環蟲、孢子蟲、三代蟲、錨頭蚤及魚虱等。寄生蟲病是寄生蟲侵入魚各個臟器而引起的疾病。因蟲種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表現各異。本類疾病分布廣泛,對魚類而言該疾病是極為頻發的疾病,不過主要南方地區多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多。感染主要是由于魚類抵抗力等相對較為薄弱,寄生蟲的出現和存在往往和人體抗感非常相似。
2.真菌病
真菌病包括水霉病等。水霉病較常見。該病發生初期無明顯癥狀,細菌學檢測可觀察到有病菌感染,當水溫≤22℃時,加速水霉菌的繁殖。魚在患病后會出現運動障礙、常在水體上層游動且動作緩慢,反應遲緩;病情較重的病魚會出現血膿、肌肉腐爛甚至死亡[4]。該病的防治需要使用生石灰徹底清潔魚塘,根據魚塘大小適當稀放。可用食鹽溶液浸泡5min進行治療,食鹽濃度需維持在3%左右;若病魚的癥狀較嚴重,需要長時間浸泡,可將食鹽濃度稀釋至0.5%;或使用食鹽加小蘇打溶液浸泡5min,隔天用1次,連續使用3次;或多種治療方流使用,最后使用滅菌藥物清除魚塘內的致病菌。
3、 細菌病
常見的細菌病有淡水魚類敗血癥、細菌性爛鰓病和細菌性腸炎。
淡水魚類敗血癥:病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鰭基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患魚表現為食欲下降,體色發黑且以頭部最為明顯,兩側及腹部易腐爛,紅腫。
細菌性爛鰓病:病魚體色發黑(頭部尤為明顯),游動緩慢,獨游不吃食,對外界刺激無反應;進一步觀察,鰓蓋內表面的皮膚發炎充血,中間部分常糜爛成一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鰓上粘液增多,鰓絲腫脹,鰓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紅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部分因淤血而呈紫紅色,甚至有小出血點;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軟骨外露。
細菌性腸炎:病魚同樣游動緩慢,獨游不吃食,對外界刺激無反應,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或血液樣液體從流出。剪開腸管可見腸壁充血發炎,黏液增多,腸內沒有食物或公在后有少食物。
細菌病治療關鍵是1、水體消毒用二氧化氯等進全塘潑灑2、內服抗菌長藥物,拌飼投喂。兩者結合效果才較好。
4、 病毒病
草魚出血病較常見。該病的死亡率較高,患魚可表現為呼吸困難、常到上層游動,魚口、腹部以及皮膚表現出現炎癥。病毒感染的治療主要使用碧水爽、凈水寶、優碘等進行消毒,此外還要加入增氧機,減少為食量。該病的預防需要通過加入免疫疫苗進行防治,在魚苗入池后要控制好水溫,合理添加營養成分,增強魚群的免疫力。
三、淡水魚常見病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除了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外,還可從各方面著手,降低淡水魚病害的發生率。首先可以從加強飼料投喂及水體管理方面出發。保障投入飼料的新鮮、營養及質量,有助于提升魚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投入量要根據季節及水溫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根據當地淡水魚養殖病害流行情況,每月定期投喂3次預防藥物,加強防控措施;保障水體的清潔、氧含量,定時換水或注入新水。科學使用降解藥物將魚塘中的有害物質溶解,并根據說明書加入“水精靈”(水質改良劑),能夠有效改善池塘水質不佳、魚群食欲下降的問題。當天氣狀況、水體結構不穩定時,容易出現含氧量下降、魚群食欲下降的現象,在此時尤其要注意水質的控制及相關防治措施的實施。然后要加強觀察,盡早發現和治療病害。一旦發現病魚,要第一時間進行診斷并采取相關預防措施,針對疾病的類型使用高敏感藥物,加強水體清潔,有效將淡水魚中的致病菌和微生物清除;每天巡查2次,觀察有無死魚,一旦發現死魚要及時打撈并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將病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癥下藥,嚴格控制藥物的劑量,服藥后要仔細觀察魚的變化;對于免疫力較差的魚群,可以定期加入營養物質,增強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結束語
文章首先分析了淡水魚病害發生原因,然后分析了紅頭病、暴頭病、水霉病、腸炎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淡水魚常見病害的綜合防治措施,旨在保證淡水魚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淡水魚;品質;養殖模式;外界因素
當前,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健康、安全、綠色、優質的水產品廣泛受到了消費者的關注,因而使得魚類品質的改良成為了營養學界的研究對象。單純來說,評估肉的品質標準關鍵在于肌肉的pH值、肉的成色、系水力、質嫩程度和風味等。肉質的性狀通常是復合性狀,每種指標當中的關聯復雜且互相影響。而且影響肉質的因素也比較多,主要包括環境、營養、外界應激和遺傳因素等。因此,各個國家的相關人士對肉質的改善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從中發現了可以通過添加礦物質、飼料、維生素或者是變換養殖方式等多種辦法來增強淡水魚自身的抗氧化性,用來提要魚肉的口感,改良魚肉的品質。
一、礦物質對淡水魚品質的影響
保持淡水魚可以正常生長的必要營養物質就是礦物質,對于魚肉中的膠原蛋白的形成、機體的免疫功能、鐵的吸收和運轉等諸多方面有著重要關系。為改進水產品的品質,可以在飼料中增添礦物質,可以提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和保水性,促使改良魚肉的品質。
(一)鉻
鉻的主要功能是通過飼料添加來增強魚類肌肉纖維的密度,從而降低脂肪率。
(二)硒
硒可以預防細胞膜脂質的構造遭到破損,使細胞膜保持完整性,從而提高魚肉的品質,還可以使魚肉的口味得到改善。
(三)鎂
鎂主要是添加在飼料中來有效減少肌肉滴水,充分體現魚肉本身的鮮嫩程度,也是為了能夠降低魚肉的滴水損失,達到改善肉質的功效。
(四)鋅和錳
鋅和錳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主要成分,合理添加使肉質得到改善,使食用魚肉口感和質感新鮮、細膩,最主要是能增強淡水魚的免疫力。
(五)鈣
給淡水魚添加鈣劑,主要是為了提高淡水魚的口感和嫩度,還可以有效降低烹調的損失,向淡水魚的肌肉中注入鈣劑,可以使淡水魚的肌肉快速熟化和降解。
二、微量元素對魚肉質感的影響
(一)維生素E
飼料中加入維生素E可以使鮮肉長期保存,增強魚肉的持水性,使魚肉的褪色程度得到減緩,保持淡水魚肌肉的色澤及鮮度。
(二)維生素C
維生素C的功能主要是降低魚肉pH值,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可以促進淡水魚的生長,還可以增強淡水魚的非特異免疫力。
(三)生物素與其他因素
增添生物素可以提升淡水魚類的脂肪飽和度與硬度,降低滴水損失,改變肉的成色。最主要的功效是防止爛尾病,對淡水魚類的品質起到保護作用。
三、飼料添加劑在淡水魚品質改善中的應用
為了達到改良魚肉的質感可以在飼料內增添一部分外源物質,概括來說就是使綠色添加劑和改良劑按照規定的比例去分配。近幾年,世界對產品品格改良劑的研發逐漸增多,但微生態的制劑已經作為目前淡水魚改良劑的技術研發的首要趨向。
四、養殖規模的環境與淡水魚品質的關聯
(一)養殖規模對淡水魚品質影響
1.傳統模式的生態養殖試驗證明,提出“三個一點”的養殖模式,為補一點、割一點、種一點。這個傳統的模式不僅能夠提高產量,還能夠降低成本,達到雙贏的優勢。2.圍網養殖圍網的養殖優勢遠遠高于傳統的網箱養殖模式,圍網養殖的淡水魚粗蛋白、多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的數量明顯超過了傳統養殖的淡水魚。所以,圍網養殖模式可改善淡水魚的生活環境,添加天然的飼料,更是一種提高淡水魚肉質的飼養模式。3.綜合立體循環養殖這個模式是生物間共同利用飼料,是當代養殖產業發展的必定趨向。其中獨有的能量和物質的循環利用,在不同領域上起到改善淡水魚品質的特性。而且大大減少了成本,繼而提升了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養殖環境對淡水魚品質的影響
淡水魚養殖的環境是一個特別復雜的生態體系。復雜的物質結構之外,遷徙的變化、物質的存在形態都還生存著豐富的生命活動。淡水魚類身為存在于水中的有機生命體,生存條件與繁殖間接或者直接地變換著周圍水中物質的形態。
五、結語
本文對淡水魚的養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礦物質對淡水魚養殖的影響到微量元素對肉質的影響再到飼料添加劑的運用,以及淡水魚養殖規模環境與淡水魚品質的關聯。這為我國淡水魚產業的研究和敘述提供了參考依據,對未來淡水魚養殖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利,徐紅心.魚肉品質的研究進展[J].內陸水產,2008(8):127-131.
篇4
關鍵詞:淡水魚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S9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5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淡水魚資源,能夠實現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受外界自然環境和人為養殖因素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淡水魚養殖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養殖技術應用不合理、養殖模式不科學、淡水魚病頻發等。為了解決淡水魚養殖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需要有關人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如何實現淡水魚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淡水魚科學養殖進行策略分析。
1 我國淡水魚養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淡水魚養殖資本分散
現階段我國淡水魚的生產經營模式較為分散,且沒有發展總產值超過10億的漁業產業。雖然一些生產經營規模小的企業在漁業種植、加工、流通等存在各自的發展優勢,但是受經濟的影響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淡水魚養殖資本分散不利于淡水魚產業的發展。
1.2 漁業發展缺乏產業專家
雖然我國漁業資源豐富,隨著科技的發展,漁業養殖生產得到了技術上的支持。但是現階段我國漁業發展在資源利用、市場管理等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3 O業發展的配套技術差
在人工繁殖技術發展之后,我國淡水魚產業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淡水魚整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但是現階段我國一些淡水魚產業鏈發展成果大多是階段性、單一性的。且由于我國漁業科技本身學研聯合機制發展不完善,導致我國漁業產業鏈的各個發展環節沒有形成完善化的配套技術體系。
2 淡水魚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戰略
2.1 以漁業資本化實現為目標,促進漁業深入可持續發展
傳統漁業對自然資源的應用方式是一種單一化的物質流動開放化線性經濟,漁業資本在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不斷循環利用,但是對漁業自然資源卻沒有進行循環利用,導致漁業的生產行為沒有滿足物質界的循環流動規律。為此,我國漁業養殖需要加強對漁業資源的利用,具體包含2點內容:實現淡水魚養殖資源的資本化管理;在未來10a中,加快建立3~5家漁業總產值超過100億的漁業企業,并要盡可能的讓漁業企業上市發展,在相關政策對企業發展的約束下實現對漁業資源的循環利用。
2.2 根據產業終端消費市場需求帶動漁業產業鏈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漁業市場逐漸從賣方轉變為買方,漁業企業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提升漁業企業競爭力,需要加快產業研發技術,多生產適合經濟市場發展和滿足消費需求的漁業產品。淡水魚產業體系的研發要以市場為基本主體,多吸收借鑒國內外漁業養殖發展快速的企業經驗,完善漁業企業科技人員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2.3 以市場發展為基本導向,提升淡水魚在飲食結構中比重
食品安全近幾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受海水污染的日益嚴重,海產品中一些物質常出現超標的情況。淡水魚的養殖和市場價格低廉,很容易出現成本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失調,制約漁業發展。為此,需要有關人員引導人們樹立水產品安全消費理念,引導人們充分認識到淡水魚產品的重要價值,進而促進淡水魚企業的經營發展。
2.4 根據不同消費者需求構建多層次淡水魚養殖體系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理念和對淡水魚的購買能力都發生了變化。為此,淡水魚企業需要以漁業安全生產為保障,在健康養殖的引領下,根據不同消費者對淡水魚的需要形成多層次的淡水魚產品養殖,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以消費者層析結構細化為依據,開展有機淡水魚產品、綠色淡水魚產品的健康養殖;以消費者不同飲食習慣為細分依據,開展不同種類淡水魚的養殖;以不同淡水魚的養殖水域為細分依據,加快生產繁殖高質量的淡水魚。
2.5 塑造淡水魚養殖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淡水魚企業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品牌成為淡水魚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表現。為此,需要加快塑造淡水魚養殖品牌,提升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以科技為先導完善淡水魚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完善淡水魚產品養殖模式;加大對淡水魚產業的發展投入,培育具有特色的淡水魚;通過營銷方式的創新提升淡水魚企業在市場競爭力。
3 結束語
淡水魚在我國淡水養殖業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對促進我國民生發展,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要有關人員制定出淡水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盡最大可能減少社會發展中不利環境因素對淡水魚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推動我國淡水魚產業科學、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戈賢平,繆凌鴻.我國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現狀與體系研究進展[J].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11(3):22-31.
[2]徐錦.淡水魚精深加工產品開發研究[D].西華大學,2012.
篇5
(1.衡水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河北衡水053000)
(收稿日期:2015-01-14)
《河北漁業》2015年第3期(總第255期)調查與分析
基金項目: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淡水養殖創新團隊資助。
作者簡介:薛建民(1960.8-),男,高級工程師,衡水泥鰍和淡水蝦養殖綜合試驗站站長。201634518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6
多年來大宗淡水魚養殖池塘因受土質和水質的影響,養殖品種較少、產量較低,加上近年來受市場波動影響,養殖效益下滑更為嚴重。為了摸索一套適于黑龍港流域大宗淡水魚養殖池塘增產、增效的養殖新模式,2013-2014年,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淡水養殖創新團隊衡水綜合試驗站進行了大宗淡水魚養殖池塘套養南美白對蝦的試驗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給養殖用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14年筆者對衡水地區大宗淡水魚池塘套養南美白對蝦的三種套養模式進行了全面跟蹤調查,通過跟蹤調查對不同的套養模式進行了增產經濟效益分析,結果顯示,三種養殖模式在黑龍港流域都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1養殖生產情況
為了降低養殖的風險系數,本研究遵循生態套養的理念,在不改變原有淡水魚養殖池塘條件及魚產量的同時套養南美白對蝦,充分利用水體空間,不增加投餌量,利用殘餌和糞便來增加水產養殖的畝產量。
1.1養殖戶和養殖模式選擇
根據衡水市范圍池塘養殖方式、方法,在引進
南美白對蝦套養時,針對現有條件科學制定了三種養殖模式,分別是:魚種池套養南美白對蝦、成魚池套養南美白對蝦、定置網箱池塘外圍套養南美白對蝦。養殖試驗共選擇了8家養殖戶進行,主要在冀州市、桃城區和武邑三個地區,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1.2苗種放養情況
8家養殖戶根據實際的養殖模式制定了各自具體的套養方案,不同養殖模式的具體放養品種、規格、時間和數量分別總結如表2-表4。
2養殖生產結果
采用以上三種養殖模式進行了養殖生產實驗,均沒有投喂對蝦餌料,只是按照淡水魚養殖過程進行正常的投餌和管理,除苗種成本外沒有再增加任何額外的投資成本。經過4月左右的養殖,對8個試驗養殖戶的增收對蝦產量進行了統計匯總,結果顯示三種養殖模式均沒有影響到淡水魚的生產產量,均達到了增產、增收的目的。具體養殖生產結果匯總如表5所示。
3增產經濟效益分析
由于套養南美白對蝦采用地籠捕撈的形式進行陸續上市,受商品蝦規格和市場價格的影響,8家養殖戶的增收經濟效益不一。經過連續統計,8家試驗養殖戶最終的對蝦增產效益匯總見表6。結果顯示:在不改變原有大宗淡水魚池塘養殖環境和魚產量的同時,大宗淡水魚池塘套養南美白對蝦純增效益達9450~18000元/hm2,2014年衡水市采用套養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模式共計產南美白對蝦76038kg,總增經濟效益213.08萬元。
4前景展望
4.1示范和推廣應用價值
本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給試驗養殖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已經在整個衡水地區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該成果可推廣應用于黑龍港流域所涉及的44個縣的大宗淡水魚養殖池塘,并且原有的養殖池塘不用進行刻意改造,只需增加套養南美白對蝦苗種的費用,具有養殖風險低、收益高的特點,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前景。
4.2生態效益
本研究是依據池塘生態套養來提高水產養殖的效益,在不改變原有魚類飼養條件下,充分利用了餌料殘餌、糞便、餌料生物等,對池塘環境起到了節能減排的生態作用,這為大宗淡水魚類養殖業的綠色生態養殖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對于調整現有的淡水養殖結構,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進一步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4.3進一步提高大宗淡水魚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經濟效益的思考
篇6
膠原蛋白經酶降解后成為分子量較小的膠原蛋白肽。膠原蛋白肽的原料來源不同,其氨基酸組成的含量便不同,食用后對于人體皮膚、骨骼等的益處也有一定差異。瘋牛病、口蹄疫等疾病的爆發導致人們對于牲畜膠原制品安全性有較大的疑慮,而魚鱗中膠原蛋白寡肽與人皮膚膠原蛋白的結構相似,具有較好的兼容性,因而以魚鱗為原料提取的膠原蛋白肽相對較好。
魚膠原蛋白肽的品質可以根據原料來源、提取技術、口感、含量、分子量、羥脯氨酸含量(膠原蛋白特有的氨基酸)、純度(灰分)、生產環境、造粒技術等多種因素來判斷。
膠原蛋白肽是通過生物酶進行分解萃取而得的,每一個廠家用的酶和萃取技術不同,所以每家膠原蛋白的口感、純度都有一定差異。羥脯氨酸是膠原蛋白特有的一種氨基酸。實驗數據表明,羥脯氨酸與人體內的脯氨酸和甘氨酸結合,分別對皮膚和關節軟骨細胞及骨骼的破骨細胞產生作用。因而,羥脯氨酸的含量高低便成為衡量膠原蛋白產品優劣的參考數值之一。
根據原料來源不同,魚膠原蛋白肽又可分為魚鱗、魚皮和魚皮魚鱗混合三類,而魚鱗又分為深海魚鱗和淡水魚鱗,魚皮又分為深海魚皮和淡水魚皮。
深海魚鱗:深海海域的水質更純凈,魚種稀缺,所以原料價格較貴,提取的膠原蛋白肽口感清甜,溶于水中無色無味,且不含脂肪。
深海魚皮:一般是用鱈魚或三文魚的魚皮進行萃取,產量較高。魚皮比魚鱗的腥味更重一些,顏色微黃,且含有少量脂肪。鱈魚魚膠原蛋白中的羥脯氨酸含量較低。
淡水魚鱗:一般為養殖的羅非魚魚鱗,產量較高,提取的膠原蛋白肽中的羥脯氨酸含量略低于深海魚鱗,幾乎無色無味,且不含脂肪。
篇7
[關鍵詞]水產養殖 淡水養殖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5-0325-01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擔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漁業產品越來越被廣大公眾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漁業的“無公害綠色食品”,人們對它們的青睞度也越來越高。
一、淡水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1、養殖品種混亂
因為大部分的漁戶缺少系統的市場調查,致使他們對于市場的供求關系等問題,認識不足,從而造成養殖品種混亂的情況嚴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養殖區,多以傳統的養殖品種為主體,這些養殖品種的數量多這樣在價格上就降低。同時,在選擇養殖口品種時,單純只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很少考慮當地的自然情況與資金、設備、銷路等供應因素,盲目的投資的后果嚴重。
2、淡水養殖飼料的配合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漁戶對于飼料配比的認識嚴重不足,認為只要最貴的,國外產的飼料就是最好的飼料,對飼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養殖品種所需營養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沒有很好多考慮在內;另外,由于飼料的生產廠家多品牌質量亂,飼料市場的管理力度不夠,也是影響北方淡水養殖業發展滯后的因素。而且,還有些質量確實很好的飼料,但是其價格卻不是大部分漁戶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養殖的飼料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3、淡水養殖魚類暴發性疾病
在養殖業中,暴發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嚴重影響著養殖業的發展,尤其是北方淡水養殖業中的淡水養殖魚類的暴發性疾病。這類型的暴發性疾病的發生時間短、蔓延范圍廣、治療較難,而且很多種魚類對于這類型暴發性疾病一旦爆發,則會迅速蔓延,而且延長、這類疾病的抗藥性增強,危害性會更大。
二、促進淡水養殖業發展的對策
1、市場供需關系
淡水養殖市場地需求量還不是很多,所以在進行淡水養殖業促進發展計劃時,就要對淡水養殖市場進行調查。相關工作人員對市場進行調查,研究消費市場對淡水養殖產品的需求情況,進而指導漁戶進行養殖規模、種類等條件的變更,進而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另外,還可以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情況,合理地對淡水養殖產品進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養殖產品的價值,進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2.學習新型養殖技術
在淡水養殖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魚類的暴發性疾病問題。所以相關漁戶應該將防病放在養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發展暴發性魚類疾病時,要沉著、冷靜,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盡量減少損失。所以,地區相關部門要積極組織淡水養殖漁戶,進行新型養殖技術的學習,學會區分各種不同魚類疾病的主要特征,進而對癥下藥;通過有意識地記錄、研究,找到暴發性魚類疾病爆發的規律,以進行及時的防范措施。另外,還要注意對淡水養殖的飼料的選取技巧的學習,針對不同的魚類,選擇不同的飼料,提高飼料質量,學習飼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滿足魚類營養需求;學習養殖的日常管理技術;適量減少單位放養的數量,以期在最佳的放養范圍內,使利益最大化。
3.無公害綠色漁業產品的開發
著人們生活水的提高,人們對于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淡水養殖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努力開發新型的漁業產品,以滿足人們對于食品的高質量、高標準要求。經過相關研究得出,開發新型的無公害綠色漁業產品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加強對于淡水養業相關藥物的監管、控制,嚴厲打擊假藥;各地漁業部門加強對漁戶的技術培訓,強化漁戶的無公害意識。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效促進無公害綠色漁業產品的開發,促進淡水養殖業的發展。
篇8
一、材料與方法
1. 池塘的選擇、配置
所選池塘養殖面積為108畝,長方形,東西走向;池底為龜背形,邊溝寬25米,水深2.5米;淤泥厚度不超過20厘米;水源充足,水質符合國家漁業養殖用水標準,注排水方便。
池塘配備微電腦控制的容量為120千克的自動投餌機3臺,功率為3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8臺,功率為4千瓦的潛水泵2臺。
2. 放苗前的準備
放苗前10天用生石灰150千克/畝化漿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消毒,殺滅池中的各種病原菌、寄生蟲及其卵和野雜魚。暴曬池底3天后,施入發酵好的雞糞300千克/畝,然后陸續加注新水至1.3米深,所注新水取自深井和池塘外邊溝(加邊溝水時進水口用60目細篩絹過濾,避免野雜魚進入池內),待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時就可選擇晴好天氣放苗。
3. 放養模式
外購1齡魚種進行放養,魚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苗種投放前用5%食鹽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鐘,以殺滅魚體表及鰓上的病原菌、寄生蟲。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
4. 飼養管理
①飼料投喂。a.飼料的選擇。所投飼料為天津寶坻區正大公司生產的鯉魚全價配合顆粒飼料,蛋白含量為30%~34%,并根據魚的生長階段投喂不同粒徑的顆粒飼料。b.飼料的投喂。當魚種通過人工馴化能夠形成集中上浮攝食后,改用自動投餌機投喂,在每次投喂的飼料中拌入免疫促長素(主要成分為各種免疫多糖和維生素),用量為每200千克飼料添加250克,以增強魚體的免疫力、促進魚類生長、降低餌料系數。當水溫超過20℃時,每次投喂飼料前在餌料臺前潑灑EM原露5千克,潑灑范圍約100米2,每隔4~5天潑灑1次,同時在所投喂的飼料中繼續添加免疫促長素。進入高溫期,即7~8月份,除在餌料臺前繼續潑灑EM原露外,每40千克飼料還需添加EM原露1千克和免疫促長素60克,一般每隔7~10天添加1次,每次添加3~5天。養殖后期,即進入9月份以后,為增強魚的體質,每40千克飼料還要添加維生素C 10克,每隔7~10天在餌料臺前潑灑EM原露1次,用量為5千克。c. 投喂量。投喂飼料堅持“四定”的原則,即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時間、投喂量依天氣、水溫、水色和魚類的攝食、活動情況適當調整,一般每次投喂時間不超過1小時,日投喂量為在池魚體重的3%~6%,以魚吃七八成飽為宜。
②水質調控。養殖前期,采用有機肥100~150千克/畝對水全池潑灑的方法培肥、調節水質,使水體透明度保持35厘米,水色為黃綠色、綠色;定期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養殖中期,用生石灰20~25千克/畝·米化漿全池潑灑,或用EM原露2.5千克/畝·米+水產專用肥(按產品說明使用)調節、培肥水質,使池水始終保持“肥、活、嫩、爽”。池塘最小水位(龜背處)保持1.7~1.8米,水體溶氧量不低于3.5毫克/升。養殖后期,定期潑灑復合菌如枯草芽孢桿菌或光合細菌、酵母菌等(按產品說明使用)和大粒氧(用量為200克/畝),以調節水質,改良池塘底質。堅持每天中午開機增氧2小時,以改善和穩定水質。
③日常管理。堅持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魚的攝食、活動、生長情況和水色、水位的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做好養殖記錄。
④病害防治。在養殖期間定期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泡騰片,以殺菌、調節水質,用量為50克/畝·米;每20天用菊酯類藥物全池潑灑1次,以驅殺魚體表及鰓上的寄生蟲;定期內服中草藥和抗生素,以預防細菌性魚病的發生。
二、收獲
由于放養時苗種規格不同,收獲采取輪捕方式,即定期在餌料臺附近設網捕起已達商品規格的鯉魚和草魚,養殖期間共捕撈3次,到11月15日全部捕撈上市。全年總產量175.5噸,總產值為150.93萬元;生產成本為112.78萬元,其中魚種費13.48萬元、承包費5.94萬元、水電費3.45萬元、人工費1.5萬元、飼料費84.63萬元、藥物和肥料費3.78萬元;利潤為38.15萬元,畝利潤為3532元,投入產出比為1∶1.34。
三、討論與小結
1. 采用定期加注新水和潑灑EM原露技術,池塘中套養的鰱、鳙魚應體質健壯、體態飽滿、體色鮮亮,這樣深受消費者喜愛,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2. 通過定期添加免疫多糖類藥物和投喂EM原露,有效降低了餌料系數和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魚類的抗病力,從而提高了養殖產品的質量。
3. 通過輪捕疏養,有效提高了養殖魚類的個體重量和產量,從而提高了養殖經濟效益。
篇9
本研究所用菌株是從患病加州鱸魚體表分離,通過分子鑒定和形態鑒定,初步鑒定為斑替枝孢(Cladosporium bantianum),屬真菌門(Fung)半知菌亞門(Deuter omycota)絲孢綱(Hyphomycetes)叢梗孢目(Minili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屬(Cladosporium)。能引起皮膚暗色絲孢霉病[4],尤其侵染腦部引起腦囊腫或膿腫,少數為腦膜炎[5]。在PDA和PCA培養基上生長迅速,菌落扁平。鼠灰色絨毛狀,中央高凸,呈紐扣狀,表面有不規則皺褶,37 ℃生長良好。在Sabourand培養基上,菌落稍大,灰棕色絨毛狀,背面黑色。菌絲灰棕色,分生孢子橢圓形、梨形、鏈生[6]。
為研究斑替枝孢的生物學特性和對其他淡水魚類的致病性,本試驗通過不同pH和不同溫度條件對該真菌的生長狀況和菌落大小的影響,研究該真菌的生物學特性。同時將該真菌回復感染草魚和鯉魚,觀察真菌對草魚和鯉魚是否具有致病性,為淡水魚類的中草藥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該菌株分離自患病加州鱸魚體表潰爛處,在PDA培養基上純培養,將獲得的純培養菌株保存于5 ℃冰箱備用。菌株的分離與鑒定見魏福倫等[6]的報道。
1.2 方法
1.2.1 不同pH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將該真菌接種在pH為5.0、6.0、7.0、8.0、9.0、10.0、11.0的PDA培養基上,在25 ℃下恒溫培養,觀察真菌菌株的生長狀況,每隔24 h觀察一次,采用十字交叉法測定真菌菌落直徑并記錄下來。每個梯度做3個平板,試驗周期為15 d。
1.2.2 不同溫度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將該真菌接種在PDA培養基上,在溫度為5、10、15、20、25、30、35、40 ℃下培養,觀察真菌菌株的生長狀況,測量其直徑記錄下來。每個梯度做3個平板,測量方法同上。試驗周期為14 d。
1.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用于回復感染的淡水魚是草魚和鯉魚,取自烏江網箱[7]。取回后置自然條件下培養,待魚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狀況穩定后進行回復感染。每組10尾魚裝到養魚箱中,每次試驗3箱魚,一箱為對照組,另兩箱為試驗組。對照組將真菌菌株接種在魚胸鰭下,放進魚箱中培養。試驗組一箱魚直接刮入真菌菌株進行培養,另一箱魚在魚胸鰭下接種真菌菌株。每24 h觀察一次,觀察該菌對淡水魚是否具有致病性。記錄每天的觀察結果,試驗周期為20 d。
1.2.4 數據分析 用SPSS_Statistics-v19.0win32軟件進行差異性計算,用SPSS軟件的單樣本t檢驗計算t值及Sig.(雙側)值。將Sig.(雙側)值與p值進行比較,p值表示概率,得出差異性是否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pH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由表1、圖1可知,斑替枝孢在pH為5.0、6.0、7.0、8.0、9.0、10.0、11.0的條件下均能生長。由表1可知,t值各不相同,但Sig.(雙側)值均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與t檢驗的零假設相符,即不同pH之間菌落生長速率存在顯著差異(接種菌餅均為2 mm)。pH 9.0時,真菌生長速度最快,菌落直徑達52.3 mm,菌落最為致密,pH 7.0、8.0時,真菌生長速度也相對較快,菌落直徑分別達51.3、52.0 mm,因此最適生長的pH為9.0。
2.2 不同溫度對斑替枝孢的影響
真菌的生長狀況在不同溫度下有明顯的差異,在溫度低于5 ℃和高于35 ℃時,均不能生長(接種菌直徑為2 mm)。在10~30 ℃范圍內,該菌的生長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快,在20 ℃時生長速度相對較快,菌落直徑達61.7 mm,菌落最為致密。25 ℃時,真菌生長速度也相對較快,菌落大小為58.7 mm,但菌落不如20 ℃時致密。因此20 ℃為斑替枝孢的最適生長溫度。用SPSS軟件計算t值和Sig.(雙側)值,t值各不相同,Sig.(雙側)值均小于顯著水平0.05,與t檢驗的零假設不相符,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圖2)。
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將真菌菌株接種于草魚和鯉魚,培養后觀察,發現此菌株對草魚和鯉魚的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沒有引起淡水魚患病或死亡。在魚體的傷口周圍取材進行再培養,沒有發現埃里格孢,初步判斷斑替枝孢不感染草魚和鯉魚,單一菌株的斑替枝孢可能對淡水魚無致病性。
3 小結與討論
斑替枝孢是枝孢屬真菌,屬半知菌亞門,菌絲體淡褐色至褐色,有時產生子座。斑替枝孢又叫毛樣枝孢霉、枝孢樣枝孢霉,為腐生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動物的糞便、蔬菜、腐木、鳥巢、腐爛水果中[8],而從魚類體表潰爛傷口分離該菌株則屬首次。
篇10
世界水產品及大宗淡水魚流通、消費現狀
水產品是保證均衡營養和良好健康狀況所需蛋白質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極寶貴來源。隨著世界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恩格爾系數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人們對谷物和塊莖類食物的消費逐漸減少,而對動物產品包括水產品的消費不斷提高。
世界水產品流通、消費現狀
人口增長、地域差距、消費偏好、營養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自然條件、人文傳統、食物價格、供應結構等因素均對水產品的消費結構產生影響。受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水產品的流通、消費隨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目前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1.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增長迅速,增速超過人口增長率
隨著水產品產量持續增加和銷售渠道不斷完善,全球食用水產品供應在過去50年中出現了大幅增加,1961年至2009年的年均增長率為3.2%,高于同期世界人口年均1.7%的增長水平。世界人均食用水產品供應量已從上世紀60年代的9.9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18.4千克,增長46.2%。2010年全球水產品產量約1.48億噸,其中約1.28億噸供人類食用。
2.不同國家和地區間水產品消費差異明顯
雖然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增長迅速,但從全球范圍來看,不同區域和經濟體的人均消費量仍存在顯著差異。以2009年人類食用水產品消費為例,非洲的消費量最低,消費共約910萬噸,人均9.1千克。亞洲的消費量為8540萬噸,占總消費量2/3,人均20.7千克,其中4280萬噸在中國以外地區消費(人均15.4千克)。雖然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缺糧國的水產品人均年消費量已出現穩定上升,分別從1961年的5.2千克和4.9千克上升至2009年的17.0千克和10.1千克,但這仍大大低于較發達地區的水平。人均水產品消費量的差異反映了水產品和其他食品的可獲得性的不同水平,包括在鄰近水域對漁業資源的可獲得性以及若干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些因素包括食物傳統、口味、需求、收入水平、季節、價格、衛生基礎設施以及交通設施。
雖然水產品消費總體增長強勁,但國家和區域之間的水產品消費總量和人均增長速度均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過去二十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國家如剛果、南非、加蓬、馬拉維和利比里亞以及日本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停滯或下降,而東亞、東南亞和北非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卻增長迅速,分別從1961年的10.6千克、12.8千克和2.8千克增長到2009年的34.5千克、32.0千克和10.6千克。
3.中國對世界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增長作出重大貢獻
世界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增長的大部分要歸功于中國,原因是其水產品產量特別是水產養殖產量增長迅速。中國在世界水產品產量中的份額從1961年的7%增加到2010年的35%。由于國內收入增長,水產品種日趨多樣化,中國人均水產品消費量也出現了大幅增長,2009年已達到31.9千克,1990年~2009年間年均增長6%。如不包括中國,則2009年世界其余地區的年人均水產品供應量約為15.4千克。在國內收入增加、產量增長等因素的推動下,中國的水產品消費類型逐漸多樣化,原來一些出口品種也開始轉向國內市場,水產品進口量也增長迅速。
4.水產品流通形式受經濟水平、消費習慣等因素制約,活體、新鮮和冷藏是食用水產品的最主要流通方式
由于水產品很容易腐爛,需要及時捕撈、采購、運輸、加工和包裝,因此水產品通常以活體、新鮮、冷藏、熱處理、發酵、干制、熏制、鹽腌、腌漬、蒸煮、油炸、冷干、碎肉、肉粉或罐制,或通過兩個或更多類型組合的方式進行流通、銷售。2010年世界食用水產品中,最重要的產品類型是活體、新鮮或冷藏,占46.9%,其次是冷凍,占29.3%,制作或保存和腌制的比例分別為14.0%和9.8%。水產品流通、銷售方式受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制約。由于基礎設施及加工設施不足,特別是缺乏衛生的上岸中心、電力供應、飲用水、路、冰、制冰場、冷庫和冷凍運輸等條件,加上消費者的傳統習慣,發展中國家的水產品在上岸后或捕撈后不久仍主要以鮮活形式銷售,2010年在食用水產品中,發展中國家水產品鮮銷比例占到56.0%。而在發達國家,食用水產品則大多數以冷凍、經處理或加工的方式銷售。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發展中國家冷凍水產品的比例已出現增長,在食用水產品總量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18.9%上升至2010年的24.1%,經處理或加工的水產品比例也有所增長,已從2000年的7.8%增長至11.0%(FAO,2012)。
水產品流通、消費方式因大陸、區域、國家甚至一國內的不同地區而有顯著變化。其中,拉丁美洲國家魚粉生產比例最高,2010年占總量的44%;在歐洲和北美洲,冷凍和罐裝產品占食用魚的2/3;非洲腌制魚的比例為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非洲和亞洲,水產品鮮銷比例很高,活魚在亞洲(主要是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小市場(主要是亞洲的移民社區)受到歡迎。隨著技術開發、需求增加,目前已經成功建立了處理、運輸、分銷、展示、存儲設施支持活魚銷售。新的技術設備,包括專門的水箱、容器,以及裝備有氧氣設施的卡車和其他運輸工具使活魚在運輸、存放及展示期間能夠存活。然而,銷售和運輸活魚有嚴格的衛生規定和質量標準。在東南亞一些地方,活魚交易沒有被正式規范,但歐盟等市場卻對運輸活魚有相關規定,特別是有關運輸期間動物福利的要求十分嚴格。
世界大宗淡水魚流通消費現狀與趨勢
在過去30年中,全世界供食用的水產養殖產量已增長了近12倍,年均增長率為8.8%。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淡水魚類(2010年占56.4%)。鰱、草魚、鯉、鳙和鯽等品種均位于世界淡水魚產量的前十位中,其流通、消費形勢對世界淡水魚流通、消費有著顯著影響。
1.鰱的流通與消費
中國是養殖鰱魚最大的生產國,印度、孟加拉國也是鰱魚的主要生產國,伊朗、巴基斯坦、古巴和俄羅斯等國也有一定的鰱產量。2011年世界鰱產量首次超過草魚成為居全球首位的淡水魚品種,占淡水魚產量的11.83%。1991年-2011年,鰱的全球產量平均年增長6.61%。在多數生產國,養殖鰱魚以活魚或鮮魚方式消費,裝有水的卡車和船是基本的運輸工具。目前沒有多少關于鰱魚的國際貿易信息。在中國市場上,鰱魚的價格相對較低。鰱魚屬于中國和東西伯利亞的本地魚類,近幾十年,鰱魚被廣泛引入到歐洲和以色列水域以控制水藻并作為人的食物來源。世界鰱魚養殖產量在過去二十年中穩定增長,由于不需要提供輔助配合飼料,它的生產成本低于大多數其他養殖種類,預計未來產量會進一步增加,其低廉的價格將使多數普通人都有能力消費。
2.草魚流通與消費
草魚是中國特產的淡水魚類,2011年占全球淡水魚產量的10.17%,是目前產量居第2位的淡水魚類。1991年-2011年的20年間,全球草魚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7.54%。在主要生產國中國,草魚以新鮮形式消費,大部分產量以新鮮整魚或魚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產量基本在當地被消費,但廣東、江西等省份的一些草魚也銷往香港和澳門,是供港澳的重要農產品之一。和鰱魚一樣,目前,中國國內沒有草魚出口量的詳細數據。相對其他魚類,草魚是低價格的常規消費魚類,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中低收入階層都可以承受。
中國人喜好吃整魚,但隨著核心家庭比重的增大(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目前多為3口之家),整條草魚(通常2斤左右)對小型中國家庭一餐消費來說有點大,因此,餐飲消費較多。由于其生長快、大規格、生產成本較低(主要取決于它對飼料蛋白要求低,可投喂水草、陸草及加工谷物和榨植物油的副產品的食性),草魚養殖在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很有潛力,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發展的理想養殖種類。而且,草魚養殖可與農作物種植和畜牧業相結合,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草魚是肌間刺較少的大型魚類,可被許多國家的消費者接受,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3.鯉的流通與消費
鯉是排在全球淡水魚第3位的種類,2011年世界鯉產量占淡水魚產量的8.44%,1991年-2011年,鯉的全球產量平均年增長6.49%。鯉的主要生產區域為亞洲和歐洲。FAO的統計數據表明,鯉產量可能已經接近極限,但鯉在傳統生產區將繼續作為重要的水產養殖種類。大部分鯉魚都在當地消費。歐洲曾進行的幾項鯉魚加工試驗顯示,市場對活魚或剛加工好的鯉魚有需求,但加工使鯉魚價格提高到缺乏競爭力的水平,因此預計未來國際市場對加工鯉魚產品的需求不會有明顯增長。此外,近些年歐洲鯉魚生產目標已經逐步從食用消費轉向了投放進天然水體和水庫用來釣魚的餌料魚或是更注重魚類的涵養生態的功能。
4.鳙的流通與消費
鳙是排在全球淡水魚第5位的種類。2011年世界鳙產量占淡水魚產量的5.97%。1991年-2011年,鳙全球產量平均年增長6.93%。中國是最主要的生產國。傳統上,鳙魚在中國以及大多生產國以鮮銷為主,大部分鳙魚以新鮮的整魚或魚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中國的鳙魚產量基本在當地消費,但廣東的一些產量銷往香港和澳門。過去,鳙魚是低價格商品,近年來,在餐飲業的帶動下,鳙魚的價格有所上漲,但一般中低收入階層均可承受。
5.鯽的流通與消費
鯽是排在全球淡水魚第6位的品種,2011年產量占世界淡水魚產量的5.08%。1991年-2011年,世界鯽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2.11%,大于同期養殖鰱、草、鯉和鳙的增長率,也高于羅非魚的增長率(10.19%),產量增加的大部分來自中國。由于相對小的尺寸和大量的肌間刺,許多國家的消費者較少接受鯽魚,其產量在其他國家的增長非常緩慢。中國臺灣省是另一個主要生產地區,年產量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維持在3000噸/年之上,但90年代后產量逐漸下降,近幾年保持在1000噸以下的水平。中國臺灣省等地產量的下降與消費者需求變化緊密相關。盡管鯽魚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營養價值高,但鯽魚的大量肌間刺越來越難以被當代消費者接受。
目前在中國多數地區,鯽魚仍是首選養殖魚類。目前,鯽魚基本上是當地消費,幾乎所有養殖產量都以鮮活方式上市,加工僅限于少量的曬干或鹽漬產品。鯽魚價格適中,中低收入人群都有能力消費。近些年,基因改良方面的進展大大提高了鯽魚的生長率,使鯽魚更具競爭性并更好地被消費者接受。因此,中國產量進一步增加的前景非常樂觀。但在其他國家情況可能不同,因此在中國以外的區域產量不太可能快速增加,也不大可能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商品。
世界水產品貿易發展歷程及現狀
水產品是世界上進入貿易比例最高的農產品,按價值計算約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0%和貨物貿易總額的1%。作為食物的提供者、就業的創造者以及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貢獻者,貿易在水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世界水產品貿易發展歷程及趨勢
1976年-2011年期間,世界水產品貿易額顯著增長,從80億美元增加到1250億美元。與產量波動相關聯,世界水產品出口大致經歷了以下變化:
上世紀70年代,世界漁業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年均增長率僅1.2%。80年代以后,各國對開發新資源的不懈努力及對養殖業的充分重視,使世界漁業維持了年均3.4%的增長速度。到80年代后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1988年世界水產品產量首次實現了1億噸。受養殖水產品發展的推動,水產品貿易在80年代后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態勢,1986年出口貿易額出現了環比增長32.78%的歷史最高水平。進入90年代后,世界漁業增長放緩,捕撈業呈漲跌互現的不穩定狀態,漁業增產主要依靠養殖生產,2010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46.36%。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世界水產品出口貿易量、額雙雙下滑,環比分別下降7.56%和3.86%,但之后又迅速恢復。2009年由于主要市場總體經濟收縮影響消費者信心的結果,與2008年相比貿易值下降6%。2010年,水產品貿易強勁反彈,達到約1090億美元。2011年,盡管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經濟不穩定,但發展中國家價格上漲和強勁需求推動著貿易量和貿易值達到最高水平,出口值超過1250億美元(FAO,2012)。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風險和脆弱性,主要水產品貿易市場也出現了低迷。
世界鯉科魚類貿易狀況
由于消費習慣不同,鯉科魚類一直以來是主產國本地消費的品種,貿易比例不高。近些年來,隨著全球亞洲移民數量的增加,鯉科魚類消費也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不過,活魚消費的特性也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貿易。
1.鯉科魚類貿易集中度高,歐亞國家為主要消費國,中國為世界第一大鯉科魚類出口國,中國香港為最大進口地區
歐亞國家是鯉科魚類的主要消費國家,近幾年,非洲的個別國家如民主剛果等也開始有少量進口。在世界鯉科魚類貿易統計中,大宗淡水魚品種以鯉魚貿易為主,但由于2012年HS編碼調整,新的貿易統計僅能反映出鯉科魚類整體的貿易情況,而沒有各魚種的具體信息。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統計,2012年世界鯉科魚類出口市場集中度為96.95%,進口市場集中度為91.28%,貿易集中程度非常高。在出口市場中,中國的出口貿易量和出口額位居第一,2012年鯉科魚類出口量、出口額分別為32247.93噸和9971.79萬美元,分別占世界鯉科魚類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56.31%和67.84%。中國的鯉科魚類主要以活魚形式出口到香港和澳門地區,中國香港是世界第一大鯉科魚類進口市場,2012年進口量、進口額分別為26326.80噸和6439.97萬美元,分別占世界進口總量和總額的61.68%和62.19%。捷克是世界第二大鯉科魚類出口國,主要出口鯉魚,其所產的鯉魚馳名歐洲。捷克人認為鯉魚能帶來好運和財富,大多數人家至今保持著圣誕節晚餐吃鯉魚的習俗,為此,捷克大多數養魚場早在10月就開始捕撈,然后把鯉魚放到清水池塘放養,以便在上市前兩個月里去掉魚的土腥味。捷克鯉魚主要出口到德國、波蘭、斯洛伐克、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丹麥、意大利、斯洛文尼亞等歐洲國家。2012年捷克鯉科魚類出口量、出口額分別為9973.03噸和2527.61萬美元,分別占世界鯉科魚類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17.42%和17.20%。
2.世界鯉科魚類出口先揚后抑,以活魚形式為主
根據FAO統計,世界鯉科魚類的出口經歷了先揚后抑的變化,其中,1976年-1990年出口量波動較小,基本在2000噸以下水平。1991年以后,隨著養殖產量的增長,鯉科魚類貿易量也逐漸大幅上升,2006年達到2.4萬噸,之后又再度出現回落。從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統計的貿易結構看,消費者對鯉科魚類以鮮活消費為主,所以活魚是目前鯉科魚類出口的主要形式,占2012年世界鯉魚出口量的80%,鮮、冷鯉魚和凍鯉魚的比例相對較低,分別占14%和6%。
3.出口平均價格總體高于進口,進出口價格走勢趨同,新世紀以來價格上升趨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