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前景范文
時間:2023-04-06 02:2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發展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速錄 發展前景 分析
一、速錄的發展史
傳統的中文手寫速錄其缺點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翻譯整理,手寫中文速錄1小時的記錄需要10小時才能整理完畢。而電腦速錄能夠同步記錄動態的語言并馬上轉化為文字材料。手抄速錄由于費時費力已經被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電腦的速錄方式,名稱也由原來的“速記”變成了“速錄”。從第一代亞偉速錄機的誕生到第二代用計算機標準鍵盤實現雙手并擊,從而取代了速錄機的飛耀速錄問世。速錄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盡管直至今天,速錄還不是很普及,但是速錄人員所做的工作卻就在老百姓的身旁。如《藝術人生》、《魯豫有約》等訪談節目的字幕就是速錄師錄入的。速錄已經被運用到了越來越多的場合,會議、談判、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站直播現場等都有了速錄師的身影,一個新的行業日漸形成。
音像記錄,手寫速錄曾是保留語音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電子速錄則是手寫速錄在電子化、機械化方面的延伸,其錄入速度和準確率遠遠優于手寫速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速錄師被稱作“金手指”。2003年8月18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相應的職業標準、培訓、考核要求。至此,速錄(員)師正式被納入國家職業體系,并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廣、承認。
二、速錄特點及相關要求
1.速錄特點
速錄的特點就是快,快是速錄的靈魂。
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人們時常埋怨自己寫得太慢,沒有辦法把聽到的東西立即完整的記錄下來。一般來講呢,寫和說是不同步的,正常的說話速度和正常的書寫速度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距,據統計測試表明,平時人們講話的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鐘100個字左右,廣播、電視的播音速度,大約是每分鐘180~200個字,快速宣讀報紙、文章,激烈辯論場合的語音速度更快,有時高達250個字以上。但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書寫漢字,每分鐘只能寫30~40個,最快也超出不了六七十個字。而解決這個矛盾的有效方法是使用速錄。速錄可以一字不漏地記錄講話、報告乃至電臺電視臺播音內容,使語言的發音速度與人們的書寫速度實現同步。
速錄分三個等級,對語音信息的采集速率,速錄員每分鐘不低于140字,速錄師每分鐘不低于180字,高級速錄師則要求每分鐘不低于220字,三個等級的準確率都必須到達95%。
任何一門技能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的,速錄是一種以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相結合的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其學習過程是艱辛的,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由于需要長時間坐下來練習打字技巧,這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枯燥的。
2.專業要求
速錄市場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職業發展機會。但速錄畢竟是一種高級技能,對速錄員的速錄技巧和語言文字的分析整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個工作。盡管學習速錄的門檻并不高,一般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就能滿足實際需要,但要成為一個好的速錄員,不僅僅要有熟練的錄入技術,還必須具備各種基本的專業知識。根據目前試運行的速錄師職業標準,一名合格的速錄師需要具備以下職業能力特征:具有較高的獲取、領會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并具有較高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的能力;具有較高的以文字方式進行有效表述的能力;具備迅速、準確、靈活地運用手指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具有根據聽覺與視覺信息協調耳、眼、腦、手及身體其他部位,迅速、準確、協調地做出反應,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
除了業務素養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則是速錄員的專業操守。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比如庭審和商務會談,往往都會涉及一些機密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速錄公司和速錄員必須為客戶保密。
3.存在問題
當前,真正可以達到會議記錄水平的專業速錄員其實并不多,熟練的速錄員成了各公司爭搶的目標。要成為專業的速錄人員,除了學習速錄的指法、操作等知識外,還要學習聲音識別的基礎理論以及記錄上的技巧,此外,還要經過大量的練習和實習――量的積累才能獲得質的飛躍。
電腦速錄的勞動強度并不低。一般會議場合,每場速錄下來大約都在兩個小時,速錄員的神經在此期間高度緊繃,因為與會者的話只說一遍,不會重復,這就決定了速錄員不能有片刻松懈,尤其是遇到一些演講者夾雜方言和英語時,他們就更要聚精會神,仔細辨別。
學速錄是有幾個很難過的“門檻”。當打字速度達到每分鐘150字左右的時,就會遇到“瓶頸”,很難突破,而且突破以后這種"瓶頸"還會出現多次,直到速度達到240字,準確率達95%以上才會消失,所以需要不懈的動力和持久的意志力。聽打技巧每個人接受的水平程度也有不同,這就需要掌握竅門。由于學習單調,一些人沒法堅持上去,這也是速錄人才為何缺乏的緣由之一。
雖然速錄師的就業門檻很低,但這個行業還是呼吁能有更多的高程度人才參加。據了解,在學習速錄人員中,中專、高中學歷最多,大學本科學歷百里挑一,事實上,許多大學畢業生彷徨在就業人才市場門前,卻不肯隨意降低身價,從事這個被以為是“打字員”的行業。
三、速錄發展的當前形勢
1.國際發展形勢
速錄作為一種提高書寫工作效率的實用技術,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十分盛行。據統計,美國2億多人口中,大約有500萬人會速錄,約占總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專業速錄工作者近120萬人。美國設有速錄協會,經常組織和舉辦速錄比賽,幾乎100%的法庭使用速錄人員進行現場記錄。速錄稿在美國司法機關可以作為法律依據存入檔案,它和文字在法律上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速錄的普及與推廣是每一個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文化科學的進步程度和人民工作的效率。在美國有4600多個城鎮的公立學校開設速錄,速錄在美國可謂已經是“全民教育”了。
2.國內發展形勢
(1)人才缺口
在我國,速錄行業還處于手工作坊階段。速錄師資源極缺。據統計全國的計算機速錄員只有1萬多人,達到高級速錄師水平的僅有150人左右,且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據了解,某家電腦速錄公司開出月薪4000元的價碼,仍難招到足夠的電腦速錄員。而深圳一家速錄服務公司的網站上,打出了年薪12萬元招聘特級速錄師的廣告。誘人的薪水自然吸引了許多求職者,但面對用人單位開出每分鐘打240字以上的條件,很多求職者只能望而嘆息,最終這家用人單位也是無功而返。
另外,現有的速錄員多數集中在法院等國家機關,社會上從事商業服務的速錄人員數量更為稀缺,所以速錄員在未來十年里需求量更會大大增加。我國還應該需求50萬名速錄員,人才缺口非常巨大。目前有的省市政府規定,會議不能只是會議簡要,要有詳細記錄,以免傳達失誤。僅會議背后所孕育的商機就不言而喻。
業內人士認為這個行業現狀是“有市無行”,以北京市場為例,北京每天平均有200場會議,真正用速錄的不足1/10。而業內的人才就連這1/10都滿足不了,人才已成為制約其形成規模經營的瓶頸。
(2)速錄應用領域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化、網絡化、信息化,大量的文字信息需要處理,有文字的地方就有速錄的用武之地。目前速錄師主要在以下幾個領域發揮其特殊的記錄本領:司法系統的庭審記錄、詢問記錄;社會各界討論會、研討會的現場記錄;政府部門、各行各業辦公會議的現場記錄;新聞會的網絡直播;網站嘉賓訪談、網上的文字直播;外交、公務、商務談判的全程記錄;講座、演講、串講的內容記錄等。另外,就是到各大高校做速錄講師,許多高校都開設了速錄課程,需要大量的速錄講師,速錄師培訓機構也需要速錄講師。
電腦速錄公司的客戶主要有公關公司、媒體、機關、網絡公司,尤其是門戶網站。比如新浪,每月用在速錄上的費用不菲,嘉賓做客聊天室,都會請專業速錄,忙的時候,一天有七場。此外,電腦速錄也開始廣泛應用于行業或企業舉行的重要會議、談判、律師取證、法庭審訊、記者采訪等領域,尤其是在一些不適宜錄音的重要場合,電腦速錄已成為快速、有效的文獻和信息保存的主要方式。
經調查,速錄師的收費標準一般是1200元/天(7個小時以內),如果按小時結算的話,每小時的收費不會低于200元。而在剛起步的上海和深圳,收費則更高些,分別在1500元/天(7小時以內)和3000元/天左右。一個高級速錄師每月可以賺到近萬元,把它稱為“金領職業”一點都不過分。速錄師已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速錄行業也被公認為目前十大高薪行業之一。
四、速錄的未來發展趨勢
高級速錄師不僅要有錄入的絕快指法,還要求手腦的反映速率、豐厚的文字功底和各類專業知識的積聚。高級速錄師還要有廣泛的知識面。比如有外籍或海歸人士參與的會議,他們發言時會用一般英語單詞來達意,具有一定英語程度的速錄人員,記載起來,就不費吹灰之力,假如英文程度不好,就很難照實記載。但是目前這樣的高級人才太少,特別是外語速錄人才是最為緊缺。隨著經濟和文明對內政流的增多,外語加同聲速錄是將來最奇缺的人才,而這類人才的薪酬一定會更高。速錄行業的發展趨向,需要更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大專或本科以上學歷人士參與進來。
“12世紀有兩個關鍵詞:一個叫做速度,一個叫做行動。這個時代是越來越快的時代,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時間的價值從沒有現在這樣昂貴。
左右中國速錄發展趨勢的是社會需求。計算機的空前普及,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群體、各個文化層次,人們的工作、學習、娛樂都離不開電腦;社會已經進入高效率、高節奏時代,個人、企業和國家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中國已經向世界強國邁進,未來五年中國的戰略目標是由“世界工廠”過渡到“世界辦公室”,而“世界辦公室”的核心競爭力是“辦公效率”。
中國速錄今后發展的三大趨勢:
趨勢一:速錄系統必須采用世界通用的計算機鍵盤。
采用通用的計算機鍵盤――經濟、方便、高雅,這也是世界速錄的大趨勢。而采用計算機鍵盤做速錄的關鍵是要解決計算機鍵盤的雙手并擊問題,智能雙打速錄已經率先成功地解決了。
趨勢二:中外文同時實現提速。要與世界交流,要能滿足“世界辦公室”的需求,僅僅中文速錄是遠遠不夠的,要中英文同時大幅度提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全世界的計算機程序語言都使用英文。
篇2
[關鍵詞] 草產業 發展前景 存在問題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1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267-01
我國把草作為產業來發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其在考察過程中提出了“知識密集型草產業”的理念并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這個概念的重要依托是我國擁有著超過六十億畝的草原、灘地,同時還包括了十億畝的沙地,這些豐富的資源可以形成技術含量多樣化的產業資源,為我國的解決人口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副產品。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僅證明了草產業在我國發展的可行性,同時,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加,建立草產業是十分緊迫的事情。隨著我國退耕還林的速度不斷加快,一些地區和省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的探索草資源開發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和商機,使得草產業的理念不斷的被認識,目前我國西部很多地區都已經將草產業作為本地區開發的重要產業來發展,并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一、草產業開發的重要意義
1.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地區的農業機構主要以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為主,農田在耕種過程中,長期受到化肥的影響,導致了土壤結構硬化,很多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斷降低,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未來的產量。因此,為了改善農業用地的土壤結構,在種植過程中大力發展以苜蓿草為主的草產業,可以加快農業結構的轉變,同時還能夠改善地區種植模式,逐漸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多元結構的重視方向發展。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營養程度,從而實現豐產的目的。從草產業的發展前景來看,提供適宜的優良牧草和飼料作物,同時兼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產量和積累情況,不斷調節當前的結構。
2.生產專業化的需求
隨著農業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致,優良的飼料需要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吸引先進的技術和施工工藝進行生產,可以獲取較高的生產效益。同時,在草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用生物技術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3.畜牧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發展,飼料工業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大力發展草產業,不僅可以增加飼料的數量,提高飼料的品質,而且還可以提高草產品市場的需求,推動地區畜牧產業的發展。
二、草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最近幾年我國的草產業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十分驚人,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從總體的發展情況來看,草產業管理和開發體制的現狀與我國的草地面積不相符。很多農業專家都預測我國的草產業的潛力至少可以達千億元,而且每年會因為草產業的帶動給國家創造五十億元的產值。但是實際情況確實國內市場草產品的供應問題十分嚴重,我們僅以快速高溫烘干加工的優質苜蓿草粉為例,我國國內市場需求量在300萬噸左右,而未來有可能會突破6000萬噸,但是國內能夠生產這種優質飼料的產量盡在20萬噸左右。由于國內市場這種飼料緊缺,不得不高額進口國外飼料。最近幾年,北方地區頻發的沙塵暴多數與地區的環境惡化有很大的關系,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專家說,我國的草產業十分薄弱,絕大多數的草產業起步較晚,規模較小,在市場競爭中,競爭實力較差,對市場的供需情況的分析能力較差,只能做簡單的貿易,開發新品種的能力較差。同時,自從國家成功入市之后,我國的草產業參與到國際間的競爭中,但是由于自身的競爭實力低下,經常導致出現很多惡性競爭的現象,最終影響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應對對策
1.增強創新意識
在發展草產業過程中,應該從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大膽采用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生產技術,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最終發展成為有自身特色的草產業發展模式。
2.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
在學術交流過程中,不能直視泛泛空談,只是從宏觀層面對草產業的發展進行相應的論述,提出的任何建議和意見都應該滿足當地額實際需求,都應該具有可行性,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詳細的操作流程。
3.發展草產業需要進行機制創新
大力發展草產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對農民已經使用的各種大面積的草地要求落實好承包制度,使農民把養殖和草場保護密切的聯系起來我,農民在經營過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的經濟收入就需要投入一定的力度把自己的農牧場建立好;其次,對于草場已經存在嚴重惡化的現象,已經不具備生產草地或者國家需要拿出專項資金治理的荒漠和隔壁,除了優惠政策鼓勵農牧民承包的經營治理以外,可以參照國外的做法,由國家設置專項資金,投標給草業科技開發企業進行承包和建設,并對對草場的恢復時間、恢復的標準和恢復的期限,等到驗收合格之后,再將這部分的草場承包給農牧民使用。通過這樣改造一片,成功一片,見效一片,承包一片的做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良性的循環,能夠及時的收回投資,見效快,能夠保證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靜昌. 大力調整農業結構 積極發展草畜產業――對玉門市發展草產業和牛羊產業的思考[J]. 甘肅農業. 2010(03)
[2]張波,俞興紅. 圍繞西部開發大辦朝陽產業――酒泉地區草業開況介紹[J]. 甘肅農業. 2001(10)
[3]當前草產業形勢及應抓住的兩個關鍵問題[J]. 甘肅農業.2010(12)
[4]盛國成. 加快牧草機械化 推動我省草產業發展[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0(05)
篇3
關鍵詞:WTO,入世,農業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
我國加入WTO已經歷時5年,迄今已經全面完成了入世議定書中承諾的擴大農產品市場開放的各項義務,進入了所謂的“后過渡期”。在這5年中,我國的農業經濟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5%,比1991-2001年期間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高0.04和0.08個百分點。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長,以WTO農業協議定義的農產品加上水產品作為統計口徑,據商務部統計,出口額由2001年的160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億美元,年均增長14.5%,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進入2006年后,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1-9月累計出口額達到21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可以說,我國農業基本上平穩地完成了向WTO貿易體制的過渡。
上述情況與入世前人們的普遍預期顯然有相當大的反差。加入WTO時,我國在開放農產品市場方面做出廣泛的承諾,包括大幅度削減關稅、對部分重要農產品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度管理、立即停止使用出口補貼、限制農業國內支持支出、規范動植物檢疫措施和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等。履行這些承諾使我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遠高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主要發達國家。入世前,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基于資源稟賦理論做出判斷,我國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處于競爭劣勢,但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上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因而入世后會出現在增加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進口的同時擴大畜產品、園藝產品和水產品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的局面。鑒于當時主要農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因而人們預期入世會導致這些產品的價格下跌,進而對農民收入提高產生不利影響。
從各方面情況看,入世后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變化要比預想好得多,這種局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結果。從外部看,主要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在2001年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回升,減輕了我國面臨的競爭壓力。從內部看,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農業和鼓勵農產品出口的措施,如減免農業稅、對部分糧食品種實施保護價收購、對糧食主產區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等,而農民和涉農企業對市場信號變化和激勵政策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使農業生產結構和地區布局實現優化調整,更好地適應了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得到了提高。
然而,雖然入世后的實際情況與入世前有關研究做出的判斷存在較大差距,但這些研究所強調的一些長期趨勢性因素仍然是有效的,并且將決定我國今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格局的演變前景。
首先,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農業與非農業部門之間的資源競爭日趨激烈,農業資源外流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生不利影響。這一點在土地上表現的最為明顯。在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借助于行政力量從農民那里廉價征用耕地后將其轉用于各種非農業開發項目,從中獲取各種形式的收益。這導致大量耕地被合法甚至非法占用,直到近年中央采取嚴厲控制措施后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一局面。這一情況與國家為保護環境而實行的退耕還林計劃和農民在市場機制驅動下擴大蔬菜等園藝作物種植結合在一起,導致大宗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少,進而影響到總產量的增長。
第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導致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需求總量的增加則主要體現在農業部門提供的工業原料上。受食品消費結構調整的影響,盡管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顯著低于1996年創造的414公斤的歷史最高水平,但是國內市場上并沒有顯現出糧食短缺的明顯跡象。實際上除了2004年外,我國在谷物貿易上一直保持凈出口地位。與此成對照的是大豆、植物油和棉花進口規模急劇增加,成為導致我國農產品貿易由盈余轉為赤字的主導因素。然而,我國大量進口大豆是由于國內榨油能力急劇擴容引起對原料需求的增加,而榨油業擴大加工能力則是由于國內外企業預見到國內市場對植物油和餅粕的需求增加而大量投資所致,這一過程在入世前已經啟動,入世后放寬對大豆進口的限制只不過是為這一發展增添了額外的活力而已。統計數據表明,入世后我國的大豆生產并沒有下跌,而是維持增長,即進口增加只影響到大豆生產的增長幅度。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棉花上。我國棉花進口急劇增加發生在2003年之后,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由于紡織業界面臨紡織品貿易于2005年進入所謂的“無配額”時代而產生樂觀預期,進而擴大紡織品加工能力所致。雖然2002和2003年我國的棉花產量低于入世前2001年的水平,但隨后兩年產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更創造出新的歷史紀錄。
第三,非價格因素日益成為影響農產品國內消費和出口的關鍵。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會更為關注食品衛生安全、環境保護、勞工福利等問題,從而導致相關標準的提高。正是由于這一點,發達國家實施的標準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并且越來越嚴格,日本和歐盟于2006年開始實行的新食品安全法規就反映出這一趨勢。恰恰在這些方面,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存在諸多的薄弱環節。例如,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公害頻繁發生,面臨這一形勢,政府監管機構表現出嚴重的能力缺失或不作為。由于這種情況,我國具有很強價格競爭力的畜禽肉類產品并沒有能夠如一些人預期的那樣大量出口海外,進口產品卻顯著增加,使我國在這些產品上也成為凈進口方。雖然我國的園藝產品和水產品出口保持了較好的勢頭,但也多次受到進口方限制措施的打擊。然而,我國也有一些企業成功地突破了進口國設置的“綠色壁壘”,例如山東省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針對日本加強食品安全管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通過主動改善產品質量和調整生產結構,把別人失去的市場轉變為自己擴大出口的新機會。第四,只有不斷擴大農民在非農業的就業機會才能夠持續地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在2001-2005年期間,以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增長了30%,同期農產品生產價格提高了約20%,消除價格因素后,農民農業經營純收入年均僅增長2%左右。鑒于在開放的貿易環境下農產品價格不可能持續上升,即使政府繼續增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單純靠發展農業顯然不足以保證農民收入持續提高,更不要談實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了。另一方面,入世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加快,第一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農業經營活動得到的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然而,考慮到第一產業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2.6%,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勢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對我國政府實施支農政策的空間構成嚴格限制。入世后,我國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逐步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這些惠農政策是導致農業增產、農民增長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選擇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國入世承諾的約束。這種情況在大豆產業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加入WTO時,我國完全開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場,大豆進口關稅率為3%,豆粕為5%,進口數量不受任何限制;對豆油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度管理,配額內進口關稅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調到9%,配額外進口關稅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調,到2006年過渡期結束時改為9%的單一關稅。入世之初,我國利用制定轉基因產品管制辦法的機會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進口,但2003年后大豆進口量急劇增加,2006年上升2658萬噸,是2001年進口量的將近2倍;豆油進口量更由2001年的7萬噸上升到2004年最高時的252萬噸。面臨這一局面,我國政府只能通過“大豆振興計劃”等間接措施支持大豆生產,對進口數量卻無法有效實施調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綠箱標準的政策在我國現行農業經營模式下面臨操作成本過高的限制而難以實施,而價格補貼和口岸保護等操作成本較低的政策則受到WTO規則的約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這使得政府在制定農村發展政策上面臨困難的選擇。
總結我國入世后的農業發展實踐,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開放農產品市場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格局演變有重要的影響,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內因素,特別是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影響。
第二,我國農民和涉農企業對市場變化有相當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對市場信號做出及時和靈敏的反應,但在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條件下,農戶和企業也會理性地利用市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機會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為有時會損害到公眾利益。例如,我國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術能力。
第三,我國尚未形成適合參與國際競爭的農產品產業鏈和有效的質量監管體系。一方面,農戶與涉農企業之間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贏機制,在缺乏社會征信保障制度的條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常常導致產業鏈的斷裂,出現“市場失靈”;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當作為常常不僅未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而且造成“政府失靈”。這種情況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損害了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外消費者心目中的信譽。
第四,國內政策比口岸干預政策更有助于實現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入世后,我國政府在擴大農產品市場開放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在鼓勵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民收入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是我國得以避免入世前預期的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停滯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盡管我國順利地實現了向WTO貿易體制的過渡,但今后的農業發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能否成功應對挑戰決定了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前景。
最近商務部了關于農產品出口的五年規劃,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長速度、加強質量效益、側重于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方針。根據規劃,2010年的農產品出口額將達到380億美元,年均增長7%,其中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達到50%以上。這一規劃體現了將提高農產品非價格競爭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篇4
中國比較文學是在20世紀初發軔,20年代后作為一個學科開始孕育。80年代后,作為最具開放性、先鋒性的學科之一,得到了迅猛發展。90年代前后,世界更深入地進入全球化,中國的比較文學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1.1初興階段
20世紀初,許多有識之士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喚起民眾,在引進外國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同時,也翻譯介紹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使發軔于歐洲的比較文學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開始被引入了中國,這為比較文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2發展與滯緩階段
20世紀30年代中期及40年代初,比較文學出現了一個小,先后問世了一批比較文學著作和很有影響的論文。1949年以后的中國比較文學開始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1949~1965年,主要受前蘇聯“一些思潮”的影響,致使比較文學發展處于阻滯狀態;1966~1976年,“”時期,整個文壇處于荒蕪狀況,根本談不上比較文學研究。
1.3復興階段
1978年,中國大地萬象復蘇,這為比較文學的全面復興創造了極好的時代條件。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復興是以錢鐘書的巨著《管錐篇》1979年的出版為標志的,從此比較文學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揭開了比較文學復興的序幕。中國的比較文學以驚人的速度在全國范圍發展蔓延,其隊伍的人數與素質、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期,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壯觀局面。
1.4蓬勃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有以下特點:第一,注重理論探討和研究。我國著名比較文學家曹順慶等專家積極呼吁建立“中國學派”,并且對“中國學派”的基本特色和方法論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將比較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階段。第二,我國比較文學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在國際比較文學界爭得了一席之地。同時,我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完全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擴大了與國際的交流。
2發展前景
進入21世紀,中國比較文學除了對學科的常規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外,特別在以下幾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也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
2.1文學人類學與國內少數民族文學研究
中國文學與國外文學關系的研究是當代中國比較文學三十年來發展最充分、成果最顯著的一個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學者在治學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學關系,先后寫出不少中外文學關系史、交流史的系列叢書、專著和文章,使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坐標中的位置、價值、發展進程都有了更為準確的評價。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須更加重視活態文學,多元族群互動文學和口傳文學,充分發揮其融合故事、講唱、表演、信仰、儀式、禮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從僅僅局限于文學性和文學內部研究的范式,走向對文學的文化語境還原性研究范式的演化。
2.2比較詩學的新進展
世界進入后現代時期,比較詩學有了根本的改變,新的比較詩學力求突顯原創。詩學、國別詩學、民族詩學在理論及美學價值上呈現出來的共通性、普遍性與世界性的同時也要追尋不同詩學的差異性、特殊性與民族性,進行解釋學的視域融合,最終匯入到多元化的流動性的世界詩學的潮流之中,形成以本土特色為主體的多元化的新詩學。
2.3海外華人文學與流散文學研究
海外華人文學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和僑民文學創作群體。“流散”一詞原意最初是指猶太人被動流散世界的現象,中國學者將“流散文學”納入比較文學范疇,并將其視為比較文學研究之新領域。中國比較文學界聚焦諸如華人流散文學的文化身份追尋、中華文化意識及其與當地本土文化意識的碰撞與交融、華人流散文學的邊緣性與世界性等的研究,數以百計的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提出了有關華人流散文學深化和發展的一系列理論話題。
2.4翻譯文學與文學翻譯觀念的更新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中國學者在翻譯文學史和翻譯文學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的翻譯文學研究由于有了譯介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入探討,才使人覺得與傳統的翻譯研究在對象、目的、方法等方面有不同,從而可以納入比較文學范疇,并規范了從文學、文化層面進行翻譯研究的途徑。文學翻譯不只是文字符號的轉換,而且是文化觀念的傳遞與重塑,是在兩種語言相切的地方,發展本土的語言。
2.5文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研究
近年來,中國學者從西方學者借用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乃至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剖析闡發作家、作品、情節與人物形象,從中得到頗多啟發。多卷學術輯刊已陸續出版,其作者隊伍擴展到宗教學、哲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業績顯著。
3發展中問題的解決
在全球文明沖突時代,中國當代比較文學研究雖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面臨著一些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首先,加強理論研究和探討,指導比較文學研究。雖然我國的比較文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理論研究缺乏深度。當年的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分別以“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著稱于世,而當代的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卻沒有自己的體系。只有加強理論研究和探討,形成自己獨特的方法論體系,才能有效地指導我國的比較文學研究,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其次,除進一步深化對傳統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比較詩學研究外,還應進一步拓展比較故事學、東方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文學及其文化研究、海外華人文學研究,加快出版介紹華裔比較文學學者的論著及其學術觀點。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們已有一些具有獨創的成果,但杰作卻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跨學科和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杰作更少。再次,加速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學科建設。目前,我國雖然已有十幾個省份成立了比較文學研究會,但還沒有普及。全國只有少部分大專院校開設有比較文學課,與西方的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的師生對比較文學還很陌生。只有加強在高校內的比較文學學科建設,普及比較文學教學,才能培養出更多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
篇5
近年來,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十分迅速,裝機容量不斷突破,預計到2015年可達到500萬kW,到2020年可達到2 000萬kW。但光伏發電同時也存在著用地面積大、單位土地效益低和土地資源供應緊張的問題。現代農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特別是設施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我國的溫室、大棚等農業設施總量早已達到了世界第一。這類設施基本上建在地勢平坦的地方,且頂上無遮擋,如果在溫室頂上安裝光伏板,將其改造成光伏溫室,將光伏發電和農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解決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還可以實現多重收益。
1 光伏溫室的概念
光伏溫室是一種將光伏板安裝在溫室屋頂,可同時進行光伏發電和農業生產的新型溫室。按照光伏板的鋪設方式可以分為全鋪式光伏溫室、半鋪式光伏溫室和間鋪式光伏溫室。
全鋪式光伏溫室將溫室屋頂兩面全鋪上光伏板,使發電用光達到最大。溫室內靠電照明,溫室內可種植厭光性植物或者食用菌等。
半鋪式光伏溫室將光伏板鋪在溫室南面,留北面為溫室內作物提供光照。這樣的溫室有日光照射,但大部分強光用于發電,溫室內的光照不強,因此可以種植對光照需求不高的植物。
間鋪式光伏溫室是將光伏板的間距拉大,或間隔排列鋪設的溫室。溫室內的光照只較全光照弱一些,可以種植大部分的園藝作物,但發電量較少。
2 光伏溫室的設計建造
光伏溫室的設計首先應考慮溫室的主要功能是光伏發電還是農業種植,然后根據溫室功能定位進行類型的選擇和設計,在設計中應遵循發電效益和農業收入最大化原則。本文所論述的光伏溫室主要是適用于江、浙、滬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半鋪式連棟光伏溫室。
溫室的走向與常規溫室相同,都是東西延長,坐北朝南,根據保溫通風的需要,可以適當偏西或偏東。溫室的長度一般設計為40 m,脊高為5 m,肩高為2.5~3.0 m,單棟跨度為7~8 m,光伏板的安裝傾角為30°左右。兩個溫室之間的前后距離為10 m,左右距離4 m。若要增加采光 ,可以適當增加溫室的高度、增大溫室間的距離。
由于光伏板比一般的覆蓋材料重,還要考慮到雪載、風壓等因素,所以在溫室建造材料上應選用較粗的鋼材,以提高溫室的荷載能力。可以選用H型鋼為主的鋼架,沿屋面方向每3~4 m布置一椽。
溫室的覆蓋材料可以根據投入成本多少來選擇。一般可以選擇薄膜作為覆蓋材料,其成本低、透光率好,很適合大面積使用。如果成本預算充足,可以選擇玻璃、玻璃鋼、陽光板等作為覆蓋材料。
3 光伏溫室的優勢
3.1 節約溫室建造成本
成本是制約溫室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國內大面積使用溫室進行農業生產的都是一些實力比較雄厚的中、大型企業,小企業和個人只能使用建造成本相對低廉的農用大棚。相對于溫室,大棚存在使用壽命短、棚內操作較困難且棚內溫濕度難以控制等缺點。那么如何降低溫室的建造成本,讓更多的農民和企業能夠使用溫室呢?將光伏發電與溫室相結合而建造光伏溫室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建造光伏溫室可以與電力公司合作,由電力公司提供光伏板并支付一定的費用作為光伏板的支架和基礎費用,土地使用費由雙方共同承擔,生產出的電屬于電力公司。這樣可使常規溫室造價(100元/m2左右)減少40%~50%,大大減少溫室建造者的投入,同時電力公司也減少了安裝光伏板的人工費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基礎建設費用。同時,農業溫室每年還可以向光伏電廠收取一定的棚頂租賃費,增加農業收入,二者達到雙贏。
3.2 緩解溫室內的溫度劇烈變化
控制溫度是建造溫室的最大目的,然而目前的溫室如果不使用加溫、降溫設備,依然不能解決夏熱冬冷、晝熱夜冷的局面,而光伏溫室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在夏季陽光強烈的時候,安置在溫室屋頂的光伏板能起到遮蔭的作用,功能相當于遮陽網,可以有效減少溫室陽光的射入量,防止溫室內溫度過度升高。在冬季和黑夜里,光伏板又能起到阻擋溫室內紅外線波段輻射的作用,從而保持溫室內的溫度。
3.3 生產清潔能源
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國。燃煤發電不僅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還會伴隨著微顆粒物的排放,嚴重污染大氣。在污染日益嚴重,世人渴望開發新的無污染能源時,日光、水力、風力、潮汐等發電形式就成了首選。而相對于其他方式,日光更加普遍,利用也更加方便,光伏發電必然會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趨勢。
同時,光伏產生的電可直接用于溫室的日常管理,如噴灌設施用電、照明用電、補光用電等,這樣還可減少溫室運行成本。
3.4 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國的土地面積有限,人均耕地面積極少。如果單純為了光伏發電而占用耕地,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只能選擇荒漠、灘涂地和山區,而這些偏遠地區又會增加供電成本,且達不到充分利用日光的目的。光伏溫室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
將光伏板安裝在溫室屋頂進行發電有4個好處:一是不占用耕地卻能在耕地范圍內發電;二是溫室可以繼續進行農業生產,能充分利用陽光;三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發電,解決區域電力緊張的問題;四是有改造土地的功能,比如在灘涂地上建造光伏溫室,溫室內進行無土栽培或進行漁業養殖,就能很好地開發利用灘涂地。因此光伏溫室在土地利用率上的貢獻非常大。
4 光伏溫室的不足
①在溫室屋頂安裝的光伏板不能移動,溫室內的光照不能調節,而且溫室內光照減少是必然的事實,所以溫室內能種植的作物就受到了限制,品種選擇余地較小。
②光伏板與溫室的使用年限有所不同,這樣必然會造成其中一種的使用年限縮短,導致二次建造的日期提前。
③由于是兩個公司進行合作管理,在平時的運營管理上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合作就可能終止,引發后期的其他矛盾。
5 小結
光伏溫室在我國剛剛起步,就目前的政策和社會需求來看,前景十分廣闊。本文僅對其進行了簡單介紹,今后還需根據實際發電情況和溫室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研究,使其具有更大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汪樹升.寧夏地區光伏發電溫室的設計與建造[J].太陽能,2013(1):56-59.
[2] 陳潤超,徐貴陽,何建玲.一種智能型光伏溫室大棚[J].硅谷,2013(2):257-258.
篇6
關鍵詞微型汽車市場特征發展前景
微型汽車一般是指發動機排量不超過1.1L,車身長度、寬度、高度不超過3.8m、1.6m和2m,最大載貨量不超過600kg的汽車。微型汽車產品具有燃料消耗少、使用費用低、占地面積小、用途多、適應性廣等特點,包括微型轎車、微型客車和微型貨車。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微型汽車業快速增長,成為汽車行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車種之一,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市場的重要拉動力量和生力軍。我國的微型汽車在國際上也有著一定的競爭能力,在價格、質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開拓國際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實力。目前,微型車在汽車行業的比重已增加到31.65%,并已初步形成了長安、天津汽車、昌河、柳州五菱和哈飛五大微型汽車企業,這五家汽車的生產集中度超過了90%。
最近幾年以來,微型汽車行業在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競爭的作用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潛在的市場空間將不斷擴大,行業整體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微型汽車行業出現了新的市場特征:
1產品呈現高檔化、環保安全化
國內微型轎車新產品動力配置集中在1.1L黃金排量,成為最近兩年以來國內微型轎車市場最明顯的變化,它是微型汽車廠家針對市場變化需求及大中城市對1L排量微型轎車限行政策,為獲得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所做出的選擇。各大廠家的最新一代微型車排放完全達到歐II標準,基本配置檔次明顯提高,用戶根據需要還可選裝助力轉向、自動檔、ABS、安全氣囊和中控門鎖等,甚至包括高級音響和DVD、電子導航選裝件。而且隨著購買能力提高,消費者已經逐漸脫離了以前一味對車輛經濟性的要求,現在對舒適性、安全性和個性化的要求也已經大大提高。產品發展趨勢上,化油器車型已退出微車市場,微型汽車實現了全部電噴化的換代。今后的微型轎車將告別低檔、簡陋,邁向高檔化、個性化、安全環保之路。
2產品更新速度加快,產品線長度和深度不斷加大
為適應新形勢和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推出的微型車新品之多、更新速度之快、產品檔次之高、市場影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微型汽車新產品的內涵正在擴大,上市速度明顯加快,幾大微型汽車廠家已制定了推出新產品的計劃,不是一年推出一個新產品,而是幾個新產品。長安、五菱等企業紛紛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推出新車型新品種,形成了從微貨、微客到微轎的多系列產品梯度格局,產品價格為2~8萬,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3產品突出品牌價值特征,市場競爭延伸到多方位
目前,全球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豐田通過控股和合資經營的方式,進入國內微型車行業,國內微型汽車市場將成為世界汽車公司激烈角逐的新場所。在競爭激烈的微車領域,汽車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和形象展示。新產品開發方面,微型汽車企業已開始打破單純從國外引進的途徑,多采取合作方式,強調理念性和時效性,以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國內推出的第一款微車雪佛蘭SPARK正是倚靠通用汽車雄厚的全球研發實力和品牌優勢,成為全球暢銷的品牌之一,其全球銷量在通用汽車公司所有品牌中占首位。
服務方面,微型車行業與普通消費者聯系密切,其服務特點是親切、快速、有效、合理。各廠家也紛紛展開了系列競爭,長安的“長安親情,春季關懷”服務活動,哈飛的“哈飛關懷星月服務”活動,上汽通用五菱的“專業服務,真情回訪”的全國集團用戶回訪活動等,微車市場競爭延伸到售后服務領域。
價格方面,中國國內微型車的價格比較低廉,微型貨車一般為2~4萬元,微型客車一般為3~5萬元,微型轎車一般為4~7萬元。在現有價位上,各廠家在增加功能、增強載貨能力、提高性價比上狠下功夫。在保持現有成本的前提下,使微型貨車具備載貨拉人的功能,形成與微型客車一樣的特點;同時,選擇擴大貨箱和載貨能力進入輕型貨車領域,爭奪輕型貨車低端市場。
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汽車政策和油價上漲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列入其中,微型汽車作為最大的受益者,受到市場各方的格外關注。
3.1油價上漲使微型汽車優勢得天獨厚
在市場強勁需求拉動和國際游資的推波助瀾下,2004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不斷攀升。在國內,國家發改委幾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如今隨著油價的持續高漲,絕大部分人的消費觀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變化。年初至今,汽油價格已經上調過多次,93號汽油上漲過5元。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絕不是個可以忽略的數目。節能實用、品質優異的小排量微型汽車無可厚非地成了他們的明智選擇。
3.2國家政策鼓勵微型汽車發展
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第十二章消費政策第一條明確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改善汽車使用環境,維護汽車消費者權益。引導汽車消費者購買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動力的汽車,加強環境保護。10月28日,中國首個油耗強制性國家標準《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出臺,并于2005年7月1日開始實施第一階段標準。盡管有業內專家對標準制定的依據有不同看法,但標準對降低油耗及小排量車發展的促進作用卻是肯定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1月25日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提出,為強化節能,國家將研究鼓勵發展節能車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擇機實施燃油稅改革方案。鼓勵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的生產和消費政策。在國家發改委專門舉行的新聞會上,明確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車使用和運營的規定,擇機實施燃油稅改革方案。
3.3國際流行深入國內人心
能源的緊缺使經濟發達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和推崇小排量汽車。目前,美國市場上銷售的經濟型車占轎車總銷量的60%左右;歐洲排量在1.0L以下的小型車年銷量達到450萬輛;法國、韓國、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對購買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給予補貼、減免稅費等政策支持。
不利因素包括:地方限制微型汽車政策依然存在;國家主管部門也有所考慮,但取消不合理的地方法規尚需時日;國家相繼停止個人購車貸款和經銷商銷車貸款,使個人和企業貨幣支付能力減弱;降價對微型汽車形成打壓;近年來,各汽車廠商相繼宣布大幅度降價,拉低了中國汽車市場價格,幾萬的轎車越來越多,消費者根據價格和配置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大,轎車降價必然波及微型車的市場;國家有關安全、節能、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微型車在價格不能提升的情況下成本上升,影響其企業利潤。
未來數年,隨著市場的競爭和成熟,根據市場的優勝劣汰法則,微型車市場可能發生較大改變以適應市場。
3.4微型轎車所占份額將逐漸加大
隨著國家法規對汽車安全和環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另外,包括民營企業(如力帆)和外資企業的所有微車企業都已大舉進入微型轎車行業所引起的價格大戰,使得微型轎車價格繼續下降,開始貼近普通百姓。而且,近幾年來,我國微型貨車基本呈現負增長,微型客車的增長速度也逐年弱化,只有微型轎車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增長率達到兩位數,高于微客,若以現在的增長速度發展,微型轎車成為微車市場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3.5微車企業進軍大排量中高級轎車市場步伐加快
微型汽車行業雖有規模產品,但經濟效益卻總不盡如人意。為了改變現有的局面,民營以及外資等微型汽車企業紛紛將上馬大排量中高級轎車。哈飛、江南汽車等推出的中級轎車都已經投放市場,長安也將加入到國內中級轎車市場的競爭,其他微型汽車企業也看好了國內大排量轎車市場,都準備進入市場。
3.6微型汽車將替代農用車進一步擴展城郊及農村市場
農村、中小城鎮及城郊將對微型車產生巨大的支撐和拉動作用。國家對達不到歐Ⅰ排放標準的農用車實行淘汰,因此,農用車正面臨升級,車主需要既安全又能遮風避雨、能裝載200~400kg的貨物、售價在1.8~3萬元的廉價四輪車,微型車正好可以滿足這類需求。另外,燃油價格上漲導致農用車營運成本增加,在運輸少量貨物時,使用微型載貨汽車更為合算。而且相對于摩托車,微型汽車在安全性、環保性、舒適性等方面更勝一籌。上海通用五菱的五菱之光正是切合了這個市場,使其超越長安占據龍頭地位。
3.7微型汽車行業聯合重組將繼續上演
2003年3月,長安重組南京金蛙,建立溧水基地,鞏固了南京在長安集團的地位。一汽重組天汽后,吉林以微型客車為主,天津以經濟型轎車為主,把幸福使者放到了云南生產,微車布局日益清晰。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著力打造微型汽車“航母”,該公司擁有哈飛汽車、昌河汽車和東安動力的控股權。另外,外資、中國汽車巨頭、民營資本的紛紛涌入會促使微型車行業的自我整合及不斷擴大規模。這樣,在國際跨國汽車巨頭鏖戰中國的背景下,微車行業聯合重組形成微車五霸或進入三大集團之一,或自我組合、布局的發展趨勢仍將延續。
3.8微型汽車企業將加快國際化進程
微型車行業進軍國際市場。據報道,2004年,長安微型車實現整車出口4000輛,吉利微型轎車也有1000多輛出口海外市場,而且微型轎車技術首次實現出口。
參考文獻
篇7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切實推進上海紡織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日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應邀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主會場作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紡織發展之現狀與展望》專題報告。王天凱會長運用大量的數據分析了當前中國紡織行業的形勢,并且從巨大的內需、完整的產業鏈等角度分析了中國紡織業的優勢,提出在行業發展中要有足夠的自信。他在分析紡織行業面臨的消費結構變化、綜合成本持續上漲、自主創新能力亟需提升、區域產業結構變動等新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紡織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源泉來自于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外部環境,因而要主動把握市場,注重提升管理,節能減排,在自主創新中抓好科技、品牌、人才等三大環節。他稱贊上海紡織集團率先創新轉型,并概括為:合理定位,措施得力,機制靈活,步子穩健。
這次專題報告會由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東華大學、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
極致愉悅 即刻尊享
由全球著名高端冰淇淋品牌夢龍傾情打造,風靡巴黎、倫敦、悉尼、漢堡等國際時尚之都的Magnum Pleasure Store終于在今年春天登陸中國。選擇上海作為第一站并將在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無錫、蘇州7大城市掀起愉悅熱潮,同時Pleasure store擁有了一個全新的中文名稱——“悅享殿”,旨在讓每一位訪客都盡情享受巧克力和冰激凌所帶來的極致愉悅體驗。日前,素有“完美女神”稱號的林志玲小姐有幸受邀成為了悅享殿的首位訪客,并親手制作了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夢龍冰激凌。
在以愉悅人生觀作為不斷追求的夢龍品牌看來,悅享殿不僅僅是一件高雅的藝術品,更在于強調其倡導“愉悅人生”的生活態度與品牌主張。夢龍主張消費者拋開煩惱,暫時忘記忙碌的都市生活,讓絲滑濃郁的巧克力融化你的味蕾,觸動你所有的愉悅器官,享受專屬于你的愉悅時光!這正是夢龍品牌的價值核心。夢龍堅信,真正的愉悅不止是臉上洋溢的笑容,更是讓身體的每個細胞全方位沉浸在美輪美奐的愉悅氛圍中,吸收愉悅的氧氣,重新定義自己的愉悅觀,活出愉悅的生活態度。
篇8
關鍵詞:抵押債務債券;資產證券化;結構;風險—收益
抵押債務債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簡稱CDO)是資產支持證券(Asset-BackedSecurities,簡稱ABS)中異軍突起的一種產品。過去幾年中,全球CDO的年度發行量平均為1370億美元。在美國,CDO在資產證券化產品中的市場比重已由1995年的1%以下,提升至2005年的近15%左右,成長速度十分驚人。
由于CDO的利率通常高于定期存款或是一般國債,因此在當今微利時代,CDO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逐漸上升,成為近年來證券化產品中的新主流。
一、CDO及其類型
(一)CDO的起源
CDO是一種新興的投資組合,它以一個或多個類別且分散化的抵押債務信用為基礎,重新分割投資回報和風險,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要。
CDO源于美國的住宅抵押貸款證券化。1980年以來為滿足戰后嬰兒潮引發的大量的購房資金需求,將抵押貸款組成資產池,發行包含多個不同投資期限的有擔保的房貸債務憑證(MBS)。此后構造資產池的基礎資產的范圍逐漸擴大,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學生貸款、企業應收賬款、不動產都可用來充當質押資產,發行不同優先順序的債務憑證。由于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ABS)等債務工具與不同期限的資產債權一樣,具有未來穩定的現金流,同樣可以用來構造資產池,發行不同次序的債務憑證。以銀行貸款為主要質押資產發行的債務憑證稱為CLO,以公司或政府債券為質押資產發行的債務憑證稱為CBO,由于銀行貸款、債券、ABS、MBS等質押資產都是債務(DEBT),因此可統稱為CDO。從CDO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CDO把證券化技術延伸至范圍更廣的資產債權類型,是在證券化基礎上的再證券化,是廣義的ABS。
(二)CDO與ABS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首先,標的資產不同。證券化的標的資產是不能在資本市場交易的現金資產,而CDO的標的資產是可以在資本市場上交易的現金或合成資產。因為CDO是把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企業債券等的風險重新包裝后,發行不同優先次序的債務憑證,因此CDO并非是一個單獨的資產類別,其風險也取決于構造CDO的標的資產的風險狀況。其次,資產池的特點不同。CDO的資產池構成中,資產的相關性越低越好,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而ABS的資產池中的資產來源比較一致,分散性差,風險相關度高。再次,發行的目的不同。CDO的發行更多是為了套利,而ABS多是為了提高資本充足率、轉移風險等。
(三)CDO的主要類型
1.CBO和CLO。按照資產池內不同類型資產所占的比重不同,CDO可分為抵押債務憑證(CBO)和擔保貸款憑證(CLO),前者的資產池債券占有較高比例,后者背后支撐的絕大部分為銀行貸款債券。CBO或CLO投資者的收入均來自資產池的現金流量和為彌補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而進行的信用增級。信用增級經常采取超額擔保的形式,通過將CBO或CLO細分為有限系列證券和次級證券來實現,每一種證券均有不同的信用等級、損失狀況和超額擔保。
2.資產負債表型CDO和套利型CDO。根據發行動機及資產池的來源不同,CDO可區分為資產負債表型CDO和套利型CDO。資產負債表型CDO多來自于本身具有可證券化的資產持有者(如商業銀行),是為了將債權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上轉移出去,借以轉移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提高資本充足率,達到資產管理的功能。套利型CDO則是由基金公司、財務公司等發行,由其向市場購買高收益的債券或債務工具,將其重新組合包裝,在市場發行平均收益較低的證券,以獲取利差。在此過程中,發行人的目的不在于資產轉移,而在于重新包裝,因此,大型銀行也有可能向小銀行買下貸款債權,包裝出售,獲取套利所得。
3.現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不論是資產負債型CDO還是套利型CDO,均可分為現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而套利型CDO則還存在一種合成式CDO。所謂現金流型CDO,大多是由銀行貸款債權包裝轉移給特殊目的載體SPV,再由SPV發行不同信用品質的債券,其債權價值與貸款債權的現金流量連接在一起,其風險取決于流通在外的本金總額、債權資產池的票面價格以及實際所收到的利息收入。市值型CDO的價值相當程度取決于債權資產池中市值情況,其信用風險的關鍵在于超額擔保比率,債權資產池的每日市場價值是否足以支付本金與利息等,故其風險較現金流量型CDO大,價格波動性及敏感度較高。
4.傳統式CDO與合成式CDO。合成式CDO是傳統CDO的衍生性產品,在傳統CDO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成。傳統CDO將支撐的債務工具,如銀行貸款債權,實際轉移出售給擔任風險隔離的第三者,即SPV,整個架構為真實出售,SPV在此基礎上發行不同信用品質的債券,故傳統CDO在風險轉移之外,還可獲得籌資的利益。合成式CDO并不擁有一個承擔經濟風險的資產池,合成式CDO承擔的僅僅是相應標的信用暴露所面臨的經濟風險,而不是因法定所有權所帶來的經濟風險。合成式CDO的最初發行人是美國和歐洲的銀行,通過發行合成式CDO,使標的資產的所有權和相應的經濟風險脫鉤,使得銀行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在保留相關資產所有權的同時,降低法定資本金要求和經濟風險,這種融資結構的CDO稱為合成化資產負債表CDO。合成式CDO的具體構造過程是(如圖1所示):由發起人將一組貸款債權匯總包裝,并與SPV訂立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reditdefaultswap,CDS),發起人則定期支付權利金。CDS類似于為貸款債權買保險,當發生違約事件時,可按照契約獲得全額或一部分的賠償。與傳統CDO的SPV一樣,合成式CDO的SPV將發行不同系列的債券。但不同的是,此時SPV將發行債券的現金另外購買一組高信用品質的債券,以確保未來還本的安全性。合成式CDO不屬于真實出售,貸款債券資產并未出售給投資人,通過一個類似債券保險的機制,創始機構可將其貸款的信用風險轉移給投資人。上述權利金與投資獲得的利息收益,作為支付SPV所發行的各系列債券的利息,若資產池中的貸款債權發生違約,則SPV需要賣掉高信用品質的債券作為支付給發起人的金額,而這部分的損失則由CDO的投資者承擔。
二、CDO的基本結構及風險—收益特征分析
(一)CDO的結構
在CDO的構造過程中,將抵押資產組合中不同的債務品種的利息和本金產生的現金流歸入不同優先級別的CDO的債務系列中,一般分為優先系列、中間系列、權益系列。除權益系列外,其他債務系列都需要評級,一般優先級債務的信用級別至少為A級,中間級債務為BBB級,權益系列獲得的是現金流的剩余部分,所以該部分不需要評級。當有損失發生時,由股本系列首先吸收,然后依次由權益系列、中級系列到高級系列承擔。換言之,CDO的信用增級是借助證券結構的設計達成的,不像一般ABS是利用外部信用加強機制增加證券的安全性。次級系列、中級及高級系列可依利率分割為小系列,例如固定與浮動利率之別、零息與附息之分等等,以適合不同投資人的風險偏好。
(二)CDO的風險—收益特征
CDO的風險—收益特征與債券基金不同,債券基金的投資標的雖然也是各種債券,但債券基金的風險及回報由所有投資人平均分攤,而CDO交易是由不同級別的債券組成,每組債券的風險及報酬狀況各不相同。若標的資產池中有任何資產發生違約,則級別最低的權益系列將首先承受損失。隨著資產池中損失的增加,其他等價的債券也可能受到影響。所有投資于同一級別CDO債券的投資人,平均分攤該級別債券的損失。
假定某CDO的標的資產池與某債券基金(圖2中的線1)相同,其基本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假定各系列的初始收益率相同。
?70%的AAA級浮動利率的優先債券(圖2中的線3);
?20%的BBB級浮動利率的中間系列債券(圖2中的線2);
?10%的未評級的權益系列(圖中沒有標出)。
風險/回報特征分析:首先看中間系列,在違約損失率達到10%之前,CDO中間系列(圖中線2)的收益率一直高于債券基金,即在相同的違約損失情況下,中間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變,且高于債券基金。之所以能保持不變,是因為違約造成的損失首先被10%的權益系列全部吸收了。當違約損失大于10%時,CDO中間系列的收益率開始下降,下降的速度既可慢于也可能快于債券基金,取決于構成中間系列的資產回收率和厚度(注:圖中只標出了慢速下降的情況)。當違約損失率在10%和20%之間時,優先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變,當損失率超過20%時,優先系列的收益率開始下降,而且在損失率達到100%以前,其收益率總是大于債券基金的收益率。
上述分析表明,CDO的股權投資者與債券基金投資者相比,其損失的嚴重性要高,表明股權投資者的風險要高于債券基金。優先系列比債券基金遭受損失的機會小,即使有損失,損失程度也比債券基金低,因此優先系列比債券基金更安全。中間系列處于兩者之間,比債券基金受損失的概率小,可能風險較高,也可能更安全,取決于中間系列構成資產的回收率高低及厚度。
因此CDO在國外被認為是一種對標的資產的重新處理和組合的過程或技術,而不是一種簡單的產品。通過處理,可以滿足不同風險投資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尤其是隨著標的資產多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CDO的結構和特征也在不斷地變化和提高,表現出更好的靈活性、復雜性。
三、CDO在國外的發展情況
CDO于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美國,并于90年代獲得迅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來不斷增加,在ABS市場中所占比例也從原來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見表2),在整體的ABS市場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顯示出CDO在美國蓬勃發展的趨勢。
CDO的質押資產范圍不斷擴大。CDO資產池可以擁有各類的債權與貸款。根據MorganStanley的統計,2003年所發行的CDO中,構成CDO的各類債權以及債券的比例,以結構金融最高,占32.07%,杠桿貸款次之,占22.36%,其中甚至包括避險基金等商品,雖然比例較低,但亦可看出CDO逐漸走向復雜化的趨勢(見表3)。
CDO在歐洲證券市場也有較快的發展。根據ESF的最新統計,2006年歐洲證券發行有望上升15.0%,增長大多來自于住房按揭抵押證券(CMBS)和抵押債務債券(CDO)。債券發行得益于目前較低的利率水平,投資者對投資高收益債券有強勁的需求。根據美林公司的統計,歐元計價的資產支持證券回報達到3.8%,而一些公司債券的收益率只有3.6%。歐洲CDO的發行增長迅速,是所有證券品種中除RMBS之外發行量最大的證券,2005年占所有證券化產品的14.7%,發行量為468億歐元,比2004年的253億歐元上升85.6%。
在亞洲地區,隨著人們對CDO產品認識的逐漸加深和投資者的強勁投資需求,韓國和臺灣的CDO市場逐漸發展壯大。2005年韓國的抵押債務債券發行已經達到30億美元。臺灣的抵押債務債券發行量增速是亞洲地區最高的,2006年有望增長50%,達到15億美元。日本CDO市場發展較快,從2000年幾乎為零的發行量,成長為2004年的3兆余日元。
四、CDO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我國CDO市場處于起步和試點階段,目前國內只有國家開發銀行2005年發行的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和建設銀
行建元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信托優先級資產支持證券。建設銀行固定資產貸款和住房按揭的比重占貸款總額的50%以上,與國內其他商業銀行相比,通過證券化的手段優化資產結構更符合建行的現實需求。而國家開發銀行則占據了大量重點項目及基礎建設投資貸款的市場份額,長期貸款的比重較高,同時從國開行的負債結構來看,其資金來源主要是發行債券融資,證券化工具的使用并未改變其融資結構。由于這兩家銀行資產情況與其他商業銀行區別很大,對國內其他銀行不具有普遍性。CDO的未來發展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動力、證券市場廣度和深度、監管和法律法規等方面都將影響和制約CDO在我國的發展。
1.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進展緩慢,動力不足,限制了CDO的發展。美國CDO發展的最初原因,在于儲蓄率比較低的情況下,通過對各種債權資產的證券化,來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住房貸款需求。由于我國儲蓄率比較高,商業銀行流動性相對過剩,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資金供應相對過剩條件下,如何提高資金運用效率的問題。如果銀行大規模進行資產證券化,將進一步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增加資金運用的壓力。另外,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成本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比如一些銀行的貼息負債的平均成本為1.56%,而同期建行和國開行發行的證券化產品利率均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因此在資金較為充裕的情況下進行證券化不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銀行間競爭激烈,通過證券化得到增強的流動性,無法繼續投入盈利能力較強的貸款類資產。因此進行大規模證券化的直接結果將是以優質的高盈利資產換取低盈利資產,從而降低整體盈利能力,進而影響銀行ROE和ROA等重要財務指標。
2.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債券品種缺乏使CDO標的資產池構成比較單一,限制了CDO的發展。CDO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證券化產品市場規模和品種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發達國家CDO越來越多元化的資產池構成中,除了信用卡、應收賬款、租賃租金、汽車貸款債權等貸款債權外,債券是CDO資產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公司債或國家債券、其他次級證券、傳統的ABS、RMBS等。2005年美國債券市場結構為:市政債券8.79%,國債16.45%,抵押支持債券23.36%,公司債券19.70%,聯邦機構債券10.28%,資產支持債券7.72%,貨幣市場工具13.70%。①與美國相比,我國的債券市場品種少,且以央行票據和國債為主。2005年底,國債和央行票據占了債券市場的67.48%,政策性金融債券占比25.15%,商業銀行債、企業債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等企業類債券只占到7%左右。而美國債券市場中,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余額共78708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31.08%;公司債券余額49899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19.70%;聯邦機構債券余額26039億美元,占比10.28%。總之,種類豐富的債券品種為構造CDO資產池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為CDO的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基礎。
3.缺乏相應的監管和法規。CDO的參與者中,除了發起人、特殊目的載體(SPV)、信用增強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與ABS相同的參與者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參與者,包括資產管理者、避險交易對手和托管監察人等。這些參與主體的資格需要監管部門予以明確,避免可能的風險。而且由于基金、券商、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等分屬于不同的監管部門,需要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之間進行協調,對各機構在參與過程中承擔的責任予以明確。目前資產證券化的實施仍然是個案審批制度,統一標準的規章出臺尚需時日。
4.市場方面,CDO的發行、銷售、交易和定價需要一個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場來支撐。而目前我國的債券市場規模仍然比較小,債券市場占GDP的30%左右,其中企業債券占GDP的比重不超過3%,而美國企業債券融資占GDP的比重超過120%。2005年以來監管部門的制度創新加速,推出了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已經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可以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買賣,擁有資金實力的銀行成為企業債券的主要投資者,將有利于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
總之,CDO既是國際市場上興起的一個新的債券品種,同時又是一種新的證券化技術,它的出現豐富了國際證券化市場,使證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高,使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要進一步得到滿足,使商業銀行等機構進一步提高資產流動性的需求得到滿足。我國資產證券化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金融制度創新的加強,公司債券市場的規模擴大和逐漸成熟,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法規的完善,CDO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J.PaulForrester(2002),“CDOsAsProcessNotProduct:TheBeatGoesOn”;Mayer,Brown,Rowe&/cdo.
[2]J.PaulForrester(2001),“ProjectFinanceCDOs:What?Why?Now?”;Mayer,Brown,Rowe&Maw./knowledge/articles.
[3],
[4]LocalCDOsaleswillboostAsianmarket,,
[5]羅山.債權資產證券化:金子還是廢鐵[J].中國貨幣市場,2006,(7).
篇9
目前,為了降低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時也是為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在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車項目。不僅在研發上投入巨額資金,還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大額補貼。但是各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定有著不同的標準,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有不同見解。主要集中在三種類型: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定有三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增程式電動汽車(按標準也可以劃分為插電式混合動力)。下面就是我對不同類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些見解。
1.混合動力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一般是指采用兩種以上不同類型動力模式的汽車,一般采用油電混合方式,即采用電力驅動和內燃機驅動,內燃機驅動可以采用汽油、柴油、天然氣、氫氣或液化石油氣等能源。根據電力驅動占總驅動比例的不同,可以分為微混、輕混、中混和重混四種。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以凱越混合動力版為代表的微混和以思域為代表的輕混只是對排放性和燃油經濟性有所提高,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混合動力。真正意義上的混合動力應該是兩種驅動方式既可以單獨驅動車輛,也可以共同驅動。就此而言,以豐田為代表的重度混合動力才是以后的發展潮流。就重混來說,也有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普通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現在中國和美國的補貼政策都將普通混合動力排除在新能源汽車補貼之外,大力扶持插電式混合動力。
我心目中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應該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可以采用普通220V家庭用電進行充電,即插電式;第二,純電力驅動至少能夠行使100公里以上。這樣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車主不會因為長途駕駛而心生懼意,不愿購買。其次,一般車主每天行駛距離不會超過100公里,這樣可以采用純電力驅動,實現零排放。最后,車主每天回家后,可以在車庫或車位很方便的使用家庭電源充電,只要設計合理安全,每天晚上只要有六個小時就可以使電池充滿。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汽車價格較高,補貼完也不會低于15萬,而豐田在中國只有普通混合動力,基本沒有補貼,價格在20萬元以上。其次,電池維修價格昂貴,且修理有一定危險性。
2.電動汽車
如今,特斯拉火得一塌糊涂,同時帶火了整個電動汽車行業。電動汽車技術并不復雜,基本原理誰都懂,和家庭用的電動自行車沒什么兩樣。現在山東很多縣城都在制造鉛酸電動汽車。這里面三大核心技術:動力電池、大功率動力電池和控制系統,唯一難以解決就是電池技術。一是充電慢(這是致命因素),二是價格。現在豐田使用鎳氫電池,特斯拉使用普通鋰電池,比亞迪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價格都很昂貴,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接受的。而普通電動代步汽車采用的鉛酸電池,一是污染嚴重,二是壽命短。
這里面呢涉及一個理念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電動汽車?國家層面上采用雙120標準,即最高時速不低于120km/h,充滿電行駛里程不低于120km.;在山東則推崇雙80標準,即即最高時速不低80km/h,充滿電行駛里程不低于80km.。其實我認為電動汽車應該是家庭的日常代步車或第二輛車,如果長途行駛或業務需要,還需要一輛內燃機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如果只是平時開開,那么雙80標準就夠用。我不是要挑戰國家政策,只是國家法規所起的應是強制作用,即車輛的安全性、環保性。沒有必要對行駛里程和時速做太多要求,畢竟城市道路一般限速60km/h,最高80km/h,每天行駛里程一般50km足以。對于低速電動汽車,我們只是限制他們不要上高速就行。
在電動汽車方面,我的觀點是高端電動汽車和低端都應發展,不能顧此失彼。畢竟低端電動汽車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污染,價格我們也能接受,可以通過補貼方式發展鋰電,使其價格和鉛酸電池差距縮小,來贏得市場。在電池充電時間和容量兩個問題解決之前,電動汽車不會成為主流。
3.增程式電動汽車
增程式電動汽車既可以歸類到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可以算是電動汽車。在這里我把它單獨列出。增程式電動汽車主要行駛模式是電動模式,當電量下降到一定時,車輛上搭載的內燃機啟動發電,補充電量。根據延長里程不同,也可以分為輕度增程、中度增程和重度增程。如果電動汽車在現有條件下想要站穩腳跟,占領市場,增程式電動汽車是唯一希望。由于內燃機不直接驅動車輪,只是帶動發電機發電,可以始終在既環保又經濟的工況下工作,使油耗和排放都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水平。
4.燃料電池汽車
篇10
1.1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點。1)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后3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后的科技力量;2)優化布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3)擴大開放,更多的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
1.2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的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下大力氣把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1.3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針對農業產業化對技術的需求,篩選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適當引進進行組裝配套,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并通過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大成果推廣計劃、星火計劃,大力推進農村的科技進步,積極引導東部鄉鎮企業上水平、上規模、出效益。
1.4切實提高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能力1)突出應用研究,努力解決嚴重制約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性技術難題。2)抓好基礎研究與基礎性工作,為農業科技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特別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機理、雜交優勢機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3)要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與產業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農業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4)要針對21世紀養活16億人口對技術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與技術儲備。
1.5建立一個宏大的、高質量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幅度地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我國的人口多,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還很低,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大。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體系。
1.6抓緊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體系通過信息體系的完善,使科研單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農業生產實踐對科技的需要,使生產經營單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農業技術信息,促進科研面向生產、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1.7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和農科教結合的突破口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按照實現農業區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指導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1.8增加科教興農的投入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各級政府、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特別要增加各級財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
2重視發揮科技的綜合作用,借助綜合國力,深層次地改變農業生產的重大機制問題
由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由于我國食物資源的豐富多樣和人口眾多,通過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類食物的資源成為人的食品以及創造出新的食品種類,其革命性變革的巨大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由傳統的種植業2元結構機制轉向3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這是挖掘飼料潛力,增加我國優質飼料的重要途徑。由傳統的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整個國土資源開發機制。我國廣大的丘陵山區、草地、海陸水面和灘涂都可發展各具特點的農業產業,特別是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可以開發出人類未曾有過的農業產業,前途不可限量。由傳統的農產品簡單加工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使農產品在農村多層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現代化產業。
3全面啟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緊迫性
3.1適應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需要由于以育種技術和農業化學技術為主導的農業技術革命的帶動,到20世紀中葉,農業得到高速的發展。相應地,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導致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新材料、航空與航天、自動控制等現代技術的興起,使農業面臨啟動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并將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這次新的農業技術革命將導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再次振興。
3.2再次振興農村經濟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生了兩次革命性進展。第1次是農業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順了農村的經濟關系,是農業生產力巨大的全面釋放,奇跡般地快速達到農業生產的成倍增長,為終止我國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歷史創造了根本條件。第2次是鄉鎮企業的廣泛興起,使農村進行了歷史性的產業大調整,農村工業占全國工業增幅的主要地位,開拓了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出路,把農民引向小康。這兩次革命性進展,已各持續了一段時間。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將以突出科技為特點。
3.3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方針、道路一些基本問題的客觀需要我們應著眼于以下幾個在20世紀尚未解決好的基本問題:缺乏可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科學技術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強有力的第一生產力,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3.4及時解決農業發展中面臨現實矛盾的客觀需要農產品質量差、農業效益低,是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它導致農民收入低,結構調整難。在“入世”之后,對農業的挑戰更為激烈,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顯露出來。在未來人口增長和需求多樣化進程中,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更加突出。鄉鎮企業技術推動的發展后勁不足。鄉鎮企業是農村非農產業轉移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由于產品升級、布局調整等問題,使其發展面臨轉折時期,難度較大,減弱了農村經濟實力,成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4戰略思路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