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范文

時間:2023-04-07 05:4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河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黃河文化

篇1

1、黃河文化月活動從2021年4月13日持續到5月8日,共25天。

2、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有九大系列活動,包括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鄭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沿黃九省“黃河珍寶——大河流域文物精品展”、2021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全國“互聯網+旅游”發展論壇、黃河流域舞臺藝術精品演出季、黃河文化主題藝術沙龍、2021中國(鄭州)黃河合唱周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核心理論;措施

一、注意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馬克思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黃委的企業文化建設也應該是這樣,它是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黃河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增值開發,否則企業文化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也就沒有生命力。增值開發就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黃河精神追求的“務實”二字則要求我們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努力、奮發向上,努力使之發揚光大,最終形成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的黃河企業精神。強化以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文化應以人為載體,強調人的基礎能動性,堅持人是文化生成與承載的第一要素這一理念。企業文化中的人不僅僅是指企業管理者,也體現于企業的全體職工。黃委企業在進行文化建設時要注重關心職工、尊重職工、理解職工和信任職工。只有這樣,才有利于企業團隊意識的形成。而它的形成,首先是企業全體成員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有了一個一致的奮斗目標,才能形成企業向心力,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很強戰斗力的整體。克服形式主義,保證言行一致。企業文化屬意識形態的范疇,但它又要通過企業或職工的行為和外部形態表現出來,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現象。建設企業文化,必須首先從職工的思想觀念入手,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哲學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防止搞形式主義,言行不一。形式主義不僅不能建設好企業文化,而且是對企業文化概念的歪曲。

二、黃河企業文化建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樹立好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要想切實建立企業價值觀體系,首先要從實際出發,特別是從我們治黃事業的實際需要出發。從企業自身所處的地位,環境,行業發展前景以及其經營狀況著手。通過大量的實際調研、分析,結合企業管理層本身對企業發展的考量,從企業發展的眾多可能性中,確認企業的愿景。依據企業發展必須遵循的價值觀,確立企業普遍認同、同時又體現企業自身個性特征的、并可以促進和保持企業正常運做以及長足發展的價值體系。特別是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理念,必須是無論社會環境和時間怎么樣變化,都應該不會進行大的調整或改變。

(二)制定好企業的行為準則。制定了新的企業理念,并不是把它形式化,停留在口號、標語層次。作為企業家,需要貫徹它,需要對員工的理想追求進行引導。怎么樣引導,規范企業員工的思想、行為。就需要著力從規章制度、工作與決策、模范、榜樣、傳播途徑、教育培訓等幾個方面落實。

(三)設計好企業的形象符號。在企業形象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企業的標志、標準字、標準色和吉祥物。只要確定了這四種元素,其他的應用設計就會水到渠成。我們在設計時,首先要考慮水利行業的特殊屬性,融入黃河企業經營的特性和目標,體現黃河企業的精神內涵。其次要參考大量國內外設計行業的流行趨勢,作為設計參考。綜合考慮和評估后,最后確定具有藝術美感的黃委企業形象基本元素。

三、注重發揮好黃河文化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系―黃河文化,是建設企業文化的精神源泉。團隊文化是構建企業文化的靈魂和基石。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凝聚和締造和諧團隊文化的靈魂。黃河文化不但為黃委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文化基礎,還為企業管理提供了優化路徑與方法。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載體,決定著企業的生命力。黃委企業在進行文化建設時,要牢牢把握黃河精神的內在本質,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立足黃河、面向市場、經營全國的目標。在發展經濟、開展經營的過程中,黃委的一些優秀企業家已經認識到,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二流的企業做標準,三流的企業做品牌,四流的企業做服務,末流的企業做制造。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的特征和企業的發展,企業的變革不能忽視企業文化的變革,更不能脫離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大背景。只有積極從黃河文化中汲取優秀基因,整合先進文化元素,結合企業自身資源條件,建設起全新的、和諧的特色企業文化體系,才有可能塑造起自身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篇3

關鍵詞:黃河文化;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57-03

蘭州市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具有融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等為一體的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的良好基礎。充分利用好省會蘭州市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先發優勢,積極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不論是對于轉變蘭州市的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促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帶動絲綢之路文化帶與河西走廊文化產業區及隴東南文化產業區的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研究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展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的必要性

(一)黃河文化是蘭州市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資源條件

黃河被看成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而黃河文化被看成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正因為這一文化的核心性,黃河文化具有了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黃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黃河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廣闊的前景。蘭州市黃河文化是以蘭州市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民族核心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明顯的黃河蘭州市地段特征,這就是山水文化、絲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為了一體,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鮮明特點和獨特魅力。黃河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在蘭州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色的蘭州市黃河文化資源也成為蘭州市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和展示蘭州市黃河文化符號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重要保障和潛力所在。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展蘭州市文化產業,提供黃河文化服務,豐富蘭州市黃河文化發展的內容,應成為今后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二)發展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2008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1.84億元,其中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5.23億元,約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8%;2011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52.99億元,其中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2.21億元,約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1.91%;2013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08億元,其中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41.06億元,約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8%。動態來看雖然占比在下降,但總量在大幅增加。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帶動蘭州市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隨著蘭州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蘭州市文化產業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展具有優勢和特色的都市圈文化產業,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對蘭州市經濟發展的帶動力。

(三)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展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面臨良好機遇

當今全球性文化產業制造中心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轉移,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出現了戰略性“拐點”的機遇。再加上“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帶來的向西開放的機遇,以及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個國家級文化發展戰略平臺的建設,使蘭州市發展文化產業面臨重要戰略機遇。蘭州市應利用在全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戰略定位和自身優勢,帶動和盤活融山水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等為一體的黃河文化資源,把黃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其中包括:拓展文化旅游產業,充分利用“親水、開放、舒適”的生態環境優勢,全方位拓展黃河文化服務內容,積極發展高端商務旅游;打造更多蘭州市黃河文化景觀,通過文化景觀對蘭州市進行文化包裝,使黃河文化的重要內涵得到多種形式展現。

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和產業重點

黃河穿城而過造就了蘭州市獨特的區位優勢,也形成了蘭州市富有特色的黃河文化資源。培育和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就是要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塑造蘭州市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城市的文化內涵。通過發掘黃河文化資源,發展反映黃河文化內涵和滲透了黃河文化元素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培育一批骨干龍頭文化企業,打造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將蘭州黃河文化價值轉換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價值,提升蘭州市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輻射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也讓蘭州黃河文化進一步得到弘揚和傳播,不斷增強其影響力和發展力。為此,要從區域和產業兩個層面設計好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構架。

(一)空間布局――打造“一帶三基地”文化產業區域架構

根據《蘭州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規劃,未來蘭州市將根據本市資源優勢、城市特色、文化消費趨勢、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城市發展總體規劃,重點打造以“一帶三基地”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布局。

“一帶”即蘭州黃河文化風情帶。應把蘭州黃河百里風情線建設成為以黃河為軸心的文化產業帶,集文化推廣、風情旅游、特色觀光、休閑養生于一體,使之成為蘭州市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體驗長廊和水上樂園,更好地傳承和體現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蘭州黃河文化風情帶的建設,應以以黃河文化體驗為主線,加快推進位于黃河沿線的青城古鎮、什川古梨園、黃河樓、蘭州老街等項目的建設,不斷完善和加強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產業、生態產業、休閑餐飲業的發展,逐步形成重點突出、各有特色的的產業結構。

“三基地”由中心城區文化休閑娛樂業發展基地、“三區”文化創意研發基地、遠郊縣區民俗風情和自然生態展示基地構成。

中心城區文化休閑娛樂業發展基地建設,要積極挖掘具有本土傳統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項目,如秦腔藝術、廟會、葫蘆雕刻、太平鼓表演以及蘭州市的飲食文化等。依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蘭州市已建成了秦腔博物館等,通過展館和演播大廳可以讓游客穿越時空隧道,體驗蘭州傳統娛樂業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的厚重感,是具有獨特吸引力的休閑娛樂項目,今后應該繼續挖掘,發展更多體驗型休閑娛樂活動。此外,還應加快發展蘭州市有比較優勢的休閑娛樂項目,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娛樂企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三區”文化創意研發基地建設,要依托蘭州市新區的政策資源優勢、蘭州市高新區的先發優勢和蘭州市經濟區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集聚優勢,廣納賢才,聚集創意、設計、策劃、繪畫、影視、動漫等行業的精英,努力將文化創意研發基地打造成專業化的文化創作中心。同時,要通過政策鼓勵和資源注入,以創意為龍頭,以內容為核心,促進文化創意孵化轉變為實際產品的過程,助推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升級,積極開發文化創意衍生產品。此外,還應通過建立產品展覽館,加強與國內知名文化創意企業的合作,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示以蘭州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也可以通過網絡展示中心,開展文化創意沙龍,促進文化交流、創意融合,推廣文化創意產品,推進“三區”文化創意研發基地健康發展。

遠郊縣區民俗風情和自然生態展示基地建設,應依托紅古區、榆中縣、皋蘭縣和永登縣豐厚的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以構建和諧、綠色、生態新家園為理念,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態兩大特色為龍頭,將其建設成為融生態觀賞、民俗游覽為一體的民俗文化主題生態產業基地。在項目選擇方面,應利用特色資源發展民俗特色工藝品研制生產和展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生態農業等,在空間拓展方面,要積極向城市滲透,為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飲、文化娛樂、文化生態區域景觀等,增強在可游性和可賞性方面的吸引力。

(二)產業重點――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文化產業

從產業層面看,蘭州市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文化產業重點應該是一個主體、兩大羽翼。一個主體是文化創意產業,兩大羽翼是文化旅游產業、傳統文化產業和休閑娛樂產業、民俗文化產業。

第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首先,以蘭州市創意產業園為依托,加快創意設計、廣告展示、文化信息服務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加大包括動漫產業、網絡游戲、旅游休閑、時尚服務、工藝品創作、建筑裝潢等創意活動的開發力度,努力開拓藝術型、精神型、知識型、休閑型、體驗型、娛樂型等新的文化產業增長業態,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市場。其次,蘭州市各創意文化產業園要加強與“北上廣深”這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熟區域的交流合作,讓蘭州市的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和民族文化優勢對接這些地方的文化產業優勢,對蘭州市優質文化資源進行深化和提升,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新的增長點。

第二,拓展文化旅游產業。要努力挖掘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各種文化內涵,實現旅游與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品位。要在已經形成的黃河風情線基礎上,圍繞“母親河”主題打造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項目,充分利用“親水、開放、舒適”的生態環境優勢,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務內容。同時,要打造集產業發展、文化博覽、會務會展演藝表演等為一體的精品黃河文化活動,做好黃河文化展示、黃河休閑體驗方面的文章,提升蘭州文化旅游產業的軟實力,增強吸引力和整體競爭力。還應打造更多蘭州黃河文化景觀,通過文化景觀對蘭州市進行文化包裝,使黃河文化的重要內涵得到多種形式展現,讓游客能夠更多體驗蘭州黃河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第三,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產業。首先,積極培育與創新新聞出版印刷產業。依托讀者出版集團、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改善技術裝備水平,以主業為平臺,加快文化產業中的傳統制造向數字創新轉變,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采用網絡出版、網絡傳播等現代傳播手段,提高出版的時效性,不僅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且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綠色服務,讓消費者享受到愉悅的文化消費,以此擴大蘭州市具有優勢和特色的文化產業的影響力,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其次,促進文化藝術服務產業的創新發展。近年來,甘肅省極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臺藝術演出受到全球觀眾的矚目,利用已有的條件和優勢,大力挖掘演藝文化資源的潛力,應成為成為甘肅省文化建設的著力點。而蘭州市作為甘肅省文化娛樂消費相對比較成熟和活躍的主要市場,應在文化藝術服務產業特色性、互動性及業態的豐富性方面不斷創新,構建娛樂、休閑、餐飲、運動、體驗于一體的業態組合,以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激發人們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第四,重視發展民俗文化產業。蘭州市的民俗文化資源比較豐富,民間藝術技藝優良,社火表演、太平鼓表演、木刻版畫、沙雕藝術、葫蘆雕刻,都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蘭州牛肉拉面更是將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餐飲展示在世人面前。重視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加大投入和宣傳,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進行產業創新,將民俗文化帶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將民俗文化擴大推廣。

三、促進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努力開發和打造具有蘭州黃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展示蘭州市獨特的文化,就必須將蘭州市特色文化符號凸顯出來,并挖掘其潛力,展示其獨特魅力。對蘭州市來說,黃河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都市文化產業,應圍繞黃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注重品牌培育中的文化植入。黃河文化蘊涵著厚重包容、堅忍不拔、朝氣蓬勃的人文意蘊。要促進文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就應該把黃河文化的核心內涵融入到品牌建設中,使品牌文化與黃河文化相契合,凸顯出其特色和精神;也可以通過品牌文化所傳遞的文化內涵使黃河文化的理念和主題深入人心,使黃河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其次,要努力將蘭州黃河文化打造成有較高影響力的的品牌文化。蘭州黃河文化的開發已經打造出了一些品牌,如以《大夢敦煌》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品牌等,但要使蘭州黃河文化的認知、認同度更高,精神價值的影響力更大,文化品牌更有廣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就要力爭把蘭州黃河文化打造成有較高的影響力和含金量的品牌文化,依靠品牌文化的傳播、引導、提升,促進蘭州市文化產業和與之關聯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加大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力度

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不斷深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蘭州市的文化產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經濟社會價值,為此,蘭州市應當樹立新的文化價值觀,加大創意型文化產業開發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視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在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中的作用,政府要為加強傳統產業與創意產業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激勵二者融合發展的產業政策,降低產業融合壁壘等,推動傳統產業的創意轉向,增加附加值,實現轉型升級。其次,圍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要求,重點解決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環境、提供保障條件等薄弱環節的問題,為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發展及其成果轉化提供條件,搭建平臺,引導生產企業與原創企業合作開發專利技術或版權轉讓等,把創意產業價值延伸到生產企業,使創意產業產品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再次,在推進蘭州市城市建設特別是蘭州新區建設中,更要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塑造蘭州市特有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凸顯出蘭州市城市的繁華感、文化底蘊的厚重感和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三)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蘭州市應利用本地文化資源條件和已經形成的文化品牌,圍繞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為主題,把文化因素植入產業發展中。一方面,積極發展蘭州地區特色文化產品加工制造業,以文化產品制造拓寬加工制造的范圍領域,充分挖掘區域典型文化物品的內容,如黃河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擴大其知名度,努力以產品質量和品牌內容增加收益,拓展市場,帶動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導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創新,推進已有的文化品牌與其他產業的聯合開發項目,縱深開發文化品牌的潛力,為其他產業帶來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努力延伸上下游文化產業鏈條,形成越來越多的文化關聯產業集群,在做大做強主導文化產業過程中,利用主導產業本身的高度產業關聯效應,帶動區域文化產業及關聯產業的集群發展,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實質性轉變。

(四)利用“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歷史機遇,促使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蘭州市作為我國向西開放前沿地帶的重要城市,在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方面迎來了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黃河文化是蘭州文化的標志和魅力所在,蘭州市應抓住良好發展機遇,對蘭州市的黃河文化資源和優質文化產品進一步挖掘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平臺和不斷拓展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大力弘揚蘭州黃河文化,擴大蘭州黃河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有識之士關注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文化,研究黃河文化,投資于黃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步伐,通過產業引導、政策傾斜、項目扶持,促進蘭州市文化產業與科技、貿易等相關產業進一步融合,拓展文化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促進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培育出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助推這些文化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蘭州市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挖掘蘭州文化產品的國內國際價值。

(五)構建社會各界和政府共同參與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文化產業發展也需要較大的投入,蘭州市要重視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多元化、社會化、市場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的完善。首先,要運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文化產業投資,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為民間資本平等、公正地參與文化產業投資提供保障,為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公平合理持續的的融資平臺。其次,政府應通過政策推動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金融機構為文化產業開發適合于其發展的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從多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有效解決文化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再次,政府應設立創投基金,對于處在起步階段但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文化產業進行引導性、示范性投資,更多吸引非公有制企業和國外投資的進入,形成新興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促進其快速發展,逐步優化蘭州市的文化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 朱悅龍.文化產業基本理論探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4).

篇4

一、引言

“河湟”最早是指流經今甘肅、青海兩省交界地帶的黃河及其支流湟水,后來就將由黃河和湟水沖積而成的大片谷地稱作“河湟地區”或“河湟谷地”。早在《后漢書•西羌傳》中就有“乃渡河湟、筑令居塞”的記載。河湟地區所指的范圍有小河湟和大河湟之說。小河湟指的是以西寧為中心的包括黃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大河湟則除了上述地區外還包括了甘肅的其他一些地區。河湟的中心是河州和西寧。

從自然地理位置看,河湟地區西倚青藏高原,并與之連為一體,是中原地區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過渡地帶,且介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處于農業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結合部,與甘肅定西、甘南,青海海南、海北等地區相接。河湟谷地海拔較低,氣候濕潤,土地肥沃,不僅宜于農業生產,也適宜于牧業生產。

從人文環境看,河湟地區是儒家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匯聚之處。宋元時期是河湟地區多民族、多元文化匯聚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一些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者以及中原內地的商賈不斷來到河湟,并有部分人定居于此。隨之,他們也將各自的民族文化帶到了河湟。久而久之,在河湟地區便形成了藏文化、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并存共榮的多元文化格局。

二、河湟地區的文化交融

河湟地區的文明包括儒家、藏傳佛教、伊斯蘭教三種文明。三者在河湟地區交往的特點,就是和而不同。所謂“和”就是三方相互尊重,相安無事;所謂“不同”就是說存在差異,不強求一致。儒家的仁禮和合;佛教的慈悲情懷;伊斯蘭的清潔精神,從理論上看,三者之間并無本質的利害沖突,可以互相補充,彼此欣賞(美人之美),加上三者共處一片藍天之下(河湟),這是三者“和”的現實基礎。但是“語言和宗教是文明的兩大關鍵課程”,也就是說從文明的載體看,三者的差異懸殊還是很大的。

儒家的載體是漢語和漢族,其“仁禮和合”思想附著在宗法(血緣)社稷(地緣)基礎上的等級社會結構之中,有著嚴格的尊卑、親疏的等級秩序,顯然,其中并沒有佛教慈悲情懷及伊斯蘭清潔精神的位置,儒家講究夷夏之辨,認為夷狄遵從了儒家禮儀,夷狄就成了中國人,夷狄如果不認同儒家禮儀,即便生活在中國,也不以中國人視之。由于伊斯蘭潔身自好,不參與中國主流社會的思想交鋒,因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是到了清代,官員、士大夫中歧視伊斯蘭教的言論比比皆是,這說明儒家對佛教與伊斯蘭教劃了一條無形的界限。而佛教對儒家也有批評,認為“那南贍部洲(中國)者,貪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具體到藏傳佛教,它的載體是藏語、藏族、佛寺。它不同于漢地佛教之處就在于它有嚴格的活佛轉世制度和經院教育制度。它是以出世為特征的,它的藏語表述,寺院傳承、教義的思辯性,人生態度的出世性,使佛教慈悲情懷同樣具有一定的界限。而伊斯蘭教也嚴格地和儒佛保持距離,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伊斯蘭教講究“真主獨一”,用哲學的語言講,就是一神論,而佛教,有人說是多神論,有人說是無神論。儒家有天地崇拜、圣賢崇拜、祖宗崇拜、皇權崇拜,民間的泛神雜信傾向明顯。伊斯蘭學者贊同儒家的入世精神,認為儒家的“修齊治平”是人生大道,但批評儒家不明“原始要終”之至理。

三、多民族文化互動中的變異與同化

文化的變異往往是導致文化整體性變異的基礎,整體性變異是歷史過程中部分變異逐步積累的結果。十三世紀后在河湟地區孕育產生的土族、撒拉族、東鄉族和保安族等新的民族共同體,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歷史過程中,以各自先民的文化為基礎,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因素而形成的。這個過程無疑是各民族先民文化由部分到整體逐漸變異并最終形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系統的過程。因此,盡管各民族文化與其先民文化之間有淵源關系,但已經是不同于其先民文化的、經過了重構的新的文化。而這個過程的完成,與族際間互動關系密不可分。高丙中曾就土族文化的重構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土族先民文化是以薩滿教和蒙古語為基本特征的牧業文化,而現當代土族文化是在其先民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藏漢兩族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后建構的一種農業文化,是一代一代土族先民對原有的牧業文化重構的產物。很顯然,土族文化的這個“重構”是由與周鄰民族即主要是與漢藏兩族之間的文化互動關系所促成的,是土族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族際間文化互動的結果。土族的文化是如此,東鄉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的文化大致上也都是如此。和土族一樣,東鄉族和撒拉族這些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多種民族也即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文化互動在各民族文化的建構過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漢、藏、蒙、回這些大民族的文化是上述各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重要資源所在。

文化同化或文化轉化的現象主要反映著兩種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互動的結果是一種文化轉向另一種文化,也即被另一種文化所同化。在河湟這個民族的地區,我們既到看得到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同化現象,也可以看到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同化現象。

篇5

傷,現在好想為你摘小黃花,可是卻再也沒有機會,無法和你一起過生日,無法看你現實的笑,無法緊緊的抱著你。

清,那夜夢見你,卻只是爬在你的腿上哭泣,因為無法挽回的愛。還沒能抱住你,敲擊的聲音將我帶出有你的空間。

醒,真的好想你,真的好想抱抱你,真的好想再為你摘小黃花,真的好想再看看你笑的樣子。

很久沒有叫你,這個稱乎卻沒有僵硬。很久沒有叫你,這個稱乎卻僅屬于你。

雖然沒能像大家能夠叫得出口,雖然沒能像大家能夠久久依賴這稱乎。可是我不哭,因為我很堅強。

我很愛你,即使你不在我的身邊。我很愛你,即使你早早的離開。我很愛你,即使你無奈的將我遺忘。

沒有記憶的你也許是幸福的,因為你不會再因為我的調皮而感傷。沒有記憶的你也許是悲傷的,因為你無法想起我給過你的美好。

記憶里,每當安慰哭泣的你,我也會難過的掉下淚水。記憶里,每當照顧生病的你,我總會疲倦的睡在你的床邊。

拉著你的手,那樣欣慰。親著你的臉,那樣溫暖。看著你的笑,那樣幸福。看著你的淚,那樣疼痛。

讓我抱抱你好嗎?即使在現實的生活已經無法與你相擁。讓我看看你的笑好嗎?即使在現實的生活已經無法與你嬉戲。

讓我親親你的臉好嗎?即使在現實的生活已經無法得到這樣的溫暖。

有你的時候,我是堅強的。有你的時候,我是快樂的。有你的時候,我有真實的——笑容。

春已到,河邊上的小黃花又開好了,還是那樣美,像你的笑容。還是那樣誘人,像你迷人的面孔。看似有點憂郁,像你因為擔心而不安的心情。

媽媽,如果可以,讓我再為你摘些小黃花,給你一個花瓣也好。媽媽,如果可以,讓我再抱抱你,給你傳達我的思念,一下也足。即使今生的緣分已盡。

篇6

炎熱的夏天到了,花園里鳳凰花開得火紅火紅,就像一團火似的。近旁的臘梅花還沒有開放,鳳凰花看見了,就奚落它。

“小臘梅啊,你敢跟我比美嗎?”鳳凰花高傲地問道。“鳳凰花姐姐,你很美,我比不上你。”臘梅謙虛而有禮貌地回答說。“我就知道你不敢,丑陋的東西!”鳳凰花擺出了一副鄙視的神氣。臘梅不卑不亢地說:“我們的任務不是比美,而是美化環境。再說……”“你胡扯些什么!”沒等臘梅花說完,鳳凰花就怒氣沖沖地打斷了對方的話,她火冒三丈地說,“你怎么敢跟我這個大名鼎鼎的鳳凰花頂嘴!”“何必這樣呢,我們還是和平相處的好,吵什么呢!”“和你這個下賤的東西在一起使我感到羞恥,你算老幾?走著瞧吧,你總有一天會被園丁撕成碎片的,我卻永遠在這里享受著人們的贊賞!”臘梅花聽了,就再也不理會驕傲的鳳凰花了。

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也不知過了多少天,寒風把寒冷的冬天送來了。這時,謙虛的臘梅花迎著風雪開放,黃得像蠟一樣。凡是路過這里的人都贊嘆起臘梅花來。有的說:“臘梅花長得真漂亮啊!”有的說:“臘梅花真是風雪中的小勇士啊!”臘梅花聽了人們對它的贊美,羞答答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可是在這個寒冷的時候,臘梅花旁邊的鳳凰樹上的鳳凰花卻早已凋謝光了,樹干上只剩下了一些干枯的樹枝,看上去好像快要死了一樣。

篇7

荷花在唐長安城的種植范圍極為廣泛,其因素之一是唐代長安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越性。唐時關中地理條件優越,有、欏涇、渭、灞、骸灃、澇八水繞長安之說。而在長安城內,經修葺供生活和娛樂所修建的池、渠更是數不勝數,唐詩中對其描寫更是屢見不鮮,著名的池、渠有: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興慶池等等。荷花作為最重要、最具有觀賞性的水性植物之一,自然在“多水”的長安城內,成為天性熱愛生活的唐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文人墨客所欣賞贊美的對象。于是,在唐詩里皇家園林的描寫中,自然少不了荷花的篇章。

據筆者粗略統計,《全唐詩》中涉及曲江的詩歌達到四百篇左右,是現存吟詠唐代長安城地標的詩歌中,所占數量最多的重要地標之一。曲江位于長安城東南部的貴族游賞享樂之地,這一稱呼出現自秦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武帝)還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辭曰:‘登陂e之長坂兮,坌入曾(一作層)宮之嵯峨。臨曲江之B州,望南山之參差。’”此處的宜春宮,又名宜春苑,建于秦代,在漢宣帝時,更名為樂游苑,據《類編長安志》記載:“樂游苑。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長安東南杜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樂游廟,因為名,在唐京城內高處。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賞祓禊。”隋時,樂游苑更名為芙蓉苑,唐代沿用隋時這一稱呼,依舊使用“芙蓉苑”或“芙蓉園”的稱呼,同時,通過唐代的各類文獻記載可以看到,在唐代,“苑”、“園”二詞已經基本通用,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唐代,修建園林的目的已經由秦漢時期的豢養禽獸改為供帝王貴族游賞玩樂。

歷代的各類文獻中,對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曲江這一地理概念有著差異較大的記載,造成這種差異的最大原因是曲江和曲江池的地理概念在歷史的進程中出現了變遷。這一名詞的演變線索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此不進行一一列舉。清人徐松所撰的《唐兩京城坊考》中,對“次南曲江”的記載是:“《長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考《太平寰宇記》,曲江與芙蓉園相連,則其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

對曲江的記載是:“龍華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謂之曲江,其深處下不見底……《劇談錄》曰:曲江池,本秦時陪洲,唐開元中疏鑿為勝障。南即紫云樓、芙蓉苑,西即杏園、慈恩寺。花卉周環,煙水明媚,都人游賞,盛于中和、上巳節。即錫臣僚會于山亭,賜太常教坊樂,池備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學士登焉。傾動皇州,以為盛觀。”唐代皇室對于曲江和周邊景觀的開發已然達到較為成熟的程度。每逢重要節日,泛舟曲江、曲水流觴顯然成為貴族游樂的重要內容。

芙蓉苑位于曲江南,《通鑒》:“貞觀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圖。”胡三省注引《景龍文館記》:“芙蓉園在京師羅城東南隅,本隋世之離宮也。青林重復,綠水彌漫,帝城勝景也。”在《增訂兩京城坊考》中記載,經過一系列探測,得出結論,曲江池在芙蓉苑內。曲江作為一條水道,是秦漢時期曲江的主體,而后世以曲江一稱來替代原本的曲江池,唐代貴族的游玩圣地即以曲江池為主體的芙蓉苑。

唐詩中,含有曲江荷花意象的作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侍宴應制詩、文人游冶活動詩和詠物感懷詩。下面,依據類別對這三類荷詩逐一進行分析。

一、 侍宴詩歌中的荷花書寫與政治思維

費正清在其著作《東亞文明: 傳統與變革》中寫到:“7世紀的中國巍峨雄踞在當時世界其他一切政體的頂峰!”而縱觀中國歷史,很難找到另一個時期能夠與唐代的輝煌相提并論,作為這一發達帝國的都城,長安城無疑是經濟、政治、文化等重要形態的多重核心。廖道南的《殿閣詞林記》卷十三寫道:“凡被命所有所述作則謂之應制”。唐代長安的應制詩是皇權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為我們探析唐代長安城皇帝與貴族的活動和文人侍宴心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閻朝隱的《三日曲水侍宴應制》寫于上巳節,“三月重三日,千春續萬春。圣澤如東海,天文似北辰。陛下制萬國,臣作水心人。”這首詩記載了在唐代重要節日上巳節那天,帝王群臣共游曲江盛景。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創作要求下, 詩人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長安之春,曲江池畔生機盎然的景象,“荷葉珠盤凈,蓮花寶蓋新”荷葉上滾動的露珠和初綻的蓮花,是氣象萬新的體現,在作品中作為重要的意象給皇帝的出游增加了天人合一的效果,最后一句“陛下制萬國,臣作水心人”畫龍點睛,直抒胸臆表達作者本人對于圣上的英明統治的由衷贊嘆和作為臣子的一片赤誠之心。《新唐書》本傳記載:“(朝隱)性滑稽,屬辭奇詭,為武后所賞”,《舊唐書》本傳:“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這些對閻朝隱本人的記載加上詩人的創作風格,便不難看出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反之,對其應制詩的解讀也有了一定的現實依據。

《春日芙蓉園侍宴應制》是命題應制詩,宋之問和蘇F的同名作品,同樣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主題下,二位詩人對應制附和的政治需求與文學創作的大膽創新之間平衡點的探索。宋之問詩作如下:“芙蓉秦地沼,盧橘漢家園。谷轉斜盤徑,川回曲抱原。風來花自舞,春入鳥能言。侍宴瑤池夕,歸途笳吹繁。”本詩中,作者并無像上文閻朝隱詩歌中對天子和皇權直抒胸臆的歌頌,但在主旨上仍然符合侍宴應制詩歌的要求。“芙蓉”出現在曾經一統天下的秦地,暗指如今的大唐盛世完全可與昔日的大秦帝國所媲美。在宋之問筆下的應制詩與前人的相比,除了主旨與創作意圖相同之外,宋之問更加注重詩歌的文學技巧,偏重于突出作品的文學色彩。這首詩內容豐富,有多處自然景色描寫,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以自然美來烘托出和樂盛世的平定與安寧,詩歌末尾以“瑤池”來比喻曲江池,用傳說中的美好的意象和情景來暗暗比喻此時此刻的景象,更易贏得圣上歡心。

蘇F的同名詩云:“御道紅旗出,芳園翠輦游。繞花開水殿,架竹起山樓。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寧知穆天子,空賦白云秋”。蘇F的應制詩大多創作于初盛唐過渡時期,蘇F少年得志,深得中宗等皇帝的喜愛,其人本身經歷了唐王朝高度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更易于在應制詩歌的創作中注入自己對這個時自內心的歌頌。而在后世的詩文評論里,蘇F的應制詩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明人楊慎的《升庵詩話》卷八云:“唐自貞觀至景龍,詩人之作,盡是應制,命題既同,體制復一......獨蘇F…… 迥出群英矣。”其中荷花意象出現在頸聯,“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 作為應制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它的作用是為主體服務,寫作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詩語言簡約婉麗,前三聯的景物描寫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和樂美麗的芙蓉園景色圖,“御道紅旗出”暗指了皇帝出游活動,最后一聯與前文宋之問的同名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傳說中的人物來暗指當今盛世。

對比閻朝隱、宋之問和蘇F的這三首曲江侍宴應制詩,我們不難發現,三人的詩歌創作目的相同,均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縱觀作品本身,從立意、內容以及辭藻的運用,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荷花這一意象在詩歌中除了為作品的景物描寫作為點綴以外,還作為芙蓉園的招牌式景物回應主體的地點,在詩歌中,透過詩人的創作內容與創作筆法,透露的是唐人貴族的積極心態和高雅情懷,有唐一代,并非完全是物質和軍事實力的雄厚,王室貴族以文為樂亦是一種文化風尚,與后世一些歌功頌德的創作相比,唐人的侍宴應制詩對文學本身的重視程度也是文學史上僅有的,而在這些作品中,能夠看到的是詩人們不僅對圣上和皇權有著一顆敬畏之心,同時也有一份有幸遇明君、逢盛世的純粹情懷。

二、 文人游冶活動與賞荷深層心理

在曲江荷詩中另一類是文人群體在游吟活動中創作的,這類詩歌多為酬唱詩歌,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答元八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韓愈《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姚合《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

在眾多唱和詩人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唱和詩歌數量極為龐大,亦是我國唱和中繞不開的重要研究對象。羅宗強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學史》中寫道:“白居易一生寫得最動情的詩,除《長恨歌》和《琵琶行》之外,恐怕就要數他那些和元稹唱和的詩了。”元白二人有著深厚的情誼,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哀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還說:“死生挈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間”。白詩全文如下:“長安千萬人,出門各有營。唯我與夫子,信馬悠悠行。行到曲江頭,反照草樹明。南山好顏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何必滄浪去,即此可濯纓。時景不重來,賞心難再并。坐愁紅塵里,夕鼓咚咚聲。歸來經一宿,世慮稍復生。賴聞瑤華唱,再得塵襟清。”詩歌在最開始用世人的忙碌和自己與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交代了創作背景,出現荷花意象的一句是“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使用對偶的手法將曲江美景娓娓道來,不僅具有強烈的色彩感,同樣動靜結合使得詩歌語言更具有表現力。

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詩云:“十載定交契,七年鎮相隨。長安最多處,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愛寥落境,相將偏此時。綿綿紅蓼水,rr白鷺鶿。詩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來云雨曠,舊賞魂夢知。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詩歌同樣表現了對二人友誼的珍惜和感概,荷花作為本詩出現的與白詩中相同的意象,在此處仍然起到了烘托和加強情感的作用,在詩歌的首尾處都表現了詩人的創作目的并且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韓愈的《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和《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都提到了朋友盧汀,這兩首詩均篇幅較長,在前一首作品中提到荷花的一句是:“曲江荷花蓋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緘。”與元白的唱和詩歌不同的是,韓愈更側重在詩歌中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慨,詩歌中所表現的內容也更加豐富,詩人以十里荷花的壯觀之景反襯出自我內心的落寞。第二首詩歌從題目可以看到是詩人收到盧汀的《曲江荷花行》一詩后的回贈,同時也寄給錢徽、張籍二人。但盧汀的《曲江荷花行》現已佚。韓愈的這首詩全文如下:“曲江千頃秋波凈,平鋪紅云蓋明鏡。大明宮中給事歸,走馬來看立不正。遺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我今官閑得婆娑,問言何處芙蓉多。撐舟昆明度云錦,腳敲兩舷叫吳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負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卻不復來,曲江汀瀅水平杯。我時相思不覺一回首,天門九扇相當開。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這首詩提到的“昆明”是指唐長安城的昆明池,在本詩中的荷花含有詩人的牢騷之感,詩人說盧汀所描寫的曲江荷花之景雖美,但不及昆明池,曲江這個重要地標的含義在上文已做說明,它已經不僅是貴族游樂之地,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征,王公貴族這個群體獨立而排他的游樂場所,時逢韓愈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在詩中“官閑得婆娑”就是對此的說明和感慨。

姚合的《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相比以上的應和酬唱詩歌則增加了對荷花的敘述,詩歌的前幾句都是作者對荷花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精湛的描寫:“露荷迎曙發,灼灼復田田。乍見神應駭,頻來眼尚顛。光凝珠有蒂,焰起火無煙。粉膩黃絲蕊,心重碧玉錢。日浮秋轉麗,雨灑晚彌鮮。醉艷酣千朵,愁紅思一川。綠莖扶萼正,翠滿房圓。淡暈還殊眾,繁英得自然。”在這幾句詩歌中,不難看出詩人對荷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不僅是作者在觀賞時極其用心的體現,同時這些華美的辭藻也透露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這樣的喜愛之情同樣延續到詩歌的后半部分,在前半部分用多筆描寫荷花之后,詩歌的后文沿用這樣輕快的筆法展開,表現了作者閑適、恬淡的文人情懷。

三、 詠物書寫和文人心性展示傳統

除了應制詩和唱和詩之外,文人獨游曲江的荷詩亦占有一定的數量。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寫道:“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本詩以荷葉來代表整個荷花意象,這里的荷葉除了作者本身苦悶悲傷的情感之外,還被深深打上了時空的烙印,從春時荷葉出生到暮秋荷葉枯萎,在荷葉一季的生長也伴隨著詩人內心的悲苦,這樣的情感伴隨著從春到秋未曾停歇。最后一句“身在情長在”暗指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同樣有三首秋游曲江荷詩:“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懷》),“莎平綠茸合,蓮落青房露”(《曲江感秋二首》),“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曲江感秋》)。這幾首詩均屬于詩人創作生涯的中后期作品,秋天是季節上的暗示,荷花已然不再春夏時的亭亭玉立,荷花已經是“半成子”、“蓮落”、“晚荷復離披”人到暮年,又逢蕭瑟寂寥的光景,看到這樣的荷花,很難不與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進行類比,為之動容。

韓 “池里紅蓮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黃昏。”(《曲江夜思》),“斜煙縷縷鷺鷥棲,藕葉枯香折野泥。有個高僧入圖畫,把經吟立水塘西。”(《曲江秋日》)這兩首詩歌中荷花的意象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第一首詩中出現的形態是“紅蓮”,第二首詩出現的是“藕葉枯香”,但兩者雖然形態不同,卻能夠以各自的形態為全詩服務。

杜甫有《曲江對雨》:“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此詩寫于安史之亂之后,作者再訪曲江,經歷那場浩劫之后曲江昔日輝煌不再,首聯和頸聯寫景,兩聯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出一派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在第三聯中表達當年玄宗皇帝游芙蓉苑的盛景已不復存在,尾臉使用想象的手法,詩人幻想出君臣同樂、歌舞升平的美好畫面實則更加體現出現實的悲涼寂寥,同時,也隱含出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也創作于這一時期,“曲江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波濤,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同上一首詩相比,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就顯得更加悲切,枯敗的“菱荷”只能隨著波濤江水遠去,“哀鴻”尋不到自己的同類只能悲傷地鳴叫,無論是菱荷還是哀鴻在此處都暗指作者對個人坎坷的感慨,對于國家遭受重創的扼腕嘆息。

四、結語:荷花書寫中的文化內涵

荷花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故而在我國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就有較為典型的荷花題材。從《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到唐詩宋詞以及后代諸多文學作品,荷花相比較其他植物在詩歌中占據了比重相當大的題材分量。在荷花題材的文學作品中,深受以儒家思想為主題,多重思想共同影響的作家賦予荷花多重內涵,比如以亭亭玉立的荷花比喻美麗多姿的少女,同時,常常將荷花與采蓮女兩種意象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充滿民間趣味的圖畫;再如荷花由于其獨特的生長特點,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之態,符合我國傳統文人對于積極入世的同時,保持內心純凈這一理想的追求,從而贏得了各代文人的青睞。

除了傳統思想中荷花這一符號背后具有多重含義之外,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遠影響的佛教文化也與荷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禪宗有佛祖“拈花示眾”一說,佛教將對智慧的獲得途徑置于對自然的體會中,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王維《薦福寺光師房華藥詩序》中就提出類似觀點,從佛教的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上出發,山水花鳥即是空虛,但其作為一種幻想則與人的密不可分,而佛家所闡釋的真理則就蘊含在這所謂的自然形態中。在佛教的典籍中,荷花占有重要地位。《釋迦如來成道記》中記載,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出生時,母親夢見一頭白象嘴里銜著一朵蓮花在她的身邊轉圈,后鉆進她的肚子。悉達多太子一出生,百花盛開,他步步生蓮。蓮花在佛教中常常以其清凈美好的內外在特征代表著佛的精神品格。《華嚴經》:“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在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誕生于我國本土的道教,其文化思想中也帶有濃重的荷花印記。由于道教最初的主題構架在民間誕生,所以它的基本內涵與民間文化、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荷花在我國的民間民俗中擁有著多重美好的含義,荷花綻放在水中姿態亭亭玉立,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荷花的根部,藕和荷花的果實,蓮子,自古就具有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與此同時,蓮子在我國的民俗中象征著生殖崇拜,有著綿延子嗣,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道教特有的生態觀和我國古代民俗的雙重作用下,荷花在道教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教徒認為荷花以其獨特的姿態和其他特征,成了眾多花卉植物最具有仙風道骨的花,故而推崇荷花為道教的仙花。在道教中,也有著很多關于荷花的故事傳說,如全真七子的傳說,還有“八仙”中的何仙姑的化身也是荷花,在道教的理念中,荷花具有賦予人死后獲得新生的巨大神奇力量,是脫離肉體的凡胎,得道成仙的體現。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之物與本心結合,借自然界中的花木鳥獸中的某些特征來抒發自我內心諸多情懷,而這些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的審美特征,為我國古人的性格塑造和文學素材積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焦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在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動植物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人而服務的,從情感抒發到主題表達都能夠起到加強和升華的作用。作者常常能夠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發現植物的某種特征,從而進行聯想或擬人化增加文學作品表達效果。

在《全唐詩》中的荷詩數量可觀,種類齊全。和其他地方的荷花相比,由于它所在地理地標的特殊性,使得這里的荷花被賦予了更多層的含義,在初盛唐時期,皇帝出游的應制詩中,荷花的出現,是詩人們向皇權表示忠誠的催化劑,此時的文學作品與應制詩歌相結合后沾染著濃重的政治意識形態。在詩人們結伴游樂至此,唱和創作時,荷花又在詩人之間的傾訴中起到了升華情感,烘托氣氛的作用。在安史之亂之后,唐王朝由輝煌繁盛開始走下坡路時,皇帝群臣享樂之景不再,唯有憂國憂民的詩人再來這曲江池畔感受到的才是那今非昔比的蒼涼,此時的荷花亦不再嬌艷,風姿綽約之感殆盡只剩凋謝的花和枯敗的葉。在以曲江芙蓉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里,荷花超越了傳統詠物詩歌中的托物言志,它盛開衰敗的樣態早已在文學中與一個王朝的命運緊密相連。(本文為教育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結項論文,項目編號:201310697048。)

參考文獻:

1.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元)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李浩, 王書艷. 被遮蔽的幽境: 唐代園林詩初探[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1): 96-100.

5. 李浩. 微型自然, 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詮釋的空間[J]. 文學評論, 2008 (6): 118-122.

篇8

關鍵詞:繪畫語言;文化傳遞;承前啟后;現代繪畫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181-01

保羅?塞尚(1839―1906),法國后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成就雖大,但他卻是一個很少為人理解的孤獨者。不論在艾克斯或巴黎,孤獨的他在父親的供養下,不屈不撓地為遵從色彩邏輯、征服新空間和“實現他的感受”而努力。1858年到巴黎學畫,并與文學家左拉、詩人波特莽爾等人結識,60年代初,支持過庫爾貝反對古典主義學院派的斗爭,從而與印象派畫家莫奈、畢沙羅、雷諾阿等相結合,1872年,在畢沙羅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印象主義運動。他終生奮斗不息,為用顏料來表現他的藝術本質的觀念而斗爭。塞尚的作品,曾遭人輕貶,無法受人賞識,然而他卻在畫中建立了新的世界觀,哺育了20世紀的藝術。

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擅長山水、花卉并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在黃賓虹50歲以后,畫風逐漸趨于寫實,80歲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他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于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兩人都是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的畫家,并且都在承前啟后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他們倆人的研究已經是不單純的局限于傳統或是現代,他們處在傳統和現代的漩渦之中,精神的傳遞和改變是最為重要的,創造出偉大杰作的古代畫家們所感受的繪畫精神和后來的杰出的畫家所感受到得繪畫精神并沒有什么差別,但是由于時間、空間的不同,每個人將自己所領悟的精神表達出來時所用的外在形式必定會與前人有所不同。偉大的繼承者往往是通過前人留下的作品來了解繪畫,并借助于前人的感悟來理解繪畫精神,并在充分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真實的進行自我表達,所以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對繪畫精神的理解,并在前人遺產的繼承和自我表達的實現上進行深入的探究并且能維持它們之間微妙的平衡。

塞尚的貢獻遠遠不止是對現代繪畫的開創作用,甚至在開創方面,現在又很多的學者認為塞尚的那句有名的“用立方體來塑造自然”,所以他故意用“博學者”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意思。就繪畫形式上,在塞尚和畢加索、馬蒂斯甚至大多數的現代主義畫家身上,都難以找出后繼者和前行者之間的直接的形式上的繼承。但是我說這一點卻并不是在為了質疑塞尚在現代繪畫開創方面的功績,因為他的貢獻有目共睹,畢加索說“塞尚是我們大家的父親”。

塞尚的研究過程對于我們來說不但值得學習,這在黃賓虹的研究上也有很大的啟發、借鑒意義,如果說黃賓虹的繪畫形式沒有直接的繼承人,那么以塞尚為證,這是不足以構成質疑他的開創性地位的因由的。在畫家們中間,理論家對黃賓虹的推崇很多時候也并沒有給畫家的藝術實踐帶來實質性的幫助。以塞尚和他對西方現代繪畫的推動為借鑒,現在的國畫家們仍舊要心向傳統,這樣才能夠充分的理解黃賓虹,充分的理解他所作的革新。

我們可以看出,塞尚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不但是因為西方學人對他有足夠的重視和相當深入的研究,關鍵之處仍舊在于他的繪畫實踐得到了年輕畫家的認同,并指引了他們繪畫創作的道路。在這一塞尚和黃賓虹點上,黃賓虹的后繼者們由于社會、時代等原因沒有能夠很好的從老一輩畫家手中承繼到優良的遺產,以至于現在看來黃賓虹更像是一個傳統的集大成者,而不是現代的開創者。

塞尚與黃賓虹本是兩位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開拓性畫家,相互比較研究難度很大。從跨文化的藝術無國界的視野,以及藝術和生命的關系把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從各自的生平、性格、生活狀況、創作思想諸方面探索了藝術大師生成的原因以及藝術生命內外的互動,諸如心和物的關系、藝術和生命的關系、永恒和流變的關系、傳統和當代的關系,讓我們對這兩位承前啟后的藝術家產生了共鳴。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外籍教師 跨文化溝通 管理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提倡和重視國際化。隨著外籍教師數量逐年遞增,如何管理外籍教師成為值得認真對待和研究的工作。

2研究意義

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我國在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和思維方式等方面與國外存在差異,在外籍管理的背后,潛藏著跨文化交際的因素。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了解河北省秦皇島市高校外籍教師的基本情況,深入外籍教師跨文化溝通的現狀,探究管理方式,從而了解管理工作中出現的諸多文化沖突與矛盾。

3研究方法

筆者對秦皇島部分高校的外籍教師、高校管理者以及在讀學生,采用抽樣調查,通過口頭詢問、和問卷調查,對秦皇島外籍教師跨文化溝通和管理現狀進行研究。其中,問卷調查中問卷所得全部數據通過輸入網絡在線平臺統計處理。跨文化能力調查問卷涉及四部分內容,主要包括:個人相關背景;教學情況;個人生活;日常交際行為。共獲得有效答卷30余份,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

4外籍教師跨文化溝通與管理調查結果及分析

4.1調查結果

4.1.1個人背景

在所有的樣本對象中,調查結果顯示秦皇島各高校聘請的外籍教師來自不同的國家。其中大部分的外籍教師來自美國,還有一小部分來自印度等。年齡不同,年齡多分布在20-35歲之間,既有20歲左右,剛剛畢業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也有實踐經驗豐富,兢兢業業的中年人,甚至還有五六十歲,身體力行的老年人。學歷不同,有少部分理學士學位(Bachelor Degree of Science),多數為文學士學位(Bachelor Degree of Art)。專業不同,有教育學、哲學、漢語等。工作經驗不同,有的在本國從事過教學工作;有的從未教過書,但是實踐經驗豐富。家庭情況不同,有的是單身,有的配偶在國外,還有夫妻一道在中國工作。種族不同,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還有混血兒。不同,有的信奉基督教,有的信奉印度教,還有的信奉伊斯蘭教。外籍教師來自不同國家,來自美國、英語、印度等英語國家,其中以美國居多。關于教學資質,調查結果顯示,只有極少數人擁有國際TESOL協會認證的國際英語教師職業資格證書,而且,大部分人在來中國擔任教師前均未接受過教師資格相關的培訓。多數人在來中國之前對漢語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會。

4.1.2居住環境

所有外籍教師在學校均被分配到一套公寓。關于房間的裝修和家具的新舊程度各不相同。有外籍教師表示,條件簡陋的居住環境在初到學校時會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時間久了,他們也可以適應這里的居住條件。

4.1.3薪金水平

外籍教師的薪金標準通常與中國教師中級職稱水平近似。不同學校外籍教師的薪金水平也有較大差異,從4000元/月到10000元/月不等。多數外籍教師表示中國校方提供的薪金水平未能達到期望值。此外,有外籍教師表示,薪金的水平不會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性產生太大影響;也有外籍教師反映,多數外籍教師工作不夠努力。

4.1.4人際交往

由于外籍教師都是遠離家鄉,來到一個文化環境迥異的新環境,因此在初期處于迷茫期和適應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問題。但隨著對新環境的適應,后期正常生活交際沒有太大的不便,不過由于語言的限制導致交際圈大部分時間還是停留在小范圍,僅限于英語口語水平較好和熱心腸的中國學生和教師。

4.1.5教學狀況

多數外籍教師在口語課堂上沒有固定教材,也沒有課程大綱。在職外籍專家在教學前基本都沒有接受系統的教學培訓,大部分都以一個模糊的教學方向,按照自己預定的教學任務自行進行教學。所以外籍教師課堂上的內容一般比較自主,具體形式也留給外籍教師很大的發揮空間。這樣,外籍教師的備課過程也就存在較大差異,教學方式也各不相同。

4.2現狀分析

綜上所述,在國籍各異、年齡各異、專業各異、學歷資質各異、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情況下,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個人背景的外籍教師這個團體決定了外籍教師和中國人在思維,言行舉止方面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加上我們對這些差異缺乏關注和認知,就會造成相互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文化沖突。

5結論

外籍教師來華從教為我們的教育帶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然而高校與外籍教師間雙向的跨文化溝通中暴露出各個方面的問題,如果與外籍教師溝通不善則會給雙方都帶來損失。如何改善和加強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值得我們在工作中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 魏京京.高校外教管理問題、原因及對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6):202-203.

[2] 殷永建,GERTRUD Goudswaard,劉麗.跨文化交際與高校外籍教師管理[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1(05):726-730.

篇10

[關鍵詞]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秦皇島實踐

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是未來一段時間河北省的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將旅游業作為立市產業發展的秦皇島,近年來在通過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方面表現突出。如何進一步鞏固優勢、進一步拓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渠道成為擺在秦皇島面前的新課題。

一、旅游與文化

旅游業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這不僅來自于它自20世紀90年代就超越鋼鐵、石油等行業躍居世界第一大產業,還在來自于它對餐飲、零售等行業的拉動作用,但是經濟屬性并不是旅游業的全部。隨著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旅游的文化屬性日益凸顯。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初級階段看山水、中級階段看文物,高級階段看文化”。從山水到文物再到文化的階梯式遞進體現了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的心理變化,從物質的、表層的到精神的、深層。所以,旅游從形式上是感官的滿足和體力的消耗,從深層看是文化的體驗,滿足的是精神需求。特別是隨著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較大滿足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文化日益成為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活動。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看,文化資源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第一資源。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年接待游客人數在280萬人次以上的景點都是文化類的旅游景點,尤其是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凡是旅游吸引力、競爭力強的地方,都是有獨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故宮、兵馬俑就不言而喻了,近年來興起的比如麗江古城、山西晉商大院等也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文化需求還是文化資源的角度看,文化都是旅游的靈魂,是推動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二,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連接文化的紐帶”是201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題。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顯示,2011年我國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5760萬人次,繼續排名世界第三;2011年,出境旅游人數7025萬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可見,隨著世界范圍內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人口的跨境流動帶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碰撞和文明的對話。不僅如此,旅游業還為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推波助瀾。旅游業幾十年的發展使我國數以千計的古城、古鎮、古村煥發新的生命力。許多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旅游得到積極挖掘和展示,甚至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

人類自從有了旅游活動以來,旅游與文化就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一樣。正因為兩者之間這種天然的聯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才奠定了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的基礎。

二、秦皇島市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現狀

自21世紀以來,旅游業全面融入了國家戰略體系。位于“京津冀地區”、“首都經濟圈”和“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三大政策的疊加區域的秦皇島無疑面臨著絕佳的發展機遇。秦皇島市近年來在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四方面的嘗試。

首先,地域特色節慶活動異彩紛呈,逐漸形成品牌。鑒于旅游節慶活動在擴大旅游城市影響力、拉動相關產業收入等方面的突出表現,秦皇島近年來組織節慶的力度逐漸加大,每年都定期舉辦山海關長城文化節、望海祈福文化節、南戴河荷花藝術節、昌黎干紅葡萄酒節等。不僅如此,節慶活動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擴大,形成地方品牌。我們的節日?七夕――中華愛情節榮獲2011年中國十大品牌節慶和2011年優秀民族節慶稱號,北戴河輪滑節獲得2010年首批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和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稱號,中國秦皇島國際葡萄酒節獲得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稱號,望海祈福文化節獲得第三屆節慶中華創意獎,秦皇島市也獲得中國節慶杰出典范城市的稱號。

其次,傳承百年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成氣候。文化旅游是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最直觀、最直接的體現。目前,秦皇島市共有8所博物館: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北戴河博物館、鳥類博物館、中國航標展館、輪滑博物館、山海關王家大院、青龍民族博物館、玻璃博物館。前7所博物館年均接待中外游客35萬人次,已經成為展示我市悠久歷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2012年開館的玻璃博物館,不僅是國內第一家國有玻璃專題博物館,也是我省第一家依托工業遺存建設的博物館。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重要砝碼,也成為我市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城市魅力的文化動力。

最后,文化產業園聚集,文化創意產業初現端倪。按照《河北省沿海地區總體規劃(2011-2020年)》要求,秦皇島發展定位除了“全國著名的濱海休閑度假基地”,還有“文化創意之城”、“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標。以園區為載體,以項目為抓手,秦皇島市逐步規劃、培育和確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三、探索旅游與文化融合新路徑

文化是一筆寶貴的地方財富,是一筆無形資產。雖然秦皇島在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但是依然存在諸如融合層次有限、探索比較初步等問題。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關鍵還是要進一步在實踐中尋找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新路徑。

首先,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堅持觀光、休閑、度假旅游齊頭并進。按照世界各種發展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后,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人均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出現文化消費的“井噴”階段。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了5000美元,我國已經逐漸進入了文化消費的井噴階段。特別是秦皇島所處的環京津區域,人均GDP遠遠超過5000美元,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增長。所以,面對如此旺盛的文化需求,秦皇島必須依托原有觀光旅游發達的優勢,更多的開發休閑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項目,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

其次,以特色文化為依托,持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并轉化為形式多樣的旅游產品。旅游行為是一種差異化的文化體驗,所以地域文化能夠作為異質體驗的突破口。悠久的歷史給秦皇島留下了諸多地域文化,濱海文化、長城文化、孤竹文化、港口文化、玻璃文化、橋梁文化等在全國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充分挖掘這些地域文化內涵,積極開發、整合、包裝文化資源,打造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產品是秦皇島從眾多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的增長點。

最后,以新興文化表現形式為載體,強化地域文化外化和對外推介宣傳力度。任何一個旅游目的地的遠近聞名和常興不衰,固然有資源優勢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宣傳和包裝是必不可少的。實踐證明,近年來以新興視覺媒介為代表的文化傳播形式易于人們接受,無論是大型旅游文藝演出還是旅游微電影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應重點考慮借鑒和使用這些新興文化載體,同時積極通過傳統方式增加秦皇島曝光度。

[參考文獻]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劉云山,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3]《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