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河文化為抓手的美育課程思政建設
時間:2022-07-07 11:59:59
導語:以黃河文化為抓手的美育課程思政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美育工作應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以筆者所在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美育課程群為例,結合國情與校情對課程特色進行定位,從而使黃河文化成為美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抓手,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校;美育;課程思政;黃河文化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备咝C烙ぷ髯鳛楦咝=逃虒W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文化內涵、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美育課程較之其他課程有著天然優勢,因為美育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點,有助于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美育課程以“黃河文化”為抓手,積極推進美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美育課程思政的特色化建設
“美育是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較強的審美能力、養成深厚的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保?]在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初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美育課程群的教師團隊就圍繞如何讓更多傳統美育課程在思政化建設過程中成為“金課”這個問題,進行反復研討,最終達成共識:結合校情,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思政化建設道路。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是一所緣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興的學校,以水利等工科為主干,多學科協調發展。學校地處黃河之濱,其地理位置也與國家黃河戰略息息相關?!皬奈幕嵌瓤?,黃河在成就我們生活家園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保?]結合校情,學校美育課程群教師團隊對課程思政特色化建設進行如下探索:通過美育課程,向學生講好黃河故事,傳播好黃河文化,傳承好黃河精神。學校的學緣結構和地理位置,成為美育課程最能利用、也最好利用的特色,并完全契合國家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對課程而言,“黃河文化”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思政素材富礦,因此也成為學校美育課程思政建設最有力的抓手。
二、黃河文化與美育課程思政
(一)課程素材的選擇
以學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為例。任課教師積極探索黃河音樂藝術文化相關內容,結合教學大綱中的“基本樂理”“聲樂賞析”“中國傳統音樂賞析”等內容,有意識地發掘與黃河文化相關的素材。比如,在講解基本樂理時,選用黃河沿岸民歌作為視唱練習素材,讓學生從識譜之初,就以黃河岸邊的歌聲作為練習摹本。在“聲樂賞析”部分,詳細為學生講解《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故事。在“中國傳統音樂賞析”部分,從黃河上游的“花兒”到陜北的“信天游”,從山西的河曲民歌到山東小調,沿著黃河,讓學生從民間音樂中嗅到黃河泥水的味道[3]。圍繞“黃河文化”深挖、廣拓課程思政素材,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科學、準確、翔實、生動的內容。作為“蓄水池”的素材庫,不僅要保留、沉淀經典素材,更要讓素材流動起來,成為“活水”,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源源不斷地注入新時代的美育,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課程內容。
(二)藝術實踐的推進
學校與有著“黃河故宮”之稱的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簽訂了建設藝術實踐基地協議,在校大學生都有機會走進嘉應觀,感受生生不息的黃河精神。以嘉應觀中所設的“塤樂坊”為例,該坊出產一種名為“黃河泥塤”的吹奏樂器。據說在清代雍正年間,治理黃河水患的官兵以黃河泥為材料,捏制成塤,吹奏塤樂以寄托對家人的思念和對治黃工程的期盼。學生在塤樂坊中,不僅能夠學習吹塤,還能學習制塤,黃河泥塤的非遺傳承人親自為學生授課。學校的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社交禮儀與形體藝術》,以黃河流域的風土人情為載體,以中華傳統禮儀為核心,開展“黃河服飾禮儀風采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同時代黃河兩岸人民的服飾文化及禮儀文化,用“走秀”的方式展示年輕人對禮儀文化的解讀,把禮儀穿在身上,行在腳下,舉在指尖。對于普通高校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藝術實踐是最有效的美育途徑。從美育的角度來說,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拓寬了對藝術本體的認知;從思政教育的角度來說,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可以受到黃河精神的洗禮。
(三)審美理論水平的提升
新時代的大學生所接受的審美教育,不應只是停留在“感觸”的層面,而應提升到理論層面。有了基礎知識的鋪墊和藝術實踐的拓展,最終可以凝練出屬于學生個人話語體系的審美意識。學校美育課程可以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項目式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與黃河文化相關的藝術項目為研究對象,在教師的指導下,最終完成調研報告,或者制作完成微課視頻,在全校范圍內展示,接受全校師生的評判和建議。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極大地提升了對藝術的自主審美能力,加強了對黃河文化的認識,自覺地用黃河精神鞭策求學道路上的自己。同時,其他一些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師在授課內容涉及黃河元素時,可以有意識地從審美角度進行授課。比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中華水文化》中關于“水與藝術”一節,就涉及黃河美術、黃河音樂、黃河舞蹈等相關內容。比如開設的《黃河文化》課程,教師在講授黃河相關藝術門類的作品時,可以邀請藝術類教師為學生授課,不僅讓美育融入智育的課堂,而且實現了德育、美育、智育的全方位融合。這樣,學生的審美理論水平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助推下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學校美育課程團隊在設計課程時力圖構建“基礎理論→藝術實踐→審美提升”上旋階梯式的課程內容體系。審美理論水平的提升并非美育的終點,而是學生自我美育的起點。教師以“黃河文化”為抓手,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在這里,有諸多優秀黃河藝術的鮮活再現,有更為廣闊的藝術品鑒空間,學生既可以進行自我藝術修習,也可以從學校美育課程系列中擷取更多高階的藝術類課程繼續深造。
三、高校美育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美育德育兩層皮
盡管以黃河文化為抓手的美育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并非所有美育課程及其每一堂課都能夠有效地將美育和德育結合起來。常見的問題如下:一是為“思政”而“思政”,課程內容與思政相關度不大,有生拉硬拽之嫌。二是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認為是課程的負擔。部分教師認為課程內容太過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有效聯系。凡此種種,都是將美育和德育人為地割裂開來,這就失去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初衷。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而言,不管是美育還是德育,一味地灌輸只能適得其反,引導學生能夠主動發現美、探究美、習得美、提煉美,依賴于課程思政的環環相扣。不論是課程大綱還是具體課堂,都應以思政視角進行切入,以思政案例作為活教材,最終實現教材的升華,做到全程貫穿。這個貫穿絕不是用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去說教,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細膩地融入美育課程內容中,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二)師資合力不足
之所以很少有美育課程的教師能夠將德育和美育相結合,是因為該領域教師本身就缺乏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思考。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自身藝術專業的深度和廣度無疑是學生的十倍百倍,但是就政治理論的學習,未必會大幅度超越普通大學生。盡管在美育課堂上,教師不用刻意地去解釋政治理論名詞,但是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如若不能完全掌握并深刻理解政治理論,則無法將其融入自己的課程中去。另外,對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思政素材進行提煉與應用,對于美育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并不僅僅是人文相關的領域,而是諸多領域的協同發展。因此,在提及黃河文化的時候,作為美育教師,是無法繞開其他領域閉口不談的,相關知識的匱乏也是當下美育教師的短板。因此,新時代的高校美育課程思政建設,美育教師應該主動聯合思政課教師及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形成合力,為美育課程的可靠性、前沿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建設美育方面的跨學科團隊。
(三)網絡陣地占領不夠
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為例,有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為網絡重要資源的支撐,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范式,但數量上仍是遠遠不夠。新時代的大學生,網絡生活幾乎被網游和短視頻占據。作為高校藝術類教師,能否占領網絡高地,宣傳黃河文化,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點。以短視頻為例,網絡上高校教師的普及類美育鮮見身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任務重,分身乏術,同時也缺乏信息化技術的支撐,因此在網絡陣地少有發聲。可以將優秀微課進行節選,制作成短視頻投放網絡,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修整,形成一個文稿撰寫、出鏡講解、后期制作的團隊,進行優質的美育內容持續輸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作為課堂內容的有效補充,繼而打造教師個人品牌價值,提升課程乃至學校的含金量和知名度,為弘揚黃河文化、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質打造一個優質的網絡平臺。
四、高校美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
(一)對思政素材的深度挖掘
毛主席說過,“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我國最早的文字、制度、都城均始現于黃河流域。顯而易見,黃河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有別于游牧文化和魚稻文化。黃河流經九省區,囊括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隴文化、關中文化、三晉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地域文化。黃河治理文化是超越其他大河文化最為深重的特點[4],并且生發出“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對于教學來說,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教師團隊應盡快梳理出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發掘出黃河文化中的藝術倫理價值。從黃河歌舞藝術的行為自律到黃河造型藝術的創造實踐,從黃河原始禮儀的情感淵源到黃河先民群居的集體審美,以不忘初心的精神,探尋黃河藝術發生時期的文化基因。
(二)加強美育課程頂層設計,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聯動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美育以黃河文化為抓手,在美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與其他領域學科的交叉聯動。因為課程所面對的并非藝術專業學生,而是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將美育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譜系中,教師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更高,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更好。有著“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的黃河,歷史上數次改道,其中引起的生態變化、社會變化、經濟變化乃至治黃工程的不同策略和實施方案,都對黃河文化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按笥碇嗡屈S河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隨著治水傳播到黃河流域以外區域?!保?]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賞析現代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回顧硝煙四起、保家衛國的歷史,在學習其中蘊含的黃河精神的同時接受人格品德的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黃河雕塑時,用現代科技的眼光去審視古人的工匠藝術,在對材質、工藝的探討中接受智力認知的教育;帶領學生奔赴黃河岸邊,親歷先民們的生存足跡,在藝術采風的時候接受體能體魄的教育;帶領學生學唱黃河號子,親自體驗打硪,在打硪與號子聲中接受勞動的教育。這樣,不僅實現美育與其他學科的協同聯動,而且達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三)堅持美育課程的美育核心
高校美育課程群是非專業藝術院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平臺。在美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美育這一核心,因為美育本身就具有德育的功能。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這樣一個以工科為優勢學科的普通高校,學生在發展自我能力時通常受自身專業學科的主導,由于自然科學類課程較為傾向于課程的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出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割裂,這是學科發展到今天導致的天然溝壑。教學實踐證明,美育課程和德育有著先天的內在聯系。美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人文素養,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表現力與創造力。這與德育目標是同向同行的。因此,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要保證美育課程群的美育核心地位不動搖。
作者:孫夢青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人文藝術教育中心
- 上一篇:鄉村振興下職業價值觀培養和實踐
- 下一篇:雙循環下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優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