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機制創新范文
時間:2023-03-19 09:1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制機制創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十八屆三中全會;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當前,制約文化體制機制的障礙尚未完全破除。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重要部署,即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當前文化體制機制問題分析
十六大正式開啟了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我國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還不高,文化建設的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破除。”分析來看,我國現階段文化體制機制問題概括為四個方面:
1.新舊文化體制錯位糾結
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我國文化體制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是,舊體制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在一定時間內,政事一體化的體制設計仍然存在,“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也很難打破,運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機制仍會時常發生,傳統市場體系的分散、封閉、壟斷、無序很難一時改變。總之,舊有體制不可能一下消解,仍然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甚至阻礙新的文化體制的建立。
新的文化體制的建立需要伴隨舊有文化體制的消解,逐漸建立起來。當前,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不健全,文化資源市場配置機制不健全,文化發展政策保障機制不健全,統一、開發、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總之。新舊文化體制的錯位糾結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存在。
2.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仍混淆不清
人類生存,一方面需要基本文化需要,這就需要發展文化事業;另一方面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這就需要發展文化產業。但是,長期以來,文化僅僅被看作是經濟和政治的附屬品,等同于社會意識形態。這就導致國家對文化發展不夠重視,長期投入不足。同時,作為意識形態,統的過嚴過死。在這一背景下,應該由政府投入的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明顯不足,應該由市場發展的文化產業受到嚴重束縛。
文化體制改革最首要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分離。十六屆四中全會文化體制改革的最大亮點,就是提出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分離。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癥結很難突破,文化體制改革也勢必很難徹底推進。文化事業和產業仍存在混為一體的體制模式,一些本該走向市場的經營性的文化單位,仍然很難脫下事業單位的帽子。同時,戲曲、歌舞等傳統藝術,也確實面臨改制艱難的問題,一旦走向市場,就可能面臨倒閉。因此,文化事業和產業混淆不清的體制性問題很難馬上破解。
3.引領文化經濟效益的機制不健全
文化有兩種屬性,一個是意識形態屬性,另一個是商品屬性。傳統體制之下,我們過于注重文化的意識形態作用,只是將其作為進行思想鞏固的一個工具,而忽視了文化的商品屬性,導致了文化產業的不發達。
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我們又過度的彰顯了文化的商品屬性。當人們過度追逐文化的商品價值,就容易忽略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一個最為嚴重的后果就是社會風氣的不良,一些低俗、惡搞的文化產品充斥社會空間,出現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嚴重偏失和失調。發揮文化的商品屬性,需要完備的政策導向加以引導,而我國現階段,引領文化經濟效益的機制尚不健全。諸如文化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文化經濟政策的完善等等。這就導致了社會中出現,過度追求文化經濟效益,而忽視其社會效益的現象。
4.國內國外兩個文化市場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在文化貿易中存在嚴重順差。國內文化輸出遠遠低于國外文化的輸入。出現兩個市場的落差和失調根源于文化體制上的問題。一方面,由于長期受傳統體制的束縛,國內文化市場很不發達。另一方,在國內外市場貿易方面,存在體制壁壘。諸如稅收、政策等體系的不健全,嚴重束縛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二、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部署
作為深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會議,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進行了重要部署,即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主要是建立健全政府宏觀文化管理體制。政府實現宏觀文化管理,要求政府轉變職能,由傳統的辦文化,轉變到管理、服務的職能上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決定》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宏觀文化管理體制的舉措。
首先,理順關系。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由辦文化轉向管文化,進一步理順黨政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
其次,明確職責。政府由辦文化到管文化,轉變到宏觀調控的職責上來,其管理、服務的職能越來越明確。《決定》指出,要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第三,健全體制機制。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需要體制機制的完善作為保障。《決定》一大亮點是健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體制機制。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推動新聞制度化等等。
2.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文化生產力,關鍵要看是否建立起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決定》對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行了明確部署。
首先,完善文化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是構建現代化文化市場體系的前提。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其次,形成多元產業格局。要發展多種所有制形態的文化體制。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要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要允許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開。
第三,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同時,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加強版權保護。
第四,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評獎制度,是文化市場發展的導向機制。我國文化市場,一方面受經濟思維的導向,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法律體系、版權保護都還不健全,使得文化市場收益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一度創作人員往往收益很少。二度創作人員成為最大收益者。在這一體制之下,我國文化市場創新力明顯不足,新的作品、好的作品,尤其是精品非常缺乏。解放文化生產力,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
3.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由政府舉辦的、非贏利的、傳播先進文化和保障大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種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體現出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決定》對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系統部署。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要求,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其次,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如何,要以群眾滿意為評價標準。長期以來,公共文化服務缺少評價和監督體系,其服務水平、服務質量難以提升。通過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提高公益性文化機構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第三,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個重要方面是激活公共文化部門的活力。傳統體制之下,公共文化服務部門,冠之以事業單位的帽子,抱著鐵飯碗,人浮于事,服務水平較差,公益性的社會服務職能發揮不夠。提升公共文化部門服務水平和質量,需要通過績效考核進行引導,對具備產業化的公益性文化機構,進行市場化經營管理。《決定》強調: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第四,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長期以來,在體制上的障礙是,文化事業是國家的事情,由國家進行財政包干。但國家的財力是有限的,很難完全滿足公眾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需求。文化體制改革,對公益性文化單位,引進競爭機制,是一個必然的途徑。這就需要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4.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決定》指出,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同時,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首先,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國際發展。宣傳媒體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載體,要推動國內媒體海外發展。要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
篇2
縣域作為“農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個相對獨立、相對完整的行政區域,是發展經濟、維護穩定、鞏固政權的重要層級。強省之基在于強縣,縣域興則全省興,縣域強則全省強。而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基本單元,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縣域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著全省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水平。當前,縣域經濟發展滯緩的主要原因是活力不足、動力不夠,而制約其活力和動力的因素之一是現行的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存利去弊,清除障礙,激發縣域活力,凝聚強大合力,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盡快實現新的跨越。
為此,今后五年,__應堅持以有利于增強縣域發展活力為標準,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為主線,著眼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斷強化縣(市)、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從而建立起一個“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縣域管理新體制機制。筆者以為,具體要抓好以下“五個創新”。
創新管理權限設置 著力擴大縣(市)、鎮的自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權限。上級政府應按照責權統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總體原則,凡是縣(市)能辦的事,都放手讓縣(市)去辦。不僅在經濟領域下放更多管理權限,而且在社會事務、干部人事等領域給予縣(市)更大的自。對經濟較發達、城鎮化水平較高的鎮,各縣(市)可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采取委托或明確職責等形式,向鎮(街道)下放有關管理權限。
積極探索改革“市管縣”體制。可分三步:一是選取綜合實力較強、城鎮布局較合理、改革基礎和發展潛力較好的若干縣(市)進行試點,省對試點縣(市)的財政進行直管;二是省對試點縣下放相當于地級市的管理權限,賦予縣(市)包括經濟、社會事務、干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權;三是隨著試點范圍的擴大和正常運作,地級市與縣(市)解除行政隸屬關系,實行分治,實現省直管縣的行政體制,并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
創新組織機構體系 著力理順政府部門、行政層級之間的關系
一是以精干高效為目標調整政府組織機構。按照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因地制宜調整縣(市)、鎮政府組織機構,合理配置機構職責,優化部門之間和層級之間的職能配置,避免交叉重復。二是以權責統一為原則理順條塊關系。理順縣與鎮、縣直部門與鎮之間的權責關系。國家和省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由縣級政府和部門承擔的責任,不能轉給鎮級政府承擔。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鎮級配合工作的,必須提供必要的經費,并賦予相應的權限;著力理順稅收、工商、國土等垂直管理部門與縣級政府的關系,重點解決垂直部門工作任務目標與當地整體發展戰略的關系,加強垂直部門與所在地政府的協調與配合。三是科學合理設置鄉鎮機構。對不同類別的鎮,在分類確定機構限額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機構設置,并相應核定人員編制。同時精簡鎮級領導職數,提倡黨政領導交叉兼職。繼續推進鎮級事業站(所)改革,對不同類別的事業站(所)實行不同的改革方式。要探索理順鎮與村委會關系的新方法,進一步規范鎮派駐機構設置。
創新決策機制 著力提高執政能力和行政效率
完善縣(市)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采取多種渠道,運用多種形式,廣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決策透明度。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社會組織、企業和公民更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對涉及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征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要認真開展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制度,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加快電子政務建設進程,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推行政務公開,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創新管理服務方式 著力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縣(市)政府要依照行政許可的新要求,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規范和簡化審批程序。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按照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的要求,強化鎮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鎮級政府要積極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回應公眾訴求,維護社會公正、公平;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時排查調處各種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保持和諧穩定;指導村(居)民自治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重點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范引導、提供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鞏固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按照政企、政事、政社、事企分開原則,加快鎮級事業單位改革,提高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既減輕農民負擔,又增強為農服務能力。根據公益的不同特點,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公益社會化、市場化的有效實現形式。
創新公共財政體制 著力保障基層政權運轉
篇3
為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在引領改革發展和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試驗示范作用,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門印發《關于推動國家級新區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的通知》(發改地區〔2015〕1573號),要求各新區在全面抓好簡政放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市場化營商環境等共性改革任務的同時,結合各自特色和優勢,圍繞1-2個重點問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力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引領示范。一年來,各新區著力以創新促轉型、以改革促發展,探索形成了不少既有新區特色又具借鑒意義的體制機制創新舉措。
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各國家級新區著力優化行政管理架構,規范權力運行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效能,不少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一是深入推進大部制改革。濱海新區成立行政審批局,劃轉18個部門的216項審批職責,形成單一窗口、全項受理,專業審查、團隊支撐,嚴格把控、終身負責的審批運行模式。蘭州新區推動組建大綜合執法局,集中執行城市管理、規劃、國土等7大領域1791項行政處罰權。二是大幅壓縮行政審批事項。貴安新區行政審批事項從700多項精簡到149項。廣州南沙新區市場準入前置審批事項由101項壓減為12項。福州新區推出“市區同權、多點辦理”的政府管理新機制,行政許可事項減少73%。大連金普新區出臺行政權力清單動態管理辦法,規范行政權力的增加、變更或取消程序。三是持續健全法制服務環境。廣州南沙新區建立國際仲裁和商事調解機制,組建了廣州國際航運仲裁院。福州新區設立福州仲裁委員會國際商事仲裁院,設立臺胞權益保障中心法官工作室。
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國家級新區加強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融合發展、聯動發展,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加快實施區域通關一體化。兩江新區組織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檢驗檢疫機構,建立以“出口直放、進口直通”為核心的一體化通關模式。濱海新區實施京津冀跨區域檢驗檢疫“通報、通檢、通放”。舟山群島新區建立“滬浙出口直放和無紙化通關”機制。二是全面拓寬單一窗口服務領域。各新區從不同側面探索單一窗口服務模式,從內資企業到外資企業、從企業注冊到企業變更、從地稅到國稅、從國際貿易到跨境電商,實施“一口受理、一窗統辦”。三是不斷優化外貿服務環境。浦東新區啟動自由貿易賬戶外幣服務功能。廣州南沙新區在全國率先開展“智檢口岸”試點,率先推出跨境電商質量溯源查詢平臺。舟山群島新區圍繞推進江海聯運推出“出口貨物海關電子信息放行”舉措。四是深化與港臺地區合作。廣州南沙新區建立粵港陸空跨境聯運中心,將香港空運貨站貨物收發點延伸至南沙。福州新區推出“對臺原產地證書核查機制”等5項針對臺灣地區的貿易便利化舉措。
樹立發展新理念,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鎮化路徑
各國家級新區立足自身優勢,探索形成區域特色鮮明、與經濟水平相適應、惠及周邊群眾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一是優化城市發展空間。貴安新區構建“組團+群落”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編制建筑風貌導則,形成獨特的建筑風貌指引。西咸新區構建“開敞田園、緊湊城市”的現代田園城市格局。二是加強建設用地規模管控。南京江北新區明確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為規劃面積的1/3。西咸新區在各板塊集中建成1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在核心區依托都市農業、原始村落建設特色小鎮。三是采用股權類投資基金統籌城鄉發展。貴安新區設立資金募集對象為直管區農民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托管前4200元增加到8560元。湘江新區以股權投資方式設立城市發展基金,投向棚戶區改造、保障房等項目。四是創新征地農民利益保障機制。西咸新區推出“五金”(現金+租金+股金+薪金+保障金)拆遷補償模式。貴安新區探索留地安置、入股安置、住房安置等多種補償模式。
探索綠色發展,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新途徑
各國家級新區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路子。一是探索建立市場化的環境保護機制。貴安新區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初始權有償分配、排放權交易等制度,成立環境資源交易中心。二是嚴格污染企業清退和遺留用地再利用。湘江新區率先實現了環境保護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多規合一”,明確所有污染企業加快退出,并以生態修復方式依托廢棄礦坑建設冰雪旅游項目。三是注重發展高性價比的綠色產業。西咸新區建設建筑產業化基地,建設經濟適用的綜合管廊,在保證主要功能性的前提下,成本降低為傳統方式的1/10左右,建成全國首個小區干熱巖供熱PPP項目。
創新配置方式,建立資源要素集聚新機制
推動資源要素在國家級新區高效集聚,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產出。土地方面,天府新區引進社會資金投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制定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收購儲備暫行辦法,從國家重點扶貧區域和災后重建地區購買建設用地指標支持新區建設。金融方面,湘江新區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片區一級開發,探索采取未來預期收益分成模式合作開發;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570億元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在項目軟貸款、存量貸款調整與置換、增量貸款發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科技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采取引進科研院所、促進區域內科研機構轉型升級、依托優勢企業開展主要技術研究攻關等多種方式,推進海洋科技平臺發展;大連金普新區與國際大學創新聯盟合作建設“國際創新中心”及“國際大學(大連)眾創空間O2O孵化加速平臺”。人才方面,浦東新區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青島西海岸新區著力打造“國際海洋人才港”。
目前,各新區探索形成的部分成功經驗,已在一定的領域和范圍內進行了復制推廣。比如,濱海新區成立行政審批局的做法已在天津市其余15個區縣推廣實施,為全國開展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提供經驗。浦東新區探索形成的全面負面清單制度,已在廣州南沙、福州等多個新區推廣實施。各新區加強對接合作、推動共同發展已形成共識并逐步實施,西咸新區與廣州南沙新區采取一園多地方式共同建設中俄絲路創新園,貴安新區與浦東新區共建浦東(貴安)產業園和貴安金融港。
篇4
關鍵詞:大慶油田;國際化經營;機制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F42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011-02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慶油田”),是以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家控股特大型企業,主要業務包括勘探開發、工程技術、工程建設、生產保障、裝備制造、油田化工、礦區服務等業務板塊,具有較為完整的業務體系和綜合一體化優勢。多年來,大慶油田在加強勘探增資源、精細開發保穩產的基礎上,立足本土走出去,完成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跨越,實現了穩油增氣、內外并舉,探索出大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道路。
一、國際化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主要背景
經過多年走出去創業的探索與實踐,大慶油田海外業務經歷了探索、起步、發展和壯大階段,目前正在規模發展的道路上逐步向效益發展轉型。在面向全球謀發展的今天,從頂層設計入手,進行海外業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對于適應國際油氣資源環境和形勢,突破海外業務發展瓶頸具有重要意義,更為平穩推進海外業務發展轉型起到積極作用。
二、國際化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基本原則
大慶油田主營業務開展還沒有面向全球,海外業務規模相對較小,離不開油田的整體支持,暫不適合開展自成系統的獨立運作。目前海外業務的組織架構適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優化和調整,決策鏈條盡量簡化高效,實現責權利對等統一。經過綜合考慮,采用公司“總部集中+”專業化管理模式,海外油氣業務實行直線式管理,非油氣業務實行矩陣式管理。為此,推進過程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集中管理,分部經營。大慶油田統一管理海外業務總體布局、品牌建設、財務稅收和公共平臺;專業公司對海外項目市場開發、生產作業、成本控制、安全環保等獨立經營,確保將海外業務做優做強。
第二,權責對等,主體明晰。大慶油田從推動海外各業務發展角度出發,突出經營主體明晰和責權利對等,集中解決海外分公司和專業公司間矛盾和問題。海外公司有對海外項目監督、協調的權力,并履行公共服務的責任;專業公司對海外項目有從市場開發到經營運作的自,并承擔市場開發指標等相對等的責任,實現放權、提效和監管相結合,進一步調動各方積極性。
第三,前線精干,后臺服務。大慶油田層面,精干前線海外公司機構及人員,突出國際工程公司后臺服務,實現公共資源的平臺化服務和扁平化管理;專業公司層面,精干前線海外項目部機構及人員,突出專業公司技術支持和后勤服務,實現海外業務的標準化管理和專業化發展。
第四,合規經營,規范運作。大慶油田遵循中國石油境外投資的有關規定對海外機構進行設立、合并或撤銷,并符合所在國法律法規;海外公司按照所在國法律法規,進行財務核算和納稅管理;專業公司和海外公司依靠合同法律關系約束經營行為,并形成規范的合同鏈條。
三、國際化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具體實踐
大慶油田堅持市場導向,大力優化生產組織流程,在分與合的實踐中改變規則,適應市場,在集約統籌、專業管控中積極探索,尋求答案,調整構建海外業務產業化發展格局,形成了集“大組織”“專管理”于一體的多樣化、個性化生產組織新格局,實現系統的最優化配置。
(一)逐步構建綜合矩陣管理模式
1.總部管理模塊。總部管理模塊包括市場開發部及機關職能部門。市場開發部作為海外業務的統一管理部門,主要履行海外市場規劃、海外業務考核、海外項目監督、油田品牌建設、境外合同管理和公共關系維護等職能。
2.海外支持模塊。海外支持模塊包括國際工程公司及海外公司。國際工程公司作為大慶油田海外業務后臺服務中心,主要履行項目經濟評價、項目支持保障、商務法律支持、國際運保支持、海外公司資質維護、海外物資保障等職能。海外公司作為大慶油田海外業務前線服務平臺,是大慶油田在所在國的正式派駐機構。
3.業務經營模塊。業務經營模塊包括專業公司及所屬海外項目部。專業公司是油田海外服務業務的經營主體,依托油田層面提供的海外公共平臺,獨立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全面承擔油田海外服務及產品業務的市場開發、項目運營、物資采購、生產作業工作,并為油田海外油氣開發和提高采收率增產項目提供服務保障。
海外業務矩陣式管理模式,總部管理模塊和業務經營模塊的垂直管理是經營線,總部管理模塊和海外支持模塊的橫向協調是服務線。
(二)推動海外油氣業務垂直管理
1.加強對海外油氣業務的技術支持。油田內部研究資源,特別是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院、工程建設設計院和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對海外油氣資源評價及開發方案編制進行技術支持與服務。勘探開發研究院海外中心,具體組織和實施海外油氣資源評價及開發方案編制。
2.加強對海外油氣業務的服務保障。各采油廠作為海外油氣業務對口支持和保障單位,為海外油田合作項目生產運行提供管理支持、輸出經驗和人才保障。各服務單位對海外油田合作項目產能建設和生產作業提供服務保障,協調推進項目運行。
(三)落實海外非油業務管理權責
1.落實經營責任。專業公司承擔經營責任,獨立承擔大慶油田下達的海外業務經營指標,對海外業務重大經營事項授權以及項目投標策略、經營方式、項目管理等進行集中決策,確保綜合效益最大化。海外項目部作為具體經營運作單元,執行專業公司經營決策,落實生產作業、項目管理、物資采購、雇工管理、HSE管理等具體措施,大慶油田考核專業公司經營指標完成情況。海外公司承擔監管及服務責任,對海外項目部經營行為進行監督,并提供公共服務,大慶油田綜合評定海外公司監管及服務情況。
篇5
一、小學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有待轉變
在新課改實踐中,小學教學管理者或者教師的教學觀念未能及時的轉變,給實際的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問題。教師對新課改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教學方式創新,但是由于教學管理者的觀念未轉變,使得這些創新教學方式不能落實;另外,教學管理者的教學觀念有很大轉變,但是教師出現抵觸情緒,使得教學不能良好展開和運行。
2.考核評價機制制約教學管理和運行機制
歷來,我國的小學教育管理和運行都是建立在應試教育基礎上的,重視學生的分數,對教師和學習評價也是以學生成績為重要依據的。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實行,學校和教師開始重視學生成績和學習能力的雙向培養,但是因為考試評價機制的實行,仍然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課改的推進。
3.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新課改為小學教學管理和運行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思維方式,要求教師建立其獨有的認知體系,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教學能力,教師要有自身的教學風格,可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師必須掌握網絡信息多媒體技術;基礎素養,需要有科研精神。
二、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關系
教學管理體制是指教學管理體系的架構,如教學管理的領導模式、學習內部的職能風格、教學組織制度等,這些都表現在宏觀和靜態層面上;而運行機制則是指學習內部管理系統的構成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及體系具體的運行方式,側重于微觀和動態層面。兩者在本質上有所區別,但是兩者之間又是密切聯系著的,是協調一致的。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體制,可以有效地促進運行機制的良好運行,有利于調動小學各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出小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運行機制的平衡、有效、協調發展,則是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表現。
三、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創新
1.教學管理體制創新
從目前小學教學管理的體制看,主要的不足表現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管理方式等方面。為了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必須做好:(1)樹立四種管理意識,就是教學是重點的自覺意識;質量是生命的發展意識;教師是關鍵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科學意識;(2)改革創新教學管理內容,小學教學管理工作的內容應該從單純的成績轉變到對學生知識和能力并重的教學管理上去;(3)健全和完善教學管理方法,小學教學管理者應該深入課堂了解實際的教學情況,對教學活動提出行之有效的指導。新課改的要求,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式和策略的創新;另外,需要建立科學、全面的教學考核評價制度;(4)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和技能。可實行集中培訓或者分學科培訓,加強年輕教師和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教學交流。
2.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創新
運行機制創新,是實現教學管理整體功能的基礎。因而,教學管理運行機制需要建立在創新、發展、協調原則的基礎之上,促進小學教學管理不同資源的優質高效運行。(1)健全和完善管理決策機制,建立校長、學科教師等構成的教學管理決策小組,為教學提出方向性決定;(2)進行科學有效的質量評價,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需要確定好教學質量評價的標準,如教師的教案、板書、教學設計等方面;(3)建立鼓勵競爭的運行機制,教學管理體制的創新是學校行為,應該建立教學質量和考核相關的機制,促進學科教學間的競爭。
篇6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協同創新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困境
1.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數量之間的矛盾
人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其中既包括少量的尖端創新型人才,還包括大量熟知應用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根據《唐山市人才強市戰略規劃》預測,2016-2020年唐山市在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等領域人才需求巨大,分別為17.3萬、9.2萬和 5.5萬。目前,唐山市4所高職院校開設的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主要有動車組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環境監測與監理技術、供用電技術、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移動通信技術等。以2014年為例,4所高職院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招生總人數僅為473人,藉此我們能夠看出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遠不能滿足唐山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矛盾
唐山高職院校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唐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居高不下,有些甚至是很不樂觀。一方面是人才需求旺盛,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率低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的需求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換句話說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出現了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比如在辦學層次上,沒有完全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水平,資源浪費較為嚴重。
二、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職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
1.推動政府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
目前唐山市成立了4個職教集團,沒有一個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政府在職教集團中沒有發揮“主導作用”,僅處于參與的地位,這勢必嚴重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作為推進校企合作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職業教育集團各成員之間關系較為松散,由于政府主導作用的缺失,勢必缺少對參與校企合作的監督和制約,從而嚴重影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因此,應嘗試建立由政府牽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充分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成立常設機構――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由政府相關部門、高職院校代表、行業協會代表、企業代表等組成。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負責產業和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利益協調、保障服務、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措施調動合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2.加強高職院校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筆者建議由唐山市政府推動,成立唐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協會,加強高職院校與行業協會的互利合作,行業協會積極進行中長期人才需求預測,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課程設置、質量評價等提供科學依據;高職院校可為行業協會提供優秀師資,協助其開展員工培訓等服務。行業協會與高職院校的有效合作,拓寬了行業協會的服務領域和輻射范圍,為本行業優先獲得優秀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創造了條件;高職院校通過與行業協會的深入合作,能夠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搭建唐山市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平臺
在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教集團的基礎上,進一步搭建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平臺。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平臺由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核心調節者),合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核心參與者)以及金融機構、中介機構(輔助參與者)等組成。政府牽頭的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是協同創新平臺的核心,對平臺各方起著統籌與協調作用。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是協同創新平臺的核心參與者。作為利益相關者,高職院校通過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為行業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與此同時,行業企業直接參與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之中,從而達到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提高學生專業和實踐能力,提高課程的針對性等目的,從而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協同創新平臺的輔助參與者主要包括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金融的內容涵蓋投資、銀行、社會資金、風險機制等。金融機構在協同創新平臺建設中承擔的最根本任務是建立和完善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介組織(包括行業協會)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協調優勢,大幅度降低協同創新成本與風險。除此之外,中介組織還可以溝通銜接各類創新資源的主體,實現知識增值。
參考文獻:
[1]周興德,曾東升.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8(20).
[2]沈建根.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特征、制約因素與發展策略[J]. 職教論壇,2012(16).
[3]蔣良駿,焦世奇,李堅強.揚州高職院校現代服務業相關專業設置與優化研究[J].職教通訊,2013(18).
篇7
【關鍵詞】統籌城鄉;贛州;建議
一、贛州市城鄉差距的原因分析
縣域經濟不強、城鎮發展滯后;贛州在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大市,工業不夠發達,大部分行業居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深加工相對滯后,缺乏具有較強帶動力、輻射力的大項目。“以城帶鄉”能力還較弱,加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對農民的吸納能力有限,導致城鎮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不強。財政投入不足、配套改革相對緩慢;由于體制的限制,無論是公共設施投入還是產業發展扶持,均與城市和工業相差甚遠,大部分還是靠農民自籌。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農村、農民自身的發展水平不高。在土地實行后,農村改革目前僅林權制度改革進展較快,其他如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步伐較慢。地理環境影響、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贛州地處南嶺、武夷、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面積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城市規模小,農村廣裹,尤其是大部分鄉村地處偏遠,交通、通訊不便,城市的輻射能力有限。特殊地理環境決定著贛州市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差距。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少、小、弱”,農產品轉化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流通滯后,缺少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流通服務的各類中介組織。
二、建議采取的具體措施
(1)逐步破解體制障礙,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對持農業戶口進城轉化為新市民的,一律登一記為居民戶口,條件按目前農轉非的條件執行。二是創新土地流轉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在“依法、自愿、有償”和不改變農用地性質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實行轉包、租賃、互換經營、入股等多種土地流轉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農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轉。其次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形式,逐步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用地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盤活農村宅基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最后試行土地及宅基地置換制度,在城郊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對自愿放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農戶,換取城市戶籍和安置費用,消除其后顧之憂。三是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第一,實行統一的就業政策,形成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城鄉統籌就業的勞動就業格局。第二,強化就業服務,建立鄉鎮、街道、社區(村)勞動保障平臺,形成統一的就業信息網絡體系,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統計制度,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第三,整合資源,將農民知識化、城鎮居民職業化、農村黨員培訓等所有培訓資源捆綁在一起,統一計劃、統一管理、分口培訓,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2)完善投入支持機制,實現城鄉的均衡發展。第一,完善財政支持政策。一是確定財政支農投入的比例。可以考慮財政用于農村的比重劃定一個基本的比例,列入預算。二是優化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涉及公益性的支出,基本以政府投入為主;涉及準公益性的支出,政府以獎代補為主;涉及扶持性的支出,以政府貸款貼息扶助為主。第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積極發展農業保險。針對農戶生產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弱的實際,建立和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信貸經營機制。積極培育支農金融組織;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聯社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創新農村信貸抵押擔保形式。有條件的縣(市、區)可組建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農業信貸擔保公司,解決農民貸款難和村鎮建設融資難的問題。第三,鼓勵社會資本支農。在切實維護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利用政府貸款貼息的辦法和通過稅收杠桿的調控,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逐步建立以政府、農民、金融機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體系。(3)加快城鄉產業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協調發展。第一,合理區劃產業布局。對全市產業發展進行區域功能劃分,合理布局工業、農業、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產業;一是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二是高新技術發展區。把中心城區定位于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和以金融、旅游等為主的高檔商務區。三是產業承接區。港澳粵及海西產業轉移承接走廊的縣(市)可作為優勢資源深加工區和勞力密集型的加工區,鼓勵發展特色產業。第二,引導產業聚集發展,促進產業關聯融合。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確定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集中人才、資金和技術進行開發,采取土地、人才、產業“三個集中”。打造城與鄉、工與農之間的產業鏈。(4)努力消除城鄉建設差距,實現人居環境的等值化。第一,加快中心城鎮建設。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大前提下,重點抓好中心城區—縣(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農村社區六級網絡規劃;一是中心城區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中心城區的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力,促進人口的轉移和集聚。二是按照“集聚產業、集合人口、集中資源”的要求,把瑞金、龍南兩個次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為農民變市民創造條件,給“草根”經濟以發展空間。第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著力推進農村公路網絡化和城鄉公交網絡化,擴大城鄉公交服務范圍。二是加快推進城鄉水電一體化,按照城鄉同網、同質、同價的目標,逐步解決農村水電安全問題。三是加快推進城鄉信息一體化,推動數字鄉鎮和數字社區建設。第三,加快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在城市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創新環保和能源監管機制。二是積極開展農業污染整治,推進農業病蟲害防治由工程技術向生物技術轉變。三是加大生活垃圾的清運處理,有效改善鄉村的居住、生產、生活環境。(5)擴大社會事業覆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一,完善教育體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農村學校辦校條件。二是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可以將教師實行“無校籍管理”,教師全部由單位人變成系統人,統一聘任、統一管理人事、工資,統一配置師資,實行“同城同酬”等。三是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不斷充實完善教學點的內部設施,真正讓偏遠農村學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第二,提升衛生服務水平。積極完善覆蓋城鄉的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等,加強衛生資源宏觀調控。積極探索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整合或代管鄉鎮衛生院的試點工作,達到城區醫療和鄉鎮衛生院“雙贏”。切實提高農村衛生服務人員水平,長期穩定地落實技術協作、舉辦培訓班、雙向轉診、業務管理等方式的支援行動。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健康工程,以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為重點,融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于一體,實現城鄉衛生服務一體化。第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一是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徹底解決偏遠地區農民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二是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積極探索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農家書屋”網絡三合一的辦法。三是實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力度,精心策劃具有地方鮮明風格和個性特點的大型文化活動,促進文化與旅游、商貿等產業的相互融合與促進。(6)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經濟社會成果共享。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由救助型向普惠型轉變。以農戶自我保障為主,以土地保障和集體保障為補充,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可根據發展水平,逐步把進城打工的農民,特別是那些有相對穩定工作的人納入城鎮社會保障的范圍之內,采用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辦法,使其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
篇8
摘 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必須抓住關鍵、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技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
農業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2015年《關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提升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路徑。為當前我國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為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明確了任務。
一、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存在的突出問題
“十二五”以來,隨著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穩定在96%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2.2∶1。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化肥農藥的超標使用、關鍵技術和優勢品種還主要依賴進口、農產品科技含量還普遍較低等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表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還不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還不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僵化的矛盾仍是主要制約因素。
農業科研經費使用效率較低。盡管近年來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宏觀層面缺乏頂層設計,微觀層面缺乏政策靈活性和精準性,導致科研力量配置分散、科研項目低水平重復、經費使用多渠道配置,以及科研設施重復購置、閑置浪費等現象突出、科研投入產出比整體不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率偏低等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集成不夠。創新鏈上各要素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互動,缺乏統一的資源共享平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缺乏穩定的協作與聯合攻關機制,產學研之間脫節與錯位問題比較突出。且資源集成整合方式主要依賴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手段,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夠,不能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的有效融合,科技資源集成度不夠,拳頭效應難以發揮。
農業科技創新有效需求不足。農業屬于弱勢產業,農業比較效益較低,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后,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還不高。同時,大部分農業科技企業更多注重短期效益,創新意識不強,創新缺乏動力,習慣于等靠要,自主創新能力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而作為農業科技成果的需求者,我國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職業技術培訓等因素的影響,大多對采用先進農業技術認知度不高、積極性不強,對農業科技成果需求不足。
農業科技投入渠道單一。當前農業科技投入還主要以政府為主,財政科技投入有限,農業科技項目相對較少,申請立項相對較難。同時,由于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社會資金投入動力不足,企業獲取資金的來源主要是信用貸款,缺乏社會融資渠道,天使投資、科研基金會、風險投資等的供給潛力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農業科技激勵機制有待健全。管理制度創新還需加強,缺乏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主要表現在成果評價缺乏市場導向,科研人員生產力和創造力束縛于論文數量;科研人員進行創新的成本高、風險大,創造發明得不到相應的價值回報,創新能力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缺乏持續穩定的政策支持保障,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普遍偏低。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必須抓住關鍵、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技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具體來說,要突出以下重點。
優化農業科技創新布局。針對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短板,圍繞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率,建立更加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和創新規律的科技創新布局。中央級農業科研單位,重點圍繞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方向,突出戰略性和前瞻性,解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省級農業科研單位,重點圍繞具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產業發展,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有優勢和特色的應用基礎和高新技術研究,以及重大技術集成和轉移。地市級、縣級農業科研單位,重點圍繞技術成果服務轉化,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科技成果示范、農技人員培訓、技術需求采集傳輸等。
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以管理創新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產業發展需求和學科發展需求的導向,建立以需求定項目、以應用定項目的科研選題立項機制。強化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導向,注重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賦予其更多的科研自,建立績效管理激勵機制。強化學術引用率、技術使用率、成果覆蓋率的評價導向,建立第三方評價制度和不同機構、不同項目、不同人員的分類評價機制。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技術、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營造有利于企業開展創新的宏觀環境,制定和完善與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相適應的財政、金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體系。促進科技資源的市場化運營和服務,鼓勵企業建立高水平的研發中心,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同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的戰略聯盟。加大對重點農業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的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
促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在結合我國國情實際的基礎上,借鑒先進國家現代農業科研管理體制,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建立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科技型農業企業聯合組成的y一協調機構,將科技與生產、技術研發與區域產業發展、中央與地方科研資源緊密銜接起來,形成不同部門、區域、學科之間聯合協作的產學研用一體的綜合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三、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基本措施
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是一項涉及多層次、多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深遠的系統工程,扎實推動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任務落地落實,還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認識,把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納入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章程,落實好科技創新扶持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科技體制改革中來。
統籌推進。兼顧好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兩個層面,既要加強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促進資源集聚與協同創新,又要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科技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務型政府為支撐的,職責分明、結構合理、開放共享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
重點突破。緊緊抓住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農業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關鍵問題,在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重點突破帶動各項改革措施的整體推進。
強化頂層設計。在繼續實施已有的《關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的基礎上,打破系統界限,從長遠和全局的戰略角度進行政策設計和整體謀劃,建立科學規范的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和督促落實機制,形成推動改革創新的合力。
篇9
關鍵詞:農業科技投入;問題;機制創新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我國可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短缺壓力加大,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如何鞏固農業發展任務,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成為我國農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亟待思考的問題。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1]。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未來農業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的引領和支撐。
1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主要來源于國家公共財政,企業、各類金融和風險機構以及其它社會性資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額度都相對較小。公共財政作為一項基本的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措施幾乎被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長期利用,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但也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1投入經費總量不足
我國雖然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發展,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也不斷加大,但受國家財力的限制和其他因素影響,財政農業科技投入的總量仍十分有限。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1~2014年)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公共財政每年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只占農業GDP的0.6%,遠低于發達國家2.0%以上的比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的發展中國家1.0%的水平也有較大差距[3]。
1.2投入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科技投入結構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行業結構、功能結構和部門結構差異3個方面。
(1)從投入的行業結構來看,全國農業科技投入的絕大部分用于種植業研究,約占50%以上,農林牧漁服務業處于第2位,約占20%,畜牧業約占10%。國家對畜牧業的投入強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這與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類產值的地位是不匹配的;另外,政府在農業內部各部門間的投入中,農業科技投入分領域變化也不是很大,仍然維持長期以來的分配格局,而忽視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食物的需求由傳統的糧食作物為主向植物產品與動物產品并重的方向轉移,投入結構與產業結構也不相一致。
(2)從投入的功能結構來看,政府的農業科技投入大部分用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基礎研究經費在科研總經費中占比相對較低。2010年以來,基礎研究投入僅占約6%,應用研究約占20%~30%,農業科研成果的實驗和推廣約占60%~70%[4]。由于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足,致使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后勁不足,難以取得原創性科學研究成果。另外,一些高科技尖端領域也因為投入不足而沒有強勁的研究實力。
(3)從投入的部門結構來看,我國農業科技的主體主要分為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農林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業,政府投入是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和農林高等院校的主要科研經費來源。此外,政府投入在大中型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占據一定比例,康永興[5]通過對2006~2012年政府對三大主體的科研經費投入水平進行比較看出,企業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占比還不到3%。
2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的創新
2.1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
有了充足的財政投入,怎樣才能把有限的財政投入用到刀刃上,還得需要完善現行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一要建立項目分類管理的組織實施機制。要對基礎前沿項目,公益性項目以及國家重大項目實施分類管理,基礎前沿要突出創新導向,聚焦原始創新;公益性項目應著重強化重大需求和應用導向;重大項目應著重圍繞國家目標和重大戰略需求,解決重大關鍵問題。二要創新農業科技評價體系。對不同機構、不同項目、不同人員進行分類評價,創新驗收模式,建立第三方評價制度,確立使用者的評價主體地位,明確以使用效果為重點的評價標準,強調成果的利用率和覆蓋率。
2.2建立政府穩定支出與靈活退出機制
政府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其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覆蓋所有科技計劃的類別,因此,要建立穩定支出與靈活退出的雙向機制。對于事關國際民生的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和社會公益性項目,國家應制定科技專項的中長期計劃,確定具體技術領域的重點支持方向,并明確的穩定支出機制。對于基礎性、戰略性、周期性較強的農業技術領域和關鍵環節,在不斷完善考核機制的基礎上,也應給予穩定持續資助。
2.3建立多元化投入主體的投入新模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農業科技投入渠道也正在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大中型企業、金融、保險機構以及其它私人部門也開始逐步成為農業科技投入新的主體,政府應該因勢利導,進一步發揮政府農業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綜合應用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金融性融資、財政性政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手段,合理引導以企業為主的其他投入主體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主體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蔣和平.推動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十項建議.中國發展觀察,2012,(2):15~17
篇10
關鍵詞:人口計生;管理服務;創新
人口計生體制機制是指為了實現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而應該建立的組織形式和采取的工作模式。人口計生發展的不同階段,要實現不同需求的工作目標,工作體制機制一定會有所不同,一定要有適應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創新人口計生工作的體制機制可以促進社會管理的進步,最大限度地推動經濟發展快速健康發展;是妥善解決當前面臨的重大人口問題的必由之路;是保障人口計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
1人口計生工作面對的新形勢
1.1人口自身發展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①人口數量增長減慢并漸趨于停滯。目前全國總人口數量增長趨緩,部分省份處于"零增長"狀態;②人口結構畸形發展。少兒人口比重過低,老年人口比重快速增加,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并趨向老化,人口撫養系數將快速增加;③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人口遷移和流動活躍。今年開始,全國生育政策松動性調整,這對未來人口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但也很難改變人口發展的總體趨勢,不遠的幾年后生育政策還將再次調整并逐步趨向家庭自主化。
1.2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口適應性的需求增強①各地各層次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對人口數量和質量提出較高要求;②經濟快速發展,個人和家庭收入快速增加,社會保障水平提高;④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下降,勞動力供需比減小,未來幾年部分省份"劉易斯拐點"將充分顯現,將面臨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④個人和家庭主觀意識增強,家庭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小型化、快節奏、高質量,對社會服務需求和服務方式要求更高;⑤個人和家庭的自身發展,面臨著大量獨生子女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和家庭養老問題等。
1.3人口計生工作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轉變控制出生人口數量已不再是人口計生管理的主導問題,同時人口素質問題又普遍引起重視并得到較大提高。而現有的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表述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目標,已難以涵蓋當前人口計生新形勢下的人口計生工作的全部內容,人口計生工作越來越成為與人口管理和服務相關的社會綜合性工作,"調節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流動,開發人力資源、增進保障水平"已成為當前人口政策的基本要求。
1.4工作環境變化對人口計生工作的要求更高①法制化建設、社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提上日程;②計劃生育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有了較大改善,由管理到服務,由要求到補償,群眾對人口和計生工作的理解配合程度增強,生育觀念有了巨大變化;③人口計生工作實行綜合治理已經成為共識,并得到有效推動。
1.5衛生和計生部門合并組建新的衛生計生委,原有的工作體制機制發生了變化,盡快滿足工作需要,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體制機制已經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
2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指導思想
2.1把握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基本要求①把握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大方向。當前的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已經到了發生轉折的重大時期,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務也要隨即發生變化。創新工作體制機制要有"全局性"和"預見性",把促進整體發展和改進局部問題相結合,把長遠發展考慮和關注當前相結合,建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長效機制;②把握促進人口全面發展的新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也不斷充實、深入,提供人口計生優質服務,要把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優生優育、家庭幸福的需求作為重點,不斷拓展服務的范疇,提高服務質量;③把握人口自身發展規律和人口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規律,推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科學發展。
2.2要強化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主動意識①強化機遇意識。當前人口計生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機遇:機構改革成立新的衛生計生委,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形式;生育政策調整,群眾更加關注、理解、支持人口計生工作,形成了較為有利的工作氛圍。要善于從黨政領導的"高層倡導"中,找到人口計生工作的位置和事業發展的空間;②強化全局意識。人口計生工作不僅僅是人口計生部門的事情,要主動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完成,工作內容應融入各部門工作之中,自覺融入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自覺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總體部署;③強化創新意識。用發展的思維和改革的辦法,推動解決工作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特別注重從理順體制、優化機制上,推動建立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的政策體系,重點解決在思路、方法、成效,以及組織、案例、執行、監督等工作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④強化服務意識。確立服務基層的觀念,善于運用政策引導、活動帶動、評估考核、創建活動、項目實施等辦法,為基層工作開拓渠道,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⑤強化效能意識。當前人口計生工作正處在轉型提升階段,管理和服務部門要把加強能力建設放到突出位置,善于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群眾工作的方法,協調各方,統籌運作,破解難題。六要強化民生意識。通過法律手段推動人口計生工作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總體部署之中,使計劃生育家庭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2.3要處理好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相關關系①處理好人口工作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關系。將兩者有機結合,越往宏觀越要強調人口工作,越向微觀越要強調計劃生育工作;②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繼承那些在新形勢下仍然使用的好方法、好制度、好規定,并堅持抓好落實,同時在繼承中,結合實際情況創建一些新的工作模式;③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從長遠和大局考慮人口問題,長期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同時下大力氣解決具體工作中實際問題。
3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目標和工作思路
3.1建立新形勢下的人口計生工作的管理模式①人口計生工作的管理模式應有所創新,通過分階段、分步驟、由淺入深的系統性改革,構建以人為本理念、服務型政府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相適應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新的體制機制。政府履行人口管理職能,應逐步地由更多地承擔具體管理變為宏觀指導、政府各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完成。建立政府牽頭的"人口管理辦公室",調整充實"人口計生領導小組",強化各部門的人口計生工作職能,對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的政策制定、統計分析、服務性工作等實行統一管理和操作;②將人口管理和服務內容納入各部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③加強人口發展研究和人口形勢分析,建立人口安全預警機制,結合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建立規范的人口數據庫;④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⑤通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來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服務內容,根據群眾的需求,提供生殖健康、避孕選擇、素質提高、生活保健等項服務工作,改進基層服務單位的條件和服務人員的業務能力,改進和提高為流動人口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3.2通過建立利益導向機制來促進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改變人口計生管理和服務的工作思路和辦法,隨著國家財力逐漸強盛和民生事業不斷改善,人口計生管理和服務的入徑也應有所改變,從以往對群眾提要求轉變到為群眾提高優惠保障上來。①落實和完善現有的獎勵優惠政策,取信于民;②圍繞計劃生育家庭的優生優育、子女成才、獨生子女和計劃生育手術保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養老保障、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扶助、農村長效節育措施獎勵、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險等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③積極推動有關計劃生育政策融入相關公共政策之中,完善人口政策與扶貧、農村土地流轉、征地補償、體林權制度改革、免費公共衛生服務等公共政策體系的有效銜接。
3.3通過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意識來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①要發揮群眾自治組織-人口協會的作用;②要推進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③要發揮社會監督和群眾監督的重要作用;④要利用好渠道表達人民群眾的訴求。
4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應注意的問題
4.1人口計生工作不能弱化面對當前的人口形勢,不能認為人口已經得到控制,人口計生工作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對人口計生工作發展過程中伴生的問題和對當前及今后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認識不足。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關鍵時期,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口適應性需求的關鍵時期,因此也是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的關鍵時期。人口計生工作除了要調控人口數量以外,還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鑒于此,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不能淡化,人口計生工作不能弱化。
4.2繼續樹立"大人口觀念"即解決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時,要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諸多問題聯系起來考慮,注重其協調發展,綜合治理的思維方式。這也為各級人口計生工作者拓寬思維空間指明方向。當前樹立"大人口觀念",突出問題是如何將其納入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行動中,盡快取得取得實際效果,這就要求人口計生體制機制創新要有較大的突破。不能習慣于過去的一些工作方法,對于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不愿想、不敢做;更不能認為"大人口觀"需要國家宏觀把握,基層只能思想上提高認識,沒有在行動上有所作為。
4.3加強創新人口計生體制機制的重點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創新人口計生體制機制目前還沒有成型理論可供指導和成型的方案可供操作,需要加快研究,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出一些重點研究課題項目,盡快實現成果轉化應用。
4.4加快衛生和計生部門的融合深化人口計生管理和服務體制機制改革是推進社會事業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①要解決思想觀念的偏差認識,自覺服從和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衛生計生機構融合,既可以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還可以提高管理和服務工作質量。近年來兩個部門的工作性質、工作方法、工作目標趨同性越來越明顯,兩個部門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個部門的各自優勢,更好地服務于群眾和社會;②要加快完成基層單位的機構改革步伐,根據本地的特點,制定好"三定方案",做好調整和充實工作,同時要加快完成原有的服務部門的融合;③加快管理手段和服務方法的融合,形成整體一致的工作要求和服務方法,盡快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4.5解決好創新人口計生體制機制面臨的具體問題①解決隊伍建設問題,在理清各級工作任務的前提下,配備符合數量和能力要求的工作人員;②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③增加創新人口計生工作體制機制所需經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