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師德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02 14:0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師德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師師德反思

篇1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加強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最為重要的內容.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師德師風的好壞往往影響和決定了學校的校風和學風的好壞。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教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此我就我個人在師德師風學習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做自我剖析,盡量做到:

優良的得以發揚,失誤、過失毫不遮掩.

我覺得新時代的師德師風應該是與傳統的標準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嚴中帶慈、公平待人、勤奮好學。嚴厲并不是苛刻,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學生當作發泄的對象,這不是教育學生。我覺得傳統中的師德師風與新時期的師德師風都應該是一樣的,但現在存在的區別在于:

師生關系的變化。以前的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但現在則要求教師對學生也應尊重,這是個進步。因此,新時代的教師在關愛和嚴格要求學生上要提出新的標準。

本人還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論學習不夠透徹,只停留在表象上,沒有從實質上深入研究,導致教學過程中出現很多困惑.其根源于本人主觀上

思想怠惰,不思進取,客觀上理論修養不夠.

教研力度不夠,多年來擔任歷史教學任務

,只抓課堂教學,沒有把教學經驗總結下來,很少寫教研論文;只做井底之蛙,沒有走

出學習,究其原因,教學任務重,時間少,寫作水平低,不善于積累.

不擅于使用多媒體教學,跟不上時代步伐,有現實條件的限制,也有個人因素.

(四)工作作風不夠扎實,遇到困難不能知難而進,有時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

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得還不夠,因此解決學生的思想上的問題常常不能得心應手。

篇2

[關鍵詞]實習支教反思性教學師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1)17-0185-01

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教師[2007]4號)中指出:“開展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是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強化師范生實踐教學,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強教師養成教育,引導師范生深入基層,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徑;是密切高師院校與中小學的聯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的重要紐帶。開展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幫助農村中小學提高師資水平,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然而,從師范生實習支教的實際狀況來看,師范生往往暴露出知識面較窄、藝術人文素養不高、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較欠缺等問題,與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專多能”的素質要求存在很大的距離。它使我們更深切地了解到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因而,如何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合格的教育人才,就成為我們師范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由實習支教所引發的對師范教育現狀的思考

通過實習支教中所反映的一些問題來審視師范教育本身,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師范教育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以及教學內容、方法上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觀念層面,師范教育觀念滯后于基礎教育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給師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原有的“重學科、輕實踐”的學術型教學,已難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全面發展目標,而目前從事師范教育的大多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現狀缺乏足夠的了解。此外,師范教育人才培養觀與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近幾年城市中小學的師資已近飽和,師范生就業呈現出逐漸向農村中小學轉移的趨向,然而,師范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顯然未能適應這種變化。

體系層面,師范教育體系與基礎教育體系缺乏必要的銜接,滲透融合不夠,師范教育處于一種被動應付的局面,在承擔基礎教育引領和服務的功能方面難以盡如人意。因而,建立一個良好的銜接平臺和互動機制極為重要。這種缺憾,也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目標的構建上,當前各高校的師范教育仍存在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爭論,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特色不夠明顯。

行為層面,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的設置、教學大綱的修訂、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開展以及教學方式的設計等方面與新課程改革的聯系不夠緊密,尤其是對農村基礎教育缺乏足夠的調查與研究,缺乏前瞻性。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時分配的矛盾,學科類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學科教學法與一般教育類課程之間關系的協調問題,實踐環節中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學生基本教學技能訓練的缺失等,仍是師范教育行為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工作中所反映的一些問題,也正是當前師范教育所面臨的并應解決的問題,如不妥善解決,將制約培養合格師資目標的實現。因而,重新反思先前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模式,將有利于師范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師范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從實習支教工作中所暴露的問題切入,依托反思性教學理論,分析評價教育過程和教學經驗,不斷探究教學理論與實踐問題,不失為實現師范教育模式改革的一個途徑。所以,對師范生實習支教實踐的分析與思考,不僅可以及時反思當下師范教育的得失,而且還可以尋找出一種能與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相適應的師范教育模式。

1.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反思意識。科學的教育理論、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反思性教學的邏輯前提。師范教育各專業由于其教學內容的相對穩定性,造成了教師觀念上的相對自足,而高等教育中學科專業觀念的根深蒂固,又影響著教師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熱情,真正關心基礎教育改革的教師并不多,深入研究中小學新課程的就更少。因而,要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要求的合格師資,提高師范教育的質量,就必須立足基礎教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現代高等教育理念,并對教育教學各要素進行積極的反思,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2.構建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銜接體系。從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情況看,師范教育存在較顯著的照本宣科現象,所傳授理論知識與農村小學實際教育教學需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離,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有的用不上,有的不夠用。要徹底改變這一現象,就要從各方面入手,加強與各地教育局、各中小學校的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借農村骨干教師培訓的契機,將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相結合,在兩者的互動中增強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師范教育教學的質量。

3.改革培養方案。反思性教學強調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和實現途徑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反思性教學的理想目標。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師范本科生進小學、師范專科畢業生大多在農村小學任教的嚴峻現實,需要師范教育尤其是師范專科教育改變沿襲多年的專業教學培養模式,從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入手,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要加強師資需求、教師知識與能力結構等方面的調研,重新定位培養目標與規格,制訂出適合學生素質養成和專業成長、適應新農村教育的科學可行的培養方案。

4.調整與改革課程結構體系。改革目前“重理論、輕實踐,重分化、輕綜合”的課程體系,建立以“拓寬口徑、強化基礎、突出實踐、注重綜合”為指導思想的新課程體系,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課程設置的目標,把專業知識體系、能力培養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大功能的協調融合。要將師范各專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研究教育共性,兼顧個性,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調整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教育類課程三者的比例,增設藝術人文素質課程,提高選修課程比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大見習、實習、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等實踐教學的比重,提煉專業核心知識與普通話、書寫、教學設計等教育教學核心能力。

5.優化教育內容,提高教學效益。要從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等角度出發,制訂合理的教學大綱。如大學英語、體育課程的大綱修訂,必須考慮師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根據師范教育的實際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注重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時代特色,整合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課程,加強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改革與教材教法、教育教學技能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方面的學習、研究和訓練。要打破課程內容的封閉性,使專業基礎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在內容上建立廣泛的聯系,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執教能力。

6.改進教育方法,反對機械灌輸和簡單重復。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要改變以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教育方式,建立一種新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采取自學、輔導、討論、課題研究、論文及設計、社會實踐等多種教育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

總而言之,對實習支教這一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回顧、審視與再認識,就是要追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行為等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的實踐,審視教學理念、培養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的素質全面提升和專業技能的長足發展,從而實現教師教學境界的自我提升,這也正是反思性教學的現實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辛濤.教師反思研究述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3).

篇3

關鍵詞:師范;歷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017-01

師范類學校歷史課教學是要培養中學教師隊伍與專門研究人才,這一特點決定了大學歷史課教學有許多與中學歷史課不同的特點,曾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教授在《鄉土中國》序言中說:"我并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作為教師的人就得帶個頭。"目前總書記號召大家要學習歷史,所以,探討師范類學校歷史課的教學藝術十分必要。

1.師范類學校歷史教育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社會對歷史學專業的畢業生需求是廣泛的,學校、文化館、博物館、文物考古、文史研究、旅游開發等都有需求。關鍵是, 師范類學校歷史學教學如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師范類學校歷史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知識與方法之外,還要努力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就業意向,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大學學習階段,就要開展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了解學生的就業選擇。如果學生要深造,就要開設大量的提高課及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如果學生要在不同的行業謀職,就需要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對人才的要求,要使學生適應社會,而不能讓社會適應自己。若學生將來從事教育工作,就要讓這部分學生加強學習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如果一些學生要在旅游行業謀職,可以讓學生學習旅游方面的相關知識。當今各地為發展經濟,都在盡力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經濟的發展需要文化來。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學生要從事文史方面的研究,可以讓學生進行區域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并在自己的畢業論文中能夠有所體現。

師范類學校歷史教育必須與社會相接軌,按照社會的需求培養人才。學校和歷史系要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產品,使培養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歷史教育已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關門教學已不是時展的要求,開放式教學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歷史學專業就象一個工廠,在市場競爭中,要想使自己制造的產品能銷售出去,必須了解市場行情,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

2.對師范類學校歷史教學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急需素質高、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這就要求大學教學方式必須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而做適當的調整。那么,就歷史專業來說,大學歷史教學應該如何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呢?

2.1 教學改革應該是教與學兩個方面改革。"教"固然重要,但是,教學改革的最終效果更多的體現在"學"上。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應試。進入大學以后,如果不對學生進行有力的引導,他們失去了應試的目標,一旦不能確定自己新的學習目標,很可能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改變學生在傳統中學教學模式中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教與學中找到自我,知道自己要學什么,要怎么學,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這也是一個比較艱巨的任務。在新學期開學時,筆者曾讓大三年級的學生說說他們傾向于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哪方面的內容更有興趣,想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學生的答復竟然是:"老師講什么、怎么講都行。"

"本來你就是老師,我們是學生,學生不習慣也要習慣,不適應就慢慢來適應。"聽到這些話,筆者感到有些震驚,頓時無言!因此,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是教學改革中很關鍵的一步。學生不能自主的學習,任何教學改革措施都無法真正實行。此外,不懂得自主學習的學生,還談何創新呢?

2.2 提高學生的興趣的方法之一是聲情并茂,情真意切。在教學過程中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同樣內容的課程,有些教師講起來效果很好,學生很喜歡,有些教師講的卻不盡人意,學生反應較差。這里面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教師在講課時,是否帶有激情,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筆者在講課時,往往提出這樣或那樣的疑問,然后采取自問自答的形式進行講解,努力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把學生吸引住。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我們并不要求學生把所講的全部內容都記下來,而是要求他們有選擇地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記下來,這樣既避免了"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的死格式,又有利于使學生有理解思考的時間,從而把學生融進課堂的氛圍之中。交流者,師生感情相互溝通之謂也,講者熱情澎湃,聽者心潮激蕩,講者悲痛壓抑,一則以喜,一則以悲,臺上臺下,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共鳴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我們在講授中國近代史課程時,對一些愛國人士的革命行動,極力加以渲染,學生深受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來就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前進的一種巨大力量,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務之一。通過中國歷史的學習,更能直接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增進民族自豪感。明清以后,特別是到了近代,中國從處于世界前列一下落后了一大截,我們在講授時就應該抓住這一主題,教材內容與這一事實緊密相連,使學生切實認識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及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祖國的光明未來,這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才是較好地完成了課堂教學。

總之,大學歷史教學改革應該以"教"與"學"為中心,一方面強調教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也要注重培養學生改變中學歷史教學中養成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養成新的、積極的、自主的學習習慣,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統一,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此外,考核方式也應適應新的培養目標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需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使得大學歷史教學改革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 陳穎.課堂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J].歷史教學, 2005,(2).

篇4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贊嘆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獲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煉。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借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由于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包括:

我覺得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糟糕的地方是……;

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么樣?如果是你會怎么處理?

我本想在這里“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

合作解決問題——共同從事教學設計,從設計的依據、出發點,到教學重心、基本教學過程,甚至富有創意的素材或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要為其后的教學反思留下空間。

4.文獻資料

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理論,我們能夠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能夠對存在與現象背后的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學經驗;能夠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學決策。

閱讀數學教學理論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行為的思路,不在總是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哪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哪些更帶有普遍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客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活動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性”的行為,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篇5

“策略”是對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尋找應對的方法、策略,但是策略不等于方法。在參考大量文獻中,我發現許多學者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相混淆,其中華東師范大學季瀏學者就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區分,揭示了教學策略的本質教學與反思。他指出“現代教學策略關注的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思維變化過程,強調課的結構的完整性與呼應性,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師連貫的、遞進的。同時現代教學策略關注個體的進步,期望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能夠各自獲得成功”。下面對混淆定義進一步整合梳理:

1.1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關系

大部分文章出現的問題就是將這三者的定義雜揉到一起,交叉使用。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對學生的教與學采用的方式與手段。例如:講解、示范、情景教學、重復練習等等。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固定的教學形式,亦或包括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亦或某一教學環節。這是一種固定、高效且適合多種教學的范式。如:“快樂教學”模式;而教學策略屬于兩者之間的中位概念。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因此,合理辨析三者定義,將更有利深人研究。這三個概念的關系是教學模式包括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方法的具體體現,教學方法又服務于教學策略

I.2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觀念的關系

有學者指出教學策略無非是教學思想的集成,觀念和技巧的關系應該是絕對的統一,教學觀念支配和決定著教學技巧,教學技巧則從屬于一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目的。教學觀念是教學引導者的思想呈現,包括的范圍也比較廣泛。包括技術風格、知識呈現、思維方法等等。教學設計是在上課前對教學流程的計劃管理。包括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材料、教學方法等教學過程的前期呈現。而教學策略包括教學觀念,兩者都具有可操作性,也都是對教學行為的順利實施添加的一味重要作料,但是教學策略更多講究行動上的教學,而教學觀念則講究思想上的深化

2.體育教學策略反思的研究現狀

經歷史研究證明,教學策略的反思視角并不明朗,主要出現的問題有兩個。第一,教學策略將教與學聯系在一起,認為兩者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絕對的統一,往往在具體研究教學策略的過程中對二者定義不加區分。第二,教學策略在研究中偏向教的策略方法,往往不注重學生學的策略,導致教學失去主心骨。教學策略本沒好壞之分,但如若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果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對教學策略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

2.1國外體育教學策略研究

體育教學策略的反思在國外研究相對成熟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史密斯的教學策略研究,他開啟體育教學策略研究新起點,為課堂管理和教學提出高效的時間策略。還有G3g0的“教師七要”,對教師做出具體規范。之后J.S.Kounin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反思,提出防范式課堂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留有余地的教學計劃,關注學生的集體活動形式。后期Brophy又對防范式課堂管理策略做出合理補充,充分將學生自尊心放在首位,建議教師了解學情和學生愛好,講究學生和老師的學習,避免使用命令式語言。R.Johnson提出教師和同伴、同伴與同伴的合作關系。他指出根據教學形式的不同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問題的解決。特別指出的是R.M.加涅的研究指出,“我們第一要指出教師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第二要指出學生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這也對教學策略的反思進行了細致的問答。他主要從教學管理策略和指導策略上進行分析,得出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是對教學引導全體學生達到最優

2.2國內體育教學策略反思研究

中國關于體育教學策略反思研究還是比較少的,主要是針對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情況下的反思,這給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樹立了根基。從表I可以看出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位居反思第一位,而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僅占了第七位。這說明教學策略在實踐反思教學中往往受到忽視。再加上新教師近年來的擴招,教學策略的反思仍停滯不前。我國關于教學策略出現系統研究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皮連生的指導性和發現性教學策略。隨著教學問題的出現,教師水平及能力的高低,教學結構化的不良領域已經有“赤子”苗頭。這也是教學反思研究難點所在,教學策略的提取不是簡單知識的提取,而是將所有知識依據具體問題進行合理運用,特別強調結合實踐進行教學。針對突發狀況也是考慮到老師的反應能力和應對措施。有研究指出,教學策略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最終影響學生學習策略的獲得和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3.問題討論

3.1體育教學策略的研究反思力度不高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體育教學策略反思角度比較廣泛,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技術、學生主動性、教學評價等等,但是體育教學策略反思研究數量少之又少,且不成體系。這就大大限制了體育教學反思的關注度,影響實踐教學效果

3.2大量新手教師的滲人,教學策略反思力不從心

新手教師可以說是一種財富,不僅體現了時代精神,也大大滿足了新時代兒童的發展思維。但同樣從教學水平上看,很多新手教師由于缺乏經驗,往往將反思的視角定位在教學技能和教學效果上,忽略了教學策略的反思。從而使教學策略反思力不從心

3.3教學策略反思界限不清晰,易誤導教師的實踐教學

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同時,我發現教學策略定義不清晰,這也導致了教學策略反思混亂,反思水平較低,難以抓住教學策略本質。因此在教學策略反思中易誤導教學實踐或者反思角度出現問題

3.4教學策略反思與社會新興領域脫節

隨著科技發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策略也在不斷更新,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教學策略反思被忽視的現象屢屢出現。這種反思視角已經嚴重與新興社會脫節,不利于國家在體育教育上的長久發展

篇6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初中歷史.實踐探索.

Abstract: "Reflective Teaching" is the late 1990s, began to be educators in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ne of the ways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reflective teaching is necessary.

Keywords: reflective teaching middle school history.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們每個人都有大量的生活經驗,同時又對這些經驗深信不疑。那是因為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自己獨特的觀念和思想,時常都在影響著人們的行動。社會群體的成員擁有的信念和態度代表了他們的文化系統,反過來又體現于他們的行動中。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教學,逐漸成為反思型教師。對教師而言,他們是“樸素”的教育實踐家,他們對各種教育教學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這種觀念教師的頭腦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倡導初中歷史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就必須轉變歷史教師教學的觀念。

一. 轉變教育觀念

我們平常所看到的教師教育行為只是滄海一粟,我們看不見得隱藏在教師教育教學行為之下的那一大片就是教師教育觀念,“所謂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師教育教學情景與教育教學歷程中對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角色、課程、學生與學習等相關因素所持有的,且信以為真的觀點,他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以及生活經驗,構成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指引著教師的反思與行為。教師觀念不但影響著教師的知覺與判斷,影響著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而且還影響著教師行為,他們往往是內隱的,未被意識到的。”

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初中歷史教師反思教學就是指教師反思自己的內隱的未意識到的觀念,重構正確的教育觀念,這樣才會給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實踐帶來進步。教育觀念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的認識。它包括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學習觀、教學觀、自我發展觀等。“教育觀念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而且對教師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也有重大的影響,盡管教師對此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但是當教師學習、嘗試接受新的教育觀念時,原有的觀念就可能成為“過濾”新觀念的篦子,拒絕更新新觀念也拒絕從學習中獲得成長。” 教育觀念一旦形成具有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性,教育觀念在教師專業結構中具有較高層次,因此說,轉變教師觀念是對教師一種較深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

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成為反思型教師,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師正確的教育觀是教師角色轉化的前提。傳統的教育認為教師只是講知識,而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知識。這種觀點嚴重的影響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互動。目前進行的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教法的不斷創新,都是依靠教師來實現的。假如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教育觀念不更新,那么各種改革都走形式,毫無實際意義。

第二,教育觀念決定教師的教學效果。因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所以決定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時代相吻合,是時代對教師樹立正確觀念的要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教師理解和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時代背景相吻合,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完善、發展和鞏固,為反思型教師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被認為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總結教育改革經驗是指出“‘沒有教師的協助及其積極參與’或‘違背教師意愿’的教育改革,從來沒有成功過。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很難的,涉及教師知識、信念、觀點、態度、行為和興趣的各因素的變化,而教師信念又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統攝著教師的其他方面的品質。”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思想的轉變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是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吸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適應新課改的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積極運用反思教學方法,促進自身專業的不斷發展。

二. 倡導反思型教師

從杜威的觀點中,我們理解為:反思型教師對課堂中的問題持積極的態度,他們能夠連續不斷地思考課堂問題,追求更好的教法和課堂管理方法,他們還關心自己的課堂效果能否給學生帶來哪些利益;同時反思型教師還對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比較重視,他們知道為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同的學生個體對學習條件和環境是有區別的。職稱表反思型教師擁有一種良好的開放的心態,去傾聽各方的意見,甚至承認存在錯誤的可能。反思型教師對信息的收集有自己的權衡標準和判斷決策標準。而傳統教師型教師對課堂和學生問題思考的較少,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也會去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但他們只局限于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認識。同樣,他們對理論的東西幾乎不關心,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傳統型教師往往認為只有一種正確的教學方法,有時候他們也想創新,但考慮的較淺,不注重價值;他們有時也收集一些信息,結果是固守結論,機械行事,不會理性的判斷。

篇7

【關鍵詞】重視;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以便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就像是一個人在行走時常常回過頭看看自己是否走了彎路或走錯了路,以便及時糾正錯誤,這樣我們才會走得更快,走得更遠。作為教師,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固然重要,但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反思,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優缺點,通過細致的,冷靜的思考,總結正面的成功經驗和反面的失敗教訓,才會對后續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經過日積月累,將反思的成果應用于實踐接受實踐的再檢驗,就會形成比較成熟的教育教學經驗,有位專家說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就會成為專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目前,大多數教師對教學反思還不夠重視,他們認為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是上課、批改作業、輔導,這些工作做完了,任務就已經完成了,缺少了對一天工作的小結,當然也就缺少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總結――教學反思;有的教師即使有這樣的做法,但目的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反思得不夠細致,不夠深刻,走過場而已,這樣的教師,是對教師這個行業的性質缺少足夠的認識,是對教育教學這份工作缺少足夠的認識,也是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缺少規劃,他們即使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還只是一個“教書匠”,永遠不會成長為“教育專家”,因為他們缺少的就是一套支持自己教育教學獨特風格的理論體系,而這一套理論體系的形成就來自于教學一線的經驗積累。可以說我們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占據著能夠積累經驗的天然資源,然而我們在做了大量的艱苦的工作之后,卻忽略了這種比較輕松的“反思”工作,導致我們永遠成為不了“教育家”,多可惜。筆者認為,教育教學反思對于一個教育者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環節,不容忽視。

一、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著我們對自己的工作要不斷地進行反思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主體的人,現代教育觀要求,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師生共同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也將不再是完全按教師單方思維設計并運作的“流水線”和“圈套”,而是變成一種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并不斷完善的富有師生個性的創作過程。況且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300個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有一位國外的教育專家說:“兒童每天來到學校,并不是以純粹的學生――致力于學習的人的面貌出現的。他們是以形形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每一個學生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他們的情感世界。”而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必然會磨平學生個性的棱角,尤其是那些聰明活潑,愛動手動被腦的學生,更容易會被“統得過死”的教育體系所傷害,特別是習慣于一個標準、習慣于一套答案的教學評價,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當前素質教育就提倡重視學生的獨特個性,就是要求每位教育者通過創新教育,從學生的個性出發來考慮學生的發展,承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善于發現個性,研究個性,堅持教育目的、課程、方法、教學組織等的多樣性化、靈活化、個別化,有效的實施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從而使學生能更自覺、更充分、更主動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讓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實。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每位教育者就應該經常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看自己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遵循教育規律,是否有利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我們的教育行為才會為學生可持續發展、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捷徑

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的提升除具備熟練的教學理論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一個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就沒有教學經驗可談,他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去積累,積累就需要去收集,而收集的方法就是把教學反思努力培養成一種習慣。每上完一節課,無論多忙都要及時地擠出時間進行反思,作為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理念的界定、設計的執行、教法的運用、效果的檢測以及拓展延伸等環節的一次檢閱,并以此梳理出成功與失敗之處,成為下一次教學的能力。當把這種教學反思做的與教學一樣經常,即有教學就有反思時,何愁積累不下教學經驗。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是一種能力,也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平時教學當中所積攢下來的經驗,或者是教學之后的突然靈光一現的想法,就像我們收集在籃子中的貝殼,而反思則會提供給我們一條繩索,能夠讓我們把這些貝殼串連成為一件精美的飾品。朱熹也說過“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學”,我們也可以說“教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教”,這就是“樂學勤思長真知”,這種在教育教學中歷練出來的東西就是教學經驗,而且是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經驗,是彌足珍貴的,既是我們勞動成果的結晶,也是我們經后進行高效勞動的有效保證。中學生心理教育學家鐘志農先生,從事教學工作時已經五十歲了,他之所以很快成為中學生心理教育專家,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重視教學反思,他所寫的反思手稿堆積起來足有一米高。

三、新課程及其理念要求所有的教育者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的三個重要因素是教師、教材和學生,新課程標準中對這三者的觀點是: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材是聯系學生和教師教與學的橋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篇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均說明了早在古代,人們就充分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如今,當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教師的教育理念在發生變化,教育教學評價在發生變化,教師“教”的行為在發生變化,學生“學”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面對教育教學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該對當前的“教學反思”進行重新的認識和思考。

所謂的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后,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地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的理解就是把課堂教學實況像放電影似的在頭腦中重過一遍,回顧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任務完成得如何,學生反饋怎樣……然后把注意的焦點對準那些使自己激動以至于一時難忘的事情上,最后抓住時機,選擇典型案例、新鮮感受、深刻體會等記錄下來,這就是教學反思。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以說,沒有反思的經驗只是狹隘的經驗,至多是膚淺的認識,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問題得到改進,發現的問題及時探究,積累的經驗升華為理論。在教學工作中,我逐漸意識到教學反思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審視教學目標是否體現三個維度。新課標要求我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遺忘,如果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有必要通過反思,認識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否有機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是否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方式自己獲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是圍繞教師如何教展開的,現代課程理念主張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生如何學進行。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思想政治課學科的特點,設計探索創造出學生之間的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評價自己是否由傳統的知識傳播者、灌輸者轉變成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

(三)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建設者。基于此,教師備課時必須反思所授內容以前的教學思路、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從而設置教學定位。這樣,教師不僅可以提高對教材的駕馭能力,而且可以在“教學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教學過程是否關注課程資源的動態生成。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產生一些“奇思妙想”,迸發出創新火花,有時甚至是錯誤的想法,這些都是寶貴材料。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并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而且應利用課后教學反思捕捉、提煉,如此既可為教研積累第一手素材,又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礎上生成良好的教學資源,將其記錄下來,以資研究共享。

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那么,如何撰寫教學反思呢?教學反思該寫哪些內容呢?我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寫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例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內容時,我讓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這個問題。其中,歌曲是個很好的課程資源。學生合唱兩首歌曲《我的中國心》、《七子之歌》,在歌聲中感受到“文化對人影響的深遠持久性”,激發愛國熱情,并在愉悅的情境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二)寫失誤之處。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帶有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反思不足之處就是將處理不當、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記錄下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教學教訓。如果每次教學后都能仔細查找教學中的不足或失誤,就會使自己逐漸聰明起來。當教學出現失誤時,課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反思:(1)教學目標是否脫離學生實際基礎?(2)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妥當?(3)教學重點難點為什么不突出?(4)教法與學法的選用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5)學生為什么會缺乏興趣或啟而不發?(6)教學實際是否死扣教案,缺乏靈性?

(三)寫學生創新之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總會有一些奇思妙想,對此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會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在教學中要十分注意學生的“問題回答”、“練習答案”、“討論發言”,將有用的東西其記錄下來,作為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四)寫學習心得。寫學習心得就是把對自己有啟發的教學經驗、學法指導、試題研究及公開課教學的收獲記錄下來,寫在相應的教案后面,在今后的教學中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例如:在一次市思想政治課研訓會后,我覺得一名政治教師,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外,還應主動收集其他學科知識,以及時政熱點,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擴大知識面。

篇9

王  軼

(鎮江衛生學校,江蘇  鎮江  212000)

摘  要:所謂學案導學,就是教師在準備教案的同時,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設計編寫的,供學生預習、上課、復習及教師教學之用的導學材料。它是涵蓋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的一種教育理論和實踐,是一種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案導學;優勢;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充滿生機與活力,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開放性課堂,才能真正吸引學生。我們認為應從學生出發,讓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自助式“學案”逐步取代傳統的“教案”,這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改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反思這兩學年的實施情況,筆者認為學案導學優勢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案導學的優勢

(一)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

在學生的學案中,第一項就是學習目標,學生通過教師對本節課的目標設計的閱讀,明確了應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知道了能力提高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知道了一節課自己該學什么,這樣學習起來精力更充沛。學案將教師的教學思路展現給學生,學生集中精力通過閱讀教材、查閱資料、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實現了教與學的高度統一,教學效果更好。

(二)較好地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一直是我們在教學上的最大夢想。我校班級人數高居不下,面對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我們更是感到焦急和乏力。學案教學較好地解決了班額大、學生差距明顯的教學難題,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設計學案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基礎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引領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的自學提綱,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目標要求下展開自己獨特的學習過程,最終達到各有所得,全面發展的目的。

(三)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學案導學一改過去教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課前已做了“教學案”,已學會了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堂上的講授就不必面面俱到。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學生能學會的不講,學生已學會的不講,學生學不會的不講,巡查指導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把學生的易錯點、易漏點、易混點作為講課的重點。教師從傳統的知識講解中解放了出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則體現在沿著學案引領的具體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動機,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真正成為認知知識、理解知識、感悟知識、體驗獲取知識樂趣的第一主人。也使學生充分展現自我,挖掘靈感,享受教育。

(四)為學生探究問題搭建了平臺

“探究學習”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它具有很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學案將一節課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將問題作為自己探究的課題,通過閱讀、思考、實驗、交流等探究手段來初步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和價值觀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習慣得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得到了優化。

(五)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編寫學案的本質就是教師對課程知識的整合過程。教師從新的理論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學案的編寫及實施教學,這無疑對教師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挖掘優質學案和實施學案的過程中,教師必然要潛心鉆研教材,在明確教材系統及其主次的基礎上,靈活自如地處理、“裁剪”教材,給學生編織出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而使教師的業務能力、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也得到進一步的轉變

(六)有利于集體備課的落實和打造團隊精神

原來的集體備課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僅僅討論一下,對個別較難的知識點講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做不到本學科內的資源共享。學案導學教學法的實施,實現了同一備課組內部的資源共享,無論是從新課的講授思路,重點、難點的突破,還是練習題目的選擇、講解等都經過了同組教師的充分討論,這就使得集體備課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提高了集體備課的質量。同時,教師在合作備課的過程中增進了相互的了解,促進了相互的感情,有利于團隊精神的打造。

(七)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密度

一份學案在手,目標明確、話題集中,可以丟開輔導資料,甚至可以丟開課本,便于教師打開思路,全面引申,學生則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使教與學、說與思、說與做配合緊密,節奏快、效益高。

(八)可以彌補我校硬件設施短缺問題

數學是我們護理類中職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學校對文化課的教學設施的投入相對薄弱,而學案編寫空間很廣。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料、圖片、問題、練習題等呈現在學案上,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課件,并且具有保存永久的優勢。

二、學案導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案的預習尚需落實

由于學生剛上高一,自主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加之學生到了職業學校后升學壓力消失,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更是自律性較差,常常沒有對學案進行自學,導致教師在學案實施中遇到尷尬和困境。因此,我們今后必須加強對差生課前預習的督促、檢查和指導,培養他們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兼顧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難度較大

由于學生層次差別較大,學案又是統一的,學案編寫過程中,既要兼顧知識的難易程度,又要兼顧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因此這個把握好“度”的問題,是教師需要重點注意的。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多聽取不同層次學生對學案導學的意見和建議,最大可能地滿足每一位同學學習的需要。

(三)存在限制教師個性張揚的問題

由于實行統一備課,使用同樣的教案學案,這樣容易造成教師教學風格模糊的弊端,如何解決資源共享與個性教學的矛盾,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志誠.學案導學的實踐與反思[J].新課程(教研),2011,(6).

篇10

1、反思性教學的合理性

1.1 反思性教學符合初中學生的成長特點

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整個青少年階段’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勢的地位。所謂抽象邏輯思維,一般認為,它是一種通過假設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維研究發現:初一學生在小學的基礎上,已經開始掌握辯證思維的概念、判斷、推理等各種形式,但水平較為低下,僅僅是個良好的開端;初二、初三學生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是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所以,作為教育者要把握好這樣的一個特殊的、重要的教育時機。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來符合適應學生的切實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2 反思性教學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

(1)人類的歷史總是在不斷思考、探索中發展和創新的。歷史學科是一門具有很強反思性的學科。“歷史雖然是過去事,但研究歷史,學習歷史都是現代的人,我們所教所學的歷史,實際是人對前人的理解學、解釋學。”歷史學科就是通過認識過去來認識——反思——改正—超越自我。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時代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也不能一成不變,從這個角度上說,歷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引導學生科學的總結歷史經驗,古為今用,自覺地樹立反思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就歷史學科來說,其特點就是對被研究的各種歷史對象做出客觀評價。在反思性教學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反思,教師對諸多教學問題進行探索學習和研究,不斷改進更新,在反思中求新求異,思維被激活,教學不斷創新。

2、初中歷史教師反思性教學的實踐策略

2.1 自我反思

歷史教師的自我反思,是對自身成長的經歷進行反觀考察,如自我學習或教學經歷的反思。包括教學道德和倫理,以及教育精神品質、習慣、常識等內在教學理念的反觀自照。對自我學習經歷的考察,自然就會與自己的教學經歷聯系在一起,原來的教師會潛移默化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產生影響,原有的學習經歷也對自身的教學有借鑒。教育過程是具有周期性的,在開始新的教學前,教師對于自我已有的教學的反思,主要是對自我的教學行為進行批判的思考。在原有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審視。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不斷解決問題,再發現新問題。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呈上升的趨勢。促進教學的不斷完善。作為歷史教師,要樹立終身備課的意識。

2.2 集體反思

自我反思過程中難免會有不足,這就需要集體的力量。集體反思就是反思在群體中進行,這個群體可以包括,同事、專家、校領導,甚至包括學生或學生家長、對教學的問題,群策群力,分析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事之間的相互批判的觀察教學行為,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同事的經歷可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問題形成的動力機制和原因。”

同事之間的觀摩和討論過程中,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批評、共同研究對話,進而提高教學水平。教師的自我反思往往局限于個人視野,難以明了的發現問題,而同事之間集思廣益,開誠布公的批評探討,為教師自我反思拓寬思路和提供借鑒。

聽課觀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有效途徑,也是集體反思的一個良好的契機。通過聽課可以觀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管理、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效果、教學中師生的關系,隨后彼此交流,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集思廣益,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再比如公開課、講課比賽、相互評課等,這些活動都對于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觀摩別人的教學,分析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之處,找到原因,為自己的教學提供新的啟示。這樣可以拓展思路,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尤其是觀摩優秀教師的精品課例,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對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個重要途徑。

2.3 學生反饋研究

現代教學論的基本觀點是: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的規律。教學是否成功,就要以學生對教學的領悟和發展為標準。正源于此,學生反饋是教師要經常使用的一種反思策略。學生反饋研究主要方法有問卷調查和交談。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成果的最大表現就是學生的成長和學生三維目標的實現。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或交談,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這對教學至關重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習興趣組織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設計,教學效果才有意義,教師不但能夠適時的調整,還能夠深入的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和感受,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學生的反饋可以通過談話或問卷等形式進行。教師可以通過課前的提問、課中的交流、課后的測試等等方式隨時隨地的進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將學生的反饋信息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進行整理和歸納,從而對反思起到推進作用,拓寬反思的渠道。

3、結論

總之,反思性教學是使教師學會教,學生學會學,最終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勤于反思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對于學生學習的態度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也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積極投身大反思性教學的實踐和研究中來,不斷提高自身的過程中,與學生共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