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英語名字范文
時間:2023-04-05 17:36:07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女性英語名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鍵詞:服裝;品牌名;翻譯;用字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2-0237-02
1 服裝品牌名的翻譯
國外服裝品牌名翻譯方法與普通英語詞匯的翻譯一樣,同樣也都有音譯、意譯等,當然,好多外國牌子都是不音譯的直接用英文。在加入WTO之后,中國的服裝制造商越來越注意與世界接軌,很多服裝品牌在注冊中文商標的同時,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譯,有的直接采用漢語品牌名的拼音作為英文品牌名,有的則根據(jù)讀音翻譯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詞,而且是有特定含義的詞。
1. 1 音譯
1.1.1 外國服裝品牌名譯成中文名
外國品牌名譯成中文名時,多數(shù)都采取音譯法,取其相近的音譯成漢語。如:
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
Bvlgari――寶格麗;
Cartier――卡蒂亞;
Fendi――芬迪;
Donna Karan――唐納?卡蘭;
Hermes――愛馬仕;
Moschino――莫斯奇諾;
Nina Ricci――蓮娜?麗姿。
很多外國服裝品牌都是用創(chuàng)始人或設(shè)計師的名字作為商標,也采取音譯法,就如同翻譯英文名字一樣。如:
品牌名稱:Christian Dior (克里斯汀.迪奧)――創(chuàng)始人、設(shè)計師(1946年-1957年):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奧);
品牌名稱:Chanel(夏奈爾)――創(chuàng)始人、計師(1913年-1971年)均為Gabrielle Chanel (加布里埃?夏奈爾) ;
品牌名稱:Versace (范思哲) ――設(shè)計師:賈尼?范思哲、當娜泰拉?范思哲。
應(yīng)注意的是,很多品牌名并非是英語,還有法語等語言,翻譯時可結(jié)合國際音標進行音譯。
1.1.2 中國服裝品牌名的英譯
漢語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漢語拼音的好處主要是能直接宣傳這個品牌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品牌大多數(shù)是以開拓國內(nèi)市場為主。如:
威鵬――Weipeng;
李寧――Lining;
波司登――Bosideng;
利郎――Lilang;
報喜鳥――Baoxiniao;
芭芭拉――Babala。
有些服裝品牌名英譯時,雖然是音譯,但是選詞時,采用有實際意義的詞,如:
百麗――Belle (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語涵義是“美麗的女人”);
歌莉婭 ――Gloria(Gloria是“榮耀、頌歌”的意思,同時也是個很美的少女的名字,很多外國女孩取這個為名,這與“Gloria的服裝品牌專注于女性休閑服飾,風格休閑淑女甜美可愛”相符合)。
有些服裝只是根據(jù)漢語名稱取個音相對應(yīng)的詞,在英語中并無實在意思,但是卻有特定的涵義,如:
以純――Yishion(Yishion是英文單詞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僅含有原來的含義,又是漢語中“衣”的諧音,體現(xiàn)其經(jīng)營的范圍);
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組成的,“E”不僅是“衣”的諧音,現(xiàn)在最流行的一個英文字母,“base”與“本色”諧音,是“基礎(chǔ),根本”的意思,又與“本色”相同);
真維斯 ――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僅與“真維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為“牛仔褲”,west為“西方”的意思)。
有些服裝品牌根據(jù)其漢語名稱取音相近的詞,并無實在意思,也無內(nèi)在涵義。如:
佐丹奴――Giordano;
班尼路――Baleno;
鄂爾多斯 ――Erdos;
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
1.2 意譯
(1)外國服裝品牌名翻譯成中文時,很少采用意譯,如上文所說“很多用創(chuàng)始人或設(shè)計師的名字作為商標”,并無實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確含有實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 Sixty――60小姐。
(2)很多中國品牌名英譯時,都采用意譯。如:
七匹狼――Septwolves;
五色――Five Color;
純愛――Pure Love;
自由鳥――Free Bird;
夢狐――Dream Fox;
羅馬帝王――RomanKing。
1.3 不譯
很多外國品牌其英文名稱就很簡單明了且知名度也很高,翻譯成中文反而讓消費者迷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不譯,直接用英文。而有的中國服裝品牌注冊時就直接用英語,所以這種情況下,通常也不譯。
2 服裝品牌性別
服裝品牌的性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男性(Male )、女性(Female)和無性(Unisex)。
(1)男性品牌是指該品牌具有顯著的男性象征和特性,只能用于消費對象是男性的產(chǎn)品,就服裝而言,就是他只合適用于男性穿著和使用。其識別方法如下:一是看品牌名稱,是女性化還是男性化;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如果只有男性,而且始終是男性,那么就可以認同為是男性品牌;三是看品牌宣揚的價值觀念,如勇敢、冒險、堅強等;四是看品牌的原型產(chǎn)品,即最早推出的產(chǎn)品是否男性用品。
目前國內(nèi)市場有明顯男性象征的品牌有:金利來(Goldlion)、七匹狼(Septwolves)、利郎(Lilang)、莊吉(Judger)等。
(2)女性品牌是指名牌具有顯著的女性化特征和象征,只能用于消費對象是女性的產(chǎn)品,就服裝來說就是品牌名稱只能用于女性穿著。女性品牌的識別方法與男性品牌相同:先看品牌的名稱,是女性化還是男性化。在我國女性的名稱總是有“娜”“雅”“黛”“寶”“麗”“絲”等字眼;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是否為女性,而且是否始終是女性;三是它倡導(dǎo)的品牌價值觀是否為女性所獨有,如“柔”“美”“白”“阿娜”“性感”等;四是看它名下推出的第一個產(chǎn)品是否為女性專用產(chǎn)品,以及它是否深入人心。 國內(nèi)目前比較有名的有:戴安芬(Triumph)、曼妮芬(Maniform)、 雪蜜兒(Shmysheros)米蘭姿(MILANZI)等。
(3)第三類是無性別特征的品牌。這類品牌既可以用作女性物品,也可用于男性用品,盡管這兩類產(chǎn)品之間可能有明顯的區(qū)別,但用的品牌是相同的。
3 服裝品牌的定位
每個品牌的服裝公司都其本身的定位,是面向的是高消費群,還是普通消費者。很多品牌只面向尊貴人士,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的世界名牌。而很多公司則把其產(chǎn)品定在普通消費者,因為普通消費者雖然利潤不高,但是銷售量卻很大。定位不同,其所采用的品牌名可能也會不同。現(xiàn)在很多國際流行品牌采取品牌延伸概念的運營方式,旗下會推出的不同下屬品牌,這也都在品牌名中得以體現(xiàn)。如: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的旗下推出的阿瑪妮(Armani)是針對富有階層,而瑪尼(Mani)、愛姆普里奧?阿瑪尼(Emporio Ermani)、阿瑪尼牛仔(Armani Jeans)則是針對普通消費者。
品牌體現(xiàn)的是一個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服務(wù)、形象等各個方面。不管一個品牌名怎么譯,是漢語譯成英語,還是英語譯成漢語,不論是音譯還是意譯,最重要是要體現(xiàn)這個品牌的特點,并且要注意避免跟其他品牌混淆,以免導(dǎo)致法律糾紛。如果譯了比不譯糟,那不如不譯,以免影響原有的品牌效果,如“Only”本是中國消費者都知道的品牌,如果非要根據(jù)其字面意思翻譯成“唯一”,那么這樣反而讓中國消費者迷惑,反而不利于這個品牌在中國的銷售。有的品牌有其特定的銷售方向,如果是女性品牌在翻譯時,不能用個太男性化的名字,以免消費者誤會,影響銷售量。品牌名為品牌服務(wù),品牌名的翻譯也要忠實于品牌理念。
參考文獻
篇2
關(guān)鍵詞:英語語言 女性言語特點 形成原因
一、引言
不管是在正式場合還是在非正式場合,女性較為標準的英語發(fā)音、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豐富多變的用詞以及夸張的情感語氣都會讓她們引人關(guān)注。實際上,這些具有女性特點的言語行為反射出了女性一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她們所處的環(huán)境因素。對于這一課題,很多社會語言學學者、語言行為研究學者們都顯示出了足夠的興趣,也做了相當?shù)难芯俊1疚脑诨趯ε哉Z言特點的認識與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主要對女性言語行為特點:語音語調(diào)、話題的選擇、話語量多少等進行分析,進而闡述形成其特點的原因,最后對本文進行總結(jié)。
二、女性言語特征
1、語音語調(diào)的特征
在討論由于性別不同造成的語音差異的時候,有必要提到這個普遍被認為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標準英英發(fā)音)。而很多研究表明,女性的發(fā)音比男性更接近標準發(fā)音。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動名詞詞尾-ing的發(fā)音。有語言學家對此作了一項研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男性更多的發(fā)[in],而女性更趨向于標準音[i?](Smith,1985)。另一個女性發(fā)音特點就是對元音后面附加[r]的發(fā)音。在很多字典中,美英音標的標注總是有一個[r],而上層美國人趨向于發(fā)出這個[r],同一階級的人,女性更親睞發(fā)[r]。有學者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美國底特律黑人中中上層的女性發(fā)[r]的比例為90%,而男性只有66.7%。此外,女性的語調(diào)也引人注意。女性喜愛用升調(diào),而升調(diào)多見于疑問語氣,征求他人意見時。這顯示了女性禮貌、體貼、柔弱的特點。
2、話題的選擇
在日常交談中,男性、女性在對對話話題的選擇有所差別。男性趨向于談?wù)摃r事新聞、經(jīng)濟體育這些較為公眾的話題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贏得自己所處社會團體的認可與尊重。而女性多選擇家庭事務(wù)、衣著打扮、美容護膚、子女教育、抱怨牢騷等相對隱私的話題。有時閑聊或者是背后議論他人也能成為女談的話題,因為她們的目的不同于男性的信息交流,而是情感交流。隨意的沒有實際意義的交談是女性的一種建立社會關(guān)系的方式。
3、話語量少
人們一般認為女性話語量大,總是喋喋不休。英語中有很多習語來形容女性多嘴多舌,比如:A women’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實際上并非如此。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會議、男女分組討論等情況下,男性比女性更健談。有學者從研究七所大學員工會議的錄音發(fā)現(xiàn)男性說得多,說的時間更長。語言學家Marjprie Swacker記錄了一次學術(shù)會議中的問答環(huán)節(jié)。女性在這次會議中占有42%的比例,而且有40.7%的論文出自女性與會者。然而,到了自愿提問環(huán)節(jié),女性就只有27.4%了。傳統(tǒng)認為女性說話多,但這只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間的時候,在正式或者重要場合,女性的話語量比男性少得多。
三、言語特征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女性之所以與男性的發(fā)音有所不同,其中客觀的因素就是男女的發(fā)音器官有微小的差異。生物學上的研究認為女性聲帶相比男性比較狹窄,因此升調(diào)自然比男性的高。又因為女性喉部比較小,發(fā)出來的音尖而刺耳。為了達到美學效果,抓住聽者的注意力,女性多采取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并且讓自己的發(fā)音更加接近標準語的方法。這實際上與女性心理因素相關(guān)。由于外界因素,女性在心理上比男性自卑,而且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更害怕自己犯錯出丑,因此女性要求自己的發(fā)音接近標準。
2、教育原因
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從小對女性的教育就有別于男性。家長教育女孩子應(yīng)該溫柔大方,言行舉止要禮貌得體,要求女性要矜持切勿嘰嘰喳喳而顯得輕浮。而學校教育同樣如此。有學者指出,在學校課堂中,男孩可以非常活躍地舉手回答問題甚至直接站起來回答,而女孩則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淑女形象才能贏得老師的注意。此外,家長給女性取的名字多是表現(xiàn)溫柔漂亮的詞,比如:Abby,Lily這種帶有父母希望與祝福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女性附加了限制,使得她們不得不表現(xiàn)得與名字一致。而且英語中有相當?shù)牧曊Z來說明女性的話語含量少,或者應(yīng)該少說話,比如:Silence is the best ornament of a woman.(女子文靜,不須治容)。
3、社會地位原因
語言是社會的反應(yīng),女性特有的言語行為正反應(yīng)了她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從古至今,人們普遍任務(wù)男性是社會的主宰,承擔社會的主要責任,女性只是出于從屬地位,只是男性的陪襯。這就造成女性社會地位的地下,讓她們不得不從外在的形式來獲取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比如注重自己的發(fā)音。而社會對男女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內(nèi);女性大多在家打理家庭事務(wù)、照顧子女造成了女性在交談時話題選擇的特點。正由于女性承擔家庭瑣事、教育子女,她們在說話的時候也更注重自己的言語,避免給子女造成不好的影響。
四、結(jié)語
本文運用了比較多的例證與數(shù)據(jù)來說明女性的言語行為特點,分別從女性的語音語調(diào)、話題的選擇以及話語量的多少進行了分析,進而闡述了構(gòu)成女性獨特的語言特征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因素、教育因素以及社會地位。然而本文中未采用相對豐富的理論觀點,因此理論支撐較為薄弱。其他學者在研究此類課題時可以較多地引用前人的理論成果,或者針對某一語言理論解釋這一種語言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戴煒棟,言語性別差異分析綜述,上海外國語學報[J],1983年6期
[2]姚芬芳,英語語音語調(diào)的性別差異及其形成的原因[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26)
篇3
關(guān)鍵詞:匯,性別歧視,發(fā)展趨向
一、引言
眾所周知,語言是將人類與動物區(qū)分開來的最主要的標志,語言的發(fā)展使人優(yōu)越于動物并發(fā)展為文化意義上的人。著名學者戴煒棟認為,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傳承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信念、價值觀、規(guī)范等等,而文化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就是部分和整體的關(guān)系。(戴,2000:158)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可以體現(xiàn)在語言層次的各個方面,包括語音、詞匯、句法及篇章上。(張,2005:9)
性別歧視是以性別為基礎(chǔ)產(chǎn)生的一種歧視現(xiàn)象,它可以指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也可以指女性對男性的歧視。在語言習慣上,“性別歧視”通常是指語言對女性的歧視。著名的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波伏娃(Simon de Pauvaus) 在她的《第二性—女人》一書中指出:“從古到今婦女地位低于男人,成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并不是由于天生的女性特征,而是長期以來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力量和傳統(tǒng)勢力造成的。”可見,人類社會迄今為止仍然存在對女性的歧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是語言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英語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詞匯帶有性別歧視色彩,語言學家Jesperson在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一書中寫道,英語無疑是他所諳熟的語言中最男性的語言。。
二、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
英語詞匯中存在著大量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根據(jù)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性別歧視詞的定義是:words containing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esp.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如chairman, man-made 等都是帶有性別歧視色彩的詞。
(一)英語構(gòu)詞方面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說,上帝造成亞當之后,又從他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創(chuàng)造成夏娃,第一位女性就是這樣來到世上的。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女性處于附屬的地位,這種心態(tài)反映在英語詞匯的構(gòu)造方面。
1.英語中有不少詞只表示男性,如果要表示女性身份,則需要在其后添加粘著詞素-in, -ess或者-ress。比如:host, hostess; hero, heroin; count, countess; heir, heiress; actor,actress.
2.英語中,很多表示女性的名字一般比表示男性的名字長一些,常常是以男性的名字為基礎(chǔ),詞尾加上一兩個音節(jié)構(gòu)成。比如:Christian, Christianna; Glen, Glenda; Paul, Paula.
3.英語詞匯中還有很多帶有 “-man”這一成分的復(fù)合詞,如mankind, fireman,postman, freshman, congressman, chairman, salesman等等,這些表示某種職位的詞從詞性上看都和男性有關(guān),似乎只有男性才能勝任這些職位,卻無視了女性的存在。
4.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還表現(xiàn)在一些表示男女兩性的平行結(jié)構(gòu)(parallelstructures)形式上,比如:manand woman, husband and wife, Adam and Eve, boys and girls, kings and queens,host and hostess, father and mother, men and women等等,這些都是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則,將男性詞置于第一位,女性詞置于第二位,這無疑折射出了性別歧視的印痕。
(二)英語詞匯的語義方面。
《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上帝是男性還是女性的說法爭論不休,而西方人的《圣經(jīng)》中把上帝都稱作 “He”,可見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大量的英語詞匯也表現(xiàn)出性別歧視的意味。
1.男女兩性的職業(yè)方面。人們在心理上習慣認為有聲望的人往往都是男性,而一旦女性有聲望時,就似乎作為特例來對待。有的表示職業(yè)的詞需要在后面加上后綴才能指代女性。比如:countess, actress, farmerette。還有一些詞加上后綴后,地位降低,含義改變。Governer意為州長,而governess卻是家庭女教師。
2.對女性的貶損詞語。英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女性的貶損詞語,如live on the streets, go on the streets, street-walker, wanton等等。Bachelor和spinster都是指a person who is not married, 但bachelor卻有積極的涵義,而spinster則含貶義,通常含有嘮叨、嚴厲、怪僻等內(nèi)涵意義。
3.詞語的搭配方面。有些單詞在修飾與男性有關(guān)的詞語時,具有積極的涵義,而在修飾女性名詞時,卻含有貶損之意。例如,當說到a professional man時,人們一般會認為他是一位醫(yī)生或律師,可是當提到a professional woman時,人們可能會認為她是一個。
4. 詞匯語義的歷史變化。一些英語詞匯在演變過程中意義發(fā)生改變,從中性詞變成了輕蔑詞。例如:Madam已從舊時專指有地位的女性發(fā)展為 “a keeper and procurer of woman for men to use for sexual purposes”;Mistress本來與master相對應(yīng),而現(xiàn)在卻變成了 “a woman who he hasa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but is not married to”。
三、英語詞匯性別歧視現(xiàn)象的成因
如前文所述,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體現(xiàn)著文化的方方面面。英語詞匯性別歧視現(xiàn)象必然有其存在的文化因素。
《圣經(jīng)?舊約》中,上帝取下世上第一個男人亞當?shù)囊桓吖莿?chuàng)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他對夏娃說:“女人,你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必依附男人。”這意味著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屬品,而夏娃引誘亞當偷吃禁果,注定她是惡的化身,必須永遠忍受痛苦。與夏娃相對的是圣母瑪麗亞,她托夢感應(yīng)受孕,象征著真、善和愛。“圣母――夏娃”構(gòu)成西方社會女子無法跨越的兩級,她們只能從中確認自己的行為和身份,壓制正常的人性。這種英語文化中對女性的貶低反映在語言中,深刻影響了英語詞匯中性別歧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恩格斯認為人類文明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女性受壓抑的歷史。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她們長期的地位地下和權(quán)力有限最終導(dǎo)致了英語語言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例如,美國舊金山有條廣告說,“We married off our last daughter”,“married off”往往使人聯(lián)想到“auction off”(拍賣掉),可見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
四、英語詞匯性別歧視現(xiàn)象的發(fā)展趨向
由二十世紀初的婦女解放運動開始,到八十年代的極端女權(quán)主義運動, 再到二十世紀末的傳統(tǒng)女性的“復(fù)歸”,女性經(jīng)歷了為消除性別歧視所進行的種種嘗試。長期以來,女權(quán)主義者們一直致力于改造英語語言,使其中性化,以消滅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語。。
1. 創(chuàng)造新的詞匯,使新詞匯盡量中性化。
最突出的例子要算“Ms”的創(chuàng)造了,為什么男性不分未婚已婚都是“Mr”,而女性卻要分已婚的“Mrs”及未婚的“Miss”,于是“Ms”的創(chuàng)造解決了這一性別不平等的語言問題。還有很多以前常用的含有性別歧視的詞匯逐漸被不含性別歧視的詞匯所取代。比如:用singles取代Bachelor/ widow,用Chairperson/ chairhead/ chair取代chairman,用work force取代Man power,用domestic-manager取代Housewife等等。
2. 創(chuàng)造新的中性人稱代詞,以解決人稱代詞男性化的問題。
人們在交際中往往用he來泛指,如: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his own opinion.于是有人主張用their來代替句中的his: 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 their own opinion.在女權(quán)運動的推動下,如今人們都接受了his or her并用的方法: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his or her own opinion.這體現(xiàn)了人們?yōu)橄⒄Z詞匯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3. 重新定義含性別歧視的舊的詞匯
神學家Mary Daly與人合寫了一本詞典,將spinster, old maid等詞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另外還對性別歧視詞crone, battle-axe, hag, gossip, witch等進行了重新定義。這說明女性從一個被歧視的群體發(fā)展到意識到自己的劣勢地位,并開始爭取平等權(quán)力。
五、結(jié)語
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根源于文化及社會的因素,反過來又影響著社會文化。“薩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認為:語言不僅僅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它反過來還影響人的思維和精神的構(gòu)建。(張,2005)因此,消除語言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女權(quán)主義運動對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一些社會學學者提出男性解放的概念,他們認為,男權(quán)文化不僅危害了女性,也危害了男性,女性要真正解放,男性也必須獲得解放,男性解放運動和女性解放運動應(yīng)該是并行不悖的。(方剛,2006)由此可見,文化意識領(lǐng)域性別偏見的消除以及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的消除有賴于全社會包括女性和男性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Coats J. Women, Men and Language [M]. New York, 1986.
[2] 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5.
[3] 戴煒棟言語?性別差異分析綜述[J] 《外國語》1983,(6)。
[4] 戴煒棟,何兆熊等,《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方剛,《第三性的男人――男人處境及其解放》。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詞典》[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 張玉哲,《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5。
篇4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方式與中國人的姓名排列恰好相反,即中國人是“姓+名”,而在英語國家卻是“名+姓”。如一個叫 John Smith 的人,他的“姓”是 Smith,“名”是 John。
二、英語中的姓、姓名與教名
英語中,對應(yīng)于漢語的“姓名”是 full name;“姓”是 surname / family name / last name;“名”是 given name / first name / Christian name,其中的 Christian name 是教名,是那些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人在自己的小孩接受洗禮時所取的名字(孩子一出生,就要登記戶籍,幾周之后便被帶到所屬教會參加命名儀式。此時,牧師從神殿取來圣水對孩子進行洗禮,然后取名)。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教名 (Christian name)就是他的 first name 或 given name。
三、什么是英語中的中間名
在通常情況下,英美人的姓名由“教名+姓氏”兩部分組成,如:
John Smith 約翰?史密斯 Jack Wilson 杰克?威爾遜
但有的人除“教名+姓氏”外,有時還會在名字中增加一個自取名,即所謂的中間名。中間名通常放在“教名”與“姓氏”之間,如:
Allen Aden Henry 阿倫?亞當?亨利 Linda Jane Smith 淋達?簡?史密斯
有趣的是,有的人其中間名不止一個(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如:
Robert Louis Balfour Stevenson 羅伯特?路易斯?巴爾弗?史蒂文森
又如英國國王 Edward VII 的全名是: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 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琴?喬治?安德魯?帕特里克?大衛(wèi)
四、關(guān)于姓名中的縮寫
為了簡明起見,姓名有時可以縮寫。一般說來,英國人習慣上將教名和中間名全部縮寫,如:B. T. Thatcher; 而美國人則習慣于只縮寫中間名,如 Ronald W. Reagan。
五、姓名中的“老”與“小”
有的人在取名時,還沿用父名或父輩名,為了區(qū)別,通常就在其名后用 Senior 〔Sr. 〕(“老”),Junior 〔Jr. /Jun〕(“小”),或用羅馬數(shù)字。如:
John Wilson Jr. 小約翰?威爾遜
John Wilson Sr. 老約翰?威爾遜
John Robinson II 約翰?羅賓遜二世
事實上,歷史上一些名人也沿用這種取名方法,如美國第32任總統(tǒng)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就為其子取了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為了便于區(qū)別,其子人們稱之為 Franklin Roosevelt Jr. (小弗蘭克林?羅斯福)。
六、姓名與性別的關(guān)系
按中國人取名的習慣,男性多用“俊”“劍”“雄”“武”“軍”等,而女性則多用“花”“艷”“娟”“芳”“梅”“玲”等,英語國家的人取名時有時也是男女有別,如 Peter(彼得),Tom(湯姆), Jack(杰克), John(約翰), Hill(希爾), Jim(吉姆)等通常為男名,而 Mary(瑪麗), Lucy(露茜), Lily(莉莉), Kate(凱特), Jone(瓊), Ann(安)等則通常為女名。另外有些男女教名在讀音上相同,只是拼寫略有差別,如 Francis(弗蘭西斯)是男名,而 Frances (弗蘭西絲)卻是女名。
七、關(guān)于英語姓名中的昵稱
昵稱包括愛稱、略稱和小名,它是英語民族親朋好友間用來表示親切的稱呼。昵稱通常是在教名的基礎(chǔ)上派生出來的。通常有如下情況:
1. 保留首音節(jié)。如:
BenjaminBen 本 CarolineCarol 卡羅爾
AlexanderAlex 亞歷克斯 ChristinaChris 克里斯
DanielDan 丹KennethKen 肯
RaymondRay 雷 SamuelSam 薩姆
注意以下幾種特殊情況:
(1)保留首音節(jié),但改變首字母。如:
RobertBob 鮑勃WilliamBill 比爾
(2)保留首音節(jié),但由于讀音的原因改變末字母。如:
FrancisFrank 弗蘭克MarcusMark 馬克
NicholasNick 尼克
(3)以首音節(jié)為基礎(chǔ),改變其中的個別字母。如:
JosephJoe 喬
2. 增加后綴-ie 或 -y,-son。如:
ConstanceConnie 康妮AliceAlison 艾莉森
AnnAnnie 安妮MargaretMargie 瑪吉
3. 采用尾音節(jié)。如:
Ant(h)onyTony 托尼 ElizabethBeth 貝思
ChristinaTina 蒂娜
4. 有時由一個教名可以派生出兩個或多個昵稱。如:Elizabeth 可以有 Bess,Bessie,Betty,Beth,Betsey 等多個昵稱; William 可以有 Bill,Billy 等多個昵稱。
八、英美人的姓氏起源
英美人的姓氏(surname/family name)跟中國人的姓氏一樣,都是“祖?zhèn)鳌钡模乙话愣茧S父姓。婦女結(jié)婚后通常也改用其丈夫的姓。比如一個名叫 Mary Smith 的婦女若是嫁給一個名叫 Jack Wilson 的男子,那么結(jié)婚后她便會改名為 Mary Wilson。但是近年來,婦女結(jié)婚后仍保持自己原有姓氏的情況也有所增加。英語國家人們的姓氏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 來源于某些職業(yè)或職位
tailor 裁縫Tailor 泰勒smith 鐵匠Smith 史密斯
farm 農(nóng)夫Farmer 法莫carter 馬車夫Carter 卡特
turner 車工Turner 特納 cook 炊事員Cook 庫克
baker 面包師Baker 貝克king 國王 King 金
2. 來源于某些地名或城鎮(zhèn)名
York 約克郡York 約克Kent 肯特郡Kent 肯特
London 倫敦London 倫敦Washington 華盛頓Washington 華盛頓
3. 來源于某些地形地貌及相關(guān)之物
hill 山Hill 希爾
wood 樹林Wood 伍德
stone 石頭Stone 斯通
cotton 棉花Cotton 科頓
water 水Waters 沃特斯
lake 湖泊Lake 萊克
bush 灌木叢Bush 布什
flower 花Flower 弗勞爾
4. 來源于某些表示顏色的詞
black 黑色Black 布萊克white 白色White 懷特
brown 褐色Brown 布朗green 綠色Green 格林
grey/gray 灰色Grey/Gray 格雷
5. 來源于某些表性質(zhì)特征的形容詞
small 小Small 斯莫爾 wise 聰明Wise 懷斯
sharp 鋒利Sharp 夏普fast 快Fast 法斯特
strong 健壯的Strong 斯特朗 little 小的Little 利特爾
long 長的Long 朗short 矮的Short 肖特
6. 來源于某些動物
fox 狐貍 Fox 福克斯 wolf 豺狼Wolf 沃爾夫
cock 公雞 Cock 科克
7. 來源于“父名+后綴son”
JohnJohnson 約翰遜TomTomson 湯姆森
RobinRobinson 魯賓遜 JameJameson 詹姆林
六、帶前綴的姓氏
我們有時注意到有的英語姓氏之前有前綴 Mac / Mc,如:
MacMillan 麥克米倫MacDonald 麥克唐納
Macaulay 麥考萊
這樣的姓主要見于英格蘭人的后代。另外,我們有時還見到帶前綴 O’的姓氏,如:
O’Neil 奧尼爾 O’Flaherty 奧弗萊厄蒂
這些姓氏則表明該人是愛爾蘭人的后代。
九、姓名與 Mr, Mrs, Miss, Ms 等稱謂語
1. Mr(先生)用于男人的姓前, Mrs(夫人,太太), Miss(小姐), Ms(女士)等用于女人的姓前。這些稱謂語的共同特征是,它們要么與姓名連用,要么只與姓連用,而不能只與名連用。如一個叫 John Smith 的人,人們可以稱他 Mr John Smith,或 Mr Smith, 但不能稱 Mr John。
2. 男性稱謂語 Mr 既可用于已婚者也可用于未婚者,而女性稱謂語 Mrs 只用于已婚者, Miss 通常只用于未婚者。有的婦女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她們認為,稱呼男性的 Mr 不論婚否,而稱呼女性的 Miss 和 Mrs 卻讓人一目了然地知其婚否情況,于是她們就創(chuàng)造了 Ms 這個不論婚否的女性稱謂詞。不過有趣的是,美國近年來有一種新的趨向,就是人們對自己不了解的婦女,包括年齡較大的婦女,也用 Miss 來稱呼。這反映了婦女喜歡自己青春常駐且人們又投其所好的心理。
3. 當 Mr 與 Mrs 連用,表示某某夫婦時,其詞序通常是將 Mr 放在 Mrs 前面,如:Mr and Mrs Smith (史密斯夫婦)。
十、用英語詢問姓名的表達
以下各句均可用來詢問對方姓名,但使用場合不同:
What’s your name? (多用于對同輩以下的提問)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 (較客氣的說法)
May I ask 〔know, have〕 your name? (更客氣的說法)
Your name, please? (根據(jù)情況,可在公務(wù)場合用)
十一、如何將中文姓名譯成英語
中文姓名譯為英語的方法很簡單,只需直接把漢字轉(zhuǎn)化為漢語拼音且不需標聲調(diào),這一般不會出錯。如將“李國華”譯成英語應(yīng)是 Li Guohua。但具體說來,還有以下幾點需注意:
1. 其翻譯順序是先姓后名,且在姓與名之間空一小格。如“李國華”不能譯為LiGuohua。
篇5
[關(guān)鍵詞] 文化差異 商標翻譯 語用轉(zhuǎn)移
商標是商品的標志和符號,無論從心理學還是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講,商標名稱都對消費者的心理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商標有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異域文化可能會使商標原有含義發(fā)生改變,不但無法“誘惑”消費者,還可能產(chǎn)生誤導(dǎo),因此,商品在國外銷售時應(yīng)注意標識符合當?shù)匚幕睦淼摹氨就撩保赃_到讓消費者喜歡和接受的目的。因此成功的商標翻譯不僅要表現(xiàn)商品特性,要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在形式上還要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Eugene A Nida)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翻譯理論,即譯文讀者的理解與感受應(yīng)與原文讀者的理解與感受基本一致。商標翻譯應(yīng)遵循這一理論,要使異地消費者對產(chǎn)品產(chǎn)生同樣的興趣,在翻譯過程中就不必拘泥原文,要大膽創(chuàng)新,不求貌似但求神合。
商標的翻譯方法一般分為直譯法,可以分為語義直譯,音譯或拼音法。如Rolex勞力士、Kodak柯達、Sony索尼、Haier海爾等;意譯,根據(jù)原來商標的含義,譯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如Apple 蘋果、 Bluebird藍鳥、Dynasty王朝等;音、意結(jié)合,采用音節(jié)和字面意思結(jié)合,以求最完美的效果。Safeguard如舒膚佳、Gold Lion金利來。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商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盡量避免文化傳遞中的失誤。
一、商標體現(xiàn)不同的民族思維特色
東西方語言文化顯著的區(qū)別就是東方含蓄,而西方直白。一些優(yōu)秀的進口產(chǎn)品在商標翻譯中巧妙地運用了中文這種特征,把美好的祝福蘊涵在其中,像“家樂福”,“百事可樂”等。消費者還可以透過品牌的概念意義去領(lǐng)悟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如我國借用古典文學的“杜康”酒、“紅豆”服裝;國外借用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Nike”作為運動鞋的商標,以及以莎士比亞故居的河流命名的Avon化妝品等。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分析這種民族特色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1.商標翻譯要注意不同民族在審美觀上的差異
英語商標傾向于使用人名,如Ford(汽車);而漢語商標多選用地名或動植物名,如“青島”啤酒、“熊貓”電視等。在對外翻譯這類商標時,要注意相同的動物或植物在不同文化下可能產(chǎn)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聯(lián)想意義,因此要注意了解該動植物在產(chǎn)品輸出國所產(chǎn)生的文化意義,尋找符合該文化聯(lián)想的翻譯。
在中國人心中,海燕是勇敢的象征,許多商品也用‘海燕’作為商標,但把“海燕”產(chǎn)品打入國際市場時要注意該商標的翻譯,因為在西方人心目中海燕是預(yù)示災(zāi)難、暴力的東西,不能直接譯成Petrel,而要找出一種象征吉祥的飛禽來代替Petrel(如英語中eagle),才能達到商標的文化對等或相似。又如,鳳凰牌自行車英語商標Phoenix讓懂英語的中國人聯(lián)想到吉祥,但漢語商標翻譯是向外國人推銷中國產(chǎn)品,不能以本族人的標準來評判商標翻譯的合適與否。若將“鳳凰”譯為Phoenix出口到西方國家,可能不會帶來好的銷路,因為鳳凰在那里是兇猛的怪物。我們認為是吉祥象征的孔雀(Peacock)在英國文化中也不帶來吉祥,卻有貶義,指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所以“孔雀”彩電在出口時用的商標不是Peacock而是另外起了一個名字:Uranus(天王星)。
2.商標翻譯要注意不同的民族價值觀
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通過“內(nèi)斂”、“克己”來表現(xiàn)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倡導(dǎ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觀念。商標同樣以其精煉語言表達了這一概念。如“樂凱”膠卷,“樂”為快樂,“凱”為技勝一籌,擁有“樂凱”,便是“幸運”,而其英文商標“Lucky”,在國內(nèi)外市場都引起了消費者的心理認同。“Lucky”(幸運)不僅與“樂凱”讀音相似而且意義相通。乳酸飲料“樂百氏”英譯名“Robust”(健壯),雅戈爾襯衫“Youngor”,(與younger相似有更年輕之意)等商標翻譯既抓住了大眾向往安康快樂的心態(tài)又表明了產(chǎn)品的品位特征,可謂一舉兩得。
同樣,進口商品在商標翻譯中也妙用了中國文化的這一特征,為產(chǎn)品打開了中國市場。美國著名的飲料“Coca Cola”被譯為“可口可樂”,迎合了大眾“幸福多多,歡樂多多”的心理,也為公司帶來了財源。同樣,“Gold Lion”原譯為“金獅”,但“獅”在港澳地區(qū)和“輸”發(fā)音相似,因此妨礙了銷售,后來保留了“Gold”的意譯“金”而把“Lion”采取音譯為“利來”,從此商品的利潤和它的名稱一樣滾滾而來。Merced-Benz同樣是一個成功的音譯商標,它是以奧地利巨商之女的教名Mercedes和該企業(yè)第一位創(chuàng)始人的姓氏Benz合二為一形成的,過去曾音譯為“默塞得斯?本茨”,臺灣譯為“賓士”,香港譯為“平治”,后被大陸改譯為“奔馳”,這樣既保留了源語的部分語音,同時較好地體現(xiàn)了它的語用信息。而德國BMW的翻譯可謂是獨樹一幟。 BMW是Bayerishe Mtoren Werke(巴伐利亞汽車公司)首字母縮寫名,原名稱中只有企業(yè)和產(chǎn)地信息,并無更多的文化涵義,但在翻譯時略去了最后一個字母W,根據(jù)B和M兩個字母按漢語的雙音節(jié)Bao Ma發(fā)音,譯為“寶馬”,使BMW蘊含了豐富的漢語文化信息,寶馬風馳電掣,一日千里。
中國人凡事都希望圖個吉利祥和,喜歡使用含有8,6,1的數(shù)字,因為他們的諧音分別可以理解為“發(fā)發(fā)發(fā)”,“順順”,而在英語中seven才能給人帶來好運。美國有一種汽水叫Seven-up,如果直譯“七上”,很容易想到漢語成語的“七上八下”,不會討中國人喜歡。為此,譯者將up略去增譯了一個“喜”字,這一增譯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了源語中seven的吉利祥和的語用意義。
3.商標翻譯要注意不同的民族個性
中國人比較保守而西方人比較開放,中國人比較含蓄而西方人較為現(xiàn)代。日產(chǎn)唇膏的英文商標為“KissMe”,表達了該產(chǎn)品可使女性更加嫵媚性感,而中國女性尚未達到對“真性感”的贊譽進行致謝的開放程度。因此,中譯文“奇士美”不失為一種變通手段,避免了“吻我”的尷尬。“護舒寶”衛(wèi)生巾的英譯商標“Whisper”(低語)更是情趣盎然,既尊重了人們對性器官禁忌,又讓人感受體貼入微的呵護。而法國香水“Poison”(毒藥),譯成漢語“百愛神”比“毒藥”更容易給中國女性提供想象空間,而有較強的冒險意識的西方現(xiàn)代年輕女性更相信 “Poison”的魅力。
二、商標翻譯詞在不同文化中的語用轉(zhuǎn)移
1.詞匯在習慣用語中產(chǎn)生了語用轉(zhuǎn)移
有些漢語商標詞在英文中有其對等的詞匯,但是組合在一起可能會導(dǎo)致語用上的轉(zhuǎn)移,這主要涉及到一些習慣用語。例如,上海產(chǎn)“白翎”鋼筆,其英譯為“White Feather”,在英語國家卻無人問津,這源自英語中成語“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臨陣逃脫)中,白色羽毛是膽小鬼的象征;還有一種“白象”牌電池,英譯成”White Elephant”,本是無可厚非,但White Elephant是固定的英文短語,意為“沉重的負擔”或“無用而累贅的東西”。
2.詞匯具有多種含義,容易引起歧義
如“帆船”牌地毯譯成Junk出口后,無人問津而改譯為Junco后才打開銷路,因為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還有垃圾的意思。又如,“金雞牌”鬧鐘英譯名引起尷尬,“Golden Cock”中的Cock除“雄雞”外還有“雄性生殖器”的意思,譯為Golden Rooster 更為貼切一點。而 “杭州西湖藕粉”在國際市場屢屢受挫,其英文商標”Hangzhou Lotus Roots Starch”產(chǎn)生的語用意義負遷移應(yīng)負主要責任。《新英漢詞典》將”starch”在譯成“淀粉、淀粉類食品”,而在英語中,它除指“粉”外,還暗含有長胖或增肥的危險,這就能理解為什么英美顧客看到產(chǎn)品名后望而卻步了。
3.拼音翻譯引起的歧義
拼音是商標翻譯的一種常見方法,但是漢語拼音和英語詞都是拉丁字母,有時有些商標的漢語拼音可能碰巧為英語詞。例如,Puke(撲克的漢語拼音)恰好是英語中嘔吐的意思。我國一種出口化妝品“芳芳”,在漢語中這個名字確實很好,容易使國人在心中升起美好聯(lián)想,而”fang”,在英語中指長而鋒利的毒牙,恐怕沒有人敢用這種東西來妝扮自己了。
三、結(jié)論
篇6
【關(guān)鍵詞】性別歧視 英語語言 中性詞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鏡子和交流工具,必然會反映出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觀念和社會風俗。語言對男女一視同仁并不帶有歧視,是它的使用者賦予了它們性別色彩,由此才表現(xiàn)出男尊女卑的社會現(xiàn)實。性別歧視(sexism)是指把男性視作社會規(guī)范和中心,輕視侮辱女性或使她們顯得微不足道。本文指出了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采取哪些措施來淡化英語語言歧視的影響。
一、英語中性別歧視的表現(xiàn)
1.性別歧視在詞綴中的體現(xiàn)。英語詞匯往往以男性詞匯為中心和重心。女性詞多數(shù)是由男性詞詞尾添加黏著詞素(bound morpheme),往往是男主女次。比如某些職業(yè)詞語:poet-poetess,monitor-monitoress,director-directoress,drum major-drum majorette,usher-usherette。
2.性e歧視在詞序中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觀念中,男強女弱。體現(xiàn)在詞匯上更加明顯,往往是男在前女在后。如man and woman,brother and sister,host and hostess,he and she,husband and wife,father and mother,等。有人說ladies and gentlemen 是個例外,但這并不表示女性地位的提高,恰恰是因為女性和孩子一樣是弱者需要保護和優(yōu)先。還有bride and groom 也是女性在先,但這是多么短暫的優(yōu)先,僅此一天,第二天馬上就變成husband and wife 了。
3.性別歧視在諺語中的體現(xiàn)。諺語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簡短而精煉。諺語當中同樣存在明顯的歧視現(xiàn)象,往往是男褒女貶。如:A woman can do more than the devil. (最毒不過婦人心)Many women many words.(三個女人一臺戲)husbands are in heaven when wives scold not.(老婆不嘮叨,丈夫像在天
堂)No war is without a woman. (戰(zhàn)爭均由女人而起)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等。
二、性別歧視語逐步發(fā)展形成并被普遍使用的原因
1.文化因素。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寫到上帝創(chuàng)造了亞當(ADAM)――世界上第一個男人,第一個女人夏娃(EVE),是上帝用亞當?shù)囊桓吖窃斐傻模匚簧系淖鸨皩?dǎo)致了身份的從屬,因此女性語言就只能從屬于男性語言。由此可見,“男尊女卑”的觀念早已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2.經(jīng)濟因素。自古至今東西方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將女人束縛在家庭之內(nèi),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自然而然女性的社會地位無從體現(xiàn)。縱然有部分女性隨著女權(quán)主義的發(fā)展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但很難和男性獲得同等待遇,同工同酬更是微乎其微。
3.心理及生理因素。根據(jù)生理及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女性要比男性更加任勞任怨,體力也要遠遠強于男性,女性在諸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比男性更加的有耐力,莎士比亞的名言也印證了這一點:“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也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在男人眼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地位。
三、應(yīng)對性別歧視的英語教學措施
語言學習要遵循語言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更要緊跟時展步伐。在我們的英語教學過程當中,這一規(guī)律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為了讓我們的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堂教學能夠真正地與世界接軌,教師除了要加強自身思想認識、了解社會語言知識、規(guī)范自己的教學語言之外,還應(yīng)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在規(guī)范自己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用語規(guī)范:
1.變換詞綴。以女性詞綴ess,rienne 和ette結(jié)尾的詞改成無性歧視的詞綴:or,er 或ist。諺語、俚語和習語的使用也應(yīng)按此方法轉(zhuǎn)換,如Now,Man and Nature is on .現(xiàn)在電視正在播放人與自然節(jié)目。可以換個說法Human and Nature is on.相比較而言,后者更加中性化毫無性別趨向在其中。
2.學習使用中性詞。以中性詞的使用來代替明顯具有性別歧視的詞語是現(xiàn)如今的一個發(fā)展趨勢,隨著女權(quán)運動在全世界的迅猛發(fā)展,人們更加愿意用中性詞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而不會產(chǎn)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以man/men 結(jié)尾及含有man/men 的復(fù)合詞及派生詞在不是在特指男性時可改為,human,person,individual;chairman改為chairperson;watchman改為guard;freshman改為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 mailman 改為letter carrier 或者courier等。
語言現(xiàn)象是在語言在被長期使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英語教師責無旁貸應(yīng)該與社會各行業(yè)通力合作,努力消除性別歧視烙印在我們思想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參考文獻:
篇7
關(guān)鍵詞: 禮貌 身勢語 日常交流 中英文化差異
一、引言
本文將分析中英語言中表達禮貌的不同之處。不同文化表達禮貌的方式不盡相同,筆者將從兩方面展開分析:身勢語和日常對話交流。因為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人們有著不同的身勢語,理解中英身體語言透出的文化暗示將會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筆者主要闡述不同文化的身勢語的特點和作用,分析中英身勢語的差異,且著重從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勢姿勢入手,并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折射出的日常交際禮貌用語的不同,因為禮貌用語在交際中是和身勢語同等重要的。
二、中英在禮貌身勢語上的文化差異
(一)不同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在表達禮貌時的不同
“臉被稱為‘情感的器官’,因為我們總能由一人的面部表情讀出其心之所想。臉能充分顯示我們個人和周遭人們的想法。在所有的非語言表達途徑中,臉是人們情感最重要的播報者”。可看出,臉對于人類意義重大,也是交流者應(yīng)把握的基本元素之一。而鑒于不同文化對待某一事物的傳統(tǒng)及影響有差異,自然表達的面部表情意義也不同。
其中一個面部表情是伸舌頭。當一個中國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合適或自感尷尬時,他往往會一邊伸舌頭一邊縮脖子,特別是女孩和小孩子會這樣做。但美國人不這樣,他們認為伸舌頭是表示輕蔑、嘲弄或粗魯?shù)男袨椤A硪粋€面部表情是微笑。微笑是人類的共同語言,總的來說,它被用來表達友好、贊允、滿意、愉悅、快樂、歡喜,但不同文化中的微笑意義也有出入。在跨文化交際中,亦存在許多由微笑引起的誤解。比如,當一個英語國家的人在停放自行車時,自行車意外歪倒,這時如若有一中國人在旁笑他,他感到的是尷尬和生氣。“這樣的笑聲,當然無意冒犯。它可以包含多種意義:‘別較真’,或者‘算了,這沒什么’,或‘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等等”。然而英語國家的人不會在那種場合置笑,因其認為那是不禮貌、很冒犯的行為。
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她的眼睛,面頰和嘴唇都會說話。”而中國有句諺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就是說,通過看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從前面那句話中就可看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一場交流中,西方人習慣于眼睛的直視,他們認為直視是自信和禮貌的表現(xiàn),而飄忽的眼神暗示著不禮貌。同時西方人還說:“別信任一個不直視你眼睛的人。”然而,中國人更多傾向于在交談時,避免長時直視以示尊重和禮貌,尤其當晚輩在和長輩交談時更應(yīng)如此。于是,當看到一個中國人在和別人交流,他在傾聽,卻并不看對方的時候,這實屬正常。
(二)不同文化中手勢在表達禮貌時的不同
手勢是指我們交流表達時伴隨的手及手指的活動。手勢是身體語言的表達。盡管大部分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但在日常交際中人們總借助于手勢表達。許多手勢有著明顯的區(qū)域和文化特征。“別覺得世上每個人都能以同樣思維解讀一個手勢”,因為手勢的意義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guān)。比如,西方國家的人緊張不適時習慣轉(zhuǎn)手戒,如今中國香港和臺灣人也保有這種習慣。但如果中國大陸的人做出此舉,別人會以為他在炫富。而中國人在分別時會揮手告別,在拉美國家,人們則會將手掌面向自己,然后彎曲手指,并上下移動手指,以表示告別之意。從這兒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jié)論,不同文化國家的相同手勢有不同的意思,不同國家的人們在表達相同情感時也有不同的手勢。
(三)不同文化中姿勢在表達禮貌時的不同
姿勢關(guān)乎人們?nèi)绾巫⒆摺⒄尽樱喟胧俏幕瘺Q定著人們采用什么樣的姿勢及姿勢所傳達的意義和情感。總的來說,美國人的姿勢較之中國人更隨意。在崇尚隨意和友好的美國,人們通常很懶散地坐在沙發(fā)里或站得很隨意,女性在公共會中蹺二郎腿也不是驚訝的事。而在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則傾向更正式化,前面提到的姿勢會被認為是粗魯、冒犯甚至低俗的表現(xiàn)。再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學生不滿美國教師上課時坐在課桌上,腳搭在椅子上,可教師坐在課桌邊緣,甚至腳放在椅子上在歐美國家卻是很受歡迎的,沒人覺得這不禮貌。
三、中英在日常交際禮貌用語上的文化差異
(一)中英稱呼用語的不同
要開始一段交流,首先要用到稱呼語,可以說稱呼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標記,也是交流過程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中英語言有著不同的稱呼語體系,用法自然不同。中國人有著很精確的描述家庭成員關(guān)系的稱呼用語,從單個的稱呼語上便基本可判定其中的親友關(guān)系。比如,我們會稱呼父親兄弟的子女為“堂”兄弟姐妹,稱呼父親姐妹的子女及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為“表”兄弟姐妹。“堂”在漢語中意為家庭相聚的主室,而“表”意為外或遠,這樣稱呼是源自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觀念。再比如,稱呼兒子的子女為孫子/女,女兒的子女為外孫子/女,稱呼父親的父母為祖父/母,母親的父母為外祖父/母,道理相同。比較起來,英語國家中表示堂親或表親都只用一個cousin,也沒有性別之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稱呼也不存在差異。另外,中國人認為直呼親友的名字是不禮貌的,名字前必須加上稱呼語,如“哥哥”“姑姑”等,而英語國家的人們通常只會直呼親友的名字,并不會覺其冒犯。在稱呼陌生人的時候,中國人也會加上特定的稱呼語,如對方是年紀看起來稍大于自己的女性,則稱之為“大姐”,對方會欣然接受,因其知曉這是一種尊重。在西方則不然,被稱呼者會多慮,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看起來很老,所以西方人不用表親友的稱呼語稱呼陌生人。“同志”和“師傅”在“”期間廣泛用于稱呼陌生人,現(xiàn)在也延用,“先生”和“小姐”則越來越廣泛地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城市。英語國家中,對陌生人的稱呼語很少,常用miss,mama,mister和sir。
篇8
英語諺語性別歧視產(chǎn)生根源發(fā)展和變化
一、引言
英國作家佩恩曾指出:“民族之智慧在其諺語”。諺語是一個民族經(jīng)驗與智慧的概括與總結(jié),其內(nèi)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從中能折射出整個民族所特有的地理、歷史、社會觀念、生活哲理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眾所周知,男尊女卑的思想古來有之,人類文化中包含著這種觀念,自然就會體現(xiàn)在諺語中,也就形成了諺語中的性別歧視。丹麥著名的語言學家葉斯柏森(Jespersen)早在1923年出版的《英語的發(fā)展和結(jié)構(gòu)》一書中就指出:“英語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語言中最男性化的語言。”英語諺語作為英語語言的精華,也就反映出英語語言男性化這一特點。
二、性別歧視在英語諺語中的具體表現(xiàn)
英語中涉及女性的諺語很多,但內(nèi)容大多體現(xiàn)了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從屬地位、性格弱點及傳統(tǒng)意義上對女性的要求。下面就從這三個角度分別舉例予以說明。
1.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
長期的社會生活使得人們對男人和女人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持有不平等的看法,女人的地位遠在男人之下。如:Man, woman and devil ar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個等級分貴賤。)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ll be.(拳腳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義犬,胡桃敲打多結(jié)果。)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 (稻草男兒抵得上金玉女子。)這些具有濃厚大男子主義色彩的英語諺語充分體現(xiàn)了女性受歧視、受欺凌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反映出“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等傳統(tǒng)觀念以及人們的社會價值觀。
2.性格弱點
英語諺語常常把女性描繪成軟弱、多變、饒舌、缺乏智慧與判斷力,甚至搬弄是非的惡毒之人,因而英文單詞women也有了“脆弱、反復(fù)無常、愛慕虛榮、愛說閑話、惡毒、無知”等貶低女性的內(nèi)涵意義。如《哈姆雷特》中經(jīng)典臺詞: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又如,Women are wavering as the wind. (女人心思猶如風之多變。) Many women, many words; many geese, many turds.(鵝的屎多,女人的話多。) Women are the devil’s nets. (女人是萬惡之源。)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 (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
顯然,這些英語諺語刻意突出女性的性格弱點,含有強烈的歧視與貶低之義。按理說男人和女人在性格方面,不能一概而論。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卻出現(xiàn)了以上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漢語文化中,若男性瑣碎話多、優(yōu)柔寡斷,人們也會用“娘”“婆婆媽媽”等女性指稱來形容,可見漢語中也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
3.傳統(tǒng)要求
在男性占主導(dǎo)、女性受支配的社會中,男子高高在上,女子則處于被觀賞和被品位的地位。傳統(tǒng)意義上對女性的要求,很多英語諺語都有所體現(xiàn),如Silence is the best ornament of a woman.(女子文靜,不須治容。)A goodwife and health are a man’s best wealth.(賢妻與健康是丈夫最佳財富。)不難看出,傳統(tǒng)意義要求女人不僅要品貌兼?zhèn)洹①t良淑德,滿足男性的欲望,更要維護男性的權(quán)威地位。
三、英語諺語中性別歧視產(chǎn)生的根源
語言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人們的社會觀念和價值取向。社會中的性別歧視真實地反映在英語諺語中,但性別歧視產(chǎn)生的根源并不在語言本身,而是由歷史因素、文化意識、社會角色與地位、圣人的言詞等多方面共同導(dǎo)致的。
1.歷史因素
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性別歧視的產(chǎn)生有其歷史根源。早在人類社會初期,男女生來平等。到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女性居統(tǒng)治地位,在物質(zhì)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也為其受到社會尊重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chǔ)。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出現(xiàn),男性的經(jīng)濟地位迅速上升,女性在社會生產(chǎn)中的作用減弱,母系氏族制最終被父系氏族制取代,從此男人成了社會的主宰,反居統(tǒng)治地位;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退化為生殖工具,進而變成歧視的對象。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母權(quán)制的被……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quán)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chǎn)者,妻子則相當于無產(chǎn)階級。”
2.文化意識影響(宗教思想)
英語文化中男優(yōu)女劣、男尊女卑的意識在英語諺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圣經(jīng)》的地位舉足輕重,在固定了人們“精神法典”的同時,也灌輸了性別歧視的觀念。《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描述說,上帝首先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怕他寂寞,才用其一根肋骨做了女人夏娃,這就意味著女人天生是男人的附屬。而且,夏娃違反上帝禁令,偷吃禁果,使人類陷入苦難,自此女性便成了一切罪惡的根源。《圣經(jīng)》的故事揭示了千百年來潛藏在西方人心中的頑固偏見。英文中陰性代詞“she”中的字母“s”象征著伊甸園中的蛇,加在陽性代詞“he”前就構(gòu)成了“she”,且female和woman都是直接在male和man的基礎(chǔ)上派生出來。由此可見,宗教文化在社會價值體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女性次于男性的觀念。
3.社會角色與地位
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和有限的權(quán)力也是導(dǎo)致性別歧視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千百年來,社會分工的不同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扮演著不同的傳統(tǒng)角色:男主外,占主導(dǎo)地位,代表權(quán)利掌控一切;女主內(nèi),居從屬地位,活動范圍僅限于家庭。Layoff曾在LanguageandWomen’sPlace一書中評論道:“最終結(jié)果是婦女被剝奪了擁有權(quán)力的資格,理由是婦女在她們的言談舉止中處處表現(xiàn)出她們沒有掌握權(quán)力的能力。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由于社會的影響,婦女也意味著她們的智力或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該受到如此對待。”
4.圣人思想和言詞影響
除宗教、歷史等因素外,圣人的思想和言詞也對性別歧視的產(chǎn)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圣人們備受推崇的權(quán)威和地位使其言論擁有了一股無形而強大的控制力,支配著人們的觀念。
柏拉圖曾說:“女人、奴隸和下等人都不應(yīng)該為高等人所模仿,懦弱的或者不義的人,在來生要變成女人。”亞里士多德也表示,“女人是一種自然的殘缺,正常的人類胚胎在正常條件下都發(fā)育成男人,只有那些遭受病理或其他因素侵襲而殘缺不全的胚胎,最后才變成女人。”畢達哥拉斯則認為:“世上善的法則創(chuàng)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惡的法則創(chuàng)造了混亂、黑暗和女人。”這些言詞都明顯地表達了對女性的歧視和貶低,但卻因是圣人的言詞而在人們之間廣泛傳播。因此,圣人們的思想和言詞也是促使性別歧視語出現(xiàn)的淵源之一。
四、英語語言性別歧視的發(fā)展變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女權(quán)運動在西方再度興起,整個英語世界展開了一場消除性別歧視的文字改革運動,對英語語言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概括起來,英語語言性別歧視現(xiàn)象的變化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避免陽性代詞的泛指現(xiàn)象,用he/she,him/her,his/her代替he,him,his;或用第三人稱復(fù)數(shù)形式they,them,their來代替;或使用不定代詞someone,one,each等。二是創(chuàng)造中性化新詞代替原來的陽性名詞,如用spokesperson代替spokesman,chairperson取代chairman,humankind代替mankind等,以此來體現(xiàn)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三是采用陽性名詞對應(yīng)的陰性名詞,比如businesswoman-businessman,policewoman-policeman,postwoman-postman等。四是女性稱謂上的變化。如今Ms已廣泛用于稱呼成年女性,與Mr相對應(yīng),既可表示Miss,也可表示Mrs,而不顯示當事人的婚姻狀況。
女權(quán)運動多年的努力使得女性的地位迅速崛起,新詞、新拼寫、新意義的運用也為女性尋求了一片新的話語空間。當然,一些女權(quán)運動的過激分子也有矯枉過正之嫌,例如把history改成hertory,這也很難為社會所接受。
五、結(jié)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真實地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蔑視和偏見。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婦女解放運動的不斷推動,人們對女性的傳統(tǒng)觀念已在改變,一些舊時歧視和侮辱性的諺語正逐漸淡化出人們的視野。堅信在徹底消除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歧視觀念,實現(xiàn)男女平等之后,英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內(nèi)容也必將消失。
參考文獻:
[1]Jespersen,O.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Norton,1923.
[2]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M].New York:Harper &Row,1975.8-1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51-53.
篇9
1971年,美國藝術(shù)史家琳達?諾切琳(Linda Nochlin)以《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shù)家?》一文,為藝術(shù)史學研究注入極重要的新概念。幾百年來,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倫勃朗、馬奈、畢加索、杜尚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而且理所當然地將他們視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他們都是男性?諾切琳第一個提出疑問,并質(zhì)疑藝術(shù)史上已經(jīng)存在了幾百年的那一套陳規(guī),其鋒芒直指在西方業(yè)已存在了幾個世紀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文化及制度。諾切琳指出,并非歷史上沒有偉大的女藝術(shù)家,而是由于當時社會制度及社會習俗的限制沒有記錄下來,所以藝術(shù)史中著名的女藝術(shù)家微乎其微。更為致命的是,社會上缺乏鼓勵女性成為藝術(shù)家的機制。
作為女性藝術(shù)家,朱迪?格洛維茨(Judy Greowitz,1939~)的奮斗經(jīng)歷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女性主義藝術(shù)的典范。她將自己名字中的夫姓去掉,改用出生地芝加哥(Chicago)為姓,以表示對于受男性支配的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的脫離和反抗。她的這一舉動被視為女性主義藝術(shù)運動誕生的標志。她用很長時間創(chuàng)造了被稱作“中心圖像”的女性生殖形象。這種燦爛的女性生殖形象在傳統(tǒng)藝術(shù)史中是不可能找到的。它從本質(zhì)上對男性生殖及其象征的男性社會提出了挑戰(zhàn),揭示出女性生殖與男性生殖一樣強有力和具有象征意味。朱迪?芝加哥從年輕時起,就有明確的要成為女藝術(shù)家和發(fā)展女性主義基礎(chǔ)藝術(shù)教育意識。正如她自己所說:“我的興趣在于盡我所能的,不僅使我自己,也使其他女性能夠成為藝術(shù)家,而且能夠有所成就。”
1980年~1985年間,朱迪?芝加哥實施了“生殖計劃”。 她繼續(xù)運用了與大眾合作的方法。在她的指導(dǎo)下,來自全國精通縫紉的人縫制出特殊的針織品。此后的作品包括1993年的《納粹大屠殺計劃―從黑暗到光明》,1999年完成并開始在美國巡回展示至今的回顧展《分解―編織時光》等。朱迪?芝加哥40多年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書寫,用藝術(shù)的力量深刻影響了知識和社會的變革,成為一個時代、一個藝術(shù)方式的象征。
與朱迪?芝加哥相比,路易斯?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1911年~)更具多重性,是更發(fā)自內(nèi)心的藝術(shù)家。布儒瓦的創(chuàng)作動力與其童年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她出生于巴黎,家里人從事古紡織品修復(fù)。在布儒瓦記憶中,母親約瑟菲娜就像一只和善的蜘蛛,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但好景不長,布儒瓦快樂的童年生活很快被父親路易的緋聞破壞。父親與布儒瓦的英語家庭教師薩迪成為情人,讓年幼的布儒瓦深感遭到背叛,幼小的心靈受到巨大傷害。受幼年經(jīng)歷影響,布儒瓦的藝術(shù)作品充滿了焦慮感,時常以死亡、孤獨和背叛作為主題。例如,廣受歡迎的雕塑作品《父親的毀滅》,將她內(nèi)心想要摧毀父親的沖動展露無遺,令人望而生畏。她的作品中還時常出現(xiàn)殘損的身體、無情的籠子和被撕破的洋娃娃。此外,也許是童年時把母親比作蜘蛛的經(jīng)歷,布儒瓦的許多雕塑作品以蜘蛛形象為主題,其中包括她的代表作《Maman》(一譯《蜘蛛老媽》)。
布儒瓦的作品與戰(zhàn)前的超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有關(guān),最明顯的是和賈科梅蒂早期超現(xiàn)實主義階段的創(chuàng)作有關(guān),有時也和歐洲的后極少主義藝術(shù)家相似。但是毫無疑問,她的作品大多帶有微弱的攻擊性特征(至少對男性觀眾來講是這樣),這意味著女性藝術(shù)家有權(quán)直接以自己的觀點處理女性題材,而不向男性參照系做出讓步,這種特征蘊含在她的許多作品之中。
法國藝術(shù)家尼基?德?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是婦女解放運動一代女性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打破社會和家庭所賦予她的傳統(tǒng)角色,通過個人奮斗而成功的傳奇女性藝術(shù)家。她在6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娜娜”塑像,為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娜娜”這個名字立即讓人想起左拉用文字描繪過,并由馬奈呈現(xiàn)在畫面中的那個作為性對象的女子。但是,圣法勒的“娜娜”們卻傳達出不同的含義。她們那碩大的形體、鮮艷的色彩、狂放的姿態(tài),明顯流露出一種略帶滑稽但又充滿歡欣的自我意識,明確拒絕了以往男性藝術(shù)家投射到女性形象中的神秘主義和浪漫主義狂想。1966年,圣法勒在斯德哥爾摩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娜娜”―《她》。這位身長28米的女性屈起雙腿,仰面躺在地上。觀眾從她的生殖器進入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個女性的身體內(nèi)設(shè)有各種游樂設(shè)施。這似乎表明,女性身體并非窺癖觀賞的對象,而是真實可觸的歡欣生命力量之所在。
出生于貝魯特的巴勒斯坦裔英國藝術(shù)家莫娜?哈托姆(Mona Hatoum,1952年~)是一位特別值得注意的年輕一代女性主義藝術(shù)家。作為一位來自第三世界,卻在西方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女藝術(shù)家,她的創(chuàng)作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并反映出個人的痛苦心理。哈托姆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錄像和表演藝術(shù),她以自己的身體為媒介,表達自己的痛苦和挫折體驗,同時對國際事件發(fā)表評論。在1983年的表演作品《談判桌》中,她一動不動地躺在一張桌子上三個小時,身上裹著帶血跡的收尸袋,上面堆滿動物的腸子,同時放映的是中東戰(zhàn)爭的新聞與和平談判的錄像帶。
美國藝術(shù)家南?戈爾丁(Nan Goldin,1953~)的攝影作品記錄了她和身邊人們的生活,集中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的區(qū)別,性角色的不確定性,以及在、家庭、個人獨立方面的斗爭。1979年,她在紐約首次展出了《性獨立謠曲》。作品由許多張幻燈片組成,按敘事影片的次序排列,在45分鐘的展出時間內(nèi),燈光依序?qū)⒚恳粡埢脽羝蛄梁笤俾觯瑫r配有古往今來的愛情歌曲。照片拍攝的是床上的戀人,空蕩蕩的房間,破碎的身體,男女在酒吧、臥室、洗澡間、汽車內(nèi)以及反復(fù)出現(xiàn)的鏡子前面的女子等。戈爾丁將其稱作“讓人們閱讀的日記”。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女性藝術(shù)從身體藝術(shù)領(lǐng)域轉(zhuǎn)入對材料、形式和空間進行探索的雕刻和裝置藝術(shù)領(lǐng)域。美國藝術(shù)家杰尼?豪恩(Jenny Holzer,1950年~)的作品展示了女性藝術(shù)家在運用材料和媒介方面的另一方面,她反對女性藝術(shù)家使用纖細、柔軟的材料,以小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狹小的感性、生理和心理世界的傳統(tǒng)看法。在1998年創(chuàng)作的《九頭怪蛇森林:表演斯卡?王爾德》中,七根銅棒懸掛在天花板上,發(fā)出的高壓電間歇性地制造出閃電和音響效果,地板上是一雙男鞋和六個盛有不同液體的圓錐形玻璃容器。作品涉及到許多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特別是王爾德晚年的悲慘歲月。
篇10
關(guān)鍵詞:英漢姓名;文化;差異
現(xiàn)代生活中,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姓名。因此, 姓名對于存在社會中的個體十分重要,它不僅是單個個體特定的名稱符號,更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語言、歷史、地理、、民族習俗、社會狀況等信息。英漢屬于兩個不同的種族,通過英漢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義、變化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兩大民族間歷史文化的異同點,促進英漢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一、英漢姓氏的起源
1. 英語姓氏的起源
英語的姓氏是從何而來呢?追溯其歷史,他們是先有名后有姓的。早在十世紀前,除了羅馬人外,西方社會里一般是沒有所謂的姓氏。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人都以農(nóng)業(yè)為生,并居住在各自的小部落,互不往來。由于人口的流動性不大,人名的重復(fù)可能性就不大;同時每個部落的人口不多,不會出現(xiàn)混亂的情況。因此,便沒有必要去設(shè)立姓氏來區(qū)分家族。在農(nóng)業(yè)地帶姓氏的出現(xiàn),往往會比較晚。
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后,英國人的祖先漸漸開始有了姓氏。先是貴族階級可以使用姓氏,姓氏作為家族財產(chǎn)的標記,同財產(chǎn)一起傳給他們的后代。之后老百姓逐漸開始效仿,確定了自己的姓氏。同時,從9世紀開始,隨著英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人口不斷增加。到13世紀,在英國就有三分之一人口叫約翰、威廉、理查,現(xiàn)有的名字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激增的人口數(shù)量。因此,為了區(qū)分,人們開始在名的基礎(chǔ)上加上個人的附加名,這些附加名往往都是本人的職業(yè)、出生地或綽號等。如同名William,一個是裁縫,一個是面包師,就被叫做 William the tailor、William the baker,之后就逐漸變成了William Tailor、William Baker.這些名字后面加上的特征,最終演變成今日西方社會的姓氏。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目前西方人最古老的姓氏,可追尋到公元916年。
英語民族的姓氏大致有幾大來源。①由職業(yè)而來的姓氏。如:Carpenter(木匠), Butcher(屠戶),Miller(磨坊主),Tailor(裁縫), Weaver(織工),Shepherd(牧羊人),Thatcher(蓋屋匠),Smith(用金屬材料制造工具的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姓氏就是Thatcher. ②由地名或地貌而來的姓氏。 如:York(約克),Kent(肯特), Hill(山丘),Wood(森林),Cliff(懸崖),Bush(灌木叢), Field(田地)。③表明父子關(guān)系的姓氏。Adamson,Johnson,Jackson 分別來源于 son of Adam,son of John,son of Jack。④因個人特征而來的姓氏。Strong(強壯的), Long(大個),Short(矮個)。⑤以顏色名稱為姓氏。Brown(布朗), Green(格林),Black(布萊克)。有這類姓氏的人,說明他的膚色或?qū)︻伾南埠谩?/p>
英語姓名的結(jié)構(gòu)通常是由“名+中間名+姓”三部分構(gòu)成。第一名又稱教名,是受法律承認的正式名字。中間名通常用縮寫表示,由鐘愛孩子的父母或其親戚所取,他們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給孩子。姓氏則是由家族世代相傳的。二戰(zhàn)時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名字為: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為各種媒體或資料中經(jīng)常稱他為羅斯福總統(tǒng),所以很多人認為他的名字就是羅斯福。事實上,他的姓是Roosevelt,名是Franklin,中間名為Delano。英美國家的人并不忌諱祖孫同名,相反,很多人還十分樂意讓兒孫沿用本人的名字,并引以為榮。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tǒng)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為兒子取了與自己相同的名字。為有所區(qū)別,美國人稱呼與父親同名的人時,常冠以“小(junior)”字,例如“小羅斯福”“小洛克菲勒”等。
2. 漢語姓氏的起源及姓名結(jié)構(gòu)
一直以來,中國人的姓名文化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考古學家證明,母系社會的特征,是婦女在氏族內(nèi)部事務(wù)管理中,位于主導(dǎo)地位,同時不同氏族可以通婚、氏族內(nèi)部禁婚。這種族外婚制的建立,便有了辨別每一個社會成員相互間有無直接血緣關(guān)系的必要,于是就產(chǎn)生了作為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識別稱號――姓。漢語中有好多以女字為偏旁的姓,如:姬、姚、姜等。之后隨著人口的增加,又分化出許多小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這些小部落為自己取了新名字,這就是后來的“氏”。因此,“姓”是母系血緣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而“氏”則為部落分支的代表。“姓”是不易變化的,而“氏”則易變。
現(xiàn)代中國人的姓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①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chǎn)生,后人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quán)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當時大多數(shù)姓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②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吳、越、秦、楚、衛(wèi)、韓、趙、魏、燕等,也是現(xiàn)在常用的姓。③以邑名氏。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④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⑤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fù)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xiāng)、閭、里、野、官等字,表示居住地點的不同。⑥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姓傳世。⑦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⑧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⑨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⑩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呼延、長孫等。此外,還有以謚號為氏,如莊、武;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現(xiàn)代漢語的姓名結(jié)構(gòu)主要是由姓+名構(gòu)成。而在過去,基本上每個姓氏都會按照家譜中的輩分給家族中的男孩命名,結(jié)構(gòu)為“姓+字輩+名”。如楊永志、楊永祥,“楊”是他們的姓,“永”是他們的字輩,“志”和“祥”是他們的名。
二、命名的意義
父母給孩子取名都有其一定的含義,對于名字的選擇也是相當慎重的。人們常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可見,名字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西方的諺語也提到“好名勝于財富。”
1. 中西方文化在命名方面有相通之處
(1)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中國人為子女取名時,一般都寄予殷切的期望。對男孩常用龍、璽、麟等字,希望男孩成人之后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用強、志、毅等字,希望他們能擁有優(yōu)秀的品質(zhì);用鑫、祿、財?shù)茸衷⒁鈸碛胸敻弧E⒊H∶簟⒀拧⑹纭㈠㈡玫茸郑∑涿利惵敺f之意。同樣,英語中的名字如:David(摯愛的)、Aaron(啟發(fā)),寓意外表英俊、勤奮的男子;Alisa(艾麗莎)、Daisy(雛菊),表示甜美快樂的姑娘。
(2)性別的體現(xiàn)。一般中英文名字,可以辨別出性別。男性的名字通常取用剛強、堅毅之詞,女性的名字多用美麗、溫柔之詞。如:Andrew(安德魯),古希臘語中指高大勇敢的快樂男子。Amy(艾米)來源于拉丁語,意為被深愛的有修養(yǎng)的女子。
2. 漢語還有其獨特的命名方式
①以生辰八字命名。中國自古以來取名就有講究,以生辰八字與五行對照,缺某一行則以該行之字取名。如:缺火,名字中則含有火之意的字,如炎、焱、旭。②以重大事件命名。中國特有的歷史時期,誕生了具有一定時代特征的名字,如國慶、大慶、建軍、奧運。
三、中英文姓名的變化
1. 漢語姓名的變化
由于人口的增長,重名率過高,因此也出現(xiàn)了許多獨特的名字。現(xiàn)代的夫妻更注重平等,各取其姓,再取名。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楊,孩子取名李揚洋。同時,也有孩子隨母姓的情況。有的名字更趨于中性化,如有的女孩取名張忍,“忍”字既可以用于男名,也可以用于女名。現(xiàn)代的年輕人更注重個性,強調(diào)與眾不同,略帶張揚的名字層出不窮。《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顯示,全國姓氏是2.3萬個,其中129個姓氏占總?cè)丝诘?7%。中國人的姓名結(jié)構(gòu)逐漸發(fā)生變化,四個字以上的名字出現(xiàn)了,還出現(xiàn)了個別極端個性化名字。還有的給孩子報名字的時候就叫@,家長認為全世界寫電子郵件都要用它,漢語翻譯過來就是“愛他”。
2. 英文名字的變化
相對于中文名字的變化,英文名字的變化較小。近十年最流行的男性名字是Jacob,Michael 排名第二。Michael 這個名字從1961年到1998年,持續(xù)38年穩(wěn)登寶座。Ethan、 Joshua 和 Daniel 分列三、四、五位。Emma 在2008年成為最受歡迎的女名,Isabella 排名第二,第三到第五位最受歡迎的女名是Emily、Madison 和Ava。
中英文姓名不僅是區(qū)分個體的特殊符號,更是兩個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具體體現(xiàn)。分析中英文姓名的異同,有助于深刻理解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增進兩者的深入溝通和交流。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忠華.英漢姓氏初探[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5).
熱門標簽
女性主義論文 女性文學論文 女性化 女性主義 女性形象 女性文學 女性藝術(shù) 女性電影 女性翻譯主義 女性創(chuàng)業(yè) 公司財務(wù)風險評估 城市日常管理 專業(yè)行政管理 兒童繪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