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初中生的人生規劃范文
時間:2023-04-03 06:4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個初中生的人生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生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4-0091-01
一 引言
作為2008年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的《初中生職業指導及初中學校評價體系研究與實驗》的實驗學校之一,我校啟動實施了初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三年來,在自治區教科所和南寧市教科所專家的指導下,我校對進行初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內容與方法作了初步探索。認為職業規劃要趁早,人生設計在少年,在初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很有必要。
二 初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
我校主要以2008年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初中生職業指導及初中學校評價體系研究與實驗》的實驗教材《人生成功早規劃》為藍本,結合學校實際對學生進行以下內容的教育:
1.全面地認識自我
這不僅包括認識自我的興趣、愛好、天賦、價值觀及人生志向等內在稟賦,還要考慮自身的經濟條件、家庭背景、所在地區等外在因素。通過分析以上因素,得出自己在學業完成后,打算從事什么職業。首先,借助自我反思,認真思考及回憶一下自己過去的學習及生活經歷,想想自己喜歡做什么,做什么比較得心應手;其次,可以與同學、家長及老師交流,通過他們幫自己回憶及分析做什么比較擅長;最后,還可以通過心理測評來幫助認識自己。通過對學習及生活中一些問題的判斷,幫助學生分析評估自己的興趣及愛好,理性地認識自我。
2.廣泛地了解職業
這一工作其實在整個初中階段都要進行,通過實地體驗、現場參觀、職業講座、上網查詢、參閱圖書報刊等相關資料,讓學生對各類職業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判斷,從而在他們確立職業理想及人生志向時,為他們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參考。
3.科學地規劃人生
學生在基本認識自己、了解職業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交流,在心中確立起職業生涯的概念,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和意義,學習、體驗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認真思索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導師、父母及長輩的指導下,規劃自己的人生。
三 初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方法
1.結合素質教育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在日常學科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生規劃與職業指導的相關內容,包括個人探索、職業探索、就業形勢和政策掌握、職業素質塑造、成功校友經驗分享、職業體驗等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幫助中學生合理地思考和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及早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激發其主動學習的動力,提高將來選擇職業的滿意度。
2.實行導師指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為了更好地推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我校制定了“職業生涯教育導師制”方案,由全體師生共同參與、雙向選擇,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初步確定師生結對名單。導師采用集體活動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每月至少活動一次。學校還從校外各界成功人士中聘請導師,給學生做講座,以他們的親身經歷、職場體驗去感悟教育學生。
3.利用網絡平臺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
網絡已成為學生會聚思考、交流思想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在學校主頁上鏈接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網站,引導學生登錄官方網站學習相關知識。
4.豐富輔導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興趣
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教育主要以班級授課為主,同時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測試、主題班會、報告、參觀、采訪、調查研究與實踐等活動,使學生獲得并增強對不同職業的親身體驗。如通過職業傾向測試讓學生了解適合自己的職業;通過“我的未來不是夢”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樹立理想;通過采訪身邊的親朋好友讓學生了解常見職業的特點,體會職業的甘苦等。這一系列活動,既有理論指導,又有感性體驗,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對決定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家庭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5.組織學生編制職業生涯規劃方案
職業生涯規劃光想不做不行,不做分析、不采取相應的措施也不行。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講,讓他們自己來做未來的職業規劃比較難。我們主要是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導師的指導下,大多數初中生基本能編制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方案一般包括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目標、措施及時間安排等。
四 結束語
在初中學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學生理性地認識自己,對各類職業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判斷,初步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有一個大的選擇方向。初中生初步有了明確的職業目標,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潛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為適應未來社會、邁向成功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對初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但必要,而且正當其時。
參考文獻
篇2
1.科學面對學習、考試的心理教育。
作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以科學的態度面對學習、考試是重要的心理教育內容之一。放眼當前的初中生學習態度、考試心理,我們不能不冷汗涔涔、熱汗潸潸,如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高遠的人生理想、為老師學習、為父母考試的心理狀態等,占據著班內大多學生的內心。反映在具體的學習與考試活動中,就是主動學習者較少,多以教師指到哪兒,學生就學到哪兒;熱愛學習者較少,多數學生沒有“以學為樂”的心理,滿腹牢騷,以抱怨父母、師長、學校施與的學業壓力為主;誠信參加考試者較少,多數學生在參加考試的過程中都會存在一絲的僥幸心理,做著形形的作弊準備,一旦環境適宜,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采取“拿來主義”,甚至于很多學生都不以為恥,習以為常等,不一而足。作為未來世界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他們的學習態度與誠信行為令我們十分擔心,如何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科學面對學習、考試的心理態度,是我們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
2.導向人生的理想教育。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者能夠施與學生充分的影響,積極地引導,將會給他們未來的生活、事業產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響。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功利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的滲透與侵蝕,初中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他們的影響,產生極度的困惑、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與此相對應的,傳統的理想教育依然還高高在上,存在著嚴重的教條化、抽象化、模式化的不良傾向,忽略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心理認知,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理想教育活動應該與時俱進,從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關系學生未來的人文命運出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發揮理想教育對初中生的激勵、引導作用,讓初中生以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投入到具體的學習生活當中,為成長為一名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世紀英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式
1.優化學校環境,引導初中生身心全面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曾指出,學校環境對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的確,作為初中生生活、學習的場所,長期封閉式的管理會形成他們自私、冷酷、內向、孤僻等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再任由其抽煙、喝酒、玩游戲機、早戀等不良現象恣意蔓延,將會給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巨大的災難。所以,如何優化學校環境,引導初中生身心全面發展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項課題。這方面,我們首先要保證班級適宜的學生容量。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學生更容易煩躁不安、好斗,產生攻擊性,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安全隱患。其次,我們在保證校園環境干凈、整齊、方便、舒適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加強校園的綠化工作。因為植被影響著環境的濕度、溫度,在降低噪音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增加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遣師生的不良情緒。最后,我們還應該加強學生文化氣息的營造工作。在影壁上、長廊中,還有學校的宣傳欄、文化陣地等地方,張貼初中生行為規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人文品行,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另外,我們還要積極開辟“諸子文化長廊”、“好書推薦”、“流動圖書角”等專門區域,進行潛移默化式的理想教育。
2.開展多種活動,塑造初中生完善的心理品質。
篇3
關鍵詞: 初中生思想教育 社會不良思潮 正面引導 價值觀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學生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各種思潮的碰撞交織對初中生產生了較大影響。正面的、負面的,積極的、消極的,各種思想碰撞形成的困惑成為初中生面臨的重要問題,尤其是一些社會不良思潮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較大影響。班主任一定要強化思想引導,對社會不良思潮予以堅決抵制,培養學生正能量價值觀,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一、針對拜金思潮,以崇高理想引導學生追求高尚
當今社會,金錢至上、金錢代表一切這樣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刻,加上一些媒體的片面引領,導致部分學生出現拜金熱潮,認為金錢是萬能的,追求金錢成為他們人生最主要的發展目標。這樣的思潮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充滿金錢味銅臭味的思想必將對青少年一代的成長產生負面作用。筆者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些拜金思潮,結合學校開展的主題價值觀教育,處處滲透崇高理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更加高尚的追求,以高級的趣味、遠大的理想充斥心間。筆者在班會課、團隊活動中專門開設了專題討論,以“金錢的作用”為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金錢可以買到精美的食物但是買不到健康,可以買來豪華的享受但是買不來時間,可以買到大房子、好車子但是買不來親情,讓學生對金錢的作用的局限性具有更加直觀的認識。筆者還舉行了一系列討論活動,以“我們活著為什么”為專題,讓學生明白人活著要有一定追求,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目標,學生時期要好好讀書取得好成績,工作以后要努力創造價值為社會服務,金錢只是人生所獲得的成果中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并不是全部,我們還應當有更高的理想,做一個對黨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這才是我們應當努力追求的方向,而不應當將金錢作為唯一追求。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引導,學生對拜金思潮有了客觀全面的認識,思想得到了凈化。
二、針對暴力傾向,以鮮活案例警示學生時刻遵紀守法
曾幾何時,一些港臺影片對青少年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初中生模仿港澳地區的黑社會幫會自封老大,或是與社會不良青年藕斷絲連、勾搭連環,成為學生中的一些不安定分子。他們崇尚暴力,甚至對弱小的學生存在一些欺負勒索敲詐等現象,游走于法律的邊緣非常危險,并且這樣的一小部分學生對其他學生產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筆者針對這樣的危險思維,通過開展“平等、自尊、寬容、友誼”等主題班會,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一方面,認真搜集本市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重點針對青少年打架斗毆涉黑等暴力犯罪,選取視頻短片在班會課上進行播放,在學生頭腦潑上一盆冷水,清醒地認識到在他們眼里所謂的威風凜凜、稱霸一方,所謂的這些帶頭大哥、英雄人物,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帶來身陷牢獄自毀前程,誤了自己,害了家庭,讓老師失望,讓父母傷心,讓他們對這樣的思潮具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筆者邀請社區民警、法制輔導員走進課堂,向學生講述如何遵章守紀,通過一些負面案例與警示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心中筑牢遵紀守法的底線,讓他們能夠正確面對人生,抵制暴力思潮,保障自身健康成長不走歪路。
三、針對知識無用思潮,以發展態勢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學習
知識無用、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等,一些新時期的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還有一定市場,他們往往選取一些個案進行無限放大擴展,偷換概念成為共性問題,對學生產生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平時學習投入程度不深的學生,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加上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泛濫,讓他們對自身的要求更加放縱。心病還須心藥醫,筆者針對這樣的狀況,進行細致深刻的教育,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知識的作用、知識的功能,并結合學校的價值課程內容,開展“智慧”主題班會。首先,以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規律引導學生,認識知識是改變社會、推動發展的中堅力量,從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到現在的信息技術革命,知識讓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邁上了快車道。缺少知識在這個社會就等于瞎子,雖然極個別沒有讀書的人也獲得了成功,但并不等于不讀書都能取得成功。筆者一方面從知識的重要性、在社會發展中的必要性入手,引導學生明白讀書不成功的是少數,不讀書能夠成功的更是少數,讓他們辯證地認清其中的內涵關系,不能以偏概全、偷換概念。另一方面,筆者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從博士畢業、碩士畢業、高中畢業、初中畢業等不同人群的就業方向,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以及社會所給予他們的待遇等方面入手,以實實在在的案例、與生活更加密切的各種因素,教育學生懂得知識無價、知識寶貴,知識改變人生、改變命運,從而讓學生醍醐灌頂充分認識到應當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四、針對享樂主義思潮,以人的價值開啟學生的人生光芒
人生一共兩萬多天,及時行樂方不悔人生,這樣的理念在當今網絡上甚是流行。以追求享受為目標,缺少人生追求,這樣的思潮會毀了青少年一代,讓他們成為碌碌無為的庸庸之輩。享樂主義思潮在初中校園有所抬頭,有些學生跟同學比吃比穿,比家里的交通工具,等等,享樂主義思潮初見苗頭。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刻教育,首先引導學生分析人的價值是什么,人的一生價值不在于他吃了多少山珍海味,住了多少高檔樓房,擁有多少小汽車,而在于他存在的價值,在于他為這個社會奉獻了什么,在于他在這個社會中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一名科學家,一名建筑師,一名醫生,他所作出的貢獻遠比一個整天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的人要大得多,他所獲得的社會認可程度、群眾尊重程度也要高得多,這樣的人生才能夠體現價值、綻放光芒,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明白人生的意義,讓他們自覺擯棄享樂主義思潮,對人生進行重新規劃定位。
綜上所述,社會不良思潮對初中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充分重視教育引導,以正能量主旋律阻截不良思潮,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農村;初中;感恩意識;生活化
在農村初中教育階段中, 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不應只局限于傳授課本中的知識, 而更應該幫助學生端正他們的思想意識,比如:誠實守信、兢兢業業、懂得感恩等優良的傳統精神。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針對“感恩生活化”,若要培養農村初中學生的感恩意識,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理解感恩的含義,作為一名農村初中學生,追求的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的感恩,而不是脫離實際生活軌道而夸夸其談。 因此本篇文章首先詳細地闡釋了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感恩意識的重大意義,而后指出了關于培養感恩意識的幾大途徑,希望借此能夠規范初中生的學習道路,預防部分學生`入歧途,付出巨大的慘痛代價。
一、培養強烈的感恩意識對于初中生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當下熱門話題之一,培養農村初中生的感恩意識已被規劃為必要教學項目,也是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必要環節。感恩的內涵十分深刻,“百善孝為先”是親情,“朋友一生一起走”為友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則是真情,這一系列情感的延續都建立于感恩的基礎之上。農村初中同樣也是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農村的學生仍不在少數,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前提之上,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情商教育,并將其生活化,使學生在困境中也能夠抱有樂觀意識與感恩意識,不輕言放棄,從而時刻鞭策他們的道德行為舉止。
二、針對農村初中學生感恩意識生活化策略的研究
(一)發揮各學科的“主渠道”作用
感恩意識的培養并不單單是一位老師的責任,更是所有學科老師的義務所在。初中學科中的思想品德、政治、歷史等,尤其是語文都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感恩意識離不開思想品德的熏陶,那么作為一名初中教師就應當擔起這份責任,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把握人際關系,對有恩的人要懷恩在心,對需要幫助陌生人也要施與援助之手,這是對自我的一種感恩,也是對世界的一種感恩。從新課程教學規定的嚴格標準出發,學校教師無論主科還是副科都要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實例撥動學生心底的那根弦,將文化知識與感恩的情感培養巧妙結合。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閱讀課的時間挑選一些有關感恩的文章,目的就是為了在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植入了深刻的感恩意識;在生物教學中,尤其在講解《分娩》這一章節時,教師要告訴學生他們的母親需要忍受整整十月的痛苦才孕育出自己的子女,借此牽扯學生的感恩情懷,有助于學生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對于“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經典小故事,教師可吩咐學生課下收集相關的故事情節,在下節課上分別講述自己收集的關于感恩的故事,久而久之學生便逐漸樹立了感恩意識。
(二)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滲透感恩意識
雖說現在國家正竭力縮減城鄉之間的差距,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農村學生的學習條件仍更艱苦,更困難,因此相較于城市里的“溫室花朵們”,農村的孩子的心智更成熟與理智,他們比城市里的同齡兒童更早地接觸道德的熏陶,因為只有變得自強才會贏得艷羨的目光。對于這些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初中生,他們的心理一般都比較脆弱,不優越的家庭條件給予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害怕與勇敢之心, 所以農村教師要更注重初中生的身心發展, 感恩教育也應從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啟程, 讓感恩的心與生活緊密相連, 毫不放松。
例如,每逢周五,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額外的作業”,比如:幫助父母清理、打掃房間,去做環衛志愿者,走親訪友關心一些需要幫助的同學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雖然在國家大事面前顯得不足為道,但是卻足以讓學生懂得感恩就能收獲回報的真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之后,教師還可協助學生一起開展以“感恩”為話題的主題班會,甚至可以邀請學生的父母一同參加,讓家長盡情參觀由學生完成的精彩黑板報,這樣既建立了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也拉近了家長與孩子們之間的心靈距離。
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代文明、自由、和諧的社會中,我們理應要求每位中學生秉持強烈的感恩意識,傳遞中華民族的固有美德的圣火,為自身的發展貢獻出綿薄的力量。部分初中生雖出身自農村,但他們的發展空間絕不會局限于狹小的農村環境,為了出人頭地,初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必須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學校也要對學生的未來負責,不僅要追求升學率達到目標,更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并將生活中與之相關的每一個細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是學生切身體會到自己所處環境的溫馨,更引發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這樣一來既向初中生發揚了感恩精神,也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篇5
一、自我規劃人生的能力
人生規劃,在國外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也稱“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的志向,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道路做出一種預先的策劃與設計。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學校在小學階段即開設此類指導。專家指出,初中階段是進行人生規劃教育的最佳時機。根據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初中畢業生將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擇――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或就業。蕭伯納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自己適應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適應自己。”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習者準備迎接日益復雜的社會挑戰,提升學生自我規劃人生的能力可以避免初中畢業生升學、就業的盲目性,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其自控能力,引導其珍惜在校生活。
提升初中生人生規劃的能力,學校可以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結合人生規劃與職業指導教材和在實踐探索中幫助青少年建立實際的自我發展和終身學習觀念。學生可以設計人生藍圖規劃方案,以己所愛、以己所能、以世所容的原則進行選擇,更加準確地定位自己,培養技能,了解職業,了解社會,確定自己喜歡做的事及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策略,為生涯理想的實現做好最佳的準備和努力。家長要做到指導與信任并存,溝通與理解并重,要對孩子不成熟或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規劃進行指導和調整,肯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選擇,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有做好準備才能得到機會的垂青,只有理性規劃人生,才能演繹生命的精彩。
二、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分別有兩次特殊的發育時期,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抗期。2~5歲為“第一反抗期”,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的12~15歲為“第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又被稱為“危險期”。雖然兩次反抗期有明顯的區別和不同,但都呈現出以逆反為特點的情緒反應。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社會環境的變化,如今孩子們的第二反抗期大大提前,在度過六年級至初一第一學期的小初教育銜接期后,我們發現,從初一第二學期開始,學生的身體發育與性格特征就呈現由從原來較和緩、平靜逐漸進入高速發展變化的態勢。其典型表現為:①不講道理;②愛鉆牛角尖或抓住一點不言其他;③愛幻想、偏執;④情緒不穩定,性情急躁,易沖動狂熱,破壞力大;⑤分析批判能力弱,辨別是非能力差;⑥意志不夠堅定,經不起困難挫折考驗;⑦我行我素,不愿被人干涉,做事不愿與父母商量,富于沖動和冒險性;⑧和父母、老師對著干,讓他往東,他偏往西,等等。精神分析理論學家便把這段青少年時期稱為“仇親期”。
平穩度過這個“心理斷乳”的關鍵時期,需要學生增強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要讓孩子了解自己所處的成長時期,體察自己的情緒變化,知曉開心、傷心、生氣、憤怒等都是人的正常情緒。壓力是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而情緒和態度是確實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幫助改變的。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調節,會給青少年自己乃至家庭、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學會控制情緒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絕;懼不能驚慌失措”。遇到不良情緒時學會表達,可以通過“哭(釋放壓力)、喊(大喊或唱歌)、訴(傾訴交流)、動(運動減壓)”的辦法來轉移注意力,遇到問題先調整情緒,再處理問題,調動理智控制情緒,不在情緒沖動時做決定,實在處理不了的,要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家長和學校,避免陷入沖動魯莽、簡單輕率的被動局面。
三、自我管理時間的能力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熱愛生命的話,就別再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時間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其具有不可變性、無貯存性、無替代性,但卻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與使用。時間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人生的真諦又在于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對初中生來說,時間管理就是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實現學習目標,同時逐步培養時間管理意識。因為時間管理將陪伴人的一生,如果在青少年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對于今后的學習、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合理高效地安排時間,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極其重要的積極意義。
管理好時間,一是要制訂具有可行性的清晰目標,如“我要用心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力爭本周(月)不遺失一件東西”或“期中(末)考試我的各科成績要提升5~10分”等,就是具有可衡量性的清晰目標,把樹立起的目標和設計的行動方案用彩紙加以不同顏色的筆跡來不斷提醒、暗示自己去努力完成。可行性意味著兩層意思,目標應該在自己能力范圍之類,目標應該有一定難度。古人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二是學會將手頭的事情做好分類,分為:重要緊迫,重要但不緊迫,不重要且不緊迫,不重要但緊迫四類,先努力完成再力求完美,避免長期應對不暇、筋疲力盡而效果不盡如人意,保證每天的目標和時間安排,能夠反映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在一天結束時,回顧并小結。三是合理利用好“碎片化時間”,趕走“時間大盜”。魯迅先生說:“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中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林林總總,上學放學坐車時、下課期間、排隊時、就寢前等,可惜的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把學習放在首位,而是把時間過多用于課間嬉戲、沉溺于數碼產品等,逐漸失去了專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老師、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能夠同時做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如坐車、排隊時背單詞、背公式等,教育其保持安靜的學習環境,避免過多的打擾和無意義的邀請。
四、自我保管財物的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初中生的物品,大到衣服行李,小到筆墨紙張等物品,都是家長辛勤勞動賺錢換來的,必須管好、用好、愛護好。保管好物品的能力是學生出類拔萃的前提,如果孩子能分門別類地管理好自己的物品,那他肯定是一個學習認真、辦事有條理的學生,其學業成績也會很優秀。反之,一個學生如果丟三落四,連自己的課本等學習用品都管理不好,那他肯定是一個做事馬虎、沒有責任感的孩子。試想,這樣的孩子未來發展會好嗎?物品丟失,不僅會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便,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還會導致整日疑神疑鬼,師生朋友關系緊張,甚至引發不可預料的矛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在與筆者交流時強調:“善于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更有自信心,走得更遠……”細節決定成敗,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是一件小事,但它體現了一個人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效率意識、人生態度的差異。因此培養初中生保管物品的能力迫在眉睫。
提高物品保管能力首先要提升學生物品管理的意識,通過教育活動將物品保管能力與效率、安全、人生發展等緊密結合起來。在常規教育中對學生進一步提出要求。擴大老師、家長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對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曾經有一位老教師語重心長地對剛入職的徒弟說道:“老師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你丟失些東西不要緊,學生見財起意拿了就害苦他一生啊……”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因家長財物保管不善導致小孩花錢無度,誤入歧途的案例,所以老師、家長都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契機不斷督促,提醒孩子,并作好行為示范。如班級、家庭環境的整理、物品歸類、擺放有序,為孩子們樹立做事井井有條的良好榜樣。這樣孩子們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投入學習之中。
篇6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
提高班級管理規劃意識,注重班級工作的頂層設計,合理給班級定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成長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對于一個班級成長、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對于班級的管理與規劃,班主任必須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育方式,豐富的教育實踐。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一、做學生心靈的導師
初中生正處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也是學生心里急劇變化和性格塑性時期。有一部分學生往往會陷入矛盾思想的誤區,認為學習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可能會選擇提前結束自己的學業從而使自己人生的道路被徹底改變。也有的學生沒有良好的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受不良思想的影響,產生逃課、早戀、沉迷網絡等問題。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是解決一切問的前提。通過溝通可以增強他們對自己老師的信任,讓他們愿意與老師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開心和疑惑。在學習上要多鼓勵、多表揚盡量少批評,大部分的學生都喜歡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愿意得到老師的肯定。也許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個肯定就可能成為改變一個學生關鍵。所以作為我們班主任要像朋友一樣認真地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學生心靈上的導師。
二、做提高班級學習氛圍的參與者
初中生的主要任務還應該是學習,作為初中的老師教育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上。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班級學習氛圍濃厚自然就會影響到每一位學生。班主任既是班級的管理者也是參與者,學生向往一種民主公正的班級氛圍。班主任也可以此作為引導點,讓學生自覺地為班級良好認為做出自己的行動努力。善于循序善誘也是對初中班主任的一個基本要求。
三、開展自我教育,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自我教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自身素質的高低以及學生個人素養的養成。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強,越能推動良好的班風形成。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班主任要把學生放在主人的地位上,人人是班級的管理者,人人又是班級的被管理者。將班級各項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關鍵還在于人人想去做。學生才會真正地產生一種班級責任感、歸屬感,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鍛練。班主任可以將學習小組同時劃歸為行政小組,選出小組同學認可的有能力的同學擔任小組長,其他成員分管學習、衛生、紀律、作業等工作。小組間進行學習、衛生、紀律、作業等評比,做到周周有總結,月月有先進的小組評選。先進的小組可得到相應的獎勵與表揚,反之要積極進行分組教育與剖析。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培養了自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競爭意識,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提供了保障。
四、針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
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過程中,每個班級內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而且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也不同,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癥下藥”,做到真正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管理學生時,應善于發現其優點與長處,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對班級管理模式要懂得靈活與變通,不能按部就班、機械執行。例如,在課堂上課期間,對于“性格外向”較為活動好的學生,班主任應提示他們應遵守課堂紀律;對于“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學生,當他們舉手回答問題時,則給予一定的表揚與激勵。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每周或每月綜合評選一次,對于表現較為優秀或突出者,給予獎勵,并對其他學生產生感染與引導。另外,班主任應該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
五、制定完善班級管理制度
初中班主任在對班級進行管理和規劃時,首先應該制定和完善班級的管理制度,班紀、班風與班規是一個班級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起到約束與管理學生的作用。班主任應組織學生一起民主的選出各個班干部,并進行重點培養,協助班主任管理一些班級中的瑣碎事務,督促和管理學生。班主任可以按時召開班會,讓學生提出自己心目中的班級管理制度,多征求學生的意見,傾聽他們的心聲,然后經過綜合整理、研究與分析,制定和完善一個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制度與管理體系。由于是學生們自主制定的制度與提出的建議,所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大多學生都能自覺遵守。同時,班主任應引導各個班干部做好模范與帶頭作用,在班級內樹立良好的榜樣,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以此推動良好班級氛圍的形成,并促使學生之間能夠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六、關注班級后進生,正確對待“問題生”
班級作為一個集體,作為一種自然的分化,班級也會出現所謂的“問題生”。一個班級可以說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能面向“問題生”。“問題生”是指思想落后消極、行為習慣不良、學習較為困難、性格偏激古怪的學生。教師為了教育好這些“問題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對行為不良,經常違紀的學生要講究方法方式。初中生生活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犯錯誤在所難免。班主任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與他們溝通交流時放下教師的架子,拉近師生距離,減少學生的恐懼感,用真誠打動學生的心靈,輕輕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通過傾聽,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其次,幫助“問題生”找到自信。一般來講,“問題生”都有自卑心理。轉化“問題生”的重要策略是幫助他們找到自信。針對“問題生”,教師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鼓勵,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發光點,樹立“我相信我能行,我很優秀”的思想,這樣既幫助學生找回了自信心,又可以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再次,要做好性格孤僻學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要經常與他們溝通交流,朋友般的談話,幫助他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
參考文獻:
[1]王麗偉.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相關措施分析[J].考試周刊,2014(85).
篇7
論文摘要:諸多調查顯示,初中生的語文課外閱讀量和閱讀時間與語文教育目標相距甚遠。時間管理不善是導致初中生課外閱讀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導學生進行時間管理的策略是:增強時間意識,制仃一份詳細而可行的閱讀計劃;將計劃付諸行動,引導反思與總結。
《教育大辭典》指明,語文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它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是指學生課外通過閱讀書報、影視、網絡等進行學習的方式。課外閱讀具有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擴大、鞏固和加深課內所學知識,增強求知欲望,豐富精神生活,培養高尚情操,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準多處對課外閱讀要求作過描述:“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初中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但目前諸多調查顯示,初中生的語文課外閱讀量和閱讀時間與語文教育目標相距甚遠。天津教科院的調查顯示:(1)年級越高,課外閱讀量越少,小學生喜歡課外1閱讀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學生處于基本不閱讀課外書的狀態;(2)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學生每個月課外閱讀數量不超過2本書;(3)普遍對閱讀二三十萬字以上的大部頭文學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覺費勁、費時,有的情節描寫還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國初中生課外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由于受學習壓力、家庭作業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三地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差異并不明顯。每周閱讀1至2個小時的學生,河北有40%,寧夏有34%,上海有44% o《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生課外閱讀量為:三年時間讀260萬字,每學期是40萬字,每天的閱讀量應是2300字,這得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每周的閱讀時間必須保證3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閱讀任務。2007年《廣州日報》對廣州市的6所中學進行了學生閱讀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74.5%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不可取代,但在現實中只有7.6%的學生每夭閱讀課外書時間“至少1小時”;77.8%的學生“想閱讀,但時間都被功課擠滿”。
時間管理不善是導致初中生課外閱讀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時間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規劃閱讀時間,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閱讀效益。筆者的做法與經驗是:增強時間意識,制訂一份詳細而可行的閱讀計劃,將計劃付諸行動,引導反思與總結。
一、“只要你愿擠.時間總還是有的”—增強時間意識
“我們每天上課、做作業、預習復習都來不及,哪里有時間去閱讀課外書”,這是許多學生的心聲。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作用,現在的學生主要把時間與精力集中在與考試直接相關的課程教材和教輔材料上。學生的“正業”就是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課后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閱讀課外書,開展與課外閱讀的活動,不但沒有時間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務正業”,會沖擊正常的學科學習。在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高度認識課外閱讀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引經據典、講故事、說道理等方式將重視課外閱讀的種子植入學生心中。然后,引導學生在繁忙的學習任務中想方設法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閱讀。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愿擠,總還是有的。”讓學生懂得課外閱讀不是沒有時間,關鍵是你肯不肯去擠。
二、“預則立,不預則廢”—制訂一份詳細而可行的閱讀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制訂計劃是課外閱讀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時間管理“10/90”定律告訴我們:若你在事前花10%的時間做規劃,工作開始后就可節省90%的時間。教師指導初由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提高閱讀效果,首先要指導學生制訂課外閱讀計劃。教師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初中生的實際需要、接受能力、欣賞水平、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征等因素,緊密配合課內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統籌安排,制定一份詳細具體、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這份計劃可以包括閱讀目標、閱讀書目、進度安排、閱讀地點、閱讀方式的選擇以及閱讀效果的預想等。閱讀計劃一般在每學年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制訂。如某位八年級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計劃如下:
三、“一個行動勝過一千打綱領”—將計劃付諸行動
將計劃付諸行動是管理好時間的關鍵環節。制訂了計劃,如果不執行,就是一紙空話,正如列寧所說:“一個行動勝過一干打綱領。”許多學生并不是一開始就不喜歡閱讀,相反他們可能有美好的計劃,甚至有具體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如學業的壓力、父母的看法、人際關系問題等等,預先的計劃漸漸“縮水”了,后來就干脆沒了行動。由此看來,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活動,重點在于如何有效監督執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導學生將計劃細分為一個個具體的步驟。如上面這位學生的閱讀計劃比較宏觀、籠統,操作性不強,真正實施起來有難度。我指導學生進一步制訂出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二是讓學生記錄下時間。即每次閱讀開始和結束時要求學生在課本適當地方分別寫下具體時間,如12點30分、12點48分。讓學生通過前后對照,清楚閱讀任務的完成情況。三是指導學生適當做筆記。“不動筆墨不看書”,事先教給學生做筆記的方法,讓他在閱讀時在書本上劃畫符號,做做批注,寫寫看法。這不僅有助于積累知識、促進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自我監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讓學生請他人(老師、同學或家長)幫忙監督提醒。
篇8
一、學習初中生物的意義
生物是一門基礎自然學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生物,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乃至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生物和人的生活、農業生產、以及環保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了解食品的保存方法、移植樹木以及環境問題等等,都需要生物學的指導。生物學在一些與人類發展相關的一些技術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試管嬰兒、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的福音,對生物方面的進展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學習生物還可以促進初中生心理的發展,滿足他們喜歡探索、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大量的實驗可以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這不僅對他們的思維開發有一定的幫助作用,還可以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一定的影響,讓學生在完善了生物知識結構的同時,使他們了解到了怎樣科學地去看待生命、看待世界。總之,初中生物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對世界的認識起到了一個基礎性的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學現狀
(1)重視程度不到位。由于生物在學校里被稱為“副科”,其主要原因是在考試成績當中生物的分數不是很高,所以得不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想過其他學科提高成績,放棄了對生物的學習和現狀改進。或者是認為只要臨時復習就能應對過去考試,完全忽略了對生物的正確學習,摒棄了科學的學習方法。
(2)缺乏學習興趣。初中是學生剛剛接觸生物的一個階段,學生是帶著好奇心去學習的,但是等到新鮮感一過,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難理解,很多學生就對生物的學習失去了興趣。這主要是由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還沒有學會對抽象知識的學習和消化,很難開動腦筋去想象生物學中存在的概念,例如DNA、染色體等等。
(3)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很傳統,在上課時不懂得借助一些道具,只是把知識硬塞給學生,把本節需要講解的內容從頭到尾講一遍,很少和學生互動,也基本上不懂得課堂小結,沒有指導、提示和具體要求。還有就是有的教師只會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不會變換方法,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
三、初中生物教學改進方法
(1)加強對生物學科的重視。面對生物學科不受重視的一個現象,各個教育機構應該把重視生物教育這個話題早日提到議程內,重視其教學工作。要對課程的安排、學生學業水平考察、評價制度等等各個方面進行規劃。而教師和領導也要高度重視對生物學科的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其重要性,進而改變以往應付的心態。
(2)培養學習興趣。只有對生物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去主動地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工作。首先,可以利用生物實驗,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教學,再結合理論知識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在課堂上要將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立足于現實的同時再去有目的、具體性地思考所學的知識,這樣又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效率。再次,認可學生,給予他們鼓勵,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教師要給予欣賞的目光,讓他們在鼓舞中擁有學習生物的信心,進而提高對生物學習的情緒。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做好標記,帶著問題去聽課,解決難點和疑點;在課堂上要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討論解決問題,還要在課堂上邊聽邊記錄,提高主動性和積極性;課下要經常復習,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使知識具有系統性和條理性,便于自己的復習。
(4)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情感教育。通過一些具體的教具,讓學生有最真實的感受,例如對水的節約,教師可以去強調每個學生都可以為之做出自己的貢獻,鼓勵學生自己平時要懂得怎么樣去節約水,展示缺水地區的艱難生活,讓學生認識到水源的重要性。這種充滿感情的教育可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健全自己的人格,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可以采用參與式教學。所謂的參與式教學法是指依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特征和發展規律,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激起學生學習的情緒。喚起學生個體的發展,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擁有主動參與和主動發展機會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生物教學中采用這種參與式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來。
篇9
《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研究》
開 題 報 告
泗洪縣第四中學《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研究》課題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⒈課題提出的背景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一方面,以技術革命為基礎的對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環境問題”,即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被嚴重破壞,人類在施展主體力量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發生異化,從而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危害。二十世紀以來,工業社會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與此同時,由于對自然資源的濫砍濫伐,無序開采,工業三廢,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直接涉及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危機,核戰爭,傳染病等一系列問題威脅著人生命的存在。人類在向外太空進軍尋找新的生存環境的同時,已對自身進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具主義使人染上了“時代分裂癥”,“人生意義”淡漠和浪費生命,自毀他毀生命的現象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青少年暴力;自殺,殺人現象十分嚴重,我國亦不例外。報載河南16歲少年劉某,因與女友吵架,竟喪心病狂地開著轎車朝行人一路碾軋,致使2死13傷。一位名叫小丹的14歲學生因成績不好,被老師認為是差生,感到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活著沒有價值而自殺……這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反映了學生對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現實。造成人類生存危機的原因從根本上看是因為人類自身缺乏生命意識。兒童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次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大氣污染到水體富營養化,從瘋牛病到艾滋病,從克隆羊到人類基因組計劃,生物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紀生命科學涌現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自身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生物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我們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⑴在生物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生命意識,即讓學生認識生命的偉大,樹立尊重生命的意識;讓學生理解人與它類生命的密切關系,樹立熱愛生命的意識;讓學生認識人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樹立珍惜生命的意識等等。
⑵探討在生物教學中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探索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探索引導學生開展關于增強生命意識的研究性學習的途徑;探索在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性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當前關系人類前途與發展的重大課題。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早1968年就倡導和踐行著生命教育思想;英國等西方國家從課程的角度提出了順乎學生生命生長規律的“呼應課程”。近年來,“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詞語在我國論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頻繁出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回歸生命,應當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命的生長性活動,是教育的實現機制。如葉瀾、錢巨波、楊四耕、劉慧、郭思樂等先生,都從生命視角對教育問題作出探討。網上顯示,近兩年我國臺灣、香港地區有關生命的論文論著也不斷涌現,并側重于教育實踐。目前與初中生物教育相結合,探索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課題國內外尚未見研究。生命教育必將是二十一世紀一個激動人心的教育。
⒉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聯系:本課題借鑒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觀點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應當以生命規律作為理論基礎,依據生命規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強生命意識,構建生命意義,開發生命潛能,提高生命質量。實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和創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必然走向,關愛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實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決當今人類的種種生存危機,有助于克服現存教育中唯理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傾向,克服現存教育的缺失和異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學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與高效。
區別: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論研究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問題,主要研究培養學生生命意識的內容、途徑和方法,重點是在生物教學中發揮生物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實踐和操作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⑴通過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和開展培養學生命意識的課外相關活動,使學生認識生命的偉大與神圣,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和愛護大自然的意識情感和習慣;使學生認識個人生命的有限性,培養珍惜時間的意識,從而努力學習生物和其它學科知識,充分發揮人的生命潛能,展示其才華,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實現人生的價值。
⑵此項課題探索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有助于豐富生物教學內容,促進自然學科與德育的融合,更好地發揮生物教學的育人功能,從而豐富生物教育理論。
四、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⒈課題界定
⑴本課題的含義:①利用生物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即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使他們樹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②探討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⑵研究目標
①利用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即使學生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生命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⒉課題支撐性理論
⑴生物教育理論。包括生物教學中關于生命發生、成長的知識、規律和生物教學理論。
⑵生命教育理論。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應當按照生命規律施教;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構建生命意義,開發生命潛能,提高生命質量。我們將與時俱進,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滲透入生物教育教學之中。
⑶人學理論。人是主體的人,人的發展不僅依賴于人的先天素質和外部環境,而且依賴于人對自己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能動作用。
五、研究內容設計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優勢,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最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種自然現象,認識人與他類生命必須和諧相處,認識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從而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關愛他類一切生命。
⑴初中學生生命意識現狀調查;
⑵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
①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一節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生命起源的過程和生命進化的主要歷程,讓學生認識生命產生的艱難與漫長。
②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如在教學《生物與環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時可以指導學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
③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命的短暫,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學《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一節時,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來到世界上是一個極偶然的機會,這一生命過程是短暫的和寶貴的。
⑶引導學生開展關于增強生命意識的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對周邊生態及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自主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觀察、調查、寫出論文,將生物學知識與周邊生態緊密結合,逐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⑷在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性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
①抓住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激發學生熱愛生命。如“大學生傷熊事件”等,喚起學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們對生命的關懷與熱愛。
②利用“3.12”植樹節、“4.22”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以及“愛鳥周”等,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培養學生愛護動植物的良好習慣。
六、研究方法設計
⒈調查法,對七年級實驗班、對照班的學生生命意識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⒉實驗法,隨機抽樣、確立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班實施滲透生命意識的教育要求,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可控性實驗。對照班進行常規教學。定期建立個體生命意識水平檔案,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生命意識水平進行對比分析。
⒊個案法,選擇部分學生的生命意識水平發展狀況進行跟蹤研究。
⒋行動研究法,對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內容、途徑進行研究,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研究設計。
七、研究的對象和范圍
在泗洪縣第四中學和江蘇省淮北中學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班與對照班均系隨機抽樣組成。實驗班任課老師與對照班任課教師的工作能力,業務水平與對照班相當,在實驗班全面實施滲透生命意識教育方案,在對照班進行常規教育。
八、研究的步驟
⒈啟動階段:(2003.9——2004.1)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內容,確定課題研究人員,確定對照班及實驗班,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⒉實施階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學生生命意識現狀調查。
⑵開展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研究。完成子課題:
①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熱愛動、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總結階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資料,完成研究報告,總結論文。
九、預期研究成果
研究報告,系列研究論文,展示活動
十、課題組成員分工
組長:錢 維
篇10
本研究首先對河北省初中聾生的人際交往現狀進行了調查,然后重點運用班級心理輔導對初中聾生的人際交往進行了干預研究。
研究目的:調查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以便針對性地展開團體干預。探索適合改善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切實可行的團體輔導方案并驗證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中學生自尊量表》,隨機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學校201名初中聾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河北省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結果與健全初中生研究結果相比,在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兩個維度上均顯著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狀況明顯差與健全初中生。初中聾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自尊關系密切。可見有必要對初中聾生進行干預,以期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研究二:被試為石家莊特殊教育學校初二的兩個自然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實驗組接受規范的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對照組不接受任何處理。在實驗前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據,團體輔導結束后,收集其后測數據。在團體輔導結束1個月后,對實驗組進行追蹤測驗。研究采用的工具為,《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中學生自尊量表》、《團體咨詢領導者領導效能評估表》和自編的《同學間互動檢核表》。
研究結果: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對提高初中聾生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顯著,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設計的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方案,是一套切實可行的聾生人際交往干預方案,經過修訂可以在特殊教育學校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是一個與他人發生社會關系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人際交往可以影響人的發展。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際交往是他們了解、認識社會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們的人際交往現狀如何,將極大地影響其未來的人生發展之路。但現實生活中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卻不容樂觀,而聾生的人際交往存在更多的問題。目前我國對聾童人際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現狀、意義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分析上,少數的幾項對聾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也只是從理論上分析了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實踐已證明,團體輔導優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輔導。本研究在調查了解初中聾生交往現狀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改善初中聾生的切實可行的班級團體輔導方案,通過實施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讓聾生學會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改善聾生的生活質量,進一步體現對該群體的人性關懷。
1問題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來,特殊兒童的教育與研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視。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課題指南將特殊兒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為重點研究課題,可見我國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聾人學生作為殘疾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國聾人(即聽力語言殘疾)有2千多萬,約占殘疾人總量的1/3[1],提高聾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對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與同伴、父母、教師、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技能的獲得、學業成就、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聾童的人際交往不僅能夠發展聾童的社會能力、提高適應性,而且對聾童的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語言的學習具有獨特的作用。眾多研究表明聾童的人際交往問題是比較嚴重的。聾童中性格孤獨,不愿與伙伴玩的人數遠高于正常兒童,所占比例為45.2%[2];其焦慮程度遠高于普通學生,焦慮傾向集中體現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沖動傾向、身體癥狀等方面[3],其原因是聽力和表達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們與人交流的機會、社交活動減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心理咨詢大師卡爾.羅杰斯曾經說過,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小團體運動”[4]。通過團體經驗,人們可以重新探索自我、發展潛能,團體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機會。勒溫提出人際關系的訓練在現代社會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領域[5]。
大量實踐[6][7]已證明,團體輔導優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輔導。班級心理輔導以班級為單位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良好的交往環境,采取活動的形式,對解決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導,學生自主自覺,感同身受,特別有利于學生克服社交障礙,塑造良好的人際交往品質,提升自我。對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學生來說,團體氣氛有利于使成員感受關懷、信任,體驗被人關注的感覺,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質,獲得情感支持,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然而,目前在我國大陸對聾童人際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現狀、意義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分析上,少數的幾個對聾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也是從理論上分析了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的方法,將團體輔導用于培養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還沒有一例。鑒于團體輔導的蓬勃發展及其已經被證明的有3效性,我國對特殊群體兒童教育的重視及聾生人際交往現狀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們對初中聾生進行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