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范文
時間:2023-04-11 06:1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師徒結對”活動開展情況記錄表(4月份)
時 間
地點
(班級)
被指導教師
內 容
評 議
2019.4.24
上午
大塘小學教師辦公室
陳天霞
指導撰寫教學案例
1. 弄清楚案例的含義及內涵
2. 弄清楚案例所包含的內容
3. 案例的撰寫方法:先提出問題,案例描述,解決問題,分析及反思
2019.4.24
上午
大塘小學教師辦公室
陳天霞
指導修改教學設計
1.確定主要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實際2.弄清楚了備課的基本要求和側重點,并做好板書的設計。
3.懂得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學生的各項能力的培養,同時懂得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時刻關注全體學生,特別是那些學困生。
2019.4.24
下午
大塘小學四年級教室
陳天霞
導師上示范課
《點面結合進行描寫》微課
1.懂得點面相結合是場景描寫的主要方法;
2.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懂得點就具體的描寫,面就是概括性的扼要寫。
3.點面結合,才能把場景寫具體,生動。
2019.4.24
下午
大塘小學四年級教室
陳天霞
徒弟上匯報課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1.課堂教學中以多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2.注意教學內容的銜接要緊密,教師的語言表述要適中。
3.注意加強組織教學,關注全體學生,培養他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019.4.24
放學后
大塘小學教師辦公室
陳天霞
課后交流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反思建議
1. 教師的語言盡量用書面語進行表達,談話引入要緊扣主題。
2. 每一個環節布置的任務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效果的檢驗。
篇2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充滿愛的課堂所展現的是師生積極的情感互動與心靈互動,是對學生個體的關注與差異的尊重。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感受到課堂的溫暖,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與輕松,才能讓學生的臉上洋溢著微笑,心中綻放著花朵,才能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這樣,學生才能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1.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可以讓學生打開心門,愿意親近教師,在師生之間進行微妙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堂自然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幫助學生排憂解難。2.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知識充滿渴望與熱愛的學生,才能產生源源不斷學習動力與強烈的求知欲,展開充分的想象,善于發現,敢于提問,積極發言;才能產生更多奇特的想法、新穎的觀點,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才能使課堂真正活起來。
二、興趣,讓學生展開快樂的學習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源于學生對認知對象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這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樂趣又會不斷地鼓勵學生形成更為強烈的學習動機與積極的學習行為,讓學生積極而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1.音樂渲染。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更能傳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信息,如情境、意境。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這些蘊含于文字背后的內容是無法直接用語言來表達的。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來渲染氛圍,激起學生特定的情感基調,讓學生披文入情,這樣更加利于學生透過文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學生對文本的真正解讀。2.畫面烘托。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生動的圖片,直觀的畫面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想象,更能讓學生從中獲取感性材料信息。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文字材料的閱讀與生動的圖片畫面等結合起來,以畫面來刺激學生的視覺,引發學生的想象,進而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提供桂林山水風光圖,讓學生領略桂林山水的壯麗與優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此時,教師再相機誘導,一起來學習,看看作者是如何來描繪這優美的景色的。
三、提問,讓課堂教學更具懸念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通過巧妙的設計問題,可以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教學更具吸引力,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如在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1)文中所講述的中國孩子是誰?(2)他發出了什么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4)通過他的呼聲你又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層層深入,一步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定的深度,進而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使學生帶著問題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四、質疑,讓課堂閃現創新的火花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富有活力的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的批判精神,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讓課堂上有更多的標新立異與獨樹一幟,進行不同思想的交匯與不同觀點的交換,這樣才能碰撞出思維與創新的火花,才能實現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性閱讀,個性化解讀,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與積極互動,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要以所謂的師者權威與教材權威來限定學生的思維,將學生束縛在固定的條框內,而是要解放學生的大腦,善于用問題來啟發學生,要讓學生將文本與生活結合起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個性,釋放潛能,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這樣,學生才能產生更多不同的見解與感受,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才能真正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五、總結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本色教學 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1-051
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需要順學而教,順勢而導,追尋更多的樸實無華,追尋更多的語文本色。這種語文本色教學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堂氣氛熱烈、活潑與安定、寧靜的自然結合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教師、學生參與的集體活動,是聽、說、讀、寫、書、思的綜合訓練。這需要我們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入體會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情意,以形成熱烈活潑、安定寧靜的課堂氣氛,形成語文本色教學的動靜結合之美。
有一位教師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感悟形象。“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發出的呼聲是什么呢?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把描寫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畫出來,自由地讀,自由地體會。有的學生認為爸爸是一個愛自己的妻子,也愛自己孩子的人;有的學生認為爸爸還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文中關于爸爸的描寫僅僅是只言片語,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零碎的語詞里去感悟爸爸的形象,依托層次分明的朗讀,爸爸那“愛和平、愛家庭、有才華”的多維形象便躍然紙上,也躍然于學生心間。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教師抓住學生感情的觸發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學生情動于中,必形于言。通過讀、思、說,學生對文章重點段的理解深入而透徹,并把發自內心的呼聲表現在朗讀之中。
課堂上,教師創設了安定、寧靜的思考氛圍,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熱烈而活潑,兩者結合,學生情動于中,思發于言,對父親的愛、“喪父之痛”的情,自然升華為對戰爭的恨。
二、教師的引導、點撥與學生的自由、自然學習的巧妙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氛圍中自由、自然的學習,再與教師引導、點撥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產生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從而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動手做做看》一文,教師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共同梳理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朗志萬為什么要哄騙小朋友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逐段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隨文識字,然后讀文、學習、討論、實驗:“放進哪些東西杯子里的水會漫出來?”在學生思考、討論后,教師再回到課文中媽媽所說的話:“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聽了媽媽的話,文中的伊琳娜決定自己動手做做看。教師課件出示試驗過程和提示:“她有什么發現?從哪個詞看出伊琳娜感到很意外?看到這個結果,伊琳娜的心情怎么樣?她是怎么問朗志萬的?朗志萬是怎樣回答的?”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寫心得,最終揭示了主題。
一堂語文課,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營造主動、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創設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濃厚的學習興趣之中。
三、教學整體設計與變化生成的適時結合
語文本色教學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感情,而且要隨學而動,注重抓住一處或幾處精彩的細節去感悟、去體會,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教學《鄉下人家》這一課,第一課時,揭題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分層次學習,書寫生字詞,畫出精彩語段。第二課時,研讀課文,教師引領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你在鄉下人家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用在 地方看到 ”的句式來概括各段大意,再說說鄉下人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獨特、迷人)研讀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把你的感受用一兩個詞寫在句子的旁邊。然后和大家交流你的學習體會。”有的學生抓住重點句,找到了關鍵詞進行體會;有的抓住對比句,體會到了生命活力;有的抓住“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來讀議;有的抓住“依著時令,順序開放”來欣賞每個季節花苞、花朵的美麗;有的抓住一個“探”字想象春筍破土而出的情景……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水到渠成地背下了這兩個自然段。
第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根據提示進行概括,再自學或互學,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最喜歡的一個畫面,想一想為什么喜歡它,作者是怎樣把它寫生動、寫具體的;第二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在 地方看到 ”的句式來體會鄉下人家的獨特、迷人。這樣,兩個課時都把整體關照和細節落實巧妙結合起來,學生學得輕松、主動,收獲又多。
篇4
目前的學生“問”的能力、意識如何呢?我市在年度質量檢測中,要求學生閱讀短文后,“向老師或同學提出自己的問題”,反饋結果表明許多學生提的問題局限于字詞理解方面,缺乏有價值的探究性、思考性的提問。其中相當部分的學生不會提問,提不出什么問題。這不由得引起了教師們的思考:這些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哪里去了?我們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現就兩個課堂實例進行比較,并談談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看法。
[案例1]
師:大家讀了《琥珀》這篇課文以后,對什么問題最感興趣?
生1:松脂是怎么滲出來的?──問題指向蜘蛛和蒼蠅都被裹在松脂中的原因。
生2:松脂為什么不溶于水?──問題指向松脂球為什么能經歷滄海桑田變成化石的原因。
教師一聽這些問題出乎意料,忙說:“同學們提的問題和課文沒什么關系,還是我來提吧。請你們想一想,蒼蠅和蜘蛛為什么會包在松脂里呢?”于是,學生不再提問,老老實實地回到教師問、學生答的軌道中。
[案例2]
師:大家剛剛讀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有什么問題嗎?
生1:青蛙媽媽為什么把它的孩子扔在池塘里不管呢?──問題指向青蛙的生活習性。
生2:我看小蝌蚪找到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媽媽,只能說找到一只青蛙。──問題指向文本的體裁。
生3:小蝌蚪長大后為什么和小時候不一樣呢?──問題指向青蛙的生長過程。
教師認真傾聽了學生的提問和看法,然后師生一起就這些問題研讀課文,發表各自的意見,甚至想到了課后收集有關青蛙生長過程的資料圖片。
從上述課例不難看出,學生的問題意識極易從標準答案、教師權威和預定教案中“蒸發”。相反,只要我們像課例2中的教師那樣用心去關注、傾聽學生哪怕很幼稚的想法,他們就能張開探究雙翅,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因此,我認為:
一、保持對課堂中有價值問題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善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
“松脂為什么不溶于水?”“松脂是怎么滲出來的?”學生提出了教師缺少準備的問題。這說明隨著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多,學生們有了更多的問題和想法,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了挑戰,怎么辦?
1.教師要保持對課堂中有價值問題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
在課例1中,學生的問題其實已經指向蜘蛛和蒼蠅為什么會一起裹在松脂球里以及松脂球為什么能經歷滄海桑田變成化石的原因。可由于教師缺乏知識準備,也缺乏對有價值問題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抑制了學生提問的欲望,因此也失去了組織學生進行基于問題的探究學習的機會。
2.教師要做好知識準備,善于引導問題,加強學科間的滲透和協作。
教師一方面要進行知識的“充電”,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對那些學生理解范圍之外的問題,可以簡要引導或暫時擱置,為今后學習做好鋪墊;也可以請其他學科的教師給予解答,加強學科間的滲透和協作。如“松脂為什么不溶于水”的問題就可以考慮請化學老師來解答。
3.要善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
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問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為自己無知而責怪學生多嘴,要鼓勵學生探索好學的精神。在案例2中,教師敏感地把握住學生提問的閃光點,為他們提出問題、思考討論設契機、“開綠燈”,構建了一個互動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二、引導學生找準切入口,激發他們潛在的問題意識
1.從課題著手。
從課題著手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可引導學生抓住“呼聲”發問:什么呼聲?為什么發出呼聲?是一個人的呼聲,還是代表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的孩子的呼聲……然后導讀課文,學生就可從總體上領悟到“呼聲”的內涵,把握課文所表達的“渴望和平”的主旨。
2.在矛盾處探幽。
如《只有一個地球》中有這樣一句“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教師可就這個關鍵句子引發質疑:為什么說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為什么又感到她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再組織學生進行基于以上問題的研讀討論和資料搜集,最終理解課文,形成自己的觀點。
3.在文本“飛白處”發問。
讓學生在飛白處發問,啟發他們聯系自己的審美經驗,展開聯想。如古詩《尋隱者不遇》省略了哪些內容呢?“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么呢?再讓學生分小組讀讀想想、說說演演,在情境中體會事情的經過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加深對文本意蘊的領悟。
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將學習向課外延伸
篇5
1.在音樂中教師描述,學生閉眼睛想象:蔚藍的大海上,一群群白鷗在自由飛翔;茂密的森林里,鳥兒們在盡情歌唱……
2.說說自己的感受。
3.教師小結,齊讀課題。
4.這篇課文是寫誰的呼聲?他為什么發出這樣的呼聲?
二、突破重點,讀中感悟
1.小結后過渡:作者失去的是怎樣的一位爸爸呢?輕聲讀課文第一到五自然段,用心體會。劃出相關句子,寫自己感受。
2.交流,結合學生回答體會爸爸的杰出。
“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我的爸爸是)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
3.指導朗讀,讀出自豪。
4.我的爸爸還是怎樣的人呢?學習“機場分別”的一幕。
5.結合學生回答,體會爸爸的自信和對妻子、孩子的愛,對和平的熱愛。
“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
6.指導朗讀。
7小結,想象一家人平時的幸福生活。
8.過渡:我們和爸爸相約――(齊讀句子)
9.想象畫面:假如爸爸真的凱旋歸來了,當他走下飛機,我、媽媽會怎么做,怎么說呢?
10.齊讀機場分別的內容。
11.我和媽媽在思念中等待,等待與爸爸機場重逢的幸福時刻。可是―(在《假如愛有天意》中,教師深情訴說: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
12.我們迎來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的心情?讀出來吧。
13.此刻,機場重逢,我卻不能――從此以后,我再也不能――我只能――我只能――
14.指名讀,齊讀。
15.回讀機場離別時的情景,再次體會失去爸爸的悲痛。
16.爸爸走了,從此以后我再也聽不到他親切的話語。但是此刻,我卻分明聽到了他的呼喚,他呼喚的是――全世界都聽到了,他呼喚的是――
17.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我的爸爸還是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同學們,現在再讀這兩句話,你的心中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什么?
三、結合資料,攻破難點
1.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爸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爸爸用生命捍衛的和平實現了嗎?輕聲讀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看看當今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吧。
2.指名回答。
3.出示當今世界一些戰爭情景,學生觀看。
4.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呼喚什么?
5.小結:1945年,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但是不論是51年后的1996年,還是現在,和平之神都沒有永駐人間。和平之花是那樣的美麗,但它又是那樣的嬌嫩,那么容易遭到破壞。
四、深究課題,升華情感
1.再看題目,這還僅僅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2.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聲,我們呼喚的是――
3.在《讓世界充滿愛》中,教師激情呼喚:我、你、他,大家都在呼喚,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無法阻止戰爭,但我們能不斷壯大熱愛和平的力量。我們希望一起(齊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五、總結全文,指導表達
在語文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情”。
1.以境激情
學生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由于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我充分發揮了音樂的作用,讓孩子們或在傷感的音樂中任淚水流淌,或在悲壯的音樂中受到心靈的震撼,或在純凈的音樂中憧憬對和平的向往……同學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他們不僅體驗了文本內容,更在這樣的情境中經歷了一次情感的歷程。
2.用情點情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充滿激情,而這種情首先要由教師來點燃,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充滿激情,才會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情感。在備課時,我幾次停筆,因為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而在教學中,我自己做到了全程全情投入,把我體會到的驕傲、深情、幸福、悲痛、熱愛……通過我的語言、我的神情、我的動作傳遞給學生,為學生營造濃濃的“情”的氛圍。
3.生活導情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語文教學要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而學生的情感也更是來源于他們的生活體驗。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我讓學生回到生活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作者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畫面,想象機場迎接凱旋歸來的爸爸的情景,讓學生有了真真切切的體驗,激起幸福的感覺。
4.對比生情
在同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最容易讓人把它們往一起想。而人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會愈加發現失去之可貴。在這節課前半部分的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體會一份驕傲,滿心幸福。就在這時出示迎接父親遺體的文字,配以傷感的歌曲,同樣的機場,卻物是人非,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怎不讓人悲從中來?學生的情感從幸福的巔峰跌落谷底,再加上教師語言的推動,于是學生潸然淚下。這時對“機場迎接”這一部分的朗讀是一種泣淚的宣泄,而對“機場送別”部分的朗讀更是一種無言的悲痛。
5.情感升華
篇6
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筆者將結合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實例淺談幾點拙見:
一、從語言環境突破,體會感情
“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談朗讀》)。讓學生一邊聲情并茂地朗讀,一邊展開聯想和想象,就像在頭腦中“放電影”,通過多種感官,使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活動起來,這樣,把“話”想像成“畫”,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們才能進行主體的全方位的感受和體驗。如《荷花》,圖文結合,想象荷花開放時的動態,讓鮮活的畫面浮現在學生腦海里,理解荷花的形象美;分內容(總起句、花、葉)朗讀,邊朗讀邊想象整段課文;啟發學生進入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麗。反復朗讀,熟讀成誦,由讀到背,既加深了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品味,又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詞匯的積累和內化。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要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從而有所感悟。在熟讀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挖掘含義,專注詞語而引發感悟,引導學生品“切中文本脈博處”的詞,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智去琢磨、去體驗、去品味、去創造。讓我們到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的《二泉映月》里去感受品詞之精妙吧。
課伊始,王老師讓學生到文中尋找描寫無錫惠山上的“二泉映月”這處風景的文字,待學生把相關內容一一找到之后,王老師就把這些詞語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它們來了個“集體亮相”:
茫茫月夜 如銀月光
一泓清泉 靜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來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這一組“閃亮登場”的詞語群,詩情地展現了“二泉”的意境,也精準地切中了文本“脈搏”。之后,王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這四組詞,讓學生在品詞中感悟“二泉映月”這處風景名勝的優美韻致。此時,王老師仿佛是一位“刺繡高手”,飛針走線,色彩越“繡”越濃,最后姹紫嫣紅、光彩照人。學生在數遍的朗讀中,讀得投入,讀得優美,讀出了韻味,讀出了意境,經受的可謂是情感的洗禮!
二、從主要內容入手,整體感知
小學閱讀教學應扎扎實實地加強朗讀、默讀訓練,特別要在讀得正確、連貫上下功夫。同時,教師要做好示范朗讀,讓學生感知當時的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氣氛。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十五課《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我充分抓住示范朗讀這一環節,把當時的情景通過語氣的變化創造出相應的情感渲染,從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系起來,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久久地,學生還沉浸在剛才的情景中。
三、從生活經驗激活,領會思想
篇7
1.《獨坐敬亭山》是
朝詩人
寫的,表達了詩人
的心情,其中“厭”字解釋為
,“閑”字解釋為
。
2、《望洞庭》作者
朝代
,這首詩描寫了
(什么時候)
(什么地方)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
。在詩
中,作者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
,用
比喻洞庭湖。
3《.
憶江南》是一首
,“憶江南”是
名,是
朝詩人
寫的,其中寫景的句“
,
_
”“能不憶江南?”
的另一種說法
。詩中的“諳”字讀音
,解釋為
。
4.《桂林山水》中,引用人們對桂林山水的評價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
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
,此句
為全文的
句。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
和
兩
個方面作具體描繪。這樣的美景讓人仿佛走進了
的畫卷,真
是“
”
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6、我看見過
的大海,玩賞過
的西湖,卻從
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
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得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
佛
。船槳激起的微波
出一道道水紋,
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7、我攀登過
的泰山,游覽過
的香山,卻
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
座
,
,像老人,像巨象,像駱
駝,
,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
的
,像新生的
,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
啊,
,
,好像一不小心就會
下
來。
8、這樣的山
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
著這樣的山,再加
上空中
,山間
,江上
,讓你
9.《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
,作者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
,聽到
;本文作者是按
順
序記敘的。
10、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
,
,
,
,
溪聲也時時
。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
,那溪
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11、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
)流
出。雖說是(
),可也容得下(
)進出。怎樣小的小
船呢?(
)個人(
),剛合適,再沒法容第(
)個人,
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
)
拉繩子,船就(
),在(
)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
)。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
)到(
),
到(
),到(
),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
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
)和(
)
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過來。我有感覺要是把頭(
)抬起一
點兒,準會(
),(
)。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我們家六口人全靠父親一人工作
(
),生活很(
)。母親常安慰家里人:“一個人
只要(
),(
),就等于有了
(
)。”
13、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
。無
論
。
14.哈默隨著逃難的人來到
_,受到鎮上人們的
,當
鎮長給他食物時,他卻要
,表現了
的可貴品質。
15、《自然之道》讓我們懂得,如果不按
照
,往往會產
生
。
16、黃河是中華民族的
,后來黃河變了,成了中華民族
的
。
11.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
),它
是用(
)和(
)配合起來探路的。它一邊飛,一邊從
耳朵里。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_。
17、科學家們探究
的秘密,從中得到啟示,發明
了
。
18、夜鶯的歌聲打破了(
),這歌聲停了一會兒,
接著又用一股新的(
)唱起來。
《夜鶯的歌聲》一課中,“麻雀”、“烏鴉”、“貓頭鷹”、“野獸”
等都指
。課文中的“小夜鶯”指
,我們知道小夜
鶯是一個
的孩子。
19.《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作者是
_,以
形式來寫的。
雷利的呼聲是
。
20.《鄉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詩歌描寫了
的情景。能反映鄉村四月人們忙碌的詞語是“
、
_”。
我能從“
,
”的詩句中想象出山原
翠綠、杜鵑啼鳴、細雨如煙的畫面。
21、《四時田園雜興》是
朝
寫的,詩中描寫農民熱烈勞動場
象出小孩在樹陰下學習種瓜的場面。
22《.
漁歌子》的作者是
代的
,他還是個著名的
。
2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主要講了
敢于挑戰權威的事,
他是一個
_的人。
24.“魚游到了紙上”在文中出現了
次,“魚游到了紙上”與“游到
了心里”之間的關系是
。說他“
”,因為他
愛魚到了
的境界。他有時
,把金魚的每個部位
地畫下來,像
那樣細致;有時又
,很快畫出金魚的
,仿佛金魚在
。
25.這學期我們學的兩則寓言是
、
,《紀昌學
射》一文飛衛讓紀昌練習眼力要先練好
。紀昌按飛衛的要求回家先
練
,再練
。告訴我們
_的道理。《扁鵲治病》警示人們要
,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26.《普羅米修斯》一文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畏
,不屈不撓,
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普羅米修斯把
帶到了人間。自從有了火,
普羅米修斯以
。但普羅米修斯沒有
,他的
真讓我們感動。
27.人的生命是
_的,可是,為
是無限的。我要把
,投入到
。
28、早晨,我在綠地里面的
上做操,安靜在花叢中
。
她走得很
,沒有一點兒
。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
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
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
朵
露珠的月季花。我幾乎要喊出聲來了,因為那朵月季花上,
正停著一只花蝴蝶。
29、安靜的手指
合攏,
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
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
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
間
,安靜的臉上充滿了驚訝。這是一次全新的
,安靜的
心靈來到了一個她完全沒有體驗過的地方。
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安靜。我仿佛看見了她
的內心世
界,
,我深深地感動著。
受
。誰都有
,誰都可以創
造
。
32、《生命
生命》從
、
、
幾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義,教育我們:雖然生命是短暫的,但是
33、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
,
也可以
。
34、茁壯成長在磚縫中的小瓜苗,讓我們感受到
了
,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意味著生命
是
。
35、《鄉下人家》全文圍繞著
這句話介紹了
鄉下人家風景
、
的特點。
的紅霞,
的微風,
飛過的
的鳥兒,都是他們的
,它們和鄉下
人一起,繪成一幅
、
的田園的風景畫。
38、羅丹是
國著名的
。在工作時表現出
“
。
39、伽利略是
著名
。在
過程中,
表現出
的精神。
40、《父親的菜園》一文按
順序寫的,贊揚父親
的品質。
41、漁夫用
戰勝了魔鬼,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
42、《漁夫的故事》選自古代
著名的民間故事集
《
》,這本書又叫《
》,由
個小
故事組成的。其中著名的故事還有
、
,這本書被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創作中的
“
”。
43、請寫出《小英雄雨來》的六個小標
題:
、
、
、
、
、
44、今天,我們中國孩子
生活在和平環境中,
世界
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
不再失去
,全世界應
行
動起來,
和平,
戰爭!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二十
一世紀為戰爭
,讓明天的世
界
!
45、荷蘭以
、
、
和
篇8
一、主題性文本
主題性文本是指主題思想相同的文本,這類互文文本最為廣泛,容易開發。1、引用主題相同的文章。單元內的課文、閱讀鏈接和與單元對應的選讀課文均互文,不同年齡段主題相同單元內的課文互為互文,不同單元主題相同的文章,互為互文。2、引用古今優美詩句升華主題。中國有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詩詞歌賦浩如煙海,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很多課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就會想起優美的詩文。現代詩歌自由、活潑,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深受學生喜愛。3、引用名言警句升華主題。這是學生很容易從各類資料書上收集到的互文文本,有的是與單元主題有關的名人名言,有的是主人翁自己的經典名言,有的名言襯在單元導讀下面。
二、結構性互文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寫作順序,有的按事情發展順序寫,有的按時間、空間順序寫,有的按“總―分―總”的順序寫,有的按游覽順序寫等等,凡結構相同的文章均為互文。如《母雞》和《秦兵馬俑》都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來寫的,《我的戰友》和《》都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山雨》和《雷雨》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都是采用移步換景法,按照游覽的順序來記敘。
三、修辭性互文
在小學階段,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問、對偶,凡修辭手法相同的句子互為互文。這類互文教材里很容易找到,老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找。如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比喻句:“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
四、語言性互文
中國語言豐富多彩,生動有趣,詼諧幽默。《楊氏之子》這則文言文就是抓住姓氏“楊”和“孔”開玩笑的妙文,體現了語言表達的無限魅力。上課之前,我們先進行兩個小游戲,看誰的回答最機智。第一:富人看見蕭伯納說:“看見你就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挨餓。”蕭伯納說:“……”(“看見你就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挨餓的原因。”)第二:女兒問媽媽:“你的頭發怎么白了?”媽媽說:“都是你給氣的。”女兒說:“……”(“難怪姥姥的頭發全白了!”)言下之意是:“姥姥的頭發全白了,原來是你給氣的呀。”有了這兩個小游戲,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五、意象性互文
“柳”在古代是離愁別恨的隱喻,是離別的象征,是寄寓離別之情的信物。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春草”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個意象,用來表達送別、相思的主題。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王維的《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六、題材性互文
同一題材的文章互為互文,這類互文在小學教材中非常常見。如《跑進我家來的松鼠》和《松鼠》都是寫松鼠,《牧場之國》和《草原》都是寫草原,的《卜算子?詠梅》、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都是寫梅的詩文。《三只白鵝》和《白鵝》《白公鵝》都是寫白鵝的文章。《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別董大》都是寫送別的詩。
七、文體性互文
指同一文體的文本互為互文,在小學教材中,有幾種特殊的體裁必須引入互文,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都是信,要強調信的格式;《文言文兩則》《楊氏之子》和《伯牙絕弦》是文言文,且整套教材僅此三篇,必須補充其它文言文;《打電話》是相聲,《半截蠟燭》是劇本,它們在教材中絕無僅有,必須補充其它文本;一些綜合性學習如研究報告、字謎、笑話、有趣的諧音、建議書、同學錄、畢業贈言等,必須補充文本。
八、創編性文本
指師生自己創編的與主題相關的文本,范圍特別廣泛。如根據古詩《舟過安仁》改寫的短文,為《大瀑布的葬禮》補充菲格雷特總統的發言,為《自然之道》寫結尾,把《凡卡》課文中信的內容按格式寫下來,續寫《窮人》,仿寫《山中訪友》,《生命 生命》小練筆,老師寫給學生的下水文,學生每個單元緊扣主題的優秀習作,師生創編的劇本、快板、三句半、童謠……
篇9
閱讀中,我們之所以不能生成更多的內容,很多時候是因為閱讀視角單一。教師如能轉換閱讀視角,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課文,學生則會獲得全新的感受,發現一個新奇的天空。
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我的戰友”中“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會被山頭上的敵人發覺,我們整個班,我們身后的整個潛伏部隊,都會受到重大的損失,這一次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這段文字時,我進行了如下的引導:如果你現在就潛伏在這條山溝里,面對這樣的敵情,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怎么讀這段話?如果你是這個班的班長,當你意識到這么嚴重的后果時,你會怎么讀這句話?如果你現在就是,當你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時,你又會怎么讀這句話?很快,學生便轉換視角朗讀,使有限的文本生發出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二、對比反差,在震撼中讀
課文中常有一些情真意切的語句感動著人們,但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很難走入課文的情感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時,教師若能運用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的手法,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為了讓學生讀出小作者看見爸爸遺容時那痛不欲生的心情,如果能先引導學生盡情想象父子團圓的幸福與喜悅,然后以一句“可是,當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時,我們等來的卻是什么?”將情形急轉直下,使處于幸福幻想中的學生的思緒一下子跌落到了痛苦的深淵。這樣,學生就在強烈的情緒反差中體會到了幸福化為烏有的痛苦,悲痛的心情也油然產生。于是,學生朗讀的語調中充滿了發自內心的痛苦。
三、激情引導,在熱情中讀
課堂上,有時無需太多的講解與分析,因為教師豐富而激情的語言和動情的語調,就是一顆催感的種子,它落入學生的心田,能使學生迅速走進文本。
例如:教學“秋天的雨”時,教師就可通過激情引讀“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激情地朗讀中融進自然界,并深切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人們獲得豐收的喜悅心情,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四、觀察聯想,在感受中讀
文本中塑造的形象并非都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對于學生不熟悉的東西,教師應通過圖畫或課件形式展示,讓學生自己觀察,用眼睛觸摸文本中塑造的形象,并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展開聯想。這樣,學生才能用心感悟文本,發現事物的特點,認同作者的觀點,并用朗讀表達心中的感受。
例如:教學“陶罐和鐵罐”時,為了讓學生通過課文里的陶罐和鐵罐的對話朗讀表達出做人要謙虛的立意,學生對鐵罐隨著年代久遠而被氧化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做一番有效的鋪墊:先出示課件圖片,比較陶罐和鐵罐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鐵罐的氧化過程,然后再配以柔和的音樂聲,讓學生反復朗讀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想象體會文章立意。
五、釋疑解惑,在認同中讀
有時學生讀得索然無味,并不是他們情感淡漠,而是對文中所描繪的情形不認同,不理解,或感到不可思議。這時,教師應及時釋疑解惑,突破難點。
例如:教學“”時,學生的朗讀表現出對文本的理解較膚淺――在讀蘇醒時語速太快,在讀舍身堵槍眼時語速太慢。此時,教師就應及時為學生釋疑解惑,讓他們聯系實際生活,找答案,從而理解和感受堅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質、頑強的意志。當學生情感的閘門開啟后,情感的洪水就會直瀉而下,這時我們很容易就能從學生準確、動情的朗讀中聽到他們心靈的感動。
六、巧借“空白”,在想象中讀
所謂“空白”,主要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或沒有寫明的部分。許多優秀作品常有“空白”,在這些看似“無”的空白之中,其實藏著極豐富的“有”。教師可引導學生填補“空白”,讓文本豐富起來。
例如:“春”的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對這個句子,我們可以這樣設問:“是誰在盼望?”有的學生回答:“是大地在盼望。經過一個冬天,大地渴望脫去黃褐色的衣服,穿上綠色的新裝;大地盼望從沉睡中蘇醒過來,舒活一下筋骨。”有的學生回答:“是人們在盼望。人們渴望脫下厚厚的棉衣,見到春天的陽光,看到百花盛開。”答案是次要的,這樣做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填補文本“空白”,盡顯文本意蘊。
篇10
一、 積累鞏固型的練寫
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堂練寫,并進行有效的書寫指導。有效的書寫指導包括筆畫的書寫指導、偏旁部首的書寫指導、筆順規則的書寫指導、在田字格中的擺放指導。同時,要教育學生“一看、二寫、三比較”。“一看”即寫字前認真觀察結構,擺好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二寫”即認真書寫;“三比較”即寫完一個不急著寫第二個,先對第一個字與印刷字比較后再書寫。如在教學一上《操場上》中的“八、入”時,先讓學生觀察異同點和起筆、收筆,看教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寫,寫完后比較差別,進行修改。讓書寫進課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并得到及時反饋,根據反饋再作進一步指導。
當然,課堂上的書寫指導可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進行,中高學段的書寫指導可針對難寫字、易錯字進行當堂指導。筆者在教學三上《蜜蜂》一課時,先對“論、概、試”三個字進行講解和范寫,學習課文后又設計了一個按課文填空的書面練習,讀寫結合,讓學生當堂積累鞏固。相信在課堂上這樣認認真真寫一遍,其效果遠勝于課外的許多遍。
二、 表達運用型的練寫
于永正老師一語道出了語文教學的根本:“誰能讓學生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就意味著教學的成功;誰能讓學生會讀,會寫,并養成習慣,就是最大的成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將“寫”進行到底,“讀寫”結合,既注重感悟積累,又注重表達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進行練寫,讓學生學會表達運用,該怎么做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 在審美之時練寫。美好的畫面、美好的意境容易喚起學生的美感,引發學生的聯想。筆者在教學《花鐘》一文時是這樣設計的:課伊始,讓學生欣賞一組精美的圖片(花的圖片);接著學習文中描寫各種花的不同寫法;然后展示三種花的圖片及開花的時間,并出示學習過程中提煉的好詞好句;最后仿寫“
(什么花) (怎么樣)”。精美的課件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了學生的美感,引發了學生的聯想,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的練寫,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 在動情之時練寫。麗水的藍雪霞老師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抓住“悲痛”一詞設計了這樣的寫話練習:
兩年來,(爺爺奶奶)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兩年來,(媽媽)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兩年來,(我)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兩年來,( )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這個練筆不僅訓練了學生表達運用、積累語言的能力,而且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進行想象,加深對戰爭的痛恨,呼吁和平不要戰爭,將課堂氣氛推向。
3. 在思維發散之時練寫。如三上《風箏》一文,課文最后是這樣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學生很感興趣,思維相當活躍。于是,筆者讓學生口頭續編故事,并打開《課堂作業本》進行續寫練習。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自己的種種假設。這樣的小練筆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課內有效地完成了作業,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作業質量,真正達到了“輕負高質”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