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辛棄疾范文

時間:2023-04-04 19:1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龍吟辛棄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水龍吟》 創作時間 乾道三年

關于辛詞《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創作時間,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注釋:“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任上。”鄧廣銘先生《辛稼軒年譜》也持此說。再查《唐宋詞鑒賞辭典》(齊魯書社,1987年版)卻發現鄭孟彤先生另有表述:“這首詞是辛棄疾于宋孝宗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通判建康府時寫的。”而蔡義江、蔡國黃的《辛棄疾年譜》又把此詞編次為乾道三年(1167)“秋后返金陵”所作。真可謂眾說紛紜,令人無所適從。各家意見概括起來無非三種:一是本詞作于江東安撫司任上,二是本詞作于建康府通判任上,三是本詞作于通判建康的前一年。這三種意見孰是孰非?

我們先看第一種意見。辛棄疾擔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是淳熙元年(1174)至二年(1175)的事。《宋史?辛棄疾傳》記載:“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辛棄疾赴任參議官在淳熙元年初春,有其友周孚《送辛幼安》詩句為證:“節物關心那可別,斷紅疏綠正春分。”(《囊齋先生鉛刀篇》卷十)在此詩中,周孚把辛棄疾比作孫楚和范云,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應該說,從出知滁州到擔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辛棄疾仕途一帆風順。這得益于老同僚葉衡的提攜。葉衡何許人也?《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六?總領所題名》載:“葉衡,左朝奉郎太府丞。乾道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五年二月十四日除太府少卿。”乾道四年(1168)辛棄疾通判建康時與之結識相交。淳熙元年春辛棄疾與他在建康府久別重逢。此時的葉衡已今非昔比了。《景定建康志?卷一?行宮留守題名》記:“葉衡,淳熙元年正月以敷文閣學士安撫使兼行宮留守公事。”同書卷十四《建炎以來年表》有證:“淳熙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敷文閣學士左朝散大夫葉衡知府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使:二月召赴行在。”召赴行在后葉衡更是青云直上。淳熙元年四月宋孝宗以“戶部尚書葉衡簽樞密院事”,六月“以葉衡參知政事”,十一月“以葉衡為左丞相兼樞密使”。(《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四)葉衡在短短十年內由知縣進位至宰相,其官運之亨通,令萬千士子欽羨不已。故而辛棄疾與入相后的他仍聯系密切。淳熙二年正月十九日,辛賦《洞仙歌?壽葉丞相》一詞,同年春又作《一剪梅?春游蔣山,呈葉丞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二詞。正因為欣賞,入相后的葉衡“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故而辛被孝宗“召見,遷倉部郎官”。(《宋史?辛棄疾傳》)淳熙二年六月,辛棄疾又被葉衡舉薦為江西提刑,督捕茶商軍。此事《續資治通鑒》卷一四四有載:“六月,茶商軍正熾,江西總管賈和仲擊之,為其所敗。詔以倉部郎中辛棄疾為江西提刑,節制諸軍討之,用葉衡之薦也。”辛棄疾不負葉衡知遇之恩,于本年閏九月“誘賴文政殺之,茶商平”,官加秘閣修撰。(《宋史?孝宗本紀》)

之所以要詳陳辛棄疾1174至1175年的行事,目的是讓人們明白:淳熙元年春以后的辛棄疾應該滿懷憧憬,因為老友葉衡的提攜與入相,給他實現政治抱負帶來嶄新契機。此年辛棄疾沒有理由情緒消極,更沒有理由“憤青”。而《水龍吟》創作于秋季,格調憤激感傷。我們很難想象,已經得到老友提攜且已得知老友入相的辛棄疾,卻會在1174年秋季不憧憬未來而創作“憤青”詞。因此說《水龍吟》創作于1174年,與辛行事不符。

我們再看第二種意見。辛棄疾通判建康府是乾道四年(1168)至乾道六年(1170)的事。《宋史?辛棄疾傳》有記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遷司農主簿”。現在的問題是,辛棄疾通判建康時有可能創作《水龍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此詞中有“江南游子”一句。請問身為通判官員的辛棄疾會稱自己是游子嗎?這口吻與官員身份不相符。也許有人質疑:辛棄疾籍貫山東歷城(濟南),身在建康府,稱自己為“江南游子”有何不可?但這一質疑又可排除。慶元元年(1195)辛棄疾創作《浣溪沙?壽內子》一詞。此年辛56歲,據詞中“壽酒同斟喜有余,朱顏卻對白髭須,兩人百歲恰乘除”三句推算,其夫人此年44歲,夫婦年齡相差12歲。而作于1168年的辛詞《綠頭鴨?七夕》中有“誰念監州,蕭條官舍,燭搖秋扇坐中庭”三句。據此我們又可推知棄疾此時尚未婚配,其結至早應在其妻18歲的1168年七夕后。牟t《陵陽集?卷十五?書范雷卿家譜》記:“公與辛公棄疾先后來歸,忠義相知,辛公逐婿于公。”劉宰《漫塘文集?卷三十四?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張氏行述》記:“女弟歸稼軒先生辛公棄疾。辛與公皆中州之豪,相得甚。”這范雷卿就是辛棄疾的岳父范邦彥,這范大夫就是妻兄范如山。古代婚俗是,女子出嫁一般不出20歲。辛妻既是豪杰仕宦之女,自然更無20歲才出嫁之理。所以,辛棄疾結最遲亦在其妻19歲的1169年底。既然辛棄疾通判建康時有家有室,那婚后的他就不可能發出“江南游子”的慨嘆。且“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h英雄淚”更是與事實抵牾,新婚燕爾還去想什么“紅巾翠袖”!莫非夫妻感情不和?但從《浣溪沙?壽內子》一詞看,他們夫婦琴瑟和鳴呀!因此說《水龍吟》創作于棄疾建康通判任上理據不足,起碼婚后的他不可能創作此詞。

然而又有質疑:《水龍吟》不可以創作于婚前通判建康時嗎?此點質疑又可據辛棄疾《美芹十論》排除。黃淮、楊士奇《歷朝名臣奏議?卷九十四?經國門》說:“宋孝宗時建康通判進《美芹十論》。”唐順之《荊州先生右編》卷二十八說,《美芹十論》“孝宗時建康府通判辛棄疾進”。辛棄疾進《美芹十論》具體是何年?《宋史?辛棄疾傳》有明確交代:“(乾道)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作《九議》并《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于朝。”這乾道六年即1170年。辛棄疾在《美芹十論?札子》中有“官閑心定,竊伏思念”之語。這“官閑心定”自然是他1168年到任后的行述,其中“官閑”指通判建康時的狀態,“心定”指通判建康時的心情。而通判建康前幾年辛在漫游吳楚,無官無職。(蔡義江、蔡國黃《辛棄疾年譜》附錄一)通覽辛棄疾通判建康時的詞作,我們發現它們多是同僚唱和,并無憤世嫉俗情緒的流露。再說,剛剛有官有職,處境相對優越,辛沒有理由憤激悲摧。所以說,辛棄疾婚前通判建康時也不大可能創作《水龍吟》。原因是此詞太“憤青”,不符合他當時“官閑心定”的生活事實。

既然上述一、二種意見難以令人信服,那第三種意見呢?我們不妨先明確一下辛棄疾創作《水龍吟》的先決條件:人在建康,且在秋季。辛棄疾一生三臨建康。第一次是與賈瑞一道奉表南渡,于1162年正月在建康被高宗趙構接見;第二次是1168至1170年通判建康;第三次是1174至1175年春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第一次他身荷重任,來去匆匆,自然沒有時間秋登賞心亭,故創作此詞無從談起。第二、三次他雖然人在建康,可逢秋季,但正如上文所議,也不大可能創作此詞。那他會在什么時候創作此詞?應該在乾道三年(1167)秋。

重要佐證就是《稼軒詞補遺?品令》:“迢迢征路,又小舸、金陵去。西風黃葉,淡煙蓑草,平沙將暮。回首高城,一步遠如一步。江邊朱戶。忍追憶、分攜處。今宵山館,怎生禁得,許多愁緒。辛苦羅巾,h取幾淚雨。”“金陵去”點明目的地;“西風黃葉”交代節令。從此詞中我們可以獲得明確信息:清秋時節,無官無職的辛棄疾正在前往金陵,途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此詞的時間背景、獨處境遇、情感格調與《水龍吟》何其相似!末句“h取幾淚雨”與《水龍吟》末句“h英雄淚”如出一轍!可以斷言,此詞與《水龍吟》為先后同期作。《品令》是何年之作?它不可能作于1162年,因為那年辛與賈瑞一道奉表南渡春至建康,并不孤獨愁苦。它也不可能作于1174年辛離開滁州前往建康時,因為那年辛是“春初”前往建康的,且仕途順利,心情正好。于是《品令》就只能是辛通判建康時的作品,但它又不可能是辛1168年的作品。因為辛詞《綠頭鴨?七夕》告訴我們,1168年七夕前辛已經通判建康,所以他已不可能創作羈旅秋詞《品令》。由此看來,《品令》必是辛1167年秋的作品,《水龍吟》也應是這年秋的作品。

再說,《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句,契合辛棄疾1164至1167年漫游吳楚的行事。《嘉靖江陰縣志?卷十二?官師表》記載:“紹興三十二年壬午,知軍呂令問,右承議郎;簽判辛棄疾;知縣曹紹,三十年庚辰起任……隆興二年甲申,簽判吳一能,承議郎;知軍、知縣均未易人。”隆興二年(1164)知軍是左朝散郎宋藻,知縣是宣教郎朱孝聞,只是簽判由上年的辛棄疾換成了吳一能。辛棄疾只做了兩年江陰簽判,那離任后直至1167年他又去哪兒了?《宋史?辛棄疾傳》沒有記載,于是引起梁啟超先生猜測:“據宋人諸說部書,先生似有一時期失職流落金陵,但無確據。”(《辛稼軒先生年譜》)鄧廣銘先生也認為乾道二、三年辛“事歷不詳,流落吳江”。(《辛稼軒年譜》)我們認為,辛失職流落是實,但并不限于金陵、吳江,而是流落吳楚各地、大江南北。證據就是他的詞作。辛詞《清平樂?村居》、同調《憶吳江》等無可爭辯地證明辛到過吳中;《鷓鴣天?東陽道中》及同調詞《和陳提干》等清楚地提示著辛到過東陽(浙江金華屬縣或金陵附近的鎮);《念奴嬌?書東流村壁》是辛三十九歲重游故地的回憶之作,說明他當年到過楚地東流(今安徽東至縣);《滿江紅?江行》中“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更是辛概述行蹤。一言以蔽之,“江南游子”就是辛通判建康前的真實身份,它暗示著《水龍吟》作于1167年秋。因為在秋天,在金陵,無官無職,游子身份,這種狀況在辛棄疾一生中只有1167年才存在。

《水龍吟》有英雄美女情節。“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h英雄淚”讓我們疑惑:痛苦時為什么不想到親人慰藉,卻想到了“紅巾翠袖”?莫非辛棄疾有過刻骨銘心的浪漫情遇?事實證明,這種猜想完全正確。辛棄疾確實和許多、歌女有過交往。例如《眼兒媚?妓》:“煙花叢里不宜他,絕似好人家。”又例如《一剪梅》:“別離觸處是悲涼,夢里青樓,不忍思量。”同調詞還有:“行行問道,還肯相隨?嬌羞無力應人遲:何幸如之,何幸如之!”這些詞不可能作于官居時期,更不可能作于婚后或晚年,它們明顯地打上了浪子風流的烙印,所以應該是辛棄疾青年時代漫游吳楚時期的作品。既然“紅巾翠袖”是心有所念,且不可能是官家語,那豈不又是從側面證明了《水龍吟》作于1167年秋?

篇2

把欄桿拍遍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是該詞引用的一個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所以,欄桿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

作者認為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在詞人把欄桿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可以讀出辛棄疾真實的復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導語設計是一門藝術,而日常的教學中很多語文課堂的導語設計,趨向于隨意性、經驗性。教師只重視課堂中間環節,導致從導語部分開始, 就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一堂課的導語確實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關注教學導語的設計,讓語文課堂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師,導語設計定會不同。下面根據教學實踐列舉幾例,共同關注導語設計的研究。

一、導語設計和學生自身生活相連,引領作品的主題情感

一位教師在講授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時,恰逢新年伊始,教師這樣設計導語:“新的一年你的夢想是什么?請大家談一談自己的夢想。”這個問題引發了大家的積極性,有的希望自己的考試能順利過關,有的希望自己像韓寒一樣成為作家……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及時引導:“大家的夢想正在實現的路上,只要付出努力,夢想都能實現。但有個人懷著夢想很多年,經過自己的努力仍然美夢難成,他就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他的夢想是收復中原,抗金報國,可是最終落得‘把欄桿拍遍’‘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的悲傷。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段導語符合學生心理,既有時效性,又有啟發性,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學生恨不得隨著老師馬上走進辛棄疾的情感世界,去閱讀辛棄疾無法實現的夢想。

二、導語設計和作者聯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學習散文《都江堰》一文時,正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教師這樣設計導語: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余秋雨就是一個喜愛行走在山水間的人。汶川地震后,余秋雨去了都江堰。他看到都江堰的二王廟毀了,伏龍觀也震壞了。而都江堰工程在這次地震后,依然以汩汩清水滋潤著受災的土地,安慰著英勇的災民。余秋雨看到李冰塑像立在一片瓦礫中仍然完好無損,依然平靜從容。今天我們來學習《都江堰》,從文章中尋找這份平靜從容的答案。”

這個導語與作者的行蹤緊密相關,大家跟著作者的腳步見作者之所見,感作者之所感,帶著興趣去閱讀散文。這有利于學生體會散文中李冰父子心系蒼生、求真務實的精神,有利于學生深入體會散文“弘揚一種文化、詮釋一種神精”的目的。

三、導語設計和教師展示語言能力和基本功相關,渲染氛圍,情境導入

有的教師有著很好的朗讀能力,上課初始,教師就能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一位老師在講柳永的《雨霖鈴》時,先用充沛的情感朗誦。隨著情感幽幽而瀉,學生在對柳永的嘆惋、欣賞中體味他滿懷的離別,進入了新課。

有的教師利用讀書很多的優勢,引用別人的評價。如,一位語文老師講授《聲聲慢》時這樣導入:“作家梁衡在他的散文《亂世中的美神》里這樣評價李清照:‘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歷經喪亂之后的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人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她的著名代表作《聲聲慢》。”

這個導語看似比較簡單,但是梁衡的評價精悍蘊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師課前準備了大量的材料,已經深入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

篇4

一、鉆研課標,落實課標與教材的關系

課標是編寫教材的依據,教材乃組織教學的范例。課標是組織教學的路標,教材乃演練教學的衣缽。《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方面規定了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發展的目標。這五個方面目標與高考考查的六個能力層級: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存在著內在的對應關系。五方面目標有著內在的聯系,融合為系統,規定著教學的發展方向,指導著教學演進的路徑。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幫助學生解讀教材編輯的能力訓練意圖,把課標精神與教材課后練習體現的目標要求,通過訓練體現出來。如人教版教材必修4《辛棄疾詞兩首》課后練習題:一、試結合作者的經歷,分析《水龍吟》中所抒發的“登臨意”是怎樣的思緒?上片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意境?二、辛詞長于用典。在這兩首詞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這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三、為了聲韻和諧,詞中多有語序倒置的句子。試把下列句子中語序倒置的部分找出來,再從學過的詩詞中補充若干例子,體會其表達效果。四、“英雄”一詞在南宋時期的詩詞作品中經常出現,呼喚英雄成了那個時代的聲音。辛棄疾的這兩首詞都提到了“英雄”,它們分別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你從其他詩詞中再找出幾例。四個練習題為教師組織教學、達到課標在古詩閱讀方面的目標,確定了依據。

1.吃透教材訓練意圖,狠抓訓練角度。利用課后練習題訓練學生從文本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答題要點把握能力、要點提煉、要點框架構建與要素整合能力,這是用以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快速途徑。《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課后練習題一的理解和解答,在引導學生理解清楚意象組合意義,準確把握意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扣住文本思考,總結答案要素應該包含4個關鍵信息:(1)作者辛棄疾報國殺敵無路的失望與憤慨;(2)登高望遠看到的景色,想到自己的處境,急切希望有用武之地,卻不被人理解;(3)詞人深感孤獨寂寞,面對楚天清秋不禁潸然淚下;(4)他的“登臨意”就是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和對于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的悲痛與憤慨。在此基礎上形成答題要點。還應該引導學生明白,為了答題的完整性,答案一般有總括性的句子來概括要點。就這個問題而言,總括性的句子就是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所以總括性的話是:詞中自然景物的描寫,為作者抒情營造了一種蒼涼、悲苦、空闊的意境。這就形成了較完整的答案:總起+要點。

2.改造課后練習,強化訓練強度。比如:《辛棄疾詞兩首》練習題三,在指導學生完成本題練習訓練的基礎上,就可以改造這個練習為訓練古詩聲韻規律的練習。指導學生把握一點古詩聲韻規律,對于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很有幫助。

3.拓展課后練習,挖掘訓練深度。《辛棄疾詞兩首》練習題四,引導學生聯系南宋的時代背景、社會因素理解討論探求南宋時期渴望英雄的深層原因。在此基礎上,拓展引導學生學習文學作品,要聯系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時代,把握時代的文化脈搏,用現代的眼光分析作品的時代性、進步性和局限性。

利用課后練習落實教材體現的課標精神,引導學生歷練,就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通過一個個訓練點的融合,養成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形成運用語文的能力。

二、研究考綱,落實考綱與教學的關系

語文高考大綱關于古代詩文的閱讀材料是淺易的古代詩文。考查了前四個能力層級10個考點,依次是:1.識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3.分析綜合,(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4.鑒賞評價,(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些能力層級,低級的能力層級為高級的能力層級奠定基礎,越高的能力層級越能綜合檢驗運用語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必須把10個考點融合為一個整體實施教學,由低到高地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今年全國新課標I卷詩歌鑒賞第8題,考查了識記和鑒賞評價兩個能力層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初中要求背誦的古詩文,考查了識記;比較兩首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僅僅考查了鑒賞評價中表達技巧中的景物描寫方法。10個考點,如果不作為整體去組織教學訓練,不從基礎開始一層一層地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從考點間的聯系及內部細微差別處入手練習,那么學生很難應付截取某個角度的細微考查。

教學中要把每個考點涉及的知識,考點中值得重視的問題,通過學習過程由易到難地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把有關知識可能涉及的題型變式一一呈現給學生,梳理出每個考點涉及知識解答的思維共性和具體題型變式的思維個性,總結思維規律,整合解答思路,促進學生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比如:詩歌的表達技巧,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起到獨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也包括藝術構思和語言運用。修辭手法考綱要求的常見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考綱里沒有,但是古詩文里有的互文、雙關、用典、疊詞、頂真等也應該讓學生有所了解,但不作為主要內容去把握。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抒情又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懷等。描寫方法有白描、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多角度描寫等。多角度描寫又有上下、左右、遠近、明暗、形狀、聲音、顏色、視覺、聽覺、觸覺等。描寫景物時,景與景之間的關系有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樂哀互換、今昔對比等。表現手法有對比、襯托(正襯、反襯)、渲染、烘托、照應、懸念、鋪墊、虛實、象征、聯想、想象、諷刺、賦、比、興、以小見大、點面結合等。結構技巧有卒章顯志、層層深入、首尾呼應、詳略得當、過渡巧妙等。語言技巧有煉字、煉句等。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古詩文的文本特點,把有關表達技巧依據學生的認知活動規律,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由低級到高級地逐步地給學生演繹出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得發現表達技巧的認知方法,區分不同文本中表達技巧的微妙變化,總結表達技巧在文本中的融合變化的規律,獲得能力形成的認知經驗,在學習遷移中逐步養成識別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訓練中總結思維規律,解答要領。

今年全國新課標I卷詩歌鑒賞第8題,僅僅考查了學生從文本中識別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的能力,如果不系統地訓練,就難以從中品味細微差別,整合形成能力,就很難解答該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直接描寫了“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壯美;《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則是間接描寫,如“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描寫了連年見雪飛的惡劣環境。

平時教學過程中,必須督促學生熟練地理解把握教材。如果學生沒有熟悉教材,就會牛吃南瓜,找不到下口之處。除了熟悉內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學習不同文本的方法,關鍵是熟悉教材訓練點的解讀思維方法、模式與規律。教材是訓練能力的范例,能力是在反復歷練后養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所以只有熟悉教材,對教材習題涉及的知識點、訓練能力的要點、解答方式的思維要領及規律了如指掌,形成相關的知識結構系統,有效地遷移到課外的學習過程中,自覺地解決問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解決面臨的全新考題。從課內學習衍生到課外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低到高地有序訓練,對低層級能力涉及的相關知識與訓練達到理想程度之后再進入到下一層級的相關要素的訓練,以增強學習信心。比如:人教版必修4第二單元在指導學生扎實地學習了《柳永詞兩首》《蘇軾詞兩首》《辛棄疾詞兩首》,依據文本特點和教材編輯意圖,挖掘考點相關的細節演練,總結了共同的學習規律之后,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方法和規律自主學習《李清照詞兩首》,指導督促學生把方法化為自身的學習經驗,構筑自己的知識與學習規律系統。進而督促指導學生學習選修教材《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相應篇目,鞏固知識和習得的方法,逐步養成能力。

三、制定學案,落實考點與訓練的關系

考綱是考查課標要求達到程度的衡量依據,考點是考綱的具體內容。學案是利用教材落實考點的訓練過程,是實現課標要求的媒介。所以編輯學案的最好依據是考綱考點,要依據教材文本特點,挖掘符合考點的訓練點。例如:《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可以按照“細讀文本尋找意象――理解意象整合意境――指導朗讀體會意境――扣住練習訓練能力”的步驟設計學案。細讀文本,抓住關鍵詞,找出意象“天、水、秋、山、日、樓、鴻、游子、吳鉤、欄桿”,依據表達意象的關鍵詞與其修飾詞的關系,領悟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含義,感悟意象與意象的關系,將意象疊加整合形成意境,體會到作者辛棄疾登上建康賞心亭時,從仰觀天空,遙望遠山,寫到落日照樓、悲憤的激情,由遠而近,層層寫來,充分抒發了作者懷念中原故土、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壓抑悲憤的心情,表現出蒼涼、悲苦、空闊的意境。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加深對意境的理解,形成立體的意象群意義。扣住課后練習,依據文本特點,挖掘考點有關的知識要素深入訓練,給學生解析清楚練題與考點的聯系,怎么從練題題干中發現解題思考出發點,尋找文本語言詞句與題干思維要素之間聯系,挖掘答題要素,整合答題要點,此前已有分析,不再贅述。培養學生習得解讀考點知識要領的能力,梳理整合答題要點能力,總結解答考點的思維規律。

進一步細化考點,深化訓練。《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利用“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點,就可以指導學生領會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評析語言特點,賞析表達技巧。對寫景的句子的理解把握,就可以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藝術構思和語言運用多角度指導學生鑒賞。在鑒賞之后更重要的是總結鑒賞的方法和思維規律,讓學生真正獲得鑒賞評價文本的本領。

高考試題千變萬化,往往截取考點涉及的某個知識點的細小方面擬題考查。如果不對每個考點涉及的知識,構建屬于自己的全方位的運用語文知識系統結構和方法系統結構,考場上很難快速應對試題的變化。構建這樣的知識系統結構,必須把知識點有關的方法作為第一把握要務,特別是對解讀知識的方法、途徑、步驟做到了如指掌,才可能在遇到萬變的試題時,抓取關鍵信息,讀破試題考查的方向、知識點,尋找答題要素,提煉要點,整合要點,構建答題要素框架,形成明確的較完善的答案。構建這種方法系統結構,只有在訓練中才會有真感受,獲得第一感覺,建立靈活多變的應變體系,增強應變力。

課內學習教材,習得考點涉及的知識、方法和規律,課外自主運用有關知識、方法與規律,自主解決讀寫問題,鞏固知識和方法,形成能力。這一過程中必需將考點涉及的知識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建立自動化的系統的知識結構,促進教材知識(從必修到選修)――課外文本的知識(從練題到自選文本)融合為完整的考點知識系統,實現課內課外整合如一,建立與考點知識有關的靈活解決問題的方法系統和規律系統。在自主學習中檢驗有關知識和方法系統的有效性,修正補充知識系統,變更完善方法系統,形成適合自己的快速解決語文運用問題的知識結構、方法結構和有關規律系統。

高考考查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使用的材料是千變萬化的,但是知識、方法和規律是不變的。只有整合所有學習過的資源,從中抽取出共通的知識方法和規律,感受應對策略的異同,區別細微變化,歸納共性,形成系統結構,才能養成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學生

真摯的情愫、豐富的想象、凝練的語言,使得中國古詩千年不衰。面對這樣一件文化中的璀璨瑰寶,我們應該怎樣去研讀和教學呢?

一、重視誦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語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很好地說明了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誦讀”是教授古詩文時最好的方法,因此,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讓他們讀出韻味、讀出意境、讀出節奏。古詩文教學必須要遵循現階段初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習的心理特點,先要開發記憶、大量積累和誦讀,然后指引學生品味和理解,最后使學生真正悟出含義。當然,提倡誦讀,并不是排斥講解。尤其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文言文的知識積累太少,需要進行重點字詞的落實和必要的串講。在講解文章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害怕漏講知識,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講解”,可以大膽地進行質疑和標新立異,講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

興趣是成功的開端,面對古詩文的生澀,學生很難產生直接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實際的教學手法,激發學生間接的學習興趣。現在初中生愛玩、好玩、天真爛漫,不妨利用這一點來促進我們的教學。比如說,在學清照的《醉花陰》這一首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恩愛故事,燃起學生對于真愛的向往和渴望,進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女詞人的《醉花陰》到底寫了哪些內容。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發展,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利用各種音頻和視頻軟件,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古詩詞。

三、擴大學生的古詩典籍閱讀面,將閱讀延伸到課外

由于初中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名篇都收錄在內。但是,中考出題會有一部分的課外閱讀題目。比如說,在教學辛棄疾的《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一節課時,可以給學生講講辛棄疾的生平,讓學生對辛棄疾一生的波折點有清楚的認識,然后就可以真正地走到作者的心中,領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再帶領學生欣賞一首辛棄疾被任命為“建康通判”時,登賞心亭,面對中華的大好河山,擔憂收復中原,卻又百感交集、一籌莫展而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還可以將辛棄疾年老時被重新啟用,但是認識到北伐的無所作為,“壯志難酬”之時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拿來比較。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領悟和把握,還能教會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在面對陌生的古詩文時,不至于緊張、恐懼、無從下手,可以從容不迫地利用平時積累的素材應戰。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以及古詩詞的語言和藝術特點,從“重視誦讀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古詩典籍閱讀面”等三方面提出了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楊.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練習系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01).

[2]蔣明松.在自主合作中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J].成才之路,2008(02).

篇6

辛棄疾是中國古代頗為獨特的作家。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戰實踐家,在文學上創造的成就同他在功業上的建樹一樣轟動,時人以“卓犖奇材,疏通遠識,經綸事業,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戲文章,亦膾炙士林之口”評價,其雄視百代的詞作固然是“別開天地,橫絕古今”,倍受世人稱譽,他在繼承和發揚北宋古文運動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撰寫的散文,同樣開辟了迥異于前人的新境界。

(一)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 揾英雄淚?

【賞析】

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做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愿。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于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的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于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下片直接言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像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像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第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去呢!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意近而相呼應。

【練習】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寫具有怎樣的特點?

2.簡要分析詞中劃線句的表現手法及所表達的思想情懷。

【參考答案】

1.用比喻,將遠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寫出山的多姿。借景抒情,借“獻愁供恨”的遠山抒發作者的憂愁和怨恨。

2.借用典故,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決心為實現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奮斗到底。

(二)

新居上梁文

【宋】辛棄疾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人生孰若安居之樂;一年種谷,十年種木,君子常有靜退之心。久矣倦游,茲焉卜筑(擇地建筑住宅)。

稼軒居士,生長西北,仕宦東南。頃列郎星,繼聯卿月。兩分帥閫(kǔn,統兵在外的將軍),三駕使軺(yáo,古代的輕便馬車)。不特風霜之手欲龜,亦恐名利之發將鶴。欲得置錐之地,遂營環堵(狹小、簡陋的居室)之宮。雖在城邑阛阓(huán huì,街道)之中,獨出車馬塵囂之外。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頭,新荷十頃。亦將東阡西陌,混漁樵以交歡;稚子佳人,共團欒(tuán luán,團聚)而一笑。夢寐少年之鞍馬,沉酣古人之詩書。雖云富貴逼人,自覺林泉邀我。望物外逍遙之趣,“吾亦愛吾廬”;語人間奔競之流,“卿自用卿法”。始扶修棟,庸慶拋梁(舊時營造房室上梁時,總匠師以饅頭從梁上向四面上下拋擲,而誦上梁文):

拋梁東,坐看朝暾萬丈紅。直使便為江海客,也應憂國愿年豐;

篇7

辛詞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陳詞舉《點絳唇?夜宿臨蟲洹罰

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悲風吼,臨蟲淇冢黃葉中原走。

及《醉落魄?詠鷹》:

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觀辛陳以上三詞,可知二人剪裁取舍之大要。辛陳詞俱屬豪放一脈,其所詠歌,指陳時世,宣泄孤憤,俱凌厲縱橫,言詞雖止而意氣尤續,是其所同也。

然同中有異,是亦自然常理。其異有五,如下:

一、典故與具象

稼軒好用典故,迦陵多取具象,是歷史景象與現實景象之分別也。《永遇樂》幾乎句句用典,如“孫仲謀”、“寄奴”、“金戈鐵馬”、“狼居胥”、“烽火揚州路”、“廉頗”,皆為歷史故實,以古喻今。《點絳唇》、《醉落魄》幾乎句句眼前之景,略近即可手握。是一典故、一具象爾。

觀夫稼軒它詞,亦合此論。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賀新郎?賦琵琶》:“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遼陽驛使音塵絕”、“想沉香亭北繁華歇”,等等,典故繁密。

迦陵不好用典,亦有它證。如《南鄉子?江南雜詠》:天水淪漣,穿籬一只撅頭船。萬灶炊煙都不起。芒履,落日撈蝦水田里。通篇眼前之景,無一處故實。

二、明托與暗指

稼軒旨意明白曉暢,其用典亦切實易解,不涉J仃,不事佶屈,故能令人一覽之下,即悟其旨意所在。如“人道寄奴曾住”、“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故國凋零之傷、壯志未酬之憤,顯然了然。迦陵不然,其意象紛披而收斂,常須抽絲剝繭、層層剖析,乃能得其詞意所及。如“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其傷物及身之情,非細咂慢摸,難以見義。是一明托、一暗指爾。

三、豪橫與濃重

就風格論,稼軒豪橫無羈,思之所至,辭亦相隨,如神龍之入化境。如其發語則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結語又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也;迦陵則濃重悍厲,張力畢現而氣勢渾厚,如蒼鷹之凌空待發。如“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一語,極具張力,濃重逼人。是一豪橫、一濃重爾。

四、通達與頓挫

觀稼軒詞,字句通達流暢,朗朗上口,每一讀之,有一氣呵成之感,如《永遇樂》上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韻律天成,不假雕琢,通暢如怡,若風行水上然;迦陵詞不然,字句之間多有抑揚,其停頓轉折、舒放收斂,每每頓挫,出人意料。如“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其轉折張弛,法度非可臆測也。是一通達、一頓挫爾。

五、近取與跳躍

就其詞句上下勾連而論,稼軒多近取,其上下詞句之間,常有關聯,故能一貫而下,淋漓盡致,如“倉皇北顧”、“烽火揚州”、“可堪回首”諸語,其情既同,轉承更順,是近取之便捷也;迦陵取詞,則不循常律,非但具象各異,其濃淡、張弛、舒斂、輕重,皆跳之躍之,不拘一格。如“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篇8

就古代而言,隨便拈出幾個詩詞句便可得到印證。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蘇軾的“花褪殘紅青杏小”,辛棄疾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姜夔的“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等。這些詞句中的“紅”就是指紅色這種基本色彩,都用作形容詞。

在現代漢語中更是如此。一提到“紅”字,人們自然會想到紅旗、云霞、紅領巾、春節張貼的對聯等物象。在一些節日、會議、慶祝活動中,常用來營造熱烈、燦爛、歡快的氣氛。另外,它還象征著喜慶、革命與成功。

傳統的這種認識,最近在執教《唐詩宋詞選讀》中的五代、北宋時期的詠春詞時被改變。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即同樣一個“紅”字,在這些詞作中,常常是作為名詞、作為一種意象來出現,被賦予的情感色彩和古代其他時期、題材的作品以及當今生活都大相徑庭。

我們先來看部分有代表性的詠春詞作:

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張先的《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以上這些詞作拋卻一點個別的地方,比如李煜亡國之君的身份,比如張先創作此詞時的年齡稍大等,除去個別藝術手法不講,深入研究之余,很容易發現這些詞作的共性。

一是這些詞作或者直接用一個“紅”字,或者在此之前用“春”“亂”“落”等作修飾,已活用作名詞,并且這些位置上的“紅”實際就是“花”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本該用“花”卻不用,而選取了“紅”字呢?筆者以為可能是“花”不如“紅”字直觀、形象、生動。還有,紅色比其他花色更加鮮艷奪目,紅花零落、衰敗可能更加令觀者觸目驚心,更易引發一些思考。這大概是這些詞作運用“紅”字的妙處吧。

二是“紅”字作為一個意象、營造出的一種景色,還指向一種共同的情感表達,即傷春、惜春。“林花謝了春紅”“亂紅飛過秋千去”也好,“明日落紅應滿徑”“落紅難綴”“應是綠肥紅瘦”也罷,實際表達的意思都是花飛、花落。“花落”意味著暮春時節,春色將盡,自然會讓喜愛春色、多愁善感的文人們惆悵多情,“多情卻被無情惱”。

三是“紅”字作為一種觸媒,又將詞人們的傷春、惜春導向青春易老、容顏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嘆。春花掛在枝頭,不過幾日光景。美好事物的消逝,由暮春而初夏的季節更替,讓詞人們由對自然外物的觀賞轉向對自身命運的審視、內省。鬢角出現白發,額頭現出皺紋,眼睛有點昏花,精力有點不濟,凡此種種,再加上命途多舛,時運不濟,酒入愁腸,未嘗不發出人生無常的感喟。于是,由惜而傷,由傷而悲,由悲而淚,泣下沾襟,“此事古難全”。

篇9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前言】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游子他鄉思舊之作。先由清明后花落寫起,接著敘游子悲愁,寫得纏綿婉曲,哀而不傷,用健筆寫柔情,堪稱杰作。

【注釋】

(1)東流:東流縣,舊地名。治所在今安徽省東至縣東流鎮。

(2)野棠:野生的棠梨。

(3)匆匆:形容時間過得飛快的樣子。唐牟融《送客之杭》詩:“西風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暫留。”

(4)刬地:宋時方言,相當于“無端地”、“只是”。

(5)云屏:云母鑲制的屏風。寒怯:形容才氣或才力不足。

(6)觴: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

(7)系馬:指拴馬。

(8)“樓空”句:蘇軾《永遇樂》:“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9)綺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蒼。

(10)曾見:曾經見過。

(11)纖纖月:形容美人足纖細。劉過《沁園春》(詠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鉤新月,淺碧籠云。”

(12)料得:預測到;估計到。明朝:以后,將來。

(13)尊:指酒器。重見:重新相見,重新遇到。

(14)華發:花白的頭發。《墨子·修身》:“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翻譯】

野棠花兒飄落,匆匆又過了清明時節。東風欺凌著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夢驚醒。一陣涼氣吹來,向我的孤枕襲來,我感到絲絲寒意。在那彎曲的河岸邊,我曾與佳人舉杯一起飲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與佳人離別。如今人去樓空,只有往日的燕子還棲息在這里,那時的歡樂,只有它能作見證。

聽說在繁華街道的東面,行人曾在簾下見過她的美足。舊日的情事如東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遺憾又像云山一樣一層層添來。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們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將會像鏡里的鮮花,令我無法去折。她會驚訝我又白了頭發。

【鑒賞】

辛棄疾絕少寫自己的愛情經歷,偶一為之,便迥異諸家,帶著一種擊節高歌的悲涼氣息。卻少有婉轉纏綿之意。此詞即是其例。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此詞可能是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自江西帥召為大理少卿時作。覽其詞意,當是作者年青時路過池州東流縣,結識一位女子,這回經過此地,重訪不遇,感發而作此詞。

開頭五句:“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樂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清明時節,春冷似秋,東風驚夢,令人觸景生情,萌生悲涼之情感。“又”字點出前次來此,也是之個季節。暗合于唐人崔護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客夢”暗指舊游之夢,“一枕寒怯”之孤單又暗襯前回在此地的歡會之歡愉。果然,下邊作者按捺不住對往事的追憶:“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曲岸、垂楊,宛然如舊,而人去樓空了;只有似曾相識之飛燕,在呢喃地向人訴說,為人惋惜而已。末句化用東坡《永遇樂》“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詞意,卻能翻出新意,頗有信手拈來之感。這五句,作者回憶往日惜別感傷此時不得復見筆落之處愁思可見,這隱隱含悲之語在其詞作中少有。

歇拍處意脈不斷,承接上片回憶之感傷一氣流注而入下片:“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綺陌”,猶言煙花巷。纖纖月出于簾底,指美人足,典出窅娘。據龍沐勛《東坡樂府箋》,此又是從東坡《江城子》詞“門外行人,立馬看弓彎”句脫化而出。極艷處,落筆卻清雅脫俗,此亦稼軒之出眾之處。至此可知此女是風塵女子。這里說不僅“飛燕”知之;向行人打聽,也知確有此美人,但已不知去向了。惆悵更增,所以作者傷心地說:“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上年惜別的舊恨,已如流水之難盡;此時重訪不見的新恨更如亂山云疊,令人如何忍受。皖南江邊山多,將眼前景色信手拈來,作為妙喻。當然,這兩句里已經有意無意地滲透進了家國恨,身世恨,報國無門之恨。不斷之恨當是如此。稼軒遭遇頗多,故融合而難分了。陳廷焯評為“矯首高歌,淋漓悲壯”,便是領會其中的深意。意思本來到此已完,不斷詞人借助想象,又轉出一層意思來:“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即使還有重逢的機會,只恐已屬他人,終如鏡花水月,不復可得,永抱杜牧《嘆花》詩“綠葉成陰子滿枝”之憾了。用意一唱三嘆,造語一波三折,稼軒為詞,達情至切他人有感而覺無可言者,他都能盡情抒發。如鏡里花難折,似有未了之意但不知從何說起。稼軒則又推進一層,造成了余意不盡的結尾:“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意思是:那時,想來她也該會吃驚地、關切地問我“你怎么添了這多的白發啊!”只能如此罷了!以想象中的普通應酬話,寫出雙方的深摯之情與身世之感嘆。這白頭,既意味著“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飽含著“老卻英雄似等閑”的悲憤,真可謂百感交集。寫到此,戀舊之情、身世之感已渾然不可分,大有“倩向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水龍吟》)的意味,實為借戀杯之酒,澆胸中感時傷事之塊壘。因為有此一結,再返觀全詞,只覺得無處不悲涼。這結尾,也照應了開頭的歲月如流,于是歸結到蕭蕭華發上,就此頓住。

如上縷析,這篇作品并非沒有其他言情佳作曲折宛轉的內含,然而辛稼軒不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委婉的風致來抒寫,更不用“香衾”、“銀燭”、“玉筋”“紅淚”那些字眼。他筆下揮灑的是東風欺夢、驚見華發,其間僅以“纖纖月”略作點染,一現即隱。整體格調悲涼慷慨,《白雨齋詞話》評為“悲而壯,是陳其年之祖”。

篇10

辛棄疾的《破陣子》全文如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在開始上古詩文賞析課前,教師應當布置學生查宋詞的發展歷程,起訖時間,繁榮時期的基本狀況。然后是詞人的基本生平資料,思想狀況等。這樣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前就可以對所學的東西有一個粗略的較為全面的認識了。教師在講解詞的時候也就能較為得心應手。

開始正式的教學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先通讀全詞。讓學生講述全詞的主要內涵,體悟詞人的思想感情。針對“挑燈、夢回、八百里、分、麾、炙、翻、沙場、點兵、作、的盧、了卻、身后、可憐”等古今意思有所些微差別的字詞要讓學生去細細品味,以體會該詞的真正的內涵。在全詞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應該分上下闕來講解詞。在講解的過程中穿插對宋詞的基本常識的介紹。詞的上闋主要為寫景,下闋抒情,然而寫景抒情并非是完全分離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詞人在醉酒后冥想出沙場點兵,壯士共飲的波瀾壯闊的場景,而反觀現實卻是馮唐老去,李廣不封,大夢初醒,英雄已是白發老翁,兩鬢斑白,而壯志未酬,事業未就,江河冷落,故土難收。在虛實結合的強烈觀照下,詩人的感情就顯得格外的深沉悲涼。全詞的藝術特色最為明顯的是感情的雄壯。這是辛棄疾作為一代豪放詞家的獨家特色。有別于婉約詞的委婉動人,花間詞的柔媚纖麗,豪放詞所具有的廣闊深沉的意境更能體現出詞人的悲涼的心境。而另一方面,詞上下闕感情的急劇突變也別有風味。在上闋的意氣奮發和下闋的深沉感慨的鮮明對比下,我們才明白所謂的沙場殺敵,同仇敵愾收復江山不過是詞人醉酒朦朧后的一場美夢。而在下闋的急轉直下的描寫中,我們才能看出真正的現實是殘酷。殘酷的戰場沒有使英雄退卻,而朝廷主降派卻使詩人的理想變得遍體鱗傷。要引導學生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一下詞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在國家社稷不保,政治動蕩的南宋,詞人主戰的聲音在統治者們的主和聲浪中顯得那么微弱,當時的南宋朝局看似一片歌舞升平,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教師在對詞人的感情進行分析的時候應當為學生詳細地講述當時的社會狀況。

在對于《破陣子》的逐步解讀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對宋詞的初步認識。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拓寬學生的眼界。在對《破陣子》的全詞的詞眼“壯”字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宋詞的主要類別。宋詞作為作為唐詩之后的又一文學體裁,旗下的類別主要有婉約派、豪放派,以及另一種稱為花間派。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了加深對豪放派這個名詞的理解,應當給學生例舉豪放派的宗師蘇軾的詞。蘇軾是豪放派的宗師,其膾炙人口的詞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水龍吟》、《定風波》。而名句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等更是膾炙人口。辛棄疾的豪放詞在更多意義上是對蘇軾豪放詞的繼承和發展,是對蘇軾豪放詞的一種發揚光大。通過對二者的并行閱讀,學生就更能領會豪放詞的內涵。加深對豪放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