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0 12:1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秋天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秋天的古詩

篇1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3、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4、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篇2

2、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唐代王維

3、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野望—唐代王績

4、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風引—唐代劉禹錫

篇3

----題記

記得很清楚,高三開學已有一個多月了,天氣如往年一般的清爽宜人,每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我就得騎著.車子趕往學校參加早自習,路上的行人并不多,昏黃的路燈在黎明時分也顯得愈加安然,仿佛永遠都與世無爭地靜觀著他腳下的故事.

日子一天重復著一天的飛逝,只管著學習,從未奢求過任何邂逅,也未曾祈求過任何幸運,那天,我靜靜地騎著車子往學校去,邊騎邊享受著這秋日清晨的清新與涼爽,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依然有我迷戀著的風景.

突然有人緊擦著我的邊上超車,嚇了我一大跳,我不禁收起了紛飛的思絮,瞪向了那個背影,就這一眼,讓我記住了他淡淡的淡淡的藍色襯衫和藍色牛仔褲,還有那一頭黑黑短短的頭發.

如果在以前,我肯定會沖上去超過那個人,可是那天我沒有,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什么,遠遠的望著他的背影沖了學校的大門,莫名其妙的我松了一口氣.

于是,下課之后我再也不悶在教室之中,為的是能夠尋找到那淡淡的藍色背影,終于我發現,原來他同是高三的,我4班的,而他是6班.從來沒有把這件事告訴過同桌,雖然我們無話不說.

直到有一天,同桌懷著少見的渴求與故作的無意,向我問起關于他的事時,我不安地意識到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她身上了,但我不愿去也不敢確定.

在學校運動會那天,他參加的是跳遠,而我也盡力地擠在沙坑周圍的人群中,每一次叫到他的名字時我總是望向那人起跑的方向,心中在默默地為他加油,仿佛能感應到我的祝福似的我發覺每一次落入沙坑之后,他總會在喧鬧中望一眼我這個方向.

日子還是這樣一天重復著一天,每一次他從我們教室的前走過,我總會抬起頭來看,不管是在聽課還是做作業,同桌的她,也總是有意無意的在重復著我的動作.

那天課間,當我們的眼光同時投向窗外的那個身影時,我知道到了那個我一直都不敢也不愿承認的意識.

期中考試結束后,成績原本和我差不多的同桌,一下子被甩出前十名,我仍不進不退.之且繼續開始上課時,我一直試圖不去尋找那個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影.

可一切都只是徒勞,不論有沒有看見他,我都真切地感覺到他的存在,他的氣息,他的目光和他的傲氣,盡管我知道他在意我就如我在意他一樣,盡管我仍有意無意的在感知他,但我明白該到游戲結束的時候了.

篇4

秋天是一個美麗的童話,素來,南方的秋天,是個豐收之季,所有的日日夜夜都是在人們的歡笑聲中度過;但是,北方之秋,即是個紅楓之美的地方,多少游客都被吸引了去......西個季節輪回旋轉,轉眼間,這個季節的童話又要回家了......

從小到大,我都想著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秋天童話:秋天的一個早晨,我撐著把小傘來到北京的香山公園,背后不時襲來陣陣清爽的秋風,腳下踩著落葉,一步一步地靠近楓樹。突然,一只很可愛的小松鼠跳上我的肩膀,用小嘴舔我的臉,我卻從地上撿來一個松子,小松鼠把它緊緊捧在手中,我則依在楓樹下,低唱了一首歌。這時,孔雀開屏了,小鳥也在幫我配音,小松鼠們都在地上跳起了舞......突然,天下起了毛毛雨,我急忙撐開手中的小傘,和小松鼠們躲到了楓樹底下。過了一會,雨停了,太陽也慢慢地從山后爬起來。我從楓樹底下走出來,抖了抖小傘上的露珠。一只小松鼠跳到一棵樹上面,大聲的歌唱,它們是在傾吐著浴后的感覺,太陽越升越高,我看到了楓葉上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小水珠。

我又來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果園里,大大小小的果實像燈籠一樣掛在樹上,果農們一人拿一籮筐,把已熟的果實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從樹上摘了一顆放進口里,真甜!一汩清涼的果汁滲進我的喉嚨里,那種味道,嘿!真說不出來......我捧著那些果子,邊走邊吃,看見遠處有條小河,我跑了過去。河水清澈見底,小魚在水中嬉戲,不停地打出浪花。河邊是一片青青的草地,我躺在上面,望著晴朗的天空和悠悠的白云,我慢慢地合上了雙眼。當我醒來時,夕陽已經親吻西山了,紅鳩鳥地個聲才把我的心喚回來......

篇5

秋天到了,樹葉黃了。一片一片的撒落了下來,落到了院子里,告訴我們秋天到了;落到河上,告訴小魚秋天來了,找地方躲躲吧;落在青蛙的頭上,告訴它趕快準備過冬吧。

田園里谷穗就金黃了,農民伯伯趕去收稻谷,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果園里柿子紅了;石榴咧開了嘴大笑;蘋果滿臉通紅的向果農招手。

天上的大雁成群結對地往南方飛去,時而排成人字形,時而排成一字形。小螞蟻們在搬運食物,準備過冬了。小蛇也在找它的獵物,準備美美的飽餐一頓可以安穩的過冬。

多么美麗的秋天、美好的故事。

三年級:weihudong

篇6

秋天又來了, 又是綿綿細雨遮蓋了整個天空, 我一伸手, 雨滴滴答答落在了我手上, 是那么舒服。突然,我看見了那頂花雨傘,我又想起了那個發生在秋天的美麗故事???

那一天,雨來去無常,一會兒下傾盆大雨,一會兒又細雨綿綿。當我正要跨出幼兒園的大門時,雨又下了起來,我沒辦法,只好這樣耐心地等待。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雨好像在跟我開玩笑似的下著。終于,我熬不住了,正要拿起書包“沖”時,她出現了,遞給了我一把花雨傘。我抬頭一看,是她,便對她說:“你把雨傘借給了我你怎么辦?”“沒事,我家離學校近。”她說著。當時,我也沒多想就撐起傘回家了。

第二天,我拿著那把花雨傘正要還給她時。她卻不在。老師上課時對我們說:“有一個同學今天生病了,不能來學校,請住在洋沙山的同學把她的作業帶去!”“洋沙山!”她的家竟住在洋沙山,這個地方乘車要乘半個小時呀!再說她家又要走很遠的路,不生病才怪呢!當時,我十分懊悔,因為當初如果我沒拿她的傘,她就不會生病,不生病,她今天就可以開開心心地來學校。嘆,這都是我的錯,我真不該拿這頂傘呀!下午,她來到了班級,我馬上拿起那頂花雨傘還給她,她拿著那頂花雨傘對我說:“怎么樣,沒淋濕吧?”我紅著臉說:“沒有,我對不起你。”“沒事,不就是生了一場病嘛,何足掛齒呢?”說完,我們倆開心地笑了。

幼兒園結束了,大家快要分別了,在那一天我送給了她一個鉛筆盒,她送給了我一把雨傘,那頂花雨傘,那頂架起我們之間友誼的花雨傘。

我摸著那頂花雨傘,那個同學的音容笑貌(這個詞語是形容人死后的啊……孩子請你注意用法)又浮現在了我面前。啊,那頂令我喜愛的花雨傘,不知何時才能與你主人相間呢?

篇7

秋天的早晨走在田野的小路上,看著那一望無際的橙黃色的稻谷,農民伯伯在辛勤勞動著,正是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換來我們的美好生活。

《憫農》這首詩不正說明了農民伯伯的辛苦嗎?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不能白白浪費農民伯伯的汗水。

秋天的早晨我們走在田間小路上,看著那碧綠青翠的青草培育著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露珠,腳在青草與露珠間劃動便也就沾上了那晶瑩透亮的珍珠,并還帶著一絲絲涼意,呼吸著那清新的空氣,使人感到心曠神怡,心情開朗,充滿著精神并散發著那青春蓬勃的朝氣。

秋天的早晨,是充滿朝氣的,是快樂的,是美麗的,是喜悅的,是豐收的,清涼的。

相關鏈接:

古詩《憫農》一 唐 李紳

古詩《憫農》二 唐 李紳

《秋天的雨》關于描寫秋天的學生作文

篇8

一、精心咀嚼文字,賞析古詩詞的語言美

中華古詩詞以凝練的語言、深刻的內容、深遠的意境、真摯的情感獲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并不需要象古文一樣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這反而會破壞了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的意境美和韻律美,而應該讓學生對關鍵字句進行反復賞讀、探究、體味,才能讓學生深刻地從古詩詞優美的語言中獲得真摯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陋室銘》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聽錄音,再對課文中的重點片段、字詞進行咀嚼,以求重點理解。如文章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以“不在高”、“不在深”來比“陋”,用仙和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只有讓學生理解詞境、解詞意后才能在古詩詞的語言美中體會作者的人格美、個性美。

二、展開聯想想象,體會古詞詩的畫面美

聯想和想象是理解、所賞古詩詞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古詩詞通常充滿著詩情畫意,但詩詞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它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具體事物的描繪融入自己的感受中,豐富其內涵,才能把握詩中的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也才能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義旨。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在田地里,一個抱著孩子的婦人在哭泣”。并在引導學生全面的描述詩詞的畫面的同時,逐漸地把腦海中的想象畫面變得充實、豐富,逐步在想象的畫面中理解到詩詞所散發出來的內涵。再例如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西湖美景的圖片,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感受風景綺麗的湖光山色,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

三、整體感知體驗,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

詩的美,集中體現在意境上。詩人在寫“境”的同時,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各種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需要我們去了解、去領會。因此,教師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講詩意的傳統教學模式,而要有意識地加強對意境美的賞析研究,著力于整體感知,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例如劉禹錫的《秋詞》中,一開始就形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而“我言”卻讓詩人闊大的胸襟將詩詞表面鍍上的一種不幸的色彩輕松得以輕松溶解,展現的卻是詩人非凡的自信。“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學生只有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獲得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體會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鶴排云上”,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雖然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只有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體會,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深沉高遠,從秋天的生機和素色中領略作者的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四、引導學生主體,品味古詩詞的真善美

凡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古詩詞,都應當是真、善、美的三位一體。但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迫于中考的壓力,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把一首首優美的古詩詞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試題,時常忽略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感悟,長久下去會導致學生喪失創造力與想象力,無法品味古詩詞的優美。因此,教師要深掘詩歌中各種美的對象,引導學生在體驗美的基礎上,發現美,創造美,評價古詩詞的真善美。

篇9

然而,詩詞語言含蓄凝練,意味雋永,常常“言近而旨遠”。我們固有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對應地用現代漢語來解讀那充滿靈性的詩句,往往沖淡了詩句的靈性,失去了詩的神韻,吃力卻不討好。再加上時代的久遠、生活環境的迥異、思想認識的差異,古詩詞與學生感情之間勢必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對古詩詞的學習,學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狀態。那么,怎樣才能在解讀詩句的同時,保留古詩的獨特韻味,使學生立體地感悟古詩意境,真切地與詩人對話、溝通,并產生情感的共鳴呢?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以詩解詩”是引領學生步入詩歌殿堂的一座橋梁。“以詩解詩”, 用詩意的解讀,讓學生在詩意盎然的氛圍里去學習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音樂美、形象美、意境美,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時又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詩詞名句,可謂一舉多得。而小學高年級段的學生,古詩詞已有一定積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備“以詩解詩”的主觀條件。所以,詩詞教學,必須跳出傳統的字義――句義――情感分析“三步走”的舊模式,走“以詩解詩”的新路子。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以詩解詩”古典詩詞教學的理解與思考。

一、深厚的古詩詞積累,是“以詩解詩”的基礎

要想以詩解詩,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必須有豐厚的文化積淀。我以小學低段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和小學語文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為藍本,階段性開展師生背誦古詩文比賽。這激發了學生的熱情,點燃了學生的興趣,很短的時間內大部分學生對這100多首詩都能熟讀成誦,還有部分學生利用假期積累了更多的詩詞。這樣,學生中逐漸形成了古詩詞學習的熱潮。現在他們每個人的古詩積累量都已經超過了150多首,有的甚至達到了200多首。

二、觸發――“以詩解詩”的重要能力

在“以詩解詩”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培養一種觸發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學新古詩時,覺得與先前學過的某一首詩有某種相似之處,這也是觸發。在教學古詩時要經常去錘煉學生觸發的本領。如學生學了《贈劉景文》這首詩后問:像這樣描寫秋天雖然蕭條冷落,但仍給人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古詩還有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詩句嗎?杜牧寫的《山行》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也跟杜牧和蘇軾一樣,對秋天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鼓勵人們像鶴那樣振翅高飛,大展鴻圖。練就了觸發的真功夫,學起詩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像滾雪球似的,以一帶幾,久而久之,“以詩解詩”學生就能培養一種觸發的感悟能力。

三、拋磚引玉,“以詩解詩”的幾種方法

1、同類引入――互相生發。在古詩詞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別詩:《贈汪倫》、《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有的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有的都是描寫夏天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懷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寫冬天的古詩:《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學某一首古詩時可適當地引用同一類型的詩詞名句,有助于擴大閱讀效果,有利于讓學生立體地多頻道地接收。例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以目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感情。最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借景抒情,詩中的“孤帆”、“碧空盡”、“唯見”等詞無不浸透著詩人與友人的情意。這給缺乏這方面情感經歷的學生帶來了理解上的困惑。這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已學過的送別詩,以歌送別詩,如《贈汪倫》;以物送別詩,如《別董大》;以酒送別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組織學生進行反復吟誦,這樣,埋藏在學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煥發。一旦煥發后,讓學生再來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心中便有了幾多的感觸。學生體會到的,除了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錦,愿兩人的友誼天長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東流……。

2、意境引入――降低難度。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人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入境,是對意境的體悟,是讀詩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齡、閱歷的原因,體悟古詩的意境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生硬地解說、灌輸,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喪失詩歌的靈性與韻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蘊的詩句加以對比或佐證,代替生硬的講解,以詩解詩,引導學生領悟意象的深層意蘊,從而讓學生進入"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藝術境界,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古典文化的豐富內涵。

篇10

一、定位單元主題,形成整體教學主線

單元整體備課的關鍵就是能準確地定位單元整體教學主題,并以此為線索去研究每篇課文與它的對應點,形成整體教學主線,從而保證教學的整體性和高效性。我們一般是從單元習作要求入手,結合口語交際、單元導讀來考慮這一問題。

如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先跟同學說一說圖畫的內容,再寫一寫你選的或畫的畫。注意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寫好后讀給同桌聽,根據他的意見認真改一改。再把習作和圖畫一起貼在教室里讓大家欣賞。”怎樣才能寫好這篇習作?那就是要從閱讀課文中學習觀察的方法、寫作方法。再看單元導讀是這樣說的:“現在正是金秋時節。我們已經看到了她繽紛的色彩,聽見了她美妙的聲音,分享了她帶給我們的快樂。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進一步發現她的美麗,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筆,描繪我們心中的秋天。”顯然,“隨著課文的學習發現秋天的美麗,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秋天里的景色(色彩、聲音、氣味等)特點、秋天里活動帶來的歡樂,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描繪心中的秋天”――從不同的方面抓住特點寫出秋天的美好,秋天里的歡樂,就是習作教學的重點,也就是我們整體教學最終的落腳點。

二、溝通內在聯系,設計整體教學策略

單元整體教學主線確定后,接下來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將它一一對應落實的問題,即要“溝通整體與部分間的內在聯系”。

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秋天”為主題,安排了4篇課文,從多角度來表現了秋天的美好。精讀課文《古詩二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由“看到的”到“想到的”,表達了在秋天里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風箏》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到不同心情的描寫,表現了孩子們在秋天里活動的歡樂;《秋天的雨》和略讀課文《聽聽,秋天的聲音》從顏色、氣味和聲音等方面描寫了秋天的美好景色。根據單元整體教學主線和對課文的分析,我們可把每篇課文的對應教學要點整體設計為:

從《古詩兩首》中學習發現和感受秋天,要注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從《風箏》一課學習發現和感受“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特別是“心情什么樣”。

從《秋天的雨》一課學習從色彩、氣味和聲音等方面觀察和感受秋天,表現秋天。

從《聽聽,秋的聲音》一課學習怎樣聽聲音,感受秋天的聲音,特別是用心去聽,展開想象去感受。

不難看出,這樣設計會較好地避免過去那種單篇孤授、面面俱到,但對實際教學又無較大指導作用的“單課式備課”的弊端,使各課教學能前后照應,形成具有較強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

三、放眼單元整體,統籌整體教學活動

實踐證明,各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單元教學主線整體安排這些活動,能更有效提高單元整體教學效益。

1.演講。為了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自動化和敏捷性,我們提出了每節課安排5分鐘演講的要求。演講內容和主題的設計,也要對應著單元整體教學主線來確定,而且題目要小,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切忌隨心所欲,漫無目的。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圍繞著“描繪心中的秋天”這一主線,可作如下安排:

《古詩二首》第一課時圍繞“金秋的詞語我知道”展開,讓學生把積累的關于秋天的詞語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第二課時“用秋高氣爽、心曠神怡說一段話”,鍛煉學生用詞造句,善于表達自己心情的能力。

《風箏》第一課時以“早晨的空氣真清新”為題,重點突出自己的感受。第二課時以“早晨走出家門,呼吸著涼爽、清新的空氣,仰望著瓦藍瓦藍的天空,我……”為提示,重點落腳在對自己心情的描述上。

《秋天的雨》第一課時以“花壇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為題,重點讓學生描述對顏色的觀察和感受。第二課時以“金秋時節,瓜果飄香……”為提示展開想象,重點突出氣味的描述。

《聽聽,秋的聲音》以“我聽到了蟋蟀的歡叫聲”為題,圍繞秋天里的聲音展開演講。

以上內容都是學生身邊可及的,既能與課文內容相聯系,又有利于口語交際和習作目標的達成。

2.積累。積累是單元整體教學極其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包括最基本的雙基積累、有導向的閱讀積累和有指向的生活積累。圍繞教學主線系統安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