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范文

時間:2023-04-02 23:0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金陵鳳凰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評析: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篇2

1、《絕句》唐代,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漁歌子》唐代,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空幽靜,凄清,無奈,傷感

 

歷來的文章家都注重煉字。杜甫有“為人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壯語;盧延讓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語;杜荀鶴有“典盡客衣三尺雪,煉精詩句一頭霜”的豪語。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個字,有時也就是改變了作者的情感內涵。但是,高中語文課本古詩詞賞析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詩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黃鶴樓》),李白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韋莊的“江雨菲菲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金陵圖》),似乎無“空”不成詩,無“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環境的幽靜,表達抒情主人公歸隱閑適的情懷。

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描繪了秋日傍晚一場秋雨過后的山間景色,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一個“空”字,寫出了山中樹木茂盛,人跡罕至,描繪出山中的寧靜、村民生活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一種超然物外、歸隱恬適的情懷。他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以及《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都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既寫出了山居環境的靜謐,又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涼、凄清,傳達詩人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前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臺城》)。韋莊置身于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他來到六朝舊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廢的臺城,自不免懷古傷今,分外惆悵。在春雨霏霏江草長齊無人理會名城遺址,人聽到鳥叫,感覺六朝恍惚如夢一般,這主要是從一個“空”字表現出來的,鳥聲再好聽,但無人理會,可見此地已蕭條冷落之極。“空”與后兩句中的“無情”“依舊”一起,造成了詩人有情物無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

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把石頭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來寫,放在來著涼意的潮聲中來寫,放在朦朧的月夜中來寫,更能顯出故國的沒落荒涼。一個“空”字盡顯六朝繁華俱歸烏有,隱含著詩人古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詩人用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四句詩,寫盡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劇。“連”字寫出塞之景,黃沙漫漫,無邊無際;“向”字寫出了王昭君思念漢室、想念家鄉之情。然而天地無情,青冢有恨,昭君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一個“空”字,寫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和思鄉而不得歸的傷感。而《蜀相》一詩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飾,則所含之情便大有轉折: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這是何等凄涼傷感。更加突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和景仰之情。

李商隱《馬嵬》“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詩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傳宵柝”五個字,就烘托出唐玄宗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主人公的狼狽神態和慌亂心情也依稀可見。詩人還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傳宵柝”,使昔樂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處境和心境,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以保障皇帝和貴妃的安全,冠以“空”字,意思正好相反,軍隊不是護衛,而是發生嘩變。

3、抒寫主人公壯志難酬、功業未就的悲憤和無奈。

陸游一生主張抗金復國,收復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卻偏安江南,不思進取,詩人的一腔愛國之心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滅胡虜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詩人壯志未酬而兩鬢已斑,“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候》)一個“空”字寫出了詩人報國無門,殺敵無路的無奈和悲嘆。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前三句排比敘事:虞姬刎烏江;孫劉赤壁功曹;班超年邁守邊。重點是寫后一事,一個書生投筆從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長嘆而淚下。“空老”,更讓報國無門的書生們,在生靈涂炭之時,獨愴然而淚下,長嘆聲里,貫穿了古今多少憂患的話題!

4、寫出了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傳達出昔盛今衰的傷感。

南宋詞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寫下了著名的《揚州慢》。當年繁華熱鬧的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如今卻“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個“空”字,寫出了寫出了今日揚州城的荒涼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寫盡南京城的衰敗和荒涼。“殘”“廢”“瘦”“空”四字,一字一圖,一字一淚。用“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凄涼。

4、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閣詩》中“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一句,詩人在提出建閣的人如今何在的疑問后,以景作結,似答非答,更進一步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個“空”字寫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暫。難怪當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談。

李白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的“空”,表達的是六朝繁華不再的滄桑之變,給以一種濃郁的歷史厚重感。

篇4

關鍵詞:群文閱讀;古典詩歌;詠史懷古詩教學

一、教師做好宏觀調控,把好“群文”關

教師是群文閱讀中知識的儲備者,在教學之前挑選一些詠史懷古詩,讓學生放聲去讀,在朗讀中先感受詩歌的音韻美。高中課本中的詠史懷古詩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李商隱的《馬嵬》、杜甫的《詠懷古跡――王昭君》《蜀相》,給學生補充的詠史懷古詩有: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李商隱的《賈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韋莊的《金陵圖》、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烏江亭》、劉禹錫的《石頭城》《烏衣巷》、杜牧的《赤壁》《題烏江亭》。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讀詩,類比閱讀法、小組誦讀比賽法等,目的是熟讀成誦。

二、讓學生主動理解“群文”內容,感受其意境美

學生熟讀后,就會理解詩歌的內容,進一步感受這些詩的意境美。理解詠史懷古詩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論世,然后對詩的內容進行想象描寫,從而把握作者要抒發的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理解詩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讀詩主張“以意擬志”,即用讀者的“意”,根據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達的“志”。詠史懷古詩的作者是在懷念古人的基礎上抒發個人情懷的,詩中必然涉及歷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解讀這類詩首先要根據詩中的物象確定史實,理解典故內容和它所包含的意義。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亂”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寫的。詩中提到“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顧”和“出師”,我們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謁武侯祠后寫的這首詩,涉及的是三國蜀相諸葛亮的事跡。詩人面對武侯祠舊址,想到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業績,贊頌他“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同時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胸懷壯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淚滿襟”。杜甫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哀情,是因為他當時也遭遇亂世,胸懷報國之志卻無力回天,想到諸葛亮的結局,而發出懷古之哀嘆,實際上也是在嘆息自己。仔細品味這首詩,可以發現詩的首聯一問一答,開門見山地指明自己感懷的內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個寫景的句子中,一個“自”,一個“空”,既是寫實,又體現出自己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卻荒涼冷清、無人關懷的感嘆,以樂景襯哀情。全詩的情調悲涼,這正與詩人的內心世界是一致的。經過這樣的思考,對杜甫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就可以準確把握了。這一階段占用的時間比較多,需要老師向學生耐心地講解每一首詩。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詠史懷古詩教學變為一個學生主動探險、主動發現、主動認知的過程。

三、歸類總結這些“群文”的寫作規律,再擴大閱讀范圍

在理解以上詩歌的基A上對其進行分類總結:

懷人傷己: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杜甫的《詠懷古跡――王昭君》《蜀相》、李商隱的《賈生》。

懷古傷今:李商隱的《馬嵬》、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韋莊的《金陵圖》、劉禹錫的《石頭城》《烏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題烏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烏江亭》。

詠史懷古詩: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思路: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內容感情: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諷今,吊古傷今,借古傷己,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用典,對比,比喻等。

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在總結出這些規律后,可再補充些詠史懷古詩,以此加深鞏固。

篇5

關鍵字 懷古;詩歌;教學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對怎樣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有效性產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怎樣將古詩詞的知識點的落實與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有效結合起來?即能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情感的體驗,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學中發現,教師的一言堂往往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情緒的底下。常常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情緒高漲的講授著,學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現實之需要。

語文新課標中將發現和創新定位課程目標之一。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怎樣做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將是教學方法研究的方向。筆者曾長期走進初高中語文古詩歌課堂,在觀摩中學習到一些教師優秀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中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學生古典詩歌的閱讀量做了具體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薦,還有一部分的閱讀內容由教材編者和任課教師補充推薦。任課教師可選擇有代表性的能體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的詩歌作為教學內容。“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師怎樣做一個巧婦呢?

將相同主題詩歌劃分歸類,對已積累了一定基礎知識的中學生來說并不是難事。如《登幽州臺歌》《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越中覽古》等。學生不難發現,懷古詩多以地點為題,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關注點,以此為開啟學生興趣的鑰匙。可將懷古詩以地點特點分類教學。陳向春教授將懷古詩的場合特點分為三類:故都懷古、遺跡懷古、人物懷古。本文以故都懷古為主要研究內容。故都往往有著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常常有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這里書寫了一段段歷史,所以故都懷古的詩歌更能激發學生探尋的興趣。

教師在懷古詩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故都的歷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詩人詠懷的熱點,金陵是今江蘇省南京市,在歷史中是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故都。作為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所以受到詩人的關注。以金陵為懷古對象的詩歌很多,教師可選擇某一焦點為教學關鍵詞,如某一詩人的金陵懷古詩專題,或是情感表達的不同等為探究點進行教學。

一、劉禹錫的金陵懷古詩

劉禹錫的《金陵五題》詩前“引”中寫到:“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全唐詩》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別稱,劉禹錫未游過金陵,卻憑對金陵的了解做創作了大量的金陵懷古詩,可見金陵的魅力。學生最熟悉的要數《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和烏衣巷都位于金陵,烏衣巷是東晉時王導和謝安居住地,這里還聚居著名門望族,富有歷史內涵。朱雀橋、烏衣巷又形成對偶可謂語言之精妙。作者又通過對朱雀橋與烏衣巷自然環境的描寫勾勒出蕭條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對歷史的回想。作者沒有寫朱雀橋、烏衣巷從前的模樣,但我們可以想象,它們的變化是與金陵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經歷了從繁華到衰敗的過程。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是金陵又一別名,沒一個別名背后都有一段歷史,石頭城由來于三國時期的孫權。這首詩的開篇作者同樣描寫了金陵城的自然環境,圍繞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著石壁帶回的是寂寞冰冷。與《烏衣巷》相同的是作者開篇都描寫金陵的自然環境,通過描寫金陵現實的荒涼暗示出金陵過去的歌舞喧囂的繁華在歷史的滄桑變遷中消失了。作者通過古今對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懷。經歷了六朝繁華的金陵,已成為“空城”一座。在歷史中沒有改變的天空中的明月,依舊照過“女墻”。作者習慣拿一貫穿時間空間的景物來表達物是人非之感,《烏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頭城》中的“舊時月”都表達了詩人無限感慨,意味深長。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具有一定聯系的兩首或幾首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

二、表達情感內容分類教學

教學中,學生不僅要了解地點意象的內容,還要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不同的詩人由于人生經歷不同詩歌表達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劉禹錫《臺城》:“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花。”詩人講述了當年金陵的繁華如今已是野草叢生的荒涼,詩人不單是吊古傷今,還對歷史做出了評價,統治者的奢侈荒造成了國破家亡。作者借古諷今,表達了興亡之感,憂國憂民的情懷。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篇6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歌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歌,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特點和情調的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務必具體化。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感傷”。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 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注]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闋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上闋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達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提問方式一: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考生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詩歌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常用來作答的詞語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潔洗練、明快淺顯、詞藻華麗、沉郁頓挫等。

答題步驟 ①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例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 此詩的語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示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問方式二:這首詩歌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品味這些久經錘煉的字的妙處。考生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應該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例3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頭,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回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表達技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和表現手法。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以樂寫哀、烘托渲染、欲揚先抑、巧用典故、對比襯托等。

答題步驟 ①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運用這種手法。③說明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4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

參考答案 頷聯用典,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折楊柳的曲子,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仍然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頸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的忠勇品質,起到有力的襯托作用。

古代詩歌或描寫自然風光,表達恬淡安閑的心境,或歌頌壯麗河山,表現對祖國的摯愛,或描繪花鳥魚蟲,表達生活的高雅情趣,或敘寫親情友情,抒發人類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賢,抒發建功立業之志,或描寫民間疾苦,客觀上為民請命,或抒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表達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題時常用的術語有:憂國傷時、懷古傷今、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思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等。

答題步驟 ①了解作者及有關背景資料。②認真揣摩詩歌的意象和語言風格。③結合以上信息準確分析出整首詩歌的情感。

例5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參考答案 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人世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另外,在古代詩歌鑒賞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命題形式——比較閱讀。這種題型所選詩歌的內容和手法大同小異,命題意圖主要是綜合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把握詩歌的能力,考查的范圍涉及思想內容、藝術手法等各個方面。考生只要熟練運用上述幾種解題方法,就可以準確解答試題。

篇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4、《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5、《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6、《客中行》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7、《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8、《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9、《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10、《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11、《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12、《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13、《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4、《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15、《長相思·其一》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16、《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17、《清平調》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18、《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19、《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20、《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篇8

在教學中,可以這樣指導學生,例如,可以仿結構,課文用什么樣子的結構,指導學生以類似結構作文。如,《荷塘月色》作者以一路行去為經線、以荷塘月色的描寫為緯線,經緯交織,結構謹嚴,可指導學生以相同的結構作文。再如,可以仿表現手法,課文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指導學生運用于寫作之中。如,巴金的《小狗包弟》運用了敘述、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可要求學生現學現用。還可以仿題材,課文用了什么題材,從學生實際出發,也仿用相同題材。如,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朱自清的《春》,課文以時令入題,可指導學生寫相關題材。有時候,甚至是課文中出現的優美文句,都可以進行模仿。

所以寫之前就要先作“依樣畫葫蘆”的“葫蘆文”,然后再逐步地“師其神,不師其貌”。作文模仿不同于一般的動作模仿,模仿中有創造,由模仿向創造邁進,此乃為文之真訣。

文學創作中,文學家互相模仿也是常見的現象。李白仿崔顥《黃鶴樓》寫出了與之齊名的《登金陵鳳凰臺》詩,場景相似;韓愈仿揚雄《解嘲》而作《進學解》,境遇相似;吳偉業仿白居易《長恨歌》而作《圓圓曲》,詩中人物的命運相似;魯迅寫作《狂人日記》是從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得到啟示,事件相似;等等。且后者超越了前者,有的成為不朽名作。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作。這些莫不是找到相似點而去模仿,可見仿寫的關鍵就是要找到讀與寫相通的相似點,從讀學寫,以寫促讀。

一是“取其旨,敘自己的事”。他人文章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過,但說不出來,或說得不如別人透徹、準確,就可以取他人的旨趣,表達自己的心聲。但必須以自己的生活學習經歷、情感體驗事例為依托,才能給人以真實、親切、自然之感。

二是“摹其思,寫自己的話”。“思”即構思,是作者在選材、布局、表達等方面的設計安排。在自己寫作中,可以模仿他人巧妙的構思來進行自己的寫作。但也一定要明白,借他人的創意,必須說自己的話,表自己的情。

三是“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借用既成文體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寫作意圖。既成文體可以是敘事體裁,也可以是議論體裁,在遵循這些體裁寫作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篇9

一到廬山,便不由想起了蘇軾的《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喜歡蘇軾的這一小品,我想不只是因為對蘇大詩人的情有獨鐘,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對他這一想法的認同。名景難書,特別如我等這種初通文墨、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輩,要是把廬山這樣的天下名景作為寫作的主題,更非明智之舉。不過文人的話大多是不必當真的,正如蘇大詩人一進廬山便詩性大發,自失其言,不但作了詩,而且一作就是七首。過后還寫下了《記游廬山》這一膾炙人口的詩文小品。或許一切都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創作者的文思與激情絕非是其本人可以控制的。這也算是我寫下這篇文字的一大原由吧。

景以人名,人以景傳。可以說名人與名盛歷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為了提高廬山的文化檔次,增添人們對廬山的向往,廬山人自然不會讓蘇軾一如千年前的游歷那樣輕易離開,這一點在導游的解說詞中可以說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這次廬山之行遇到了一位十分敬業的導游,一路走來,對廬山的風土人情、文化歷史如數家珍,特別是在講到蘇軾的廬山之行時,他竟然可以一字不差的誦讀出蘇軾的多首廬山詩,我想這應該是超出了導游的職業要求范圍了,大概這位導游本來就是一個“蘇迷”吧。我的這一想法從導游講解蘇軾的神情中得到了佐證,從他那自豪的表情中完全可以看出他已將蘇軾當成了廬山的專有。或許是因為導游講解的過于專業和細致,我對其唯獨不提蘇軾在開元寺所作之詩頗感奇怪。尋問之下卻發現導游對此詩竟一無所知,看樣子廬山人對此詩并無興趣或是有意回避。不過我倒是覺得此詩很值得一提。此詩是在蘇軾遍覽前人詩篇之后應開元寺主僧所求而作,全詩為: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此詩因觀點過激而一直備受爭議,以至成為了我國古典詩歌的一段公案。袁枚就在其所做的《隨園詩話》對出了不同的觀點。

其實,對于文學作品歷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徐凝之詩到底是好是壞,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一個統一的答案。編唐人詩集不錄李白、杜甫的尚且有之,更何況他人,不過我倒是認為正是因為文人們獨特鮮明的個性,讓我們擁有了一個繽紛多彩的文學世界。如果拋開藝術成就的爭論,我倒是從蘇大詩人不屑的背后深切感受到了唐人的自信與豪放。面對名冠天下的前輩詩人,面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神來之筆,作為后來者的徐凝尚敢直書“一條界破青山色”,這樣的豪情與自信也許只能盛行于詩人所處的那個偉大時代。在此我不由想起了另一個更為著名的典故,那就是李白擱筆的故事。面對崔浩的《黃鶴樓》詩,我們的詩仙也只能用“眼前有景題不得”來表露心中的無奈。而正是這種無奈更加激發了詩人的豪邁情懷,隨后便用一首與《黃鶴樓》意境相通的《登金陵鳳凰臺》向世人展現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自信。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的蘇大詩人未免要遜色許多,盡管是被稱作宋代最為豪放的文人之一,盡管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的傳世名篇,但是對于廬山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卻只有“飛流濺沫知多少”這種借題發揮之作,這或許就是時代差別吧。

在此,我絕沒有厚此薄彼之意,蘇軾同樣是我最為喜愛的文人之一。我只是想說,當我們在重新撿拾起那些文化碎片的時候,并不需要去刻意的回避什么,因為正是這些飛流濺沫給了我們一個多彩的文化世界。

篇10

一、生平事略及丹青風格

石濤(1641-約1718年),為明末全州(今廣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極,出家后法名元濟、原濟,字石濤,號枝下叟、大子、清湘遺人、苦瓜和尚、耕心堂、耕心草堂、大草堂等。

石濤出生時正值晚明王朝風雨飄搖之際,父親朱亨嘉死于兵亂,幼小的石濤被人保護送入佛門,總算免遭清廷禍害。出了家的石濤曾經寄居武昌,后來浪跡天涯,漂泊江西、安徽、金陵、北京、揚州等地數十載,最后終老于揚州。

石濤長于詩文、書畫,山水、花鳥和人物畫皆擅,尤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其山水畫遠宗唐宋前賢,尤得“元代四家”及沈周等名師意趣,并且受到不少釋家思想的影響。石濤崇尚“借古以開今”、“我自用我法”等,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藝術創作從不惟一門一派。他的畫作構圖新穎奇僻,筆墨蒼勁縱恣、淋漓奔放,畫境豪邁飄逸、超凡脫俗,極富情感宣泄和個性創造魅力。傳世著述《石濤畫語錄》,記錄了他的不少藝術觀念和創作體驗,對后世影響較大,文壇畫界多有贊譽。

清代鈕《觚剩續編》卷三《事觚》評述:“石濤道行超峻,妙繪絕倫。太倉王麓臺(指清王原祁)謂: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予與石谷(指清王)皆有所未逮。”石濤還與石并稱畫壇“二石”,清代秦祖永《桐陰論畫》評價:“石沉著痛快,以謹嚴勝,石濤排縱橫,以奔放勝……”

石濤的繪畫思想、筆墨技法、格調意境及氣魄神韻等,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較大推動作用,倍受后人仰慕追崇。像現代張大千、傅抱石等均受其很大影響。當代還有評論家將石濤和山人共譽為中國傳統繪畫史上“三百年前的兩道靈光”。

二、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大約在清初康熙五年(1666年)前后,石濤駐錫皖南宣城(今屬安徽)敬亭山麓寺庵,并赴黃山等地游歷。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叩訪金陵城郊西天寺,十九年(1680年)移居金陵長干寺(明代稱“報恩寺”)一枝閣。大約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后,石濤離開南京前往揚州等地寄居。

由于南京為明代開國京師和陪都,又是南明弘光小朝廷之所在地,明清易幟后寓居著不少遺老遺少和文人墨客,緬懷故國、反清復明的思想傾向較強烈。包括龔賢等“金陵八家”以及石、程正揆等在內的一批遺民畫家,隱居不仕,遁跡自然,寄情于翰墨丹青之間。他們運用心中的畫筆抒懷遣興,不斷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與生活情操。

石濤羈旅南京期間,在釋理禪學及詩文書畫方面受到了旅庵本月禪師的影響,個人受益匪淺。盡管生活條件簡陋,但他參禪修佛、精研書畫始終不輟,足跡遍及鐘山、明孝陵、幕府山、雨花臺、玄武湖、莫愁湖、周處臺、鳳凰臺、烏衣巷、朝天宮、天界寺等名勝佳境。隨著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個人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尤其在與屈大均、孔尚任、程正揆、戴本孝、龔賢、梅清、湯燕生、黃云等文朋畫友的交往中,談今論古,相互切磋,石濤認真汲取他人的思想見解和藝術風貌,個人畫格趨臻成熟。這亦是其繪畫生涯的重要轉折時期。

筆者初步統計石濤圖繪南京的畫作不下三四十幀,其中包括客居多時的城南長干里等處風光。盡管有些畫作已佚,但有的題畫詩尚存,依然留給世人諸多的懷思遐想。諸如《清涼臺圖》(現藏于南京博物院)再現了古韻悠悠的清涼勝境;《秦淮憶舊圖冊》(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中則題有與友人同在秦淮河畔賞梅雅集的情形;《江南八景圖冊》(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中亦有“雨花臺”、“東山”等圖景;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內還藏有石濤的《金陵十景圖》……

這些既是石濤內心對故國山河之愛的由衷宣泄,更是圖畫江山風光的傾情佳作,客觀上卻讓昔日南京的山川風物定格于畫中,給后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三、內心世界的詩畫記憶

美國華盛頓特區賽克勒美術館藏有一套石濤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創作的《金陵懷古圖》冊(紙本水墨設色,24×19.5厘米×12開),分別描繪了其記憶中的12處景致。

從北赴燕京主動與清朝權貴交好、到不受皇帝寵識失意而返,這給一度期盼仕清的石濤思想上以沉重的打擊,他復歸揚州后主要依靠鬻畫(兼事課徒)為生。雖然在殘年暮景中思昔懷舊乃人之常情,不過對于這位明宗室遺孤來說確實別有一番思緒心結。現就讓我們一起品覽《金陵懷古圖》冊,悄然走近石濤晚年的精神世界。

第一開追憶的是金陵南郊雨花臺畔的長干寺“一枝閣”圖景,這位遺民畫家十分迷戀羈旅金陵的那段歲月。他以略帶俯瞰視角表現立于臺畔的屋閣,四周殘樹環繞、淡霧迷蒙,一士獨立欄前似在凝神遠眺,又仿佛靜夜沉思。淺絳色的山岡與淡藍色的月夜和諧呼應,營造出一種清虛靜逸的境域。畫中的主人公大概正是作者的圖像寫照吧!石濤于此重新題寫1680年客居金陵時的詩作:“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滿園。一貧從到骨,太叔敢招魂。句冷辭煙火,腸枯斷菜根。何人知此意,欲且聲吞。清湘大子一枝閉門語。”其中蘊含著一種孤寂、悲郁的個人情愫。

第二開畫面承載了石濤昔與友人秋游城西叢霄道院的內心感慨。古老的城垣、清秀的山巒、開闊的大江、行進的棹舟及空的霧靄……一一皆從畫家腦海中浮現出來。在蒼茫空曠的蒼穹中,石濤的深情題詠令人更覺畫境之妙:“雞鳴月未落,鐘寒潮清。結伴叢霄游,問舟秋水行。江空塔孤見,樹開峰遠晴。幽意一林靜,起我長松情。與友人游叢霄作畫,大子。”

第三開表現石濤步友人詩韻的畫作。但見四面環山,孤月高懸,空屋小院,門窗皆開,惟不見友人前來。畫家由衷傾訴:“四壁窺山月,墻崩老樹支(枝)。酒人催翰去,騷客惡書遲。燒竹余新筍,餐松憶舊枝。斯時無可對,惟復把君詩。枝下次友人,大子。”詩中所呈現的荒涼寒寂景象,莫非就是石濤當時心境的客觀映照?

第四開系石濤憶寫在“江城閣上送春”的情形。圖中突巖高聳,閣依山間,一水穿橋而過,兩只空舟泊岸。畫家因此感慨:“山南山北近癡憨,買醉春風有甚堪。無計送春上亦遠,尚憑消息勿輕談。江城閣上送春作畫之一,清湘老人極。”大自然中的春天氣息,給內心郁悶的石濤帶來一絲難得的慰藉,丹青意趣十分濃厚。

第五開圖繪的是金陵城內老虎橋北頭的徐府庵古松樹。相傳該樹原先為南朝梁武帝蕭衍手植,千年之后依然堅韌挺拔,與低矮的土坡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石濤在此進一步釋懷:“脫盡凡枝葉,從根鼓直條,周身封古雪,一氣撼青霄。自有齊天日,何須問六朝。貞心歸凈土,留待劫風搖。徐府庵古松樹,大子若極。”從中可見其內心的思舊憂傷之情,昔日皇帝遺物似乎亦成了降臨人世消解苦難的羅漢。

第六開描寫的是石濤獨訪金陵南郊東山之景,相傳東晉名流謝安在此演繹了“東山再起”逸聞軼事。雖然六代繁華早已消逝,但是畫家的內心此刻恍惚又返回到從前,不禁題筆抒情:“不辭幽徑遠,獨步入東山。問路隔秋水,穿云渡竹關。大橋當野岸,高柳折溪灣。遙見一峰起,多應住此間。獨訪東山,大子極。”

第七開抒寫石濤寓居金陵時的一些真情實感。畫家臨溪洗硯,以茶待客;近有竹籬茅屋,蒼松挺立舍旁;遠山似黛,煙云彌漫。刻骨銘心的往昔歲月,永遠都駐留在畫家的情感世界中了:“朝來鷗不疑,我亦漸憑水。洗硯而臨溪,偶然開云起。茶香持贈君,非此則何以。明朝浩相思,江郭幾千里。清湘大子極。”該詩點化出令人回味無窮的詩畫意境。

第八開描繪了畫家獨賞秋月的情境。“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石濤追懷往事,慨然作畫。該畫面清逸冷峻,氣勢蒼秀郁勃,作者油然詩詠:“秋月凈如洗,秋云幾疊長。鐘聲動林杪,蟋蟀鳴蒼傍。將臥忽復起,高吟停復揚。揮毫越紙外,卻笑圖倉忙。秋月作畫,大子極耕心草堂。”

第九開寫石濤踏訪金陵橫塘一帶的情形。城西冶山及莫愁湖畔,一士在疏林小路拽杖而行,翁獨泛湖中,遠處出現了人家,一派清疏恬淡的景致。孤獨無奈的石濤內心難抑情懷:“四袖荷衣著短裳,拖筇曳履到橫塘。湖頭艇子回青嶂,山下人家夕陽。孤雁南來悲慨遠,疏鐘初覺韻聲長。此時不用通名姓,逢著黃花醉晚香。秋興九首之一,指來作畫,大子極耕心草堂。”

第十開盡管描寫的是石濤尋訪皖南涇縣(今屬安徽)水西寺的行旅圖,但其佛門生涯也與金陵有著較大關系。只見山野蒼寂荒涼,溪水汩汩奔淌。對岸曲徑一士策馬向前,一仆童默默后隨。四處云煙裊繞,縹緲不定,畫面中隱隱地散發著如夢似幻的釋家禪意。石濤于畫中詩詠:“看云飛過水西去,下馬長橋步入梯。萬壑千(巖)藏澗底,此間珍重過山溪。清湘老人極大草堂。”

第十一開圖畫南京東郊青龍山之古銀杏樹。相傳該樹生長于六朝時期,歷經世間滄桑而生生不息,遂成金陵一景。石濤筆下的殘樹蒼然,孤獨地挺拔于山間,根部頑強地生長出新枝嫩葉,附近還有人行山道。作者題筆闡釋:“六朝雷火樹,鍛煉至于今。兩起孤欞岫,雙分破臂琴。插天神護力,捧日露沾襟。偶向空心處,微頂間上音。秦淮青龍山古銀杏樹,大子。”畫家雖以入世的眼光作畫,但傾述的卻是釋家弟子清寂超脫的內心追求。

第十二開憶寫江南名勝采石磯(史上曾為金陵轄地,今屬安徽馬鞍山)一帶的山水風光。滔滔江水流經當涂(今屬安徽)天門山,朝著被譽為“長江三磯”之一的采石磯滾滾而來。江岸觀景臺立有一亭,磯上還有石濤仰慕的唐代李白衣冠冢……畫家于此題曰:“天門急涌一拳石,化作三臺疋練中。仙客逸名猶此地,辭人挽起力追風。沉上影落物俱靜,皎上山明詠不同。珍重年重慶事,莫凡小立碧飛寶。閏中秋登采石舊作,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仲秋憶此,拈來作畫,大子極。”

四、歷經坎坷的懷古感慨

命運多舛的石濤一生面對愛與憎、生與死、迷與悟等,心事大都徘徊于釋門與俗世之間,往往或隱或現、有時不能自已。譬如與同為朱明宗室后裔、心存家國的山人相比,石濤北游燕京以及自謂“臣僧”等言行,一直較受世人詬病,其中不乏“失節”訾議。晚年的石濤在《金陵懷古圖》冊中,分別鈐有“清湘石濤”、“清湘老人”、“大子”、“大本堂若極”、“大本堂極”等印鑒。若說“大子”是他復歸揚州寓居大堂時的名號,那么“大本堂”又指何意呢?

原來,據清初余賓碩《金陵覽古》等載: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宮城內建大本堂,“選儒臣教授太子,諸王公侯子弟皆就學焉”;清時故宮舊址長滿了禾黍,與明初壯麗輝煌的景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前來吊古的文人雅士“過荒煙白露、鼯鼠荊榛之墟,同一唏噓感嘆”。石濤晚年藉此取號“大本堂若極”、“大本堂極”,確實意味深長,心底那份割舍不了的故都金陵情緣,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殘陽暮照中,前朝京師和留都的破敗景象著實讓石濤難以忘懷,不斷地喚起他的感念與懷思,奮筆揮毫宣泄情感……這讓筆者聯想起他的另一首詩作:“五十年來大夢春,野心一片白云煙。今生老禿原非我,前世衰陽卻是身。大草堂聊爾爾,苦瓜和尚淚津津。猶嫌未遂逃名早,筆墨牽人說真假。”心靈世界矛盾交織、苦楚無奈的變化軌跡,堪稱表露無遺。

富有反叛精神的石濤,晚年山水畫風格愈加成熟老到。這套《金陵懷古圖》冊皆為逸筆小品,感舊記憶中的圖景甚至幻象,大都少有鳥語、人蹤,基本上以清寂簡淡、孤獨無依及時光交錯中內心難抑的憂郁、悲愴等情境為主,而且多用截斷、險峻式等構圖取法。所作筆墨蒼健有力,或逸筆草草、或淋漓奔放,或粗枝大葉,畫法各異,不拘陳規,可謂嫻熟恣肆、剛柔相濟。石濤喜施水墨,往往采用拖泥帶水皴法,復以石青、淺絳等色彩敷染,或以濕筆渲染云山,其中不乏象征、比喻等表現手法,因景生情,托物起興,神韻溢出,使得畫面氣格靈動飄逸,意境深邃雋永,頗富含蓄隱現之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