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美術課程范文
時間:2023-03-26 04:1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少兒美術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指導思想
建設課程基地旨在改變教學方式、促進有效學習、優化教學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轉變人才培養方式的必要途徑和有效措施。學校實施建設課程基地旨在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高效學習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校特色發展以多樣化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實踐潛能和創造潛能辦人民滿意的教育。z中心小學開展少兒版畫美術課程基地旨創設開放性小學美術學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在活動、實踐、體驗、探究中提高藝術學習效能、發掘潛能特長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二、目標任務
1.培養學生學習版畫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版畫信心。 少兒版畫課程基地的建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版畫教材內容由學生自己參加學校校本課程及版畫社團活動收集和積累所得貼近學生生活同時由教師有效的版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美術興趣讓版畫課成為有意義的課為學生開辟了另一片藝術天空。
2.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的價值得到體現。 通過少兒版畫課程基地的開發改變教師的課程觀念讓教師知道自己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傳遞者而是課程開發的創造者通過校本資源的開發拓展教師的專業領域初步掌握一定的校本課程開發技術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
3.讓學校充滿生機活力。 少兒版畫課程基地的建設讓藝術聯系師生的生活通過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結 合讓師生走出課堂進行社會實踐收集積累文化資源參與版畫課程開發研討理解知識豐富的多樣化讓美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形成高尚的個性品質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凸顯學校辦學特色的吸引力使學校教育充滿生機活力。
三、項目創意
少兒版畫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各國少兒美術教育家的重視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實際在中小學及幼兒園開設版畫課。如前蘇聯、保加利亞、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少兒版畫教育都很有特點。被譽為“版畫之國”的日本十分重視少兒版畫教育把少兒版畫列為小學必修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內容和形式上豐富多彩。動腦、動手開拓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社會收益十分突出。我國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中國少年兒童版畫學會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少兒版畫活動組織。國家教委在90年開始實施的全日制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增設了版畫課。因此少兒版畫逐步在校園興起被人們熟悉起來。目前新《標準》體現的課程改革的本質問題是課程的綜合化綜合實踐課程的設置也是大勢所趨。新《標準》還提出轉變舊的學習方式由過去的單一、被動和陳舊向多樣化轉變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實踐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少兒版畫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學生的自主構思外很重要的是畫、刻、印這樣的操作性極強地過程體現了新《標準》的操作實踐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是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少兒版畫教學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則理所當然的成為新《標準》的實驗田有廣闊的前景。
四、效能分析
1.四種途徑——全方位讓學生在少兒版畫美術課程基地中暢游。從感受到理解、從研究到實踐。
2.兩個中心——從專業高度提供實施課程所需的信息和案例在基地建設中起引領的作用為輔導其他綜合實踐老師提供專業服務平臺。
3.一個展覽室——直觀呈現基地建設的成果。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美術并通過對少兒版畫美術課程基地的學習感受和接收祖國優秀文化的影響。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美術傳統的熱愛與傳承對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五、工作舉措
一通過課程基地的建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美術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美術技能。 藝術氛圍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少兒版畫”課程基地的建設賦予學校以濃重的藝術教育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對版畫感性認識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美術技能。
二發揮課程基地的作用做到傳授美術知識與培養美術技能、提高美術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
1.把版畫知識的傳授做為基礎。
2.把版畫創作方法的培養作為關鍵。
3.把藝術精神的培養作為靈魂。
4.把研究性學習作為美術教育方法的突破口。
六、保障措施
(一)項目校內保障
1.組織保障 成立“少兒版畫——美術課程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校長親自帶頭對建設方案的整體實施工作進行統一協調、指導、監督和組織實施由專業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團隊團隊成員明確自身在項目建設中的職責層層落實按照項目實施進度高質量完成每項工作確保建設目標的實現。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zz
2.財力保障
z小學在自身優勢和基礎建設保證上學校前期已投資十幾萬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提供經費在業務培訓、資料搜集和開展活動等方面保證經費的落實預算需經費20萬。
3.師資保障
學校組建課程基地建設的指導小組有校內外專家指導、教師 團隊成熟為課程研究提供有利條件。
4.制度保障
建立課程基地建設的檢查、指導和評估制度。
5.學習資源保障
信息中心為教師與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基本的服務。
(二)社會資源支撐
1.聘請社會上有一定名氣的版畫家為校外輔導員定期到我校指導工作。
2.z是著名的版畫大師彥涵的家鄉學校積極聯系申請彥涵博物館為我校的合作單位。
3.與全國少兒版畫基地——東海縣實驗小學建立合作關系加大版畫教學的交流、學習。
七、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2月組織申報新浦區少兒版畫——美術課程基地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調研課程基地的設施情況聘請專家指導論證合理規劃打造課程基地課程搭建課程基地活動平臺開展課程基地建設研討。開辟版畫專用教室2口一個展覽室共180平方. 配備相關圖書學習資料專用教室電教材料。進行校本教材匯編學生外出寫生活動等。
篇2
關鍵詞:小學美術:現狀;對策
小學美術和小學體育、小學音樂一樣,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副科,似乎對學生的成長和升學可有可無。
但是,隨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口號提出,教師和家長也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了。各種輔導班、少年宮也因此變成了香餑餑。
一、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
筆者躬身于小學美術教學的第一線,學校雖然地處生活質量較好的縣城郊區,但是當地學生對“美術”這一學科的錯誤認識與理解,卻讓筆者苦惱,當然更談不上讓學生從文化層面的視角來理解美術。當然,并不否認,縣城的學生們也在利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進行課外輔導,上興趣班,進少年宮,但是,他們多是順從父母的想法,在完成父母的理想。可能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但是,他們的良苦用心又有幾個孩子了解呢?學生們本該在玩耍的時侯卻在沒頭沒腦地畫畫、唱歌、跳舞,做著他們不明白、不理解的事情。雖然確實有一小部分的學生能夠談一談自己對美術的認識與理解,能夠創作出一件不凡的美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思考。但我們面對孩子,面對教育的希冀不在于“一部分”的點的成功,而是“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崇高目標。
理想與現實的不和諧引發了筆者的深思,我們的少兒美術教學工作在農村的普及率不高。那么,通過怎樣的途徑改善少兒美術教育的現狀呢?
第一,學生缺少基本的繪畫用具。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課堂上,學生僅僅擁有一本美術教材及隨之提供的作業紙,用的繪畫工具大多是水彩筆,或購于超市,其價格便宜、質量低劣,甚至是對孩子身體健康有害的。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家里經濟條件不濟,一部分是因為學生不知如何挑選繪畫工具,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學生本身和家長對美術課的忽視。他們認為,美術用具既可有可無又浪費金錢。孩子既沒有美術的天分,又沒有足夠的資金學習美術基礎課。
第二,學生缺少足夠的繪畫資料,擁有的繪畫信息太少。盡管大自然是美好的,世界是快樂的,農村的環境是優美的,濃厚的田園氣息讓很多藝術家向往。但是,我們教師是不是有一種“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遺憾和驚喜呢?是不是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美術教師很少能夠突破教材的局限和傳統教學的羈絆,很少帶領學生們出去寫生,讓學生親近自然。更多的教師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抱著“防止意外”“安全第一”的心態,在室內上美術課,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也迎合了學校領導的意愿。
第三,學生缺乏老師專業的指導和系統的美術課程。美術的含義是豐富的,學習美術的途徑是多元的,美術又是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著的綜合文化,同時學習美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但是,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普遍把美術單純地看成一門副科,學校缺乏具體的相關學科的考核機制,于是,部分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增加了惰性。久而久之,美術課形同虛設。而美術課教師也多是非專業的教師。部分學校為了對付檢查,臨時安排教師,如同臨陣磨槍一樣,讓學生一時也接受不了,還得配合學校,找不到繪畫的興趣和動力,繪畫的自信就更難找到了。
二、平衡理想與現實的思考
客觀的現實總能夠引發人們的深思。這首先需要認識到教育的目標與現實的差距懸殊,又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彌補這樣的差距,使兩方面達成和諧。
美術屬文化范疇,文化的學習必須通過多元的途徑來實現,所以少兒美術的學習工具不是一盒水彩筆這么單一,而是從美術活動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⑴繪畫類:水彩筆,油畫棒,邁克筆,毛筆,宣紙,硯臺,墨水等工具;⑵手工類:美工刀,剪刀,有色卡紙,蠟光紙,各色布頭等。其中因刀具的鋒利使得美術教學不能夠完美展現,缺手斷臂。但是教師沒有必要把這視為對課程教學的羈絆,而應從制度方面保證課程教學的順利施行,有利于激發與提高教師教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這個角度觀察,所謂的對“室外寫生教學,剪紙、手工教學”等意外事故的憂慮實在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誠然,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從對學生、學生家長、學校負責任的高度開展自己的工作,我想所有的困難都能夠迎刃而解的。
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加學生的創造力與綜合運用能力。如在美術課上,可以考慮將音樂、美術、語文、數學、英語等不同學科的課程融入其中。通過美術的元素來表現音樂的節奏與旋律,通過文學的元素展現美術的唯美和直觀,通過數學的元素展現美術的形象與生動。在繪畫中,教學生將喜歡的故事、古詩,通過自己的聯想,動手實踐繪畫成自己的杰作。這是創意的激發,也是自信的激發。
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首先要以人為本,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發揮教師與學生二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學校領導需要從思想上重視,并在行動上有所表示,增設美術課,開展美術比賽,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使之理解自身的價值所在,明確美術課程的價值所在,從而激發美術教師教學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要在活動中體現出美術課的人文理念,增加師生的情感交流,從課堂轉進入生活,將學生的學習任務轉變為繪畫的興趣。使繪畫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使之走進學生的生活,而不再是學生所懼怕的“副科”。因為美術創作,是一項心靈旅程,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享受到豐收的喜悅與內心的充實。
三、未來的展望
篇3
一、讓游戲進入課堂,使學生樂于學習美術課程。
少兒美術教育工作者必須熟悉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懂得少兒藝術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針對低年級少兒能夠在自己的情緒支配下隨意表現主觀意愿的特點,低年級美術課堂教學以游戲的形式開展為主,兒童把繪畫當成游戲,可以隨心所欲,不受任何約束,在加強少年兒童記憶力,開啟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繪畫創作的教學游戲中鼓勵兒童自由表現,為兒童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雖然他們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這簡而又簡的單線條糊涂亂抹正好吻合了人類原始繪畫的特征。當看到天真無邪的簡單勾畫時,我們的心靈也會震顫、激動不已。
教師在鼓勵學生自由繪畫的過程中,逐漸引導學生進行聯想繪畫,結合已經學過的簡單文字和拼音字母,看它們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藏在兒童心靈深處無意識積累的模糊印象。通過繪畫活動加工創造,鞏固強化,逐漸過渡到用簡單的幾何形體和色塊去表現復雜的事物,發展抽象概括和藝術表現的創造才能。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自己喜歡的色彩作畫,啟發學生對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師應尊重他們自主、自動的行為,這種行為對將來的創造性思維的開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少年兒童對繪畫知識的逐步理解,鼓勵他們作記憶畫,再由記憶畫逐漸導入“想象畫”。因為記憶畫教學對學生的形象記憶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協調發展模仿能力和創作才能的教育優勢,所以在啟蒙教育的各個階段,都應貫穿形象記憶教學。教師對少兒的畫應進行詳細評價,對于其中的閃光點要大加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激發少兒的畫欲,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從各種各樣的心理束縛中解放出來,提高自信心。課堂小結盡量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自評,欣賞、體驗創作的審美感受。在學生對課本上的范畫欣賞過后,脫離課本進行創作,從點滴變通入手逐步積累,達到用繪畫語言表達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當學生進入高年級以后,隨著知識的增長,心理和生理有所發展,教學過程應逐漸加大“寫生”的力度。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專家的研究證明,這個階段少年兒童視覺感官的發展,寫實的傾向日益明顯,進入“視覺寫實表現階段”,而心理上進入了“壓抑階段”,出現眼高手低,表現欲望下滑或者興趣轉移的現象,那些在低年級曾被認為是繪畫天才的孩子,進入中高年級后對繪畫敬而遠之甚至厭倦。這時應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讓“眼”、“手”、“腦”并用,引導學生發展認知與表現的心理素質,以“觀察―思考―發展”為作業實踐的線索,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壓抑,以提高學生原有的認識和表現欲望。寫生教學的比重在小學高年級美術教學中逐漸加大,要作出具體的觀察要求,才能進行觀察寫生教學,重點要讓學生進行思考,用比較的方法思考,發現一些繪畫語言,能夠鑒賞物體的外部結構,以及明暗關系,物體的空間位置,色彩關系等。對客觀實物形象與主觀視覺形象反復比較,擺脫自由繪畫階段對物象的片面認識,提高觀察能力。只要教師能夠結合少兒心理特點,一步一個腳印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學習美術的興趣,少年兒童的繪畫技能就會逐漸成熟,這就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美術知識,提高藝術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全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的熱情。
新課標教材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美術教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美術學科的實踐要以材料為依托,材料的配備需要經費投入。然而,在經濟條件較差、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地區,進行美術教學實踐確實有很多困難。加上學生家長對美術教育不重視,學校從事美育的專業師資力量匱乏,學校對如何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也在試驗性改進等因素的影響下,美育只能循序漸進,切忌不切實際的空泛說教。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要結合實際,針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美術課要多給學生與大自然交流的機會,到大自然中去汲取營養、尋找素材,讓少年兒童對生活充滿信心,以滿腔的熱誠去發現美、創造美。
三、建立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新型評價體系,以激勵學生創新的欲望,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創新,對不同類型的作業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應允許學生作品別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教育者很難擺脫落后窠臼的束縛;我們常聽到對學生作品用“像還是不像”評判的人不在少數,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評價老路上。為了使教學效果顯著,教師的示范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則會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間。我國當代著名的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曾告誡后人“學我者死”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只要在學生作品中發現一點閃光的亮點就應當加以肯定,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逐漸開拓。教師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維評價兒童繪畫作品。
四、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其他學科知識,也是優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一項內容。
篇4
【關鍵詞】自然資源 稻草 麥桿 草編藝術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要“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因此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小學美術教學值得探究的一個課題。
美術課程資源是無處不在的,農作物收成后遺留的稻桿、麥秸就可以作為一種原生態課程資源引入我們的美術課堂,為美術教學注入濃郁的鄉土氣息,提供豐富的創作材料與手段。筆者在教學中就開展了以“創意草編”為主題的小學美術原生態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以稻桿、麥秸為創作材料,借鑒民間草編技法設計了《特色草編》、《有趣的麥桿畫》等一系列手工制作課,作為教材內容的拓展、延續與補充,讓學生感悟生活之美的同時有效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和審美力,促進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眾里尋她:挖掘草編的材質之美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美術素材,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將學生引入工藝美術的殿堂。稻草和麥秸作為農村隨處可見的材料,在生活與工藝美術上都應用廣泛,但學生常視而不見,為此筆者首先讓學生感受、挖掘其材質之美。
在上《特色草編》一課時,讓學生嘗試將稻草、麥桿等進行組合加工,然后從形狀、色彩、光澤、質感、紋理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不禁感嘆稻草、麥桿竟然也可以變得如此之美!這樣的美術學習,學生在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藝術感知和造型表達能力也得以提升,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得以激發。此時教師加以引導,就可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要學會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發現各種自然材料各具特色的美,然后通過藝術處理和加工就可創作出具有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藝術作品。
二、標新立異:探究草編的造型之美
農村家庭中常見的麥桿扇、稻草墊、飯炊等都是用麥桿和稻草編成的,筆者以此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用創造性的眼光去發現美和創造美。要求學生利用這些材料,找到創作靈感,打開創作思路,豐富表現方式,用藝術家的眼光去嘗試變廢為寶的活動,從創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如上《百變麥桿》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對原有的廢舊麥桿扇子、草帽等進行組裝深加工。首先讓學生充分利用麥桿的造型、色彩、肌理、材質的特點展開想象。你想到了什么?這些麥桿可以做成什么呢?讓學生自己討論、探究。利用材料的特性,結合學過的構成知識,進行巧妙的組合。有的用麥桿組成各式各樣的帽子,有的用麥桿和毛線組合成漂亮的花籃子等裝飾品,有的則組合成形體各異的立體稻草人并配上衣褲……學生的想象空間拓寬了,挖掘本地自然材料美的意識和能力也得到較好培養。
三、春色滿園:創造草編的組合之美
孩子天生就有創造的潛能,而引導孩子發揮創造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為他們提供多種的工具、材料及不同的創造形式。
《舞動稻草――草藝人》一課時,筆者以倡導個性化為教學思路,讓他們在工具材料、技巧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大膽創新。學生想做的東西很多,有立體的、平面的、有人物的、有動物的,這個想的過程也就是創造的過程。在制作時,能充分運用點、線、面的設計元素,借鑒民間草編的傳統進行多元創造。通過師生共同的努力,多姿多彩的創意作品就自然誕生。學生的作品形象簡樸粗獷,色彩生動自然,濃郁的鄉情和民間美術樸實大方的美感撲面而來,鄉土特色文化得到弘揚和創新。
四、萬紫千紅:表現草編的生活之美
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在實踐創作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體驗草編藝術之美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更深刻地感悟生活之美。
在教授《生活中的草編》這一欣賞課時,筆者精選學生優秀的草編作品與生活中常見的草編作品,引導學生從技法、造型等方面欣賞。在欣賞和交流中,學生感受著民間草編藝術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體驗著草編藝術的欣賞性和實用性,體驗著創作的成功愉悅感,獲得美術創作的知識與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再創造的動機。
以“創意草編”為切入口開發小學美術原生態課程資源不僅可以豐富美術課程教學,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與欣賞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同時弘揚了鄉土美術文化,讓學生深刻感悟鄉土美術之美。學生課堂內外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術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始終本著“以人為本”及“生活美術”的理念,提升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深入地推進美術新課程的實施,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小學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2]杜衛.小學鄉土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篇5
【關鍵詞】少兒美術教育;誤區;不足;意見
教育部教體藝[2014]1號要求,面對新形勢背景下要加強對藝術教育的發展,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按照《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方案》開設藝術教育課程。深入文件精神,要求我們須因材施教,將把核心素養和教學質量落實到教學之中,從而適應社會需求。少兒美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切入點。而當前少兒美術教育主要存在于兩種形式:義務教育和私立美術培訓機構。美術教育課又是少兒美術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少兒美術教育的意義
少兒正處于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長的時期,我們在這個階段對孩子們進行良好的美育訓練,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少兒美術教育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隨著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少兒學習階段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素質教育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們一生。特別是教育部要求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而美術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藝術課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藝術作品培養藝術欣賞能力,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繪畫能力,這是對孩子才藝方面進行向外拓展的重要手段。
2、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
孩子在少兒階段心理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所以我們要對孩子們進行良好的心理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美術教育由于自身特點的關系,它不僅對孩子們的情感、腦力、體力等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孩子們在長期煩躁的學習中對其心理產生不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美術教育可以讓孩子們從枯燥而繁忙的學習生活中放松下來,讓他們感受藝術的氣息,放松身心,讓他們體會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培養孩子的學習和創造能力
很多家長認為美術教育僅僅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繪畫作品、欣賞作品,這是一個誤區。他們忽略了美術教學一個重要的作用,即為培養孩子的學習和創造能力。雖然美術教育在少兒階段屬于基礎學科,但是通過美術教學學習孩子們在創新精神、學習能力方面得到激發及培養,讓孩子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將有信心。
二、當前我國少兒美術教育存在的不足
隨著近幾年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美術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各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美術教育的投入也逐漸加大。但在很多學校,特別在農村,美術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這將對提高孩子們的整體素質、貫徹與落實素質教育基本原則產生阻礙。所以,我們少兒美術教育教師不僅要克服美術教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法,是當前少兒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
1、部分地區存在對美術教育認識不夠,重視不足
傳統的教育制度觀念影響著我國進行素質教育實施的效果。比如應試教育觀念深入家長、教師心中,促使孩子們無法選擇或灌輸美術對自己毫無前途的觀念,從而導致很多學校或藝術培訓機構的相關課程如同虛設。這部分人認為這些課程對孩子前途或對學校升學率毫無幫助,沒有學習的必要,無法正確的認識美術教育的重要性,最終形成孩子們對這類科學無法產生興趣,使而美術教育地位在課堂之中變得底下。
2、美術教育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
美術教育從業者對美術教學的認識不不夠,學校或學生對其不夠重視,迫使學校在聘用美術教師時,提出的要求也相對簡單,造成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所以,在實際課堂上,他們對孩子們要求較低甚至毫無責任感,隨意讓孩子們在美術課上翻閱其他學科的書籍或作業,造成孩子們對美術教學毫無興趣。
3、美術教學不符合實際
美術教學如果脫離實際生活,那么孩子們就不能從現實生活中體面到美術,也使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地區美術教師將美術教學局限在課堂上,基本上放棄或忽略外出寫生的活動,而在課堂上對孩子們傳授一些基礎的美術理論知識或簡單的物體繪制。
三、我國少兒美術教育改進意見
由于受傳統教育制度觀念影響,我國素質教育實施效果在部分地區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農村并沒有完全依照國家素質教育規章執行,特別是美術教育。因此,關于少兒美術教育改進意見,我認為:首先,針對對美術教育認知不足的地區或學校,我們應該加大力度普及全面素質教育。此外,我們應該加強對部分美術教師繼續教育、專業技能培訓、交流學習會等,從而提高專業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美術教育打下基礎。其次,由于少兒美術教育內容存在一定單一性或不符合實際生活等弊端。因此,我們要根據少兒特點及教學規律進行“量體裁衣”,首先要培養孩子們的繪畫興趣,才能讓他們完全學會表達或創造性表現。然后,我們要根據《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相關規定制定教學內容,從而規避美術教師只重視孩子們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成果,而忽視了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對美術情感的體驗及態度的傾向。因此,我們應該對教學內容以開放的態度,尊重孩子們對藝術的興趣。最后,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采用多元化評價,對孩子們的藝術體驗得到促進。因為老師的評價對孩子提高藝術興趣積極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們也要開展多樣化的藝術課程教學,以靈活多變的、合作小組等形式來培養孩子們藝術興趣和協作精神。最終實現,孩子們在藝術教育中對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豐富與提高,而滿足我國素質教育相關標準。
【參考文獻】
[1]王志成.關注成長,尊重藝術,天性淺論少兒美術教育的自主性[J].教育觀察,2014(01).
[2]郭佳.少兒美術教育與創新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
[3]鄭健.少兒美術教育的啟發式教學方式與創新[J].美育學刊,2016(01).
篇6
關鍵詞:提高;美術課堂作業;質量
一、單調的美術作業
學生美術課堂作業的效果和質量是反映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快而明顯的途徑,更是能讓家長直接看到自己孩子在學校學習成果的平臺。可現在的美術課堂上,學生的美術作業卻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要求不分層
一節課40分鐘,基礎好的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作業要求能很快完成作業,基礎差的同學根據提出的要求完成作業往往要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這樣就造成基礎好的學生有十多分鐘的時間無事可做,他們的能力在這節課上不但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反而制約了其他能力的發展。基礎差的學生往往也受基礎好的學生的影響而不能用心去完成作業,以致于去趕時間應付老師的作業。
2.繪畫態度不專心
現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相對比較嬌慣,做事缺乏耐心,往往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作業常常是半途而廢。有些學生課堂上總是坐不下來,老師講的話也聽不進去,作業隨隨便便,嚴重存在著浮躁焦慮心理,用這樣的態度對待美術作業,那作業質量當然受影響。
3.素材積累不充分
兒童進行美術創作需要素材,包括各類美術作品素材和生活經驗素材。農村學生雖然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可他們不懂得積累生活中的各類美術素材,做到為美術創作服務,因此農村大多數學生只會直接臨摹書中范畫或老師范畫,看似效果不錯,可仔細分析,其實學生的思維被緊緊地束縛著,當然影響了作業的質量。
4.材料準備不齊全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繪畫用的材料和工具,那我們怎么練習呢?當然也有些學生家長不重視美術課,給學生準備的美術用品不齊全,認為無所謂。久而久之,學生也開始不重視了,如此美術作業水平怎能提高。
5.教師批改不細致
批改作業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明確自己學習中的優點和努力目標,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而現在大多數美術教師在學生的作業上只有簡單的優、良、及格的區分,并沒有用太多筆墨去對學生的作業提出修改意見,學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怎能進步?
二、多彩的美術作業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本人在平時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嘗試摸索出了一些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作業巧設計
要改變現在學生完成作業的應付式態度,我們除了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外,還必須從作業設置上入手,從生活出發去創造性地為學生設計課堂作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掌握技能技法的程度、生活經歷、平時的知識沉淀,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模式來完成作業。只有是學生自己選擇的,他們在完成的過程中才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去進行,這樣才能使學困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吃力,讓優等生的能力得到張揚,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有效地持續發展。
2.時常抓習慣
學生的繪畫習慣應該從小培養。低年級的學生首先對美術的興趣是最濃厚的,這時候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以后就很難養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要求學生畫面始終要保持干凈、整潔、美觀、大方;不認真完成的重新補做。針對材料準備不齊的現象我是這樣要求學生的:上課前兩分鐘的工具準備,課代表要嚴格檢查,不允許有偷懶和忘帶的情況出現;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繪畫的重要性,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慧眼尋素材
兒童進行美術創作需要素材,包括各類美術作品素材和生活經驗素材。觀察是兒童積累美術形象素材最主要的方法。有“所見”才能有“所覺”、有“所知”,才能有“所畫”。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碰到有的學生不是方法不全,而是畫不出什么,或者說是沒什么可畫這一現象。這說明在學生的頭腦中所儲存的形象很少。作為指導教師應深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多積累生活中的各類美術素材,讓他們大膽地、生動地、創造性地描繪自然界的各種形象,并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美術創作素材。我時常拿一些同齡學生的優秀作品給他們欣賞,當孩子們對這些題材新穎、內容豐富、色彩艷麗、構圖美觀的作品贊嘆不已時,我就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撥,讓他們在感受美的同時也擴大藝術的視野,開闊了創作思路。
4.精心備材料
解決學生的美術材料和工具問題,除多向學生講明道理,并且通過他們取得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以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擁有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自覺重視對美術材料的準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一個小小的五角星就能讓他們興奮不已,老師對有美術材料的、畫得特別好的學生,就可以在他的美術書上印一個五角星,學生的熱情非常高。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適時地說些肯定和鼓勵的話很重要,學生受到老師的承認和贊許,他們會表現出更大的熱情,為了把畫畫好,為了更好地完成美術任務,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盡辦法把美術工具備齊。
5.評價促提高
美術作業評價體現了一種教育藝術,它能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形成,因此,在評價學生作業方面,我嘗試有自己特色且受學生歡迎的評價方式。如在低年級我就嘗試加、減分制:如果某小朋友作業特別好而且上課表現好,那分數可以為98+8;某小朋友雖然畫得不是很好可最近表現比較好,分數可以為85+5等等。讓學生嘗試到成績并不是100分才是最好,課堂表現同樣重要。在中高年級我也大膽創新: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每次的作業都必須留出評價區,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首先自己給自己的作業打星,接著找信任的同學交換作業評價,然后交給老師批改,最后交給家長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師評、家長參與評,使評價更準確,學生做作業時也比過去認真多了。
總之,美術課堂作業質量的提高,使學生對自己更有自信,當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慢慢提高時,就會對美術課有更大的興趣,上課會更加認真,這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美術課堂作業質量的提高,使家長增加了對學校美術教育的了解,會更加支持學校的工作,最起碼能為學生準備好美術工具。美術課堂作業質量的提高,使學校便于對美術課進行質量監控,對美術教師的工作有了公平的評價。
只要我們教師先重視起來,做到踏踏實實上好每一節課,既重過程又重結果,美術教育將會在學生和家長心中生根,美術教育將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國美術教育.2006(2/4).
[3]中國美術教育.2007(1/2).
[4]少兒美術.2005-10.
[5]少兒藝術.2006-10.
篇7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于兒童來說,接受任何知識的學習之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只有激發他們對繪畫的興趣,她們才能真正投入進來。喜歡涂涂畫畫是少兒時期每個孩子的天性,是他們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現,是對大腦中事物的記憶恢復,孩子的涂鴉是畫出她們的想法和喜愛的東西。成人時常會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但孩子卻不會,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畫面中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老師和家長要把握這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以開發興趣為主,孩子的喜好是學習的原動力。如何延續孩子的興趣是少兒美術教育的關鍵,教師應該了解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寓學于樂。
游戲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適當的運用游戲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延續孩子的興趣,增強好奇心和求知欲。優秀的少兒美術教育應當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開展的,孩子在快樂游戲里展開豐富的想像,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 在《印第安人之帽》一課中,老師給小朋友講述了一個關于印第安部落的傳統活動,并且告訴小朋友今天老師也要和他們一起來開一個印第安人的舞會。有趣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的興趣,也引起了他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讓美術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在教學之中,老師也應該把握少兒的繪畫心理,孩子畫畫更多的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少兒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接受科學的美育,使其健康成長。所以,延續了孩子對繪畫的興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更主動的去探索學習。
二、重引導,激發自我創造力。
有了學習的興趣,然后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少兒時期每一個沒有經過錯誤的引導和過多的干預的孩子所具備的想像力、創造力和隨心所欲的表現力是我們成人不可及的。科學的引導是激發孩子創造天賦的關鍵。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繪畫內容和方式,表現孩子獨有的個性,從小形成創新思維受益一生。少兒美術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在于能夠引導孩子自己創造想像出多少,一堂成功的美術課所達到的教學成果應該是: 同樣的教學內容孩子們畫出的作品確是不相同的,傳統的老師畫一筆我畫一筆的教學模式極大的扼殺了少兒獨有的豐富的想像。
要激發孩子的創造天賦,教師的引導是重中之重。而引導又分為課前引導和少兒創作過程之中的引導。課前引導則在于老師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引人入勝的情景,讓孩子有自己想像的空間。在課程導入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視,聽,說這三種手段來進行課程的引導。視,即少兒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的方式來展示在課堂上,觀察是少兒創造力培養的基礎,教師便需要借助多媒體教學來給孩子創作一個這樣的情景,在觀察過程中老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讓孩子觀察到重點。聽,即通過音樂的渲染孩子在腦海里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音樂與繪畫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讓少兒以音作畫,將音樂給自己的帶來的感受以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說,即老師通過優美柔和、情感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述故事或對課程主題的情景再現。通過故事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要知道他們總是會有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做好了課程的導入,孩子在畫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如: 不知道該用哪個顏色、不知道畫什么好的等等。這時我們老師不能過于直接的告訴學生該畫什么,而是應該給予適當的提示引導孩子自己去想像。讓少兒大膽的嘗試各種顏色各種繪畫方式,鼓勵孩子創造五顏六色的神奇畫面。
三、多鼓勵,提高自信心的培養。
篇8
【關鍵詞】少兒;美術教育;想象力培養
想象力屬于人類所具備的一種高級認知方式,通過一定的形象和表象的認知,在腦思維中進行改造,從而創造出來的新形象的思維能力。“藝術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美術繪畫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東西,我們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繪畫原型,但是在藝術中創造力又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在美術繪畫中也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方式,重新認識事物。繪畫需要眼睛、手指還有大腦的配合才能完成的智力活動,通過形象的觀察和思考發展思維,通過分析和概括來形成抽象思維,這個過程的變化能夠為智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少兒美術教育的現存問題分析
1.依葫蘆畫瓢的傳統教學思維
在幼兒美術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側重于傳達常識性思維,例如太陽必須要畫在右上方,顏色必須是黃色,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孩子們畫出來的作品大同小異,不管是太陽顏色的大小角度還有形狀都沒什么差別,教育的模式和概念的固定導致了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無法培養自我思考能力,在孩子們面對實物進行繪畫時,腦海中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也就很難出現自我創新的想象力。
2.模式化教學抑制發展
在幼兒時期的美術教育中并沒有統一的要求和標準,也不能以畫的很像或者很漂亮來確定誰畫的好,而是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孩子們對于顏色、形狀、構圖、線條還有整體繪畫布局的審美能力。如果讓孩子們在繪畫過程中感覺到受挫,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所以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時,教師需要進行鼓勵指導,合理的訓練孩子們的控制畫筆的能力,完成自我想象空間的呈現,長此以往,孩子們就在繪畫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提高了思維拓展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建設基礎。
二、少兒美術教育中的想象力培養措施
1.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對于世界認知較少,所以想象力并不是憑空就來的,往往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依靠事物的特征來展開相應的想想,這就要求了在教育方法實踐過程中,想要提升幼兒們的想象力,首先就需要進行觀察教育。例如在進行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環境景觀來練習幼兒的觀察力,天氣晴朗時,可以指導幼兒們抬頭仰望天空,共同來觀察和形容一下云彩的形狀,讓每個孩子們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教師可以一一針對這些想法做出中肯的回答,切忌不可批評錯誤,而是利用而難題的引導,例如云彩的顏色或者是形狀來溝通,讓孩子們學會在觀察中抓住事物重點。
2.實現教學引導性
通過了觀察教學之后,教師們就可以開展引導教學了,首先從一個簡單的切入點來進行引導。例如說在秋天讓學生們收集地上的落葉,然后根據不同形狀和顏色的落葉,通過想象力黏在白紙上,然后組成不同的圖畫,這中間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引導來豐富孩子們的想象,例如說兩片落葉拼在一起像不像是蝴蝶的翅膀?還有落葉在紙上拼成小花的模樣應該用幾片呢?利用生活化的內容和問題的引導,引發學生們思考和想象,在美術創作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開拓了自身思維。
3.活動式教學模式
幼兒時期的活動類型主要包括了玩游戲、講故事還有唱兒歌等方式。那么例如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引起孩子們的學習好奇心和興趣,教師講故事講到了小猴子來到果園里先摘了一個蘋果,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相應畫出蘋果的形狀,然后在故事情節中相應的加入蘋果的大小和顏色等特征,讓后引導孩子們幫忙涂上顏色,孩子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語言的描繪和動手能力,直觀的感受到回話的顏色和布局,思維模式也從局部的想象變成了整體的想象,有助于繪畫水平的提高,同時有利于提升自身想象力。
三、結語
在幼兒時期進行美術教育,并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涂畫工作,它的主旨是培養孩子們想象力,少兒階段是各項學習能力塑造和培養的關鍵時期,所以必須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的進行熏陶和培養,逐漸引導孩子們形成自己的繪畫思維,這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能力成長過程,所以也需要教師能夠耐心指導,在教學思維和模式上不斷地創新,發揮出美術學科觀察美、創造美的特點,引導孩子們產生學習興趣,鍛煉自身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習創新性,拓寬學生們的四維空間,從而真正地激發出學生們的美術想象力。
參考文獻:
[1]程鵬.少兒美術教育中想象力的培養[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08:195.
[2]張雅嵐.芻議少兒美術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5,07:194.
篇9
美術館教育資源研究現狀
從現有資料看,歐美國家對課程資源的研究較早,100多年前,西方教育家就已經意識到“課程內容的來源”重要性,并有深入的理論研究,從國外開發美術館課程資源的案例看,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在體現收藏、展示、保管以及研究藝術品的同時,也都積極開展著各種各樣的藝術教育活動,強化了美術館的教育功能。
美國自1870年起,就把美術館開展藝術教育作為建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休斯頓美術館在招收導覽員時就曾招收10多名小學美術教師,經過培訓后,為前來參觀的孩子們進行藝術引導與交流。《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1994年頒布)指出:“為了確保學生接受藝術學習不僅僅是‘接觸’的水平,對社區資源的創造性和經常性的利用便成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樂隊和合唱團、戲劇團體和舞劇院、個體職業藝術家、美術館、博物館、音樂會和其他各種表演活動等等,可以為學生提供學校難以相比的豐富的藝術經驗”。當代美國、歐洲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名副其實地成為民眾的大學和第二校外課堂。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藝術學習的有益補充。學校――學生――家長――社會組織相互合作營造出專為擴展和深化學生能力的環境。
在日本《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學學習指導要領》(1998年頒布,2002年實施)中指出:各年級的“B鑒賞”的指導,與兒童、學校的實際情況相適應,要充分利用地域的美術館等。二戰后,日本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教育文化的文明程度也不可小覷。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的各地方行政部門把美術館建設作為文化設施優先方案的重點。日本所有的都道府縣都設置了地方美術館。美術館是專門為當地居民的社會教育部門而設置的,可以說,沒有設置美術館的地方幾乎是沒有的。而美術館的美術教育也隨著各地美術館的普及和體制的不斷完善而逐漸興盛起來。現今,以美術館為陣地的教育活動更是多種多樣。目前,在日本校內藝術教育中將參觀美術館作為提升國民藝術素養的一個具體表現。
國內美術館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要比國外薄弱得多,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美術館才逐漸增加了藝術教育的功能。上海美術館在1998年還專門成立了教育部門,是我國美術館界最早開設教育部門的美術館。在與中小學合作活動中,美術老師學會了美術展覽導覽方法,學生通過參與與創作,學習了全方位鑒賞藝術作品的方法。美術老師還把在美術館拓展的方法應用于學校美術教學中,極大地提高了美術欣賞教學的質量。這是早期較為成功的國內美術館與中小學合作的范例。上海美術館于2006年6月1日,創辦了“上海美術大課堂”,這標明了上海美術館是一個全社會美術教育的終身課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美術館高不可攀的藝術殿堂已經成為歷史。
在中國臺灣,出現了專門供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兒童美術館,“收藏”不再是重心,“教育”才是兒童美術館的心臟與靈魂。以課程規劃為主的展覽呈現在臺灣各大兒童美術館中。如臺灣蘇荷兒童美術館、高雄兒童美術館等,美術教育者努力做到使孩子與孩子的聯結,孩子與老師的聯結、孩子與家長的聯結,提升孩子們視覺的詩性品質,觸動完整的人生體驗,造就理性和感性協調整合的下一代。
本世紀初,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隨著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美術館教育開始與學校美術教育相結合,但我國美術館目前為中小學生提供的教育資源還是很有限,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的一線城市有所開展。據調查統計,大多數地區的學生對于美術館都表現出了陌生。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開發當地美術館資源的研究均是以美術館為主體,以美術館自身的教育功能體現為研究內容,學校美術教育往往作為客體來呼應美術館的教育功能體現。而作為基礎教育的學校美術教育應結合學生自身的需求,挖掘當地的地方美術資源,如何以美術館教育資源為輔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甚少,而實際上這種學校美術教育與當地美術館教育資源的結合應是長期的、有效的、系統的課程資源。
美術課堂教材的局限性
美術課堂上的美術作品缺乏“逼真性” 美術課堂是提升學生的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然而,從我國目前美術課程知識構建來看,美術課堂上的美術作品缺乏“逼真性”。課堂上欣賞的圖片通常是以復制的形式出現,這意味著我們課程中提供的是一種對間接知識的體驗,學生難以接收到直接知識,無法體會其作品的尺寸、材料、及其所處的空間環境。大量的復制品代替了原本獨一無二的東西,其消極作用在于對人的感官知覺的削弱。陳丹青在東南大學做過一次演講,對“20年前為什么去紐約”,他回答說:“不是為了移民、發財,而是為了到西方開眼界,看看油畫經典的原作。當我走進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畫看也看不過來,可是沒想到就在那里,我從此開始了中國藝術中國文化的啟蒙。”同時,他還說:“繪畫是視覺藝術,看不到真東西,一切都是空談,就像一群聾子在那里談論音樂,可是我們全國上下的千萬名畫家和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居然也就空口談藝術,談了半個多世紀,而像我這樣的無知,今天還要給無知的學生去上課。”顯然,陳丹青是在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觀察到藝術品原作后才有這樣的感慨。陳丹青的話不能不引起我們美術教師的思考:當我們習慣使用教材和書本,日復一日地講解美術知識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在“空口談藝術”?
課程教學內容缺少“當代性” 課程內容多體現的是經典作品,然而當代藝術的形式由于其自身造型語言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很受學生喜愛并產生好奇。我們有必要將當代藝術中適合的部分納入到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選擇范圍之內,以期讓我們的學生藉此來審視當今藝術的多樣性。從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內容“確定性”太強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提出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然而我們的教科書有太多的定論。學生沒有多少思維的空間,似乎只需要記住確定的知識,而無需進行更多地思考。舉例說,在我們美術鑒賞課程中,就有許多結論是給定的,如“維納斯一直是西方女性美的典范”“達芬奇是文藝術復興時期最杰出的藝術家”等。美國藝術教育家艾斯納強調關注學生通過各種資源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這正是未來社會人人必須具備的素養,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認識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的關系,了解當代美術現象,凸顯美術學科的視覺直觀性,提升形象思維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等實踐活動,培養具有素養的人才。
開發美術課程資源的啟示
挖掘地方美術館教學資源 美術課堂雖然有幻燈片,但不夠直觀,各種教學花樣怠盡,很難再有新鮮感調動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厭了,老師也倦了。實際上,我們又忽視了可以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自我學習的好資源。2011版的美術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廣泛利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藝術作坊、動植物園、公園、游樂場、商店、社區、村莊等校外的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可否挖掘當地的美術館資源,讓學生走進美術館找答案,親近藝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美術知識的多樣性,以及學習經驗,達到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良好愿景。
教育資源按歸屬性質和管理層次劃分,可分為國家資源、地方資源和個人資源。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據此,就美術課程來講,美術地方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美術課程目標實現的、具有本地美術文化特色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態的,也包括人文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率,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突出地方美術教育的特色。
美術館教育有別于其他社會美育常設機構,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定點、定時、定向的學校教育。美國教育家馬其遜曾說:“美術館是展示人類文明軌跡的地方,是全民素質提高和實現自我教育的大課堂。” 把美術館從傳統的高不可攀的舊模式轉化成為大眾可望亦可及的接受文化傳承和藝術熏陶,提升公民文化素質的模式,不斷致力于提升美術館的教育功能,是當今美術館的主要使命之一。
美術館的教育資源是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體現,是學校美術教育資源的延伸與拓展。如何把美術館整合成“學校──美術館”新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從美術館到學校,再從學校到美術館,互動學習長鏈的教學模式,實現雙方資源共享,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去實踐與探索。
打破“以作品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 藝術作品除了視覺形象特征以外,還有其他重要的特征,如材料、大小、位置、環境等因素,甚至有些作品中的色彩還會因天氣、時間、溫度的不同而出現微妙的變化。如果忽視這些特征就難以對藝術作品作全面的了解。例如北京的故宮、洛陽龍門的石窟以及眾多的藝術作品,如果我們沒有到現場,而只是在郵票上欣賞,雖然也能獲得一些知識,但顯然我們難以獲得這些藝術作品在環境中那種巍峨的氣勢和崇高的精神體驗。因此,我們需要對藝術品進行直接觀察,近距離地感受藝術、觸摸藝術、親近藝術,才會有真正的藝術體驗。
美術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以美育人,在中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對作品“逼真度”的還原,就是對所欣賞美術作品的真實追求,盡力幫助學生獲得審美的深刻體驗。為什么美術作品真實如此重要?因為欣賞教學是“看的藝術”,藝術的真實性直接影響著欣賞力。當“藝術作品”臻于最大限度的“真”,美術教育方能達到至美至善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侯令.美術課程與地方文化資源[J].少兒美術,2005(4).
[3](美)艾斯納.何旭鑫,唐斌譯.藝術教育的內容草案[J].中國美術教育,2000(5).
[4]陳丹青.退步集[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篇10
關鍵詞:農村小學 美術課 地方性資源
隨著人們對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認識,地方性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逐漸受到了重視,學校和美術教師應該正確認識美術課的價值,而美術教材也不應該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了。美術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同時,教師還應當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種地方性資源,并有效的運用到美術課堂中去。
一、充分利用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進行美術教學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自然景觀美、田野風光美等等,都是學生繪畫的好題材。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因此,在美術教學的探索中,我們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引導他們走向自然。
每當春夏秋冬,鄉村田野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在農村美術教學中,根據教材組織學生以“生態游”的方式,去田野、河邊、草地上、花叢中寫生。這樣孩子們不但興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實感,而且在寬松愉快而自由的環境里,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自由發揮。我還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一些農用工具、耕種莊稼的農民作為寫生的素材。如:用收割機搶收稻谷的場面;在寒風中微笑著挖藕的場面;扛著鋤頭在田間放水的場面;卷著褲管吸著煙在田間休息的場面;在大棚里摘紫葡萄的場面。這些都是小畫家筆下的好畫面,在這些作品中,除了學生出自于自身情感而描繪的膩筆觸之外,更反映出畫面以外的諸多事物——孩子們看見了課本之外所觀察到的真正的農民伯伯“誰知盤中餐”的辛苦;學生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二、充分利用民風民俗進行美術教學
生活是美術的源泉,豐富的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美術資源。農村的美術資源很多,只要用你的慧眼去發現,美好的事物就在眼前。在平時的教學安排中,我收集了一些農村現有的自然資源和周邊人們生活中的活動、民風民俗等美術素材,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美術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從美術的角度了解我們的家鄉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如上《快樂的節日》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先描述快樂的節日以及見到的場面,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高漲!學生說得頭頭是道:春節五彩繽紛的煙花;正月敲鑼打鼓鬧龍燈;杭州小百花越劇團的精彩表演;元宵節吃麥餅看花燈等等。我再結合圖片素材講述我們浦江的歷史故事、民族特色、風俗習慣等,熟悉的場面調動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緒,我趁機讓學生把當時深刻感受和素材結合,創作一幅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繪畫作品,學生們樂此不彼,整節課學生都呈現出積極的狀態,作品內容豐富多彩,獨具特色。
三、充分利用農作物進行美術教學
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素材。給學生更廣的想象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制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2008年,迎接“北京奧運會”書畫作品展的時候,我指導學生用各種種子制作出《五福娃圖》,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的一致好評。我先讓學生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赤豆、白云豆、薺菜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我趁機用課件展示用各式種子拼貼成的精美手工作品,學生發出了一聲聲贊嘆,表現出很想創作的欲望。我用一塊長50厘米、寬40厘米的玻璃,把彩色福娃圖擴大到和玻璃相同大小,然后放在玻璃下面,再用各種種子根據福娃圖上的不同顏色在玻璃上進行粘帖,種子本身就有各自的顏色,這樣一張彩色種子福娃圖就粘帖好了。用同樣的方法,我指導全班同學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了《五福娃圖》。
瓜果溢香的夏季,教師可讓孩子將家里栽種的各種小瓜果和蔬菜帶到課堂上,發揮想象力,把它們設計成一個個小小的作品:黃黃的香瓜把碧綠的菜葉當假發戴在頭上,再貼上眼睛和嘴巴就變成了漂亮的小娃娃;紫色的茄子可以割成長長的火車;小西紅柿削平一塊肚皮,剪出兩只小耳朵,就成了一只小兔子;長豆兒成了學生們的耳環;紅蘿卜削出一朵朵透明的粉紅玫瑰花……在創作過程中,孩子們想象豐富、創意疊出,一個個小作品就在一邊動手一邊敘述中誕生。
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象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地增強了孩子對藝術創作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四、結合當地資源,開設特色工藝課
農村學校最大的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只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你會看到如:家禽的羽毛、田野的黏土、溪邊的卵石、莊稼的桔稈、粗糙的樹皮、家禽的蛋殼等等,都是進行工藝制作的好材料。結合當地資源,我校開設了《泥塑》、《樹葉畫》、《蘿卜雕刻》、《種子粘貼》、《石頭畫》、《布貼畫》、《剪紙》等工藝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我縣是水晶之鄉,每個村都有很多家庭在辦水晶廠,很多學生家里也是。我就從網上下載一些用水晶珠子編織成小玩意的視頻,如:各種小動物、餐巾紙盒、筆筒、花瓶、汽車掛件等等。讓學生邊看邊學,雖然學生編織的不是很結實,但從中體會到了編織的樂趣和成功感,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給家里增添了一件生活用品或小飾品,得到了家長的表揚。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農村有廣闊的農田、豐富的自然環境,這些都為農村的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提供了豐厚的素材和養料。這樣的課堂才是培養孩子興趣的樂園,當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時,就能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農村小學的美術教育就應該抓緊“這方水土”這個點,將無限的地方性資源融入我們的美術課堂,為孩子們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可以相信,只要我們農村美術教師動腦筋。用愛心喚醒和鼓舞學生對生活、對美的感受,用心澆灌希望,使農村兒童的身心得以和諧地健康成長,為農村美術教育鋪設多種途徑,地方性美術教育就一定會開滿鮮花。
參考文獻:
[1]《美術教育學》 高師 《美術教育學》編寫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農村小學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個案集》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