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文化與少兒教育融合發展路徑

時間:2022-04-24 14:47:17

導語:漢服文化與少兒教育融合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服文化與少兒教育融合發展路徑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創新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已成為家庭教育和培養少兒的重要內容。漢服作為一個具有物化特征的文化符號,蘊含著豐富的經典文化,例如其本身的服裝文化、連帶的傳統禮儀、傳統藝術和國學啟蒙等文化因素,對增強少兒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文化復興擔當的新時代青少年具有獨特作用。然而當今漢服在少兒群體中的傳播面臨著諸多問題,對此可以從文化倡導、產業協同以及家校共建三個層面分析漢服復興與少兒教育的融合發展路徑及對策措施。文化倡導:立足時代之機深挖傳統文化

以新時代為實踐基礎,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時代需要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將各種各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融入新時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這需要我們把握新時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文化脈動,讓傳統文化抓住文化復興的時代契機。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體現在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上,例如《禮記》《后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等,由此可見漢服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重要性。當下漢服熱正方興未艾,不少年輕父母也在漢服的粉絲群體之中,因此穿著漢服的兒童數量也在不斷增多。漢服走熱,這些小小身影的出現就是漢服傳播過程中的新局面,也從側面說明傳統文化正漸漸從多方面滲透進新時代少年兒童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中。在這樣的新局面下,我們應該把握時代契機,借助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以漢服為載體,為少年兒童提供學習、了解、傳播、創新傳統文化的渠道和途徑,以漢服為鏡,幫助兒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增強新時代兒童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指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么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精神,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2]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而從文化自信中所迸發出的強烈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復興的責任感正是傳統文化研究者、傳播者和創新者所需的精神力量和實踐指引。當下漢服在兒童群體中廣泛傳播,部分原因是家長認為兒童穿著漢服可愛,雖然這樣的思想有一定跟風的傾向,但歸根到底還是源于漢服文化本身的強大吸引力,以及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追求和逐漸重視。由此,對于少兒教育和漢服復興,文化研究者和創新者需要以文化自信的角度持續深入挖掘漢服本身的文化內涵,立足少兒群體,注重趣味性和游戲性方面的創新,特別是漢服裝飾圖案和圖示繪本的有機融合、漢服結構與國學知識的有效結合、漢服禮儀與游戲互動的相互配合,用文化自信和復興責任感著力將優秀、豐富的漢服文化滲透進兒童的生活和教育中。

產業協同:立足少兒群體,根植文化創新

立足少兒群體,打造優質性產業品牌隨著漢服熱潮不斷升溫,漢服產業針對群體逐步從年輕人群體擴展至老年人群體和少兒群體,少兒群體有家長的關注和培養,購買漢服也可得到家長的資金支持,因此少兒漢服產業大有希望成為文化傳播和創新創業的新領域和新風口。少兒漢服使用者為少兒群體,而購買者多為家長,在此基礎之上,漢服產業需要充分把握少兒群體的漢服需求和家長的購買期望。家長在購買時更加關注服裝的材質安全問題,故而漢服材質和質量是漢服產業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要確保使用安全材質制作漢服;漢服附帶的頭飾、配飾等要考慮少兒的使用習慣,比如1—4歲的幼兒群體,很容易誤食服裝的小部件或者誤把尖銳的頭簪飾品當作玩具,漢服上應減少使用小亮片、小珠子之類的配飾品,也最好不要有大片的印花,因為印花可能會大片大片掉色,很有可能出現孩子皮膚過敏等問題,可以選擇不會掉色的刺繡以增加美感。幼兒漢服盡可能制作成半身裙的形式,方便孩子上廁所,解決生理問題。同時,5—17歲的少兒群體活動量大,漢服制作時應減少長裙的比例,使用易排汗、易透氣的面料。總之,漢服商家在漢服制作時要充分把握少兒的需求,把材質安全放在漢服制作的首位,注重產業工藝的提升,立足少兒群體,打造以質出眾的產業品牌。根植文化創新,孕育獨特漢服文化系列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兒,提供兼具形式美和內涵美的漢服產品是漢服產業面臨的問題之一。文化自信、文化創新的態度對于漢服生產者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少兒漢服生產和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行動力量。當下眾多漢服品牌中,“從壹漢服”推出了目前漢服市場上并不多見的“親子定制漢服”,分別以“花”“卯”“寅”為主題,其中“花”主題親子漢服為明制漢服,它的配色參考了經典迪士尼公主形象以及牡丹、櫻花形象,并結合現代連衣裙版型,更加方便兒童穿著和運動,做到了實用性和審美性并重;“卯”主題的靈感取自蘇軾的詞《月兔茶》,屬于明制漢服,漢服的少女感以及詩詞中的“月兔”“茶”的文化氣息十足;“寅”主題,形制為明制襖裙,“寅”呼應了“虎”年,主款配色以紅色為主,每一款主題都設計了不同的配色,搭配一系列漢元素,滿足不同人的審美需求。親子漢服另辟蹊徑,深挖傳統漢服文化并融合現代元素進行文化創新,獲得了熱愛漢服的年輕父母和3—12歲的群體的青睞,其將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的態度以及實踐成功貫穿于少兒漢服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播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端為少兒漢服產業的發展和文化傳播教育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傳播內容豐富的可施展平臺。少兒漢服可出品漢服衍生商品,借鑒當下流行的芭比娃娃商品形式,為5—10歲兒童推出漢服換裝實體玩具商品和線上兒童換裝小游戲等,在換裝過程中可以幫助兒童了解漢服襦裙、襖裙、長袖襖衫、齊胸襦裙等形制。在線上購買的漢服產品、線上換裝小游戲以及漢服換裝玩具上標注二維碼,為兒童生動解釋每種漢服形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演變過程。針對3—10歲的兒童,可根據漢服相關的典籍故事推出系列動畫片,幫助兒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少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與此同時,漢服文化與傳統禮儀息息相關。孔子言:“不學禮,無以立。”漢服作為跨時代的文化載體,擁有著承載傳統禮儀教育、發揮更大文化傳播價值的無限潛力,少兒漢服產業或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傳統禮儀教育融入線上線下漢服產品,文化產業可以出品漢服禮儀家庭繪本和禮儀教學視頻,讓各個家庭進行親子互動和文化學習教育,實現產業和家庭教育聯動,形成漢服產業文化構造——家庭教育文化模式,從而更加有效地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助力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不斷發展。

家校共建:立足文化育人,建設文化強國

親子互動文化育人,漢服文化積蘊家庭教育氛圍“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學校中來。”當下,家庭教育和親子互動越來越火熱,但家庭教育要教什么、怎么教仍是重要問題。漢服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物質載體之一,對少兒文化啟蒙有著重要意義。5歲及5歲之前的兒童正處在智力發展的最佳期,此時家庭教育應以游戲互動為主,要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從而使得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可以購買漢服繪本和漢服換裝玩具,陪同孩子看圖畫、共讀漢服小故事并在游戲換裝過程中讓孩子親身感受漢服領、襟、衽、帶、韨等構造,培養孩子搭配組合能力和對漢元素文化的感知力;家長還可以為孩子播放漢服動畫視頻或者繪畫簡單的漢服圖形,通過易懂有趣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漢服內涵和相關典籍知識,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3—10歲的兒童處于心智逐步成熟的階段,此時的家庭教育應以親子互動體驗為主、游戲為輔,家長可以讓孩子根據自身興趣閱讀一些漢服圖鑒和講解書籍,培養孩子審美能力;還可以通過漢服禮儀視頻或參加學校禮儀課程、線下漢服展等活動深切感受漢服文化的深厚博大,讓孩子養成知禮、懂禮、用禮、孝敬長輩的好習慣,進一步提升兒童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10—17歲的孩子處于動手能力較強的階段,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回收舊衣物,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制簡單漢服,體會漢服制作的流程和工藝、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以及變廢為寶、創新改造的樂趣,以提高孩子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水平。

文化樹人五育聯融,漢服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要以包容的心態將現代傳播方式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符合現代兒童心理的教育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使之煥發新的光彩。”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教育資源。漢服有著可觸摸、可穿著、可制作的獨特體驗,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學校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利用漢服以提供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將漢服融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文化人,推動素質教育和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于3—7歲幼兒教育階段,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將漢服文化合理地融入教學工作中去,幫助孩子了解認識傳統文化。幼兒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需要家校互動。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召開以“學習漢服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小班會,爭取家長在課后的實踐配合和幫助,努力破除家長認為漢服是“奇裝異服”的錯誤認識;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兒童漢服秀、簡單漢服禮儀教學、親子漢服剪紙、親子手工等兼具觀賞性、趣味性、實踐性和游戲性的活動,讓孩子在學習禮儀中發展德育,在兒童漢服秀、漢服手工課活動中發展美育,培養孩子欣賞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在漢服活動中組織孩子學習蒙學讀物,借助漢服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智育發展。對于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學校可借助漢服發展校園文化,學習傳統禮儀,構建文明禮儀校園,鼓勵學生組建漢服文化興趣團,舉辦漢服文化知識競賽、傳統文化特長比賽等活動形式,發展德育、智育,豐富學生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每周可進行國學誦讀和禮儀展示,如江西萬安一小學組織的漢服拜師禮活動——“一拜傳道、二拜授業、三拜解惑”,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受到國學啟蒙,感受漢服文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學校在課間活動可組織學生學習漢服舞蹈,鼓勵學生進行舞蹈創作,不拘泥于古風漢服舞蹈的傳播和展示方式,如信陽市固始縣永和中學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學生展示了漢服與現代流行民族音樂結合的舞蹈作品《哈尼寶貝》,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形式不同于一般漢服時裝秀,該作品的舞蹈采用哈尼族的舞蹈形式,熱烈活潑,學生邊唱邊跳,突破了漢服表演化和時裝化的窠臼,為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和選擇。漢服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學校教育中不斷推動五育聯融發展,發揮著文化樹人的功能和影響,為教育事業不斷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上起著奠基和鋪路石的作用。新時代的少兒教育連接著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文化自信將會為少年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漢服文化契合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社會期望,可以在少兒教育中發揮更大的時代價值。在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復興的主旋律引導下,漢服產業要把握時代契機、立足少兒群體,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更高質量和更具創新性的少兒教育文化產品。家校互聯互通,幫助少年兒童在家庭教育中受到國學啟蒙和漢服傳統文化熏陶,在學校教育中獲得更廣闊的文化學習與展示空間,這些都有利于少兒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繼承優良傳統美德,堅定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走好新時代的文化復興和傳播、創新道路。

參考文獻

[1]王景,李安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家庭教育的路徑探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8(03):24-27.

[2]孫冠杰.學校教育需要注重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人民教育,2020(20):8.

作者:胡旭瑩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