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感受范文
時間:2023-03-17 01:3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書的感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書籍是人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每當茶余飯后咀嚼著書籍中優美的文字,欣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都會讓有所感悟。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可以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
讀小說,我們可以隨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郁中品味他們對生命、對生活、對自然的態度;翻閱輕松詼諧的書,我可以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
篇2
放學后,背著書包,踏著輕快的步伐,來到一個我最喜愛的地方——圖書館。在這兒,有無限的情趣,這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
來到一個角落,拿著昨天未讀完的書,沐浴在其中。書中,我與詩人同行。我感受了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感受到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友情。看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看到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瀟灑。我贊嘆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中狼”的豪邁;同情“富漢不知窮漢饑”的痛苦;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
書中,我明白了“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不經歷挫折,哪能見成功?”清楚了“挫折也是一件好事”感悟到“生活中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我們要揚起生命的帆”沉浸在書中,一切煩惱一掃而空,有的只是快樂和啟迪。
篇3
課室是孩子的另一個家,課堂是孩子學和玩的天地,所以我們站在孩子需求的角度用心布置:每個課室五張淺藍色六角形臺讓孩子自然成為學習小組,安放在教室一隅的資料柜雅致、整潔,顯微鏡、電腦,書籍等隨手可取可用,置著幾株郁郁蔥蔥的綠茵,整個教室的環境布置像家一樣溫馨。
主助教——讓孩子獲得更多關注
為讓每個孩子最大限度得到老師們的關注,我們開創了主助教的課堂教學管理新模式(把老師在辦公室的時間盡量往課室搬,甚至每個課室配置辦公桌供老師評卷、輔導學生使用)。主教負責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助教負責輔導與管理,協助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兩個教師管20多個學生相當于每個教師管理10多個學生,把以前課后老師花的大量扶差時間移到課堂中,同步解決孩子學習困難,讓孩子隨時體驗最大成功——解決自己的疑難問題。課后老師可更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在課堂學得出色。而學生學得出色時也不用花大量時間精力去“補習”了,能真正感受學習快樂,享受成功喜悅。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及孩子學習效率。近三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不僅孩子喜歡,而且老師也十分受益,這是一種最有效的老師之間的交流。
學中玩——讓學習成為孩子喜歡的事
教師如何發揮人數少的優勢,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真正體現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最佳發展是小班教學的精髓。為此,我們認真研究關于學習的金字塔理論,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明確提出了弱化教、強化學的要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和“自學——交流——展示——評研”的四環節教學模式,讓孩子“學中玩”,目前我校常態課堂教學的四個步驟:(1)學生通過自學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嘗試解決問題,(3)小組、班級進行成果展示達成思維碰撞,(4)教師、學生一起及時評研,升華思想。在新的教學模式下,生生、師生互動交流占據課堂,教師的身份定位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孩子們在最喜歡的交流、展示中找到自信,培養能力,形成價值觀。
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在學習與交流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培養自己的思維,我們嚴格要求老師不得隨意介入扼斷學生學習活動,以免打斷孩子天馬行空的思維。徹底打破了以往“滿堂灌”的單向輸入知識的做法,把“話語權”真正交給學生,學習成了孩子自己的事。
玩中學——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發展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感受不到學校生活的快樂,很大程度上是潛能沒有釋放,太壓抑了,為了讓孩子充分釋放潛能,大膽開設了具有本校特色的30幾門校本課程,每周兩節排入課程表,每學年初讓孩子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由選擇不同的課程。老師教課的原則是帶孩子“玩”這些課程,在玩的學習生活中放飛思想,讓孩子有幻想、有浪漫、有感動、有幸福生活體驗,通過“玩”讓孩子釋放潛能,形成價值觀,真正為提升生命質量作出積極幫助。如《花地尋蹤》帶著孩子找本土文化中的知識,并寫進孩子們的博客中,與大家分享;《藝術的魅力》讓孩子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帶孩子聽完高樂后畫畫,去公園發呆等;《無線電測向》則是一場比智力、比意志、比心理的有意義的科技類活動。
我們的校本課程就是大踏步把課堂搬進生活,引領孩子有序的玩,讓孩子們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全部忘掉之后能剩下更多的東西——素質。
我思考——讓孩子提升生命質量
(1)與大師為伍:我們經常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進學校,如:全國著名火箭專家許光明教授,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科恩(Steve Cowan)博士等一批又一批國內外專家、學者走進孩子中,與孩子深度交流,大師的思想、言行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
(2)與書本為伍:每期學校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孩子體驗閱讀樂趣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
篇4
(作者:張麗)
這是一本令人思考的書,這是一本歷史厚重的書,這更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這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它伴隨了我已五年的時間,五年,近兩千個日子里,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但是最愛不釋手的仍然是這本《文化苦旅》。
開篇的《道士塔》,就將我們帶入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盛衰之中,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一頁一頁的細翻開來,在一行行的字句段落中間,隨著余秋雨的思緒,情感,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紙面上的文化苦旅。仿佛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隧道,中國歷史的一幕幕在重現,各色的人物正在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居廟堂之高的君主,也有處江湖之遠的百姓;有文人墨客,也有無名小卒。他們的故事,或令人傾佩,或令人振奮,或令人傷感,或令人悲哀,但是無一例外的全都留給了后人,也留下了思索警訓和更多的懷念之情。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經過了歲月的沉淀積累,終釀成了一份難得的精神食糧。
篇5
今天,我讀了《守著樹墩的兔子》,這本書令我感概萬千。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守著樹墩的兔子》,它主要講了:一只流浪兔彼得喜歡冒險,他認為兔子不能總過吃草曬太陽的日子,應該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在世上存在的意義。它流浪了幾十年,經歷了許多事,它累了,接受了一顆樹墩的請求,守護著樹墩。樹墩覺得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彼得的到來改變了樹墩,它幫樹墩穿上了“新衣裳”,讓樹墩成為了“指南針”……使大家都接受了樹墩,明白了自己也有存在的價值。
從中我懂得了我們人不能只做吃飯和玩耍的事情,還要讀書識字不浪費生命;我們還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我們要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
任何生物不管它是善、是惡、是美、是丑,它的存在都有價值與意義。就像狼和鹿是天敵,在童話世界里鹿是美好的化身,狼是兇殘的代表。當它們生活在一起,雖然會給鹿造成一定的傷害,但從一方面也是在保護鹿群的數量不會極速增多。
我喜歡這只兔子,它可愛、有理想、有追求。當別的兔子都只是滿足于吃草和曬太陽的日子時,它勇敢地離開家鄉,到處流浪,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
我喜歡這只兔子,它善良、樂于助人。當迷路的小鹿來到它的面前時,因為它及時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所以讓小鹿成功地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
篇6
[關鍵詞]醫學美容;手術;乙型肝炎病毒;傳播;職業危險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3)05-0529-03
乙型肝炎病毒(HBV)對醫務人員構成了嚴重的職業性威脅,特別是外科醫師處于HBV經手術感染的危險之中,感染來源主要為HBV攜帶者。因此,有關部門規定對手術患者常規檢測HBV血清學標志(HBVM),對具傳染性者采取特殊的預防措施。這一規定在普通外科手術中執行較好,但在美容外科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鑒于HBsAg為HBV感染的特異性血清學標志,HBV DNA是受檢物存在HBV并具有傳染性的直接指標,縫針刺傷是HBV經手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我們以此為依據,探討美容受術者中HBV攜帶狀態及其傳染性、HBV經手術傳播的可能性,以提高美容外科醫師對HBV經手術傳播危險性的認識水平及防范意識。
1 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連續接受美容手術的受術者(美容手術組)29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7例,年齡17~58歲,平均28.5歲。連續住院的普通手術患者(外科組)992例,其中男性605例,女性387例,年齡4~85歲,平均41.0歲。
1.2 標本采集與試驗方法
1.2.1 標本收集:對連續入院的普通手術患者于入院次日晨留取空腹靜脈血3ml,美容受術者的靜脈血在手術前留取。標本檢測HBV標志后,將HBsAg陽性血清于-40℃冰凍保存備用。
1.2.2 HBVM檢測:采用ELISA法檢測血液標本的HBsAg和HBeAg,試劑盒購自上海科華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按說明書操作。
1.2.3 HBV DNA 檢測:采用套式聚合酶鏈反應(n-PCR)檢測HBsAg陽性血液標本中的HBV DNA,試劑盒來源、引物特點和操作方法見參考文獻[1]。
1.2.4 n-PCR極量稀釋法檢測HBV感染劑量:將n-PCR檢測HBV DNA的低限作為一個HBV感染劑量,以PBS液將HBsAg和HBeAg陽性血液作10倍系列稀釋,直到n-PCR檢測HBV DNA陰性,將終末陽性的稀釋倍數作為HBV感染劑量的數值,以此數值作為HBV傳染性和病毒濃度的指標。
1.2.5 針刺損傷接種模擬試驗確定手術中HBV感染閾值:取使用n-PCR極量稀釋法確定HBV濃度為100~109HBV感染劑量/ml的HBsAg陽性血液各一份,將8×24、3/8弧的圓形縫針依次在上述血液中浸泡30s后取出,其后穿透放在2%瓊脂表面的一層醫用手套并刺入瓊脂0.5cm。使用塑料鉆孔器切割每個穿刺點,切割部分放入0.9ml PBS液中,加熱溶化后以n-PCR檢測HBV DNA,陽性切割物對應血液所含的最低HBV感染劑量/ml確定為HBV經手術傳播的感染閾值。
2 結果
2.1 兩組受術者的HBsAg陽性率比較:美容手術組291例中26例(8.9%)HBsAg陽性,外科組992例中156例(15.7%)HBsAg陽性,兩組患者的HBsAg陽性率有顯著性差異(χ2=8.52;P
2.2 兩組HBsAg陽性者的HBeAg陽性率比較:美容手術組26例HBsAg陽性者中10例(38.5%)HBeAg陽性,外科組156例HBsAg陽性者中31例(19.9%)HBeAg陽性,兩組受術者的HBeAg陽性率有顯著性差異(χ2=4.41;P
2.3 兩組HBsAg陽性者的HBV DNA 陽性率比較:美容手術組26例HBsAg陽性者中24例(92.3%)HBV DNA陽性,外科組156例HBsAg陽性者中115例(73.7%)HBV DNA陽性,兩組受術者的HBV DNA陽性率有顯著性差異(χ2=4.27;P
2.4 HBV經手術傳播的感染閾值:HBV經針刺損傷傳播的感染閾值為105 HBV感染劑量/ml。
2.5 HBVM與傳染性的關系:美容受術者中,10例HBsAg和HBeAg雙陽性者HBV DNA全部陽性(100.0%),傳染性范圍在102~109感染劑量/ml,7例(70.0%)在針刺損傷的感染閾值之上;15例HBsAg陽性、HBeAg陰性者中10例HBV DNA陽性(66.7%),傳染性范圍在0~106HBV感染劑量/ml,2例(13.3%)在針刺損傷的感染閾值之上。
3 討論
本資料顯示8.9%的美容受術者HBsAg陽性,這一比率雖顯著低于普通手術患者,但并不表明其傳播HBV的危險性較普通手術小。這是因為,HBsAg僅是HBV感染的病毒學標志,我國部分HBsAg陽性血液可不含有HBV,因此可無傳染性,而HBsAg陰性血液又可含有HBV,因此又可有傳染性,說明HBsAg攜帶者血液并非均可經圍手術期傳播[2]。大量研究顯示HBV DNA才是HBV復制和傳染性的直接指標,接種物所含HBV數量是其傳染性的決定因素,PCR檢測HBV DNA的低限與HBV的感染劑量相當,其陽性即可表示血液具有傳染性[3-4]。為此,我們比較了兩組HBsAg陽性者的HBV DNA陽性情況。結果顯示,美容手術組HBsAg陽性血液的HBV DNA陽性率明顯高于外科組,表明美容手術組中有更多的HBsAg陽性患者血液攜帶完整的HBV,是HBV的傳染源,在手術期間對這樣的血液應采取特殊的防護措施,以阻斷可能發生的HBV經手術期傳播。
HBeAg是HBsAg攜帶者HBV復制并具有高度傳染性的血清學指標,其陽性血液的傳染性可較陰性者大1億倍[5],是醫務人員針刺損傷后發生HBV感染的主要來源[6]。本組資料顯示美容手術組HBsAg攜帶者的HBeAg陽性率顯著高于普通手術組,表明美容手術組HBsAg攜帶者的數量雖少,但所攜帶的HBV濃度更高,其傳染性更強,這對手術醫師職業性感染的危險性更大,更應該采取確實可行的預防措施。
與普通手術相比,多數美容手術規模相對較小,手術持續時間較短,出血量少,這些都有利于預防HBV經手術傳播,也可能是更多的美容外科醫師對HBV經手術傳播危險性認識不足的原因所在。然而,正如本資料所示,縫針刺穿單層手套模擬試驗的結果顯示HBV經針刺損傷傳播的感染閾值為105 HBV感染劑量/ml。70%HBeAg陽性血液可經手術傳播,其傳染性可高出感染低限104倍,而HBeAg陰性者血液只有13.3%可經手術傳播,其傳染性僅高出感染低限10倍。美容受術者中存在著HBV傳染源,由于年齡較小、從業特征、性活躍等原因,他們的病毒攜帶狀態可能正處于自然感染病程中HBV高度復制和傳染性最強時期。雖然縫針損傷接種血量在10-4 ml以下[2],美容手術所用縫針等器械更為精細,但受術者血液攜帶HBV的濃度峰值可達109感染劑量,這樣的血液傳染性極強,10-9 ml血液所含的HBV數量即可達到傳播HBV感染的水平;盡管幾率很小,但完全會有可能經過手套破損[7]、器械損傷或污染環境等多種方式傳播。因此,對HBV經美容手術傳播的危險性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楊歲虎,楊雙旺,孫佩,等.套式PCR極量稀釋法評價外科HBsAg攜帶者血液的傳染性[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5):396-398.
[2]楊雙旺,楊歲虎,孫佩,等.乙型肝炎e抗原作為乙型肝炎病毒圍術期傳播監控指標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4):244-246.
[3]楊雙旺,楊海平,姜旻嵐,等.HbeAg作為HBV經手術傳播監控指標的實用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0(8):1066-1068.
[4]Ulrich P,Bhat R,Seto B,et al.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serum compared with infectivity testing in chimpanzees[J].J Infect Dis,1989,160:37-43.
[5]Shikata T,Karasawa T,Abe K,et al.Hepatitis B e antigen and infectivity of hepatitis B virus[J].J Infect Dis,1977,136:571-576.
[6]Werner BG,Grady GF.Accidental hepatitis-B-surface- antigen-positive inoculations:use of e antigen to estimate infectivity[J].Ann Intern Med,1982,97:367-369.
篇7
關鍵詞: 手術部位感染;神經外科;風險因素
在手術切口或接近手術切口的部位,手術植入異物一年內或者手術三天之內發生的感染,被稱為手術部位感染,英文為surgical site infection, 即SSI。SSI的感染率僅排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1]之后,居第三位,是最易發的外科手術并發癥。手術患者一旦感染,輕者治療時間加長,費用增加,嚴重者將預后不良,有生命危險[2]。除此之外,醫療單位也因此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醫療負擔加重[3]。當前醫院檢測的重點感染項目之一就是SSI,通過有效措施預防和減少SSI的發生幾率是當前醫院管理控制工作的重點。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擇期和急診在本院救治的患者中,選取2011年5月到2012年12月的腦腫瘤、顱骨修補、腦血管病變、腦積水、脊髓疾病等實施過手術治療的患者共計1462人,年齡最大89歲,最小40歲,平均年齡為59歲,其中男患者987人,女患者875人。
1.2監測標準
根據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診斷感染,依據2009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檢測規范》進行檢測,依據衛生部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對手術的切口進行分類。
1.3監測方法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檢測規范》中的方法,針對經過神經外科手術后的患者情況,由主管醫生和專門的管理醫護人員負責觀察,最后患者填寫監測調查表后出院,醫院按季度對監測資料做分析研究,然后將分析研究的結果反饋給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和醫院相關科室,同時提出相關放置方案,報告給市級或省級管理控制部門。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5. 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檢驗,篩選出與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對變量值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部位感染率
經過神經外科手術的1462例患者中,有1290例為清潔切口,161例為清潔污染切口,6例為污染切口,5例為污穢感染切口,其中清潔清潔切口SSI發生率5.50%,共計93例;清潔污染切口SSI發生率3.7%,共計6例,污染切口SSI發生率16.67%,共計1例,污穢感染切口SSI發生率60.00%,感染3例,總感染率5.53%,共計103例。詳情見下表1-1。
表1-1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率
手術切開類刑 手術 感染 感染率(%)
清潔 1290 93 5.50
清潔污染 161 6 3.73
污染 6 3 16.67
污穢-感染切開 5 1 60.00
合計 1462 103 5.53
2.2手術部位感染分布
顱內感染101例,占98. 06%;淺表切口感染2例占1.94%;深部切口感染為0。見表1-2。
表1-2:深部切口感染
部位 感染例數(例) 感染率(%) 構成比(%)
顱內 101 5.42 98.06
淺表切日 2 0.11 1.94
深部切日 0 0 0
合計 103 5.53 100
2. 3手術部位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通過分析引起神經外科手術感染的危險因素,并逐條非條件Logistic回歸研究其中最明顯的六個變量因素得出:引起手術部位感染的五個主要獨立危險因素有手術的時間與類型、氣管切開、顱內置管和住院時間。
3.結語
總體而言,手術部位發生感染幾率最高的是神經外科手術患者,所以如何降低此類患者的感染率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分析風險、定期檢測、做好預防感染的宣傳教育工作、制定管理和預防控制方案幾種比較有效的手段,同時院方領導、醫院相關醫護工作者以及管理人員的協調配合也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吳深、馮薇;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與對策[J]河北醫藥2013:12-14.
[2]楊榮 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獨立風險因素分析及感染預測的研究[J]揚州醫藥2011(34):23-24.
篇8
兩天前在我國青海省玉樹縣發生了7.1級特大地震,據今天08:43香港文匯報報道的不完全統計:這場地震已造成死亡:760人失蹤:243人受傷:11,477人(重傷11,74人)等損失,雖然相對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省汶川地震造成的損失小一些,但帶給災區人民和全國人民的痛苦是一樣深重的。
在汶川地震中媒體報道了很多感人的教師事跡讓我們深受教育,此次玉樹地震又涌現了感人的一幕:“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擁有3000余名學生的玉樹縣第三完全小學80%房屋倒塌,數十名教師徒手挖掘廢墟展開救援。截至14日21時,共有61名孩子被從廢墟中挖出,其中34人死亡。據校長尼瑪江才粗略估計,還有200余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下面。……地震中,三完小一名老師在路邊被壓死了,另有幾名老師被壓斷了腿。據副校長文明講,幾名教師親屬遭遇不幸,但教師們第一時間搶救學生,包括他本人在內都沒有時間回家看看。”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我做小學生時就聽到的對教師的形容,這個職業如此神圣,很多人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隨著成長的腳步,夾雜著各種原因沒有實現這個理想,或者現在的孩子知道老師又累又窮,干脆選擇做CEO作為自己將來的理想。因為自己對教育的癡迷,我仍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如今我已經在小學教師的崗位上摸爬滾打了近十年,我對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深感艱巨但也很無奈。衡量一名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不僅僅是上了多少節優質課,多少篇論文獲獎被發表,多少次被評為優秀,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充要條件是能進行愛的教育,即教師用自己愛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學會去愛,并且師生共同延伸愛的教育,把對對生命、同伴、長輩、知識、真理……的愛融入血液,成為我們終身的行為準則之一!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就沒有教育。
當我昨天讀到這篇新聞的時候,心靈被震撼了,對這些同行戰友愛的教育深深敬佩,對教育的真諦和師者的定義默默思索。身為災民的玉樹教師在地震中用沾滿鮮血的雙手刨開廢墟挖出死傷學生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在眼前重現,我在V群里喊周末要去玉樹,我失去了理智!電視人宏亮大哥的信息再次提醒我不要給災區添亂,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嗎?我該如何減輕這些令人尊敬的師者失去愛生的痛苦呢?面對天災,神圣的師者是如此無奈!我們今天遇到如此多的災難真的僅僅是大自然的規律嗎?人類從第一次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那一刻起,自然的規律已經因為我們而改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伴隨著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太空污染的泛濫……這些在自然災害中逝去的生命歸根結底是在為我們對環境的破壞而買單!那么,造成這場場悲劇的原因,最終就是教育的缺失!是愛的缺失,沒有愛的教育下的世界將是一片黑暗!此時此刻,我們正在買單中……
篇9
文/張秦
新西蘭奧塔戈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團隊,通過對281位年輕人的日常食譜的調查發現,攝入足量果蔬能讓人更加冷靜、更愉快、更有精力;而只吃快餐的人情緒則沒有明顯變化。
在受測者食用更多水果和蔬菜的日子里,他們都會報告說自己的情緒比平時更鎮定,也更加開心,同時精力也更加充沛。為了證明受測者的樂觀情緒是否真的與食用果蔬有關,研究團隊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最終確認,當一個人攝入果蔬之后,可以預期他第二天的情緒將會更好。依此,他們也得出了健康食品有助改善心情的結論。 研究人員指出,年輕人如果每天攝入大約7~8份水果和蔬菜,情緒將產生顯著的改善。 “1份”,是指可以用一只手掌完全握住,或是大約半個茶杯大小的分量。
適度悲觀更長壽
文/王文慶
過分的、盲目的樂觀可能會使人們忽略一些生活上的細節、身體的細微變化,從而不利健康長壽。近日,德國一項新研究稱,適度悲觀更長壽。
德國的科學家對4000名參試者進行了為期10年的跟蹤研究。參試者被分為18~39歲、40~64歲和65歲以上三個年齡組,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對生活現狀的滿意度以及對未來5年滿意生活的設想等。
5年后,參試者再次接受測試,并與當年的未來期望值對比。結果顯示,老年組中,43%的人低估了其未來生活的滿意度,25%的人做出了準確預測,32%的人則高估了,過于樂觀。出乎意料的是,過于樂觀的老人發生殘疾的幾率增加了9.5%,死亡率增加10%,而思想略消極、對未來滿意度較低的老人壽命更長、生活也更健康。
過于樂觀的人對未來更抱有希望和期待,更可能高估自己的成功,也更不拘小節,自信有余而戒備不足,易出現不切實際的計劃和行動,對危險也視而不見,會忽略身體的細微變化;略微悲觀的態度則會鼓勵人們更謹慎地生活,更關注健康、注意安全,也更坦然地接受失敗,心態更平和。當然,極度悲觀則會危害健康。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
文/李志剛
一天,一位公司的副總李先生來到我的診室,說自己最近便秘,晚上失眠。我為他做了身體檢查,沒有找到病因。
李先生說自己的這種情況在晉升總經理失敗之后才出現的。最近公司決定提升一名總經理,他想自己無論是從個人能力上,還是管理方面,都是第一人選。可是就在董事會公布總經理名單時,他落選了。
雖然李先生還是像以前一樣的生活、工作,在飲食方面也很注意,但以前早餐過后準時來臨的便意卻消失了,而且出現了便秘和失眠問題。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我認為李先生是受情緒壓抑引起了便秘。
篇10
中圖分類號: R749,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1)004-0244-0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02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244-246.)
1 精神科醫生的煉獄:中美醫生天壤別,豈可平坐論短長
曾教授系列文章的第2篇是關于精神科醫生規范化培訓的,第3篇則是重點講對精神科醫生的心理治療培訓。讀了他介紹的培訓制度后,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千錘百煉”這個成語。當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真是太難了。緊接著的問題是:“有必要這樣折騰嗎?”
曾教授像其他美國精神科醫生一樣,受到過全面的精神病學培訓,其中包括心理治療培訓。這個現象在西方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事。不像在我國,有些精神科醫生盲目地鄙視心理治療,而一些熱衷心理治療的人(包括一些精神科醫生、非精神科醫生及非醫學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咨詢師)又竭力避免讓別人以為自己與精神科醫生有染,喜歡稱自己是“心理醫生”。
我本不喜歡“心理醫生”這個不規范的詞,但是看到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需要經過那么復雜、嚴格的培訓,覺得這樣熬出來的人應該是比較配這個稱呼的,所以在標題里用了這個詞,期望讓有上述兩種傾向的人能在“心理”和“醫生”這兩個詞上各有新的理解:不喜歡心理的精神科醫生要多學點心理治療;恥于被稱為精神科醫生的人應該理直氣壯地認可這個光榮的頭銜;不喜歡與精神科醫生為伍的人應該向精神科醫生的高標準致敬,而沒有醫師執業證書的人再也不要隨隨便便稱自己是醫生。
對照美國同道的職業生涯,我們雖然也戴著“psychiatrist”的帽,卻好像都是“草根”或是“草莽”出身。這倒不是自慚形穢,而是因我們道路不同,成長非常不易,難免百感交集。畢竟培訓的事一定要涉及自我體驗的,于是,盡管自己還不是可以寫回憶錄的人物,還是想聯系自己30年來的“非規范”成長經歷,引大家來討論為什么要規范化的問題。
2 廣闊天地里的稀有動物:磨難尷尬各自知,無師自通終有期
我們這代人走上精神科醫生的道路,有些是出于偶然,有些是出于無奈。我1980年讀大三時,哲學課上兩小時的醫學心理學介紹,讓我馬上決定一輩子做這門學問。后來登門求教老師得知,心理學被壓制幾十年了,才剛剛恢復;學醫的人要做心理學家就得當精神科醫生。這讓我心里一陣忐忑――當精神科醫生還會像當心理學家那樣好玩嗎?那時,精神科醫生沒有幾個是自愿選擇而當上的,大家對精神科醫生的態度用“談虎色變”形容并不為過。
1981年,終于在上精神病學課時見到了萬文鵬教授。問他如何能當上精神科醫生。他首先問我英文好不好,讓我很詫異。他說,中國沒有像樣的精神病學,什么都得從頭向人家學,所以外語很重要。當時以為向西方學,就是能讀人家的書刊,能說話交流,不可能想到諸如住院醫師培訓這檔子制度性的事情。
1983年畢業那年,填報了去精神病院的志愿,卻因故留校在附屬醫院神經科做了神經科住院醫師。在門診3個月,許多病人是精神科的病人,但每天來這個著名專科看病的人太多,一天要看50~60個號,只顧得上關心軀體問題,說話的時間僅僅幾分鐘,不可能做心理治療。2年后去華西醫科大學復試,火車上遇到加拿大人,他們對我23歲就聲稱是神經科醫師大為不解:好像專科醫師應該35歲左右才能當上吧?面對這些洋人,我當時很自豪――我已經干了2年了!這就是中國特色!
接下來的3年碩士生學習,是另一個中國特色――以學代訓,讀研究生、搞科研成為當上專科醫生的一條康莊大道。華西醫科大學給了我最重要的住院醫師訓練。劉協和、袁德基等教授的查房、病例討論現在還歷歷在目。因我會的是科研型碩士生,有大量時間博覽群書,惡補了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空缺的社會人文養料,但可惜只安排了一年病房工作時間。還記得導師何慕陶教授曾試著像美國人那樣組織幾次行為醫學的專題研討課(Seminar),要學生查找資料、準備好小論文輪流報告,很新鮮,卻很不習慣。后來去遙遠的大涼山彝族地區調查,完成了跨文化方向的碩士論文。畢業時覺得出師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回到原醫院與幾位年輕同道一起,沒有什么督導就開辦了開放式的精神科病房。就這樣,在大學畢業5年后終于當上了自立自主的精神科醫生。
干了2年精神科以后,1990年到現代精神病學的發祥地德國海德堡,花3年時間學習心身醫學與心理治療,但大部分時間是一頭鉆進系統家庭治療,顧不上深入學其他東西。在那里,感覺與同事及來所里輪轉、進修的人(不管是醫學還是心理學、社會工作、哲學背景的人)都缺乏共同語言,可是來自西方不同國家的人之間好像在培訓經歷方面卻非常相近。他們常好奇地問我專業成長方面的問題。連我的導師也不解,為什么我對讀學位那么重視。他覺得“培訓”與“研究”有很大的差別。
在告別晚會上,研究所所長致辭,說我是“中國的稀有動物”,回到中國后相當于一個人要為整個海德堡市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他算了一下,1993年時大約13萬個中國人里才有一個精神科醫生,那時海德堡正好約有13萬人口,但這個文化名城居然有400多位精神科、心身醫學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這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別。西方國家醫學生學習心理學、行為科學、神經科學、精神病學課程的總時間超過其他學科如內、外、婦、兒科;畢業時自愿要當精神科醫生的人的比例比我們高,專科醫師培養門檻高、培養程序嚴格、內容豐富,社會和受訓者支付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但執業后能夠得到補償。而在中國,目前年紀在三、四十歲及以上的精神科醫生,多屬于成長于特殊環境與時代中的“放養的稀有動物”。但他們卻并未因“物以稀為貴”而養尊處優,而是有點自生自滅的味道,出奇地廉價。他們還有點像小說里的云游武俠,各人依門派不同而有獨特功夫。結果,其能耐就像國寶武術,好看、實用,但難進奧運會成為競技項目。
在國內,所在學校、醫院,跟隨的導師及選擇做的學位論文課題等客觀方面的偶然性,以及動機、興趣、個性等主觀方面的多樣性,決定了醫生們不同的學術取向、素養與水平。千差萬別之中,較相同的就是艱苦奮斗出身,都沒有經過西方國家那樣的嚴格培訓,齊刷刷成才的概率很小。
相比之下,綜合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成長條件稍好。尤其是幾個大城市的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獨秀于其他地域和等級的醫院,形成明顯的兩級分化。然而就是在這些精英機構之間,也是風格、特長各異。更多的同道們,條件至今還很艱苦,一次分工到專科醫院便定了終身,勤奮好學的人只得靠“無師自通”。有的前輩,年紀輕輕時就被“放單飛”,但在邊遠、荒僻之地也不忘鉆研進取,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還是有許多人缺乏條件,動機也不足,變得知識貧乏,技能單薄,成了于清漢教授所稱的“氯丙嗪醫生”,什么病人來了都只知道按“精神分裂癥”處理。這樣看來,缺乏良好職業生涯條件的人生,代價、機會成本實在太高,本來要對社會釋放出來的潛能常常被浪費掉了。
3 邁向規范之路:中外江湖匯共識,游俠孤魂修大同
2011年新年前夕拜訪許又新教授,采訪他20多年前為“中德心理治療培訓項目”做翻譯的感想。他送給我一本小書《如何學習心理治療》[1],并提到“譯者序”里一句話:“我從來也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甚至沒有任何一位上級醫生指導過我如何進行心理治療。” 許教授回憶道,1997年發表的有關心理治療現況問題的文章[2],曾寫入了“中國心理治療師不得不‘無師自通’”這樣的內容。他笑著說:“嚴格地說,無師是自通不了的啊。”
目前,由于成長經歷方面的差異,我們這個職業群體離散性較大;有時看法不同,交流也有不順暢的時候。但這常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分歧,而是因為缺乏正規訓練,少了許多本來應該有的共識。例如,許多同道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治療訓練,但以為自己與患者、家屬談話談得很好,這不就是心理治療么?已經會了,就不用多花功夫了。更有甚者,用幾十年前對某種流派的批評來全盤否定現代的心理治療,同時沉迷于生物醫學方法,懶得與人說話,漸漸地不會治療神經癥之類需要心理治療的病。有的專家居然武斷地說抑郁癥、焦慮癥就是生物性疾病,根本不用做心理學研究。相反地,另一些因為機緣、興趣而多學了心理、社會、文化這類偏軟科學東西的同道,也許對生物精神病學沒有興趣,漸漸地無視這方面的進展,重型精神病、器質性精神障礙也不會治、不敢治了,同樣有脫離醫學主流之虞。
大學專科、本科畢業生直接就做專科醫生的做法,目前還是多數中國精神專科醫院的現實制度;讀研究生之后進條件好一點的機構,本質上也類似,因為還是沒有系統的臨床訓練。這是為了解決臨床一線勞動力短缺問題而造成醫生“長缺”的惡性循環制度。因為這樣的制度難以吸引大量優秀的醫學生投身于精神醫學事業,不利于培養優秀醫生,難以提升服務水平,進而提高精神科的行業地位與社會形象。
其實,世界各國對精神科培訓的很多核心內容還是比較容易形成共識的,只是受制于條件而有實施上的困難,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同道,常常只能望洋興嘆。發達國家的同道們對我們國內精神科醫師隊伍素質的看法,值得我們深思。但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若是對于規范化培訓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加上有更好的社會經濟地位和行業發展前景,會很樂意接受長程、嚴格的培訓。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醫學界已經有了規范化培訓的良好勢頭。越來越多既有國際視野、理論素養,又有扎實的實踐功底的同道,利用各種學術技術及行業組織的平臺,奉獻各自專長,匯聚起可以供廣大同道分享的豐富的知識-技術資源和經驗,為推行規范化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徹底改變了以前單打獨斗的局面。例如,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成立幾年來,積極開展了提升素質和改善形象的活動。其中,在加強、擴充臨床精神醫學培訓的進程中,顯著增加了心理治療、法律、倫理、人文等方面的內容。最近在我國衛生部的積極推動下,已經基于國外先進經驗和國內部分地區和機構的經驗,組織編寫了適合國情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3],即將于近期開始在有條件的機構實施。
在心理治療培訓方面,以“中德班”為代表的一些國際合作項目,20多年來不但培養了一批批接近國際標準的心理治療人員,也為增進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近年來,很多可供參考的文章[4-6]討論這個問題,表明了大家的重視。
總之,以我國近30年來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的成就來看,以我們在艱苦條件下還能取得許多驕人的成就來看,中國的精神科醫生趕上世界標準已經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Bruch H.Learning Psychotherapy,Rationale and Ground Rules[M]. 許又新,譯.如何學習心理治療.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內部資料,1974.
[2]許又新,趙旭東.我國心理治療的現狀和對策[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1):9-10.
[3]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專科醫師培訓標準(試行)[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11-121 .
[4]楊蘊萍.中國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培訓教育模式的討論[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5):357-358
[5]陳家麟,夏燕.專業化視野內的心理咨詢師培訓問題研究――對中國大陸心理咨詢師培訓八年來現狀的反思[J].心理科學,2009,32(4):952-957 .